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沙市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高三10月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1.DA.“欣赏中国建筑之美,不应欣赏单体建筑"曲解文意,材料一第2段说的是“欣赏中国建筑,不仅要欣赏某座建筑单体的造型……而且要以更宏大的目光,着眼于欣赏建筑群的整体处理”,是“不仅要”,即需要,不是“不应”。B.“西方建筑本身是独立自足的,不会以建筑群的形式出现"说法绝对,根据材料一第3段中的“像紫禁城这样巨大、复杂而表现出极高水平的建筑群体构图,在别的国家是极为少见的”,可推知西方建筑并不是没有建筑群的形式,只是比较少。C.“相对于单体建筑的内部空间,中国建筑更加关注单体建筑的外部空间"无中生有,材料主要论述了建筑的外部空间,但并没有说与内部空间相比,外部空间更重要。
2.AA.“材料一认为建筑的外部空间是开放的”错误,根据材料一第1段中的“如果有包围整个建筑群的围墙,一般就指围墙以内的范围。如果没有围墙,那就指从视觉而言建筑群的影响范围”,可知材料一认为建筑的外部空间可以是封闭的,也可以是开放的。
3.D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可知“灰空间”之美源于室外空间通过空廊、半空廊、檐廊、亭子和门窗渗透到其他内外空间。A项意为“隔着窗户云雾沾染在衣服上,卷起幔帐,山泉映在镜中"。B项意为“窗外的帆影仿佛从窗隙中穿过,溪水映照在镜子中”。A项和B项描绘的是窗外之景进入室内,室外空间通过窗户向内空间渗透。C项意为“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说的是外面的草色映入帘中,室外空间通过帘子向内空间渗透。A、B、C三项似静止而又流动,具有无穷美妙的意境,均体现了“灰空间”之美;D项只是写院门深锁,院子中长满绿苔,游廊幽曲,小阁萦回,诗人独自寂寞地徘徊,没有体现室外空间向其他内外空间的渗透。
4.①材料一强调建筑与其外部空间是一体的,中国的建筑和外部空间共同构成一幅“画"。
②材料二强调建筑主体是外部空间的中心,中国建筑往往以主体建筑为中心,向外扩展形成外部空间。(每点2分)
5.①归有光在项脊轩前开窗并建起围墙,让日光通过墙壁反射进屋内,这一改造使得项脊轩的室内空间和外部空间产生交融,获得建筑美感。②归有光在庭院中种植兰花、桂树和竹木使旧时的栏杆焕发光彩,这一改造使得自然景观和建筑空间这两个元素相互映衬、对比烘托,获得建筑美感。③归有光建墙、种植之举,使项脊轩的系列景观呈现出线面结合的特点,形上更加丰富,渲染出强烈氛围,获得建筑美感。(每点2分)
6.AA.“小说中的‘我’认为,喜神行乐图起源于汉代的古贤烈女之像”错误,由“袁枚《随园诗话》谓:‘古无小照,起于汉武梁祠画古贤烈女之像’"可知,这是袁枚的认知,不是我认为。
7.BB.“衬托出齐白石是画喜神图画得最好的画师”错误,由“画穿戴是很费工的,要画得很细致。曾见过一篇谈齐白石的文章,……其实这是所有的画匠都做得到的,只要不怕麻烦"可知,这里要表达的是画穿戴很费工,要很细致。
8.①从标题来看,小说标题是“喜神”,意味着“喜神"是小说的重要内容,所以文本开端用了较多笔墨介绍了喜神的来历、类型和画法,更好地照应了标题。②从人物来看,小说刻画了一位喜神画家管又萍,需要用喜神的文化常识来烘托。③从情节来看,开头对“喜神”的描写为后文情节的发展提供了背景和铺垫。④从主题来看,喜神图类型、行乐图的历史,画遗像等内容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使小说体现出传统文化的风俗之美。⑤作者的创作理念是“照生活那样去写生活”,开头对于喜神来历、类型的叙述带有很浓厚的生活色彩,显得随意自然。(每点1分,答出4点即可)
9.①选材上多“写平常的人事”。汪曾祺在《喜神》的选材上,注重写凡人小事。作者通过写这样的凡人小事,让人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俗美、人情美。②语言多“清淡的文笔"。汪曾祺的小说语言注重生活化,接近口语,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例如写外祖父古板严厉,却有一幅“坐在一丛竹子前面的石头上,手执一卷书,样子很潇洒”的行乐图;管又萍生前替别人画遗像,临死前为自己画遗像,这些简约的笔墨,却刻画出极富个性的人物形象。③结构上注重“随意曲折"。小说中对“喜神”绘制的过程穿插在对外祖父的行乐图和画匠管又萍相关情节的叙述中,看似信笔而来,实则详略得当,可以看出汪曾祺小说安排自然合理,结构随意曲折的特点。(每点2分)
10.BCE句意:亚夫拒不奉命,坚守壁垒而不出兵,却派遣弓高侯韩颓当等人率领轻骑,切断了吴、楚军后方的运粮道路。“亚夫不奉诏”,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宾语“诏”后B处断开;“而”,转折连词,放在句首引出后面内容,其前C处断开;“将轻骑”,动宾结构,宾语“轻骑"后E处断开。
11.AA.“便宜”本指有利的、合乎时宜的办法或建议,也可指因利乘便、见机行事。“此处指有利的地理位置"错误,此指有利的策略。句意:亚夫认为采取坚守不出的战略是有利的。B.正确。句意:吴军奔袭亚夫军营的东南角。/作壁上观:双方交战,自己站在营垒上旁观。C.正确。句意:在这种情形之下军队很难借给他人。/句意:武器借给了贼兵,把粮食送给了盗匪。D.正确。句意:步兵擅长在险地作战,擅长攀爬高山越过山岭。缘木求鱼: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错误或行为违背客观规律,不可能达到目的。贬义。缘:攀援。/缘:介词,由于,因为。句意:老夫不曾为客扫过花径。
12.DD.“吴军如果进攻缓慢,把城邑留下不攻,汉军进入平原,将会招致失败”错误,原文“留下城邑"是“停下来夺取城邑”的意思。
13.(1)“楚国军队凶悍轻捷,一时难以与它正面交锋。我打算暂时把梁国舍弃给他们。"计策有利并被采纳。(“剽”:凶悍;“轻":轻捷。争锋:争夺胜利;交兵作战。“委”:舍弃。“计利以听":无标志被动句。“听”:被采纳。)(4分)
(2)况且让他人全权指挥一支军队走另外一条路,容易产生其他利害问题,白白地削弱了自己的力量罢了。(“擅兵":独揽兵权,全权指挥军队。“徒”:白白地。“损":削弱。“自损”:宾语前置。)(3分)
14.冯梦龙认为周亚夫平乱的事功,吴王要占一半的功劳,主要因为他没有听取手下田禄伯和桓将军的谏言。
吴王的“助力":①未听取田禄伯分兵牵制敌人的奇策,导致吴军疲惫,士气受挫;
②未听取桓将军的建议,在江淮平原作战,未发挥步兵优势;
③一路征战,陷入对方坚守的陷阱。(每点1分)
(冯梦龙的意思是:周亚夫平乱的事功,严格说来,赵涉和吴王都要占一半的功劳,但是后世仅只推崇周亚夫,却遗漏了田禄伯和桓将军的谏言,令人感到遗憾,真是可悲啊!可根据田禄伯和桓将军的谏言反向概括吴王的“助力”——失误即可。第功:评定功劳等次。)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大凡战争中所说的防守,是指在了解了己方情况后所采取的作战行动。了解到自己没有可以战胜敌人的条件,我就暂且坚守不与敌人交战,等到敌人出现可以被战胜的时机,就出兵进攻它,就没有不胜利的。兵法说:“了解到自己不能战胜敌人时,就要采取防守策略。"西汉景帝时期,吴、楚等七诸侯国发动武装叛乱,景帝命令周亚夫为太尉,率军向东进击吴、楚等七国叛军。周亚夫因此而亲自请示景帝说:“楚国军队凶悍轻捷,一时难以与它正面交锋。我打算暂时把梁国舍弃给他们。”计策有利并被采纳。又说:“但要派兵断绝他们的运粮道路,才可以制服它。"景帝同意了这个意见。周亚夫到任后,聚集部队在荥阳作战。梁国地处平原,吴国正在进攻梁国,梁国危急,就向周亚夫请求援救。周亚夫却率军进至东北方向的昌邑,修筑壁垒坚守不出战。梁王派遣使者前往请求亚夫出援,亚夫认为采取坚守不出的战略是有利的,不肯前往救援梁国。梁王上书景帝,景帝诏令周亚夫救援梁国。亚夫拒不奉命,坚守壁垒而不出兵,却派遣弓高侯韩颓当等人率领轻骑,切断了吴、楚军后方的运粮道路。吴、楚军由于缺粮饥饿,想要退兵,并多次向亚夫部队挑战,但亚夫始终坚守壁垒而不出兵应战。一天夜里,亚夫军营突然惊乱,互相攻扰,竟至闹到亚夫帐前,但他却不动声色地静卧不起身,不一会,部队自然重新稳定下来。吴军奔袭亚夫军营的东南角,周亚夫却令部队防备西北角。不久,吴军精锐主力果然奔向西北角,但却无法攻入。吴、楚军实在饥饿难耐,便引兵撤退了。周亚夫乘机出动精锐部队跟踪追击,大破吴军。吴王刘濞丢弃大部队,只带数千名精壮亲兵逃走,逃往江南的丹徒负隅顽抗。汉军乘胜追击,全部俘获了刘濞所丢弃的士兵。周亚夫下悬赏令说:“有谁能抓获吴王的,重赏千金。”一个多月以后,东越人便斩了吴王首级前来报功请赏。周亚夫率军同叛军相攻守一共历时三个月,吴、楚叛乱就被全部平定了。
材料二:
吴王在刚开始发兵的时候,他的臣下田禄伯担任大将军,田禄伯建议说:“将大军屯聚在一起向西推进,如果没有好的战略,白白地使军队疲惫,锐气挫伤,就很难获得成功。我愿意率领五万士卒,另外沿着江、淮向上游前进,攻下淮南、长沙,进入武关和大王的军队会合。这也可以算是一条奇计呢。"吴王太子劝阻说:“父王以出兵反叛为名,在这种情形之下军队很难借给他人,因为别人也有可能谋反,父王又怎么办呢?况且让他人全权指挥一支军队走另外一条路,容易产生其他利害问题,白白地削弱了自己的力量罢了。”于是吴王就没有答应田禄伯的要求。吴少将桓将军游说吴王说:“吴国有很多步兵,步兵擅长在险地作战,擅长攀爬高山翻越山岭;汉多的是车兵和骑兵,擅长在平地作战。希望大王不要进攻沿途所经过的城市,直接向西攻占洛阳的军械库,夺取敖仓的粮食,凭恃山河的险阻来号令诸侯,这样虽然还没有入关,但是天下的形势已经平定了。如果大王缓慢前进,停下来夺取城邑,汉军的车兵和骑兵一到,进入梁、楚的郊野,那就会大事不妙了。"吴王询问老将,老将们都说:“这些年轻人冲锋陷阵可以,哪里知道该如何考虑大局呢”于是吴王也没有采纳桓将军的计谋。
15.CC.“最后两句极言贾昌无德,忙于斗鸡邀宠,连父亲死了都没有守孝治丧,只派差夫替他沿途扶柩车"错,最后两句理解有误,应为:贾昌的父亲在千里之外死去,贾昌奉旨扶柩回葬,沿途的县官们为了讨好贾昌,都派差夫奉侍、引导、牵挽着灵车。
16.①选材(内容)不同,民谣借斗鸡小儿受宠而尽享荣华富贵,官员讨好奉承,来讽刺统治者的荒淫和官僚的逢迎;《促织》主要通过成名一家因促织小虫而遭遇的悲惨命运来批判统治者的无道和官僚的残暴。②风格(文体)不同,民谣表达更大胆直率,直接用辛辣的语言嘲笑当朝皇帝;小说《促织》则托言异代,辞旨微婉。③技巧不同,民谣用近乎漫画的手法,对史实作了艺术的夸张,形象鲜明;而《促织》则采用荒诞手法,运用大量的奇幻描写,揭示的现实世界的残酷与无奈。(每点2分)
17.(1)老鱼跳波瘦蛟舞;舞幽壑之潜蛟(2)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3)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5)天下为公,讲信修睦
18.AA.形容词作名词①⑥/形容词作动词②⑦/使动⑤⑨⑩/意动④⑧/名词作动词③
①形容词作名词,月光下的轻波。句意: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
②形容词作动词,阐明。句意: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
③名词作动词,落后。句意: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能低于圣人很远了。
④意动用法,以……为业。句意:郭橐驼以种树为业。
⑤使动用法,使……流动。句意:引来溪水作为使酒杯流动的曲水。
⑥形容词作名词,重权。句意: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
⑦形容词作动词,慈爱,爱护。句意:兄长不爱护弟弟。
⑧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句意:大王就不要对百姓认为您吝啬感到奇怪了。
⑨使动用法,使……战栗,使……震惊。句意: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
⑩使动用法,使……受损失。句意:所以使父亲受损失而自己谋求利益。
形容词作名词,卑微低贱的人。句意: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
名词作动词,施恩惠。句意:未能辅佐皇上有大的举动来施恩惠于百姓。
19.DD.定语后置①⑧/被动句②⑨/宾语前置③⑩/判断句⑤/状语后置④/主谓倒装⑥/省略句⑦
①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送留在汉者匈奴使”。句意:送回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
②被动句。句意:等到李牧因为受谗言被赵王杀害。
③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秦人不暇哀自"。句意:秦人还来不及哀悼自己。
④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焚拜如前人”。句意:像前边的人那样焚香、跪拜。
⑤判断句。句意:燕王是我拥立的。
⑥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为“百姓之谓我爱宜乎也"。句意:百姓认为我吝啬是应该的啊。
⑦省略句。句意:替我击败沛公的军队。
⑧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限当道崖”。句意:像门槛一样挡在路上的山崖。
⑨被动句。句意:你们这些人都要被他俘虏。
⑩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臣未闻之也"。句意:我没有听说过。
被动句。句意:诚信却被怀疑,忠诚却被诽谤。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威怒振之”。句意:用威风怒气来震慑他们。
判断句。句意:这是已经灭亡的秦朝的延续罢了。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而刀刃若于硎新发"。句意:刀刃像刚从磨石上磨出来一样。
20.DA.接连。句意: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劝请。句意:举起酒杯劝酒。B.全都,一概。句意: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带领,率领。句意:率领着疲惫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C.观察。句意:后悔当初不曾看清前途。/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你。句意:一定不会同意你的要求。D.都是“无,没有”的意思。句意:求取官职没有门路。/句意:家里的劳苦事没有一样不做的。
21.A.只在雪地环境发生B.就应该立即避开强光(答对一句2分,两句3分)
22.句④改为:雪地对紫外线的反射率最高。句⑥改为:在紫外线经过反射进入人眼后。
(句④“紫外线对雪地的反射率最高"主客倒置,应把“雪地”和“紫外线"互换。句⑥“紫外线在经过反射进入人眼后”,中途易辙,把“在"提到句首。)(每处2分)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二元思辨性材料作文题。材料中煮茶、马拉松比赛贵在适度,方能致远;葡萄与翡翠强调只有经历“极限”,方能铸就经典。适度与极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相互制约。两者正确的关系应为:适度是人生常态,极限是人生关键,适度和极限共同成就人生;将状态调适好,可为挑战极限做准备,适度是极限的基础,极限是适度的结果;同一情境下,不同人的适度和极限不同,不同情境下同一个人的适度和极限不同,无论适度还是极限,都会因人、时、地而异;当一个人不断突破极限,极限则转化为适度,当一个人习惯于消极保守,适度则转化为极限,适度和极限在特定情况下会相互转化。
如开头提出观点,安稳平凡的人生也好,挑战自我的生活也罢,我认为应将“适度"与“极限”融合,从而在人生之路上行稳致远、绽放精彩。主体部分先论述凡事有度,讲究分寸,滋味绵长。人生拿捏好分寸,方能达无宠无惊、无惧无忧之境。再论述肆意飞扬,挑战极限,追求精彩。然后辩证分析,若一味追求适度,则难免畏手畏脚,难成大器;若一味追求极限,则难免急功近利,失去自我。只有将适度和极限两种音符融合,方可演奏出自己的和谐乐章。最后总结全文,发出号召,让我们以适度为常态,以极限为挑战,定能行远自迩,笃行不怠。
立意:
1.拥抱适度,挑战极限。2.以适度调和,凭极限超越。3.以适度致远,以极限成就。
4.拓宽适度边界,超越极限。5.以适度筑基,以极限超越。
例文:
守“度"行远破“度”致远
古人常言“度”,何为其然也?或拘泥其中,墨守陈规;或好高骛远,欲速不达。由我观之,当守度行稳,立累土之基,而又不囿于其中,把握时机,破度致远,筑崇山之峻。
花看半开,酒至微醺。守“度”能让我们在千帆竞渡的社会中保持本心,吟啸徐行。
过分之事,虽有利而不为;分内之事,虽无利而为之。把握住这个“度”,才能不胡乱作为,心灵才会驶向更为辽阔的远方。我见新东方遭受滑铁卢之后并没有急于求成,宁静的讲述让众人在喧嚣之中深思动容;我见王羲之练就书法并非一日而成,十缸墨水,道不尽他那遒劲的笔锋。一曝十寒,终为无用;累土不辍,崇山峻成。按“度”而行,脚踏实地,方可乘长风破万里浪。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倘若囿于“度"的泥沼之中,便容易丧失进取的锐气,苟且度日。只有在守“度”的根基上,破“度"立新,我们才能在一潭死水中望见星河深深,追逐春色绵绵。
君可见,袁隆平打破权威,让人们不再死守“杂交水稻无优势”这个孟德尔遗传学定度;君可见,哥白尼提出惊世之论“日心说”,打破了教会神圣权威的“地心说”法度。倘若人人生活在“度"中,不敢越雷池一步,这个世界何以日新月异,滚滚向前?像海明威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花豹一样吧,敢于挑战生命的极限,超越环境的限度,向死而生,因为“山就在那里”;像沙漠中的百年盛放一次的普雅花一样吧,不与那些娇生惯养的艳花同“度”,长于烈空,惊艳万代。打破这个“度”,才能不拘泥于过去,迎向未来。破度向上,野蛮生长,方可踏破山河万朵。
揆诸当下,我见世人守“度"而唯唯诺诺,破“度”而好高骛远。余心悲矣!守“度"是守住心中信念,破“度”才能追寻远方的理想。而当下,许多人随其流扬其波,惑于蓬之心,迷于井之底,他们忘却了自己许下的不老誓言、立下的雄心壮志,混迹于市井,染尘于俗世。而“度"乃人生一大哲理,世间千帆竞渡,何不守度,种豆南山,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世间踽踽独行,何不破度,剑指远方,去破山河万里围。
由此,吾观之临“度”如临字帖,初学时需依之,而倘若不破之,怎可获“翩若惊鸿,宛若游龙"之神韵、以如椽大笔挥毫天下之事?守“度”行稳,破“度"致远,方能驭心无惑,驭志无疆,向阳拔节,熠熠生光。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2022级
10月月考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24年10月24日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所谓建筑的外部空间,就是建筑外墙以外建筑群之间的空间,如果有包围整个建筑群的围墙,一般就指围墙以内的范围。如果没有围墙,那就指从视觉而言建筑群的影响范围。
中国人有特别强势的群体观念,很早就发展了群体构图的概念:建筑群以院落的形式横向伸展,占据很大一片面积。中国建筑通过多样化的院落方式,把各个构图因素有机组织起来,包括各单体之间的烘托对比、院庭的流通变化、空间与实体的虚实相映、室内外空间的交融过渡,形成总体上量的壮丽和形的丰富,渲染出强烈的气氛,给人以深刻感受。因此,欣赏中国建筑,不仅要欣赏某座建筑单体的造型,欣赏它的体、面、线的变化,欣赏内部空间所营造的气氛以及装饰的运用,而且要以更宏大的目光,着眼于欣赏建筑群的整体处理,包括单座在群中的作用,单座与单座的关系等。可以说,“美在关系”这句话在中国建筑中体现得最为鲜明。
像紫禁城这样巨大、复杂而表现出极高水平的建筑群体构图,在别的国家是极为少见的,可以说是全世界的最高典范。西方建筑的出发点是面,完成的是团块状的体,具有强烈的体积感。欣赏西方建筑,就像是欣赏雕刻,它本身是独立自足的,人们围绕在它的周围,其外界面就是供人玩味的对象。在外界面上开着门窗,它是外向的、放射的,欣赏方式重在“可望"。
中国建筑的出发点是线,完成的是铺开成面的群。以绘画作比,群里的廊、墙、殿、台、亭、阁以及池岸、曲栏、小河、道路等,无非都是些粗细、浓淡、长短不同的“线”。中国的建筑群就是一幅“画”,其外界面是围墙,只相当于画框,没有什么表现力,对于如此之大的“画面”来说,人们必须置身于其中,才能见到它的面貌,所以不是人围绕建筑,而是建筑围绕人。中国的建筑是内向的、收敛的,其欣赏方式不在静态的“可望”,而在动态的“可游”。人们漫游在“画面"中,步移景异,情随境迁,玩味各种“线”的疏密、浓淡、断续的交织,体察“线"和“线”以外的空白(庭院)的虚实交映中所展现的全“画"的神韵。
就像中国画中任何一条单独的线,如果离开了全画就毫无意义一样,中国建筑的建筑单体一旦离开了群,它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根据。太和殿只有在紫禁城的庄严氛围中才有价值,祈年殿也只有在松柏浓郁的天坛环境中才有生命。
中国建筑的空间美,不如说主要存在于室外空间的变化之中。就建筑单体而言,室外空间是外部空间,但就整个建筑群而言,它又是内部空间。但这个空间只有一个量度——它是露天的。而且即使在水平方向,它也随时可以通过空廊、半空廊、檐廊、亭子和门窗渗透到其他内外空间,它的大小和形状都是“绘画”性的,没有绝对明确的体形和绝对确定的体积。这种既存在又不确定,似静止而又流动的渗透性空间,就是所谓“灰空间”,好像国画中的虚白和虚白边缘的晕染,空灵俊秀,具有无穷美妙的意境——“即其笔墨所未到,亦有灵气空中行”(高日甫《论画歌》),“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笪重光《画筌》)。艺术家匠心所在,常常正是此无笔墨处。
(摘编自萧默《建筑的意境》)
材料二:
中国建筑以单体建筑为出发点,先是构成一个具有组合功能的封闭的庭院空间,然后以庭院空间为基本单元,向纵横两个方向,尤其是向纵向(南北方向)加以发展,从而构成一个更大的闭合空间。一般较大的建筑群,如宫殿、寺庙等,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甚至民宅也采用了这种庭院空间的方式,北方的四合院就是典型代表。有的民宅,虽然是较小的单体建筑,但也会在其前后围护一个简单的庭院空间。所以,中国建筑美学的历史发展是以外部空间的组织为基本线索的,这一特征十分明显。中国建筑艺术空间表现的一个重要特征:即从其中心点(往往是主体建筑)出发,向外扩展,形成丰富的外部空间。
一般的庭院是在民宅中常见的四合院形式。即把各种有着不同功能的单体建筑组织为一个闭合的庭院空间。它往往有一条南北走向的中轴线,沿轴线布置主要建筑,两侧以及其对面则为次要的建筑,然后再用围墙或者廊庑构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闭合空间。
一般大型建筑往往由多重庭院空间组成一个更大的闭合空间。从总体上来看,中国的城市就是一个放大了的庭院空间,这个闭合的空间是由众多较小的庭院空间组成,而城市的主体建筑以及道路又把它们组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严格的轴线对称和条块分割,使整个空间的分割有着明晰的序列性。
(摘编自余东升《中西建筑美学比较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欣赏中国建筑之美,不应欣赏单体建筑,而应欣赏建筑群整体,把握单体建筑与建筑群、其他单体建筑的关系。
B.与中国建筑不同,西方建筑本身是独立自足的,不会以建筑群的形式出现,欣赏西方建筑重在从外界面欣赏。
C.中国建筑美学的历史发展是以外部空间的组织为基本线索的,相对于单体建筑的内部空间,中国建筑更加关注单体建筑的外部空间。
D.在中国,无论是一般的民宅还是城市大都很强调对称,庭院或城市往往有一条中轴线贯穿,其主体建筑便沿线布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建筑的外部空间是开放的,材料二认为建筑的外部空间是封闭的。
B.材料一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以绘画作比,以“线”“画"等物形象地论述了中国建筑群的特点。
C.材料一中引用了与画有关的句子,指明了中国建筑的空间美存在于空间营造的意境中。
D.材料二对中国建筑美学的历史发展进行了研究,指出庭院空间是中国建筑的基本单位。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国建筑“灰空间”之美的一项是()(3分)
A.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唐·王维)
B.帆影都从窗隙过,溪光合向镜中看。(清·叶令仪)
C.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室铭》唐·刘禹锡)
D.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正月崇让宅》唐·李商隐)
4.两则材料都论述了中国建筑与其外部空间的关系,二者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分)
5.《项脊轩志》中,归有光曾以“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描述自己对项脊轩及周围环境的改造。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种改造是如何体现中国建筑“美在关系”这一鲜明特点的。(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_
喜神
汪曾祺
喜神即画像,这大概是宋朝人的说法。钱大昕《竹汀先生日记钞》:“读宋伯仁《梅花喜神谱》……凡百图,图后五言绝一首,题曰‘喜神’,盖宋时俗语,以写像为喜神也。"钱说未必准确。喜神我们那里现在还有这说法。伯仁画梅,只是取其神韵,“喜神”是诗意化了的说法,是从人像移用的。除了宋伯仁,也没有听说过称花卉画为喜神的。
作为人像的喜神图有两种。一种是生活像,即行乐图。袁枚《随园诗话》谓:“古无小照,起于汉武梁祠画古贤烈女之像。而今则庸夫俗子皆有一行乐图矣。"行乐图与武梁祠画像,恐怕没有直接关系,袁枚盖亦揣测之词。自画或请人画小像,当起于唐宋,苏东坡即有小像。明清以后始盛行。“庸夫俗子皆有一行乐图矣”,是对的。我的外祖父即有一行乐图,是一横披。既是“行乐”,大都画得很闲适,外祖父的行乐图就是这样。他坐在一丛竹子前面的石头上,手执一卷书,样子很潇洒,其实我的外祖父是个很古板严厉的人,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他坐在丛竹前的石头上,并且他从来不看一本书。
比行乐图更多见的喜神是遗像,北京人叫做“影”。画遗像的是专门的画匠,他们有一套特殊的技法。病人垂危,家里人就会把画匠请来。画匠端详着病人,用一张纸勾出他的脸形粗略的轮廓线条。回家在一张挖出一个椭圆的宣纸的椭圆处,用淡墨画出像主的头像的初稿。照例要拿了初稿到“本家"去征求死者亲属的意见。意见总是有的,额头窄了、颧骨高了、人中长了……最挑剔的大都是姑奶奶。画匠把初稿拿回去,换一张新纸,勾了墨色较深的单线,敷出淡淡的肤色,“喜神”的头部就算完成。中国的传真画像的匠师有一套秘传的“百脸图”,把人的面部经过分析,定出一百种类型,画像时选定一种,对着真人,斟酌加减,画出来总是相当像的。我们县城里画像画得最好的是管又萍,他的画价也最贵。
“开脸”之后,画穿戴。男的都是补褂朝珠,颜色是一样的,只有顶子不能乱画。大红顶子、金顶子,不能乱来。常见的喜神上的顶子多半是蓝顶子、水晶顶子,因为这是不大的功名。女的则一律是凤冠霞帔。这有点奇怪,男女时代不同。喜神上的老爷是清装——袍套,太太则是明代的服装——凤冠霞帔是明代服装。据说这跟洪承畴的母亲有关。洪母忠于明室,死后顺治特许以明代命妇服装盛殓。以后就将此制度延续了下来。顺治开国,为了笼络人心,所颁圣谕或者可信。
画穿戴是很费工的,要画得很细致。曾见过一篇谈齐白石的文章,说他画的像能透过纱套,看得见里面袍子上的团龙。其实这是所有的画匠都做得到的,只要不怕麻烦。
管又萍画像只管“开脸”,画穿戴都交给了徒弟。他有两个徒弟,都是哑巴。他们也能“开脸”,只是不那么传神。
管又萍病重,自知不起,他叫两个徒弟给他画一张像。徒弟画好了,他看了看,叫徒弟拿一面镜子、一枝笔,他对着镜子看了看,在徒弟画的像上加了两笔。传神阿堵,颊上三毫,这张像立刻栩栩如生,神气活现。
管又萍放下画笔,咽了气。
文本二
一个人的风格是和他的气质有关系的。布封说过:“风格即人。"中国也有“文如其人”的说法。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取舍不同,静躁异趣。杜甫不能为李白的飘逸,李白也不能为杜甫的沉郁。
要形成个人的风格,就得读和自己气质相近的书。也就是说,读自己喜欢的书、对自己口味的书。
一个作家读很多书,但是真正影响到他的风格的,往往只有不多的作家,不多的作品。有人问我受哪些作家影响比较深,我想了想:古人里是归有光,中国现代作家是鲁迅、沈从文、废名。
我曾经在一次讲话中说道归有光善于以清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事。归有光自称他的文章出于欧阳修。读《泷冈阡表》,可以知道《先妣事略》这样的文章的渊源。但是归有光比欧阳修写得更平易,更自然。他真是做到“无意为文”,写得像家常话似的。他的结构“随意曲折”,若无结构。他的语言更接近口语,叙述语言与人物语言衔接处若无痕迹。他的《项脊轩志》:“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话没有说完,就写到这里。想来归有光的夫人还要向小妹解释何谓阁子的,然而,不写了。写出了,有何意味?写了半句,而闺阁姊妹之间闲话神情遂如画出。这种照生活那样去写生活,是很值得我们今天写小说时参考的。我觉得归有光是和现代创作方法最能相同,最有现代味儿的中国古代作家。
(摘编自汪曾祺《谈风格》)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的“我”认为,喜神行乐图起源于汉代的古贤烈女之像,后来发展为庸夫俗子皆有的行乐图,例如“我"的祖父就有一幅。
B.小说中的外祖父虽是个很古板严厉的人,但在其行乐图中却潇洒地手执书卷坐在丛竹前的石头上,因为这才符合行乐图闲适的要求。
C.画遗像时需拿了初稿到“本家”去征求死者亲属的意见,其中姑奶奶们往往是最挑剔的,这也说明对传真画像的匠师技能要求比较高。
D.管又萍经对镜自照后,在徒弟画的像上加了两笔,画像立刻栩栩如生,神气活现,这表明管又萍在传真画像方面技艺高超。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在介绍喜神图类型时就带了一笔“我们县城里画像画得最好的是管又萍,他的画价也最贵”,这句话为后文表现管又萍的高超技艺作了铺垫。
B.文本一写齐白石“画的像能透过纱套,看得见里面袍子上的团龙”,衬托出齐白石是画喜神图画得最好的画师,画得极其细致。
C.文本二中作者认为归有光“半句传神"很有意味,这一观点在《喜神》中也有体现,如写到“管又萍放下画笔,咽了气”就结束。
D.文本一的风格应是与汪曾祺个人气质有关系的,而这一风格的形成受他所喜欢的归有光、鲁迅、沈从文等作家作品的影响。
8.文本一是一篇小说,为什么却用了较多笔墨介绍喜神图类型及画法?请简要分析。(4分)
9.作者认为“归有光是和现代创作方法最能相同,最有现代味儿的中国古代作家”,其创作也深受归有光的影响。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凡战,所谓守者,知己者也。知己未有可胜之理,则我且固守,待敌可破之时,则出兵以攻之,无有不胜。法曰:“知不可胜,则守。”汉景帝时,吴、楚七国反,以周亚夫为太尉,东击吴、楚七国。因自请于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计利以听。又曰:“绝其食道,乃可制也。”上许之。亚夫至,会兵荥阳。梁处郊野,吴方攻梁,梁急,请救于亚夫。亚夫率兵东北走昌邑,坚壁而守。梁王使使请亚夫,亚夫守便宜,不往救。梁上书于景帝,帝诏亚夫救梁。亚夫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弓高侯等将轻骑绝吴楚兵后食道。吴、楚兵乏粮,饥,欲退,数挑战,终不出。夜,亚夫军中惊乱,自相攻击至于帐下。亚夫坚卧不起,顷之,自定。吴奔壁东南陬,亚夫使备西北。已而,吴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楚兵饥,乃引兵退。亚夫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王濞弃其军,与壮士数千人亡走,保于江南丹徒。汉兵因乘胜追击,尽获之。亚夫下令曰:“有得吴王者,赏千金。"月余,越人斩首以告。凡相攻守三月,而吴、楚悉平。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吴王之初发也,吴臣田禄伯为大将军。田禄伯曰:“兵屯聚而西,无他奇道,徒钝兵挫锐尔,难以立功。臣愿得五万人别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长沙,入武关与大王会。此亦一奇也。”吴王太子谏曰:“王以反为名,此兵难以藉人,人亦且反,王奈何?且擅兵而别,多他利害,徒自损耳。"吴王即不许田禄伯。吴少将桓将军说王曰:“吴多步兵,步兵利险,善缘山截岭;汉多车骑,车骑利平地。愿大王所过城不下,直去,疾西据洛阳武库,食敖仓粟,阻山河之险,以令诸侯。虽无入关,天下固已定矣。大王徐行,留下城邑,汉军车骑至,驰入梁、楚之郊,事败矣。”吴王问吴老将,老将曰:“此年少摧锋可耳,安知大虑?"于是王不用桓将军计。
(节选自《十七史百将传》)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亚夫不奉A诏B坚壁不出C而使弓高侯等D将轻骑E绝吴楚F兵后食道。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便宜,本与贾谊《过秦论》“因利乘便”的意思相同,此处指有利的地理位置。
B.壁,文中指营垒,与成语“作壁上观"中的“壁”意义和用法相同。
C.藉,借给,与李斯《谏逐客书》“藉寇兵而赍盗粮"中“藉”意思相同。
D.缘,文中指攀爬、攀登,与成语“缘木求鱼"中的“缘”意义和用法相同,与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的“缘”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亚夫以太尉身份领兵平定吴、楚反叛,对战事有清醒认识,出兵之前就向君王提出了自己的策略,并得到了允许。
B.周亚夫违背君王诏书拒绝救梁,面对自己军营中的叛乱按兵不动,面对敌军挑战坚守不出,体现了战争中的坚守策略。
C.吴王不顾步兵不利平原作战的事实,选择主动击梁,周亚夫选择坚守策略,既避其锋芒,也使吴王陷入被汉军切断后方运粮道路的绝境。
D.桓将军认为在平原作战,吴军如果进攻缓慢,把城邑留下不攻,汉军进入平原,将会招致失败。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计利以听。(4分)
(2)且擅兵而别,多他利害,徒自损耳。(3分)
14.明人冯梦龙《智囊》评价“亚夫之功,赵涉与吴王分半,而后世第功亚夫,竟无理田、桓二将军之言者,悲夫!”,吴王为“亚夫之功"有哪些“助力”?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代民谣,完成15—16题。
神鸡童①谣
唐·佚名
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
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
能令金距②期胜负,白罗绣衫随软舆③。
父死长安千里外,差夫持道挽丧车。
【注】①神鸡童:唐玄宗时受宠的驯鸡小儿贾昌的绰号。当时世风奢靡,玄宗也酷爱斗鸡,许多擅长斗鸡之人都受到宠幸。②金距:公鸡斗架时,爪子上装着金属的套子,叫“金距"。③软舆:即轿子。
15.下面对这首童谣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先交代了神鸡童生活的时代背景,正如“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一样,是愤激之词,也是一种反常的社会心理的写照。
B.“能令金距期胜负"运用借代手法写出贾昌能够号令群鸡,预判胜负,表现他技艺的高超。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也使用了此种手法。
C.最后两句极言贾昌无德,忙于斗鸡邀宠,连父亲死了都没有守孝治丧,只派差夫替他沿途扶柩车。
D.本诗语言浅白,通俗易懂,或议论辛辣嘲讽,或描写画面感极强,形象生动,体现了民谣的特色。
16.《神鸡童谣》和蒲松龄的《促织》都有对封建官僚和统治者的批判与讽刺,试分析二者在表现这一主题上有哪些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列子·汤问》中“匏巴鼓琴而鸟舞鱼跃"借动物的动作来写音乐之美妙,与之类似的还有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___”和苏轼《赤壁赋》中的“___"。
(2)《唐诗解》“戍既久,室家相望之情极矣”,评价的是高适《燕歌行》中的诗句“___,___"。
(3)电视剧《甄嬛传》中,皇帝为废妃甄嬛回宫拟定了“熹”作为封号,并释义“往事暗沉不可追,来日之路光明灿烂"。这与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
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4)君子敬“小"而慎微,如司马迁《屈原列传》“___”,表明“小"可以表达深远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冷藏服务收入合同范本
- 公民之间借款合同范本
- 互联网公司办公室翻新协议
- 2025年度安防设备正规售后服务协议书
- 2025年度学生接送安全责任书编写范本
- 2025年度摩托车整车销售权转让合同
- 园林绿化监理居间合同
- 二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第六单元《6.1教室有多长》教学设计教案
- 农村经营餐馆合同范例
- 2025年度房地产纠纷和解执行协议
- 电网工程设备材料信息参考价(2024年第四季度)
- 2025年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数据中心运维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标)
- 瑞幸对赌协议
- 幼儿园一日活动流程教师培训
- 征信入校园教育课件
-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书分享读书分享笔记
- 电玩城培训课件
- 《电子商务系统分析与设计》课件-电子商务系统规划
- 2025年山东铁投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解读《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