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专题04分析主旨意蕴(含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专题04:分析主旨意蕴
(解析版)
考点解析:
原《考试说明》中关于“探究"的要求有三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分别是对文本自身的探究,对文本人文背景或价值意义的探究,对文本的独特解读。
主题思想类题目:
1、设问方式:
感情(主旨、中心、主题)、写作的目的、如何对待XXX等。
2、答题模板: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等),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3、解题技法:
(1)题目
(2)首尾段落
(3)议论、抒情句
(4)因文而异(写人:对人物评价;揭示、评价事件的意义;事件人物的感悟和认识。写景、物文:借景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哲理性散文:作者对人生或社会、生活的揭示或评价。)
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理解和挖掘文章的主旨意蕴是一项核心的任务。文章的主旨意蕴是作者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和深层含义,是全篇文章的灵魂和中心。以下是关于把握和理解主旨意蕴的一些注意事项:
1.深入阅读:理解文章的主旨意蕴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和细致的阅读。我们需要理解文章的字面含义,同时还需要去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和深层含义。只有深入阅读,我们才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2.掌握分析方法:把握主旨意蕴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分析方法和技巧。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分析,比较文章的开篇和结尾,理解主题的发展和转变;我们可以通过提取关键词和主旨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我们也可以通过理解作者的背景和立场,理解文章的深层意蕴。
3.注意语言和艺术手法的表达:文章的语言和艺术手法是表达主旨意蕴的重要方式。我们需要注意理解作者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表达,从中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4.答题技巧:在考试中,我们需要准确地表述文章的主旨意蕴。我们需要注意答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防止偏离文章的主旨。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答案的清晰性和流畅性,让阅卷老师能够看出我们的思路和理解。
5.写作训练:写作是提高主旨意蕴理解能力的有效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写作训练,提高我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学会如何把握和表述文章的主旨意蕴。
6.生活体验:生活是我们理解文章的重要基础。只有深入生活,我们才能够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把握文章的主旨意蕴。
最后,学习和考察语文的主旨意蕴是一项综合性的任务,它需要我们的深入阅读,清晰思考,准确表达,以及丰富的生活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乐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以提高我们的理解力和应用能力。同时,我们还需要保持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以开阔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素养,达到文学真谛的理解和把握。
专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格诺韦法的时间
【波兰】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一九一四年夏天,两名穿浅色制服、骑着马的沙俄士兵来抓米哈乌。米哈乌眼看着他们从耶什科特菜的方向慢慢向他走来。炎热的空气里飘荡着他们的阵阵笑声。米哈乌站立在自家的门槛上,身穿一袭由于沾满了面粉而发白的宽大长袍,等待着——虽说他心知肚明这些大兵所为何来。
米哈乌从他们手上接过一张纸条,拿去交给了妻子。妻子格诺韦法一整天哭哭啼啼,为米哈乌打理参战的准备工作。由于哭了一整天,她实在太虚弱,身心是那么地疲惫而沉重,以至于没能跨出自家的门槛,目送丈夫过桥。
当马铃薯的花凋谢,而在开花处结出一些小小的绿色果实的时候,格诺韦法肯定自己是怀孕了。她掰着手指头算月份,算出孩子该是五月末割第一批青草的时候怀上的。不错,正该是那个时候。
现在令她伤心绝望的是,她没来得及把怀孕的事告诉米哈乌。或许一天天大起来的肚子是某种征兆,说明米哈乌会回来;他必须回来。格诺韦法亲自管理磨坊,就像米哈乌在的时候所做的那样。她照管工人们干活儿,给送粮食来的农民开收据。她倾听推动磨石的水的喧腾和机器的轰鸣。面粉落满了她的头发和睫毛,以致她晚上往镜子跟前一站,从镜子里看到的是个老太婆。老太婆对着镜子脱衣服,研究自己的肚子。她躺到床上,尽管身边塞了好几个小枕头,脚上还穿着毛线袜子,可她仍然睡不暖和。因为她总是像赤着脚跨进水里一样进入梦乡,久久不能入睡。于是她便有很多时间祷告。她从“我们的天父”开始,念到“圣母马利亚”,最后到了睡意蒙眬的时候,她以自己所喜爱的对守护天使的祈祷来作结。她祈求自己的守护天使关照米哈乌,因为战争中的人或许需要不止一位守护天使。后来这祷告逐渐变成了战争的画面——简单又乏味,因为格诺韦法除了太古这个地方,不知还有另外的世界;除了礼拜六在市场上的斗殴,她不知还有另一个模样的战争。格诺韦法想象的战争,就是那种喝的醉醺醺的男人在泥泞、水洼和垃圾中间的徒手搏斗,在这种搏斗中所有的问题都能一下子解决。所以她感到奇怪,战争竟然会持续这么久。
有时,她到小镇购物的时候,偶然听见人们的交谈:“沙皇比德国人更强大。”他们说。或者:“到圣诞节,战争就会结束。"但是战争既没有在圣诞节结束,也没有在接下来的四个圣诞节中的任何一个结束。
就在节日前的某一天,格诺韦法到耶什科特莱去采办过节的用品。市场上男人三五成群都在谈论战争。许多城市遭到破坏,居民的财产都散乱地堆放在大街上。人们为躲避炮弹的袭击纷纷逃亡。妻离子散,兄弟分隔。谁也不知究竟是俄国人更坏还是德国人更坏。德国人放毒气,一挨着毒气眼就会变瞎。青黄不接的时候将是普遍的饥饿。战争是第一灾难,其他的灾难将随之而来。
格诺韦法绕过一堆堆马粪,那些马粪融化了中贝尔特商店门前的积雪。门上钉的一块胶合板上写的是:
本店只卖一流产品:
肥皂、漂白内衣的群青
小麦淀粉和大米淀粉
橄榄油、蜡烛、火柴
杀虫粉……。
“杀虫粉”几个字突然使她感到恶心。她想起了德国人使用的毒气,眼睛一遇上就变瞎。如果拿申贝尔特的杀虫粉去撒蟑螂,蟑螂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为了不致呕吐,她不得不一连做了好几次深呼吸。
“太想买点儿什么?"一个肚子挺得老高的年轻孕妇用唱歌似的嗓音问道。她朝格诺韦法的腹部瞥了一眼,笑了起来。
格诺韦法要了煤油、火柴、肥皂和一把新的棕毛刷子。她用手指去碰了碰尖尖的鬃毛。“过节我要大扫除,清洗地板,洗窗帘,清刷炉灶。”
“我们不久也要过节,要净化神庙祈神赐福。太太是从太古来的,对吗?是从磨坊来的吧?我认识太太。"
“现在我们两人已经彼此相识了。太太您的预产期在什么时候?”
“二月。"
“我也是二月。”
申贝尔特太太开始把一块块灰色的肥皂摆到柜台上。“太太考虑过没有,这儿周围都在打仗,我们这些傻女人干吗还要生孩子?"
“一定是上帝……”
“上帝,上帝……那是个优秀的账房先生,照管着‘亏欠’和‘盈余’项目,必须保持平衡。既然有人丧命,就得有人降生……太太这么漂亮,准会生个儿子。"
格诺韦法拎起了篮子。
“我想要个女儿,因为丈夫打仗去了,没有父亲的男孩不好养。”
申贝尔特太太从柜台后面走了出来,送格诺韦法到门口。
“我们压根儿需要的就是女儿。倘若所有的妇女都开始生女儿,世界上就太平了。"
两个孕妇都笑了起来。
文本二:
贪婪、不尊重自然、自私、缺乏想象力、无休止的竞争和丧失责任感,这些已使世界沦落为一个物体,可以被初成碎片、被耗费、被毁灭。编写故事意味着赋予物体生命,赋予世界微小碎片以存在感,正是这些碎片映照着人类经验、生存境况和记忆。温柔让与之有关的一切个性化,让这些事物有发出声音的可能,有生存空间和时间的可能,有被表达的可能。温柔是对另一种存在的深切的情感关怀,关怀它的脆弱、独特,以及无法抵挡痛苦和时间的承受力,温柔感知我们之间的纽带、我们之间的相似和一致,它向我们展现这世界的生机、鲜活和相互连接。
【注】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波兰女作家,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文本一选自其代表作《太古和其他的时间》,文本二选自其诺奖获奖演说《灵性消失的时代需要温柔的力量》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九一四年夏天”暗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代背景,引出下文米哈乌被征参战后,妻子生活所发生的变化。
B.文中用“马铃薯的花凋谢"五月末割第一批青草”等生活场景来标识时间,有助于表现太古环境的农耕特色。
C.“(战争)也没有在接下来的四个圣诞节中的任何一个结束”,拉长了故事的时间跨度,拓宽了小说的叙事空间。
D.“二月”和“我也是二月"写出两个新生命都将在初春时节降生,饱含了作者对旺盛、蓬勃生命力的热情赞美。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照管工人干活”“给送粮农民开收据"倾听水的喧腾和机器的轰鸣”,白描式叙事写出了格诺韦法的辛劳与能干。
B.格诺韦法“想象的战争"与她看到的战争灾难形成对比,既表现了太古人的封闭与质朴,也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C.结尾处关于“生女儿”的对话描写,与杜甫诗句“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一样,都是对战争的直接控诉。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叙述者灵活自如地周游在小说人物之间,给读者以客观、真实、有序的阅读体验。
3.文本一中,“杀虫粉”让格诺韦法几乎呕吐这一细节,有哪些作用?
根据文本二,你从文本一中读出了哪些“温柔的力量"?
1、D2.C
3.(1)“杀虫粉”让她联想到德国人的毒气,表现了战争对人们带来的伤害;(2)“杀虫粉"让她联想到蟑螂的感受,折射出人物内心的柔软与善良。
4.(1)回避战场血腥,关注女性题材,突显女性对战争苦难的承受力;(2)选取孕妇形象,叙写日常生活,突出母性温柔中蕴含的坚强与乐观;(3)以细腻的笔触、轻盈的语言,表达战争与和平的宏大主题。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D.“写出两个新生命都将在初春时节降生,饱含了作者对旺盛、蓬勃生命力的热情赞美”错误,此处只是杂货店老板娘与格诺韦法拉家常的谈话,“二月"的预产期并没有“饱含了作者对旺盛、蓬勃生命力的热情赞美”,相反,从“太太考虑过没有,这儿周围都在打仗,我们这些傻女人干吗还要生孩子"那是个优秀的账房先生,照管着‘亏欠’和‘盈余’项目,必须保持平衡。既然有人丧命,就得有人降生”,写出作者对战争中仍不得不降生的新生命的怜惜之情。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C.“都是对战争的直接控诉"错误,应该是对战争的间接控诉,没有直接指责战争带来的伤害,而是通过不愿意生男孩送上战场来表达人们对战争的厌恶。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杀虫粉’几个字突然使她感到恶心。她想起了德国人使用的毒气,眼睛一遇上就变瞎”可见,这让她想起了德国人的毒气,人类用毒药毒杀虫子,但人类同时也在被法西斯纳粹分子用毒气毒杀,这种在战争中人命如虫子般被随意伤害、糟蹋的感受让她格外难受,体现了战争对人们带来的伤害。
同时,“如果拿申贝尔特的杀虫粉去撒蟑螂,蟑螂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她因为人类对此感到不适而联想到蟑螂是否也会有同样感受,是否也与被毒气杀掉的人类一样痛苦绝望,能体谅到虫类的感受,反映出她内心的善良、柔软。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涵及艺术风格的能力。
根据文本二“温柔是对另一种存在的深切的情感关怀,关怀它的脆弱、独特,以及无法抵挡痛苦和时间的承受力”,我们可以反观文本一中,作者关注的“另一种存在”,作者的文章设置在战争背景之下,然而却没有直接描写战场以及参战的人的遭遇,而是选择了丈夫上了战场后留守家中的女性为切入点,从而避开对战场血腥的描写,以女性独特的温柔细腻情感来反映战争的苦难,以及突出女性对战争苦难的承受力。
作者不但让女主人公在丈夫离开后发现怀孕,而且设置了一个同样为孕妇的杂货店女主人与她对话,两个孕妇关于即将诞生新生命的谈论,以及用幽默的语言“我们压根儿需要的就是女儿。倘若所有的妇女都开始生女儿,世界上就太平了”表达战争的厌恶,写出了母性的温柔,以及这份温柔中的坚强与乐观。
文章没有宏大叙事,一切都在女性的日常生活中度过,笔触细腻,如“尽管身边塞了好几个小枕头,脚上还穿着毛线袜子,可她仍然睡不暖和。因为她总是像赤着脚跨进水里一样进入梦乡,久久不能入睡"‘杀虫粉’几个字突然使她感到恶心。她想起了德国人使用的毒气,眼睛一遇上就变瞎。如果拿申贝尔特的杀虫粉去撒蟑螂,蟑螂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写出女性独有的温柔细腻感受;语言轻盈,“格诺韦法想象的战争,就是那种喝的醉醺醺的男人在泥泞、水洼和垃圾中间的徒手搏斗,在这种搏斗中所有的问题都能一下子解决。所以她感到奇怪,战争竟然会持续这么久"我想要个女儿,因为丈夫打仗去了,没有父亲的男孩不好养”“我们压根儿需要的就是女儿。倘若所有的妇女都开始生女儿,世界上就太平了”,以轻快的语言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对战争的厌恶,主题宏大。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重返乡下
陈忠实
①新世纪到来的第一个农历春节过后,我买了二十多袋无烟煤和一些吃食,回到祖居的乡村老屋。站在这个给我留下拥挤也留下热闹印象的祖居小院里,心里竟然有点酸酸的感觉。已经摸上六十岁的人了,何苦又回到这个空寂了近十年的老窝里来?
②我的脚下是祖宗们反复踩踏过的土地。我现在又站在这方留着许多代人脚印的小小的院里。我不会问自己也不会向谁解释为什么重新回来,因为这已经是行为之前的决计了。丰富的汉语言文字里有一个词儿叫龌龊。我在一段时日里充分地体味到这个词儿不尽的内蕴。
③南窗前丁香的枝头尚不见任何动静,倒是三五丛月季的枝梢上暴出小小的紫红的芽苞,显然是春天的讯息,然而整个小院里太过沉寂太过阴冷的气氛,还是让我很难转换出回归乡土的欢愉来。
④回到屋里,架在大炉上的水壶发出噗噗噗的响声。沏上一杯上好的陕南绿茶,我坐在曾经坐过近20年的那把藤条已经变灰的藤椅上,抿一口清香的茶水,瞅着火炉炉膛里炽红的炭块,耳际似乎萦绕见过面乃至根本未见过面的老祖宗们的声音。嗨!你早该回来了。
⑤第二天微明,我搞不清是被鸟叫声惊醒的,还是醒来后听到了一种鸟的叫声。隔着窗玻璃望去,后屋屋脊上有两只灰褐色的斑鸠,在清晨凛利的寒风里,一点头,一翘尾,发出连续的咕咕咕的叫声。哦!催发生命运动的春的旋律。在严寒依然裹盖着的斑鸠的躁动中传达出来了,我竟然泪眼模糊起来。
⑥傍晚时分,我走上前河长堤。河水清澈到令人不忍心却又忍不住用手撩拨。一只雪白的鹭鸶,从下游悠悠然飘落在我眼前的浅水边。对岸成片的白杨树林,在蒙蒙灰霉里依然不失其肃然和庄重。我无意间发现。斜对岸的那片沙地上,有个男子挑着两只装满石头的铁丝笼走出一偌大的沙坑,把笼里的石头倒在石头垛子上,又挑起空笼走回那个低陷的沙坑。那儿用三角架撑着一张钢丝箩筛。他把刨下的沙石一掀一掀抛向箩筛。发出连续不断千篇一律的声响。石头和沙子就在箩筛两边分流了。
⑦我突发联想,印成一格一框的稿纸如同那张箩筛,他在他的箩筛上筛出的是一粒一粒石子,我在我的“箩筛”上筛出的是一个一个方块汉字。现行的稿酬无论高了低了贵了贱了,肯定是那位农民男子的石子无法比兑的。我们就像是社会大坐标的两极,我知道我不会再回到挖沙筛石这一极中去,却无法从这一极上移开眼睛。
⑧转眼间五月来了,整个河川和原坡都被麦子的深绿装扮起来,几乎连一块巴掌大的裸露土地都看不到。一夜之间,那令人沉迷的绿野变成满眼金黄。如同一只魔掌在翻手瞬间创造出神奇来。一年里最红火最繁忙的麦收开始了,把从去年秋末以来的缓慢悠闲的乡村节奏骤然改变了。红苕则是秋收的最后一料庄稼,通常是待头一场浓霜降至,苕叶交黑之后才开挖。湿漉漉的新鲜泥土的垅畦里,排列着一行行刚刚出土的红艳艳的红苕,常常使我的心发生悸动。
⑨被文人们称为弱柳的柳树,居然在这河川里最后卸下盛装,居然是最耐得霜冷的树。柳叶由绿变青,由青渐变浅黄,直到遭滚霜击打,柳树通身变得灿灿金黄,张扬在河堤上河湾里,成一片或一株,令人钦佩生命的顽强和生命的尊严。小雪从灰蒙蒙的天空飘下来时,我在乡间感觉不到严冬的来临,却体味到一缕圣洁的温柔,我本能地仰起脸来,让雪片在脸颊上在鼻梁上在眼窝里飘落、融化,直到某一天大雪降至,原坡和河川都变成一抹银白的时候,我抑制不住某种神秘的诱惑,在黎明的浅淡光色里走出门去。在连一丝兽蹄鸟爪的痕迹也难见的雪野里。踏出一行脚印,听脚下的厚雪发出铮铮铮的脆响。
⑩某个晚上,瞅着月色下这蒙蒙的原坡,我却替两千年前的刘邦操起闲心来,他从鸿门宴上脱身以后,是抄哪条捷径便道逃回我眼前这个原上的营垒的?刘邦驻军在这个原上,遥遥相对灞水北岸骊山脚下的鸿门,我的祖居的小村庄恰在当间。也许从那个千钧一发命悬一线的宴会逃跑出来,刘邦慌不择路翻过骊山涉过灞河,从我的村头某家的猪圈旁爬上原坡直到原顶,才嘘出一口气来。无论这逃跑如何狼狈。并不影响他后来打造汉家天下。
我在读到历代诗人咏灞桥的诗歌时,大为惊讶,白鹿(成灞陵)这道原,竟有数以百计的诗圣诗王诗魁都留了绝唱和独唱。
“宠辱忧欢不到情,任他朝市自营营。
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
这是白居易的一首七绝,是最坦率的一首,也是最通俗易记的一首,一目了然可知白诗人在长安官场被蝇营狗苟惹烦了,干脆骑马到白鹿原头迎去。
我在这原下的祖屋生活了两年。夏日一把朝椅,冬天一把火炉,傍晚到灞河沙滩或原坡草地去散步。当然,每有一篇小说或散文写成,那种愉悦,相信比白居易纵马原上的心境差不了多少。正是原下这两年,是我近八年以来写作字数最多的年份,且不说优劣,我愈加固执一点,在原下进入写作,便进入我生命运动的最佳气场。
(摘自陈忠实《白鹿原上》,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回到老屋,既照应了题目,又引发了作者的情思,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B.文中萦绕在作者耳际的老祖宗们的声音,其实是作者心声的外显,反映出他回归自我的觉醒。
C.文章用乡下男子筛石子与作者码汉字进行对比,突出乡下人讨生活的不易,流露出作者的悲悯之情。
D.最后一段既是对开头作者重返祖居老屋原因的回答,又是对他重返乡下生活的总结,突出白鹿原对作者的影响。
6.本文写刘邦、白居易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文章结尾说:“在原下进入写作,便进入我生命运动的最佳气场”,结合文本⑤~⑨段分析,白鹿原给作者带来哪些创作的源动力。
5、A
6.①借古抒怀,借刘邦表达“过程中的狼狈并不影响最后的成功"的思想,借白居易表达“远离现实的嘈杂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的思想;
②增加文章的历史厚度与文化气息;
③由现实到历史,再到最后的感悟,承上启下,思路清晰。
7.①故乡和祖屋远离了一段时间里生活的龌龊,作者找回了情感的归宿,内心安适。
②四季律动轮回,生命顽强灵动,白鹿原上的自然风光让作者领悟到生命的本真意义。
③历史兴替,文人歌咏,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使作者宠辱偕忘,心境愉悦。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错误,全文情感基调是处于变化中的,情感最初心里感觉酸酸的,然后白鹿原的风光与历史给作者带来诸多的体验,最后作者体会到创作的喜悦。
故选A。
6.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段落作用的能力。
“他从鸿门宴上脱身以后,是抄哪条捷径便道逃回我眼前这个原上的营垒的?刘邦驻军在这个原上,遥遥相对灞水北岸骊山脚下的鸿门,我的祖居的小村庄恰在当间。也许从那个千钧一发命悬一线的宴会逃跑出来,刘邦慌不择路翻过骊山涉过灞河,从我的村头某家的猪圈旁爬上原坡直到原顶,才嘘出一口气来。无论这逃跑如何狼狈。并不影响他后来打造汉家天下”,可知作者借古抒怀,借刘邦表达“过程中的狼狈并不影响最后的成功"的思想。
“宠辱忧欢不到情,任他朝市自营营。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可知借白居易表达“远离现实的嘈杂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的思想。
一篇文章有了历史因素,读起来就会增加文章的历史厚度与文化气息。从现在的白鹿原写到历史的白鹿原,由现实到历史,再到最后的感悟,“我愈加固执一点,在原下进入写作,便进入我生命运动的最佳气场”,承上启下,思路清晰。
7.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白鹿原上一草一木对作者的写作和思想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些成为他回到家乡写作的源动力。
“回到屋里,架在大炉上的水壶发出噗噗噗的响声。沏上一杯上好的陕南绿茶,我坐在曾经坐过近20年的那把藤条已经变灰的藤椅上,抿一口清香的茶水,瞅着火炉炉膛里炽红的炭块,耳际似乎萦绕着见过面乃至根本未见过面的老祖宗们的声音。嗨!你早该回来了"作者回到老屋后,听到了老祖宗们的声音,“早该回来了”,能够听到生命最本心的呼唤,让他沉静下来去写作。
“常常使我的心发生悸动"令人钦佩生命的顽强和生命的尊严”,白鹿原上的自然风光让作者的心能够发生激动,让他体会到生命的顽强和尊严。
文章在最后写到了刘邦、白居易等人,“宠辱忧欢不到情,任他朝市自营营。独寻秋景城东去,白鹿原头信马行”,写出了历史上的帝王将相、文人骚客给他的启迪,让他忘却荣辱;“那种愉悦,相信比白居易纵马原上的心境差不了多少”,写出了作者写出文章后的无限愉悦之情。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云中村
阿巴一个人在山道上攀爬。
两匹马走在前面,山风吹拂,马脖子上鬃毛翻卷。
弓着腰向上的阿巴跟在两匹马后面,鼻梁高耸,宽大的鼻翼翕动,他闻到了牲口汗水腥膻的味道。阿巴已经有四年多时间没有闻到这令人安心的味道了。
地震爆发前的几分钟,几秒钟,他就被这种味道包围着站在天空下,那是攀爬更高山道的时候,累了,他站在山道拐弯处休息。他用手叉住腰,望向深深的峡谷,望向峡谷底部的岷江,再抬头仰望上方的雪山。雪山上方停着又亮又白的云团。汗水淋漓的马也停下来,它们身上浓烈的腥膻味就聚拢过来,包围了他。
后来,阿巴知道,地震爆发的时间是下午2点28分04秒。他熟悉的世界和生活就在那一瞬间彻底崩塌。
灾后,他和云中村幸存的人去往政府安排灾民的另一个地方。离开大山,去往一个平原上的村庄。
当云中村人落脚在另一个世界——那个平原上的村庄,那些气味一天天消散,最后就永远消失无踪了。
有一阵子,阿巴竟然把这些味道都忘记了。
现在,离开四年多后,阿巴回来了。
临行前,阿巴去了从云中村移民来的每一户人家。每一户人家都住着政府统一修建的安置房。他在每户人家坐一阵子,并不说话。
每户人家都说,阿巴来了。
他们打开炉灶,天然气火苗蓝幽幽的,呼呼作响。
他说,我要回去了,你们捎点东西给那里的人吧。
是的,每家每户都有在“那里"的人,在那个毁弃的云中村,每家人都有人永远在“那里”。没有哪家人没有在地震中失去亲人。气氛立即变得悲伤了。他们找出酒、糖果、上小学或幼儿园的孩子的一幅画、新生儿的一张照片。拿照片的两户人家原本是四户人家,是由四个破碎的家庭重新组建的两户人家。他们各生了一个儿子。孩子吃着捐助的奶粉长大,裹着捐助的尿不湿长大。他们说,娃娃不是生在云中村的,但还是云中村人。就拿照片回去吧,给他们的哥哥看看,给他们的姐姐看看。阿巴很惭愧,他不该又来揭开正在愈合的伤口,让这些伤口又流出血来。他说,对不起,我让大家伤心了。乡亲们流着泪,说,请告诉他们,我们没有忘记他们。有乡亲用额头抵着阿巴的额头,乡亲的泪水流进了阿巴的嘴里,阿巴尝到了盐的味道,悲伤的味道。
他一户一户一家一家收集东西,装满了整整一个褡裢。
移民村的老板——家具厂的李老板,得知阿巴要回云中村,就把他拉到村口饭馆喝了一顿酒。饭馆是三户移民合伙开的,以家乡的山货——野菜、蘑菇、牦牛肉、藏香猪肉为招牌菜。李老板把手一挥,说,今天不喝店里的青稞酒,咱喝五粮液。阿巴说,你一直对我们很好。李老板说的也是干部常说的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他还把一沓钱塞在阿巴口袋里,一点心意,一点心意。阿巴把李老板塞给自己的钱掏出来,说,唉,大家都难,我不能要你的钱。
老子是汉族老大哥,你必须拿着!家具厂要死要活,也不在这点钱上,拿着!
阿巴说,我岁数比你大,你怎么是老大哥?
我说的不是我们两个人,我说的是两个民族。
阿巴离开那天,整个移民村都出动了。那天,阿巴表情严肃,气度威严。他脱下家具厂的蓝色工装,穿上了藏袍。哔叽呢的灰面料,闪闪发光的云龙纹的锦锻镶边,软皮靴子叽咕作响。
有人要流泪。阿巴说,不许悲伤。
有人想说惜别的话,阿巴也说,不许舍不得。
那我们用什么送阿巴回家?
用歌唱,用祈祷。用祈祷歌唱。让道路笔直,让灵魂清静。
于是,一村人都在汽车站唱起歌来。一村人聚在一起,他们的歌声在汽车站的屋顶下飘荡。
他们在水泥站合上摇晃着身体,就像被风吹动的森林一样。歌唱像是森林在风中深沉的喧哗。岩石在听,苔藓在听。鸟停在树上,鹿站在山岗。灵魂在这一切之上,在歌声之上。
地震发生在5月,救灾的解放军走了。知道解放军要走,好多人都哭了,彭措家断了腿的孩子是两个战士背下山去的。孩子的父亲去替这两个战士补磨破了的鞋,去替所有的解放军补鞋,带着最结实的牛筋线,最柔软的小羊皮。琼吉家的人在废墟下埋得最深,解放军用三天时间才刨出来。他家的老奶奶看到解放军,就说菩萨,菩萨。老奶奶一见到解放军就拉着那些刨过泥的手,搬过石头的手,把发臭的尸体从废墟底下刨出来的手,一个劲亲吻。老奶奶在解放军官兵那里得到一个称号——“吻手阿妈”,解放军不肯吃灾民的东西,不肯喝灾民的茶,老百姓只能吻他们的手。
正陷于遐想的阿巴突然听到了鸟叫声。阿巴听出来是云中村前石碉上的红嘴鸦群在鸣叫。黄昏降临,以石碉为巢的红嘴鸦开始进行每天例行的归巢仪式,它们绕着云中村,绕着石碉盘旋鸣叫。这群红嘴鸦还跟几年前一样,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不只是几年前,而是几十年来,这群红嘴鸦就是这样,永远在石碉上栖息,永远不多也不少。
阿巴想,生命以鸟的方式存在,真好。
(节选自阿来《云中记》)
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地方特色鲜明,马身上的腥膻味、收集的东西放褡裢、告别乡亲时穿藏袍等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为文章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
B.小说在刻画家具厂的李老板时,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正面描写手法,凝练传神地塑造了其热情大方的人物形象。
C.小说后半部分描写解放军救助灾民,灾民感谢解放军的情景,是为了体现灾民知恩图报的美德。
D.阿巴快到云中村时听到了鸟叫声,感叹“生命以鸟的方式存在,真好”,这看似不合常理,却传达出阿巴难以言说的情感。
9.本文是怎样叙述云中村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小说,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对人文精神的认识,谈谈理解。
8、C
9.①采用倒叙手法,以阿巴行路时通过马的气味回想起地震,来引出云中村的故事,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多用对话,通过阿巴和其他人的交谈来表达移民对故乡和已逝亲人的思念,感情真挚。③现实与回忆交织,使叙事更为集中,交代必要情节,展示事件来龙去脉。④情景描写与叙事相结合,赋予阿巴回村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10.①阿巴要回曾经的村子,村民们托其带去礼物,表达了村民们对地震中逝去的亲人及故乡的思念之情。②李老板以汉族老大哥的身份给阿巴送钱,地震救灾中汉藏军民互相关照,表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传统美德以及汉藏同胞一家亲的民族情谊。③作者借阿巴回村路上的感悟及村民对已逝亲人的思念,表达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是为了体现灾民知恩图报的美德”错误,小说后半部分描写“解放军救助灾民,灾民感谢解放军的情景"是为了表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美德以及“汉藏一家亲"的民族情谊。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弓着腰向上的阿巴跟在两匹马后面,鼻梁高耸,宽大的鼻翼翕动,他闻到了牲口汗水腥膻的味道。阿巴已经有四年多时间没有闻到这令人安心的味道了。地震爆发前的几分钟,几秒钟,他就被这种味道包围着站在天空下,那是……”小说开篇直接运用倒叙的方法叙述阿巴在登山中感受到马身上的气味,来引出云中村那段地震灾难的往事,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的进一步阅读。
整篇小说的行文主要是用对话的方式呈现,如“他说,我要回去了,你们捎点东西给那里的人吧……他们说,娃娃不是生在云中村的,但还是云中村人。就拿照片回去吧,给他们的哥哥看看,给他们的姐姐看看……他说,对不起,我让大家伤心了。乡亲们流着泪,说,请告诉他们,我们没有忘记他们……”,通过阿巴和其他人的交谈来表达移民村对故乡和已逝亲人的思念之情,在人物对话中交代了小说的情节,丰富了阿巴和村民善良淳朴的形象,抒发了灾难中的人们真挚的情感,有利于打动读者,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同时,小说采用现实与回忆相互交织的叙事手段,现实是阿巴要回去,向村民收取要祭奠他们亲人的礼物,然后在村民和阿巴的回忆中,交代故事的前因后果,展示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如关于地震和移民的回忆,“后来,阿巴知道,地震爆发的时间是下午2点28分04秒。他熟悉的世界和生活就在那一瞬间彻底崩塌。灾后,他和云中村幸存的人去往政府安排灾民的另一个地方。离开大山,去往一个平原上的村庄”,关于救灾情景的回忆,“地震发生在5月,救灾的解放军走了……解放军不肯吃灾民的东西,不肯喝灾民的茶,老百姓只能吻他们的手"。这样的回忆使故事的叙述更为集中化,有助于在有限的篇幅内交代具体而必要的情节,让读者在短时间内了解故事的发展脉络。
最后,小说中的情景描写与叙事相结合,特别是移民村全体村民送别阿巴的情节,尤其显得哀而不伤,“他们在水泥站合上摇晃着身体,就像被风吹动的森林一样。歌唱像是森林在风中深沉的喧哗。岩石在听,苔藓在听。鸟停在树上,鹿站在山岗。灵魂在这一切之上,在歌声之上”“黄昏降临,以石碉为巢的红嘴鸦开始进行每天例行的归巢仪式,它们绕着云中村,绕着石碉盘旋鸣叫”,在感动读者的同时,升华了小说的主旨,赋予阿巴回村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也引起了读者深深的思考。
10.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纵观全文,小说有多处情节都体现了人类自我关怀,即人文精神。
这篇小说主要叙述阿巴要回曾经的村子,村民们托其带去礼物的故事。全文围绕“阿巴回村”的故事来展开叙述,字里行间流露出阿巴及移民村的人们对故乡以及地震中逝去的亲人的思念。如“他们说,娃娃不是生在云中村的,但还是云中村人。就拿照片回去吧,给他们的哥哥看看,给他们的姐姐看看……有乡亲用额头抵着阿巴的额头,乡亲的泪水流进了阿巴的嘴里,阿巴尝到了盐的味道,悲伤的味道";
而家具厂的李老板为阿巴送行,以汉族老大哥的身份送给阿巴一笔钱,集中表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传统美德以及汉藏同胞一家亲的人文精神,如“老子是汉族老大哥,你必须拿着!家具厂要死要活,也不在这点钱上,拿着!阿巴说,我岁数比你大,你怎么是老大哥?我说的不是我们两个人,我说的是两个民族";特别是地震中军民互相关照更是凸显了这一点,如“知道解放军要走,好多人都哭了,彭措家断了腿的孩子是两个战士背下山去的。孩子的父亲去替这两个战士补磨破了的鞋,去替所有的解放军补鞋,带着最结实的牛筋线,最柔软的小羊皮……解放军不肯吃灾民的东西,不肯喝灾民的茶,老百姓只能吻他们的手”;
同时作者借阿巴回村路上的感悟,“当云中村人落脚在另一个世界——那个平原上的村庄,那些气味一天天消散,最后就永远消失无踪了。有一阵子,阿巴竟然把这些味道都忘记了";以及村民对已逝亲人的思念“乡亲们流着泪,说,请告诉他们,我们没有忘记他们”;还有文章结尾“阿巴想,生命以鸟的方式存在,真好"。这些描写侧面展现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挺拔之姿
朱以撒
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光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
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
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
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了。庾子山在《小园赋》中有不少数字,不过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读到此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间,在这里挥麈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王珣的《伯远帖》,都那么小,一张便笺般大小,清简出风尘,三笔两笔,精气神都聚于此了。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相比于今人内怀奔竞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
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而另一面又使我察觉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内蓄积着,不使外泄。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
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钟鼎彝器、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开水器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计算机用自动电唱机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运载工具用制动蹄项目评价分析报告
- 2024年度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委托合同
- 2024年度教育机构与房东签订的办学场地租赁合同
- 2024年度物流仓储共享合作合同
- 2024年度版权许可合同:某音乐版权公司授权某音乐平台使用音乐作品
- 2024年度个人房屋买卖合同范本
- 2024年度C型钢争议解决合同
- 2024年度影视制作合同:电影制作合作协议与投资分配
- DB11-T 2192-2023 防汛隐患排查治理规范 市政基础设施
- 电力配网工程各种材料重量表总
- 2024年-新生儿复苏参考课件
- 血透进修汇报
- 3.1《自然界的水循环》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
- 江城子·密州出猎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
- 《DLT1062021水电站设备检修管理导则》
- 日常安全隐患排查表
- 手术室实习出科
- 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测试题及标准答案
- 2024-2029年中国硅锰合金市场深度调查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