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荣昌中学校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荣昌中学高2026届高二上期第一次教学检测语文参考答案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故而‘春秋笔法’特征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错误,结合原文“‘春秋笔法’所蕴含的‘微言大义’是史家、作家之褒贬。在具体书写过程中,经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可知,原文是说“经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这与“春秋笔法”并无因果关系,选项强加因果。故选D。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项,“不能建立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叙事研究,是中国叙事学无法摆脱西方叙事理论影响的原因"错误,结合原文“而长期延续这种写作模式,对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是十分不利的。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可知,“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则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原文只是说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选项“不能建立……原因”的说法绝对化。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项,“为楚怀王左徒”,客观陈述事实,不含褒贬。B项,“秦伯说,与郑人盟”,客观陈述事实,不含褒贬。C项,“卫州吁弑桓公而立"的“弑”在古代指子杀父、臣杀君的现象,暗含对“以下犯上"的批判。D项,“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客观陈述事实,不含褒贬。
【答案】①论证思路清晰。材料一先概述“春秋笔法"的含义,再以《春秋》、鲁迅为例,论述其自古至今的运用,结构严谨,富有逻辑。②论证语言科学严谨。运用了“多用”“在这个意义上"常用”等严谨性词语修饰,并且用一系列关联词前后衔接,增强了表达的严密性。(每点2分;其中观点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结合原文“‘春秋笔法’"是一种实录事迹而令褒贬自见的叙事方式……‘笔’就是录,‘削’就是不录,笔与削寄托着作者的褒贬”可知材料一先概述“春秋笔法"的含义;结合原文“当时的国君、大夫得《春秋》一字之褒者……不着一褒字,也不着一贬字,而褒贬自在其中”“在现当代作家中,深得春秋笔法、精于讽刺者无过于鲁迅……这种笔法,需要读者细读揣摩,‘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可知,再以《春秋》、鲁迅为例,论述其自古至今的运用,结构严谨,富有逻辑。结合原文“多用精微语词,一字置褒贬,简练而含蓄地点评人事”“在这个意义上,春秋笔法是披着曲笔外衣的直笔"他的杂文中常用似断实连的结构,将严于斧钺的诛心之笔”可知,运用了“多用"在这个意义上”“常用"等严谨性词语修饰;结合原文“并且增一字、减一字”“但同时又要在客观叙述中寓以褒贬"从而锻造出独具匠心的具有巨大表现力的行文笔法”“或是在引用材料之间不加综合联缀的话,或是附记长过正文,表示有更深更痛的意思无法写出"而引导读者自己用思考去补充、去深入”可知,用一系列关联词
前后衔接,增强了表达的严密性。
【答案】①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②能满足时代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中国式话语体系的迫切需要。③为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提供尝试性探索,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选择。④摆脱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每点2分,任意答对3点可给满分,意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结合原文“‘春秋笔法’看似一个语词,却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可知,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
结合原文“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迫切需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中国式的话语体系,这是时代的要求和呼声"可知,能满足时代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中国式话语体系的迫切需要。结合原文“对‘春秋笔法’的系统研究与阐释,不仅可弥补该领域研究之不足,更为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提供尝试性探索,也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选择”可知,为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提供尝试性探索,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选择。
结合原文“但是,从总体上看,还是未能摆脱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而长期延续这种写作模式,对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是十分不利的。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可知,摆脱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柔弱胆怯的弱者形象"错误,“她”持否定态度是为“他"的安全担心,并不意味着“她”是一个柔弱胆怯的人。故选B。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迫切需要文艺工作者开掘历史题材,让战争年代的英雄形象回归人们的视野"错误,文本二说的是“我们需要更多刚毅果敢、坚不可摧的硬汉形象来支撑起文艺作品的脊梁”“刚毅果敢、坚不可摧的硬汉形象"不局限在战争年代的英雄形象,很多时期和领域都可以有。8.【答案】①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晋陕峡谷雄浑、壮阔的气势,衬托出黄河的浩浩荡荡;
②衬托主人公“他”崇敬、向往崇高伟大,勇敢无畏,热爱祖国河山的形象特点;③为下文写“他"明白自己再次来到___这里的原因做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从手法上来讲,“整个高原正把自己勇敢地投入前方雄伟的巨谷”,把“高原"说成是“勇敢地投入”前方的山谷,运用拟人修辞;“千千万万的黄土山峁从背后像浪头般滚滚而来”,把“千千万万的黄土山峁”比作“浪头”,运用比喻修辞。拟人和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晋陕峡谷雄浑、壮阔的气势,衬托出黄河的浩浩荡荡。
雄浑的黄河是本文抒情描写的客体,此处写“他”眼前看到的黄河浩浩荡荡从天尽头蜿蜒而来的场景,从人物形象上来讲,衬托出主人公“他"崇敬、向往崇高伟大,勇敢无畏,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形象。
因为下文回忆了“他”十几年前面对黄河目瞪口呆的场景,并且发誓“我一定要考上”,所以从情节上来讲,划横线内
容为下文写“他”明白自己再次来到这里的原因作铺垫。
【答案】①他不甘平凡,有崇高理想,决心探究地理学;②他有气魄,有豪迈气概,向往、崇敬伟大的事物,又有挑战危险事物的勇气;③他昂扬向上,讨厌衰老,努力保持自己青春的体力和精神;④他刚毅果敢,蔑视困难_____________,意志顽强,有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实施想法的行动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他现在明白了:就是这个记忆鬼使神差地使他又来到这里,使他一步步走向地理学的王国。‘我一定要考上!’他低声发誓"我说,我一定要考上!……我将在将来要写的一切论文里,……。这么干才值得。干什么宣传科小干事,我要干这一行。他在这一刹那间为自己的一生做了坚决的选择”,可见他不甘于平凡,有崇高的理想,下定决心探究地理学。姑娘评价他“你真勇敢”,“没准这是在为我而燃烧。他听见这神奇的火河正在向他呼唤。我的父亲,他迷醉地望着黄河站立着,你正在向我流露真情。他解开外衣的纽扣,随即把它脱了下来”“一个半裸着的宽肩膀男人正张开双臂朝着莽莽的巨川奔去”,可见他向往黄河,勇于挑战黄河,他有气魄,有豪迈气概,有挑战危险事物的勇气,向往、崇敬伟大的事物。“他吃惊地发觉黄河正疯狂地搂着他飞跑。他觉得两臂上的三角肌发酸。我累了,他警觉地想。上一次我一点儿也不觉得累,这回刚游了一半你就累了,伙计,你在衰老。他突然觉得满心凄凉。十几年流逝得像这黄河水。你还没有长成人,你的肉体就已经开始要背叛你。可是我的青春别想背叛”,可见他昂扬向上,讨厌衰老,努力保持自己青春的体力和精神。“十几年前,我去延川看同学,想回北京,上错了车,顺着无定河跑到这儿来啦。就在这儿我下了水,游过了黄河"他奋力扬起臂膀,鼓足力气,用爬泳对准山西的石壁冲刺,他觉得石崖上的绿苔已经伸手可触了”“他看见一块狰狞的巨石朝他驶来了。他低哑地从喉咙里吼了一声。他蔑视这块礁石,他知道自己已经胜利了。当他看见陡崖上的一个棱角闪过眼前时,他一把攫住了它。黄河父亲,我感激你。接着他逆着水流收起双腿,然后牢牢地踏住了坚实的石岸”,可见他刚毅果敢,蔑视困难,意志顽强,有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实施想法的行动力。
【答案】BD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尧的贤明,列于尧、舜、禹、汤、文、武六王之首,然而舜搬迁一次,所到之处就形成新的城邑,结果尧失去了天下。
“尧之贤”作主语,“六王之冠也"做“尧之贤”谓语,故可在B处断开;
“六王之冠也"中的“也”表判断,置于句末,故应在D处断开;
“尧"作主语,“无天下”作谓语,“而"表结果,应在句首,故应在G处停顿。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正确。句意:政事在于使近者高兴,远者归顺。/郑国大夫烛之武劝退秦国军队。
正确。句意:叶地民众对国君有背叛之意。/希望您全部告诉项王我不敢背叛恩德。
错误。句意:只是依赖仿效舜而不失民心。/有所倚仗而毫不害怕,或毫无顾忌。/仗着自己有才能,看不起人。
正确。句意:民众仅知道有那么一个人而已。/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
故选C。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
“三国人心向背不同”错误,从原文可知,孔子回答不同是因为三国国内形势不同,叶地是人心背离,鲁国是奸臣当道,齐国是君王的所作所为,故“人心向背"错误。故选A。
【答案】(1)民众知道受罚受赏的原因都在于自己,所以努力在事业上谋取功利,而不接受君主的恩赐。
(2)善于施政的人,(对于)远方的人,要亲近他们;(对于)以前的人,要像新交一样对待他们。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诛赏”,责罚与奖赏;“身”,自己,自身;“疾”,用力、奋力、努力。
“为”,动词,实施、治理;“近”,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亲近;“新”,形容词用作动词,像新交一样对待。
【答案】①“悦近而来远”是一种寄希望于恩赐的治国手段,而这种手段治理国家是行不通的。②叶地百姓有背叛之意,正确的做法是君主在明察方面有所长进,而非使用恩惠丧失自身权势的制约作用。③高明君主治理下的民众,认为受赏受罚皆源于自身,而非君主,因此取悦近者,招徕远者的策略也就没有实施的必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1)根据“说之‘悦近而来远’,则是教民怀惠。惠之为政,无功者受赏,而有罪者免,此法之所以败也。法败而政乱,以乱政治败民,未见其可也。且民有倍心者,君上之明有所不及也。不绍叶公之明,而使之悦进而来远,是舍吾势之所能禁而使与下行惠以争民,非能持势者也"概括:“悦近而来远”是一种寄希望于恩赐的治国手段,而这种手段治理国家是行不通的。(2)根据“叶民有倍心"明君见小奸于微,故民无大谋;行小诛于细,故民无大乱。此谓‘图难于其所易也,为大者于其所细也’”概括:叶地百姓有背叛之意,正确的做法是君主在明察方面有所长进,而非使用恩惠丧失自身权势的制约作用。(3)根据“今有功者必赏,赏者不得君,力之所致也;有罪者必诛,诛者不怨上,罪之所生也。民知诛赏之皆起于身也,故疾功利于业,而不受赐于君。“太上,下智有之。"此言太上之下民无说也,安取怀惠之民?上君之民无利害,说以‘悦近来远’,亦可舍已”概括:高明君主治理下的民众,认为受赏受罚皆源于自身,而非君主,因此取悦近者,招徕远者的策略也就没有实施的必要。
参考译文:材料一:
楚国的叶公子高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政事在于使近者高兴,使远者归顺。"鲁哀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政事在于选用贤才。”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于说:“政事在于节约财力。"这三个人走了,子贡问道:“三个人问您的同样是政事,您回答他们的话却不同,为什么?”孔子说:“叶地附城大而都城小,民众有背叛之意,所以我说‘政事在于使近者高兴,远者归顺。’鲁哀公有三个大臣,他们对外阻挡四邻诸侯的士人到鲁国来,对内结党
营私来愚弄君主。使宗庙得不到洒扫,社稷得不到血祭的,一定是这三个大臣。所以我说‘政事在于选用贤才’。齐
景公修筑雍门,建造路寝高台,一个早上就赏赐了三个人,每个人都得到可以出三百套马车的户数,所以我说‘政事在于节约财力’。"
有人说:孔子的回答,是亡国的论调。叶地民众对国君有背叛之意,孔子却劝说叶公“使近者高兴,远者归顺”,这便是要教人寄希望于恩赐。以恩赐作为治国手段,无功可以得赏,有罪可以免罚,这是法制败坏的原因。法制败坏,政治就会混乱,用乱政治理乱民,没有见过行得通的。再说民众有背叛之意,是由于君主的明察有所不周。不使叶公在明察上有所长进,却让他取悦近者而招徕远者,这是舍弃自身权势的制约作用,却使他和臣下一样用施惠手段去争夺民众,这不是能掌握权势的办法。尧的贤明,列于尧、舜、禹、汤、文、武六王之首,然而舜搬迁一次,所到之处就形成新的城邑,结果尧失去了天下。有人不能用方法来控制臣下,只依赖仿效舜而不失民心,不也是没有治国的办法吗?明君能从细微处发现小的坏事,所以民众没有大阴谋;从小事上实行轻罚,所以民众没有大乱。这就叫做“处理难事要从易处着手,处理大事要从小处开始。"现在有功的人一定得赏,受赏的人并不感激君主的恩德,因为这是出力得来的;犯罪的人一定受罚,受罚的人并不怨恨君主,因为这是罪行造成的。民众知道受罚受赏的原因都在于自己,所以努力在事业上谋取功利,而不接受君主的恩赐。“最高明的君主,民众仅知道有那么一个人而已。”这话是说,最高明的君主统治下的民众对君主没有什么喜爱,哪里还有什么希望恩赐的民众呢?最高明的君主统治下的民众对君主不讲利害(无欢喜和憎恶),那么用‘取悦近者、招徕远者’的话劝说君主,也可以作罢了!材料二:
叶公子高向孔子问施政之道,说:“善于施政的人该怎么办呢?"孔子回答说:“善于施政的人,(对于)远方的人,要亲近他们;(对于)以前的人,要像新交一样对待他们。”墨子听了就说:“叶公子高没有提出恰当的问题,孔子也未能正确地回答。叶公子高难道会不知道善于施政的人要亲近疏远的人,对故旧要待之如新吗?他是问要怎么样去做。不拿人家所不懂的告诉人家,而拿人家已经懂的去告诉人家,所以说,叶公子高没有提出恰当的问题,孔子也没有正确地回答。"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归客’写出了友人曹光道的形象”错,“归客"指旅居外地返回家的人,诗中是指诗人自己,而不是指友人曹光道。故选B。
【答案】①怀才不遇之感。“必竟”透露无奈,“无所施"写出了才能无法施展的现实境遇。
②借酒消愁,摆脱现实苦闷的愿望。“醉去”有逃离现实境遇之思。
③想要寄情山水、回归自然山林的自我超脱。以“泉石"借物抒情,表明心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必竟无所施,醉去思泉石”,意为:终究却无所作为,醉醺醺地离去,思绪飘向泉水和石头。“必竟"意为“最终、终究”,透露无奈;“无所施"意为没有用,无所作为。“必竟无所施”句写出了才能无法施展的现实境遇,表达了诗人在现实中怀才不遇的无奈之感。“醉去”,意为醉醺醺地离去,可见诗人有借酒消愁,想逃离现实境遇的想法,表达了他想摆脱现实苦闷的愿望。_“泉石”意为泉水和石头,借指自
然山水。诗人借“泉石"抒情,表明自己想寄情山水、回归自然山林的自我超脱。|
17.(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修我甲兵,与子偕行。(3)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4)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答案】示例:①不论是在出发途中,②还是在完成任务归来后,③我都能直观地感觉到毛主席运筹帷幄、纵横捭阖的从容潇洒,④以及他制定游击战、确立持久战的深思熟虑。(写成三个语句给2分;写成四个及以上,给4分。)
【答案】①分号让画线句子成为并列的两层意思,写出了黄河在两种时期的两种完全不同的情状和作用;②分号能标示句间的停顿,使文意的表达更加清晰,层次分明。(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答案】叶绿素的降解使得叶片吸收蓝光和红光的能力逐渐减弱,叶片中残存的叶红素、叶黄素开始起主导作用。
【解析】画线句共有两处语病:第一处,“能力逐渐减少”搭配不当,改“减少"为“减弱”;第二处,“开始起主导"成分残缺,在“主导”后加“作用”,充当“起”的宾语。(评分参考:修改正确一处,给2分,两处满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答案】①叶片通常是绿色的②叶片从枝干上脱落
【解析】①处,根据前文“人眼对绿光最敏感,所以在人眼里"的语境意思,该处意思应该是说在人眼里叶片是绿色的,故可填“叶片通常是绿色的”。②处,根据前文“促进叶柄基部逐渐形成离层,降低叶片与母体的连接强度,最终”,此处意思应该是说叶子开始从枝干上脱落,可填“叶片从枝干上脱落”。(评分参考: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答案】C
【解析】文中加点的“吸收"特指机体把组织外部的物质吸到组织内部。A.“吸收”指物体把外界的某些物质吸到内部。
“吸收"指组织或团体接受某人为成员。C.“吸收”特指机体把组织外部的物质吸到组织内部,与文中的“吸收"意义和用法相同。D.“吸收”是吸纳的意思。
考生写作时要过好三道审题关。
一是审材料。材料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要扣住关键词“人生的启迪”,“人生的启迪”即指人生道路的启发,为人处世的道理。第二层要扣住关键词“有些语句"辩证思考”“新的角度"等。“有些语句”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语句都可以有新解,“辩证思考"则告诉我们因为时代变迁有些名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可以有新的解释,“新的角度”则说明我们要从不同的方向来进行观照和反思。
二是审任务。“从下列语句中任选其一"__________________,规定了名句的选择范围,可以是材料中的,也可以是自己从第二单元中挑选出来的。考生要找到自己有话可说,能够阐释清楚逻辑关系的名句。
三是审要求。“准确理解”,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名句内涵和和当下意义,告诉人们该如何取向?重点抓住“怎么做"。
“自选角度”,要求找到一个最触动自己、最适合写的角度,既与众不同又言之成理,这样写出来就能抓住读者的眼
球。
总之,审题,要抓住关键,弄清题旨。立意,要立在题目或材料的范围之内。运用“引、议、联、结"的思路,严密论证,精彩阐述。荣昌中学高2026届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教学检测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孔子修订《春秋》时运用了一定的笔法,这就是“春秋笔法”。孔子常用不太明显的字眼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倾向,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并且增一字、减一字都有“微言大义"。“春秋笔法”一直被历代中国文人运用在各种文学体裁上,如诗歌、小说等。他们不直接表明态度,而以曲折迂回的方式让人知道;多用精微语词,一字置褒贬,简练而含蓄地点评人事。“春秋笔法"如今还被运用在现代新闻报道中,在
《南方周末》的一些报道中就可以窥见其踪。
“春秋笔法”是一种实录事迹而令褒贬自见的叙事方式。它强调“据事迹实录”,但同时又要在客观叙述中寓以褒贬。实录和褒贬,如何统一在同一文本中?要义之一是笔削。“笔”就是录,“削"就是不录,笔与削寄托着作者的褒贬。“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当时的国君、大夫得《春秋》一字之褒者,其荣胜过天子之命服;得春秋一字之贬者,其辱过于天子之刑戮。在这个意义上,春秋笔法是披着曲笔外衣的直笔,大义,不偏离,不歪曲,不隐瞒。如《春秋左氏传》中的名篇《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郑国国君灭弟弟段的做法很阴险,所以称其为伯,而不称为庄公;弟弟不像弟弟,所以称段,而不称弟;兄弟间像两国国君作战,所以称克。兄之老谋深算,弟之骄纵贪婪,兄弟之间为了夺君位而你死我活的恶斗,全部透露出来。不着一褒字,也不着一贬字,而褒贬自在其中。
在现当代作家中,深得春秋笔法、精于讽刺者无过于鲁迅。他的杂文中常用似断实连的结构,将严于斧钺的诛心之笔,藏于明褒暗贬、注彼写此、旁敲侧击之中,从
而锻造出独具匠心的具有巨大表现力的行文笔法。或是才一触及问题便故意戛然而止,或是在引用材料之间不加综合联缀的话,或是附记长过正文,表示有更深更痛的意思无法写出,这些留下空白的地方,都是为了避免行文刻露,而引导读者自己用思考去补充、去深入。这种笔法,需要读者细读揣摩,“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
(摘编自黎荔《作为民族传统的“春秋笔法”》)
材料二:
“春秋笔法"看似一个语词,却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中国传统儒家经典固有的话语权利和话语模式,历经由经及史、由史及文的历史嬗变,发展至今,仍活跃在政治话语、外交话语、新闻话语、文学话语乃至日常话语中。当我们了解新闻时,不仅仅在了解事情的真相,还能从事实的叙事中体会到讲述者(叙述者)的价值判断。
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迫切需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中国式的话语体系,这是时代的要求和呼声。在学术界,中国声音、中国话语还远没能达到与中国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地位。因此,回归传统,以当代的知识体系和学术视角对古典重新发掘、梳理、阐释,将古典赋予新的生命和意义,进而构建中国学术的当代话语,已成为学界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方向。对“春秋笔法”的系统研究与阐释,不仅可弥补该领域研究之不足,更为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提供尝试性探索,也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选择。
伴随着建立中国意义上的叙事学体系的呼声越来越强,应声而作的学术著作相继出现,这表明构建中国叙事学体系的自觉时代已经到来。但是,从总体上看,还是未能摆脱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而长期延续这种写作模式,对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是十分不利的。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
关于“春秋笔法"的研究方法,可以在传统考据学的基础上运用还原批评、阐释学和叙事学等方法,打通经学、史学与文学间的壁垒,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要对
“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那么首先就应把“春秋笔法"还原到它产
生的起始点上,考察它在起始点上是怎样形成的,具备怎样的功能。“春秋笔法”并非仅仅是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修辞手法。从源头上看,“春秋笔法"包含着“写什么”“不写什么"怎么写”“写的目的是什么"等内容,涉及到作者在整部作品中所要表达或寄托的美刺褒贬问题、结构安排问题、事件因果逻辑关系问题和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问题。“春秋笔法”所蕴含的“微言大义"是史家、作家之褒贬。在具体书写过程中,经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
“春秋笔法”是中国独有的理论范畴,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尤为突出,是中国式话语对世界话语表达方式的贡献。
(摘编自李洲良《春秋笔法研究三题》)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社会经济的崛起,未必能带来与之匹配的话语体系,当今中国社会,迫切需要建立起一种中国意义上的叙事学体系。
史官和作家的是非判断、价值取向受经学观念影响大,故而“春秋笔法"特征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郑伯克段于鄢”这6个字,透露出史家的道德观,暗含对郑庄公和公叔段失之兄弟之仪、兄弟相斗的不满和批判。
“春秋笔法"源自孔子修订《春秋》时运用的暗寓褒贬、微言大义的笔法,后也指曲折表达、隐含褒贬的写作手法。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鲁迅的文章之所以让人难懂,可能与他精于讽刺,采用似断实连的结构、明褒暗贬的笔法有关。
源自于儒家经典,运用于历代各文体,活跃于当今话语中,这使得“春秋笔法”既古老又鲜活。
如果要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那么对它的认识就不能只局限于修辞方面。
不能建立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叙事研究,是中国叙事学无法摆脱西方叙事理论影响的原因。
下列选项中,能体现材料一画横线句观点的一项是()(3分)
为楚怀王左徒。——《屈原列传》
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左传·隐公四年》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论证严密,是优秀学术文章的必备要素。请结合文本,分别从论证思路和论证语言角度,对材料一的论证严密性加以分析。(4分)
有同学表示,自己不太喜欢“春秋笔法”,因为需要“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请你根据材料二,向他概括说明“春秋笔法"的重要性。(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文本一:
北方的河(节选)张承志
“快看!黄——河!”
他忙转过头来。卡车正登上山顶。陕北高原被截断了,整个高原正把自己勇敢地投入前方雄伟的巨谷。他眼睁睁地看着高原边缘上的一道道沟壑都伸直了,笔直地跌向那迷蒙的巨大峡谷,千千万万的黄土山峁从背后像浪头般滚滚而来。在那巨大的峡谷之底,一条微微闪着白亮的浩浩荡荡的大河正从天尽头蜿蜒而来。
十几年前,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伙子目瞪口呆地站在山顶,面对着那劈开了大陆、分开了黄土世界和岩石世界的伟大的浩莽大河。他现在明白了:就是这个记忆鬼使神差地使他又来到这里,使他一步步走向地理学的王国。“我一定要考上!"他低声发誓。
“你说什么?”他发现自己原来和那姑娘并肩站在一起,抓着车厢前挡板。我说,我一定要考上!河面吹来的长风呛得他说不出话来。“晋陕峡谷”,
他激动地又想起了一个新名词。我将在将来要写的一切论文里,把“晋陕峡谷”都改成“伟大的晋陕峡谷"。这么干才值得。干什么宣传科小干事,我要干这一行。他在这一刹那间为自己的一生做了坚决的选择。
他们来到了河边。河水隆隆响着,又浓又稠,闪烁而颤动,像是流动着沉重的金属。这么宽阔的大峡都被震得摇动啦。他痛快地大声叫嚷着,他感觉自己已经完全融化在这喧腾声里,融化在河面上生起的、掠过大河长峡的凉风中了。
“全想起来了,”他开口道,“十几年前,我去延川看同学,想回北京,上错了车,顺着无定河跑到这儿来啦。就在这儿我下了水,游过了黄河。"
“你真勇敢。”她说。
他抬起头来。沉入陕北高原侧后的夕阳先点燃了一条长云,红霞又撒向河谷。整条黄河烧起来啦。他想,没准这是在为我而燃烧。他听见这神奇的火河正在向他呼唤。我的父亲,他迷醉地望着黄河站立着,你正在向我流露真情。他解开外衣的纽扣,随即把它脱了下来。
她一把抓住他的手臂:“你干什么?不行!太危险了!"
他看见赤铜色的浪头缓缓地扬起,这是在呼唤我呢,瞧这些一圈圈旋转的颜色。这是我的黄河父亲在呼唤我。他迅速甩掉上衣,褪掉长裤,把衣服团成一团走向那姑娘。“拿着,等着我。”他急匆匆地朝着那片疾速流动的火焰奔去。
她紧抱着他脱下的乱糟糟的衣服,衣服上带着一股强烈的男人的汗味儿和烟草味儿。她缓缓地端起了沉重的相机,冰冷的目镜轻轻地、稳稳地抵住了她的眉梢。她看见了一幅动人的画面:一条落满红霞的喧嚣大河正汹涌着棱角鲜明的大浪,一个半裸着的宽肩膀男人正张开双臂朝着莽莽的巨川奔去。
当那男人纵身扑向黄河的一刹,她稳稳地按下了快门。
他双臂均匀地划着水。他觉得浑身被温暖的河水浸得很舒服,但他的每一根神经都紧绷着。那回你登上山西的河岸时,激动得跳着喊了一声“万岁"。今天我才明白,你是仗着黄河父亲的庇护和宽容才横渡成功。河水浮力很大,他感受
着身躯被浑重的河水托住的滋味。真的,黄河在保护着我呢。
一下跌入中流,他吃惊地发觉黄河正疯狂地搂着他飞跑。他觉得两臂上的三角肌发酸。我累了,他警觉地想。上一次我一点儿也不觉得累,这回刚游了一半你就累了,伙计,你在衰老。他突然觉得满心凄凉。十几年流逝得像这黄河水。你还没有长成人,你的肉体就已经开始要背叛你。可是我的青春别想背叛!“我活着就不让你背叛!”他喊出声来。他划上一个浪峰吸了一口气,脸颊仿佛在发烧。
河岸已经近在眼前啦。他的喉头哽住了,呼吸有些急促。哦,黄河父亲又一次护卫了我。肉体也没有背叛,严格地服从了青春的指挥。我还没有衰老,我不会衰老的。他奋力扬起臂膀,鼓足力气,用爬泳对准山西的石壁冲刺,他觉得石崖上的绿苔已经伸手可触了。可是河水抓着他仍然向下飞流。他感到肩头上沉重如铅,酸疼难忍。他看见一块狰狞的巨石朝他驶来了。他低哑地从喉咙里吼了一声。他蔑视这块礁石,他知道自己已经胜利了。当他看见陡崖上的一个棱角闪过眼前时,他一把攫住了它。黄河父亲,我感激你。接着他逆着水流收起双腿,然后牢牢地踏住了坚实的石岸。
文本二:
当前文艺作品中能让人记住且具有偶像价值和响亮文化符号意义的英雄形象不多,这也间接影响到文艺创作的格局构架和品格立意,要么沉迷于家长里短,要么缠绵于纸醉金迷,均在“小我"小情”“小利"之中纠缠。我们需要更多民族脊梁式的英雄人物。文艺作品的筋骨在某种层面上来讲就是英雄主义,如果我们淡化理想、疏离信仰、讳言伟大、揶揄奉献,文艺作品必定缺少筋骨、精神萎靡,最终陷入鲁迅所批评的“不免咀嚼身边的小小的悲欢,而且就看这小悲欢为全世界”的小格局中去。因此,我们需要更多刚毅果敢、坚不可摧的硬汉形象来支撑起文艺作品的脊梁,用有筋骨、有气魄的作品强健公众的精神肌理,为民族的文化基因注入更多阳刚之气、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
(节选自赵凤兰《文艺创作呼唤英雄主义的回归》)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文中的黄河既是祖国壮美山河的代表,源远流长,雄伟壮阔,又是父亲的象征,
令人尊重,召唤人们去超越。
对于“他"横渡黄河的行为,“她”持否定态度,以“她"柔弱胆怯的弱者形象衬托出“他”勇敢伟岸的强者形象。
文章写“他"横渡黄河时,按照初下黄河、中流击水、奋勇登岸的顺序,缓急相间,有着清晰的层次性和节奏感。
雄浑的黄河是抒情描写的客体,青春的“他”是抒情的主体,两者在文中呈映衬关系,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精神内涵。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文本一回忆了“他"十几年前面对黄河目瞪口呆的场面,与后来渡过黄河的激动形成对比,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公的成长。
文本一在运用第三人称的基础上多处穿插第一人称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意味。
塑造刚毅果敢的硬汉形象,迫切需要文艺工作者开掘历史题材,让战争年代的英雄形象回归人们的视野。
当前一些文艺作品存在缺少英雄主义、格局不高等问题,亟须做出改变,文本一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
文本一中的画线部分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分)
文本二指出,当前“我们需要更多刚毅果敢、坚不可摧的硬汉形象来支撑起文艺作品的脊梁”,文本一中的“他"就是这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叶公子高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悦近而来.远。”哀公问政于仲尼,仲尼曰:
“政在选贤。"齐景公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节财。”三公出,子贡问曰:“三公问夫子政一也。夫子对之不同,何也?"仲尼曰:“叶都大而国小,民有背心,故曰‘政在悦近而来远。’鲁哀公有大臣三人,外障距诸侯四邻之士,内比周而以愚其君,使宗庙不扫除,社稷不血食者,必是三臣也,故曰‘政在选贤’,齐景公筑雍门,为路寝,一朝而以三百乘之家赐者三,故曰‘政在节财’。”
或曰:仲尼之对,亡国之言也,叶民有倍.心,而说之“悦近而来远”,则是教民
怀惠。惠之为政,无功者受赏,而有罪者免,此法之所以败也。法败而政乱,以乱政治败民,未见其可也。且民有倍心者,君上之明有所不及也。不绍叶公之明,而使之悦进而来远,是舍吾势之所能禁而使与下行惠以争民,非能持势者也。夫尧之贤六王之冠也舜一徙而成邑而尧无天下矣。有人无术以禁下,恃.为舜而不失其民,不亦无术乎?明君见小奸于微,故民无大谋;行小诛于细,故民无大乱。此谓“图难于其所易也,为大者于其所细也”。今有功者必赏,赏者不得君,力之所致也;有罪者必诛,诛者不怨上,罪之所生也。民知诛赏之皆起于身也,故疾功利于业,而不受赐于君。
“太上,下智.有之。"此言太上之下民无说也,安取怀惠之民?上君之民无利害,说
以“悦近来远”,亦可舍已。
(节选自《韩非子·难三》
材料二:
叶公子高问政于仲尼曰:“善为政者若之何?"仲尼对曰:“善为政者,远者近之,而旧者新之。”子墨子闻之曰:“叶公子高未得其问也,仲尼亦未得其所以对也。叶公子高岂不知善为政者之远者近也,而旧者新是哉?问所以为之若之何也。不以人之所不智告人,以所智告之,故叶公子高未得其问也,仲尼亦未得其所以对也。"
(节选自《墨子·耕柱》
【注】①叶公子高:楚国大夫,姓沈,名诸果,字子高,封地在叶,所以被称为叶公。②路寝:君主居住的正屋,此指建有齐景公正屋的高台,即路寝之台。③三棘六异:即三翮(hé)六翼,九鼎之别名。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夫尧A之贤B六王C之冠也D舜一徙E而成F邑G而尧无H天下矣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字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来,是“使……到来”,《烛之武退秦师》的“退”是“使……退”,两者用法相同。
倍,指背弃,背叛,与《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倍"词义相同。
恃,依靠,依仗,与现在所说“有恃无恐”“恃才傲物"两词中的“恃”词义不同。
智,通“知”,知道,了解,与《老子四章》中“知人者智”中的“智"词义不同。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叶公子高、鲁哀公及齐景公均向孔子请教治国的方略,同一问题孔子给出不同答案。子贡对此不解,后经孔子解释,才知三国人心向背不同。
圣明的君主善于在细微处发现小的坏事,在小事上实行轻罚,所以民众没有大的阴谋与动乱,这值得那些只知依赖效仿舜的君主们学习。
墨子认为叶公子高不懂的是如何达到“近远者,新旧者”这一目的的方法,但其提问时并未让孔子明白自身的疑惑,故其没有恰当提问。
面对孔子对叶公子高有关政事的回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判。有的人认为孔子的回答属于亡国之言,而墨子则认为孔子属于无效作答。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民知诛赏之皆起于身也,故疾功利于业,而不受赐于君。
善为政者,远者近之,而旧者新之。
有人称“仲尼之对,亡国之言也”,请结合材料一阐述其为何有此论断。(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合流①值雨与曹光道饮梅尧臣
秋风嚎衰林,秋雨阻归客。赖有故时交,举杯聊岸帻②。谈兵与论文,曾不涉陈迹。必竟无所施,醉去思泉石。
【注】①合流:地名。②岸帻:推起头巾,露出前额。帻,头巾。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首联以“秋风”“秋雨"奠定了凄冷的基调,“嚎”极写风声,“阻"突出雨势,“衰林”增添了诗人的愁绪。
首联、颔联照应诗题,“归客"写出了友人曹光道的形象,“故时交”表明二人认识多年、情谊笃厚。
颔联写与友人雨天饮酒,“赖"流露出对友人的感激之情,“聊岸帻”可见朋友间的亲切随意、不拘束。
颈联承接颔联而写,朋友间此时“谈兵"与“论文”,相谈甚治,能只眼独具,不因袭旧说,能自成一说,可见二人之学问才识。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尾联蕴含的思想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小志在看《旧唐书·魏征传》时,看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2125.4-2024测量、控制和实验室用电气设备的安全要求第4部分:气候与环境试验以及其他温度调节设备的特殊要求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生产实习》课程教学大纲
- 《民事诉讼法》课程教学大纲
- 计算机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87(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 2024年出售转让洗煤机合同范本
- 2024年低成本空房改造合同范本
- 2024年代理充电桩销售合同范本
- 2024年便利店转让五折合同范本
-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 压疮与失禁的护理
- 高压喷头示意图
- 医院骨科高值耗材使用管理规定
- 绿色施工安全防护措施费用使用计划报审表
- 【教学课件】少年正是读书时示范课件
- 我是节电小能手课件
- Module 5 Unit 1教案 初中英语 外研版 八年级上册 (2022学年)
- 2022年泰安技师学院教师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 建筑工程勘察项目-技术标
- 道路运输企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工作台帐(全版通用)参考模板范本
- TSG 81-2022 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安全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