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调歌头教案水调歌头教案锦集10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调歌头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水调歌头教案篇1一、新课导入“花好月圆人团聚”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的美好时刻。月亮的圆缺,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明月与诗词天生结缘,明月激发诗兴,诗词随明月而发。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咏月绝唱《水调歌头》。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琼(qióng)绮(qǐ)婵娟(chánjuān)阙(què)2.作者链接。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3.背景链接。《水调歌头》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备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作者39岁,除政治不得意外,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七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读准节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读通词意。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明月从何时才有?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月宫里美玉做成的楼宇,高高在上,让人经受不住那份清寒。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明月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但愿离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月色的明媚皎然。(二)文本探究1.词的上下两阕分别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交流点拨】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有何深意?【交流点拨】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去,又怕那美玉建成的楼宇,高高在上,让人经受不住那份清寒。这句话反映了词人对天上生活的向往,政治上的失意让他产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但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是针对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3.词中蕴含生活哲理的句子是什么?说说你对它的理解。【交流点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悲伤、欢乐、离别、相逢的变迁,月亮也有阴、晴、圆、缺的变化,这些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这句话写出了人月无常,自古皆然的道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词人受到月的启发,惆怅的心情得到慰藉,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交流点拨】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三)名句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交流点拨】只希望人人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词人希望自己和弟弟以及分离的人们从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互相祝福,希望大家岁岁平安,推己及人,表现了词人博大的思想境界和乐观的情怀。四、拓展延伸话说《水调歌头》。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说得虽然有些过头,其他的词也在继续流传,并没有作废,只是有些相形见绌罢了。仿佛是群星灿烂的天空出现一轮明月,其他的星宿马上显得黯淡无光了。也可看出这篇词在当时的影响之大。一天,神宗问现在外面最流行的曲子词是什么,太监便把这首词抄给了神宗。神宗看到“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等几句时,深有感慨地说:“苏轼终究是爱戴君王的。”于是下诏把苏轼调到离京师比较近的汝州。苏轼因这首词的创作而得以迁往内地,也算是因词得福吧!水调歌头教案篇2一教学目标1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轼、廷、皓、辙、婵、娟”;积累词语“朝廷、皓月当空、手足情深、埋怨、十全十美、吟诵、婵娟”。理解“婵娟、皓月”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3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4通过学习,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二教学重难点1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2通过学习,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师:每年的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你知道哪些关于中秋的习俗或故事呢?说明: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入手,便于教师了解学情,更好地进行接下去的教学。2学生交流。3师:中秋是团圆的象征,远在他乡的游子,望着天空的那一轮明月,常常涌起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因此,中秋又称“团圆节”。4出示课题:*39、但愿人长久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学生自由读课文。3交流(1)学习生字轼辙:读准字音(翘舌音)偏扁:辨别读音廷:复习笔顺说明: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字词的教学依然不能放松,对于一些容易读错、写错或混淆的词语要帮助学生加以辨析。(2)开火车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出示:古时候,___________,______思念_______,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什么时间)(谁)(谁)个别说三重点突破,读中感悟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苏轼在中秋节的夜晚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思念之情?用“——”划出有关句子。2自读体会、交流。3出示句子: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1)“皓月”是什么意思?(2)师:在这样美丽的月夜,苏轼却思念着自己的弟弟,心绪不宁,他想起了什么呢?(3)齐读2——5小节。出示:在这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中秋之夜,苏轼在深深地思念着弟弟,他_________________。师:你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发挥你的想象力,用书上或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学生思考、交流说明:在教学时,老师以一个填空来帮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以这个填空作为主线贯穿整篇课文的学习。先从填空中的“思念”出发,请学生找出能反映苏轼对弟弟思念之情的句子。通过联系上下文朗读、理解,来思考一下当时苏轼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学会把书本上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文本和现有资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4师:于是,苏轼写下了一首小诗,它成了流传千古之作。让我们好好地来诵读一番。(1)以各种形式吟诵(2)思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古”查字典理解意思“婵娟”通过课文后的注释来理解我们在学习古诗时,对于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既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借助工具书来帮助我们理解。说明:文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片段的意思,文本中有现成的解释,学生只要找到相对应的小节朗读一下就能自己理解,这里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但是其中,有两个词的含义,学生理解起来有一些困难,一个是“古”、一个是“婵娟”。理解这两个词的解释并不难,但是,老师完全可以利用这样一个机会,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古文的方法。例如:“古”可以通过查字典、“婵娟”通过看课文后的注释就可以理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了一些学习的方法,今后学习起来,就有法可循了。(3)对照解释背诵四拓展延伸,扩大阅读1出示完整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生诵读,配乐演唱。2师介绍苏轼以及苏轼的其它作品供学生课后阅读。水调歌头教案篇3一、导入1、齐背《渔家傲》。2、月,是一个充满感情和感动的意象,借月抒情的诗很多,你能说出几句吗?参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二、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开创了豪放派词的先河,并精通棋琴书画,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字子由)被世人称为“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水调歌头》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节,当时苏轼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遭受贬谪,经历十分坎坷,与此同时与他弟弟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三、诵读1、听范读,并进行朗读指导。2、自由朗读。3、齐读。四、初步感知,理解诗意1、解题:水调歌头,是词牌名。2、结合注释,理解诗意3、全班交流,翻译全词参考:明月什么时候才有呢?我举着酒杯仰问青天。不知天宫中今晚又是哪一年?我真想驾乘着长风回到月宫,又怕那美玉砌成的宫殿,太高太寒冷了,让人禁受不了。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人摇动,那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好呢?月亮照过朱红色的楼阁,又低低照进了雕花的窗户,照着失眠的人。月亮对人世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孤独的时候变圆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事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只希望亲人能健康长寿,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月色。五、赏析语句(一)序言提问:从词的序言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明确:“中秋”是作词的时间,“兼怀子由”是作词的目的。(二)赏析词句1、分别概括词的上阙和下阙的内容。明确:上阙:对月饮酒,在天上与人间之间徘徊。下阙:对月怀人,抒发对离别之人的祝愿。2、在词作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美好祝愿。3、这种情感是如何表达的?明确:把酒问月,引出思念。“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无眠”:因思念而难以成眠。“何事长向别时圆”,从月圆想到人圆,再想到分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人长久”渴望团圆。4、除了借月表达对弟弟的思念,词人还表达出了怎样的情感?联系背景:虽然苏轼一心报国,最后还是被贬黄州。政治上的失意让他心情十分悲痛。明确:本词除了表达他怀念子由,更传达了他政治上的失意。5、哪些语句可以体现出他政治上的失意?明确:“我欲乘风归去”6、那作者是不是要远离官场?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明确:不是,苏轼借助月亮表达了分充满矛盾的.心情:既渴望回到朝廷却又害怕朝廷中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所以说苏轼这首词中月亮代表了两种情感:思念和失意。六、拓展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七、作业1、背诵并默写诗词。2、完成练习题。板书设计:水调歌头苏轼亲人——思念政治——失意水调歌头教案篇4一、关于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宋仁宗嘉祐二年中进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实行变法,他持不同政见,因而被外放到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县)、徐州、湖州等地作地方官。后被新党中部分人罗织文字狱,兴起“乌台诗案”,下狱,经救援出狱,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旧党执政后,被招还,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但又与旧党意见分歧,遭排挤出任杭州、颖州等地地方官。当变了质的新党再度上台,苏轼又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州)、儋州(今海南岛儋县)等地,徽宗即位时遇赦北还,死于常州。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它的诗歌题材广泛,敢于反映现实生活。他的词,开拓了词的境界,其风格豪放婉约兼而有之。他的散文挥洒自如,随物赋行,写景抒情,十分自然。有《东坡全集》。(参考内容: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玉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的气象。他的一生政治讽谕诗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如《赤壁怀古》、《题西林壁》)苏轼的诗今存2700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岁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资禀忠爱,议论英发,历典州郡,所至皆有去思。其文章政事为天下所宗仰,盖过欧阳修为文坛领袖。喜交游,推奖后进不遗余力,一时知名之士皆归之如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号称苏门四学士。有东坡集行世。)一言以蔽之:《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超越》二、词的简介: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也叫“长短句”。词一般以“阙”或“片”为单位,一般认为只有一片的称为“小令”或“单调”(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两片的是“双调”(比较常见)、“三叠”和“四叠”即有三片和四片,比较少见。词必须有“词牌”,最初“词牌”与内容相关,后逐渐成为一种形式,只起到规定字数和格律的作用。三、写作背景: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任太守,与弟弟子由经年未见。这一年即丙辰年(1076年)的中秋节,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词作。(也可在分析词作的过程中插入介绍)(在中秋词中的重要地位: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余词尽废。”)四、全体朗读并正音。五、分析全诗(每一句的分析要点):“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迴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小结: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圆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小结: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六、总结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七、拓展延伸: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有关中秋月亮的古代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水调歌头教案篇5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词的文学常识,理解词句的含义,背诵全文。2、过程与方法:读——悟——赏。3、情感与价值观:理解词人超然达观的思想,及对人间生活的热爱。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语句,了解词意,体会思想感情。2、品味精妙的诗歌语言。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说话训练2、欣赏音乐《但愿人长久》3、介绍有关词的知识4、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二、朗诵全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注意画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词语,或不太熟悉的词语。2、指名朗读,齐读。3、本词的上片和下片都写了什么?又有什么不同?三、品析词句,感悟主题1、找出你最感兴趣的词句读一读,并说一说其中所蕴涵的感情。(你最喜欢文中哪些语句,为什么?你感触最深的句子是哪一句,为什么?最能激发你联想的句子是哪一句?)2、思考:作者咏诵的仅仅是天上的明月吗?四、表情朗诵1、体会语气、语调,背诵。2、分组比赛。五、拓展训练积累有关“咏月”的古诗名句。六、小结由学生小结学到什么,悟到什么,教师补充。七、布置作业写一篇诗词鉴赏。谈谈自己的理解,能写多少算多少。附:板书设计水调歌头苏轼上片借明月自喻清高下片用圆月衬托离别水调歌头教案篇6一.教学目标:1.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二.教学重点: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三.教学难点: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四、教学工具:课前把课文内容制成幻灯片、影片等多媒体。五、教学设想:1、本教案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突出对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以“情景教学”作为指导的思想,通过善设、再现诗的意境来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和感染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把课堂延伸至课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3、诗词的朗读和背诵是教学本课的关键。设计了几种新的朗诵方法和教学方法,体现了诗词教学的特点。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如:音乐烘托法、绘画激趣法、散文描述法。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4、本课安排一课时完成:①学习生字词,查作者相关资料等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学完成。六、教学过程:(一课时)(一)、课前三分钟活动(由一学生讲述童年趣事)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读书报告。(二)、导入:1、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历来被列为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同学们,你们家过中秋有什么习俗吗?古人过中秋喜欢吟诗赋文来抒发自己当时的感受,为我们后人留下许多优美诗篇。2、媒体呈现课题:找学生讲讲课前查找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多媒体展示简介作者生平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三)全班自由朗诵一遍.注意字词的准确读音,划分朗读节奏。1、多媒体展示以下生字:1.阙(què)2.琼(qióng)3.绮(qǐ)4.胜(shēng)2、投影内容,反复朗读体会情感。(选配古筝曲目《春江花月夜》))3、听配乐范读,学生小声跟读。4、展示朗读技巧,全班模仿配乐范读有感情大声跟读,注意语速、重音。5、学生单人配乐朗读,教师点拔。6、男生配乐朗读上阙,女生配乐朗读下阙。(四)了解写作此词的背景帮助理解作者的情感。苏轼因乌台诗案倍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作者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五)品味、赏析词的内容.(重点)整体感悟:1、展示思考题:笔下的月亮是何形象?诗人由月色的美好想到了什么?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2、听邓丽君演译这首词的MTV歌曲,在歌中展现画面,感染学生,引发无穷的想象。3、学生初步谈感想,鼓励个人独到的见解。重点赏析1、学生说说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发挥想象描绘词的意境。(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教师点拨难解的字词或投影出来。)2、学生思考、讨论、质疑以下问题:A)这首词中你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的?B)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心中的天宫是怎样的?他向往那美好的天宫吗?你认为作者是怎样想的,觉得天上好还是人间好?如果真有天宫的话,你愿乘风而去吗?为什么?C)这首词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欣赏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赏析: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以圆全。但原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人月无常,自古如此。这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这样,惟望各自珍重,希望从共赏美好的明月中得到人生慰藉,释却离怨。(六)归纳小结,投影板书主题:这首词中饱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实现,在美好的月色中交织着诗人对人生不如意的慨叹和如何摆脱情感困扰的理智的矛盾,最终是理智摆脱情感困扰,表现出诗人那热爱生活、执着人生的情感。(活动形式: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回答,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的答案)(七)(每个人对诗词可有不同的理解、想象和创造。美好的诗词意境引发人们无穷创造。有的用绘画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用文字来表达。)试发挥想象力根据这首词的内容制成配图卡片或写下来。投影一副《苏轼对月饮酒图》,(事先布置预习作业)(教师配乐示范朗读自己改写的范文,以引起学生想创作的心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范读)(选配古筝曲目《西厢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改写中秋之夜,皎洁的月亮缓缓地升起来了。庭院里显得特别幽静,诗人苏轼独自在凉亭下自斟自饮,面对如此优美的月色,诗人浮想连篇,在这本应家人团聚的佳节,只有月亮在我身边陪伴,举起一杯酒面对天上的月色,想邀请月娥一起来欢饮,这美好的月亮在什么时候才出现呢?请问你居住天宫,至今已有多少年了?你回答呀!你为什么不回答?哦!那我就飞到月宫上问个明白,那里是我向往的地方,也许会比人间洁净吧?可是听说月亮虽有美玉砌成的楼阁,却是“水气”结成的寒宫,凡人怎能忍受得了那份高处的寒气呢?算了,那就只好在月下独舞自娱,与那舞动的影子欢愉吧,毕竟那天上冷清清的月宫又怎么比得上在人间好呢?你看,此刻的月光慢慢地转过红色楼阁,又低低地照进美丽的窗阁里,复照着深夜不能入眠的诗人,是什么原因使诗人无法入睡呢?是思念,是离愁,思念远在他方的弟弟,诗人不由埋怨起月亮来了:你为何总在人们离别时这样圆满呢?哦,月亮,这不是你的错,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如此,时盛时衰,既然人间自古以来就有悲欢离合,月亮当然也会有阴晴圆缺了,又怎能强求?只要彼此永远健康,能在千里之遥共赏明月,有了这份心愿也就足够了,祝福天下的离人总有团圆的一天。)(八)能力迁移。你试发挥想象说说下列诗句的意境,理解诗中的感情。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九).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改写这首词或绘成图画。2、背诵整首诗,直到会准确默写3、课后继续收集中秋咏月诗词,准备朗诵会。板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上阕: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下阕:难眠怀弟----------------探求人生哲理.情景交融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以上教学过程是初步构想,上课时可灵活处理。)20xx年11月5日教学后记: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体现新课程标准教学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教学基本上达到教学目标,重视字词句的理解的同时,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发展想象的创新能力,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课堂气氛活跃、由于教学内容较充实,学生由于个别分析能力局限,讨论时间在保证充足情况下,后面教学环节较紧凑,结尾匆促,日后注意培养学生讨论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水调歌头教案篇7一、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欣赏三首诗词。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二、重点和难点:1、形象和情感是如何统一的。2、景和情是怎样统一的。3、朗读三、教学设计:熟读或者背诵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创设自身情景,铺设感情基调(让学生谈谈对中秋的认识:月饼、月亮、团圆、思念)导入所学课文。二、深入课文:反复阅读、揣摩诗词,谈谈你最喜欢哪一首,说明理由。共同欣赏:(侧重于意境的分析)十五夜望月唐王建1、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入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2、点拨:(1)、讲透诗题“十五夜望月”。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处处含“月”试分析。拓展:白——月光,联想李白的《静夜思》。树栖鸦——听到,非看到,联想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烘托了月夜的寂静。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湿桂花——桂花已湿,夜太深,联想月中桂花是否也湿,月中嫦娥、吴刚、白兔是否也像庭中人一样无眠,意境更为悠远,这里暗点“望月”。(2)、后两句抒情,非直接倾诉,而用委婉的疑问语气间接表达。“落”字最妙,妙在何处?(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秋思随着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水调歌头北宋苏轼1、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文学家,书法家,官场常失意。其文想象力丰富,又流畅自然,有时还含有深刻的哲理。与其弟苏辙、其父苏洵合称“三苏”。2、这首词把宇宙、人生问题融合在一起,把对官场的思考和对弟弟的感情贯穿到赏月中去,想象瑰丽又不离现实生活。宋代词评家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把握作者思想情绪: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与弟弟子由分别七、八年,中秋对月,无不抑郁惆怅之感。但作者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却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3、拨:上下片都有包含人生哲学意识的句子,找出,试分析。4、佳句欣赏:分组讨论:阐明理由我的思念是圆的艾青分组讨论:(1)、作者思念什么,为什么思念是圆的?(2)、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升华到什么高度?作业:1、背诵并且默写《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这两首诗词。2、试做一首中秋诗词。3、做《一课一练》p15页水调歌头教案篇8一、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来欣赏咏月诗词。2、联想《水调歌头》抒写的情境,理解该词主题。3、体味《水调歌头》有表现力的语言。二、预习导语:今天,我们走进中秋咏月词中最著名的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秋使人想起团圆,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在中秋享受团圆的幸福,于是在众多的中秋咏月诗词中,总是离不开伤感的情调。那么宋代文学家苏轼他又是如何面对离别的惆怅的呢,为什么他的这首词称得上中秋咏月词中最著名的呢?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学习会找到答案。1、搜集咏月诗词(不少于三句)。2、注音:阙()乘()琼()不胜()转()绮()婵娟()3、用“/”划分朗读节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4、解释:达旦:兼怀:几时:把酒:宫阙:何年:乘:归去:琼楼玉宇:胜:不胜:弄:何似:朱阁:绮:绮户:无眠:不应:恨:何事:全:婵娟:共婵娟:5、翻译全文:6、了解作者:苏轼,字,号,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作品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均有很高成就。其词是派的代表,如。与其父、其弟并称为“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7、查阅资料,收集本词创作背景:8、熟知内容:①全词的感情基调是,中心句是,。②概括词上下阕意思:上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堂互动探究㈠、一读课文,字正腔圆,读准字音。(预习2)㈡、二读课文,有板有眼,读对节奏。(预习3)㈢、三读课文,咬文嚼字,读懂词意。(预习4、5)订正、笔记栏㈣、四读课文,有情有味,读透词境。(预习7、8)1、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的是什么?(预习8②)2、上阕开头四句反映了词人对的向往的心理状态?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态呢?(联系预习7写作背景)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又反映了他的心理。为什么?4、矛盾最终结果是。从“,。”两句可以看出。5、下阕是引起“离人”的无眠。作者想通了“,”是自然和人生的规律,自古皆然,是任何人无法抗拒的。既然离别不可避免,词人最终表现出了的心态。(联系预习8①)6、这首词表达了词人的思想感情?(联系预习8①)7、朗诵本词:要求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抑扬顿挫、有情有味,要能发挥联想和想象,读出矛盾的心理,积极的处世态度,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四、小结收获: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将怎样面对?五、课堂作业:1、对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C、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一样,富有深刻哲理的诗句是()。A、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C、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D、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六、课后作业:有感情地背诵并默写结语:生活中,难免会有挫折,有不幸,但只要我们善于运用理性的绷带包扎感情的伤口,我们人生便会少几分痛苦,多几分快乐,少一些无奈,多一些智慧,少一点愁肠百结,多一点豁然开朗!水调歌头教案篇9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3、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教学重点: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教学难点: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教学方法: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欣赏邓丽君歌曲《但愿人长久》)一、导入;示标。师:大家觉得刚才欣赏的歌曲优美吗?生:优美。师:就让我们在这首歌曲的引领下解读宋词《水调歌头》,走近文学大师苏东坡。(板书课题、作者)师:同学们在初一时学过苏东坡的《浣溪沙》,还能记得词中的一些句子吗?生: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师: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出示学习目标)二、配乐朗读全词。(音乐声中,师范读全词一遍,然后生自由朗读全词一遍。)三、开展阅读对话。师: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1、与文本对话师:初读课文后,我们了解了词的大致内容。现在开展小组讨论,请大家将自己觉得难以理解的词句提出来,看看同学能不能帮你解决疑难。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交由全班讨论。(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生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应该怎样理解?生2:在清冷的月宫中起舞,赏玩自己孤单的影子,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啊!生3:我是这样理解的:我在清澈的月光下起舞,赏玩着自己的影子,清冷的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呢!师:两位的理解都有道理。生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也不太好理解。师:这句话是在责问月亮:你对人不应该有怨恨呀,但你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又亮又圆呢?词人借此来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深切思念。师: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上阕:望月-思归;下阕:责月-怀人。师: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生1:我喜欢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三个短句很有节奏地描绘了月亮的行踪,表达了作者思念弟弟难以入眠。生2:我欣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为它由月亮的圆和缺推想到了人的悲欢离合,而且悟出了人生难以十全十美的道理。师:对。由月到人,是由自然到人事;而由今至古,则使得这人生感触更为深刻。生3:我欣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由思念自己的弟弟推想到天下所有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幸福美满。师:是啊!长久是时间,千里是空间,这两句的境界是多么的开阔!师: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精美的语言。(师读小序,女生齐读上阕,男生齐读下阕。)2、与作者对话师: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这里,老师提供两个参考话题,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假如你通过时间旅行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生1:我能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一句的情感,你政治上不得意,感到非常孤独郁闷,酒醉后幻想超脱人世间,但心中又十分的矛盾。生2:我最欣赏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中表现出来的人格。你和弟弟多年不见,饱受离别之苦,但你还能想到天下更多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你有一种旷达的胸怀。生3:我会这样问东坡大师:既然政治生活让你感到愁苦郁闷,你为什么不像陶渊明那样辞去官职,回归田园,过着快乐的隐居生活呢?师:你的提问很有深度。实际上涉及作者在政治生活中的进与退的问题。从词中来看,东坡对此是很矛盾的。但从他为官的事实看,他没有学渊明的退,他选择了进!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他虽然只做地方官,但都是勤政爱民,多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百姓们尊称他为苏公。所以,东坡的可贵就在于,他孤寂过,愁苦过,矛盾过,但他最终选择的是奋发!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师:让我们第三次来朗读这首词,注意领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生齐读全词。)3、与环境对话师:这首词的想象与抒情都是围绕着什么来进行的?生:明月。师:月下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不知触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你能联想一下,课文以外,还有哪些咏月抒怀的古诗文名句,你能对它们进行简要的评析吗?生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由海上升起的明月想到了远在天涯的亲人,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师:这句和课文中哪两句异曲同工?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生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遥望一轮明月,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写得很平实。师:真实的情感往往不需要任何的粉饰。生3:星汉灿烂,若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里。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沧海的壮美,表现了曹操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写得气势宏大,气魄雄伟。生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以月下登楼所见表达了词人亡国的忧愁和对故国的思念。生5:师:让我们从古人笔下的优美意境中,回到自己生活的现实环境中来。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是怎样面对的,或你将怎样面对?生1:我失败时,大多是靠老师和父母帮我从苦闷中解脱出来,我自己一般做不到。师:相信今天的学习以后,你自己拯救自己的成份会逐渐多起来的。生2:我以后遇到挫折,我会有苦闷,但不会消沉。因为人生很难一帆风顺,十全十美是不可能的。我会认真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从头再来,努力去争取成功。生3:师:同学们的发言让老师深受启发。读东坡的词,我总想到李白。李白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东坡则说明有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醉以后,东坡欲乘风归去,李白则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两位大诗人的浪漫何其相似!李白还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里,老师斗胆将这两句窜改为:人生失意仍须欢,莫使年华付水流!大家同意老师的观点吗?生:同意!师:让我们集体将这首词朗诵一遍。(生齐背全词。)四、阅读方法小结与作业。师: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开展阅读对话的途径和方式:1、与文本对话:感知内容,品味语言。2、与作者对话:展开想象,领会情感。3、与环境对话:拓宽视野,加深体验。大家对此有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生:有。师:好。这节课的作业是:尝试通过阅读对话的三条途径解读苏辙词《水调歌头·徐州中秋》。师:最后,让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十年以后,你还会再读这首词吗?二十年以后,若干年以后呢?生:会的。师:是啊!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解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同畅饮陈年美酒,总让人口齿留香,久而弥笃。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以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荡,飘荡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逢,我们都会从心底迸发出一个声音:我爱东坡!水调歌头教案篇10一、说教材: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中的最后一首词。《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苏轼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意境,写出了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终以乐观旷达情绪作结。全词蕴涵深邃的哲理趣味。二、说学情我们班的学生,他们平时阅读的习惯不是很好,阅读的数量,语言、知识的积累都比较缺乏。学生中绝大部分平时都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对于诗词等文学类的阅读就更加少的可怜。此外,基于初中生来说,平时生活积累、人生体验也较贫乏。而对于古词这种对语言感悟,对人生体验要求较高的文体来说,学生的阅读品味更是一个难点。三、说教法关于教法,有一句话对我的启发很大:“真正的阅读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如果读书的人是正在成长的中学生,而书的作者是民族与世界、人类的大师、巨匠,那么,这样的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工智能导论》课程教学大纲
- 《西方政治制度史》课程教学大纲
- 2024年出售山地泥土合同范本
- 2024年代理记账合作协议书模板范本二人
- 2024年承接索道工程合同范本
- 保险代理公司反洗钱培训
- 喉癌解剖及手术配合
- 2024年谷物生产项目评价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牛油水果条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鳍片式省煤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中学生廉洁教育课件
- 智慧城市会展融合
- DB50-T 771-2017 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范
- 2024年全国普法知识考试题库与答案
- 教学计划(教案)-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美术一年级上册
- 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婴幼儿保育赛项)考试题库-下(多选、判断题)
- 机械工程导论-基于智能制造(第2版)第3章 机械设计与现代设计方法
- 2024年新高考Ⅰ卷、Ⅱ卷、甲卷诗歌鉴赏试题讲评课件
- 任务二:诗歌朗诵教案 人教版
- 2024年福建省福州三牧中学中考三模英语试题(原卷版)
- DLT 572-2021 电力变压器运行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