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1页
湖南省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2页
湖南省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3页
湖南省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4页
湖南省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历史试卷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全册,选择性必修1前四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时期主要实行分封制,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权力较大;春秋时期,部分诸侯国内部开始有了新的地方行政制度变化,如晋、齐等国出现了县的设置;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推行郡制或县制,加强了君主对地方的控制。材料能够反映出()A.郡县制完全取代分封制的必然性 B.分封制在战国时期已无作用C.战国时期诸侯国纷争的主要原因 D.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渐进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战国时期(中国)。据题干信息可知,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到春秋时期部分诸侯国出现了县,再到战国时期普遍推行县制,体现了分封制逐渐崩溃,地方管理制度的逐步演进,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分封制的弊端来以此说明郡县制完全取代分封制的必然性,排除A项;分封制在战国时期逐步瓦解,但“已无作用”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是战国时期诸侯国纷争的结果,排除C项。故选D项。2.两汉在西北方累年作战,为妥善安置“四夷”,先后设置安定、天水、上郡、西河、五原、金城、张掖等属国,此后属国制度逐渐从西北边塞扩展至东北、西南方向。属国能够对归附民族进行集中管理,保留其原有的社会组织。汉代这一措施()A.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边智慧 B.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割据局面C.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管理 D.推动了中原地区与周边民族的交流【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题干“属国能够对归附民族进行集中管理,保留其原有的社会组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汉时期对边疆地区民族的治理时进行集中管理,并且保留了原有的社会组织,这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边智慧,A项正确;秦朝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局面,排除B项;题干主要体现汉朝中央政府因地制宜的边疆政策,未体现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C项;题干主要反映的是属国对归附民族的管理,没有涉及中央与少数民族的交往交流,排除D项。故选A项。3.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进行律法改革,提出以“宽仁慎刑,明正典刑”为主体的法制观念,减少酷刑,强调依法判案,设立死刑复奏制度,规定处决死刑犯人时需多次上报审核等。这些措施()A.消除了社会犯罪现象 B.体现了道家无为思想C.促进了社会矛盾缓和 D.巩固了士族门阀特权【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贞观年间(中国)。据材料“宽仁慎刑,明正典刑”、“减少酷刑,强调依法判案,设立死刑复奏制度,规定处决死刑犯人时需多次上报审核”和所学可知,唐太宗以亡隋为借鉴,分析总结隋亡教训在于刑酷法峻,所以特别注意整顿和加强封建法制,执行宽大政策,防止司法冤滥激起民变,强调德本刑用的思想,重视发挥道德的约束作用,这些措施促进了社会矛盾缓和,C项正确;“消除了社会犯罪现象”的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这些措施主要体现了儒家思想,未体现道家无为思想,排除B项;唐朝科举制的完善已经在加快士族门阀的消亡,“巩固了士族门阀特权”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4.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王安石提出全面改革的想法,他认为北宋国家贫苦的症结,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农民之所以贫苦和不能从事生产,一方面是由于官僚富豪兼并了大量土地,另一方面是由于政府把繁重的徭役加在农民身上。鉴于此,王安石主张()A.抑制兼并且减轻徭役负担 B.增加开支以刺激农民生产C.土地收归国有并重新分配 D.提高赋税以充实国家财政【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王安石提到当时存在的两个问题——官僚富豪兼并土地和政府繁重的徭役。抑制兼并可以保护农民的土地不被过度剥夺,减轻徭役负担则可以让农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生产,从而增加国家的生产总量,A项正确;虽然增加开支可能在某些情况下能刺激经济,但王安石明确指出了国家贫困的原因在于生产过少,而非开支问题,排除B项;王安石变法中并未采取土地收归国有的措施,排除C项;提高赋税往往会加重农民的负担,与王安石希望减轻农民负担以增加生产的观点相悖,排除D项。故选A项。5.1405年,朝廷在福建开采铁矿。最初用人力挑运矿石至海边,再装船运往北方,“人力耗费巨大,效率低下,岁岁艰难”,后来修建了专门的运输道路,使用马车运输,情况有所好转。这反映了,明代()A.长途贩运提升北方经济 B.运输工具决定效率C.交通运输建设提高运力 D.福建铁矿资源丰富【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材料描述了最初用人力运输矿石效率低下,后来通过修建运输道路和使用马车运输,情况有所好转。这说明交通运输建设(修建道路和使用马车)提高了运力和效率,C项正确;材料虽然涉及长途贩运,但没有涉及长途贩运的影响,排除A项;运输工具决定效率说法存在绝对化,排除B项;材料中福建开采铁矿只是个例,不能代表福建铁矿资源丰富,且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6.如表为甲午战后部分知识分子的主张,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主张梁启超欲兴学校、养人才以强中国,惟变科举为第一要义。严复今日中国不变法则亡!变将何先?莫亟于废八股。徐勤覆吾中国者,必自愚民矣,必自举业愚民矣。A.改革科举成为迫切的要求 B.废除八股取士遭到强烈反对C.变法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科举选官制度开始发生嬗变【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三位知识分子的主张都涉及到了科举制度的改革,梁启超和严复更是直接提出了改革科举或废除八股的具体建议,这表明当时改革科举已成为一种迫切的社会需求,A项正确;表格中严复明确支持废除八股,梁启超也主张改革科举(暗示了对八股的不满),而徐勤的言论更是对科举制度的批判。没有信息显示废除八股取士遭到了强烈反对,排除B项;虽然表格展示了部分知识分子的变法主张,但仅凭这些信息无法断定变法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此选项无法从表格中直接得出,排除C项;表格中的信息确实反映了科举制度需要改革的呼声,但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科举选官制度在当时已经开始发生实际的嬗变。此选项的表述过于绝对,且超出了表格信息的范围,排除D项。故选A项。7.1935年底,国民党中央势力在四川、贵州站稳了脚跟。蒋介石认为,川、滇、黔为中华民国复兴的根据地,只要川、滇、黔能够巩固无恙,一定可以战胜任何强敌,恢复一切的失地,复兴国家。这表明当时国民政府()A.准备全力北上“围剿”红军 B.认识到西南在战略后方的地位C.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方针 D.完成了对日本抗战的各项准备【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1935年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国面临日本侵略的威胁,国民政府将川、滇、黔等西南地区作为中华民国复兴的根据地,意图在面临入侵的情况下,依托西南地区收复失地、复兴国家,也即认识到西南在抗战中战略后方的地位,B项正确;国民政府将川、滇、黔作为根据地,主要是为了抗日,而非“围剿”红军,排除A项;国民政府将川、滇、黔作为根据地,是为了应对日本侵略,属于“攘外”,而非坚持“先安内”,排除C项;“完成了……各项准备”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8.1951年毛泽东用“民族大家庭”来概括新的民族关系。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从“民族大家庭”发展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A.明确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基本制度B.实现了民族地区经济均衡发展C.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D.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1951年后的中国。根据材料“民族大家庭”“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可知,新时代为了实现民族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C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排除A项;“实现了民族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B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排除D项。故选C项。9.20世纪90年代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及时派出代表参加二十国集团部长级会议。2001年中俄哈吉塔乌六国共同成立了上合组织。2009年建立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已成为中国自主开展多边外交的重要舞台。这表明()A.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B.新中国外交始终坚决捍卫国家利益C.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D.中国积极参加地区治理和全球治理【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21世纪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及时派出代表参加二十国集团部长级会议,2001年中俄哈吉塔乌六国共同成立了上合组织,2009年建立的金砖国家合作机制,这些举措体现出中国积极参加地区治理和全球治理,D项正确;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说法正确,但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中国不仅维护国家利益,也维护世界和平发展,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综合国力对比的相关信息,无法直接得出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10.有学者在评价古代雅典抽签选举制时说:“为避免抓阄及普选的任性,尚有一种预防,即新官员须接受试验……可是试验不在能力或才干,只询问那人的品行及其家族;每个官员更需有祖传的田产。”该学者意在说明,古代雅典()A.施行精英治国的理念 B.民主政治存在一定的缺陷C.民主运行机制较成熟 D.公民拥有良好的道德素养【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雅典。根据材料“为避免抓阄及普选的任性,尚有一种预防,即新官员须接受试验……可是试验不在能力或才干,只询问那人的品行及其家族;每个官员更需有祖传的田产。”可知当时雅典选举并不注重才能和能力,而注重品行及家族和田产,这使得贫穷或没有家族背景的人可能无法当选,这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存在一定弊端,B项正确;有家族背景或田产的人并不一定是精英,排除A项;材料反映民主机制存在一定弊端,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公民素养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11.1300—1310年,在英国罗斯庄园中,农民间的纠纷有35%左右在庄园法庭的协调下解决,而庄园法庭在裁决时会充分考虑当地的风俗习惯。这可用于说明该庄园法庭()A.审判结果缺乏一致性 B.不能严格依据法律审判C.对风俗习惯过度依赖 D.适应了庄园的特殊环境【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时期的英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庄园法庭在裁决时会充分考虑当地的风俗习惯,并且成功解决了35%左右的农民纠纷,表明庄园法庭的运作方式是适应当时庄园的特殊环境的,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庄园法庭的审判结果是否一致,只是说法庭会考虑当地的风俗习惯进行裁决,排除A项;在中世纪封建制度下,庄园法庭往往是基于庄园的习惯法和当地的风俗习惯来裁决的,这里的“法律”应理解为当时的社会规范和习惯,而非现代法律体系,庄园法庭“不能严格依据法律审判”并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中只提到庄园法庭在裁决时会“充分考虑”当地的风俗习惯,并未提及“过度依赖”,而且在中世纪的封建庄园环境中,考虑当地风俗习惯是合理的,因为风俗习惯往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共同认知和道德标准,排除C项。故选D项。12.17世纪初,荷兰商人先后创建东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发展出近代的信贷、金融、簿记体系。到17世纪中叶,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新的国际转运贸易中心与货币金融中心。这主要体现出当时荷兰()A.商业理念先进,主导国际贸易格局B.金融创新活跃,促使商业革命发生C.确立全球霸权,掌控三角贸易网络D.经济实力强大,推动世界市场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荷兰)。根据材料可知当时荷兰商人创建东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并发展出近代的信贷、金融、簿记体系,这些都是金融创新的表现。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转运贸易中心与货币金融中心,说明荷兰经济实力强大,推动世界市场发展,D项正确;主导国际贸易格局说法夸大了其地位,排除A项;商业革命在新航路开辟后发生,排除B项;确立全球霸权,掌控三角贸易网络指的是后来的英国,排除C项。故选D项。13.美国《彭德尔顿法》对职务常任制度采取了有条件的采纳态度,即将美国文官分为政治任命文官与常任文官,即政治任命文官并非常任而由总统决定其具体任期。但其数量受到一定限制,例如美国高级专业技术类文官中政治任命文官不应当超过15%。这一规定()A.利于防止总统权力的滥用 B.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C.完善了官员的选用与管理 D.避免了官员营私舞弊【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美国)。依据材料“政治任命文官由总统决定其具体任期。但其数量受到一定限制,例如美国高级专业技术类文官中政治任命文官不应当超过15%。”可以得出,此举减小政治对文官系统的干预,利于防止总统权力的滥用,A项正确;美国的上述规定不能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排除B项;材料强调对政治任命文官数量的限制,不能体现完善官员选用和管理,排除C项;美国的政治制度不能避免官员营私舞弊行为,排除D项。故选A项。14.意大利思想家但丁在《论世界帝国》中提出并论证了三个重要论题。第一、要求得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君主国家。第二、理想中的世界帝国应由罗马人执掌政权。第三、君主的权力直接来自上帝而不是教皇。这反映出当时西欧()A.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B.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C.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 D.专制王权国家的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可知,但丁主张建立一个统一的君主国家,同时“君主的权力直接来自上帝而不是教皇”,这有利于世俗皇权的加强,反映出当时西欧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B项正确;文艺复兴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加强,加剧了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排除C项;专制王权的发展与材料无关,D项结论无法得出,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排除D项。故选B项。15.1921年底,列宁指出:“我们应当认识到,我们还退得不够,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这说明当时列宁()A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意识到私人资本威胁政权C.深化了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D.决定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答案】C【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1年底(苏俄)。1921年3月,(布)十大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向社会主文讨渡采取迁回的方式,退到实行“国家资本主义”,1921年底,列宁指出“我们还退得不够,必须再退,再后退”,这说明当时列宁主张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及市场关系发展社会主义,是对市场经济认识的深化,C项正确;1921年3月,苏俄政府用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是要利用和发展国家控制下的私人资本为社会主义服务,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广泛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可以说是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D项。故选C项。16.如图是1962年11月中国画家米谷创作的漫画《胃口越来越大-再来一盘油炸伊尔28……和凉拌甘蔗刀》(注:“伊尔28”指苏联轰炸机;“甘蔗刀”指古巴游击队)。下列对该漫画的解读,正确的是()A.讽刺了帝国主义阵营的霸权 B.反映了古巴独立运动面临困境C.揭示了美苏争霸的实时态势 D.谴责了恐怖主义威胁世界和平【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冷战时期(世界)。漫画创作于1962年11月,背景是古巴导弹危机,漫画反映了当时美苏冷战的紧张局势和对抗态势,漫画中的“油炸伊尔28”和“凉拌甘蔗刀”象征着核战争和游击战,反映了美苏在古巴问题上的对峙,揭示了美苏争霸的实时态势,C项正确;漫画反映的是苏联、古巴社会主义阵营的合作,和讽刺帝国主义阵营的霸权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虽然涉及古巴,但主要指的是古巴导弹危机,而非古巴的独立运动,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的是美苏之间的冷战,而非恐怖主义,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自隋唐开创科举制后,官员选拔有了相对固定的途径。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打破了门第限制,寒门子弟可凭借自身才学进入仕途。唐朝时期,科举科目多样,除明经、进士等常科外,还有不定期举行的制科,为朝廷选拔各类专业人才。对官员的考核包括政绩、品德等多方面,有相应的奖惩机制。宋朝在科举制上进一步发展,增加了殿试环节,由皇帝亲自考核,使科举选拔更加严格。同时,在官员管理方面,宋朝实行官、职、差遣分离,官员的实际权力通过差遣来体现,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造成了官僚机构的臃肿。明清时期,科举制逐渐僵化。明朝实行八股取士,规定了严格的文章格式和内容,考生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进行写作,这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清朝延续八股取士制度,在官员选拔上更加注重对儒家经典的背诵和理解。在官员管理上,清朝建立了完善的监察体系,对官员的贪污、渎职等行为进行严格监督和惩处。到了近现代,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中国开始探索新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清末新政时期,尝试改革科举制度,如开设经济特科等新科目,选拔具有新思想和新知识的人才。民国时期,开始采用西方的文官制度,通过考试选拔行政人员,注重专业知识和能力。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一套以民主选举、考核、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干部选拔与管理体系,选拔德才兼备、为人民服务的干部,推动国家建设和发展。——据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关海庭《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等整理(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中国古代和近现代官员选拔与管理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围绕中国古代至近现代官员选拔与管理,以“人才·制度·影响”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答案】(1)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的主要特点:选拔途径:以科举制为主,内容以儒家经典为核心,逐步发展出多样化的科目和严格的考试环节。管理方式:注重政绩和品德考核,设有奖惩机制,实行官、职、差遣分离制度,加强中央集权。中国近现代官员选拔与管理的主要特点:选拔途径:逐步引入西方文官制度,注重专业知识和能力,通过考试选拔行政人员。管理方式:建立民主选举、考核、监督体系,强调德才兼备,服务人民,推动国家发展。(2)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演变深刻影响了人才选拔和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古代,科举制的确立为官员选拔提供了相对公平的途径。隋唐时期,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打破了门第限制,使寒门子弟有机会通过自身才学进入仕途。宋朝进一步发展了科举制,增加了殿试环节,由皇帝亲自考核,选拔更加严格。然而,明清时期科举制逐渐僵化,八股取士的严格格式限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影响了创新和进步。近现代,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中国开始探索新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清末新政时期,尝试改革科举制度,开设新科目以选拔具有新思想和新知识的人才。民国时期,采用西方的文官制度,通过考试选拔行政人员,注重专业知识和能力。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一套以民主选举、考核、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干部选拔与管理体系,强调德才兼备,服务人民,推动国家建设和发展。从科举到现代文官制度的演变,体现了中国在官员选拔与管理上的不断探索与创新。古代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流动和文化传承,而近现代制度则更注重专业化和民主化,适应了现代国家治理的需要。这一演变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政治体制,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材料题之概括分析题,时空是:古代、近现代(中国)。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的主要特点:据材料“自隋唐开创科举制后,官员选拔有了相对固定的途径。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宋朝在科举制上进一步发展,增加了殿试环节,由皇帝亲自考核,使科举选拔更加严格”可知,在选拔途径上,以科举制为主,内容以儒家经典为核心,逐步发展出多样化的科目和严格的考试环节。据材料“在官员管理方面,宋朝实行官、职、差遣分离,官员的实际权力通过差遣来体现,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可知,在管理方式上,注重政绩和品德考核,设有奖惩机制,实行官、职、差遣分离制度,加强中央集权。中国近现代官员选拔与管理的主要特点:据材料“民国时期,开始采用西方的文官制度,通过考试选拔行政人员,注重专业知识和能力”可知,在选拔途径上,逐步引入西方文官制度,注重专业知识和能力,通过考试选拔行政人员。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一套以民主选举、考核、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干部选拔与管理体系,选拔德才兼备、为人民服务的干部,推动国家建设和发展”可知,在管理方式上,建立民主选举、考核、监督体系,强调德才兼备,服务人民,推动国家发展。【小问2详解】本题是材料题之评论解说题,时空是:古代、近现代(中国)。设问要求根据材料,围绕中国古代至近现代官员选拔与管理,以“人才·制度·影响”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设问要求以人才、制度、影响为主题将古代至近现代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联系起来,可以从科举到现代的选官制度所体现出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演变深刻影响了人才选拔和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角度确定论题。在历史短文书写中,主要从两个大的角度进行说明。首先,科举制的选官特点、对人才选拔的影响、对社会的影响;其次,近现代选官制度的选官特点、对人才选拔的影响、对社会的影响。可进行说明如下:在古代,科举制的确立为官员选拔提供了相对公平的途径。隋唐时期,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打破了门第限制,使寒门子弟有机会通过自身才学进入仕途。宋朝进一步发展了科举制,增加了殿试环节,由皇帝亲自考核,选拔更加严格。然而,明清时期科举制逐渐僵化,八股取士的严格格式限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影响了创新和进步。近现代,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中国开始探索新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清末新政时期,尝试改革科举制度,开设新科目以选拔具有新思想和新知识的人才。民国时期,采用西方的文官制度,通过考试选拔行政人员,注重专业知识和能力。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一套以民主选举、考核、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干部选拔与管理体系,强调德才兼备,服务人民,推动国家建设和发展。最后进行总结:从科举到现代文官制度的演变,体现了中国在官员选拔与管理上的不断探索与创新。古代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流动和文化传承,而近现代制度则更注重专业化和民主化,适应了现代国家治理的需要。这一演变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政治体制,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一战期间,中国北洋政府在1917年对德奥宣战。大批华工被派往欧洲战场,从事挖掘战壕、修筑工事、搬运物资等繁重工作。这些华工为协约国的胜利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同时,中国政府借机收回了德奥在华的部分租界和特权。在国内,民族工业迎来了短暂的春天,面粉业、纺织业等迅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进一步壮大,新文化运动也在持续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二战期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局部抗战开始,中国人民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抗日斗争。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民族抗战正式爆发。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军民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军的大量兵力。其间,中国与反法西斯同盟国相互配合,如远征军贯通并维护滇缅公路,这为盟军运输物资发挥重要作用,驼峰航线成为盟军物资援华的重要通道。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会议,在开罗会议等国际会议上争取自身利益和国际地位,为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发挥积极作用。战争后期,美、英等国废除了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据徐国琦《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与国际化》、刘庭华《中国抗日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统计》等整理(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国在一战和二战期间国际地位变化的表现,并分析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阐述中国参与一战和二战对国际社会产生的影响。【答案】(1)一战期间,中国国际地位变化表现为:通过对德奥宣战,收回了部分租界和特权,显示出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二战期间,中国国际地位变化表现为: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积极参与国际会议,战后不平等条约被废除,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变化原因:一战期间,中国通过派遣华工支持协约国,借机收回部分权益,提升了国际地位。二战期间,中国长期抗击日军,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力量,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2)一战期间,中国参与对国际社会的影响:通过派遣华工支持协约国,增强了协约国的战争能力,间接推动了战争的胜利,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参与度。二战期间,中国参与对国际社会的影响: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为盟军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推动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促进了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一战和二战期间中国。根据材料“这些华工为协约国的胜利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同时,中国政府借机收回了德奥在华的部分租界和特权。”得出一战期间中国通过对德奥宣战和派遣华工,收回部分租界和特权,显示出一定的国际影响力。根据材料“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军民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军的大量兵力。其间,中国与反法西斯同盟国相互配合,……战争后期,美、英等国废除了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出二战期间,中国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积极参与国际会议,战后不平等条约被废除,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变化原因:根据材料“大批华工被派往欧洲战场,从事挖掘战壕、修筑工事、搬运物资等繁重工作。这些华工为协约国的胜利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得出一战期间中国通过支持协约国提升国际地位;根据材料“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军民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军的大量兵力。其间,中国与反法西斯同盟国相互配合”得出二战期间中国长期抗击日军,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力量,赢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一战和二战期间中国与世界。根据材料“这些华工为协约国的胜利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得出一战期间,中国通过派遣华工支持协约国,增强了协约国的战争能力,间接推动了战争的胜利。根据材料“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军民长期牵制和抗击了日军的大量兵力。其间,中国与反法西斯同盟国相互配合,如远征军贯通并维护滇缅公路,这为盟军运输物资发挥重要作用,驼峰航线成为盟军物资援华的重要通道。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会议,在开罗会议等国际会议上争取自身利益和国际地位,为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发挥积极作用。”得出二战期间,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为盟军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推动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促进了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历代都把皇帝发布的诏、制、令、敕作为最重要的法律形式,而成文法律往往退居于诏令之下。封建等级特权制在法律思想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