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1页
【++初中+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2页
【++初中+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3页
【++初中+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4页
【++初中+语文】第1课《消息二则》课件+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

消息二则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基本常识,理解消息写作的“五要素”和“倒金字塔式”结构。(重点)2.明确本文的“五要素”和结构层次,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难点)3.关注时事新闻,培养读报习惯。(重点)教学过程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作者简介教学过程文体知识

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教学过程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

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教学过程标题标题一般包括引标、主标、副标。

主标(也叫正标):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引标:提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在主标之上)副标: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在主标之下)教学过程电头

电头在导语之前,一般交代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交代消息来源,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世界五大著名通讯社:新华社(中国)美联社(美国)路透社(法国)塔斯社(俄罗斯)共同社(日本)教学过程消息的格式消息固定的格式——“倒金字塔结构”:

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即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消息的最前面,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最重要的信息。教学过程消息的结构“倒金字塔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教学过程

渡江战役

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背景介绍教学过程历史上“渡江战役”

国民党说:长江自古天险,曹操、苻坚都渡不过来,何况共产党?公元208年秋,曹操率领三十万大军,号称八十万,与孙刘联军在赤壁交战,结果……公元378年,八月初八,苻坚发兵长安,亲率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开始大举南侵;临淝水(长江支流)结果……教学过程渡江战役(详实背景)1.我军以木质渔船渡江。2.1949年4月,国民党军在宜昌至上海间1800余公里的长江沿线上,共部署了115个师约70万人的兵力,历经三个月修建牢固的防御工事。3.同时,以海军海防第2舰队和江防舰队一部计有军舰26艘、炮艇56艘分驻安庆、芜湖等地的长江江面,江防舰队主力计舰艇40余艘分驻宜昌等地江面,沿江巡弋;4.空军4个大队计飞机300余架分置于南京、上海等地,支援陆军作战。5.此外,美、英等国也各有军舰停泊于上海外海面,威胁或伺机阻挠人民解放军渡江。教学过程一、从新闻要素出发学习课文六要素who(何人)what(何事)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何故)how(如何)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1.新闻的“六要素”。教学过程2.练习:找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何时:(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到二十一日(不到二十四小时)。何地: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何事:胜利南渡长江。何故: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签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教学过程二、从新闻结构出发学习课文1.明确新闻基本结构:

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引题、主题、副题。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主体:消息的主干部分。背景: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结语:是新闻的结尾。背景和结语常暗含在主体里,不是每一篇新闻都有。教学过程消息有三个特点:1.用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

不能虚构夸张(真实性);2.报道迅速及时(时效性);3.语言简明扼要(准确性)。教学过程2.练习:阅读课文,找出它的导语、主体和结语。教学过程三、复述新闻思考:如果你要把本文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要比较完整地告知,你会怎么说?如果要具体地告知?你又会如何说呢?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告知:大约三十万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已于二十一日胜利渡过长江。具体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教学过程

从理论上说,新闻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但是,完全中立的、客观的、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其中主观的立场和观点是渗透在事实的叙述之中的。同样的事实,如果由失败的一方来发表新闻,则完全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你能找出本文中带有记者主观倾向的词句吗?并加以简要分析。教学过程A.“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胜利者的自豪感从“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中毫不隐讳地流露出来。“经营了三个半月”极言准备的充分,按理长江防线应当是牢不可破的,但是后面紧接着说国民党军溃退之快,二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对比中愈显出我军势不可挡,敌军不堪一击。教学过程B.“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这里的“风平浪静”,明显不完全是自然景观的描述,而“万船齐放,直取对岸”,则更是表现了胜利者稳操胜券的心态。这可以说是在新闻消息中难得一见的抒情笔调,渡江战斗如有天助,江景美丽,军威壮观,犹如一幅景物画,令人赏心悦目,透露着乐观轻松的心情。教学过程C.“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不到、即已、正向”,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和“突破、占领、进击”这些表示行为的词语的恰当地配合,把我军攻势迅猛、锐不可挡的态势,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学过程

这则消息报道了人民解放军大约三十万人南渡长江的基本情况,赞扬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也从侧面反映了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状态。

主旨点睛

第二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过程阅读这则消息,找出消息的“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1949年4月20日夜到22日下午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我百万大军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人民解放军要解放全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过程通读全文,找出这则消息的各个组成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如何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人民解放军要解放全中国二十日夜起……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都很泄气。(包含于主体中)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教学过程从用词看,描述人民解放军,均用褒义词,如“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描述国民党军队,均用含贬义的词语,如“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甚为微弱”“泄气”等。从称呼语看,称呼人民解放军为“我西路军”“我军”;称呼国民党为“国民党反动派”,称呼国民党军官汤恩伯为“战犯”。这些都包含了作者对解放军的高度赞扬,也充满了对敌人的嘲笑和讽刺,情感爱憎分明。1.文中对西路军战况的描述,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主观态度?教学过程

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歼灭)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控制)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占领)江阴要塞,封锁(切断)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封锁)镇江、无锡段铁路线。2.读一读,把这些动词换成括号里的,行不行?新闻的语言简明而又准确教学过程3.有人认为,消息是客观公正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既然是客观报道,就不应在字里行间带有感情色彩。你认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不认同。这是对新闻语言的片面理解。作者在写新闻时,总会在文中凝聚自己的感情。本文中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甚为微弱”用语简洁,突出了敌军的不堪一击,反衬了我军的英勇善战,包含了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高度赞扬,也充满了对敌人的嘲笑和讽刺,表现了作者的爱憎分明,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教学过程4.选文在写三路大军的战况时,详写东路军,略写西路军和中路军。请你结合全文说说这样的详略安排有什么好处。详略处理得当,不平均用笔力,更能突出文章中心;详写东路军战况是因东路遭遇之敌防线巩固、抵抗较为顽强,该地区战略意义重要,这样的详略安排更能突出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教学过程5.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中路军最早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写。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都很微弱,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军接着中路军写,又合起来加以议论。最后写东路军的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突出地揭示了战役的形势和发展的趋向。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教学过程1.试比较二则消息在内容、格式上有哪些异同或联系。对比阅读教学过程2.对比两则消息,思考:同样是报道渡江战役,同样写于22日这一天,两则消息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两文一长一短,一详一略,时间上一前一后,第一则只写了中路军,第二则详细地写了中路、西路、东路这三路大军的渡江战况。第一则写在战斗刚刚打响之际,将战况进行播报,将胜利的消息传到全世界,鼓舞我军的士气,给予敌人以沉重的打击。文章不在长,在迅速。第二则写于我军取得决定性胜利之时,这时应该比较详细地介绍战斗的过程及取得的成果,总结并宣传此战役。文章可略长,可详实。教学过程3.这两则消息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词语。去掉这个词语,句子意思基本没有变化。你能把它找出来吗?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②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③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④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⑤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⑥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⑦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⑧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教学过程3.这两则消息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词语。去掉这个词语,句子意思基本没有变化。你能把它找出来吗?“我”中有一往无前的英雄情怀;“我”中有纵横天下的豪迈气势;“我”中有必胜的决心和胆略;“我”中有作为领导者的自豪和骄傲;“我”中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胸襟;“我”中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气概。教学过程4.你还在文中发现了哪些极具特色的词句?①画面感强。如“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我东路35万大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