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四川省仁寿第二中学2023级第三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卷

本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作答时,将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应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庄子·大宗师》)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庄子·齐物论》)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五十章)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二十二章),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荀子在批评庄、老二家学说时,一则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一则说“老子有见于诎(曲),无见于信(伸)"(《荀子·天论》),对于两者思想精神的不同之处,抓得相当准确,点得十分明白。

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韩非认为,君主的任务主要是把握原则、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亲,不仅忙不过来,也做不好,而更严重的是,它将极大地妨碍和打击臣下百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汉初黄老之学所强调的无为而治,又进一步表彰臣道的无为。汉初的主要政治经济政策是与民休养生息,强调尽可能少地去扰民,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汉初黄老之学同时表彰臣道无为,正是出于这样的背景。今存《淮南子》一书中,保存了不少汉初黄老的学说,其中论及无为思想处,有许多积极的方面。如其说:“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己出也。”(《主术训》)总而言之,“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原道训》)这里所讲的无为,都具有相当积极的含义,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

同样,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儒家主要经典《论语》,也记载有孔子称颂天道自然无为的言论,如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又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儒家对于自然界的法则也是极为尊重的,强调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定要按自然界的法则去行动。如荀子说:“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这些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是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不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它们从内容到形式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所以说,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的补充者。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历史上,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虽存在不同与对立,但相互补充、相互吸收,都是显而易见的。

B.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其中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完全是积极的。

C.韩非和黄老之学都吸收了老子的无为思想,但与有为并不是截然不相容,都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

D.荀子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庄子则强调美和艺术的独立,二者既对立又协调,促进中国艺术的不断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论述儒、道两家思想时说“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最早指出了儒、道两家的核心思想不是绝对不可调和或相互统摄的。

B.在我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道家的无为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

C.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淡化美和艺术的独立造成的。

D.儒、道表面看来离异而对立,但实际上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因为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C.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D.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孔子)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答:

“‘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请从中国古代文人中任举一例,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句的理解。(6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画痕宗璞

大雪纷纷扬扬,大片的雪花一片接着一片往下落,把整个天空都塞满了。

逯冬从公共汽车上下来,走进雪的世界。他被雪裹住了,无暇欣赏雪景,很快走进一座大厦,进了观景电梯。这时再看飞扬的雪花,雪向下落,人向上升,有些飘飘然。他坐到顶,想感受一下随着雪花向下落的感觉,便又乘电梯向下。迷茫的雪把这座城市盖住了,逯冬凑近玻璃窗,仔细看那白雪勾勒出的建筑的轮廓,中途几次有人上下,他都不大觉得,只看见那纷纷扬扬的雪。

电梯再上,他转过身。他是一个很普通的计算机工程师,因母丧回南方小城去了几个月,回来后原来的职位被人占了,只好另谋出路,现在来这家公司面试。

电梯停下了,他随着几个人走出电梯。

这是一个大厅,很温暖。有几个人好奇地打量逯冬,他很快发现自己走错了地方。

正要退出,一个似乎熟识的声音招呼他:“逯冬,你也来了。"这是老同学大何。大何胖胖的,穿一身咖啡色西服,打浅色领带,笑眯咪有几分得意地望着逯冬。“你来看字画吗?是要买吗?”

逯冬记起听说大何进了拍卖这一行,日子过得不错,是同学里的发达人家。

“我走错了,提早出了电梯。"逯冬老实地说。

“来这里都是有请束的,不能随便来。”大何也老实地说,“不过,你既然来了何不看看?我记得你好像和字画有些关系。"

大何所说的关系是指逯冬的母亲是位画家,同学们都知道的。大何又加一句:“你对字画也很爱好,有研究。”他很欣赏自己的记性。

逯冬不想告诉他,母亲已于两个月前去世,只苦笑道:“我现在领会,艺术都是吃饱了以后干的活儿。"

他们走进一道木雕隔扇,里面便是展厅了。大何想给逯冬一本拍卖公司印刷的展品介绍,又想:他反正不会买的,不必给他。逯冬也不在意,只顾看那些展品。有件董其昌《葑泾访古图》的临摹本,似是一幅雪景。他往窗外去看雪,雪还在下,舒缓多了,好像一段音乐变了慢板。又回头看画,这画不能表现雪的舒缓姿态,还不算好。

逯冬想着,自嘲大胆,也许画的不是雪景呢。遂想问一问,这是不是雪景。“葑”到底是什么植物?以前似乎听母亲说过这个字,也许说的就是这幅画。

大何已经走开,他无人商讨,只好继续看。还是董其昌的字,一幅行书,十分飘逸。旁边有人低声说话,一个问:“几点了?"他忽然想起了应试,看看表,已经太晚了,好在明天还有一天,索性看下去。

董其昌旁边挂着米友仁的字,米家,他的脑海里浮起米芾等一连串名字,脚步已经走到近人的展区,一幅立轴山水使他大吃一惊。这画面他很熟悉,他曾多次在那云山中遨游,多次出入那松林小径。云山松径都笼罩着雪意,那似乎是活动的,他现在也立刻感觉到雪的飞扬和飘落。当他看到作者米莲予时,倒不觉得惊奇了。米莲予就是他不久前去世的母亲。

米莲子的画旁是她的父亲米的一幅行书,逯冬脑子里塞满了记忆的片段,眼前倒觉模糊了。他记得儿时的玩具是许多废纸,那是母亲的画稿,她常常画了许多张,只取一两张。逯冬儿时的游戏也常是在纸上涂抹,他的涂抹并没有使他成为艺术家,艺术细胞到他这里终止了。他随大流学了计算机专业,编软件还算有些想象力。外祖一家好几代都和宇画有不解之,母亲因这看不见的关系,当年吃尽苦头,后来又因这看不见的关系被人刮目相看,连她自己的画都被抬高了。米莲予并不在乎这些,她只要好好地画。她的画大都赠给她所任教的美术学校,这幅画曾在学校的礼堂展览过。有的画随手就送人了,家里存放不多。

“看见吗?”大何不知何时走到他身边,“你看看这价钱!"

逯冬看去,仔细数着数字后面的零。一万两千,十二万,最后弄清是一百二十万。

大何用埋怨的口气说:“这些画,你怎么没有收好。”

逯冬不知怎样回答。母亲似乎从没有想到精神的财富会变成物质的财富。事物变化总是很奇妙的。

他又看米颙的行书。这是一个条幅,笔法刚劲有力,好几个字都不认得。他们这一代人是没有什么文化的。他念了几遍,记住两句:只得绿一点,春风不在多。

拍卖要开场了,大何引逯冬又走过一道隔扇,里面有一排排座椅,人声嗡嗡的,逐渐低落。一个人简单讲话后,开始拍卖。

轮到米莲予的那幅《松山雪意图》时,逯冬有几分紧张。母亲的画是母亲的命,一点点从笔尖上流出来的命,现在在这里拍卖,他觉得简直不可思议。

“一百二十五。"一个人报价,那“万”字略去了。

“一百三十。"又一个人报价。

逯冬很想收回母亲的作品,把这亲爱的画挂在陋室中,像它诞生时那样。可是他没有力量,现在还在找工作,无力担当责任。这是他的责任吗?艺术市场是正常的存在,艺术品是属于大家的。

“二百二十。”有人在报价。

“二百二十万!"主持人清楚地再说一遍,没有回应。主持人第三遍复述,没有回应。锤声咚地响了。《松山雪意图》最后以二百二十万的价钱被人买走。

逯冬觉得惘然而又凄然,这真是多余的感觉。他无心再看下面的拍卖,悄然走出会场。大何跟了过来。“这儿还有一幅呢。”大何指着厅里的一个展柜,引逯冬走过去,一面说,“我们用不着多愁善感。"

展柜里平放着几幅小画,尺寸不大。逯冬立刻被其中一幅吸引,那是一片鲜艳的黄色,亮得夺目。这又是一张他十分熟悉的画,母亲画时,他和父亲通萌都在旁边看,黄色似要跳出纸来。“是云南的油菜花,还是新西兰的金雀花?”父亲笑问,他知道她哪儿也没有去过。画面远处有一间小屋,那是逯冬的成绩,十五岁的逯冬滴了一滴墨水在那片黄色上。母亲添了几笔,对他一笑,说:“气象站。"逯冬看见了作者的名字——米莲予,还有图章,是逯萌刻的,“米莲予”三个字带着甲骨文的天真。这图章还在逯冬的书柜里。画边又有一行小字,那是米家的一位熟朋友,这幅画是送给她的,因为她喜欢。她拿着画,千恩万谢,说这是她家的传家宝。“这画已经卖了,五十万元。"大何说。逯冬点点头,向大何致谢,走进电梯。

雪已停了,从电梯里望下去是一片白。逯冬走出大厦,在清新的空气中站了一会儿。

“明天再来应试。”他想,大步踏着雪花,向公共汽车站走去。

(有删改)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对“雪"的描绘具有象征意味,母亲画作中飞扬飘落的雪花,是主人公逯冬洒脱恣意的内心世界的隐喻。B.文中详细叙述了《松山雪意图》的拍卖过程,特别是对数字的反复呈现,让读者直观感受到特定的现场氛围。C.为母奔丧却失去工作,艺术世家的后代却成了工程师,声称留做“传家宝”的画却被高价卖出,这些对比隐含了作者的忧思。D.主人公逯冬是个有自省意识的人,对《葑泾访古图》临基本的鉴赏和对外祖手书条幅的辨识,都让他反思自己这一代人的精神特征。

7.对小说中“大何"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何穿西服打领带,“笑眯眯”地望着逯冬,体现了身为成功人士的自得。B.大何邀请没有请柬的逯冬看展览,既有商人的敏感,又不乏对同学的情意。C.大何对逯冬的“埋怨"主要源于他的价值观念,而非对老同学现状的担忧。D.大何引导逯冬看另一幅画,希望老同学从迷惘失落中走出,不再多愁善感。

8.简要分析小说中“观景电梯”的作用。(4分)

答:

9.小说的标题“画痕"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19分)

孔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夫本不正者末必畸①,始不盛者终必衰。《诗》云:“原隰②既平,泉流既清。"本立而道生,《春秋》之义,有正春者无乱秋,有正君者无危国。《易》曰:“建其本而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是故君子责建本而重立始。

魏武侯问“元年"于吴子,吴子对曰:“言国君必慎始也。”“慎始奈何?"曰:“正之。”“正之奈何?"曰:“明智。”“智不明何以见正?"多闻而择焉,所以明智也。是故古者君始听治,庶人有谒必达;公族请问,必语;四方至者勿距,可谓不壅蔽矣;分禄必及,用刑必中,君心必仁,思君之利,除民之害,可谓不失民众矣;君身必正,近臣必选,大夫不兼官,执民柄者不在一族,可谓不权势矣。此皆《春秋》之义,而元年之本也。”

夫君臣之与百姓,转相为本,如循环无端。夫子亦云:“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行成于内而嘉号布于外是谓建之于本而荣华自茂矣"。

曾子芸③瓜而误斩其根。曾皙怒,援大杖击之,曾子仆地,有顷乃苏,蹶然而起,进曰:“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孔子曰:“汝不闻瞽叟④甲有子名舜?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小箠⑤则待,大箠则走,以逃暴怒也。今子委身以待暴怒,杀身以陷父不义,不孝孰是大乎?汝非天子之民耶?杀天子之民罪奚如?”以曾子之材,又居孔氏之门,有罪不自知,处义难乎!

(节选自《说苑·建本》,有删改)

【注】①畸:歪斜。②隰:低湿的地方。③芸:通“耘”,除草。④瞽叟:上古人物,舜与象的父亲。⑤箠:刑杖。

10.文中画框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勾选相应位置。(3分)

人之行莫大A于孝B孝行成C于内D而嘉号布E于外F是谓建之G于本而荣华自茂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年,常指帝王即位的第一年。文中与《公羊传》中“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的“元年"皆为此意。

B.文中“距”指“抵抗"、“据守”,这与《鸿门宴》中“距关,毋内诸侯"的“距”词义相同。

C.执柄的本义为拿着器皿的柄,后来引申为掌权或执掌权力的人。文中“执民柄者"指引申义。

D.“内”指“接纳”,这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的“内"词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先引用孔子名言,强调“本”的重要性,然后引用《诗经》和《易经》中的话,明确提出了要重视建立根本的观点。

B.吴子认为“国君必慎始”,国君要重视确立良好的开端,这与《老子》中“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表达的意思相同。

C.曾参因在瓜田锄断了瓜的根恭顺地对待盛怒的父亲的棍棒击打,选文运用这一事例,意在证明“人之行莫大于孝"的观点。

D.舜在父亲用小的刑杖打他时就防备,用大的刑杖打他时就逃走,孔子认为舜的行为是可取的,他是用坚守道义的方式来行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

(2)今子委身以待暴怒,杀身以陷父不义,不孝孰是大乎?

14.文中第二段提出了“君主端正自己”的途径和目的,请简要概括。(2分)

答:

(二)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田家三首(其三)

柳宗元

古道饶蒺藜,萦回古城曲。

蓼花被堤岸,陂水寒更绿。

是时收获竟,落日多樵牧。

风高榆柳疏,霜重梨枣熟。

行人迷去住,野鸟竞栖宿。

田翁笑相念,昏黑慎原陆①。

今年幸少丰,无厌饘②与粥。

【注释】①原陆:高而平的地面。②饘:稠粥。

1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二句用“古道"古城”“蒺藜"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古朴自然的画卷。

B.“被”字化静为动,再现了蓼花绕堤的秋景,奠定了全诗寥落萧瑟的基调。

C.“榆柳"是田园诗中常见的风物,陶渊明《归园田居》也以它描写田园生活。

D.“迷”字颇耐人寻味,既可指迷失了方向,又可指行人迷醉在田园美景中。

16.诗中描写的田家生活,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对“齐家”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

(3)《四章》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第II卷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8-19小题。

近几年来,米饭、面条等碳水化合物又被列入了减肥禁区。不吃碳水化合物①?低碳水或无碳水饮食,可能确实对减少热量摄入有帮助,但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不一定是好事。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具有放松和冷静功能的血清素。血清素的多少与大脑中的色氨酸有关,只有当血液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高时,胰腺才会生产较多的胰岛素,帮助色氨酸尽可能多地进入大脑,②_________________。无碳水化合物的极端饮食,可能会因为低水平的血清素而导致焦虑、失眠和“特别想吃碳水化合物”的冲动。

现在信息流庞大、观点很多,我们的知识储备却很难与时俱进,因此很容易被信息流牵着鼻子走,形成类似的公众认知误区。有人认为,既然③_____________,那么我直接吃多巴胺是不是就会快乐呢?能不能像是打胰岛素那样,按需供应快乐呢?因为你如果掌握了多巴胺其实不等于快乐、多巴胺的不平衡会带来上瘾基本的这些知识,所以,就会明白这样的想法从方向上就有问题。

18.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答:(1)(2)___(3)

19.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改变原意。(4分)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

旅行实在就是读活书。祖国是一本极大极美,内容丰富无比的活书。它供给画家以奇峰秀水,异卉珍禽,去作画稿;它叫诗人得到无穷的诗料;它叫任何人都得到多少知识,从而更认识更明白祖国。

中国真大,要光是大,而到处是一个样子,便必乏味。中国呢,既大又多姿,这才真可爱!就拿广东来说吧,广州周围是一个样子,潮汕一带又是一个样子,光景不同,处处有特点,五光十色,令人兴奋!风景不同,处处有名胜;物产不同,处处有美味,有特产;习俗不同,处处有特殊的烹调,特殊的用器,特殊的文化传统。这些地方特点使尽管是A的人,也得到很深的印象。于是,看的地方越多,也就越爱国。祖国是多么大,又多么气象万千,真好似山水巨幅,总的看起来有气势,有起伏;细看起来,又每一部分都自成一景,或松竹清幽,或群花争妍;整体可爱,部分也可爱,爱国之情,因以加深!

要光是大,而如B,即大而无力。我们现在可不是这样,自北而南,不管是在大青山下,还是在珠江两岸,看吧,人民都是一个心,一个劲,都在积极建设祖国,走向富强。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AB

文中第一段用“活书"一词深刻而生动地描绘了祖国的辽阔壮丽与文化的博大精深,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请以“世界”为本体写一个句子,并进一步阐释其特点。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暗喻;暗喻贴切,表达流畅。(5分)

答:

22.请分析并比较以下原句与改句,思考哪一句更能表达作者对祖国的赞美之情,并简述理由。(4分)

原句:中国真大,既大又多姿,这才真可爱!

改句:中国真大,既大又美丽,这显得很可爱。

答:

四、作文(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我们遭受重大人生挫折时,重要的是认清客观现实,还是安抚自己心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23级第三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3分)答案:B.“其中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完全是积极的"错误。据材料一第二段“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意味着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仍然有消极因素。故选B。

2.(3分)答案:CA.“最早指出了儒、道两家的核心思想不是绝对不可调和或相互统摄的"错误。结合材料一第一段内容分析,班固虽指出儒、道两家思想不是绝对不可调和或相互统摄,但并没有说是“最早”论述这一观点。

B.“在我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错误。结合“汉初的主要政治经济政策是与民休养生息,强调尽可能少地去扰民,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分析,道家的无为可以充分地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是针对汉初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的。

D.“因为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错误。强加因果关系。结合“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等分析,选项中“儒、道表面看来离异而对立,但实际上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与“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之间无因果关系。故选C。

3.(3分)答案:AA.意思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阐述的是单纯的儒家有为的思想,没有揭示和无为的关系。

B.意思为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三皇五帝尧的圣明或者夏朝桀的暴虐而改变。主要讲遵守自身规律,且规律不会改变。能体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

C.意思是宇宙不停运转,人应效法天地,永远不断地前进。讲宇宙不停,属于自然规律;人应该效法天地,即人的做法。能体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

D.意思是唯有天最高最大,只有尧能效法于上天。强调“天大”“效法”,能体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故选A。

4.(4分)答案:材料一按总分的论证思路展开论述。先提出观点,指出儒、道两家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与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然后重点论述道家的无为并非与儒家的有为截然不相容,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最后简单论述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

5.(6分)答案:“兼济天下"是儒家的有为,“独善其身”是道家的无为,二者看似矛盾,实际上是相互补充、相互吸收的,可以统一在同一个人身上,表现为不同时期,不同境遇时追求的侧重点不同。

示例一:陶渊明早期有兼济天下的壮志雄心,曾多次出仕为官,但经历了东晋政治的酷虐和官场的黑暗后,最终选择了辞官归隐独善其身,表现出顺应自然乐天知命的逍遥无为。

示例二:苏轼一生经历了大起大落,但始终未泯灭“兼济天下"的有为思想,他为官的每一任都留下了斐然的政绩。另一方面他又透过无限的时空来思考人生,观照自然,物我两忘,表现出独善其身的“无为”思想。

6.(3分)B7.D(3分)

8.观景电梯连接不同空间,为主人公无意中走错楼层的情节提供依据;主人公在面试前反复乘坐观景电梯的细节,表现了他低沉迷茫的心境;小说以走进电梯开始,以走出电梯结束,首尾呼应,结构精巧。(4分)

【评分细则】

每点2分。答任意两点给满分。

【样卷示例】

4分:①起到首尾呼应的效果,使文章结构关联紧密。②出错电梯引发了一系列的情节,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逯冬乘电梯反复升降看飞扬的雪花,雪停后又来电梯,体现内心的迷惘和最后重拾心情,烘托人物形象,展现内心情感。

2分:①冬反复乘坐观景电梯,只为观赏雪景。塑造出一个感性的、有艺术情怀的青年形象。②电梯外的浪漫雪景与大楼内求职面试因电梯相隔形成对比,体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表达无奈的感受。③展现人物心理活动,表达通冬境遇不佳的惆怅。

9.①十五岁的逯冬在母亲的画作上滴下的一滴墨水;②母亲画作中所体现的人生态度和艺术追求,给主人公留下的精神印记:③传统艺术留给物质至上社会的一笔文化遗产。(6分)

【评分细则】

画痕的三个角度:我留下痕迹的画、母亲的绘画生涯、书画拍卖会。第三点可表述为书画拍卖会是世俗物质对艺术精神侵害的缩影,给主人公留下了伤痕。每点2分。

【样卷示例】

6分:①指自己曾在母亲画上滴了一滴墨,体现了对卖画人的忧思。②自己从小深受母亲作画的影响,母亲是他心中的"痕”,表达对母亲的思念。③体现了偶然看拍卖后心中留下的"痕”,感叹母亲的精神价值变为物质价值。

2分:①指母亲留下的画作。母亲虽已去世,但作品长存。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与敬佩。②精神上的画痕,母亲只注重精神而不在意物质对我的影响。

10.(3分)答案:BDF解析:句意:“人的行为中没有比尽孝道更为重大的了。"孝敬父母的德行在内心养成,而美好的名声传播在外,这就好比在好的根基上生长花朵自然会繁茂。“于孝”是“大"的后置状语,后置状语“于孝”后断开,即B处;“孝行成于内"和“而嘉号布于外”结构一致,都是状语后置句,各自成句,分别断开,即DF处。故在BDF三处断句。

11.(3分)答案:B解析:A.正确。B.错误。拒绝,反对;据守。句意:从四方来的人不要拒绝。/据守函谷关,不要让其它诸侯进来。C.正确。D.正确。接纳;结交。句意:如果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这不是因为内心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故选B。

12.(3分)答案:A解析:B.“这与《老子》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表达的意思相同"错误,《老子》中的“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强调慎始慎终,吴子之言“国君必慎始"只说到了“慎始”,无“慎终"之意。C.“意在证明‘人之行莫大于孝的观点’”错误,根据原文中的“今子委身以待暴怒,立体而不去,杀身以陷父,不义不孝,孰是大乎?"可知,曾参不讲道义的孝,会陷父亲于不义,反而是不孝,选文运用曾参的事例,意在论证孝行与道义须结合的观点。D.“孔子认为舜的行为是可取的”错误,原文“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大棰则走,以逃暴怒也"并没有认为舜的行为是可歌的。故选A。

13.(8分)(1)我得罪了父亲大人,您耗费力气教训我,(您的身体)该不会有什么损伤吧?(1)“大人”,指父亲,父亲大人;“教”,教训;“得无……乎”,该不会……吧。

如今你把身体交给你父亲处置,等待你父亲的暴怒,以自己的死来使你父亲陷入不义的境地,不孝的行为有比这更大的吗?(2)“委身”,把身体交给;“不义”,不义的境地;“孰是”,“孰(与)是”,跟这个比,谁……。

14.(1)途径:广开言路,择善而行。(2)目的:不被隔绝蒙蔽,不失民心,不失权势。

解析:(1)途径:由原文“多闻而择焉,所以明智也"可知,广开言路,择善而行。(2)目的:由原文“可谓不壅蔽矣……可谓不失民众矣……可谓不权势矣”可知,不被隔绝蒙蔽,不失民心,不失权势。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建立了道就随之产生了。"根本不端正的细枝末节必然会歪斜,开始就不兴盛的最后必定衰败。《诗经》中说:“高田低地修整之后,泉水河流也就清澈了。”说的就是根本建立起来道就随之产生的道理。《春秋》中的道理是:(一年中)有了正常的春季就不会有糟糕的秋季,有了正直的国君就不会有危亡的国家。《易经》中说:“建立了根本万事万物都能有条不紊,开始时错了很小的一点,结果就会造成很大的失误。"所以君子崇尚建立根本并重视确立良好的开端。

魏武侯向吴子问什么是“元年”。吴子回答说:“说的是国君在开始的时候就必须小心谨慎。"怎样在开始的时候就小心谨慎呢?”吴子说:“端正自身。"怎样才能端正自身呢?”吴子说:“明达智慧。"智慧不明达怎么能端正自身呢?”“广泛听取建议而善于抉择,所以能明达智慧。因此古代国君刚治理政事时,有来谒见的老百姓,必定使其通达无阻;有来求教问题的公族大夫,必定会与他们交谈;从四方来的人不要拒绝,这样可以说不会被蒙蔽;应该分赏俸禄的一定要给予,动用刑罚一定要公平适中,国君的内心一定要仁厚,常想着百姓的利益,消除百姓的祸害,这样可以说不会失去民心;国君自身一定要正派,身边的大臣一定要谨慎挑选,大夫不兼任其他官职,掌握对臣民的赏罚大权的人不集中在某一家族,这样可以说不会独揽权势。这些都是《春秋》中的道理,并且是元年的根本。"

君臣与百姓之间,彼此转化互为根本,好像围绕圆环运动没有尽头。孔子也说:“人的行为中没有比尽孝道更为重大的了。”孝敬父母的德行在内心养成,而美好的名声传播在外,这就好比在好的根基上生长花朵自然会繁茂。

曾参在瓜田除草不小心锄断了瓜的根。他的父亲曾皙很生气。拿起一根大棍击打他。曾参跌倒在地,过了一会儿才苏醒,急遽地站起来。上前对父亲说:“我得罪了父亲大人,您耗费力气教训我,(您的身体)该不会有什么损伤吧?"曾参退下后弹琴唱歌,想要让曾皙听到他的歌声,让父亲知道自己身体无恙。孔子听说这件事,告诉门人说:“如果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曾参自认为没有过错,托人向孔子请教。孔子说:“你没有听说瞽叟有一个儿子名叫舜吗?舜侍奉父亲,父亲想找他来使唤他,他没有不在父亲身边的,但他父亲想找他来杀掉,从来没有找到他过。父亲用小的刑杖打他他就等着忍受,用大的刑杖打他他就逃跑,来躲避父亲的暴怒。如今你把身体交给你父亲处置,等待你父亲的暴怒,以自己的死来使你父亲陷入不义的境地,不孝的行为有比这更大的吗?你不是天子的臣民吗?杀了天子的臣民罪过该是怎样的呢?"凭借曾参的才能,又处于孔子的门下,有了罪过自己却不知道,想要行为合乎义真是难啊!

15.(3分)答案:B项,“奠定了全诗寥落萧瑟的基调”理解错误。本诗描写了农村秋日的美景,赞颂了农民的勤劳和淳朴,为读者呈现了农家秋日祥和、闲适的景色和生活态,没有表现寥落萧瑟的氛围。

16.(6分)答案:①在城外游走,关注到秋收结束后田家大多在砍柴、放牧,表现了诗人对农民的关注。②天黑行人迷路,幸得田翁相留,诗人深情地赞美了田翁的热情与善良。③虽今年“少丰”,但田翁也只能请行人吃点粥,表达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同情。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是时收获竟,落日多樵牧”写诗人在城外游走,看到的是在秋收完毕之后,樵夫牧童晚上回来,表现了对百姓生活的关注。“行人迷去住……昏黑慎原陆"写诗人迷路了,还好有田家老翁笑着想要留下诗人,表现了诗人对田家老翁的感谢,赞美了田家老翁的热情与善良。最后写到“今年幸少丰,无厌与粥”,虽是丰年,但招待诗人最好的食物仍然是粥,表现了诗人对百姓生活的同情。

解析:词句注释:

1.饶:富足、多。2.蒺藜(jílí):草本植物,茎平铺在地上,果皮有尖刺,种子入中药。3.萦:围绕;缠绕。4.蓼(liǎo)花:草本植物,果实卵形,扁平。全草入中药。5.被:遮盖。6.陂(bēi):池塘。7.绿:一作“渌(lù)”,澄清。8.竟:完毕。9.行人:指诗人自己。10.竞:竞相,争相。11.念:关心。12.原陆:高而平的地面。13.饘(zhān):稠粥。

诗歌翻译:古道上飞满了蒺藜,蒺藜又弯曲缠绕在古城墙僻处。蓼花覆盖在堤岸上,池中之水更加寒冷,更加清绿。此时秋收已完毕,日暮时分,樵夫牧童都回去了。寒风劲吹,榆树柳树越加稀落,霜更加重了,梨枣也已透熟。行路之人在归途中迷失方向,野鸟竞相寻找归宿。田家老人笑着留我,嘱咐在昏黑的地面上要谨慎小心。幸亏今年收成稍微好一点,有粥吃,请不要嫌弃。

诗歌鉴赏:本诗是柳宗元《田家》组诗的作品之一,诗中记述了农村秋收后的情景和诗人晚上投宿农家受到殷勤款待的经过,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美景的喜爱、对农民的勤劳和淳朴的赞颂及对穷苦民众的深切同情。全诗言辞质朴,情感真挚,是田园诗的代表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