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中国古代史、近代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时期,未于征战频繁,社会上出现了大量战败贵族和失国贵族。如楚国的钟氏贵族钟仪,在和郑国交战之中被郑国俘虏,后又被郑国交给了晋国,类似现象屡有发生。这一现象A.导致了贵族统治的崩溃 B.加剧了楚国的人才外流C.冲击了宗法分封的秩序 D.缓和了诸侯国间的矛盾【答案】C【解析】从材料看到,春秋时期征战频繁,冲击了西周以来的宗法分封秩序,C项正确;A项“导致崩溃”的说法不合史实,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D项说法无法从材料得知,排除D项。故选C项。2.据载:汉初,“迄高帝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时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户口可得而数载十二三,是以大侯不过万家,小者五六百逮文.景四五世间;流民即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小国白倍.富厚如之”。由此可见,汉代文景时期A.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B.封建经济获得发展C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 D.户籍制度日益完善【答案】B【解析】从材料看到,文景时期,诸侯国户口不断增加,物质财富雄厚,据此可知,汉代文景时期封建经济获得发展,B项正确;A项“租佃关系”的说法从材料不可得知,排除A项;C项“激化”的说法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C项;D项“户籍制度日益完善”说法不符合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3.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颜氏家训》记载:“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先王所以观德择贤,亦济身之急务也。江南谓世之常射,以为兵射,冠冕儒生,多不习此。别有博射,弱弓长箭,施于准的,揖让升降,以行礼焉。防御寇难,了无所益。”这表明,当时射箭活动()A.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B.承载了多重社会功能C.在江南地区逐渐衰落 D.受到世族儒生的轻视【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先王所以观德择贤,亦济身之急务也”、“揖让升降,以行礼焉”等信息可以看出射箭具有“观德择贤”“济身之急务”“以行礼焉”等多重功能,B项正确;依据材料“冠冕儒生,多不习此”可知,射箭活动社会基础有一定的局限,不能说明社会基础广泛,排除A项;CD两项都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不全面,排除。故选B项。4.宋代元符元年(1098年),政府下令“盗蕃国进奉人钱物者准此(指依照监守自盗罪论处)”,情节较轻则“依海行敕律加法处之”。蕃商死后,其子女亲属有财产继承权,“物货许其亲属召保认还,立防守盗纵诈冒断罪法”。这一举措A.有利于扩大海外贸易 B.利于扭转对外贸易的颓势C.是为了增加政府税收 D.体现朝贡贸易的平等原则【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依海行敕律加法处之”“物货许其亲属召保认还”可知,北宋政府重视对外贸易,保护外商在华合法权益,这有利于吸引外商来华贸易,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策实施前后的贸易状况,无法获知该法令的成效,排除B项;北宋政府保护外商在华合法利益与增加政府税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外商在华合法权益的保护,并非朝贡贸易的平等贸易,且朝贡贸易并不平等,排除D项。故选A项。5.元行省官员通常由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这表明元代()A.坚持中央集权制原则 B.削弱了地方的权力C.给予了地方部分权力 D.强化了君主的权力【答案】C【解析】据材料“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可知行省制下,地方政府具有一定的权力,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行省制下,地方拥有部分权力,而非强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A项;行省制下,地方权力较大,排除B项;行省制围绕中央与地方矛盾展开,而非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6.明清时期,民间书坊标新立异、争奇斗巧地大量刊刻戏曲小说等通俗读物。图书发行业在当时形成了一个完整而庞杂的体系。上至帝王士大夫,下至贩夫走卒,均争相购买,甚至传抄戏曲小说等书籍。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白话文小说通俗易懂 B.文学真实再现了社会现实C.政治环境的相对宽松 D.世俗文化适应了市民诉求【答案】D【解析】题干所示为明清时期,民间出版业迅速发展,这主要是因为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为了满足市民的诉求,文化市场活跃,D项正确;白话文小说出现于新文化运动期间,排除A项;文学不能再现社会现实,排除B项;明清时期,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政治环境的相对宽松”说法欠妥,排除C项。故选D项。7.顾炎武《日知录·正始》:“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异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善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对顾炎武而言()A.国家体制与文明体系边界模糊不清B.应该保持天下秩序与王朝安全C.政权变迁与文明崩坏应该区分开来D.国家与天下本为一体不可分割【答案】C【解析】据题意可知,顾炎武论述了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认为政权的变化与文明的崩坏是存在本质区别的,C项正确;在顾炎武看来,国家体制与文明体系存在明显的区别,而非模糊不清,排除A项;顾炎武是在论述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并不是主张保持天下秩序与王朝安全,排除B项;国家与天下是存在区别的,排除D项。故选C项。8.张之洞在1898年5月发表的《劝学篇》中将“中国史事本朝政论”称为“中学经济”,将“西方各国政治、兵制、学校、财赋、商务”统称“西学经济”。明确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旨在()A.强化清朝传统制度 B.减轻洋务运动推广阻力C.抵制百日维新推行 D.扩大对西学经济的学习【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结合洋务运动的知识可知,该思想是想通过学习西方的器物,来挽救清政府的统治,但是并不触动本国的封建制度,A项正确;中体西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不是为了减轻阻力,排除B项;百日维新推行的时间是189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扩大对西学经济的学习,是维护统治的手段,排除D项。故选A项。9.二十世纪20年代,鲁迅在《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中写道:“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的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这可以用来说明近代中国()A.民众政治参与热情高涨 B.选择君主专制制度符合国情C.军阀割据混战政局动荡 D.探索民主共和道路艰难曲折【答案】D【解析】结合材料“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的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并结合所学知识,民国建立后,社会秩序仍然很混乱,表明探索民主共和道路艰难曲折,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民众参政,排除A项;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军阀割据混战,排除C项。故选D项。10.孙中山曾说:“所以推求民权的来源,我们可以用时代来分析。再概括的说一说:第一个时期,是人同兽争,不是用权,是用气力;第二个时期,是人同天争,是用神权;第三个时期,是人同人争,国同国争,这个民族同那个民族争,是用君权;到了现在的第四个时期,国内相争,人民同君主争。”孙中山这一论述()A.科学总结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 B.旨在阐明人民是历史的推动力C.意在论证民主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D.说明孙中山受到十月革命影响【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从材料可知,孙中山通过列举历史中民权的来源,为当时争取民权进行民主革命做准备,因此意在论证民主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C项正确;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总结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科学总结”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并未认识到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旨在阐明人民是历史的推动力”的说法不符合孙中山本意,排除B项;材料内容属于孙中山辛亥革命前提出的三民主义的内容,与1917年“十月革命”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1.观察下图。它反映了A.经济形势与政府决策的关系 B.民族情感对民族工业的影响C.经济发展对社会环境的依赖 D.经济发展与政治运动的互动【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1915-1919年中国纱厂赢利指数示意图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纱厂赢利能力在不断增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临时政府奖励实业和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等因素相关,可见适宜的社会环境成为当时纱厂发展的最大因素,故C项正确。经济形势与政府决策的关系,不能完整体现材料,故A项错误;民族情感对民族工业的影响,表述不完整,故B项错误;经济发展与政治运动的互动,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C项。12.从鄂豫皖、闽浙赣、湘鄂赣、湘鄂西、鄂豫陕、川陕等各根据地名称,可以发现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革命根据地基本都位于各省交界的边区。革命根据地的这种分布特点A.导致了反“围剿”斗争的失利 B.借鉴了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C.取决于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 D.表明中共尚未找到正确道路【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十年对峙时期,中共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主要分布在数省交界的山区,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所决定的。正如毛泽东所分析的,近代中国社会长期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数省交界的山区往往是各派反动势力统治力量薄弱的地区,为工农武装割据提供了客观条件,故选C;根据所学,20世纪30年代初期,革命根据地大量存在。前四次反“围剿”均胜利,可见,革命根据地的分布不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A;放弃攻打大城市,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突破了俄国十月革命以“城市中心”的革命经验,排除B;放弃攻打大城市,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排除D。13.日军企图把我国华南变成其侵略东南亚各国的跳板和供给线,但遭到了华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沉重打击,华南军民有力地配合了东南亚各国的抗战。华南敌后战场还积极支持了盟军对日反攻作战,东江纵队曾与美军合作,建立了特别情报网,受到了美军的赞誉。材料表明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A.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 B.是我国抗日战争的主战场C.有力地支持了国际抗战 D.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有力地配合了东南亚各国的抗战”“支持了盟军对日反攻作战,东江纵队曾与美军合作”,可知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支持了东南亚各国以及美军的抗战活动,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战略方针,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对国际抗战的贡献,没有体现与正面战场的对比,排除B项;我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排除D项。故选C项。14.对下图的寓意理解准确的是()A.国民党发动内战必将失败 B.美国支持国民党发动内战C.国民党企图建立一党专政 D.美国反对共产主义的扩展【答案】A【解析】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解放区军民一心,防备严密整齐不同,国民党内战虽有美国出钱支持,却导致了国统区断壁残垣、根基不稳,漫画寓意着国民党发动内战必将失败,A项正确;美国支持国民党发动内战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项;国民党企图建立一党专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美国反对共产主义的扩展并未明确解放区与国统区的鲜明差异及其寓意,排除D项。故选A项。15.1947年6月,国民党军队总兵力已从430万人下降为373万人,其中正规军由200万人下降为150万人。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则由127万人增加为195万人,其中正规军近100万人,武器装备也得到很大改善。据此可知,党中央决定()A.制定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剥削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转入反攻C.开展夺取全国胜利的战略决战 D.粉碎国民党的重点和全面进攻【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结合解放战争史实可知,国民党军数量下降而人民解放军总兵力上升,战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可知党中央决定转入反攻,B项正确;仅依据材料无法说明制定土地法大纲,排除A项;根据所学史实可知,1948年秋进入战略决战阶段,与基本史实不符,排除C项;根据所学史实可知,解放战争的第一阶段即1947年3月战略防御阶段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和全面进攻,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周公提出并阐发了“天下之中”的概念,建构了我国古代第一个成熟的建都理论。该理论由一系列空间概念构成,周之“天下”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政治统治区域,周公以“天下”为空间视域来确定都城,选择适“中”的地理位置从而确定统治中心。但“天下之中”并非由单一的地理位置因素来决定,《周礼·司徒》说:“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树之。”按照这一要求成为“天下之中”的地方要具备天时、地理、人和三个方面的最优越的条件,在地理上具有3个连锁的递进特征:阴阳和中、百物阜安、适建王都,如此“天下之中”就突破了单纯的地理中心意义。——摘编自李久昌《周公“天下之中”建都理论研究》材料二刘秀称帝后很快定都洛阳,此时其根据地在河北,而长安还在更始帝手中。统一天下后,光武帝一再亲幸长安,并下令“复置函谷关都尉,修西京宫室”,造成“山东翕然狐疑,意圣朝之西都,惧关门之反拒也”的恐惧和震动。西汉凭借关中制御关东一事,对于关东豪族来说则是“殷鉴不远”的深刻教训。但是最终朝廷迁都关中的愿望并未实现,在经历了与豪族利益、力量博弈的度田事件之后,朝廷对事关豪族利益之事采取谨慎态度。能够影响国家决策的儒生们则站在实行王道政治的立场上,从天下之中的建都理念出发,坚持都洛,他们以国家的兴亡成败“在德不在险”为由,驳斥了迁都长安的见解。加上光武帝本身的儒学文化背景,这使朝廷在迁都问题上不能自坚其志。--摘编自梁万斌《从长安到洛阳:汉代的关中本位政治地理》材料三两宋都城完成了中国都城发展史上从黄河时代向运河时代的转变,政治中心开始离开黄河流域沿运河作南北向运动,南北方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国家命运沿南北轴向摆动,运河成为都城变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到了明朝,两京制度把政治、经济、军事三个中心或重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明朝的统治力量得到最佳配置。正如丘濬所说:“文皇帝(朱棣)迁都金台(北京),天下万世之大势也。盖天下财富出于东南,而金陵为其会,戎马盛于西北,而金台为其枢。并建两京,所以宅中图治,足食足兵,据形势之要,而为四方之极者也。用东南之财富,统西北之戎马,无敌于天下矣。”国家行政中心移到北京之后,南京并没有回到历史上的“陪都”的地位,只是具有重要的象征性意义,并不发挥实际的作用。但是南京拥有历史上空前的作为一个陪都的重要政治和行政功能,即使在1421年之后也是如此。——摘编自王明德《从黄河时代到运河时代:中国古都变迁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周公“天下之中”建都理论的核心内容。(2)根据材料二,简析东汉未能定都长安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运河时代”都城变迁趋势的认识。【答案】(1)选择统治区域内适中的地理位置;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优越条件。(2)刘秀称帝时政局所迫;豪强地主势力的影响;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确立,儒生反对迁都长安;光武帝本人受儒学影响大。(3)整体自西向东运动,沿大运河南北交替建都。都城变迁是一定历史时期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变迁对社会发展产生诸多重大影响,都城的变迁应服务于国家治理。【解析】【小问1】内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该理论由一系列空间概念构成,周之‘天下’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政治统治区域,周公以‘天下’为空间视域来确定都城,选择适‘中’的地理位置从而确定统治中心”可知,选择统治区域内适中的地理位置;根据材料“按照这一要求成为‘天下之中’的地方要具备天时、地理、人和三个方面的最优越的条件,在地理上具有3个连锁的递进特征:阴阳和中、百物阜安、适建王都,如此‘天下之中’就突破了单纯的地理中心意义”可知,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优越条件。【小问2】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东汉(中国)。根据材料“刘秀称帝后很快定都洛阳,此时其根据地在河北,而长安还在更始帝手中。统一天下后,光武帝一再亲幸长安,并下令‘复置函谷关都尉,修西京宫室”,造成“山东翕然狐疑,意圣朝之西都,惧关门之反拒也’的恐惧和震动”可知,刘秀称帝时政局所迫;根据材料“但是最终朝廷迁都关中的愿望并未实现,在经历了与豪族利益、力量博弈的度田事件之后,朝廷对事关豪族利益之事采取谨慎态度”可知,豪强地主势力的影响;根据材料“能够影响国家决策的儒生们则站在实行王道政治的立场上,从天下之中的建都理念出发,坚持都洛,他们以国家的兴亡成败‘在德不在险’为由,驳斥了迁都长安的见解”可知,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确立,儒生反对迁都长安;根据材料“加上光武帝本身的儒学文化背景,这使朝廷在迁都问题上不能自坚其志”可知,光武帝本人受儒学影响大。【小问3】认识: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两宋都城完成了中国都城发展史上从黄河时代向运河时代的转变,政治中心开始离开黄河流域沿运河作南北向运动,南北方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国家命运沿南北轴向摆动,运河成为都城变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到了明朝,两京制度把政治、经济、军事三个中心或重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明朝的统治力量得到最佳配置”“国家行政中心移到北京之后,南京并没有回到历史上的“陪都”的地位,只是具有重要的象征性意义,并不发挥实际的作用。但是南京拥有历史上空前的作为一个陪都的重要政治和行政功能,即使在1421年之后也是如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整体自西向东运动,沿大运河南北交替建都。都城的变迁是一定历史时期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变迁对社会发展产生诸多重大影响,都城的变迁应服务于国家治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关于经济问题的广泛讨论,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各学派都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并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荀子提出开源节流、节用裕民、礼义为富强之本的主张。——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材料二先秦之时,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甚少。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摘编自《中国经济史》材料三太平军所到之处“查庵观寺院田产充公”。1852年夏,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等又联名向洪秀全上书,申明“宜广积粮,以充军备而裕国课”,并请准“照旧交粮纳税”。1853年下半年,《天朝田亩制度》颁布后,湖北、江西、安徽一带的“富室”被太平天国勒令“计亩一石,或出谷一石、二石不等,分为无田者食”。1853年年底,石达开到达安徽,为“结民”,他让当地人充任“乡官征租赋”,“立榷关于大星桥各属支河曲港”。——摘编自何希芝《太平天国的经济措施及政策》材料四1855年1月以后,天京恢复了家庭制度,“圣库制度”逐渐废弛,太平天国政府对独立的手工业者采取了听任自由经营的方针,允许私人自由贸易,并给予一定的救济扶持。1860年太平军占领苏州后,李秀全下令:“各门外百姓无本为业,亦计(借)给其资,发去铜钱十余万串。”1861年,太平军在濮院等地曾多次发布文告,“尔等子民勿必惊疑,通商贸易”“士农工商各安恒业”。——摘编自段本洛《关于太平天国后期的商业政策问题》(1)根据材料一、二、简析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主张不同的原因。(2)根据材料三、概括太平天国前期的经济政策。(3)根据材料四、指出太平天国中后期经济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答案】(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频繁;社会生产力进步,农业和工商业发展,经商逐利思想渐浓;小农经济产生;为了富国强兵、赢得战争胜利,重视耕战。(答出两点即可)汉武帝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富商大贾实力强大,影响中央集权;王国问题亟待解决;对匈奴的战争导致政府财政困难;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答出两点即可)(2)经济政策:没收庙宇田产;向有田地者尤其是地主收取粮食税;设关卡征税。(3)变化:废除“圣库制度”,恢复家庭制度;允许并扶持私人自由贸易;保护工商业者。(答出两点即可)影响:活跃了太平天国的经济;延续了太平天国政权。【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汉武帝时期(中国)。不同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一“百家争鸣”“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节用裕民、礼义为富强之本”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加以概括得出:社会动荡,兼并战争频繁;社会生产力进步,农业和工商业发展,经商逐利思想渐浓;小农经济产生;为了富国强兵、赢得战争胜利,重视耕战。汉武帝时期:根据材料二中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问题、加强集权等角度可得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富商大贾实力强大,影响中央集权;王国问题亟待解决;对匈奴的战争导致政府财政困难;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小问2】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1852—1853年(中国)。经济政策:根据材料三中的“查庵观寺院田产充公”可知,没收庙宇田产;根据材料三中的“照旧交粮纳税”“‘富室’被太平天国勒令”可知,向有田地者尤其是地主收取粮食税,根据材料三中的“立榷关于大星桥各属支河曲港”可知,设关卡征税。【小问3】本题为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1855—1861年(中国)。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四中的“天京恢复了家庭制度,‘圣库制度’逐渐废弛”可知,废除“圣库制度”,恢复家庭制度;根据材料四中的“太平天国政府对独立的手工业者采取了听任自由经营的方针,允许私人自由贸易”可知,允许并扶持私人自由贸易;根据材料四中的“士农工商各安恒业”可知,保护工商业者。第二小问影响:结合经济政策对太平天国经济和政权建设的作用可知,活跃了太平天国的经济,延续了太平天国政权。18.[新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