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陈洋中学高二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陈洋中学2024年高二年级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宋代词人中的杰出代表,苏轼开创性地将“豪放"的词风与本属“婉约”的词体统一在了一起。这种统一,固然离不开苏轼横溢的天才,但当考察苏轼的宦迹行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豪放词的出现,无疑受了地域文化的强烈影响;豪放风格与词体的和谐统一,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创作者对不同地域文化进行整合的结果。
熙宁七年(1074)十二月,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至熙宁九年(1076)十一月离任。在密州的两年,苏轼词的创作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时期,虽然创作数量不如杭州时期多,但这时苏轼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词体“自是一家"的面目,使自己的作品“一扫绮罗香泽之态”,在词的创作上真正走向了成熟。《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就产生于这一时期。
苏轼创作上的这些变化,与密州的民风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密州,北宋时属京东路。《宋史·地理志》说京东路的人“大率东人皆朴鲁纯真,甚者失之滞固”,欧阳修也说“河朔之俗,不知嬉游”。并且,由于是孔子的故乡,京东路儒学相当兴盛,“专经之士为多"。密州一带的京东人在北宋以强悍勇武闻名。围猎是密州人生活内容中重要的一部分,苏轼知密州后,便时常参与其中。
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对苏轼词风改变的影响力是不能低估的。作为苏轼革新词体的背景,文化氛围、地域民风以及文学传统,这些因素我们不能轻易地忽视。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作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重要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更无疑会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而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段的创作,正体现出这一倾向。
可以说,是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促使苏轼自觉地以豪壮的声调、超越的意识入词,最终使词这种体裁完成了从伶工歌女之歌词向士大夫抒情言志诗体的转变,词体的疆域也因此而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所以,要清晰地认识词体的革新、转变,地域文化这一背景因素无疑应当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取材于吴德岗《地域文化与苏轼词的创作》)
材料二: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特别是在乡土文学中,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其中,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突出,湘西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对他的创作有着深刻影响;而沈从文则用自己的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
湘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汉族杂居地,其文化内涵是复杂的。少数民族在不断的迁徙发展过程中,有战争,有冲突,有同化,有融合,但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的民族特性和风俗人情。历代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多是钳制、镇压的政策,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等各方面都是受歧视的,是被压抑的群体。而沈从文关于湘西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能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他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同时,这也激发他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顽强的生命力量、积极健康的优秀品格和原始粗犷的少数民族生活中凝聚着的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
在沈从文早中期的散文作品中,他对故乡的介绍角度独特而又全面深入。他有意略去当时行政区域的划分,由屈原而到沅水,由沅水而到川黔交界之处,突出湘西悠久的历史、楚文化传统和凤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然后逐一描绘人的生存状态和地方古朴民风,体现井然的社会秩序和人神共治的情形。
除了散文以外,在小说创作中,沈从文也总是用大量的篇幅集中描绘地域文化特征。在其代表作品《边城》中,就专门详细周到地介绍了小城依山傍水的地形地貌,以吊脚楼为主的建筑格局,河岸的景色,小镇的屯兵和形形色色的住户,然后才进入故事,引出主要人物。沈从文的小说非常重视故事的地域背景,总是不忘表现湘西的人杰地灵和与众不同,选择最能体现湘西文化精神内核的东西加以表现,因此也在写作风格上呈现出一种独具风韵的审美形态。
沈从文给中国现代文坛带来一股清新自然的山乡野风,也让偏居一隅、被世人忽略的湘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他那独特的地方意识和对地域文化的浓厚兴趣、准确把握,是他研究中国社会、剖析中国文化的切入点和有效途径。
(取材于包晓玲、姚克波《论沈从文与湘西地域文化》)
材料三:
文学之有地域性,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文心雕龙》称北方的《诗经》“辞约而旨丰"事信而不诞”;而南方的《楚辞》则“瑰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
论及地域,首先不能回避的当然是自然。决定人类生活和命运的基本因素,从来就是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北方寒冷干燥,北方人于是魁伟刚健、勇敢剽悍;南方湿润潮湿,南方人于是温柔细腻、机灵敏捷;秦岭隔开了长江与黄河两大流域,黄河以北以狩猎游牧见长,黄河以南则以旱作粗放种植为主,到了长江两岸,水稻的精耕细作蔚然成风,不同区域孕育出大不相同的历史文化景观。地域的不同,就有山川形制的不同,就可能产生出不同的族群……复杂而广阔的地域,使中国的地域性既鲜明又丰富驳杂,从而大有别于世界的其他文明古国。
另外,对地域的关注和理解,恐不能过于集中于山川、气候、物产之类的自然因素上,更要看到自然的背后是沿袭悠久的人文环境,诸如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必然通过地域文化而起作用。越是后来,人文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就越是复杂与深刻,这便是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陕秦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关东文化等说法的由来。如果说,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那么,它也顺理成章成为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
地域、自然、文化和文学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一个互动、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但在今天,不论怎么强调地域性对于文学的意义都不为过。一方面,若是论及文学及其价值,人们有理由首先关注文学中浸染着的地域性灵魂;另一方面,若是发掘文学中带有的普遍性意义,人们也一定需要借助地域特征去作表达和阐释。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几乎抹平并且遮蔽了所有地域特征的时代,这既是文学抗拒同质化的唯一途径,更是文学保持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不二法门。
(取材于何志云《谈文学的地域性:地域文化决定族群的精神和品格》)
1.(3分)材料一关于密州地域文化特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当地儒学兴盛,传统深沉厚重。
B.密州一带百姓以强悍勇武闻名。
C.当地很多人都很看重围猎活动。
D.词风豪放能寄托诗人的政治怀抱。
2.(3分)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从文对湘西的少数民族同胞抱有深切的同情和关注。
B.沈从文认为,湘西的古朴原始才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C.沈从文对湘西的热爱,使他热衷于表现湘西地域文化。
D.湘西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在于它的顽强、质朴和积极。
3.(3分)下列对材料三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经》和《楚辞》的最大差异在于南北方文化不同。
B.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对人的性格形成起着最关键的作用。
C.地域文化决定了文学作品的风格以及作者的精神品格。
D.在今天,文学抗拒同质化要靠强调自身地域性来实现。
4.(5分)为表现湘西地域文化,沈从文在文学创作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请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加以概括。
5.(5分)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简要说明“地域文化"这一概念中所包括的要素。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口古枣园
魏胜先
豫北内黄县六村乡千口村,有一处闻名遐迩的古枣园——千口千年古枣园。
千口千年古枣园,北靠晋豫鲁铁路干线,西傍颛顼、帝喾二帝陵,南邻梁庄镇,东接硝河坡。古枣园占地一千余亩,枣树万余棵,其中中心区一百零二亩,现存古枣树一千两百余棵,许多树龄在千年以上,树围在一百七十厘米左右。被林业部门鉴定命名的“千年枣树王”,树龄约一千五百多年。
步入园内,一望无垠的古枣树纵横交错,苍劲茂盛。棵棵树干表面沧桑斑驳,色如火山石,状若鳄鱼皮。树冠八方张开,虬髯盘旋,气宇轩昂,新枝绿叶间串串玛瑙似的枣随风摇曳。置身于树下,仰首可摘枣,俯身能刨花生,既赏美景,又饱口福,惬意无比。
五十多年前,孩提时代的我,每年秋天都跟着大人们来这儿拾红枣、刨花生,那时觉得这里不过就是个枣园而已。然而,今天我驻足园内,却有不一样的感受。
我遇到一位老者,姓刘,八十五岁,性情耿直,看管古枣园已有半个多世纪。他饶有兴致地给我讲起了古枣园的历史,以及与古枣园有关的故事——
内黄,因黄河而得名。汉代以前,古黄河曾流经这块土地的南面,故称内黄。早在秦汉时期,这里的先民就在黄河故道栽种枣树。漫漫黄河故道,成就了内黄红枣的美名。自2002年以来,县里多年举办红枣节,吸引了数十万名海内外游客。
千口,地处内黄县南端,也因黄河而得名。这里曾是古黄河上的一个渡口,因旧时黄河常年决口,先民频频搬迁,故名“迁口"。后人为了书写方便,逐渐变为“千口”。
精神矍铄的刘老汉凝望着硕果累累的古枣园,在锄把上磕磕烟斗,告诉我,他小时候枣园就是这个样子。祖辈们都说,这儿自古以来就是块好地,沙质细软,枣树长得好。
先辈们从试种酸枣开始,经过一代代人的反复试验,终于培育出耐旱、耐盐碱、耐瘠薄,盛花期长、果实肉厚、香甜可口的优良品种——扁核酸。
扁核酸,因核状扁、味酸甜而得名。其鲜果酥脆多汁,酸甜可口;干果皮薄肉厚,香甜缠绵。古枣树上结的果,经过专业测定,果酸含量为其他品种的五倍,不仅是滋补营养之佳肴,还是中药的药引子。蜜蜂在古枣树上采集的枣花蜜,晶莹剔透,味正醇厚,润肺明目,被誉为蜜中上品。
曾经,这里的先民靠一行行枣树防风固沙;遭自然灾害,靠红枣充饥救急;遇兵匪战乱,靠枣林天然屏障护身保命。作为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的据点,千口村古枣林一带培养和保护了许多地下共产党员、游击队员。
新中国成立后,千口古枣园重焕生机。上世纪六十年代,村里对园内枣树进行逐棵登记。枣树总数达十万余棵。国家修建汤濮地方铁路时,专门在千口村设站。县里专门在千口车站建起了红枣系列产品收购门市部。
这里流传着一首民谣:“七月十五枣红圈,八月十五枣动杆,九月十五枣下箔,十月十五捞不着。"每年枣熟季节,枣园内,道路旁,一排排用高梁秆编织成的枣箔上,厚厚的红枣,在阳光照射下鲜艳夺目,宛若一方方红色的地毯;土产门市部,门前车水马龙,前来收购红枣、枣蜜的商贾络绎不绝;院内小山一样的枣垛,源源不断地装上小火车车厢,运往全国各地。
“枣儿香,枣儿甜,三分种,七分管;剪枝砍皮防枣锈,灭虫翻土疙瘩山。”这是当地枣农对枣树管理的精辟总结。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这里每家每户都有了自己承包的土地和枣园。老枣农如鱼得水,将毕生经验全部倾注在枣树管理上。且不说每年至少五次修剪荒枝嫩条,光是枣树灭虫就是一场重头戏。为保证果品绿色无公害,枣农们常常用榔头击打树枝上的枣尺蠖。男人们在前面抢着木杆击打,妇女和小孩儿跟在后面,用指将打落在树根下的尺蠖一一消灭。有的尺蠖在强震下应声落地,而大部分则吐丝垂吊,缓缓坠地。待复活后又爬上树干。智慧的枣农把每棵树根下的土封成陡坡,并用木板将土坡拍打光滑,尺蠖欲爬不能,等来的则是集中就擒。
三年前的一个冬天,南方一位做古董家具生意的经营者看中了这里的古枣树,千里迢迢赶来,并托人向刘老汉说情,表示想出巨资挖走园中几棵最大的枣树。爱树如命的刘老汉听说后火冒三丈:“无论给多少钱都不能挖,那可是老祖宗给俺们留下的无价之宝啊!他们要挖走的不单是树,而是全村人的命根……"对方最后只好悻悻离开。
2018年底,村两委牵头,动员了十二名具有丰富枣树管理经验、勤奋好学的青壮年,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将古枣园中心区一百零二亩土地,从原先三十多个承包户手中流转出来,成立了古枣园生态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并投资修建起古朴典雅的千年古枣园大门牌坊,拉起透景篱笆墙,硬化了古枣园门前道路和停车场。
千年古枣园而今更风光。为了古枣园的今天而世代相守、默默耕耘的沙区人民,他们有古枣树一样铁骨铮铮的品格,让人看到了这片土地更加美好的明天……
(摘编自2020年08月22日《人民日报》)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千口古枣园古枣树数量多、树龄长、树围粗,纵横交错,苍劲茂盛,古枣园久经岁月变迁仍充满活力。
B.内黄、千口皆因黄河而得名,这里沙风细软。适合枣树生长。先辈们代代试验,终于培自出优良枣树品种。
C.枣农们用榔头击打树技上的枣尺蠖,把每棵树根下的土封成陡坡,体现出当地农业技术的原始落后。
D.文章写了古枣园传承千年而生生不息的历史,赞美了为了古枣园的今天而世代相守、默默耕耘的沙区人民。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色如火山石,状若鳄鱼皮”“虬髯盘旋,气宇轩昂”,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古枣树沧桑而道劲。
B.“七月十五枣红圈……”“枣儿香,枣儿甜……"等民谣写出了枣农对古枣树的深厚感情,既体现了乡土特色,又富有韵味。
C.文章写刘老汉听说有富商想出巨资挖走古枣树后“火冒三丈”,严辞拒绝,表现出刘老汉不为利益所动的耿直性格。
D.文章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描绘了古枣园的美丽风光,叙述了古枣园的历史和相关的故事。
8.(4分)文章后半部分用不少笔墨写枣农管理枣树,对此你如何理解?
9.(6分)“今天我驻足园内,却有不一样的感受”,请结合文本谈谈作者有哪些“不一样的感受"。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说剑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馀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馀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
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太子何以教周,赐周千金?”太子曰:“闻夫子明圣,谨奉千金以币从者。夫子弗受,悝尚何敢言!"
庄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
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剑士,皆蓬头突鬓①”,垂冠②,曼胡③之缨,短后之衣④,瞋目而语难,王乃说之。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
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王脱白刃待之。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使太子先?”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
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馀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
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⑤;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曾服毙其处也。
(选自《庄子》,有删改)
[注]①突龔:鬓毛突出。②垂冠;帽子低倾,表示威武。③曼胡:粗实。④短后之衣:后身短便于起坐的衣服。⑤齐岱为锷:岱,泰山。锷,创刃。
10.(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B.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C.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D.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又称王储、皇储或储君,是中国古代王朝中王位或皇位继承人的称谓。
B.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五行学说常被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C.宰人,现比喻向买东西或接受服务的人索取高价,在文中指负责国君膳食的官员。
D.服毙,中国古代的一种死刑。文中指剑士被赵文王赐死。
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说他的剑术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是为了引起赵文王的兴趣,以达到“说剑"尽讽谏之意的最终目的。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手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庶人之剑。
D.庄子对“天子剑”的描述,如拿燕谿的石城山做剑尖,拿齐国的泰山做剑刃,用中原以外的四境来包扎等,表现了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道理说得引人入胜的特点。
13.(8分)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闻夫子明圣,谨奉千金以币从者。夫子弗受,悝尚何敢言!
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14.(3分)赵文王听了庄子关于“天子剑"的描述,为何“芒然自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风(其十九)
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1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为古体组诗其中一首,开头两句分别交代了游仙之地和所遇之仙,即西岳华山的莲花峰和明星仙子,展现出一个奇异瑰丽的神话世界。
B.三到六句紧承第二句,具体描写明星仙子的美好形象,既有肌肤之美,又有超然神韵,从不同角度描绘出一幅栩栩欲活的仙女飞天图。
C.七到十句写明星仙子邀请诗人共登云台峰晤见卫叔卿的情景,诗中用卫叔卿的故事暗暗关合自己的遭遇,表达自己不事权贵、傲岸不羁的性格。
D.本诗与《蜀道难》手法上有诸多相似处,如这里的“豺狼"与“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里的“豺狼"都喻指叛军,此外两诗均多处运用联想与夸张的手法。
16.(6分)本诗前十句和后四句在内容、写法、思想情感等方面均有很大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四章》中,老子认为战胜他人与战胜自己的结果不同的句子是“___,______”。
(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的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通晓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唯利是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中阐述大学宗旨的句子是“在明明德,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2年3月3日晚,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揭晓,这些团体和个人穷尽一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他们捧着一颗爱国为民之心,用向死而生之力,显示拼搏奉献之勇,践行华夏儿女的初心使命,他们带给我们的除了前进的动力,更是内心的感动。他们是我们心中的光明,是这个时代不朽的丰碑。读懂“()"的中国精神,要把对党忠诚、舍身为国付诸行动,“居之不倦,行之以忠”;读懂“()"的中国精神,要把我将无我、(1)写进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读懂“()"的中国精神,要用坚韧不拔、永不言败铸就中国人不朽的精神丰碑,“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无数平凡的英雄把忠诚写成诗,用奉献书写辉煌历史,把担当铸成不朽丰碑。(2)焉,让我们以榜样精神砥砺前行,始终将初心铭记在心、将奉献落实在行、将使命担当在肩,让“中国精神"(3)_____________、熠熠生辉。
18.(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___(2)___(3)
19.(3分)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志如磐石不可移俯首甘为孺子牛千磨万击还坚韧
B.志如磐石不可移千磨万击还坚韧俯首甘为孺子牛
C.俯首甘为孺子牛志如磐石不可移千磨万击还坚韧
D.俯首甘为孺子牛千磨万击还坚韧志如磐石不可移
20.(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们捧着一颗爱国为民之心,以向死而生之勇,用尽拼搏奉献之力,践行华夏儿女的初心使命,他们带给我们的除了前进的动力,更是内心的感动。
B.他们用尽一颗爱国为民之心,以向死而生之力,显示拼搏奉献之勇,践行华夏儿女的初心使命,他们带给我们的是内心的感动,更是前进的动力。
C.他们捧着一颗爱国为民之心,以向死而生之勇,用尽拼搏奉献之力,践行华夏儿女的初心使命,他们带给我们的是内心的感动,更是前进的动力。
D.他们用尽一颗爱国为民之心,以向死而生之力,显示拼搏奉献之勇,践行华夏儿女的初心使命,他们带给我们的除了前进的动力,更是内心的感动。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课间时间虽然很短,______。
这十分钟是对孩子生理和心理的一种宝贵的弥补,是恢复视力和注意力的必需时间,能有效缓解躯体和大脑的疲劳,也让孩子快乐的本性得到回归。同学们一起嬉笑玩耍,放松了心情,释放了压力,转换了思维,使得下一节课的注意力更为集中。若剥夺孩子课间十分钟,长此以往,______。同时,我们也意识到,要达到课间休息这种良好的“健康疗效”,______,而绝不能是互相追打或“恶性"游戏。因此,学生要避免较长时间剧烈活动而影响上课的情况。
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让他们都有一个快乐的课间,这是对孩子们的天性和权利的尊重。
(6分)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4分)将文中最后一段话改为双重否定句,保持句意不变。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周作人曾说:“人生,有必要的忙,也要有必要的闲。只争朝夕的忙,是为了夕阳看花的闲。”对于生活,忙而有价,闲而有趣,才是人生最好的状态;忙出意义,闲出情义,才能体现人生真正的价值。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思考和启发?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D(D项,“词风豪放能寄托人的政治怀抱"错误,答非所问,不属于题干中的“密州地域文化特点”。
故选D。)
2.B(B项,“湘西的古朴原始才是最理想的生活状态"错误,这里是将故乡生活与都市生活进行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僻地、边城的弱势地位。故选B。)
3.D(A项,“最大差异在于南北方文化不同”错误,原文说的是“明确提及地域与文学的关系”,这里强调的是《诗经》和《楚辞》的在于南北方文化上有区别,但原文并没有说是“最大差异”。B项,“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对人的性格形成起着最关键的作用"错误,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对人的性格形成起作用,但原文并没有说是最关键的作用。C项,“地域文化决定了……”错误,于文无据。相关信息倒数第二段“如果说,地域文化影响并决定该地域族群生存发展的精神和品格,那么,它也顺理成章成为文学重要而深厚的源泉"。故选D。)
4.①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从人性出发,表现少数民族丰富的情感和对美的追求,并着重于寻觅和展示湘西文化中蕴含着的生命力量、优秀品格和民族精神。②在散文中以独特、全面、深入的视角,描述了湘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当地人的生存状态和古朴民风。③在小说中重视描写故事的地域背景,着重表现湘西地域文化特征以及其中的精神内核。
5.“地域文化”这一概念的要素包括:①当地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等;②当地的人文环境,包括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③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滋养出的当地民众的精神和品格。
6.C(C项,“枣农们用榔头击打树技上的枣尺蠖,把每棵树根下的土封成陡坡,体现出当地农业技术的原始落后"错误,从“‘剪枝砍皮防枣锈,灭虫翻土疙瘩山。’这是当地枣农对枣树管理的精辟总结”“为保证果品绿色无公害,枣农们常常用榔头击打树枝上的枣尺蠖"智慧的枣农把每棵树根下的土封成陡坡,并用木板将土坡拍打光滑,尺蠖欲爬不能,等来的则是集中就擒”可见,这并非反映当地农业技术原始落后,而是称赞他们枣树管理经验、保证绿色无公害的良心和枣农们的智慧。故选C。)
7.D(D项,“采用定点观察的方式"错误,从“步入园内……置身于树下……驻足园内……遇到一位老者”等句子可见,作者是在园内漫步移动着的,并非“定点"观察。
故选D。)
8.①枣农管理枣树,写出了枣农对古枣树的爱护和精心栽培;②赞美沙区人民为古枣园世代相守、默默耕耘、铁骨铮铮的品格。
9.①感受到古枣园历史的悠久;②感受到古枣园蓬勃的生机;③感受到沙区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坚守;④感受到国家政策对当地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10.D(本题是选择题,找准切入点,注意各选项间的不同之处。这是一段对话,可以根据重要词语“日”“矣"何如”,在其后面的位置停顿,排除C项。“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中的“所御杖”是说使用的宝剑,所以中间不能停顿,排除B项。一般主语较长,会跟后面的谓语部分断开,所以应在“夫子所御杖"这个主语之后停顿,排除A项。
画波浪线部分意思是:庄子说:“我已经盼望很久了。”赵王说:“先生所使用的宝剑,长短怎么样?"庄子说:“我的剑术长短都适应。不过我有三种剑,任凭大王选用,请让我先作些说明然后再行比试。”故选D。)
11.D(“服毙"意为自杀,文中是说剑士因文王三个月不出宫殿见他们而在原先居所里自杀。
故选D。)
12.B(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项,庄子是劝说赵文王要在其位,谋其政,做君主应做的事情,而不是“清静无为的思想”。
故选B。)
13.(1)听说先生通达贤明,谨此奉上千金用以馈赠从者。先生不愿接受,我还说什么呢!
(2)击剑的要领是,有意把弱点显示给对方,再用有机可乘之处引诱对方,后于对方发起攻击,同时要抢先击中对方。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中“以”,表目的,用来;“币”,馈赠,赠送;“何敢言”,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敢言何”,还说什么。(2)中“示”,给……看;“虚”,形容词用作名词,弱点;“开”,诱导;“示之以虚”“开之以利"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虚示之”“以利开之”,意思是把弱点显示给对方,用有机可乘之处引诱对方。)
14.因为庄子的描述让赵文王领悟到天子应该胸怀天下、靠刑律和德教来治理国家,匡正诸侯,使天下人归服,而他却沉迷于剑术,使国力衰弱,有悖于天子之位。(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某些问题发表自己见解,有创意表达的能力。由“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可知庄子用天子之剑的论断委婉劝讽赵文王应该已天下为己任,心忧天下,依靠刑律和德教来治理国家,这样就可以匡正诸侯,使天下人全都归服。现实的情况是“昔赵文王喜剑"国衰,诸侯谋之”,赵文王因为喜好剑术,无心治理国家,使得国力日益衰弱,各国诸侯都在图谋攻打赵国。赵文王听懂了庄子的意思,联系到自己以及国家的状况,难免“芒然自失”,若有所失了。说明他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参考译文:
当年赵文王喜好剑术,击剑的人蜂拥而至门下,食客三千余人。在赵文王面前日夜相互比试剑术,死伤的剑客每年都有百余人,而赵文王喜好击剑不曾得到满足。像这样过了三年,国力日益衰弱,各国诸侯都在图谋(攻打)赵国。
太子悝十分担忧,征求左右近侍说:“谁能够说服大王停止比试剑术,赐予他千金。”左右近侍说:“庄子应该能担当此任。"
太子于是派人携带千金厚礼赠送给庄子。庄子不接受,跟随使者一起前往拜见太子,说:“太子有什么见教,赐给我千金的厚礼?”太子说:“听说先生通达贤明,谨此奉上千金用以馈赠从者。先生不愿接受,我还有什么可说的!"
庄子说:“听说太子想要用我,意欲断绝赵王对剑术的爱好。假如我对上游说赵王却违拗了赵王的心意,对下也未能符合太子的意愿,那就一定会遭受刑戮而死去,我还哪里用得着这些赠礼呢?假如我对上能说服赵王,对下能合于太子的心愿,在赵国我希望得到什么难道还得不到吗!”太子说:“是这样。父王的心目中,只有击剑的人。"庄子说:“好的。我也善于运用剑术。”
太子说:“不过父王所见到的击剑人,全都头发蓬乱、鬓毛突出,帽子低垂,帽缨粗实,衣服紧身,瞪大眼睛而且气喘语塞,大王喜欢这样的人。如今先生假如穿儒服去会见大王,事情一定会弄糟。"由子说:“请让我准备剑士的服装。”
三天以后剑士的服装裁制完半,于是面见太子。太子就跟庄子一起拜见赵王,赵王解下利剑等待着庄子。庄子进入殿内没有小步快走,见到赵王也不行跪拜之礼。赵王说:“你想用什么话来开导我,而且让太子先作引荐?"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好剑术,特地用剑术来参见大王。"赵王说:“你的剑术怎样能遏阻剑手、战胜对方呢?”庄子说:“我的剑术.十步之内可杀一人,行走千里也不会受人阻留。"赵王听了大喜,说:“天下没有谁是你的对手了!”
庄子说:“击剑的要领是,有意把弱点显示给对方,再用有机可乘之处引诱对方,后于对方发起攻击,同时要抢先击中对方。希望有机会能试试我的剑法。"赵王说:“先生暂回馆舍休息,我将安排好击剑比武的盛会再请先生出面比武。”
赵王于是用七天时间让剑士们比武较量,死伤六十多人,从中挑选出五六人,让他们拿着剑在殿堂下等候,这才召见庄子。赵王说:“今天可让剑士们跟先生比试剑术了。"庄子说:“我已经盼望很久了。”赵王说:“先生所使用的宝剑,长短怎么样?"庄子说:“我的剑术长短都适应。不过我有三种剑,任凭大王选用,请让我先作些说明然后再行比试。"赵王说:“愿意听听你介绍三种剑。”庄子说:“有天子之创,有诸侯之剑,有百姓之剑。"
赵王说:“天子之剑怎么样?"庄子说;“天子之剑,拿燕路的石城山做剑尖,拿齐国的泰山做剑刃;用中原以外的四境来包扎,用四季来围裹;靠五行来统驭,靠刑律和德教来论断;(这种剑,)向上割裂浮云,向下斩断地纪。这种剑一旦使用,可以匡正诸侯,使天下人全都归服。”赵文王听了茫然若有所失,说:“诸侯之剑怎么样?"庄子说:“诸侯之剑,拿智勇之士做剑尖,拿清廉之士做剑刃;(这种剑,)上效法于天而顺应日月星辰,下取法于地而顺应四时序列;居中则顺和民意面安定四方。这种剑一旦使用,四境之内,没有不归服面听从国君号令的。”赵王说:“百姓之剑又怎么样呢?"庄子说:“百姓之剑,全都头发蓬乱、鬓毛突出。帽子低垂,帽缨粗实,衣服紧身,瞪大眼睛而且气喘语塞。相互在人前争斗刺杀,上能斩断脖颈,下能剖裂肝肺,跟斗鸡没有什么不同,一旦命尽气绝,对于国事就什么用处也没有。”
赵王于是牵着庄子来到殿上。厨师献上食物,赵王绕着坐席惭愧地绕了三圈。庄子说:“大王安坐下来定定心气,有关剑术之事我已启奏完毕。"于是赵文王三个月不出宫门,剑士们都在自己的住处自刎而死。
15.D(本题考查的是理解诗歌内容及赏析诗歌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注意把握诗歌内容的理解,准确把握诗歌的艺术手法及思想情感。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选项D,本诗主要运用想象的手法。此诗写法奇特,前十句虚拟游仙之事,后四句忽然转入现实,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于此亦可见李白诗天马行空、想象奇诡之处。故选项D。)
16.①内容,前十句写游仙,写明星仙子邀请诗人共登云台峰晤见卫叔卿的情景,营造出美妙洁净的仙境;后四句写现实,转写安史之乱叛军攻破洛阳后恣意凌虐中原的情景,描写血腥污秽的人间。②写法:前十句运用虚写(想象)用的手法,文风飘逸,体现出浪漫主义风格;后四句,为实,文风沉郁,体现出现实主义风格。③思想情感:前十句表达出渴望超脱尘世、独善其身的出世思想;后四句表达出憎恨安史叛军、忧国忧民的入世思想。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手法、鉴赏诗歌的情感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题干的要求,回归诗歌的文本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手法和情感。本题题干问的是:本诗前十句和后四句在内容、写法、思想情感等方面均有很大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诗中虚构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仙境,以此反衬中原地带叛军横行,人民遭难的残酷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安史叛乱的谴责。萧士赟注认为“此诗似乎记实之作,岂禄山入洛阳之时,太白适在云台观乎?"郁贤浩《李白选集》云:“疑安史乱起时,李白正在梁苑(今河南商丘)至洛阳一带,目睹洛阳沦陷,乃西奔入函谷关,上华山。此诗为天宝十五载春初在华山作。”朱谏注认为此时李白在庐山隐居。总之此诗写法奇特,前十句虚拟游仙之事,后四句忽然转入现实,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于此亦可见李白诗天马行空、想象奇诡之处。这是一首用游仙体写的古诗,诗中表现了诗人独善兼济的思想矛盾和忧国忧民的沉痛感情。
)
17.(1)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8.①无私奉献②见贤思齐③薪火相传
【解析】第一处,填写“无私奉献"。无私奉献:是不求回报的付出,没有私心。此处对应“‘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中国精神”,强调的是奉献精神,应用“无私奉献"。
第二处,填写“见贤思齐”。见贤思齐:指见到有才德的人就想着与他齐平。这里是说“让我们以榜样精神砥砺前行”,强调向榜样学习,应用“见贤思齐”。
第三处,填写“薪火相传"。薪火相传:比喻学问、技艺、精神等代代相传,强调传承。此处是说“让‘中国精神’”传承下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物业管理服务合同有附属设施2篇
- 2024年度汽车抵押贷款居间服务合同范本
- 2024年度互联网金融:投资理财与风险控制合同
- 2024年度彩钢瓦施工质量控制系统开发合同
- 医院手术室7s管理
- 2024年度沧州图书馆租赁合同
- 2024年度汽车抵押贷款合同2篇
- 2024年度施工合同的建设标准要求
- 非经营性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模板范文
- 2024年度电商一件代发合同-违约责任与争议解决
- 医科大学2024年12月新药研究与开发本科作业考核试题答卷
- 新概念二单词表
- 国有企业采购管理规范 T/CFLP 0027-2020
- 压路机维修服务合同协议书范本简约版
-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 如何当好一名合格的项目经理课件
- 《premiere视频编辑》课程标准
- 工程重油发电机组安装施工组织设计
- 物业管理服务的整体设想及策划
- 《庄子》全译(原文+注释+译文).
- 希望之星决赛即兴问答话题汇总(优选.)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