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武强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小题)1.河北泥河湾遗址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乡”。经过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发现100万年以前早期人类遗址21处,绝对年代距今近200万年。这些成果证明(
)A.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 B.社会贫富分化开始出现C.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起源道路 D.泥河湾人使用磨制石器2.根据史书记载,夏朝已有刑法和赋税制度,还出现了官吏、军队等权力要素。夏朝的君主向万民发号施令,拥有生杀予夺的统治权力。这反映出夏朝(
)A.已经迈入阶级社会 B.统治方式简单粗暴C.权力意识开始萌发 D.国家治理体系完备3.禹到晚年破坏了禅让制度,将联盟首长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启。也就是说,夏部族在获得华夏部落联盟首长之位后,将这一位置控制在本部族内部,并由本部族酋长世袭。这一转变当然受到了其他部族的抵制,启将他们消灭后,“家天下”的夏王朝始得以巩固。与这一描述相符的政治制度是(
)A.王位世袭制B.分封制C.宗法制 D.礼乐制度4.有学者认为,商朝的王畿是“国都不远的地方,由国王直接控制”,王畿以外“隶属于商王朝距离遥远的诸侯方国,对王朝所负担的义务是很有限的,也只能是名义上的服从”。这主要是因为(
)A.内外服制度弱化商王统治 B.商朝疆域局限于王畿地区C.商朝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D.商王对诸侯方国没有影响力5.商朝时期,占卜之风盛行,国家大事诸如祭祀、征战、田猎、收成等都要通过占卜来决定,占卜所用的龟甲和兽骨上刻有大量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从这些甲骨文的内容可以看出,商朝(
)A.内服与外服的关系 B.青铜器制作工艺精湛C.已经有了成熟历法 D.社会政治与经济状况6.西周初年规定,周王对诸侯国君有监国之制,诸侯国官吏要职须由周王任命,“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这些规定(
)A.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 B.维护了宗族血缘关系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势力 D.剥夺了诸侯国君权力7.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有很大的自主权,甚至还经常与商族处于战争状态。武王伐纣后,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这反映了西周分封制(
)A.保障了对地方权力的制衡 B.加强了中央集权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加强了君主专制8.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书中指出:“周王自称为“天子”,他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政权与族权相结合B.王权与神权相结合C.皇权独尊至高无上 D.中央集权9.西周时,我国已有金属工、木工、玉工、石工、陶工、纺织工、皮革工、武器制造工等,当时就有“百工”之说。这说明西周(
)A.手工业分工已相当细密 B.官府直接经营手工业C.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 D.手工业生产技术先进10.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领主强迫庶民和奴隶集体耕种,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材料所描述的土地制度(
)A.自然经济在逐步形成 B.收获全部上缴贵族C.土地国有是基本原则 D.私田可以进行买卖11.春秋战国时期,邓析在郑国聚徒讲习法律和诉讼,孔子在鲁国聚徒讲习六艺,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齐国还设立稷下学宫,广招天下学长,授以上卿,让他们带着徒弟来此讲学。这种局面(
)A.适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 B.标志百家争鸣时代的开始C.宣告了官学体系的瓦解 D.说明德治与法治之争兴起12.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老子和孔子A.进步与保守的观念并存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时代变迁与价值观影响政治判断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13.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形成了多样而复杂的政治关系,这其中显然不能避免的就是列国纷争和诸侯群雄割据,而各种联盟、同盟、敌对、友好的互动关系,也使得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异常复杂。材料所述现象的形成根源于(
)A.铁器牛耕的逐步推广 B.各国变法运动的兴起C.诸子百家思想的兴盛 D.周天子的控制力削弱14.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当“盟主”。齐国、晋国、楚国接续争雄,吴越争霸。诸侯成为“盟主”可以(
)A.取代周天子获得分封权力 B.成为诸侯国的“大宗”C.免除向周王室纳税的义务 D.号令各诸侯国的行动15.春秋时期,中原各诸侯国将周边的楚、越等国视为“戎狄”或“蛮夷”,经过长期的交往,到了战国以后,这些原本的“蛮夷”也被视为华夏的一部分。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民族交融开始出现 B.统一多民族国家正在形成C.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D.华夏认同观念正逐步增强16.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关爱百姓;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强调百姓的重要性;荀子主张“君舟民水”,认为百姓能决定君主的统治。这反映了先秦儒家(
)A.重视民众力量的思想倾向 B.倡导统治者与民平等C.治国思想获得统治者青睐 D.追求个人自由与公平17.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部分思想家的主张。下述主张的共同点是(
)思想家主张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孟子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墨子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韩非子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A.重视以人为本 B.强调自强不息C.崇尚天人合一 D.关注现实政治18.西周时期,诸侯分封的低级贵族也可领有世袭的封地,并可以自行在封地上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到战国中后期,被秦、赵等国君主授予爵位的新贵族,名义上也有封地,但一般只被授予“衣食租税”的征税权,不再被授予封地的行政权。这一转变(
)A.反映了国君集权的趋势 B.导致选官方式发生变革C.是政治权力下移的体现 D.完善了贵族的等级秩序19.在古书中,常常可以看到“爱士”、“养士”、“礼贤下士”、以及“士林”、“士流”、“士风”等等以士为中心词的称呼和用语。西周春秋之士是贵族最低等级;战国之士是一个流动的社会阶层,凡有一德一艺者皆可称士。战国时期士阶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传统贵族的没落B.平民地位的上升 C.学术文化的繁荣 D.富国强兵的需要20.余秋雨曾说:在甲骨文所刻画的商代之后,中华文化的第二个重大记忆应该放在哪里呢?毫无疑问,放在老子、孔子和他们引领的“诸子百家”时代。他们为中华文化进行了精神奠基,所达到的高度让人叹为观止。后代再杰出的思想家,往往也只是他们的追随者或别离者而已。作者意在强调(
)A.春秋战国是中国第二个文化繁荣时代B.诸子百家时代的成就优于商周时期C.“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的丰碑D.后代的思想家不可能超越诸子百家21.秦朝建立初期,秦始皇开展了“议帝号”、颂“秦德”、推行秦之“法式”、提倡“忠”之政治伦理等“合法性叙事”的活动。这些活动A.使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B.践行了儒家伦理道德思想C.消除了六国对社会影响 D.意在强化对秦政权的认同22.经考古证实,秦直道位于内蒙古、甘肃和陕西境内,路上有2-3道车辙,车辙两侧有较宽的路肩;车辙间的辙梁经过反复碾压,土质发黑,质地坚硬。由此可知秦直道A.推动了国家大一统的实现 B.加强了北方地区的边防C.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管辖 D.形成了全国性的道路网23.下表实质上反映了朝代世次帝号名讳代字举例秦一世始皇政—作正/谓正月为端月汉一世高祖邦国汉诏引书“协和万邦”为万国唐二世太宗世民/改“世”为代或为系,改“民”为人,从民之字改从氏;书王世充作“王充”清四世圣祖玄烨元其兄弟将“玄”改“元”A.汉字演变由繁到简 B.封建皇权持续独尊C.中央集权逐步加强 D.避讳不利阅读文献24.某学者发现古代史书中没有秦朝将“太尉”之职授予某人的记载,他得出结论说:“应当相信,秦代官制是有‘太尉’一职的,并因此而达到削弱丞相军权的目的……但实际上太尉一职并未委派给任何人。”这说明A.秦太尉设而不授服务于皇权 B.秦为加强皇权设置太尉一职C.秦设太尉一职属于后人杜撰 D.秦统一六国后已无设太尉必要25.秦立国后,不用宗亲贵族而大量任用来自六国的才智之士为相,这些人却无一老死于相位,都未世袭于子孙。秦灭六国后,非宗室贵族组成的官僚集团不希望贵族势力坐大,理所当然地拒绝实行分封制,从秦国发展而来的中央地方行政体系被完整地复制到秦王朝。这些举措(
)A.致使非宗室贵族的权力坐大 B.成为避免决策失误的有效方法C.适应了秦朝政治治理的需要 D.使贵族政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26.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提到:严格说来,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据此可知(
)A.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B秦汉最高统治集团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C.先秦以前通过实行郡县制达到封建统一D.秦汉时期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已趋成熟27.秦汉时期,地方长官要每年定期派计吏向中央汇报本地情况,相关文书称为“计簿”,内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等。这些原始数据经核实后,朝廷会根据结果对各级官吏予以黜陟赏罚,也会根据结果编制财政预算。据此可知,秦汉时期的上计制度A.具有农耕文明治理特点 B.杜绝了吏治腐败C.促进个体小农经济形成 D.抑制了豪强地主28.廷议是秦朝前期的重要制度。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丞相王绾等提出册封皇子。在廷议中,大部分大臣赞同王绾的建议。而廷尉李斯则以册封诸侯容易内乱为由,建议行郡县制,最终始皇认同李斯的意见,决定实行郡县制。由此可见,秦朝前期的廷议(
)A.避免了君主“兼听独断” B.折射出相权与君权的相互制衡C.体现出朝廷决策的审慎 D.保障了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29.如表摘录了一些春秋到西汉初期,关东六国人民对秦的言论,可见关东六国人民对秦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言论内容春秋时期“河山以东强国六…秦僻在雍州。”“秦与戎、翟同俗”战国后期“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无礼义之心”西汉初期“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仰上。A.心理隔阂的消弭B.文化共同体的构建C.各族同源的认同D.“大一统”政体确立30.翦伯赞《秦汉史》中这样描述:“为了建造阿房宫和骊山皇陵,残余贵族和无数俘虏,从荆楚、巴蜀斩伐木材,攀山越岭,丧失生命;手工业者离开作坊,走到遥远的会稽,替皇帝修筑官殿和雕刻功碑:广大的农民失去了土地和自山,被追去修筑长城。”材料反映的现象(
)A.表明秦朝法度严明B.加速了秦朝的灭亡C.维护了皇帝的权威D.扩大了帝国的疆域31.有学者认为:“文景之治”的和平繁荣景象下潜藏着一系列巨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风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未统一”与“伪统一”的并存。“未统一”是指汉朝前期并未将秦朝的全部领土都纳入统治,而“伪统一”则是指(
)A.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B.思想上实行的“无为而治”C.郡国并行下的诸侯林立 D.在西域采取“羁縻”政策32.董仲舒将《春秋》中的自然变化与社会政治的变化联系起来,并强调皇帝是上天的代言人,天下风调雨顺即表明皇帝贤明,灾害频繁则是上天在向皇帝示警。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的主要意图是(
)A.维护百姓的根本利益 B.宣扬“天人感应”思想C.探讨王朝兴衰的根源 D.希望君主实行“仁政”33.秦汉之初,丞相权力颇重,礼遇亦隆,由此常有君相间的冲突。汉初的丞相虽多深自贬抑,以缓和君臣关系,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对此,汉武帝亲政后(
)A.划分13个州部B.颁布“推恩令” C.增强尚书台作用 D.设立“中朝”34.有学者指出,实行了300多年的两汉选官制度——察举制。从实际情况观察,察举制确实为汉朝选出了许多人才。但任人唯亲、唯财、唯势,权门势家把持察举的结果,令其流弊百出。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A.察举制埋下汉末分裂割据的隐患 B.察举制对两汉政治具有双重影响C.权门势家把持察举使其不能持久 D.以官举士的方式不利于政治清明35.刘邦在翦除异性王后,大封同姓诸王,并杀白马为盟,立誓“非刘氏王,天下共击之者”。汉文帝继位后,他又陆续分封了许多同姓诸侯,并出现“藩国大者,夸(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官室百官同制京师”的现象。据此可知,汉初分封(
)A.蕴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隐患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C.实现了统治权力的合理分配 D.是对西周地方制度的完全继承36.史书记载,汉武帝伐四夷,国用不足,故税民田宅、船乘、畜产、奴婢等,皆平作钱数,这就是算缗钱。每千钱一算,出一等,贾人倍之,若隐不税,有告之,半与告人,余半入官,这就是告缗。汉武帝这些做法(
)A.承袭了汉初的政策 B.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C.抑制了商业的发展 D.为社会稳定提供了保障37.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列侯所献酎金(一种专供朝廷祭祀的黄金)的分量和成色不足为由,夺去106个列侯的爵位。这一举措(
)A.强化了中央集权B.意在充实国家财政C.消除了豪强势力 D.破除了世袭制度38.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许多杰出人物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壮志,张骞“凿空”的勇气,苏武绝不“屈节辱命”的精神,马援“马革裹尸”的情怀,班超“投笔从戎”的追求。他们的事迹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原因是都蕴含着(
)A.耕读传家的理想B.勤劳勇敢的品质C.家国天下的情怀 D.无为而治°的理念39.东汉时期在规模巨大的田庄中有农林牧各业还有从事某些手工业生产或进行一定的商业或高利贷的活动。在庄园中,一般采用集体耕作的方式,同时建有坞壁,备有私兵。这(
)A.埋下了封建割据的隐患 B.削弱了农民封建依附关系C.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推动了农业耕作方式巨变40.汉初允许盐铁私营,主要由富商、豪强所控制,他们以利为本,价格自由决定,质量参差不齐,百姓不堪其苦。武帝时实行盐铁专卖政策,“贵贱有平而民不疑………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这一变化说明专卖政策(
)A.促进了市场秩序的规范 B.完善了政府的经济职能C.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 D.增加了财政收入与来源二、材料分析题(共2题)41.春秋战国时期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当时流行“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争霸”战争的需要,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摘编自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材料二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是其故何也?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故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墨子·尚贤》所举者必有贤,所用者必有能……今夫上贤、任智、无常,逆道也,而天下常以为治……是废常上贤则乱,舍法任智则危。故曰:上法而不上贤。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韩非子·忠孝》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表现。(4分)(2)根据材料二,用一句话概括墨子和韩非在用人之道上认识的相同点。结合所学,指出当时各学派争鸣产生的影响。(6分)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对边疆地区高度重视。在北方,秦始皇派遣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出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下令修筑长城,将秦、赵、燕三国旧长城连接起来,有效地抵御了匈奴的南下侵扰。同时,秦始皇还在北方边疆设置了九原郡等郡进行管理。——摘编自林剑鸣《秦史稿》材料二
秦朝在南方地区积极开拓。秦始皇发动五十万大军南征百越,历经数年艰苦征战,最终将岭南地区纳入秦朝版图。秦朝在岭南设立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并迁徙大量中原人口到岭南,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和民族交融。——摘编自王子今《秦汉边疆与民族问题》材料三
秦朝对西南边疆也有所经营。秦始皇派遣常颏开通了五尺道,加强了秦朝与西南地区的联系,使得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部落开始被纳入秦朝的统治范围。——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1)根据材料,概括秦朝边疆治理的措施。(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秦朝边疆治理的历史影响。(6分)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910答案AAACDACAAC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ACADDADADC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DBBACBACDB题号31323334353637383940答案CDDBACACAA1.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题干“河北泥河湾遗址出土了100万年以前早期人类遗址21处,绝对年代距今近200万年”,可得出,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古人类的社会生活,不能得出社会贫富分化,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河北,不涉及其他地区,不能得出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格局,排除C项;结合所学,大约距今一万年前,中国进入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泥河湾人不属于新石器时代,属于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旧石器时代,排除D项。故选A项。2.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朝(中国)。据题干“夏朝已有刑法和赋税制度,还出现了官吏、军队等权力要素”,这意味着夏朝已经出现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进入阶级社会,A项正确;据材料,夏朝统治既依靠制度,还出现了军队等强制机关,方式多样,并非简单粗暴,排除B项;夏朝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权力结构,包括君主、官吏、军队等,这说明权力意识不仅仅是在“萌发”阶段,而是已经相对成熟,排除C项;夏朝虽然出现了一些权力机构,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国家治理体系已经完备,排除D项。故选A项。3.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夏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家天下’”并结合所学可知,启用武力取得王位后,“家天下”局面形成,王位在私家中传承下去,因此与材料描述相关的政治制度是王位世袭制,A项正确;夏朝时期还没有形成分封制,排除B项;宗法制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时间不符,排除C项;礼乐制度也是西周时期形成的政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4.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商朝中国。据材料,商朝只能直接控制离国都不远的王畿地区,对王畿以外的诸侯方国只能间接控制,反映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C项正确;内外服制度适应了商朝统治时期的现实情况,强化而非弱化商王统治,排除A项;王畿是商王直接控制的地区,商朝疆域还包括王畿以外间接控制的地区,排除B项;商王对诸侯方国有一定影响力,排除D项。故选C项。5.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材料中甲骨文的内容主要是占卜“诸如祭祀、征战、田猎、收成等”国家大事,通过“祭祀、征战”可了解商朝社会政治状况,“田猎、收成”可了解商朝经济状况,D项正确;国家管理实行内服与外服,不需要占卜,排除A项;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不是青铜器,排除B项;材料中甲骨文内容主要涉及国家大事,与历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6.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根据材料概括可知:西周初年,通过监国之制和官吏任命等措施,周王直接掌控了诸侯国重要官职的任命权,确保了中央对地方的影响力,这实际上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周王对对方官的任命权,而非同姓间的血缘关系,分封制的诸侯还涉及非血缘关系的诸侯和先代贵族,排除B项;地方势力较大的原因是分封制下诸侯的权利较大,掌握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力,而对官员的任命不会消除地方分裂割据势力,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了周王对地方官的部分任命,而非剥夺了诸侯国君的所有权力,排除D项。故选A项。7.C【详解】根据材料“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外服甚至还经常与商族处于战争状态。武王伐纣后,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及所学知识,可得知分封制与内外服制相比,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分封制保障了对地方权力的制衡,排除A项;西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排除B项;西周时期尚未形成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C项。8.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材料“周王自称为“天子”,他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可知,周天子既是天下共主,又是天下大宗,说明西周政治制度具有政权与族权相结合特点,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神权,排除B项;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其特点是皇权独尊至高无上,排除C项;秦朝确立了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A项。9.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本题材料“西周时,我国已有金属工、木工,玉工、石工、陶工、纺织工、皮革工、武器制造工等”可知,战国时期,手工业种类多样,分工细致明确,西周手工业分工已相当细密,A项正确,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官府直接经营手工业,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西周时期的手工业分工,而不是生产技术先进,排除D项。故选A项。10.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西周时期”、“把土地分隔成方块,领主强迫庶民和奴隶集体耕种,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可知这是对井田制的描述,井田制实质上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自然经济在逐步形成,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田收获租税交给贵族,私田收获供劳动者维持生活,排除B项;井田制下的土地不准买卖,排除D项。故选C项。11.A【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提出了不同的思想主张,并且借助聚徒讲习的方式传播其思想。不管是德治还是法治,或者仁政,其共同点都是为了重新构建社会秩序,适应社会变革的现实需要,A项正确;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之间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标志着官学统治地位开始瓦解,排除C项;儒家主张德治,法家主张法治。材料未涉及儒法之争兴起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12.C【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老子认为礼的出现是社会偏离了大道、仁义等道德观念逐步失败的产物,而孔子则认为礼是调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秩序的有效方式。结合所学可知,二者对礼的看法不同,是时代变迁背景下个体生长环境不同与价值判断观念不同造成的,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老子和孔子对礼的看法不同,但不能就此老子进步而孔子保守的结论,排除A项;老子对礼是持否定态度的,他的主张并未迎合封建贵族的政治诉求,排除B项;老子和孔子生活于春秋晚期,他们都主张退回到以前的社会当中去,因此他们的主张并未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排除D项。故选C项。13.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题干“政治格局异常复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器牛耕的逐步推广,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这就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使得更多的土地被开垦出来,私田数量增多。各诸侯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不断增强,而周王室的统治却日益衰落,各诸侯国不再听从周王室的号令,纷纷独立发展,争夺霸权,A项正确。各国变法运动的兴起,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政治变革的需要,是在铁器牛耕推广带来的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排除B项;诸子百家思想的兴盛,各个学派的思想家纷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国理念,为诸侯争霸提供了思想武器,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周天子的控制力削弱,为列国纷争和诸侯割据创造了条件,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14.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部分诸侯成为“盟主”,其自身的号召力不断增强,盟主可以在周王的加持下,号令诸侯,比如著名的历史事件“葵丘会盟”,D项正确;春秋时期,周王室权力式微,但在宗法和礼乐制度之下,各诸侯即使力量壮大,也不可取代周室,排除A项;成为“大宗”是宗法,尤其是血缘关系的直接结果,这是诸侯国君不能自己主动改变的,排除B项;诸侯受周天子分封,具有向其纳税,贡赋等义务,排除C项。故选D项。15.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依据材料“经过长期的交往,到了战国以后,这些原本的‘蛮夷”也被视为华夏的一部分”信息可知,战国时期,在民族间不断交往的过程中,“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这说明华夏认同感逐步增强,D项正确;民族交融开始出现中“开始”一词的说法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式形成是在秦朝,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华夏认同观念的逐步发展,不是强调兼并战争十分频繁,排除C项。故选D项。16.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和荀子主张“君舟民水”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强调民众的力量,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即强调民众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并不是与民平等,排除B项;先秦的儒家思想当时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视,排除C项;材料强调民众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并不是追求个人自由与公平,排除D项。故选A项。17.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可知,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孟子主张统治者实行仁政,墨子提倡尚贤的主张,韩非子主张实行法治,对人民进行严加管束。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主张解决现实的政治问题,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以人为本的思想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孟子强调君子要自强不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天人合一多指人与道合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与题意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8.A【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至战国(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诸侯分封的低级贵族也可领有世袭的封地,并享有众多特权。但到了战国中后期,被君主授予爵位的新贵族,只被授予“衣食租税”的征税权,不再被授予封地的行政权,这一转变反映了国君集权的趋势,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国君集权的趋势,未涉及选官方式的变革,排除B项;这一转变属于政治权力集中的体现,排除C项;这一转变反映了国君集权的趋势,不能完善贵族的等级秩序,排除D项。故选A项。19.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竞争激烈,各国都希望通过延揽贤士增强自己的实力,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由于这一需要,各国君主积极寻求有才能的人才以增强国家实力,促使“士”这一流动的社会阶层迅速发展,士人不再局限于传统贵族的身份,而是因为一技之长或有德有能被重用,此种背景下,士阶层得以形成和发展,D项正确;士阶层虽然属于最低等级的贵族,但其也属于贵族,排除A项;士阶层属于贵族的最低等级,并非平民,排除B项;学术文化繁荣是士阶层兴起的原因,但并非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富国强兵的需要,排除C项。故选D项。20.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材料“他们为中华文化进行了精神奠基,所达到的高度让人叹为观止”“后代再杰出的思想家,往往也只是他们的追随者或别离者而已”强调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后世影响深远,难以超越,是中国学术文化的丰碑,C项正确;春秋战国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同商周时期成就的对比,排除B项;不可能超越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21.D【详解】秦朝建立之初推行的一系列合法性叙事,意在构建政治合法性,强化民众对秦朝政权的认同,D项正确;A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秦朝推崇法家,排除B项;C项表述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22.B【详解】“车辙间的辙梁经过反复碾压,土质发黑,质地坚硬”说明秦直道经常使用,来往车辆比较多。而秦直道修建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加强北部边防,因此可知秦直道起到了加强北方地区边防的作用,B项正确;秦直道的修建是在大一统实现后,排除A项;实现了对地方直接管辖的是郡县制,排除C项;仅仅是秦直道并没有形成全国性的道路网,排除D项。故选B项。23.B【详解】从秦朝到清朝,都在避讳皇帝的名讳,这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皇权的独尊特征,B项正确;材料内容与汉字演变无关,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皇权而非中央集权,排除C项;D项与题干主旨不符,而且并非所有的避讳都是对文献进行更正,排除D项。故选B项。24.A【详解】材料反映了秦朝有“太尉”之职,但并未委派给任何人。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太尉掌管军事权力,但实际并未委派他人,证明皇帝自己掌管着军事权力,这说明秦朝太尉设而不授,完全服务于皇权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秦朝为加强皇权,对“太尉”一职设而不授,排除B项;秦朝创立三公九卿制,三公包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太尉一职并非杜撰,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秦朝对“太尉”一职设而不授,说明太尉十分重要,皇帝不允许其旁落他人,排除D项。故选A项。25.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立国后,“不用宗亲贵族而大量任用来自六国的才智之士为相”可知削弱贵族势力,“相位,都未世袭于子孙”说明打破世袭制,实行官僚政治,根据“非宗室贵族组成的官僚集团……拒绝实行分封制,从秦国发展而来的中央地方行政体系被完整地复制到秦王朝”分析,这一地方行政体系指的是郡县制,郡县制的实行削弱贵族势力,适应了秦朝政治治理的需要,C项正确;“致使非宗室贵族的权力坐大”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秦朝官员无独立自主权,官僚服从于皇帝,不可避免会出现决策失误,排除B项;秦朝中央、地方行政体系的实行是官僚政治形成的标志,但不能说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排除D项。故选C项。26.B【详解】材料提到“秦汉以来,中央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根据所学,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B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到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格局的发展概况,排除A项;从材料和史实可知,先秦的封建统一并非是实行郡县制的结果,排除C项;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的成熟是在隋唐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27.A【详解】依据材料“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可知涉及的方面基本都和农业相关,A项正确;“杜绝”表述错误,排除B项;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豪强地主,排除D项。故选A项。28.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前期(中国)。据材料“在廷议中,大部分大臣赞同王绾的建议。而廷尉李斯则以册封诸侯容易内乱为由,建议行郡县制,”、“最终始皇认同李斯的意见,决定实行郡县制。”可知,皇帝召集相关官员讨论政事,然后由皇帝根据讨论结果裁定朝廷决策,反映了朝廷决策的审慎,C项正确;皇帝召集相关官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由皇帝裁定,即所谓“兼听独断”,排除A项;材料不仅涉及丞相,还有其他官员,排除B项;“民主性和科学性”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29.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根据材料“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仰上。”可知秦的统一顺应了民心,因此,关东六国人民对秦的认识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大一统”政体确立,D项正确;心理隔阂的消弭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文化共同体的构建,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各族同源,排除C项。故选D项。30.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题干中描述了秦朝为了建造阿房宫、骊山皇陵和长城等大型工程,导致人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包括残余贵族和俘虏的死亡、手工业者离开作坊、农民失去土地等。这些现象表明秦朝的徭役和赋税沉重,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加剧,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B项正确,题干描述的现象主要体现的是秦朝的劳役繁重,而非法度严明,排除A项;虽然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皇帝的权威,但从长远来看,其带来的负面后果更为严重,排除C项;题干中的这些行为与扩大帝国疆域并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31.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国并行制。刘邦在统一战争中分封了七个异性功臣为诸侯王,他们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材料中的“伪统一”是指“郡国并行下的诸侯林立”,C项正确,对匈奴采取“和亲”是未统一的范畴,排除A项;“无为而治”不属于颠覆性的危险,排除B项;文景时期尚未对西域实行管理,排除D项。故选C项。32.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依据题干“提出皇帝是上天的代言人,即‘天子’代表上天治理人世。风调雨顺即是天子贤明,灾害频繁即是上天在向天子示警”可见,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理论,一方面神化了君主的权威,但另一方面也强调天子应遵循天意实行仁政,目的是希望君主施行仁政做明君,D项正确;董仲舒的思想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排除A;材料的主要意图是告诫君主施行仁政,主要意图不是宣扬“天人感应”思想,排除B项;探讨王朝兴衰的根源也不是主要意图,排除C项。故选D项。33.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秦汉之初,丞相权力颇重,常有君相间的冲突,为了解决相权与君权之间的矛盾,汉武帝时期设立“中朝”,分化相权,加强皇权,D项正确。划分13个州部是为了解决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项;颁布“推恩令”是为了解决诸侯国的问题,排除B项;东汉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君权,增强尚书台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34.B【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有两层意思,分别从积极作用以及流弊方面对两汉选官制度——察举制进行了全面评价,B项正确;察举制是选官制度,对汉末分裂割据没有直接的影响,排除A项;C项没有全面地体现该学者对察举制的认识,排除;D项过于绝对,察举制为汉朝选出了许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政治统治的,排除。故选B项。35.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初(中国)。根据材料“大封同姓诸王”“藩国大者,夸(跨)州兼郡……同制京师”可知,汉初的分封为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A项正确;汉初的分封制弱化了中央的控制,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合理分配”“完全继承”都不符合史实,排除C、D两项。故选A项。36.C【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武帝(中国)。根据“国用不足,故税民田宅、船乘、畜产、奴婢等,皆平作钱数,这就是算缗钱。每千钱一算,出一等,贾人倍之,若隐不税,有告之,半与告人,余半入官,这就是告缗”可知,算缗是对工商业主征收财产税,告缗是鼓励百姓揭发隐瞒财产的行为,目的是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限制和打击了富商大贾,这抑制了商业的发展;C项正确;汉初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汉武帝实行积极有为政策,大力干预经济,A项错误;算缗告缗措施,打击商人势力,与减轻农民负担无关,B项错误;西汉武帝时期国家向商人征收的财产税,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为社会稳定提供了保障”的表述夸大该做法的作用,D项错误。故选C项。37.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据题干“汉武帝以列侯所献酎金(一种专供朝廷祭祀的黄金)的分量和成色不足为由,夺去106个列侯的爵位”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以列侯所献酎金分量和成色不足为由夺去106个列侯的爵位,这一举措削弱了地方诸侯的势力,强化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夺去列侯爵位的主要目的并非充实国家财政,排除B项;这一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豪强势力,但并不能消除豪强势力,排除C项;酎金夺权这一举措并没有破除世袭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38.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可知这是原因分析题。时空范围是两汉时期。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体现了他以国家安定、抗击匈奴为首要任务,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家庭之上,蕴含着家国天下的情怀;张骞“凿空”,不畏艰难险阻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是为了国家的外交和贸易发展,同样体现了家国天下的情怀;苏武绝不“屈节辱命”,坚守对国家的忠诚,也是家国天下情怀的表现;马援“马革裹尸”,表达了为国家征战沙场、不惜牺牲生命的壮志,体现了家国天下的情怀;班超“投笔从戎”,放弃文职投身军旅,为国家安定贡献力量,同样蕴含着家国天下的情怀,C项正确;题干中这些人物的事迹主要与保家卫国、为国家奉献等相关,而非耕读传家的理想,排除A项;勤劳勇敢的品质不能全面准确地概括这些人物事迹广为流传的原因,他们的核心在于为国家的担当和奉献,排除B项;这些人物的作为与积极进取、保家卫国相关,与无为而治的理念完全相悖,排除D项。故选C项。39.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田庄中有农林牧各业还有从事某些手工业生产或进行一定的商业或高利贷的活动。在庄园中,一般采用集体耕作的方式,同时建有坞壁,备有私兵”可知,田庄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田庄内备有私兵,容易形成割据势力,A项正确;田庄经济具有自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4777-2024知识产权(IP)核保护指南
- 高三冲刺口号
- 新生入学登记表自我鉴
- 《儿童心理健康维护》课件
- 《平均变化率定》课件
- 2024学年绵阳中学高二数学第一学期期中试题卷附答案解析
- 小学消防课件
- 地产项目古北水镇定向古镇寻宝团队建设团建活动策划案
-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二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学试题
- 《销售技巧整体培训》课件
- 保安公司转让合同范例
- 2024保密知识教育考试题及答案(基础+提升)
-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康复研究进展》
- 视光门诊年终总结及计划
- 汉语拼音默写表及拼读专练
- 《汽车保险与理赔》-教学设计
- 超市营运培训教案公开课
- 2024年新华社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菊花课件教学课件
- 非遗文化云南布朗簪花
- 2024年安全员B证理论考试题及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