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统编版(同步训练)试题合集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统编版(同步训练)试题合集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统编版(同步训练)试题合集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统编版(同步训练)试题合集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统编版(同步训练)试题合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统编版(同步训练)试题合集目录《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同步训练...........................1《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同步训练....................19《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同步训练................37《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同步训练..........................54《第5课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同步训练............................72《第6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同步训练....................91《第7课古代的商业贸易》同步训练...............................109《第8课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同步训练...........................128《第9课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同步训练...................149《第10课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同步训练.......................169《第11课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同步训练........................188《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同步训练..............................208《第13课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同步训练........................229《第14课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同步训练......................249《第15课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同步训练..................266《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关于原始社会的食物采集经济,下列哪一项描述最准确?A.原始人主要依赖狩猎大型动物为生B.原始人的食物来源单一,主要是野果C.原始人通过采集和狩猎获得食物,生活具有很大的流动性D.原始人已经开始尝试种植谷物2、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的转变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选出最直接的影响。A.人口数量开始显著增长B.社会结构变得更加复杂C.人类开始定居,形成了最早的村落D.艺术和文化有了更快速的发展3、在原始社会中,人类从食物采集者逐渐转变为食物生产者的关键一步是:A.狩猎和捕鱼技术的提高B.火的发现和使用C.粮食作物的种植D.渔猎和采集活动的时间安排4、以下哪一项不是新石器时代农业发展的标志?A.精选的农作物品种B.耕牛的出现C.青铜器的使用D.精细的陶器制作5、下列哪一项是食物生产与食物采集的主要区别?A、食物生产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增加B、食物生产促进了社会分工的细化C、食物生产导致了社会结构更加复杂D、食物生产使得人类获得了稳定的粮食来源6、最早开始从事食物生产的地区是?A、亚马逊河流域B、中国的黄河流域C、中东地区的两河流域D、尼罗河流域7、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标志着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的重要事件是:A.河姆渡文化出现B.半坡遗址发现C.仰韶文化兴起D.甲骨文的使用8、以下哪项不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A.政府的农业政策B.劳动力水平的提高C.科技的进步D.交通工具的革新9、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最大影响是?A.促进了人口增长B.使人类开始定居生活C.加速了工具的发明D.增加了食物多样性10、下列哪一项不是早期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A.气候变化B.人口压力C.社会分工D.动物驯化11、原始社会人类的生活方式中最基本的特征是()A.集体劳动B.个体劳动C.以狩猎为主D.以种植为主12、下列关于原始农业生产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主要是刀耕火种B.原始农业的种植作物种类较少C.原始农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从采集狩猎阶段进入农业文明阶段D.原始农业的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和木器13、最早开始食物生产的地区是哪个?A、欧洲北部B、亚洲东部C、非洲南部D、中东地区14、下列哪种农作物是最早被驯化的?A、小麦B、稻米C、大麦D、大豆15、关于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人类开始从事农业生产B.出现了城邦国家C.社会生产力得到显著提高D.酿酒技术和陶器制造技术发展迅速16、以下哪种说法最能反映史前时期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A.拿捏法B.农耕法C.经营法D.渔猎法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这一阶段人类的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人们只能依靠采集野生果实、猎取野兽和捕鱼为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无法大规模地生产食物,因此,食物的分配也非常简单,主要是平均分配。材料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出现了原始的农耕和畜牧业。人们学会了种植谷物、蔬菜和果树,饲养家畜,食物的来源变得稳定,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问题:1.结合材料,简述人类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的历史变迁及其原因。第二题题目:材料一:在史前时代,人类主要依赖食物采集为生。早期的人类依靠狩猎和采集野生动植物来满足基本的食物需求。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口的增长,食物生产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城市周边地区的居民最先实现了农作物的驯化,形成了稳定的食物生产模式。到了公元前10000年左右,农业革命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等地开始兴起,标志着人类正式进入了农业社会。材料二:在古代中国,黄河流域成为了最早稳定粮食生产的地区。黄河流域的耕作技术和灌溉系统的不断完善,为农作物产量的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除了水稻和粟等重要农作物的种植外,人们通过改进工具和技术,引入了更多的作物种类,如大豆、小麦等。这些改进和创新为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分析农业革命对史前社会的影响,并谈谈农业革命后来在黄河流域有哪些具体表现?(10分)第三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家庭饲养业快速发展。在江苏张家港曹有利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是南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家养动物的骨骼。在陕西半截河遗址、①________等,都有家养动物骨头被发现。材料二:考古学家在陕西神木医院的明代墓葬群中发现了一枚压胜钱“福寿”,该钱币铭文曰“福寿”。中国“福”字的字形,经历了从简化到精致的过程,有的简化粗犷,有的复杂细腻,形态各异,内涵丰富。问题:1.根据材料一,简述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说明货币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及其发展。第四题【题目】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通过采集野生果实、猎取野兽等方式获取食物。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开始学会种植农作物,从事农业生产,食物供应逐渐丰富。材料二:在农业社会,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同时,手工业、商业等也随之兴起,经济结构逐渐多元化。(1)根据材料一,简述原始社会中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2)结合材料二,分析农业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主要变化。《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关于原始社会的食物采集经济,下列哪一项描述最准确?A.原始人主要依赖狩猎大型动物为生B.原始人的食物来源单一,主要是野果C.原始人通过采集和狩猎获得食物,生活具有很大的流动性D.原始人已经开始尝试种植谷物答案:C解析: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主要依靠采集植物果实、根茎以及狩猎小型动物来获取食物,这种生活方式要求他们不断迁徙,寻找新的食物来源。选项A忽略了采集活动的重要性;B项过于片面,忽略了肉类等其他食物来源;D项所述的农业活动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才逐渐出现的,因此正确答案为C。2、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的转变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选出最直接的影响。A.人口数量开始显著增长B.社会结构变得更加复杂C.人类开始定居,形成了最早的村落D.艺术和文化有了更快速的发展答案:C解析:从食物采集向食物生产转变的关键标志是农业革命的发生,这一转变使得人类能够固定在一个地方生活,不再需要频繁迁移去寻找食物。这直接导致了最早期村落的形成,为后续的人口增长、社会结构复杂化以及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最直接的影响是选项C。3、在原始社会中,人类从食物采集者逐渐转变为食物生产者的关键一步是:A.狩猎和捕鱼技术的提高B.火的发现和使用C.粮食作物的种植D.渔猎和采集活动的时间安排答案:C解析:在原始社会中,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到食物生产者的关键一步是粮食作物的种植。通过耕种和培育,人类能够稳定地获得食物来源,从而形成了农业社会的基础。狩猎和捕鱼技术的提高、火的发现和使用以及渔猎和采集活动的时间安排虽然也对人类的生活方式有重要影响,但它们并不是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的关键步骤。因此,正确答案是C。4、以下哪一项不是新石器时代农业发展的标志?A.精选的农作物品种B.耕牛的出现C.青铜器的使用D.精细的陶器制作答案:C解析:新石器时代是农业文明发展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的标志包括精选的农作物品种、耕牛的出现和精细的陶器制作。这些进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水平。然而,青铜器的使用并不是新石器时代农业发展的直接标志,因为青铜器的出现属于青铜时代,而新石器时代是以石器和陶器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时期。因此,正确答案是C。5、下列哪一项是食物生产与食物采集的主要区别?A、食物生产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增加B、食物生产促进了社会分工的细化C、食物生产导致了社会结构更加复杂D、食物生产使得人类获得了稳定的粮食来源答案:D解析:食物生产与食物采集相比,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食物生产能够提供稳定且充足的粮食来源,这使得人类不再完全依赖自然环境的随机变迁,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6、最早开始从事食物生产的地区是?A、亚马逊河流域B、中国的黄河流域C、中东地区的两河流域D、尼罗河流域答案:C解析:两河流域,即今天的伊拉克所在的区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农业生产的地区之一,其灌溉技术和粮食作物的种植对于后来的农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7、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标志着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的重要事件是:A.河姆渡文化出现B.半坡遗址发现C.仰韶文化兴起D.甲骨文的使用答案:A解析:河姆渡文化是中国早期的农业文化,河姆渡人已经开始种植水稻,这标志着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因此选项A是正确的。选项B的半坡遗址也发现了农业痕迹,但不如河姆渡文化明显。选项C的仰韶文化和选项D的甲骨文的使用虽然都与农业密切相关,但都不是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的直接证据。8、以下哪项不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A.政府的农业政策B.劳动力水平的提高C.科技的进步D.交通工具的革新答案:D解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府的农业政策、劳动力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这些因素都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而交通工具的革新虽然对经济有一定影响,但它不是农业经济发展的直接因素。因此,选项D不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9、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最大影响是?A.促进了人口增长B.使人类开始定居生活C.加速了工具的发明D.增加了食物多样性答案:B解析: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点,它标志着人类从游牧生活转向定居生活。农业的发展不仅提供了更稳定的食物来源,还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但最直接的影响是人类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从迁徙不定的狩猎采集转变为固定的农耕生活。10、下列哪一项不是早期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A.气候变化B.人口压力C.社会分工D.动物驯化答案:C解析:早期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包括气候变化、人口压力以及动物驯化等。随着冰河时期的结束,气候变暖,植物生长条件改善,促使人们尝试种植作物;同时,人口增长带来的食物需求增加也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而动物驯化则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如牛的使用可以耕作更多土地。相比之下,社会分工是农业发展之后出现的现象,它并非农业革命的直接推动力。11、原始社会人类的生活方式中最基本的特征是()A.集体劳动B.个体劳动C.以狩猎为主D.以种植为主答案:A解析:原始社会人类的生活方式中最基本的特征是集体劳动,因为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单个人的力量无法维持生存,必须依靠集体共同劳动。12、下列关于原始农业生产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主要是刀耕火种B.原始农业的种植作物种类较少C.原始农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从采集狩猎阶段进入农业文明阶段D.原始农业的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和木器答案:C解析:原始农业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从采集狩猎阶段进入农业文明阶段,这个说法是正确的。而其他选项A、B、D都是关于原始农业生产的正确描述。13、最早开始食物生产的地区是哪个?A、欧洲北部B、亚洲东部C、非洲南部D、中东地区答案:D解析:最早的食物生产起源于中东地区的两河流域和周边地区,大约在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前8000年,这一时期被称为新石器时代。这里的人们开始驯化野生植物和动物,逐步转向农业生产和定居生活。14、下列哪种农作物是最早被驯化的?A、小麦B、稻米C、大麦D、大豆答案:C解析:最早的农作物驯化发生在中东地区,其中大麦是最先被驯化的农作物之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前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其次是小麦,而稻米则在更晚的时期在亚洲东部地区被驯化。大豆的驯化时间相对较晚。15、关于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人类开始从事农业生产B.出现了城邦国家C.社会生产力得到显著提高D.酿酒技术和陶器制造技术发展迅速答案:B解析:选项A、C、D都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而城邦国家出现在青铜时代,属于新石器时代之后的历史阶段,所以选项B是错误的。16、以下哪种说法最能反映史前时期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A.拿捏法B.农耕法C.经营法D.渔猎法答案:D解析:史前时期人类的主要食物来源是野生动植物,因此获取食物的方式以渔猎法为主。选项A、B、C分别是农业、商业和商业制度的特点,与史前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不符。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这一阶段人类的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人们只能依靠采集野生果实、猎取野兽和捕鱼为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无法大规模地生产食物,因此,食物的分配也非常简单,主要是平均分配。材料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出现了原始的农耕和畜牧业。人们学会了种植谷物、蔬菜和果树,饲养家畜,食物的来源变得稳定,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问题:1.结合材料,简述人类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的历史变迁及其原因。答案:1.历史变迁: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人类的生产方式从依赖自然资源转变为主动改造自然,实现了从采集者到生产者的转变。原因:(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随着工具的进步和技术的创新,人类能够更有效地获取和利用自然资源。(2)社会组织形式的变革: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开始形成氏族和部落,集体劳动和分工协作使得农业生产成为可能。(3)生活方式的改变:从游牧生活转向定居生活,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稳定的劳动条件和生产环境。第二题题目:材料一:在史前时代,人类主要依赖食物采集为生。早期的人类依靠狩猎和采集野生动植物来满足基本的食物需求。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口的增长,食物生产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城市周边地区的居民最先实现了农作物的驯化,形成了稳定的食物生产模式。到了公元前10000年左右,农业革命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等地开始兴起,标志着人类正式进入了农业社会。材料二:在古代中国,黄河流域成为了最早稳定粮食生产的地区。黄河流域的耕作技术和灌溉系统的不断完善,为农作物产量的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除了水稻和粟等重要农作物的种植外,人们通过改进工具和技术,引入了更多的作物种类,如大豆、小麦等。这些改进和创新为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分析农业革命对史前社会的影响,并谈谈农业革命后来在黄河流域有哪些具体表现?(10分)答案:1.农业革命对史前社会的影响:食物供应稳定:农业革命使人们不再依赖不可控的自然食物,而是转向种植作物和饲养牲畜,这使得食物供应更加稳定和可靠。人口增长:稳定的粮食供应允许人口数量增加和族群扩大。随着人口增长,社会结构也变得更加复杂,产生了更复杂的社会等级和分工。定居生活:人们不再需要经常迁徙寻找食物,而是建造房屋定居下来,这促使了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技术创新:农业革命促进了技术创新和技术转让,从简单的石器工具到复杂的灌溉系统和耕作技术的发展,提高产量和效率。社会结构变化: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和社会分工,并促进了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发展,为阶级社会的形成奠基。2.农业革命在黄河流域的具体表现:灌溉系统的改进:黄河流域由于环境特点,对灌溉系统的需求尤为迫切。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逐步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利用水资源,如建造引水渠和堤坝,提高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作物品种的多样化:除了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水稻和粟等作物,人们还引入并培养了多种作物,如小麦和大豆。这些作物种植的成功,不仅增加了食物来源的多样性,还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营养和食物选择。现代农业技术的演进:早期人们开发出了简单的犁耙等农业工具,随着机械化和技术的进步,这些工具逐渐得到改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组织管理和规划: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更加有组织地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例如,通过耕作计划、轮作和间作技术,实现了更有效的土地利用和作物产量。解析:本题旨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和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首先,学生需要识别农业革命对史前社会的主要影响,包括食物供应、人口增长、定居生活、技术创新和社会结构变化等方面。其次,结合材料和已有知识,分析农业革命在黄河流域的具体表现,则需要学生能够提炼出具体的措施和技术进步。这部分答案联系实际,反映了历史与现实的有效衔接,促进了历史知识的灵活应用。通过这一题的解答,学生将更深刻地理解农业革命的重要性及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石作用,并掌握通过分析文字材料和历史文本提炼信息的方法。第三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家庭饲养业快速发展。在江苏张家港曹有利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是南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家养动物的骨骼。在陕西半截河遗址、①________等,都有家养动物骨头被发现。材料二:考古学家在陕西神木医院的明代墓葬群中发现了一枚压胜钱“福寿”,该钱币铭文曰“福寿”。中国“福”字的字形,经历了从简化到精致的过程,有的简化粗犷,有的复杂细腻,形态各异,内涵丰富。问题:1.根据材料一,简述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说明货币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作用及其发展。答案:1.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特点:①农业与家畜饲养业相结合;②农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进;③农业地域类型多样化。解析:1.第一问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根据材料一,可以得知中国古代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农业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农业生产的地域类型多样化。2.第二问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社会中货币的作用及其发展。根据材料二,货币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既有作为交易媒介、交换手段的作用,又有保藏财富、借贷支付等作用。货币的形状和内涵经历了从简化到精致的变化,反映了货币在古代社会的功能演变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四题【题目】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只能通过采集野生果实、猎取野兽等方式获取食物。随着农业的发展,人类开始学会种植农作物,从事农业生产,食物供应逐渐丰富。材料二:在农业社会,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同时,手工业、商业等也随之兴起,经济结构逐渐多元化。(1)根据材料一,简述原始社会中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2)结合材料二,分析农业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主要变化。【答案】(1)原始社会中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有采集野生果实和猎取野兽。(2)农业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主要变化有:生活水平提高、经济结构多元化、手工业和商业兴起。【解析】本题考查对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通过阅读材料一,我们可以了解到原始社会中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主要是采集和猎取。结合材料二,我们可以看到农业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生活水平提高、经济结构多元化、手工业和商业兴起等变化。这些变化是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向农业社会过渡的必然结果。在回答问题时,注意结合所学知识,准确描述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的主要特征。《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新航路开辟后,下列哪种作物是从美洲引入欧洲,显著改变了欧洲的饮食结构?A、小麦B、水稻C、土豆D、玉米2、新航路开辟后,哪一种亚洲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被引入欧洲,成为了欧洲人菜肴中的重要部分?A、玉米B、马铃薯C、番茄D、水稻3、下列关于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描述,正确的是()A.欧洲开始向美洲引入马铃薯、番茄等美洲特产B.美洲开始向欧洲引入水稻、玉米等欧洲特产C.非洲开始向亚洲引入咖啡、可可等热带作物D.亚洲开始向北美引入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4、新航路开辟使得;()在物种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A.西班牙和葡萄牙B.中国和日本C.非洲和欧洲D.印度和东南亚5、题干:16世纪末,欧洲殖民者将玉米等食物传入美洲大陆,这一历史事件对美洲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关于这一历史事件的描述,正确的是:A.玉米的传入导致美洲人口激增B.玉米的传入使美洲社会进入工业革命C.玉米的传入促进了美洲社会的经济结构转型D.玉米的传入使美洲社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6、题干: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范围内食物物种交流频繁,以下关于食物物种交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橡树从欧洲传入北美,对北美经济产生重要影响B.马铃薯从美洲传入欧洲,缓解了欧洲的粮食危机C.水稻从亚洲传入非洲,促进了非洲农业的发展D.橄榄油从地中海传入亚洲,改变了亚洲人的饮食习惯7、新航路开辟后,哪一种作物是首先从美洲传入欧洲并逐渐成为欧洲人主食之一的?A、玉米B、马铃薯C、番茄D、糖8、新航路开辟带来的食物物种交流对世界历史有何重大影响?A、促进了美洲文化的大规模迁移B、导致了欧洲人口的急剧减少C、有助于广泛的食物多样化,促进了全球人口增长D、减少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9、题目: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开始?A.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出版B.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C.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D.毛里求斯岛被开辟为贸易中心10、题目:下列哪项不是新航路开辟后从美洲传入欧洲的食物物种?A.番茄B.玉米C.小麦D.巧克力11、题干: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哪种作物的引入对美洲的农业产生了重大影响?A.水稻B.玉米C.小麦D.稻米12、题干:下列哪项不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与美洲食物物种交流的产物?A.番茄B.马铃薯C.黄瓜D.羊肉13、新航路开辟后,哪种作物是从美洲引入欧洲的,极大地改变了欧洲的农业结构和饮食习惯?A、小麦B、玉米C、大麦D、水稻14、新航路开辟后,哪个地区的居民主要引进了非洲的咖啡和美洲的烟草?A、欧洲B、亚洲C、北美洲D、大洋洲15、新航路开辟后,哪个物种成为了全球贸易中最受欢迎的水果?A.柑橘B.西瓜C.西瓜和柑橘D.香蕉16、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达到了顶峰时期?A.欧洲探险家抵达美洲B.亚洲、非洲和美洲物种的引入到欧洲C.新航路贸易路线的扩张D.全球性的物种交换和贸易网络的形成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以下为部分新航路开辟后传入欧洲的植物:植物名称原产地传入欧洲时间对欧洲的影响马铃薯南美洲16世纪促进了人口增长,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番茄南美洲16世纪增加了蔬菜种类,丰富了人们饮食芦笋南美洲17世纪改善了餐桌礼仪,提升了生活品质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简述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对欧洲的影响。第二题题目背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美洲、亚洲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食物物种交流是这一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的食物多样性和人类营养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以玉米和马铃薯为例,它们的传播对新旧大陆产生了哪些影响?题目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玉米与马铃薯分别是哪个大陆的原生作物?其传入欧洲后分别带来了哪些变化?2.探讨玉米和马铃薯对原产地和新定居地社会经济的影响。第三题题目: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以下是中国从西方引进的部分植物和一些动物的分布图。(图表:中国引进的部分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图)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全球食物物种交流表现出以下特点:1.植物品种的增加有利于丰富中国南方的食物种类,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2.部分优良动物的引进改善了人们的食物结构,提高了生活质量;3.植物和动物的引入改变了生态平衡,对某些地区产生了影响。问题: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引进的三种植物是什么,并分析它们在引进后的影响。2.结合材料二,说明“新航路开辟后,全球食物物种交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第四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5世纪末,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原产于美洲的玉米、土豆等作物传入欧洲,逐渐成为欧洲重要的粮食作物。土豆的传入使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人口增长,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材料二:16世纪,欧洲人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土豆等作物传入亚洲,这些作物在亚洲的推广种植,使亚洲的农业生产和粮食产量有了显著提高,同时也丰富了亚洲的饮食文化。问题:1.材料一中提到的“玉米、土豆等作物”的传入对欧洲产生了哪些影响?2.材料二中提到的“玉米、土豆等作物”的传入对亚洲产生了哪些影响?《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新航路开辟后,下列哪种作物是从美洲引入欧洲,显著改变了欧洲的饮食结构?A、小麦B、水稻C、土豆D、玉米答案:C、土豆解析:新航路开辟后,随着贸易的扩大,大量美洲原产的农作物被引入欧洲,其中土豆对于改变欧洲饮食结构起到了重要作用。土豆营养丰富,适应性强,适合在多种环境中种植,因此在欧洲广泛传播,逐步成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2、新航路开辟后,哪一种亚洲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被引入欧洲,成为了欧洲人菜肴中的重要部分?A、玉米B、马铃薯C、番茄D、水稻答案:C、番茄解析:物种交流不仅仅涉及到美洲的农作物,还包括亚洲的作物。番茄原产于南美洲,但通过新航路开辟后的贸易,被引入欧洲,并迅速成为欧洲菜肴中不可或缺的食材之一。3、下列关于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描述,正确的是()A.欧洲开始向美洲引入马铃薯、番茄等美洲特产B.美洲开始向欧洲引入水稻、玉米等欧洲特产C.非洲开始向亚洲引入咖啡、可可等热带作物D.亚洲开始向北美引入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答案:A解析: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开始向美洲引入马铃薯、番茄等美洲特产,这些新物种的引入对欧洲人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C、D选项中的物种交流描述与实际历史情况不符。因此,正确答案是A。4、新航路开辟使得;()在物种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A.西班牙和葡萄牙B.中国和日本C.非洲和欧洲D.印度和东南亚答案:A解析: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和葡萄牙作为首次完成全球航行的国家,他们在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中起到了桥梁作用。他们不仅控制了通往美洲、非洲和亚洲的海上航线,还积极促成了物种的全球性交流。因此,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虽然也有物种交流的实例,但不是新航路开辟后起到桥梁作用的代表国家或地区。5、题干:16世纪末,欧洲殖民者将玉米等食物传入美洲大陆,这一历史事件对美洲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关于这一历史事件的描述,正确的是:A.玉米的传入导致美洲人口激增B.玉米的传入使美洲社会进入工业革命C.玉米的传入促进了美洲社会的经济结构转型D.玉米的传入使美洲社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答案:C解析:玉米的传入为美洲提供了新的粮食来源,有助于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问题,从而促进了美洲社会的经济结构转型。选项A、B、D描述不符合史实,故选C。6、题干: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范围内食物物种交流频繁,以下关于食物物种交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橡树从欧洲传入北美,对北美经济产生重要影响B.马铃薯从美洲传入欧洲,缓解了欧洲的粮食危机C.水稻从亚洲传入非洲,促进了非洲农业的发展D.橄榄油从地中海传入亚洲,改变了亚洲人的饮食习惯答案:D解析:橄榄油虽然从地中海传入亚洲,但并没有改变亚洲人的饮食习惯,因为亚洲人的饮食文化中已有其他食用油,如花生油、菜籽油等。选项A、B、C描述符合史实,故选D。7、新航路开辟后,哪一种作物是首先从美洲传入欧洲并逐渐成为欧洲人主食之一的?A、玉米B、马铃薯C、番茄D、糖答案:B解析:马铃薯是从美洲传入欧洲的主要作物之一,它因其高产量和适应性强的特点,迅速成为欧洲许多地区的主食。8、新航路开辟带来的食物物种交流对世界历史有何重大影响?A、促进了美洲文化的大规模迁移B、导致了欧洲人口的急剧减少C、有助于广泛的食物多样化,促进了全球人口增长D、减少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答案:C解析:食物物种的大规模交流不仅丰富了全球的食物种类,促进了食物多样性的增加,而且还促进了世界各地人口的增长。这一交流促进了全球贸易和经济联系的加强,而非减少。9、题目: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开始?A.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出版B.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C.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D.毛里求斯岛被开辟为贸易中心答案:B解析:新航路开辟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是食物物种交流开始的标志之一,因为这个发现带来了欧洲与美洲之间的大量物种交流。其他选项虽然与航海或贸易有关,但不是食物物种交流开始的直接标志。A选项中的《马可·波罗游记》虽然是关于东方世界的描述,但它不是新航路开辟的直接后果。C选项和D选项涉及的具体事件虽然促进了贸易,但不是食物物种交流的直接开始点。10、题目:下列哪项不是新航路开辟后从美洲传入欧洲的食物物种?A.番茄B.玉米C.小麦D.巧克力答案:C解析:新航路开辟后,许多美洲原产的食物物种传入欧洲,丰富了欧洲的饮食文化。选项A番茄、B玉米和D巧克力都是从美洲传入欧洲的。而C选项中的小麦是欧洲本土早已栽培的粮食作物,不是通过新航路传入的。因此,正确答案是C小麦。11、题干: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哪种作物的引入对美洲的农业产生了重大影响?A.水稻B.玉米C.小麦D.稻米答案:B解析:玉米是原产于美洲的作物,随着新航路的开辟,玉米被带到了欧洲,并在欧洲广泛种植。玉米的引入对美洲的农业产生了重大影响,改变了当地的农业生产结构,提高了粮食产量。因此,选项B正确。12、题干:下列哪项不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与美洲食物物种交流的产物?A.番茄B.马铃薯C.黄瓜D.羊肉答案:D解析: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与美洲的食物物种交流使得许多作物和植物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番茄、马铃薯和黄瓜都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产物,它们是从美洲传到欧洲,再传播到世界各地的。而羊肉并不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与美洲食物物种交流的产物,羊肉在欧洲有着悠久的历史,并非新航路开辟后传入的物种。因此,选项D错误。13、新航路开辟后,哪种作物是从美洲引入欧洲的,极大地改变了欧洲的农业结构和饮食习惯?A、小麦B、玉米C、大麦D、水稻答案:B、玉米解析:玉米是新航路开辟后,最早从美洲引入欧洲的作物之一。这种作物适应性强,产量高,很快就在欧州各地种植开来,极大地丰富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14、新航路开辟后,哪个地区的居民主要引进了非洲的咖啡和美洲的烟草?A、欧洲B、亚洲C、北美洲D、大洋洲答案:A、欧洲解析: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开始积极开拓对外贸易,将亚洲的茶叶、香料以及美洲的咖啡、烟草等农产品带回欧洲,极大地丰富了欧洲人的生活,也促进了这些作物的广泛种植与消费。15、新航路开辟后,哪个物种成为了全球贸易中最受欢迎的水果?A.柑橘B.西瓜C.西瓜和柑橘D.香蕉答案:D解析:新航路开辟后,香蕉成为了全球贸易中最受欢迎的水果。由于其独特的保鲜和时间运输技术,使得香蕉得以从热带地区运送到世界各地。16、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达到了顶峰时期?A.欧洲探险家抵达美洲B.亚洲、非洲和美洲物种的引入到欧洲C.新航路贸易路线的扩张D.全球性的物种交换和贸易网络的形成答案:D解析:全球性的物种交换和贸易网络的形成标志着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达到了顶峰时期。这一时期各洲之间的物种交流更加频繁,对全球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产生了深远影响。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以下为部分新航路开辟后传入欧洲的植物:植物名称原产地传入欧洲时间对欧洲的影响马铃薯南美洲16世纪促进了人口增长,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番茄南美洲16世纪增加了蔬菜种类,丰富了人们饮食芦笋南美洲17世纪改善了餐桌礼仪,提升了生活品质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简述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对欧洲的影响。答案:1.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对欧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了人口增长:马铃薯的传入提供了新的食物来源,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营养水平,从而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番茄等新植物的传入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结构,提高了生活质量。增加了蔬菜种类:新植物的传入丰富了蔬菜的种类,使餐桌更加多样化。改善了餐桌礼仪:芦笋等植物的传入,提升了餐桌礼仪,反映了社会生活的进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对欧洲影响的了解。通过分析材料中提到的马铃薯、番茄、芦笋等植物的原产地、传入欧洲时间及其对欧洲的影响,可以得出上述答案。解答时要注意准确描述食物物种交流对欧洲社会生活、人口、饮食等方面的积极影响。第二题题目背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美洲、亚洲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食物物种交流是这一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的食物多样性和人类营养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以玉米和马铃薯为例,它们的传播对新旧大陆产生了哪些影响?题目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玉米与马铃薯分别是哪个大陆的原生作物?其传入欧洲后分别带来了哪些变化?2.探讨玉米和马铃薯对原产地和新定居地社会经济的影响。参考答案:1.玉米原生于美洲大陆,马铃薯也原生于美洲。玉米是从美洲传入欧洲的,在欧洲传播后不仅丰富了欧洲人的食物种类,使饮食结构更加多样,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尤其是在贫瘠土地上。在西班牙等地,玉米成为了重要的粮食作物。马铃薯也是从美洲传到欧洲,之后成为了欧洲的一种重要主食作物,特别是在饥荒时期,马铃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马铃薯的引入也引发了健康问题,如马铃薯块茎中的茄碱素可能导致消化功能紊乱、营养不良,甚至神经中毒。同时,由于甘薯和玉米丰收周期较短,农业劳作强度增加,对农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不利影响。2.对原产地的影响:玉米和马铃薯的传播,也使得美洲的农业更加多样化,促进了土地的开发和人口的增长。新大陆的原住民扩大了种植面积,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增强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时,这两种作物的传播也加剧了土地的开发压力,加速了土著居民的土地丧失和人口下降。欧洲人对美洲作物的引种也导致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地理认知水平,促进了欧洲对美洲的殖民扩张,但对原住民产生了种族灭绝的悲惨后果。对新定居地的影响:玉米和马铃薯对新定居地的社会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为新经济作物,使当地农民的生活得到改善。玉米和马铃薯是高产作物,适合在贫瘠的土地上种植,特别是在欧洲冷湿的气候下,这两种作物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这两种作物易于种植,生长周期较短,而且耐旱、耐瘠薄,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玉米和马铃薯的传播,使欧洲的食物结构更加多样化,为欧洲的农业发展和人口增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此外,马铃薯和玉米的传入对工业革命的发生和欧洲国家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欧洲各国以大麦和小麦为主要农业作物,生产周期较长,农民往往需要在大麦和小麦之间轮作,这就造成了农闲、劳动力闲置和生产力降低。而在农业革命中,马铃薯和玉米被引入,它们的生长周期较短,可以实现全年种植,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这种新的经济作物被引入后,改变了欧洲农民的生活节奏,为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第三题题目: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以下是中国从西方引进的部分植物和一些动物的分布图。(图表:中国引进的部分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图)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全球食物物种交流表现出以下特点:1.植物品种的增加有利于丰富中国南方的食物种类,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2.部分优良动物的引进改善了人们的食物结构,提高了生活质量;3.植物和动物的引入改变了生态平衡,对某些地区产生了影响。问题: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引进的三种植物是什么,并分析它们在引进后的影响。2.结合材料二,说明“新航路开辟后,全球食物物种交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答案:1.中国引进的三种植物分别是玉米(或“玉蜀黍”)、小麦、土豆(或“马铃薯”)。影响分析:玉米:其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引入中国后成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提高了粮食产量,丰富了食物种类,有助于改善人们的饮食结构。小麦:质地好,口感佳,引入中国后逐渐取代了原来的粗粮,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土豆:适应性强,产量高,引入中国后很快被广泛种植,成为重要的粮食品种之一。2.新航路开辟后,全球食物物种交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食物种类更加丰富,提高了人类的饮食水平和营养水平。部分植物和动物的引进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环境,如玉米、土豆的种植改变了中国南方的农业生产结构。生态平衡受到影响,一些引进的植物和动物可能会成为入侵物种,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解析:本题为综合分析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影响并提出观点。在回答第一问时,学生应能够识别出材料一中的植物,并简述它们的营养价值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在回答第二问时,学生需要结合所学知识,从食物丰富、生态环境、生活质量等方面分析全球食物物种交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第四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5世纪末,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原产于美洲的玉米、土豆等作物传入欧洲,逐渐成为欧洲重要的粮食作物。土豆的传入使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人口增长,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材料二:16世纪,欧洲人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土豆等作物传入亚洲,这些作物在亚洲的推广种植,使亚洲的农业生产和粮食产量有了显著提高,同时也丰富了亚洲的饮食文化。问题:1.材料一中提到的“玉米、土豆等作物”的传入对欧洲产生了哪些影响?2.材料二中提到的“玉米、土豆等作物”的传入对亚洲产生了哪些影响?答案:1.材料一中提到的“玉米、土豆等作物”的传入对欧洲产生了以下影响:(1)提高了欧洲的粮食产量,缓解了粮食供应压力;(2)促进了人口增长,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3)丰富了欧洲的饮食文化。2.材料二中提到的“玉米、土豆等作物”的传入对亚洲产生了以下影响:(1)提高了亚洲的农业生产和粮食产量,有助于解决粮食问题;(2)丰富了亚洲的饮食文化,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3)促进了亚洲社会经济的发展。《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现代食品生产中,哪种方式最有助于提高单产,保障食品安全?A.传统耕作方式B.精准农业技术C.增加化肥使用量D.扩大农田面积2、哪个因素在现代食物生产中对于储存食物至关重要,以防止食物腐败和害虫侵害?A.环境温度控制B.高科技包装材料的使用C.食品快速消费D.采取有机耕作方式3、题目:《食品安全法》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定如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食品添加剂只能用于改善食品的色泽B.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执行C.食品生产者不得在食品中添加任何非食品原料D.所有食品添加剂都对人体健康无副作用4、题目:我国在2008年爆发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揭示了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以下关于这一事件的说法,正确的是:A.该事件仅限于某几家知名企业B.事件暴露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不足C.我国采取了严格的措施坚决打击违法行为D.事件没有对消费者产生重大影响5、以下哪项不是现代食物生产中常用的储存技术?A.冷冻技术B.真空包装C.水封技术D.晾晒技术6、以下哪项不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A.农药残留B.空气污染C.食品添加剂滥用D.食品加工过程污染7、我国现代粮食生产中,哪项技术对于提高粮食产量起到了关键作用?A、灌溉技术B、温室技术C、杂交水稻技术D、生物防治技术8、在现代食品储备方式中,哪种方法能够较好地防止食品腐败和延长保存时间?A、冷冻保存B、真空包装C、自然晾晒D、腌制9、20世纪中叶,为了解决粮食短缺问题,中国采取了哪项重大改变种植结构的决策?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推行“双季稻制”C.退耕还林、退耕还草D.大力推广坡地梯田10、以下哪项措施有助于食品安全的实现?A.食品生产者只注重经济利益B.食品监管部门放松对食品质量的监管C.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D.食品消费者盲目追求低价食品11、以下哪种食物的生产方式最有利于延长其储存时间?A.新鲜蔬菜B.冷冻肉类C.罐头食品D.干果12、关于食品安全,以下哪项说法是错误的?A.食品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原料质量B.食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要避免污染C.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要关注食品标签信息D.食品安全问题只与食品生产环节有关13、现代食物生产中,哪种技术的广泛使用极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但仍存在一定的环境和健康风险?A、有机农业B、基因改良作物C、传统耕作D、滴灌技术14、关于食物储备的作用,下列哪个选项不正确?A、稳定市场B、保证民生基本需求C、提升农业技术水平D、应对自然灾害15、从以下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以描述现代食物生产中的一项重要技术:A.传统人工播种B.水稻直播C.低温冷冻储备D.远距离空运16、以下哪项措施不属于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的管理措施?A.建立食品安全标准体系B.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C.推广绿色食品生产和消费D.建立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度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食物生产和消费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农业机械化和化学肥料的使用逐渐普及,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同时,城市化导致食品消费结构发生变化,肉类、奶制品等动物性食品的消费量增加。材料二:为了保障食品安全,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规体系,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的监管,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问题:1.结合材料一,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食物生产和消费方式发生变化的因素。2.结合材料二,简述我国政府为保障食品安全所采取的措施。第二题【题目】假设你是一名食品安全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针对当前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你准备制定一项关于现代食物生产与储备的管理规定来保障食品安全。请从食品生产、食品储备两个方面提出至少三条具体措施,并简要说明理由。第三题日益增长的食品需求与有限的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着矛盾。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效果。第四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食物的生产、储备技术不断进步,人们逐渐形成了适应现代生活的饮食习惯。材料二: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为了保障公众健康,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食品安全监管。(1)结合材料一,分析现代食物生产、储备技术进步的原因。(2)结合材料二,谈谈我国政府保障食品安全的具体措施。《第3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现代食品生产中,哪种方式最有助于提高单产,保障食品安全?A.传统耕作方式B.精准农业技术C.增加化肥使用量D.扩大农田面积答案:B解析:精准农业技术通过优化种植管理,利用现代科技提高农作物产量,减少资源浪费,增加了单产和食品安全。2、哪个因素在现代食物生产中对于储存食物至关重要,以防止食物腐败和害虫侵害?A.环境温度控制B.高科技包装材料的使用C.食品快速消费D.采取有机耕作方式答案:A解析:通过控制储存环境的温度,可以有效减缓食物的腐烂速度和害虫的繁殖,是现代食品生产中的关键措施之一。3、题目:《食品安全法》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定如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食品添加剂只能用于改善食品的色泽B.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执行C.食品生产者不得在食品中添加任何非食品原料D.所有食品添加剂都对人体健康无副作用答案:B解析:根据《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执行,以保证食品安全。选项A描述不全面,食品添加剂除了改善色泽外还可以改善口感等;选项C过于绝对,不恰当;选项D错误,部分食品添加剂使用不当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副作用。因此,选项B正确。4、题目:我国在2008年爆发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揭示了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以下关于这一事件的说法,正确的是:A.该事件仅限于某几家知名企业B.事件暴露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不足C.我国采取了严格的措施坚决打击违法行为D.事件没有对消费者产生重大影响答案:B解析: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波及全国多个省区的数十万婴幼儿,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影响。该事件暴露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不足,导致食品安全问题严重。选项A错误,事件涉及多家企业;选项C虽然我国采取了严格措施,但选项表述不全面;选项D错误,事件对消费者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选项B正确。5、以下哪项不是现代食物生产中常用的储存技术?A.冷冻技术B.真空包装C.水封技术D.晾晒技术答案:C解析:冷冻技术、真空包装和晾晒技术都是现代食物生产中常用的储存技术,可以有效地延长食物的保鲜期。而水封技术主要应用于防止水源污染和防洪,不是食物储存技术。因此,选项C正确。6、以下哪项不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A.农药残留B.空气污染C.食品添加剂滥用D.食品加工过程污染答案:B解析: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滥用和食品加工过程污染都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空气污染虽然对环境有影响,但并不是直接导致食品不安全的主要因素。因此,选项B正确。7、我国现代粮食生产中,哪项技术对于提高粮食产量起到了关键作用?A、灌溉技术B、温室技术C、杂交水稻技术D、生物防治技术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现代粮食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和成就。杂交水稻技术是我国著名科学家袁隆平首先提出的,它通过杂交育种技术提高了粮食产量,对解决我国乃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他选项虽然在农业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杂交水稻技术直接关联到增产效果,因此答案为C。8、在现代食品储备方式中,哪种方法能够较好地防止食品腐败和延长保存时间?A、冷冻保存B、真空包装C、自然晾晒D、腌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现代食品储备技术。真空包装是现代食品储藏的一种重要方法,它通过抽去包装袋内的空气,改变食品的微环境,减缓食品的氧化过程和细菌的生长繁殖,从而达到延长食品保存时间的效果。冷冻保存(A)、自然晾晒(C)和腌制(D)也可以防止食品腐败,但效果和范围不如真空包装广泛和长效。因此,本题答案为B。9、20世纪中叶,为了解决粮食短缺问题,中国采取了哪项重大改变种植结构的决策?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推行“双季稻制”C.退耕还林、退耕还草D.大力推广坡地梯田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理解。推行“双季稻制”即在一年内种植两季水稻,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产量,从而解决粮食短缺问题。A项是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C项和D项是调整耕种方式,不是直接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主要手段。因此,正确答案是B。10、以下哪项措施有助于食品安全的实现?A.食品生产者只注重经济利益B.食品监管部门放松对食品质量的监管C.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D.食品消费者盲目追求低价食品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食品安全的相关知识点。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是确保食品安全的基础,它有利于规范食品生产、加工、分销和消费环节,从而降低食品安全风险。A项只注重利益会导致食品安全问题,B项监管部门的放松会使问题更加严重,D项消费者盲目追求低价食品容易忽略食品安全。因此,正确答案是C。11、以下哪种食物的生产方式最有利于延长其储存时间?A.新鲜蔬菜B.冷冻肉类C.罐头食品D.干果答案:C解析:C选项罐头食品通过高温杀菌和真空包装的方式,能够有效延长食物的储存时间。而新鲜蔬菜、冷冻肉类和干果虽然也有一定的储存优势,但相较于罐头食品,其储存时间较短。因此,C选项正确。12、关于食品安全,以下哪项说法是错误的?A.食品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原料质量B.食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要避免污染C.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要关注食品标签信息D.食品安全问题只与食品生产环节有关答案:D解析: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与食品生产环节有关,还与食品的运输、储存、销售以及消费者自身等环节密切相关。因此,D选项的说法是错误的。其他选项A、B、C都是关于食品安全的正确说法。13、现代食物生产中,哪种技术的广泛使用极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但仍存在一定的环境和健康风险?A、有机农业B、基因改良作物C、传统耕作D、滴灌技术答案:B解析:基因改良作物(也称为转基因作物)是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将特定基因转入植物体内,以改变其某些特性,如害虫抗性、耐旱性等,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然而,基因改良作物的广泛使用也存在环境基因流动、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可能的人体健康风险等问题。14、关于食物储备的作用,下列哪个选项不正确?A、稳定市场B、保证民生基本需求C、提升农业技术水平D、应对自然灾害答案:C解析:食物储备的主要作用包括稳定市场、保证民生基本需求以及应对自然灾害等。它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运行,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提升农业技术水平属于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但并不是食物储备的主要作用。因此,选项C不正确。15、从以下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以描述现代食物生产中的一项重要技术:A.传统人工播种B.水稻直播C.低温冷冻储备D.远距离空运答案:C解析:低温冷冻储备技术是现代食物生产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它能够有效地延长食物的储存期,减少食物损耗,提高食品安全性。A、B选项涉及到种植技术,D选项则与食物的运输有关,但都不如C选项直接关联到食物的储备与食品安全。因此,正确答案是C。16、以下哪项措施不属于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的管理措施?A.建立食品安全标准体系B.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C.推广绿色食品生产和消费D.建立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度答案:C解析: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的管理措施主要是指通过法律、法规、标准和监管手段来确保食品安全。A、B和D选项都属于这一范畴,分别是建立标准、加强监管和追究责任。C选项“推广绿色食品生产和消费”更侧重于鼓励生产者和消费者选择更健康的食品,虽然有利于提高食品安全性,但它本身不是具体的管理措施。因此,正确答案是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食物生产和消费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农业机械化和化学肥料的使用逐渐普及,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同时,城市化导致食品消费结构发生变化,肉类、奶制品等动物性食品的消费量增加。材料二:为了保障食品安全,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规体系,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的监管,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问题:1.结合材料一,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食物生产和消费方式发生变化的因素。2.结合材料二,简述我国政府为保障食品安全所采取的措施。答案:1.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食物生产和消费方式发生变化的因素有:(1)工业革命的影响:农业机械化和化学肥料的使用普及,粮食产量大幅提高。(2)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增长,城市消费需求增加,食品消费结构发生变化。2.我国政府为保障食品安全所采取的措施有:(1)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规体系。(2)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的监管。(3)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第二题【题目】假设你是一名食品安全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针对当前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你准备制定一项关于现代食物生产与储备的管理规定来保障食品安全。请从食品生产、食品储备两个方面提出至少三条具体措施,并简要说明理由。【答案】1.食品生产过程中的管理措施:措施一:实行严格的生产标准。理由:现代食物生产过程中可能涉及多种未被充分研究或管理的安全隐患,例如转基因食品、化学肥料和农药超标等,这些因素可能对食品安全造成潜在威胁。实行严格的生产标准可以确保食品来源可靠,生产过程透明,提高食品的安全性。措施二:增强追溯系统。理由:通过建立一个健全的食品追溯系统,可以追踪食品的来源和去向,一旦检测到食品中含有有害物质,能够快速定位问题所在,迅速采取行动召回问题产品,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增强追溯系统的建立可以确保一旦有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可以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减少食品安全隐患的影响范围。2.食品储备过程中的管理措施:措施三:完善储备仓库的管理。理由:仓储环节的条件如果不达标,比如空气湿度、温度控制不佳,可能会导致食品变质,产生有害微生物,增加食品安全风险。因此,确保存储备用食品的环境符合储存要求,能有效延长食品的保质期,降低食品变质的风险。措施四:定期检查储备食品质量。理由:即使食品在生产时符合标准,如果在储存过程中未能得到妥善管理,食品也可能变质。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可以及早发现变质问题,避免消费者食用后出现健康问题。制定有效的检查计划,可以确保储备食品始终保持安全状态,保障消费者的健康。【解析】本题旨在考察学生对现代食品安全问题的理解及应对措施的制定能力。考生需要从具体的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这些措施不仅需要考虑食品生产的源头管理,也要关注食品储藏过程中的安全管理,从而全面提高食品安全水平。通过详细说明理由,考生能够进一步展示自己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深入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题日益增长的食品需求与有限的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着矛盾。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效果。【答案】1.主要措施:(1)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2)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食品安全监管;(3)推广绿色有机农业,提高农产品品质;(4)加强食品安全教育,提高全民食品安全意识;(5)加强食品安全国际合作,共同应对食品安全挑战。2.效果:(1)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降低;(2)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监管能力得到提升;(3)农产品品质得到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4)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得到提升,形成良好食品安全氛围;(5)国际合作加强,共同应对全球食品安全问题。【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效果。解题时,首先要明确我国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采取的措施,包括加强监管、完善法律法规、推广绿色有机农业、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和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其次,分析这些措施产生的效果,如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产品品质、提高监管能力、提升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等。最后,通过举例说明这些措施在实际中的应用及产生的积极效果。第四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食物的生产、储备技术不断进步,人们逐渐形成了适应现代生活的饮食习惯。材料二: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为了保障公众健康,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食品安全监管。(1)结合材料一,分析现代食物生产、储备技术进步的原因。(2)结合材料二,谈谈我国政府保障食品安全的具体措施。答案:(1)现代食物生产、储备技术进步的原因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农业技术的进步;工业革命后,化学工业的发展为食品保鲜提供了条件;冷藏、冷冻技术的发展,使得食物可以长期保存;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使得食品可以远距离运输。(2)我国政府保障食品安全的具体措施有:加强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的监管;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力度,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商周时期,青铜制作技术达到了较高水平,同时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工具也有了显著进步。以下哪一项不是该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A、石锄B、铁锄C、青铜铲D、骨耜2、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巨变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对社会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哪一项不能反映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A、铁器的广泛应用B、牛耕技术的出现C、马拉战车的普及D、曲辕犁的发明3、题干:在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广泛使用对农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下关于铁器使用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A.铁器的使用降低了土地的产出效率B.铁器的使用使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C.铁器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D.铁器的使用导致农民劳动时间大幅缩短4、题干:下列关于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工具改进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耕作工具由石犁演变为铁犁B.犁耕技术的革新促进了农业发展C.耕种技术改进使得单位面积产量增加D.农业生产工具改进与农业生产技术和方法无关5、中国古代最早使用牛耕是在哪个时期?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D.汉朝6、下列哪一项不是汉代铁制农具的特点?A.制作粗糙B.品种多样C.使用广泛D.技术先进7、下列哪项工具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农业由人力耕作向畜力耕作转变?A.耕牛B.青铜犁C.耕犁D.水车8、以下哪种生产方式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A.家庭手工业B.精耕细作C.铁犁牛耕D.农业合作社9、我国古代使用铁器进行农业耕作大概始于哪个时期?A、夏朝B、西周C、春秋战国D、秦朝10、下列哪一项关于古代生产工具的描述是不正确的?A、春秋时期的牛耕技术使用铁制犁鼻,提高了耕作效率。B、唐朝时期出现曲辕犁,进一步改进了耕作技术。C、宋朝时期,水力和风力驱动的工具得到广泛应用。D、元朝时期,农业生产技术达到古代高峰,手工业也出现了重大突破。11、在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推广使得()A.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B.交通运输工具得到极大的改进C.手工业工场规模和产量大幅增加D.农业商品经济迅速发展12、唐朝时期,曲辕犁的出现,是()A.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标志B.铁犁牛耕进一步推广的产物C.土地生产率大幅度提升的原因D.手工业发展迅速的结果13、在古代农业社会中,哪种工具的发明极大地提高了土地耕作效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进步?A.石斧B.铁犁C.木耙D.青铜锄14、下列哪一项不是古代手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A.家庭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转变B.技术传承主要依靠师徒制C.生产规模逐渐扩大D.手工业产品完全用于自给自足15、以下哪种工具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的一次飞跃?A.石斧B.青铜犁C.磨盘D.磨石16、以下哪项不是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A.工艺精湛B.产量巨大C.市场狭窄D.外销兴旺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战国开始,铁器已经开始在我国各地普遍运用,特别是铁农具在耕作工具中占的比例增多。秦汉时期,冶铁技术和炼钢技术的改进,使铁农具的质量和种类都有了提高。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刀耕孰耨的改进,青铜、钢农具相继问世,农业生产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摘自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材料二据《齐民要术》记载,贾思勰在总结农民艰苦经验的基础上,吸取前人的经验,改进了耙和田器,获得更多农具,使汉代汉代铁农具的意义大为提高。他也记录了不少机械,如可载十四石以上的石闸,能征用来运输以一牛曳挽的皮带机。这些发明远超过当时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水平。—摘自齐民要术问题: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趋势。(6分)2.根据材料二,概述贾思勰在农业生产工具改进方面的贡献。(6分)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对农业生产带来了哪些影响?(4分)第二题题目:《史记》记载:“铁器利而AEA,用力少而成功多,农夫释其耒而利其耕。”这段文字反映了以下哪一历史现象?A.铁犁牛耕的出现B.铁匠技术的进步C.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D.水利工程的兴起第三题题目背景:在古代社会,生产工具的进步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随着农业、手工业等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发明了更加高效、省力的生产工具,这不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化。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题目内容:1.列举三种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并简述它们的功能和使用时期。2.分析生产工具的进步如何影响了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化。3.结合具体例子,说明古代手工业工具的创新如何促进了技术传播和发展。第四题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使得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材料二:隋唐时期,曲辕犁的出现使得耕作更加精细,农业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材料三:明清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技术逐渐落后于西方,导致农业发展缓慢。问题:结合材料,分析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与劳作的发展趋势,并简述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商周时期,青铜制作技术达到了较高水平,同时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工具也有了显著进步。以下哪一项不是该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A、石锄B、铁锄C、青铜铲D、骨耜答案:B解析:商周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骨器和青铜器,而铁器的出现较晚,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开始广泛使用,因此选项B铁锄不符合商周时期的实际情况。2、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巨变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对社会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哪一项不能反映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A、铁器的广泛应用B、牛耕技术的出现C、马拉战车的普及D、曲辕犁的发明答案:C解析:马拉战车的普及在战国时期对军事有重大影响,但其对农业生产力的提升作用较弱,故C项不能反映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而铁器的广泛应用、牛耕技术的出现以及曲辕犁的发明都是这一时期农业技术的重要进步。3、题干:在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广泛使用对农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下关于铁器使用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A.铁器的使用降低了土地的产出效率B.铁器的使用使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C.铁器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D.铁器的使用导致农民劳动时间大幅缩短答案:C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广泛使用提高了耕作效率,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因此C选项正确。铁器的使用并未直接导致耕地面积减少或农民劳动时间缩短,排除B和D。而A选项与事实相反,铁器的使用实际上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率。4、题干:下列关于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工具改进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耕作工具由石犁演变为铁犁B.犁耕技术的革新促进了农业发展C.耕种技术改进使得单位面积产量增加D.农业生产工具改进与农业生产技术和方法无关答案:D解析:D选项表述不正确。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与农业生产技术和方法密切相关。例如,耕作工具的改进如石犁到铁犁的转变,以及犁耕技术的革新,都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因此,D选项是错误的。A、B、C选项都是符合史实的。5、中国古代最早使用牛耕是在哪个时期?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秦朝D.汉朝答案:A解析:牛耕是中国古代农业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农业生产效率。根据考古发现,牛耕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这一发明极大地促进了当时农业生产力的发展。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