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中学高二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2/3C/11/wKhkGWc_WyyAH6_QAALg_ia6FzI975.jpg)
![晨光中学高二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2/3C/11/wKhkGWc_WyyAH6_QAALg_ia6FzI9752.jpg)
![晨光中学高二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2/3C/11/wKhkGWc_WyyAH6_QAALg_ia6FzI9753.jpg)
![晨光中学高二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2/3C/11/wKhkGWc_WyyAH6_QAALg_ia6FzI9754.jpg)
![晨光中学高二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2/3C/11/wKhkGWc_WyyAH6_QAALg_ia6FzI975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晨光中学高二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乾县晨光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
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23小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其他区域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色彩观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中华民族早于西方一千多年形成了自己的色彩体系,独特的“五色体系"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中重要的文化因子。弘扬色彩文化,丰富色彩的表现语言,有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五色体系”形成于两千年前的西周。《尚书》较早有关于“五色"文字的记载:“采者,青、黄、赤、白、黑也;言施于缯帛也。”由此可知,所谓五色,即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五色中的青、黄、赤即现代色彩理论中的蓝、黄、红三原色;在有色物质中,白与黑是难以通过其他任何颜色混合得到的颜色,白与黑应归属为无彩色系的原色。西周时又提出“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正色即原色,间色是正色混合的结果。所谓“正色论"即“五原色论”,亦即赤、黄、青、黑、白五原色构成的“五色体系"。统治者视五色为尊贵和权威的象征,用五色规范服章等级制度,服务于社会礼制,对社会秩序进行了色彩美学装饰性的统一,形成独特的惟五色独尊的色彩文化,在世界色彩学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反映。
“五色体系”确立,红色被列为“正色"之首。周代章服中,以朱红服饰为尊贵。几千年来,中国人延续了祖先尚红的喜好,红色被视为吉祥、喜庆、革命的代名词,办喜事、过年节、庆丰收等都离不开红色。
“五色体系”成为统治阶级的行为规范,紫色不入五色之列,却是间色中地位最高的。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以紫色为章服,大胆穿紫袍上朝,公然挑战五色礼制,以此显示齐国的实力,色彩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孔子是“五色体系"的忠实捍卫者,他从“礼”的规范出发,为最终实现“仁"的目的,反对“以紫夺朱”。紫朱之争成为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色彩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可见一斑。汉唐之后紫色被视为代表天帝居所紫微星的色彩,天子所居之地皇宫则对应称为紫宫,明清皇宫称“紫禁城"由此而来。“紫”天、“黄"地、“红”人的“天、地、人"的色彩象征从汉唐始一直影响后世。
战国末期阴阳家邹衍集先秦五行之大成,将阴阳与五行结合形成“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说将五行与自然界中的五方、五音、五德、五官等事物相配属,色彩自然也被对应配属于其中。
在秦朝,黑色是最尊贵的颜色或说是皇家专用的颜色。但凡有重大的祭祀活动,皇帝都要穿黑色的服装。宋以后,黄色象征帝王之位,成为皇室的专用色彩,是皇权的象征色彩,不可僭越。
(摘编自陈向鸿《中国传统色彩美学观念探源》)
材料二:
中国色彩观尤其是“五色体系"理论的形成及发展,不仅促使了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广泛影响着当时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教、礼仪诸多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东方色彩文化体系。几千年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一直贯穿于中国传统色彩美学之中。在民族色彩文明史上,两家色彩观记录着中华民族审美精神的发展过程。
儒家色彩观的一大特色是从“礼”的规范出发,最终实现“仁"的目的,极力维护周朝时期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儒家把“五色”定为正色,把其他色定为“间色”,并赋予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君、臣、民上下等级关系,色彩装饰不可混淆,更不可颠倒。除了用色彩来规范“礼”这一特点之外,儒家色彩观亦推崇斑斓绚烂的“纯粹"美,追求各色颜色配合相宜,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文人山水画审美倾向上。山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人们在江河、亭台、楼宇之中游玩、捕鱼、闲谈,展现出来的是一片平和的静态之美。
孔子极力提倡中庸哲学,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儒家“中庸”观念在色彩上体现为“文质彬彬"的适度的色彩装饰,体现了“配合适宜”的审美价值标准。儒家色彩观的另一主要特色是“比德”,即用色彩暗示人的品德,这一象征性手法在后世中国色彩艺术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中国戏剧脸谱色彩,以不同色彩代表不同寓意,暗示剧中人物性格和品德,形成特有的用色程式,如红色表示忠勇,金色表示神秘威武,黑色表示刚直不阿,白色表示奸诈阴险,等等。儒家色彩观把色彩美与“仁”“德"善”融为一体,在当时是先进的理念,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道家以黑色为道的象征色彩,认为黑色高居于其他一切色彩之上。道家对黑色的选择本质上是从道家的“自然天道"观出发的,是“法自然”的色彩观。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黑,是幽冥之色。天色为玄,因为“天”在道家思想中具有产生万物的功能,显然玄(黑)色也自当有派生一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的功能,所以道家的建筑以及服饰多用黑色。道家对黑色的审美态度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的色彩美学思想,并奠定了黑色在中国绘画中的造型地位。
《道德经》中指出“五色令人盲目”,五色令人眼花缭乱,而趋于无彩色——黑白、玄素、水墨……中国文人画家大都政治失意,逃避社会现实,有的学道参禅,避居山林,超然物外,对黑色更为崇拜,主张“黑分五色(即焦、浓、灰、淡、清)……不施丹青,光彩照人”,运用墨色之变化,在浓淡间实现超然的艺术境界,追求以墨造型,达到黑墨虚白的艺术境界。唐代画家、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最先确认墨的正统地位——“运墨而五色具”,五颜六色无需色料敷染,仅用水墨便可传神写意,因而中国水墨山水画整体呈现深邃却也荒寒淡远之境。中国水墨山水画色彩是哲学色彩观,在宇宙论的深处,飘然出尘、静默如禅、空灵如水的中国画色彩开辟了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
(改编自王志惠《论美轮美奂的中国传统色彩美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色彩体系的形成比西方早一千多年,独特的“五色体系”隶属于中国传统色彩美学,贯穿于民族色彩文明史。
B.较早记录在《尚书》中的“五色”,虽然表达颜色的词语与今天有所不同,但与现代色彩理论中的原色一一相对应。
C.儒家色彩观的形成,与孔子主张由“礼”达“仁”,极力维护周朝典章制度有关,也与孔子提倡中庸哲学思想密切相关。
D.中国水墨山水画整体呈现深邃荒寒淡远之境,是画家心灵世界、运用墨色技巧、确立墨正统地位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将五原色定为“正色”,将其他色定为“间色”,说明儒家既主张色彩有尊卑,使用有等级,又追求色彩混合形成的斑斓绚烂。
B.阴阳五行说将五行与自然界中的五方、五音、五德、五官等事物相配属,五色(黄、红、紫、白、黑)自然也被对应配属于其中。
C.天色为玄色,即幽冥之色,故玄色也自当有派生一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的功能,“天”也就成了道家思想中产生万物的本源。
D.黑分五色(即焦、浓、灰、淡、清)……不施丹青,光彩照人,体现了仅用水墨传神写意,追求以墨造型,达到黑墨虚白的艺术境界。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比德"色彩观的一项是()
A.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以石灰之洁白表明自己的节操。
B.按中国戏剧脸谱颜色传统,赵高、严嵩扮演者宜用白脸,如来佛、二郎神宜用金脸。
C.《红楼梦》善用服饰色彩表现人物,如王熙凤出场是“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
D.中国文人画作者大都偏爱黑色,意在用黑色表达逃避现实、避居山林、超然物外的心灵世界。
4.根据材料一梳理我国各时期的色彩观念,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周时期:形成了五色体系,并提出“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春秋时期:色彩与政治紧密联系。
B秦朝黑色最尊贵,为皇家专用战国末期:阴阳家邹衍将“阴阳五行”与色彩对应配属。
C春秋时期:紫色不入五色之列,却是间色中地位最高的。汉唐以后:紫色变得尊贵,“紫"天、“黄”地、“红"人的“天、地、人”的色彩象征从汉唐始一直影响后世。
D西周时期:五原色是尊贵和权威的象征,黄色为五色之首。宋朝以后:黄色象征皇权,成为皇室的专用色彩。
A.AB.BC.CD.D
5.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郭靖、黄蓉的色彩观。
只见数十丈外一叶扁舟停在湖中,一个渔人坐在船头垂钓,船尾有个小童。
黄蓉指着那渔舟道:“烟波浩渺,一竿独钓,真像是一幅水墨山水。"郭靖问道:“什么叫水墨山水?”黄蓉道:“那便是只用黑墨、不着颜色的图画。"
郭靖放眼,但见山青水绿,天蓝云苍、夕阳橙黄、晚霞桃红,就只没有黑墨般的颜色,摇了摇头,茫然不解其所指。
(金庸《射雕英雄传》第十三回)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孔子的自白
顾随
孔子南游于楚的时候,有一天,楚国的叶公居然向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来。
——你们的先生,孔仲尼,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为什么你们大家都甘心给他老先生赶着车,困苦颠连地跟着他东西南北地跑啊?
这问题使子路有些恼了。倘使在他年轻的时节,他会当面给他一顿抢白吧,然而他现在确是老了,跟着先生周游了几年,软钉子,硬钉子——使长沮、桀溺、丈人,晨门诸人的话——吃得也着实不少了。他的气质也和平了许多,锋芒也收敛了许多了,抢白叶公的话,已竟来到嗓子里,又用力地咽了回去。
子路想起这叶公就是相传有着好龙的奇癖的叶公,他的居室的墙上,所使用的器具上,都雕刻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龙。
于是天龙们被他的至诚所感动,居然有一条肯从半空中落在叶公的家院里。
但想不到的是叶公,吓得面无人色,一头扎在床底下,紧闭了眼,又把两手夹下死劲握住两只耳朵,浑身战栗着,泪和鼻涕流满了他的面频,又沾湿了他的胡子。
龙于是伤心了,一个焦雷,震破了屋顶,它乘着云又回到半空去了。这个焦雷,据说不是龙的怒吼,乃是龙的叹息。
这询问“孔子是怎样一个人物”的叶公,便是好龙而被龙吓坏了的那个叶公。
——他这样好名而不务实的懦夫,也有打听圣人的为人的资格吗?子路这样想。子路于是装作没有听说,昂然地走出去。
叶公的青脸几乎变成铁色,手脚似乎战栗得骨肉都要散开了的样子。他是愤怒呢?还是羞愧呢?那只有他自己知道吧。
一个清秋的早晨,金黄色的太阳照着逆旅庭院中那棵银杏树的金黄色的叶子,而且那叶索索地斜着,仿佛太阳的光线在上面跳舞。
在这样的晨间,孔子早已起来盥漱了多时了,他正在楚国逆旅的屋子里伤感着呢:
——老了哇!真是老了哇!有好些时候,不曾梦见那位老圣人周公了!真是老了哇!梦也没有了呢!而且……而且……这趟南游,又是白跑了腿啊!回去吧!回去吧!不是有些天资极好的徒弟么?回家去把他们好好地教育起来。行我的道的如果不是我自己,一定是我的徒弟们,或是徒弟的徒弟们呢!
孔子想到这里,他觉得眼前分外的光明,他那为了读《易经》写《春秋》而老花了的眼睛炯炯地注视着对面的墙上,似乎看见一种东西——环绕着侍立的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
子路蓦然说起话来了:
——先生!像叶公那样的人物,也要向我打听先生是如何的一个人呢。
孔子把注视着辽远处的眼光立刻收回来,在弟子群里找到了子路。
——你同他说了些什么呢?
——我同他说些什么呢?无论如何说,像那样的人,是不能了解先生的伟大的人格的,我昨天什么也不曾同他说哩!
孔子有些怃然了。
——由呀!你总是这样的执拗,你便告诉他又有什么妨害呢?你大概也觉得他那种好龙而又被天龙吓得生了病,有些滑稽,所以才厌恶他的为人么?他好假的龙,岂不比那用了笼子里装着的鸟儿或手牵着的小狗儿的人们强得多吗?你们有谁不是发现了人世的真实而觉得恐怖呢?由呀!你是太执拗了!你宿在石门的那一夜,那晨门曾讥讽过我了,你也不曾同他辩驳;长沮桀溺在你问津的时候,也曾说过许多不满意于我的话头、你对于他们也不曾说过什么:那都是对的,因为他们——晨门,长沮,桀溺——都是深知道我的人们,都是了解我的主义和行为的人们呀!便是前几日,此处的接舆不是也在我的车前唱着“凤兮,凤兮!何德之衰……"的歌儿跑着过去了吗?我当时虽然想着同他说话而不能,然而我是不懊悔的啊!我不能使他变为我,犹之他不能使我变为他,我而今是第一次来到楚国,很愿多有几个人知道我的心迹。由啊!你为什么不答复叶公呢?他是一个富于好奇心而且不知道我是怎样一个人的人呀!
子路被了先生的抱怨,心里有些着慌了:
——同他说些什么呢?先生!
——你说:我们的先生是一用起功来忘掉了吃饭;欢喜起来忘掉了忧愁;而且不晓得什么叫作“老”哩!
孔子说这句话的时节,眼睛又从子路身上挪开,仍然注视着对面的墙上,又看见那种众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
但是子路听了方才的话,却分外地替先生伤悲。先生周游列国已竟二十年了,到处受人家的欺侮与嘲笑。还用得什么功哩?欢喜从何而来呢?但是“老"的确来了——先生的两鬓和胡须实在白得令人恐惧,便是颜面也干枯得有如树皮了!但是先生还不知老,也许是先生不好照镜子的缘故吧?
孔子的眼光,仍然注视着对面的墙上,看那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
(原刊于一九二六年十月《沉钟》第五期,署名葛茅。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公虽以“孔仲尼”尊称孔子,但话里话外的意思,还是将孔子看作庸凡之人,缺少对圣人的礼敬尊崇,结果惹恼了子路。
B.小说依据“叶公好龙"这一典故,用漫画式笔法描绘叶公见到天龙时的狼狈相,含蓄表达了作者对好名而不务实者的嘲讽。
C.子路不屑于回答叶公,孔子却认为可借此阐明心志,小说这一细节刻画了师徒的不同形象,也揭示了处世需要机变的道理。
D.作者采用故事新编的形式,选取《论语》的有关记述进行大胆的糅合创造,使小说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融合。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所表现的子路形象与《论语》中的子路基本一致,都是一个常常受到孔子批评的鲁莽好勇之人。
B.文中以银杏树“那叶索索地抖着”暗写叶公,与诗句“道是无晴却有晴"写法一样,都运用双关手法。
C.“晨门”说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他和长沮、桀溺、接舆一样,对孔子的评价完全是充满讥讽的。
D.文中说的“你们有谁不是发现了人世的真实而觉得恐怖呢”这一现象,在小说《祝福》中也有反映。
8.小说中孔子的弟子们当时“所不能看见的东西"指什么?请简要说明。
9.小说通过孔子的“自白”来塑造孔子形象,这样处理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孝宗弘治元年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马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即斥去。三月,马文升条时政十五事,上嘉纳之,悉施行。于内节用一条,云:“一应供应之物,陛下量减一分,则民受一分之赐。”言尤剀切①。十二年夏五月,吏部尚书屠镛疏请禁内降言天下士事诗书而躬案牍积数十年不可得而奔竞之士,或缘技艺蒙幸,如拾芥然,不可以为训,下所司知之。十三年春正月,大学士刘健上言:“自古愿治之君,必早朝晏罢,日省万机。祖宗黎明视朝,每日奏事二次。迩者视朝太迟,散归或至昏暮,四方朝贡,奚所瞻观?矧②今各边启衅,四方荐灾,尤为可虑。怠荒是戒,励精是图,庶可以回天意,慰人心。"上嘉纳之。十五年正月,大计天下吏。上召马文升至暖阁,谕之曰:“天下觐吏毕集,卿其用心采访,毋纵毋枉,以彰黜陟。”文升顿首曰:“陛下图治若此,宗社福也,敢不仰承。"乃令中贵人掖之下陛。自是,汰不职者二千余人,皆当。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大夏素以安内攘外为己任,命下,人心翕服。先是,大夏在广东、西,一岁再求去,皆不许。召问之曰:“朕素用卿,而数辞疾何也?”大夏对曰:“臣老且病,今天下民穷财尽,万一不虞,责在兵部。臣自度力不足办,故辞耳。"上默然。十八年春正月,上召刘大夏、戴珊面议政事。议毕,因各手白金一锭赐之,曰:“小佐尔廉。”且属“无廷谢,恐他人或觖望③"。珊尝以老病乞骸骨,不允。大夏为言:“珊实病。”上曰:“主人留客坚,客且为强留,独不能为朕留耶?且天下尚未平,何忍舍朕!"已,泫然者久之,珊与大夏皆叩首泣。珊出而语大夏曰:“死此官矣。”
谷应泰④曰:孝宗之世,明有天下百余年矣。海内又安,户口繁多,兵革休息,盗贼不作,可谓和乐者乎!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弘治君臣》)
【注】①剀(kǎi)切:切合事理,切实。②矧(shěn):况且,何况。③觖望:因不满而怨恨。④谷应泰:字赓虞,别号霖苍,清初官吏,历史学家,著有《明史纪事本末》等。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涂黑相应位置。
吏部尚书屠镛A疏请B禁内降C言D天下士事E诗书F而躬案牍G积数十年H不可得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耕籍田,又称“亲耕"籍礼”,即春耕前天子亲自耕田,以示重视农耕。
B.视朝,指天子临朝听政,明代早朝一般在凌晨五点开始,中后期有所废弛。
C.乞骸骨,自请退职,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与“致仕"相同,都表示辞官。
D.叩首,即伏身跪拜,以头叩地;稽首、顿首、叩首都是我国古代的跪拜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文升提出天子应知稼穑艰难,节省用度,以解民困,言辞恳切,孝宗赞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全部推行实施。
B.孝宗皇帝鼓励马文升按实际情况认真考课天下官吏,马文升裁掉了两千多名不称职官员,并将他们全部判罪。
C.刘大夏在两广时,一年两次托病乞请离职,并婉谏孝宗要看到国内民穷财尽,形势危殆,孝宗陷入沉思。
D.戴珊因年老多病上疏求退,孝宗没有答应并伤心落泪;戴珊深受感动,并知恩图报,表示将国尽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怠荒是戒,励精是图,庶可以回天意,慰人心。
(2)议毕,因各手白金一锭赐之,曰:“小佐尔廉。”
14.《明史纪事本末》的作者谷应泰盛赞“孝宗之世"可谓“和乐”,和乐之景有哪些表现?他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
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①
姜夔②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③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释】①丙辰岁不尽五日,意为丙辰年还有五日就结束了。吴松,今上海一带,距词人家杭州已近。②姜夔:(1155~1221)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一生布衣,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③亚:接近。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大雁之怯,间接表达出词人对归家途中充满艰难的愁苦。
B.上片写画船载愁、风浪打头等归家阻碍重重的压抑场景,奠定全词沉重的感情基调。
C.下片中写景虚实结合,既有眼前之景,也有想象之景,表现了词人临近家乡的喜悦。
D.结句“一年灯火要人归"情意浓厚,写出了家人盼归之殷切,也写出自己归心之急切。
16.清代评家陈廷焯说:“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白雨斋词话》)请依据陈廷焯的说法来赏析这首词的下阕。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互文是诗歌中常用的手法,杜甫的《客至》也用了这个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
(2)《谏太宗十思疏》中,用“网开一面"的典故告诫唐太宗要有好生之德,不要“乐盘游,___,告诫君王兴建要适可而止,“将有作,”。
(3)中国古代诗人常常使用设问这一修辞手法增强情感表达的力量,如唐诗中“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①那该是一对母子吧
一个胡子拉碴、衣衫不整的中年男人,扶着一个穿黑袍的老妪,从一辆破烂不堪的轿车上下来,缓缓走向海滩。②中年男人弯着腰,耷拉着脑袋,步态疲沓;老妪则努力昂着头,将身体拔得直直的,缓缓而行,一副庄严的姿态。
③待他们走到近前,我才发现老妪原来是盲人!海上波涛翻卷,鸥鸟盘旋,老妪看不到这样的景象,可她伫立海边,与海水咫尺之遥,双手抱拳,像个虔诚的教徒,祈祷似的望着大海。扶着她的男人,不时在她耳边低语着什么,她也不时回应着什么。
从他们驾驶的汽车和衣着来看,他们是生活中穷苦的人。但大自然从来都不摈弃贫者,它会向所有爱它的人敝开怀抱。④在我眼里,一个人的身体里埋藏着好几益灯,服亮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系。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手,都是看不见的灯。眼睛是视觉之灯,耳朵是听觉之灯,鼻子是嗅觉之灯,舌头是味觉之灯,而手是触觉之灯。当一益灯熄灭的时候,另外的灯将会变得异常明亮!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处作者无疑而问,用问句主要是为了引起下文。
B.②处中年男人的形象和老妪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C.③处从标点符号的停顿作用看,句末的“!"可以改成“。”。
D.④处的“灯"表意含蓄,但形象生动,有耳目一新之感。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和前一句含义相近,但不能删除,请具体分析。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为什么运动员比赛间隙老是喜欢啃香蕉呢
玩游戏的时候,我们会看到虚拟人物有五花八门的补血道具,现实的比赛中,运动员最常用的“补血道具"则是香蕉。香蕉就像水果中的扫地僧,平时不起眼,关键时刻能爆发巨大能量。
人体在运动时,会消耗储存在肌肉和肝脏中的糖原。糖原不足引起的低血糖会使运动员感到疲劳,运动表现力变低。如果此时补充一般食物,虽可恢复体力,但往往会增加肠胃的负担,引起不适。而香蕉富含的碳水化合物,正是糖原的前身,加上易消化的体质,不仅可以快速给运动员的“燃料箱”里加油,①
此外,剧烈的运动还容易诱发氧化应激,造成自由基伤害并引起炎症反应。而香蕉含有丰富的抗氧化剂,可使免疫细胞保持“最佳"运作状态。香蕉在运动期间摄入,香蕉代谢物能够制止参与炎症反应的环氧化酶的活性,减轻炎症的同时缓解疼痛肿胀感,堪称天然的“布洛芬”了。
当然,香蕉制霸赛场的秘密武器还得是它极高的钾含量。钾离子不仅维持着体液和电解质的平衡,还几乎参与了人体的所有活动。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块蓄电池,电解质就是人体发电的关键。身体缺少钾离子,就好比电池电量不足,②_________________。心脏没力,就会心率不齐;肌肉没力,就容易抽筋、痉孪;肠道没有力,就会食欲不振、便秘。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
A.运动员最常用的“补血道具"则是香蕉。
B.可以快速给运动员的“燃料箱”里加油。
C.堪称天然的“布洛芬"了。
D.可使免疫细胞保持“最佳”运作状态。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危机,蕴含着危险和灾害;危机,也往往危中有机,蕴含着机遇。如何面对危机值得思考和探讨。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1.B2.D
3.D4.D
5.①郭靖的色彩现在一定意义上符合儒家的色彩观,山青水绿,天蓝云苍,夕阳橙黄,晚霞桃红,“文质彬彬"配合适宜”,一片平和静美,是斑斓绚烂的“纯粹"美。②黄蓉的色彩观是道家的“法自然”色彩观,青绿蓝苍与橙黄桃红尽数化为黑墨虚白,传神写意,飘然出尘,达到超然物外的艺术境界。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但与现代色彩理论中的原色一一相对应"错误。根据原文“所谓五色,即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五色中的青、黄、赤即现代色彩理论中的蓝、黄、红三原色”,可知相对应的只有蓝、黄、红,现代色彩理论中只有蓝、黄、红三原色,并没有白和黑。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又追求色彩混合形成的斑斓绚烂"表述错误。文中(色彩)“斑斓绚烂”并非指色彩混合,而是指各种原色(“纯粹"色)配合适宜。
B.“五色(黄、红、紫、白、黑)”错误,根据原文,五色应指五原色,不包括紫。
C.因果倒置,“天色为玄"的原因在于“天在道家思想中具有产生万物的功能,显然玄(黑)色也自当有派生一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的功能”。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对应材料二末段,中国文人画偏爱黑色,是因为人生失意而选择超然物外,表达的是淡远无为的心灵世界,体现的是道家色彩观。而“比德"体现的是儒家色彩观。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D.“黄色为五色之首”错误。根据原文“统治者视五色为尊贵和权威的象征,用五色规范章服等级制度,服务于社会礼制,对社会秩序进行了色彩美学装饰性的统一,形成独特的惟五色独尊的色彩文化……‘五色体系’确立,红色被列为‘正色’之首"可知,西周时期五原色是尊贵和权威的象征,红色为五色之首。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
由“儒家把‘五色’定为正色,把其他色定为‘间色’”“儒家色彩观亦推崇其斑斓绚烂的‘纯粹’美"可知,郭靖眼中的“山青水绿,天蓝云苍、夕阳橙黄、晚霞桃红,就只没有黑墨般的颜色”在一定意义上符合儒家的色彩观,“文质彬彬"配合适宜”,一片平和静美,是斑斓绚烂的“纯粹"美。
由“所以道家的建筑以及服饰多用黑色……主张‘黑分五色(即焦、浓、灰、淡、清)……不施丹青,光彩照人’,运用墨色之变化,在浓淡间实现超然的艺术境界,追求以墨造型,达到黑墨虚白的艺术境界”可知,黄蓉眼中的“烟波浩渺,一竿独钓,真像是一幅水墨山水"符合道家的“法自然”色彩观,青绿蓝苍与橙黄桃红尽数化为黑墨虚白,传神写意,飘然出尘,达到超然物外的艺术境界。
6.CC.“也揭示了处世需要机变的道理"错误,表面上看,子路的不答与孔子的要答的确存在处世方式的不同,实质上是表现孔子追求理想的执着,这也是本文作为一篇具有故事新编性质的小说的创作意图,选项中说“揭示了处世需要机变的道理”,无疑是把孔子理解成一个灵活机变、左右逢源的投机者形象,完全背离文章的创作意图。
7.DA.“本文所表现的子路形象与《论语》中的子路基本一致,都是一个常常受到孔子批评的鲁莽好勇之人"错误,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中有多段有关子路的文字,从中可以看出,子路的确是“鲁莽好勇”,“常常受到孔子批评"。但本文所描写的子路形象,却与《论语》中的子路有所不同。其不同主要表现为:小说中的子路比较执拗;子路陪同孔子出游多年,“气质也和平了许多,锋芒也收敛了许多了”,不再“好勇"了。B.“写法一样,都运用双关手法”错误,小说中描写银杏树“那叶索索地抖着”,是以景衬情,以树叶知秋表现时光流逝,此处的“叶”与“叶公"毫无瓜葛,自然也就不存在选项所说的“双关”,不可能与“道是无晴却有晴"写法一样。C.项《论语》中“晨门”的原话是: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对这句话应如何理解呢?首先,孔子认为这是“晨门"对自己的讥讽;其次,“晨门”与长沮、桀溺一样,都是深知孔子,了解孔子的主义和行为的人们,因此,这一评价也可以理解为对孔子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的概括。由此可见,“晨门"评价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既可理解为讥讽也可理解为褒赞。D项“你们有谁不是发现了人世的真实而觉得恐怖呢”一句本来是孔子教导徒弟的话,其中“人世的真实"主要指仁道不行于世、孔子师徒不被世人理解的现实,而“恐怖”则主要指孔子师徒面对这些现实而产生的失落、痛苦、愤懑等心态。《祝福》中,“我"就是发现了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农村封建意识这一“人世的真实”,才产生了愤怒、悲哀等“恐怖"之情。)
8.①孔子结束周游,回到家乡教育弟子的场景;②后代门生实现孔子的理想,仁道行于天下的景象。(每点2分)
9.①可以写出孔子的自我剖析和心路历程,更深刻地表现孔子的伟大,突出小说赞颂孔子人格精神的主题;②可以借孔子自述人生经历和理想心迹,更真实立体地塑造孔子执着有为、坚韧不屈、乐观睿智的形象③可以拉近文本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孔子的魅力。(每点2分)
【答案】10.CDG
11.C12.A
13.(1)警戒怠惰荒疏,力求振作精神,或许能够挽回天意,抚慰百姓的心灵。
(2)讨论完毕,皇帝就各拿一锭白银赐给二人,说:“稍微补贴一下你们过于清廉的生活。”
14.(1)表现:君臣和谐,天下太平;人口繁多,盗贼不作。
(2)用意:借古讽今,讽谏清朝统治者应像孝宗一样重用贤臣,虚怀纳谏,清朝的官员能如明时的贤臣各尽己能,辅佐君王。
【解析】
【导语】这篇文言文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弘治君臣》,主要描写了明孝宗弘治年间的几位大臣如马文升、刘大夏、戴珊等在朝廷中的言行和孝宗皇帝的治国态度。文章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孝宗皇帝勤政爱民、虚心纳谏的形象,以及大臣们忠诚尽职、敢于直言的风貌。文中对孝宗与大臣们的互动描写细腻,突显了当时政治的清明和君臣之间的和谐关系,反映了“孝宗之世"的和乐景象。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吏部尚书屠镛上疏请求禁止从宫内直接发出诏令,说:“天下的读书人研读诗书,处理公务,几十年不能达成愿望。”
“吏部尚书屠镛疏请禁内降"中,“吏部尚书”表官职,是“屠镛"的定语,“疏请”意为上疏请求,“禁内降"是“请”的宾语,句子成分完整,在其后断开,即C处;
“言"表示说话,其后说话的内容应单独成句,故于其后D处断开;
“事诗书”和“躬案牍"是并列结构,共用主语“天下士”,中间不必断开;“积数十年不可得"表示前面“事诗书”和“躬案牍"的状态,故应于G处断开。
故应断于CDG处。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与‘致仕’相同,都表示辞官”错误,“乞骸骨"是自请退职,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致仕”是官员年龄为七十岁时辞去官职,相当于现在社会的到了退休年龄申请退休。二者不同。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提出天子应知稼穑艰难"错误,孝宗赞许并采纳的是马文升分条陈述的政事,“应知稼穑艰难”是在孝宗宴请群臣的时候马文升对教坊杂伎说的话。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怠荒是戒,励精是图”,宾语前置句,“是”起到提宾作用,应为“戒怠荒,图励精";“庶”,或许;“慰”,抚慰。
(2)“毕”,结束;“手”,名词作动词,拿;“佐”,帮助。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以及分析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首先找到“和乐"所在的位置,在文章最后,然后结合谷应泰的评价以及孝宗之世的表现概括“和乐之景”。
如“海内又安,户口繁多,兵革休息,盗贼不作"这些都是世宗之世的和乐之景,天下安定,民众繁多,战争停息,盗贼也不再横行;
如上文所写孝宗之时,君主的表现以及众多臣子的表现,可以看出孝宗之世,君臣之间极为和谐。
结合注释“清初学者”可知,作者是清朝的学者,那么他提到孝宗之世的“和乐之景"自然有借古讽今之意,希望清朝统治者能如孝宗一般虚心纳谏,重用贤才,也希望清朝官员能如马文升、戴珊、刘大夏等人忠心侍君,各尽其才。
参考译文:
孝宗弘治元年二月,皇帝耕种籍田完毕,宴请群臣,教坊用杂伎表演侍奉,有人说出污秽的语言。文升表情严肃地说:“新天子应当知晓耕种收获(农业劳动)的艰难,怎么可以用这些话亵渎迷惑皇帝的心灵呢!”立即斥退他们。三月,马文升分条陈述十五件政事,皇帝高兴地采纳了这些建议,全部实施推行。在宫内节省费用一条,说:“一切供应的物品,陛下减少一分,那么百姓就能享受一分的恩赐。"言辞切中事理。十二年夏五月,吏部尚书屠镛上疏请求禁止从宫内直接发出诏令,说:“天下的读书人研读诗书,处理公务,几十年不能达成愿望;而追名逐利的人,有的凭借一技之长蒙受宠幸,就好像捡起一根草(那么容易),不可把这作为准则。”下达主管的官吏知晓。十三年春正月,大学士刘健上疏说:“自古以来希望天下得到大治的国君,必然很早上朝很晚退朝,日理万机。祖宗黎明时分就临朝听政,每天奏事两次。陛下近来上朝太晚,散朝归去时有时到了傍晚。四方朝贡之人,还怎么瞻仰观看我朝风范?况且现在各边引发嫌隙,挑起争端,四方灾难泛滥,尤其令人担忧。警诫怠惰荒疏,力求振作精神,或许能够挽回天意,抚慰百姓的心灵。"皇帝赞许并采纳了这个意见。十五年正月,大举考课天下官吏。皇上召马文升到暖阁,吩咐他说:“天下的官员名单都在这儿,爱卿一定要用心考量,不要放纵他们,也不要使他们受冤屈,来彰显官职变迁的公正。”马文升叩头说:“陛下如此想要把国家治理好,这是宗庙社稷之福,我怎敢不按陛下的意见行事呢?"于是让宦官抱着这些名册下了台阶。自此,裁掉了二千多名不称职官员,都符合实情。召两广总督刘大夏担任兵部尚书。大夏向来把安定国家、排除外患作为自己的责任,皇命下达,人心悦服。在此之前,大夏在广东、广西任上,一年中两次请求离任,都没有被批准。皇帝召见询问他说:“我一向重用你,你却多次以病为借口推辞,为什么呢?”大夏回答说:“臣年老并且有病,现在天下百姓贫穷,财力困窘,万一有不测之事,罪责在兵部。我估测自己没有能力办理这件事,所以推辞。"皇帝沉默不言。十八年正月,皇上召刘大夏、戴珊当面议论政事。讨论完毕,皇上就各拿一锭白银赐给二人,说:“稍微补贴一下你们过于清廉的生活。”并且嘱咐他们“不必廷对谢恩,恐怕他人会心怀不满"。戴珊曾经因为年老生病而乞求退休,皇帝没有答应。刘大夏替戴珊说话:“戴珊确实生病了。”皇上说:“主人挽留客人之意很坚定,客人尚且为主人而勉强留下,难道就不能为了我而留下吗?况且天下还没有太平,怎么忍心舍弃我呢!"之后,流泪伤心很久,戴珊和刘大夏都叩头哭泣。戴珊出来告诉刘大夏:“我要死在官任上。”
谷应泰说:孝宗一朝,明朝拥有天下一百多年。天下安定,人口繁多,战争平息,盗贼没有四处横行,可以说是和睦安乐啊。
【答案】15.B16.下阕先实写春水展绿欢迎词人归来的盎然春意,从而写出接近家乡的喜悦;接着用虚笔写想象中自家门前的小梅已然新枝生长,高与门齐,来表达自己归乡的心切,也可推知家人对自己归家的期盼;收尾句想象一年一度的除夕守岁之灯火催人还家团聚,更是表达了自己渴盼回家的心情。词人着眼于春绿、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学生创业都有哪些项目
- 多媒体视域下小学美术高效课堂构建的作用和策略
- 团队建设小活动方案
- 小学四年级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测验题带答案
- 小学二年级数学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计算竞赛自测试题
- 人员现场安全施工方案
- 哲学历程及新领域
- 艺术作品的解读
- 幼儿园变更法人申请书
- 低温巴氏乳项目绩效评估报告
- 幕墙工程项目管理手册施工管理标准化手册
- 生殖医学中心建设验收标准分析-讲座课件PPT
- 网页设计和制作说课稿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 DB44∕T 1811-2016 石灰岩山地造林技术规程
- 《新媒体营销》新媒体营销与运营
- 食用油营销整合规划(含文字方案)
- 2025采煤工作面巷道平面布置示意图
- 庆阳煤炭资源开发调研报告
-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15《升旗的方法》教案
- 桥博常见问题
- 超高性能混凝土项目立项申请(参考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