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树和天空》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3.4《树和天空》练习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一、单选题
1.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歌德的字斜得厉害,但整齐_____________,像一片被大风吹拂的柳枝。席勒的字正常而略显自由,我想应该是多数西方有才华作家的习惯写法。最怪异的莫过于尼采,那么的思想,手稿却板正、_____________,像是一个木讷的抄写者的笔触。
A.洒脱特立独行拘谨
B.潇洒狂放不羁拘谨
C.洒脱特立独行谨慎
D.潇洒狂放不羁谨慎
2.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树和天空》这首诗歌探讨的自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死亡、历史和自然是作品中常见的主题。
B.世界无时无刻都在变,时间永在流逝,或许只有空间才多少表示着存在的永恒。所以“树和天空"的关系寓示着存在与无限、与永恒的关系。
C.“我们”相互关爱与扶持着,既在“天空"下积极地承受它的所有赐予和挑战,同时又对天空怀抱着最虔诚的爱、敬畏以及等待。
D.“等待”的虽然只是一个“瞬息”,但是存在的意义不就是在那无休止的搏动中一次又一次地追逐那一层高过一层的瞬间化境么?!
3.下列诗句朗读时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一棵树/在雨中/走动
B.在倾洒的灰色中/匆匆走过/我们身边
C.它有急事。它汲取/雨中的生命
D.就像果园/里的/黑鹂
二、语言表达
4.《树和天空》的四首外国诗歌,运用各种典型的意象,运用象征或想象的手法,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自己的情思。请你从下面几个意象中任选一个,运用象征或想象的手法,写一段250字左右的抒情片段。
杨柳梅花大海夕阳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没有走的路
【美】弗罗斯特飞白译
金黄的林中有两条岔路,
可惜我作为一名过客,
不能两条都走,我久久踌躇,
极目遥望一条路的去处,
直到它在灌木丛中隐没。
我走了第二条,它也不坏,
而且说不定更加值得,
因为它草多,缺少人踩;
不过这点也难比较出来,
两条路踩的程度相差不多。
那天早晨两条路是一样的,
都撒满落叶,还没踩下足迹。
啊﹐我把第一条路留待来日!
尽管我明白:路是连着路的,
我怀疑是否还能重返旧地。
此后不论岁月流逝多少,
我提起此事总要伴一声叹息:
两条路在林中分了道,而我呢,
我选了较少人走的一条,
此后的一切都相差千里。
(有删改)
5.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名过客,/不能两条都走”和“人不能同时踏进两条河流"的哲学命题相合。
B.“不能两条都走,我久久踌躇”中的“踌躇"表明诗人处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思索,心中犹豫,不能做出选择。
C.诗人在诗中一会儿说“它也不坏”,一会儿说“这点也难比较出来”,可见其判断是草率的。
D.“我选了较少人走的一条,/此后的一切都相差千里”,结尾这一句点明诗歌主旨:人生一旦做出选择,便就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路,结局也会“相差千里"。
6.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思路是先写“面对选择”,然后写“选择道路”,再写“踏上征程”,最后回顾往事,逻辑井然。
B.“金黄的林中有两条岔路"中“金黄”一词在有的译本中被译成了“深黄”,不如这里的准确、形象、画面感强。
C.本诗把“人生之路”依托在“自然之路"上,借“自然之路”来写“人生之路”,言在此而意在彼,用了比喻的手法。
D.诗人以小见大,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抒写人生的深层感悟,令诗歌显得平易而深邃。
7.诗中说“我怀疑是否还能重返旧地”,诗人能“重返旧地"吗?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8.诗人虽然选择了一条路,却对另一条路念念不忘,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树
艾青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伸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1940年春
9.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树》的开头,“一棵树,一棵树”,采用反复的手法,着意强调和突显一棵树。
B.“彼此孤离地兀立着"反映了中华民族遭受凌辱,精神受到扭曲的现象。
C.诗的第二节,由“彼此孤离地兀立着”的形象,进行相似想象,慧眼独具,“在看不见的深处"看到“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D.树,只是自然界的一种具体事物,诗人托物于树,赞颂了一种独立向上又根须相连的团结战斗的精神。
10.下列对这首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托物抒情的诗,诗歌以点带面,小中见大,在冷静的客观描述之中,寄寓了丰富的思想内容。
B.这首诗运用象征手法,用树的生存景观象征了当时的社会景观,两种景观相通的纽带是表面上孤离兀立,实质上团结一致。
C.“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运用拟人的手法,把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关系写得生动可感,而且人格化。
D.“树”鲜明、突出的意象,完全是靠质朴、明快的语言集中呈现出来的,直接明了,有很深的象征意味。
11.如何理解诗句“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中“但是”的含义?
12.浅析本诗的结构和主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
夜巷
苏金伞
小巷的记忆力最坏,
虽有纸糊灯刚走过,
马上又糊涂得如拢了藕的塘泥;
一只壁油灯,
抛下的黑影比光还多,
而且还有着消化不良症:
一辆豪华的马车驶入,
像细蛇吞下一头青蛙,
在肚里翻不过身来。
至于失眠倒是不会的。
也有足以炫耀的地方:星子多,
因为大街上的,
都被明灯赶到这里了;
就像:鱼被渔火赶入河湾。
1937年3月19日
(有删改)
(二)
树和天空
特朗斯特罗姆
一棵树在雨中走动
在倾洒的灰色中匆匆走过我们身边。
它有急事。它汲取雨中的生命
就像果园里的黑鹂。
雨停歇。树停下脚步。
它在晴朗的夜晚挺拔地静闪。
和我们一样它在等待那瞬息
当雪花在空中绽开
(三)
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
——钱钟书《谈中国诗》
13.下列对第一首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展示的是三十年代中国乡村的夜巷,“夜巷"在诗人的笔下变成了一个人,这样的想象带给读者一种别开生面的感受。
B.这首诗前三句展现出一幅动态的画,纸糊灯被人拿着晃晃悠悠地从小巷里走过,随着橘色的灯光一点点向巷子深处移去,刚路过的地方再度被夜色笼罩。
C.小巷不仅“记忆力最坏”,它还患有“消化不良症”,因为小巷是一条细细窄窄的巷子,甚至不能让一辆马车调头。
D.诗歌的第一节紧紧扣住“夜巷”的“夜"字展开描述,如写走过小巷的“纸糊灯”,挂在小巷的“壁油灯"等,它们显示了黑夜里小巷的特征。
14.要使语言具有诗意美,就要学会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要尽量用有限的语言描绘生动的画面,刺激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扩展出无限的审美空间。请分析三则材料是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体现语言的“诗意美”。
15.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常用意象组合及其变化来表现情感的起伏流动。试分析材料一、二中的两首诗歌是通过什么样的意象组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一个小农家的暮
刘半农
她在灶下煮饭,
新砍的山柴,
必必剥剥的响。
灶门里嫣红的火光,
闪着她嫣红的脸,
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
他衔着个十年的烟斗,
慢慢地从田里回来;
屋角里挂去了锄头,
便坐在稻床上,
调弄着只亲人的狗。
他还踱到栏里去,
看一看他的牛,
回头向她说:
“怎样了——
我们新酿的酒?"
门对面青山的顶上,
松树的尖头,
已露出了半轮的月亮。
孩子们在场上看着月,
还数着天上的星:
“一,二,三,四……”
“五,八,六,两……"
他们数,他们唱:
“地上人多心不平,
天上星多月不亮。”
1921年2月7日,伦敦
【注】1920年,刘半农离开风雨飘摇的祖国前往英国伦敦,该诗写于1921年的伦敦。
16.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选取一户普通农家作为对象,描写了农家从傍晚时分到夜幕降临时的日常生活场景。
B.男主人带着锄头从田里回来,一会儿到栏边看牛,一会儿问新酿的酒,这表现了他的勤劳。
C.诗歌第四节写景,通过青山、松树、半轮月亮写出了夜的宁静美好,也表示天色已经晚了。
D.诗歌最后两句暗示了现实社会中并非都是诗中所写的这种能享受祥和、安宁生活的农家。
17.下列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主要采用了白描手法,勾画出农妇晚炊图、农夫收工图、孩子观月图三幅图景。
B.本诗没有直接抒发感情的句子,而是着重写人物活动、生活场景,将情感蕴藏其中。
C.诗中暗含着空间的变化,诗人的视线随着人物的活动不断变化,最终落到了场上。
D.诗歌结尾借助儿歌暗示现实,以“星"和“月”为本体,与诗境巧妙融合,浑然天成。
18.本诗擅长细节描写,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请举出两例并简要分析。
19.诗歌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四、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他是一个木匠的儿子,但他狂热地喜爱诗歌。
他的第一本诗集印了1000册,但很可惜,一本都没卖掉。他只好把这些诗集全都送了人。当时已的美国著名诗人朗费罗、洛威尔等人,对这本小册子根本_____________,而大诗人惠蒂埃甚至把它丢进了火炉里。因为在他们眼中,一个木匠的儿子,根本就不配写诗。
方方面面的冷落和骂声,像寒冬的北风一样袭来,他的心顿时冻成了冰块。就在他几近绝望时,意外地收到了一位诗人的回信,那人对他的诗集大加赞扬,并说:“我认为它是美国至今所能贡献的最了不起的聪明才智的精华。"
这真诚的夸奖和赞誉,使他犹如在濒死的边缘,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从此坚定了自己写诗的信念。多年后,他成为美国甚至全世界公认的伟大诗人,他唯一的诗集也成了美国乃至人类诗歌史上的经典。
他就是沃尔特·惠特曼,那部诗集的名字叫《草叶集》。而当年那位写信对他予以赞美和鼓励的诗人,乃是当时美国文坛的爱默生。
凡俗的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行走,受到别人的非议和冷落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千万不能被批评的唾沫淹没向上的渴望,被冷漠的眼神封锁萌动的激情。因为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使黑暗_____________,但总有一盏灯火能为你点燃,为你驱散心灵上的阴霾,给你温暖,给你慰藉,给你信心和勇气,哪怕,那仅仅是一点微光。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著作等身不以为然无边无际
B.功成名就不屑一顾无边无际
C.著作等身不屑一顾不着边际
D.功成名就不以为然不着边际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简析其表达效果。
22.如果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那一点微光给你温暖和慰藉,给你信心和勇气”,和原句相比较哪个更好?试从句式的角度加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莲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
2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季荷”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至今已经有两千年了。
B.散文这种文学体裁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C.“包身工"的身体,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带工的老板。
D.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地挂过去。
24.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C.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D.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这是大快人意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6.《树和天空》的四首外国诗歌,运用各种典型的意象,运用象征或想象的手法,营造优美的意境,表达自己的情思。请你从下面几个意象中任选一个,运用象征或想象的手法,写一段250字左右的抒情片段。
杨柳梅花大海夕阳
五、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再望小村,看见了屋角和山墙,也看见了土院墙里的鸡鸭。①_____________,只是树冠牵连。有农人挑两桶肥料往坡上走。路边一头牛在犹豫着。蓦然响起叫卖声:“卖麻花来——”小山村便正式起床了。往上走便没有路,只一堆一堆的茅草。管草苫在崖边,似流行歌星的长发,遮住一些美丽的危险,小山羊忍不住就要上当。不远处,便是小时候常玩的草坪,那里有我的老朋友,我不知道它们现在怎么样,它们大概也长高了,那块伴我童年的小青石凳,②_________________。坡上吹起了微微的小风,紫荆的浓郁香气让人异想天开,忍不住驻足,忍不住远望。村旁有一条小河,弯弯曲曲地横贯村庄,远远地来,长长地去。河水浸湿了村子的这儿、那儿,只这一条河就知道,这一村的小伙子吃什么长大,姑娘的脸为什么粉似桃花,挑水上坡的汉子为什么气壮如牛……村庄全清晰了。原来是一家一户的院子,各自过着小小的日子,树木只是一丛一树地覆盖,还有花,一红一黄地点缀,看不清谁是谁家的女子,却听得清一支曲子响起,满村的绿树红花便摇动起来。
27.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比喻、引用、顶真B.比喻、拟人、排比
C.排比、拟人、顶真D.借代、引用、对偶
2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村旁那条远远地来、长长地去的小河横贯村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①
②___
答案
1.【答案】B
【解析】【分析】
“洒脱”,(言谈、举止、风格)自然;不拘束。“潇洒”,(神情、举止、风貌等)自然大方,有韵致,不拘束。语境中用来评价歌德的字迹有韵致,第一处应选“潇洒”。“特立独行"强调有操守,有见识,不随波逐流;“狂放不羁”强调不受约束。语境中指尼采的性格,与前文的“最怪异"一致,第二处应选“狂放不羁”。“拘谨”,(言语、行动)过分谨慎;拘束。“谨慎”,对外界事物或自己的言行密切注意,以免发生不利或不幸的事情。语境中与“板正"木讷”一致,第三处应选“拘谨"。分析可知,B项的词语全都恰当。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答案】C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成分残缺。应在“探讨的"后面加“是”;
B否定失当,应把“无时无刻"后面的“都”改为“不";
C无误;
D关联词语序不当,应把“虽然”提到“等待"之前。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
3.【答案】D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的能力。
正确的停顿应该是:就像/果园里的/黑鹂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的能力。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停顿一方面是由于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
4.【答案】小小的花瓣,细而有劲的枝,淡淡的粉白,绕在周身的芳香。那是一种在冬天才傲然开放的花,她凌雪斗霜,坚强不屈,不沾染一丝污迹。是的,那就是梅花,在冬雪中傲然挺立的花。在漫山遍野的雪中,在万物的哀叹声中,梅花盛开了,在这雪地中傲然挺立着。她那细细的枝干,丝毫不受风雪的影响,她在风雪中怒放,充满了豪情,挺立着,挺立着,任凭风雪吹打……这就是我喜爱梅花的原因:坚强不屈。人们赞美牡丹,是因为她象征富贵;赞美荷花,是因为她出淤泥而不染。而赞美梅花,是因为她那种坚强不屈、凌雪斗霜的精神,同时她也象征了那些在困难面前不低头,越挫越勇的人!
【解析】【分析】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比如梅花象征坚韧不拔,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大海象征胸怀。夕阳象征着生命的结束等。具体描写时要注意描写生动,有感染力;可恰当引用名言警句,语言得体,有说服力;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故答案为:小小的花瓣,细而有劲的枝,淡淡的粉白,绕在周身的芳香。那是一种在冬天才傲然开放的花,她凌雪斗霜,坚强不屈,不沾染一丝污迹。是的,那就是梅花,在冬雪中傲然挺立的花。在漫山遍野的雪中,在万物的哀叹声中,梅花盛开了,在这雪地中傲然挺立着。她那细细的枝干,丝毫不受风雪的影响,她在风雪中怒放,充满了豪情,挺立着,挺立着,任凭风雪吹打……这就是我喜爱梅花的原因:坚强不屈。人们赞美牡丹,是因为她象征富贵;赞美荷花,是因为她出淤泥而不染。而赞美梅花,是因为她那种坚强不屈、凌雪斗霜的精神,同时她也象征了那些在困难面前不低头,越挫越勇的人!
【点评】本题考查意象的作用。首先明确意象在诗中的地位,其次总结意象所营造的意境,并分析感情。
【答案】5.C
6.C
7.诗人不能“重返旧地”。因为诗人是“一名过客”,可能不再回来;而“我提起此事总要伴―声叹息”也表明这一选择的不可重复。
8.因为未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正是对已选择的不满,才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诗人念念不忘未选择的路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也给这首诗增加了遗憾、惆怅之感。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综合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结合全诗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等进行分析,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设置的错误方向一般为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3)本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和分析诗歌思路的能力。
答题思路:由词到句(先解释关键词语,后说整句意思),由象到情(先说意象再到深层情感),由言到理(由表层意思到内蕴的道理)。在赏析关键诗句时,要注重诗句所使用的表达技巧,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鉴赏。比如修辞手法方面,使用比喻会使诗句更加形象生动,使用拟人会使诗句更加富有情趣,使用典故能使诗句意蕴更加丰富等。
(4)本题考查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首先细读诗歌文本,对其中的意象,带有情感的字眼,要紧紧地抓住。其次就是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手法,进而结合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旨意。
5.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C项,“可见其判断是草率的"分析错误。因为它草多,缺少人踩“说不定更加值得”,所以说“它也不坏";“这点也难比较出来”是因为“两条路踩的程度相差不多"。两种判断各有理由,各有逻辑,并不“草率”,C错误
D正确。故答案为:C。
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表现手法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C项,“用了比喻的手法"分析错误。本诗把“人生之路”依托在“自然之路"上,借“自然之路”来写“人生之路”,把抽象的东西寄托在实在的物体上,用的是象征的手法,而非比喻,C错误。
D正确。故答案为:C。
7.本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和分析诗歌思路的能力。回答本题要结合全诗表达的中心,理清提问部分与整首诗的关系;其次,要理清设问点与前后诗意上的联系。上文的“过客”与下文的“叹息"都暗示了诗人不能“重返旧地”。
故答案为:诗人不能“重返旧地"。因为诗人是“一名过客”,可能不再回来;而“我提起此事总要伴―声叹息"也表明这一选择的不可重复。
8.本题考查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作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诗人这样写,实则揭示了人类内心的逻辑,那就是没有得到的东西总是更令人向往和怀恋的。然后分析这样写在表达效果方面的作用,即为诗歌增加了遗憾、惆怅之感。
故答案为:因为未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正是对已选择的不满,才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诗人念念不忘未选择的路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也给这首诗增加了遗憾、惆怅之感。
【答案】9.C
10.D
11.“但是”,一个转折,把读者的目光从地上转移到地下,这首诗的博大含意逐渐清楚了。这一个“但是”,有着巨大的力量,诗人是要人们知道,别只看树在地面上孤离地兀立,更重要的是要看树在地下的情景,在地下,树的根是“纠缠在一起”的。
12.结构:这首诗的结构很清楚,前四句写树的地上景观,后四句写树的地下景观。这两种景观都是树的生存景观。
主旨:诗人用“树"象征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华民族,长期的奴化统治使人们的精神萎靡不振,所有的人似乎都在为自己的生存而挣扎,人与人之间,似乎都是彼此孤立的。但这只是生活的表面现象,就像树在地面上的景观,中华民族是有着强大凝聚力的,当遇到压迫的时候,特别是当民族危亡无情地置于人们面前的时候,清贫的中华儿女会团结起来,进行殊死的斗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诗,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概括主旨,把握艺术特色;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辨析,最后做出判断。错误的设置,有的是手法错误,有的是表达效果的错误,一定要静下心来,判断时要仔细认真。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中词语含义的把握能力。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语境。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结构和主旨的分析能力。考生可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给诗歌划分层次,然后归纳概括。答题时注意抓中心句、转折句、过渡句、结论句、主旨句,表层次的序词。分析概括段内层次的步骤:逐层概括,注意语句转换。
9.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项,“进行相似想象"表述错误。由“彼此孤离地兀立着”的形象写到“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这是联想。
故答案为:C。
10.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D项,“完全是靠质朴、明快的语言集中呈现出来的,直接明了"表述错误。树的形象,除了靠诗歌质朴、明快的语言呈现出以外,还运用了拟人、联想等手法表现树的形象,如“兀立着”运用拟人修辞。D错误
故答案为:D。
11.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句中重点词语的能力。
首先看到“但是"是表转折的关联词,它连接的前后两部分从语义上应该有强烈的转折;其次要看到它所处的位置,它处在第二节的开头,那表明第一节和第二节之间存在转折关系。结合一二节的内容,从上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即可。“但是”,是一个转折,诗歌的描写重点从地上“彼此孤离地兀立着"的树,转移到对地下树根的描写;这一个“但是”,有着巨大的力量,诗人是要人们知道,别只看树在地面上孤离地兀立,更重要的是要看树在地下的情景,在地下,树的根是“纠缠在一起"的,这也是这首诗寓意深刻的所在。
故答案为:“但是”,一个转折,把读者的目光从地上转移到地下,这首诗的博大含意逐渐清楚了。这一个“但是”,有着巨大的力量,诗人是要人们知道,别只看树在地面上孤离地兀立,更重要的是要看树在地下的情景,在地下,树的根是“纠缠在一起”的。
1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主旨的能力。
分析结构:理顺这首小诗的结构思路,应概括出每节的含义,第一节写的是地上的“兀立着"的树,第二节,写的是树地下的样子。第一节是树的状态的表象,第二节是树的不为人知的状态。
分析主旨:本诗第一节写的是地上的“兀立着”的树,第二节,写的是树地下的样子。第一节是树的状态的表象,第二节是树的不为人知的状态。本诗写于1940年,作者写作的真正意图,是让我们知道树的地下盘根错节、互相纠缠的样子,以此象征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华民族,长期的阶级压迫使人们过着食不果腹的苦难生活。长期的奴化统治使人们的精神萎靡不振的状况。所有的人似乎都在为自己的生存而挣扎,人与人之间,似乎都是彼此孤立的。但这只是生活的表面现象,就像树在地面上的景观。中华民族是有着强大凝聚力的,不仅中华民族的历史证明了这点,它的现在也证明了这点。当遇到压迫的时候,特别是当民族危亡无情地置于人们面前的时候,清贫的中华儿女会团结起来,与恶势力进行殊死的斗争。
故答案为:结构:这首诗的结构很清楚,前四句写树的地上景观,后四句写树的地下景观。这两种景观都是树的生存景观。
主旨:诗人用“树"象征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华民族,长期的奴化统治使人们的精神萎靡不振,所有的人似乎都在为自己的生存而挣扎,人与人之间,似乎都是彼此孤立的。但这只是生活的表面现象,就像树在地面上的景观,中华民族是有着强大凝聚力的,当遇到压迫的时候,特别是当民族危亡无情地置于人们面前的时候,清贫的中华儿女会团结起来,进行殊死的斗争。
【答案】13.A
14.①《夜巷》第一节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②《树和天空》开篇第一句“一棵树在雨中走动”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
③材料三将中国诗和西洋诗两相比较则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15.①《夜巷》欲扬先抑地表达出作者对小巷不同于城市街道的喧嚣的喜爱之情。
②《树和天空》通过描写“树"和“雨”等意象表达出对美好的憧憬。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是“正确"还是“不正确”,然后精读文章,依据选项回归文本,找出符合选项意的段落或句子,仔细理解分析选项意并找出与文章不同的地方。
(2)本题考查对文本的赏析。首先,明确文本中提到的角度,然后依据文本角度对文本进行赏析,最后总结概括出答案即可。
(3)本题考查人物的情感变化。首先将文章划分层次,然后精读文本内容,分析任务在不同阶段的情感,最后总结概括得出答案。
13.“这首诗展示的是三十年代中国乡村的夜巷"中“三十年代中国乡村的夜巷”说法错误。从“一辆豪华的马车驶入"因为大街上的/都被明灯赶到这里了”可以推测出,本诗描写的是三十年代中国城市的夜巷。
故答案为:A
14.在《夜巷》一诗中,开头一句“小巷的记忆力最坏"中用“记忆力”形容“小巷”,这是将小巷当成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而《树和天空》一诗中,“一棵树在雨中走动”“雨停歇。树停下脚步"等句子中也以“走动”“停下脚步"等将树赋予了人的特点,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第三则材料,“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中,将中国诗与“西洋诗"的不同,比作蛛丝网之于钢丝网的不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①《夜巷》第一节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②《树和天空》开篇第一句“一棵树在雨中走动”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
③材料三将中国诗和西洋诗两相比较则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15.在《夜巷》一诗中,作者重点描写了小巷的美好,为了突出小巷的美好,作者特意通过描写城市街道来进行了对比,如诗中“一只壁油灯,抛下的黑影比光还多,而且还有着消化不良症"也有足以炫耀的地方:星子多,因为大街上的,都被明灯赶到这里了”,通过小巷和街道的对比,欲扬先抑地表达出作者对小巷不同于城市街道的喧嚣的喜爱之情。
在《树和天空》一诗中,“树"代表了生命力本身,是立足于大地同时又指向天空的是隆重和充分的表示,是生命的主体,是积极向上、蓬勃生长的生命的代表。全诗视角虽从“树”落脚,却又能反诸人类自身。
自然生命与人类共同生活与自然界及宇宙中,正好“树"与“我们”共同生活在天空下。因此结合具体诗句,如“在倾洒的灰色中匆匆走过我们身边。它有急事。它汲取雨中的生命就像果园里的黑鹂。雨停歇。
树停下脚步"来分析,本诗通过雨和树等意象的组合,表达出作者对美好的憧憬。
故答案为:①《夜巷》欲扬先抑地表达出作者对小巷不同于城市街道的喧嚣的喜爱之情。
②《树和天空》通过描写“树”和“雨"等意象表达出对美好的憧憬。
【答案】16.B
17.D
18.①“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的响”,女主人正在做饭,灶中柴火的响声这一细节描写具有生活的真实性,同时营造了温馨的氛围。②“五,八,六,两……”,孩子们数星星时数错了数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孩子们的纯真,也使诗歌显得真实、自然。
19.①对安宁、平静的田园生活的憧憬与向往;②对现实中无法拥有这种生活的农民的同情;③作为在海外求学的学子,对祖国深深的思念之情。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逐个排除选项,筛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2)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赏析现代诗歌表达技巧及效果的能力。先准确地答出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为何是这样的手法,有怎样的效果,传达了怎样的感情。
(4)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16.B项,“这表现了他的勤劳”错误,诗歌对男主人回家后一系列动作的描写,表现的是他的悠闲、惬意。
故答案为:B。
17.D项,“星"和“月”是喻体,不是本体。
故答案为:D。
18.本题考查赏析现代诗歌表达技巧及效果的能力。回答本题时,首先要寻找诗中的“细节描写”,如灶内的柴烧起来时发出的响声,火光在女主人的脸上闪动,男主人回来时“衔着个十年的烟斗”,孩子们数星星时数错数等。然后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细节描写一般可以增加真实性或增强感染力,需要结合诗歌内容以及要表达的情感来具体分析。
故答案为:①“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的响”,女主人正在做饭,灶中柴火的响声这一细节描写具有生活的真实性,同时营造了温馨的氛围。②“五,八,六,两……”,孩子们数星星时数错了数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孩子们的纯真,也使诗歌显得真实、自然。
19.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分析诗人的情感,要先看诗歌的内容。诗歌描写的是温馨、美好的农家生活场景。结合写作背景可知,此时的中国风雨飘摇,人们的生活也不安定,愈是如此,愈表现出诗人对安宁、平静的生活的渴望与向往。而这样理想化的生活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因此诗中寄寓着作者对农民的同情。诗人此时在国外求学,写这样的中国乡村景象,无疑是在抒发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故答案为:①对安宁、平静的田园生活的憧憬与向往;②对现实中无法拥有这种生活的农民的同情;③作为在海外求学的学子,对祖国深深的思念之情。
【答案】20.B
2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当时惠特曼极度绝望的心情。
22.原句更好。原句先是用递进的排比句式表达出了希望的语气,再用让步性的句子加以补充,感情强烈;改后的句子成了一般句式,表达感情不如原句效果好。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分析词语(成语)的结构特点,把握词语(成语)大意,切忌望文生义;第二,体会词语(成语)的感彩;第三,要注意词语(成语)的使用范围、搭配对象;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与之相关联的信息。总之,,要正确理解词语(成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与搭配情况。
(2)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把握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应熟练掌握常见的六种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常见的六种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问。一般来说,比喻、夸张、比拟是语言类的修辞手法;对偶、排比是结构类的修辞手法;反问是增强语气类的修辞手法。无论哪种修辞手法,分析表达效果时,都必须要结合语境做具体的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理解原文句子和题干中改句的有什么不同特点,一般可以从修辞、语体、句式、用词等几个方面分析,从而得出原句效果更好。
20.功成名就:功业建立了,名声也有了。著作等身:形容著述极多,叠起来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此处用来形容后面的美国诗人的名气大,故选“功成名就"。不屑一顾:非常轻视,连看一眼都不值得。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此处用来形容其他诗人对这本诗集的轻视,故选“不屑一顾”。无边无际:指没有边际,极其广阔,没有界限,侧重表示广大,浩瀚或精深。不着边际:形容言论空泛,不切实际。此处形容黑暗的广阔,故选“无边无际"。
故答案为:B。
21.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方方面面的冷落和骂声”形象地比作“寒冬的北风”,说明当时的人对惠特曼及其诗作不仅不认可,反而冷嘲热讽的程度之重;“顿时冻成了冰块”说明惠特曼绝望至极。
22.原句当中“给你……,给你……,给你……"运用了排比的手法,排比能够增强气势,并且从情感的表达上来看,更能表达出希望的语气。并且“哪怕,那仅仅是一点微光”运用让步性的句子加以补充,感情更加强烈。而改写后的句子只是一个简单的陈述句,表达的感情没有原句强烈。
【答案】23.C
24.B
25.①从句式使用看,反问句式,感情表达更强烈,更能表达出对燕园荷花的喜爱、赞美之情。②从语言风格看,用文言词汇,既雅致,又不失幽默风趣,与文段雅致的风格一致。(意思对即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平时要熟记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和作用,还要联系语段的思路层次进行判断。
(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应熟练掌握常见的六种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常见的六种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问。一般来说,比喻、夸张、比拟是语言类的修辞手法;对偶、排比是结构类的修辞手法;反问是增强语气类的修辞手法。无论哪种修辞手法,分析表达效果时,都必须要结合语境做具体的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理解原文句子和题干中改句的有什么不同特点,一般可以从修辞、语体、句式、用词等几个方面分析,从而得出原句效果更好。
23.文中的“季荷"表特定称谓。
A.表引用;
B.表强调;
C.表特定称谓;
D.表讽刺、否定。
故答案为:C。
24.划线句描写荷花“迎风弄姿”“睥睨一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废弃物处理合同:某制造业废弃物处理服务合同
- 2024年度市场营销合同具体条款
- 滑雪板专用袋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画家用刷画笔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轮转印刷机用滚轴市场环境与对策分析
- 2024年度安置房购买权交易合同
- 2024年度战略市场合作开发合同
- 2024年度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服务外包合同
- 2024年度特许经营合同标的与责任规定
- 2024年度广告发布合同:品牌轿车广告宣传投放
- 创新创业通论(第三版)课件 第十章 企业创立与管理
- 手术室常见不良事件及防范措施
- 环保公司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
- TSGD-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工业管道(高清晰版)
- 建筑公司简介课件模板-建筑工程公司简介模板
- 川芎茶调颗粒的安全性评价研究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18年(标准版)第6版
- 2024年江西省财投供应链金融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戴明环(PDCA循环)管理培训教材课件
-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100题)
- JTG F80-1-2004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第一册 土建工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