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湖南省洞口县九中高三第二次调研语文试卷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非典中最艰苦的一场遭遇战就发生在北京市人民医院。从四月五号开始,陆续有222人感染,包括93名医护人员,有将近一半的科室被污染。门诊大楼北侧的急诊科是当时疫情最重的地方。我不明白这家医院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感染,但我知道应该跟上次拍转运的那二十九个盖白布的病人有关系,我得知道这是为什么。没人要我做这个节目,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做出来,能不能播。但我不管那么多,心里就剩了一个念头,我必须知道。急诊科主任朱继红带我去看了留观室改成的SARS病房。我只看到几间普通的病房,迟疑地问他:“你们的清洁区、污染区呢?”他指了指地上:“只能在这儿画一根线。”我不能相信,问了一句:“那你们怎么区分清洁区和污染区?”朱继红沉默了一会儿,慢慢举起手,在胸口指了一下:“在这儿。”我问:“你们靠什么防护?”他面无表情,说:“我们靠精神防护。”一直到四月二十二日我们来拍摄时,病人才开始转运到有隔离条件的医院。当时病人连输液的地方都没有了,只能在空地上输。他带着我去看,所有的椅子还在,输液瓶挂在树杈上,或者开车过来,挂在车的后视镜上,椅子不够了还有小板凳。一个卫生系统的官员在这里感染,回家传给了妻子儿子,想尽办法只能找到一个医院床位,夫妇俩让儿子住了进去。两口子发烧得浑身透湿,站不住,只能颤抖着坐在小板凳上输液。再后来连板凳都坐不住了。孩子痊愈的时候,父母已经去世。这是二〇〇三年,春夏之交。九年之后,人们还会说我“是进非典病房的记者”,我常觉羞惭。当从头到脚盖着白布的病人从我身边推过的时候,还有媒体的信息是“市民可以不用戴口罩上街”。我只不过隐约感到怪异,仅此而已。我没有接到指令,这不是我节目的任务,我觉得转过头很快就会忘记——然后我就忘掉了。我做的节目播出后,有同行说:“你们在制造恐慌。”当时我身边坐着时任《财经》杂志主编的胡舒立,她说:“比恐慌更可怕的是轻慢。”(摘编自新闻记者柴静传记集《看见》)材料二:非典报道经历了从瞒报到高度透明化的历程,这表明新闻主管部门的管理方式开始发生变化:从“如何包”转到了“如何报”,从内容控制转到了方向调控。在传统机制下,一些新闻主管部门认为消极信息容易引起公众不必要的恐慌和社会动荡,因而媒体在信息流通中实行严格的把关制度,侧重于“包”不重“报”。中国传媒对于危机报道的典型做法是在保守的方针下,采取低调而务实的报道模式。应该说这一传统是在建国之初就形成的。当时中国面临国内外的险恶局势和政治、经济的双重危机,需要以正面宣传为主,稳定社会秩序,因而实行一定程度上的信息封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但其前提是资讯手段的不发达,信息渠道的单一。这一做法延续到今天则并不合适:一方面当前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公众的信息需求扩大,对知情权的要求日趋强烈;另一方面通讯技术不断发展,使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大增加。传播学认为,流言的流传程度=事件的重要性x证据的暖昧性。如果媒体继续采取沉默的态度,既达不到封锁信息的目的,又缺乏权威的消息。社会舆论主体缺位,必然纵容了流言的传播而破坏社会稳定。从管理学上看,传统新闻管理侧重微观的内容管理,而非方向性引导,而由于内容管理的庞杂,必然导致信息传送的滞后,造成舆论主导真空,流言乘虚而入,反而容易引起恐慌。此次“非典”事件前期的抢购风波验证了这一点。(摘编自俞熙娜、沈爱国学术论文《“非典”事件对新闻改革的影响》)材料三:“非典”时的政府扣押信息、“媒体集体失语”等观点,与事实不符,是站不住脚的。我国《传染病防治法》第23条规定,在暴发严重疫情时,媒体在对外通报前须征得卫生部的同意。我们需要强调,记者应当依法报道。由此可见,所谓非典期间“媒体失语”的主要原因,在于作为第一个环节的卫生部门出现了“故障”。事实也的确如此。“神仙打仗,凡人遭殃。”这句俚语,可以非常形象地形容2003年3月和4月中上旬中国社会的特殊状态。在医学界,北京的洪涛院士最先认定“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为衣原体”,而以钟南山为代表的南方专家却坚持认为是冠状病毒。双方对SARS病原各执一词,莫衷一是。从科学研究角度看,这是非常正常的。然而,从当时SARS迅速蔓延的紧迫形势看,人民群众急切地想要知道非典的病原信息。对此,当时的媒体都没有报道。不是媒体不能报道,也不是什么力量控制媒体不准报道,而是所有人,包括媒体和卫生部,都必须等待专家们的最终判断。由此可见,由于SARS复杂病因引发的医学争论,才是造成所谓当时“媒体集体失语”的真正原因。2003年4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确认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SARS的病原体。洪涛院士随即也改变了原有的观点。至此,争论结束。4月20日,国家卫生部门开始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面对“非典”疫情。接着,新闻媒体也是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面对急切盼望信息的广大受众。(摘编自尹韵公研讨会主题发言稿《对非典时期新闻传播的再反思》)1.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A.B.C.D.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记者柴静对“媒体失语”的反思与材料三的立场有根本上的差异,柴静更强调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新闻记者面向社会民众的主体责任。B.柴静调查发现,人民医院严重的院内感染很可能与该院防疫设施不完善有关。而该期节目的顺利播出,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非典后新闻传播的改变。C.材料三认为政府和媒体在“集体失语与缺位”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是由SARS复杂病因所引起的医学界异乎寻常的争执与矛盾。D.世卫组织佐证了钟南山的观点,有力推动了政府的部署安排。但材料三为政府和媒体所作的申辩,其实并没有全面解答柴静在采访中暗示的所有问题。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报刊、广播、电视都要促进安定团结。”B.“在那没有报纸的政府和没有政府的报纸之间,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C.“由于公共危机涉及到公众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公众会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有关公众危机的信息。”D.“通过制度化可以赋予媒体相应的自由并规定其合法活动的范围,改善政府不确定、难持续、不对称的社会控制。”4.比较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三在论证特点上的异同。5.面对近期依旧严峻的新型冠状肺炎防治形势,在新闻传播方面,我们可以从非典事件中得到哪些经验教训?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2、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⑴在当代,当越来越多的人把散文写作变成了一种养病的方式时,散文如何才能从心出发,吐露真言,便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否则,散文就容易落入旧话语模式里,要么人云亦云,要么昏昏欲睡。⑵真正的散文,最需要警惕的,就是依附在陈旧的话语制度上,平庸地谈论一些大而无当的公共话题。只有在语言中将自己那充满个性、自由且有锐利发现的感知贯彻出来,将文字引至思想、心灵和梦想的身旁,精神的奇迹才会在语言中崛现。也正是基于这一点,福斯特才有“假如散文衰亡了,思想也将同样衰亡,人类相互沟通的所有最好的道路都将因此而切断”的说法。今天,散文生产上的庞大数量之所以无法掩饰散文自身的贫乏,就是因为散文的写作普遍落到了公共话语的俗套之中,写作者援用的也多是被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暴力作用后的语言方式。个人精微的感觉,独特的心灵敏感,语言的及物能力,以及细节的准确力量,往往被悬置在一旁。比如,当下追思古迹、缅怀历史的大散文获得了崇高的地位,赞美者几乎无一例外地提到了其中的文化关怀、悲悯之情,然而,这些文化关怀、悲悯之情又有多少来自于作者的独创?⑶贾平凹曾提倡“大散文”的概念,但我认为,这____1____意在追求散文言说方式上的大,___2___要倡扬一种散文精神的大境界、大气象。贾平凹自己就是这样实践的。他的散文,说书,说话,说人,说事,说生说死,谈奉承,请客,花钱,谈房子,打扮,玩牌,都是从微小的细节入文,趣味生动,精神也自在,没有陈规,整体上还给人许多开阔的想象。我想,散文之大,应该指的就是这种从小而大的大;事是小的,但精神是大的。如果反过来,事是大的,精神却是小的,那散文的气象和格局就完全不同了。当今流行的许多散文,其实就是这个套路,作者一下笔,就摆开了架势,见到一块石头或一个古迹,就从《诗经》或古希腊开始说起,不断地往历史或精神的高大结论上去升华,结果,我们一旦想在文字里感受作者自身的精神气象,却发现是一个结结实实的无。空的,没有根,甚至连自己的心都没有抖动一下。这样的散文日益泛滥,不过是在扩张散文本已十分严重了的语言造假而已。⑷这些散文的弊病,有一个根本的症结,就是缺乏有力的物质外壳,只是一味地感怀,沉思,感慨,怨叹,激愤,基本的表达方式是升华,朝一个假想的精神目标一路务虚下去,但我们一直看不到散文的物质基础究竟建基于哪里。没有物质性的散文,就像是没有身体的灵魂一样,是没有家的,不真实的,苍白而乏味。⑸贾平凹的散文从平常心出发,以细节和事实见出精神的底色。他说自己得了肝病的窘况,“我有我的脸盆、毛巾、碗筷、茶缸,且各有固定的存放处。我只坐我的坐椅,我用脚开门关门,我瞄准着马桶的下泄口小便。他们不忍心我这样,我说:这不是个感情问题!我恼怒着要求妻子女儿只能向我作飞吻的动作,每夜烧两盘蚊香,使叮了我血的蚊子不能再去叮我的父母,我却被蚊香熏得头疼。”(《人病》)⑹这种我称之为散文的物质外壳的部分,是呈现散文精神的基础,也是连接作者与散文之间血脉的关键,它可能是琐碎的,实在的,不经意的,但也是必不可少的。今天的散文似乎并不缺少精神性的抒写,缺的正是有价值的物质元素。⑺散文光有物质外壳当然是不够的。好的散文,在物质元素之上,还有作家的精神发现和心灵看法,可这也必须是与散文的物质性相结合而生的。(节选自谢有顺《散文的背后站着一个人》)1.第⑵段中引用福斯特的话,目的是什么?2.填入第⑶段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A.并非而是 B.不仅而且 C.是因为所以 D.如果就3.第⑶段加点的词语“这个套路”具体指什么?4.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第⑷段作者的观点。5.下列说法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A.当代散文创作的衰象表现为作品数量过剩而又缺乏佳作。B.目前散文普遍使用相同的表达方式,即一路务虚地抒情。C.如果创作时连自己都没被感动,作品就不可能感动别人。D.作者赞同贾平凹的写作实践,不认可其“大散文”概念。6.根据文末画线句的观点,从所给的四篇散文中选择一篇加以分析(50字左右)A.合欢树B.邂逅霍金C.想北平D.我所认识的蔡孑民3、阅读下面的小说,回答下列小题。原始积累远山H大学正门东侧,有一排树。有一天,树下出现了一个擦皮鞋的女孩。女孩看起来虽然不是如花似玉,却也明丽动人。当她低头擦皮鞋时,乌黑的头发瀑布一样挂下来,露出雪白的脖子一截,看得那些学生顾客心神迷乱。小鲁就是其中的一个。小鲁是管理学院的大三学生。他知道自己今后要在商海里混的,所以很注意自己的形象,尤其一双皮鞋,保养得很好。他相信这样一句话:“男人的形象,一在头,二在脚。”所谓脚,就是指皮鞋了。所以当他听说校门口出现一个擦皮鞋的摊子时,很高兴,马上就去了。他知道擦皮鞋的是一个年轻姑娘,同寝室的几个家伙已经兴奋地谈论几个午睡时间了。但他不是冲着这个来的。他认为只要皮鞋擦得好,擦皮鞋的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无所谓。可是他没有料到,这个擦皮鞋的,不但年轻,而且还很有味道。她眼睛一扫,小鲁就觉得自己心神迷乱了。当然,小鲁是有定力的。他很好地控制了自己的情绪,不让这种心神迷乱在姑娘面前有丝毫的流露。“麻烦你,擦擦皮鞋。”他总是这样彬彬有礼。“不麻烦。谢谢你的光顾。”姑娘态度不卑不亢。小鲁突然对姑娘充满了同情和怜爱。这样的人怎么可以擦皮鞋呢?“你可以试试换一种工作。”有一天,小鲁忍不住对姑娘说。“怎么?我这工作不好吗?”姑娘埋头擦鞋。“不是不好,工作没有贵贱嘛。”小鲁说,“我只是觉得你……你这样的条件,可以从事更好一点的工作。”姑娘又用力擦了几下,表示皮鞋已经擦好了。她抬起头,一边接过小鲁递过来的擦鞋钱,一边说:“你放心,我不会一辈子擦皮鞋的。我有自己的理想。”“理想?”小鲁觉得有了进一步交流的话题,立即兴奋起来,“能说说吗,什么理想呢?”姑娘一笑,说:“告诉你也无妨,我的理想是经营一家皮鞋厂。”小鲁愣住了。他没有想到她的理想仍然与皮鞋有关。“皮鞋厂?那要多少资金啊?你……”姑娘又是微微一笑:“你没有看见我正在进行原始积累吗?”小鲁又是一愣。他忽然觉得自己是一名小学生,而这个擦鞋的姑娘倒像是一名大学生,甚至像一位经济学教授。暑假后,小鲁返校了,擦皮鞋的小姑娘却没有出现。很快,毕业来临,大学生们为找工作而四处奔波了。校园内也出现了各种招聘广告,其中就有一家鞋业公司。小鲁突然对这家鞋业公司有了兴趣。虽然这家公司在南方,有点偏远,但小鲁还是毅然南下了。经过两次面试后,行销部主管要见小鲁。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什么意外出现,他将得到一份工作。但是意外还是出现了,因为他一眼发现这个主管竟然就是一年多前在校门口的那个擦皮鞋姑娘。姑娘见了小鲁却没有什么惊奇表情出现。小鲁明白,她肯定早就看过他的材料和照片,知道他是谁了。“不要惊奇——一个擦皮鞋的姑娘怎么突然升级为主管?”姑娘说,“因为我本来就是公司里的业务骨干,擦皮鞋无非是一种市场调查的形式,你这双鞋,”她指着小鲁穿着的运动型皮鞋,“正是我那次市场调查的产品,我在你们几所大学门口擦了半年多皮鞋,终于知道你们大学生喜欢穿什么样的皮鞋。”小鲁愣在那里,不知如何接话。“欢迎你加盟我们公司,”姑娘说,“不过第一步,你看——”小鲁顺着她的手势看去,看见墙角放着一只擦皮鞋用的小箱子。“眼熟,是不是?”姑娘笑了起来,“我现在将它传给你。你要明白,原始积累不仅仅与金钱有关,而且与阅历、行情、调查研究有关。”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写擦鞋姑娘“乌黑的头发瀑布一样挂下来,露出雪白的脖子一截,看得那些学生顾客心神迷乱”,不仅表现擦鞋姑娘为了吸引大学生来擦鞋精心打扮,也为下文写小鲁去看擦鞋姑娘作铺垫。B.小说中小鲁忽然觉得自己是一名小学生,而这个擦鞋的姑娘倒像是一名大学生,甚至像一位经济学教授。说明擦皮鞋的姑娘知识渊博。C.校园内也出现了各种招聘广告,其中就有一家鞋业公司。小鲁突然对这家鞋业公司有了兴趣,说明小鲁想在这家公司工作一定能邂逅到擦皮鞋的站娘。D.擦皮鞋的姑娘在几所大学门口擦了半年多皮鞋,终于知道了大学生喜欢穿什么样的皮鞋,说明擦皮鞋的姑娘把擦皮鞋作为一种市场调查的形式。2.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擦皮鞋的姑娘的形象。3.两处“原始积累”这个词语是理解小说主题的关键。请结合作品分析其含义。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马燧,字洵美,系出右扶风,徙为汝州郏城人。大历中,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忠臣之兵溃而西。燧军顿荥泽,郑人震骇。忠臣将遂归,燧止之,忠臣乃还收亡卒,复振。忠臣行汴南,燧行汴北,败贼于西梁固。灵耀以锐卒八千,号“饿狼军”,燧独战破之,进至浚仪。是时河阳兵冠诸军,田悦帅众二万助灵耀,破永平将杜如江等,乘胜距汴一舍而屯。忠臣合诸军战不利,燧为奇兵击之,悦单骑遁,汴州平。迁河东节度留后,进节度使。太原承鲍防之败,兵力衰单,燧募厮役,得数千人,悉补骑士,教之战,数月成精卒。造铠必短长三制,称士所衣,以便进趋。为战车,冒以狡猊象,列戟于后,行以载兵,止则为阵,遇险则制冲冒。器用完锐。居一年,辟广场,罗兵三万以肄,威震北方。建中二年,朝京封豳国公,还军。李怀光反河中,诏燧为河东保宁、奉诚军行营副元帅,与浑瑊、骆元光合兵讨之。于时天下蝗,兵艰食,物货翔踊,中朝臣多请宥怀光者,帝未决。燧以“怀光逆计久,反覆不可信。河中近畿,舍之屈威灵,无以示天下”,乃舍军入朝,为天子自言之:“且得三十日粮,足平河中。”许之。贼将徐廷光守长春宫城。燧度长春不下,则怀光固守,久攻所伤必众,乃挺身至城下见廷光。廷光惮燧威,拜城上。燧顾其心已屈,徐曰:“我自朝廷来,可西向受命。”廷光再拜。燧曰:“公等朔方士,自禄山以来,功高天下,奈何弃之为族灭计?若从吾言,非止免祸,富贵可遂也。”未对,燧曰;“尔以吾为欺邪?今不远数步,可射我。”披而示之心。廷光感泣,一军皆流涕,即率众降。燧以数骑入其城,众大呼曰:“吾等更为王人矣!”浑瑊亦自以为不及也,叹曰:“尝疑马公能窘田悦,今观其制敌,固有过人者,吾不逮远矣!”(选自《新唐书·马燧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B.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C.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D.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西李忠臣讨之/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此处意思与成语“退避三舍”中的“舍”相同。B.迁:古代指官职的晋升、调动,左迁表示贬谪。根据语境,在文中是“晋升”的意思。C.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时,朝廷赐以旌节而得名。D.王人:古代指国君、天子的使臣或君王的臣民。根据语境,文中意为“国君”。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燧英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他先是独当一面,打败李灵耀率领的八千“饿狼军”;后来又出奇制胜,歼灭田悦大军,最终平定了汴州。B.马燧练兵有方,完成边防重任。他在担任河东节度使期间,招募厮役,将其训练成精锐部队;制造铠甲、战车,非常精巧实用,完备了军需,震慑了敌人。C.马燧思虑深远,认识时局清醒。李怀光谋反,因蝗灾导致军粮匮乏,朝中大臣大多主张宽恕,他却坚决主张讨伐,并入朝进谏,主动请缨,要求平定河中。D.马燧胆略过人,善于争取敌人。他考虑攻打李怀光难度大,亲临长春宫城下,对不敢下城的徐廷光晓以大义,待其投降之后,仅率领数骑入城,让敌将自愧不如。4.把文中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燧曰:“尔以吾为欺邪?今不远数步,可射我。”披而示之心。(2)尝疑马公能窘田悦,今观其制敌,固有过人者,吾不逮远矣!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恨别①杜甫洛城②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③急为破幽燕。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所写。②洛城:洛阳。③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用“四千里”“五六年”这些数量词将个人的困苦经历与国家的艰难遭遇体现出来。B.颔联描述诗人流落蜀地的情况。“草木变衰”与下句“老”相呼应,悲凉沉郁。C.颈联中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诗人坐卧不宁,表现了无限情思。D.整首诗写了个人的遭际,也写了国家的命运,侧重表现个人遭遇。言近旨远,辞约情丰。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2)_________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3)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陶潜《饮酒》)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5)报君黄金台上意,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6)__________,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__________,固将重昏而终身。(屈原《涉江》)
(8)__________,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7、古今中外的文化名人往往有着某种特殊的审美爱好,而这又常常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创作与人生。如“李白与酒紧密相连;陶渊明与菊紧密相连;林逋与梅紧密相连;杜甫与……紧密相连;巴金与……紧密相连。请自选一个人物,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一段文字,至少运用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不少于60个字。沈从文与水紧密相连。水是他创作的源泉,是他灵魂的栖息地。他的文字如水一般通透澄明,浸染了湘西水土独有的气息。他的心灵如水般柔情缱绻,充满了对故乡一草一木的热爱与眷恋。他的人生如水般波澜起伏,书写了一个乡下人成长的传奇。8、“平凡的世界苦难多,追梦何惧山水长”,遭受矿难毁容后的孙少平再次回到了煤矿,请你以“中午时分,他回到了久别的大牙湾煤矿”开头,续写一段文字,描述此时的情形。不超过150字。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②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孟郊③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张之洞④凡事以理想为因,实行为果。——鲁迅⑤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汪国真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毛泽东在这个“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新时代,你读了上面六句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埋目自拟: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参考答案1、1.C2.C3.D4.相同点:①都运用了引证法,并都从事实中寻找论据;②都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不同点:③亮明观点之后,材料二先立后驳,材料三先驳后立;④材料二偏重理论性,而材料三更通俗化。5.①及时发布疫情预警信息;②提升记者面向社会的责任担当;③新闻主管部门应占据社会舆论主导地位,加强方向调控;④记者应依法报道。【解析】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与选项对应的区间,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分析比对确定答案。分析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含义要准确,所涉及内容的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要注意分辨可能与必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选项的表述能不夸大不能缩小,也不能无中生有。A项,“九年之后采访朱继红的节目得以播出”错误。采访朱继红的节目是在九年前播放的;B项,第一个框图内应为“消极消息”;C项,原文有“我们需要强调,记者应当依法报道”一句,因而说“必然导致受到限制”是正确的;D项,群众对疫情产生的强烈信息渴望与“媒体集体失语”之间没有关系。故选C。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C项,“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错,在世卫组织明确病原之后,政府与媒体迅速行动起来,化被动为主动;“异乎寻常”与原文中“从科学研究角度看,这是非常正常的”不符。故选C。3.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明确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是“政府新闻管理部门应不断适应新的时代形势,调整管理方式,从内容控制向方向调控转变”。材料二并不反对政府对新闻媒体的调控,也不单纯只强调新闻自由的重要性,排除选项B;也不单单强调政府对新闻媒体内容管控的社会责任,排除选项A;材料二主要针对的主体是政府,而选项C讨论的是公众在公共危机中获取信息的主动性,与材料二中强调的政府对公民知情权的保障与新媒体的技术特性无关,所以排除选项C。故选D。4.本题主要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比较分析材料二与材料三在论证特点上的异同”,“论证特点”包括从论证方法,论证结构等方面分析。论证结构也就是指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结构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一般的说,引论就是开头,本论就是主体,结论就是结尾。即开头必须提论题或论点,主体部分应选用材料并分别论证观点,结尾归纳总结。常见的有:层进式;对照式(正反对比、相关比较);总分式;并列式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结合“非典报道经历了从瞒报到高度透明化的历程,这表明新闻主管部门的管理方式开始发生变化”“中国传媒对于危机报道的典型做法是在保守的方针下,采取低调而务实的报道模式”“一方面当前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公众的信息需求扩大,对知情权的要求日趋强烈;另一方面通讯技术不断发展,使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大增加”“由此可见,所谓非典期间‘媒体失语’的主要原因,在于作为第一个环节的卫生部门出现了‘故障’”“事实也的确如此”“然而”“神仙打仗,凡人遭殃”等分析,都采用总分的论证结构,运用了引证法,从事实中寻找论据。结合“非典报道经历了从瞒报到高度透明化的历程,这表明新闻主管部门的管理方式开始发生变化”“中国传媒对于危机报道的典型做法是在保守的方针下,采取低调而务实的报道模式”“这一做法延续到今天则并不合适”等分析,材料二先立后驳,偏重理论。结合“与事实不符,是站不住脚的”“神仙打仗,凡人遭殃”“当时的媒体都没有报道。不是媒体不能报道,也不是什么力量控制媒体不准报道,而是所有人,包括媒体和卫生部,都必须等待专家们的最终判断。由此可见,由于SARS复杂病因引发的医……的真正原因”“至此,争论结束”等分析,材料三先驳后立,更通俗化。5.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结合“还有媒体的信息是‘市民可以不用戴口罩上街’。我只不过隐约感到怪异,仅此而已”“比恐慌更可怕的是轻慢”分析,需要及时发布疫情预警信息。结合“没人要我做这个节目,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做出来,能不能播。但我不管那么多,心里就剩了一个念头,我必须知道”等分析,提升记者面向社会的责任担当。结合“非典报道经历了从瞒报到高度透明化的历程,这表明新闻主管部门的管理方式开始发生变化:从‘如何包’转到了‘如何报’,从内容控制转到了方向调控”“这一做法延续到今天则并不合适:一方面当前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公众的信息需求扩大,对知情权的要求日趋强烈;另一方面通讯技术不断发展,使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大增加。传播学认为,流言的流传程度=事件的重要性x证据的暖昧性。如果媒体继续采取沉默的态度,既达不到封锁信息的目的,又缺乏权威的消息。社会舆论主体缺位,必然纵容了流言的传播而破坏社会稳定”等分析,新闻主管部门应占据社会舆论主导地位,加强方向调控。结合“‘非典’时的政府扣押信息、‘媒体集体失语’等观点,与事实不符,是站不住脚的”“在暴发严重疫情时,媒体在对外通报前须征得卫生部的同意。我们需要强调,记者应当依法报道。由此可见,所谓非典期间‘媒体失语’的主要原因,在于作为第一个环节的卫生部门出现了‘故障’”等分析,记者应依法报道。【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2、1.他的话,说明写好散文十分重要;引用其话,是作为理论根据,说明散文写作应当追求在“语言中将自己那充满个性、自由且有锐利发现的感知贯彻出来,将文字引至思想、心灵和梦想的身旁”使精神的奇迹在语言中崛现。或:他的话,说明写好散文十分重要;引用其话,是作为理论根据,说明散文写作应当摆脱公共话语的俗套,写出个性、自由和锐利发现的感知。2.A3.不断地往历史或精神的高大结论上去升华4.优秀的散文篇章具有物质性,其精神升华有基础、有依托,情感真实、充沛而多彩。5.C6.比如《合欢树》,这篇散文的语言可谓平淡,事件可谓琐碎,如十岁时“我”所写的作文获奖,如母亲和“我”之间发生的“小口角”,这些生活中的细节可以看出母子关系的亲近,如二十岁以后,“我”双腿残废,母亲为了给“我”治病和帮助“我”学习写作而努力不懈,既可看出母爱的伟大,也可以看出“我”对母亲的怀念;因为有这些物质元素的支撑,所以本文虽然没有一句对母亲歌功颂德的溢美之词,却突出地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这一大主题。【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引用名言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要求,如本题问的是第⑵段中引用福斯特的话的目的是什么,然后到第二段中找到引用的福斯特的话,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再分析第二段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分析名言与主要意思之间的关联,最后还要注意文本引用名言的一般作用。第二段说“也正是基于这一点,福斯特才有‘假如散文衰亡了,思想也将同样衰亡,人类相互沟通的所有最好的道路都将因此而切断’的说法”,先理解福斯特这句话的意思,福斯特的话采用假设的方式说明,如果散文衰亡了,结果是“思想衰亡”“人类沟通的最好道路切断”,由此说明写好散文是极其重要的;“基于这一点”中“这一点”指的是前面“正的散文,最需要警惕的,就是依附在陈旧的话语制度上,平庸地谈论一些大而无当的公共话题。只有在语言中将自己那充满个性、自由且有锐利发现的感知贯彻出来,将文字引至思想、心灵和梦想的身旁,精神的奇迹才会在语言中崛现”,由此可知,此处引用福斯特的这句话说明散文创作必须摆脱那些陈旧的话语制度,要有自己的个性,并且能够有瑞丽发现的感知;而且引用名人名言,这可以让观点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有一定的理论基础。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句子之间的关系,正确运用关联词语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语境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然后分析选项所提供的关联词语,最后选出正确的选项。第三段“但我认为,这……意在追求散文言说方式上的大,……要倡扬一种散文精神的大境界、大气象”是对贾平凹提倡的“大散文”的概念的评价,后面说“贾平凹自己就是这样实践的”,由此可知,考生应该根据后面贾平凹的散文来分析,如下文说“他的散文,说书,说话,说人,说……都是从微小的细节入文……我想,散文之大,应该指的就是这种从小而大的大;事是小的,但精神是大的”,由此可知,贾平凹提倡的“大散文”不追求散文言说方式上的大,而是倡扬散文精神的大境界和大气象。明确了该句要表达的意思之后再来分析四个选项的关联词。A项,“并非……而是”是表取舍的并列关系的关联词,否定前者,选择后者,与后文的语义一致。B项,“不仅……而且”是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表示两者都包含,突出后者,用在此处与后文语义不一致。C项,“是因为……所以”是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前者是后者的原因,与语境不合。D项,“如果……就……”是表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表示有了前者,就会有后面的事件,这显然与文意不合。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意思,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第⑶段加点的词语“这个套路”具体指什么,然后到第三段找到加点的词语,再结合语境分析指什么。文中说“当今流行的许多散文,其实就是这个套路”,接着下面就此进行说明,即“作者一下笔,就摆开了架势,见到一块石头或一个古迹,就从《诗经》或古希腊开始说起,不断地往历史或精神的高大结论上去升华”,由此可知“这个套路”指的就是不断地往历史或精神的高大结论上去升华。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浏览设题段落,把握该段的主要意思,然后圈出作者表明观点的文字,尤其要关注段落的首句和尾句。第四段共有两句话,是对第三段现今一些散文的评价,第一句“这些散文的弊病,有一个根本的症结,就是缺乏有力的物质外壳,只是一味地感怀,沉思,感慨,怨叹,激愤,基本的表达方式是升华,朝一个假想的精神目标一路务虚下去,但我们一直看不到散文的物质基础究竟建基于哪里”,这句话借助这些作品的缺点表明真正优秀的散文需要具备的特点,如当今流行的散文“缺乏有力的物质外壳”“看不到物质基础”“只是一味感怀、升华”,由此说明真正优秀的散文要有物质性,精神的升华要有基础,有依托;第二句“没有物质性的散文,就像是没有身体的灵魂一样,是没有家的,不真实的,苍白而乏味”,这说明有物质性的优秀散文要情感真实,充沛多彩。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辨析是否相合。A项,“当代散文创作的衰象表现为作品数量过剩而又缺乏佳作”错误,第二段说的是“今天,散文生产上的庞大数量之所以无法掩饰散文自身的贫乏,就是因为散文的写作普遍落到了公共话语的俗套之中,写作者援用的也多是被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暴力作用后的语言方式”,由此可知,这衰象不是作品数量的问题,而是散文创作自身的贫乏,选项曲解文意。B项,“目前散文普遍使用相同的表达方式,即一路务虚地抒情”错误,第四段说的是“这些散文的弊病,有一个根本的症结,就是缺乏有力的物质外壳,只是一味地感怀,沉思,感慨,怨叹,激愤,基本的表达方式是升华,朝一个假想的精神目标一路务虚下去”,文中说的是“基本的表达方式,选项曲解文意。D项,“作者赞同贾平凹的写作实践,不认可其‘大散文’概念”错误,不是不认可,文章第三段说“贾平凹曾提倡‘大散文’的概念,但我认为,这并非意在追求散文言说方式上的大,而是要倡扬一种散文精神的大境界、大气象。贾平凹自己就是这样实践的”,这是作者根据贾平凹的散文对其“大散文”概念的阐释。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文末划线句的观点,然后再结合所选的篇目进行分析。文章结尾说“好的散文,在物质元素之上,还有作家的精神发现和心灵看法,可这也必须是与散文的物质性相结合而生的”,这句话强调好的散文需要“物质元素”,需要将作家的精神发现和心灵看法与散文的物质性相结合,结合上文“从微小的细节入文”“个人精微的感觉,独特的心灵敏感,语言的及物能力,以及细节的准确力量”“事是小的,但精神是大的”“以细节和事实见出精神的底色”“连接作者与散文之间血脉的关键,它可能是琐碎的,实在的,不经意的,但也是必不可少的”可知,这物质性应是作家的精微感觉、微小的生活细节等,作家的精神或感受应该是建立在这些之上。明确了这些之后再从所给的篇目中选择一篇,如史铁生的《合欢树》,这篇散文表达的主题是恒久的母爱主题,但文中所写的母亲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事情,都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但这点滴的事情传达出的却是母爱,是儿子对母亲永远的思念。3、1.D2.①擦皮鞋的姑娘是一个目光远大,吃苦耐劳,努力追求理想的人。她的理想是经营一家皮鞋厂,为实现理想,她脚踏实地,不怕吃苦。②擦皮鞋的姑娘是一个有头脑,善于思考的人。把擦皮鞋作为一种市场调查的形式,了解了大学生的皮鞋市场需求情况。③擦皮鞋的姑娘是个不卑不亢,举止得体的人;无论是作为一个擦皮鞋的姑娘,还是作为公司的主管,她都礼貌得体。3.①第一处,指擦皮鞋的姑娘把擦皮鞋作为一种市场调査的形式,了解大学生的皮鞋市场需求行情,为今后事业的腾飞打基础。②第二处,指作为公司主管的姑娘要求大学生去擦皮鞋,借此积累工作经验,了解市场需求,贴近市场作调查研究。③作者借此表达希望年轻人能够既有远大理想,又能脚踏实地,吃苦耐劳,深入实际,积累经验,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的主题。【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A项,“为了吸引大学生来擦鞋精心打扮”错误,于文无据。B项“说明擦皮鞋的姑娘知识渊博”错误,谈话中用了“原始积累”一词不足以说明其“知识渊博”。C项,“一定”一词错误,过于绝对。故本题选D项。2.试题分析:题干是“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擦皮鞋的姑娘的形象。”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主要性格“目光远大,吃苦耐劳,努力追求理想”、“有头脑,善于思考”、“不卑不亢,举止得体”等角度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例如,本题考查鉴赏小说中人物的语言描写。文中说擦皮鞋的姑娘说自己:“我有自己的理想。”“……我的理想是经营一家皮鞋厂。”表明她是一个目光远大,吃苦耐劳,努力追求理想的人。“因为我本来就是公司里的业务骨干,擦皮鞋无非是一种市场调查的形式,你这双鞋,”“正是我那次市场调查的产品,我在你们几所大学门口擦了半年多皮鞋,终于知道你们大学生喜欢穿什么样的皮鞋。”“姑娘笑了起来,‘我现在将它传给你。你要明白,原始积累不仅仅与金钱有关,而且与阅历、行情、调查研究有关。’”这表明她是一个有头脑,善于思考的人。她把擦皮鞋作为一种市场调查的形式,了解了大学生的皮鞋市场需求情况。文中说“‘不麻烦。谢谢你的光顾。’姑娘态度不卑不亢。”擦皮鞋的姑娘是个不卑不亢,举止得体的人;“姑娘见了小鲁却没有什么惊奇表情出现。”无论是作为一个擦皮鞋的姑娘,还是作为公司的主管,她都礼貌得体。3.试题分析:题干是“两处‘原始积累’这个词语是理解小说主题的关键。请结合作品分析其含义。”本题考查小说内涵的理解能力。首先在阅读完小说的基础上,找到“原始积累”出现在小说的哪两个地方,因为出现在不同的地方,其作用会不同。第一处出现在小鲁得知擦皮鞋姑娘的理想是经营一家皮鞋厂,询问资金多少时,姑娘又是微微一笑:“你没有看见我正在进行原始积累吗?”这里的“原始积累”指擦皮鞋的姑娘把擦皮鞋作为一种市场调査的形式,了解大学生的皮鞋市场需求行情,为今后事业的腾飞打基础。第二处出现在小说的最后一节,姑娘笑了起来,“我现在将它传给你。你要明白,原始积累不仅仅与金钱有关,而且与阅历、行情、调查研究有关。”这里的“原始积累”指作为公司主管的姑娘要求大学生去擦皮鞋,借此积累工作经验,了解市场需求,贴近市场作调查研究。文章的标题也叫“原始积累”,使用理解本小说的主题就不能脱离“原始积累”这一重要词语,作者借此表达的主题应该是:希望年轻人要想小说中的擦皮鞋姑娘一样,能够既有远大理想,又能脚踏实地,吃苦耐劳,深入实际,积累经验,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4、1.D2.D3.D4.(1)马燧说:“你认为我是在欺骗你吗?如今相距不过几步远,可以射死我。”解开衣服把胸膛给他看。(2)曾经怀疑马公能使田悦困窘,今天看他制服敌人,本来就有超过别人的地方,我远远比不上他啊!【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碰到断句题,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力求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也可以使用排除法,先找出四个选项断句的不同处,一般有两处,然后再结合一些技巧,比如语法知识、人名地名、借助虚词、对称结构等,排除选项。本题句意为:汴州将领李灵耀反叛,皇帝只求息事宁人,就授任李灵耀为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接受任命,招引田承嗣作为援助。皇帝下诏命令马燧和淮西节度使李忠臣会合讨伐李灵耀。军队驻扎在郑地,李灵耀多多张挂旗帜来进攻官军本句“反”当从上句,“帝”当从下句,不能误为“反帝”排除A、B两项;“灵耀”当从下句,为“灵耀不拜”,意思是“灵耀不接受任命”,排除C两项各有一处;D项无误。故选D。2.本题考查考生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考生根据平时积累掌握的知识作出答案,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本题D项,“文中意为‘国君’”分析错误,根据文意,这里是“君王的臣民”之意。故选D。3.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解答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信息错位(具体事件在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的错误)、翻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况。本题D项,“敌将自愧不如”不正确。从原文“李怀光反河中,诏燧为河东保宁、奉诚军行营副元帅,与浑瑊、骆元光合兵讨之”“浑瑊亦自以为不及也,叹曰:‘尝疑马公能窘田悦,今观其制敌,固有过人者,吾不逮远矣!’”可知原文中说和他一起讨伐李怀光的浑瑊觉得自己远远不及,而非敌将。故选D。4.本题考查考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本题第一句重点字词:以,认为;披,打开;示,表明;第二句重点字词:窘,动词使动用法,使……困窘;固,本来;逮,及,赶得上,比得上。【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是否有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文言文参考译文马燧,字洵美。原籍右扶风,迁居汝州郏城。大历年间,汴州将领李灵耀反叛,皇帝只求息事宁人,就授任李灵耀为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接受任命,招引田承嗣作为援助。皇帝下诏命令马燧和淮西节度使李忠臣会合讨伐李灵耀。军队驻扎在郑地,李灵耀多多张挂旗帜来进攻官军,李忠臣的军队溃败西逃。马燧军队屯驻在荥泽,郑人看到后很震惊。李忠臣将要撒回,马燧制止了他,李忠臣才回来收拾逃散的士兵,重振军威。李忠臣从汴南行进,马燧从汴北行进,在西梁固打败叛贼。李灵耀率领精兵八千人,号称"饿狼军”,马燧孤军作战打败他们,进军到浚仪。当时,河阳兵是诸军中最强的,田悦率两万兵援助李灵耀,打败了永平军将领杜如江等,乘胜进军到高汴州三十里处屯驻。李忠臣会合各路军队作战失利,马燧出奇兵攻击敌军,田悦单人匹马逃走,汴州平定。调任河东节度留后,晋升节度使。太原自鲍防失败后,兵力弱小,马燧招募仆役,得到几千人,都补充为骑兵,教授他们战斗,几个月后成了精兵。制造铠甲一定按长短分三种规格,使士兵穿着合体,以便快速前进。制造战车,蒙上狻猊图案,在车后安有戟,行军时用来装运兵器,宿营时就作为营阵,遇到险阻时就用来阻挡敌军冲击。兵器锐利军需完备。过了年,开辟广场,集中三万军队进行演练,威震北方。建中二年,入朝京师,封为豳国公,返回军中。李怀光在河中反叛,皇常下诏任命马燧为河东保宁、奉诚军行营副元帅,与浑瑊、骆元光合兵讨伐他。当时国内发生蝗灾,军队粮食短缺,物价飞涨,朝中很多大臣请求赦免李怀光,皇帝犹豫不决。马燧认为“李怀光图谋叛逆为时已久,反复无常不能信任。河中在京城附近,放过他有损国威,无法向天下交代”,于是离开军队入朝,主动向天子进言说:“如果能得到三十日粮食,足以平定河中。”皇帝同意。贼将徐廷光驻守长春宫城。马燧考虑长春攻不下,那么李怀光就会固守,长期攻城伤亡必多,于是挺身来到城下会见徐廷光。徐廷光畏惧马燧的威名,在城上拜见。马燧看见他的内心已经屈服,慢慢说道:“我从朝廷来,你可以面向西边接收诏命。”徐廷光拜了两拜。马燧说:“公等朔方将士,从安禄山以来,功高天下,为什么抛弃这些做灭族的行径呢?如果听我的话,不仅能免除灾祸,还可实现富贵。”徐廷光没有回答,马燧说:“你认为我是在欺骗你吗?如今相距不过几步远,可以射死我。”解开衣服把胸膛给他看。徐廷光感动哭泣,全军都流泪,当即率领军队投降。马燧率领几个人马进入长春宫城,众人大喊道:“我们又成为朝廷的人了!”浑瑊也自认为比不上他,感叹说:“曾经怀疑马公能使田悦困窘,今天看他制服敌人,本来就有超过别人的地方,我远远比不上他啊!”5、1.D2.①思乡怀亲:“一别四千里”写出远离家乡,“思家”“忆弟”写出与亲人分离,倍思亲。②飘零憔悴孤苦之感:诗人虽暂时安定,但“草木变衰”及下句“老”暗示诗人飘零、憔悴。③盼望早日平定叛乱:尾联写出听到连战告捷的喜讯,更急盼平定叛乱。【解析】1.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意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项,“侧重表现个人遭遇”错误,本诗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颔联两句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承上句的“五六年”,暗示入蜀已有多年,同时也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诗人自己的飘零憔悴,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了。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尾联回应次句,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杜甫盼望国家复兴,他自己亦可还乡,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杜甫是把个人的遭际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并没有侧重表现个人遭遇。故选D。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答题中指出技巧后要分析诗歌如何运用了这种技巧,还要结合诗歌的思想内容分析技巧的表达效果。本题的要求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的首联“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四千里”,恨的是离家路途遥远,离家越远,思乡之情越弄;“五六年”,说的是叛军直入中原已经五六年了,点明的是战乱之久。诗人在外漂泊也很多年了,漂泊越久,思家之情越浓。所以这里既有个人漂泊之苦,又有国事艰难之痛。颈联的“宵立昼眠,忧而反常”写的是自己生物钟颠倒,白天睡觉晚上却走来走去睡不着,反复忧思。为什么坐立不安呢?因为思乡思家,这两句委婉的通过描写生活细节表现了诗人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颔联两句描述诗人在蜀地漂泊的情况。“草木变衰”,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暗示时间的流逝,暗示漂泊蜀地时间较长,是因为战乱让我流亡蜀中这么多年,容颜变老了。首联也有“五六年”这样的描写战乱之久的词语。这里诗人表露的是一种恨战乱之久的感情;尾联“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写的是听到司徒已攻克河阳,正乘胜追击敌人,而且要急于攻下幽燕之地。诗人虽个人困苦,但从未忘记国家。这里听说唐军节节胜利,而且有快要收复长安之势,所以内心是喜悦的,他希望能够尽快的平定叛乱,天下太平,自己也可以早些回到家乡,结束漂泊的生活。这里感情由前面的忧愁变为喜悦。【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6、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吾尝终日而思矣欲辨已忘言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提携玉龙为君死金戈铁马余将董道而不豫兮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解析】
此题考查识记和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默写要求学生在识记时候要以理解为基础进行识记,可根据对课文知识的积累答题,平时对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要多记忆,还要注意错别字的正确写法。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书写务必规范。此题中需注意“抟”“矣”“辨”“知”“携”“戈”“董”“豫”“利”的书写。7、陶渊明与菊紧密相连。菊是他创作的源泉,是他灵魂的栖息地。他的文字如菊一般自然恬淡,浸染了东篱田园独有的气息。他的心灵如菊般素雅坚贞,充满了对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他的人生如菊般傲岸不屈,书写了一个田园人的真切与自然。【解析】
本题考查仿写能力。仿句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的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新句,仿句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解题的一般步骤:1、整体感知给句子,仔细揣摩,展开联想,梳理大脑中储备的相关信息,确定仿写内容。2、局部分析文段的句式特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及感情色彩。本题要注意句式和修辞,并且关注到所选人物与物象之间的联系。【点睛】仿句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的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新句,仿句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解题的一般步骤:1、整体感知文段的内容,根据上下文意及语境,仔细揣摩。展开联想,梳理大脑中储备的相关信息,确定仿写内容。2、局部分析文段的句式特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及感情色彩。3、初步仿写,反复揣摩。检查仿写的句子是否合乎要求,切忌依样画葫芦。确定“形神兼备”之后再做定案。8、中午时分,他回到了久别的大牙湾煤矿。他在矿部前下了车,抬头望了望高耸的选煤楼、雄传的矸石山和黑油油的煤堆,眼里忍不住涌满了泪水。温暖的季风吹过了绿黄相间的山野;蓝天上,是太阳永恒的微笑。他依稀听见一支用口哨吹出的充满活力的歌在耳边回响。这是赞美青春和生命的歌。他上了二级平台,沿着铁路线急速地向东走去。他远远地看见,头上包着红纱巾的惠英,胸前飘着红领巾的明明,以及脖项里响着铜铃铛的小狗,正向他飞奔而来……【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也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微写作,关键在于如下几点:一是注意审题,有几问,有无修辞、句式、字数、表达方式等方面的要求;二是注意语言要简洁,观点要明确,注意直接入题,不必铺陈;三是力求结构完整,运用如下的结构方式,如前后照应式、篇末点题式、总分总式等;四是注意表达方式的运用,受文体的限制,一篇文章总以某种表达方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表达方式;五是注意时空的局限性,不能任意发挥和联想;六是主题要观点成熟健康,即不偏激不牢骚,符合主流思想意识;七是写作要有创新意识,体现个性特点。就本题来说,主要侧重对学生叙事能力的考查。从题干的要求来看,要求考生以“中午时分,他回到了久别的大牙湾煤矿”开头,续写一段文字,描述遭受矿难毁容后的孙少平再次回到了煤矿的情形。考生应该思考此时孙少平的心境如何,他的表现如何,他眼中的景象如何,等等,在描写景象的时候要注意与人物心情的一致性。拟写的时候要注意运用各种描写方式,如对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可以重点描摹,如对环境可以抓住典型景物进行描摹。9、【例文】自知.自信.自强漫漫人生路,要在风雨中铿锵前行,要在纷扰的变数中永不言败,必应有一套应对的智慧法宝。其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人对待自我的态度。老子曾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鸵鸟身重翅小,不妄想飞向蓝天;海豚无脚不徒劳爬上陆地。茫茫人海,芸芸众生,自知者能分施展自己的才华,成就一番事业;不自知者往往一念之间前功尽弃,贻人笑柄。韩信深知自己的价值绝不能与无赖等同,深知自己的兵韬武略当用于救助天下苍生,而不是与一个无赖斗气。大丈夫能屈能伸,有所为有所不为。正因为自知,他才能临磨难而不苟,愈挫而愈奋,最终,他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帮助刘邦平定天下。而马谡虽熟读兵书,深谙兵法,但他最大的悲剧就在于无知:对于自身的无知。没有了自知,便仅剩下了狂妄,“出师示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泪是洒给诸葛,而这憾却是马谡的“无知”所造成的啊!只有自知才能将自己的人生点染出亮丽的色彩。仅仅自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木材经营合同范例
- 2024年高中教师工作计划(3篇)
- 加装电梯安全合同范例
- 灯泡销售合同模板
- 2024车库门安装合同
- 2024年小学国旗下演讲稿例文(2篇)
- 维修更换配件合同范例
- 二零二四年度财政厅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办公室信息化建设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人工智能助手研发-委托开发合同
- 2024合同签订的工作标准
- 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课件
- 某低密度住宅案例分析
- 销售人员十大军规课件
- (完整)高位水池施工方案改
- 创伤外科跟骨骨折诊疗指南
- 中班数学活动:认识数字8课件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 总复习 图形与几何 教案(教学设计)
- 金融工程学(第五版)第5章互换工具及其配置
- 新闻热点评报课件
- 学院学科建设工作会议发言稿
- 一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第十一课 郊游|湘艺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