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山区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彭山区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彭山区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彭山区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彭山区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彭山区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彭山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应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庄子·大宗师》)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庄子·齐物论》)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五十章)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二十二章),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荀子在批评庄、老二家学说时,一则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一则说“老子有见于诎(曲),无见于信(伸)"(《荀子·天论》),对于两者思想精神的不同之处,抓得相当准确,点得十分明白。

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韩非认为,君主的任务主要是把握原则、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亲,不仅忙不过来,也做不好,而更严重的是,它将极大地妨碍和打击臣下百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汉初黄老之学所强调的无为而治,又进一步表彰臣道的无为。汉初的主要政治经济政策是与民休养生息,强调尽可能少地去扰民,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汉初黄老之学同时表彰臣道无为,正是出于这样的背景。今存《淮南子》一书中,保存了不少汉初黄老的学说,其中论及无为思想处,有许多积极的方面。如其说:“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己出也。”(《主术训》)总而言之,“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原道训》)这里所讲的无为,都具有相当积极的含义,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

同样,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儒家主要经典《论语》,也记载有孔子称颂天道自然无为的言论,如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又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儒家对于自然界的法则也是极为尊重的,强调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定要按自然界的法则去行动。如荀子说:“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这些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是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它们从内容到形式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所以说,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的补充者。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历史上,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虽存在不同与对立,但相互补充、相互吸收,都是显而易见的。

B.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其中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完全是积极的。

C.韩非和黄老之学都吸收了老子无为思想,但与有为并不是截然不相容,都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

D.荀子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庄子则强调美和艺术的独立,二者既对立又协调,促进中国艺术的不断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班固论述儒、道两家思想时说“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最早指出了儒、道两家的核心思想不是绝对不可调和或相互统摄的。

B.在我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道家的无为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

C.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淡化美和艺术的独立造成的。

D.儒、道表面看来离异而对立,但实际上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因为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C.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D.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孔子)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请从陶渊明、苏轼等中国古代文人中任举一例,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句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72层砖的墙

莫小谈

“1,2,3,4……"猴子盯着面前的那一堵墙,数墙砖,总共72层砖。再往上是电网,交错着几条高压线。

耳目发现了猴子的异常,转头向我报告,说:“猴子有阴谋。”我请耳目坐下说话,他咽了一口唾沫说:“队长,我怀疑猴子有阴谋,他要越狱。"

“越狱?”我不禁惊出一身冷汗。

“是的,猴子要越狱。"耳目怕我不信,又说,“队长,猴子每天放风时,都会盯着院墙看,嘴里还不停地数着数。”

“数什么?"

“数墙上的砖。”耳目说,他特意留意了一段时间,并随着猴子的目光转换着视角,结合猴子的口型,他断定是在数墙上的砖层。

我随即查阅了猴子的档案——故意伤害罪,刑期两年半。

猴子伤害的是梁大佐,他的邻居。梁大佐家建房,将一溜儿院墙垒到猴子家的宅基上,他哪肯让步,一来二去,两人就杠上了。族里人出面调停,梁大佐就胡搅蛮缠,前三皇后五帝地往前翻旧账,把祖上八辈的破事儿都抖落出来,歪理摘下一箩筐。族人们一时也捋不出眉目,只好撂下此事。难怪,当事人都化骨成灰了,谁还能说得清。

案发当日,梁大佐酒后装醉.跑到村头跳脚骂娘。猴子是孝子,听不得这话于是冲出去朝梁大佐头上擂了一拳,耳膜穿孔,是轻伤。梁大佐这回可逮住了理:“我梁某人被猴子开了瓢,以后还咋在染水河一带混?"横竖就那一句话,“不和解,公事公办,判他几年是几年。”

猴子憋着一肚子气,悻悻地进了监狱。

按说担这罪名的人不会干出啥大事儿,用“过来人"的话说,“三两场雪的事儿,打几个激灵就过去了”。但既然得了线报,作为监区队长,我还是提起万分警惕,于是打电话向猴子的村主任了解情况。村主任说:“猴子是泥瓦匠,常年垒房砌墙,前段时间右脚还在工地上受了伤,平时走路看不出来,就是掏不了大力气。"村主任以为是为猴子减刑,就使劲儿美言,说猴子是个老实人,被捕时说的“出来就给姓梁的放血”那句话是气话,不能当真。

听完村主任的介绍,我心中大体有了尺寸,但村主任口中的“老实人"不能当作排除他预谋越狱的依据,老实人往往办大事儿,何况他还说过“给姓梁的放血”的话。

我想,是时候会会这个“老实人"了。于是,我把猴子叫到办公室,开门见山地问他会啥手艺,他嘟哝半晌才说会砌墙。我压着嗓子,故作深沉地问他会不会爬墙,他不假思索地说:“会,从小就会,村里人谁还不会爬树翻墙?”

“你是泥瓦匠?"

“是。”

“砌过墙?"

“是。”

“砌墙用砖不?"

“用。”

“一块砖有多厚?"

“五分半吧。”

“那砌一堵72层砖的墙,有多高?"

加上沙灰,差不多四米吧。”

“加上电网呢?"我追问他。

猴子好像意识到什么,头上一下子沁出汗珠。我又问他,想家不?他说想,紧接着就使劲儿摇头,像拨浪鼓似的:“不,不想,不想家。”

我起身离座,故意在他面前踱步,找一个恰当的时机,抬手指着窗外的高墙问他:“你想没想过,不走大门,从那里爬墙出去?"猴子急了,他一边擦汗,一边不住地赌咒发誓,说自己从没动过翻墙的念头,否则天打五雷轰。或许,他认为赌咒是自证清白最好的方式。他终究是个“老实人”,绕了100圈也没有卡到正点上,无法证明自己不具备越狱的基础。其实,我内心早已有了基本的判断,村主任不是说了嘛,猴子的右脚因伤使不出大力气,连走远路都费劲,怎么可能会越狱?但我需要他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为什么每天要数墙砖。

“我不是在数砖,"猴子说,“我是在数天。”

“数天?"

“是的,在数天。”猴子说,他是泥瓦匠,当然对墙砖很敏感,刚转到我监区的那天,他就发现高墙上的砖共有72层。从那天算起,离他刑满释放整720天。“我就天天数砖,每隔十天就用目光在一层砖上刻个印记。"猴子说,等把72层砖全刻完了,他就可以晒大墙外的太阳了。

这次谈话使我彻底排除了猴子的“越狱”嫌疑,但同时也发现他的另一个心结,令猴子始终耿耿于怀的还是梁大佐,说他姓梁的侵犯我家宅子,还跳脚骂娘,兴他欺负人,就不兴我反抗?“盖在我家宅基上的那一堵墙还在,堵心,咽不下这口气。"猴子说这话时,满眼仇恨。

从那日起,我觉得如何让猴子顺下这口气,非常重要。当然,这难免会费一番周折,不过没关系,我已经交给村主任操办了。具体操办的细节如何,村主任没说,我也没有问,只知道猴子出狱时是梁大佐过来接的,他还为猴子准备了一身新行头,从头到脚,全套都是新的。猴子起初不要,大步朝前走着,梁大佐就一路小跑紧随其后,一直哈腰追在他的屁股后面。两人拐了个弯,走出了我的视线。

后来,我曾偶遇过一次猴子,问他现在忙啥呢?他说岁数大了,早干不动泥瓦匠了。聊到健康状况,他说现在身体不错,脚伤也慢慢好了。我打趣他,能爬墙不?他咧嘴嘿嘿一笑说:“能爬也没墙爬了,大佐在我回家之前就把那堵墙拆了,如今两家小院拢成一个大院落,孙辈们满院打圈跑,敞亮得很呢。”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中原农村的因宅基地问题而起的纷争,故事典型,现实感强。

B.“我"对猴子态度由猜疑到相助的转变,是为了启示读者应该摈弃成见,以诚相待。

C.在“我”和猴子的对话中,虽然“我"的语言比较简单粗暴,但非常善于揣摩人心。

D.梁大佐接猴子出狱时的行为表现,说明他在此之前已觉悟到当初犯下的错误。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未从正面写案件,而从一个管教民警的视角来写他的所见所想,使故事情节集中,不蔓不枝。

B.村主任介绍猴子的情况这一情节,采用了插叙的手法,为后文能调解好二人的关系做了铺垫。

C.划线句子采用了动作细节描写,形象生动,画面感强,呈现了二人的心理特点和“我”的释然。

D.结尾“敞亮得很”,一语双关,既写出了墙拆除后环境的敞亮,也暗示了人与人之间隔阂的消失。

8.“墙”在本文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物象,请分析这一物象的内涵。(4分)

9.中国传统艺术创作里讲究留白,本文背后刻意隐藏了一些情节,请举例并说明留白的妙处。(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罪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村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王默然不悦。左右皆曰:“大王据千乘之地,天下仁义之士,皆来役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斶对曰“不然。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学,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是其贱之本与?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则再拜而辞去也。

(选自《战国策·齐策四》,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有A昔者秦B攻齐C令曰D有敢去E柳下季垄F五十步G而樵采者罪死不赦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镒,我国古代重量单位,一镒合二十两(一说合二十四两)。两、斤、铢、钧、石都是古代重量单位。

B.闾里,古代城镇中有围墙的住宅区,古代也常以二十五家为一闾,贫者居闾左,富者居闾右,此处与《陈涉世家》中“发闾左適戍渔阳"的“闾”字含义相同。

C.太牢,古代祭祀宴会时所用牲畜,牛、羊、豕(猪)三牲全备为太牢,这里指上等食物。

D.再拜,拜两次,表示敬意,是古代的一般性礼节,此处与《鸿门宴》中的“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颜斶不畏权势。他在齐王让自己上前时回应让齐王上前,并认为如果自己上前是趋炎附势,而齐王上前是礼贤下士。

B.颜斶论辩才高。他以柳下季垄和齐王头做对比,引用老子观点,并举侯王自我称谓的例子,来说明士贵君轻的道理。

C.颜斶不慕荣利。他没有接受齐王丰厚爵禄笼络,因为他认为自己已尽到尽忠直言的责任,不想失去身体和精神的独立完整。

D.颜斶主张归真。他认为璞玉一旦做成美玉就失去了宝贵的价值,生于荒野僻静之地就应回归原处,以保持本真的自己。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学,何不吉之有哉?

(2)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14.在和齐宣王关于士和王争论中,颜斶的观点是什么?表现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柳枝词

刘禹锡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诗第一句不着一“别”字,却展现出一个典型的离别环境:“清江"是地点,“柳”是景物,暗含离别之情。

B.刘诗“旧"字寄寓了诗人人事已非的感慨,“恨”字流露出对方杳无音信、诗人望穿秋水的无限情思。

C.李诗一开头就提归期,既体现了诗中主人公对诗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也体现了诗人欲归不能的无可奈何。

D.李诗第二句虚写巴山夜雨勾起诗人无限深思,诗人的羁旅愁思也如这秋雨-般潜滋暗长,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16.两首诗都是怀人之作,在表现手法上有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个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当代青年担负着复兴中华民族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自勉。

(2)李白的《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兴的手法,引发了对人生苦短的慨叹。

(3)小明画了一幅落花图,想在上面题两句诗,却一直没有想好。王老师说不妨就用唐宋诗词成句,比如“________,________"就很好。

四、语言文字运用(18分)(本题共5小题,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中国特色和重要组成部分。在宣讲员的带领下,几位大学生沿着“绿水青山”学习线路,打卡《千里江山图》的部分“取景地"——江西。他们看到了画中的渔船,只是船上的捕鱼人变成了“护渔人”。他们远眺庐山上的汉阳峰,静赏鄱阳湖的清澈水波,一起看云海翻腾、山水交融……在①的绝美画卷里,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可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正在从蓝图变为现实,中国式现代化厚植起绿色底色。

苍翠浓郁的山色、碧水青山中的老建筑……在庐山的这一路,激发了一位中文系大学生的创作灵感,“大自然真的是②_____________,让我想到一句诗‘紧默凝黛色,峥嵘当曙空’,美景自然天成;不像是人力所能达到的。每一处都是入画的好题材。"

“是呀。但是这样的美景与经济发展并不矛盾,只要秉持绿色发展理念,生态与发展二者也能③_________________。绿色发展是以可持续发展系统论为理论基础,以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为基本手段的一场人类社会发展方式从多维度展开的全面改革。”指导员解释道。

一位新闻系的学生拍摄了不少照片和视频,在他看来,每一个镜头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正是有了每一代人的守护,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这不是真正的仙境又是什么?"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或者小关节的退变,而导致邻近的脊髓、神经、血管受到刺激或压迫,并出现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组疾病。颈椎病是属于退变老化的疾病,多数呈慢性病程,反复发作,逐渐进展。

颈椎病与年龄有着较强相关性,①_____________,主要集中在40~60岁。但近年来,②_____________,高发年龄段比原来提前了10岁,甚至一些青少年学生也患有颈椎病。

③_____________,如颈椎的生理曲度变直、肌肉韧带劳损钙化、颈椎间盘突出等。有流言称,将头吊起,随着绳子摇晃、摆动,这种“吊脖健身”能修复颈椎疾患。这种“吊脖健身"类似临床上的“颈椎牵引”,热衷于“吊脖健身"的人,以为让脖子受到牵引就对颈椎有好处。但答案是否定的。像这种不正当的“吊脖健身”,牵引力量远大于临床治疗所需,可能会损伤神经组织、肌肉、肌腱和韧带等,加重病情,甚至可能会引起截瘫,危及生命。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请分别用一个疑问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2个字。(3分)

五、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书法用笔有方笔和圆笔之分。方笔即笔画起笔处和运笔中呈方形,如魏碑、唐楷中的欧体等可为典范,棱角分明而能给人刚毅正直之感。圆笔即笔画起笔处和运笔中呈圆形。如篆书、汉隶等可谓典范,圆润灵活而能给人通达圆融之感。项穆则在《书法雅言》中说道:“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会于中和,斯为美善。"确实如此,方笔与圆笔,处理和谐才是书法的妙境所在。

以上材料对我们当代青年无论是做人还是处世都具有启示意义。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上)十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

1.B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其中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完全是积极的”错。过于绝对,据材料一第二段“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意味着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仍然有消极因素。

2.C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最早指出了儒、道两家的核心思想不是绝对不可调和或相互统摄的”错。曲解文意,结合材料一第一段内容分析,班固虽指出儒、道两家思想不是绝对不可调和或相互统摄,但并没有说是“最早"论述这一观点。

B.“在我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错。范围扩大,结合“汉初的主要政治经济政策是与民休养生息,强调尽可能少地去扰民,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分析,道家的无为可以充分地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是针对汉初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的。

D.“因为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错。强加因果,结合“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等分析,选项中“儒、道表面看来离异而对立,但实际上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与“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之间无因果关系。

3.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A.阐述的是单纯的儒家有为的思想,没有揭示和无为的关系,不合题意。

B.主要讲遵守自身规律,且规律不会改变。能体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

C.能体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

D.强调“天大"效法”,能体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

4.材料一按总分的论证思路展开论述。(1分)先提出观点,指出儒、道两家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与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1分)然后重点论述道家的无为并非与儒家的有为截然不相容,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1分)最后简单论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1分)

5.“兼济天下”是儒家的有为,(1分)“独善其身"是道家的无为,(1分)二者看似矛盾,实际上是相互补充、相互吸收的,可以统一在同一个人身上,表现为不同时期,不同境遇时追求的侧重点不同。(2分)

如:陶渊明早期有兼济天下的壮志雄心,曾多次出仕为官,但经历了东晋政治的酷虐和官场的黑暗后,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独善其身,表现出顺应自然乐天知命的逍遥无为。(2分)

或如:苏轼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但始终未泯灭“兼济天下”的有为思想,他为官的每一任都留下了斐然的政绩。另一方面他又透过无限的时空来思考人生,观照自然,物我两忘,表现出独善其身的“无为"思想。(2分)

6.D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A.“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中原农村的因宅基地问题而起的纷争”错,小说主要是讲述猴子在监狱服刑期间的故事,案件是农村因宅基地问题而起的纷争。

B.“由猜疑到相助"摈弃成见”错,有猜疑的是耳目,“我"对猴子越狱只是警惕,后来与他谈话后更是彻底排除了他的“越狱”嫌疑,我对他没有成见,也不存在“启示读者应该摈弃成见"。

C.“粗暴”错,“我"的语言简单,层层深入,但不粗暴。

7.B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B.“插叙”错,找村主任了解猴子的情况属于正常顺叙,介绍案发情况才是插叙。

8.(1)表层含义指农村建房垒的院墙,也指监狱72层砖的墙。(2分)

(2)深层含义指猴子与梁大佐心里的隔阂,也指犯人与外界的屏障。(2分)

9.(1)小说最后写猴子与梁大佐消除了矛盾,只是说村主任操办,但并没有说明村主任如何操办,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更大。(2分)

(2)猴子出狱,梁大佐来接,但是猴子并没有一下子原谅梁大佐,至于两个人走出“我"的视线之后怎么和好的,文章没有交代,给读者留下空白去想象。(2分)

(3)留白就是在作品中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它可以调动读者的经验和感受,知识和体验,让读者可以随意想象,自由补白,主动参与情景空间进行再创造,使自己的审美体验得到很好的发挥和满足。(2分)

10.ACD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有,从前秦国进攻齐国,下令说:“有人敢在柳下季墓地五十步内砍柴的。判以死罪,不予赦免。”

“有"表示肯定的意思,是回答齐宣王的问题,应独立成句,其后A处断开。

“昔者秦攻齐”句式完整,其后断开,宾语齐后C处断开。

“令曰"中“曰”领起下文所说内容,其后D处断开。

“有……者"是“有……的人”,中间不断开。

11.D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句意:那些更低下的,也不过是些边远地方里巷的看门人而已。/朝廷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

C.正确。

D.错误。“是古代的一般性礼节"错误。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句意:于是颜斶拜了两次辞谢离去。/我带了一对玉璧,拜两拜敬献给大王。

12.D

D.“他认为璞玉一旦做成美玉就失去了宝贵的价值”错误。依据原文“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可知,他认为玉生在山中,一经雕琢就破坏本色了,不是经过雕琢就不宝贵了,而是那璞玉不再保持完整的原貌了。

13.

(1)若能向上看清事物的本源,向下通晓事物的流变,最圣明的人懂得(该)学些什么,哪还会有什么不吉祥的事情呢?(5分)

要点:“原”,本源;“流”,流变;“至”,最;“何不吉之有哉”,何……之有句式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每个要点1分,大意1分)

(2)我希望回去(我乡里),晚点吃饭权当吃肉,缓缓散步权当乘车,不犯王法权当富贵,清静纯正来自得其乐。(5分)

要点:“安步”,缓缓散步;“无罪”,不犯王法;“贞正”,坚贞端方,纯正;“自虞”,自得其乐。每个要点1分,大意1分)

14.颜斶认为士贵王轻(1分)。表现出颜斶的自信(1分)与自尊(1分)。

参考译文:

齐宣王召见颜斶,说:“颜斶上前来!”颜斶也说:“大王上前来!"宣王很不高兴。左右近臣说:“大王是人君,颜斶是人臣。大王说‘颜斶上前来’,你也说‘大王上前来’,这样可以吗?”颜斶回答,说:“我上前是趋炎附势,大王上前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趋炎附势,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宣王生气地变了脸色说:“王尊贵,还是士尊贵?”颜斶回答说:“士尊贵,王不尊贵。"宣王说:“有这种说法吗?”颜斶说:“有,从前秦国进攻齐国,下令说:‘有人敢在柳下季墓地五十步内砍柴的,判以死罪,不予赦免。’又下令说:‘有人能砍下齐王的头的,封邑万户,赐金二万两。’由此看来,活王的头,竟不如死士的墓。"宣王听了,一声不吭、很不高兴。左右近臣说:“大王拥有千乘国家的土地,天下的士人、仁义者都来到齐国,甘心为大王服务。现在士人中那些高尚的人,也就被称作匹夫,只能徒步行走居住在乡间而已。那些更低下的,也不过是些边远地方里巷的看门人而已,士人的下贱呀,也真是够可以了。”颜斶回答说:“不对。君主不以多次向别人请教为羞耻,不以向地位低微的人学习为愧疚。因此能够成就他的道德并在后世传扬功名,尧、舜、禹、汤、周文王都是这样的人。若能向上看清事物的本源,向下通晓事物的流变,至圣者懂得该学些什么,那还会有什么不吉祥的事情呢?老子说:‘即使贵,也一定以贱为根本;即使高,也一定以低为基础。’因此诸侯君主自称为孤、寡、不谷。这大概是因为他们懂得贱是贵的根本的道理吧。诸侯君主用这些称呼自称,难道不是谦居于别人之下,把士人看得很尊贵的做法吗?"宣王说:“唉!君子怎么能侮慢呢,我是自找不痛快呀!到现在(我才)听到了君子的高论,才明白了不懂得尊重士人乃是小人的行为。希望您收下我做学生。而且希望先生能与我交往,吃饭将以上等食物招待您,外出备有高级车马供您使用,妻子儿女都穿着华丽的服装。”颜斶辞谢要离开,说:“玉生在山中,一经雕琢就破坏本色了,不是经过雕琢就不宝贵了,而是那璞玉不再保持完整的原貌了。士人生在偏僻乡野,经过推举选拔就享有禄位了,不是享有禄位就不尊贵显达了,而是他的身体和精神不再完整独立。我希望回到我的乡里,晚点吃饭权当吃肉,悠闲散步权当乘车,不犯王法权当富贵,清静纯正,自得其乐。发号施令的是大王,竭尽忠心直言进谏的是颜斶。我阐述主要的意见已经很详尽了,希望您能允许我回去。"于是颜斶拜了两次辞谢离去。

15.D“第二句虚写”错误,第二句是实写眼前之景。

16.①借景抒情(1分)。刘诗借“柳千条"抒发离别之情;李诗借“巴山夜雨”营造凄冷的氛围,抒发思念之情(2分)。②虚实结合(1分)。刘诗中诗人看到眼前的“旧板桥”,回忆起二十年前与友人在桥上分别的情景;李诗由过去写到现在,又由现在想象将来与亲人见面时的场景(2分)。

17.

①.士不可以不弘毅②.任重而道远③.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④.奔流到海不复回⑤.昨夜闲潭梦落花⑥.可怜春半不还家(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每空1分)

18.①山清水秀②鬼斧神工(匠心独运、独具匠心)③并行不悖(双管齐下)(3分)

19.绿色发展是一场人类社会发展方式的全面改革,它从多维度展开,理论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系统论,基本手段有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三种。(3分)

20.①画横线的句子是一个否定反问句,否定反问句表达肯定的意思,加强语气(1分)。体现“绿水青山”的迷人之处,强调江西的生态图景是真正的仙境(1分)。

②反问句的使用可使感彩更加鲜明,强化读者的认识,突出对生态图景的赞叹之意(1分)。

21.①多发于中老年人(2分)②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2分)③颈椎病会带来很多问题(2分)

22.①颈椎病是种什么病?(1分)②颈椎病与年龄有什么关系?(1分)③“吊脖健身"有什么危害?(1分)

23.(60分)

例文:

方圆并举,书人生之华章

“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奇不失正。”好的书法离不开方笔与圆笔的并用。方笔刚劲磅礴,圆笔温婉柔和。若只执方笔难免锋芒毕露,过刚易折;而只施圆笔又显得无筋无骨,歪斜不正。书法如此,人生亦如此,只有方圆并举,刚柔并济,我们才能谱写出人生的灿烂华章。

用好方笔,我们要有坚守初心的刚强:逆境中不改自己的志向,在荆棘中穿行,在磨练中愈加坚毅,如方笔般鲜明的棱角在岁月的洗礼中更加锐利。“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