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手术器械管理制度_第1页
外来手术器械管理制度_第2页
外来手术器械管理制度_第3页
外来手术器械管理制度_第4页
外来手术器械管理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外来手术器械管理制度目录一、总则....................................................3

1.1制定目的.............................................3

1.2适用范围.............................................4

1.3管理原则.............................................4

二、职责分工................................................5

2.1采购部门职责.........................................5

2.2质量管理部门职责.....................................6

2.3使用部门职责.........................................8

2.4消毒供应室职责.......................................8

2.5医疗废物处理部门职责................................10

三、采购管理...............................................11

3.1采购申请............................................12

3.2供应商选择与评估....................................13

3.3采购合同签订........................................14

3.4质量验收............................................15

四、储存与分发管理.........................................16

4.1储存条件............................................17

4.2标识与记录..........................................18

4.3分发流程............................................18

4.4出库管理............................................19

五、消毒与灭菌管理.........................................20

5.1消毒方法............................................21

5.2灭菌方法............................................22

5.3消毒灭菌效果监测....................................23

5.4消毒灭菌记录........................................24

六、使用与维护管理.........................................25

6.1使用规范............................................27

6.2维护保养............................................28

6.3使用记录............................................29

七、报废与回收管理.........................................29

7.1报废标准............................................30

7.2报废流程............................................31

7.3回收处理............................................32

八、质量监控与改进.........................................33

8.1质量监控措施........................................35

8.2不良事件报告........................................36

8.3改进措施............................................37

九、应急处理与事故报告.....................................38

9.1应急预案............................................40

9.2事故报告流程........................................41

9.3后续处理............................................41

十、附则...................................................43

10.1术语定义...........................................43

10.2文件管理...........................................44

10.3解释权.............................................45

10.4生效日期...........................................45一、总则为了规范外来手术器械的管理流程,确保医疗安全,提高手术效率与质量,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特制定本制度。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涉及使用外来手术器械的医疗机构及人员,旨在通过对外来手术器械的采购、验收、消毒、使用、维护和报废等环节的严格控制,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权益。所有相关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本制度的各项规定,确保手术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防止因器械问题导致的医疗事故。同时,鼓励各医疗机构持续改进和完善外来手术器械的管理制度,推动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1.1制定目的为加强医疗机构对外来手术器械的管理,确保医疗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防止医疗事故的发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医疗机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外来手术器械管理制度。本制度旨在明确外来手术器械的采购、验收、储存、使用、消毒灭菌、报废等环节的管理要求,规范医务人员操作流程,强化责任意识,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促进医院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1.2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院内所有涉及使用外来手术器械的科室,包括但不限于外科、骨科、神经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等需要使用外来医疗器械的科室。本制度旨在确保所有外来手术器械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其质量控制,从而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利益。1.3管理原则安全性原则:确保所有外来手术器械在使用前均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符合相关安全标准和规范,避免因器械质量问题导致医疗事故。合法性原则:严格遵守国家有关医疗器械管理的法律法规,确保所有外来手术器械的采购、使用、清洗消毒、储存等环节合法合规。规范性原则:建立健全外来手术器械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规范各个环节的管理行为,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持续性改进原则:定期对管理过程进行评估,持续改进管理制度,确保管理措施的有效性和适用性。责任到人原则: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分工,确保责任落实到位,对违规行为严肃追究责任。知情同意原则:向患者充分告知手术器械的相关信息,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尊重患者的权益。经济性原则:在确保安全性和质量的前提下,合理控制外来手术器械的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二、职责分工对于重大或复杂的外来手术器械使用情况,负责协调相关部门和人员提供支持。负责外来手术器械的技术评估,包括器械的安全性、适用性和维护保养要求等;制定外来手术器械的感染防控措施,指导各科室严格执行消毒灭菌操作规程;如发现器械存在故障或不符合手术需求的情况,应及时反馈给相关管理部门。2.1采购部门职责需求审核:负责审核各临床科室提交的手术器械采购申请,确保申请的器械符合临床需求、技术规范及医院标准。供应商评估:负责对拟合作的手术器械供应商进行资质审核,包括但不限于企业的生产许可、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确保供应商具备提供合格产品的能力。采购流程管理:制定和执行手术器械的采购流程,包括询价、比价、招标或直接采购等,确保采购过程公开、透明、公正。质量标准控制:负责制定手术器械的质量标准,确保采购的器械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法规要求。合同管理: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合同条款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价格谈判:参与手术器械采购价格谈判,争取最优采购价格,降低医院成本。信息记录与报告:负责记录手术器械的采购信息,包括采购日期、数量、价格、供应商等,定期向医院管理层报告采购情况。售后服务跟进:协调供应商提供必要的售后服务,包括器械的安装、调试、维修等,确保器械的正常使用。应急采购处理:在紧急情况下,负责组织应急采购,确保手术器械的及时供应。持续改进:根据医院的发展和手术器械市场的变化,不断优化采购流程,提高采购效率和产品质量。2.2质量管理部门职责1制度制定与更新:根据医院相关法规及医疗行业标准,制定并完善外来手术器械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并定期进行审核和更新,确保制度的适用性和有效性。2供应商评估及管理:负责对外来手术器械的供应商进行资质审查与评估,评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供应商的资质证书、产品合格证、无菌保证等,并通过严格的评估程序,选择合适的供应商,确保器械的质量和安全性。3质量控制与监督:定期对使用的外来手术器械进行质量检查,对质量不达标或存在安全隐患的器械采取必要的措施,并与器械供应商做好沟通协调,确保器械满足医院的各项质量标准。4器械追溯管理:建立完整的器械追溯系统,实时记录器械的采购、入库、使用、维修、报废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并将电子化档案保存,以备审核;对于发现的任何质量问题,应进行及时的记录和处理。5培训与指导:定期开展相关培训,对外来手术器械管理人员、使用人员等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和业务素质;同时,对外来手术器械的操作流程、消毒灭菌方法等进行书面指导,以确保器械的安全有效使用。6数据统计与分析:定期对外来手术器械的采购、使用、质量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报送上级领导,并依据数据分析的结果持续改进外来手术器械管理流程。2.3使用部门职责在领取、使用外来手术器械前,应仔细核查器械的合格证明文件、有效期和完好状态,确保器械符合诊疗需要及安全使用标准。建立健全外来手术器械的登记和使用记录,详细记录器械的名称、规格、型号、来源、使用科室、使用人员、使用时间等信息,并对记录进行妥善保存。对使用的外来手术器械进行日常检查和维护,确保器械在使用过程中的清洁、无菌状态,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配合医院相关部门对器械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质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并进行整改。对操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其对外来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和维护保养能力。外来手术器械出现损坏、故障或性能不达标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报告设备科或采购部门,积极配合做好更换和维修工作。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共同保障外来手术器械的安全使用。2.4消毒供应室职责负责对接收到的外来手术器械进行初步检查,确保器械完整无损,并符合医院的使用标准。对每批器械详细记录其来源、数量、型号及接收时间等信息,确保所有数据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使用专用设备对外来手术器械进行全面彻底的清洗,去除器械表面的所有污物和残留物,保证清洗质量。清洗后,对器械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如去锈、去垢等工作,确保器械处于最佳状态。根据不同的器械材质和结构特点,选择合适的消毒和灭菌方法,确保达到规定的无菌要求。完成消毒灭菌过程后,对器械进行最终检查,确认无菌包装完好无损,标签清晰可见,便于识别和追溯。将已消毒灭菌的外来手术器械存放在指定区域,保持储存环境清洁干燥,避免交叉污染。在发放前再次核对器械信息,确保发放正确无误,并做好相应的发放记录。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参加专业培训,提高其对外来手术器械管理的认识和技术水平。加强内部管理,定期对消毒供应室的工作流程进行审核和评估,确保各项操作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内部规定的要求。针对可能出现的器械污染或其他紧急情况,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确保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措施,减少不良影响。维护良好的沟通机制,与手术科室等相关部门保持紧密联系,及时反馈信息,共同保障医疗安全。2.5医疗废物处理部门职责负责对手术后的外来手术器械进行初步清洗、消毒处理,确保器械表面无血迹、污渍等污染物。对清洗后的器械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消毒灭菌流程和标准进行操作,确保器械达到无菌要求。对消毒灭菌后的器械进行包装,使用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包装材料,确保器械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暂存,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要求进行分类,分别收集生物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等。定期对收集的医疗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与有资质的医疗废物处理机构签订处理合同,确保医疗废物得到妥善处理,防止环境污染。建立健全医疗废物处理记录制度,详细记录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数量、处理时间等信息,确保信息可追溯。对医疗废物处理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处理医疗废物的技能和安全意识。定期检查和评估医疗废物处理设施和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和要求。配合相关部门对医疗废物处理过程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医疗废物处理工作的合规性和有效性。在发生医疗废物处理事故或突发事件时,迅速采取应急措施,及时上报,并配合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和处理。三、采购管理供应商资质审核:所有供应商需要提供有效的营业执照副本、医疗器械生产或经营许可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资质证明文件。供应商需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和售后服务体系,交货及时并能提供产品质量保证。询价与比价:对外来手术器械的采购,应至少询价三家以上的供应商,评估价格、质量、交货期、售后服务等因素,择优选择合适的供应商。价格控制:纳入医院采购目录的外来手术器械,价格须符合医院的采购预算标准,坚持公开透明原则,避免高价采购。重要项目需经过院内相关委员会审议批准。质量控制:器械入库前,应由设备管理部门对器械进行严格的质控检查,包括外观质量、功能性能、包装完整性等,确保器械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合同签订:与供应商达成采购意向后,需签订正式的采购合同,合同中应明确交货时间、数量、质量标准、验收方法、付款方式等条款。验收与入库:器械送达医院后,由设备管理部门组织相关部门人员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入库,并登记到库存管理系统中。追溯管理:建立追溯管理制度,确保每一批次器械的来源可以追溯,为医疗保障和质量安全管理提供有力支撑。3.1采购申请需求提出:科室根据手术需求和器械更新情况,填写《外来手术器械采购申请表》,详细说明所需的器械名称、型号、规格、数量、品牌及预算等信息。审核审批:申请表经科室负责人审核后,提交至医院采购管理部门。采购管理部门负责对采购申请的合理性、预算、器械质量标准等方面进行初步审核。质量评估:采购管理部门将携申请表进行质量评估,确保所有拟采购的器械符合我国相关质量标准,并协助科室进行市场调研,评估不同供应商的器械质量和价格。供应商选择:根据质量、价格、售后服务等因素,采购管理部门协助科室确定合格的供应商。采购申请提交:科室将最终确定的采购申请,包括供应商信息、《外来手术器械采购申请表》等,正式提交至医院采购管理部门。采购审批:医院采购管理部门对采购申请进行最终审批,审批通过的将在医院内部公示,并通知科室准备采购合同签订。合同签订:科室与采购管理部门指定的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包括器械质量保证、试用期、维修保养、价格及其支付方式等条款。验收与入库:供应商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和方式将器械送达医院,科室负责现场验收,确保器械与订单信息一致,且无瑕疵。验收合格后,由设备管理部门办理入库手续。3.2供应商选择与评估资质审核:供应商需提供有效的营业执照、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以及相关产品的注册证。对于进口器械,还需提供进口注册证及代理授权书等证明材料。产品质量:供应商所供产品需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或其他国际认可机构的认证。此外,供应商应具备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如13485认证,确保其生产过程符合国际标准。临床应用记录:优先考虑那些在外科手术中有良好临床应用记录的器械。供应商需能提供详尽的产品使用报告,包括但不限于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等关键指标。售后服务:供应商应承诺提供及时有效的售后服务,包括但不限于器械维护、故障排除、技术咨询等服务。对于特殊情况下需要紧急支持的情况,供应商应在最短时间内响应并解决。价格合理性: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供应商提供的报价应当合理,避免因成本过高而影响医院正常运营。3.3采购合同签订采购部门在采购外来手术器械前,应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供应商评估,选择具有合法经营资格、良好信誉和稳定供应能力的供应商。采购器械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质量标准、价格、交货时间、付款方式等;合同签订前,采购部门应组织相关部门对供应商提供的资质证明、产品合格证、检验报告等相关资料进行审核,确保其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合同签订后,采购部门应及时将合同副本报送相关部门备案,并按照合同约定进行采购。采购部门应加强对合同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供应商按照合同约定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器械,并妥善处理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于特殊或高风险的手术器械,采购部门应要求供应商提供产品注册证、生产许可证等相关证明文件,并按照规定进行严格的质量审核。采购部门应定期对采购合同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对供应商的履约情况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后续采购决策的重要参考。3.4质量验收包装检查:检查器械的外包装是否完好无损,标签信息是否完整清晰,标识是否与供应商提供的信息一致。数量核对:清点器械数量,并与供应商提供的详细清单进行比对,确认无误。外观检查:进行全面细致的外观检查,查看器械是否出现明显的损坏、生锈、腐蚀等现象,确保器械表面光洁无瑕,无损伤。功能测试:对于能够进行功能测试的器械,需要在模拟环境中进行测试,检查其操作灵活性、精确度及安全性。说明书审查:审核随附的使用说明书及维修保养说明,确保内容准确无误,便于操作人员理解和执行。有效期确认:对照器械的有效期进行确认,确保器械在有效期内可以使用。存储条件:检查器械的存储条件是否符合要求,包括防潮、防尘等措施,确保器械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保持良好状态。所有验收后的问题应当详细记录,并立即通知供应商处理。只有验收合格的器械方能进入手术室用于临床应用,建议建立电子或纸质记录,确保质量验收过程的透明性和可追溯性。这个段落详细地描述了验收过程中的具体要求,并强调了保持记录的重要性,以便后续追踪和管理。根据您的具体需求,您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调整。四、储存与分发管理需求申请:使用科室需要外来手术器械时,应填写《外来手术器械申请单》,详细说明所需器械的名称、规格、数量等信息。分发审核:器械供应部门接到申请后,需对申请单进行审核,确保所申请的器械符合临床需求。分发记录:器械分发过程中,应做好分发记录,包括分发时间、物品名称、规格、数量、领用人等信息,确保分发过程的可追溯性。用后回收:使用完毕的外来手术器械,应及时回收并交由相关部门进行清洗、消毒、灭菌等处理。定期盘点:对外来手术器械进行定期盘点,对过期的器械进行标识并隔离存放。过期处理:过期的外来手术器械应按照医疗机构废弃物处置规定进行处理,避免造成医疗废品污染。为应对突发情况,医疗机构应配备一定数量的外来手术器械作为应急备用。应急备用器械应安置在易于取用的位置,并定期检查其有效性。4.1储存条件为了确保外来手术器械的安全与卫生,其储存环境需严格遵守相关规定。首先,储存空间应当保持清洁、干燥,并且通风良好,避免器械受潮或生锈。其次,温度与湿度控制至关重要,理想的储存环境应维持在室温,相对湿度不超过60,以防金属部件腐蚀或非金属材料老化。此外,所有外来手术器械须按照类型分类存放,使用专用储存柜或架子,并贴有清晰标识,便于取用及管理。对于特殊材质或结构复杂的器械,应遵循制造商提供的特定储存指导。定期对储存区进行检查,包括环境条件监测以及器械状态评估,确保器械随时处于最佳状态,满足临床使用需求。4.2标识与记录外来手术器械的标识记录应妥善保存,确保可追溯性。记录保存期限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一般不少于五年。记录的查阅应按照医院的规定执行,确保信息安全。医院应对外来手术器械的标识与记录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其符合管理制度的要求。检查内容包括标识的完整性、记录的准确性、保存的规范性等。检查结果应记录在案,并及时进行整改。必要时,应邀请第三方进行审核,以确保管理制度的执行效果。4.3分发流程器械接收:由器械管理员在接收到外来器械后,依据供应商提供的器械清单进行核对,确认无误后,由器械科开具正式接收清单存档。清单内容必须包括器械名称、数量、接收日期、供应商信息等。资质验证:器械管理员需核查供应商资质文件,确保其符合医院规定及标准,如供应商的营业执照、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等。器械封存存放:应将外来器械存放在指定隔离区域,并在封条上注明接收日期和封存日期,确保器械在未验收前保持封存状态,避免污染或误操作。消毒处理:根据器械特性,采取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消毒处理。对于耐高压的器械,可使用压力蒸汽灭菌器进行灭菌;不耐高压或化学消毒剂的器械,应使用浸泡法消毒。实施消毒后需确保器械符合专业检测标准,方可投入使用。分发分配:根据预约情况及手术安排,由器械管理员将已消毒并通过质量检测的器械及时分发至相应的手术室,并在器械交接表上详细记录领取时间、使用科室、器械名称及数量等信息,以确保器械的追踪和质量控制。通过这一系列详细和严格的操作流程,可以有效保障外来手术器械的安全、高效使用,同时防范医疗事故风险。4.4出库管理出库审批:所有外来手术器械的出库必须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批,审批需详细记录器械名称、型号、数量、用途、领用人信息及审批人意见。领用人向器械管理部门提出出库申请,并填写《外来手术器械出库申请单》;核查无误后,进行标签贴附和包装,确保器械包装完好,符合运输要求;出库记录:器械管理部门应详细记录每一次出库的器械名称、型号、数量、用途、领用人及出库时间,并妥善保存相关记录,以备日后查询。出库检查:出库时,应逐一检查器械的完整性、清洁度及有效期,如发现器械存在问题,应及时报告并暂停出库。出库安全:出库过程中,应确保器械安全无损,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的损坏或污染。反馈机制:出库后,器械管理部门应与使用部门保持沟通,了解器械使用情况,如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器械存在质量问题或使用不便,应及时反馈至器械供应商,并视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定期回顾与改进:器械管理部门应定期对出库管理流程进行回顾,根据实际情况持续优化管理制度,确保外资手术器械的出库安全、高效。五、消毒与灭菌管理为了确保医疗安全,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对于所有外来手术器械的消毒与灭菌管理,本院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标准和程序。首先,所有外来手术器械在进入手术室前,均需经过预清洁处理,去除器械表面的可见污物。随后,根据器械材质及结构特点选择合适的清洗方式,如超声波清洗、高压水枪冲洗等,确保器械的每个角落都能得到彻底清洁。清洁完成后,器械需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消毒,常用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环氧乙烷气体消毒、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消毒以及蒸汽高压灭菌等。对于高风险手术使用的器械,必须采用最高级别的灭菌技术,确保达到无菌状态。在此过程中,需对灭菌效果进行监测,使用生物指示剂或化学指示剂来验证灭菌过程的有效性。所有消毒与灭菌操作都应在专门的区域内完成,并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工作人员执行,以减少交叉污染的风险。此外,医院还建立了完善的外来手术器械追踪系统,每批器械从接收、清洁、消毒到使用后的回收,都有详细记录,确保一旦发生问题可以迅速追溯源头,及时采取措施。定期对外来手术器械的消毒与灭菌流程进行评估与审核,不断优化管理措施,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健康安全。5.1消毒方法5高温灭菌:使用高压蒸汽灭菌器对器械进行高温高压灭菌处理,确保器械内部和表面无活菌存在。灭菌参数需根据器械材质和制造商推荐进行设定。干热灭菌:对于不耐湿的器械,可采用干热灭菌法,使用烤箱在160下维持至少2小时,或采用180下维持1小时,确保器械彻底灭菌。辐照消毒:使用射线或紫外线辐照器对器械进行辐射消毒,照射剂量需根据器械材质和消毒要求确定,确保达到无菌标准。溶液浸泡消毒:将器械浸泡在规定的消毒液中,如70的乙醇、2的戊二醛、2的过氧化氢等,浸泡时间根据消毒液种类和器械材质而定,确保器械表面和内部均达到消毒要求。消毒剂擦拭消毒:使用消毒剂如75的乙醇、含氯消毒剂等,对器械表面进行擦拭消毒,擦拭时应均匀覆盖所有表面,确保消毒彻底。在器械消毒过程中,应使用生物指示剂进行监测,确保消毒效果。生物指示剂需符合国家标准,并在规定的条件下进行测试。每次消毒操作后,应详细记录消毒日期、消毒方法、消毒剂种类、消毒参数、操作人员等信息,以备查证。5.2灭菌方法高压蒸汽灭菌法适用于耐湿、耐热的手术器械和物品。推荐在121的温度下,维持灭菌时间3045分钟,确保器械和物品完全达到灭菌效果。环氧乙烷灭菌法适用于不耐热或不耐湿的手术器械和物品。使用环氧乙烷气体作为灭菌剂,灭菌过程需412小时,具体时间视器械材质和灭菌剂用途而定。5灭菌设备应定期进行清洁和校准,以确保其正常运行。每次使用前后均应检查灭菌设备的工作状态,如发现故障,应立即停止使用,并按照设备说明书进行维修或更换。解及处理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应有详细记录,包括但不限于:灭菌日期、灭菌周期的基本信息、灭菌装载情况及所采用的灭菌技术类型。同时,应有备查的废弃物处理记录以确保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需求。对于灭菌后的器械,应在物理和化学检测合格后送入无菌区域。这些过程要确保所有外来的手术器械在灭菌后处于无菌状态,以便安全地应用于临床操作中。负责灭菌的工作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工作流程,对于临床需要的特殊材料或器械,应了解其灭菌特性和注意事项。5.3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外来手术器械的消毒灭菌效果应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监测,特殊情况需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监测次数。物理监测:对消毒灭菌设备进行日常性能检查,包括温度、压力、时间等参数,确保设备正常工作。化学监测: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器械进行化学监测,检查其残留的消毒剂浓度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生物监测:委托有资质的专业检测机构对部分或有疑感的器械进行细菌培养,检测无菌效果。如监测结果显示消毒灭菌效果合格,应立即通知使用部门,并做好记录。若监测结果显示有不合格器械,应立即停止使用该批次器械,并查明原因,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问题。对于连续两次监测不合格的器械,应立即停止使用,并报请上级管理部门进行调查和处理。每月末,负责消毒灭菌的工作人员应向主管部门提交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报告。5.4消毒灭菌记录每台手术所使用的器械必须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消毒灭菌处理,并详细记录消毒灭菌日期、时间、方法、责任人等信息。消毒灭菌记录应由专人负责填写,确保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记录应实时更新,不得滞后。消毒灭菌记录应保存至少两年,以便于随时查阅和追溯。如遇卫生监督部门检查或内部质量评审,应能迅速提供相关记录。对于消毒灭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如器械损坏、消毒效果不达标等,应立即停止使用,并详细记录原因、处理措施及责任人。定期对消毒灭菌记录进行汇总分析,查找问题,持续改进消毒灭菌工作,确保手术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六、使用与维护管理a)使用前必须先对器械进行认真检查,确认无破损、无血迹等相关异常情况。未经过检查的器械不允许使用。b)在使用过程中,需严格按照器械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不得自行拆卸或改装。d)手术室内的手术器械使用结束后,应立即进行正确的清洁和消毒处理,保证器械的正常使用条件。e)对于精密器械,其正常使用时应注意防止碰撞或跌落,避免发生意外损坏。a)负责器械管理的工作人员应制定所有手术器械的定期维护计划,并记录每次维护的详细信息,包括维护时间、工作人员和其他相关内容。b)对于耐高温高压的手术器械应当选择合适的灭菌方式,确保其无菌。c)对于需要特殊保养的器械,应按照要求进行清洁和保养,保证其性能。d)所有外来医疗器械在首次使用前应当由维护人员进行功能测试,确认其功能完好无损。e)对于发现不合格或者损坏的器械应及时修理或更换,确保手术器械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a)对于所有入库的手术器械,应当进行严格验收,检查其包装是否有破损,试用时确认器械完好无损。b)对所有手术器械的所有使用环节进行监督和检查,以确保所有使用的器械都符合标准。a)器械设备应当选择合适的保存环境,定期检查存放条件是否符合要求,同时避免受潮、受碎、腐蚀等情况。b)所有价值的医疗器械应当进行严格保存,避免出现丢失或损坏的情况。6.1使用规范资质审查:手术室必须对外来手术器械的生产厂家、产品规格、不合格信息等进行严格审查,确保供应商具备相应的医疗器械生产许可和产品注册证书。验收与存放:外来手术器械到货后,应由专人负责验收,核对器械名称、型号、数量、消毒有效期等内容。验收合格后,应及时存放在规定的消毒无菌区域,并保持环境的清洁与干燥。无菌要求:所有外来手术器械在使用前必须符合无菌要求,如未达到无菌标准,则不得用于手术。器械的消毒或灭菌过程应按照相关无菌技术规范进行。使用前准备:手术前,医护人员应对外来手术器械进行彻底清点,确保器械完整、功能良好,并在使用前进行必要的检查和维护。追踪使用记录:手术室应建立外来手术器械的使用记录,详细记录器械的使用科室、使用日期、使用次数和手术名称等信息。术后保养:手术结束后,应对使用过的外来手术器械进行必要的清洗、消毒和保养,以备下次使用的需要。定期检查与维护:定期对使用状况、消毒效果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报告相关部门,并进行相应的处理或更换。应急措施:如遇外来手术器械损坏、丢失或不足的情况,应及时向供应商索取替换或补充,并确保手术的正常进行。培训和考核: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外来手术器械使用规范的培训,确保每名医务人员都熟悉并掌握相关操作流程,必要时进行考核。6.2维护保养定期检查:器械使用后应立即进行清洁和消毒,并定期对器械进行功能性和外观检查,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清洁:使用后器械应立即进行清洁,去除血迹、分泌物等污染物,防止器械生锈或损坏。保养:定期对器械进行润滑保养,以减少摩擦和磨损,延长器械使用寿命。按照医院消毒灭菌规范,对器械进行相应的消毒和灭菌处理,确保无菌状态。器械应存放在干燥、通风、避光的环境中,避免潮湿、高温或腐蚀性气体的影响。定期对器械进行维护保养,包括更换磨损部件、调整器械性能等,确保其正常使用。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外来手术器械维护保养的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6.3使用记录对于所有进入手术室的外来手术器械,应建立详细的使用记录。该记录应当包括但不限于器械的名称、型号、入库时间、使用科室、操作者姓名、使用项目、使用结束时间以及任何相关的检查信息或必要维护记录。每次使用后,使用人员必须确认器械是否符合使用标准,并立即更新使用记录。每次使用结束后,应立即将器械送回器械管理部门进行清洗、消毒和维护,确保下一次使用时器械的安全和卫生。使用记录应当由专人保管,确保信息的安全与完整。所有相关人员均需遵守此规定,并确保所有记录真实、完整和准确。这些记录应保存至少两年,以便于召回追踪、设备维护和管理。确保外来器械在使用期间有完整的记录,以便追踪器械的使用状态,确保手术器械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同时满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的要求。七、报废与回收管理使用科室发现器械符合报废条件时,应立即填写《外来手术器械报废申请表》;医疗器械管理部门根据报废申请进行审核,并组织专家对报废器械进行技术鉴定;回收的报废器械应进行封存,并做好记录,详细记录回收日期、器械名称、型号、批号、使用科室、报废原因等信息;对于违反报废与回收管理规定,擅自处置报废器械或未按流程办理报废手续的,医院将依法对其责任人进行追究,并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罚。同时,医院将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医疗器械报废与回收管理重要性的认识。7.1报废标准器械损坏:器械出现无法修复的损坏,如断裂、变形、腐蚀、磨损至无法正常使用等情况。功能失效:器械的关键功能部分失效,无法达到手术要求或安全标准,例如切割器无法正常切割、缝合器无法正常缝合等。生物安全风险:器械表面或内部存在生物污渍,经清洁、消毒处理后仍无法达到无菌要求,或器械表面出现裂痕、孔洞等可能成为细菌藏匿处的情形。过期或失效:器械超过规定的使用期限或生产日期,或包装上的有效期标识已过,无法保证器械性能。不可追溯性:器械无法通过有效的清洗、消毒、灭菌和追溯系统进行管理,存在安全隐患。政策法规要求:根据国家或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的政策法规,必须报废的器械。生产厂商建议:器械生产厂商提供的报废建议,如产品说明书或售后服务建议等。报废的器械应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登记、回收、销毁,并做好相关记录,以备核查。同时,医疗机构应定期对报废标准进行评估和更新,确保报废标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7.2报废流程外来手术器械的报废应由使用科室提出申请,填写《外来手术器械报废申请单》,详细说明器械名称、型号、使用时间、报废原因等信息,并签字确认。7申请单需经使用科室负责人审核,确认无误后,将申请单及相关的损坏或不适用的器械一并提交至管理部门或器械管理部门。管理部门或器械管理部门接收申请后,应对申请和提交的器械进行初步审核,包括检查器械的实际条件和报废原因的真实性。有条件的情况下,还需安排专业人员进行评估。经初步审核确定报废后,管理部门或器械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处理,包括但不限于联系供应商核实相关信息、确认报废价格等。确认报废处理后,管理部门或器械管理部门应做好报废器械的回收、报废记录,并按照相关法规和管理规定进行安全处理或销毁。同时,管理部门应及时更新器械台账,去除已报废器械的相关信息。报废过程应由管理部门或器械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定期检查,确保流程规范并符合管理规定。完成报废处理后,管理部门或器械管理部门应将《外来手术器械报废申请单》及相关资料存档,以备查阅和审计。该段落涵盖了报废流程的主要环节,确保报废决策的基础、报废申请与审核机制、报废后处理以及档案管理等内容,以便各环节之间相互衔接,规范管理。7.3回收处理手术完成后,由器械护士负责对使用过的外来手术器械进行回收,并立即放入专用的无菌器械袋或器械盒内。回收的器械应按照医院制定的清洗消毒制度和操作规程进行清洗和消毒处理。清洗过程需严格遵守消毒液的浓度、浸泡时间及冲洗工序,确保器械表面无残留血迹、污垢。清洗消毒后的器械,应进行包装,并按次序、类别进行标识,以便于追踪和管理。标识应包括手术名称、器械名称、回收和清洗消毒日期及责任人等信息。经过清洗消毒和标识的器械,应存储在专用储存柜中,保持储存环境的干燥、通风和清洁。运输过程中,应使用专用器械运输车,确保器械安全、无损地送达指定区域。对于任何可疑或不合格的器械,应立即进行调查处理,并向上级领导汇报,同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对器械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清洗消毒时间、所用消毒剂、包装标识信息等。八、质量监控与改进定期检查与评估:医院应定期对所使用的所有外来手术器械进行质量检查与评估,确保其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检查内容包括器械的材质、功能、消毒情况以及包装标识等。质量追溯系统:建立完善的外来手术器械质量追溯系统,详细记录器械的采购、使用、清洗、消毒、储存、发放等各个环节的信息,以便在发生问题时能够迅速追溯并采取措施。供应商评估:对器械供应商进行定期评估,包括其资质、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方面,确保供应商能够持续提供符合要求的手术器械。使用前检查:在使用外来手术器械前,医护人员必须进行严格检查,确认器械完好无损,功能正常,消毒合格。使用后评估:使用后的器械应进行评估,记录其性能、损坏情况等,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问题反馈与处理:医护人员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现器械存在质量问题或使用不便,应立即报告相关部门,由质量管理部门进行调查和处理。持续改进:根据质量监控结果,不断优化器械采购、使用、管理流程,提高手术器械的管理水平。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整改,并形成长效机制。培训与教育: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外来手术器械管理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器械质量的认识和管理能力,确保手术安全。文件记录:对所有质量监控与改进活动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检查记录、评估报告、整改措施等,以备查阅和追溯。8.1质量监控措施供应商资质审核:所有器械供应商必须具备合法经营资格及供应商考评表要求的资质文件,并通过与院内质量管理团队的共同评审。进厂验收入库:所有器械在进厂前进行严格检查,包括核对实物与订单信息的一致性,确保器械规格、型号、数量及包装无误。所有器械需提供合格证书、使用说明书以及维护保养等技术文档,并完成签收手续。标签管理:所有器械需完全贴有含有器械序号等信息的标签,以保证器械的可追溯性及清理消毒需求。维护与定期检查:对外来手术器械进行定期维护和检查,并通过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检查,确保其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对不合格或旧损器械,及时清退出库。使用记录与监督:记录器械每次的使用情况,包括手术时间、医生信息等,便于追踪使用效果及出现的任何问题。确保所有使用者接受必要的培训,熟悉各项操作规范。反馈机制: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鼓励医务团队及时报告器械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改进建议。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各相关部门需严格按照制度规定执行,如有任何变更或补充,须经质量管理团队审核并予以公告。8.2不良事件报告外来手术器械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故障或损坏,可能导致操作失败或病人安全受到威胁的情况。因器械性能不佳或维护不当导致的不良后果,如手术部位感染、器械断裂、仪器失控等。发现不良事件后,操作人员应立即停止器械使用,并向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应立即组织人员对不良事件进行调查,了解原因,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事态扩大。在24小时内,科室负责人需填写《外来手术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详细描述事件经过、处理措施及原因分析,并向医院器械部门提交。医院器械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对事件进行调查分析,必要时向厂家反馈,并更新器械目录或制定改进措施。对于严重或重大的不良事件,医院器械部门应按照《医疗安全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的要求,及时上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医院将对报告不良事件的科室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鼓励所有医护人员积极参与不良事件的报告和改进工作,共同提高外来手术器械的管理水平。8.3改进措施定期审查与更新:定期对现有管理制度进行审查,根据最新法规、行业标准和技术进步,及时更新管理内容,确保制度与实际操作需求保持一致。人员培训与考核:加强对外来手术器械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风险意识。同时,建立考核机制,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考核,确保其能够熟练掌握并执行管理制度。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针对外来手术器械可能带来的风险,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一旦发生器械感染或其他问题,能够迅速响应,减少对患者健康的影响。供应商管理强化:严格审查外来手术器械供应商的资质,确保其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建立供应商评价体系,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评估,淘汰不合格供应商。信息化管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外来手术器械管理数据库,实现器械采购、使用、维护、报废等全流程的电子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降低人为错误。加强监督与检查:设立专门的监督小组,定期对手术室、供应室等相关部门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外来手术器械管理制度得到有效执行。反馈与持续改进:建立反馈机制,鼓励医护人员和患者对器械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对反馈信息进行分析,持续改进管理措施,不断提高外来手术器械管理的质量。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医疗器械管理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做法,提升我国外来手术器械管理的国际化水平。九、应急处理与事故报告为确保在使用外来手术器械过程中发生意外情况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处理,避免或减少事故带来的不良后果,特制定本章节的应急处理与事故报告程序。建立对外来手术器械的应急处理与事故报告机制,通过明确职责分工、规范操作流程、加强监测预警和提升应急反应能力,确保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患者生命安全,同时维护医院的声誉。发生意外时,器械管理人员或相关工作人员应立即停止使用受损器械,并迅速识别导致此类事件的具体原因。针对由器械本身问题引发的事故,需立即通知供应商或生产商,必要时申请更换或维修措施;对于因操作不当引发的情况,则需进行人员培训教育并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遵循“发现即报告”的原则,一旦确认器械使用过程中出现异常状况或未有适当操作指导情况下造成伤害事件,应立即向医疗管理部门或相关负责人报告事故详情。完整记录事故报告中的所有相关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时间、地点、人员、事件经过、涉及器械的型号及有关文档、受害者类型以及处理措施等。9将事故报告提交给医院指定的事故管理办公室进行审核,确保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并由负责人组织相关部门进行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估。根据调查结果制定相应纠正预防措施,必要时修改医疗设备使用规定和应急处理预案。定期组织紧急情况下的演练,完善应急预案,增强员工应对突发事件的技能。对事故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吸取经验教训,持续改进医疗设备管理程序。9.1应急预案应急响应:当发生外来手术器械污染、损坏、短缺等紧急情况时,科室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报告科室负责人和相关管理部门。及时报告:科室负责人应迅速向管理部门报告情况,包括事由、时间、地点、涉及的器械及人员等。确定医师:制定临时应急预案,指派具有相应资质的医师负责器械处理和患者救治工作。配合调查:积极协助管理部门进行调查,了解事故原因,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救治患者: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迅速制定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生命安全。事故发生后,科室应立即组织人员进行事故调查,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扩大。按照规定程序向有关部门报告事故情况,包括事故原因、处理措施及预防措施等。按照实际情况,定期修订和更新应急预案,确保预案的实用性和有效性。9.2事故报告流程报告内容应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人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