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1页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2页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3页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4页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教学检测初一年级语文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校名、姓名、考号、座位号等相关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并用2B铅笔填涂相关信息。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第一部分积累与应用(3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栖息(qī)雏形(chú)贮蓄(chǔ)黄晕(yūn)B.草垛(duǒ)棱镜(líng)发髻(jì)抖擞(dǒu)C.分歧(qǐ)霎时(chà)瘫痪(tān)絮絮叨叨(xù)D.吝啬(sè)莅临(lì)宛转(wǎn)粗犷(guǎng)2.下列词语的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倜傥宽敝骄媚精神抖擞 B.缭亮决别慈善水波粼粼C.健壮干燥澄清喜出望外 D.屋檐铃当淅历人声鼎沸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吃饭时,他小心翼翼地剔除鱼刺,将鱼块夹到奶奶碗里。B.上课铃响了,同学们跑向教室,教室外的楼梯成为了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C.玫瑰和月季在形状、颜色等方面有不同之处,但小明总是将它们混为一谈。D.梨花一朵紧挨着一朵爬满了整个枝头,争先恐后地展示着艳丽的色彩。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能否做到善解人意,是我们收获友谊的关键。B.学校开展校运会,可以提高同学们的团队协作。C.通过劳动课,使我们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D.在学习中,我们应培养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5.下列各项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有人送了你一本书,你对这个人表达谢意,你说:“谢谢你的拙作。”B.朋友的父亲过生日,你对朋友说:“祝令堂大人身体健康,工作顺利!”C.你的朋友来你家做客,你非常高兴地欢迎他们:“欢迎光临寒舍。”D.你在公众面前发表演讲,你说:“接下来我将发表我的高见。”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记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是道家经典著作之一。B.《春》的作者是老舍,代表作品有散文集《背影》等。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左迁”指的是升官。D.《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志人小说集。7.根据相关内容,完成以下综合性学习任务。《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可见,交个好朋友有利于我们的成长。为引导同学们正确交友,近期班级举行了主题为“有朋自远方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1)在探讨“交友之道”的环节中,同学们搜集整理了相关的古人名言、故事,下面一组材料是某同学搜集的关于交友原则的内容,请从中任选一条,用自己的话概括其中蕴含的交友原则。①先淡后浓,先疏后亲,先远后近,交友道也。——《小窗幽记·醒》②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③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孟子·万章下》(2)与朋友交往的第一步就是要展示自己,让朋友认识你。据此,班内进行了一次“向朋友展示自我”的活动,请你用最生动的语言介绍自己最突出的特点。8.你为同学们做《朝花夕拾》的荐读演讲,下面是演讲稿的片段,请将篇目序号写在对应的横线上。亲爱的同学们,《朝花夕拾》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我建议大家读一读。在书中,有表现鲁迅在日本东京与师友交往、表明弃医从文原因的①______;也有写小鲁迅由于被强迫背书,对家乡赛会的感受从期待到扫兴、痛苦的②______;还有通过写“鬼”来写现实中的人的③______;以及通过写小动物来象征折磨弱者,又对强权谄媚之人的④______。在这些温馨的回忆里,蕴含着深沉的情感,理性的批判,令人回味无穷。A.《狗·猫·鼠》B.《阿长与〈山海经〉》C.《二十四孝图》D.《五猖会》E.《无常》F.《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G。《父亲的病》H。《琐记》I。《藤野先生》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9.默写古诗文。(1)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①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②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③____________,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④遥怜故园菊,____________。(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⑤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⑥______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古诗名句。思乡是萦绕在漂泊他乡之人心中难以释怀的情愫。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的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诗人对家乡的思念;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的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抒胸臆,道出游子的悲痛,愁绪深重。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3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孔夫人家传夫人孔氏,名祥淑。六岁随兄从袁石斋先生学。课毕坐而听讲,人咸[1]异之。先生未之奇[2]也。越明年,诸兄学诗,夫人亦诗;诸兄学文,夫人亦文。先生曰:“尔读书不过记名姓耳,不似尔弟兄博取科名也。”夫人曰:“不科名即不读书耶?”曰:“亦须晓义理。”夫人曰:“晓义理何分儿女耶?”先生抚几而起曰;“七岁女子能发此论,奇哉!”(节选自《韵香阁诗草》)【注释】[1]咸:都。[2]未之奇:即未奇之。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课毕坐而听讲学而不思则罔 B.亦须晓义理不义而富且贵C.晓义理何分儿女耶与儿女讲论文义 D.思而不学则殆对子骂父,则是无礼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2)不科名即不读书耶?12.从甲、乙两篇短文的两位长者的言行变化中可以看出陈元方和孔祥淑有何共通之处?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阅读《观沧海》,回答问题。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3.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交代了观沧海的地点,“临”字统领全篇,下文则具体写登临之所见所感。B.诗歌前六句写诗人登上碣石山后看见茫茫沧海之上山岛耸立,树木茂盛的景象。C.七八句点明时间,秋风劲吹、万物萧肃,使整首诗增添了一种凄凉的悲秋之感。D.这是一首乐府诗,诗的最后两句是为了合乐而加的,与诗的思想内容没有联系。14.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胸襟与抱负?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夏”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是一个完整的侧面人形,据考证这类人是威武的夏族人。《尚书正义》的注释是:“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可见,中华民族以文章、服饰的华彩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辽宁日报》材料二】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语言》立夏物候农谚表分期初候二候三候物候现象天气温暖,蝼蛄鸣叫雨水丰盈,大气超热,蚯蚓掘土而出王瓜(药用爬藤植物)快速攀爬成长农业谚语季节到立夏,先种黍子后种麻谷子立了夏,生长靠锄把立夏麦咧嘴,不能缺了水注:立夏分为初候、二候、三候,是我国劳动人民经过长期观察和实践对节气进行的细分。【材料三】对夏天的观察,也激发了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唐代诗人刘禹锡观察到夏天雷阵雨骤来疾去,写出了《竹枝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名句。国画长卷《荷香清夏图》是南宋画家马麟的作品,描绘了夏季的湖光山色。“夏”还蕴含着对生命的思考。在古人看来,夏季是宽容地滋养万物生长的季节。同时,在春天被呵护哺育的生命,只有经受住夏天酷热的考验,才算真正成长于天地间。——《从“夏”中领略成长之意》【材料四】“夏”字含义丰富,有面向南方之意。夏季来临,古代帝王率文武百官在京城南郊行迎夏礼。而民间则是把葱、蒜一类的荤菜系上红绳,挂在门窗上,目的是防避害虫。“称人”则是在村口或门里挂起大木秤,大家轮流称重。司称人一面报数,一面讲着吉利话。这一风俗体现了百姓追求安乐吉祥生活的美好愿望。夏天潮热,至今中国大部分地区仍然有吃凉面、凉皮的风俗,是因为夏至时新麦成熟,吃面有尝新之意。——《节日之书》15.对上述材料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夏”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是一个完整的夏族人侧面人形。B.立夏分为初候、二候、三候,其中二候时天气温暖,蝼蛄鸣叫。C.为防避害虫,民间会在门窗上挂葱、蒜一类的荤菜并系上红绳。D.生命只有经受住夏天酷热的考验,才算真正成长于天地间。16.对上述材料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一项是()A.《尚书正义》中说中华民族“华”是指服饰华彩、文明道德兴盛。B.“立夏麦咧嘴”是立夏中三候时的谚语,这一时期王瓜快速攀爬成长。C.南宋画家马麟国画长卷《荷香清夏图》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对夏天的观察。D.民间流行的“称人”风俗体现出了百姓追求安乐吉祥生活的美好愿望。现代文阅读孤狼[俄]屠格涅夫①傍晚我打完猎,独自驾着一辆马车回去。距家还有七八俄里路,狂风猛地在上空怒号起来,随之电光一闪,雷声响开了,下起了倾盆大雨,四下黑得什么也看不见。我躲到一个树丛下,耐着性子等待雨停。突然,在电光中瞥见大路上有一个高高的人影。②“什么人?”一个①的声音问。③“你是什么人呀?”④“我是这里的护林人。”⑤我报了自己的姓名。⑥“哦,我知道的!您是回家去的吧?”⑦“是回家。可你瞧,多大的雷雨呀……”⑧一道白晃晃的电光把这个护林人从头到脚照得通亮,紧接着响起急促而爆裂的雷声。雨下得倍加起劲了。⑨“怎么办呢!”⑩“要不,我带您到我家去吧。”他说。⑪马车起动了。我们走了一大阵子,我的带路人终于停下脚步。“我们到家了,老爷。”他语调②地说道,“嘎”地一声推开了篱笆门。⑫护林人住的只有一间屋子,熏得黑黑的,很低矮,屋里空荡荡的。我瞅了瞅他。我很少看到这样帅气的汉子:他身材魁梧,宽肩膀,体形健美,从那淋湿的麻布衬衫里突露出结实的肌肉。⑬我向他道了谢,并问了他的名字。⑭“我叫福马,”他回答说,“外号叫孤狼。”⑮“你就是孤狼呀?”⑯我好奇地打量着他。我常常听到其他人谈论孤狼的事,附近的庄稼人都像怕火似的怕他。⑰“原来你就是孤狼呀,”我重复了一句,“伙计,人家说你是什么人都不放过的。”⑱“我是尽自己的职责,”他③地回答说,“总不能白吃主人家的饭呀。”⑲“怎么,你没有内当家的吗?”我问他。⑳“跟一个过路的城里人私奔了。”他带着苦笑说。㉑他走出去,“砰”一声带上门。我再次打量了四周,我感到这屋里比原先更显凄凉了。㉒护林人进来了,坐在板凳上。“雷雨快过去了,”沉默了一会儿之后,他说,“要是您想回去,我送您出林子。”㉓我站起身来。孤狼取过枪,我们一起走出来。雨已经停了。他突然说:“瞧,就趁这样的夜晚来偷。”可除了树叶的喧哗声外,我什么也听不出来。㉔我们下到山沟里,斧子均匀的响声清晰地传入了我的耳朵。㉕这时候天空越来越明净了,林子里也有点亮了。我们终于走出了山沟。他弯下腰,举起枪,消失在丛林中。透过喧闹不已的风声,我隐约听到从不远处传来的轻微声响。“往哪儿跑?站住!”骤然响起孤狼钢铁一般的喊声,还响起兔子般的哀叫声……㉖我朝那吵闹的方向奔去。我看到的是一个庄稼人:他浑身都湿透了,衣服破破烂烂的,长长的大胡子乱蓬蓬的。那里站着一匹瘦弱的马,马的旁边还停有一辆货车。㉗“放了他吧,”我对着孤狼的耳朵轻声地说,“这棵树我来赔。”㉘孤狼不声不响地用左手抓住马鬃,用右手抓住偷树贼的腰带。我们便往回走,好不容易才回到那座小屋。㉙“我本来想把他关到贮藏室里去,”他指了指庄稼人继续说,“可是那门闩……”㉚“让他待在这儿吧,别折腾他了。”我打断孤狼的话说。㉛我在心里发誓,无论怎么得想法子放走这个可怜的人。在灯光下我可以看清他那干枯的皱巴巴的脸,倒挂的黄眉毛,惶惶不安的眼睛,瘦骨嶙嶙的肢体……㉜“福马,”庄稼人猝然用低沉而衰弱的声音说,“哎,福马。”㉝“你要干什么?”㉞“放了我吧……是饿得没法呀……放我走吧。”㉟“我可知道你们这种人,”护林人沉着脸说,“你们整个村子就是贼窝。”㊱“放了我吧,”他又沮丧又绝望地一再哀求,“实在是饿得没法……孩子们哭着要吃的,真的没法子。”㊲“我说了,不行。我也是做不了主的,东家会追究我的。”㊳这个可怜的人垂下了头……孤狼打了一个呵欠,把头靠在桌子上。雨仍然下个不停。㊴庄稼人猛然挺起身子,他那双眼睛冒出怒火,脸都涨红了。“那你就吃了我吧,你就掐死我吧。”他说。㊵护林人转过身去。㊶“你这家伙……我要治治你!”㊷“我有什么好怕的?饿死,打死,反正是死。……可你呢,等着吧,会有受报应的时候!”㊸“闭嘴!”护林人大喊一声,跨前两步。㊹“我偏不闭嘴,”这个不幸的人继续说,“你这凶手,野兽……你作威作福长久不了,等着吧!”㊺孤狼抓住他的肩膀,我扑过去救助那庄稼人。㊻然而令我极为惊诧的是,孤狼一下子把绑着庄稼人胳膊肘的腰带扯掉了,打开门,把他推了出去。㊼“带着你的马滚吧!”他朝庄稼人的背后喊道。㊽院子里响起那庄稼人的马车轱辘的响声。㊾“听,他走了!”他④说,“下回我就不饶他!”(节选自《猎人笔记》,有删改)17.请为文中空格处选择适当的词语,并将对应的选项写在下列横线处。A.平和B.咕哝C.响亮D.阴郁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1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不恰当的一项是()A.“我”是故事的讲述者、见证人,小说通过“我”串联情节,并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B.小说通过描写偷树的庄稼人的种种反应,表达出“我”对孤狼种种不近人情行为的不满。C.小说中偷树的庄稼人一家的贫穷与痛苦,可以说是当时俄国下层民众命运的真实写照。D.孤狼最后放走穷困潦倒的庄稼人,是慑于“我”的威严,其实他内心是很不情愿的。19.分析第一段划线语句的描写方法和表达效果。狂风猛地在上空怒号起来,随之电光一闪,雷声响开了,下起了倾盆大雨,四下黑得什么也看不见。20.“孤狼”这个外号非常形象贴切,“孤狼”福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从体貌神情、生活境遇、工作环境、行事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写作(40分)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书包里有褶皱的书本,崭新的文具;书包里有妈妈亲手装的水果盒,有我偷偷放进去的漫画书……一笔一纸勾起儿时的记忆,一字一句唤出青春的希望。孩童的懵懂、少年的青涩,父母的期望、老师的教诲,都在书包里汇集、积聚、交织!请以“书包里的故事”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④不少于600字。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教学检测初一年级语文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校名、姓名、考号、座位号等相关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并用2B铅笔填涂相关信息。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第一部分积累与应用(3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栖息(qī)雏形(chú)贮蓄(chǔ)黄晕(yūn)B.草垛(duǒ)棱镜(líng)发髻(jì)抖擞(dǒu)C.分歧(qǐ)霎时(chà)瘫痪(tān)絮絮叨叨(xù)D.吝啬(sè)莅临(lì)宛转(wǎn)粗犷(guǎng)【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字音。A.贮蓄(chǔ)——zhù,黄晕(yūn)——yùn;B.草垛(duǒ)——duò,棱镜(líng)——léng;C.分歧(qǐ)——qí,霎时(chà)——shà;故选D。2.下列词语的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倜傥宽敝骄媚精神抖擞 B.缭亮决别慈善水波粼粼C.健壮干燥澄清喜出望外 D.屋檐铃当淅历人声鼎沸【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字形。A.宽敝——宽敞,骄媚——娇媚;B.缭亮——嘹亮,决别——诀别;D.铃当——铃铛,淅历——淅沥;故选C。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吃饭时,他小心翼翼地剔除鱼刺,将鱼块夹到奶奶碗里。B.上课铃响了,同学们跑向教室,教室外的楼梯成为了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C.玫瑰和月季在形状、颜色等方面有不同之处,但小明总是将它们混为一谈。D.梨花一朵紧挨着一朵爬满了整个枝头,争先恐后地展示着艳丽的色彩。【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运用。A.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言行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大意。使用正确;B.人迹罕至:人很少到的地方。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句中形容教室外的楼梯,用错对象,使用不当;C.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杂在一起,说成是相同的事物。使用正确;D.争先恐后:争着向前,唯恐落后。使用正确;故选B。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能否做到善解人意,是我们收获友谊的关键。B.学校开展校运会,可以提高同学们的团队协作。C.通过劳动课,使我们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D.在学习中,我们应培养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A.有误,两面对一面,可将“能否”删去;B.有误,成分残缺,可在“协作”后添加“的能力”;C.有误,成分残缺,可将“通过”或“使”删去;故选D。5.下列各项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有人送了你一本书,你对这个人表达谢意,你说:“谢谢你的拙作。”B.朋友的父亲过生日,你对朋友说:“祝令堂大人身体健康,工作顺利!”C.你的朋友来你家做客,你非常高兴地欢迎他们:“欢迎光临寒舍。”D.你在公众面前发表演讲,你说:“接下来我将发表我的高见。”【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表达得体。A.有误,“拙作”谦辞,不能用于对方;B.有误,“令堂”指的是对方的母亲而非父亲;D.有误,“高见”是敬辞,不能用于自己。故选C。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记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是道家经典著作之一。B.《春》的作者是老舍,代表作品有散文集《背影》等。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左迁”指的是升官。D.《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志人小说集。【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A.有误,《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B.有误,《春》的作者是朱自清;C.有误,“左迁”指的是贬官;故选D。7.根据相关内容,完成以下综合性学习任务。《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可见,交个好朋友有利于我们的成长。为引导同学们正确交友,近期班级举行了主题为“有朋自远方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1)在探讨“交友之道”的环节中,同学们搜集整理了相关的古人名言、故事,下面一组材料是某同学搜集的关于交友原则的内容,请从中任选一条,用自己的话概括其中蕴含的交友原则。①先淡后浓,先疏后亲,先远后近,交友道也。——《小窗幽记·醒》②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③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孟子·万章下》(2)与朋友交往的第一步就是要展示自己,让朋友认识你。据此,班内进行了一次“向朋友展示自我”的活动,请你用最生动的语言介绍自己最突出的特点。【答案】(1)示例:①交友过程应该循序渐进;②交朋友应该对朋友诚信;③交朋友应该能够互相了解,最珍贵的就是能够了解对方的心理。(2)示例:亲爱同学们,大家好。我叫XXX。今年14岁了。我性格随和,爱好广泛,最喜欢打篮球和乒乓球,我非常希望和大家交朋友!【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提炼与概括。材料中三句话的意思分别是:①先平淡后浓烈,先生疏后亲密,先疏远后亲近,这是交朋友的一般过程。据此可概括为:交友过程应该循序渐进;②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据此可概括为:交朋友应该对朋友诚信;③人们互相认识,贵在能够相互了解。人们相互了解,贵在能够了解到对方的心灵深处。据此可概括为:交朋友应该能够互相了解,最珍贵的就是能够了解对方的心理。【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介绍自己时,一般可从自己的籍贯、毕业学校、自己的姓名、爱好、性格、特长等等进行介绍。作答本题时,应先是称呼和问候语,然后介绍自己的名字、年龄、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内容,最后表达自己想要和大家做朋友的愿望即可。8.你为同学们做《朝花夕拾》的荐读演讲,下面是演讲稿的片段,请将篇目序号写在对应的横线上。亲爱的同学们,《朝花夕拾》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我建议大家读一读。在书中,有表现鲁迅在日本东京与师友交往、表明弃医从文原因的①______;也有写小鲁迅由于被强迫背书,对家乡赛会的感受从期待到扫兴、痛苦的②______;还有通过写“鬼”来写现实中的人的③______;以及通过写小动物来象征折磨弱者,又对强权谄媚之人的④______。在这些温馨的回忆里,蕴含着深沉的情感,理性的批判,令人回味无穷。A.《狗·猫·鼠》B.《阿长与〈山海经〉》C.《二十四孝图》D.《五猖会》E.《无常》F.《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G。《父亲的病》H。《琐记》I。《藤野先生》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答案】①.I②.D③.E④.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A.《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B.《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作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表达了对她的怀念感激之情;C.《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D.《五猖会》首先介绍了五猖会的盛况,接着描写作者要去看会时的兴奋和喜悦,但父亲让我背书,我着实痛苦和无奈;E.《无常》中的“活无常”是作者在乡间迎神赛会和戏剧舞台上所看到的鬼面人的形象。他虽是勾人魂魄的鬼,但他因活泼、诙谐、办事公允而且富有人情昧,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F.《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了我在百草园里的快乐生活,其中也有与小动物的互动,听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G.《父亲的病》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H.《琐记》回忆了隔壁家表面对孩子好,其实是暗中使坏的衍太太,描写了她是一个自私自利、奸诈、坏心眼的妇人。I.《藤野先生》中的藤野严九郎是个生活随便、不拘小节的人,但是治学严谨,对留学日本的作者没有民族偏见,给予真诚的帮助和指导,使作者终身难以忘怀。据此可知,表现鲁迅在日本东京与师友交往、表明弃医从文原因的是I;小鲁迅由于被强迫背书,对家乡赛会的感受从期待到扫兴、痛苦的是D;通过写“鬼”来写现实中的人的是E;通过写小动物来象征折磨弱者,又对强权谄媚之人的是A。9.默写古诗文。(1)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①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②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③____________,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④遥怜故园菊,____________。(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⑤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⑥______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古诗名句。思乡是萦绕在漂泊他乡之人心中难以释怀的情愫。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的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发诗人对家乡的思念;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的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抒胸臆,道出游子的悲痛,愁绪深重。【答案】①.思君不见下渝州②.学而不思则罔③.岐王宅里寻常见④.应傍战场开⑤.博学而笃志⑥.我寄愁心与明月⑦.乡书何处达⑧.归雁洛阳边⑨.夕阳西下⑩.断肠人在天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注意:渝、罔、岐、傍、笃。第二部分阅读与鉴赏(3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孔夫人家传夫人孔氏,名祥淑。六岁随兄从袁石斋先生学。课毕坐而听讲,人咸[1]异之。先生未之奇[2]也。越明年,诸兄学诗,夫人亦诗;诸兄学文,夫人亦文。先生曰:“尔读书不过记名姓耳,不似尔弟兄博取科名也。”夫人曰:“不科名即不读书耶?”曰:“亦须晓义理。”夫人曰:“晓义理何分儿女耶?”先生抚几而起曰;“七岁女子能发此论,奇哉!”(节选自《韵香阁诗草》)【注释】[1]咸:都。[2]未之奇:即未奇之。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课毕坐而听讲学而不思则罔 B.亦须晓义理不义而富且贵C.晓义理何分儿女耶与儿女讲论文义 D.思而不学则殆对子骂父,则是无礼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2)不科名即不读书耶?12.从甲、乙两篇短文的两位长者的言行变化中可以看出陈元方和孔祥淑有何共通之处?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答案】10.D11.(1)(您的父亲)和我相约出行,却丢下我自己离开了。(2)不考功名就不读书吗?12.陈元方和孔祥淑都是聪明明理/善思善言、能言善辩的孩子。【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A.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B.义:名词,伦理道德/名词,仁义(正当渠道);C.儿女:名词,男女/名词,子侄辈;D.都是连词,就;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词语:期:约定相:偏指一方。委:舍弃。去:离开。(2)重点词语:科名:参加科举考试取得功名。即:就。耶:句末语气词,吗。【12题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理解。根据甲文“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元方聪明明理、能言善辩。根据乙文“越明年,诸兄学诗,夫人亦诗;诸兄学文,夫人亦文”(到了第二年,众哥哥们学习作诗,夫人也学习作诗;众哥哥们学习写文章,夫人也学习写文章)可知祥淑与男孩一样聪明;根据“夫人曰:‘不科名即不读书耶?’曰:‘亦须晓义理。’夫人曰:‘晓义理何分儿女耶?’”(夫人说:“不参加科举考试就不读书吗?”先生说:“也应该懂得伦理道德的准则。”夫人说:“既然要晓事明理,还分什么男女啊?”)可知,祥淑能言善辩。【点睛】参考译文(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乙)夫人姓孔,名祥淑。六岁跟随哥哥向袁石斋先生学习。上课的时候,她坐在那里听讲,大家都认为她奇异,先生并不认为奇怪。到了第二年,众哥哥们学习作诗,夫人也学习作诗;众哥哥们学习写文章,夫人也学习写文章。先生说:“你读书不过为了写姓名罢了,不像你的哥哥弟弟们要参加科举考试。”夫人说:“不参加科举考试就不读书吗?”先生说:“也应该懂得伦理道德的准则。”夫人说:“既然要晓事明理,还分什么男女啊?”先生拍着桌子站起来说:“七岁的女孩子能有此言论,奇才啊!”阅读《观沧海》,回答问题。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13.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交代了观沧海的地点,“临”字统领全篇,下文则具体写登临之所见所感。B.诗歌前六句写诗人登上碣石山后看见茫茫沧海之上山岛耸立,树木茂盛的景象。C.七八句点明时间,秋风劲吹、万物萧肃,使整首诗增添了一种凄凉的悲秋之感。D.这是一首乐府诗,诗的最后两句是为了合乐而加的,与诗的思想内容没有联系。14.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胸襟与抱负?【答案】13.C14.诗人借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C.有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一句属写景,写出观海时秋风飒飒,水波荡漾的景象,并无让诗歌表现出萧瑟的悲秋之意;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情感主旨。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为虚写之景,作者想象中日月星辰的运行都出自大海,大海可以包含日月星辰。那么我曹操当然可以一统天下。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了自己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抒发了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夏”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是一个完整的侧面人形,据考证这类人是威武的夏族人。《尚书正义》的注释是:“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可见,中华民族以文章、服饰的华彩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辽宁日报》【材料二】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立夏物候农谚表分期初候二候三候物候现象天气温暖,蝼蛄鸣叫雨水丰盈,大气超热,蚯蚓掘土而出王瓜(药用爬藤植物)快速攀爬成长农业谚语季节到立夏,先种黍子后种麻谷子立了夏,生长靠锄把立夏麦咧嘴,不能缺了水注:立夏分为初候、二候、三候,是我国劳动人民经过长期观察和实践对节气进行的细分。【材料三】对夏天的观察,也激发了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唐代诗人刘禹锡观察到夏天雷阵雨骤来疾去,写出了《竹枝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名句。国画长卷《荷香清夏图》是南宋画家马麟的作品,描绘了夏季的湖光山色。“夏”还蕴含着对生命的思考。在古人看来,夏季是宽容地滋养万物生长的季节。同时,在春天被呵护哺育的生命,只有经受住夏天酷热的考验,才算真正成长于天地间。——《从“夏”中领略成长之意》【材料四】“夏”字含义丰富,有面向南方之意。夏季来临,古代帝王率文武百官在京城南郊行迎夏礼。而民间则是把葱、蒜一类的荤菜系上红绳,挂在门窗上,目的是防避害虫。“称人”则是在村口或门里挂起大木秤,大家轮流称重。司称人一面报数,一面讲着吉利话。这一风俗体现了百姓追求安乐吉祥生活的美好愿望。夏天潮热,至今中国大部分地区仍然有吃凉面、凉皮的风俗,是因为夏至时新麦成熟,吃面有尝新之意。——《节日之书》15.对上述材料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夏”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是一个完整的夏族人侧面人形。B.立夏分为初候、二候、三候,其中二候时天气温暖,蝼蛄鸣叫。C.为防避害虫,民间会在门窗上挂葱、蒜一类的荤菜并系上红绳。D.生命只有经受住夏天酷热的考验,才算真正成长于天地间。16.对上述材料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尚书正义》中说中华民族的“华”是指服饰华彩、文明道德兴盛。B.“立夏麦咧嘴”是立夏中三候时的谚语,这一时期王瓜快速攀爬成长。C.南宋画家马麟国画长卷《荷香清夏图》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对夏天的观察。D.民间流行的“称人”风俗体现出了百姓追求安乐吉祥生活的美好愿望。【答案】15.B16.A【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B.有误,根据【材料二】立夏物候农谚表可知,初候时天气温暖,蝼蛄鸣叫,二候时雨水丰盈,大气超热,蚯蚓掘土而出。选项表述错误;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A.有误,根据【材料一】“《尚书正义》的注释是:‘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可见,中华民族以文章、服饰的华彩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可知,选项表述错误;故选A。现代文阅读孤狼[俄]屠格涅夫①傍晚我打完猎,独自驾着一辆马车回去。距家还有七八俄里路,狂风猛地在上空怒号起来,随之电光一闪,雷声响开了,下起了倾盆大雨,四下黑得什么也看不见。我躲到一个树丛下,耐着性子等待雨停。突然,在电光中瞥见大路上有一个高高的人影。②“什么人?”一个①的声音问。③“你是什么人呀?”④“我是这里的护林人。”⑤我报了自己的姓名。⑥“哦,我知道的!您是回家去的吧?”⑦“是回家。可你瞧,多大的雷雨呀……”⑧一道白晃晃的电光把这个护林人从头到脚照得通亮,紧接着响起急促而爆裂的雷声。雨下得倍加起劲了。⑨“怎么办呢!”⑩“要不,我带您到我家去吧。”他说。⑪马车起动了。我们走了一大阵子,我的带路人终于停下脚步。“我们到家了,老爷。”他语调②地说道,“嘎”地一声推开了篱笆门。⑫护林人住的只有一间屋子,熏得黑黑的,很低矮,屋里空荡荡的。我瞅了瞅他。我很少看到这样帅气的汉子:他身材魁梧,宽肩膀,体形健美,从那淋湿的麻布衬衫里突露出结实的肌肉。⑬我向他道了谢,并问了他的名字。⑭“我叫福马,”他回答说,“外号叫孤狼。”⑮“你就是孤狼呀?”⑯我好奇地打量着他。我常常听到其他人谈论孤狼的事,附近的庄稼人都像怕火似的怕他。⑰“原来你就是孤狼呀,”我重复了一句,“伙计,人家说你是什么人都不放过的。”⑱“我是尽自己的职责,”他③地回答说,“总不能白吃主人家的饭呀。”⑲“怎么,你没有内当家的吗?”我问他。⑳“跟一个过路的城里人私奔了。”他带着苦笑说。㉑他走出去,“砰”一声带上门。我再次打量了四周,我感到这屋里比原先更显凄凉了。㉒护林人进来了,坐在板凳上。“雷雨快过去了,”沉默了一会儿之后,他说,“要是您想回去,我送您出林子。”㉓我站起身来。孤狼取过枪,我们一起走出来。雨已经停了。他突然说:“瞧,就趁这样的夜晚来偷。”可除了树叶的喧哗声外,我什么也听不出来。㉔我们下到山沟里,斧子均匀的响声清晰地传入了我的耳朵。㉕这时候天空越来越明净了,林子里也有点亮了。我们终于走出了山沟。他弯下腰,举起枪,消失在丛林中。透过喧闹不已的风声,我隐约听到从不远处传来的轻微声响。“往哪儿跑?站住!”骤然响起孤狼钢铁一般的喊声,还响起兔子般的哀叫声……㉖我朝那吵闹的方向奔去。我看到的是一个庄稼人:他浑身都湿透了,衣服破破烂烂的,长长的大胡子乱蓬蓬的。那里站着一匹瘦弱的马,马的旁边还停有一辆货车。㉗“放了他吧,”我对着孤狼的耳朵轻声地说,“这棵树我来赔。”㉘孤狼不声不响地用左手抓住马鬃,用右手抓住偷树贼的腰带。我们便往回走,好不容易才回到那座小屋。㉙“我本来想把他关到贮藏室里去,”他指了指庄稼人继续说,“可是那门闩……”㉚“让他待在这儿吧,别折腾他了。”我打断孤狼的话说。㉛我在心里发誓,无论怎么得想法子放走这个可怜的人。在灯光下我可以看清他那干枯的皱巴巴的脸,倒挂的黄眉毛,惶惶不安的眼睛,瘦骨嶙嶙的肢体……㉜“福马,”庄稼人猝然用低沉而衰弱的声音说,“哎,福马。”㉝“你要干什么?”㉞“放了我吧……是饿得没法呀……放我走吧。”㉟“我可知道你们这种人,”护林人沉着脸说,“你们整个村子就是贼窝。”㊱“放了我吧,”他又沮丧又绝望地一再哀求,“实在是饿得没法……孩子们哭着要吃的,真的没法子。”㊲“我说了,不行。我也是做不了主的,东家会追究我的。”㊳这个可怜的人垂下了头……孤狼打了一个呵欠,把头靠在桌子上。雨仍然下个不停。㊴庄稼人猛然挺起身子,他那双眼睛冒出怒火,脸都涨红了。“那你就吃了我吧,你就掐死我吧。”他说。㊵护林人转过身去。㊶“你这家伙……我要治治你!”㊷“我有什么好怕的?饿死,打死,反正是死。……可你呢,等着吧,会有受报应的时候!”㊸“闭嘴!”护林人大喊一声,跨前两步。㊹“我偏不闭嘴,”这个不幸的人继续说,“你这凶手,野兽……你作威作福长久不了,等着吧!”㊺孤狼抓住他的肩膀,我扑过去救助那庄稼人。㊻然而令我极为惊诧的是,孤狼一下子把绑着庄稼人胳膊肘的腰带扯掉了,打开门,把他推了出去。㊼“带着你的马滚吧!”他朝庄稼人的背后喊道。㊽院子里响起那庄稼人的马车轱辘的响声。㊾“听,他走了!”他④说,“下回我就不饶他!”(节选自《猎人笔记》,有删改)17.请为文中空格处选择适当的词语,并将对应的选项写在下列横线处。A.平和B.咕哝C.响亮D.阴郁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1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不恰当的一项是()A.“我”是故事的讲述者、见证人,小说通过“我”串联情节,并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B.小说通过描写偷树的庄稼人的种种反应,表达出“我”对孤狼种种不近人情行为的不满。C.小说中偷树的庄稼人一家的贫穷与痛苦,可以说是当时俄国下层民众命运的真实写照。D.孤狼最后放走穷困潦倒的庄稼人,是慑于“我”的威严,其实他内心是很不情愿的。19.分析第一段划线语句的描写方法和表达效果。狂风猛地在上空怒号起来,随之电光一闪,雷声响开了,下起了倾盆大雨,四下黑得什么也看不见。20.“孤狼”这个外号非常形象贴切,“孤狼”福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从体貌神情、生活境遇、工作环境、行事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答案】17.①.C②.A③.D④.B18.D19.这一句属于景物描写描绘了雷电交加、狂风暴雨的环境,正是这样的环境使我无法前行,遇到了“孤狼”,得以去他的小屋避雨,推动了情节发展。20.①体貌神情:他“帅气”“体形健美”,语言简洁,他是一个做事果断,值得信任的人。②生活境遇:福马生活困窘,妻子也离他而去,但他没有自暴自弃,是一个坚强的人。③工作环境:福马在雨天仍然坚守岗位,警觉机敏,责任心强,是一个忠于职守的人。④行事风格:福马主动带“我”到他家避雨,后来又放走可怜的偷树人,是一个心存良善的人。【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运用。A.平和:性情和言语温和不急躁;B.咕哝:小声说话(多指自言自语);C.响亮:声音宏大;D.阴郁:忧郁,不开朗;一空,结合①段“突然,在电光中瞥见大路上有一个高高的人影”、④段“我是这里的护林人”可知,此处形容护林人说话的声音,用“响亮”恰当,故选C。二空,结合⑪段“马车起动了。我们走了一大阵子,我的带路人终于停下脚步。‘我们到家了,老爷’”可知,此处形容护林人言语温和的说,用“平和”恰当,故选A。三空,结合⑱“我是尽自己的职责”“总不能白吃主人家的饭呀”可知,此处形容“孤狼”无奈的神情,用“阴郁”恰当,故选C。四空,结合㊽段“院子里响起那庄稼人的马车轱辘的响声”、㊾段“听,他走了!”等内容可知,此处形容孤狼自言自语的说,用“咕哝”恰当,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及艺术特色辨析。D.有误,结合㊱段“‘放了我吧,’他又沮丧又绝望地一再哀求,‘实在是饿得没法……孩子们哭着要吃的,真的没法子’”等内容可知,孤狼最后放走穷困潦倒的庄稼人,是出于对庄稼人的同情,并非“慑于‘我’的威严,其实他内心是很不情愿的”;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环境描写及作用。结合第①段画线句“狂风猛地在上空怒号起来,随之电光一闪,雷声响开了,下起了倾盆大雨,四下黑得什么也看不见”可知,画线句描绘了狂风暴雨的情景,渲染了紧张急促的氛围,正因为恶劣的天气状况,“我”才无法前行,进而遇到孤狼。因此该环境描写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