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难点03魏晋唐宋时期中华文明的兴盛-2021年高考历史专练_第1页
重难点03魏晋唐宋时期中华文明的兴盛-2021年高考历史专练_第2页
重难点03魏晋唐宋时期中华文明的兴盛-2021年高考历史专练_第3页
重难点03魏晋唐宋时期中华文明的兴盛-2021年高考历史专练_第4页
重难点03魏晋唐宋时期中华文明的兴盛-2021年高考历史专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难点03魏晋唐宋时期:中华文明的兴盛【考情概览】近五年高考全国卷考情概览表年份试卷考题考点主题20162卷24题魏晋汉字书体弘扬传统文化2卷25题科举制意义国家治理——选官2卷26题宋代土地政策三农问题3卷26题魏晋书法艺术历史解释20172卷26题南方文化影响力民间文化3卷26题唐代土地政策三农问题20181卷25题唐代地方管理国家治理——中央集权1卷26题宋代民营手工业民营经济2卷26题唐代中央职官调整国家治理——加强专制3卷25题科举制影响国家治理——选官20191卷26题唐代社会生活民间文化2卷26题宋代理学主流思想3卷25题唐代艺术历史解释3卷26题宋代政治国家治理——军队建设20201卷26题宋代农业发展三农问题2卷26题科举制发展国家治理——选官3卷26题唐代书法艺术弘扬传统文化【备考提示】魏晋唐宋时期是高考古代中国命题的核心时空,每年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涉及,主要集中的考察方向是国家治理经验、三农问题、优秀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影响、社会生活面貌等。需用重点关注的知识点包括:唐宋中央职官变迁、选官制度发展、唐宋土地政策、宋代工商业发展、宋代理学、唐宋社会生活、魏晋唐宋优秀传统文化代表。【必背规律】三公九卿是职能分权,三省六部是程序分权解读:职能分权、程序分权,只要不是机构重叠、人员冗杂,都是提高行政效率的措施三省六部提高效率减少失误,二府三司制约相权效率低下解读:一般唐制代表古代行政制度的巅峰,所以考察相对积极的作用。唐往后的朝代多考察僵化和不足。宋制的理性精神:宰枢同兼有利于提高效率,职事分离有利于集中事权解读:宋代制度问题多多,但是也并非一无是处,宰枢同兼是个特殊现象,职事分离则是宋代常制。皇权存在非理性,官僚政治不断制度化、程序化解读:皇权的非理性指的是皇帝个人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暴政、昏庸等问题,而官僚政治的成熟则是减少皇权非理性损失的重要手段。古代皇权三重约束:儒家道德、法律、文官集团解读:古代皇帝并非为所欲为,对道德准则、行程程序和法律制度,特别是祖宗之法还是保有一定的敬畏。因为皇权的落实离不开官僚集团、士大夫阶层的配合,祖宗之法则是皇权合法性的重要来源。架空相权、制约相权、分割相权都会强化专制解读:这里所指的是中朝的设立、监察权的扩大、三省和二府三司的建立。威胁古代统治的三大因素:民族入侵、藩镇割据、农民起义解读:民族入侵的主要影响是政府的国防开支始终居高不下。藩镇割据的屡屡出现则导致中央集权逐步强化,皇帝日益重视对兵权、财权、人事权的控制。对农民起义的恐惧则使得统治者会推行休养生息、分配土地、打压兼并、重农抑商等政策。军功爵制重视能力选官;科举制有利于社会流动的均等化。解读:军功爵重视的更多是军事能力,科举更多重视行政能力和道德水平,两者都有利于增强社会流动,打破阶层固化。而科举影响更深远。城市化发展两大表现:突破时空,经济职能和服务职能完善解读:突破市坊限制和时间限制,其实安史之乱以后就有。城市职能完善是人们进城的重要原因。经济重心南移先是农业发展后是商业发展,推动了文化重心转移,但没有改变政治重心。解读:政治中心固定在靠近北方的位置,是外来军事压力决定的,经济重心南移则是内部生存压力决定的,结果就是中国政治和经济中心逐步分离。而文化中心则和经济发达程度相关,一起移动到了南方。交子是特殊历史条件的产物,不是客观经济发展的结果解读:交子是民间货币,便钱才是官方发行的。交子的出现一定程度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更直接的原因是铜钱匮乏,铁钱笨重,人们需要临时性替代物品。所以纸币的出现,并不能推动中国走向资本主义。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近代纸币还要到1935年的币制改革。汉代儒学是外儒内法兼采百家,侧重管理国家(民本——君本);宋代理学是三教合一,侧重约束社会,两者都是适应统治需要的产物解读:董仲舒侧重提供治国手段,朱熹更强调社会道德水平提升,两人合力提升了中国的国家治理水平,也使得中国社会逐步陷入固化三教合一儒学地位受到冲击,但依然是正统思想;佛道兴起既适应统治者稳定社会需要,又符合民众寻求慰藉心理解读:三教合一儒学失去的是独尊地位。佛道兴起是中国社会诉求的反映,也有佛教本土化的努力。格物致知是唯心(空谈),格物致用是唯物(务实)解读:格物是科学的方法论,但是致知没有以掌握客观规律为目的,致用适应了现实需求但是缺乏时代进步的眼界。理学是精神贵族化,对象平民化解读:理学本质上是希望每个人都活的像圣人那样,这有利于社会道德水平提升,也给中国人带上了沉重的道德枷锁。朱熹爱孟子,王阳明和李贽批判盲从孔子,他们都是儒学的继承者。解读:朱熹因为强调存天理,所以推崇孟子的性善论。王阳明是因为注重个人内心感受所以反对盲从孔子,李贽则是一个完全的叛逆者,希望跳出孔子的框框。但是他们都没有从根本上反对儒家思想,所以不能彻底推动思想解放。朱熹尊重基本欲望,王阳明注重个人主体地位解读:某种程度上,两人的思想都有一定的人文主义色彩。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注重秩序,朱熹汇编四书五经注重伦理解读:三纲是董仲舒提出的规矩,四书则是朱熹明确的地位。风俗画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体现;文人画受理学发展的影响。解读: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城市化推动市民阶层壮大,市民阶层带来市民文化,市民文化包括了风俗画、小说散曲、杂耍等等。理学发展则带来了道德标准的泛化影响,书法、诗词、绘画、服饰等等方面注重表达情操高洁、实现道德教化目的,都是理学影响的产物。市民文化是通俗化,士大夫文化是矫情化解读:市民文化就是满足娱乐需求,士大夫文化则侧重表达道德情操和审美水平。【核心知识框架】【限时检测A】(建议用时:30分钟)1.(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III,26)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A.书写结构的严整性B.书写气象的灵动性C.书写笔画的繁杂性D.书写技法的内敛性【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旭是唐代著名草书书法家,其中草书字体具有写意性强和灵动性等特征。从材料可知,张旭从公主与挑夫争着走路和观看公孙大娘舞剑,而悟得草书笔法的意境和草书笔法的神韵,这说明当时书写气象的开放性和灵动性,B正确;A是楷书的特征,排除;材料与书写笔画的繁杂性无关,C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张旭书法的开放性,“内敛性”的说法错误,D排除。故选B。2.(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6)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答案】C【解析】宋朝初年科举考试中,省试主考官李昉徇私一案被告发后,皇帝主持的殿试成为常制,这体现出宋朝科举制的考试录取程序渐趋完善,C项正确;在隋朝创立科举制时已经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A项错误;确立“省试考试权威”与“皇帝出题”的“殿试成为常制”不符,B项错误;“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3.(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6)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答案】A【解析】占城稻具有耐旱、适应性强、生长期短特点,占城稻的推广,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大、小麦推广到南方,有利于南方的麦稻轮作,也提升了土地利用率。A正确。曹魏时发明翻车,B不正确。宋代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经济重心位于南方,南方经济发展优于其它地区,C不正确。占城稻北上,大、小麦南下,民众饮食结构会有所改变,但南米北面的饮食结构不会“根本改变”,D不正确。4.(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可知,唐代推崇阳刚与力量的社会风尚,故答案为C项;材料仅涉及拔河渊源于荆楚民间,无法得出江南文化成为主流的结论,排除A项;唐玄宗《观拔河俗戏》的信息反映宫廷娱乐,无法得出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的结论,排除B项;唐代诗歌题材多元,D项说法片面且不符合史实,排除。5.(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答案】A【解析】结合北宋时期募兵制中兵士参加的目的及人数可知,过于庞大的军队数量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A选项符合题意。由于北宋实行重文轻武和文人治国的方针,北宋军队战斗力较低,B选项排除。材料与对地方控制无关,强调的是军事力量,C选项排除。材料与社会贫富分化差距无关,D选项排除。6.(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答案】B【解析】由人物“程颢”可大致推测本题考查方向为“程朱理学”,根据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可知程颢认为“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主张通过探究世间万物来求理,B选项符合题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材料主旨不符,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C选项排除。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属于老子的思想,D选项排除。7.(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伦理道德,礼义廉耻。由材料中佛像衣衫单薄甚至裸身到服饰整齐的变化可知,佛教受到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D项符合题意。经济发展、绘画技术及政治权力不属于佛像变化的主要因素,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对佛像的影响,A、B、C选项排除。8.(2018·全国Ⅱ卷,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C【解析】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排除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D。9.(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答案】D【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唐代的藩镇除了河朔型擅自任免官员、拥兵自立外,其他类型的藩镇均由中央任免,并且驻兵防止分裂和异族进犯,维护社会治安。由此可知,“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基本维护了唐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材料中大部分藩镇是上缴赋税的,并且唐朝除了藩镇的税收外,还有其他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表格体现不出藩镇彼此攻伐不已,故B项错误;河朔型藩镇拥兵自重、与朝廷对抗,威胁到中央权威,故C项错误。10.(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5)表1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答案】B【解析】通过材料中北宋和南宋宰相祖辈任官情况可知,北宋时期宰相祖辈担任高级官员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而南宋时有所减少;两宋时宰相祖辈担任无官职记录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说明越来越多的没有政治背景的平民有机会担任宰相职务,体现了当时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宰相的权力的变化,C不正确;身份地位较为低下的人出任宰相,得益于科举制的推行,D说法不正确。11.(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是北宋中期,四川密布着大量采用新技术的私营盐井,井主雇佣大量的工匠,这说明四川地区的民营制盐业技术先进、生产关系进步,即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工匠“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侧面反映出工匠受到井主的压榨,体现不出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的雇佣关系一直局限于个别地区和个别行业,一直没有普及,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说的是盐业的开采,没有涉及买卖,故D项错误。12.(哈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2020年高三一模)有论者指出,学界评价科举制,多从其“得人”出发,把着眼点放在科举制对优秀人才的选拔上面。这反映出科举制的推行A.增强了各社会阶层的流动性 B.为国家治理提供了人才基础C.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D.导致封建官僚队伍急剧膨胀【答案】B【解析】对科举制的评价侧重于其对优秀人才的选拔,由此说明科举制为国家治理提供了人才基础,故选B项;材料主要强调了科举制在人才选拔方面的积极作用,并没有体现各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和扩大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排除AC项;官僚队伍的膨胀和科举制选拔人才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13.(2020·河北保定一模·26)宋太宗时规定,科举及第者的吏部考试要试判三道,合格者方能释褐授官。宋神宗后又规定进士、诸科等试律令大义或断案,才能授官。哲宗元祐时苏辙曾说:“天下官吏皆争诵律令”。上述信息反映出当时()A.行政能力是重要的选官标准 B.儒家正统思想受到佛道重大挑战C.官制改革兼顾了效率和公平 D.时务策成为科举考试的规定内容【答案】A【解析】据材料“宋太宗时规定,科举及第者的吏部考试要试判三道,合格者方能释褐授官。宋神宗后又规定进士、诸科等试律令大义或断案,才能授官。哲宗元祐时苏辙曾说:‘天下官吏皆争诵律令’”,可知宋朝科举考试非常注重个人行政能力,故选A项;儒家正统思想受到佛道的挑战主要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B项;材料提到的是选官制度,并不是官制改革,排除C项;唐朝时时务策已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之一,排除D项。14.(贵州省2020届高三第二次大联考)西晋文学家左思文采富丽,其《三都赋》风靡一时,造成“洛阳纸贵”。但左思却因出身寒微而一生仕途坎坷,不受重用。这反映了当时A.入仕主要依据德行B.依据血缘亲疏选官C.分科取士尚未出现D.门阀势力垄断仕途【答案】D【解析】左思的遭遇反映了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之下,选官重门第而轻才学,士族门阀势力垄断仕途,占据高官显职,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故选D项。汉代的察举制是官吏依据德行察访人才向中央推荐,并设定孝廉、秀才等科目分科取人予以任用,故排除A、C两项;根据血缘亲疏选官是西周时期宗法分封之下实行的,排除B项。15.(2020·四川眉山二模·26)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知杭州。刚上任不久,杭州大旱,随即“湿疫”疫情四起。他带头并号召富豪捐款修建名为“安乐坊”的医院,“作饘粥,药饵,遣吏挟医,分方治病,活者甚众。”(《续资治通鉴长编》),可见()A.宋代各种疫情灾害频发 B.宋皇室对疫情不闻不问C.政府主导抗击湿疫疫情 D.宋朝开始中药治疗疫疾【答案】C【解析】由苏轼商人杭州知州,带头抗疫和号召建设医院,说明宋代疫病防治是在政府主导下开展,故选C项;题干反映的是杭州因大旱随即“湿疫”,疫情四起指的是受暑热与湿气而引起的疾病,并没有其他疫情灾害发生,排除A项;从题干并未不能直观看到宋皇室对疫情的态度,但是根据常识,苏轼作为杭州知州须将地方疫情汇报中央,排除B项;疫情自古有之,汉朝就有华佗为受黄河水灾后疫疾诊治的说法,宋朝并非第一个开始中医治疗疫疾,排除D项。16.(2020·广西南宁高三模拟)唐朝时,士大夫最爱金碧辉煌的壁画,壁画规模宏大,用色流光溢彩,而到了宋代,上流社会流行淡雅的水墨画,在尺寸之间展现文人意趣。下列选项中可能导致宋代绘画风气转变的因素是A.朝廷实行“强干弱枝”政策 B.理学思想逐渐成为主流C.市民文化的影响扩大 D.科举考试影响到文化取向【答案】B【解析】理学相比之前的儒学,有两个明显的取向,一个是更加追求哲理,二个是追求对欲望的克制,反映在绘画上就会使绘画更加追求意境、用色更加克制及淡雅,B项正确;题干未提及国家政策,排除A;题干反映的是文人意趣,显然和市民文化关系不大,而且市民文化反而不追求淡雅和高远的意趣,排除C;科举制并不考绘画,因此并不能导致文化取向转变,加之唐代也存在科举制,因此这一制度不能作为两朝画风转变的原因,排除D。17.(2020·河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月考)唐朝名僧宗密指出:“然孔、老释迦皆县至圣。随时应物,设教殊途,内外相资,共励群庶。”这可用来说明当时A.佛教取得了正统地位 B.儒学吸收了佛道有益成分C.兼容并蓄的社会风尚 D.儒家学说缺陷正不断暴露【答案】C【解析】材料“随时应物,设教殊途,内外相资”体现的是儒学、道家、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吸收其它学派的精华,不断更新发展,反映出唐朝兼容并蓄的社会会风尚,C正确;佛教并不是正统,儒学才是,排除A项;材料并不只强调儒学,而是体现整个社会现象,故B项表述不准确、不全面,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儒学的缺点,排除D项。18.(2020·吉林省吉林市高三第四次调研)唐代,儒学家韩愈激烈地批判佛学,提出对于佛教应该“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到了北宋,以程颐程颢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却基本上都“出入于老释者数十年”,对佛学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这一变化A.利于推动儒学思想趋时更新 B.反映了佛道思想更符合潮流C.体现政府文化政策比较开明 D.表明商品经济促进观念开放【答案】A【解析】通过材料“以程颐程颢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却基本上都出入于老释者数十年,对佛学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儒家学者研究道教和佛教思想,促进了理学的产生,A正确;B表述绝对,排除;材料叙述主旨不是政府的文化政策,排除C;材料信息与经济无关,排除D。19.(2020·广东省广州高三综合测试)唐代有的学者抛弃了汉儒的注疏之学,由注重章句转向强调经义:有的学者主张“以已意解经”:有的学者提出了“何为性”和“如何修性”的问题。这些现象A.背离先秦孔孟之道 B.导致儒佛道三教并行C.表明唯物思想出现 D.推动了儒学的思辨化【答案】D【解析】唐代学者抛开汉儒的研究方法,强调经义,关注经义中的人性和修养等问题,推动了儒学的思辨化,D项正确;唐代研究儒家经义,并未背离孔孟之道,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佛、道的传播与教义,B项错误;人性与修性方法不是世界本源,不能说明其为唯物思想,C项错误。20.(2020·陕西省西安中学高三二模)据历史记载,唐初令文中多次重申“士”“农”“工”“商”四民分业的规定,但中唐到宋代,职业的等级差别在缩小或消弭,四民之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国家政策的调整 B.生产方式的革新C.传统文化的成熟 D.社会经济的转型【答案】A【解析】由于重农抑商政策和抑制土地兼并政策的松动,商人社会地位有一定提高,工商业者也可购买土地,从而四民之间的流动性日益增强,故答案为A项;当时的生产方式没有出现革新,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中的现象没有关系,排除;社会经济没有转型,仍然是自然经济为主,排除D项。21.(2020·河南六市重点高中3月联合检测·26)宋代,很多士大夫在绘画上除了创作吟咏性情的文人画外,还好画“世俗人物”,创作了许多诸如《货郎图》《纺车图》等表现城乡百姓世俗生活的作品。这一现象折射出A.市民文化走向勃兴 B.绘画主流出现转向C.士大夫阶层的衰落 D.理学影响艺术创作【答案】A【解析】宋代商品经济兴盛、城市发展和文化的普及,民间文化日益繁荣,出现了许多描绘民间风情的作品,故选A项;材料并未涉及对其他绘画类型的比重描述,故无法得出绘画主流是否发生转向,排除B项;据材料可知,士大夫兼画文人画、世俗画,市民文化的勃兴不代表士大夫阶层的衰落,排除C项;材料中的世俗画侧重于描写城乡百姓的世俗生活,没有体现三纲五常等理学思想对绘画创作的影响,排除D项。22.(2020·福建省高三二模)隋唐时期“工商不得人仕”;992年,宋太宗下诏“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此后,参加科举的工商业子弟比比皆是。这表明A.工商皆本已经成为时代主流 B.参加科举需由州郡长官推荐C.门第成为选官人仕重要条件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科举变革【答案】D【解析】从隋唐时期“工商不得入仕”到宋太宗以后参加科举的工商业子弟比比皆是,表示科举取仕的条件已经发生变化,说明商人的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些都源于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故选D;工商皆本是明朝黄宗羲的观点,排除;B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23.(2020·福建省高三模拟)唐朝前期实行税盐制,官不采者,听民私采煮,官收其税。安史之乱后,开始推行榷盐制,先是实行民产、官收、官运、官销的专营办法,后刘晏主持盐政改革,全面推行民产、官收、商运、商销的“就场专卖制”。唐代盐制的变化A.说明政府退出对商业的直接经营 B.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唐王朝统治C.有效削弱了割据藩镇的物质基础 D.是盐业生产专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答案】B【解析】唐朝盐制由税盐制民产官税,到榷盐制官运、官销,再到“就场专卖制”商运、商销,加强了对盐业的控制,减少了政府的开支,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形势的需要,有利于维护唐王朝统治,B项正确;唐代盐制改革不能说明政府退出了对“商业”的直接经营,A项错误;唐朝盐制改革,并不能有效削弱“割据”藩镇的物质基础,C项错误;唐代全面推行民产、官收政策,不是盐业生产专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D项错误。24.(2020·江西南昌一模·27)张载所开创的“关学”以“躬行礼教”为宗旨,为宋代重新解释儒家礼教中关于天命、鬼神的经典,构建儒学宗教观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可知,张载的思想()A.与传统儒学背道而驰 B.推动儒学的唯物倾向C.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 D.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答案】D【解析】据材料“张载所开创的‘关学’以‘躬行礼教’为宗旨”,可知张载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的思想特点,故选D项;张载等人解释儒家礼教,构建儒学宗教观,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与发展,排除A项;张载主张“躬行礼教”,与唯物无关,排除B项;材料只是提到张载的主张,并没有提到其是否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排除C项。【限时检测B】(建议用时:30分钟)1.(2020·贵州贵阳一模·26)《唐律》把“父母在,别籍异财”规定为“十恶”重罪中的“不孝”罪状之一,予以严惩。宋朝法律虽继承了《唐律》这一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凡民祖父母、父母在,子孙始娶,便析产异籍”的情况十分普遍。这一变化表明()A.唐代“三教合一”冲击 B.对国家基本伦理形成严重挑战C.宋代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唐宋主流思想发生了明显变化【答案】B【解析】唐朝国家统一,统治者重视用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维护统治需要,到了宋朝国家政治始终未完成统一,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受到佛道的冲击和挑战,故选B项;唐朝时是“三教合一”,宋朝时儒家思想收到佛道冲击,A项表述错误,排除A项;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是在元朝,排除C项;据所学唐宋时期主流思想都是儒家,排除D项。2.(2020·安徽皖江名校联盟高三第五次联考·26)据统计,宋朝的长安工商店业有二百二十行,临安有四百一十四行。在农村则出现了一些专业户,宋代官私文献记载中常有:茶园户、桔园户、花户、药户、漆户、糖箱户、水砚户、磨户、焙户、酒户等专业户。据此可知,在宋代()A.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B.城乡商品经济发展趋势显著C.区域经济具有专业化特色 D.城乡间的分工协作已常态化【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宋朝时期,城市中的工商业比较发达,农村中则出现了一些专业户,如“茶园户、桔园户、花户、药户、漆户、糖箱户、水砚户、磨户、焙户、酒户等”说明宋朝时期的商品经济得到了比较快的发展,故选B项;题干中的“长安”就属于北方的城市,并且题干中所述及的“茶园户、桔园户、花户、药户、漆户、糖箱户、水砚户、磨户、焙户、酒户”等专业户,也没有具体指出其具体位置,排除A项;题干中所述及的“茶园户、桔园户、花户、药户、漆户、糖箱户、水砚户、磨户、焙户、酒户”等专业户并不属于区域经济,排除C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宋朝时期的城市中出现了诸多“行”以及农村中出现“茶园户、桔园户、花户、药户、漆户、糖箱户、水砚户、磨户、焙户、酒户”等专业户,但并没有涉及他们之间的“分工协作”,排除D项。3.(2020·四川内江二模·26)宋元丰年间,政府颁发了我国第一部外贸法规《市舶法》,它规定:外船入港后,市舶官员登舶验货,按比例抽取实物,以“贡品”交政府;“禁榷”物资由市舶司统购包销;“博易”物资由中外商人市价买卖,运销内地。这反映出当时()A.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B.中外朝贡贸易体制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确立工商皆本思想【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政府制定《市舶法》,从法律上规范调整对外贸易的现象,本质上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繁盛,中外贸易频繁的需求的反映,故选A项;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与材料涉及市舶贸易中“外商人市价买卖”无关,排除B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与材料所述时间“宋元丰年间”不符,排除C项;明末清初提出工商皆本思想,与材料所述时间“宋元丰年间”不符,排除D项。4.(2020·福建龙岩一模·26)南宋初年,政府加强农业管理,清理土地,规范赋税,出现了土地赋税造册制度。明朝建立后清丈土地,核定天下田赋,其数额记入《黄册》即户口册中,其后进一步将全国的土地详细登记,编制成《鱼鳞图册》。可见明代()A.开始实行以资产为标准的税制 B.土地清理与户籍管理相分离C.基于土地的赋税管理逐步规范 D.赋税种类由繁多到逐渐减少【答案】C【解析】“清理土地,规范赋税,出现了土地赋税造册制度。明朝建立后清丈土地,核定天下田赋,其数额记入《黄册》即户口册中”可见明代在土地管理上比过去更加规范,故选C项;“以资产为标准的税制”始于唐代,排除A项;“核定天下田赋,其数额记入《黄册》即户口册中,其后进一步将全国的土地详细登记,编制成《鱼鳞图册》”可见土地和户籍绑的更紧,排除B项;“明朝建立后清丈土地,核定天下田赋,其数额记入《黄册》即户口册中”产未涉及税种的多寡,排除D项。5.(2020·广东六校高三第三次联考·26)魏孝文帝时期,面对社会上“争讼迁延,连纪不判,良畴委而不开”的现象,大臣李世安建议:“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属今主”,以使“土不旷功,人罔游力”。该建议被采纳说明当时()A.亟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B.政治动荡影响精耕细作C.地权私有促进经济发展 D.禁止地主土地私有制度【答案】A【解析】据材料大臣李世安建议“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属今主”,以使“土不旷功,人罔游力”,体现当时土地荒废度高,亟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故选A项;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政治稳定,排除B项;地权私有会导致土地兼并问题,加大贫富差距,不能促进经济发展,排除C项;“所争之田,宜限年断。事久难明,悉属今主”表明仍然实行地主土地私有,排除D项。6.(2020·湖南永州二模·26)从汉朝到唐朝,土地兼并被视为国之大害,千方百计加以抑制。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但农作物产量倍增,工商业盛况空前,市民阶层壮大。这说明()A.土地兼并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B.租佃经营方式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C.不抑兼并政策导致了贫富分化严重 D.放任土地兼并会导致政府税源锐减【答案】B【解析】宋朝“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推动了土地的高度集中,带动了租佃制的发展,而租佃制释放了地主土地私有制的活力,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进而带动了经济与社会发展,说明租佃经营方式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故选B项;土地兼并加重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而非减轻,排除A项;材料“‘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但农作物产量倍增,工商业盛况空前,市民阶层壮大”强调的是不抑兼并政策带来的积极影响,并未提及贫富分化,排除C项;材料也并未提及不抑兼并对税收的影响,无法看出是否导致政府税源锐减,排除D项。7.(2020·湖北宜昌一模·26)欧阳修认为,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但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反映了()A.赋税征收更公平合理

B.赋税制度因时因势调整C.土地兼并已不受限制

D.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答案】B【解析】材料中欧阳修论述的是,开元以后因形势变化,租庸调法无法继续实行转而实行了两税法,说明赋税制度因时因势调整,故选B项;材料中并未将两种赋税法进行对比,无法看出哪一种更公平合理,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政府对土地兼并的态度和措施,无法说明土地兼并不受限制,排除C项;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是“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带来的结果,但材料论述的是其原因,D选项不能完整概况材料信息,排除D项。8.(2020·贵州“阳光校园·空中黔课”3月线上阶段检测·4)唐初,“均给天下民田”达到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唐中叶以后,“有钱则买,无钱则卖”,“人从私契”成了土地转移、让渡的基本方式与基本原则。这一转变()A.打击了地方贵族的势力

B.稳固了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C.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D.是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的表现【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唐初在均田制之下,“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说明该制度对稳定小农经济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到唐朝后期,出现了“有钱则买,无钱则卖”,即出现了土地兼并现象,这种变化表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由“力业相称”到土地兼并的现象,故选C项;土地兼并会增强地方豪强的势力,而不是打击其势力,排除A项;土地兼并现象会削弱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而不是稳固其基础,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时期,而不是在唐朝后期,排除D项。9.(2020年东北师大附中、重庆一中等六校高三1月联考)南宋时期,通往海外的海港城市不仅仅是瓷器集散地,更是窑群林立的瓷器生产中心,如以广州为中心的潮州窑、西村窑;以泉州为中心的德化窑、建阳窑。这表明,制瓷生产A.商品性和对市场的依赖性增强 B.与政府重商政策的导向密切相关C.主要是为了满足海外市场需求 D.民营手工业规模超过官营手工业【答案】A【解析】根据南宋时期海港城市兼具制瓷、生产两种职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了当时制瓷业生产的商品性和对市场的依赖性都有所增强,A选项正确.南宋政府并没有推行重商政策,制瓷业的生产销售连接,与政府导向无关,B选项不符合题意。只是沿海城市的制瓷和销售连接,不能证明当时整个制瓷业生产都以满足海外市场为主,C选项错误。宋代民营手工业规模尚未超过官营手工业,D选项错误。10.(江苏南京市、盐城市2020年高三一模)南宋临安城内,在不同方位计有20多处热闹的瓦肆,昼夜有傀儡戏、影戏、杂剧、说书、杂技等多种表演形式,每天有上千人聚此互动,游乐休闲。这说明当时的临安A.娱乐活动开始突破时间限制 B.已经成为南方经济中心C.城市生活具有世俗文化色彩 D.市民阶层成为社会主体【答案】C【解析】临安城内有多处瓦肆,有处热闹的瓦肆,昼夜有傀儡戏、影戏、杂剧、说书、杂技等多种表演形式,适应了市民的文化需求,具有世俗文化色彩,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娱乐活动的时间信息,排除A;材料反映临安娱乐活动丰富多彩,不能说明临安是南方经济中心,排除B;南宋时期,仍然以小农经济为主,农民是社会主体,排除D。11.(安徽黄山市2020届高三一检)《史记》记载江南地区“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南朝《宋书》则载江南“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据材料可知,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魏晋以来江南逐渐得到开发B.江南地区少战乱社会较安定C.统治者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反映司马迁记载的江南地区生产力低下,经济发展远落后于北方,人民的生活有了衣食保障,但也没有很富裕的人。而《宋书》记载则明显能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开发,鱼米丰富,丝绵优良。据材料故选A。B、C、D项不是变化主要原因。12.(安徽黄山市2020届高三一检)唐末草市兴起之后,有人描述当时彭州唐昌县建德草市,“人既繁会,俗巴丰饶,又置一镇,抽武士三十人而御之,亦立廨署,早暮巡警,盗将窜迹,人遂高眠”。这反映了A.坊市制度逐渐走向瓦解B.唐朝末年开始出现了草市C.草市功能转向政治军事D.政府重视商业环境的治理【答案】D【解析】本题借用史学界对于草市研究的成果,利用史料中对唐朝草市的相关记载,着重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提取能力和基础知识。由材料可知,唐末草市兴起,这是表象,政府在草市设镇,加强管理,保障了草市的安全,反映了政府重视商业环境的治理,D正确。草市是县镇不固定的交易场所,而坊市制度一般是指城市中的坊市分开管理的制度,B选项与材料无关。AC不符合史实。13.(重庆巴蜀中学2020届高考适应性月考)高祖武德到太宗贞观年间,女性多穿“羃”,“全身障蔽,不欲路途窥之”。到武则天执政后,“帷帽大行,羃渐息”。开元初期,女性不戴帷帽,“皆着胡帽,靓装露面;无复障蔽”。唐朝女性装束的变化反映出A.社会动荡影响习俗变迁B.唐朝女性地位日益提高C.政府政令鼓励女性自由D.社会风气日趋包容开放【答案】D【解析】社会动荡不符合史实,唐朝初年虽有政治斗争,但是总体和平发展,排除A;B、C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B、C;从材料信息看,妇女装束从“全身障蔽”变为“无复障蔽”,反映出唐朝经济繁荣,社会风气日趋包容开放,故选D。14.(山东省2020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颁布诏令:“货物兼通,将以利用。…自今以后,所有庄宅以(及)马交易,并先用绢布绫罗丝绵等,其余市价至一千以上,亦令钱物兼用。违者科罪。”该诏令在当时A.打破了原有交易规范 B.抑制了土地兼并活动C.妨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D.顺应了经济发展趋势【答案】C【解析】据材料“货物兼通,将以利用。…自今以后,所有庄宅以(及)马交易,并先用绢布绫罗丝绵等,其余市价至一千以上,亦令钱物兼用。违者科罪。”说明唐玄宗时期绢布绫罗丝绵可以当货币进行物物交换;“其余市价至一千以上,亦令钱物兼用。违者科罪。”可知,交换的在市价一千以上的,也可以钱物兼用,否则违者科罪。这说明政府没有认识到物物交换与货币交换之间的区别,没有认识到货币交换对商品经济的促进作用,故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打破原有交易规范,只是以立法的形式维护物物交换,A错误;B与材料无关;据材料分析可知,政府没有认识到物物交换与货币交换之间的区别,没有认识到货币交换对商品经济的促进作用,没有顺应经济发展趋势,D错误。15.(2020·广东广州高三年级阶段训练·26)朱熹小时候曾学习曹操的书法,当时他的同学刘共父学的是颜真卿的书法。刘共父批评朱熹说“我所学者唐之忠臣,公所学者汉之篡贼耳”。后来朱熹以此事告诫弟子们要“取法须端”。这个故事可以说明中国书法()A.具有不可比拟的实用价值 B.有“书以载道”的传统C.从自发开始走向自觉阶段 D.促进了理学思想的形成【答案】B【解析】据材料朱熹学习曹操书法被指责“公所学者汉之篡贼耳”并以此告诫弟子们,体现中国书法具有“书以载道”的传统,故选B项;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具有文化传承的价值,排除A项;魏晋时期书法从自发开始走向自觉阶段,排除C项;材料体现书法对朱熹的影响,排除D项。16.(四川成都树德中学2019年高三11月阶段检测)南宋儒生宋伯仁爱梅、种梅,长期观察、记录梅花各种形态,绘成了梅谱。他在观察到梅花有的花型像一把扇子,就会联想到这个是儒家教化天下,并赋诗说明。这反映了宋伯仁A.践行知行合一主张 B.坚持个人独特的求理方式C.以格物致知的方式来求理 D.对儒学认识存在僵化趋向【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伯仁从长期观察、记录梅花到以梅花联想儒家教化体现了程朱理学求理做人的方法“格物致知”,C项正确;材料无关宋伯仁的做人和所知的一致,不是其独创的方式,也不是儒学教条化和对知识分子的束缚,ABD三项错误。17.(中原名校2019—2020学年第四次质量考评)宋代书籍刻本主要有三种:官刻本、私刻本、坊刻本。坊刻本大都署有书商字号,虽然在质量上无法与不惜工本的官刻本、校勘精到的私刻本相比,但由于其集中于医、科举和其他日用书籍,在当时却十分流行。这反映了当时A.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下移 B.民营出版业占据了主导的地位C.私人书商注重广告宣传 D.科举类书籍在市场上最为畅销【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书坊即民营出版业在宋代有所发展,书坊更多地是面向市场和普通民众所需,这实际上反映出经济发展下文化出现下移的趋势,故A正确;民营出版业占主导地位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故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广告宣传的内容,故C不正确;科举类书籍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最为畅销”材料无法体现,故D不正确。18.(四川南充2020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考试)宋元时期的书院教育强调以义为本,义以导利,要求见利思义,即用道德的标准评判利的正当性,绝不能见利忘义。同时要求个人始终把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以社会整体利益制约个人利益。材料表明A.传统的儒学价值观己被颠覆B.书院注重道德教育凸显理学价值C.培养道德自觉否定个人利益D.重义弃利的思想贯穿于书院教育【答案】B19.(2020年清华大学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1月诊断)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良知”即“天理”,是先天就具备的,是“圣人”和“愚夫愚妇”共同具备的。这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