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人教版实验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教案_第1页
2015人教版实验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教案_第2页
2015人教版实验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教案_第3页
2015人教版实验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教案_第4页
2015人教版实验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下面我将按照教材的顺序,分单元对教材进行具体的介绍。

第一单元数一数

(一)教材内容

“数一数”是义务教材“准备课”中的内容,老师们都有印象,义务教材

的准备课中包括:数数、认数、分类、比多少和写字的准备等一些内容,由

于课程标准中强调比一比和分类两部分内容,我们在实验教材中把它们作为

单独的单元进行编写,那么数数、认数的内容也就独立成一个单元。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

法。

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

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三)教材说明

1.教科书的第2〜3页,是这一单元的主题图“美丽的校园”。

我们认为学生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他们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有质的变化。

作为开学的第一课,学生学习数学的第一课,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对学

生进行入学教育,培养学生爱学校,爱集体的良好情操,是十分重要的。所

以我们还是选择了一幅校园情境的主题图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在学生观察

图,描述图意时,老师可掌握其数数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使学生初步

学会数数的方法,为学生正式学习数学知识作准备。

老师们都有印象,在义务教材一开始也是一幅学校情境的主题图,我们

呈现了校园的局部:有的学生在向老师敬礼,有的学生在浇花,有的学生在

踢足球等等。老师们可以看到与义务教材相比,(1)这幅图的场面更加开阔

了。原来只呈现了学校的局部,现在采用俯视的方式,把学校的整体画面呈

现给学生。(2)内容更加丰富了。增加了小小气象站、校园外的楼房、树木

等。(3)从人物的数量上看有较大变化,原来老师加上学生共10人,现在

共20人。主要考虑当前学前教育的水平较高,学生可能已经掌握了20以内

的数,有的能数,有的能计算。在教材中我们给出数量是20的人物,老师们

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

2.接着教材的第4〜5页给出了1〜10各数,了解学生的认数情况。并

且配合出现了相应数量的人物和事物的集合圈,与义务教材不同的是,这些

集合圈中的人和事物都是从主题图中抽取出来的,使学生看到知识前后的联

系,将了解学生的数数和认数情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三)教学建议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由于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观察能力也有限。刚开始呈

现主题图的时候可能学生只对色彩、人物感兴趣,那么老师不要急于让学生

数,可以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说一说。在学生的

好奇心得到满足以后,老师再引导他们数一数。老师在引导学生数的时候方

法有很多,例如: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按数量的多少,由少到

多,数一数,如“校园内的国旗有几面?”、“老师有几位?”;②也可以

引导学生按照方位,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远到近的方法数,如“天空中

有几只小鸟?”、“远处有几幢楼房?”。

我们的老师在这方面有许多好的经验。例如,有的老师将主题图制成多

媒体课件,依次出现一组组的人或物,引导学生说一说、数一数;还有的老

师将学校的背景画在黑板上,然后用卡纸绘好人及事物和学生一起在黑板上

移动,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

例如主题图中数量是1的事物除了国旗外还有教学楼、教师,数量是2

的事物除了单杠外还有农舍、跳绳的学生,数量是3的事物除了石凳外还有

踢足球的学生等等。老师们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让学生们充

分地观察,充分地数。

有的老师在充分利用了主题图以后,还让学生们数一数身边的事物,例

如数一数教室里黑板、门窗、灯管的数量,文具盒里各种文具的数量;还有

的老师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任意的数,让学生在数数的活动中,初步学

会数数的方法。

3.注意结合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是数学教育的任务之一,但在教材中不是单独进行地进行教

学,而是融合在数学知识的教学当中。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渗透思想品德教

育的素材。例如,在这幅主题图中:出示国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小

小气象站可以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意识;学生向老师敬礼是教育学生要有礼

貌;出现垃圾桶用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学生讨论问题的情境培养学生的

合作意识;跳绳、踢足球等场景教育学生要坚持锻练身体等。老师们可以充

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总之,这部分内容虽然简单但偃重要,对后面有针对性地教学将非常有帮

助。老师应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数数的能力,不仅要了解学生是否会口头

数数,还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是否能正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来。但准备课就是

准备课,虽然出现了1〜10各数,并不是正式教学,只是了解学生数数和认

数的情况,不必要求过高。如果学生没有掌握数的方法,也不能全部认识1〜

10各数,也不要紧,因为后面还要进一步学习,老师不要拔高教学要求。

第二单元比一比

(-)教学内容

“比一比”这一单元主要有两部分内容:“比多少”和“比长短、比高

矮”,是在义务教材准备课中的“同样多、多、少”的基础上增加了比长

短、高矮内容的新单元。原来只是数量多少的比较,现在增加了具体量的比

较。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

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长”、“短”、“高”、“矮”的含

义,学会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

3.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三)教材说明

1.比多少。

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操作使学生直观看到“同样多、多、少”

的含义,使学生掌握比较物体多少的最基本的一一对应的方法。

(1)设置引人入胜的故事情境,引出学习内容。

教科书的第6〜7页,是我们按照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

点,设计的以童话故事为背景的主题图“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用以吸引学

生的兴趣,使学生在童话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学习数学。孩子们在上幼儿园时

对“三个小猪盖房子”的童话故事已经很熟悉了,有的老师接着这个童话故

事设计了引人入胜的情节,引出学习内容,使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自

然而然地进入数学学习活动中。

教材中运用两组有情节的素材:“小兔与它们所搬的砖的比较”、“小猪

与它们所搬的木头的比较”,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同样多、多、少”的含

义,也使学生看到了如何使用这种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多少。(一

只小兔搬一块砖,砖没有剩余,小兔和狼同样多;一只小猪搬一根木头,还

多余一根,木头比小猪多,小猪比木头少。)

(2)提供充分的教学资源。而且教材中给出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一

张石桌”、“三个苹果”“四根萝卜”“四个小凳”“两条跳出水面张望的

小鱼”等等,教材中还提出了一个问题“图中还可以比什么?”老师可以引

导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任意地比较,充分地感知“同样多”“多”“少”的

含义,掌握比较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比较的方法可能有多种,除了

教材中介绍的基本的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有的学生可能通过数来比,虽然

在教材当中还没有教学数数,但学生已经有了数这方面的经验,如果采用数

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不论学生采用哪种方法,只要学生能够比较出正确的结

果,就可以了。

(3)在教科书第8页安排了两个做一做。

第一题:通过操作,采用前面介绍的最基本的一一对应的方法直观地比。

第二题:也是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比较物体的多少。左边的两个学生采

用教材中介绍的一一对应的方法在进行比较,右边的两个学生可能是直接看

出来的,也可能是通过数来比较多少的。教材中这样呈现,是为了体现在解

决同一个问题时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在教学中老师对学生不同的解决问题的

方法应予以肯定,不必强求学生一定要用哪一种方法进行比较,学生只要能

采用他喜欢的方法比较出正确的结果就可以了。

(4)练习。我们给出了几种不同的变式,通过不同角度、不同方式的练

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什么是同样多、多、

少;掌握比较的方法。

教科书第11页第2题:教科书中给出的公鸡和鸭子的长度相同,但只数

不同。如果没经过训练,学生凭感觉往往认为排列得一样长的事物,数量就

一样多。老师要引导学生不能直观地通过一样长来比较数量,要仔细观察公

鸡和鸭子的数量关系来进行判断。比较的方法可以有多种,有的学生可能通

过一一对应的方法,一只公鸡和一只鸭子连起来,一只公鸡和一只鸭子连起

来,哪种动物有剩余哪种动物多;有的学生可能通过数一数的方法,直接数

出各种动物的数量来比较,都是可以的。

2.比长短、高矮。

比长短、高矮这一部分内容的编写主要是结合实际生活引出“长短、高

矮”的概念;使学生直观看到“长短、高矮”的含义,通过操作使学生掌握

比较长短、高矮的方法。老师们都知道长短、高矮的实质是一样的,都属于

比较物体长度的问题,只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习惯把水平放置的物体长度

的比较叫做比长短,把垂直摆放的物体的长度比较叫做比把高矮。在实际教

学中比长短和比高矮可放在一节课内。

(1)比长短。

在教科书第9页呈现了一幅小组合作学习的场面,左边的两个孩子在比

较纸条的长短,他们把纸条水平放在桌面上,一端对齐进行比较;右边的三

个孩子在比较铅笔的长短,他们把铅笔竖直放在桌面上,也是一端对齐进行

比较。在这里教材介绍了比较长短的一般方法,“一端对齐”这种最基本的

比长短的方法,与后面用尺子测量长度的方法是一样的,为教学测量作准

备。例题中给出的都是直接比较的方法,没有介绍间接比的方法,但在练习

中我们渗透了间接比的思想,一会儿我们会介绍。(如第13页第9题的第2

个活动)。

接着用两枝铅笔的直观比较图(也是采用一端对齐的基本方法)介绍

长、短的概念,使学生直观感受到长、短这两个概念是比较得出的,是相对

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不单独说谁是长的。(老师们在教学中有很多

好的做法,例如一位老师先让学生比较一只红铅笔和绿铅笔的长度,学生往

往会说“红铅笔长,绿铅笔短”老师再出示一只比绿铅笔短的黄铅笔让学生

比较黄铅笔和绿铅笔的长度,学生往往传说“绿铅笔长,黄铅笔短”,老师

立刻发问:“你们一会说球铅笔短,一会又说绿铅笔长,绿铅笔到底是长还

是短呢?”让学生思考应该如何叙述比较的结果,引导学生用“红铅笔比绿

铅笔长,绿铅笔比红铅笔短;球铅笔比黄铅笔长,黄铅笔比绿铅笔短”来进

行正确的表述。)

在做一做中我们安排了在课堂教学中比较实用可行的,也是学生经常见

到或进行的比长短的活动:如比绳子的长短,比手掌的长短等。使学生通过

操作活动直观感受长、短的含义,掌握比较长短的方法。

(2)比高矮。

在教科书的第10页我们呈现的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比个子高矮的

场景,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使学生很快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左

边的两个孩子背靠背站着,采用的是直接比的方法,不能跷脚,基本思想也

是一端对齐,并由这幅直观比较图介绍高、矮的概念,使学生直观感受到

高、矮这两个概念是比较得出的,是相对的概念。(在教学中老师有很多好

的做法,例如先让学生比较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的高矮,学生往往会说:

“男生高,女生矮”,老师再让学生比较这名男生和老师的高矮,学生往往

会说“男生矮,老师高”,老师立刻发问:“你们一会说男生高,一会说男

生矮,男生到底是高还是矮呢?”,让学生讨论如何叙述比较的结果,引导

学生用“男生比女生高,女生比男生矮;男生比老师矮,老师比男生高”进

行正确的表述。)右边的两个孩子采用的是间接比的方法,在柱子上划横

道,这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在这里教材介绍了比高矮的

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比,一种是间接比。

在下面的做一做中,我们设计了按大小个排对的活动,学生很熟悉在日常

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学生自觉地应用两两相比的方法调整位置,按顺序排

出一队,在这个活动中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把6

名学生分成一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排队,还有的老师把学生带到操场

上让学生排队,在活动中掌握比较高矮的方法。

(3)练习。我们给出了几种不同的变式,通过不同角度、不同形式的练

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长短、高矮的含义;掌

握比较长短、高矮的方法。

教科书第12页第5题:我们给出了一张方格纸,在上面摆放了三种不同

长度的物品:两枝铅笔、一把小刀和一块橡皮。让学生比较它们的长短,有

不同的方法。(1)有的学生可能说我是直接看出来的。(2)有的学生可能

移动这些物品,使它们一端对齐再比较。(3)有的学生可能数出每种物品所

占的方格数,再来比较。无论学生采用哪种方法,只要学生能够比较出正确

的结果就可以了。这一题渗透了用相同单位比较的思想,为教学长度单位做

准备。

教科书第12页第6题:这是比长短的一道变式练习题。教材呈现了一条

弯曲的蛇和一条伸直的鳄鱼,并且一眼直接看上去是一样长的。如果没经过

训练,学生开始可能认为一样长,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鳄鱼是

伸直的,蛇有弯曲,如果蛇伸直身体一定比鳄鱼长,是常识的渗透。在调查

听课时,有一位教师设计了一个多媒体课件,开始时呈现的形式和教材上一

样,展示结果时,通过动画让蛇慢慢伸直,伸长,使学生直观感受到蛇的长

度比鳄鱼的长的结果。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制成课件,通过这种直观的方法

帮助学生理解。

教科书第13页第9题:是我们设计的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两个学生

在比高矮,其中右边的一个孩子垫起了脚尖,小女孩问:“这样比对

吗?"。接着右边这幅图给出了比高矮的正确方法,告诉学生比高矮时要一

端对齐,不能垫起脚尖。第二个活动是比较课桌与讲台的桌面的长度。刚才

我讲过在教学“比长短”的例题中,我们只给出了直接比的方法,没有讲间

接比的方法而是在练习中渗透,就在此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会采用把课

桌和讲台搬到一起直接比的方法,如果直接看出来谁长谁短也是可以的。但

此处介绍一种间接比的方法,用其它东西做媒介帮助比较。两个学生借助纸

条,先按课桌桌面的长度在纸条上画出痕迹,再按讲台桌面的长度在纸条上

画出痕迹,然后比较纸条上两道划痕与纸条一端的距离。这里体现的间接比

的方法与用直尺进行测量的思想是一样的,为教学测量作准备。第三个活动

是一个有趣的游戏。一个学生用手握住了两枝铅笔的下半部分,只露出铅笔

的上半部分,让另一个学生猜哪枝铅笔长。通过这个游戏使学生认识到比较

物体的长短,必须整体观察,不能只看局部。

(四)教学建议

这一单元内容的教学,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

作、尝试。让学生通过参与大量实际活动和操作来理解“同样多、多、少、

长、短、高、矮”的含义(否则学生很难对这些概念有较深的认识),掌握

比较的方法。例如:有一节课只讲比长短的内容,在学生明确了长短概念以

后老师放开了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长”“短”的含义,掌握

比较的方法。老师放开学生的活动以后,除了教材中给出的素材,学生还创

造了许多老师意想不到的活动。比如有的在地上划一条线,比一比谁跳得

远;有的比谁迈一步的步子大等等。课堂上的活动非常丰富多彩,学生也很

愉快。有的老师说“这哪是在上课,就是在玩。”实际上孩子们的活动都是

围绕着比长短的主题进行的,而且只有通过活动才能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如何

比,才能对比较的方法有更深的认识,课的内容才更充实。

由于学生已经在生活中有了比较长短的经验,在课堂中学生出现了许多

比较的方法。例如第9页做一做的四个活动,老师们可以看一下,教材中比

较绳子长短的两个学生将绳子的一端对齐;比较伸开的手臂长短的两个学生

将一端的指尖对齐;比较手掌长度的老师和学生也是将手掌的一端对齐,教

材中给出的都是采用一端对齐的一般的方法进行比较。但在实际教学中,学

生并不完全用这种最基本的方法出现了许多比较的方法,如教师从袋子中取

出几种物品,让学生们小组讨论判断长短,并汇报是如何判断的。在“比两

根绳子的长短”的活动中,有一个小组是这样汇报的。第一个学生先拉直长

一些的绳子举起来,第二个学生拉直短一些的绳子放在第一根绳子的中部,

这样比着放,第三个学生站起来说左边短一块,右边短一块,所以短。还有

的学生不比,说我是看出来的,一看我就知道了哪个长,哪个短。在“两个

小朋友比伸出手臂的长度”的活动中教材上给出的是一端对齐的方法,但在

实际教学活动中时,没有一组学生是一端对齐的。孩子们面对面站着,强调

的是鼻子尖对齐,然后左右看一看,两边各短一点,所以短一些。在“老师

与学生比手掌的长度,,的活动中,教材上给出的是一端对齐的基本方法,而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时,教师与学生的手掌也不对齐。孩子们的小手很小,他

们就直接放到老师的手掌上,一下子就看出比较的结果了。

在汇报时,学生们可能用习惯的日常生活用语大、小来描述比较的结

果,而不用长、短,老师引导一下就可以了,不必强求。

总之,这一单元内容老师教学起来很自由,从知识上来说比较简单,内

容又少,而且都是学生熟悉的情境,在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参与大量的

实际活动和操作理解“同样多、多、少、长、短、高、矮”的含义,来掌握

比较的方法。教师不必强求学生一定要使用教科书中给出的一般方法,对于

学生使用的不同的比较方法,只要有道理能够比较出正确的结果,教师就应

该给予肯定。

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1〜5各数的认识;力口、减法的含义及计算;0的认识。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各数

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

来描述5以内的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

加、减法。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三)教材说明

这一单元内容的编排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1〜5的认识相对集中编排。

①义务教材第一册中的“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个单元,我们认

为太长了,在编写实验教材时把这个单元拆分为两部分:“1〜5的认识和加

减法”及“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老师们都很熟悉,义务教材中在安排

“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时,是一个数一个数地认识,而且

每认识一个数都是从数的基数、序数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数

的大小的比较,数的组成等各个方面来认识数的概念的,并且在学习了加减

法的含义之后,每认识完一个数就练习相应的加减法,很扎实。当时我国的

学前教育还不普及,许多学生入学前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数学知识,有的根本

没有学习过数学知识,这样安排,小步子地进行教学,可以说是符合实际

的,也是必要的。而现在入学的儿童通过学前教育,有许多已经掌握了20以

内的数的认识及加减法,有的孩子还认识了百以内的数,如果教材中还是一

个数一个数的教学,会影响学生的兴趣,所以我们对1〜10各数的认识做了

调整,将1〜5各数的认识集中编排。

②但由于各地学前教育的水平参差不齐,学生掌握数学的水平也不同,虽

然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的数的认识及加减法,但多数是在唱数,对数

的概念的整体认识还不够,有的计算加减法只是在背数。基于这种现状,我

们继承了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重视数概念教学的做法,从数概念(数的

基数、序数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数的大小的比较,数的组

成)的各个不同方面一起进行认识。

③还继承了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认数和计算相结合的思想,在教学

1〜5各数的认识之后,教学加减法的含义和计算,将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结合

起来教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也有利于熟练掌握5以内的加

减法。

2.尊重学生个性,体现算法多样化。例如在教学计算“4+1=?”我们

呈现了三种不同的算法,体现了三种不同的思维水平。

(四)各小节教材说明

1.1-5各数的认识。这一小节是将1〜5各数的认识集中编排,从数概

念的不同方面分别进行教学,从1〜5各数的数的基数、序数含义,数的认、

读、写,数的顺序,数的大小的比较,数的组成等几个方面进行认识。这一

部分内容的编写,继承了义务教材中好的思想,但在编排方式和呈现形式上

有一些变化。

(1)1〜5各数的基数含义及认、读。

教科书第14-15页,这一单元的主题图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野生动

物园”,渗透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思想品德教育。主题图的教学有两部分

内容:数数和认数。数数的教学:教材中用集合圈圈出各种数量的事物,让

学生数一数,抽象出数,而且这些事物都是从主题图中抽取出来的。认数的

教学包括两个方面:一认识数字,会读、知道怎么念。二看数字能知道每一

个数字所表达的数量含义是什么。如看着1就知道表示有1个物体,在头脑

中再现这个数所表示的数量是多少,并能摆出相应数量的小棒(通过操作帮

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从3开始采用几何图形,增加学生的兴趣,并为以后

学习几何知识打下一个基础。如3摆出一个三角形,4摆出一个四边形,5摆

出一个五边形。

(2)1〜5各数的顺序。

教科书第16页,与义务教材的编排相同,通过计数器和点子图进行数的

顺序的教学。①计数器是非常好的教具,很直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会

用到。在这,我们把5个计数器一同放上,排列在一起,使学生直观地看到

后一个数是在前一个数加1的基础上得到的,后面的数比前一个数多1,相邻

两个数的数量关系十分清楚。(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拨计数器的

操作帮助学生直观感知每一个数都是在前一个数加1的基础上得到的,也可

以用学具卡片做类似的操作,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数的顺序。)②点子图是

在计数器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得到的,将5个数的点子图同时呈现在这,使

学生从整体上把握1〜5各数的顺序。(为后面用直尺、数轴表示数的顺序做

准备。我们关于“数的顺序”的内容的编写思路是先借助计数器、点子图直

观地进行教学,再借助直尺,逐步抽象到用数轴表示数的顺序。)

(3)1〜5的写法。

教科书第16页下部,这次我们将1〜5的认识集中起编排,1〜5集中认

数没问题,但如果集中教学1〜5的写数,确实有困难。有的老师提出意见,

一节课什么也干不了,只能写数。写数是一个教学难点,老师们都很清楚,

学生对数字的结构、笔顺掌握很难,写3经常横过来m,0、6、8也很难,要

花较长时间才能写好。而且由于儿童的手指小肌肉群还很不发达,易疲劳,

写字时间长了对学生身心发育有害。由于在义务教材中是1个数1个数地学

习数概念的各个方面及加减法,教学时间较长,很自然地分散了这个难点。

这一次我们将1〜5的写数集中编排,是教材的结构和编写方式决定的,

并不是让老师也一定集中教学1〜5的写数。实际上教学是开放的,老师们可

以根据本班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调整每节课的内容,使其符合实际情况。

不必要一节课全用来写数,那样不仅很枯燥,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害。

可以把写数的教学分散在1〜5各数的认识这一部分内容的每节课中,1〜5各

数的认识这一部分内容会用一段时间进行教学,教师可以每节课利用十分钟

来练习写数就可以了,这样就分散了教学难点。

(4)1〜5各数的大小比较。

教科书第17页,教材中呈现了一幅“三个小猴分水果”的情景图,图中

小猴和各种水果是散乱放置的,我们先进行分类,将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

并一一对应竖直排成一列,统计出数量,然后再比较数的大小。并且在这里

渗透了统计的思想,给学生出示了简单的象形统计图,让学生认识。引出第

一批数学符号““V”,介绍如何用数学符号“二”

“V”来表示数的大小的比较结果。

在教学中,有的老师就利用主题图中的素材编了“三个小猴分水果”的故

事,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生动的故事情节中很自然地去比较猴子

的数量和各种水果的数量。还有的老师把教科书的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动

态地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中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不看图能确

定3<4吗?引导学生回顾1〜5的点子图的排列顺序,3在4前面,所以3<

4,3在2后面,所以3>2。

抽象的数学符号是很重要的,数学的抽象、简明与其符号化是直接有关

的。老师们一定都很熟悉,在义务教材中这些符号是一步步地出现的,先出

现(2的认识),再出现“V”(3的认识),再教学写法(6的认

识)。现在考虑到学生对数的认识有基础了,花在认数上的时间少了,所以

我们可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认识数学符号的教学上,就一同出现了三个数学

符号让学生认识。在这里先是让学生认识,以后再通过练习逐步掌握它们的

用法。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经常出现错误,我们的教师积累了丰富的经

验。①有一位教师在帮助学生认识这些符号的开口方向时,是这样做的:教

学“二”时,在“二”两端各画两个小方块,数量相同,让学生直观地看到

“=”表示相等;教学时,在的左边画2个小方块,右边画1

个小方块,教学“V”时,在“V”的左边画1个小方块,右边画2个小方

块,用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开口方向,开口始终对着大数。②有一位老

师在帮助学生记忆符号名称时,是这样做的:在的左侧用简笔画画一

条大鱼,在其内侧画一条小鱼,并给出口诀“一条大鱼和小鱼,大鱼在前读

大于";在“V”的内侧用简笔画画一条小鱼,在其右侧画一条小鱼,并给

出口诀“一条小鱼和大鱼,小鱼在前读小于”,帮助学生记忆抽象数学符号

的名称。在教学中如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符号用学生易于理解的方

式,形象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是很重要的。老师们尽量用直观、生动的方法

来介绍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老师们一定还有许多好的做法。

(5)第几。在数购票人次序的过程中,感知自然数的序数含义。

教科书第18页,教材此处的处理同义务教材第一次引入序数含义相

同,也是从日常生活中的情境“排队买票”引入,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区分

几个和第几,感受数不仅可以表示数量也可以表示顺序。

我们教材呈现的是一幅静态的图,但如果只用一次这幅图就失去意义

了。在教学中,很多老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将静态的教材动态化。

比如有的老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呈现的情境图并提问:“有几个人在排

队?现在小朋友排在第几位?前面有几位阿姨?”学生回答后再引导学生思

考:“第一个阿姨买完票后,小朋友排第几?”,还有一些有条件的老师将

这个排队买票的过程制成多媒体课件。这样不仅符合生活实际,而且将教材

中静态的情境图动态化,使教材提供的素材更活,更生动,利用的更充分。

还使学生直观地通过人物位置的变化体会到顺序的变化。

(6)几和几(数的组成)。

我们认为数的组成作为数概念的一部分内容,是一种很直观的方式,可以

用来帮助学生认识加减法,而且确实偃有作用。我们从这个角度考虑,还是

将“数的组成”作为数概念的一部分内容在这里单独进行教学。

这块内容包括两部分:教科书的第19页,先以4的组成为例,借助操作

帮学生认识4以内数的组成,然后再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探索5的组成。都

是让学生通过操作来学习数的组成。摆小花或摆小棒,把数的各种组成形式

摆出来,帮助学生记忆。

配合教学内容,教材中安排了多种多样的练习,这些练习的要求都很明

确,有一个题想请老师们注意:第22页第7题,这是有关序数的含义的一个

操作活动,左边的学生说:“我把红花摆在第二。”右边的学生想:“红花

还可以摆在第几?”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可任意移动红色的花朵。使学生通

过操作体会位置变了,顺序也会变,通过位置的变化体会顺序的变化。有的

老师问:“可不可以分别从两头数出两种答案?"我们不主张从两头数,教

材中只要求从左数。因为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这个年龄的孩子在认识

“左、右”的时候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理解左右的相对性比较困难。教材中

还没有讲左右的相对性,在二册才讲,所以不亦要求过高,只要学生能按照

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读书、数数、摆放物品)从左数起就可以了,当然如果

学生已经有了分别从左右两头数的经验也是可以的。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主要内容:力口、减法的含义和1〜5的加减法。

(1)加法的含义。

教科书第23页,加减法含义教学的基本思想与义务教材相同,都是先从

情境引入,通过直观演示体会加法的含义,再通过过程图进一步说明加法的

含义,最后通过操作逐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帮助学生列算式。但实验教材在

呈现方式上更有生活气息,更有故事性和连续性。

老师们一定都很熟悉,在义务教材中教学加法含义时,是一个小朋友每

只手里各拿着一个气球,然后将两只手合在一起,1加1等于2o这个活动虽

然简单,但形象、直观地表明了加法的含义一一把两个数和在一起,解决这

样的问题用加法算。在教学建议中我们还特别建议老师用手势表示,让学生

形象地理解“和”是加法的基本含义,在头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①我们很喜欢这幅图,但考虑到如果作为主题图放在这里有些单薄,因

此这一次我们设计了一个更有故事情节,含义更丰富的素材。左边的1个男

孩拿着1只粉色的纸鹤和右边的1个男孩、1个女孩各拿着1只蓝色的纸鹤走

到了课桌前,都把手里的纸鹤放在了桌面上,放在了一起。1只粉色的纸鹤和

2只蓝色的纸鹤飞到一起,是一个合并的过程,可以用1+2=3来表示。我们

的情境图中还提供了其它的素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如左边的1个学

生和右边的2个学生走到了一起,是一个合并的过程,可以用1+2=3表

示;一个女孩和2个男孩走到一起,是一个合并的过程,也可以用1+2=3

表示。在此处渗透了三个具体问题的含义,只用1+2=3一个算式就可以表

示了,渗透了不同的含义的事情可用一个抽象的算式来表达的数学思想,使

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数学抽象的作用及数学的简洁美。(老师们可以看到本

书的封面就是采用了加法含义的主题图。)②接下来还是小丑合气球的过程

图(与义务教材中小朋友合气球图的思路是一样的)来进一步直观形象地表

达、说明加法的含义,让学生对加法的含义有更深一层的理解。③第23页的

做一做,通过操作,帮助学生说出算式。①②③

在教学中,有的老师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活动:首先将教科书第25页

第一幅图的情节做成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反复观察,结合具体情境,使学

生充分感知从日常生活的事例中抽象出数和符号及加法算式的过程,理解加

法的含义。然后,出示教科书第25页的第二幅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看

图说出加法算式,从中体会加法的含义。教师还引导学生用语言、手势(如

手拿铅笔、苹果、梨等普遍性的素材)表示合并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

加法含义的直观理解。最后老师让学生摆一摆、说一说,通过边摆边说的操

作活动去感悟、去体会,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2)减法的含义。刚才我已经介绍过了,这一部分内容与义务教材相比

在呈现方式上更有故事性和连续性。减法含义教学的情境与加法含义教学的

故事情节就是连续的,老师们可以看一下教科书第25页。教学加法含义的故

事情节是三只纸鹤飞到了一起,合在一起,用加法,教学减法含义时我们设

计了一个小男孩拿着1只纸鹤走开了的连续的情节,飞走了一只蓝色的纸

鹤,飞走了,用减法。同样教学加法含义的过程图是小丑将气球合在一起,

用加法,教学减法含义时的过程图是小丑的气球飞走了2只,飞走了,用减

法。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连续的故事情节中体

会加、减法的含义,自然而然地学习数学。

(3)加法的计算。

教科书第24页,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理念,让学生选择

他们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我们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对计算部分所做的最大

的改革,就是突出算法多样化。老师们一定都有印象,过去在教材中出现大

量数的组成的练习,在计算时也是先出数的组成,再计算,很明显是要求学

生借助组成来计算。实验教材中不再这样呈现,老师们可以看一下,在计算4

+1=5时,教材中给出了从头点数1、2、3、4、5;接着大数点数4、5;借

助数的组成来计算等三种方法,呈现了三种不同的思维水平,突出算法多样

化。表明在解决同一个问题时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不暗示

或要求学生一定要用哪一种方法,学生只要能够正确解答就可以了。在教学

中老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不要对学生的算法做过多评价和暗示。

(4)减法的计算。减法计算与加法计算的编排是相似的,老师们可以看

一下,第26页计算5-2=3,教材中给出了从头点数1、2、3;倒着数5、

4、3(在学习数的顺序时,学生已经有了前一个数比后一个数少1的知识,

去掉1个少1个,可以采用往前数1个数的方法);借助数的组成来计算等

三种方法,同样突出了算法多样化。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教科书第29页,这一部分内容的编排与义务教材相比变化不大。

(1)0的认识。

①用小猴逐次吃桃子的情境图教学没有可以用0来表示;

②出示直尺图,教学生活中0还表示起点,并通过直尺使学生进一步熟

悉数的顺序。

(2)0的加减法。根据没有可以用0表示来计算。

①教材用3只小鸟从鸟窝里飞走了的情境图,教学得数是0的减法的意

义。

②通过两片荷叶上的青蛙图教学有关0的加法。

③在讲有关0的减法时,让学生独立思考。

没有太多要说的,只有一点需要说明。在没有可以用0表示的教学中,

义务教材中呈现的是三个静态的图,第1个圈里放着2个杯子,用2来表示

其个数,下面写2;第2个圈里放着1个杯子,用1来表示其个数,下面写

1;第3个圈里1个杯子也没有,没有用0来表示,下面写0,很形象而且很

直观。在实验教材中,我们继承了这一好的思想,并做了一些改进,设计了

小猴子吃桃子的情境(盘子中有2个桃子,小猴吃掉了1个,还剩1个,小

猴忍不住又吃掉了,全吃光了,没有了用0表示)。虽然只增加了一个小猴

和两个箭头,就把原来教材中的3个静态的图动态化了,让学生在生动、有

趣的故事情节中体会从有到无这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更好地理解没有可以用0

表示,也使教材显得十分生动活泼。在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充分利用了教

材的资源。有的老师讲了一个非常生动的小猴吃桃子的故事,有的老师根据

这个情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兴趣,直观展示桃子的个数由2-1

-0的变化过程。

以上就是这一单元的具体分析,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

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在教学加减法计算时,应提倡算法多样化,允许学

生有不同的算法,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较高水平的

算法,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

(-)教学内容

包括两部分内容: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平面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

我们充实了原义务教材第三单元“认识图形”的内容,增加了认识平面图

形的内容。这一次将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结合起来进行编排,是为了使

学生更全面、更好地认识几何形体。而且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

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我们把立体图形的认识编排在平面图形之前,并通过

大量的、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感知几何形体的特征,形成清晰的表

象。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形、正

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

4.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三)各小节的教材说明

1.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

(1)认识立体图形的编排特点。

教科书第32页,我们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举出了许多日常生活中学

生熟悉的实物一一先进行简单的分类,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一一然后再抽

象出其一般的几何形体,给出几何名称一一教科书第33页,安排了两个做一

做,是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感受、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在头脑

里形成清晰的表象一一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辨认出这些立体图形,并能

进行表述(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是这些形状的)。

(2)教学建议。

(2-1)通过操作、游戏等活动充分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

①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因此,他们已经有了较

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经验。上小学后,随着儿童思维能力的提高,需

要将这种感性经验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

念。这里是学生学习几何概念的开始,认识每一个物体都应让学生摸一摸整

体是什么样,局部是什么样,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部分内容的教

学主要是让学生活动,老师的引导很重要,但学生的活动更重要。可以通过

大量的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感受物体的形状。例如,在教学实际中,

有的老师设计了多个层次的活动,有睁着眼睛摸说特征,有闭上眼睛想图形

并用手势表示,有睁着眼睛辨认物体,有闭上眼睛摸辨认物体等等。通过多

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物体的形状。

②而且在描述几何形体的特点的时候,学生的语言是非常直观和形象的。

比如“正方体是方方正正的;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球是圆乎乎的"。这样

的描述就可以了,老师不必要求学生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物体的特征。

③在教材中我们设计了大量的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操作的活动,老师们应充

分利用。教科书33页第1题,我们设计了推一推、滚一滚、转一转、搭一搭

等活动,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充分感知各种物体的特征,如圆柱、球

很容易滚动,球还可能在地面上转动,而长方体、正方体不易滚动,只能推

动,搭物体时,两个平平的面搭在一起不容易发生倒塌。在教学中老师们可

以设计丰富的操作活动,

第2题,是一个游戏。在学生已经充分感知了物体的特征并建立了几何形

体的清晰表象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触摸在头脑中再现物体并根据已有几何

形体的知识及表象进行辨认的一个活动。学生在听到几何形体的名称后,在

头脑中就应有清晰、形象的表象,然后通过触摸在众多物体中辨认出某一形

状的物体。学具、教具的选择很重要,摸的东西要在学生能够控制的范围

内,要让学生能摸到整体,能摸到整体才能对物体有整体的、全面的认识。

学具应选择小一些的,能够让学生摸到全部,尤其是学生闭上眼睛后如果不

能摸到物体的全部,是很难进行判断和辨认的。

(2-2)注意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

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①在教学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例如,有的老师先让学生观察身边

事物的形状,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收集自己身边的物体(如牙膏盒、魔方、易

拉罐、小皮球等)。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

学生初步感知概念,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空间。

②在数学掌握各种几何形体的特征以后,有的老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

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还有的老师让学生用所

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会数学的应用。例如,在让学生感知球和圆柱

的滚动的不同之后,提问:“足球做成圆柱状的好踢吗?汽车轮子为什么做

成圆柱状的?如果做成球形的会怎么样?”学生在思考、解释日常生活中的

这些现象时,自然而然地应用了所学的数学知识,体会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

用。

2.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

(1)认识平面图形的编排特点。

同认识立体图形大致相同:教科书第34页,先利用立体图形的某个面引

出平面图形,借助立体图形作为工具描画出平面图形一一再分类整理,把相

同形状的放在一起一一抽象出其平面图形,给出几何名称一一再通过操作活

动帮助学生感受、认识平面图形的特点(教科书第35页做一做第2题),在

头脑里形成清晰的表象一一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辨认出这些平面图形,

并能进行表述(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2)在教学中与立体图形的认识相同,老师应注意通过画画、涂色、拼

摆等活动充分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

3.练习。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练习,有涂色的,有找图形的个数的,有拼

摆的,等等。通过大量的、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几何形体

的知识,我就不一一细说了,只有一道题要说一下。

老师们看一下教科书第37页第5题,“用哪个物体可以画出左边的图

形?请把它圈起来。”左边是平面图形,右边是立体图形,是一道把立体图

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结合得很好的练习,让学生知道平面图形经常是某个立

体图形的表面。在做的时候,尽量让学生不凭借实物,而是借助表象进行推

理。如果有的学生有困难可以拿实物来画一画。第1、2、4行都很好判断,

第3行怎么圈?老师们可以想一下,要不要圈球。一般的想法是,如果通过

一些工具把球固定住,让铅笔始终垂直纸面,沿着球画大圆,就能够画出圆

来,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确实很难画。不过我们认为理论上可行,数学上就应

该认为能。如果学生圈出来是对的,但圈出来具体如何画就是一个问题了。

在我们调查听课的时候,有一位学生圈了球,老师问他你能画出来吗?他说

能,老师当时很惊喜,就问他:“你是怎么画的?”孩子回答的很精彩:

“用硬纸壳把球紧紧地包起来,往桌子上一竖,再沿着硬纸壳的边缘画,就

是圆了。"孩子很巧妙地将“用球画圆”转化为“用圆柱画圆”,解决了问

题。老师们都知道“转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在数学中很多地方用到

转化、化归的方法,我们的孩子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时候,不自觉地或者说

自然地发现并使用了这一深刻的数学思想方法,可见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可低

估。如果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学生就会让你惊喜的。

(四)小结。

由于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水平比较低,还不能进行严密的逻辑证明。所以小

学阶段教学的几何是实验几何,很直观,不是严密的几何证明。根据小学生

的这一年龄特点,只要通过活动、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几何形体的特点就

可以了,不必要求过多的形式逻辑的推理。实际上,在小学的几何教学中应

在同一层次上增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在面上进行扩展,让学生充分感受几何

形体的特征,而不是加深难度。

可以在浅层次的知识上设计巧妙的活动,并从中挖掘出很浓的数学味来。

例如,我们听过一些认识立体图形的课,在用立体图形的拼搭活动中,学生

们很少用到球,老师们都会问:“为什么不用球呢?”学生们会回答:“球

呆不住,总滚”“球没有平平的面不容易搭稳”等等。那么在“球呆不住,

总滚”这个问题上,可以从几何知识的角度进一步深化。有一节课,一个学

生搭了一个“火箭发射台”,他用4个长方体稳稳地托起了1个球,我们感

到很惊喜。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没用到球,当老师发现这个男孩用到球后很高

兴,就想给全班同学展示。由于学生们都是在小木板上拼搭的,教师在举起

小木板给学生展示的时候,没拿稳,倒了。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关系,老

师没有把球再放上去,就匆忙地下课了。老师们可以想一下,学生用4个长

方体稳稳地托起了1个球,这一现象里蕴含了深刻的数学知识,球不总是呆

不住,让它呆住是有条件的,在一定条件下球是能够呆住的,最少用3个支

点确定一个平面就可以让球稳稳地呆住。学生虽然不能从数学知识的角度对

这一现象进行理解和解释,但在操作活动中不自觉地或者说是自然地发现并

使用了这一几何知识。说明学生是有这种思路的,是可以在简单的操作活动

中,在较浅的层次上,以直观的方式感受甚至理解较难的数学知识的。如果

有时间的话,老师可以深入地挖掘。如把小球放上去,让学生观察这个结

果,使学生对球在一定条件下是能够稳稳地呆住的,这一问题获得感性的认

识。再引导学生想一想刚才那个学生是怎样让球稳稳地呆住的,大家也来动

手试一试。这样就使学生在较浅的层次上对较难的数学知识有了直观的感

受,并通过动手操作获得了初步的体验。

与前面提到的练习中的第5题一样,如何在浅层次上,设计巧妙的、学生

能够操作、完成的活动,并在其中挖掘出很浓的数学味来,使学生对更深的

几何知识获得感性的认识和初步的体验。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而不是

一味地加深难度,提高要求。关于几何知识的教学就谈这么多。

第五单元分类

(-)教学内容

我们充实了原义务教材“准备课”中按单一标准分类的内容,增加了按不

同标准分类,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建立分类的思想,掌握分类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能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2.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3.在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

多样性。

(三)教材说明

1.单一标准的分类。

首先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介绍分类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分类的意

义。然后通过大量的操作使学生掌握分类的方法,能够按某一给定的或选择

某个单一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能够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老师们可以看一下教科书第38页,我们在单元的开始呈现了超市一角的

文具柜台,相同的文具都是摆放在一起的。从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情境引

入,介绍分类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分类的意义。然后通过学生动手分学具盒

中的学具(有小棒、数字卡片、小立方体、圆片、三角形等,让学生分一

分,将相同的物品摆放在一起)来教学按单一标准分类,并使学生体会单一

标准下分类结果的一致性。

2.不同标准的分类:小组活动按不同标准分类。

教科书第39页,通过分铅笔的活动(非常易在课堂中实施的活动)教学

按不同标准分类。我们提供了15枝铅笔,有削过的有没削过的;有带橡皮头

的有不带橡皮头的;有红色的有绿色的有花色的;有圆柱形的有六棱柱形

的。下面给出了三种分法,第1个学生是可以按颜色分的,第2个学生是按

削过没削过分的,第3个学生是按带不带橡皮头分的。下面还提了一个问题

“还可以怎样分?”使学生能够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使学生

体会在不同标准下分类结果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和灵活性。

(四)教学建议

1.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教学中应加强操作,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操作和活动体会分类的思想,掌握

选择分类标准及正确的分类方法。例如,有的老师除了让学生分学具,还设

计了让学生分农作物、设计柜台等多种形式的分类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

“做”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体验分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操

作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2.要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设计学习素材。

⑴在引入这一单元内容的时候,老师们应注意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

入,例如,有的老师安排学生在课前到商场、超市去调查;有的老师将超市

里分类摆放物品的情景录成录像带在课堂上播放;还有的老师根据学校的实

际情况将教学环境移到体育器材存放室。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建立分

类的思想,体会分类的意义。

⑵在选择学具和教具时,老师们可以因地制宜,根据本地特点选择教具学

具。例如,县城一所小学的老师选择了红豆、绿豆、玉米粒、大豆等让学生

进行分类,由于学生对农产品非常熟悉,在课堂上学生分的很熟练,不仅使

学生感到很亲切,而且又体会到数学的工具性,从而培养起应用数学的意

识。

⑶还应注意结合学生自己的日常生活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意义。例如在教学

了分类内容之后,有的老师让学生整理一下自己的书包,或者回家整理自己

的生活用品(冰箱、衣柜、玩具)等等,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学生

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意义。

3.至于是先讲按单一标准分类,后讲按不同标准分类,还是将两种分类

标准一起讲,我们两种讲法的课都听过,还是不错的,层次都很清楚。

在将两种分类标准结合进行教学时,要想层次清楚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教

具、学具。由于一年级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较差,要他们一下子按物体的用

途、性质分类较难,他们最容易按照颜色、形状、大小这些明显的外部特征

及数量多少对物体进行分类。在教学中,老师在选择学具时应注意这个问

题,这样就可以避免给教学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4.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不同,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也千差万别。

在对物品进行分类时,往往会有许多标准。例如在一节课中,一组小男孩摆

水果柜台时,摆一个大瓜,两个小瓜,一个大瓜,两个小瓜,一个大瓜。一

个小女孩说不对,她把3个大瓜放在了一起,6个小瓜放在了一起。但小男孩

们不同意,认为不美观。教师处理的很好,“你们说的都有道理。”

教科书第40页,第3题“每行中不同的是什么?”第1行一般学生都会

圈鱼,但在调查听课时有一个学生圈狮子,老师问他为什么,他解释说因为

只有狮子是吃别的动物的动物。还有的学生圈鹿,老师问他为什么,他解释

说鹿的头上长角,其它三种动物不长角。老师说:“你们说的也有道理”,

并引导说:“你们想一想鱼是生活在哪里的?其它三个动物都是生活在哪里

的?”对于学生选择不同的标准所做的解释,老师应给与充分的肯定,不要

挫伤学生,应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但也要注意不要过多引导学生找它们的不

同,不能任意夸大,否则每一个都是不同的,老师将很难驾驭课堂,也失去

了分类教学的意义。

第六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学内容

三部分内容: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

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掌握6〜10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

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来表

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5.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

6.使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

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7.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

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三)教材说明

1.相对集中安排6〜10的认识。

①刚才已经介绍过了,这一单元是由义务教材第一册中的“10以内数的

认识和加减法”拆分得来的。教材的知识顺序和结构与义务教材相似,只是

不再采用一个数一个数认识的方式,而是合并为三个部分。把6、7结合教

学,8、9结合教学,10由于较特殊仍单独教学。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教学时

间,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邻两个数之间的联系和比

较大小。

②而且继承了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重视数概念教学的做法,从数概念

(数的基数、序数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数的大小的比较,数

的组成)的各个不同方面一起进行认识。

③还继承了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认数和计算相结合的思想,在教学了

一组数的认识之后,教学相应的加减法,将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结合起来教

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掌握计算。

2.内容生动有趣,富有思考性。

本单元在内容的选择和呈现上比较注意现实性。

①首先,选择学生喜欢的素材作为数学知识原载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

趣。

②其次,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生动有趣。如第72页用小鸡觅食的生动画

面引出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既有现实性和趣味性,又能直观地展

示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及算理。

③再次,教材除了在和计算的过程中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外,还在教

科书的第46和57页两次集中安排了“生活中的数”,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

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3.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和用数学的乐趣。例如在教科

书的第47页、第51页、第58页、第62页安排大量“用数学”的内容,还

在练习中安排了一些充分体现数学价值的习题。一方面帮助学生认识到我们

所学的数学都是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另一方面使

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

的兴趣。

(四)各小节教材说明

1.6、7的认识及加减法。

1.16、7的认识。

(1)数数和认数6和7o教科书第42页,与1〜5的认识相同,由打扫

教室卫生的主题图引入一一先用集合圈圈出各种数量的人物(6名学生,7个

人,加上老师),让学生数一数一一抽象出对应的点子图一一再抽象出数6

和7,让学生认数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