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学年高三联考语文试题(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道”是一个总体性概念,不仅涉及宇宙、自然、人生、情志等“内容”,同时还指达到并实现这些目的性“内容”的路径、方法、手段、技巧等。因此,道可以区分为两个层面,单就技艺本身的方法、路径而言,有“技内之道”,而艺术家的学养胸次、人格风姿、性情德操等则属于“技外之道”。因此,“道”既是“内容”,也是“形式”,是二者的有机统一。总之,中国美学作为“道的美学”,包含了形式,形式美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在“道的美学”中,形式并未被抬到像西方美学那样的本体高度。但是,似乎也不能反过来将形式直接看作内容的附庸或工具,因为在“道”绽出的过程中,形式与内容是同时敞开的,又同时臻达目的地。任何艺术的制作都是为了表达或祈望什么,或是志,或是情,或是天地之心,我们一般称之为内容。但祈望或表达本身就是“道”,亦即“言说”,言说的媒介、方式、技巧、效果就是形式。形式与内容水乳交融,无法析离。当我们从时空维度理解总体性的“道”时,这一点就显得更为突出。人的存在具有时间性与空间性,诗人艺术家处于特定的时空背景之中,他们在创作时必然会有意无意地呈现这个时空背景,即便没有直接写到时间、空间主题,时空也是存在的。因此,时序物候、环境居所等时空信息是文学创作的底料,其中蕴藏着诗人艺术家的情志、哲思等“内容”,同时也以节奏、意象、境界、场景等方式参与了文本形式的整体构成。换言之,在时空视域下考察文艺形式,此前的内容一形式二分法已经不太适用了。经过时空观的统摄,原来所谓的内容也可以变身为形式,参与到文本形式的整体架构之中。与此同时,无论是最不经意的时空背景呈现,还是体现时间性的节奏、韵律、线索等,抑或体现空间性的意象、画面、场景、意境等,都终将万流归一,共同担负着表征或言说“道”(情、志、意等)的使命。也即是说,我们在文本中所见到的一切都是时空形式(作为言说的“道”),而作为言说对象的“道”(“所道”,如情、志、意等)已全部融入文本形式之中了,就如盐溶于水,香气弥漫于空中,需要读者调动感性经验、理性思考加以体悟和甄辨。在这里,“道”与“所道”似骨肉相连、血气互通,逻辑上强分你我,似乎没有必要了。与其说两者是主从附庸关系,还不如说是共存协作关系。(摘编自詹冬华《时空融创与中国形式美学建构》)材料二:中国美学思想史有自身的品格和气质。我们对中国美学思想史的研究,要有明确的学科意识和学科界限,既不要守旧,也不要泛化。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对美学学科的理解,要重视学科本身的特征。我们研究美学问题,涉及美学与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的关系,适度地借鉴哲学史、文论史和艺术理论史的研究是必要的,但各自的侧重点是明显的。美学与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关系也很密切,但更要重视美学的内部规律,不要被相关学科,如伦理学和宗教学同化。我们可以运用文史哲等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重视美学与政治和道德等领域的相关性,可以拓展美学学科,但不能模糊和泛化美学学科的界限,否则客观上就消解了美学学科。中国古代丰富的美学思想,是千百年来审美实践的总结。它们是客观存在的,只是缺乏一个现代形态,需要我们加以概括和整理,用于指导当下的审美实践。论可以从史出,关键不要观念先行,要重视史料中所呈现的发展规律。美学思想史的撰写更讲究客观性,“史”的汉字就是从手持中,中即是正的意思,对人物的取舍不能以个人的好恶为标准,要重视真相和可信度,力求把美学思想史写成信史。美学思想史研究可以突破已有的模式和规范做多元的尝试,但还是需要有一个规范。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史的研究中,概念、范畴和命题很重要,我们要重视概念、范畴和命题的演变史。从现代学术规范看,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概念、范畴和命题,确实有含义不确定、很难领悟和把握的一面,但是我们应当积极面对,充分顾及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学理特点。中国古代的概念和范畴的运用,是可以跨学科的。诸如气、气韵、风骨等,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视角加以运用,我们不能严格地界定出它的学科归属。而命题是后人在前人的思想中加以概括总结的,并且形成了一个传统,如“不平则鸣”等。中国古代美学概念、范畴和命题不像西方那样严密和确定,但是内容非常丰富,还具有模糊性和灵活多变的特点,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吸取、深入探讨和借鉴的内容。(摘编自朱志荣《中国美学思想史的研究方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古代的“道”可分为“技内之道”和“技外之道”,是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B.从时空维度看,诗人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会有意无意地呈现其所处的时空背景。C.理解美学学科,既要重视其本身的特征,也要综合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D.当下的审美实践可用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来指导,撰写美学思想史是为其提供范式。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无论是哪种艺术都离不开形式和内容,中国美学将形式看作内容的附庸和工具,西方美学则将形式抬到本体的高度。B.对于情、志、意等,读者需要调动感性经验、理性思考来体悟和甄辨,所以作者把其全部融入文本形式之中。C.美学与一些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美学的内部规律,但要注意明晰美学学科的界限。D.中国古代美学的概念、范畴、命题是发展变化的,具有模糊性和灵活多变的特点,其丰富的内容值得我们深入探讨。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A.
《论语·雍也》中“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几句,指出了事物外在的形式美有不可否认的价值。B.《淮南子》认为世界上并没有绝对完善的美,主张在美丑问题上,要看到事物的主要方面,略其小而取其大,不要苛求。C.前些年曾经流行的审美文化史研究把美学研究放到文化的背景中去理解,但其中有些审美文化研究,只有文化而没有审美,这种做法受到质疑。D.
法国传播学家阿芒·马特拉说:“文化流动的加速和文化全球化趋势的真实存在并不导致全球同质化,而是通向一个越来越混合的世界。”4.两则材料都谈及“中国美学”,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5.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从时空维度赏析杜甫《登高》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答案】1.D
2.D
3.C4.①材料一侧重于探讨中国美学中“道”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强调“道”内容与形式统一。(材料一侧重于探讨中国美学中“道“形式与内容的交融,以及其在时空视域下的美学表现。)②材料二侧重于探讨中国美学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强调要注重自身学科特征。5.(1)“万里”一词从空间维度上展现了诗人身处异乡的漂泊感,这种漂泊感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紧密相连,形成了一种深远的空间意境。同时,“悲秋”一词则引入了时间维度,暗示了诗人对秋天的特有感受,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生命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2)“百年多病”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在时间上的经历,这里的“百年”并非实指,而是指诗人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与“多病”相结合,则更凸显了诗人身体状况的虚弱和生命状态的脆弱。【解析】【导语】这篇现代文深刻探讨了中国美学的“道”与美学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文章通过对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以及时空维度的探讨,揭示了中国美学的丰富内涵和学理特征。同时强调研究美学应有明确的学科界限,避免泛化,保持严谨与客观。【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撰写美学思想史是为其提供范式”错,原文是“美学思想史研究”“需要有一个规范”,并非撰写美学思想史是为审美实践提供范式。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A.“中国美学将形式看作内容的附庸和工具”错,曲解文意。原文是“似乎也不能反过来将形式直接看作内容的附庸或工具”。B.“所以作者把其全部融入文本形式之中”错,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可知,作者将“道”(“所道”,如情、志、意等)全部融入文本形式之中以后,需要读者调动感性经验、理性思考加以体悟和甄辨,二者并无因果关系。C.“可以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美学的内部规律”错误,原文是“我们可以运用文史哲等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但不是“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第一段的观点是“我们对中国美学思想史的研究,要有明确的学科意识和学科界限,既不要守旧,也不要泛化”。A.虽然提到了形式美的价值,但并未直接关联到美学思想史研究的学科意识和界限问题,因此不符合作为论据的要求。B.强调没有绝对完善的美,同样没有直接关联到美学思想史研究的学科意识和界限问题,也不适合作为论据。C.“只有文化面没有审美”的审美文化研究泛化了美学学科的界限,选项是从反面进行的论证。D.强调文化流动和全球化会使文化混合,与美学思想史研究的学科意识和界限问题无直接关联,不适合作为论据。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中国古代的‘道’是一个总体性概念,不仅涉及宇宙、自然、人生、情志等‘内容
’,同时还指达到并实现这些目的性‘内容’的路径、方法、手段、技巧等”先介绍了“道”的内涵;接着,“道可以区分为两个层面,单就技艺本身的方法、路径而言,有‘技内之道’,而艺术家的学养胸次、人格风姿、性情德操等则属于‘技外之道’”,阐述了“道”的表现形式。最后,总结性指出,“因此,‘道’既是‘内容’,也是‘形式’,是二者的有机统一。”二三四段具体阐释了时空维度下的内容与形式。由此,可总结出,材料一侧重于探讨中国美学中“道”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强调“道”内容与形式统一。(材料一侧重于探讨中国美学中“道“形式与内容的交融,以及其在时空视域下的美学表现。)材料二第一段总说了“中国美学思想史有自身的品格和气质。我们对中国美学思想史的研究,要有明确的学科意识和学科界限,既不要守旧,也不要泛化。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对美学学科的理解,要重视学科本身的特征”。接着探讨了中国美学思想史的多种研究方法,如“适度地借鉴哲学史、文论史和艺术理论史的研究是必要的”“运用文史哲等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美学思想史研究可以突破已有的模式和规范做多元的尝试,但还是需要有一个规范”“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史的研究中,概念、范畴和命题很重要,我们要重视概念、范畴和命题的演变史”等。由此,可总结出,材料二侧重于探讨中国美学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强调要注重自身学科特征。【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1)空间维度:“万里”这一词汇从地理空间的角度出发,描绘了诗人远离家乡,长期在外漂泊的生活状态。这里“万里”不仅是距离的象征,更是诗人内心深处对于故乡的思念与无法归家的无奈之情的体现。在古代交通不便的背景下,“万里”代表了诗人与家乡之间的巨大隔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生活颠沛流离的社会现实。这种空间上的疏离感,为诗歌增添了一层厚重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那跨越时空的孤独与寂寞。(2)时间维度:“悲秋”一词引入了时间的概念,秋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与哀愁、离别联系在一起,它象征着生命的凋零与岁月的无情流逝。“百年多病”中的“百年”并不是确切的年龄,而是泛指人的一生,这里用以强调诗人经历了漫长的人生旅途,期间饱受疾病折磨。这既是对个人命运的叹息,也是对人类普遍命运的深刻反思。在时间的长河中,个体的生命显得如此短暂而脆弱,诗人通过对自身境遇的描述,表达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庐山游记丰子恺译完了柯罗连科的《我的同时代人的故事》第一卷之后,全家打算出门旅行一次,目的地是庐山。终于在寄出稿件后三天的七月廿六日清晨,父母子女及一外孙一行五人登上了江新轮船。胜利还乡时全家由陇海路转汉口,在汉口搭轮船返沪之后,十年来不曾乘过江轮。外孙菲君还是初次看见长江。站在船头甲板上的晨曦中和壮丽的上海告别,乘风破浪溯江而上的时候,大家脸上显出欢喜幸福的表情。江新轮的休息室非常漂亮:四周许多沙发,中间好几副桌椅,上面七八架电风扇,地板上走路要谨防摔跤。我在壁上的照片中看到:这轮船原是战争时被敌机炸沉,后来捞起重修,不久以前才复航的。一张照片是刚刚捞起的破碎不全的船壳,另一张照片是重修完竣后的崭新的江新轮,就是我现在乘着的江新轮。我感到一种骄傲,替不屈不挠的劳动人民感到骄傲。菲君的小娘舅新枚和他的捷克制手风琴,一日也舍不得分离,背着它游庐山。手风琴的音色清朗像竖琴,富丽像钢琴,在云山苍苍、江水泱泱的环境中奏起悠扬的曲调来,真有“高山流水”之概。我呷着啤酒听赏了一会,不觉扣舷而歌,歌的是十二三岁时在故乡石门湾小学校里学过的《扬子江歌》。反复唱了几遍,再教手风琴依歌而和之,觉得这歌曲实在很好;今天在这里唱,比半世纪以前在小学校里唱的时候感动更深。这歌词完全是中国风的,句句切题,描写得很扼要;句句叶音,都叶得很自然。因此我在甲板上热爱地重温这儿时旧曲。轮船在沿江好几个码头停泊一二小时。我们上岸散步的有三处:南京、芜湖、安庆。南京真是一个引人怀古的地方,我踏上它的土地,立刻神往到六朝、三国、春秋吴越的远古,阖闾、夫差、孙权、周郎、梁武帝、陈后主……都闪现在眼前。望见一座青山,啊,这大约就是诸葛亮所望过的龙蟠钟山吧!偶然看见一家店铺的门牌上写着邯郸路,邯郸这两个字又多么引人怀古!九江是一个可爱的地方。“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常常替诗人当模特儿的九江,受了诗的美化,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风韵犹存。街道清洁,市容整齐,遥望岗峦起伏的庐山,仿佛南北高峰,那甘棠湖正是具体而微的西湖,九江居然是一个小杭州。二十年前我逃难经过江西的时候,有一个逃难伴侣告诉我:“江西人好客。”当时我扶老携幼在萍乡息足一个多月,深深地感到这句话的正确。如今我到九江,二十年前的旧印象立刻复活起来。我仔细留意,到处都度着和平的生活,绝不闻相打相骂的声音。向人问路,他恨不得把你送到了目的地。我觉得江西人的“好客”确是一种美德,是值得表扬,值得学习的。我说九江是一个可爱的地方,主要点正在于此。“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这位唐朝诗人教我们“不可登”,我们没有听他的话,竟在两小时内乘汽车登上了匡庐。庐山给我的最初印象竟是桃源仙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茶馆、酒楼、百货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不过他们看见了我们没有“乃大惊”,因为上山避暑休养的人很多。庐山避暑胜地,果然名不虚传。这一天天气晴朗。凭窗远眺,但见近处古木参天,绿荫蔽日;远处岗峦起伏,白云出没。正在凝望之间,一朵白云冉冉而来,钻进了我们的房间里。倘是幽人雅士,一定大开窗户,欢迎它进来共住,但我犹未免为俗人,连忙关窗谢客。我想,庐山真面目的不容易窥见,就因为这些白云在那里作怪。庐山的名胜古迹据说共有两百多处。含鄱口左望扬子江,右瞰鄱阳湖,天下壮观,不可不看。有一天我们果然爬上了最高峰的亭子里。然而白云作怪,密密层层地遮盖了江和湖,不肯给我们看。我们在亭子里吃茶,等候了好久,白云始终不散,一无所见。这时候有个人手里拿一把芭蕉扇,走进亭子来。他听见我们五个人讲方言,就和我招呼,说是同乡。我们就用方言同他谈起天来。方言实在痛快,个个字入木三分,极细致的思想感情也能充分表达出来。这位湖州客也实在不俗,句句话都动听。我问他为什么带芭蕉扇,他回答说,这东西妙用无穷:热的时候扇风,太阳大的时候遮阴,下雨的时候代伞,休息的时候当坐垫,这好比济公活佛的芭蕉扇。因此后来我们谈起他的时候就称他为济公活佛。白云只管把扬子江和鄱阳湖封锁,不肯给我们看。时候不早,汽车在山下等候,我们只得别了济公活佛回招待所去。此后济公活佛就变成了我们的谈话资料。姓名地址都没有问,再见的希望绝少,我们已经把他当作小说里的人物看待了。谁知天地之间事有凑巧:几天之后我们下山,在九江的浔庐餐厅吃饭的时候,济公活佛忽然又拿着芭蕉扇出现了。原来他也在九江候船返沪。我们又互相叙述别后游览经过。此公单枪匹马,深入不毛,所到的地方比我们多。我只记得他说有一次独自走到一个古塔的顶上,那里面跳出一只黄鼠狼来,他说起了湖州方言:“渠被吾吓了一吓,吾也被渠吓了一吓!”我觉得这简直是诗,不过没有叶韵。宋杨万里诗云:“意行偶到无人处,惊起山禽我亦惊。”岂不就是这种体验吗?现在有些白话诗不讲叶韵,就把白话写成每句一行,一个“但”字占一行,一个“不”也占一行,内容不知道说些什么,我真不懂。这时候我想:倘能说得像我们的济公活佛那样富有诗趣,不叶韵倒也没有什么。在九江的浔庐餐厅吃饭,似乎同在上海差不多。青岛啤酒开瓶的时候,白沫四散喷射,飞溅到几尺之外。我想,我在上海一向喝光明啤酒,原来青岛啤酒气足得多。回家赶快去买青岛啤酒,岂知开出来同光明啤酒一样,并无白沫飞溅。啊,原来是海拔一千五百公尺的气压的关系!庐山上的啤酒真好!一九五六年九月作于上海(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交代旅行的缘由、目的地、同行人员,以及搭乘久违的江轮乘风破浪溯江而上的情形,显出旅程初始的愉悦之情。B.在新枚所奏手风琴曲的感染下,“我”反复吟唱一首儿时旧曲,为其歌词和音韵之美所感动,而这些都是儿时不曾感受到的。C.在南京码头散步时,“我”联想到历史王朝和人物,心中生出怀古之情,这既写出“我”历史之思,也显出“我”游兴之浓。D.旅行中,“我”写到“白云”作怪,不给“我们”看扬子江和鄱阳湖,但语调并不沉郁,可见“我”放达乐观的态度。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三段以白描手法勾勒出江轮上的休息室,并由照片引出江新轮的历史,点出对劳动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赞扬之情,文风朴素自然。B.文章插叙“我”二十年前逃难时经过江西的经历,与今天在九江的见闻相映衬,表达出对九江人品德的肯定,传达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C.同为游记,本文与《登泰山记》的写景有较大区别,《登泰山记》侧重于记述对景物的主观感受,而本文则注重对景物作相对客观的描绘。D.文章在记述旅游过程时,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信笔写来,自然流畅,表现出轻松活泼、舒展自如的行文风格。8.文章花费了较多笔墨描写了一个在旅行中巧遇两次的湖州人,请简要分析其用意。9.本文的语言呈现出既有诗意又诙谐幽默的特点,请简要分析。【答案】6.B
7.C
8.①湖州人的智慧和乐观态度,可以突出表现一种随遇而安,从容自在的游览心境。②以湖州人的两句湖州话,联想到白话诗的写法,暗含对白话诗过分追求形式面不重内容的批评。③在普通游玩见闻外着意揣写这一人物,有助于反映多元文化氛围,体现人文内涵。④湖州人的“济公活佛”是作者一家人此次旅行的重要记忆之一,细写这一鲜活的人物能够丰富游记的内容,使文章更加饱满立体。9.诗意:①引用古诗词:文中多次引用或化用古典诗词,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等,不仅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也使语言更加雅致,富有诗意。②大量使用整句:如“但见近处古木参天,绿荫蔽日;远处岗峦起伏,白云出没”等,不仅画面感强,而且充满了诗意,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自然之中。诙谐幽默:①夸张手法:如说电风扇众多的休息室,既形象又略带夸张,增添了几分幽默感。②使用方言:如湖州客“渠被吾吓了一吓,吾也被渠吓了一吓!”富有生活气息。③比喻手法:如将手持芭蕉扇的湖州客称为“济公活佛”,既符合其形象特征,又带有几分戏谑的意味。【解析】【导语】丰子恺的《庐山游记》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庐山之行的心路历程,展现了充满诗意与情感的旅途风景。文章开篇简洁明了地交代了旅行的起因和背景,随后通过对旅途中的见闻感受,尤其是对沿途风景、历史怀古及旅途趣事的描写,表达出淡雅宁静的心境,字里行间蕴含着对自然美景和人文风情的热爱。同时,细节描写生动,语言诙谐幽默,整体基调舒缓,呈现出一种悠闲自在的旅行心态。【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B.“而这些都是儿时不曾感受到的”说法错误,依据文章第四段“今天在这里唱,比半世纪以前在小学校里唱的时候感动更深”可知,说明儿时也曾被这首歌曲感动过,并非“不曾感受到”。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登泰山记》侧重于记述对景物的主观感受,而本文则注重对景物作相对客观的描绘”说法错误,应该是本文侧重于记述对景物的主观感受,《登泰山记》注重对景物作相对客观的描绘。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1)依据原文第十段“我问他为什么带芭蕉扇,他回答说,这东西妙用无穷:热的时候扇风,太阳大的时候遮阴,下雨的时候代伞,休息的时候当坐垫”可知,这位湖州人对待同一事物的不同用途,体现了他的的智慧和乐观态度,表现出一种随遇而安,从容自在的游览心境,这一点是值得作者认可和学习的。(2)依据原文第十一段“他说起了湖州方言:‘渠被吾吓了一吓,吾也被渠吓了一吓!’我觉得这简直是诗,不过没有叶韵。宋杨万里诗云:‘意行偶到无人处,惊起山禽我亦惊。’岂不就是这种体验吗?现在有些白话诗不讲叶韵,就把白话写成每句一行”和“这时候我想:倘能说得像我们的济公活佛那样富有诗趣,不叶韵倒也没有什么”可知,以湖州人的两句湖话,联想到白话诗的写法,有些白话诗不讲叶韵,暗含对白话诗过分追求形式面不重内容的批评,使文章内容更有思想。(3)依据原文第十一段“几天之后我们下山,在九江的浔庐餐厅吃饭的时候,济公活佛忽然又拿着芭蕉扇出现了。原来他也在九江候船返沪。我们又互相叙述别后游览经过”可知,在作者游玩中竟然两次见到这个湖州人,并且在文尾大量笔墨进行了叙述,这样有助于反映多元文化氛围,体现庐山之游的人文内涵和多样体验。(4)依据原文第十一段“此后济公活佛就变成了我们的谈话资料。姓名地址都没有问,再见的希望绝少,我们已经把他当作小说里的人物看待了。谁知天地之间事有凑巧:几天之后我们下山,在九江的浔庐餐厅吃饭的时候,济公活佛忽然又拿着芭蕉扇出现了。原来他也在九江候船返沪。我们又互相叙述别后游览经过”可知,作者一家人此次旅行,两次遇见了湖州人“济公活佛”,变成了我们的谈话资料,丰富了作者游记的内容,使内容更真实,更丰富。【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诗意:(1)引用古诗词:文中大量引用或化用古典诗词,如“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等,不仅丰富文章内涵,增强文章意蕴,也使语言更加雅致,富有诗意,同时也展现了作者的文化素养。(2)大量使用整句:如“但见近处古木参天,绿荫蔽日;远处岗峦起伏,白云出没”“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茶馆、酒楼、百货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使文章具有一定的画面感,让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充满了诗情画意,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诙谐幽默:(1)使用夸张手法:如“上面七八架电风扇”,说的是电风扇众多的休息室;“地板上走路要谨防摔跤”,说明底板非常光滑。语言生动形象又略带夸张,增添了几分幽默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2)巧妙运用方言:如湖州客用方言讲述遇到黄鼠狼的经历“渠被吾吓了一吓,吾也被渠吓了一吓!”富有生活气息,方言的加入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拉进与读者的距离。(3)生动形象的比喻:“这好比济公活佛的芭蕉扇。因此后来我们谈起他的时候就称他为济公活佛”,把手持芭蕉扇的湖州客称为“济公活佛”,既符合其外在的形象特征,又带有几分戏谑的意味,俏皮有趣,对刻画人物起到一定的作用。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子思曰:“卫之东境有李音者,贤而有实者也。”卫君问曰:“其父祖何也?”曰:“世农夫也。”卫君乃大笑曰:“寡人不好农夫之子,无所用之。且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子思曰:“臣称李音,称其贤才也。周公大圣,康叔大贤,今鲁卫之君未必皆同祖考。李音父祖虽善农,则音未必与之同也。君言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则臣所谓有贤才而不见用,果信矣。臣之问君,固疑君取士不以实也。今君不问李音之所以为贤才,而闻其世农夫,因笑而不爱,则君取士果信名而不由实者也。”卫君屈而无辞。子思言于卫君曰:“苟变,其才可将五百乘,君任军旅,率得此人,则无敌于天下矣。”卫君曰:“吾知其才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以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大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何也?知其所妨者细也,卒成不訾①之器。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者也。”卫君再拜曰:“谨受教矣。”(节选自《曾子·子思子》)材料二: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辍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君子,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由是观之,远近之人,不可以不察也。(节选自《说苑·尊贤》)【注】①不訾:不可估量,形容十分贵重。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今君A处战国之世B选爪牙之士C而以二卵D弃干城之将E此不可F使G闻于邻国者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所,没有地方,与《鸿门宴》“财物无所取”的“无所”意思不同。B.固,本来、原来,与《六国论》“理固宜然”的“固”意思相同。C.屈,理亏、理屈,与《离骚》“屈心而抑志兮”的“屈”意思相同。D.治,安定太平,与《墨子·兼爱》“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的“治”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思认为李音贤能且有实际才干,但卫君因李音的出身而轻视他,不愿任用。B.子思用鲁卫之君都不及他们祖先圣明贤能的例子,劝说卫君改变观念任用李音。C.高明的工匠不会舍弃有几尺朽烂之处的粗大木材,依然能用它制成贵重的器具。D.赵简主的近臣认为杨因不被众人容纳,不忠于主上,表现出多种过错,不能视其为贤士。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君言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则臣所谓有贤才而不见用,果信矣。(2)盛德君子,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14.综合以上两则材料,概括古人任用人才的智慧。【答案】10.BCE
11.C12.B
13.(1)您说世家子弟还没有全部委任官职,那么我所说的卫国有贤才而不被任用,果然是实情了。(2)有高尚品德的君子,乱世会疏远他;正直的行为,邪恶不正的人会厌恶它。14.①注重实际才能。②取其长处,舍其短处。③认真考察,不偏听偏信。【解析】【导语】这两则材料探讨了贤才的选用与评价,揭示了出身与德才间的矛盾。材料一中,子思通过劝说卫君,强调德才才是选用人才的关键,而非出身高低;材料二则展示了赵简主任用杨因的过程,体现了惩恶扬善的智慧。两则材料均表明,贤才不仅需具备德行与才干,还应具备远离闲言是非的能力,真正的贤才会在乱世与曲行中显得尤为珍贵。【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今您处于战国乱世,选拔国家重臣,却因为两个鸡蛋而舍弃捍卫都城的大将,这种话可不能让邻国听见。“今君”为句子的状语和主语,A处不能断开,“战国之世”作“处”的宾语,B处断开;“爪牙之士”作“选”的宾语,“而”转折连词,引出转折内容,C处断开;“以二卵”作原因状语,D处不断开,“干城之将”作“弃”的宾语,E处断开;否定副词和能愿动词“不可”作“使”的状语,F处不断开,“使闻于邻国者也”兼语短语,不可断开。故选BCE。【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之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无所,没有地方/没有……的(东西)。句意:没有任用这些人的地方。/财物没有什么拿的。B.正确。句意:本来就是怀疑您选用贤才不是按照实际才能。/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C.错误。屈,理屈/使……受到委屈。句意:卫君理屈,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宁愿使心志委屈压抑情感。D.正确。治,安定太平/治理。国家治理得很好。/所以圣人既然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鲁卫之君都不及他们祖先圣明贤能”错误。根据原文“今鲁卫之君未必皆同祖考”可知,如今鲁国、卫国之君未必能像他们祖先一样,不能得出“鲁卫之君都不及他们祖先圣明贤能”。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官”,安排官职;“见”,被;“信”,真实。(2)“乱世所疏也”,判断句,翻译为“是……”;“所疏”,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所疏远的;“邪枉所憎也”,判断句,翻译为“是……”;“邪枉”,邪恶坏人。“憎”,厌恶。【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卫君乃大笑曰:‘寡人不好农夫之子,无所用之’”可知,卫君因为李音出身农夫之家而轻视他的才能,不愿任用,这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以门第为标准的弊端。子思则反对这种做法,强调要看重实际才干。他劝卫君任用李音,称其“贤才”,并举例周公和康叔的后代不一定贤明,意在打破门第观念,主张唯才是举。因此,古人任用人才的智慧在于不拘泥于门第,重在实际才干,而非出身。根据材料一“夫圣人之官人,犹大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可知,这句话将任用人才比作工匠挑选木材,强调要看到人才优点,而不是因小瑕疵就弃用。即使木材有腐朽部分,良工也会选取完好部分加以利用。子思批评卫君因李音曾犯的小错就彻底拒绝任用,指出这是错误的用人态度。因此,古人任用人才的智慧在于宽容待人,取长补短,善于发现并利用人才的优点。根据材料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可知,近臣认为杨因屡次被逐、不忠于君主,因此不适合任职。然而,赵简主并没有被这些言论左右,他认为正直的人往往会受到平庸者的排斥,最终任用了杨因,并使国家大治。因此,古人任用人才的智慧在于领导者要具备识才的慧眼,认真考察,不偏听偏信,不被偏见和流言所左右,敢于独立判断人才的价值。参考译文:材料一:子思说:“卫国东部边境有一个叫李音的人,是贤能而有实际才干的人。”卫君问:“他的父辈、祖辈是什么人?”子思说:“他家世世代代都是农夫。”卫君于是大笑说:“寡人不喜欢农夫之子,没有任用这些人的地方。况且世家子弟,还没有全部委任他们做官呢。”子思说:“我称赞李音,是称赞他的贤才。周公是大圣人,康叔是大贤人,而当今鲁国、卫国之君未必都像他们祖先一样圣贤。李音父亲、祖父虽然只善于务农,但李音未必与父亲、祖父相同。您说世家子弟还没有全部委任官职,那么我所说的卫国有贤才而不被任用,果然是实情了。我刚才问您,本来就是怀疑您选用贤才不是按照实际才能。现在您不问李音贤在何处,却一听说他家世代务农,就嘲笑而不爱惜,就说明您选用贤才果真是相信名声而不问实际才能。”卫君理屈,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子思对卫君说:“苟变,他的才能可以统帅五百乘战车,您选拔军队人才,能用这个人作统帅,就会天下无敌了。”卫君说:“我知道他的才能可以做将领,但苟变曾经担任小吏时,向百姓征收赋税,白吃了人家两个鸡蛋,因此我不用他。”子思说:“圣人任命官员,如同高明的工匠选用木材一样,取它的长处,舍弃它的短处。因此,如果遇上几人合抱那么粗的杞树、梓树有几尺朽烂,高明的工匠是不会舍弃的,为什么呢?因为他知道这几尺朽烂之处妨害的很细微,最终能用这木材制成珍贵的器具。如今您处于战国乱世,选拔国家重臣,却因为两个鸡蛋而舍弃捍卫都城的大将,这种话可不能让邻国听见。”卫君拜了两拜说:“我愿意听从您的教诲。”(节选自《曾子·子思子》)材料二:杨因求见赵简主,说:“我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侍奉国君,又有五次被撤职;听说您喜爱士人,特地跑来见您。”赵简主听了,停止吃饭,叹息不已,直起身子,跪着行走。左右的人上前劝谏说:“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这说明他不受大家欢迎;事奉国君五次被撤职,这说明他对国君不忠;现在您看中的这个人,已经被人指出八次过失了。”赵简主说:“你们不知道啊,美女是丑妇的仇敌;品德高尚的君子,是被乱世所疏远的;正直的行为,是邪恶坏人所憎恶的。”于是出去接见杨因,并授给他相位,国家治理得很好。由此看来,无论是身边的人还是远方的人,国君都不可以不加以观察和了解。(节选自《说苑·尊贤》)(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南浦·旅怀鲁逸仲①风悲画角②,听单于、三弄落谯门③。投宿骎骎征骑,飞雪满孤村。酒市渐阑灯火,正敲窗、乱叶舞纷纷。送数声惊雁,乍离烟水,嘹唳④度寒云。好在半胧淡月,到如今、无处不销魂。故国梅花归梦⑤,愁损绿罗裙。为问暗香闲艳,也相思、万点付啼痕。算翠屏应是,两眉余恨倚黄昏。【注】①鲁逸仲:元祐年间隐士,自号“滍皋渔父”。②画角:涂有彩绘的军中乐器,其声音哀厉高亢。③单于:曲调名。谯门:城门上用于远望的高楼。④嘹唳:大雁凄凉激越的叫声。⑤梅花归梦:隋朝赵师雄在罗浮山的梅花树下,梦见与梅花仙女、绿衣童子一起开樽按舞,等到天亮以后,发现不过是梦一场,徒留惆怅。后指引发思归之梦。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通过听觉和视觉构成“画角谯门”“飞雪孤村”“冷落酒市”和“寒夜惊雁”等具有特色的画面。B.首句“风悲”刻画风声极为传神,又以“三弄”“落”体现了乐声回旋之态,尽显用字遣词琢句之妙。C.“故国”,即故园,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故国”意思相同。D.下片一笔宕开,由景入情,从上片雪夜闻雁写到半胧淡月,词人梦思故园,想念亲人,愁绪满怀。16.薛砺若《宋词通论》认为“(鲁逸仲词)尤以《南浦》一词为最婉约蕴藉”。请结合本词下片分析该词是如何体现“婉约蕴藉”的特点的。【答案】15.C
16.①借景抒情。“好在”句中朦胧的半痕淡月令词人情由景生,景物依旧,人事已非,借以抒发与亲人分别的伤痛之感。②用典。“梅花归梦”是用了赵师雄梦见梅花化为美人的典故,抒发词人思归之情。③虚实结合。词人写思乡之情,并不直接写对亲人的思念,而是从对方落笔,写亲人思念自己。【解析】【导语】这首宋词表现了旅居他乡的孤寂与思乡之情。上片通过风声、画角、飞雪、酒市、孤雁等意象,营造出凄凉的氛围。下片笔锋一转,月下梦归故园,愁情满怀,以“梅花归梦”隐喻故乡的美好和思念,着笔婉约蕴藉,情感细腻动人。【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C.“意思相同”错误。在这首词里,“故国”指的是诗人所怀念的故园。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故国”指的是历史上的三国时期吴国的旧地,也就是赤壁古战场。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借景抒情。“好在”句是说风雪稍止,云雾未散,朦胧中透视半痕淡月。“无处不消魂”,描绘客居夜思,月色依稀当年,望月生情,不禁黯然魂消。朦胧的半痕淡月令词人情由景生,景物依旧,人事已非,借以抒发与亲人分别的伤痛之感。用典。“故国”两句,诉说由于故国之梅以及穿着绿罗裙之人,使他眷恋难忘,因此频频入梦。引用了赵师雄梦见梅花化为美人的典故,这里“梅花”不仅是自然界的植物,更是象征着家乡的美好记忆以及无法割舍的乡愁,作者运用典故,抒发了自己的思归之情。虚实结合。末两句“算翠屏应是,两眉余恨倚黄昏”上承“愁损”句,写自己在客中归梦梅花,愁绪满怀,想伊人在故园赏梅忆人,泪滴枝头。词人从对方落笔,设想对方思念自己,由己及人。(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两句使用象征手法,用采集植物来表现自己早晚都勤勉修德的行为。(2)班上有一些同学总是想着自己要考哪所大学,却又不愿意付诸实际行动去努力学习,对此,你选择用《劝学》中的“______,______”两句话来劝勉这些同学。(3)诗词句中叠词用得精妙,可以使句子更富于艺术魅力而成为千古名句。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积累了许多上下两句皆用叠词的诗词句,例如:“______,______。”【答案】
①.朝搴阰之木兰兮
②.夕揽洲之宿莽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
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⑤.无边落木萧萧下
⑥.不尽长江滚滚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搴、阰、揽、洲、莽、须臾、萧、暧、萋、鹦鹉。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类仅仅依靠触觉、视觉等感官粗略地感知温度。最常见的是用自己的体温判别周围物体的冷热程度。当然,这个判别结果因人而异,但由于正常人的体温基本相同,
A
。其实,在很早以前,古人已经意识到人的体温是最恒定的“温度计”,并用这种特殊的“温度计”感知气温、家人有没有发烧等,还把这种感知方式用在制作工艺中,比如制作奶酪、豆豉和茶叶加工工艺等。①除了用体温感知物体温度,②古人还通过观察火候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③特别是在金属冶炼或陶瓷烧制过程中,④古代工匠已经根据火焰颜色来判别炉温的技巧。⑤历代冶铸和陶瓷工匠沿用了火焰观察法,⑥并且这种方法被炼丹术士与药物学家发明。据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记载,这个时期的匠人们已经能通过火焰颜色的变化判定青铜冶炼的进程了。当然,人们感知温度的方法多种多样,(a),这里仅列举常见的一些。比如先秦时期,人们还通过观察水是否结冰来推知环境温度的升降。具体来说,就是在瓶子里灌上水,如果瓶子里的水结冰了,则表明气温很低,进入寒冬;如果瓶子里的冰融化,则意味着气温回升。这种瓶子被称为“冰瓶”或“水瓶”,称得上是中国最原始的温度计,被视为现代温度计的雏形。后来,一种被叫作“火照”的神秘物品出现在陶瓷烧制中,成为烧制陶器时的“神器”。上端打孔、通常为片状的烧制陶瓷时与坯料共同放入窑中的用来判断窑火温度的泥坯样品的火照也被称为“试火片”“照子”。在陶瓷烧制过程中,窑工可以用铁钩从观火孔中取出火照,以观察其烧结程度,这样做就能对窑内温度的变化情况(b)。每烧一窑,窑工都要验火照数次,每验一次,即需钩出一个火照。B
?原来,在东汉末期和三国时期,火照被称为“铜镜”,据说到了宋代,为避宋太祖祖父赵敬的名讳,人们将“镜”字改为“照”或“鉴”,故称铜镜为“铜鉴”。后来,人们多称之为“照子”,并被广泛应用于各地的瓷器制作中,人们在不少遗留至今的窑址里都发现过“照子”。自“照子”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伴随着中国陶瓷烧制工艺走到了今天。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在文中A、B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0.文中第二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文中画波浪线句是个长句,请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2.请分析文段中加点的“一”字的效果。【答案】18.a数不胜数;b一目了然
19.A
所以判别偏差不会很大;B为什么叫“照子”呢
20.④应改为“古代工匠已经掌握根据火焰颜色来判别炉温的技巧”;⑥应改为“并且这种方法被炼丹术士与药物学家采用”。21.①烧制陶瓷时有一种泥坯样品。②这种泥坯样品上端打孔,通常为片状。③它在烧制陶瓷时与坯料共同放入窑中。④它用来判断窑火温度,也被称为“试火片”“照子”。22.句中的“一”字强调了烧制过程的每一个单独环节。“每烧一窑”突出每次烧制的独立性;“每验一次”强调每次检验的谨慎。这些“一”字使窑工的操作更具规范性和严谨性,凸显了古代陶瓷烧制工艺对细节的重视。【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文中提到人们感知温度的方法有很多,如用体温感知、观察火候、通过水是否结冰、使用火照等,可填写“数不胜数”。数不胜数:形容数量极多。b处:窑工通过取出火照观察其烧结程度,从而能清楚地了解窑内温度的变化情况,可填写“一目了然”。一目了然:指一眼就能看得很清楚。【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处:前面提到正常人的体温基本相同,后面说古人意识到人的体温差别不大,所以此处可填入“所以判别偏差不会很大’”,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B处:后面的内容是对“火照为啥叫‘照子’”的解释,所以此处可填入“为什么叫“照子”呢”,引起读者的疑问和下文的解答。【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④处原句“古代工匠已经根据火焰颜色来判别炉温的技巧”中,“判别……技巧”搭配不当,应改为“掌握……技巧”,即“古代工匠已经掌握根据火焰颜色来判别炉温的技巧”。⑥处原句“并且这种方法被炼丹术士与药物学家发明”中,“方法被发明”搭配不当,应改为“方法被采用”,即“并且这种方法被炼丹术士与药物学家采用”。【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烧制陶瓷时有一种泥坯样品”对应长句中的“烧制陶瓷时与坯料共同放入窑中的用来判断窑火温度的泥坯样品”的主体部分。“这种泥坯样品上端打孔,通常为片状”提取了长句中对泥坯样品外观的描述。“它在烧制陶瓷时与坯料共同放入窑中”明确了泥坯样品的使用场景。“它用来判断窑火温度,也被称为‘试火片’‘照子’”涵盖了泥坯样品的作用和名称。【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每烧一窑”中的“一”确实突出了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劳务派遣双方协议书七篇
- 个人建筑承包协议
- 非典型麻疹综合征病因介绍
- 机械基础 课件 模块八任务三 联轴器与离合器
- (2024)黄金选矿剂生产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
- 全景式数字游民洞察报告
- 兽医寄生虫病学练习题含参考答案
- 佐乐米贴鼻子课件
- 养老院老人洗浴卫生管理制度
- 养老院老人紧急救援人员培训制度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 2024统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五年级上册数学试题试卷(8篇)
- 2024-2025学年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测试卷(教科版)
- 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浙江工业大学
- 2024年典型事故案例警示教育手册15例
- 【打印版】2021年上海市浦东新区中考一模数学试卷及解析
- EN1779-欧洲无损检测标准
- 【数据结构】A类停车场管理系统
-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ppt
- 机械原理榫槽成型半自动切削机课程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