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中学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衡阳县四中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二9月月考试卷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对于艺术学而言,加快构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已经成为中国艺术界的共同目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艺术学学科的研究积累和学科建设经过了较为漫长的过程。到2022年,设置了包括艺术学理论与应用艺术学在内的“艺术学”一级学科,并赋予西方意义上的“艺术学"以新的中国式内涵,中国艺术学的发展充分彰显了我国学科设置的制度优势与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的艺术学学术体系,需要在明确中国艺术学起源、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的同时,揭示其中的规律、路径与独特发展模式,从而完成中国艺术学的合法性论证与学科建构。中国艺术学学科在中国的建设路径,可以概括为“横向取法”,从而区别于其他西方舶来学科在中国发展建设中的“纵向取法"。所谓“纵向取法”,就是指在同一门学科内部向西方借鉴、取经。所谓“横向取法”,就是指这门学科中国有、西方没有,或者中国与西方的发展程度相差不大,或同样为新兴学科,或西方国家虽有这门学科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重点发展,造成同样弱小的局面,此时便不适用向西方借鉴的“纵向取法”,而需要转向其他成熟的兄弟学科吸收养分。艺术学理论就是这样一门学科,我们通过发挥自主学科设置的制度优势,将其建制化、规模化、本土化,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建构具有中国特色和自身主体性的艺术学话语体系,需要从作为学术概念体系的话语本身着手,最终也落实为进行学术交流的话语表述。哲学社会科学所说的“话语”,主要包括政治话语、大众话语、学术话语、国际传播话语四部分。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把学术话语和政治话语、大众话语、国际传播话语截然分开。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在很多领域积累了自己的经验,也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话语规则。体现了新中国的制度创新,

(摘编自祝帅《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的历史传统与当代建构》)

材料二:

中国古人坚持整体性思维与诗性表达,以“神、妙、能、具"表达对于艺术品级的认识,以“雄浑”等语言传递对文本风格的认识,以“胆、识、力"等形容创作之体的才能,以“淡、清、逸”等指称人的体态气质之美。中国人在意象上追求情景交融,在布局上追求虚实相生,在意蕴上崇尚“外"与“远”之旨。基于此中国的艺术学理论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体系特征:概念内涵的外溢性概念间关系的交叉性与互动性、概念与感性直观的互证性、结构的虚实相生性、审美的体悟性等。如此中国为学术界提供了一种具有“无形"特征的开放性体系观.故构建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的基本体系观当先“破"后“立”,“立足中国借鉴西方"。

新时代,在文化建设中,相关的学术命题、思想观点、标准与话语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都还不太相称。要真正实现中国文化繁荣发展,就必须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对构建中国特色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的认识,还须基于对体系多元性的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价值,并不存在超越于各民族文化之上的“世界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同样为世界提供了独特而全方位的体系之思。

中国艺术学理论的体系之思,不仅包括基于整体思维的关于“何为艺术”、“艺术"中“艺”与“术"的关系、技——道—艺关系的深刻理解对艺术功用与价值、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入剖析,对艺术家的身份、使命与人品、艺品关联性的解读,还包括对艺术作品的独特的审美认知、艺术接受中独特的审美心理构建等内容。在具体的推理演绎中,中国艺术学理论追求一种圆融通达视域下的彼此交往和亲密接触,最终完成的是一种“亲缘性”的结构书写和开放性的理论体系。体系的表达则往往以诗性之语传递理性之思,以具体的事象、物象或意象进行譬喻、转换与关联。理性意旨与感性形象之间并非单一的链接关系、二者并不完全契合。感性形象常以其丰富性、生长性跃出抽象意旨的框定,幻化成不同的理性之蝶,令人激赏、流连。

整体性思维、形象性表达、多义性指向、现实性关怀等,足以使中国艺术学理论呈现出别样的体系之美。对于这种体系的发掘、梳理与剖析,既是一种古今对话,又是一种中外交流。通过这种对话与交流。中国艺术学理论可以为世界作出独特贡献。

(摘编自梁晓萍《构建中国艺术学理论“三大体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彰显中国特征的艺术学“三大体系”的构建已提上日程,成为中国艺术界的目标。

B.从学科体系来看,中国艺术学学科在西方现有成就基础上赋予其新的中国式内涵。

C.中国为艺术学理论的构建提供了颇具特色的观念,有利于构建并丰富艺术学理论。

D.就目前来说,我国在艺术学理论建构的诸多方面还不尽如人意,需要加强和提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确了中国艺术学起源、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我们才能构建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并完成其合法性论证。

B.我国艺术学学科建设采用“横向取法"的路径,摒弃西方舶来的学科门类,汲取本国不同地区艺术发展成果。

C.没有超越于各民族文化之上的“世界文化”,因此每种文化都有价值,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同样不可低估。

D.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之思涉及与艺术相关的很多方面,这种体系的表达往往借助诗性之语来传递理性之思。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关于诗性表达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B.大雪洋洋下,柴米都涨价。

C.吾富有钱时,妇儿看我好。D.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4.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选项中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艺术学与其他学科门类并列始于2022年。

B.美术学、设计学都是艺术学的分支学科。

C.艺术管理学和管理学属于不同的学科门类。

D.我国在艺术学理论方面已取得骄人成绩。

5.中国艺术学理论可以为世界作出哪些独特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背缸人

杨秀云

①“桑干河的水又深又宽,夏天背着缸过河要脱裤子……"东窑沟人侯弟江在电话里说这话时,正是初春时分的深夜。充满热情的声音搭建起一条无形的桥,引渡我走进桑干河畔的昨天,目睹一个个背缸人从幽深的暗夜里走出来,走在突兀的崖头下,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弯腰曲背,步步跋涉……

②桑干河被连绵起伏的太行山、燕山余脉相夹,水势骤然汹涌,形成极具震撼力的大峡谷奇观。当地人称此处为“大险崖”。武家沟镇东窑沟村位于大峡谷东端,属古幽州,自古为制陶之地。也许是一次意外的山火,也许是一次顽童的淘气,石头、泥土被河水搅起来焯火后掏出又黑又亮可以盛水放东西的物件,权且叫它“陶"吧!从此,世世代代靠一方水土养家糊口。《涿鹿县志》记载,“汉代上谷郡太守景丹亲率部下出寻,发现此地土质粘润筋骨,便命人建窑烧陶,遂成村落。”金元时东窑沟制陶形成规模,明清极盛,手工作坊百余家,古窑百多座,陶器远销京津、山西、内蒙古等地,村里运送陶器的骡马数千匹,沿路车马店繁盛一时。制陶技艺代代相传,一个山川环绕的古村落由此留存后世。

③冬天里曾走进东窑沟。一个个贴着红斗方的大缸,披着薄阳,静立在陶片斑驳的石头台阶上,背靠同样陆离斑驳的石墙,如一袭黑衣或褐袍的老人从时光中走来,手捧满满的祝福,憨憨地列队迎来送往,一立千年。他们见过“咯隆隆"响着的勒勒车满载陶器渐行渐远,见过背上高耸“缸峰”的骡马“嘚嘚"启程扬起一路飞尘,见过背缸人顶着满天星光重重踏响石板路时的兴奋和疲惫……“缸”队引路,我缓缓走过“古陶一条街”,走进曾经烈火熊熊如今静默地呈上图文实物的环形隧道——“古陶窑遗址”,置身琳琅满目的“民俗博物馆”,欣赏了形形色色的粗陶制品,缸瓮坛罐、锅盆壶碗……锃亮的黑、水润的绿、清新的黄,还有明艳的霞红、饱满的深棕……拙朴、淳厚、光华、靓丽,多姿多彩如原生态的山川河流。桑干河子民把玩着滔滔河水与质地黏润的泥土,硬是玩出不朽的传奇,引来一批又一批观光者用探究的注目礼参拜先人。

④东窑沟依山建屋,下午四点多钟,太阳已被山脉挡住,山村更显古旧。近观壁上雕砖刻花、断垣碎陶闪烁,远眺萧疏树影掩映灰砖青瓦,无数个故事的片断上下翻飞,古风古味纷至沓来。村中央建有陶神庙,供奉着上古的舜帝,壁画绘着制陶烧窑的场景……“我祖赫赫,德披韶光。陶于河滨,炼石采壤抟土成器,代出名匠。”采矿、剁泥、拉坯、晾晒、上釉,祭拜窑神,点燃窑火,装烧、出窑……神圣的谦卑,一丝不苟的敬重,赋予泥土生命的塑型。当地人称制陶为“捏缸”,道尽了创造的精微、端肃和虔诚。陶缸诞生了,大的小的,高的矮的,翻山越岭奔赴命运未知的他乡,像怀揣希望的漂泊者懵懵懂懂闯入城市集镇……泥、水、火炼铸的精魂,它沉甸甸的重量和艰难出世将由桑干河人负载摆渡。

⑤于是,有了祖祖辈辈弯腰俯首的背缸人。

⑥出东窑沟西行,山陡谷深,曾经如难以逾越的“天堑”。先民冒着生命危险在半崖上凿出一个一个尺余深的石窝,插上木棍,钉上木板,铺设了一段栈道,颤巍巍勉强过人。那年代,除了大宗买卖靠车拉、牲口驮运,小本生意仅靠独轮车推出去。到附近山村卖缸,无论栈道,还是小径,都是背过去的。背的最多的就是成套的大缸。

⑦怕误农活儿,怕目击暴怒的河水头晕遇险,背缸人夜间上路。踩着星光走,踏着月光走,黑暗中摸索着走,百余斤大中小成套的缸放在“背架"上,“背架”用粗麻绳紧绑在身上,腰部肩膀勒起环型肉箍……山风呼呼刮,灌木丛唰啦啦战栗,恐怖雾一般从黑暗中浮起,撕扯着每一根神经,稍有不慎就会分崩离析。什么野兽挡在路上,绿莹莹的目光一闪,纵身跃上山坡,一块石头骨碌碌滚下来,“噫——"坠入喧闹的河中……背缸人打个哆嗦,吃力地加快脚步,结实的砍山鞋与碎石野草摩擦发出有力的“沙沙”声。他们想起离家时大口吞下的香喷喷的黄糕。“三十里的莜面四十里的糕,二十里的荞面饿断腰。"黄糕好吃耐饿,走在暗河汹涌的山路上,想起黄糕,便嗅到老婆或老娘的味道,背缸人双目闪动星光,神情中多了庄严,似乎在完成亘古的神秘仪式。背上的缸各有各的用途,盛粮的、放水的、腌咸菜的……背缸人背的是天地悠悠平安静好的岁月啊!

⑧把东窑沟陶器呈现给观光者的是一批热爱家乡的人,其中离不了怀揣理想的文化人。我有幸联系到侯弟江——东窑沟村土生土长的中专生,一个致力抢救留存制陶技艺的文化人。七零后侯弟江两次从企业下岗,二十年春风秋雨都在为稻粮奔波。目前,繁忙的本职工作依然收入不高,妻子帮人看摊供女儿读书。他调侃自己,“没条件却玩起文化。”谓其“玩”,缘于兴趣,纯属义务。他说:“制陶工艺口口相传,鲜有文字,不抢救就失传了!”肩扛使命,迫不及待,节假日下班后只身走村串户,专访数十名制陶老艺人,最大的90岁高龄。他挖掘制陶流程,整理陶乡历史,讲述陶艺传承人的前世今生,推出两部专著,东窑沟制陶终于有了文字记录。

⑨侯弟江是“背缸人"的儿子,童年的记忆就是父亲深夜背着大缸出门,靠父亲卖缸换粮一家人才填饱肚皮。一个冬夜,父亲背着缸到河对面二十里外的山村换了满满一口袋土豆,返回时已精疲力竭,一个踉跄,“背架”上的土豆口袋直着跃过头顶重重摔到地上,人也木偶一般紧跟着“啪嚓"倒地,好一会儿才爬起身。父亲摸索着背起沉重的口袋继续赶路,一步一挪,汗水“哗哗”从头流到脚,棉衣湿透了,腾腾冒热气,随即又冰冻如硬邦邦的铠甲,迈步时“嚓嚓"响……夜深了,明晃晃的月亮悬在半空,桑干河的冰面闪着光,银白雪亮,天地一片通明……看到父亲千辛万苦换回来的土豆,全家人过节一样高兴。

⑩“夏天,河水暴涨,背缸人只能脱掉裤子过河……”侯弟江在电话里停顿了一下,缓缓解释:“背缸的都是男人嘛……"生存难以为继,何谈尊严?侯弟江逆向游走岁月深处,探寻、记录、传播,把陶乡的苦难与荣光呈现给历史,以文字形式还给父辈尊严。他像“背缸人”,每一步都稳稳的,不能有半点漂浮……

(节选自《桑干河人物素描》,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②段中,描述了桑干河地势的险峻,结合第⑥段来看,这是“背缸人"这一职业出现的主要原因。

B.第③段中三个“见过”形成排比,描述东窑沟里运送大缸远去的场景,体现了历史的纵深感。

C.第④段从制陶人和背缸人这两个角度详细地描写了制陶的过程,细腻地呈现了背缸的经过。

D.第⑧段宕开一笔,从“背缸人"写到“背缸人”的儿子侯弟江,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

7.下列对第⑨段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段追溯了侯弟江的童年记忆,解释了他用文字记录陶乡历史的心理动因。

B.本段对父亲背土豆回家的相关描写,如“一步一挪”“木偶一般"等,语言质朴含蓄。

C.“明晃晃”“银白雪亮"天地一片通明”等词写出了景物的开阔、冷寂,衬托父亲形象。

D.“全家人过节一样高兴"这一细节流露出特定时代的艰难与心酸,笑中带泪。

8.最后一段划线句中“稳稳的”一词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5分)

9.“虚"实”结合是本文的特色之一,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艺术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西洞庭多古寺。余次序游之。十七日从包山至罗汉坞。是日登缥缈,循山后坡陀而下,问西湖寺,宿焉。坐稍定,有声淘然鸣,以寺逼西太湖,奔涛震响,霜月之下,倍觉凄清。夜半梦醒,巨声轰磕,使我神骨俱栗。诘旦,缘湖入村坞。将抵水月寺,长松夹道。寺前银杏数本,大可合围,霜叶凌舞,令人须眉古淡。渡岭,得华山寺。寺在山之阴,山高月出岭背比树头发白夜阑矣。又次日,离华山,渡一小岭,橙橘愈繁,篱落间不胜绝冶,乃其风格严直。行行入长寿寺。去寺半里,得松台、磐石。前对霜橘百株,又为青林点绛。因游甪庵,道柯家岭。岭襟带西湖。是日风暄气柔,群峰可数,晴湖如镜,不风而涛砰砰,犹隔宵枕上。至甪庵,阑入果园。有短墙插湖中,凭墙西瞩。颓阳忽忽将堕,蒸霞飙发,目留而饯之。赤盘半玦,至深红一线。既灭既没,湖水倒映,忽如长虹,而四山冥合矣。廿三日复从包山至天王寺。松林无际,横被数亩,其大小类水月。同日,游资庆,睹黄叶纷飞,又疑水月银杏。然斜阳映其上,如苍髯老翁,脸昙微酣,不独棱棱霜气。此包山、华山之所以为妙也。

(节选自[明]姚希孟《游洞庭诸刹记》)

文本二: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喓喓”学草虫之韵。“皎日"嘒星”,一言穷理: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夺?

(节选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山高A月出B岭背C比树头D发白E夜F阑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焉,相当于“于是"于此”,与《劝学》“风雨兴焉"中的“焉”词义相同。

B.道,指取道、途经,与《鸿门宴》“道芷阳间行"中的“道”词义、用法不同。

C.被,指覆盖、遮盖,与《屈原列传》“被发行吟泽畔"中的“被”词义不同。

D.夺,指使之改变,与《陈情表》“行年四岁,舅夺母志"中的“夺”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勰认为四时景象纷繁又各具特色,姚希孟也围绕长松、银杏等洞庭典型秋景行文,借助移步换形之法,描绘出长松苍郁与银杏凌寒的特征。

B.刘勰认为写作构思应当通连视听驰骋想象,姚希孟调动视觉与听觉,既观晴湖无风似镜,又听涛声砰砰作响,并且把山水相连想象为襟带环绕。

C.姚希孟以“忽忽"状写落日迷蒙之色,以“棱棱”描写寒霜刺骨之气,与刘勰所例举的“灼灼"喓喓”都运用叠词来突显景物的主要特征。

D.姚希孟精于炼字,一个“点"字既写出秋橘远观的渺小,又突出林海范围的广大,达到了刘勰所提倡的“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的艺术效果。

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坐稍定,有声淘然鸣,以寺逼西太湖,奔涛震响。

(2)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

14.姚希孟描写日落“赤盘半玦,至深红一线”,与姚鼐描写日出“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登泰山记》)的手法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四时读书乐

翁森注

木落水尽千岩枯,迥然吾亦见真吾。

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

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注:翁森:南宋人,南宋灭亡后,立志不仕,隐居乡野,教书为业。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一、二句通过“落木"千岩”等意象营造了阔远意境,与“落木千山天远大"有异曲同工之妙。

B.诗人冬夜读书,灯光摇曳,墙壁上影子晃动,诗人高声歌唱来抒发“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之感。

C.诗歌五、六句描绘了读书人身处的读书环境,这样清幽、雅致的环境能够让读书者感到称心如意。

D.本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读书的场景,描绘了诗人在冬日读书时的内心体验和感受,富有意趣。

16.本诗结句“数点梅花天地心"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6分)

(三)古代诗词默写(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自己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处境,其中蕴含着顽强的抗争精神。

(2)《荀子·劝学》中,以“登高而招"等为喻说明“__________”,只是善于利用外物;论述了只有通过学习和自省,才能做到“__________"的道理。

(3)李煜的《虞美人》中,触景生情,点明时序之变,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一日逛街,见竹一节,拇指粗细,三寸之长,拈之沉沉,并不空心。问之为何物,曰“实心竹”,不觉大奇。向来说竹,“_____________,”。从未听过有什么实心之竹。后来查资料才知道,有竹之初本来也是实心,在山间与他木竞争,追探阳光,拔身比高,为节省体量,减少自重,渐成空心。为保结实,便每隔尺许生一竹节,遂成现在这个模样。这就是达尔文说的,万物总是向最完善处进化。竹虽进化,但它不忘初心,留下了少许原始的实心之竹,藏在深山人未识。现在随着旅游商品的开发,它逐渐显身于世。竹本有许多可爱之处,现又加一实心之奇,不由人不动心。

现在摊上卖的实心竹是供人把玩的,类似人们手中转的核桃、玉件。但我觉得这节实心竹远比珠宝古玩更珍贵。你想,它为史前的孑遗之物,体积虽小却珍如恐龙。这三寸之物凝聚了一个物种的进化史,包含竹子的前世今生。我取一根在手,润滑清凉,抚之如玉,嗅之如兰,古意悠远,初心依旧,色泽照人,于是买了几支。我和摊主说,他现在卖的只是裸竹,可依竹之虚实两性,于其身刻两行字:

虚心待人人人归,

实心做事事事成。

如此,游人买去,无论做纪念品还是赠送大小人物、政商民等,皆合口味。一握在手,把玩乾坤,滋养精神,定能增价十倍。摊主听了,喜不自禁。

我说:“待明年再来,买你的有字之竹。"

18.下列各项中,填入文中横线处最合适的一项是(3分)()

A.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B.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

C.破土凌云节节高寒驱三九领风骚

D.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

19.下面两个句子里都有“什么”一词,这两个“什么"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1)从未听过有什么实心之竹。

(2)只要认真学,什么都能学会。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改成“手持一根竹子仔细玩,认真想,能懂得不少道理,充实精神世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指纹,是手指上的各种皮肤纹路的总称。A_____________,因此经常被用来核实一个人的身份。今天的地球上大概有八十多亿人,而法证科学认为,在其中找不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指纹。B_____________,指纹上每一根纹线的粗细、长短、形状、倾斜角度都不尽相同;纹线之间还会形成平行、交叉、穿插等情形。因此,按照排列组合的原理,这些纹线能形成的组合数量,就非常庞大了。可以说,即使地球上的人口再增大十倍,C___。

①通过指纹鉴别来判断身份,②主要是去比对纸上的指印和印在某个物体表面上的指印。③通常一般都是用手指蘸染印泥或墨水盖在纸上,④印出来清晰、规整,比对起来也相对简单。⑤在放大镜的帮助下,先在指印上找到几个特征点,⑥比如两根纹线是否交叉,是否朝着同一个方向倾斜,是弯折还是直线等,⑦再去看看需要对比的指纹上有没有类似的特征点。⑧通常来说,有10个特征点一致,就能确认是同一个人的指印。⑨今天的指纹鉴别,原理与之类似,⑩但是使用仪器来完成,速度更快,准确率更强。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社会生活中,常因为信息不对称,或者力量不平衡,造成误会或不公,带来委屈或羞辱。面对委屈羞辱,有人主张忍一时风平浪静,有人主张敢于斗争不能忍让。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明确立场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2.D3.A

4.A

5.①利用学科设置的制度优势和文化自信赋予“艺术学"新的中国式内涵。

②采用“横向取法”路径,实现艺术学理论的建制化、规模化、本土化。③建构具有中国特色和自身主体性的艺术学话语体系。④采用整体性思维、形象性表达、多义性指向、现实性关怀等方式,呈现出别样的体系之美。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中国艺术学学科在西方现有成就基础上赋予其新的中国式内涵"错误,于文无据。由原文“到2022年,设置了包括艺术学理论与应用艺术学在内的‘艺术学’一级学科,并赋予西方意义上的‘艺术学’以新的中国式内涵,中国艺术学的发展充分彰显了我国学科设置的制度优势与文化自信”可知,原文只是说“赋予西方意义上的‘艺术学’以新的中国式内涵”,材料并没有信息表明我国的艺术学学科体系建设以西方现有成就为“基础”。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我们才能构建中国特色的学术体系,并完成其合法性论证"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三段“中国特色的艺术学学术体系,需要在明确中国艺术学起源、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的同时,揭示其中的规律、路径与独特发展模式,从而完成中国艺术学的合法性论证与学科建构”可知,该项将原文的充分条件改为必要条件,且丢掉了“揭示其中的规律、路径与独特发展模式"这一环节,以偏概全地得出结论,理解错误。

B.“汲取本国不同地区艺术发展成果”错误。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可知,该项对“横向取法"理解错误,“横向取法”是指向不同门类的学科吸收养分,而不是“汲取不同地区艺术发展的成果"。C.“没有超越于各民族文化之上的‘世界文化’,因此每种文化都有价值”错误。由原文“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价值,并不存在超越于各民族文化之上的‘世界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同样为世界提供了独特而全方位的体系之思"可知,“每种文化都有价值”与“没有超越于各民族文化之上的‘世界文化’"并不构成因果关系,理解错误。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C、D三项均为白话诗,不符合材料二中对“诗性表达”的要求,即“以诗性之语传递理性之思,以具体的事象、物象或意象进行譬喻、转换与关联"。A.表达了顺应自然,自得悠闲,坦然面对人生绝境的自在超然的人生境界。以诗性之语传递理性之思,符合材料二中对“诗性表达”的要求。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图表的能力。A.原文是说“到2022年,设置了包括理论艺术学与应用艺术学在内的‘艺术学’一级学科”,而不是将艺术学与其他学科并列为学科门类。故选A。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根据材料“到2022年,设置了包括艺术学理论与应用艺术学在内的‘艺术学’一级学科,并赋予西方意义上的‘艺术学’以新的中国式内涵,中国艺术学的发展充分彰显了我国学科设置的制度优势与文化自信”可知,利用学科设置的制度优势和文化自信赋予“艺术学"新的中国式内涵。根据材料“中国艺术学学科在中国的建设路径,可以概括为‘横向取法’……艺术学理论就是这样一门学科,我们通过发挥自主学科设置的制度优势,将其建制化、规模化、本土化,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可知,采用“横向取法"路径,实现艺术学理论的建制化、规模化、本土化。根据材料“建构具有中国特色和自身主体性的艺术学话语体系,需要从作为学术概念体系的话语本身着手,最终也落实为进行学术交流的话语表述”可知,建构具有中国特色和自身主体性的艺术学话语体系。根据材料“整体性思维、形象性表达、多义性指向、现实性关怀等,足以使中国艺术学理论呈现出别样的体系之美"可知,采用整体性思维、形象性表达、多义性指向、现实性关怀等方式,呈现出别样的体系之美。

6.C7.B

8.①“稳稳的”表面是说步履稳健,实则是对人物的精神境界的描摹。②“背缸人"的“稳”在于他们背负的生活的重量、家庭的责任,以及对手艺的虔诚态度。③侯弟江的“稳"在于后辈用文字记录历史,记录父辈坚忍顽强、勤劳踏实的生存态度,像父辈一样主动背负使命,虔诚传承文化。

9.①文中关于侯弟江在电话中与我沟通的内容是具体的实的描写。②对过去走进东窑沟所见所闻的描写、对背缸人劳动场景的想象、对侯弟江童年记忆的叙写及历史记载等,是虚的描写。③虚实结合,相辅相成,对“背缸人”这一形象做了生动又细致的刻画,使其人物形象真实可感,同时又具有了历史、文化的纵深感,使作者的崇敬之情得到了形象的表达。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详细地描写了制陶的过程,细腻地呈现了背缸的经过"错误。第④段是从“我”的视角写眼前景和想象画面,并未详细描写制陶的过程和背缸的经过。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语言质朴含蓄"错误。第⑨段中的描写直接揭示了父亲的艰难,不符合“含蓄”的特征。文中有多处比喻写父亲的动作,不符合“质朴"的特征。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词语的丰富含意的能力。赏析词语的丰富意蕴,可以从表层、深层、主旨等角度思考。从表层上,“稳稳的”指背缸人、侯弟江走路的每一步都要稳健,不漂浮。从深层上,“稳稳的"指背缸人精神特质的“稳”,他们背起百余斤重的成套的缸,背起村中手艺人制作的陶制品,背起赋予泥土生命的塑型;背起生活的艰辛,背起一家人的生计,背起平安静好的岁月,从主旨上,“稳稳的"指的是文化传承的“稳”,侯弟江热爱家乡,怀揣理想,用文字记录制陶技艺,整理陶乡历史,讲述陶艺人的前世今生,记录陶乡的历史与荣光,以文字形式还父辈尊严。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文学作品中的“实”,是指作者描写客观世界中实际存在的实物、实景、实境,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则是指作者通过思考、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来的,眼前看不见、摸不着而又从字里行间能体味出的虚物、虚景、虚境。文中的眼前之景主要是第一段、第十段中侯弟江在初春时分的深夜打电话与我交流,是实写。文中的想象之景指第二到九段中对东窑沟村制陶的历史、冬天走进东窑沟村的见闻、东窑沟村辛劳的背缸人、侯弟江对制陶文化的整理和对父亲的回忆,这些内容均为作者由打电话一事产生的想象和联想,是虚写。虚实结合,将眼前与回忆交织,将现状与历史交织,使文中的描写对象“背缸人"既有了现实世界的艰辛不易,又有了文化传承的责任使命,丰富文章意蕴,拓展文章深度,深化作者感情。

10.ACE11.B12.C

13.

(1)稍稍坐定,便听到隆隆的声响,那是由于寺院靠近太湖,奔涌的波涛震响着。

(2)因此,诗人被景物感召和触动时,就会产生无限的联想和类比。

14.①都运用贴切的比喻;②都从视觉角度写日的颜色。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山势高峻,月亮从山岭的背面升起,等到树梢挂满月光,夜将尽了。“山高”为主谓结构,其后A处断开;“月出岭背"是“月出(于)岭背”的省略,为主语后置句,其后C处断开;“夜阑矣"是主谓句,其前E处断开。故选ACE。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句意:并在寺中住宿。/风雨就会从这里兴起。B.错误。两处“道”的词义、用法相同,都用作动词,指取道、途经。句意:取道柯家岭。/取道芷阳秘密行军。

C.正确。覆盖、遮盖;披散、散开。句意:松林无边无际,横向披覆有数亩地之广。/披散着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D.正确。句意:又有谁能用什么字将它们更改替换呢?/我长到四岁时,舅舅强迫我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心愿。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姚希孟以‘忽忽’状写落日迷蒙之色"与原文不符。“忽忽”一词写的是落日将坠时倏忽而逝之态,用以形容时间变化之快,以表现作者见落日将逝,心中虽留念不舍,也只能目送夕阳西去。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有声淘然鸣”,定语后置,应为“有淘然鸣声”;“以”,由于;“逼”,靠近。

(2)“是以”,因此。“感物”,省略和被动,应为“感(于)物"。“联类”,联想和类比。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①“赤盘半玦"中,作者先把夕阳比成一块通红的圆盘,接着又把它说成半块玉玦;“正赤如丹”中,作者把朝阳比成丹砂,可见都运用贴切的比喻;②“赤盘半玦,至深红一线"是说夕阳由一块通红的圆盘变为半块玉玦,直至成为一道深红的线,其中有光线的变化,是眼中所见;“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是说太阳升起,颜色纯红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承托着它,也是作者站在泰山之巅观日出,极写日出景象的雄浑壮阔。二者都从视觉角度写日的颜色。

参考译文:

文本一:

西洞庭山上古寺很多。我依次一一游览。十七日从包山到达罗汉坞。这天登临了缥缈峰,沿着山后的坡路下来,询访西湖寺,并在寺中住宿。稍稍坐定,便听到隆隆的声响,那是由于寺院靠近太湖,奔涌的波涛震响着,在霜天的月色之下,听了这波涛声让人分外感到凄凉清冷。半夜里从梦中醒来,听到巨大的水声轰鸣撞击,使我的身心都感到不寒而栗。第二天早晨,沿着湖边进入村庄水坞。将要抵达水月寺,一长溜的松树在两旁夹着道路。寺前有几棵银杏树,都有一人合抱那么粗,霜天的树叶凌空飞舞,看了令堂堂男子汉的心胸变得古朴而淡雅。越过山岭,觅得华山寺。寺在山的北面,山势高峻,月亮从山岭的背面升起,等到树梢挂满月光,夜将尽了。第三天,离开华山寺,越过一小座山岭,橙子、橘子花更为繁茂,篱笆内外村落之间显得十分艳丽妖冶,但橙与橘的风格是严肃端直的。走走就到了长寿寺。离寺院半里路,见到松树环绕的高台、巨大的石块。面对着百棵霜橘,又为青青的树林点缀了一株绛色。为游览甪庵,取道柯家岭。这里的山岭如同衣襟衣带萦回着西太湖。这天风和日丽,群峰历历可数,晴天的湖面如同明镜,但是无风而涛声砰砰作响,依然在夜间声声敲击于枕边。到了甪庵,信步擅入果园。有道短墙插入湖中,靠墙西望。残阳快要西下,云蒸霞蔚瞬息生发,目光驻留送别夕阳。夕阳由一块通红的圆盘变为半块玉玦,直至成为一道深红的线。夕阳已浸在山下,湖光倒映着晚霞,忽然如同长虹,但四面的山峦也是冥色合拢了。二十三日又从包山到天王寺。松林无边无际,横向披覆有数亩地之广,松树的大小类似水月寺的。同一天,游资庆寺,看到黄叶纷飞,疑为置身水月寺的银杏树下。但是此刻斜阳映在树上,如同发白胡须老翁,脸上为云彩所布呈现出微醉的红晕,不光是棱棱的傲霜之气。这就是包山、华山景色之所以美妙的主要因素。

文本二:

一年四季各有其不同的自然景物,而各种景物又呈现不同的容貌;感情随着自然景物的不同而变化,文辞又是由于情感的激动而生变。因此,诗人被景物感召和触动时,就会产生无限的联想和类比;在景象万千的大自然中流连欣赏,在看到和听到的范围内低声吟咏。描写、图摩景物的气势、状貌,既能随着自然景物的变化而委婉尽致;联属、比附景物的色彩、声音,也能应合内心的感触而反复斟酌。所以,《诗经》中,用“灼灼"来形容桃花色彩的鲜艳,用“喓喓”来模仿草虫吟唱的声韵。用“皎"字来形容太阳的洁白明亮,用“嘒”字表现星星的微笑,只用一个字就曲尽了事物的特性:这都是以最少的文字来概括丰富的内容,把景物的形貌神情毫无遗漏地表现出来了。即使此后经过文家千百年来的反复思索,又有谁能用什么字将它们更改替换呢?

15.B

16.①读书之乐到哪里去寻找?就在这寒天雪地,且看那几朵盛开的梅花,从中可以体会天地化育万物之心;②该句化抽象为具体(手法答化虚为实也可),生动形象地把读书的乐趣具体化;③像寒冬盛放的数点梅花可让人感受到天地化育万物一样,读书也可化育人心,令人品性高洁,心境澄澈。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高声歌唱来抒发‘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之感"错,在冬夜,灯光摇曳,墙影晃动,诗人高声朗读,自得其乐。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赏析诗歌重要的句子,一般思路是“诗句意思+表现手法+情感效果”。①结合前一句“读书之乐何处寻”,尾联是设问句,大概的意思是,读书之乐到哪里去寻找?后一句做出回答,就在这寒天雪地里,看着那几朵盛开的梅花,从中可以体会天地化育万物之心。②具体手法上,化抽象为具体(或者化虚为实),读书的快乐是人的主观感受,较为抽象,诗人将其生动形象地将读书的乐趣具体化,具象成看“数点梅花”这一实际的感受。

③情感效果上,把读书的愉悦和冬季欣赏美景结合起来,使人充分体味到读书生活的美好,充满高雅情趣、高尚情致心,令人品性高洁,心境澄澈。

17.

(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君子生非异也(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作"生”“知"堪”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18.B

19.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