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十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十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十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十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南昌十中2024—2025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三语文试题

说明: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这不太野蛮了吗?一点也不野蛮。你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对于那个问题的发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瞎说一顿之不能解决问题是大家明了的,那么,停止你的发言权有什么不公道呢?许多同志都成天地闭着眼睛在那里瞎说,这是共产党员的耻辱,岂有共产党员可以闭着眼睛瞎说一顿的吗?

要不得!

要不得!

注重调查!

反对瞎说!

二、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么,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只有蠢人,才是他一个人,或者邀集一堆人,不作调查,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须知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打出什么好主意的。换一句话说,他一定要产生错办法和错主意。

许多巡视员,许多游击队的领导者,许多新接任的工作干部,喜欢一到就宣布政见,看到一点表面,一个枝节,就指手画脚地说这也不对,那也错误。这种纯主观地“瞎说一顿”,实在是最可恶的。他一定要弄坏事情,一定要失掉群众,一定不能解决问题。

许多做领导工作的人,遇到困难问题,只是叹气,不能解决。他恼火,请求调动工作,理由是“才力小,干不下”。这是懦夫讲的话。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任凭什么才力小也能解决问题,因为你未出门时脑子是空的,归来时脑子已经不是空的了,已经载来了解决问题的各种必要材料,问题就是这样子解决了。一定要出门吗?也不一定,可以召集那些明了情况的人来开个调查会,把你所谓困难问题的“来源”找到手,“现状"弄明白,你的这个困难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摘编自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

材料二:

全面调查或称“综合调查”,是对调查对象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例如,把一个县、镇或村作为一个调查单位,全面了解其社会、经济、人口、自然环境、社会组织、婚姻家庭、文化和宗教等状况,收集第一手资料作为分析的依据。全面调查的特点是调查对象范围广、单位多、内容比较全面,但一般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组织难度较大。

毛泽东同志历来重视调查研究工作,把进行社会调查作为领导工作的首要任务和决定政策的基础。《寻乌调查》是毛泽东同志在1930年5月所做的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的全面调查,内容包括寻乌县城人口的政治地位及成分情况、商业情况、旧有土地关系、剥削状况、土地斗争情况等。《寻乌调查》全文共五章,超过七万字,其中详细叙述了寻乌的水陆运输、商品集散和流向,以及20多个行业的状况。寻乌调查使毛泽东同志加深了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对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思想的发展,以及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确立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寻乌调查后不久,毛泽东同志根据这次调查和以往进行实际调查的切身体会,写下了《反对本本主义》(原名《调查工作》)的重要著作,响亮地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等科学论断。

典型调查是根据调查目的在研究对象总体中选取若干个地区、单位或家庭进行系统周密调查研究的一种非全面调查。例如,在一省选择一个县或若干县作为典型进行调查;在企业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系统调查,等等。典型调查可以弥补全面调查耗时耗力多、组织难度大、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不足等缺点,也可以验证全面调查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其特点一是调查点少;二是调查内容具体细致;三是解剖典型,由点及面,以小见大。

做好典型调查的关键在于选择好“典型”。如果调查目的是为了了解总体的一般情况,可选择中等水平的调查对象;如果调查目的是为了总结经验教训,可以选最先进的和最落后的典型;如果调查目的是为了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可以选择出现这些苗头、趋势的调查对象;如果调查目的是为了研究事物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就要选择发展形态完整的调查对象。

“解剖麻雀"是毛泽东同志对典型调查方法的形象比喻。他认为解剖一个麻雀,首先要选好麻雀,也就是要选好调查研究的典型,“要从个别问题深入,深入解剖一个麻雀,了解一处地方或一个问题”,“往后调查别处地方或别个问题,你就容易找到门路"。

那么,怎样找调查的典型呢?毛泽东同志说:“调查的典型可以分为三种:一、先进的,二、中间的,三、落后的。如果能依据这种分类,每类调查两三个,即可知一般的情形了。”“在一切活动中找出几个令人满意的和令人不满意的典型例子,经过深入研究,总结经验,得出具体结论。"

毛泽东同志所做的很多调查,都是“解剖麻雀”的范本。《中国佃农生活举例》是毛泽东同志留下的最早一篇比较完整的典型调查报告,采用的就是解剖典型的方法。毛泽东同志通过调研分析指出,这户佃农如果没有天灾人祸,“收支相抵,不足一十九元六角四分五厘五";“事实上佃农不能个个这样终年无一天休息地做苦工,稍一躲懒,亏折跟来了”。他指出,中国之佃农比牛还苦,因牛每年尚有休息,人则全无,这就是中国佃农比世界上无论何国之佃农都辛苦,且许多佃农被挤致离开土地变为兵匪游民之真正原因。这份调查报告通过一个典型案例,大致上反映了当时中国佃农的苦难状况,后来被作为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教材。毛泽东同志之所以能够对中国广大农村有深刻的认识,同他善于把握典型,运用由点及面的调查方法分不开。

(摘编自何星亮《调查研究的类型与方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对问题的现状和历史没有调查明白,只是瞎说或者空想解决办法,既不能解决问题,也一定会产生错误的主意。

B.调查研究可以召集了解实际情况的人来开调查会,分析清楚问题的来源,因此调查研究不一定要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中。

C.寻乌调查加深了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和调查工作的认识,材料一“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论断即在寻乌调查后提出。

D.根据调查目的,典型调查在研究对象中可以选取不同的“典型”,中等水平的、最先进的、最落后的都有研究价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上任的领导干部应少凭自己的主观想法指手画脚,必须放下架子,想办法去开展相关的调查研究,解决遇到的难题。

B.充分利用召开座谈会的机会,有计划地通过与被调查者的直接交谈,来获得大量第一手材料,这也是一种有效的调查。

C.毛泽东在研究中国农村时采用典型调查的方法,因为全面调查虽有内容更全面、系统的优点,但耗费颇大,较难组织。

D.毛泽东《中国佃农生活举例》选取的调查角度是典型佃农的收支情况和生存状况,以此深入了解当时中国佃农的苦难。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倒数第二段的一项是()(3分)

A.《习近平正定足迹》记载,当年春光电器厂研制出在国内同行业中领先的设备,习近平同志听说后就赶赴电器厂调研。

B.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深刻批判了主观主义的恶劣作风,号召全党树立理论和实际相统一的实事求是的作风。

C.1955年5月14日,毛泽东在接见警卫队干部和战士时说:我通过你们,你们通过农民,把情况了解上来,这就是调查。

D.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形成的注重调查研究、重视研究中国具体国情的习惯,在革命实践中发展成为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

4.根据材料一,从表达方式和语言两个角度举例分析毛泽东论著的文体特色。(4分)

5.世纪中学高二学生小刚准备针对自己家乡XX镇的群众性业余文化活动情况开展调查,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准备对他的调查提一些建议。请结合材料二相关内容,拟写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棵老树

冯至

我们搬到这里来时,所遇见的第一个人是一个放牛的老人。他坐在门前的一块石墩上,两眼模糊,望着一条水牛在山坡上吃草。他看见我们几个从城里来的人,我不知道他怎样想法,可是从他毫无表情的面上看来,他是不会有什么感想的。他好比一棵折断了的老树,树枝树叶,不知在多少年前被暴风雨折去了,化为泥土,只剩下这根秃树干,没有感觉地蹲在那里,在继续受着风雨的折磨。从远方望去,不知是一堆土,还是一块石,绝不会使人想到,它从前也曾生过嫩绿的枝叶。他听话也听不清楚,人类复杂的言语,到他耳里,都化为很简单的几个单音。

据林场的主人说,这片山林经营已经将近三十年,一开始时,这个老人就到这里来了。我想,当时他还是一个三四十岁的壮年,他必定也曾经背起斧头,参加过那艰难的披荆斩棘的工作。但是从什么时候起他的筋力渐渐衰减,官感渐渐迟钝,把那些需要强壮的筋力或灵敏的官感的工作一件件地放下来,只是从早到晚眼前守着一只笨拙的水牛呢?这个过程一定是缓缓的,漫长的,他若回忆到他的壮年,会比我们苦忆前生还要模糊吧。

时间对于他已经没有意义,气候的转变他也感觉不到,我只看见他春、夏、秋、冬,无论早晚,只是穿着一件破旧的衣裳。山上林间,老人无言,水牛也没有声音,蹒蹒跚跚,是一幅忧郁的画图。因为他们同样有一个忘却的久远在过去,同样拖着一个迟钝在这灵巧的时代。

老人的生活从未有过变动。若有,就算是水牛生小牛的那天了。他每天放牛回来,有时附带着抱回一束柴,这天,却和看山的少年共同抱着一只小牛进来了。他把小牛安插好了不久,在山坡上生过小牛的老牛也蹒蹒跚跚地走回来了,此后老牛的身后又多了一只小牛。他呢,一番所谓兴奋后,好像眼前并没有增加了什么。

一天下午,老牛不知为什么忽然不爱走动了,老人举起鞭子,它略微走几步,又停住了,他在它面前堆些青草,它只嗅一嗅,并不吃。工人们都说牛是病了,到处找万金油,他却一人坐在边上,不露出一点慌张的神色,这类的事他已经历过好几次。两盒万金油给牛舔下去后,牛显出来一度的活泼,随后,更没有精神了。老人目送几个人想尽方法把这病牛牵走,并不带一点悲伤。他抽完了一袋烟,又赶着小牛出去了,他看这小牛和未生小牛以前的那只老牛一样。因为他自从开始放牛以来,已经更换过好几只牛,但在他看来,仿佛从头到了,只是一只,并无所谓更换。

今年初夏的雨水分外少,山下村庄里种的秧苗都快老了,还是不能插,没有一个人不在盼望云。天天早晨虽然是阴云四布,但是一到中午云便散开了,这样继续了好些天,有些地方在禁屠【注】求雨,因为离湖较远的地方,已经呈露出几分旱象。一天上午,连云也没有了,太阳照焦一切,这是在昆明少有的热天气。老人和平素一样,吃完午饭,就赶着牛出去了。大家正在热得疲惫,尽在想着午睡的时候,寂静的林场的院子里吹来一阵凉风,同时天气从西北的方向上来了,转瞬间烟云布遍四山,大雨如注。雨持续了三个钟头,山上的雨水到处顺着枯竭了许久的小沟往下流。人人都随着宇宙缓了一口气,一两个从村庄里走到山上来玩耍的农夫准备着雨止了便跑下山去,赶快插秧,哪怕是天晚了,也要能插多少就插多少。

雨止了,院子里明亮起来,被雨阻住的鸟儿浙浙离开它们避雨的地方飞回巢里去,这时那老人也牵着小牛回来了。人和牛都是一样湿淋淋的,神情沮丧,好像飓风掠过的海滨的渔村,全身都是零乱。老人把牛放在雨后的阳光里,自己走到厨房里去烘干他那只有一身的衣裤。等到老人把衣服烘干再走出来时,小牛伏在地上已经不能动转。这只有几个月的小生命,担不起这次宇宙的暴力,被骤雨激死了。

第二天,我看见他坐在门前的石墩上,手里仍然拿着放牛的鞭子,但是没有牛了。他好像变成一个盲人,眼前尽管是无边的绿色,对于他也许是一片白茫茫吧。几十年的岁月,没有一天没有水牛,他都实实在在地度过了,今天他却有如一个钟面上没有指针。

老牛病死,小牛淋死,主人有些凄然。考虑结果,暂时不买新牛。所成问题的,是这老人如何安插。主人经过长时的踌躇,又感念他在这里工作了几十年,只好给他一些养老费,送他回家去。

第二天,送他的工人回来了,说是已经把他安插在他的家里,人们仍旧在这山上度他们的长昼,谁也没有感到短少了什么。又过了几天,门外的狗在叫,门前呆呆地站着一个年青的农夫,他说:“祖父回到家里,不知为什么,也不说,也不笑,夜里也不睡,只是睁着眼坐着,前晚糊里糊涂地死去了。"这如同一棵老树,被移植到另外一个地带,水土不宜,死了。

我想,假如小牛不被冷雨淋死,他会还继续在这山上生长着,一年一年地下去,忘却了死亡。

一九四一年,写于昆明。

(选自《山水》,有删改)

【注】禁屠,即禁止宰杀牲畜。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们刚搬到当地,放牛的老人面无表情,内心波澜不惊,这是因为他老眼昏花,且听觉退化。

B.老人在壮年时期也曾背着斧头在山间披荆斩棘,如今早已淡忘了往事,只是守着笨拙的水牛。

C.老人和水牛都沉默寡言,脚步蹒跚,在这灵巧的时代显得迟钝,这使得人和牛的组合显得忧郁。

D.老牛在小牛出生后不久便死去了,老人并没有感到悲伤,因为几次类似经历已经让他变得冷漠。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理解和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先写昆明出现少有的炎热少雨的天气,然后再写持续多个小时的大雨,表现出农人们对雨水的渴望以及大雨的突如其来。

B.失去牛的老人有如“一个钟面上没有指针”,作者运用类比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牛对于这个孤独老人的生命有重要意义。

C.作者以诗意笔触写山间宁静美好的环境,表现平凡人的生存和死亡,将远离城市的乡村世界描绘成处处充满启示的诗性世界。

D.老人是同自然一样朴素的小人物,通过对其为人与处事的叙写,表现出作者对普通人的关怀和尊重,也使读者获得深切感悟。

8.文章重在写放牛的老人,作者为何以“一棵老树"为题?请简要分析。(4分)

9.“正当的死生”是冯至的生死观,即按照自我独有的方式生存,然后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死去。在本文中,这种观念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上病笃,霍光涕泣问曰:“如有不讳,谁当嗣者?"上曰:“君未谕前画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光顿首让曰:“臣不如金日磾。"日磾亦曰:“臣,外国人,不如光;且使匈奴轻汉矣!”乙丑,诏立弗陵为皇太子,时年八岁。丙寅,以光为大司马、大将军,日磾为车骑将军,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受遗诏辅少主,又以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皆拜卧内床下。光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出则奉车,入侍左右,小心谨慎,未尝有过。为人沈静详审,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日磾在上左右目不忤视者数十年赐出宫女不敢近。上欲内其女后宫,不肯。其笃慎如此,上尤奇异之。日磾长子为帝弄儿,帝甚爱之,其后弄儿壮大,不谨,自殿下与宫人戏。日磾适见之,恶其淫乱,遂杀弄儿。上闻之,大怒,日磾顿首谢,具言所以杀弄儿状。上甚哀,为之泣,已而心敬日磾。上官桀始以材力得幸,为未央厩令。上尝体不安,及愈,见马,马多瘦,上大怒曰:“令以我不复见马邪!"欲下吏。桀顿首曰:“臣闻圣体不安,日夜忧惧,意诚不在马。”言未卒,泣数行下。上以为爱己,由是亲近,为侍中,稍迁至太仆。三人皆上素所爱信者,故特举之,授以后事。丁卯,帝崩于五柞宫,入殡未央宫前殿。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忠邪亦易辨矣,而心迹相疑,当其前者亦易惑焉。武帝所托孤者三人,而上官桀为戎首,与霍光、金日磾若缁素之别。乃自其得当于帝者推之,其迹显,其心见矣。光、日磾非以逢帝之欲而为尔也,以自敦其行而不失为履之贞也。桀谢马瘦之责,而曰:“闻上不安,日夜忧惧,意不在马。"言未卒,泣数行下。桀非与国休戚之臣,厩令之职,在马而已,其泣也,何为而泣也?慎以自靖者,君子之徒也;佞以悦人者,小人之徒也。君子知有己,故投之天下之大,而唯见己之不可失;小人畏罪徼宠,迎人之喜怒哀乐,而自忘其躬。于此审之,忠邪之不相杂久矣。光与日磾天性近之,而特未学耳,桀乌足与齿哉?武帝以待光、日磾者待桀,不知桀也,且不知光、日磾也。知人之难,唯以己视人,而不即其人之自立其身者视之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停顿处相应位置的字母写在答题卡上,超过三处不赋分。(3分)

日磾在上A左右B目不忤视者C数十年D赐E出F宫女G不敢近。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让,谦让,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其言不让”的“让"意思相同。

B.谢,谢罪,与《孔雀东南飞》“谢家来贵门”的“谢"意思不相同。

C.下,交付,与《过秦论》“委命下吏”的“下"用法不相同。

D.“何为而泣也”与《庖丁解牛》“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而”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霍光出入宫廷二十多年,小心谨慎,不曾有什么过失,郎官、仆射私底下看霍光,他的行为举止有分寸。王夫之认为霍光是君子。

B.金日磾不肯让自己的女儿进入后宫,又杀了自己在宫廷淫乱的长子,王夫之认为金日磾不是为了迎合皇上,他的行为敦实而忠贞。

C.上官桀在武帝面前流泪,诉说自己对武帝身体的担忧,这让武帝甚为感动,但王夫之认为武帝不能识人,能辨识君子却看不出上官桀是小人。

D.王夫之对君子与小人的认识有史实支撑,他认为识人之难,难就难在不能转换角度看人,不能从人的立身行事出发,思考这个人应该做什么事。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上以为爱己,由是亲近,为侍中,稍迁至太仆。

(2)忠邪亦易辨矣,而心迹相疑,当其前者亦易惑焉。

14.王夫之认为上官桀是“小人之徒”,他这样说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胡山眉①

吕留良

谁传消息漏行春?一笑相迎岸幅巾。

屋角梅疏深避俗,墙头山拥乱窥人。

醉馀茶味交情永,梦里书声习气亲。

准备芒鞋随拄杖,亿千峰子亿千身。

[注]①胡山眉,湖州人,吕留良的朋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诗围绕“过”字,逐层展开,写了屋外相迎到屋内待客及山中陪伴游览的过程。

B.首联看似嗔怪不知是谁泄露行踪,实际上表达对主人胡山眉笑脸相迎的喜悦之意。

C.颈联一实一虚,奉酒添茶,实写殷勤款待,梦里仿佛听到读书声,虚写气味相投。

D.竹杖芒鞋,友人相伴,浓厚的游兴使诗人夸张地表示要在无数的山峰上留下足迹。

16.古诗写景状物,往往景中有人,物中有人。请结合颔联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韩愈在《师说》中指出老师有两种:一般意义上的老师是“__”,而韩愈所定义的老师是“__”。

(2)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中的“__,__"两句由写景转为写人,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情趣。这两句不仅突出表现了山野的静谧,也使山野间充满了盎然生机。

(3)面对着滚滚向前的流水,小刚情不自禁地吟诵古人的诗词名句:“__,__。”光阴流转、岁月沧桑之感油然而生。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过量吃糖所产生的诸多坏处,想必大家都A。因此,现代社会除了强调戒烟之外,戒“甜"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然而,想要戒掉对糖的念想,也实在困难。怎么办专家说了,糖难戒也不能都怪你,实在戒不掉就与之和解吧。

糖是人类生长活动不可缺少的能量供给物质,(甲),就像车子跑起来需要加油一样。远古时期的人们,要想保证生命的延续就得尽可能多地获得“能量”,所以要不停地找东西吃。尽管当时还没有“糖"的概念,但是人们慢慢地从味蕾中总结出了经验——带“甜味”的食物似乎更“抗饿"。久而久之,就进化出品尝甜味的能力和对糖根深蒂固的青睐,并且牢牢地刻在了基因里。①虽经时间的淬炼,②依旧完好无损地保留了下来这些基因。③从这个角度讲,④人喜欢吃糖并非什么“坏习惯”,⑤也把“甜"不可能轻易地戒掉。

甜蜜的食物会刺激大脑中的神经元释放“多巴胺”,这种物质可不得了,会让人产生愉快的感觉。因此.(乙),大脑都会自动浮现上次吃糖时的那种美好体验,并且层层递进,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以鼓励下次继续吃糖、吃更多的糖。长此以往,无异于落下“甜瘾":有事没事总想吃点或喝点甜的东西,而且吃得少了还不太满足。这就是“多巴胺抵抗”,类似于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这种情况下,光靠意志力控制是很难长期坚持的。既然如此,与其跟自己过不去,还不如正确认识糖的利弊,按科学的方式吃糖。

让大脑“B”,以前人们钟爱含糖饮料或糕点,现在就改掉这个习惯,换成别的食物,或者多参加户外运动。重复做这些会让大脑逐步加深印象,慢慢缓解对糖的依赖。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综合运用了哪些语气?这样表达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请将第三段中加点的内容改成整句。要求:准确表达,衔接自然,句式符合要求,不超过14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论语》有云:“往者不可谏。"现实生活中人们面对过往时,有时会说“如果我当初……”,这矛盾吗?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5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

1.BB.“因此调查研究不一定要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中"错,开调查会也是间接深入基层和群众的方式,由选项前面内容并不能得出该结论。故选B。

2.CC.根据材料二原文“《寻乌调查》是……全面调查”“寻乌调查……对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思想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可知,毛泽东在研究中国农村时也采用了全面调查的方法,且原文并未提及毛泽东研究中国农村时采用典型调查是因为全面调查有不足。

故选C。

3.AA.习近平到研制出领先设备的电器厂展开调研,是研究先进典型,可作为材料二倒数第二段“怎么找调查的典型”部分的论据。

B.强调“理论和实际相统一"即“实事求是”,与“调查研究"无关。

C.毛泽东通过身边警卫人员开展调查研究,是一种特殊的调查方法,与材料二倒数第二段无关,无法作为其论据。

D.陈述毛泽东青年时期养成的调查研究的习惯,以及调查研究对之后革命实践的作用,更侧重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与意义,无法作为材料二倒数第二段的论据。故选A。

4.①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毛泽东的论著中除了常用的叙述与议论外,还兼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如第二部分“调查就是解决问题”第三段“只是叹气"恼火”“才力小,干不下"通过神态、动作、语言表现许多做领导工作的人遇到难题时懦弱回避的场面。(2分)

②大众语的自觉运用。毛泽东的论著大量吸收群众语言,便于最广大普通百姓理解抽象的道理,如口语:“瞎说一顿”“迈开你的两脚";专门语:“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借用妇女生育的相关术语来喻指调查与解决问题的关系。(2分)

5.①根据客观条件和实际情况来决定采用全面调查还是典型调查的方式。(2分)

②若采用全面调查,应将家乡××镇作为调查单位,全面了解当地群众的业余文化活动,收集第一手资料作为分析的依据。(2分)

③若采用典型调查,应在××镇全体群众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进行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事先要根据自己的调查

目的选择好“典型"。(2分)

6.CA“内心波澜不惊”错,原文第一段“我不知道他怎样想法”,并不能断定他内心波澜不惊。B“早已淡忘了往事”于文无据,且“只是守着笨拙的水牛"的原因分析不全面,原文第二段“他把那些需要强壮的筋力或灵敏的官感的工作一件件地放下来,只是从早到晚眼前守着一只笨拙的水牛”,说明老人只是不能胜任繁重的工作了,并非对往事淡忘。

D“因为几次类似经历已经让他变得冷漠"错,原文第五段“他并不带一点悲伤”,这时因为老人对生命的衰亡看得透彻,认为生命的消逝是必然的。

7.C“将远离城市的乡村世界描绘成处处充满启示的诗性世界"错,结合原文第一段“可是从他毫无表情的面上看来,他是不会有什么感想的。他好比一颗折断了的老树,树枝树叶不知在多少年前被暴风雨折去了,化为泥土,只剩下这根秃树干,没有感觉地蹲在那里,在继续受着风雨的折磨”,可知作者并非为了描绘“处处充满启示的诗性世界”,而是为了表达老人的孤独与无奈。

8.①形象相似:以“一棵老树”为题,将老人比作老树,形象生动,突出了老人如同老树一般衰老、迟钝、孤独的状态。(1分)

②经历相似(1分),生命状态相似(1分):“一棵老树"象征着老人的生命状态,他经历了岁月的磨砺,如同老树被暴风雨折去枝叶,只剩下枯树干,体现了生命的沧桑和无奈。

③以“一棵老树”为题,引发读者对老人命运的关注和思考,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衰老的感慨。(1分)

9.①老人在山林中几十年如一日地放牛,按照自己独有的方式生存,生活从未有过变动,体现了他的朴素和坚韧。(2分)

②小牛淋死,老人失去了牛,如同老树被移植到另外一个地带,水土不服而死,老人也在不久后糊里糊涂地死去,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死去,体现了生命的自然终结。(2分)

③老人的生死如同自然的轮回,他的生命与山林、与牛紧密相连,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和死亡,体现了“正当的死生"的生死观。(2分)

10.BDG

句意:金日磾在汉武帝身边,几十年从不看他不该看的东西;赐给他宫女,他也不敢亲近。

“日磾在上左右”,主谓宾俱全,“在"的宾语是“上左右”,句意完整,B处断开;

“目不忤视者数十年"赐出宫女”“不敢近"三句的主语分别为“金日磾”“皇上"金日磾”,各自单独成句,DG处断开。故BDG三处需要断句。

11.DA.正确。句意:霍光叩头谦让说。/他说话不谦让。B.正确。谢罪/辞别,告别。句意:金日磾叩头谢罪。/我辞别娘家嫁到你府上。C.正确。交付/下级的、下面的。句意:便要将上官桀逮捕下狱。/把自己的性命交给下级官吏。D.错误。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句意:是为了什么而哭泣呢。/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故选D。

12.CC.“能辨识君子却看不出上官桀是小人"错误,原文为“武帝以待光、日磾者待桀,不知桀也,且不知光、日磾也”,可见王夫之认为武帝不能识人,不能辨识君子和小人。故选C。

13.(1)汉武帝认为上官桀爱自己,因此与他亲近,任命他为侍中,他逐渐升到太仆。

得分点:“由是”,由此,因此;“为”,任命;“稍”,逐渐。

(2)忠诚和奸邪也是容易分辨的,但是如果心思和行动相违背,那么即使站在他们面前的人也容易被迷惑。

得分点:(2)“心”,心思;“迹”,行动;“惑”含被动,被迷惑。

14.①上官桀并非与国家同休戚的忠臣,他的职位只是厩令,职责在于管理马匹,他的流泪并不真诚。

②上官桀在武帝面前流泪,是为了迎合武帝的喜怒哀乐,表现出小人的特征。

③上官桀的行为是为了畏罪徼宠,而不是出于忠诚。

(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汉武帝病重,霍光哭着问道:“如果陛下不幸仙逝,应当由谁继承皇位呢?"汉武帝说:“你难道没有理解先前赐给你的那幅画的含意吗?立我最小的儿子,由你担任周公的角色。”霍光叩头谦让说:“我不如金日磾!"金日磾也说:“我,是外国人,不如霍光;况且由我辅政,会使匈奴轻视我大汉!”乙丑日,汉武帝颁布诏书,立刘弗陵为皇太子,时年八岁。丙寅日,汉武帝任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磾为车骑将军,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由他们三人接受遗诏,辅佐幼主。又任命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他们都拜伏在卧室内的床下。霍光出入宫廷二十余年,出外则陪同汉武帝乘车,入宫则侍奉在汉武帝的左右,小心谨慎,从未有过什么过失。他为人沉静仔细,他每次出入宫廷,经过下殿门,止步和前进都有一定的地方。郎官、仆射们在暗中观察、默记,发现他尺寸不差。金日磾在汉武帝身边,几十年从不看他不该看的东西;赐给他宫女,他也不敢亲近;汉武帝想将他女儿纳为后宫嫔妃,他也不肯;其诚笃谨慎如此,汉武帝感到特别奇异。日磾的长子是汉武帝的玩童,很受宠爱,长大后行为不检点,在殿下调戏宫女。且磾正好看到这个情况,非常厌恶儿子的淫乱行为,于是将他杀死。汉武帝勃然大怒,金日磾叩头谢罪,详细陈述了杀死其子的原因。汉武帝深感悲哀,为此落下眼泪,后来对日磾却由衷敬重。上官桀开始因膂力过人而得到汉武帝的赏识,被任命为未央厩令;有一次,汉武帝感到身体不舒服,等到痊愈后,检查御马,发现马匹大多瘦弱,于是汉武帝大发雷霆,说:“厩令认为我再也看不到这些马了吗!"便要将上官桀逮捕下狱。上官桀叩头说:“我听说皇上圣体欠安,日夜忧愁害怕,实在没心思照料马匹。”话未说完,已经流下几行眼泪。汉武帝认为上官桀爱自己,因此与他亲近,任命他为侍中,他逐渐升到太仆。霍光、金日磾、上官桀三人都是汉武帝平时宠爱信任的人,所以特意提拔他们,将自己死后之事托付给他们。丁卯日,汉武帝在五柞宫驾崩;遗体运到未央宫前殿入殓。

材料二:

忠诚和奸邪也是容易分辨的,但是如果心思和行动相违背,那么即使站在他们面前的人也容易被迷惑。被汉武帝委托辅佐幼君的大臣有三位,其中上官桀是后来谋反的祸首,他与霍光、金日磾的区别就像是黑色与纯白色一样。从他们得到汉武帝赏识的起因来看,其行迹区别显而易见,而其内心也由此显现出来。霍光和金日磾并不是为了奉迎皇帝的喜好而这么做的,而是自己督促自己的行为,从不失正道。上官桀被武帝责备马变瘦了时谢罪说:“我听说皇上身体不适,因而日夜担忧恐惧,心思没有用在马身上。"话还没说完,就流下了数行眼泪。上官桀并不是参与国家安危大计的重臣,厩令的职责,就是养好、管理好马匹,他的哭泣,是为了什么而哭泣呢?谨慎地洁身自好的人,是君子;奸邪地取悦别人的人,是小人。君子知道自己的人格和价值,所以即使把他投进广阔无垠的天地之间,也只是牢记自己不可以失去本来面目,竭力保持自我;小人害怕得罪、喜欢邀宠,善于迎合别人的喜怒哀乐,而忘记了自己的人格和尊严。由此看来,忠诚和奸邪不能相互混杂已经很久了。霍光与金日磾天性相近,只是不学无术罢了,奸邪的上官桀哪里有资格能与他们相提并论呢?汉武帝用对待霍光、金日磾的方式对待上官桀,说明他不了解上官桀,也不真正了解霍光和金日磾。知人的难处,在于常人只是以自己的角度看别人,而不知从对方的立身之道观察他。

15.DD.“竹杖芒鞋,友人相伴,浓厚的游兴”错,“准备芒鞋随拄杖”,诗人只是表达了自己准备好芒鞋竹杖,准备随时出发的心情,并非已经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在友人的陪伴下去游览群山。故选D。

16.①屋角梅疏深避俗”,意思是屋角几株疏疏落落的梅花,似乎在躲避尘世的喧嚣(1分),“梅花”,往往象征着高洁的品质(1分);“梅花稀疏”,即梅花疏疏落落,更是突出了友人远离世俗的高雅情趣。(1分)

②“墙头山拥乱窥人”,意思是墙头群山簇拥,仿佛在窥探着来客,“墙头山拥”,表现出友人居所的幽静和自然之美(1分),“乱窥人"巧妙地使用拟人手法,将友人住处的山人格化,仿佛在窥视来访者(1分),暗示了友人的热情好客。(1分)

17(1)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3)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18.A一清二楚(心知肚明)B改弦更张(补充同义词:改弦易辙、改辕易辙、改弦易调)

19.综合运用了疑问、陈述、祈使(或商量)语气(2分),引起读者对“戒糖”问题的思考,且语气亲切自然,带有婉商口吻,利于人们接受“与糖和解"的建议。(2分)

20②这些基因依旧完好无损地保留了下来

⑤也不可能轻易地把“甜”戒掉

21.甲:人生存下去需要糖

乙:每一次吃糖的时候/每次想起糖时/当下一次吃糖时

22.示例:

正确识糖,科学吃糖/

识糖求全面,吃糖重科学/

用理性心态识糖,按科学方式吃糖/

理性爱糖,全面识糖,科学吃糖

23.审题:

此题材料有两句话,审题时先锁定材料的中心——过往(往者),再找到两个基本点——往者不可谏(挽回、补救)、如果我当初。考生应紧紧扣住“过往"行文,且兼顾两个基本点,若忽略其中某一点,即有偏题危险。

“往者不可谏”和“如果我当初"有什么关系?它们并不是完全矛盾的。前者是既定事实,后者是假定设想,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性:虽然“过往”已成事实,不可挽回不可补救,但我们回溯往事时,总会情不自禁地说“如果我当初"。

这道题目具有一定思辨性,主要体现在对“如果我当初”的心理分析。过去是经历的时光,是走过的路,是人生的历史,是经验和教训。而“如果我当初"的心理存在多重性:可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