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式厚一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雷式厚一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雷式厚一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雷式厚一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雷式厚一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雷式厚一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南昌雷式厚一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上学期10月份月考

高一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材料一:

很多人对余光中的印象源于20世纪后期的《乡愁》。创作《乡愁》时,余光中不过四十余岁。事实上,余先生的乡愁早已贯穿整个人生,整个诗文创作。

余先生一生漂泊,从江南到四川,从中国大陆到台湾,求学于美国,任教于香港,最终落脚于台湾高雄的西子湾畔,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艺术的熏陶研习,让余先生在中西文学界享有盛誉,往返于两岸多国,却依然从未有过“归属感"。他诗文的主题,多离不开“离乡”“乡愁"孤独”“死亡”,读他的诗,迎面而来的是一种入骨的苍凉与顽强。

1966年,不到四十岁的余先生写了《当我死时》。诗中,他想到生命的终结是返乡,回到最初的自己,踏上当年的故土,“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

——选自陶澜《光辉译者心》

材料二:

毕业没几年,余光中被派去美国爱荷华大学留学。那时,台湾和美国的现代化程度差别很大。余光中虽然热爱西方诗歌,但一想到美国人瞧不上台湾,心里就觉得委屈。加上那年家里也发生一些大事:母亲去世,自己同妻子新婚才两年,大女儿刚出生,还没看清孩子的脸,他就匆匆地出发了。每一个孤寂的长夜里,他都想回到台湾,回到“蓝星"诗社,和朋友们一起为中国的现代诗奋斗。

1964年,三十六岁的余光中回到台湾,他质问自己,怎么都已经三十六岁了?拜伦、徐志摩,都在这一年结束生命;王勃、济慈,不到这年纪,便合上了诗集,竖起了石碑。那一年余光中唯一的儿子出生仅三天就夭折了。丧子之痛加上诗人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好在美国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使他获得救赎。

余光中非常喜欢美国西部的民歌,南部的蓝调以及摇滚乐。特别是摇滚乐,甚至影响了他一个时期的创作风格。他在散文集中大量介绍了摇滚乐,并将西方音乐节奏融入诗中,借此抒发心中的很多不平。连余光中自己也没想到,他的这些诗歌被杨弦拿去谱了曲,继而引发了台湾的第一波校园民谣风潮。“给我一把吉他和一肩风里飘飘的长发……"当时杨弦被余光中这些极富旋律感和节奏感的文字打动,将《江湖上》等诗改编成歌曲,如今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也是其中之一。

1971年至1972年间,余光中在台湾写下了《乡愁》。他回忆说,当时二十分钟一气呵成,“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二十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后来《乡愁》在大陆被选入教科书,电视台也用,很多人都会背。

2009年,导演陈怀恩接拍余光中传记纪录片《逍遥游》。片中除了日常工作生活状态外,导演还安排余光中带着夫人到垦丁——余光中在台湾唯一写过游记的地方——故地重游。余光中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在海边童心大发,打起了水漂,并传授诀窍——石头要扁,形状要圆,出手要快,脱手要平稳而飞旋——出水为鸟,入水为鱼。——选自《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

材料三:

他还是那本赫赫有名的《梵·高传》的中译本第一人。

余光中大学毕业两年后的那段时间,他的妻子范我存一直不在他身边,日益浓郁的思念之情把他的身体和精神状况推向了深渊。“那是我一生最烦恼的时期,身多病而心常乱,几乎无日安宁。"就在这个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里,他读到了欧文·斯通的《梵·高传》英文本。正是这本书,使余光中像崇拜梵·高的绘画一样崇拜起梵·高的“苦难”来。他决定翻译此书。他把自己的大计划与梁实秋先生商量。恰好梁实秋先生也读过这本奇书,可是觉得书太长,又牵涉到许多西方艺术史上的专业问题,就劝初涉译事的余光中不如节译算了。但余光中认定,一本书既然值得翻译,就该全译,否则干脆不译。

一动手翻译,果然艰难。余光中后来回忆道:“本已身心俱疲,又决定要揽下这么一件大工程,实在非常冒险。开始的时候,只觉不胜负担,曾对朋友说:‘等到我译到梵·高发疯的时候,我自己恐怕也要崩溃了。’可是随着译事的进展,我整个投入了梵·高的世界,朝夕和一个伟大的心灵相对……在一个元气淋漓的生命里,在那个生命的苦难中,我忘了自己小小的烦恼……就这样,经过十一个月的净化作用,书译好了,译者也度过了难关。梵·高疯了,自杀了,译者却得救了。"____________——选自新浪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光中笔下的主题多离不开“离乡”“乡愁"孤独”“死亡”,给人以苍凉之感,所以他虽然一生往返于两岸多国,却从未有过“归属感”。

B.从美国回到台湾,余光中已经三十六岁,相比大器早成者,他感叹自己“老而无成”,丧子之痛加上他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对前途、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C.梁实秋也是位伟大的译者,材料三中写梁实秋则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以梁实秋面对困难时的退缩来反衬余光中知难而上的优秀品质。

D.材料中多处了引用了余光中本人的话,这样写增加了传文的真实性,也更容易让读者深入到传主本人的内心世界中去。

2.余光中先生不仅仅是文坛上的“璀璨五彩笔”,在他的身上更闪耀着巨大的人格魅力。请根据材料概括其人格魅力。(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6题。

苹果花开在心间

田蓉红

那个下午,我们坐在繁花满枝的苹果树下,聆听着一个老人缓慢地讲述。他说参加新四军那年,他十五岁;遇到苹果的那年,她十八岁……

老人说,比起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们,我活着就已经很知足了,能看到今天的阳光,过上完全不一样的生活。但是,我这一生,还是对苹果心存歉疚,我辜负了她的等待……

她叫苹果,是我在昏迷了三天三夜后睁开眼睛看见的第一个人。我睁开眼睛的时候,她正趴在我旁边打盹。我头稍稍一转,她便醒了,一下跳起来,看着我说:“你终于醒了!”

我被她亮晶晶的目光照着的那一刻,才知道,我没死,我又回到了人间。

那是在盐城的一场战役,距离总攻的时间不多了,政委的嘴角咬出了血,眼睛一片血红。每一次冲锋,都被碉堡里喷射的密集火力压了回去,四五个请命去炸碉堡的同志,没冲上去就倒下了。

我是政委的警卫员,跟了他三年,打了无数场硬仗,从来没有见到他这样焦躁过。炮火在我耳边轰鸣,震得我的心脏一阵阵疼。我走到他面前郑重地行了一个军礼,说:“报告政委,警卫兵李德才请命去炸碉堡。"

“不行,你还是个孩子。”

“报告政委,从我爷爷和父亲被日本兵打死的那天,我就不再是个孩子了。"

“不行。刚刚冲上去的,全都是党员。”

“我现在就申请火线入党,请组织批准。"

政委看着我,我看着他。耳边炮火轰鸣。

“政委,没时间了!我会保护好自己,你放心。”

政委猛地一回头,大声说:“批准李德才同志的入党,执行炸碉堡任务。我命令你,一定要炸掉它!我命令你,一定要活着回来!"

我在枪林弹雨中抱着炸药包匍匐前进,走着我十八岁的生命里最长最难忘的一段路。我不知道我的生命什么时候会停止,也不知道最终会停在被战火烧毁的草地上,还是被炮弹炸裂的石头边。

①但无论停留在哪里,我都会义无反顾地前行。

十五岁那年,我的爷爷和父亲被闯进村里的日军打死,我躲在草堆里,咬牙看着他们的血慢慢地渗进泥土,感觉自己心脏里的血也流干了。我报名参军,就是要替他们和像他们一样死去的乡亲们报仇。这段路,是我为他们复仇的最后一段路。

在战友们的火力掩护下,我终于接近碉堡。头顶上的碉堡高大、阴森,我火速放置好炸药包,引燃了导火索。

转身的那一刻,一声巨响,碉堡轰然倾倒。在我整个人被强大的冲击力震晕之前,耳边响起了嘹亮的冲锋号,战友们开始发起总攻,可我再也没有机会和他们一起并肩作战了。眼前一片黑暗。

“他醒了。哥,你快来看,他醒了。”

漫长的黑暗之后,我听到了一句话,好像近在耳边,又好像远在天边。

一双亮晶晶的眸子在我的眼前闪现,我一度以为那是夜空里的星星。我闭上眼,再睁开时,眼前已经多了一个人。他说:“好家伙,这都三天三夜了,你可算是醒了。苹果,快去倒碗热水来。"那是我第一次听到苹果的名字。

当温热的液体慢慢经喉咙流经我的五脏六腑时,我全身的疼痛也跟着苏醒了。那是怎样的痛啊,无处不在,又不确定。每一次呼吸都能牵引出一场疼痛。

这疼痛证明了我还活着。

就在那些一半清醒一半昏迷的日子里,苹果断断续续地给我讲述了我死而复生的经过。

冲锋结束后,战友们从废墟中刨出了我。原来,在碉堡轰然坍塌的那一刻,身旁倒下的一棵老杨树替我撑起了一点生命的空间。他们将我转送到后方,送进了苹果的家。

在苹果悉心地照顾下,我飘散的意识又重新回笼。夜半醒来,一睁眼,总能看见苹果坐在凳子上趴在我的旁边打盹。但凡有一点点声响,她就会醒来,满目关切地看向我,用她能想到的各种办法来帮助我缓解疼痛。

苹果家和我家一样贫寒,父母也已过世,只有她和哥哥两人相依为命。我住的是苹果的房间。从住进来的那天起,我就是苹果名义上的丈夫。

苏醒之后,哥哥叮嘱我:“这两天保安团的狗盯得紧,动不动就进村搜查。你记住,你现在叫柱子。苹果,你也得记住,啥人问,你都说这屋里的是你男人,叫柱子。”

②她偷偷看我一眼,脸瞬间红到了脖颈。

我以柱子的身份在苹果家生活了两个月。那是另一个我,暂时忘却了仇恨与战争。只要看到苹果的身影,听到苹果的声音,我的心里就会有一份愉悦和踏实。

苹果依然每天为我擦洗伤口,从最初的羞涩到渐渐熟练,她手指拂过的地方,疼痛正一点一点消失。爱,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治愈伤口最好的药,虽然那时候,我还不太懂得这就是爱。

③生活如此温暖,可是战争尚未走远。

在我逐渐康复的日子里,我的睡梦里不断出现战火纷飞的战场和冲锋陷阵的战友。有一天,我终于艰难地开口:“苹果,我得回去,回到战场上去。"苹果看着我,眼里瞬间就蓄满泪水。

那个清晨,我一睁开眼睛,就看到苹果坐在我旁边,像第一次我从昏迷中醒来见到的那样,两眼一眨眨地看着我。

我默默地洗漱之后,喝了她熬的粥、做的煎饼,吃得很饱。我拉过一直默默垂泪的苹果,安慰她:“仗打完,我第一时间回来找你,那时候,我们就再也不分开了。”

苹果流着泪,说:“你一定要回来,我等着你。"。

④我走了很远,一回头,苹果还站在风里,哭着对我喊:“你一定要回来,我等你。”

(节选自《西部新文学》,有删改)

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政委起初拒绝“我"去炸碉堡的请命,与“我”年龄还小有关;后来同意,不仅因为“我"决心坚定,也是出于形势所迫。

B.“我”身受重伤,全身疼痛,苹果的悉心照顾让“我"伤势渐渐好转,“我”感到爱“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治愈伤口最好的药"。

C.回战场的那个清晨,面对默默垂泪的苹果,“我”安慰她说“仗打完……就再也不分开了”,苹果对“我”这一谎言深信不疑。

D.小说的标题别具匠心,颇为巧妙:既与开头“繁花满枝的苹果树"的描写相呼应,又指农家姑娘苹果被永远铭记在老人心中。

4.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是“我”在生死关头内心活动的真实流露,表现了“我"义无反顾,视死如归。

B.句子②是对苹果的动作、神情的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一个纯朴、羞涩的农家少女形象。

C.句子③承上启下,既暗含“我”对当前生活的留恋,也为下文“我"重返战场做铺垫。

D.句子④照应开头,既饱含了离别的悲伤,也隐含了必胜的信念,情真意挚,令人动容。

5.小说对苹果的哥哥只有两处语言描写,请找出并说说分别表现其怎样的性格特点。(6分)

6.小说的叙事艺术很有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6分)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项襄王,项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选自《史记》有删改)

7.下列各项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娴:熟悉。

B.屈平属草稿未定。属:写作。

C.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伐:自夸。

D.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疾:生病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B.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C.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D.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9.下列各项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屈原品行高洁,忠君爱国。屈原是楚王的同姓,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为楚国竭忠尽智,其高尚节操可与日月争光。

B.屈原才干突出,而被奸臣嫉妒。屈原草拟宪令之后,上官大夫就想夺取过来邀功,屈原不给,于是上官大夫就进谗言并疏远了屈原。

C.屈原抒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他因为自己的诚信被怀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内心充满怨恨而赋诗抒情。

D.屈原品行高洁,至死不渝。他被流放后,渔父在江边劝他与世俗相合,但他宁死坚守节操,最后抱石投江。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2)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三、诗歌阅读(24分)

(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并州路

李宣远

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注】李宣远:晚唐诗人,唐德宗贞元间进士。

1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秋日黄昏下的并州路,并州虽非家乡,但离开并州再往边关,竟也产生一种类似离乡别故地的思绪。

B.颔联写孤城,是典型的边塞之景。作者并未直接写愁,但傍晚的号角声更增加了孤城的惨淡之气。

C.颈联写大军的军帐与临水遥相对应,诗人遥望着牛羊悠然下山回家,营造了与“风吹草低见牛羊”相同的意境。

D.尾联写在外征战的人正在落泪,烽火就在不远的地方又开始了,可见战争的残酷,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

12.本诗运用哪些表达技巧抒发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赏析。(6分)

(二)新诗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新诗,完成13—14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的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富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地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14.请赏析诗句“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沁园春·长沙》中“___,___"两句表现了青年学子强劲有力,意气风发之貌。

(2)《诗经》中有两句写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___,___。”

(3)小邓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国庆假期,居家生活远离各种琐事,无比宁静惬意,闲适自在,让她不禁联想到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22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4小题,12分)

16.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蜡炬(jù)脂膏(hāo)躯体(qū)耕耘(yún)

B.铆钉(mǎo)怒涌(nǔ)撑开(chēng)彷徨(páng)

C.譬如朝露(pì)越陌度阡(mò)羁鸟恋旧林(jī)

D.周公吐哺(bǔ)枉用相存(wǎng)守拙归园田(zhuó)

17.下列选项中的词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律吕彷徨身躯酣畅淋漓云蒸霞蔚

B.犀利衷心罅隙瞻前顾后莫名奇妙

C.委屈矿冶形踪戛然而止昂首阔步

D.端详娇嗔碾轧张惶失措磨磨蹭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特殊语言”不过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因为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_________________。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譬如,我可以和一位熟人说:“真是那个!"同时眉毛一皱,嘴角向下一斜,面上的皮肤一紧,用手指在头发里一插,头一沉,对方也就明白“那个”是“没有办法"失望”的意思了。如果同样的两个字用在另一表情的配合里,意义可以完全不同。

“特殊语言"常是特别有效,因为他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我想大家必然有过“无言胜似有言”的经验。其实这个筛子不仅帮助了人和人间的关系,而且同时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我们永远在_____________,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束缚。李长吉要在这束缚中去求比较切近的表达,难怪他要了。

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___(费孝通《乡土中国·文字下乡》)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心有灵犀因噎废食殚精竭虑眉目传情

B.传情达意削足适履呕尽心血眉目传情

C.传情达意因噎废食呕尽心血眉来眼去

D.心有灵犀削足适履殚精竭虑眉来眼去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其实不仅这个筛子帮助了人和人间的了解,而且同时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

B.其实不仅这个筛子帮助了人和人间的关系,而且同时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

C.其实这个筛子虽则帮助了人和人间的了解,但同时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

D.其实这个筛子虽则帮助了人和人间的关系,但同时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干细胞是人体内的一类细胞,存在于人体发育过程中以及成体之后。干细胞可以自我复制,多向分化,常用于生长发育、疾病发生、药物筛选等科学研究。此外,①,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干细胞尤其是间充质干细胞被应用于重症以及危重症患者的救治研究中。

然而,②。获取干细胞必须进行体外扩增,但随着扩增代数的增加,干细胞的生物学功能会逐渐减弱,这使得能够应用的干细胞可用代次有限,导致干细胞资源难以满足庞大的市场需求。为此,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杨军教授课题组,在20余年持续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出一套可以模拟体内微环境的干细胞仿生赋能系统,能有效解决目前干细胞体外培养问题。研究人员介绍说,目前的干细胞培养系统存在四大痛点:增值能力不足,细胞产量低;功能减弱,治疗效果差;干细胞纯度低,安全风险大;细胞资源稀缺,③。简言之,现有的培养系统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不够用、不好用、不敢用和用不起等四个问题,目前还需要从干细胞仿生培养材料入手,全面优化配套培养体系。

20.请结合第一自然段的相关内容,给“干细胞"下定义,不超过80个字。(4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五、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诗人席慕蓉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法国作家雨果说:“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俄国作家果戈里说:“青春之所以幸福,就因为它有前途。”

青春的颜色是丰富的,青春的滋味是多样的。高中生涯已然开始,我们的青春正当其时。请以“青春的"为题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青春的感受或理解。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文章不少于800字;②不出现真实的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③有人物的细节描写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有真情实感。文体为记叙文。

南昌市雷式学校2024-2025学年上学期10月份大练习试卷参考答案

1.D2.(1)对故乡和祖国浓浓的思念与爱;

(2)有责任感,有担当精神,余光中表示要为中国的现代诗奋斗。

(3)童心未泯,拍摄纪录片时为夫人解释景物,打水漂;

(4)勇于挑战,余光中刚毕业就要翻译《梵·高传》这样有难度的作品;

(5)坚持不懈,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他都能够不放弃;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A.“所以他虽然一生往返于两岸多国,却从未有过‘归属感’”错误。“离乡"乡愁”“孤独"死亡”是余光中的诗文主题,与“未有过‘归属感’"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他没有“归属感”是因为“一生漂泊,从江南到四川,从中国大陆到台湾,求学于美国,任教于香港,最终落脚于台湾高雄的西子湾畔"。

B.“对前途、对生活失去了信心”错误。由“好在美国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使他获得救赎"可知,并非对前途、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C.“材料三中写梁实秋则主要运用了反衬手法,以梁实秋面对困难时的退缩来反衬余光中知难而上的优秀品质”错误。写梁实秋劝说余光中放弃翻译《梵·高传》是为了表现余光中迎难而上的精神,且梁实秋只是劝说余光中作为初涉译事者要量力而行,不能说他面对困难退缩。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一次偶然的机会里,他读到了欧文·斯通的《梵·高传》英文本。正是这本书,使余光中像崇拜梵·高的绘画一样崇拜起梵·高的‘苦难’来。他决定翻译此书"恰好梁实秋先生也读过这本奇书,可是觉得书太长,又牵涉到许多西方艺术史上的专业问题,就劝初涉译事的余光中不如节译算了。但余光中认定,一本书既然值得翻译,就该全译,否则干脆不译”可概括出:勇于挑战,余光中刚毕业就要翻译《梵·高传》这样有难度的作品;

由“一动手翻译,果然艰难。余光中后来回忆道:‘本已身心俱疲,又决定要揽下这么一件大工程,实在非常冒险。开始的时候,只觉不胜负担,曾对朋友说:‘等到我译到梵·高发疯的时候,我自己恐怕也要崩溃了。’可是随着译事的进展,我整个投入了梵·高的世界,朝夕和一个伟大的心灵相对……在一个元气淋漓的生命里,在那个生命的苦难中,我忘了自己小小的烦恼……就这样,经过十一个月的净化作用,书译好了,译者也度过了难关。梵·高疯了,自杀了,译者却得救了。’"可概括出:坚持不懈,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他都能够不放弃;

由“1971年至1972年间,余光中在台湾写下了《乡愁》。他回忆说,当时二十分钟一气呵成,‘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二十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可概括出:对故乡和祖国浓浓的思念与爱;

由“余光中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在海边童心大发,打起了水漂,并传授诀窍——石头要扁,形状要圆,出手要快,脱手要平稳而飞旋——出水为鸟,入水为鱼"可概括出:童心未泯,拍摄纪录片时为夫人解释景物,打水漂;

由“每一个孤寂的长夜里,他都想回到台湾,回到‘蓝星’诗社,和朋友们一起为中国的现代诗奋斗”可概括出:有责任感,有担当精神,余光中表示要为中国的现代诗奋斗。

C4.D

5.①第一处:“我"苏醒之后,对“我”表示庆幸与关心,表现了他的善良、热情。

②第二处:嘱咐“我"和苹果记住“我”的名字及两人关系,表现了他的机智谨慎,善于斗争。

6.①小说运用倒叙,以一位革命老人回忆往事的形式叙述自己与苹果的交往过程,自然巧妙,别具匠心;

②开篇以第三人称简要介绍老人情况,小说主体部分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老人在战争年代的亲身经历,真实可信,感染力强;

③小说将现实与回忆交织起来叙述,在叙述中融入描写、抒情等,意蕴丰富,行文灵活。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我’这一谎言"错误,根据原文“仗打完,我第一时间回来找你,那时候,我们就再也不分开了”可知,“我"的这番话并非谎言,而是发自内心的真诚愿望。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重要句子的能力。

D.“也隐含了必胜的信念”错误,根据原文“苹果流着泪,说:‘你一定要回来,我等着你’"可知,苹果的话是对“我”的叮嘱与期待。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好家伙,这都三天三夜了,你可算是醒了。苹果,快去倒碗热水来"这句话出现在“我”从昏迷中醒来的时候,苹果的哥哥显得非常激动和关切。他首先用“好家伙"这种略带庆幸和欣慰的口气,表达了对“我”苏醒的高兴之情,这表现出他善良、热情的一面。

“这两天保安团的狗盯得紧,动不动就进村搜查。……,叫柱子"这句话是苹果的哥哥对“我”和苹果的嘱咐,旨在保护“我"免受敌人的搜捕。他让“我”假扮成苹果的丈夫,改名为“柱子”,并叮嘱苹果一定要牢记,这一系列安排展示了意识到危险迫在眉睫,并采取了应急措施,表现出一种能够在危急时刻机智谨慎,善于斗争的能力。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根据原文“他说参加新四军那年,他十五岁;遇到苹果的那年,她十八岁”“但是,我这一生,还是对苹果心存歉疚,我辜负了她的等待"可知,小说从一个革命老人在苹果树下回忆往事开始,采用倒叙的方式讲述了自己在战争年代的经历,以及与苹果的深厚情感。倒叙的运用不仅让情节推进自然流畅,也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使读者能够随着老人的回忆,逐步深入到那个充满战火和爱情的年代,叙事结构显得十分巧妙。

根据原文“那个下午,我们坐在繁花满枝的苹果树下,聆听着一个老人缓慢地讲述”“她叫苹果,是我在昏迷了三天三夜后睁开眼睛看见的第一个人"可知,小说开篇使用第三人称介绍老人的情况,以一种平静的旁观者视角展开,给读者一种客观、距离感的叙述方式。而在主体部分,叙述视角转变为第一人称,以“我”的角度讲述自己在战争中的亲身经历和与苹果之间的感情纠葛。这样的视角转换使故事更加贴近读者,增强了叙事的真实感和代入感。

根据原文“我被她亮晶晶的目光照着的那一刻"一双亮晶晶的眸子在我的眼前闪现,我一度以为那是夜空里的星星”“只要看到苹果的身影,听到苹果的声音,我的心里就会有一份愉悦和踏实"可知,作者在叙述过程中,不仅采用了描写、对话等方式,还融入了抒情元素,小说巧妙地将现实生活与过去的回忆交织在一起,通过“我”在苹果家养伤期间的生活描写和回忆战争中英勇战斗的经历,使得情节更加生动丰富,表达出主人公对战争、爱情、生命的深刻思考。这些都使小说行文灵活,富有变化,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7.D8.D9.B

10.(1)屈原已(被)免官,这以后秦国想进攻齐国,齐国与楚国联合抗秦。

(2)屈原走到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都枯萎憔悴。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生病"错误。结合“屈平”“王听之不聪也"分析,此处应该为动词,译为痛恨。句意: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抓住“入”“出"分析,前后内容应该是对称的,分别为对内,对外的意思。“以”为连词,表目的,“与王图议国事"的目的是“出号令”,“以"前面需要断开,排除C。

“接遇”的宾语为“宾客”,不需要断开;“王”为“任"的主语,不需要断开,排除A和B。

句意: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上官大夫就进谗言并疏远了屈原”错误。结合“王怒而疏屈平"分析,不是上官大夫疏远了屈原而是楚怀王。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绌”,通“黜”,贬退,罢免或降职;“伐”,讨伐,进攻;“从亲”,释义为合纵相亲、联合。

(2)“至”,到;“被发行吟泽畔”,应该是“被发行吟(于)泽畔”,省略句,状语后置句;“颜色”,脸色(古今异义词);“形容”,形体和容貌(古今异义词)。

参考译文: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硬要走草稿,屈原不给。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诚信却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屈原已(被)免官,这以后秦国想进攻齐国,齐国与楚国联合抗秦。这时秦昭王和楚国通婚,要同怀王会见。怀王打算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以相信。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楚王去:“为会么要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去了。最终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埋葬。怀王的大儿子顷襄王继位做国君,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马上派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听了很生气,把屈原放逐出去。屈原走到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都象干枯的树木一样。一个渔翁看见就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屈原说:“全世混浊却只有我一人清白,大家都醉了却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于是写下了《怀沙》赋,便抱着石头,自己跳到汨罗江死了。

11.C12.①借景抒情。首联借秋风萧瑟、黄叶飘零之景抒发感伤之情。颈联写被困孤城,牛羊下山的情景,由此引发征人思乡之情。②视听结合。颔联描写了傍晚时间的景象,“吹角"是听觉角度描写,“射雕还”是视觉角度描写,更添凄凉。③以景结情。尾联写垂泪之时,烽烟忽起,形象地写出了边塞战事残酷,以景结情,含蓄蕴藉,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④借代。烽火代指战争。烽火再次升起,这暗示着战争的持续和征战的艰辛。

【导语】李宣远的《并州路》通过描绘秋日边塞的景象,表达了对征人生活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厌恶。诗中黄榆落叶、孤城号角、牛羊下山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深刻反映了战争带来的离愁别绪和人间疾苦。

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营造了与‘风吹草低见牛羊’相同的意境"错误,本诗描绘出的是一幅萧瑟凄清的图景,引发征人思乡之情;“风吹草低见牛羊”突出整个草原的勃勃生机,描写的是明朗开阔的意境。二者不同。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首联“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秋日黄昏下的并州路,黄色的榆树叶落在敌人占领的城关上。这就引发悲秋伤感之情。萧瑟的秋风、飘零的黄叶自然而然勾起了作者的感伤之情。颈联“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大军的军帐跟临水遥相对应,牛羊从那上面下来。孤城吹角,戍边生活凄凉;牛羊下山,引发征人乡思。这两联,均借景抒情。

颔联“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被敌人包围的孤城才刚结束吹号角的声音,几个人就骑着马射雕回来了。“吹角”是听觉,“射雕还"是视觉,此联视听结合描写了傍晚时间的景象,更添凄凉。

尾联“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在外征战的人正在落泪,烽火就在不远的地方开始了。垂泪之时,烽烟忽起,形象地写出了边塞战事残酷;以景结情,含蓄蕴藉,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

最后,本诗还运用了借代手法,以烽火代指战争。烽火再次升起,这暗示着战争的持续和征战的艰辛。

13.D14.首先这里采用了比喻的修辞,将“历史"比作“流去的小河”,表明历史如小河般平凡;接着将“稻束"拟人化,这几句诗表现了诗人对如母亲般辛勤劳作的人的精神的赞美与思索。诗人还用了“不过是”“而"等语气,在诗人看来,稻束的精神超越了历史,这种坚韧美丽的精神是一种永恒。

【解析】1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项,“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错误,整首诗所出现的形象及有关形象的感受,都是“我"的心中所想、眼中所见。这本是诗人的“旁白”,不能理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

故选D。

14.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

诗歌的最后这几句,诗人景象描写和联想思索之后,通过诗人的感官转化把抽象的事物变形为具体感知的形象,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历史”,喻体是“流去的小河”,拟人的修辞手法,“你们,站在那儿”,将“稻束"拟人化,要告诉读者的是,这个肩负着伟大的疲倦和辛劳的母亲形象,在一片收割后的田野的映衬下,超越了历史的进程而具有了永恒性。而静默是诗人面对自然凝神观照的状态,正是在静默中,诗人回溯了历史,发现了雕像是人类思想的一个结晶。可以说,最后这一句,使得这首诗超越了对母亲劳动者的赞颂,而具有了更深刻广泛的哲思,通过“历史”与“思想"的对比,成为揭示诗歌主题的点睛之笔,抒发了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和母性的歌颂。同时在用词上也很讲究,“不过是”“而"等词语,表达了诗人对这种永恒精神的歌颂。这样就顺理成章,“抽象的思”和“感性的诗"完美地合为一体。

15.(1)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3)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遒”“衿"。

C

A.“脂膏”的“膏"应读gāo;B.“怒涌”的“怒"应读nù;D.“守拙归园田”的“拙"应读作“zhuō”。

17.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形的能力。

B.“莫名奇妙"的“奇”,应写作“其"。

C.“形踪”的“形”,应写作“行”。

D.“张惶失措"的“惶”,应写作“皇"。故选A。

18.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第一组,“传情达意”指传递感情,表达情意;“心有灵犀"比喻恋爱双方心心相印,后泛指彼此心意相通,感情共鸣。此处指表情、动作也可以表达情意,应用“传情达意”。第二组,“因噎废食"比喻出了点小毛病或怕出问题连该做的事也不做了;“削足适履”比喻无原则地迁就现成条件,或不顾客观条件生搬硬套。根据“公式化"束缚”可知,语境强调“生搬硬套”,应用“削足适履”。第三组,“殚精竭虑"指用尽精力和心思;“呕尽心血”比喻用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用心的艰苦。此处指唐代诗人李贺作诗用尽心思,应用“呕尽心血"。第四组,“眉目传情”指用眼色传递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