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深圳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填涂考号。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需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共17分)

人类在进化的蒙昧时期,就已经具有一种才能,这种才能,因为没有更恰当的名字,我姑且叫它为数觉。由于人有了这种才能,当在一个小的集合里边,增加或者减去一样东西的时候,尽管他未曾直接知道增减,他也能够辨认到其中有所变化。

数觉和计数不能混为一谈。计数似乎是很晚以后才有的一种收获,由后文可以知道,它牵涉到一种颇为复杂的心理过程。就我们所知,计数是一种人类独具的特性;另一方面,有若干种动物看来也具有一种和我们相类似的原始数觉。至少,有权威的关于动物行为的观测家持有这种主张,而且有很多实例支持这种理论。

例如,许多种鸟类是具有这种数觉的。鸟巢里若是有四个卵,那么可以安然拿去一个;但是如果拿掉两个,这鸟通常就要逃走了。鸟会用某种奇怪的方法来辨别二和三。但是这种才能不仅限于鸟类。实际上,我们所知道的最惊人的例子要算叫作“独居蜂"的昆虫。这种母蜂在每个巢里下一个卵,并且在巢里面预先储藏了一批活的尺蠖,作为幼虫孵化后的食料。使人吃惊的是,各类独居蜂每巢里所放的尺蠖数目都是一定的。

由于蜂类行为的规律化,而且这种行为和它的生命的基本机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上述例子不如下面的例子来得更加令人信服。这里所举的鸟的行为,似乎已经处于自觉的边缘了。

有个田主决心要打死一只在他庄园的望楼里筑巢的乌鸦。他试了好多次想惊动它,始终没有成功:因为人一走近,乌鸦就离开了巢,飞开了。它栖在远远的树上守着,等到人离开了望楼,才肯飞回巢去。有一天,这田主定下了一个计策:两个人走进望楼,一个留着,一个出来走开了。但是乌鸦并不上当:它老等着,直到留在望楼里的人也走了出来才罢。这个实验一连做了几天:两个人,三个人,四个人,都没有成功。末了,用了五个人:也像以前一样,先都进了望楼,留一个在里面,其他四人走出来,离开了。这次乌鸦却数不清了:它不能辨别四与五、马上就飞回巢里去了。

这个例证可以引起两种反驳的意见。第一,具有这种数觉的动物只限于极少的几类,而在哺乳动物中就没有发现这种才能,甚至猿猴也好像没有。第二,就已经知道的一切事例而言,动物数觉的范围实在太小,简直可以略而不论。

第一点意见我们是承认的。这确乎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识数的才能,不论是这种形式或那种形式,看来总是限于几种昆虫、几种鸟类和整个人类。对于狗、马和其他家畜所做的实验和观察,都不曾发现它们有什么数觉。

至于第二点意见,却没有多大价值,因为人类的数觉范围也是十分有限的。寻常让一个文明人去辨别数目的时候,他总有意无意地用其他的技能,诸如对称图形读法、心计组合法、计数术等,来帮助他的直接数觉。特别是,计数已经变成我们智能的如此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用心理学的方法来实验我们的关于数的知觉,实在是很困难的。但是,话虽如此,现在还是有了一些进展。根据精密安排的实验结果,不能不下结论说:普通文明人的直接视觉数觉,很少能超过四,至于触觉数觉,范围甚至还要小些。

我们绝没有理由相信,我们的远祖有更高的天赋,却有许多理由使我们怀疑这种想法。试看各种欧洲语言,几乎都带有这种早期局限性的痕迹。英文的thrice和拉丁文的ter,有同样的双重意义:三倍和许多。拉丁文的tres(三)和trans(超过)之间有着可信的联系,而法文的très(甚)和trois(三)也是如此。

一种比鸟类高强不了多少的原始的数觉,就是产生我们数概念的核心。毫无疑问,如果人类单凭这种直接的数的知觉,在计算的技术上,就不会比鸟类有什么进步。但是经历一连串的特殊的环境,人类在极为有限的数知觉之外,学会了另一种技巧来给他帮忙,这种技巧注定了使他们未来的生活受到巨大的影响。这种技巧就是计数,并且,正是由于有了计数,我们赢得了用数来表达我们的宇宙的惊人成就。

有些原始语言对于虹的各种色彩都有专门的词,但是没有“色”这个词;又有些语言所有数词都有,只是没有“数"这个词。其他的概念也有这样的情况。在英文中,对于某些特种集合,有丰富的本国语言的表现方法,例如,flock(一群)、herd(一帮)、set(一套)、lot(一大堆)、bunch(一束)分别适用于特殊的场合,然而collection(集合)和aggregate(集)这两个词却是外来语。

具体的东西总在抽象的东西之先。罗素说:“不知道要经过多少年,人类才发现一对锦鸡和两天同是数‘二’的例子。”到现在我们还有不少词来表达“二"这个概念,如pair、couple、set、team、twin、brace等。

早期数概念的极端具体性,不列颠哥伦比亚的辛姆珊族的语言是一个明显的例子。这种语言共有七种不同的数词:一种用于走兽和扁平的物体,一种用于时间和圆形的物体,一种用来数人,一种用于树木和长形物体,一种用于小艇、一种用来测量,还有一种是在没有特定对象时计数用的。最后一种大概是后来才发展起来的,前几种必定是这族人还没有学会计数之前的早期遗物。

正是计数,才使具体的、不同质的表达多寡的概念结合为统一的、抽象的数概念,前者是原始人的特点,后者则是数学发展的前提。

(摘编自丹齐克《数:科学的语言》,苏仲湘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觉和计数不能混为一谈,其区别在于是否牵涉颇为复杂的心理过程,是否是人类独具的特性。

B.数觉是人与若干动物都有的一种对于数的直觉,就这种能力来说,人不比某些动物高明多少。

C.人类因为数觉范围十分有限,所以就会有意无意地借助图形、心算、计数等辅助手段来识数。

D.有些语言有具体的数词,没有抽象的“数”,英语中collection(集合)这一抽象词是外来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回应乌鸦的例证可能引起的反驳意见,意在说明动物与人类具有相似数觉的实例不够充分。

B.欧洲语言中早期局限性的痕迹,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人类远祖在数觉方面是否具有更高的天赋。

C.经过漫长岁月,人类发现一对锦鸡和两天同是数“二”,这是人类思想史进了一大步的体现。

D.对辛姆珊族语言中七种不同数词的分析,揭示了人类关于数的概念由多元具象到一元抽象的转化。

3.下列选项属于“数觉”现象的一项是()(3分)

A.小孩子识数,先学会数1个、2个、3个;然后到10,到100;之后会飞跃到“什么数都会数了"。

B.物理学使用数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力学和能量等,生物学使用数学来描述生命的系统和进化。

C.当我们走进一个会堂时,不用计数,就可以知道会堂的座位和出席的人这两个集合是否相等。

D.我们在上楼梯时,虽然并未计数已经上了几层,但双脚却会告诉自己是到了二楼还是三楼。

4.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具体的东西总在抽象的东西之先”这句话的理解。(4分)

5.《数:科学的语言》原有一个副标题“为有文化而非专攻数学的人写的评论性概述”,请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说法的。(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共14分)

名人传

(日本)中岛敦

赵国都城邯郸有一男子名曰纪昌,立志要成为天下第一神射手。他遍寻值得拜师之人,最终认为论射术当今天下恐无人能及名射手飞卫。传说那飞卫技艺精湛,能于百步之外射穿柳叶,箭无虚发。纪昌于是不畏劳苦找到飞卫,拜入其门下。

飞卫对新进弟子纪昌说,想学射术,必须先学会不眨眼。纪昌回家就钻到妻子的织机下,翻身仰面躺于地上。两年后,他甚至已经忘记该如何闭眼。直到最后,竟有小蜘蛛在他睫毛之间结网做巢,他才终于有了自信,禀告老师飞卫此功已成。

飞卫听后说:“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纪昌用发丝将虱子绑住,挂在朝南的窗户上终日观察。日复一日,吊着虱子的窗外景色更迭变化,从春光和暖到夏日炎炎,转而秋高气爽北雁南渡,紧跟着冬寒凛凛飞英蔽日。某日纪昌猛然发觉,窗前的虱子看在眼里竟有马那么大。他一拍大腿道是大功告成,随即走至屋外。他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眼中的人如高塔,马似峻峰,猪看似山丘,鸡有如城楼。纪昌大喜,当即拜见老师,禀报此事。飞卫听后首次肯定了这名弟子:“汝得之矣!"当即开始将射术奥秘倾囊相授于纪昌。

纪昌的射术进步之快令人惊叹,老师开始传授秘技,一个月后,他尝试速射箭矢百支,发发相及,矢矢相属,绝无一矢坠地。飞卫在旁观看,不觉脱口道:“善!”

纪昌在老师那里已无艺可学,某日竟心生歹念。若要成为天下第一神射手,非得将飞卫铲除不可。他暗中等待机会,终于某日在郊外等到了独行的飞卫。纪昌心意已决,当即取箭引弓,飞卫察觉到杀意,也执弓相迎。二人互射,箭矢每每在半途相撞,应声同时坠地。箭矢落地而不扬起半点尘埃,当是二人技艺皆出神入化之故。且说互射之际,飞卫箭矢已尽,而纪昌仍余一矢。纪昌心喜,取箭就射,飞卫则慌忙折取路旁棘刺之端扦之,正中箭镞。纪昌心知非分之念终难实现,一股出于道义的惭愧悔恨油然而生。反观飞卫,死里逃生之后如释重负,同时又对自身技艺颇为满意,全然没有半点对敌人的憎恨。二人冲向对方,在原野中拥抱,当场洒下师徒情深的泪水。

飞卫与弟子相拥而泣,心想弟子若杀心再起则凶险至极,于是打算给纪昌指明新的目标,以转移其注意力。他告诉这名危险的弟子,若还想在这条路上精益求精,则要不畏太行群山险峻,往西登上霍山之巅。彼处有甘蝇老师,乃旷古绝今之箭术奇人。

纪昌当即踏上西行之路。老师说二人技艺在甘蝇面前如同儿戏,这刺激了他的自尊。如若此言属实,那就代表他距离天下第一的目标还路途遥远。他一心赶路,攀险峰,过栈道,磨破脚底,双腿尽是擦伤,一个月后,终于抵达目的地,登上山顶。

彼时纪昌锋芒毕露,迎接他的则是一名目光如绵羊般温顺、步履蹒跚的老者。老者或已不止百岁,他弯腰驼背,行走时白胡须都拖在地上。

纪昌赶忙道明来意,他说得很大声,生怕对方耳背。他说此次前来主要为请老者对自己的射术评价一番,只听得弓弦作响,这技艺精湛的一箭竟让碧蓝空中五只大乌齐齐应声而落。

老者含笑首肯,道纪昌还算有些本事——不过此终究只是射之射,看来好汉尚未习得“不射之射"。见纪昌心头火起,老者便领他至两百步开外一峭壁处。下方绝壁笔直如屏风,正可谓壁立千仞,溪流在下面遥远如细丝,仅是俯瞰一眼便令人晕眩,可见地势之高。纪昌心想此时怎能退缩,站上去时那石头还轻微摇晃了一下。他硬着头皮搭箭开弓,岂料正碰上一颗小石子由悬崖边滚落。纪昌被石子的去向吸引了注意,不禁脚底发软,遍身冷汗,只能俯身趴在石面上。老者微笑着伸手搀扶纪昌下来,自己又站上去,请纪昌看他射箭。纪昌脸色苍白,心中惊惶尚未平复,不过还是很快意识到了问题——老者没有弓如何射箭?弓呢?老者是两手空空。弓?——老者笑了。用弓箭那还是射之射。这不射之射,用不上乌漆之弓,也无需肃慎之箭。此时二人头顶之上,一只鹰正在极高的上空盘旋。甘蝇注视着仅芝麻大小的鹰看了一阵,随后展臂作开弓状,以满月之势放出无形箭矢。再看那鹰,连翅膀都没扇动一下,竟直直朝岩石之上坠落而来。

纪昌不寒而栗。他感觉直到今日才总算得以一窥射术登峰造极之境界。

在这位年长的神射手身边,纪昌修行了整整九年。无人知晓这期间他经历了怎样的磨炼。九年后纪昌下山归来,众人皆因他面相大变而震惊。曾经那不服输的倔强面庞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没有任何表情、仿佛木偶一般的愚者相貌。他去拜访阔别已久的老师飞卫,而飞卫一见他便大声感慨——这才是天下第一神射手。诸如我辈实在望尘莫及。

都城邯郸迎接了天下第一神射手纪昌的归来,众人坚信即将目睹他的神技,皆翘首企盼。

然而纪昌却对此置之不理。甚至,连弓都不再碰了。有人问此中缘由,纪昌答曰:“至为为无为,至言为无言,至射为无射。”实际上,他的晚年已全然进入无为自化的境界,苍老的纪昌甚至已认不出弓,也忘掉了它的用途。

据说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邯郸城内的画家都藏起画笔,乐师都扯断琴弦,工匠们则耻于手执规矩。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纪昌想要成为天下第一神射手,拜师名射手飞卫,练习不眨眼和视微如著的基本功,可以看出纪昌训练勤奋刻苦。

B.学有小成后,纪昌心生歹念,不惜狠心伤害飞卫,可见,比起射箭技艺,当时的纪昌更在意“天下第一神射手"的名声。

C.甘蝇是旷古绝今之箭术奇人,但其外表普通,纪昌说话大声、心头火起正是因为纪昌心里并不相信甘蝇有过人之技。

D.纪昌拜师甘蝇,修炼九年后下山,却道“至射为无射”,呈现出对老庄“无为之境"的哲学思考,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纪昌射杀飞卫不成之后,一股出于道义的惭愧悔恨油然而生,这种惭愧与悔恨是纪昌内心的“善”的体现,这一细节使人物形象更丰富立体。

B.纪昌学成归来后引导了各行业对“无之境"的追求,飞卫的盛赞,邯郸城内的画家、乐师、工匠的行为变化都从侧面烘托出纪昌的成就。

C.小说语言细腻,能准确挖掘和描述人物内心隐秘角落,注重对人性的探寻,从而引起读者对人生追求与生命意义的思考。

D.小说的叙述详略得当。详细叙述了纪昌射杀飞卫以及悬崖试射术等情节;但对于纪昌在山上修炼的九年一笔带过,为小说后续发展蓄势。

8.尼采以骆驼、狮子、婴儿来譬喻人类精神的三个阶段,意思是人的精神是由坚忍负重转向勇猛搏斗,最后回归生命本真。请结合文中纪昌人生经历,解读其精神蜕变的历程。(4分)

9.《名人传》取材于《列子·汤问》篇中“纪昌学射”一节,作者中岛敦增添了纪昌西行拜师甘蝇、学成归乡练就“不射之射"等新情节,这样的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45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共20分)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

(选自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3分)

老子修道德A其学B以自隐C无名D为务E居周F久之G见周H之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毫末"与“明不足以察秋毫”的“秋毫"意思相近,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B.“为者败之”“强为我著书”,两句中“为”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C.罔,本义是指渔猎用的网,引申义是天网、法网,也指结网等。“学而不思则罔"的“罔”则不是此意。

D.“书”,即传说中老子著的《老子》,又称《道德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子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苗头。因为他认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而来的,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细微小节处。

B.老子认为圣人要有高远的追求。他强调圣人要追求常人不想要的东西,要学习那些常人所不学习的大道理,而不要妄动、妄为。

C.关于老子历史上有不同的传说。一是略早于孔子的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李耳,二是与孔子同时代的老莱子,三是晚于孔子的太史儋。

D.《史记》上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4分)

(2)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4分)

14.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告诫孔子要从多方面注意,请简要概括。(3分)

(二)课内文言句子翻译

15.将下列课内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6分)

(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3分)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3分)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6-17题。(共9分)

送从弟皮崇归复州①

皮日休

羡尔优游正少年,竞陵烟月似吴天②。

车螯③近岸无妨取,舴艋④随风不赀牵。

处处路傍千顷稻,家家门外一渠莲。

殷勤莫笑襄阳住,为爱南溪缩项鳊⑤。

[注]①复州:州名。唐宝应后,州治在竞陵(今湖北天门市)。此诗是诗人早年隐居襄阳鹿门山时所作。皮日休是复州竞陵人。皮崇当在复州任职。②吴天:吴中(今苏州)。③车螯:河蚶,肉味鲜美。④舴艋:小船。⑤缩项鳊:鱼名。襄阳盛产此鱼。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中的“羡"字统率前三联,羡慕从弟少年风发,羡慕从弟归处的风光优美、迷人等。

B.首联第二句一反杜甫“月是故乡明”之意,说希望普天的烟月都美好,自己就不必回乡了。

C.“舴艋随风不费牵"与《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一句情境相似,都有无拘无束之感。

D.颈联对仗工整,语言朴实通俗,勾勒出一幅优美的画面,展现了竞陵山川风物之佳。

17.同为送别诗,本诗尾联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本题共5小题,10分)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的句子是“__,__”。

(2)《大学之道》中的“__"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__”是说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3)《将进酒》中表现作者对权贵的否定,又无法改变现实的诗句是:“__,__"。

(4)《春江花月夜》中描写月光随波荡漾流转,所有春江都在月光笼罩之下的诗句是“__,__”。

(5)老子通过车毂、器具、房屋等日常事物,看到了“无"的作用,得出“__,__”的结论。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14分)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一段插曲,甚至是一截枝蔓。其中开诗学诗艺课的林黛玉,讲的是老方法,没有_________的惊人之语。

脂砚斋评析说,这一段是不可或缺的。因为香菱的根基、容貌都不俗,不能不入大观园,然而又没有她入局的机会,就要闹出个她要学诗来。①()。但因此写出半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来,那就成了以意强为文了,这可是写小说的大忌。

香菱是_________的甄士隐的女儿,她的出身高贵。而曹雪芹是重视门第的,看看他对赵姨娘的描写就能深刻体会到这一点。香菱被人贩子拐卖,虽然留下了呆气,②()。《红楼梦》中出现这样一个命途多舛的人物,对于警告读者不要对人生抱有太多天不切实际的幻想十分重要。但整体上来说,曹雪芹笔下的香菱,却远不像把其他几个“钗”写得那样动人。这说明曹公写作中也有笔不逮意、_________的情形。

《红楼梦》是小说,但是频频出现诗歌,谈诗讲诗赛诗,写得生动活泼。昔日中国,诗与文章是雅的,够得着高大上的;而小说是_________者讲的市俗段子,离高大上远了去了。曹雪芹那么多小说角色吟诗、诵诗、讲诗、论诗,也许还有显示自己也够得着诗作的用意吧?

19.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0.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但整体上来说,其他几个“钗”,都远不比曹雪芹笔下的香菱写得那样动人。

B.但从整体上来说,曹雪芹笔下的香菱,却远不像其他几个“钗”写得那样动人。

C.所以整体上来说,曹雪芹笔下的香菱,却远不像被其他几个“钗"写得那样动人。

D.所以整体上来说,曹雪芹笔下的香菱,却远不像其他几个“钗”写得那样动人。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特立独行心灰意冷力不从心引车卖浆B.独树一帜大彻大悟力不从心引车卖浆

C.独树一帜心灰意冷志大才疏稗官野史D.特立独行大彻大悟志大才疏稗官野史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为“曹雪芹那么多小说角色提到诗,有显示自己也够得着诗作的用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③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④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兼爱》)

以上是课本中的经典名句,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给我们以启迪。请以其中两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深圳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C【解析】C选项因果关系错误,原文为“因为人类的数觉范围也是十分有限的”是针对上文的第二点意见没有多大价值而言的,人类的数觉范围有限和借助图形等辅助手段识数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故选C。

2.A【解析】A选项“意在说明动物与人类具有相似数觉的实例不够充分"错误,作者回应乌鸦的例证可能引起的反驳意见,意在更为严谨地论证“有若干动物看来也具有一种和我们相类似的原始数觉”的观点。

3.D【解析】根据原文表述,人具有一种数觉才能,能够辨认增减,知道变化。乌鸦识数的例子即表明什么是数觉。A.是掌握了计数技巧的表现。B.是数学对其他学科的作用。C.是匹配法的运用。D是人类的数觉现象。故选D。

4.①具体的概念在先:认识在发展进程中总是先形成具体的概念,如原始语言中有专门指称事物的名词,但没有表示集合的词;早期数概念具有极端具体性,未能形成抽象的数概念。(2分)②抽象的概念在后:从具体中产生抽象的概念,计数使得具体的、不同质的表达多寡的概念结合为统一的、抽象的数概念。(2分)【解析】这句话反映了归纳的一般过程。人类以自身为中心,体察生活中的现象,为了更便于接受和应对生活现象,我们会对赋予现象本身具体的概念,随着思考能力增强和认知水平的提高,我们得以从中归纳出其共性,由此便可总结出一般(抽象)的现象、规律和原理。文中有“有些原始语言对于虹的各种色彩都有专门的词,但是没有‘色’这个词;又有些语言所有数词都有,只是没有‘数’这个词"早期数概念的极端具体性,不列颠哥伦比亚的辛姆珊族的语言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可知具体的概念在先,即是认识在发展进程中总是先形成具体的概念,如原始语言中有专门指称事物的名词,但没有表示集合的词;早期数概念具有极端具体性,未能形成抽象的数概念。文中有“正是计数、才使具体的、不同质的表达多寡的概念结合为统一的、抽象的数概念”,即表明抽象的概念在后:从具体中产生抽象的概念,计数使得具体的、不同质的表达多寡的概念结合为统一的、抽象的数概念。

5.(1)为有文化而非专攻数学的人写的:①论述例证丰富,妙趣横生。如通过引述田主同乌鸦斗智的故事来说明某些鸟类具有原始的简单数觉,生动形象,趣味盎然。②语言平实亲切,通俗易懂,具有科普性。文章介绍数的起源等专业知识,较少出现晦涩的专业术语和结构复杂的长句,深入浅出,便于非专攻数学的人即普通读者阅读。(任意答出一点即有2分,不重复给分)(2)评论性概述:对数的起源和计数的历史进行概括性的叙述,在分析、总结时融入了作者个人的见解、评价。(2分)【解析】解答本题,分两步,一是阐述“为有文化而非专攻数学的人写的”,而是体现“评论性概述"特点。为有文化而非专攻数学的人写的:①论述例证丰富,妙趣横生。文章举独居蜂和乌鸦的事例,阐明数觉这一概念,尤其是田主同乌鸦斗智的故事,“乌鸦并不上当:它老等着”“这次乌鸦却数不清了:它不能辨别四与五、马上就飞回巢里去了”,说明某些鸟类具有原始的简单数觉,生动形象,趣味盎然。②文中有“一种比鸟类高强不了多少的原始的数觉,就是产生我们数概念的核心。毫无疑问,如果人类单凭这种直接的数的知觉,在计算的技术上,就不会比鸟类有什么进步。但是经历一连串的特殊的环境,人类在极为有限的数知觉之外,学会了另一种技巧来给他帮忙,这种技巧注定了使他们未来的生活受到巨大的影响。这种技巧就是计数,并且,正是由于有了计数,我们赢得了用数来表达我们的宇宙的惊人成就”,文章介绍数的起源等专业知识,较少出现晦涩的专业术语和结构复杂的长句,语言平实亲切,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具有科普性,便于非专攻数学的人即普通读者阅读。评论性概述:文中有“当在一个小的集合里边,增加或者减去一样东西的时候,尽管他未曾直接知道增减,他也能够辨认到其中有所变化"具体的东西总在抽象的东西之先”“早期数概念的极端具体性"正是计数,才使具体的、不同质的表达多寡的概念结合为统一的、抽象的数概念,前者是原始人的特点,后者则是数学发展的前提”,对数的起源和计数的历史进行概括性的叙述,在分析、总结时融入了作者个人的见解、评价。

6.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纪昌说话大声、心头火起正是因为纪昌心里并不相信甘蝇有过人之技"错,纪昌大声说话是因为见甘蝇年过百岁,生怕对方耳背;心头火起则是因为老者评价纪昌尚未习得“不射之射”。

7.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为小说后续发展蓄势"错误。小说后续发展是纪昌“已全然进入无为自化的境界”,这与前面九年的修炼是一致的,并未形成“蓄势"。

8.①坚忍负重阶段:纪昌为能拜师飞卫门下,苦练不眨眼和视微如著的技能,钻到织布机下,用发丝吊虱子,多年以来,日复一日艰苦练习。②勇猛搏斗阶段:纪昌想要追求“天下第一神射手”之名,不惜伤害他人,甚至是自己的师父飞卫,技艺则被当作实现名利的手段。③回归本真阶段:在向甘蝇学习“不射之射"后,不在意“名利”,不记得物体所指和所用,达到无为自化的自由境界,回归到生命的本真。(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满分4分)

9.①改写使得文章情节更丰富。纪昌学射的过程显得波澜起伏,成为“名人"的新情节又带有神秘感,让读者对纪昌心路历程的变化充满好奇。②增添新情节,使得人物形象更丰满,更具过程性。文中纪昌本是野心勃勃不择手段,勤于名利追逐之人,通过拜师甘蝇修炼成内心宁静的自由无为之人,对隐逸高人甘蝇的刻画也使主人公纪昌“名人”形象顺理成章。③新情节让文章主旨更加富有深意。增加的情节批判了汲汲于名利的做法,从学习要下苦功夫、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的主题,升华为主张超越名利境界、追求自由无为之化境的主题,现实寓意有所增强。

10.AEG【解析】参考翻译: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

11.B【解析】B“为者败之”,为,动词,做;“强为我著书”,为,介词,替,给;C“学而不思则罔"的“罔”,精神迷惑而无所得。

12.D【解析】《史记》上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错误。根据原文“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可知,其中的“史记"应为史料记载。

13.(1)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得分点:是以,因此;欲,想要;贵,意动用法,以……为贵;句意“不欲”“难得之货"。每点1分】(2)游鱼可以被丝线钓起,飞鸟可以被箭射中。【得分点:为,被;纶,钓;矰,射;句意“游鱼”“飞鸟"。每点1分】

14.①君子如果遇到好时机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时就顺其自然。②除去你的骄傲之气和过多的欲望。③抛弃你孜孜以求的神态和过高的志向。

【参考译文】

(甲)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乙)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高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走兽可以被网捕获,游鱼可以被丝线钓,飞鸟可以被箭射。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一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一位隐君子。老子的儿子叫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卬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

15.(1)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怎样对待礼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怎样对待乐呢?【三个得分点:“而"译为“如果”;“如……何"译为“对...怎么样,怎么办”;句意1分】(2)大学的根本原则在于彰明美好的品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三个得分点:“道"译为“根本原则、宗旨”;“明明德"中第一个“明”译为彰明,彰显;“止于至善"句意1分,译为“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16.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鉴赏古代诗歌作品的形象、情感、表现手法等的能力。“一反杜甫‘月是故乡明’之意,说希望普天的烟月都美好,自己就不必回乡了"错,首联第二句“竟陵烟月似吴天”说故乡的烟月像苏州的烟月一样美好,隐含的意思是还是故乡烟月好,不必远游。

17.①《送从弟皮崇归复州》尾联意谓:我深情地希望你不要讥笑我住在襄阳,我自爱着南溪肥美的缩项鳊。抒发了诗人对自由山居生活的喜爱,对官场生活的厌倦。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尾联意谓:不要在分手的岔路口,像小儿女似的泪湿衣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勉励劝慰,抒发了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情怀。【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内涵的赏析的能力。题干采用关联比较的方式设问,要求考生比较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诗尾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不同。解答此题,要由局部联系到整体,阐释两诗尾联各自的情感内涵。皮诗尾联是诗人的自白,表露心志。而王诗表达的是对友人的勉励宽慰,抒发的是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情怀。

18.(1)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2)致知在格物;物格而知至(3)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4)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5)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9.①此说法(观点)不无道理/脂砚斋的说法也有道理(答出脂砚斋的学说是有一定道理的或者对学说观点给予肯定的答案也可得分)【解析】依照语段的整体语境,前文写到“脂砚斋评析说”,是脂砚斋的一种评价观点,按照逻辑顺序,补充句子应该以“说法、观点”作为句子开端;同时,结合后文“但因此写出……"可知,作者对脂砚斋的观点既有一种赞同,更多加一些自己的观点。因而此处以赞同、正面反馈脂砚斋学说作为评分依据。②但仍保持着书香气质/雅气【解析】根据上下文,强调的重点应是正面因素,有关联词语“虽然”提示,必然以“但"开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