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2024年五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PAGEPAGE1专题14种群、群落五年考情考情分析种群、群落2020年山东卷第10题2020年山东卷第11题2021年山东卷第10题2021年山东卷第11题2021年山东卷第19题2022年山东卷第12题2022年山东卷第19题2022年山东卷第24题2023年山东卷第11题2023年山东卷第19题2023年山东卷第24题2024年山东卷第11题2024年山东卷第18题种群密度、种群数量的变化是种群与群落部分的高频考点。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生物(如酵母菌、藻类、细菌等)在特定的环境条件(如培养基、培养液、池塘等)下或在有其他生物(外来物种入侵)或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培养液)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下,种群数量的变化也成为考查的热点。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大多以坐标曲线、图表及新情境等形式呈现,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1、(2024山东高考)棉蚜是个体微小、肉眼可见的害虫。与不抗棉蚜棉花品种相比,抗棉蚜棉花品种体内某种次生代谢物的含量高,该次生代谢物对棉蚜有一定的毒害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统计棉田不同害虫物种的相对数量时可用目测估计法B.棉蚜天敌对棉蚜种群的作用强度与棉蚜种群的密度有关C.提高棉花体内该次生代谢物的含量用于防治棉蚜属于化学防治D.若用该次生代谢物防治棉蚜,需评估其对棉蚜天敌的影响【答案】C【解析】〖祥解〗1、探究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用目测估计法或记名计算法进行统计。2、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详析】A、统计棉田不同害虫物种的相对数量时可用目测估计法或记名计算法,A正确;B、棉蚜天敌属于密度制约因素,因此棉蚜天敌对棉蚜种群的作用强度与棉蚜种群的密度有关,B正确;C、提高棉花体内该次生代谢物的含量用于防治棉蚜属于生物防治,C错误;D、该次生代谢物对棉蚜有一定的毒害作用,也可能对棉蚜天敌也有影响,说明若用该次生代谢物防治棉蚜,需评估其对棉蚜天敌的影响,D正确。故选C。2、(2024山东高考)种群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死亡率。不同物种的甲、乙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随时间推移种群密度逐渐增加,a为种群延续所需的最小种群数量所对应的种群密度;甲、乙中有一个种群个体间存在共同抵御天敌等种内互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乙种群存在种内互助B.由a至c,乙种群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逐渐增多C.由a至c,乙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呈“S”形D.a至b阶段,甲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答案】AC【解析】〖祥解〗由图可知,横坐标是种群密度,纵坐标是种群增长率,随种群密度增加,甲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乙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逐渐下降。【详析】A、a为种群延续所需的最小种群数量所对应的种群密度,而由a至c,乙种群的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说明其存在种内互助,避免种群灭绝,A正确;B、由a至c,乙种群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说明呈S形增长,增加的个体数目先增大后减小,B错误;C、由a至c,乙种群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逐渐下降为0,增长率变为0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故乙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S”形,C正确;D、a至b阶段,甲种群增长率大于0,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错误。故选AC。3、(2023山东高考)对某地灰松鼠群体中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逐年观察,并统计了这些灰松鼠的存活情况,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所观察的这些灰松鼠构成一个种群B.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需用标记重捕法C.据图可推测出该地的灰松鼠种内竞争逐年减弱D.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答案】D【解析】〖祥解〗种群是指同一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标记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一种估算法。【详析】A、种群是指同一区域内同种生物全部个体,根据题意“对某地灰松鼠群体中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逐年观察,并统计了这些灰松鼠的存活情况”可知,观察的并非是该地的全部灰松鼠,A错误;B、标记重捕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一种估算法,若要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可采用逐个计数法,B错误;C、图示为“某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的逐年存活情况”,由图可知,随着灰松鼠年龄的增大,其存活率逐渐下降。但当地灰松鼠的种群数量未知,不能推断其种内竞争的情况,C错误;D、据图可知幼体存活率下降较高,0-1年死亡个体较多,成年后死亡较少,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D正确。故选D。4、(2023山东高考)某种动物的种群具有阿利效应,该动物的种群初始密度与种群增长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其中种群增长速率表示单位时间增加的个体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初始密度介于0~a时,种群数量最终会降为0B.初始密度介于a~c时,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将种群保持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D.若自然状态下该动物种群雌雄数量相等,人为提高雄性占比会使b点左移【答案】AC【解析】〖祥解〗阿利效应,群聚有利于种群的增长和存活,但过分稀疏和过分拥挤都可阻止生长,并对生殖发生负作用,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的最适密度。许多小种群不稳定,一旦种群密度低于某一水平,种群的相互作用就会消减。【详析】A、初始密度介于0~a时,即种群密度小于种群生长的最适密度,对种群的生长起到阻止作用,因而种群数量最终会降为0,A正确;B、初始密度介于a~c时,应分两段来分析。在种群数量小于b时,其死亡率大于出生率,当种群数量大于b时,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表现为种群数量上升,B错误;C、将种群保持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此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同时在种群密度高于c时进行捕获并保留在c,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C正确;D、自然状态下雌雄数量相等,从性别比例上看最有利于种群繁殖,此时人为提高雄性比例,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性别比例失调,不利于种群密度增长,使种群增长速率减小;即人为提高雄性比例时,需要更大的种群密度才能弥补,使种群增长率维持到0而不为负,即此时b点右移,D错误。故选AC。5、(2023山东高考)研究群落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时;不仅要统计物种数,还要统计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数量。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可用相对多度表示。在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过程中,植物物种甲、乙和丙分别在不同阶段占据优势,它们的相对多度与演替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1)该群落演替与在火山岩上进行的群落演替相比,除了演替起点的不同,区别还在于该群落演替类型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区别即可)(2)在研究该群落植物类群丰富度的过程中,统计丙的相对数量采用了记名计算法。根据记名计算法适用对象的特点分析,丙的特点是___________。(3)据图分析,第30年至第50年乙种群密度的变化是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能确定”),原因是_____________。(4)该农田退耕前后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____________。【答案】(1)时间短,速度较快(2)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3)①.不能确定②.由于30-50年丙的相对多度在增加,故无法确定该群落总的植物个体数的变化,相应的,虽然乙植物占比(相对多度)在减小,但无法确定其具体的种群密度在减小,可能只是丙个体数目增加的更快,占比更多,优势取代(4)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解析】〖祥解〗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小问1详析】退耕农田自然演替是在有一定植被的基础上进行的,为次生演替,火山岩上进行的群落演替为初生演替。初生演替比次生演替经历的时间长,速度较缓慢,次生演替的影响因素是要是人类活动,而初生演替的影响因素是自然元素。【小问2详析】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小问3详析】群落中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该群落所有植物个体数的百分比可用相对多度表示,第30年至第50年乙种群的相对多度下降,图中纵坐标为相对多度,是该种植物个体数所占百分比,而不是具体的数目,其变化无法直接反映种群密度的变化。由于30-50年丙的相对多度在增加,故无法确定该群落总的植物个体数的变化,相应的,虽然乙植物占比(相对多度)在减小,但无法确定其具体的种群密度在减小,可能只是丙个体数目增加的更快,占比更多,优势取代。【小问4详析】该农田退耕前后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6、(2022山东高考)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该种群的补充量。某实验水域中定期投入适量的饲料,其他因素稳定。图中曲线Ⅰ表示该实验水域中某种水生动物的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的关系,曲线Ⅱ表示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亲体数量约为1000个时,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B.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C.亲体数量大于1000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种群达到稳定状态D.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答案】B【解析】〖祥解〗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详析】A、亲体数量约为1000个时,该种群的补充量等于亲本数量,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是K值,根据种群的增长率变化可知,捕捞后种群数量处于K/2时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A错误;B、图中曲线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单位时间内补充量最多,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B正确;C、当亲体数量大于1000时,一个繁殖周期过后的种群数量(补充量)仍为1000,说明种群处于衰退状态,C错误;D、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故选B。7、(2022山东高考)在一个群落中随机选取大量样方,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频度分级标准如表所示。在植物种类分布均匀且稳定性较高的生物群落中,各频度级植物物种数在该群落植物物种总数中的占比呈现一定的规律,如图所示。频度级1%~20%21%~40%41%~60%61%~80%81%~100%ABCDE(1)若植物甲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则植物甲的频度最可能属于______级,而调查发现该频度级中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种,则乙的种群密度和分布范围的特点分别是______、______。(2)若某草地植物物种的频度级符合上图所示比例关系,且属于D频度级的植物有16种,则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______种。(3)若研究植物甲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______(填标号)。A.甲在该区域出现的频率 B.甲的种群密度C.甲的植株高度 D.甲与其他物种的关系(4)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可能会发生演替。群落演替的原因是______。【答案】(1)①.E②.小
③.广(2)200(3)ABCD(4)环境不断变化;生物本身不断的繁殖,迁移或者迁徙;种内与种间关系的改变;人类活动的干扰【解析】〖祥解〗生态位:1、概念: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2、研究内容:(1)植物:在研究领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2)动物: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小问1详析】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上最多、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而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因此若植物甲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则植物甲的频度最可能属于E级。调查发现E级中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种,说明植物乙的种群密度小,同时说明植物乙在整个群落中分布范围广。【小问2详析】由图可知,D频度级物种数所占百分比为8%,属于D频度级的植物有16种,则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16÷8%=200种。【小问3详析】研究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该区域出现的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同时也要研究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故选ABCD。【小问4详析】群落演替的原因:①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但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②生物本身不断的繁殖,迁移或者迁徙。③种内与种间关系的改变。④人类活动的干扰:人对生物群落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的自然因素。8、(2021山东高考)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L、M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中不放螺,M中放入100只螺。一段时间后,将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并开始统计L、M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B.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乙藻>甲藻>丙藻C.图示L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竞争D.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答案】A【解析】〖祥解〗题干分析,L玻璃缸不放螺,做空白对照,M中放入100只螺,则M中藻类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为甲藻数量增加,乙藻和丙藻数量减少,甲藻成为优势物种。将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随着时间的变化,甲藻数量减少,乙藻数量先升后降,丙藻数量慢慢上升,据此答题。【详析】AB、结合两图可知,在放入螺之前,甲藻数量多,乙藻数量其次,丙藻数量较少,放入螺之后,甲藻的数量减少明显,乙藻其次,丙藻数量增加,说明螺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且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甲藻>乙藻>丙藻,A正确,B错误;C、刚引入螺时,因为螺偏好吃甲藻,甲藻数量下降,乙藻竞争压力减少导致其数量上升。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很可能是甲藻数量太少无法满足螺的食物需求,螺开始大量捕食乙藻而导致乙藻在峰值之后下降,C错误;D、生态系统是由该区域所有生物和生物所处的无机环境构成,甲、乙、丙藻只是该区域的部分生物,D错误。故选A。9、(2021山东高考)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结果取整数)A.66只/公顷B.77只/公顷C.83只/公顷D.88只/公顷【答案】B【解析】〖祥解〗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详析】分析题意可知: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鼠中有5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故可将第一次标记的鼠的数量视为39-5=34只,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只,设该区域该种鼠的种群数量为X只,则根据计算公式可知,(39-5)/X=15/34,解得X≈77.(2021山东高考)07,面积为一公顷,故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77只/公顷。B正确。故选B。10、(2021山东高考)种群增长率是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若某种水蚤种群密度与种群增长率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水蚤的出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而降低B.水蚤种群密度为1个/cm3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C.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降低D.若在水蚤种群密度为32个/cm3时进行培养,其种群的增长率会为负值【答案】BC【解析】〖祥解〗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群增长率逐渐降低,当种群密度达到24个cm3,种群增长率为0,说明其数量达到最大。【详析】A、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斗争加剧,资源空间有限,所以出生率降低,A正确;B、水蚤种群密度为1个/cm3时,种群增长率最大,但由于种群数量少,所以此时不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刻,B错误;C、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不一定降低,例如当种群密度为1cm3,增长率为30%,增长量为0.(2021山东高考)3,而当种群密度为8个/cm3时,增长率大约20%,增长量为1.(2021山东高考)6,C错误;D、从图中看出当种群密度达到24个cm3,种群增长率为0,说明其数量达到最大,可以推测当种群密度为32个/cm3时,种内斗争进一步加剧,出生率将小于死亡率,增长率为负值,D正确。故选BC。11、(2022山东高考)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若在某封闭鱼塘中捕获了1000条鱼售卖,第2天用相同方法捕获了950条鱼。假设鱼始终保持均匀分布,则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约为()A.2×104条 B.4×104条 C.6×104条 D.8×104条【答案】A【解析】〖祥解〗由题“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假设该种群总数为x,则有1000/x=950/(x-1000),求出x即为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详析】由题“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假设该种群总数为x,则有1000/x=950/(x-1000),计算得出x=2×104,即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为2×104条,A正确,BCD错误。故选A。12、(2020山东高考)草方格沙障是用干的麦草、稻草、芦苇等扎成方格形状固定于沙中,并在方格中播撒固沙植物的种子,用来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一种治沙方法。某地用该方法治理正在沙化的土地并取得良好效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草方格能蓄积降水促进固沙植物生长B.微生物对草方格材料的分解改善了土壤结构C.该过程改变了演替速度但没有改变演替方向D.该方法可增大治理区域的物种丰富度【答案】C【解析】〖祥解〗根据题意,草方格可用于防风固沙、涵养水分,治理沙漠化,有利于土壤的形成和植物的生长,据此分析。【详析】A、草方格能防风固沙、涵养水分,有利于蓄积降水,促进固沙植物生长,A正确;B、大多数微生物属于分解者,其对草方格材料的分解可增加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有利于土壤结构的改善,B正确;C、该过程是人工干预了当地的群落演替过程,不但改变了演替速度,也改变演替方向,C错误;D、该方法有利于土壤的形成,促进植物的生长,有利于其他生物的定居和物种丰富度的增加,D正确。故选C。13、(2020山东高考)某山区的一些退耕地,随着退耕年限的增长,优势物种由喜阳的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逐渐向耐阴的多年生草本转变,有的地段可出现灌木林,甚至森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退耕地逐渐转变为森林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B.喜阳植物形成的遮阴环境有利于耐阴植物生长C.该山区从低到高植被分布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森林形成后水土流失减少,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答案】C【解析】〖祥解〗根据题意,该地区退耕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生物群落具有的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是指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光照、湿度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或同一种群密度不同的现象。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等,其中在生态系统中的调节气候的作用,如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等属于间接价值,据此分析。【详析】A、退耕地逐渐转变为森林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中的次生演替,A正确;B、较低光照条件有利于耐阴植物的生长,故喜阳植物形成的遮阴环境有利于耐阴植物生长,B正确;C、该山区从低到高植被分布不同,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D、森林形成后水土流失减少,体现了森林在调节生态系统方面的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正确。故选C。一、单选题1.(2024·山东菏泽·二模)滨螺是潮间带常见的一种捕食者,行动缓慢,活动范围小,喜食各种藻类尤其是浒苔。藻类种数与滨螺种群密度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将滨螺迁入一个新的没有天敌的海域,则其种群数量会呈“J”形增长B.须用标记重捕法对滨螺进行密度调查,标记物不能影响滨螺的行动能力C.滨螺密度在150个/m2左右时藻类的种群密度最大D.滨螺对浒苔种群数量的影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答案】D〖祥解〗分析图示可知,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滨螺密度的增加,藻类种数(多样性)逐渐增加,超过一定范围,随着滨螺密度的增加,藻类种数(多样性)降低。【详析】A、种群数量的增长受到食物、空间、气候、天敌及其他竞争物种的影响,因此若将滨螺迁入一个新的没有天敌的海域,则其种群数量不一定会呈“J”形增长,A错误;B、滨螺行动缓慢,活动范围小,调查其种群密度不适宜用标记重捕法,B错误;C、由图可知,滨螺密度在150个/m2左右时藻类的种类最多,但种群密度不一定最大,C错误;D、滨螺捕食浒苔,滨螺对浒苔种群数量的影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D正确。故选D。2.(2024·山东临沂·二模)为衡量甲、乙两种植物的竞争能力,科学家进行了取代种植实验,即将甲、乙植物按照不同比例进行混合种植,并计算收获时的种子产量比值,结果如图所示(M=播种甲的种子数/播种乙的种子数,N=收获甲的种子数/收获乙的种子数)。N个M=N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当M=b时,收获甲的种子数等于收获乙的种子数B.若M>b,则甲与乙竞争时乙处于劣势C.乙种群对甲种群数量的影响属于密度制约因素D.在自然状态下,若观测到某年M值为a,则将来甲可能被乙取代【答案】A〖祥解〗曲线可知,当播种时甲的种子数显著多于乙的种子数时即M增大,则N也增大;当M=N时,代表(甲播种的种子数/乙播种的种子数)=(收获时甲种子数/收获时乙种子数),可理解为两种生物收获与播种比相等,甲、乙达成竞争平衡。【详析】A.图中,当M=b时,M=N,代表(甲播种的种子数/乙播种的种子数)=(收获时甲种子数/收获时乙种子数),收获的甲种子数不一定等于收获的乙种子数,A错误;B.图中,若M>b,则N>M,说明甲的收获种子数比乙的收获种子数多,甲与乙竞争时乙处于劣势,B正确;C.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甲种群对乙种群数量的影响与种群密度有关,属于密度制约因素,C正确;D.图中,若观测到某年M值为a,则收获时N的数值小于a,说明甲的收获种子数小于乙的收获种子数,则预测在未来甲会被淘汰,D正确。故选A。3.(2024·山东德州·二模)两物种之间的竞争结果取决于个体利用共占资源的相对效率。在某群落中,物种A和B需要的空间和食物资源相似,两者的可用资源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M、N分别表示支持物种A、B生存所需的基本资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支持物种A生存所需的资源水平高,则A为优势竞争者B.随可用资源水平逐渐降低,物种A、B间竞争越来越激烈C.可用资源水平低于M后,物种A的种群增长率会持续为0D.当可用资源水平低于N时,物种B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答案】D〖祥解〗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详析】A、由图可知,物种B生存所需资源更低,使得该种生物在占有资源和竞争上拥有很大优势,是优势竞争者,A错误;B、随着可用资源水平逐渐降低,低于M时不能满足A生存所需的基本资源,物种A面临灭绝,低于N时,不能满足B生存所需的基本资源,物种B面临灭绝,故物种A、B间竞争会逐渐减弱,B错误;C、可用资源水平低于M后,资源降低到A生存所需以下,物种A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增长率小于0,C错误;D、当可用资源水平低于N时,资源降低到B生存所需以下,物种B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物种B的种群数量会下降,D正确。故选D。4.(2024·山东德州·二模)二化螟和褐飞虱是两种水稻害虫。水稻茎被二化螟啃食后会释放挥发物A,对褐飞虱的天敌稻虱缨小蜂具有显著的排斥作用;水稻茎叶的汁液被褐飞虱吸食后会释放挥发物B,能吸引二化螟雌虫来产卵,同时降低了二化螟的卵被稻螟赤眼蜂寄生的风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稻虱缨小蜂和稻螟赤眼蜂可用于水稻害虫的生物防治B.二化螟的存在能减轻褐飞虱对水稻的危害C.二化螟和褐飞虱之间存在原始合作的种间关系D.褐飞虱通过影响二化螟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其种群密度【答案】B〖祥解〗生物种间关系包括捕食、寄生、种间竞争等。①捕食:一种生物以另外一种为食的现象;②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③种间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详析】A、分析题意,稻虱缨小蜂是水稻害虫的天敌,而稻螟赤眼蜂可寄生在二化螟体内,稻虱缨小蜂和稻螟赤眼蜂可用于水稻害虫的生物防治,A正确;B、水稻茎被二化螟啃食后会释放挥发物A,对褐飞虱的天敌稻虱缨小蜂具有显著的排斥作用,即二化螟的存在可减少稻虱缨小蜂的数量,不利于减轻褐飞虱对水稻的危害,B错误;C、二化螟诱导水稻释放的挥发物对褐飞虱卵寄生天敌稻虱缨小蜂具有显著的排斥作用,而二化螟雌成虫亦能利用褐飞虱诱导的水稻挥发物,选择合适的水稻产卵,降低其卵被稻螟赤眼蜂寄生的风险,可见二者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原始合作关系,C正确;D、植物被褐飞虱吸食后会释放挥发物B,能吸引二化螟雌虫来产卵,提高其出生率,同时降低了二化螟的卵被稻螟赤眼蜂寄生的风险,降低死亡率,说明褐飞虱通过影响二化螟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其种群密度,D正确。故选B。5.(2024·山东青岛·二模)某种榕小蜂进入榕果内产卵繁殖并专一性地帮助传粉,另一种榕小蜂也将卵产在榕果内但不帮助传粉。它们产卵时间存在分化,如果非传粉小蜂先进入榕果产卵,该榕果常常会脱落;如果非传粉榕小蜂在传粉小蜂之后或同期进入榕果产卵,榕果会分泌一些次生代谢物,导致这两种小蜂幼体发育受到影响。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榕树和传粉榕小蜂的寄生关系是协同进化的结果B.传粉榕小蜂与非传粉榕小蜂的数量均会周期性波动C.次生代谢物的气味可作为物理信息调节种间关系D.传粉榕小蜂与非传粉榕小蜂的竞争将导致该系统崩溃【答案】B〖祥解〗分析题意可知:榕树依靠传粉榕小蜂为之传粉,传粉榕小蜂在榕树榕果中产卵,为其幼体唯一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说明是互利共生关系;另外非传粉榕小蜂也将卵产在榕果内,说明传粉榕小蜂和非传粉榕小蜂之间形成竞争关系。【详析】A、榕树依靠传粉榕小蜂为之传粉,榕小蜂在榕树花序中产卵,以榕树花序为其幼体唯一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说明它们之间互惠互利,是互利共生关系,A错误;B、生物周期现象又称生物节律,即生物的生命活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传粉榕小蜂与非传粉榕小蜂的数量均会周期性波动,B正确;C、次生代谢物的气味可作为化学信息调节种间关系,C错误;D、传粉榕小蜂与非传粉榕小蜂存在竞争关系,使得两者之间处于动态平衡,D错误。故选B。6.(2024·山东·三模)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不同的种群采用不同的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一般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一般采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B.调查高速公路一侧某种绿化树的种群密度适合采用等距取样法进行取样C.动物在被捕捉过一次以后更难被捕捉,通过标记重捕法获得的数据要比实际数据偏高D.减小样方的面积便于统计个体数量,所以能降低调查的误差【答案】D〖祥解〗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1)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2)调查乔木的种群密度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选用的样方面积大;(3)对样方中位于顶点和边线上的个体计数时,采用取相邻两边和这两边的顶点原则。2.计算种群密度时,样方法是计算各个样方内种群数量的平均值,计算时要注意样方的面积大小相等,标志重捕法也要根据环境面积,再计算种群密度,而不是一定面积内的个体数。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详析】A、对于植物来说,其种群密度的调查一般采用样方法。而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则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A正确;B、高速公路一侧某种绿化树呈带状分布,调查其种群密度适合采用等距取样法进行取样,B正确;C、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动物在被捕捉过一次以后更难捕捉,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使得估算值高于实际值,C正确;D、减小样方的面积便于统计个体数量,但会使调查的误差增大,D错误。故选D。7.(2024·山东泰安·模拟预测)研究者发现某些啮齿类种群数量爆发后又急剧下降。解剖未发现大规模流行的病原体的啮齿类,但尸体普遍具有以下特征:低血糖、肝脏萎缩、淋巴组织退化等,在此基础上提出“种群内源性自动调节理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啮齿类天敌数量增多不属于种群内源性自动调节B.啮齿类激烈的种内竞争属于种群内源性自动调节C.种群内源性自动调节属于密度制约因素D.种群内源性自动调节有利于种群的持续性发展【答案】B〖祥解〗1、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2、外源性因素主要包括气候、食物、疾病、寄生、捕食等;内源性因素主要包括领域行为和内分泌调节。【详析】AB、外源性因素主要包括气候、食物、疾病、寄生、捕食等,所以啮齿类天敌数量增多属于种群外源性自动调节,激烈的种内竞争也属于种群外源性自动调节,A正确,B错误;CD、由题干信息可知,某些啮齿类种群数量爆发后又急剧下降,解剖未发现大规模流行的病原体的啮齿类,但尸体普遍具有以下特征:低血糖、肝脏萎缩、淋巴组织退化等,在此基础上提出“种群内源性自动调节理论”,所以种群内源性自动调节属于密度制约因素,有利于种群恢复正常水平,使其可持续发展,CD正确。故选B。8.(2024·山东泰安·模拟预测)M和N为某生态系统中的两个动物种群,科研人员对这两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行分析,得到如图所示曲线,纵坐标ω表示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不考虑迁入、迁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t2阶段,M、N种群数量都在增长 B.t3时M、N种群的增长率相同C.t5时M、N种群的增长率相同 D.t4时N种群的种群数量大于M种群的种群数量【答案】C〖祥解〗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详析】A、纵坐标ω表示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t1-t2阶段,N种群的ω<1,说明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在下降,A错误;B、由图可知,t3时M、N种群的ω相同,即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相同,增长率不一定相同,B错误;C、由图可知,t5时M、N种群的ω相同,且为1,说明此时M、N种群都达到了K值,此时的增长率都为0,C正确;D、由图可知,t4时N种群的种群数量大于M种群的ω>1,种群数量在增加,M种群的ω<1,种群数量在下降,但由于两个种群起始数量未知,故无法判断此时N、M种群数量的关系,D错误。故选C。9.(2023·山东潍坊·三模)某地冰川退缩后逐渐从原生裸地演替到顶级群落,研究人员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式,按照冰川退缩时间在冰川退缩地设置若干连续样地,通过评估不同样地土壤矿质元素、固碳释氧、土壤保持、涵养水源等方面的功能价值,分析植被演替规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冰川退缩地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B.距离冰川最近的样地,地表植被最简单C.演替的最终群落类型受人类活动影响D.固碳释氧、土壤保持、涵养水源均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答案】D〖祥解〗由题意可知,该演替从原生裸地开始,属于初生演替。题中所述的固碳释氧、土壤保持、涵养水源均是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详析】A、该冰川退缩地上进行的演替是从原生裸地开始的,属于初生演替,A正确;B、距离冰川最近的样地,演替还在最初阶段,地表植被最简单,B正确;C、人类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和方向,演替的最终群落类型受人类活动影响,C正确;D、固碳释氧、土壤保持、涵养水源均是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故选D。10.(2024·山东威海·二模)美国白蛾幼虫喜食法桐、桑、柳等的叶肉,是给林业生产带来严重危害的害虫,目前常采用挂设黑光灯诱杀成虫、施加性信息素诱捕雄虫、释放天敌周氏啮小蜂或喷洒白僵菌粉剂等方式进行防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美国白蛾和白僵菌均相当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B.研究美国白蛾的生态位时需研究其出现频率、种群密度、食物及天敌C.挂设黑光灯或施加性信息素诱捕器均通过直接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美国白蛾进行防治D.周氏啮小蜂和白僵菌均是影响美国白蛾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答案】D〖祥解〗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由于不同物种的食物和栖息地可能存在重叠,因此生态位可能出现重叠的现象。【详析】A、美国白蛾属于消费者,白僵菌与植株是寄生关系,也属于消费者,A错误;B、研究美国白蛾的生态位时需研究其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B错误;C、挂设黑光灯或施加性信息素诱捕器均通过直接影响出生率对美国白蛾进行防治,C错误;D、周氏啮小蜂和白僵菌均是影响美国白蛾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D正确。故选D。【『点石成金』】11.(2023·山东潍坊·三模)黑刺粉虱是茶园的主要害虫之一,成虫主要聚集在未完全展开的嫩叶上刺吸为害,且偏好在茶树上部幼嫩叶片产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调查黑刺粉虱种群密度应在茶树上随机选取部分嫩叶计数B.黑刺粉虱种群数量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会出现种群爆发C.黑刺粉虱与茶树的寄生关系,是物种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D.利用微生物农药杀灭黑刺粉虱属于生物防治【答案】A〖祥解〗1、种群密度:在单位面积或者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2、生物防治是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三大类,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成本低,防治面广。【详析】A、调查种群密度应该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据题意,黑刺粉虱成虫主要聚集在未完全展开的嫩叶上刺吸为害,且偏好在茶树上部幼嫩叶片产卵,所以如果只选取部分嫩叶计数,会导致调查结果偏高,A错误;B、如果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特定条件下,黑刺粉虱种群数量会出现种群爆发,B正确;C、据题意“成虫主要聚集在未完全展开的嫩叶上刺吸为害”,说明黑刺粉虱与茶树是寄生关系,是物种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D、微生物农药是利用微生物或其代谢物来防治病虫害的,属于生物防治,D正确。故选A。12.(2024·山东济宁·三模)某种螺捕食A、B、C三种藻类,但喜好不同。向玻璃缸中加入等数量的三种藻类,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向缸内加入一定数量的该种螺,并开始统计三种藻的数量,结果如图。实验期间螺的数量不变,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玻璃缸为一个微型生态系统,应置于散射光下B.无螺时A藻竞争力最强,该螺对A藻的捕食喜好最强C.种间竞争是导致B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原因D.螺对藻的捕食喜好符合“收割理论”有利于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答案】C〖祥解〗向玻璃缸中加入等量的三种藻,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向缸内加入一定数量的某螺,随着时间的变化,A藻数量减少,B藻数量先升后降,C藻数量慢慢上升。【详析】A、该玻璃缸为一个微型生态系统,应置于散射光下,因为光照为生态系统提供能量,A正确;B、无螺时A藻数量最多,说明A藻竞争力最强,向玻璃缸中加入等量的三种藻,培养一段时间后,刚放入某螺时,A藻数量最多,说明无螺时A藻竞争力最强;放入螺之后,A藻的数量减少最明显,说明该螺对A藻的捕食喜好最强,B正确;C、B藻数量在峰值时A藻和C藻数量都较少,种间竞争并不强,B藻数量在峰值后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与玻璃缸代谢废物积累、无机盐减少等环境因素有关,C错误;D、一种藻类的过度繁殖会造成其他藻类的消亡,螺对竞争优势藻的捕食偏好,会控制该种藻类的数量,可以给其他藻类腾出空间,增加藻的物种多样性,D正确。故选C。13.(2024·山东·二模)生活在潮间带的滨螺常以小型绿藻浒苔为食,下图1表示该潮间带中的藻类物种数与滨螺密度的关系,图2中甲、乙表示该潮间带的两个种群,曲线表示(=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据图推测滨螺可能会改变潮间带中藻类的优势种B.随着滨螺密度增加,浒苔密度将先增加后下降C.浒苔中有机物的能量会有10%~20%进入滨螺体内D.t2→t4甲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t2和t3时刻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相同【答案】A〖祥解〗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结构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性别比例会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3、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4、题图分析:一定范围内,藻类物种数随滨螺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达到类物种数后,藻类物种数随滨螺密度增加而降低。【详析】A、由图可知滨螺种群密度的改变会影响潮间带中藻类种类,使得潮间带群落的丰富度发生改变,因此,潮间带中藻类的优势种也可能发生改变,A正确;B、潮间带的滨螺与浒苔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因此,随着滨螺密度增加,浒苔密度将先减少,滨螺的食物来源减少,导致滨螺种群密度下降,然后浒苔密度将增加,B错误;C、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两个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传递效率一般在10%~20%之间,不是浒苔和滨螺两种生物之间的传递效率,C错误;D、t2和t3时刻乙种群的δ均为1.5,但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因此t2和t3时刻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同,D错误。故选A。14.(2024·山东德州·三模)生长于较高密度种群内的植物,由于密度的抑制作用,种群内个体会逐渐死亡,种群数目逐渐减少,直至达到平衡。这种种群的生长动态现象被称为自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用数学表达式体现自疏种群的数量变化,其中的λ≤0B.自疏现象导致部分植物个体死亡,有利于种群的发展C.自疏的结果是种群的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D.植物自疏主要是生物因素的作用结果【答案】A〖祥解〗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详析】A、出现自疏现象的种群数量变化过程中的λ≤1,A错误;B、白疏现象导致部分植物个体死亡,是为了种群整体的均衡发展,B正确;C、自疏的结果是种群的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即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C正确;D、植物自疏主要是生物因素(食物、天敌等)的作用结果,D正确。故选A。15.(2024·山东·三模)糖醋鲤鱼是鲁菜十大经典代表菜之一。下图表示某人工鱼塘中的鲤鱼经捕捞后一段时间内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在t2时为了估算种群的数量,投放带标记的个体共300条,待投放个体均匀分布后进行重捕,捕获1000条,其中带标记的个体20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t0时进行捕捞,为了持续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剩余量不能小于K/2B.捕捞后t0-t1期间种群数量不断减小,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降低C.利用标记重捕法可估算出t2时该鱼塘中鲤鱼的种群数量是15000条D.研究该鱼塘中鲤鱼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出现的频率、种群密度等【答案】B〖祥解〗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样方法: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2)标记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计算公式:种群数量=初捕×重捕/重捕中有标志的个体数。【详析】A、t2时进行捕捞,剩余量不能小于K/2,因为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此时可持续获得最大经济效益,A错误;B、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由于捕捞后t0-t1期间种群数量不断减小,则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可见,该时段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降低,B正确;C、鲤鱼的种群数量=初捕×重捕/重捕中有标志的个体数,据此计算结果为300×1000/20=15000尾,此时计算的种群数量可表示补充之前的种群数量,C错误;D、研究该鱼塘中鲤鱼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食物、栖息地、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D错误。故选B。二、多选题16.(2024·山东泰安·模拟预测)零增长线又称生态位边界,是一种生物在利用某些必需资源时能生存和繁殖的边界线。线上每一个点所对应的资源组合仅允许种群维持自身大小不变,若资源组合低于这个范围,则一段时间后,种群无法生存和繁殖。为探究同一地区梅尼小环藻和美丽星杆藻两个物种在不同的资源组合情况下能否共存,科学家分别研究了两个物种对两种必需资源的零增长线,如图中实线所示。已知其余条件均充足且适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据图可知,两种藻类的生态位存在重叠B.若处于A点且没有资源补充,美丽星杆藻数量会减少,而梅尼小环藻会增加C.在区域②,梅尼小环藻因硅酸盐浓度低在竞争中处于劣势D.从B点起,随磷酸盐的消耗,美丽星杆藻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答案】BCD〖祥解〗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因此,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详析】A、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据图可知,两种藻类对于硅藻盐利用有重叠,说明两种藻类的生态位存在重叠,A正确;B、分析题图,A点的磷酸盐浓度正好位于梅尼小环藻的零增长线,而高于美丽星杆藻的零增长线,若初始环境资源处于A点且没有资源补充,在两种群共存的情况下,由于美丽星杆藻消耗磷酸盐,会使磷酸盐浓度低于梅尼小环藻的零增长线,使梅尼小环藻的种群数量下降,即初始一段时间内,美丽星杆藻种群年龄结构处于增长型,数量会增多,而梅尼小环藻种群年龄结构处于衰退型,数量会减少,B错误;C、环境资源处于区域②时,硅酸盐浓度低于美丽星杆藻的零增长线,使美丽星杆藻在种间竞争中处于劣势,C错误;D、环境资源处于B点时,随着资源的消耗,硅酸盐浓度(而非磷酸盐)更早到达甚至低于美丽星杆藻的零增长线,使其无法生存和繁殖,在竞争中处于劣势,D错误。故选BCD。17.(2024·山东青岛·三模)捕食者可以分为泛化种(可吃多种类型的猎物)和特化种(仅摄取一种类型的猎物),两种捕食者对群落结构的影响有所不同。下图为潮间带常见的滨螺密度与藻类种类的关系。已知滨螺吃多种藻类,尤其喜食小型绿藻如浒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滨螺属于泛化捕食者,喜食的浒苔是竞争上占劣势的种类B.泛化种捕食通常可以降低物种多样性C.当滨螺密度大于300时,生态系统会通过负反馈维持其平衡D.特化种捕食者更容易控制被食物种,是生物防治可选择的理想对象【答案】CD〖祥解〗分析图示曲线: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滨螺密度的增加,藻类种数(多样性)逐渐增加,超过一定范围,随着滨螺密度的增加,藻类种数(多样性)降低。【详析】A、依据题干“滨螺吃多种藻类,尤其喜食小型绿藻如浒苔”判断,滨螺属于泛化捕食者;随着滨螺密度的增大,藻类种数增大,在中等密度时达到最大,这种变化可以说明浒苔在该群落中的作用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是竞争上占优势的种类,A错误;B、根据曲线分析,在一定范围内,滨螺可增加藻类物种多样性,B错误;C、当滨螺密度大于300时,其食物藻类种类也大幅下降,这样滨螺没有食物来源,其种群数量就会下降,而滨螺种群数量的下降,藻类由于被捕食减少,其种类会重新上升,这属于生态系统的负反馈调节,C正确;D、据题意,特化种仅摄取一种类型的猎物,所以更容易控制被食物种,是生物防治可选择的理想对象,D正确。故选CD。18.(2024·山东泰安·模拟预测)人们为了保护某草原鹿群,从1900年开始大批捕杀鹿的天敌狼、豹、山狮等。下图表示1900~1950年间鹿群和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鹿与其捕食者之间数量的相对稳定依赖于正反馈调节机制B.变化的气温、草的绿色、呦呦鹿鸣均属于物理信息C.捕食者的存在导致1900年前鹿的种群数量相对稳定D.1910~1920年,鹿群的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答案】AD〖祥解〗种群增长的“J”形曲线:①条件: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缺少天敌。②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详析】A、鹿与其捕食者之间数量的相对稳定依赖于负反馈调节机制,A错误;B、变化的气温、草的绿色、呦呦鹿鸣均属于物理信息,B正确;C、捕食者与被捕食者是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捕食者的存在导致1900年前鹿的种群数量相对稳定,C正确;D、鹿的天敌被捕杀,鹿种群大量繁殖,但食物、空间等条件限制,1910~1920年,鹿群的种群数量不会呈“J”形增长,D错误。故选AD。19.(2023·山东潍坊·三模)物种去除实验是指从群落中去除一种或几种物种的实验方法,被用在种间关系、物种多样性、某一特定种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等研究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去除一种生物后,另一种生物也随之消失,说明两种生物是互利共生关系B.在不同的群落中去除同一种植物,生态系统功能会发生相同程度的变化C.一般来说,营养结构越复杂的生态系统,去除物种造成的影响越小D.物种去除实验运用了自变量控制的“减法原理”【答案】AB〖祥解〗种间关系:(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4)寄生。【详析】A、若去除一种生物后,另一种生物也随之消失,说明两种生物可能是互利共生关系,也可能是寄生或捕食,A错误;B、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群落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同,则在不同的群落中去除同一种植物,生态系统功能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B错误;C、一般来说,营养结构越复杂的生态系统,去除物种后可由其他物种进行补充,从而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较小,C正确;D、人为去除物种进行实验运用了自变量控制的“减法原理”,D正确。故选AB。20.(2024·山东济宁·三模)科研小组对某开放地区甲、乙两个动物种群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测定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和乙种群的λ值(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绘制了以下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种群的λ在t3时达到最大 B.0~t1期间乙种群的数量呈“J”形增长C.0~t2期间甲、乙种群数量均增加 D.t2~t4期间乙种群的出生率一定小于死亡率【答案】AD〖祥解〗题图分析:(Nt+1)/Nt比值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比值等于1,种群数量稳定;比值小于1,种群数量减小。【详析】A、甲种群在t3时,种群速率达到最大,此时的种群数量为K/2,A错误;B、0~t1期间乙种群的λ大于1,且相对稳定,因此,此时的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B正确;C、0~t2期间甲的增长速率逐渐上升,因而种群数量逐渐增大,而乙种群的λ大于1,因此甲、乙种群数量均增加,C正确;C、t2~t4期间乙种群的λ小于1,说明此时的种群数量处于逐渐下降的状态,若不考虑迁入率和迁出率,其出生率一定小于死亡率,但决定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因此其出生率不一定小于死亡率,D错误;故选AD。三、非选择题21.(2024·山东聊城·三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环境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好的机遇。某林区曾经遭受火灾,造成部分天然林死亡,为了尽快恢复该地植被,当地采取人工营造方式培育了人工林。若干年后,某研究小组分别调查了该地天然林和人工林的结构组成,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由图可知,天然林和人工林中物种丰富度较小的是,判断依据是。天然林和人工林中,垂直结构更为复杂的是。人工林容易发生虫害,试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提出人工林虫害防控的措施(答出1点即可)。(2)发生在人工林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演替,判断依据是。(3)河岸带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的生态过渡区。河岸带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方面,还体现在能促进生态系统中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答案】(1)人工林人工林与天然林相比,物种数量少天然林增加植物种类(2)次生保存有基本的土壤条件,甚至还有种子和其它繁殖体(3)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基因流动和协同进化〖祥解〗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抵抗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影响。【详析】(1)由于人工林与天然林相比,物种数较少,其物种丰富度较小。天然林和人工林中,垂直结构更为复杂的是天然林,垂直结构复杂更有利于为动物提高更多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人工林容易发生虫害,可以通过增加植物种类达到防治虫害的目的,其原理是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发生在人工林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判断依据是保存有基本的土壤条件,甚至还有种子和其它繁殖体。(3)河岸带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主要体现在调节生态系统的功能方面,还体现在能促进生态系统中基因流动、协同进化等方面。22.(2024·山东德州·二模)生物絮团养虾技术是人为向养殖水体中添加饵料和异养微生物,微生物与水体中的浮游动植物、有机碎屑和一些无机物相互絮凝组成生物絮团,絮团中的微生物可将有机碎屑、无机氮等含氮化合物转化成菌体蛋白,进而被养殖的虾所摄食的一项技术。(1)流经上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除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外,还包括。该生态系统中虽然也存在少量藻类,但其生物量不及人工投放的有机物及微生物的量大,故该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呈的形状。(2)生物絮团属于虾种群数量增长的(填“密度制约因素”或“非密度制约因素”)。与传统的投喂方式相比,生物絮团养殖的优势主要有(答出两点即可)。(3)利用生物絮团养虾时,养殖池需要充分曝气和搅拌,原因是。(4)在该生态系统中,菌体蛋白可被虾食用从而使虾的产量提高,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该模式的实践意义是。【答案】(1)人工投放的饵料和微生物中所含有的能量上宽下窄倒置(2)密度制约因素降低水体中的N和P含量、节省饵料(3)生物絮团中的异养微生物和虾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4)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祥解〗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详析】(1)生物絮团养虾技术是人为向养殖水体中添加饵料和异养微生物,流经上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除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外,还包括人工投放的饵料和微生物中所含有的能量。生物量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时刻,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的总量。该生态系统中虽然也存在少量藻类,但其生物量不及人工投放的有机物及微生物的量大,故该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呈上宽下窄倒置的形状。(2)密度制约因素是指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流行性传染病等,虾以生物絮团为食物,因此生物絮团属于虾种群数量增长的密度制约因素。微生物与水体中的浮游动植物、有机碎屑和一些无机物相互絮凝组成生物絮团,絮团中的微生物可将有机碎屑、无机氮等含氮化合物转化成菌体蛋白,进而被养殖的虾所摄食。与传统的投喂方式相比,生物絮团养殖具有降低水体中的N和P含量、节省饵料的优势。(3)生物絮团中的异养微生物和虾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因此利用生物絮团养虾时,养殖池需要充分曝气和搅拌。(4)在该生态系统中,菌体蛋白可被虾食用从而使虾的产量提高,该模式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23.(2024·山东潍坊·三模)南方铁杉是中国特有树种,其植株高大,材质坚实,适于作建筑、家具等用材,有一定的经济及科研价值。科学家团队对江西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的珍稀濒危植物南方铁杉种群进行了调查,为南方铁杉的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依据。回答下列问题:(1)南方铁杉在经济和科研方面的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方法是保护。(2)调查南方铁杉的种群数量和年龄结构,适合采用法,而该方法的关键是要做到。若年龄结构是稳定型的,种群的数量一定会保持稳定吗?理由是。(3)科学家根据南方铁杉的胸径,把南方铁杉分成了12个龄级,根据南方铁杉生长规律,其中1~4龄级为幼龄级,5~8龄级为中龄级,9~12龄级为老龄级,具体年龄结构如下图。可以看出,幼龄南方铁杉明显少于中龄,一段时间过后,当中龄树也逐渐进入生理死亡年龄后,推测种群将表现为(增长/稳定/衰退)状态。(4)观察南方铁杉种群的空间分布,发现幼龄南方铁杉树的聚集程度很高且多聚集在母树周围,导致这种分布状态的原因是。幼龄南方铁杉虽然聚集程度高,但总数量并不多,主要原因是因为幼龄南方铁杉在林下不具有竞争优势,无法获得充足的空间和光照,根据此原因,请提出一个促进江西武夷山区南方铁杉种群发展的措施。【答案】(1)直接就地(2)样方随机取样不一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结构,还受食物、天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此外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3)衰退(4)南方铁杉种子扩散(传播)能力差采取清除灌木等方法保证林内南方铁杉幼苗生长具有充足的空间和光照。〖祥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详析】(1)直接价值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南方铁杉在经济和科研方面的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方法是就地保护,如建立自然保护区。(2)南方铁杉属于植物,调查南方铁杉的种群数量和年龄结构,适合采用样方法,为了提高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取样时关键是随机取样。种群数量变化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结构,还受食物、天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此外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故即使年龄结构是稳定型的,种群的数量不一定会保持稳定。(3)分析题意,1~4龄级为幼龄级,5~8龄级为中龄级,9~12龄级为老龄级,图示幼年个体占比较少,幼龄南方铁杉明显少于中龄,一段时间过后,当中龄树也逐渐进入生理死亡年龄后,推测种群将表现为衰退型。(4)分析题意,幼龄南方铁杉树的聚集程度很高且多聚集在母树周围,导致这种分布状态的原因是南方铁杉种子扩散(传播)能力差,故只能分布在母树周围;可采取清除灌木等方法保证林内南方铁杉幼苗生长具有充足的空间和光照,以保证幼龄南方铁杉获得充足的空间和光照,生长速度加快。24.(2024·山东潍坊·三模)科研人员2015年和2020年两次对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所有木本植物进行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图中已含群落中重要值大于1的全部木本植物)。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4777-2024知识产权(IP)核保护指南
- 高三冲刺口号
- 新生入学登记表自我鉴
- 《儿童心理健康维护》课件
- 《平均变化率定》课件
- 2024学年绵阳中学高二数学第一学期期中试题卷附答案解析
- 小学消防课件
- 地产项目古北水镇定向古镇寻宝团队建设团建活动策划案
-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二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学试题
- 《销售技巧整体培训》课件
- 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数学试卷(新高考Ⅱ)含答案
- 家长会课件:数学五年级上册家长会课件
- 同一溶质不同浓度溶液混合浓度判断
- 关于鼓励员工考取职称及资格证书的方案23252
- 危化品单位重大隐患判定标准及告知卡(23页)
- 多功能会议室系统建设配置清单及预算
- 各星级酒店功能区面积配置
- 51单片机的P0口工作原理详细讲解(共6页)
- 教学法研究报告:《任务驱动法》探索与实践
- 产品造型设计基础--形态构成要素、形体的构成ppt课件
- 商业发票模板(INVOICE)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