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唐山二中2024-2025学年度高三年级月考1考试
高三语文学科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D2.D3.C
4.①材料一侧重于探讨中国美学中“道"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强调“道”内容与形式统一。(材料一侧重于探讨中国美学中“道“形式与内容的交融,以及其在时空视域下的美学表现。)
②材料二侧重于探讨中国美学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强调要注重自身学科特征。
5.(1)“万里"一词从空间维度上展现了诗人身处异乡的漂泊感,这种漂泊感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紧密相连,形成了一种深远的空间意境。同时,“悲秋”一词则引入了时间维度,暗示了诗人对秋天的特有感受,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生命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2)“百年多病"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在时间上的经历,这里的“百年”并非实指,而是指诗人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与“多病"相结合,则更凸显了诗人身体状况的虚弱和生命状态的脆弱。
【解析】【导语】这篇现代文深刻探讨了中国美学的“道”与美学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文章通过对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以及时空维度的探讨,揭示了中国美学的丰富内涵和学理特征。同时强调研究美学应有明确的学科界限,避免泛化,保持严谨与客观。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撰写美学思想史是为其提供范式"错,原文是“美学思想史研究”“需要有一个规范”,并非撰写美学思想史是为审美实践提供范式。故选D。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中国美学将形式看作内容的附庸和工具”错,曲解文意。原文是“似乎也不能反过来将形式直接看作内容的附庸或工具"。
B.“所以作者把其全部融入文本形式之中”错,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可知,作者将“道"(“所道”,如情、志、意等)全部融入文本形式之中以后,需要读者调动感性经验、理性思考加以体悟和甄辨,二者并无因果关系。
C.“可以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美学的内部规律"错误,原文是“我们可以运用文史哲等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但不是“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故选D。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第一段的观点是“我们对中国美学思想史的研究,要有明确的学科意识和学科界限,既不要守旧,也不要泛化”。
A.虽然提到了形式美的价值,但并未直接关联到美学思想史研究的学科意识和界限问题,因此不符合作为论据的要求。
B.强调没有绝对完善的美,同样没有直接关联到美学思想史研究的学科意识和界限问题,也不适合作为论据。
C.“只有文化面没有审美"的审美文化研究泛化了美学学科的界限,选项是从反面进行的论证。
D.强调文化流动和全球化会使文化混合,与美学思想史研究的学科意识和界限问题无直接关联,不适合作为论据。故选C。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中国古代的‘道’是一个总体性概念,不仅涉及宇宙、自然、人生、情志等‘内容’,同时还指达到并实现这些目的性‘内容’的路径、方法、手段、技巧等”先介绍了“道"的内涵;接着,“道可以区分为两个层面,单就技艺本身的方法、路径而言,有‘技内之道’,而艺术家的学养胸次、人格风姿、性情德操等则属于‘技外之道’”,阐述了“道"的表现形式。最后,总结性指出,“因此,‘道’既是‘内容’,也是‘形式’,是二者的有机统一。”二三四段具体阐释了时空维度下的内容与形式。由此,可总结出,材料一侧重于探讨中国美学中“道"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强调“道”内容与形式统一。(材料一侧重于探讨中国美学中“道“形式与内容的交融,以及其在时空视域下的美学表现。)
材料二第一段总说了“中国美学思想史有自身的品格和气质。我们对中国美学思想史的研究,要有明确的学科意识和学科界限,既不要守旧,也不要泛化。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对美学学科的理解,要重视学科本身的特征"。接着探讨了中国美学思想史的多种研究方法,如“适度地借鉴哲学史、文论史和艺术理论史的研究是必要的”“运用文史哲等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美学思想史研究可以突破已有的模式和规范做多元的尝试,但还是需要有一个规范”“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史的研究中,概念、范畴和命题很重要,我们要重视概念、范畴和命题的演变史"等。由此,可总结出,材料二侧重于探讨中国美学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强调要注重自身学科特征。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1)空间维度:“万里”这一词汇从地理空间的角度出发,描绘了诗人远离家乡,长期在外漂泊的生活状态。这里“万里"不仅是距离的象征,更是诗人内心深处对于故乡的思念与无法归家的无奈之情的体现。在古代交通不便的背景下,“万里”代表了诗人与家乡之间的巨大隔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生活颠沛流离的社会现实。这种空间上的疏离感,为诗歌增添了一层厚重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那跨越时空的孤独与寂寞。
(2)时间维度:“悲秋"一词引入了时间的概念,秋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与哀愁、离别联系在一起,它象征着生命的凋零与岁月的无情流逝。“百年多病”中的“百年"并不是确切的年龄,而是泛指人的一生,这里用以强调诗人经历了漫长的人生旅途,期间饱受疾病折磨。这既是对个人命运的叹息,也是对人类普遍命运的深刻反思。在时间的长河中,个体的生命显得如此短暂而脆弱,诗人通过对自身境遇的描述,表达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C7.B
8.①花婶“冒出”的话跟眼前突然出现的“小山丘”,都给人以突兀感;
②花婶“不时”说出的话跟“这里凸出来一座,那里又冒出来一座"的小山丘,都给人以不确定性和跳跃性;
③花婶的话“故意说一截留一截”跟“一座一座"的小山丘,都给人以不连贯、不顺畅感。
9.①饱含希望:金橘成熟之际正是家人团聚之机,花婶在树叔去世后通过精心照看橘子树和等待女儿小秋回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切希望。
②寄寓母爱:花婶为避免橘子受冻而替其套上一家三口的袜子,金橘因此更加灿烂,散发着母爱的光辉。
③凝聚亲情:承载着小秋一家三口精神力量的橘子树由树叔栽种、花婶呵护、小秋采果,包裹着橘子的三人五彩袜在树上亲密团聚,洋溢着亲情的温馨。
【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描写花婶对橘子树的细心照料和对已故丈夫树叔的怀念,展现了一个孤独老人的内心世界。花婶的自说自话和对橘子树的关爱,反映了她对家庭的深厚感情和对女儿小秋的思念。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刻画了花婶的孤独与坚强,表达了对亲情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标题“金橘灿烂”不仅象征着橘子的丰收,更隐喻了花婶心中对家庭团聚的美好期盼。
【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强调了花婶想让女儿回家而又不想让女儿回家的心理纠结"错误。从原文内容来看,花婶说“小秋忙,忙啊”,主要是因为她体谅女儿工作忙,不想给女儿添麻烦。同时,她非常思念女儿,渴望女儿回家,但又因为知道女儿忙而压抑着自己的思念,并不是想让女儿回家又不想让女儿回家的心理纠结。故选C。
【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B.“突显了树叔缜密的做事风格,也体现出他想女儿时百无聊赖的生活状态"理解偏颇,强调的是树叔对橘子的珍视,体现的是他对小秋深沉的爱。故选B。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文中花婶的话常常是突然冒出来的,没有明显的预兆,就如同小山丘突然出现在眼前一样给人以突兀之感。比如花婶坐在床边同树叔聊天时,话语常常是随性而发,“今年的橘子会有前年结得多吗?前年你一个一个数过,三百五十六个吧?咱想留给小秋回来采摘,小秋都两年没回福村了。”这些话的出现比较突然,如同小山丘的出现一样让人感到意外。
花婶的话“不时冒出来”,没有固定的规律和逻辑顺序,一会儿说这个,一会儿说那个,就像小山丘这里凸出来一座,那里又冒出来一座,充满了不确定性和跳跃性。例如花婶一会儿回忆橘子树的过去,一会儿又和树叔说话,话语之间的转换比较随意,没有连贯性。
花婶“故意将话说一截留一截”,让人感觉话语不完整、不顺畅,就像一座一座不连贯的小山丘。比如花婶和树叔聊天时,可能会突然停下,留下悬念,让读者感受到话语的不连贯,如同小山丘的分布一样没有整体的连贯性。
【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在文中,金橘成熟之际象征着家人团聚的时机。花婶在树叔去世后,精心照看橘子树,一直盼着女儿小秋回家。橘子树的存在和金橘的成熟给了花婶生活的希望。例如“春天的时候,花婶看着橘子树的叶片之间冒出一朵朵米白色的小花,她盼呀盼呀,一直盼到橘子金灿灿地挂满枝头。以前每年的这个时候,小秋也该回家了。"这里体现了花婶对生活的热切希望,金橘的灿烂代表着她对家庭团聚的期盼。
花婶为了避免橘子受冻,替橘子套上一家三口的袜子。金橘在袜子的保护下,更加灿烂,这其中散发着母爱的光辉。“当小秋透过镂空的院门,她定定地凝视着——她所熟悉的橘子树,那碧绿的叶片之间,飘荡着无数颜色不一、长短不一的袜子,那一双双袜子像在寒风中鼓动着的手掌,它们向小秋、向天一发出执著而热烈的召唤。”这些袜子代表着花婶对家人的爱,尤其是对女儿小秋的母爱,金橘因此更加灿烂。
橘子树承载着小秋一家三口的精神力量。由树叔栽种,花婶呵护,小秋采果,一家人与橘子树有着深厚的情感联系。包裹着橘子的三人五彩袜在树上亲密团聚,洋溢着亲情的温馨。“那些袜子有父亲树叔的黑灰色袜子,有母亲花婶的蓝白色袜子,还有自己小时候五彩的袜子,一家三口的袜子以一种很亲密的姿势,团聚在橘子树上。"这里的橘子树和袜子象征着一家人的亲情,金橘的灿烂凝聚着这份浓浓的亲情。
二、古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10.CFG
11.B(“奚暇治礼义哉”中的“治"是讲求的意思)
12.A(“没有缺点”不正确,管仲有不节俭的缺点)
13.(1)功业的完成,并不是在成功之日完成,必然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非,不是;状语后置;所由起,缘由起因,每处1分,句意1分)
(2)他们本来就是祸乱国家的人,但是重用他们的人是齐桓公(固:本来;判断句;顾:但是,只是;每处1分,句意1分)
14.相同点: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使齐国富民强,建立了不朽功绩
不同点:孔子认为管仲不节俭;苏洵认为管仲不能举荐贤才。
附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死。"说:“管仲是不仁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盟会,不靠武力,都是管仲出的力。这就是他的仁!这就是他的仁!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以死相殉,反又去辅佐齐桓公。"孔子说:“管仲匡正天下,人民到现在还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大概都会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边开了(被异族统治)。难道像普通男女那样守着小节小信,在山沟中上吊自杀而没有人知道吗?”
有人说,管仲俭约吗?孔子说,管仲有三处家业,对于公事却不管,怎么谈得上俭约呢?
材料二:
管仲为相辅佐齐桓公的时候,齐桓公称霸于诸侯,排斥打击了夷、狄等少数民族。管仲一生都在为使齐国国富民强而努力,诸侯不敢再叛乱。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相继得到重用。齐桓公最后在宫廷内乱中去世,直到齐简公时期,齐国没有一年是安宁的。
功业的完成,并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祸乱的发生,不是发作时所产生,也会有一定的根源和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说是因为管仲,而说是因为鲍叔牙;齐国发生祸乱,我不说是因为竖刁、易牙、开方的原因,而说是因为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人,固然是导致国家动乱的人,但是重用他们的人,是齐桓公。有了舜这样的圣人,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这样的圣人,才知道杀掉少正卯。那么齐桓公是什么人呢?但是使齐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的时候,齐桓公询问可以为相的人选。正当这个时候,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
唉!管仲以为齐桓公真的能够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齐桓公相处很多年了,也该了解他的为人吧?齐桓公是个耳朵离不了音乐,眼睛离不开美色的人,如果没有这三个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管仲应该趁着齐桓公询问之时,推荐天下的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即使管仲死了,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这三人又有什么可让人担心的呢?不说也罢!春秋五霸中没有比齐桓公、晋文公再强的了。晋文公的才能比不上齐桓公,他的大臣也都赶不上管仲;而晋文公之子晋灵公暴虐,不如齐孝公待人宽容仁厚。可晋文公死后,诸侯不敢背叛晋国;晋国承袭了晋文公的余威,在后世还称霸了一百年之久。为什么呢?它的君主虽不贤明,但是还有老成持重的大臣存在。
我阅览历史,因为不能使卫灵公任用贤臣蘧伯玉和斥退宠臣弥子瑕,为此死后进行了尸谏;汉代萧何临死前,推荐了曹参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来就应该如此啊!国家因一个人而兴盛,因一个人而灭亡;贤能的人不为自己的死而感到悲痛,而忧虑国家的衰败。因此一定要推选出贤明的人来,然后才可以安心死去。那管仲,怎么可以没有荐贤自代就撒手人寰了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B(报国无门之愁怨,于文无据)
16.①“凤皇诏下,步步蹑丹梯"写出战争胜利后,皇帝下诏赏赐将士,将士们踏着丹梯上朝的景象。
②用将士获得功名结尾,激励处在恶劣环境中的将士们奋勇杀敌,建功立业。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___(2)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示例一: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示例二: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示例三: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8.a数不胜数;b一目了然
19.A所以判别偏差不会很大;B为什么叫“照子”呢
20.④应改为“古代工匠已经掌握根据火焰颜色来判别炉温的技巧";⑥应改为“并且这种方法被炼丹术士与药物学家采用”。
21.①烧制陶瓷时有一种泥坯样品。②这种泥坯样品上端打孔,通常为片状。③它在烧制陶瓷时与坯料共同放入窑中。④它用来判断窑火温度,也被称为“试火片"照子”。
22.句中的“一"字强调了烧制过程的每一个单独环节。“每烧一窑”突出每次烧制的独立性;“每验一次"强调每次检验的谨慎。这些“一”字使窑工的操作更具规范性和严谨性,凸显了古代陶瓷烧制工艺对细节的重视。
【解析】
【18题详解】a处:文中提到人们感知温度的方法有很多,如用体温感知、观察火候、通过水是否结冰、使用火照等,可填写“数不胜数"。数不胜数:形容数量极多。
b处:窑工通过取出火照观察其烧结程度,从而能清楚地了解窑内温度的变化情况,可填写“一目了然”。一目了然:指一眼就能看得很清楚。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处:前面提到正常人的体温基本相同,后面说古人意识到人的体温差别不大,所以此处可填入“所以判别偏差不会很大’”,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B处:后面的内容是对“火照为啥叫‘照子’”的解释,所以此处可填入“为什么叫“照子"呢”,引起读者的疑问和下文的解答。
【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④处原句“古代工匠已经根据火焰颜色来判别炉温的技巧"中,“判别……技巧”搭配不当,应改为“掌握……技巧”,即“古代工匠已经掌握根据火焰颜色来判别炉温的技巧”。
⑥处原句“并且这种方法被炼丹术士与药物学家发明"中,“方法被发明”搭配不当,应改为“方法被采用”,即“并且这种方法被炼丹术士与药物学家采用”。
【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烧制陶瓷时有一种泥坯样品"对应长句中的“烧制陶瓷时与坯料共同放入窑中的用来判断窑火温度的泥坯样品”的主体部分。
“这种泥坯样品上端打孔,通常为片状"提取了长句中对泥坯样品外观的描述。
“它在烧制陶瓷时与坯料共同放入窑中”明确了泥坯样品的使用场景。
“它用来判断窑火温度,也被称为‘试火片’‘照子’"涵盖了泥坯样品的作用和名称。
【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每烧一窑”中的“一"确实突出了每次烧制的独立性。在陶瓷烧制中,每一次烧制都是一个独立的过程,从准备坯料、放入窑中到控制火候等环节,都需要精心操作。正如原文中所说,“每烧一窑,窑工都要验火照数次”,这里的“一窑"强调了每一次烧制的完整性和独特性。
“每验一次”中“一"强调了每次检验的谨慎。窑工在烧制过程中,需要通过火照来判断窑火温度,每一次检验都是对烧制情况的一次重要判断。从原文“每验一次,即需钩出一个火照”可以看出,窑工们对每次检验都非常重视,不敢有丝毫马虎,这体现了古代陶瓷烧制工艺对细节的高度关注。
这些“一"字的使用,使窑工的操作更具规范性和严谨性。在古代陶瓷烧制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按照工艺要求进行,“一”字的反复出现,强化了这种规范性。同时,也凸显了古代陶瓷烧制工艺对细节的重视,因为只有对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控,才能烧制出高质量的陶瓷作品。
四、写作【优秀范文】
“努力"面纱下
面对事情的种种结果,人们往往以“我很努力了”来肯定自己:“我很努力了,所以失败也没关系";“我很努力了,成功是我应得的”。其背后的种种意味,恰给我们以一扇窥向现代人心灵的窗口。
历史上,终是如公车上书而遭拒绝之事多,力挽狂澜之事少,才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之叹——努力不一定会有好结果,这是我们从来知道的。那么,既然结果已经摆在眼前,为何还要强调“我很努力了”?
从主观角度,这当然是一种无奈:事已如此,我已尽力。若是结果喜人,那大可以释怀地放言:我很努力了,自豪之感尽显;若是失败,人们也常以豁达者的心态,一挥手:我已经努力过了。事物的发展有时常在人意料之外,“努力"背后的意味恰是一种入世的、积极的心态,是“尽人力,听天命”的乐观,是对自己的礼赞与肯定;而并非悲观的、一味将成败赖于他物的。
从本质上,“我很努力了"更展现出在结果导向时代,人对于过程的追念和挣扎。
是的,在工具理性大行其道、绩效观念深入人心之时,我们常以成败论事,就连“我很努力了”也常被视为自大的表现,或失败的借口:人本身的主体性似乎已经在事情的二元结果中淹没。在这样的时代里,“努力"的呼声显得尤为重要:人强调自己为单位的主观能动性,以之作用于事物,不论结果如何,努力本就值得肯定。正如西西弗斯日复一日重复同样的推石努力,你当然可以说他的一切都是无尽的痛苦,事情的结果从不美好——但是,加缪会告诉你:正是他的努力,以及他对此的意识,正是他的抗争,才使他成为最幸福的人;或许他也会同自己说:“我很努力了!”
如今,我们所见的社会处处有“内卷"躺平”的风潮。“我很努力了”,对自己肯定背后的这种豁达,对自我力量的追求和对结果导向的抗争,积极的心理意味——不正是避免过度内卷,也防止一味躺平的一方良药吗?
当然,“我很努力了”得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而不是在结果好时给自己贴金、结果差时为自己找补的话。同样,它也并非“我很努力了,都是外界的问题"一类一味推诿责任之言,否则就恰非豁达乐观,而是怨天尤人,与原本的积极性正好背道而驰。
没有下半句,“我很努力了”是忙碌世界里人们言不由衷的面纱。揭开这层面纱,你能看见不甘异化的人们可歌可泣的心灵斗争:为旷达的心境、为努力被认可,为人类从来在尽人力中以勇气赢得的最高幸福。
【点评】一分为二看问题,实事求是说真话。事实论据道理论据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唐山二中2024-2025学年度高三年级月考1考试
高三语文学科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道"是一个总体性概念,不仅涉及宇宙、自然、人生、情志等“内容”,同时还指达到并实现这些目的性“内容"的路径、方法、手段、技巧等。因此,道可以区分为两个层面,单就技艺本身的方法、路径而言,有“技内之道”,而艺术家的学养胸次、人格风姿、性情德操等则属于“技外之道"。因此,“道”既是“内容”,也是“形式”,是二者的有机统一。总之,中国美学作为“道的美学”,包含了形式,形式美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道的美学”中,形式并未被抬到像西方美学那样的本体高度。但是,似乎也不能反过来将形式直接看作内容的附庸或工具,因为在“道"绽出的过程中,形式与内容是同时敞开的,又同时臻达目的地。任何艺术的制作都是为了表达或祈望什么,或是志,或是情,或是天地之心,我们一般称之为内容。但祈望或表达本身就是“道”,亦即“言说”,言说的媒介、方式、技巧、效果就是形式。形式与内容水乳交融,无法析离。
当我们从时空维度理解总体性的“道”时,这一点就显得更为突出。人的存在具有时间性与空间性,诗人艺术家处于特定的时空背景之中,他们在创作时必然会有意无意地呈现这个时空背景,即便没有直接写到时间、空间主题,时空也是存在的。因此,时序物候、环境居所等时空信息是文学创作的底料,其中蕴藏着诗人艺术家的情志、哲思等“内容”,同时也以节奏、意象、境界、场景等方式参与了文本形式的整体构成。换言之,在时空视域下考察文艺形式,此前的内容一形式二分法已经不太适用了。经过时空观的统摄,原来所谓的内容也可以变身为形式,参与到文本形式的整体架构之中。
与此同时,无论是最不经意的时空背景呈现,还是体现时间性的节奏、韵律、线索等,抑或体现空间性的意象、画面、场景、意境等,都终将万流归一,共同担负着表征或言说“道”(情、志、意等)的使命。也即是说,我们在文本中所见到的一切都是时空形式(作为言说的“道"),而作为言说对象的“道”(“所道”,如情、志、意等)已全部融入文本形式之中了,就如盐溶于水,香气弥漫于空中,需要读者调动感性经验、理性思考加以体悟和甄辨。在这里,“道”与“所道"似骨肉相连、血气互通,逻辑上强分你我,似乎没有必要了。与其说两者是主从附庸关系,还不如说是共存协作关系。
(摘编自詹冬华《时空融创与中国形式美学建构》)
材料二:
中国美学思想史有自身的品格和气质。我们对中国美学思想史的研究,要有明确的学科意识和学科界限,既不要守旧,也不要泛化。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对美学学科的理解,要重视学科本身的特征。我们研究美学问题,涉及美学与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的关系,适度地借鉴哲学史、文论史和艺术理论史的研究是必要的,但各自的侧重点是明显的。美学与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关系也很密切,但更要重视美学的内部规律,不要被相关学科,如伦理学和宗教学同化。我们可以运用文史哲等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重视美学与政治和道德等领域的相关性,可以拓展美学学科,但不能模糊和泛化美学学科的界限,否则客观上就消解了美学学科。
中国古代丰富的美学思想,是千百年来审美实践的总结。它们是客观存在的,只是缺乏一个现代形态,需要我们加以概括和整理,用于指导当下的审美实践。论可以从史出,关键不要观念先行,要重视史料中所呈现的发展规律。美学思想史的撰写更讲究客观性,“史”的汉字就是从手持中,中即是正的意思,对人物的取舍不能以个人的好恶为标准,要重视真相和可信度,力求把美学思想史写成信史。美学思想史研究可以突破已有的模式和规范做多元的尝试,但还是需要有一个规范。
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史的研究中,概念、范畴和命题很重要,我们要重视概念、范畴和命题的演变史。从现代学术规范看,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概念、范畴和命题,确实有含义不确定、很难领悟和把握的一面,但是我们应当积极面对,充分顾及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学理特点。中国古代的概念和范畴的运用,是可以跨学科的。诸如气、气韵、风骨等,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视角加以运用,我们不能严格地界定出它的学科归属。而命题是后人在前人的思想中加以概括总结的,并且形成了一个传统,如“不平则鸣"等。中国古代美学概念、范畴和命题不像西方那样严密和确定,但是内容非常丰富,还具有模糊性和灵活多变的特点,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吸取、深入探讨和借鉴的内容。
(摘编自朱志荣《中国美学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道”可分为“技内之道"和“技外之道”,是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
B.从时空维度看,诗人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会有意无意地呈现其所处的时空背景。
C.理解美学学科,既要重视其本身的特征,也要综合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
D.当下的审美实践可用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来指导,撰写美学思想史是为其提供范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哪种艺术都离不开形式和内容,中国美学将形式看作内容的附庸和工具,西方美学则将形式抬到本体的高度。
B.对于情、志、意等,读者需要调动感性经验、理性思考来体悟和甄辨,所以作者把其全部融入文本形式之中。
C.美学与一些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美学的内部规律,但要注意明晰美学学科的界限。
D.中国古代美学的概念、范畴、命题是发展变化的,具有模糊性和灵活多变的特点,其丰富的内容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A.《论语·雍也》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几句,指出了事物外在的形式美有不可否认的价值。
B.《淮南子》认为世界上并没有绝对完善的美,主张在美丑问题上,要看到事物的主要方面,略其小而取其大,不要苛求。
C.前些年曾经流行的审美文化史研究把美学研究放到文化的背景中去理解,但其中有些审美文化研究,只有文化而没有审美,这种做法受到质疑。
D.法国传播学家阿芒·马特拉说:“文化流动的加速和文化全球化趋势的真实存在并不导致全球同质化,而是通向一个越来越混合的世界。”
4.两则材料都谈及“中国美学”,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5.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从时空维度赏析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橘灿烂
刘秧霞
春天的时候,花婶看着橘子树的叶片之间冒出一朵朵米白色的小花,她盼呀盼呀,一直盼到橘子金灿灿地挂满枝头。以前每年的这个时候,小秋也该回家了。“回家就热闹了!"
花婶凝视着眼前的橘子树,有时她的眼前还会升腾起雾气,①朦胧的雾气让她的世界更加模糊起来。这个时候,她往往会摸索着起来,跨过门槛,来到房子的内间。树叔带着笑意看着她。花婶擦了擦眼睛,在床边坐定。早在两年前,树叔走的那年,花婶看这个世界,是一种云里雾里的意象。一切都是影子。
“我不想去小秋那里。城里有什么好的?走上一大圈,也没有一个熟人……”
“你说你都走两年了,怎么还没有走远?昨天我去看你,坟头也没有一根草……你是不是想等我呀……"
“今年的橘子会有前年结得多吗?②前年你一个一个数过,三百五十六个吧?咱想留给小秋回来采摘,小秋都两年没回福村了。”
花婶絮絮叨叨坐在床边同树叔聊着天。那些不时冒出来的话,是一座一座的小山丘,这里凸出来一座,那里又冒出来一座。她有时故意将话说一截留一截,镜框里的树叔就着急了,他的脸色就不大好了,像布满乌云的天。花婶才不管他,她就喜欢看他急眼,花婶自顾自地关灯睡觉了。
小秋上小学的那一年,树叔在冬天里种下这一棵橘子树。他说所有的植物在冬天里都是休眠期,在不痛不痒中让一棵树离别故土,等它春天醒过来时,它的根已深深地扎进土壤里,它都忘掉了故土的模样。花婶喜欢看树叔一本正经地瞎扯。第二年春上的时候,开出一朵朵五瓣的橘花,嫩黄色的花蕊散发着淡淡的清香,隔年这棵橘树就挂满了果子。一眨巴眼,三十多年过去了,橘树的枝丫向四周分散开来,像为小院撑了一把大伞。这小院里的一草一木都长成了亲人,这种感觉让花婶感到日子没有那么空落。
自从树叔走了以后,花婶还是第一次出门去沙镇。从沙镇回来的花婶,顶着一头像黑漆染过的头发,就像脑袋上扣了一顶帽子。花婶将新买的衣服摊在床上。树叔在镜框后微笑着看她。这种笑就是一种鼓励,花婶抖了抖这件镶着盘扣的暗红色袄子,将它利索地套在身上。从她接到小秋电话那一刻起,她不方便的腿脚就在慢慢复苏了,像一棵休眠在冬天里的树,突然跨进了春天,开始跃跃欲试地发芽抽条了。
花婶心满意足地在树叔的面前试好新衣服,树叔喜欢花婶穿得齐整,他说一个女人就该打扮得好好的。树叔走了后,六十多岁的花婶,她的光阴是逆着飓风走的,一天还是二十四个小时,她的一天漫长得却像一年。人这一辈子,又能有多少光阴?她的手和脚都退化了,走出“拖"的老态,身体是被脚拖着走的,整个身体像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走得乏力。
小秋要回来了,这是一枚强心针。她站在床边,伸伸手,踢了踢腿。树叔一脸的笑,望着她,仿佛在对花婶说,这才对嘛!杂七杂八的事猛然间多了起来,炸萝卜圆、包饺子、包芋头圆、蒸粉蒸肉……这些地道的口味是小秋的最爱。
随着日子向严冬一步步滑进,花婶愈发担忧了。有几个夜里,风像狂暴的野兽,横冲直撞地到处钻,花婶硬是扛着冻,像一个即将去炸碉堡的大英雄,冲去院子里看盖着的塑料布是否被风刮走。花婶抖动得像榻树上的一片叶子,她的上下牙磕碰着,一边还要念叨:“老天保佑,千万别下雪!”
再有几天就要过小年了。花婶很想打电话给小秋。每次她掏出老人机,想找个人帮她打给小秋,走到半道,又折转了回来。
“小秋忙,忙啊!"花婶告诉站在院子墙头的两只麻雀,还告诉树叔。她时常坐在阳光下老僧入定一般,她突然发现自己的影子与自己亲密地连接着,她的心里像撑开了一条缝,③心境似乎开阔了。她又和影子对上话了,毕竟影子把这空落的小院填满了一点,虽然是她自己的影子。
“咱小秋啥时能回呀?”花婶一边用手摩挲着冰冷的树叔,一边喃喃地问道。
“咱橘子树等不起呀!真难为这一树的橘子了。也难为这树了!"
在花婶的心里,一棵树在秋天就该收得干干净净,在冬天好安心地休养。这一棵树挂那么多果子,从漫长的秋天硬撑到冬天。这是一棵多么不容易的树呀!
花婶不再看天,她真怕有一天夜里,这些橘子都冻成冰团。她拿着剪刀犹豫着进进出出,最后,她还是放下了剪刀。当她看到晾晒在竹竿上的袜子时,④她暗沉的心房突然漏进了一大片阳光。
当小秋接到英姐电话时,她不得不放下手上的工作提前回来。她一路奔波着,终于出现在福村道路的一头。
“妈妈,那里有一棵五彩树!”天一远远指着外婆花婶的院子,惊奇地嚷道。
小秋透过镂空的院门,她定定地凝视着——她所熟悉的橘子树,那碧绿的叶片之间,飘荡着无数颜色不一、长短不一的袜子,那一双双袜子像在寒风中鼓动着的手掌,它们向小秋、向天一发出执著而热烈的召唤。小秋细细看去,那些袜子有父亲树叔的黑灰色袜子,有母亲花婶的蓝白色袜子,还有自己小时候五彩的袜子,一家三口的袜子以一种很亲密的姿势,团聚在橘子树上。
小秋突然鼻子一酸,她更紧地捏着儿子天一的手,向小院飞奔而去……
(文字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花婶自说自话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婶说不想去找小秋,认为城里不好、没有熟人,这种心理一定程度体现了她安土重迁的乡土情结。
B.花婶絮絮叨叨坐在床边同树叔聊着天,既有她对已故丈夫的依恋怀念,也有对在外女儿的牵挂思念。
C.“小秋忙,忙啊"强调了花婶想让女儿回家而又不想让女儿回家的心理纠结,体现了她的深明事理。
D.花婶的自说自话,彰显了她独居状态下的情感需求,反映出空巢老人的孤单落寞,颇具艺术感染力。
7.下列对文中四处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①写花婶泪眼朦胧之态,又表现她在回忆、想象与现实交织中恍惚之状。
B.句②突显了树叔缜密的做事风格,也体现出他想女儿时百无聊赖的生活状态。
C.句③表面写花婶找到新的排解方式,实则更显人物的无奈和孤独,令人心酸。
D.句④从“暗沉”到“阳光"是花婶想到解决问题之法时内心突然散亮的体现。
8.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比喻手法,请结合文中相关信息,说明如此设喻的合理性。(4分)
9.文章标题为“金橘灿烂”,请结合文本阐释其含义。(6分)
二、古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殉死,又相之。"子曰:“管仲一匡天下,民至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或曰:“管仲俭乎?"子曰:“管子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节选自《论语》,有改动)
材料二: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故仲宜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五伯莫盛于桓、文,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习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
吾观史,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有改动)
材料二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故仲宜因A桓公B之问C举天下D之贤者E以自代F则仲虽死G而齐国未为H无仲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表示推测,与《师说》“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其”的用法及意义相同。
B.治,太平,与《齐桓晋文之事》“奚暇治礼义哉"中的“治”意义相同。
C.“放四凶"中的“放”,与《屈原列传》“自令见放为"中的“放”意思相同。
D.不肖,文中指不贤明,也可指不才,品行不好,没有出息等,也可用作谦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路和子贡都认为管仲不为旧主殉死,而又效忠新主,是不仁的;而孔子认为管仲仁,没有缺点。
B.苏洵对于齐国治理好的原因,更强调鲍叔的功劳;对于齐国祸乱的原因,更强调管仲的过错,语出新奇。
C.春秋五霸中,齐桓公、晋文公最强,且齐桓公的才能要胜过晋文公,但晋国霸主地位却比齐国长久。
D.苏洵的《管仲论》,立论明确,逻辑严密,采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阐释见解,很有说服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4分)
译文:
(2)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4分)
译文:
14.请简要概括孔子和苏洵对管仲评价的异同点。(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甘州遍·秋风紧毛文锡
秋风紧,平碛雁行低,阵云齐。萧萧飒飒,边声四起,愁闻戍角与征鼙。
青冢北,黑山西。沙飞聚散无定,往往路人迷。铁衣冷,战马血沾蹄,破蕃奚①。凤皇诏下,步步蹑丹梯②。
【注】①蕃奚:多指西北方少数民族②丹梯:又称“丹墀”,古代宫殿前石阶以红色涂饰,故称“丹梯”。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上片“平碛雁行低"中的“低”,与“野旷天低树"的“低”有异曲同工之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带小孩保姆的合同范本
- 2023年单、双长链烷基甲基叔胺项目评价分析报告
- 2024年聚苯硫醚(PPS)及合金项目评价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钓鱼长裤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年结构化布线系统的检测设备项目评价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磷化铝熏蒸杀虫剂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灯具制品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气动拉铆栓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手持式温度检测仪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安适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幼儿园小朋友认识医生和护士(课堂PPT)
- 汽车总线测试方案概要
- 商铺装修工程施工方案.
- 形式发票样本(Proforma Invoice)
- 草坪铺设施工方案
- 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 (完整word版)上海博物馆文物术语中英文对照
- 学、练、评一体化课堂模式下赛的两个问题与对策
- 陕西省尾矿资源综合利用
- 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施工方案(课程设计,含计算书)
- 常见药品配伍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