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商鞅变法秦雄起在封建制战胜奴隶制的浪潮中,商鞅,以改革者的姿态在这一大潮中推波助澜,并使秦国一跃而起。然而他本人却遭遇了极为凄惨的车裂之刑。
一、变法乃图强之本
自从夏启建立了世袭制的奴隶制国家之后,奴隶制最终在中原大地上确立起来了,商周时期,达到了奴隶制的鼎盛时期。奴隶制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宗法制度来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所谓宗法制度,就是在原来氏族部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血缘为纽带而建立的社会关系。在宗法制度下,全体宗族成员为族长而效命,世世代代受其奴役。到西周时期,就发展成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度。
西周时候,周天子是最大的奴隶主,是全国土地和人民的最高全部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以想象他是何等的名贵显赫,威震四方。他为了更好地统治他的国家和他的人民,把同姓子弟都分封到各处,同时受封的还有周的功臣、亲戚以及尧、舜、禹三王后代,这样就形成了西周时期特别有特色的塔形的分封制度。周朝还制定了严格的宗法等级即嫡长子继承制来维护统治,即天子之位传给嫡长子,其他儿子只能受封为诸侯;各诸侯国中也是嫡长子为继承人,其他儿子只可以在国内做大夫;大夫也同样往下传,其他儿子只能为士,嫡长子享有土地的继承权。这样天子是大宗,对于天子来说,诸侯是小宗,而对于大夫来说,诸侯又是大宗,自己又是小宗了,就好比一棵树干分成多数树枝,树枝又分出叶子。层层分封,有如金字塔一般,天子位于塔顶,号令诸侯,诸侯统辖卿大夫,卿大夫又统辖士,位于塔底层的是千千万万穷苦的奴隶。
在这种严格的等级制度下,诸侯担当镇守疆土、捍卫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等义务,卿大夫对诸侯担当从征、纳贡等职责,士也要对卿大夫担当各种杂务。如此明确的分工,使周天子在分封后的一段时间里,能号令诸侯,一统天下,出现了奴隶制空前的旺盛。但是,就在统治者处心积虑,想方设法强化奴隶制统治以为江山永固的时候,他们却万万没有想到,作为奴隶制掘墓人的新兴的封建因素正在奴隶制的母体中孕育而生,并不久取而代之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诸侯国与周王室的血亲关系越来越淡薄,亲情渐渐淡漠。周王朝到了懿王时国力衰弱,各诸侯国却势力渐渐膨胀。公元前770年,犬戎入侵,西周灭亡,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东迁的周王朝再也不能对诸侯发号施令了,西周时期的那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遂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代替,历史进入到大国争霸的春秋战国时期。
与此同时,奴隶制的土地关系井田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井田就是把土地分为方块,以栅栏等分隔,呈井字形,所以叫井田。它分公田和私田两部分。公田是领主的土地、私田是分给奴隶的。分得私田的奴隶首先要无偿地耕种公田,然后才能耕种自己的小块份地。待秋收季节,领主的公田收成是领主的财产,而奴隶却还要由私田所得向领主交纳粮食、织麻等等。到头来,奴隶所剩无几,他们由衷地发出了“无衣无褐,何以卒岁”的慨叹!但是,尽管奴隶主的盘剥较重,但奴隶终归有自己的一块土地,也有确定的自由,而且随着铁制工具的运用以及牛耕的出现,这种自由越来越大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奴隶劳动的效率大大提高,公田和私田都能很快耕种完毕,于是奴隶们起先慢慢地开垦一些荒芜的土地,日久天长,私有土地越来越多。有远见的奴隶主贵族感到已再难以将奴隶束缚在井田之上了,于是起先变更剥削形式,他们把土地分成小块,出租给逃亡奴隶和破产平民,并以收租的方式代替了原有的劳役地租。这样就出现了自由民阶层,一些奴隶主贵族也渐渐转化成了封建地主阶级,由此,维持奴隶统治的井田制破坏了,封建因素悄然诞生了。就在封建制度已见萌芽之时,各诸侯国内的冲突越来越激烈,那些有实力却不能世袭侯位的卿大夫和士们起先不满于现有地位,他们从自由民那里买得土地,并建立了自己的武装,成了新兴的地主阶级。这一阶级自兴起之日起便快速发展壮大,并急于登上历史舞台。商鞅等一批改革者就是他们的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地主阶级起先成了社会的主角。为了使国家走上富强,称霸诸侯,他们面对新的社会局面,在国内纷纷实行了改革。领先改革的是齐国的管仲。管仲将私田分成不同的等级进行征税,同时,把全国划分为21个乡,并设了鄙、属、县、乡、卒、邑等各级地方组织,这样就将原来的宗法关系一变为封建的行政管理秩序。齐国经过改革之后,首先走上了春秋霸主的地位。公元前594年,鲁国也宣布“初税亩”,即按拥有土地的亩数征税。此外,晋、楚、郑国都对土地制度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并在政治上实施一系列改革,以打击奴隶主贵族势力,为地主阶级发展创建条件。这样,齐、晋、鲁、楚、郑五国都通过改革而实现了富国强兵的愿望,成为春秋五霸。战国初年,三晋、齐、楚等国虽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但其中进行最早、影响最深远的当属魏国的改革。魏文侯是魏国出名的君主,他励精图治、奋勉图强、选贤任能、网罗人才,其中李悝、西门豹、吴起等都是魏文侯慧眼所识,并重用实行变法的人。李悝是一位了不得的改革家,他首次大胆地提出了废除维护奴隶主贵族特权利益的世卿世禄制度,规定以军功的大小赐予官吏俸禄,并重视以法致用,作《法经》,加强王权统治。与此同时他废除原有井田的阡陌封疆,充分利用地力,并提出丰年向农夫多征粮食以备荒年之用的“平籴法”。李悝的变法使魏国快速强大起来,成为战国第一雄。继此之后,南方的楚国也企图富国强兵,启用了魏武侯时被大臣王错排挤的吴起进行变法。吴起也是从废除旧贵族爵禄、并废除官吏世袭这些特别尖锐的问题着手,怎奈楚国的旧贵族势力太强大,改革仅一年,吴起就被杀身亡。但是,由于吴起在楚国很注意养兵,使楚国的军队也日益强悍。东方各国风起云涌的改革之势,使国家都变得强盛起来。他们都跃跃欲试,企图威震一方,完成统一霸业。全部这一切,都使偏居西陲的秦国感到奄奄一息了。
秦国原是位于陕西西部的一个小国,由于西周灭亡时,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才被列为诸侯。春秋时候,当晋国称霸之时,秦国也很想向东扩展自己的势力,但几次东征,都出师不利。秦国东进的道路被晋国牢牢地扼制住,无法向东迈进,便起先向西发展,去折服邻近的戎人,开疆拓土,依山河之险,成了西方的霸主。战国初年,秦国的社会经济也发生了猛烈变更,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公元前408年,秦国也以实物地租的形式代替了劳役地租,叫“初租禾”。公元前378年,又开拓了市场交易,即“初行为市”,使商品交换活跃起来。秦国虽然有这些变动,但是比起东方各国却落后很多。此时,东部的魏、楚都因改革而强盛起来,并干脆威逼着秦国。吴起在魏国时,就训练了一支充溢战斗力的常备军叫“魏武卒”,公元前409年,吴起奉魏文侯之命领兵攻打秦国,一举攻下秦洛水以东的五座城池。魏国在那里设立西河郡,秦国失去了洛水以东的土地。楚国自吴起改革之后,将整顿机构和吏治节约下来的钱作了加强军备之用,使楚国很快强盛起来,并起先拓展疆土,也干脆威逼着秦国。
二、国穷思招贤
就在魏、楚兵强马壮之时,秦国不但没有富国强兵之策,反被极大的内忧所困扰。秦国的奴隶主势力特别强大,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异样激烈。自从秦躁公(前4前429年)死了以后,秦国的宗室贵族操纵着国家的政权,他们争权夺位的斗争接连不断,国君更替不迭,臣子乘机作乱。秦怀公在位不到四年就被庶长逼死,立了秦灵公。灵公死后,他的叔父发动宫廷政变,篡夺了君位,即秦简
公。简公时,秦国政治腐败,经济落后,虽有“初租禾”这一税制改革出台,但一时很难扭转积贫积弱的局面。秦简公死后,儿子惠公即位。秦惠公为了抵挡强魏的进攻,实行以功为守的策略,曾三次进攻魏国,并曾出兵韩、蜀两国,树立了确定的国威。惠公死后,儿子出子即位。出子在位仅两年时间,公元前385年,庶长菌改杀掉了出子,立灵公之子公子连即位,这就是秦献公。灵公死后,秦简公篡位,公子连被迫流亡魏国长达21年之久。在背井离乡的日子里,他看到了魏国是何等的国富兵强,而想起自己贫弱的祖国,心里便时时感到悲怆。回国后,他决心仿效魏国,发愤图强,着手整顿国内事务,以变更秦国长期以来的内忧外困、贫弱落后的局面。他首先废除了在秦国实行了300多年的杀人殉葬制度。初步制定了户籍制度,即把人口编户,五家为一伍,从而形成了新的基层行政单位的雏形。他还在边疆设立了打破奴隶主贵族世袭封地的4个县,并把都城由原来的雍城(今陕西凤翔)东迁到栎阳(今陕西临潼),以摆脱旧贵族势力的影响和便于向东发展。秦献公的这些措施对打击奴隶主贵族的势力,对封建经济的发展无疑都具有主动的意义,同时也创建了良好的变法氛围,为后来的商鞅变法打下了基础。秦献公初步改革之后,秦国封建经济有了确定的发展,国内外形势也发生了一些变更。在此之后,秦国曾战胜了韩魏联军,并曾深化魏国境内,一次斩首魏军6万人。可以说献公时,秦国达到了初步的旺盛。
但是,尽管如此,秦国奴隶主贵族的势力仍旧很强大,国内冲突还特别尖锐。在外交上,秦国的地位仍旧很低弱,被视为夷狄之列。并始终被摒弃于诸侯盟会之外。就是在这种国乱、兵弱而主卑的状况之下,公元前362年,献公的儿子渠梁即位,这就是秦孝公,一个使秦国发生了天翻地覆变更的英明的国君。公元前362年,对于秦国人来说,是既哀痛又庆祝的一年。哀痛的是他们失去了献公这样一位很久没有出现了的比较好的君王,庆祝的是具有远大志向的新的国君即位了。孝公登极不久,便在全国各地贴出诏令:“想当时先祖穆公在岐山雍水之间,修德行武,东与晋国以河为界,西霸戎狄,广地千里,为后世开拓基业,是何等的荣耀。后来经过历公、躁公、简公、出子的混乱时期,内忧外患,使三晋夺取了我河西之地,各诸侯国都鄙视我秦国,这真是莫大的耻辱。献公即位后,镇抚边疆,迁都栎阳,目的在于向东扩展势力,以复原故地,行穆公之政令。寡人每想到父亲未尽之事业,经常痛疾于心。现在各位来宾群臣,如能有谁献出妙计,使秦国强盛,我将赐予他高官,封赐给土地。”这就是孝公的招贤令。人们看到了这个招贤令后奔跑相告,争论纷纷。秦国有史以来嘉奖功臣,从不赐给土地,如今新君以土地相许,足见其富国强兵的决心以及思贤若渴的急迫心情。于是人们纷纷向孝公献计献策,各国有才之士也都纷纷投奔秦国。
三、商鞅投到明主帐下
商鞅(约前390前338年)原是卫国没落宗室贵族的后裔,他本性公孙,名鞅,又名卫鞅,只因后来被秦孝公封在商地(今陕西商县东),才被称为商鞅,号商君。年轻时的商鞅就极热衷于法家学说,曾经潜心探讨过管子的法学思想,他对李悝、吴起等人的改革成就特别憧憬,并幻想着能像他们那样有所作为。当时卫国是魏的属国,魏国经改革之后国力强盛,蒸蒸而上,这使年轻的商鞅对魏国充溢了希望,在他的心中,魏国的一切都显得那样朝气蓬勃。因此,在魏惠王即位后不久,商鞅便怀着大展宏图的志向,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来到了他憧憬已久的魏国。商鞅首先投奔到了推崇变法的魏相公孙痤的门子,做了他的执事家臣中庶子,目的在于有朝一日,能使公孙痤将自己举荐给惠王。在那里,他刻苦学习李悝的著作《法经》,并注意探讨李悝、吴起的政治主见和改革实践,打算待惠王重用他后,把自己的毕生精力都贡献给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事业。然而不幸的是,当公孙痤还没来得及举荐商鞅的时候,就重病缠身,卧床不起了。魏惠王听说后,特来探望,他见丞相生命垂危,心里很是难过,怎奈自古死生有命,难过也无益,他便向公孙痤请教后事。惠王问道:“万一爱卿有个三长两短,我的国家将由谁来辅佐呢?”公孙痤挣扎着说道:“我有个家臣,名叫公孙鞅,此人有特别的才能,希望我死后君王将国家托付给他,老臣便放心了。”惠王一听,觉得很惊奇,心里想公孙痤确定是病糊涂了,怎么会让我把国家交付给他的一个家臣呢?所以他没有作声。公孙痤看惠王默默无语,知道惠王确定是觉得商鞅年轻,资格浅,又没出名望,因此不会重用他。于是他又让身边的人都退下,对惠王悄声说道:“君王既然不愿重用此人,就确定要把他杀了,千万不能让他逃出魏国,否则日后必成魏国之患。”这一次惠王点了点头,看来是同意了。等惠王走后,公孙痤把商鞅叫到自己的榻前,他很愧疚地对商鞅说:“刚才惠王问我谁可以为相,我说你可以,王默默无语,表明他并不同意我的看法。我因为先君后臣,于是对他说,假如不用商鞅,就把他杀掉,这次他答应了我。现在你赶快逃走吧,以免遭杀身之患。”商鞅听了以后,不但没有胆怯 ,反倒还笑了笑,他不慌不忙他说:“大人让他重用我,他不听,大人让他杀了我,他也不会听的。”果真不出所料,惠王觉得商鞅乃是一无名小辈,不必伤他。此事在他的脑海中逐慢慢忘了,直到有一天,商鞅率领秦国的军队打到魏国城下,他才如梦方醒,懊悔没听公孙痤的话,当然这是后话。商鞅没有立刻离开魏国,如他所预料的那样,他的生命是没有什么危急,但是他的志向却成了泡影,他那种奔魏时所具有的巨大热忱和朝气都被这团冰所冷却。
正值商鞅在魏国明珠暗投的时候,传来了秦孝公招贤的消息,商鞅欣喜若狂。他又抱着新的希望,一路风尘,来到秦国。商鞅通过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到了孝公。那是公元前361年初春的一个早晨,商鞅第一次求见孝公。这对于还不到30岁的商鞅来说,实在是太让人兴奋了,自己已经验了一次磨难,这一次他庆幸自己最终找到了明主,他可以实现自己的夙愿了。于是商鞅慷慨陈词,侃侃而淡,兴趣盎然地说了许久。可是孝公却似听非听,昏昏欲睡。孝公退朝后对景监大怒道:“你介绍的这叫什么贤人啊,简直就是傲慢之徒,怎能重用!”景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去问商鞅。商鞅不慌不忙地说:“我给公讲的是帝王之道,看来公的志趣并不在于此。请大人为我禀明公,我要再次求见。”景监见他悠然自得的样子,也只好答应了他。
孝公怒气过后,回想起商鞅所讲的称帝的方法,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只是自己所处的环境,连与各诸侯国平起平坐都不能,还谈什么帝王之道。再细想想,觉得商鞅还是很有见地。过了5天之后,孝公再次召见商鞅。这一次商鞅讲的是王道理论,明显又未中孝公之意。商鞅摸清了此时的孝公不须要帝道和王道,于是他在第三次见到孝公时,以霸道理论讲给孝公听,也就是建议孝公如何称霸诸侯,这一下子就说到孝公的心里了,他听得特别细致,并觉得商鞅所言极是。事后,商鞅对景监说道:“孝公有用我之意,我知道他确定还会召见我的。”果真,没过多久,孝公就对景监说:“你介绍的这位客人很不错,我要和他细致地谈谈。”于是,孝公第四次召见商鞅了,这一次君臣二人谈得特别投机,孝公甚至遗忘了君臣之礼,不知不觉凑近商鞅,俩人如久别知己,一连长谈几天,都觉得意犹未尽,相见恨晚。商鞅最终在历尽波折之后,得到了秦孝公的信任和重用,他最终找到了施展志向与志向的天地,于是他便起先着手他的改革方案了。
四、变法大论战
孝公要重用商鞅实行变法的消息很快在秦国朝野上下传开了。秦国是旧的奴隶主势力特别强大的国家,他们知道变法确定要触犯他们的利益,于是便极力进行抵制。除此之外,很多人都并不清晰变法原委会怎么样,对变法持怀疑看法,这些人也并不支持变法。面对这种局面,秦孝公也有些举棋不定,尤其是甘龙、杜挚等反对者多次上疏,危言耸听,极言变法的危害之后,孝公更是有些迟疑了。商鞅对此看得清清晰楚,他意识到,坚决孝公的变法决心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到变法是强秦的关键,他必需想方法在舆论上战胜守旧派。于是商鞅与甘龙等人就是否变法问题绽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大探讨。
这天早朝,孝公对是否变法问题,征求百官看法。商鞅首先站出来说道:“臣启陛下,行动举棋不定,就不会有成就,办事瞻前顾后,就难以取得成功。况且有所作为的人,简洁受到世俗的非难;见地非凡的人,往往被人们所诋毁。愚蠢的人往往墨守成规,而智者往往都具有先见之明。普一般通的民众不能与他们探讨如何创业,他们只配坐享其成罢了。这就是所谓的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所以说,从长远角度来看,只要能使国家富强起来,就不必沿袭旧制度;只要有利于人民,就不能死抱老规则不放。陛下若下定变法的决心,就不要再考虑天下人的争论了。”孝公听了这话,觉得是这个道理,他也知道商鞅的一席话是针对自己的有些迟疑而说的,于是他连连点头称好。甘龙却立即出来反对。他说:“公孙先生此言差矣。圣人只能在不变更民众的传统习惯下才能实行礼教,智者只能不变更以往制度才能治理好国家。假如顺应民众的习俗去教化他们,可以事半功倍;沿袭旧法而去治理国家,官吏已经适应习惯,人民必定能安家立业。现在我们只有沿袭古人遗留下来的制度才能永世留芳,造福子孙。否则如变更现有局面则必定使时局恶变,生出祸害。臣还是希望陛下能再考虑一下。”甘龙说完,只见朝中很多大臣都连连点头表示赞同。
甘龙的话的确代表了朝廷内外一部分人的心声,商鞅感到必需赐予强有力的驳斥,以扭转这些人的看法。于是他说道:“甘龙之言,乃是世俗之言也。平凡的人总是安于旧习惯,而儒生学子又往往只知旧礼,这两种人可以当官做老爷,但不能同他们探讨成法以外的事情。从远的看,夏、商、周三代的礼制各不相同,而夏启、商汤、周武王却都成了王业。近世春秋秦穆公、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楚庄王五霸的制度都并不一样,而他们也都曾称霸一时,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并不愚蠢地盲目遵守旧礼,而是因时利导,有所创新。所谓智者制定法律,而愚者墨守之;贤者变通成礼,而不肖的人拘泥之。如今我们国家正处在只有变法才能图强的历史时期,这就要求我们必需效法圣人变通旧制以利于今的做法进行改革。而受旧礼制约的人是不值得同他们商议大事的,受旧法制约的人是不配与之探讨变革的。”商鞅这一针锋相对的雄辩,使甘龙无话可说了。这时杜挚站出来争论道:“我听说,假如没有百倍的好处,是不行以变更法度的;假如没有十倍的劝效,是不能改换祖先器物的。而且,遵守古法不会有过错,依照旧礼不会出偏差。所以还请陛下三思。”商鞅一听这话,觉得特别荒谬可笑。他驳斥道:“变法图强,使国家兴盛,人民安乐,这一好处是千倍万倍的,而不变法则必定贫弱落后。如今的国家与古代所处的时局不同,那么治理国家的方法又怎么能相同呢?正因为此,商汤、周武因没有恪守古制而兴盛发达,一统天下,而夏桀、商纣没有适时变革而归于灭亡。历史的阅历和教训告知我们,确定要变法才能强盛,否则必定走向最终的灭亡。至于说守古依礼,那么前代的礼教各不相同,各代帝王的法制并不一样,你原委效法哪一个古代、遵循哪一个帝王的呢?历代的帝王都是适应时代的须要而创立法度,依据详细状况而制定礼教,礼和法总是因事而异,因时而异,从没有一成不变的。只要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就必需有所突破,剔旧出新。所以说,此时变法是我们国家的当务之急。”
商鞅的据理力争,使甘龙、杜挚等人再也无可辩驳了,也使大多数朝廷重臣首肯称是,孝公也更加坚决了变法决心,打消了思想顾虑。商鞍以雄辩的口才论证了适时变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他以深化浅出的道理宣扬了他的变法理论,使人们在心目中对变法有了一个新的相识,同时在舆论上他战胜了守旧派,为变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时秦孝公就表示,即使以后变法遇到再大的困难,他也不会动摇。于是他任命商鞅为左庶长,主持变法。在朝廷内,商鞅通过自己的努力,力排众议,使群臣首肯了,这些都为他的变法开通了道路。但是在民众的心目中,他们还不知道商鞅是谁,更不知道他的为人以及他的变法。为了在民间取得百姓的信任,他在变法前做了这样一件事。在熙熙攘攘的市场南门外,原来就是人来人往的交通要塞,这一天更显得特别喧闹。透过里三层、外三层、层层围观的人们往里望去,只见在大门口立有一根3丈长的木头,并在旁边贴出告示,说谁若能把木头搬到北门去,就赏他10镒黄金。告示的落款是左庶长公孙鞅。围观的群众越来越多,大家窃窃私语,都觉得这不太可能,搬木头那么简洁的事,怎么能给10镒黄金呢?大家都不知是怎么回事,谁也没有动。于是,商鞅又下令,有谁能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他黄金50镒。这回大家更是惊诧了。这时有一个特别胆大的人想试试这事是不是真的,他上前扛起木头就走,等到了北门,商鞅立刻赏他50镒黄金。众人见了,都万分惊异,原来左庶长商鞅说的话是真的。这个立木为信的故事,使商鞅在民间树立了极高的威信,从今人们对商鞅都有一种信任感。这种信任对日后商鞅的变法是极其有利的,商鞅的目的也就在于此。
五、变法内容及功效
当上下就绪之后,商鞅便起先着手变法政令的实施了。在秦国,奴隶主贵族势力的强大,始终是困扰统治者的一个特别严峻的社会问题。虽然曾经验了简公的税制改革、献公的废除人殉制和建立县等改革措施,并开拓了市场贸易,使地主阶级的力气有了确定程度的壮大,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受到确定的减弱,但是秦国的奴隶主仍享受世袭的土地和俸禄,并左右着国家政令。商鞅意识到要在秦国全面改革,首先必需从取消奴隶主贵族的特权这一根本性问题为动身点。于是废除奴隶主的世卿世禄制就成了商鞅的第一项改革措施。商鞅规定,取消旧有的爵位、俸禄世袭制,改为以军功授爵。也就是说国内无论贵族宗亲,还是平民百姓,只要立有战功,就可以受封受赏,否则,即使是皇亲国戚,若没有军功,也不能授予爵位。他依据所立军功的大小把秦国的爵制分为20个等级,所谓军功的大小就是指在斗争中杀敌的多少。例如杀敌兵1人授爵1级,如杀敌军官1人,则除授爵1级之外,还给1顷田、9亩宅地和1个农奴。军功爵高的还有食邑,如第九级五大夫就可以有食邑300户,食邑多的可达万户以上。这种以功授爵的制度,事实上就是废除了旧的奴隶主等级制度,杜绝了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建立了新的封建等级制度。而且爵位和封邑不再世袭,干脆由国家限制,这都使阻碍封建经济、政治发展的旧势力受到了沉重打击,封建国家的政权统治大大加强了。
然而,多年来世袭爵禄的奴隶主贵族突然一夜之间就被夺去了爵位和俸禄,这可真使他们太惊异了。以前世世代代享受的富贵荣华顷刻间都化为了乌有,这就仿佛如做梦一般,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当他们如梦方醒,才知道不能就这样善罢甘休,于是他们极力的反对、阻挠起先了。反对派来势汹汹,第一个犯法的是太子驷。太子年幼无知,罪魁则是他的两个老师公孙贾和公子虔。他们俩成了反对派的首领,极力破坏、阻挡变法的实施。他们不敢干脆出面,便唆使太子触犯新法。法律虽然是肃穆、神圣的,但如今太子驷犯法,这对于刚刚起先推行变法的商鞅来说,无疑是个严峻的考验。
商鞅清晰地意识到:假如惩罚了太子,孝公确定不兴奋,若日后太子即位,确定会给自己小鞋穿。但是,商鞅更清晰的是,假如太子犯法就可以视而不见的话,那么这样的法律就很难使人心悦诚服,新法就很难实施。为了彻底否定旧的奴隶制,必需首先否定旧制度下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旧传统观念;为了使封建制度在秦国确立,首先必需确立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新的法律观念。基于以上这些考虑,商鞅主见对太子绳之以法,以警世人,以树法威。商鞅为太子犯法事求见孝公,并表明自己的观点,恳求孝公发表对太子的处理看法。孝公缄默了许久也没有言语。事实上孝公也正为此事犯难,商鞅所说的道理他都清清晰楚,而且自己也曾经表示过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支持他。但是终归太子是自己君位的继承者,假如过分惩处太子,会使他丢失尊严,生怕日后无法服众。而若不惩罚,则对变法不利,对自己的强秦宗旨不利。商鞅看出了孝公的犯难心情,就对孝公说道:“新法难以推行,主要是因为旧贵族加以破坏抵制,如今太子犯法,我们必需予以处罪。但是太子是陛下的接班人,不便处理,那么就惩罚太子的师傅吧。”孝公觉得这办法不错,立即下令将公孙贾处以脸上刺字的黥刑,公孙虔也受了惩罚,后来他再度犯法,被处以割掉鼻子的劓刑。太子风波算是过去了,反对派看到太子的老师都受到如此残酷的镇压,他们再也不敢公开反对了。商鞅用刑之严,在历史上是著名的。据说他在渭水之滨一次就处死过700多人,鲜血染红了渭水终点,号哭之声动于天地。秦国的旧势力原来是特别强大的,不过商鞅以军功授爵的政策使得旧贵族并不是像楚国经吴起变法之后那样彻底的无望,他们在被剥夺世袭爵位和俸禄之后,也还可以立军功重新得到富贵和煊赫,这就确定程度上削减了他们的抗拒心情。再加上商鞅的严厉打击,反对派的气焰短暂被平静了。
新的军功爵制代替了旧有的奴隶主贵族世袭制,这是商鞅以他的才智和志气所取得的初步成功,这就为他进一步改革创建了条件。在此基础上,他推出了富国的一系列措施。商鞅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是国家兴盛发达的关键,因此他实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新法规定,凡是努力耕织,多生产粮食布帛的,可以免除徭役赋税,而凡是弃农经商、因懒散而贫困的,将全家没入官府为奴婢。同时还规定一家如有两个以上男子的必需分家,形成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经济,并把五家编为一伍、十家编为一什,重新编制了户籍。什伍之内,各家要相互监督、纠察,假如有一家作奸犯法,同一什伍的其他各家必需检举、告发,否则与犯人同罪。这就是什伍连坐法。人们必需安安分分,勤于耕作,否则就有灭门之灾。严酷的法律使人们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觉得很不适应,每时每刻都处于被人监视的环境之中,人人都有一种奄奄一息、动则触咎的感觉,这使老百姓觉得特别苦恼。变法之初,在旧贵族的鼓动下,京都有数以千计的人认为变法并没有给人带来便利,他们不满足甚至反对变法。这些都没有使商鞅动摇。他坚决不移地推行变法,用严酷的法律加以镇压,基本稳定了新的局面。事实证明,嘉奖军功和什伍户籍法,对秦国的发展大为有利。在斗争中立了军功就可以得到爵位和地位,这使人们对斗争都有一种渴望和期盼,希望斗争能给他们带来幸运,只要一听说要有斗争了,人们都相互道贺。秦国人都有战斗的志气,可想而知,秦国怎能会战而不胜呢!什伍连坐法又使一家一户的人们安于勤耕土地,使农业有了快速发展,为秦国的称霸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年之后,秦国的面貌大为改观。人们已习惯了新的习俗。民众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以至于道不拾遗、山无盗贼、乡野大治。秦国的地位也大大提高,公元前355年,秦孝公与魏惠王会面了,这是有史以来秦国的第一次会盟诸侯,它无可辩驳地表明秦国的地位已经今非昔比了。秦孝公看到变法取得了成功,他心里真是兴奋极了,庆幸自己得到商鞅这样一位贤才。他对商鞅也就更加敬重了,升任他为大良造,接着主持秦国政务,并希望商鞅能辅佐他达到最终称霸诸侯的目的。
秦孝公的志向是高远的。他的最终目的是称霸诸侯,为此他于公元前350年迁都咸阳,以便接着向东发展。初步的成功,使商鞅长长地出了一口气。然而,商鞅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停滞不前,也没有因为短暂的成功而放弃变法的接着深化,更没有因为旧势力的表面拥护而忘却对奴隶制的彻底否定。从公元前350年起先,他又使变法接着走向深化,起先了其次次变法,使秦国的改革在战国诸侯中最为彻底。自从农夫的生产主动性被大大调动起来以后,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土地的重新安排便成了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随着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日益推广,农夫要求耕种更多的土地。针对这一问题,商鞅适时地提出了废井田、开阡陌的英明举措。他以法律的形式下令,废除井田制,重新划分亩数,以240步为一亩,并设置新的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商鞅还规定,把土地授给农夫,并实行土地买卖,按拥有土地的亩数合理地征收实物地租。商鞅的这一新的土地和税收政策,使农夫拥有了土地,而授给农夫的土地无疑就是原来奴隶主贵族的土地。国家以占田数为依据征收地租,这就是说奴隶主也要依据占田多少,如数交租。贵族们的世袭特权被剥夺了,如今土地也少了,而且仅有的那点土地还要交租,这可是从来没有经验过的。于是他们再也忍受不住了,他们以祝为代表,竟不顾商鞅的强权政治,再次掀起抗拒的浪潮。祝知道,违反商鞅的法律是要被惩罚的,他干脆召集旧势力,聚众反叛,以维护他们的利益。商鞅以铁的手腕将反叛镇压下去,杀了祝。奴隶主贵族在商鞅的威历面前怯下阵来。史书记载,这一土地和税收政策实行5年后,秦国富民强,以至于周天子给孝公送来了祭祀祖庙的贡品。这表明秦国已非以前的戎狄之国,而成了被周天子赖以依托的霸主了。新的土地制度彻底否定了井田制下的奴隶制经济,建立的是新的封建制经济秩序。土地买卖的结果,是使富者田连阡陌,而贫者无立锥之地,农夫只能依附于地主,耕种地主的土地,并向地主缴纳地租。商鞅彻底变更了秦国的土地制度,确立了地主剥削农夫的封建土地关系,这是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变革。从今以后,这一制度在中国始终持续了2000年之久。
为了进一步减弱旧的奴隶主贵族的势力,商鞅在村邑组织基础上设立了县,从而加强中心与地方的联系。县在献公时曾建立4个,只是在边防重镇局部地区实行。商鞅的重大改革是在秦国普遍推行县制,全国共分为30个县(还有人说是41个县),直属中心管辖。县级官吏不能世袭,由国君定期考察,以确定任用、提拔或者罢黜。这与以前奴隶制下贵族以宗法关系世袭占有的封地迥然不同,从前的世卿世禄制度彻底消逝了。新建立的县是听命于中心集权政府的地方机关,这样秦国就可以通过县这一地方政权,把全国的人力、物力统一起来,使秦国中心形成一股强大而集中的力气,这股力气远远超过于东方各国,为其他各国所望尘莫及,这对于秦国以后统一六国无疑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地方县制的优越性被统一后的秦始皇推广到全国,并始终推行下去,直至今日。在经济领域,国家虽然制定了新的赋税制度,却没有一个统一的量器,这极不利于国家的税收。于是商鞅制定了统一的斗桶、权衡和丈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商鞅方升作为标准量器,接着在全国运用。而秦始皇后期制造的“秦始皇方升”与商鞅方升的容器相差几乎不到1%,可见商鞅颁发的标准度量衡器行之久远,直到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后仍旧没有明显的变更。商鞅的这一重大改革,不但在当时对秦国的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中国度量衡制的统一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商鞅的历史功绩是不行磨灭的。他以兴秦为目的,不但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且在社会风气、习俗等方面也做了洗心革面的变更,那就是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的落后习俗。商鞅对此这样向孝公说明道:“父子兄弟同室内息是落后的戎狄陋俗,戎狄人在秦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秦人深受其影响。父子无别,也就是男女无别,男女无别就很简洁导致近亲繁殖,这极不利于人口的繁衍以及素养的提高,而秦国地广人稀,人力不足,对耕、战都特别不利。所以,若要提高秦国人口的自然增殖,并提高人口素养,必需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这不仅仅是改革恶俗,更重要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孝公觉得商鞅的想法特别在理,便准其奏。事实上,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不仅仅是改革陋俗、增加人口和富国强兵,其作用还在于防止贵族聚族而居,从而彻底地减弱奴隶主贵族的势力。这又引起了守旧势力的特别不满,他们觉得自己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都被取消了,现在连自古形成的生活习俗也要被变更,真是有些太过分了。赵良代表宗室贵戚来见商鞅。商鞅很有礼貌地接待了他。商鞅说:“我恳求与先生结交,不知可以不?”赵良笑了笑,说道:“我实在不敢当。孔子有言说:‘能礼贤下士的人,有才能之人都纷纷投靠他;而不肖之徒,即使是大贤之人也离他远远的。’我本无才,所以不敢受命。我又听说:‘不该居的位子而居此位了,叫贪位;不该有的名望而有了,叫贪名。’我听君之言,则深恐被看作是贪位贪名,所以不敢受命。”商鞅一听,便问他道:“莫非先生是说我治理秦国之事吧?”赵良说:“虞舜曾有言:‘能自我反省的才是高尚的人。’你不如好好理解一下虞舜说的道理,何必要问我呢。”此时赵良的看法已经是明显对商鞅不满,而商鞅却还是看法温和地问道:“秦国最初受戎狄的影响,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现在我变更了这一陋俗,以至男女有别,并大造冀阙,犹如礼仪之邦鲁国、卫国。你看我治理秦国与五大夫相比,哪一个更好?”赵良不客气地说道:“五大夫辅佐秦穆公,其功名藏于府库,其德行施于后世。今君辅佐秦王,因景监推举,而并不是因为什么名气。为秦相而不为百姓做事,却要大筑冀阙,这也并不是在立功勋。你以黥刑惩罚太子的师傅,你对百姓施以重刑,你这是在积怨累祸呀。人民胆怯 你的威名以至于胜于国君,你对人民的惩处比国君的吩咐要重得多。现在你又要移风易俗,事实上你这并不是在行教化。你如今面南而称寡人,每天都使秦国贵公子绳之以法。迄今公子虔杜门不出已经8年了,你又杀祝、黥公孙贾,如此这些,是不得人心的。你每次出行,总是有全副武装的护卫,如缺少一种武器,你就确定不出来。《诗经》上说:‘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先生这样时时处于若似朝露的危机当中,还想延年益寿吗?先生何不回到你的封地去,弃官务农,并劝告秦王放弃严刑酷罚,养老存孤,敬父兄,尊有德,国家也可以稍稍安定一些。假如先生还是一味地执迷不悟,积怨于民,那么,将来秦王有朝一日一旦驾崩,秦国将怎样对待先生你,还不是自不待言的吗?”
商鞅按捺住心中的怒火,听赵良把话说完,赵良那从诋毁到劝告,再到最终的威逼,始终都没能使他动丝毫声色。他愤感于很多人对自己的变法事业不理解,甚至于诽谤攻击。这也难怪,经过自己多年的努力,旧贵族的势力已基本被减弱了,他们的特权地位被取消,反对、仇恨也就是必定的了。终归自己付出的艰辛没有白流,变法取得了最终的成功,这才是令人宽慰的。但是,正如赵良所说的一样,守旧贵族们把一颗仇恨的种子深深地埋藏在心里了,他们只等待报复时机的到来。守旧势力的攻击和恐吓并没能阻挡商鞅那铿锵有力的变法脚步,在秦孝公鼎力支持下,商鞅最终实施了他的变法主见。商鞅之所以能取得成功,这是与他坚毅的性格分不开的。商鞅除了具有作为一个优秀改革家所具有的非凡才能、超群智能之外,他还具有了常人所没有的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当他抱着满怀的希望、满腹的才智,企图在变法氛围浓郁的魏国实现他那远大的志向、一展才华的时候,他遇到的却是这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所始料不及的彻底悲观!而这对于意志薄弱的人来说,如此当头一棒定会断送他一生的锐气,然而对于商鞅却是一个难得的磨练意志的机会。他就是在这种千锤百炼之后才练就了坚忍不拔的性格,在以后的变法历程中闯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首先是以他的富国强兵理论有力地劝服了贤德之君秦孝公,使孝公视商鞅为知己,并义无反顾地成了商鞅变法的坚毅后盾。之后,他又论证了变法的必要性、第一次在舆论上战胜了守旧落后的反对派,这无疑使变法思想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使人们有了充分的思想打算。在变法过程中,改革极大地刺激了奴隶主贵族们养尊处优的神经,他们意识到长期赖以生存享乐的爵禄世袭大厦将倾,一切富贵荣华即将化为乌有,于是他们群起而攻之。全部这一切,商鞅都英勇的面对了,他以法律为准绳,甚至太子的老师都在他绳之以法之列,这对还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的奴隶主贵族来说是无法想象的。而商鞅就是在剔旧出新,改弦更张的历史年头里担当了高举改革大旗的旗手,他不畏强权,不畏邪恶,英勇地走在时代的前列,奏出改革的最强音,为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推波助澜。
商鞅借鉴了东方各国的变法阅历,他看到了李悝变法使魏国兴盛,而吴起变法虽在确定程度上增加了楚国的国力,但在改革旧制度的政策上却过于激进,没有缓冲的机会,最终导致吴起变法失败。商鞅正是借鉴成功的阅历,吸取了失败的教训,从而使秦国的变法高于各国之上,最为全面、彻底。他首先从政治改革入手,干脆面对腐朽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级,取消世爵世禄制,扶持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对于旧的奴隶主贵族来说,面对的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怨天尤人,自消自亡,另一种是改头换面,走向新生。而商鞅是赐予旧贵族以新的出路的,他规定的军功授爵制并没有将他们排斥在外,这使一部分比较有远见的旧贵族重新看到了希望,他们最终成了地主阶级的一部分。这也是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奴隶主贵族向地主阶级的转化不但增加了地主阶级的血液,壮大了地主阶级的队伍,而且使变法的阻力明显减轻了,同时也加快了秦国的封建化进程。此外,地方政权建立后,地方官吏由中心指派,他们主要是由军功晋爵的新兴地主阶级组成。这样,地主阶级不但在中心机构中取代了因没有军功而没有爵禄封官的奴隶主贵族,而且地方政权也为他们所驾驭,全国上上下下遍布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势力。他们为维护自身利益而效忠国家,自然成了旧贵族势力的抵制力气。从而客观上爱护了商鞅变法的成果,为变法的成功供应了牢靠的保障。
政治变革之后,经济基础的适时变更也应运而生。商鞅适时地建立了封建土地全部制。允许土地买卖,实则为地主阶级暗送一秋波,示意他们收买土地,壮大实力,从而更好地为封建政权服务。在封建制度剥削下,农夫终归有了自己的土地,他们的主动性要比实行井田制时高得多。解放生产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源泉,秦国因此出现了国富民强的旺盛局面。针对宗法制度遗留下的陈规陋俗,商鞅也做了彻底的清除。商鞅制定的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内息,不但剔除了男女无别的恶俗,净化了社会风气,变更了戎狄之风,使社会向着文明的阶梯迈进,同时也增殖了人口,有利于秦国耕、战。总之,商鞅在秦国的一切改革措施都是以富国强兵为宗旨,发展封建经济,使秦国走上富强之路。事实证明,这一目的完全达到了。经过改革,秦国的国力军力都大大加强了,继尔起先向东发展,而首先进攻的就是魏国。公元前340年,秦孝公接受了商鞅的建议,派商鞅率领秦军,向东进攻魏国。魏国派公子为将迎击。一个是刚刚变法,气概正盛的秦国,一个是新败于齐,有些受挫,但终归是有雄厚根基的魏国。商鞅和公子在魏国时是好挚友,于是他给公子
致信一封,假称两军订立盟约,不动干戈,永享太平。公子竞信
以为真,中了埋伏被活捉。魏军大败,商鞅大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光学信息处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 2024年低价仓库租房合同范本
- 2024年出售百年树木合同范本
- 2024年承接全屋定制工程合同范本
- 《餐饮服务与管理》高教版(第二版)7.3菜品的定价原则与方法单元练习卷(解析版)
-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单元测试)(含答案)-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2024两人合作简明合同范本
- 2024年胸苷项目评估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船用滚轮闸刀掣链器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粉末剂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DB44∕T 858-2011 空调器高处作业安全规范
- 实验室十大危险操作和安全隐患
- 妇幼保健院关于修订岗位轮转制度
- 气候影响着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 顶管及盾构施工技术及特点(62页)
- 生产部管理人员考试题(新进转正)范本
- 高中研究性学习如何选择、确立研究性学习课题PPT通用PPT课件
- 6S管理知识图解
- 高速铁路ZPW-2000轨道电路
- 县国家税务局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及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
- 儿童消化道出血诊疗(课堂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