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PAGE1语文第09讲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虚词初高中衔接基础冲关练熟练掌握初高中教材文言文高频考试虚词用法,学习正确辨别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养成背诵课内文言文的习惯,熟读记诵,积累文言知识。熟记初高中教材必背的16个重点文言虚词一、之1.用作代词(1)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等。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例句:问所从来,具答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桃花源记》)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指曹刿。)(《曹刿论战》)2.用作助词(1)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例句:水陆草木之花。《桃花源记》(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例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3)在句中表示动词宾语提前,即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例句: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例句:宋何罪之有?(《公输》)(4)在句中表示定语置后,即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例句:马之千里者。《马说》(5)音节助词,在句中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例句:公将鼓之《曹刿论战》例句: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3.用作动词译作“到”、“往”、“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去”二、而主要作连词用,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递进、修饰等关系。可以表示以下关系: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句: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然后”,或不译。《小石潭记》例句: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3.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例句: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4.递进关系例句: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5.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三、以1.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等。例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例句: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把例句: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拿2.作连词(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用来”例句: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例句: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或者不译。例句: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例句: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3.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例句:以为妙绝。《口技》例句: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四、其1.“其”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例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2.代词。(1)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有时在句中作定语。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例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他的,代可以做老师的那个人。(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3.大概例句:其恕乎。《论语》五、为“为”作为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读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做”,“成为”,“雕刻”,“是”等,如:为坛而盟“为”作为介词,多读wèi。但意“被”读Wéi“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等。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向、对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表示被动,译作“被”Wéi例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例句: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2.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句: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3.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了”。例句: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4.表判断,相当于“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出师表》六、于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等。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例句:例句:骈死于槽里之间。《马说》——在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对3.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胜过”例句:皆以美于徐公。——比4.因为,由于例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为七、乃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于是”。例句: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例句: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例句:乃入见。……乃下令。(《邹忌》)2.译为“才”例句: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例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4.用于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例句: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5.作代词,译为“你、你的”。例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八、则1.相当于“就”“就是”例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2.相当于“那么”例句:然则北通巫峡。《岳阳楼记》例句:则凡可以得生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例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却,可是。例句: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九、焉速记口诀:“焉”字代词和兼词,助词疑问和陈述代词相当于“之”,可译为“他”“此”俟其欣悦,则又请焉(《送东阳马生序》)表示疑问,可译为“哪”“哪里”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心亭看雪》)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是”,可译为“在其中”“在这里”“在那里”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惧有伏焉(《曹刿论战》)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助词表示疑问,可译为“呢”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表示陈述,可译为“啊”“呀”“了”,或不译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十、所速记口诀:名词位置代词的,助词为……所……,所以用来和原因词性 常见义项 课内用法举例名词 适宜,适当的处所或位置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 处所,地方 问所从来(《桃花源记》)代词 用在动词或动词短语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表示“……的(人、事、东西、地方等)” 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有所广益(《出师表》)与“以”连用 用来;用……的方法;拿来 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的原因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十一、虽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例句: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曹刿论战》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句: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例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马说》十二、与1.解释为:和、跟、同。例句: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例句: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例句:念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2.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写作“欤”。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3.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给”。例句: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例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十三、然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例句: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例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例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马说》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例句: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例句:然徒步则汗出浃背。《满井游记》3.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例句: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例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十四、且速记口诀:“且”在初中简单说,况且一边又将近1.副词(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2.连词(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十五、乎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论语》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鱼我所欲也》3.表感叹。例句:其恕乎。4.表推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5.同“于”。例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例句:颓然乎其间者。(《醉翁亭记》)十六、者速记口诀:“者”代人物事,与也构判断代词 组成名词性结构①相当于“……的”“……的人” 同予者何人(《爱莲说》);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②相当于“……的”“……的事(东西)” 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所恶有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③相当于“……的地方”“……的方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二章》)④相当于“……的手段”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用在名词后面,起区别作用,可译为“这样的”,也可不译 【夯实基础】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温故而知新C.濯清涟而不妖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A.乃记之而去 B.潭西南而望C.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D.而计其长曾不盈寸3.下列各项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B.为人谋而不忠乎C.学而不思则罔 D.人不知而不愠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一项是()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疑问代词,哪里)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语气词,了)B.夫环而攻之(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夫君子之行(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C.投诸渤海之尾(助词,的)己而之细柳营(动词,到,往)D.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词,给或到)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介词,到)5.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箕畚运于渤海之尾B.面山而居安居而天下熄C.居天下之广居汝心之固D.以君之力固国不以山溪之险6.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淫慢则不能励精学而不思则罔B.求闻之若此久之,目似瞑C.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屠乃奔倚其下D.可以为师矣以刀劈狼首7.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名为鹏其此之谓乎B.其翼若垂天之云子之不知鱼之乐C.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不必藏于己D.故曰:教学相长也故外户而不闭8.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自钱孔入,而钱不湿B.蒙辞以军中多务以我酌油知之C.蒙乃始就学乃取一葫芦置于地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睨之久而不去9.下列“以”字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B.以一平板按其面C.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D.以纸帖之10.下列句中加点“之”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石青糁之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C.渔人甚异之 D.闻之,欣然规往11.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具答之 B.乃记之而去 C.能以径寸之木 D.鹏之徙于南冥也1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两狼之并驱如故 B.以我酌油知之以钱覆其口C.学而不思则罔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D.乃悟前狼假寐乃取一葫芦置于地13.下列各句中加点原字的用法与意义有误的一项是()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而:连词,表转折关系。B.不足为外人道也为:介词,向,对。C.乃记之而去之:化词,代指游小石潭这件事。D.以其境过清以:因为。14.选出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无丝竹之乱耳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B.人不堪其忧见其发矢十中八九C.可以为师矣以我酌油知之D.愿为市鞍马其印为余群从所得15.下列虚词用法或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其间千二百里 B.飞漱其间C.其如土石何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行拂乱其所为天子为动B.以天下之所顺以君之力C.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亚夫乃传言开壁门D.始一反焉且焉置土石【综合运用】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礼记•学记》)【乙】善学者,师逸①而功倍,又从而庸②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③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④目⑤,及其久也,相说⑥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⑦,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选自《礼记•学记》)【注释】①逸:安逸,这里指费力小。②庸:功劳。③攻:治,指加工处理木材。④节:树的枝干交接处。⑤目:树的纹理不顺处。⑥说:同“悦”。⑦从容:撞钟。(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虽有至道大道之行也不足为外人道也B.教学相长也似与游者相乐相敬如宾C.不知其善也其真无马耶其视下也D.其此之谓乎大道之行也渔人甚异之(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3)甲文的中心论点是怎么得出来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①,此即日习于傲矣。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初五夜,又接弟信,余固恐弟之焦躁也。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弟总宜平心静气。尔与诸弟戒之,至嘱至嘱!(节选自《曾国藩家书》)【注释】①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1)请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A.静以修身/亦以焦躁故尔B.此即日趋于奢矣/小区即日解除封控C.车马仆从习惯为常/为人谋而不忠乎D.淫慢则不能励精/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2)【甲】文中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的观点,请你结合【乙】文内容,谈谈在生活中该如何培养“俭”的习惯。【走近高考】(2024年新高考1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大概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刘备为吕布所袭奔于操程昱以备有雄才劝操图之。操曰:“今收揽英雄时,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也。”然此犹非与操有怨者。臧霸先从陶谦,后助吕布,布为操所擒,霸藏匿,操募得之,即以霸为琅邪相。先是操在兖州,以徐翕、毛晖为将,兖州乱,翕、晖皆叛,后操定兖州,翕、晖投霸。至是,操使霸出二人,霸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操叹其贤。盖操当初起时,方欲藉众力以成事,故以此奔走天下。及其削平群雄,势位已定,则孔融、许攸等,皆以嫌忌杀之。荀彧素为操谋主,亦以其阻九锡而胁之死。然后知其雄猜之性久而自露,而从前之度外用人,特出于矫伪,以济一时之用,所谓以权术相驭也。至刘备,一起事即为人心所向。观其三顾诸葛,咨以大计,独有傅岩爰立之风。关、张、赵云,自少结契,终身奉以周旋,即羁旅奔逃,无寸土可以立业,而数人者患难相随,别无贰志。此固数人者之忠义,而备亦必有深结其隐微而不可解者矣。至托孤于亮,曰:“嗣子可辅,辅之;不可辅,则君自取之。”千载下犹见其肝膈本怀,岂非真性情之流露?亮第一流人,二国俱不能得,备独能得之,亦可见以诚待人之效矣。至孙氏兄弟之用人,亦自有不可及者。孙策生擒太史慈,即解其缚曰:“子义青州名士,但所托非人耳。孤是卿知己,勿忧不如意也。”此策之得士也。陆逊镇西陵,权刻印置逊所,每与刘禅、诸葛亮书,常过示逊,有不安者,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委任如此,臣下有不感知遇而竭心力者乎?陆逊晚年为杨竺等所谮,愤郁而死。权后见其子抗,泣曰:“吾前听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以人主而自悔其过,开诚告语如此,其谁不感泣?此孙氏兄弟之用人,所谓以意气相感也。(节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七)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刘备为吕布A所袭B奔C于操D程昱E以备F有雄才G劝操H图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藉,凭借、借助,与《陈涉世家》中“藉第令毋斩”的“藉”意思相同。B.即,即使,与《桃花源记》中“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的“即”意思不同。C.固,固然,与《赤壁赋》中“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的“固”意思相同。D.但,只是,与《记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但”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臧霸曾为吕布效力,曹操擒捉吕布以后,臧霸为避祸藏匿起来;后来他又被曹操捕获,曹操不计前嫌,对他委以重任,任命他为琅邪相。B.曹操初起时为图霸业,能笼络人才,甚至能任用曾与己有怨者;势位已定时则猜忌异己,滥杀无辜。这正是其用人“以权术相驭”的表现。C.刘备以性情结交忠义之士,以诚待人,故能深得人心;刘备创业过程中多次遭遇挫折,但诸葛亮及关、张、赵云等人患难相随,忠贞不渝。D.陆逊镇守西陵时,深得孙权信任,孙权给刘禅、诸葛亮写信,常常给陆逊看,有不妥之处就让他改定;到了晚年,陆逊遭到谗害,郁郁而终。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操使霸出二人,霸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2)吾前听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第09讲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虚词初高中衔接基础冲关练熟练掌握初高中教材文言文高频考试虚词用法,学习正确辨别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养成背诵课内文言文的习惯,熟读记诵,积累文言知识。熟记初高中教材必背的16个重点文言虚词一、之1.用作代词(1)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等。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例句:问所从来,具答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桃花源记》)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指曹刿。)(《曹刿论战》)2.用作助词(1)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例句:水陆草木之花。《桃花源记》(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例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3)在句中表示动词宾语提前,即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例句: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例句:宋何罪之有?(《公输》)(4)在句中表示定语置后,即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例句:马之千里者。《马说》(5)音节助词,在句中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例句:公将鼓之《曹刿论战》例句: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3.用作动词译作“到”、“往”、“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例句: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去”二、而主要作连词用,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递进、修饰等关系。可以表示以下关系: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例句: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然后”,或不译。《小石潭记》例句: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3.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例句: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4.递进关系例句: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5.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三、以1.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等。例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例句: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把例句: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拿2.作连词(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用来”例句: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例句: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或者不译。例句: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例句: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3.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例句:以为妙绝。《口技》例句: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四、其1.“其”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例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2.代词。(1)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有时在句中作定语。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例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他的,代可以做老师的那个人。(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3.大概例句:其恕乎。《论语》五、为“为”作为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读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做”,“成为”,“雕刻”,“是”等,如:为坛而盟“为”作为介词,多读wèi。但意“被”读Wéi“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等。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向、对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表示被动,译作“被”Wéi例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例句: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2.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句: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3.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了”。例句: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4.表判断,相当于“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出师表》六、于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等。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例句:例句:骈死于槽里之间。《马说》——在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例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对3.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胜过”例句:皆以美于徐公。——比4.因为,由于例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为七、乃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于是”。例句: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例句: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例句:乃入见。……乃下令。(《邹忌》)2.译为“才”例句: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例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4.用于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例句: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5.作代词,译为“你、你的”。例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八、则1.相当于“就”“就是”例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2.相当于“那么”例句:然则北通巫峡。《岳阳楼记》例句:则凡可以得生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例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却,可是。例句: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九、焉速记口诀:“焉”字代词和兼词,助词疑问和陈述代词相当于“之”,可译为“他”“此”俟其欣悦,则又请焉(《送东阳马生序》)表示疑问,可译为“哪”“哪里”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心亭看雪》)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是”,可译为“在其中”“在这里”“在那里”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惧有伏焉(《曹刿论战》)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助词表示疑问,可译为“呢”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表示陈述,可译为“啊”“呀”“了”,或不译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十、所速记口诀:名词位置代词的,助词为……所……,所以用来和原因词性 常见义项 课内用法举例名词 适宜,适当的处所或位置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 处所,地方 问所从来(《桃花源记》)代词 用在动词或动词短语前,构成名词性的词组,表示“……的(人、事、东西、地方等)” 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有所广益(《出师表》)与“以”连用 用来;用……的方法;拿来 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的原因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十一、虽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例句: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曹刿论战》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句: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例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马说》十二、与1.解释为:和、跟、同。例句: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例句: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例句:念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2.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写作“欤”。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3.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给”。例句: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鱼我所欲也》)例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十三、然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例句: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例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例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马说》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例句: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例句:然徒步则汗出浃背。《满井游记》3.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例句: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例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十四、且速记口诀:“且”在初中简单说,况且一边又将近1.副词(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2.连词(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十五、乎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论语》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例句:是亦不可以已乎?《鱼我所欲也》3.表感叹。例句:其恕乎。4.表推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5.同“于”。例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例句:颓然乎其间者。(《醉翁亭记》)十六、者速记口诀:“者”代人物事,与也构判断代词 组成名词性结构①相当于“……的”“……的人” 同予者何人(《爱莲说》);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②相当于“……的”“……的事(东西)” 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节选)所恶有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③相当于“……的地方”“……的方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伤仲永》)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二章》)④相当于“……的手段”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用在名词后面,起区别作用,可译为“这样的”,也可不译 【夯实基础】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温故而知新C.濯清涟而不妖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辨析。A.句意:我独爱莲花它自淤泥而出却不染污秽。而:连词,表转折,却;B.句意: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而:连词,表示承接;C.句意: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而:连词,表示转折,却;D.句意: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而:连词,表示转折,却;故选B。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A.乃记之而去 B.潭西南而望C.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D.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答案】C【详解】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例句中的“而”表并列。A.而:表承接;B.而:表修饰;C.而:表并列;D.而:表转折;故选C。3.下列各项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B.为人谋而不忠乎C.学而不思则罔 D.人不知而不愠【答案】A【详解】A.句意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而:表顺承关系;B.句意为: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而:表转折关系;C.句意为: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无所得。而:表转折关系;D.句意为: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而:表转折关系;故选A。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一项是()A.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疑问代词,哪里)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语气词,了)B.夫环而攻之(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夫君子之行(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C.投诸渤海之尾(助词,的)己而之细柳营(动词,到,往)D.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词,给或到)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介词,到)【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实词。A.“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句意: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焉:表示陈述的语气词。这里理解为“了”不正确;故选A。5.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箕畚运于渤海之尾B.面山而居安居而天下熄C.居天下之广居汝心之固D.以君之力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介词,在/动词,到;B.表修饰,不译/表顺承,可不译;C.结构助词,的/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D.介词,凭借/介词,凭借;故选D。6.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淫慢则不能励精学而不思则罔B.求闻之若此久之,目似瞑C.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屠乃奔倚其下D.可以为师矣以刀劈狼首【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两个“则”都是连词,理解为“就”;B.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音节助词,无意义;C.副词,才/连词,于是,就;D.介词,凭借/介词,用;故选A。7.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名为鹏其此之谓乎B.其翼若垂天之云子之不知鱼之乐C.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不必藏于己D.故曰:教学相长也故外户而不闭【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A.代词,它/副词,表示推测,大概;B.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C.动词,到/介词,对于;D.连词,所以/连词,所以;故选D。8.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自钱孔入,而钱不湿B.蒙辞以军中多务以我酌油知之C.蒙乃始就学乃取一葫芦置于地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睨之久而不去【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结合语境确定词义。A.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B.介词,用/介词,凭借;C.都是连词,于是;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代词,他;故选C。9.下列“以”字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B.以一平板按其面C.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D.以纸帖之【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A.句意: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以:介词,用,拿;B.句意: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以:介词,用,拿;C.句意: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以:连词,表目的,可译为“用来”;D.句意: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以:介词,用;故选C。10.下列句中加点“之”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石青糁之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C.渔人甚异之 D.闻之,欣然规往【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之”的用法。A.句意: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之:代词,指代船舱上的题字。B.句意: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这一类。之:这,指示代词。C.句意: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之:代词,指代眼前的景色。D.句意:(他)听到了这个事,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之,指代渔人进出桃花源这件事。故选B。11.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具答之 B.乃记之而去 C.能以径寸之木 D.鹏之徙于南冥也【答案】D【详解】考查一词多义的理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意思是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句意为: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之:代词,代指桃花源人;B.句意为: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之:代词,代游小石潭这件事;C.句意为: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之:助词,的;D.句意为: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故选D。1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两狼之并驱如故 B.以我酌油知之以钱覆其口C.学而不思则罔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D.乃悟前狼假寐乃取一葫芦置于地【答案】A【详解】考查一词多义。A.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介词,凭/介词,用;C.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连词,表示顺承关系;D.副词,才/副词,于是;故选A。13.下列各句中加点原字的用法与意义有误的一项是()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而:连词,表转折关系。B.不足为外人道也为:介词,向,对。C.乃记之而去之:化词,代指游小石潭这件事。D.以其境过清以:因为。【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用法。A.句意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而:连词,表并列关系。故选A。14.选出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无丝竹之乱耳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B.人不堪其忧见其发矢十中八九C.可以为师矣以我酌油知之D.愿为市鞍马其印为余群从所得【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助词,无实义;B.代词,这种/代词,他;C.介词,凭借/介词,凭借;D.介词,为了/介词,被;故选C。15.下列虚词用法或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其间千二百里 B.飞漱其间C.其如土石何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A.代词,那;B.代词,它们,指三峡;C.副词,表反诘语气;D.代词,它们,指山川的美景;故选C。1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行拂乱其所为天子为动B.以天下之所顺以君之力C.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亚夫乃传言开壁门D.始一反焉且焉置土石【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名词,行为/介词,被;B.介词,凭借/介词,凭借;C.只好/于是;D.语气助词,无实义/疑问代词,哪里;故选B。【综合运用】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礼记•学记》)【乙】善学者,师逸①而功倍,又从而庸②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③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④目⑤,及其久也,相说⑥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⑦,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选自《礼记•学记》)【注释】①逸:安逸,这里指费力小。②庸:功劳。③攻:治,指加工处理木材。④节:树的枝干交接处。⑤目:树的纹理不顺处。⑥说:同“悦”。⑦从容:撞钟。(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虽有至道大道之行也不足为外人道也B.教学相长也似与游者相乐相敬如宾C.不知其善也其真无马耶其视下也D.其此之谓乎大道之行也渔人甚异之(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3)甲文的中心论点是怎么得出来的?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答案】(1)B(2)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3)示例: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接着再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将论述引向深入;然后得出“教学相长”的中心论点。21.甲文主要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并指出“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关系。乙文主要论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并指出要善于学习、善于提问、善于回答。【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道:道理/古时的政治制度/说;B.相:都解释为“互相”;C.其:代词,他的/表示加强诘问语气/代词,代“鹏鸟”;D.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助词取消句子之间的独立性,不译/代词,代“这里的景色”;故选B。(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重点词语:虽:虽然;嘉肴:美味的肉食;食:品尝;旨:味美。(3)本题考查论证思路。本文说理条理分明,严谨而有趣味地完成了说理。本文的中心论点“教学相长”,即“教”与“学”相互促进。“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然后,再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点睛】参考译文:[甲]: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乙]: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轻松而能够事半功倍,学生会把功劳归于老师;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辛勤可是事倍功半,还怨恨老师。善于提问题的人,就像砍伐坚硬的木头一样,先从容易的地方开始,然后才解决有硬节的地方,时间一长,木头自然脱落;不善于提问题的人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会像撞钟一样,轻轻扣击,钟声就小;用力敲打,钟声就大。等到能够从容自如地撞钟时,然后钟声才会悠扬动听。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①,此即日习于傲矣。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初五夜,又接弟信,余固恐弟之焦躁也。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弟总宜平心静气。尔与诸弟戒之,至嘱至嘱!(节选自《曾国藩家书》)【注释】①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1)请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A.静以修身/亦以焦躁故尔B.此即日趋于奢矣/小区即日解除封控C.车马仆从习惯为常/为人谋而不忠乎D.淫慢则不能励精/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2)【甲】文中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的观点,请你结合【乙】文内容,谈谈在生活中该如何培养“俭”的习惯。【答案】(1)D(2)培养“俭”的习惯要从日常小事做起。如【乙】文所说并不是“锦衣玉食”才是奢,如果“皮袍呢褂”随处都是,“车马仆从”习以为常,这样就靠近“奢”而远离“俭”了。所以要提醒自己,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注意节俭,不过度消费。【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虚词。A.介词,凭借/动词,认为;B.就是每天/当天;C.成为,养成/替;D.都译为“就”;故选D。(2)题干要求结合乙文内容,谈谈在生活中该如何培养“俭”的习惯。要分析好乙文“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一句,意思是:若是皮袍呢褂随处都是,坐轿乘马,仆从前后跟随,习惯于过这种生活,便已经是日趋于奢侈了。这就告诉我们,“奢”是从日常小事开始的,所以要提醒自己,我们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要注意勤俭节约,不能铺张浪费,不能过度消费、盲目消费,要从日常小事培养自己节俭的习惯。【参考译文】【甲】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乙】官宦家的子弟,最容易犯的毛病是一个“奢”字,一个“傲”字。不一定非要锦衣玉食,而后才说犯了奢侈的毛病,若是皮袍呢褂随处都是,坐轿乘马,仆从前后跟随,习惯于过这种生活,便已经是日趋于奢侈了。看到乡邻,则讥笑别人穿着敝旧见识浅陋,看到家里的雇工则板着脸孔呼唤训斥,这就是日趋于傲慢了。京师中那些恶少们的败坏,没有人不由于“骄”与“奢”两个字的。初五夜晚,又接到弟弟的来信。我本来就担心弟弟的焦躁性格。我去年公家的事情没有做好,就是焦躁的缘故罢了。一旦心情焦躁,那么心情就不会好,做事就不能稳妥周全。弟弟总应该平心静气了。你与弟弟们都要引以为戒。这是我最重要的叮嘱!【走近高考】(2024年新高考1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大概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刘备为吕布所袭奔于操程昱以备有雄才劝操图之。操曰:“今收揽英雄时,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也。”然此犹非与操有怨者。臧霸先从陶谦,后助吕布,布为操所擒,霸藏匿,操募得之,即以霸为琅邪相。先是操在兖州,以徐翕、毛晖为将,兖州乱,翕、晖皆叛,后操定兖州,翕、晖投霸。至是,操使霸出二人,霸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操叹其贤。盖操当初起时,方欲藉众力以成事,故以此奔走天下。及其削平群雄,势位已定,则孔融、许攸等,皆以嫌忌杀之。荀彧素为操谋主,亦以其阻九锡而胁之死。然后知其雄猜之性久而自露,而从前之度外用人,特出于矫伪,以济一时之用,所谓以权术相驭也。至刘备,一起事即为人心所向。观其三顾诸葛,咨以大计,独有傅岩爰立之风。关、张、赵云,自少结契,终身奉以周旋,即羁旅奔逃,无寸土可以立业,而数人者患难相随,别无贰志。此固数人者之忠义,而备亦必有深结其隐微而不可解者矣。至托孤于亮,曰:“嗣子可辅,辅之;不可辅,则君自取之。”千载下犹见其肝膈本怀,岂非真性情之流露?亮第一流人,二国俱不能得,备独能得之,亦可见以诚待人之效矣。至孙氏兄弟之用人,亦自有不可及者。孙策生擒太史慈,即解其缚曰:“子义青州名士,但所托非人耳。孤是卿知己,勿忧不如意也。”此策之得士也。陆逊镇西陵,权刻印置逊所,每与刘禅、诸葛亮书,常过示逊,有不安者,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委任如此,臣下有不感知遇而竭心力者乎?陆逊晚年为杨竺等所谮,愤郁而死。权后见其子抗,泣曰:“吾前听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以人主而自悔其过,开诚告语如此,其谁不感泣?此孙氏兄弟之用人,所谓以意气相感也。(节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七)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刘备为吕布A所袭B奔C于操D程昱E以备F有雄才G劝操H图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藉,凭借、借助,与《陈涉世家》中“藉第令毋斩”的“藉”意思相同。B.即,即使,与《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家装培训知识
- 围手术期的护理
- 桌花婚礼中的
- 小学一年级数学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水平自测练习题大全附答案
- 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群课程主题互联网技术与素养
- 南瓜小房子阅读活动
- 医院新上岗人员岗前培训
- 《纺织工艺与设备上》课件
- 实验室设计规划
- 病案归档制度
- 台湾问题的由来课件
- DZ/T 0462.3-2023 矿产资源“三率”指标要求 第3部分:铁、锰、铬、钒、钛(正式版)
- 信息技术与高中英语教学融合的途径
- 组织行为学(山东联盟-青岛理工大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
- 《电力建设施工技术规范 第2部分:锅炉机组》DLT 5190.2
- MOOC 管理咨询-暨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供水管网抢修管理课件
- 25道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岗位高频面试问题附考察点及参考回答
- 施工日志及楼工程施工日志
- 改变世界的化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