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8文言句子(文言句式汇释、翻译精讲)(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含答案解析)_第1页
专题18文言句子(文言句式汇释、翻译精讲)(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含答案解析)_第2页
专题18文言句子(文言句式汇释、翻译精讲)(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含答案解析)_第3页
专题18文言句子(文言句式汇释、翻译精讲)(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含答案解析)_第4页
专题18文言句子(文言句式汇释、翻译精讲)(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8文言句子目录TOC\o"1-2"\h\u明晰学考要求 1基础知识梳理 2考点精讲讲练 14考点一:句式辨析 14考点二:句子翻译 19实战能力训练 24学业要求能力层级考点解读表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喜欢学习汉语和汉字,喜欢积累优秀古代诗文,能主动梳理和探究语言材料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能在自己的表达中运用富有文化意蕴的语言材料和语言形式,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能理解各类作品中涉及的文化现象和观念,能理解和包容不同的文化观念,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学习中遇到的一些文化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业质量水平2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④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文言句式(一般句式,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一)一般句式1.表示疑问句式例句(1)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译文: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2)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译文: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3)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译文:为什么要讨伐它呢?(4)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译文:问女儿所想的是什么,问女儿所思念的是什么?(5)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译文:以你的力量,连门口的小山丘都不能损毁,怎么能(搬走)太行山和王屋山呢?(6)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译文:为什么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7)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2.表示反问句式例句(1)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译文:怎么能说得完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2)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译文:现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砧,我们就像砧上待人宰割的鱼肉,还要告辞什么呢?(3)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译文: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4)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译文:君臣间的关系又怎么能废弃不管呢?(5)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译文: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6)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译文:可是刘备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7)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译文:别人不理解自己而不抱怨恼怒,不也是很有修养的君子吗?(8)……非……欤?(可译为“……不是……吗?”)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译文:你不是三闾大夫(古代官名)吗?(9)宁……耶?(可译为“哪里……呢?”)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译文: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10)顾……哉?(可译为“难道……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译文: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这个和尚么?(11)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译文:那些大祸常常是因为不注意小事造成的,而有智力与勇气的人也是被自己所喜爱的东西所困,难道仅是溺爱伶人才会造成祸患吗?3.表示感叹句式例句(1)何其……(可译为“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译文: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又是多么的衰败啊!(2)直……耳!(可译为“只是……罢了”)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译文:我不是喜好先王所好的音乐,只是喜好世俗的乐声啊!(3)惟……耳!(可译为“只是……罢了!”)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译文:我已无事可做,只等待死期罢了!(4)一何(可译为“何等、多么、为什么……那么……”)吏呼一何怒!《石壕吏》译文:官吏吼叫得是多么的愤怒!(5)亦……哉(可译为“也……啊!”)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译文:而且在其墓门前竖立石碑,来表扬他们的所作所为。唉,这也真是隆重啊!(6)……何如哉!(可译为“该是怎样的呢?”)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报任安书》译文:如今我很不幸,早早地失去双亲,又没有兄弟相爱护,独身一人,孤立于世,少卿你看我对妻室儿女又有何眷恋呢?4.表示揣测句式例句(1)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只怕……吧?”等)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译文:孔子说:“冉求,这恐怕是你的过错吧?②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译文:现在大王您退守到会稽山之后,才来寻求有谋略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2)得无……耶,得无……乎,(可译为“大概吧、恐怕吧、该不是……吧?能吗?(兼表反问)”等)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译文: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②曰:“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译文: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3)其……欤?(兼表反问)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译文:巫医、音乐师和各种手工业者,是所谓上层人士所不与为伍的,现在他们的聪明智慧反而不如这些人,岂不是值得奇怪么!(4)……庶几……欤?(可译为“或许……吧?”)吾王庶几无疾病欤?译文:我们的国君大概没有生病吧?5.表示选择句式例句(1)与其……孰若……?(可译为与其……,不如……?)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送李愿归盘谷序》译文:与其当面受到赞誉,不如背后不受批评;与其肉体享受安乐,不如心中没有忧虑。(2)……欤(耶),……欤(耶)?(可译为是……还是……呢?)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梅花岭记》译文:先生在军中,是否确凿知道原扬州阁部史公果真死了,还是没有死呢?(3)其……其……?(可译为是……还是……呢?)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译文:难道这是真的吗?还是做梦呢?还是传信的弄错了真实情况呢?6.表示陈述语气句式例句(1)无以、无从……。(可译为“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译文:祝酒毕,(项庄)说道:“大王与沛公饮酒,军中没什么用来助兴的,请允许臣作剑舞!”(2)有以……。(可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有条件,有办法,有机会,能够”)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译文:袁州的百姓非常气愤,可是没有什么对付的方法。(3)有所……。(可译为“有……的”(人、物、事),有什么……;有……的地方,有……的原因,有……的办法。)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译文:如今臣是一个亡国的卑贱俘虏,极其卑微鄙陋,蒙受过分的提拔,恩宠优厚,哪敢徘徊观望,有什么非分之想。(4)无所……。(可译为“没有……的”(人、物、事)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条件……。)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译文:现在进了关,财物没有什么取用,妇女没有谁受宠幸,这说明他的志气不小啊!(5)比及……(可译为“等到……的时候”)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译文:子路赶忙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7.表示假设句式例句(1)诚……则……:(可译为“如果……那么(就)……”)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如果一开口请求如姬帮忙,如姬必定答应,那么就能得到虎符而夺了晋鄙的军权,北边可救赵国,西边能抵御秦国,这是像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啊。(2)否则:(可译为“如果不……就……。不然的话……就……。”)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译文:不然的话,不能继承先烈的遗志并且使它发扬光大,仅仅对这些遗事空发感慨(不付诸行动),这实在是活着的人的莫大羞辱啊!(3)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译文: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泰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4)向使:(可译为“假如,如果”)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译文:如果当初韩、魏、赵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动身赴秦,赵国的良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5)自非:(可译为“如果不是,除非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译文: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二)特殊句式1.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例: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司马迁《鸿门宴》)译文:楚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2)“……,……也”主语后面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来表示判断。例:此世所以不传也。(苏轼《石钟山记》)译文:这就是(石钟的真相在社会上)不能流传的原因了。(3)“……者,……”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表示停顿,在谓语不用“也”,也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不过,这种句式比少。例: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文:同游的四个人,就是庐山陵的萧圭,字君玉;长乐的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4)“……,……者也”。在谓语后面“者也”连用,也相当于“……是……”。例: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城北的徐公是最美丽的人。这种句式,有时前面也用“者”。例: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译文:那些孩子的老师,只是教他们念书,学习书上的句读,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和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5)“……,……”。主语和谓语后面都不用语气词,但仍然可译为“……是……”。例: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贾谊《过秦论》)译文:陈涉是以破瓦作窗户,以草绳系户枢的穷人家的儿子。(6)用“为”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译文:现在人家是刀板,我们是被人宰割的鱼肉,还辞别什么?(7)用副词“乃、则、皆、诚、非”等表判断。如: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译文:人听说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应当立为国君,应当立为国君的是公子扶苏。2.被动句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的被动句有两种主要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这类句子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即通过句中动词本身,在意念上形成被动。有标志文言被动句(四字两式:“于”“见”“为”“被”;“见……于”“为……所”)(1)“于”:动词后用介词“于”引出行为主动者。关键在于看介词“于”引进的宾语是否是动作的发出者,如果是发出者便可将句子定为被动句,反之则不是被动句。例: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译文:所以在内被郑袖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2)“见”,在动词前面用“见”表示被动。“见”(或“受”)往往与“于”配合,由“于”引进主动者。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译文:我不能让整个吴国的土地,十万军队,被人家控制。(3)“为”作为标志的被动句,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①动词前由“为”引出行为主动者,或直接加“为”(不出现主动者)。例: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史记·淮阴侯列传》)译文:你带兵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控制?②“为”字还常与“所”字配合使用,形成“为……所”式。例:如姬父为人所杀。(《史记·魏公子列传》)译文:如姬的父亲被人杀死。③“为”在个别情况下还跟“于”或“见”配合使用,构成“为……于”或“为……见”式。例: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庄子·至乐》)译文:刚烈的人被天下人赞美,却不能保全自身。(4)“被”引出主动者,与现代汉语被动句句式一致。例: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译文:这个月十三日,我被尚书召去询问。(5)无标志的文言文被动句,即通过句中动词本身,在意念上形成被动,有人称为意念上的被动。这类被动句要根据语境,根据上下文做出判定。①不出现主动者的无标志文言被动句这类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加“被”意义更明确,但大多数不加“被”也符合现代汉语习惯。例: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记·屈原列传》)译文甲:军队被打败,土地被掠夺,丢失了六个郡。译文乙:军队打败了,土地消减了,丢失了六个郡。②出现主动者的无标志文言被动句这种被动句实际上可看作省略了一个表被动的介词“于”。译时必须加“被”。例: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白居易《馆刈麦》)译文:脚被土里的热气蒸着,背被天上的阳光烤着。(6)此外还有一种对比句,以“……者”表被动。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公羊传·庄公二八年》)译文:攻打别人的人是客方,被攻打的人是主方。3.省略句文言是最精练的语言,最讲究省略,省略句非常多,主要有主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介词短语的省略。(1)主语的省略在文言文当中,省略主语是很常见的,有承前省略,有对话省略,承宾省略等。例:①儿俱,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促织》)②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赤壁》)③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④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扁鹊见蔡桓公》)①儿俱,(儿)啼告母。母闻之,(母)面色灰死,这是主语承前省略。②备曰:“(吾)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③(作亭者乃)山之僧智仙也,这是在对话中省略主语。④(扁鹊)已逃秦矣,而“扁鹊”是上一句的宾语,这是承宾省略。(2)谓语的省略文言文的谓语也经常省略。这当然也要利用语言环境。①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浪淘沙》)②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琵琶行》)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④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根据上下文,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①一时(产生)多少豪杰②初为《霓裳》后(为)《六幺》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理之)④途中(遇)两狼。这些省略的成分都是谓语。(3)宾语的省略省略的宾语往往是前面出现过的,所以补读省略的宾语,主要依靠前面的名词和动词。例:①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②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具告以事。(《鸿门宴》)①的前面有“船舰”,可见把宾语补出来是“可烧(船舰)而走”。②句利用上文“臣舍人蔺相如可使”而省略,补充出来是“于是王召见蔺相如”。③“具告(之)以事”。“之”代替的是上文。“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这件事。(4)介宾短语的省略介宾短语的省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省略介词,另一个方面是省略介词宾语。在文言文当中,可能只写介词宾语,而把介词省略掉。遇见这种情况,就需要根据名词或名词短语(介词宾语)同前面词语的关系,来断定省略了什么介词。例:①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活板》)②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赤壁之战》)④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根据上下文来看,①“木格”是“贮”的工具,所以补充出来是“以木格贮之”,可见这里省略了介词“以”。②“境上”是“与燕王会”的处所,补充读出来应该是“与燕王会于境上”。这里省略了介词“于”。③刘豫州收众(于)汉南,因为“汉南”是“刘豫州收众”的处所,也是省略了介词“于”。④句“捕鱼”是“为业”的方式,所以应该是"以捕鱼为业,省略了介词“以”。4.倒装句跟现代汉语正常语序不一致的句子叫倒装句。主要有以下几种:(1)主谓倒装古汉语中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例:贤哉回也!(《论语》)(译文:颜回很贤德啊!)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谓语“甚矣”前置,有强调作用。)(2)宾语前置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莫”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②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例: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这是疑问句,“安”是疑问代词,译成哪里,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在”的前面。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③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之”是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④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例: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译文:“恐怕要责备你吧?”句中“尔”作“过”的宾语,借“是”把宾语前置,以示强调,即“过尔”,“过”在这里是“指责,责备”的意思。※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有以下情况要放在介词之前:①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例: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疑问代词“何”放在了介词“以”的前面,正常语序是“以何知之?”②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以”的宾语前置。例:余是以记之……(苏轼《石钟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这件事……”“以”是介词,“是”是宾语,“是”提到“以”的前面。(3)定语后置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①中心词+定语+者例:客有吹洞箫者。(《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即“有吹洞箫之客”②中心词+之+定语+者例: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③中心语+之+定语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④中心语+而+定语+者例: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⑤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即:中心语十数量定语(定语)例: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4)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做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①动词+以+宾语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译文:当庄宗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的时候②动词+于(乎)+宾语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劝学》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③形容词+于+宾语例:长于臣(《鸿门宴》)译文:(他,指项伯)比我年长。文言句子翻译方法①照录或更换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宋仁宗)庆历四年的春天,腾子京降职到巴陵做郡守。官职变动词语第一类: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起、举、荐)第二类:调动官职的词语(补、转、迁)第三类:降职、罢免的词语(罢、免、黜)②增补与删除例如: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曹刿论战》)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士气)就衰落了,第三次(士气)就消失了。③合译与分译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翻译:将军和壮士在十年中身经百战,有的战死了,有的得胜归来。④调换顺序例如:子曰:“何陋之有?”(《陋室铭》)翻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考点精讲讲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对文言句子的考查集中在句子翻译和文言断句上。这一考点需要在积累实词、辨析虚词,正确理解文本语句意思的前提和基础上应对。考点一:句式辨析辨析文言句子的句式需要明确常见特殊句式,如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重点是倒装句,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要能依据句式特征,结合句子意思进行分析和解答。【典型例题】(2024·浙江)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子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崖限当道者B.客有吹洞箫者C.人非生而知之者D.求人可使报秦者【答案】C【解析】A.定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为“限当道者崖”,句意: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B.定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为“有吹洞箫者客”,句意:有会吹洞箫的客人。C.否定句,人不是生来就知道一切的。D.定语后置句,正确语序为“求可使报秦者人”,句意:寻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并能够传达消息的人。故选:C。【即时演练】1.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何由知吾可也 B.覆之以掌,虚若无物 C.师不必贤于弟子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答案】A【解答】A.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由何知吾可也。句意: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B.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掌覆之,虚若无物。句意:用手掌去罩住它,手心空荡荡地好像没有什么东西。C.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师不必于弟子贤。句意: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D.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句意: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故选A。2.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而又何羡乎 B.而今安在哉 C.夫晋,何厌之有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答案】D【解答】A.宾语前置句,“何羡”为宾语前置,译文为:又羡慕什么呢?B.宾语前置句,“安在”为宾语前置,译文为:现在在哪里呢?C.宾语前置句,“何厌”是“有”的前置宾语,译文为;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D.定语后置句,“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均为定语后置,译文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故选:D。3.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句读之不知 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大王来何操 D.恐年岁之不吾与【答案】B【解答】A.宾语前置句,应为“不知句读”。译为:不懂的断句。B.被动句,“……为……所……”表被动。译为: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C.宾语前置句,应为“大王来操何”。译为: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D.宾语前置句,应为“恐年岁之不与吾”。译为:担心岁月不等待我。故选:B。4.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句读之不知 B.引以为流觞曲水 C.大王来何操 D.恐年岁之不吾与【答案】B【解答】A.宾语前置,应为“不知句读”。译为:不懂的断句。B.省略句,应为“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译为:引来(溪水)把(它)作为流觞的曲水。C.宾语前置,应为“大王来操何”。译为: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D.宾语前置,应为“恐年岁之不与吾”。译为:恐怕岁月不等待我。故选:B。5.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B.月出于东山之上 C.师不必贤于弟子 D.而君幸于赵王【答案】D【解答】A.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于星火”作状语修饰形容词“急”,译文:州官到我门上,比流星的火光还急。B.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于东山之上”作状语修饰动词“出”,译文:月亮从东山上升起。C.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于帝子”作状语修饰形容词“贤”,译文:老师不一定比弟子贤能。D.被动句,“于”表示被动,译文:而你被赵王宠幸。故选:D。6.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B.《齐谐》者,志怪者也 C.毋从俱死也 D.举以予人,如弃草芥【答案】B【解答】A.省略句,应为“木直中绳,輮以(之)为轮”。译为: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B.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译为:《齐谐》这本书,是记载奇闻逸事的书。C.省略句,“毋从(之)俱死也”。译为: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D.省略句,应为“举以(之)予人,如弃草芥”。译为:全都拿来把(它)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故选:B。7.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C.月出于东山之上 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答案】B【解答】A.状语后置句。“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译文为: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出来的,但比蓼蓝更青;B.被动句,“于”表被动,译文为:有的脱身逃走,不能被远近各地所容纳;C.状语后置句。“出于东山之上”状语后置,译文为:月亮从东山之上升起;D.状语后置句。“谋动干戈于邦内”状语后置,译文为: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故选:B。8.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游于赤壁之下 B.生乎吾前 C.沛公安在 D.以勇气而闻于诸侯【答案】C【解答】A.状语后置句。“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译文为:在赤壁之下游玩;B.状语后置句。“生乎吾前”状语后置,译文为:在我前面出生;C.宾语前置句,“沛公安在”宾语前置,译文为:沛公在哪里?;D.状语后置句。“闻于诸侯”状语后置,译文为:凭勇气在诸侯中闻名;故选:C。考点二:句子翻译文言翻译应达到“信”“达”“雅”的标准。信:要求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达:要求明白通畅,符合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雅:要求造句考究,文笔优美。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正确翻译重点实词、理解虚词表示的关系,能够辨析句式,结合语意进行分析。要明确以直译为主,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典型例题】(2024·浙江)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B.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白茫茫的水汽笼罩着江面,水上浮光远接天边。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外交使者来来往往,(两国)共同来解决缺少的资粮。D.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役使自己灵敏的耳、明亮的眼,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答案】C【解答】C.“共其乏困”的意思是,(郑国)供给(秦国)外交使者缺少的资粮。故正确翻译为:外交使者来来往往,(郑国)供给(秦国)外交使者缺少的资粮。故选:C。【即时演练】1.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唯一的君主考虑这件事。 B.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我追求的是道,已经接近一般的技术了。 C.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D.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县里有个叫成名的人,是个念书人,一直没有可卖的东西。【答案】C【解答】A.“唯君”的意思是“希望您”。B.“进乎技矣”的意思是“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进”的意思不是“接近”而是“超过”。C.正确。D.“不售”的意思是“没有考中秀才”。故选:C。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那就得等待君子(来推行了)。 B.族庖岁更刀,折也——家中的厨房每年都要换一次刀,因为(刀)被硬生生地折断了。C.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不能算是拒绝规劝。 D.苍山负雪,明烛天南——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答案】B【解答】“族”,众、一般的;“岁”,每年;“族庖岁更刀,折也”,判断句,标志是“……,……也”。译文: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因为(刀)被硬生生地折断了。故选:B。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是我和你共同食用的东西。 B.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我曾经踮起脚后跟向远处望,(结果)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 C.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我追求的是(事物的)自然规律,已经超过技术的境界了。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因为别人的力量,而后伤害他,这是不仁义。【答案】B【解答】A.“共同食用”错误。“吾与子之所共适”,句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应为“共同享受”。C.“进乎技矣”,句意“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D.“因”应译为“依靠”。故选:B。4.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辞楼下殿,辇来于秦——辞别楼下的宫殿,乘辇车来到秦国。 B.技经肯綮之未尝——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不曾拿刀去尝试。 C.假此科敛丁口——假装向百姓摊派(进贡蟋蟀的)有关费用。 D.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尾声细弱而婉转悠长,一缕一缕地在空中飘荡。【答案】B【解答】A.“辞楼下殿”解释为“辞别楼下的宫殿”错误,应解释为“辞别(六国的)楼阁宫殿”,译文:辞别(六国的)楼阁宫殿,乘辇车来到秦国。B.翻译正确。C.“假此”解释为“假装”错误,应解释为“借此”,译文:借此向百姓推派(进贡蟋蛙的)有关费用。D.“不绝如缕”解释为“一缕一缕地在空中飘荡”错误,应解释为“如同不断的细丝”,译文:尾声细弱而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故选:B。5.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译文:我所追求的是(事物的)自然规律,与(一般的)技术相接近了。 B.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译文:我有幸得到你做妻子,又多么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国!我终究不忍心只顾自己。 C.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译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译文:到了燕太子丹用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答案】A【解答】A.“进”解释为“接近”错误,应解释为“超过”,译文:我所追求的是(事物的)自然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故选:A。6.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不断流逝的,如同这东去的江水,再也不能品味了。B.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C.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走廊长而曲折,突起的屋檐向上撅起。各自依着地形,四方向核心辐辏,又互相争雄斗势。 D.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选择善良的人而听从他。【答案】B【解答】A.“尝”应翻译为“曾经”,“未尝往”指未曾流去。译为: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流去,而并没有流尽。C.“牙”应翻译为“像鸟嘴”,原句没有翻译。译为:这不是能用来驾驭海内、制服诸侯的方法啊。D.“择善而从之”应翻译为“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译为:走廊长而曲折,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撅起。各自依着地形,四方向核心辐辏,又互相争雄斗势。故选:B。7.下列对有关“君子”“小人”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君子做事善于周旋却不去比较,小人做事会比较却不善于周旋。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知晓义,小人知晓利。 C.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君子安然舒泰却不骄傲凌人,小人骄傲凌人却不安然舒泰。 D.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答案】A【解答】A.周:团结多数人。比:勾结。句意:德行高尚的人以正道广泛交友但不互相勾结,品格卑下的人互相勾结却不顾道义。故选:A。8.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 B.视为止,行为迟——眼睛为此而凝视不动,动作也慢下来。 C.焉用亡郑以陪邻——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来陪伴邻国呢? D.怨不在大,可畏惟人——怨恨不在大小,可畏惧的只在一人。【答案】A【解答】A.翻译正确。B.“视”解释为“眼睛”错误,应解释为“视力、视线”,译文: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C.“陪”解释为“陪伴”错误,应解释为“增加”,译文: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D.“人”解释为“一人”错误,应解释为“百姓”,译文:(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故选:A。实战能力训练1.下列选项中,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今臣亡国贱俘②舍簪笏于百龄③彼且恶乎待哉④乐夫天命复奚疑⑤复驾言兮焉求⑥覆杯水于坳堂之上⑦而刘夙婴疾病⑧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⑨奏流水以何惭⑩《齐谐》者,志怪者也A.①⑩/②⑥⑧/③④⑨/⑤⑦ B.①⑩/②⑥⑧/③④⑨/⑤/⑦ C.①⑩/②⑥⑧/③④⑤⑨/⑦ D.①⑩/②⑥⑧/③④/⑤⑦/⑨【答案】C【解答】①判断句,无标志,译文:现在我是亡了国的卑贱的俘虏。②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于百龄”作状语后置修饰动词“舍簪笏”,译文:宁愿舍弃一生的功名富贵。③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恶”作动词“待”的宾语前置,译文:它还依赖什么呢?④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奚”作动词“疑”的宾语前置,译文:以天命为乐,还犹豫什么呢?⑤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焉”作动词“求”的宾语前置,译文:我还驾车出去追求什么呢?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于坳堂之上”作状语后置修饰动词“覆杯水”,译文:在凹陷的堂上倒上一杯水。⑦被动句,“婴”带有被动意义,译文:而祖母刘氏一直被疾病缠绕。⑧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于陛下”作状语后置修饰动词“尽节”,译文:我对陛下尽忠的日子还很长。⑨宾语前置句,疑问代词“何”作动词“惭”的宾语前置,译文:演奏高山流水的乐曲又羞惭什么呢?⑩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译文:《齐谐》这本书是记载奇怪的事情的书。故选:C。2.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恐年岁之不吾与 B.悟言一室之内 C.彼且奚适也 D.夫晋,何厌之有【答案】B【解答】A.宾语前置句,“不吾与”宾语前置,译文为:担心年岁不待我;B.省略句、状语后置句,省略介词“于”,译文为:在室内面对面畅谈;C.宾语前置句,“奚适”宾语前置,译文为:它将飞往什么地方呢?;D.宾语前置句,“何厌之有”宾语前置,译文为: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故选:B。3.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而君幸于赵王 B.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C.月出于东山之上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答案】A【解答】A.被动句,“于”表被动,译文:而你被大王宠幸。B.状语后置句,应为“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译文:曾经向穆、曹两位老师学弹琵琶。C.状语后置句,应为“月于东山之上出”,译文:明月从东山上升起。D.状语后置句,应为“颁白者不于道路负戴矣”,译文: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故选:A。4.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恐年岁之不我与 B.悟言一室之内 C.彼且奚适也 D.夫晋,何厌之有【答案】B【解答】A.宾语前置句,“不我与”宾语前置,译文为:担心年岁不待我;B.省略句,省略介词“于”,译为: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C.宾语前置句,“奚适”宾语前置,译文为:它将飞往什么地方呢;D.宾语前置句,“何厌之有”宾语前置,译文为: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故选:B。5.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是造物者之无尽藏,而吾与子之所共食。﹣﹣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是我和你共同食用的东西。 B.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情绪随着事物或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之产生了。C.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后来秦国再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击溃秦军。 D.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激愤大义,即使面对死亡也毫不惧怕,这是什么缘故呢?【答案】B【解答】A.“共食”解释为“食用”错误,应解释为“享用”,译文: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是我和您可以共同享用的东西。B.翻译正确。C.“再”解释为“再次”错误,应解释为“两次”,译文:后来秦国两次攻击赵国,李牧接连使秦国退却。D.“激昂大义”解释为“激愤大义”错误,应解释为“被正义的事业激愤”,译文:被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而不反顾,这又是什么缘故呢?故选:B。6.选出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