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二十四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_第1页
(市、区)二十四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_第2页
(市、区)二十四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_第3页
(市、区)二十四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_第4页
(市、区)二十四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市、区)二十四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姓名:___准考证号:

2024年赣州市十八县(市、区)二十四校期中联考

高三语文试卷

说明:1.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全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答案要求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卷上作答,否则不给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人类文明史是璀璨夺目的画卷,人类文明在历史上展现了多样性特征。中华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

明、埃及文明、中美洲文明、安第斯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等虽然不是同一时间出现的,但是在某

一时间内存在着许多文明,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世界上各种文明以多样的方式

并存。各种文明勃发兴盛几乎都受益于交流互鉴,其衰颓消亡往往受害于侵略纷争。文明和谐论表明,在

多样性的世界文明图谱中,任何文明都不能拒斥与其他文明的交往而独立存在,多种文明并存与交流互鉴

是历史的常态,未来也必将走向和谐。

②从中华文明的和谐理念角度看,中国思想家自古以来就强调“和"的观念。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文

明形成、发展了沿续至今的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中华文明强调“和”“同"相别的情形。“和而不

同”,与“和"相成的是“谐”。“和谐"不是所有事物整齐划一,更不是合并彼此的整合同一,而是充分

承认差异、尊重差别,并在彼此相异的前提下共存聚力,实现共同的更加美好的目标。

③践行文明和谐理念是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流。历来以“协和万邦”为邦交原则。

秦汉时期,匈奴是中央王朝的北方劲敌。双方虽互有攻守,但“和"是主流。西汉元帝时,南匈奴降汉,

汉廷在力量对比上占据优势,但仍宽待对方,保持友好往来。终汉一世,和平共处是汉廷追求的目标。魏

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不同宗教也在此时传入中国,各种宗教信仰

在中华大地上并存有序,没有出现过宗教战争或严重的宗教冲突。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儒释道渐趋融合,

深层次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和谐理念。

④与“西方中心论”“例外论"优先论”等论调不同,中华文明的和谐理念如《老子》所言:有无相

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前后相随。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前与后,都是由于对方的存在而更好地

确认自我,是相伴相生、共同成就的。

⑤今天,人类文明向新形态迈进,要努力实现中华文明和谐观的时代转化,使之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相结合,以古为今用、去粗取精的文化自觉,赋予中华文明和谐观以时代内涵和现代形式,为人类文明

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续写人类文明新辉煌。

(摘编自张东刚、臧峰宇《文明和谐论的基本内涵与世界意义》)

材料二:

中华文明具有开放包容、和谐共生的传统基因。中华文明本质上是“和"的文明,中华民族传承和追

求的是和平、和睦、和谐理念。中国古人强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君子以厚德载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

物”,反映了对他者尊重包容的态度。“和”要求既肯定和接受事物的多样性,又包容和接纳事物的差异

性,并将不同事物融合到一个和合体中,以期达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境界。漫

长历史沉淀的文化基因,为中华文明实现交流互鉴奠定了深厚基础。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在借

鉴吸纳中实现创新与超越。张骞、玄奘、鉴真、郑和都是人们熟知的文化交流使者。古丝绸之路是文明

交流互鉴的范例,不仅中国的儒道思想日益西渐,起源于异域的佛教等宗教文化也传入中国。中华文明

在凸显民族特性的同时,以开放心态吸收借鉴域外文明,在相互碰撞和交汇中实现了自我成长与创新。

文明的交流不仅为沿线国家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促进了中外民众的相互理解和深入沟通。可

以说,文明交流互鉴是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绵延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

文明交流互鉴深刻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中国式现代化赓续并更新古老中华文明,将创造人类

文明新形态作为本质要求之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既有马克思主义解放全人类的崇高视野,也有中

华文明兼济天下的博大胸怀,其本身就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产物。这一文明观超越西方强权独霸、零和博弈、

唯我独尊的观念,展现了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图景。

文明交流互鉴是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文明优越论”

“文明冲突论"等错误思潮沉渣泛起,加剧不同文明之间的隔阂,阻碍国际社会交流合作。只有加强文明

交流互鉴,才能消除因文化差异带来的隔阂,避免落入文明冲突的陷阱。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其文化血脉,

每个国家都有其文明渊源。人们要理解不同文明的差异,欣赏文明的多彩之美。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

主张以宽广胸襟实现不同文明对话,以团结化解分裂,以合作回应对抗,以包容代替排他.必将为推动中

华文明重焕荣光、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摘编自邢丽菊《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繁荣发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人类文明史来看,许多古文明在同一时间存在,这说明多种文明和谐共存、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

的发展主流。

B.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佛教兴盛,而且还有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犹太教等宗教,众多宗教并

存,相安无事。

C.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既对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又有助于促进中外民众的

理解和沟通。

D.面对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人们有必要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以此消除不同文明

之间的隔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和西方强权独霸、零和博弈、唯我独尊的观念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倡导不同文明之间的合作

共赢、共建共享。

B.两则材料都围绕“中华文明”这一论题展开,既指出了中华文明的优点,也指出其不足,体现了实

事求是的态度。

C.两则材料都论及中华文明在当今世界对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作用,文章针对性强,具有强烈的

现实意义。

D.当今时代,我们应做好中华文明和谐观的时代转化工作,使之与时俱进,为解决不同文明之间的冲

突提供中国智慧。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第2页(共8页)

3.下列选项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的观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距今约六千年前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的姜寨等村落房门朝向中央广场,这显示出社会内部崇尚集体利益,

秩序井然。

B.《礼记》载:“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

C.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中国是世界历史上唯一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且文明发展从来没有出现

间断的国家。

D.汉朝时期,长安有“胡巫”“越巫”,中央军队有“胡骑”“越骑”,商业活动中更是多见“商胡”“贾

胡"酒家胡”的身影。

4.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够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并且繁荣发展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4分)

答:

5.习近平主席说:“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

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请运用材料一所论及的中华文明和谐观对此进行分析。(6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孙少平在高中的最后一个学期开始了。

从一九七五年春天起,他在原西中学已经不知不觉度过了一年半的时光。

一年半是漫长的。他在这期间忍饥、忍辱、忍冻,心中留下数不清的痛苦记忆。

他又感到一年半是短暂的。他在这里也有过欢乐和愉快,懂得了不少事,结交了朋友,获得了友情,

开阔了眼界,抛弃了许多纯属“乡巴佬”式的狭隘与偏见一切都好像才刚刚开始,可马上就要结束了。

但不论怎样,他还是为终于快熬到了高中毕业而高兴。这一切多么不容易啊!

他更为高兴的是,他已经跨过了十八岁的年龄。这就是说,他已经成了大人。即使高中毕业回去劳

动,也能扛起一头子了。从心理方面说,他现在也已经有了强烈的独立意识。在以前,他总觉得自己是

个娃娃,得依靠大人。现在,即便是没有大人,他也感觉能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下去。他的另外一个成熟的

标志,就是对大人的行为开始具备批判的眼光。以前,父亲和大哥说的话和做的事,他都认为是对的。

可现在就不见得了。不过,目前这种批判性的意见只在心里而不会表现在嘴上,更不会表现在行动上。

总之,也可以这样说,他现在已经初步有了他自己的生活观——尽管这一切的确是刚刚才开始。

他现在最为遗憾的是,他在这一年半中因为家里的事请假的时间太多了。学校尽管经常搞政治运动和

出山劳动,但总还上一点文化课。他耽误的课太多,以致都无法弥补了。本来眼下的一张高中文凭就不包

含多少学识,他的这张文凭更不值几个钱,仅仅能说明个学历罢了。这倒不是说,他在这一年半里一无所

学。不,他阅读过不少课外书。从学校的传统眼光看,这种学习是极不规范的。但在一个人往后的日常

生活中,也许这种学习比课本知识更为有用。

孙少平的遗憾,主要是数、理、化。他误得太多,前后接不上碴,虽然这学期听课,也听不懂。听

不懂就听不懂,反正也不上多少课——现在学校上课已是一件附带的事。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第3页(共8页)

这天,孙少平他们全班一起出动,到原西城外的一条山沟里,锄他们班种的高粱地——这是立秋之前

锄最后一遍草。

临近中午的时候,从西南面的山后突然铺过来一片乌云。不多时,这黑云彩就漫过头顶,遮住太阳,

布满了整个天空。刹那间,电闪雷鸣,狂风大作——一场大暴雨眼看就要倾倒下来!

山洼上劳动的男同学纷纷去找躲雨的地方。沟道里锄地的女同学也都扛着锄,爬到山洼上来了。只

有跛女子侯玉英不听其他女同学的劝阻,一个人扛把锄,一跛一跛走到一个石崖下面。其他女同学说怕沟

里起洪水,那地方危险,劝她不要去。但跛女子让这些人别管她的事;她说雷雨就那么一阵阵,怎还能起

洪水呢!

大暴雨说来就来了!随着狂风吹过,雨帘就从山后漫过来,顷刻就把天地间变成白茫茫一片。可怕

的闪电不时在空中曲折地划过;雷声和狂风暴雨搅在一起,震耳欲聋。不多一会,就听见沟沟渠渠里传

来了滔滔的流水声。

不到半个钟头,大沟道里就起水了。混浊的泥浪翻滚着跟头,吼叫着从后沟道里冲了出来!

在一片混乱的暴风雨中,沟道里突然传来了侯玉英尖锐的哭喊声!

少平缩在一个小山窑里,透过雨帘,看见洪水已快要涨到侯玉英避雨的那个石崖下了。跛女子正哭喊

着,两手揪着旁边土台子上的几棵丛草,企图爬上去逃命。但由于腿不干练,加上泥地溜滑,三番五次爬

上去又跌了下来!

孙少平知道,也许用不了多少时间,洪水就会淹没到那个石崖下,把跛女子一浪卷走!

他立刻从自己那个干燥的小土窑里冲出去,冒着瓢泼似的暴雨,踏崖溜洼地往沟底跑去。

孙少平不知摔了多少跤,才到了怒吼的洪水边。身上浸透了泥水,头发和脸也被泥糊得五麻六道。

他来到洪水边,一筹莫展了。侯玉英隔在河对面,他不得过去。他尽管在洪水中游过泳,但那是在原

西河里——那水宽阔,也平稳,到河对面上岸选择余地大。可这是道小沟,水急浪险,要游过去太困难

了!

这时候,洪水已经漫上了侯玉英正挣命的那个石崖边上。跛女子的手死揪住土台子上面的丛草,两只

脚已经挨着洪水边了。她现在只是绝望地呼喊着:“救命啊!救命啊!"

少平在暴风雨中大声向对岸喊:“你先坚持一下,我过来了!”

他喊了一声后,就扑入了洪水之中——一个浪头很快把他整个吞没了

还好,他又钻出了水面!他眼睛什么也看不见,只凭本能向对岸拼命游去。

谢天谢地,他终于上岸了!他用手摸了一把脸上的泥水,就撒开腿朝那个土台上面跑去。

他来到土台子上面,看见洪水已经淹没了侯玉英的下半身,如果不是她两手死死揪着丛草,恐怕早让

水卷走了!

少平飞快伸出手,把她从土台子下面拉上来。

侯玉英一扑踏趴在土台子上,放开声嚎了!这哭声是庆幸她的得救,也是对救命的人表示她的感激

之情!她做梦也没想到,在她遇到生命危险时,竟然是她曾放肆地伤害过的孙少平,冒着自己的生命危

险来救她。

当孙少平游过河对岸的时候。全班男女同学都纷纷从山洼上跑下来了。他们站在暴雨中的洪水边上,

隔着翻滚咆哮的浊浪,心怦怦地跳着,扬着手,喊叫着,像看一幕惊险的戏剧,眼看着少平把侯玉英拉上

了对面那个土台子。他们之中没有人敢从这洪水中游过去。现在,所有淋得像落汤鸡似的同学们都在沟道

这面欢呼起来!女同学们都哭了;男同学也有流下眼泪的。

这个时候,大家才强烈地意识到,人生活在一个集体里,就应该像兄弟姐妹一样啊

(有删改)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第4页(共8页)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少平感觉高中生活既短暂又漫长,“漫长"是因为自己忍饥受辱的苦痛,“短暂”是因为收获了成

长、成熟的欢愉。

B.在孙少平看来,自己读了不少课外书,对于往后生活这比课本知识更有用,因而他的高中学习也就

没有什么遗憾。

C.孙少平认为当时的高中文凭不值钱,因为学校劳动太多,上课只是附带的事,高中生能力水平与毕

业文凭名实不副。

D.“像看一幕惊险的戏剧"既体现了孙少平救人过程的惊险刺激,也暗示了其他同学只是袖手旁观、

不想参与的心理。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部分交代了时间,点出那个时代独有的氛围;第三人称全景式的叙述方式有利于展示孙少

平丰富的内心世界。

B.“泥浪翻滚着跟头”“吼叫"冲”,这些词句从形态和声音上表明沟里洪水来势凶猛、不可阻挡,直

接体现了后文救人的难度。

C.全班同学在暴雨中看到侯玉英被救起后激动得流泪欢呼,这与《哦,香雪》中姑娘们接到香雪时的欢

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D.小说前半部分是心理描写,丰富细腻且诗意舒缓;后半部分集中叙述了暴风雨中救人的故事,节奏紧

凑,扣人心弦。

8.文中两处画线句的环境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答:

9.十八岁的孙少平已经长大成人,有着较为独立的人格意识,并且在思想和行为上鲜明地体现了出来。请

结合文本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孙奭,字宗古,博州博平人。幼与诸生师里中王彻,彻死,有从奭问经者,奭为解析微指,人人惊服,

于是门人数百皆从奭。太宗幸国子监,召爽讲《书》,至“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帝曰:“此

至言也。”因咨嗟久之。太中祥符初,得天书于左承天门,帝将奉迎,召宰相对崇政殿西庑。王旦等曰:

“天贶符命,实盛德之应。"又召问奭,爽对曰:“臣愚,所闻‘天何言哉’,岂有书也”帝既奉迎天书,

大赦改元,陈彭年等皆以经义左右附和,由是天下争言符瑞矣。奭上疏谏曰:“比年以来,水旱相继,饥

馑居多,乃欲劳民事神,神其享之乎陛下必欲为此者,不过效汉武帝、唐明皇,巡幸所至,刻石颂功,

以崇虚名,夸示后世尔。"方士朱能献《乾祐天书》,孙奭复上疏曰:“昔汉文成将军以帛书饭牛,既而言

牛腹中有奇书,杀视得书,天子识其手迹。又有五利将军妄言.方多不优①,二人皆坐诛。先帝时有侯

莫陈利用②者,以方术暴得宠用,一旦发其奸,诛于郑州。汉武可谓雄材,先帝可谓英断。唐明皇得《灵

宝符》《上清护国经》《宝券》等,皆田同秀等所为,明皇怵于邪说,自谓德实动天,神必福我。而唐自

安史乱离,两都荡覆,四海沸腾,岂天下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第5页(共8页)

太平乎明皇虽况得归阙,复为李辅国劫迁,卒以忧终。大臣尸禄以将迎,端士畏威而绒默。民心用离,

变起仓卒。当是之时,宝符安能排难邪”未几,能果败。

仁宗时,三迁兵部侍郎、龙霞阁学士。每讲论至前世乱君亡国必反覆规讽仁宗意或不在书爽则拱默以

候,帝为竦然改听。尝画《无逸图》上之,帝施于讲读阁。三请致仕,奭以年逾七十固请,泣下,帝亦

恻然,诏与冯知讲《老子》三章,各赐帛二百匹。以不得请,求近郡。优拜工部尚书,复知兖州。诏须

宴而后行,又留数月,特宴太清楼,近臣皆预,帝作飞白大字以赐。翌日,爽入谢,又命讲《老子》,赐

袭衣、金带、银鞍勒马。及行,赐隅瑞圣园,又赐诗。既而累表乞归,以太子太傅致仕。赠左仆射,谥

曰宣。

(选自《宋史·孙奭传》,有删改)

【注】①仇:应验。②侯莫陈利用:人名。侯莫陈,复姓;利用,名。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对一处给

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赋分。(3分)

每讲论至前世A乱君亡国必反覆C规讽仁宗E意或不在书F爽G则拱默以候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3分)

A.“奭为解析微指"与“其文约,其辞微”(《屈原列传》)的“微"的含义相同,是深奥、精微的

意思。

B.“于是门人数百皆从奭”与“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的“从”意思和用法都

相同。

C.“比年以来,水早相继"的“比”指近来,与“比去,以手阖门"(《项脊轩志》)中的“比”意

思和用法不同。

D.“神其享之乎"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中的“其"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奭学问渊博,见解独特。王彻去世后,其弟子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孙奭都能剖析到位,令众人

深深折服。

B.孙奭直言敢谏,为人方正。皇上宠信术士,朝廷官员大都逢迎追捧,只有孙奭犯颜直谏,劝皇上祛

魅去弊。

C.孙奭勤勉政事,屡获升迁。他曾担任兵部侍郎、龙霞阁学士等职,年逾七十请求退休也不被准允,

反被授予更高官职。

D.孙奭深受宠幸,尽享荣华。他深得仁宗皇帝赏识,几度为皇上讲《老子》,使得龙心大悦,被赐予

帛匹、金带、房舍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先帝时有侯莫陈利用者,以方术暴得宠用,一旦发其奸,诛于郑州。

译文:

(2)大臣尸禄以将迎,端士畏威而缄默。民心用离,变起仓卒。

译文:

14.孙奭多次上疏劝谏皇上不要奉迎天书愚信术士,请结合两则材料简析孙奭是从哪些方面说服皇上的。

(5分)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第6页(共8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贺新郎·同父①见和再用韵答之

辛、弃疾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

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

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注】①同父:作者挚友、著名词人陈亮的字。这首词就是作者与陈亮的酬答之作。②元龙臭味,孟公

瓜葛:东汉陈登字元龙,西汉陈遵字孟公,这里皆借指陈亮。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以幽默的笔法写词人与友人陈亮志同道合的友谊,“那堪说"感情沉郁,意蕴丰富,领起

全篇。

B.“楼头飞雪”“西窗月"情景交融,衬托词人内心的清寂冷寞,与“高歌饮”的狂放形成鲜明对照。

C.下阙感时论世,词人感叹志士受到压制,正如拉盐的千里马困顿不堪、无人过问,购其尸骨只是徒

劳。

D.末句“看试手,补天裂"笔力雄健,写出了词人立志恢复中原,像女娲补天一样重整山河的决心。

16.简要分析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艺术风格和思想情感方面的相似点。(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谏太宗十思疏》认为,君主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就如同“__,___”,这是不可能实现治国理想的。

(2)指陈论敌罪错是驳论文中常见的写作技巧。《答司马谏议书》中,司马光列举了王安石“侵官、生

事、征利、拒谏”等罪名,王安石用“___,___"一句便

对“生事”进行了驳斥。

(3)“云"在互联网语境中喻指基于云计算和云服务的应用,而作为中国古代诗词的典型意象之一,

则常用来传达丰富的思想情感,如“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小题。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饮食文化书写了辉煌的篇章。一直以来,中国饮食文化都非常注重

饮食健康,而控制饮食对于身体的好处也早在几百年前就为中国古人所知。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过度饮食所带来的危害也日益凸显。中国自古就强调“饮食有节”,提倡“吃好不吃饱”,这也与现代科

学的观点相符。在进行对照实验时,科学家们发现,限制饮食的实验鼠在老年后身体更加健康,寿命也

更长。但是要想获得这样的延寿效果,需要长期控制饮食,一旦恢复到无限制的状态,效果就会消失。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第7页(共8页)

中国流传的“吃得越饱,走得越早"并非伪科学,而是有依据的。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代社会,很

多人喜欢暴饮暴食,这是导致身体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根据调查显示,中国的肥胖率已经超过了世

界平均水平。

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独特的饮食结构出现了很多问题,其引发的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

死亡率,在世界大国中排名第一,甚至超过了偏爱高糖分高热量食物的美国。因此,改变不健康的饮食结

构已经A_________________。

(甲)首先,我们应该控制食量,过量饮食会导致各种身体问题,而且还会加重肥胖症状。其次,

(乙).多吃含蛋白质等各种营养物质的食物,不要单纯地追求口感和饱腹感。最后,我们应该多吃蔬菜和

水果,这些食物富含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对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好处。上述三方面都做好了.才谈得上真

正优化了饮食结构。换言之,控制好食量、注重营养均衡、多吃蔬菜和水果,三者B_________________。

18.依据原文信息,归纳作者提出“改变不健康饮食结构”观点的三点理由。(5分)

答: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

字。(4分)

答:

22.文中第二段“吃得越饱,走得越早"在中国饮食文化中流传甚广。请从表达效果上做简要分析。(3分)

答: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传统的乡土社会是一个人情社会,因此“当场算清是陌生人间的

行为”。但是,在现代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亲兄弟,明算账"这句俗语。

传统习俗与现代生活观念有联系也有冲突。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800字。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第8页(共8页)

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AA项,“这说明多种文明和谐共存、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的发展主流”错误,由“许多古文明在同一

时间存在"推导不出这一结论。“许多古文明在同一时间存在”只是历史事实,但是这些文明能否“和

谐共存、交流互鉴"并不可知。

2.BB项,“也指出其不足”错误,两则材料都没有论及中华文明的不足。

3.D材料一第三段的观点是“践行文明和谐理念是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流”,D项所

述正是汉朝时期中华民族和其他民族和谐交往的事例,故选D项;A项体现的是中华文明崇尚集体利益、

追求秩序的特点;B项所说的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原则,不符合“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交往”的要求;

C项体现的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特点。

4.①中华文明具有开放包容、和谐共生的传统基因,这为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奠定了思想基础。

②中华文明在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能够保持民族特色,同时借鉴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实现繁荣发展。

(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5.①各种文明都应该崇尚和合、追求大同、承认差异、尊重差别,而不是狂妄自大,自认为自己的文明

高人一等。②各种文明是相互依存、相伴相生、共同成就、和谐发展的,如果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

反而会影响到自己文明的发展与兴盛。③各种文明应该和平共处,包容不同文明。(每点2分。言之成

理,即可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AB项,他的高中生活是有遗憾的,因为他缺课太多,没有学好书本知识。C项,他只是认为他自己

的文凭不值几个钱,并不是对所有的高中文凭否定。D项,同学们不是“袖手旁观、不想参与”,而是

“害怕、不敢参与”。

7.BB项,不是直接,而是间接。

8.①第一处环境描写是暴雨来临前,它写出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势,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侯玉英寻

找避险的地方作了铺垫。②第二处环境描写是暴雨降临

时,烘托了侯玉英身陷险境的紧张氛围,也衬托了孙少平不计前嫌英勇救人的优秀品质。(每点2分。

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9.①在思想上,渴望成长成熟,敢于自我剖析,自我调整激励,看问题具备批判的眼光,对自己的学校

生活和家人言行都有自己独特的思考。②在行为上,善良正义,勇于担当,果敢英勇,当曾经伤害过自

己的同学侯玉英落水时,他挺身施救,表现出男子汉的气概、胸襟和格局。(每点3分。言之成理,即

可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BDF原文标点为:每讲论至前世乱君亡国,必反覆规讽。仁宗意或不在书,奭则拱默以候。

11.BB项“于是门人数百皆从奭"的“从”是依从、师从的意思,而“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的“从”是使动用法,意思和用法都不同。

12.DD项,孙奭讲《老子》时,仁宗只赏赐袭衣、金带、银鞍勒马,并未赏赐房舍和御笔。孙奭动身

的时候才送了房舍和诗。

13.(1)先帝当时有侯莫陈利用这种人,利用方术很快得到皇帝的宠信和重用,而有一天发现他的阴谋诡

计,就在郑州杀了他。(4分)

(2)大臣们空享俸禄而不尽职地加以逢迎,正直的人害怕明皇的权势而沉默不语。民心因而散乱,动乱

变故就发生在毫无准备之时。(4分)

14.①孙奭以史为鉴,正面列举了汉武帝和先帝不信天书和方术,识破对方奸计,果断处决汉文成将军

和侯莫陈利用等术士的例子,赞美二帝在对待天书和方术上的英明果断,从而防止国家混乱和民心丧失。

(3分)

②以唐明皇为反面教材,指出他愚信天书和方术,导致安史之乱,国家急剧衰败的史实,有力证明天书

和方术之虚诞。(2分)

【参考译文】

孙奭,字宗古,博州博平人。幼年时与许多学童从师于乡人王彻,王彻死后,有人开始向孙奭请教

经书,孙奭为人讲解甚为深远精微,人人惊叹和佩服他对于经书的见解,于是几百门徒都师从于他。宋

太宗驾临国子监,召见孙奭为他讲《尚书》,讲到“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皇帝说:“这

是至理名言啊!”

太宗于是嗟叹了很久。大中祥符(宋真宗年号)年初,据说在左承天门降下天书,皇帝将去迎接,召集宰相

到崇政殿西庑。王旦等人说:“上天降下祥符,实在是对皇上圣德的验证啊!"皇上又召问孙奭,孙奭回

答说:“臣愚钝,只听说圣人曾言‘天何言哉’(《论语·阳货》),难道真有什么天书吗”皇上

照旧去奉迎天书,大赦天下并改了年号。陈彭年等人都认为上天降下祥符是天经地义而随声附和这件事,

因此天下人争着说这是祥瑞的征兆。孙奭上书进谏:“近年来,旱涝灾害相继发生,灾民很多,却要使

百姓劳作而侍奉神灵,神灵难道就能安享吗陛下坚持要这样做的原因,不过是想效仿汉武帝、唐明皇,

凡是巡视到的地方,都刻石碑歌功颂德,赢得虚名,彰显于后世罢了。"不久,术士朱能呈奉《乾祐天书》,

孙奭又上奏折说:“过去汉文成将军在绸缎上写好字喂给牛吃,就说牛腹中有奇书,杀了牛见到帛书,

天子认得是他自己的手迹。又有五利将军胡说,方术大多不见应验,于是两人都被诛杀。先帝当时有侯莫

陈利用这种人,利用方术很快得到皇帝的宠信和重用,而有一天发现他的阴谋诡计,就在郑州杀了他。汉

武帝可算得上是雄才大略,先帝算得上是英明果断。唐明皇得到《灵宝符》《上清护国经》《宝券》等,都

是田同秀等人所为,唐明皇畏惧那些歪理邪说,却自认为他的德行能感天动地,神灵一定会庇佑自己。可

是自从安禄山、史思明作乱,国家离散,洛阳、长安两都震荡,天下混乱不堪,这样下去天下怎么会太平

呢更何况明皇虽然得以回归朝廷,却又被李辅国劫持迁居他处,最终死于忧患之中。大臣们空享俸禄而

不尽职地加以逢迎,正直的人害怕明皇的权势而沉默不语。民心因而散乱,动乱变故就发生在毫无准备之

时。在这个时候,那些宝典护符怎么能排忧解难呢”不久,朱能果真败亡。

宋仁宗在位时,孙奭经多次升迁,担任至兵部侍郎、龙霞阁学士。每当讲到前世乱君亡国的历史,他

一定会反复规劝讽喻。仁宗的心意有时不在书上,孙奭就拱手缄默等候。皇上于是肃静起来,认真地听孙

奭讲解。孙奭曾画《无逸图》送给皇上,皇上转赠给了讲读阁。孙奭多次请求告老,以自己已年过七十坚

决请求,说着并流下眼泪,皇上也动了恻隐之心,下诏让他与冯知讲《老子》三章,各赐给丝绸二百匹。

他因为辞官的请求仍未得到允准,就请求在附近任职。结果他以隆重的礼节被授予工部尚书,又任兖州知

州。仁宗特意下诏,要他赴御宴后再去上任,又挽留了孙奭好几个月,特意在太清楼赐宴,近臣都来作陪,

皇上写

了飞白大字赐给孙奭。第二天,孙奭去向皇上谢恩,皇上又命他讲《老子》,并赐给他袭衣、金带、银鞍

勒马。临上路,赐给隅瑞圣园,又赐诗给他。孙奭不久多次上表折乞求告老还乡,以太子太傅退休。朝

廷追赠他左仆射,封谥号为“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DD项,末句是词人对友人的期待,而非自己个人的决心。

16.(1)艺术风格:①以文为词,明白晓畅。如“男儿到死心如铁”(《贺新郎》),“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②想象浪漫,气势宏大。如“惊散楼头飞雪”(《贺新郎》),“金戈铁马,气吞万

里如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