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1_第1页
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1_第2页
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1_第3页
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1_第4页
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茂名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选B.【解析】“‘空灵淡远’……与‘刚健’的美学精神一脉相承"错误。由原文“尽管宋元以降空灵淡远成为文人的审美风尚,司空图所标举的雄浑、悲慨、豪放、劲健品格,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诗学的美学追求”可知,“空灵淡远"与“刚健”的美学精神不同。

选B.【解析】A.“《文心雕龙》就践行了这种美学风格"错误。由原文“《文心雕龙》以‘风骨’设喻诗文,则‘风’为诗文之命意,‘骨’以文辞呈现作品的形象实体。刘勰认为真正的好诗文应是‘风清骨俊’,标举和倡导明朗洗练、爽直而又劲健有力的美学风格”可知,刘勰以“风骨"设喻诗文,并标举和倡导明朗洗练、爽直而又劲健有力的美学风格,但并没有说《文心雕龙》践行了这种美学风格,属于无中生有。C.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美学价值更胜一筹错误。D.在主体部分阳刚美则是主错误。

选D.【解析】按照原文刚健之美“是正面的、积极奋发的力量表现”,D项不符合这一表述。

选C.【解析】“论证‘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的美学原则"错误。文章第④段引用姚鼐的言论,是为了论证刚健美学思想在明清时期受到文论家的重视,并进行更为丰富的阐发和描述。

①二者产生的缘由不同。西方美学的“崇高”指向关于伟大、壮丽、惊人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是与美相对立的、外在的观念。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源自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刚健有为、不屈不挠。

②二者的内容不同。西方美学的“崇高”是以恐怖和惊惧为内容。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的主要内容为阳刚、壮美的精神追求和刚柔相济的宇宙哲学。

③二者和美的关系不同。西方美学的“崇高”观念和是美相对立的。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

选A.【解析】“还有她比较时髦、有文艺范等个人因素”错误。幺姨积极参加红军队伍,有她爱国、追求进步的个人因素.

选D.【解析】“都以亲历者‘我’的口吻展开叙事"错误。“我”并非幺姨青春岁月的亲历者,幺姨参加红军、长征等革命往事是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叙述的。

①取材于史有据,既有具体的时间地点,又有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增强了叙事的真实性;②采用大量细节描写,如幺姨和父亲的对话,给读者如在现场的感受:③以“我"的身份记录亲人的回忆,将幺姨的革命往事娓娓道来,亲切动人。

①《幺姨的灿烂年华》刻画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形象,营造了“红色意境”;②再现真实的历史场景,抒发崇敬、赞美之情,体现了“真实和真情"的创作原则。③热情讴歌坚定的革命信仰和为理想献身的精神,而这些正是当下事业发展和国家进步的动力之源。

BDF【解析】句意:先生的门人,大概有三千人就学。有些是与我接触过的,有些没有接触。“门人”是一个词语,指学生,中间不宜断开,故A处不可断。“就焉"指“就学于此”,它的主语是“三千”,中间不可断开,故C处不可断开;同时“赐有逮及焉”中“赐"指子贡本人,作主语,在前面断开,故D处断开;“未逮及焉”句式同前“有逮及焉”,“焉”指代前文的“三千”,整句独立成意,中间E、G两处都不断开。故选BDF。

C【解析】A.正确,二者含义不同。了解/同“智”,明智,聪明。句意:了解贤人就很困难/智慧的人不疑惑。B.正确,二者用法相同,都是代词,代指……的人。句意:你们想学习接待宾客礼仪的人/认为自己君主无能为力的人。C.错误,二者用法不同。形容词,贤明,明智/动词,彰明。句意:大概世上没有贤明的君主/在于彰明美德。D.正确,二者含义不同。见到/显露。句意:把我所见到的告诉了他/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故选C。

C【解析】C.“文子为他们感到惋惜与不平"错误,依据“若吾子之论,既富茂矣,壹诸侯之相也。抑世未有明君,所以不遇也”可知文子只是表达自己的看法,并没有体现出为他们感到惋惜与不平。故选C。

(1)因为你常和他们一起学,也是位贤者,却说不知道,为什么呢?(“吾子"省略句补齐“和他们”判断句整体句意各一分)

(2)我听说,国家按正道行事,那么贤人就兴起来了,平常人就会被任用,于是百姓也会归附国家。(“有道"兴”“归"中人用焉”)

①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仍有缺陷。②韩非子主张法治,他认为能够自觉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③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

【解析】①依据“吾闻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诗》《书》,而道之以孝悌,说之以仁义,观之以礼乐,然后成之以文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可知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心,而且能守规矩;同时,依据“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可知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仍有缺陷,用刑法整治百姓,百姓虽然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缺乏羞耻心。

②依据“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可知韩非子主张法治,同时依据“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可知他认为能够自觉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

③综上可知,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卫国的将军文子问子贡说:“我听说孔子教育弟子,先教他们读《诗经》和《尚书》,然后教他们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用仁义讲解,通过观看礼乐提升他们,然后用文才和德行来成就他们。大概学有所成的有七十多人,他们之中谁更贤明呢?"子贡回答说不知道。文子说:“因为你常和他们一起学,也是位贤者,为何说不知道呢?”

子贡回答说:“贤能的人没有妄行,了解贤人就很困难。所以君子说‘没有比了解人更困难的了。’因此难以回答。"文子说:“对于了解贤人,没有不困难的。现在您本人亲身在孔子门下求学,因此敢冒昧问您。”子贡说:“先生的门人,大概有三千人就学。有些是与我接触过的,有些没有接触,所以不能普遍地了解全部来告诉你。"

文子说:“请就您所接触到的谈谈,我想问问他们的品行。”子贡回答说:“能够起早贪黑,背诵经书而崇尚礼义,行动不犯第二次过错,引经据典不随便(不马虎、很认真),这些是颜回的品行。如果颜回遇到有德的君王,就会世代享受帝王给予的诏命,不会失去他的美名。被君王任用,就会成为君王的辅佐者。

“不把怒气转移到别人身上,不深深怨恨别人,不记恨别人过去的罪过,这是冉雍的品行。孔子用《诗经》的话告诉他说:‘万事都有开端,但很少有善终的。’

“尊敬长辈,同情幼小,不忘在外的旅人,喜好学习,博综群艺,体察万物且勤劳,这是冉求的品行。孔子因此对他说:‘好学就有智慧,同情孤寡就是仁爱,恭敬就接近礼义,勤劳就有收获。尧舜忠诚谦恭,所以能称王天下。’孔子很称赞他,说‘你应该成为国家的重臣。’

“整齐庄重而又态度严肃,志向通达而又喜好礼仪,作为两国之间的傧相,忠诚雅正而又遵守礼节,这是公西赤的品行。孔子对大家说‘接待宾客这件事,他已经做到了。’孔子又对弟子说:‘你们想学习接待宾客礼仪的人,就向公西赤学习吧。’"

“完满却不自我满足,渊博却如同空虚,超过却如同赶不上,古代的君王也难以做到。知识广博无所不学,他的外表恭敬,德行敦厚;他对任何人说话,没有不真实的;他傲视富贵,志向远大,胸襟开阔坦荡,因此他长寿,这是曾参的品行。孔子说‘孝是道德的起始;悌是道德的前进;信是道德的加深;忠是道德的准则。曾参集中了这四种品德。’孔子就以此来称赞他。”

文子说:“我听说,国家按正道行事,那么贤人就兴起来了,平常人就会被任用,于是百姓也会归附国家。按照您刚才的议论,已经可见人才济济了,他们都可以做诸侯的辅佐啊。大概世上没有贤明的君主,所以没有得到任用。"

子贡和卫将军文子说过话之后,到了鲁国,见到孔子,说:“卫将军文子向我问同学们的情况,再三地问,我推辞不掉,把我所见到的告诉了他。不知道是否合适,请让我告诉您吧。”

孔子说:“说说吧。"子贡把和文子对话的情况告诉了孔子。孔子听后笑着说:“赐啊。你已经懂得人的高低次序了。”

(《孔子家语·弟子行》)

材料二

孔子说:“用政令去引导百姓,用刑法来整治他们,百姓虽然能避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能(自觉地)改过。"

(《论语·为政》)

圣人治理国家的时候,不依赖人们的自觉行善,而要使他们不得为非作歹。(要是)依赖人们的自觉行善,境内的人找不到十个:要使他们不得为非作歹,(使用法治)就可以管理一国人。治理国家的人要采用管理众人的方法,舍弃(依赖)少数人的自觉行善,所以不致力于德治而致力于法治。

15.D.“诗人用纯粹客观式画面”理解错误。“天外黑风吹海立”,意思是天外的大风吹的四海(所有海)的水都翻滚起来,是想象的虚景。

16.①比喻。把雨中西湖比作一樽将溢的金盏,写出了湖水满溢的样子。

②夸张。在诗人俯瞰中,偌大的西湖,仿佛只是天地间一只酒杯,将大的事物极尽缩小,极具浪漫主义特色。

③想象奇特。诗人把急雨想象成羯鼓声,写出了雨点骤密和诗人对暴风雨的独特感受。

④绘形绘声(视听结合)。从感官角度描写,前一句从视觉角度写西湖雨满之形,后一句从听觉角度写急雨骤落之声,生动形象,气势豪迈。

17.

①与子同袍②与子同泽

③见贤思齐焉④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⑤我欲因之梦吴越⑥一夜飞度镜湖月(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等也可)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18.A.不吐不快B.小心翼翼(其他答案合理也可得分)

19.BB.表特殊含义。其他各项都表强调。

20.①修改为:“旨在彼此能够避免误会、获得认同”或“目的是彼此能够避免误会、获得认同";(解析:“目的旨在”句式杂糅,删除“目的"或改为“目的是”。)

⑤修改为“使许多人只好在言语中采取‘试探’的策略"(解析:此处中途易辙,在“许多人”前面加“使"。)

原文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更加强调了“哈哈哈”在不同情境下的使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也更能突出现代人在社交中为了避免出错而使用这种方式的无奈。

甲:退一万步讲

乙:不知道说的有没有道理

丙:绝没有别的意思

丁:经常作为“你别多心"的委婉表达

23.【分析】

一、材料简析

1.理解材料关键概念:

“观点越来越多元的世界”:前提背景,当下的时代环境特点

“坚持自我":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人生志趣、人生选择等等

“获得理想的人生”:完成理想志向、获得自我实现、让生命充实而有意义等等

2.理解材料整体表述:关注关联词、问句等

“只有……才……":必要条件推理

“是否……?”:类似2024江苏高考作文题,提示对这一观点进行思辨

二、思路提示

1.常见思路(供参考)

思路1.肯定材料问句中的观点:

在观点越来越多元的世界,坚持自我确实有利于获得理想人生。

理由1:抵御外界杂音,保持清醒判断;理由2:坚守自我主体性,葆有本心初心等等。

思路2.回答问句,补充材料的观点:

在观点越来越多元的世界,想获得理想人生,并不是必须坚持自我/只有坚持自我这一条路径。

理由1:从“过度坚持自我的危害"角度思考:固步自封、一意孤行等;理由2:从“倾听借鉴多元观点的意义”角度思考:自我修正和完善、突破视野局限等。

思路3.进一步思辨获得启示和做法:

(1)辨析“坚持自我"和“倾听借鉴多元观点”的内涵:坚持自我不等于固执己见,倾听借鉴不等于盲目从众。要获得理想的人生,应当对多元的观点审慎思辨、实践检验、取舍内化,对自我有所坚守、有所修正,方能获得理想人生。

(2)分析“坚持自我"和“倾听借鉴多元观点”的关系:应当先有自我的形成,再去倾听和借鉴多元观点,方能不迷失于五花八门的思潮之中,反而能做到博观约取、为我所用。更进一步,自我的形成也来源于对外界的学习和吸纳,因此“兼容观点多元的世界"和“坚持自我”之间构成微妙的循环和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靠近真正的理想人生。

(3)反思“理想的人生"的定义:每个人的“理想的人生”未必相同,“理想的人生"未必一定存在/未必能够抵达,“理想的人生”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等等。因此,我们要从自我出发,在观点多元的世界中不体味这个探索独属理想人生的过程。

2.写作中注意“现实针对性":

材料前提“观点越来越多元的世界”,因此要立足当下社会现实来构思立意和论证行文。

阅卷中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1.不能全面把握材料的三个关键概念,往往顾此失彼。

2.不能准确理解题意,混淆“只有……才……"和“只要……就……”的逻辑关系。

3.对材料概念的理解简单化,导致论据的运用有偏差(部分学生存在大段举例,以例代证的情况);行文阐述中立场左右摇摆,导致思路结构不清晰。

四、评分细则

一等54-57

结合“观点越来越多元的世界"的背景,整体理解材料中的关键概念和关联词,充分和材料对话,层层深入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还能建立概念之间的关系或对概念内基础上,有所侧重地把观点表述清楚,说理较充分;

二等50-53分

两方面都涉及,结构层次较清晰,语言通顺

三等45-49

两方面都涉及,但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有偏移(如将坚持自我理解为坚韧顽强的精神),又能拉回来

四等40-44

只涉及一方面(“坚持自我”),忽略“观点多元的世界"和“理想的人生”,论据有偏差(如以国家政府举例,而非个体人生);

五等39分以下

前半部分能围绕材料写,后半部分完全说开去,与题意无关;套题,但有些内容还是与材料有关;

六等类21-38分

(1)严重偏题(2)套题(3)字数500字左右,根据内容打分

七等0-20分

脱离题意。文理不通。不足400字。

【范文】

上下求索品人生56

有人传陶渊明“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人生态度,在观点越来越多元的世界中,认为只有坚持自我,才能获得理想的人生。

诚然,在纷繁多元的世界里,人们较过去“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文人接触到了太多的观点与想法。而这些观点的传播在高速的信息时代似乎变得没有门槛,所有人都能在网络上抒己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人们变得容易被信息过载所裹挟,而迷失在自己前进道路的方向中。所以,坚持自我在信息洪流中,在雨滴汇成洪水的集体无意识中起到明辨、求本之用。

但只有坚持自我,是不能获得理想的人生的。马克思说:“人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一味地执着于坚持自我,而不顾身处之环境,就极易陷入我执的困境之中。就像王安石在变法中不虑环境而我执的行为,最终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变法的失败。

因此,对于观点多元的世界,我们不能徒抱以消极态度来面对。观点多元化恰恰带来的是思维的碰撞与交集。在结果尘埃落定之前没有人能预知什么样的道理才能获得理想的人生。人生的必然曲折漫长,就注定了失败与试错的价值。观点的多元同时也提供了由不同人生所带来的经验性结论。所谓独立的人格,是从世界纷繁的经验观点中筛选笃志以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从洪流中作一滴雨滴爬上自我之井而非单一地坚持自我。鲁迅在弃医从文后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道路,难道不也是西方新观点与旧观念碰撞而给人提供的新机遇与新希望吗?

进一步慎思明辨,即便是在观点多元的世界,也并不保证一定有理想的人生。理想的人生总是因人的价值观而异的,没有谁的人生比谁更高贵。在世界追寻的过程中,切莫羡他人之生活而忘自身之追求。理想的人生从来都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也许我们所真正向往的理想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尚未出现,但在漫漫求索的过程中我们能无限地接近自己内心的理想世界。就如苏格拉底追求至高的知识,但明白真理永远不能被拥有而只能无限接近。而这个过程恰恰是最有意义的。

也就是说,不论是单一地坚持自我,抑或是指追多元观点而逐,都不能获得真正理想的生活。

我们要做的,是从自我出发,从私人领域延至公共领域进行探索,保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与人格,在观点中穿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且不要以理想的人生为唯一目的,而将人变为过程而非目的。而是要回到对人的终极关怀、对人意义,价值在过程中的探索。

在“路漫漫其修远兮”的道路中,“上下求索"以在路途中体味独属的理想人生。

一千个哈姆雷特55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众声嚷嚷,观点愈发多元化。故有人疑惑:是否只有坚持自我,才能获得理想的人生?私以为,此说法太过绝对,而择他人思想之精华融自身价值之核心,方为人生的最优解。

诚然,“坚持自我”作为一种对自身价值观的坚定保持,在眼下这一众说纷纭的社会里可以有效抵御外部的杂音,从而葆有更独立清醒的判断力。社交媒介急速发展,人们随时随地可以在各类平台上发表高谈阔论,若没有足够的对于自身是非观的坚持,你我便极有可能被光怪陆离之声色混淆视听,在观点的洪流里迷失人生的方向。

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一味地坚持自我,绝不会成就真正理想的人生,因为我们始终需要聆听他人之声音来进行自我的修正、完善。人类的思维本就具有局限性与容错性,又加之凡人并非圣贤,在思考路径上遇到阻塞或差错,皆为正常事。若一味地坚持自我,过分屏蔽了他人的观点,便会酿成“知错仍不改”,或是“不知错”之坏果,这无疑不利于你我的个人提升,更无从谈起去收获一个理想的人生。古有韩愈深知“人非生而知之者”,提倡积极向师学习——何尝不是聆听他人之意见的表现?今有韦斯特弗听取兄长之意见,迈出爱达荷州,重新书写其人生;而这位剑桥博士的父母,始终“坚持自我”,永生被困于圣母峰的山脚。

更进一步,向多元的观点学习,并非仅仅有“改"的功用,更有“加”的意义。人思维的主观性虽常常导向观念的冲突,但同时也能成为你我开拓更广阔视野的一面窗。正如“有一千位读者便有一千位哈姆雷特”,向他人的观点进行适当地精华性汲取,无疑能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基础上实现视界的拔高与灵魂的丰厚。而若过分地着眼于“坚持自我”,则会错失许多学习外部的良机。久而久之,即使自己的思想并不存在客观性的谬误,其单薄性也注定无法帮助我们去获得理想人生。也正因如此,使自己的思想并不存在客观性的谬误,其单薄性也注定无法帮助我们去获得理想人生。也正因如此,人类文明向来反对“井底之蛙”,各民族的文明果实彼此交流互鉴,形成今日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文化格局。

“坚持自我”不代表拒绝一切多元的观点,其核心指向不放弃对于自身所爱的热忱,与独立思考的魄力和勇气;“学习多元观点"也并非指从众甚至抄袭,其重心落于人给自己思维所开的那扇窗,与迈出心灵茧房的那一步。观点多元的世界,是挑战也是机遇,去择精华且守所爱,方可以获得理想人生。

在一千个哈姆雷特里,去写出属于你的那份理想人生吧。茂名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张岱年先生在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时,将“刚健有为”放在首位,认为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和基本人文精神之一。“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是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特征,并在传统文艺创作和美学思想体系中呈现出丰富的表述形态,构成中华美学精神乃至中华人文精神的鲜明底色。以“刚健”为中心生成“风骨"雄浑”等内涵丰富的传统文论思想,深刻影响着传统文艺各个门类的美学选择和审美风格。

②“风骨"是刚健美学思想在传统文论中重要表达之一。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写道:“刚健既实,辉光乃新。……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我们知道。“风"原本指的是人的气质、风度,为“风骨”生成之本;“骨"则决定着人的体格并通过外在肌肤呈现体貌。《文心雕龙》以“风骨”设喻诗文,则“风"为诗文之命意,“骨”以文辞呈现作品的形象实体。刘勰认为真正的好诗文应是“风清骨俊”,标举和倡导明朗、洗练、奭直而又劲健有力的美学风格。

③唐代司空图继承“刚健”美学的基本品格,强调诗人要效法“天行健"精神,积蓄刚健之气,并结合诗歌创作对“刚健”美学进行更为细致和全面的分类表达,提出“雄浑"劲健”“豪放"悲慨”等具体的诗歌美学风格类型。《二十四诗品》所阐释的“刚健"美学的风格特征,是对“刚健”美学丰富形态的系统概括与归纳,深深影响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汉魏风骨、盛唐气象,尽管宋元以降空灵淡远成为文人的审美风尚,司空图所标举的雄浑、悲慨、豪放、劲健等品格,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诗学的美学追求,宋代诗学“兴趣"与“妙悟”说的倡导者严羽,赞赏盛唐之诗“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

④刚健美学思想在明清时期受到文论家的重视,并进行更为丰富的阐发和描述。如清人姚鼐指出:“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这里,“阳刚"之美作为刚健美学的新表达,进入文论话语之中。

⑤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引入后,有人认为中国美学思想中的刚健、雄浑、阳刚之美等都可包括在“崇高"范畴之中。实际上,由于人文基因和文化传统不同,中华美学的“刚健”精神与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并不相同,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并在中西美学观念的对比中体现出鲜明的美学价值。

⑥西方美学的“崇高”观念,产生于抵抗浩大外力之时人的内在感受,蕴含着感性与理性的不和谐。西方近代美学家们认为,“崇高"指向关于伟大、壮丽、惊人甚至恐惧的心理状态,是与美相对立的、外在的观念。在对“崇高”范畴的理论阐发中,西方美学家往往注重冲突各方的矛盾对立与分裂,认为“崇高"是一种由痛感转化出来的消极快感,起源于人们面临危险时所产生“自我保护的心理”,恐怖和惊惧是崇高感的心理内容,只在生命受到严重威胁时才活跃起来。

⑦与西方美学范畴不同,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源自民族文化精神上的刚健有为、不屈不挠,是正面的、积极奋发的力量表现。宇宙雄浑劲健、运行不息,中华民族的先人从宇宙伟力中感悟永恒而又深邃的启示,充分肯定和高扬人的尊严、自信和理性力量,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获得人的最大自由。在这和谐的壮美之中,没有偏颇、极端、分裂与毁灭,更无恐怖和惨厉。同时,中华美学的“刚健”之美,既包含着阳刚、壮美的精神追求,也包含着刚柔相济的宇宙哲学。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尚书》中就推重“刚而无虐,简而无傲";《易传》认为“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姚鼐说“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刘熙载也说“书,阴阳刚柔不可偏陂”。“刚健"之中蕴含着韧性的追求,这是中华民族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式决定的。在中华美学思想中,阳刚之美不仅雄伟、劲健,同时要有内在蕴藉,不能锋芒毕露。现代画家傅抱石、关山月合作的山水巨制《江山如此多娇》,正是两种美的完美结合。当然,在两种美之中,阳刚美始终是主导方面,这是中华文化“刚健”之美的鲜明特征。(摘编自叶青《传承“刚健"的自然之力与精神之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刚健”作为中华美学精神的重要特征,构成中华美学精神乃至中华人文精神的鲜明底色。

B.“风骨"、“雄浑”、“阳刚"空灵淡远”等美学风格都与“刚健"的美学精神一脉相承。

C.宋代严羽倡导“兴趣”与“妙悟"说,也非常赞赏盛唐诗歌所表现出来的刚健品格。

D.姚鼐对刚健美学进行了丰富的阐述,“阳刚”由此成为刚健美学新表达,进入文论话语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勰以“风骨"设喻诗文,“风”为立意,“骨"为实体,佳作应“风清骨俊”,《文心雕龙》就践行了这种美学风格。

B.司空图结合诗歌创作对“刚健"美学进行了细致全面的分类表达,其《二十四诗品》深刻影响了中华传统美学的发展进程。

C.中华美学的“刚健”精神与西方美学的“崇高"范畴并不相同,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美学价值更胜一筹。

D.山水巨制《江山如此多娇》,是阳刚和阴柔美的完美结合,在主体部分阳刚美则是主导,体现出“刚健”之美的鲜明特征。

3.下列诗文名句中,最不符合文中“刚健"之美的一项是()(3分)

A.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姚鼐《登泰山记》

B.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李白《蜀道难》

C.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柳永《望海潮》

D.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

4.下列关于本文论证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张岱年先生关于“刚健有为”的论断开篇,引出全文的论述中心,增加了论证的分量。

B.文章②——④段论述“刚健"美学思想的丰富拓展,从刘勰到姚鼐逐一展开,言之有序。

C.文章在第④段和第⑦段两次引用姚鼐的言论,论证“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从不对立”的美学原则。

D.文章综合运用引用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材料丰富,对比鲜明,论证充分。

5.西方美学的“崇高"与中华美学的“刚健”有哪些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幺姨的灿烂年华

贺捷生

我亲爱的幺姨,总是认为自己不会被时光打败的幺姨,万不得已,终于坐上轮椅了。这让我们两代从长征路上走过来的女人,让104岁的她和84岁的我,多少有些伤感。生活那么漫长、那么灿烂,从来不向命运低头的幺姨,还以为她仍然是那个以18岁的花样年华嫁给红六军团总指挥萧克将军的女生呢。

幺姨是那个年代最时髦也最有文艺范儿的女生。她档案的第一栏写着,蹇先佛,1916年7月出生,毕业于长沙衡粹女子职业学校艺术系美术专业。13岁那年听说当红军的二姐也就是我妈,嫁给了在湘西创建红军队伍的贺龙。15岁听到了“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义愤填膺地走上街头,喊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

1934年12月26日,么姨记得清清楚楚,18岁的她郑重地走出家门,去找这支队伍的最高军事长官参加红军。父亲贺龙那天在临时司令部,忽然感到眼前一亮,一个青春焕发的女子站在面前。

幺姨说,司令官,我来参加红军,你不会不欢迎吧?父亲片刻的拘谨,被幺姨的爽朗驱散了。他故意说:“参加红军可不是闹着玩的,你一个城里的洋学生,细皮嫩肉的,当红军能干啥?"幺姨顺着父亲卖的关子说,我一个正宗的艺术系的毕业生,能写会画,你打着灯笼都难找。父亲说,那是那是,我们还真缺你这样的人。想了想,他神情肃然地说,你得先与你二姐商量商量。

幺姨收敛笑容,认真地说,姐夫,二姐跟我谈过了,说了革命的艰难,说了参加红军要流血牺牲。她还告诉我大哥牺牲了。但我都想过了,二姐能吃的苦,我也能。

父亲说,那好,你当红军的事,我批准了。不过,话要说在前面,我虽然是你的姐夫,但也是这支队伍的总指挥,今后遇上生生死死的事,你可不能躲。幺姨说,姐夫,你放心吧,我们蹇家人没有说话不算数的。

红二、六军团进驻慈利县城关镇时,父亲和萧克将军进城就去拜访在城东开染坊的我的外公蹇承宴。外公对他们说,蹇家怕是着了共产党的魔,先是大儿和二女当了红军,如今幺女和二儿也争着要跟你们走。我想好了,不阻拦他们。就是这次拜会,当年只有27岁的红六军军团长萧克将军与幺姨相遇相识,两人爱好相近,趣味相投。没多久,没有繁文缛节,他们在母亲和幺姨的故乡结婚了。

1935年11月19日,红二、红六军团接到命令,踏上长征路。我在这年11月1日出生,么姨在贵州境内发现怀孕。在接下来的路上,被称为“红军姊妹花”的母亲和幺姨,一个背着越来越沉的我走,一个挺着越来越大的肚子走。

母亲姐妹俩在长征路上很少见面,1936年7月终于在甘孜住下来,母亲就背着我来到幺姨身边。幺姨给我们准备的礼物,是节省下来的一点粮食和采来的一大把野菜。见面时,母亲告诉幺姨,她们做卫生员的弟弟在翻越雪山时,因为跑前跑后照顾伤员,累死在雪山上,埋在雪谷里。

没等姐妹俩从悲伤中缓过劲来,传来了部队开拔的号角声。她们心知肚明,命令是她们的丈夫红军总指挥和副总指挥共同下达的,十万火急,即使幺姨随时会分娩也得出发。母亲背着我,搀着幺姨、坚定地向草原深处走去。

第一天走了大半天,四野茫茫。幺姨突然哎哟一声,羊水破了,疼得失声喊叫,蹲在地上起不来。母亲四处巡视一遍,看见路边有个只剩四堵颓败断墙的藏民放羊用过的土堡,忙把幺姨搀进去。没有器械,没有产床,也没有水,就让姨父铲来了一些草皮,垫在地上,铺上野营用的被褥,天当房,地当床。

孩子生下来了,是个男婴,哭声响亮。姨父喜不自禁,给他取名萧堡生,草原上土堡里出生的意思。

休息了几个小时,继续上路。

第三天,幺姨刚被扶上马走了几步,就一头栽下来。恰巧杨尚昆夫人李伯钊大姐路过,上前一看,说失血过多是原因,但主要还是饿的。说着,摘下身上装着大约有一斤大米的干粮袋,扔了过来。幺姨拼尽全身力气说,不行呀,李大姐,过草地,粮食是每个人的命啊!但李伯钊大姐头也不回地走远了。

母亲和幺姨走出了草地,大人和孩子都活了下来。

幺姨与萧克将军的第二个孩子,还有第三个孩子,都出生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场上。有意思的是,他们的第三个孩子,不是一个人,而是一部长篇战争小说,书名叫《浴血罗霄》。

五年前,近百岁的幺姨粉碎性骨折,她拒绝保守治疗,勇敢地接受了手术,又颤颤巍巍地站起来了。104岁的她虽然最终坐上了轮椅,但仍然顽强地挺立着,她就是不想被命运打败。(有删节)

文本二:

我近年写的是回忆和追溯性的散文。有人说我是唯一的,是独自在营造“红色意境"。我觉得这种说法没什么不好,我能够接受。但必须告诉人们,我写的都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还有我没齿难忘地爱着和记住的那些人。真实和真情,是我最在乎的东西、最珍惜的东西。我把这种真实和真情,当作我写作必须遵守的原则。

我重提这些历史,绝不是要重温家族的光荣,而是要说明信仰的光辉和理想的旗帜,是父辈们舍生忘死的动力之源。信仰永远都是鼓舞我们奋发进取的精神号角。有了信仰,我们的事业才能发展,我们的国家才能进步。

(选摘自贺捷生《父亲的雪山母亲的草地》的《后记》和《自序》)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幺姨积极参加红军队伍,既有“九一八事变”的时代因素,也有家庭因素,还有她比较时髦、有文艺范等个人因素。

B.作者对贺龙元帅着墨不多,通过人物之间的几句对话,就为读者勾勒出一位风趣随和、思虑周密的红军指挥员形象。

C.文章以幺姨坐上轮椅、让人伤感开篇,又以幺姨坐上轮椅、仍“顽强挺立"结尾,这样写既首尾呼应,又升华主题。

D.文章语言平白如话,通俗生动,已届耄耋之年的作家如同坐在读者面前,将幺姨的革命往事娓娓道来,亲切动人。

7.下列与文本一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毛泽东《长征》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与文中“母亲背着我,搀着幺姨,坚定地向草原深处走去"等描写极具画面感,表现了红军的革命意志。

B.作者的舅舅为照顾伤员而牺牲,李伯钊把珍贵的口粮留给幺姨,这两件事的叙述方式虽然不同,但是都能体现不怕艰险、勇于牺牲的长征精神。

C.《浴血罗霄》这部长篇战争小说在战火中诞生,具有虚构性,是萧克夫妇的“孩子”,也是研究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人民军队军史的珍贵资料。

D.鲁迅的《藤野先生》和本文都以亲历者“我"的口吻展开叙事,前者回忆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经历,后者再现了幺姨参加红军、长征等革命往事。

8.作为一篇追溯性的散文,本文兼具文学性和真实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本文真实性是如何体现的。(5分)

9.如果在“红色经典读书分享会”上推荐《幺姨的灿烂年华》,请结合两则文本,列出理由并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卫将军文子问于子贡①曰:“吾闻孔子之施教也,先之以《诗》《书》,而道之以孝悌,说之以仁义,观之以礼乐,然后成之以文德。盖入室升堂者,七十有余人,其孰为贤?"子贡对以不知。文子曰:“以吾子常与学,贤者也,不知,何谓?”

子贡对曰:“贤人无妄,知贤即难。故君子之言曰:‘智莫难于知人。’是以难对也。"文子曰:“若夫知贤,莫不难。今吾子亲游焉,是以敢问。”子贡曰:“夫子之门人盖有三千就焉赐有逮及焉未逮及焉,故不得遍知以告也。"

文子曰:“吾子所及者,请问其行。”子贡对曰:“能夙兴夜寐,讽诵崇礼,行不贰过,夫称言不苟,是颜回之行也。若逢有德之君,世受显命,不失厥名。以御于天子,则王者之相也。

“不迁怒,不深怨,不录旧罪,是冉雍②之行也。孔子告之以《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恭老恤幼,不忘宾旅,好学博艺,省物而勤也,是冉求之行也。孔子因而语之曰:‘好学则智,恤孤则惠,恭则近礼,勤则有继。尧舜笃恭,以王天下。’其称之也,曰‘宜为国老’。

“齐庄而能肃,志通而好礼,傧相两君之事,笃雅有节,是公西赤之行也。孔子语人曰:‘当宾客之事,则达矣。’谓门人曰:‘二三子之欲学宾客之礼者,其于赤也。’"

“满而不盈,实而如虚,过之如不及,先王难之。博无不学,其貌恭,其德敦;其言于人也,无所不信;其骄大人也,常以浩浩,是以眉寿③,是曾参之行也。孔子曰:‘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参,中夫四德者也。’以此称之。”

文子曰:“吾闻之也,国有道则贤人兴焉,中人用焉,乃百姓归之。若吾子之论,既富茂矣,壹诸侯之相也。抑世未有明君,所以不遇也。"

子贡既与卫将军文子言,适鲁见孔子曰:“卫将军文子问二三子之于赐,不壹而三焉,赐也辞不获命,以所见者对矣。未知中否,请以告。”

孔子曰:“言之乎。"子贡以其辞状告孔子。子闻而笑曰:“赐,汝次焉人矣。”

(节选自《孔子家语·弟子行》,有删改)

【注】①子贡是端木赐的字,端木赐复姓端木,名赐。②冉雍,名仲弓。③眉寿:长寿。因人老会长出长眉毛,故称眉寿。

材料二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节选自《论语·为政》,有删改)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节选自《韩非子》,有删改)

【注】①为吾善:自觉行善。②用:使。③不什数:不能用什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赋分。(3分)

夫子之门A人B盖有三千C就焉D赐有逮E及焉F未逮G及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了解,与《十二章》“知者不惑”的“知"含义不同。

B.者,代词,指代……的人,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谓其君不能者”的“者"用法相同。

C.明,形容词,明智,贤明,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第一个“明"用法相同。

D.见,见到,与《四章》“自见者不明”的“见"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面对文子对于孔子学有所成的七十多弟子中“其孰为贤”的询问,子贡认为贤能的人没有妄行,了解贤人就很困难,故他不好回答此问题。

B.通过子贡回答文子的话,我们可以看出,颜回能成为君王的辅佐,冉求能成为卿大夫,公西赤精通外交礼仪,而曾参四德具备。

C.文子认为,子贡所说到的孔门弟子都可做诸侯的辅佐,但当时世上没有明君,他们不得任用,文子为他们感到惋惜与不平。

D.材料一主要是卫国将军文子与孔子弟子子贡的对话,子贡有重点地对孔门几位弟子的操行进行了评价。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以吾子常与学,贤者也,不知,何谓?

(2)吾闻之也,国有道则贤人兴焉,中人用焉,乃百姓归之。

14.请结合甲乙两则材料对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作简要评析。(3分)

(二)古诗阅读(共2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有美堂暴雨

苏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

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注]熙宁六年(1073),苏轼任杭州通判时作此诗。有美堂在西湖东南面的吴山上,堂名“有美”,取自宋仁宗赐梅挚诗“地有吴山美,东南第一州”。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先声夺人展现大雨声势,“顽云"表现了厚重浓密的云层,其景其情,历历在目。

B.颔联“飞”“过"来”,动态展示出大雨自远而近、横跨大江、呼啸奔来的壮观奇景和过程。

C.尾联用典,诗人欲以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