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默写+阅读闯关练习第5篇《师说》(解析版)_第1页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默写+阅读闯关练习第5篇《师说》(解析版)_第2页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默写+阅读闯关练习第5篇《师说》(解析版)_第3页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默写+阅读闯关练习第5篇《师说》(解析版)_第4页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默写+阅读闯关练习第5篇《师说》(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高考语文60篇必背篇目1(默写)十1(阅读)闯关手册(2025版)第5篇《师说》一、默写闯关(一)挖空练习《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圣人无常师。孔子师()子、()弘、师襄、老聃。()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之。附:记忆导图将易写错的字每个写3遍受庸谀欤郯苌郯蟠嘉贻(二)情境默写1.【2024·江苏镇江·三模】中国古人善于在小与大的思辨中获得启示。司马迁《屈原列传》中用“()”寓意言小旨大,韩愈《师说》中用“()”批评了舍大择小的现象。2.【2024·陕西榆林·三模】古代圣贤寻访各类大师,博览群书,终成一代贤人,《师说》中表达圣贤人没有固定的老师的是“()”,韩愈通过“()”的事例进行佐证。3.【2024·安徽安庆·三模】在《师说》中,韩愈列举孔子以郯子之徒为师,以“(),()”诠释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4.【2024·青海·二模】《师说》中,韩愈在总结了从师无须分贵贱论长幼后,提出了“(),()”的择师准则。5.【2024·广东汕头·一模】在《周书》中有言“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的师生代表座谈时,也曾提到,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韩愈在《师说》中,批驳童子们的老师只用“经师”的机械做法在授课,对应的句子是“(),()”。6.【2024·黑龙江·二模】韩愈《师说》指出,古代超出一般人的圣人,“()”,而现在远不如圣人的一般人,“()”,所以圣人与一般人的差距越来越大。7.【2023·贵州六盘水·一模】当今是信息时代,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所拥有的知识可能比教师更广泛。针对此种现象,许多人用韩愈《师说》中的两句话抒发感慨,这两句是“(),()”。8.【2023·福建宁德·一模】《师说》一文,论证思路严密,语言简洁生动,“(),()”两句简练地概括出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荒谬心态。9.【2023·新疆·三模】韩愈在《师说》中批判了世人在从师学习问题上截然不同的态度:对孩子“()”,对自身“()”。10.【2023·贵州黔东南·一模】韩愈《师说》中,以问句的形式表明自己从师以“道”为标准而不在乎彼此年纪大小的句子是:“(),()?”【参考答案】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小学而大遗。2.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3.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5.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6.犹且从师而问焉;而耻学于师。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8.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9.择师而教之;则耻师焉。10.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二、阅读闯关(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师说韩愈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答窦秀才书韩愈愈白:愈少驽怯,于他艺能,自度无可努力;又不通时事,而与世多龃龉。念终无以树立,遂发愤笃专于文学。学不得其术,凡所辛苦而仅有之者,皆符于空言而不适于实用,又重以自废。是固学成而道益穷,年老而智愈困。今又以罪黜于朝廷,远宰蛮县,愁忧无聊,瘴疠侵加,惴惴焉无以冀朝夕。足下年少才俊,辞雅而气锐,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于甲科。今乃乘不测之舟,入无人之地,以相从问文章为事。身勤而事左,辞重而请约,非计之得也。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囷,罗列而进也。若愈之愚不肖,又安敢有爱于左右哉!顾足下之能,足以自奋;愈之所有,如前所陈。是以临愧耻而不敢答也。钱财不足以贿左右之匮急,文章不足以发足下之事业,稛载而往,垂橐而归,足下亮之而已。愈白。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写出断句处的字母。虽使古之君子A积道藏德B遁其光而不曜C胶其口D而不传者E遇足下F之请恳恳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读,北宋之前,经书多为师徒口口相传,行气压韵的句读方式多为口传心授。B.百工,古代主管营建制造的工官名称,后为各种手工业者和手工业行业的总称。C.足下,古代交际用语,仅用于下级称呼上级。文中是尊称对方,可译为“您”。D.有司,古代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也泛指各级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3.下列对两段文字表达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说》通过多重对比,阐述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评了当时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B.《师说》运用感叹句、反问句,句式整齐,语气强烈,感情激越,增强文章说服力。C.《答窦秀才书》语气亲切,条分缕析,既有亲身经历的印证,又有设身处地的关切。D.韩愈以“稛载”形容窦秀才有盼而来,以“垂橐”形容他无获而归,言语饱含祝福。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今又以罪黜于朝廷,远宰蛮县,愁忧无聊,瘴疠侵加,惴惴焉无以冀朝夕。5.面对窦秀才从师的请求,韩愈“临事愧耻而不敢答”的原因有哪些?【参考答案】1.BCE【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即使让古代道德修养深厚,而想掩隐起他们的光彩不炫耀于世、牢牢封住嘴巴不传扬名声的君子,遇到您如此恳求(也倾囊相授,一一指教。)“积道藏德”为并列结构,做“古之君子”的谓语,应在“德”后断开;“遁其光而不曜”与“胶其口而不传”句子结构一致,中间不能断开;“足下之请恳恳”是“遇”的宾语,不能断开;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仅用于下级称呼上级”错。足下是旧时交际用语,是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故选C。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言语饱含祝福”错。垂橐:向下挂着袋子,即挂着空袋子。《国语·齐》:“诸侯之使,垂橐而入,稛载而归。”韩愈反其意而用之,说窦秀才来时满怀希望,归去却一无所获。言语中饱含歉疚。故选D。4.(1)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之处。(2)现在又因犯罪而被朝廷贬逐,远远地来到这南方边远地区担任县令,愁闷忧虑,无以聊赖,又受瘴疠之病侵扰,整天惴惴不安,无法希冀朝命夕保。【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不知句读,不解惑”;“不”,通“否”;“小学”,古今异义词,小的方面学习;“明”,明智。(2)“黜于朝廷”,被动句,“于”字表被动;“宰”,动词,担任县令;“无聊”,无以聊赖,指没有精神寄托;“冀”,希冀。5.①窦秀才年少才高,靠自己努力可以成功;②韩愈自己道穷志困,能力不足,无以帮助;③韩愈被黜远地,自身难保。【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顾足下之能,足以自奋”概括出“窦秀才年少才高,靠自己努力可以成功”;结合“愈之所有,如前所陈。是以临愧耻而不敢答也。钱财不足以贿左右之匮急,文章不足以发足下之事业”,可概括出“韩愈自己道穷志困,能力不足,无以帮助”;结合“今又以罪黜于朝廷,远宰蛮县,愁忧无聊,瘴疠侵加,惴惴焉无以冀朝夕”,可概括出“韩愈被黜远地,自身难保”。参考译文:师说唉!从师学道的道理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哪!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许多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吧?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来熟悉书中的句子,尚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文句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个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那是很使人丢脸的事,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道理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这类人是不屑与他们并列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答窦秀才书韩愈禀述:我年轻时平庸而怯懦,自己估计在其他方面没有值得去下工夫的能力,又不通晓当今的时务,而与世人还常常意见不合。想到最终无法立身树名,于是就发愤深入钻研经学文章。我在学术上不能够得到它的正确方法,所有那些辛苦研究后仅有的成果,全与空谈一样,而不适用于实际,于是又再次自己废弃。因此即使学业稍有成,但自己思想却越来越贫乏,年纪越来越大,智慧却越来越困弱。现在又因犯罪而被朝廷贬逐,远远地来到这南方边远地区担任县令,愁闷忧虑,无以聊赖,又受到瘴疠之病的侵扰,整天在惴惴不安中度过,无法希冀朝夕相保。您年轻而且才智出众,谈吐高雅,气度不凡,正值朝廷求贤若渴的时候,而掌权者又都是贤良的官员,拿起笔杆,给他们写上一封信,从高处就可借以获得爵位,即使不这样,依次一级一级地往上考试,也能在科举考试中不出差错。如今您却乘上这前途未卜的船,进入荒无人烟之地,把随我学习文章作为当务之事。你身虽勤勉,但与您应该从事的职分却不相符合,言辞虽郑重,而提出的要求却不够周全,这是不得当的考虑。即使让古代道德修养深厚,而想掩隐起他们的光彩不炫耀于世、牢牢封住嘴巴不传扬名声的君子,遇到您如此恳求也倾囊相授,一一指教。像我这们愚钝不贤的人,又哪里敢受您的仰慕呢!我看您的才能,足以用来自己发奋而起;我所拥有的能力,就如我前面陈说的那样。因此面对此事,我感到羞愧而不敢应允。我的钱财不够送给您解决生活上的匮乏和急需之用,我的文章不足以启发您去开创您的事业,您满载而来,却只会空囊而归,请您明白就是了。韩愈禀述。(二)教考融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圣人之所尚者义也,德义之所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虽有至圣,不生而知;虽有至材,不生而能。文、武师姜尚,周公师庶秀,孔子师老聃。人不可以不就师矣。夫此皆上圣也,犹待学问,其智乃博,其德乃硕,而况于凡人乎?是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是以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故夏后之璜,楚和之璧,虽有玉璞卞和之资,不琢不错,不离砾石。而况君子敦贞之质,察敏之才,摄之以良朋,教之以明师,文之以《礼》《乐》,导之以《诗》《书》,赞之以《周易》,明之以《春秋》,其不有济乎?《诗》云:“题彼鹡鸰,载飞载鸣。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是以君子终日乾乾进德修业者非直为博己而已也盖乃思述祖考之令闻而以显父母也。夫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是故董仲舒终身不问家事,景君明经年不出户庭,得锐精其学而显昭其业者,家富也;富佚若彼,而能勤精若此者,材子也。倪宽卖力于都巷,匡衡自鬻于保徒者,身贫也;贫厄若彼,而能进学若此者,秀士也。当世学士恒以万计,而究涂者无数十焉,其故何也?夫此四子者,耳目聪明,忠信廉勇,未必无俦也,而及其成名立绩,德音令闻不已,而有所以然,夫何故哉?徒以其能自托于先圣之典经,结心于夫子之遗训也。《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是故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节选自王符《潜夫论·赞学》)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是以君子A终日乾乾进德B修业者C非直为博己D而已也E盖乃思述祖考之F令闻G而以H显父母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问,指学习和考察,与出自《礼记·中庸》的成语“学问思辨”的“学问”意思相同。B.利,指锋利,与《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的“利”意思、用法相同。C.《春秋》,史书名,儒家经典之一。与《诗》《书》《礼》《易》《乐》并称为“六经”。D.徒,表示“只不过”,与《师说》中“郯子之徒”的“徒”意思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先肯定了人的价值,认为人是天地间被重视的存在,继而一步步指出“学问”的重要性。B.文章认为人需要学习就像宝玉需要打磨,君子只要学习《礼》《乐》《诗》《书》等经典,就会成功。C.为了阐明“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的观点,作者列举了董仲舒、倪宽等事例。D.文章最后引用《诗经》中的话,再次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指出建功立业的最佳途径就是学习。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2)当世学士恒以万计,而究涂者无数十焉,其故何也?5.文中说“人不可以不就师矣”,韩愈《师说》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两文强调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时都提到的理由是什么?【参考答案】1.CEG2.B【解析】A.正确。句意:况且要等到问学求教之后。/做学问必须广泛的学习、反复地推敲、缜密地思考、明晰地分辨。B.“意思、用法相同”错误。“利”,使……锋利。/锋利。句意:必须先把器具打磨锋利。/蚯蚓没有锋利爪子和牙齿。C.正确。D.正确。“徒”,只不过。/同一类或同一派系的人。句意:只不过是因为他们依托于先圣的经典。/郯子这类人。故选B。3.B【解析】“君子只要学习《礼》《乐》《诗》《书》等经典,就会成功”错误,君子除了学习《礼》《乐》《诗》《书》等经典外,还需要“摄之以良朋,教之以明师”。4.(1)《周易》中说:“君子凭借多识记前代圣贤的言论和事迹来培育自己的德行。”(2)现在求学的人数以万计,而坚持学习到底的人还没有几十个,这是什么原因呢?【解析】(1)第一个“以”,凭借;“志”,识记;“畜”,培育。(2)“学士”,求学的人;“究涂者”,坚持学习到底的人;“故”,原因。5.①人并非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的。②圣人尚且从师,何况凡人。【解析】本文说“虽有至圣,不生而知;虽有至材,不生而能”,《师说》中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可见二者都认为人并非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的。本文说“文、武师姜尚,周公师庶秀,孔子师老聃。人不可以不就师矣。夫此皆上圣也,犹待学问,其智乃博,其德乃硕,而况于凡人乎?”,《师说》中说“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可见二者都认为圣人尚且从师,何况凡人。参考译文:天地之间人为贵,圣人所崇尚的是义,德义所成就的是智慧,明智所追求的是学问。虽然世上有极其聪明的圣哲,他们也不是生来就有智慧的;虽然有非常能干的人,他们亦非生而有才能的。文王、武王以姜尚为师,周公旦以庶秀为师,孔子以老聃为师。人不可以不跟从老师学习。上述这些人都是上等的圣哲,况且要等到问学求教之后,方能知识渊博,德行广大,更何况是普通的人呢?因而,工匠若要做好他的事情,就应当先磨利自己的工具;士人要宣扬他的道义,就应当先读他的书。《周易》上说:“君子应当通过多记住前人的言论和行事来培育自己的美德。”因此,人需要学习,就如同事物需要修治一样。夏朝帝王的玉磺,楚国和氏的玉璧,虽然有了宝玉的资质以及卞和的呈献,但如果不雕琢不磨光,就和小石头没有什么差别。更何况君子有敦厚坚贞的资质,有明察聪敏的才能,(如果再)由品德优良的朋友辅佐他,由贤明的老师教导他,用《礼》《乐》来修养他,用《诗经》《尚书》来引导他,用《周易》来帮助他,用《春秋》来启发他,哪有不成功的呢?《诗经》中说:“看那鹡鸰鸟,边飞边欢鸣。你我天天在奔波,月月都远行。早起晚睡不停息,不要辱没父母名。”所以,君子整天勤勤恳恳、积累德行、研修学业,并不只是为了使自己的学识能够渊博而已,而是想继承祖先的美好声望,并以此来显扬自己的父母。道义隐藏在书本中,要靠不断地学习才能获得,学问因发奋努力而有所长进,因懈怠松弛而荒废。所以董仲舒终生不过问家事,景君明常年不出家门,使自己的学问日渐精深、学业愈加显著,是因为他们家境富裕;像他们那样富裕闲逸而又能如此勤奋努力,是品德才能过人之士。倪宽卖力作厨工,匡衡把自己卖给富人家做佣工,是因为他们家境贫困;像他们那样家境贫困而又能如此钻研学业,是品德才华优秀之人。现在求学的人数以万计,而坚持学习到底的人还没有几十个,这是什么原因呢?以上四人耳聪目明、忠义诚实、廉正勇敢,未必没有能与之比肩的人,然而他们树立名望,建立功业,美好的声誉没有穷尽,终于达到这样的境地,这是什么原因呢?只不过是因为他们依托于先圣的经典,专心谨记孔夫子的遗训罢了。《诗经》中说:“面对高山内心仰慕,面对大路迈步前行。”“时时刻刻遵行学习之事,学问积累就会走向光明。”因此凡是想要显耀功勋业绩、传扬光辉事业的人,再没有比学习更好的了。(三)拓展迁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5题。材料一: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不为虚语矣。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又罗而致之幕下。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处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庐。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邪?生既至,拜公于军门,为天下贺;以后所称,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选自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材料二:夫视锻锡而察青黄,区冶①不能以必剑;水击鹄雁,陆断驹马形容,伯乐不能以必马;授车就驾,而观其末涂,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节选自《韩非子•显学》)【注】区冶,欧冶子。春秋时越国人,善于铸剑。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相为天子A得人于朝廷B将为天子C得文武士于幕下D求E内外F无治G不H可得也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鈇钺,指斫刀和大斧,腰斩、砍头的刑具。文中是乌公节度使身份的象征。B.处,文中指处理,与《谏太宗十思疏》“德不处其厚”中的“处”含义不同。C.夺,文中指夺取、抢夺,与成语“喧宾夺主”的“夺”含义相同。D.形容,文中指形体容貌,与《屈原列传》中“颜色憔悴”中的“颜色”用法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说“马群遂空”不是说冀北没有马,而是说没有好马。下文说“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也是同样的道理。B.韩愈说乌公“以礼为罗”,把用礼节揽士喻为以网罗捕鸟,也暗含有把东都才士“一网打尽”的诙谐之义。C.韩愈的好友石处士、温处士一直怀才不遇,得不到朝廷的重用,直到乌公的出现D.韩非采用类比论证,阐明了选拔任用官吏的原则和方法,说理浅近明白、通俗易懂。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2)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5.《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一文表达了韩愈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参考答案】1.B、D、G【解析】画线句的意思是:宰相为皇帝搜罗人才用于朝廷理政,将军为皇帝选拔文才武将到幕府中以备国家任用,要使国家内外不安宁。“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是一个介词结构后置句,所以这个句子是一个表意完整且独立性较强的句子,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