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学年湘西州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4学年湘西州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4学年湘西州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4学年湘西州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4学年湘西州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学年湘西州高三语文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2024.1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唐人提倡古文,是在文必须有益于世用的儒家传统思想指导下,改革文风文体的一种努力。这种改革几乎贯穿于整个唐代。中国的散文,一开始是重实用的。随着文学慢慢地与经、史、子学分离,它的抒情特质、辞采和声韵之美也不断被认识和加以有意识地发展。建安、正始间,通篇骈体开始出现,此后,骈文和骈赋便都逐步走向成熟。骈文为中国散文技巧和表现方法创造的新的经验是应该肯定的。然而骈文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内容的社会现实意义,加之它过于追求琐细的技巧,使形式趋向僵化。文体和文风改革得到顺利发展的,是唐代。在陈子昂明确提出“以雅易郑”①的主张之后,散体的写作逐渐增加。文体的转变是由骈而散,文风的转变是返归质朴。二者实际上都是复秦汉散体文之古,除元结在技巧上有所创新外,大体没有超越汉前散体文的成就。幸而中唐时期有韩愈、柳宗元出来,开了全新的局面,从单纯的复古走向事实上的创新。韩愈、柳宗元都是深深介入当时现实政治的杰出人物,他们把对现实政治的态度等思想感情宣泄于文章中,给文章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韩、柳古文的最大成就是从空言明道走向参与政治、参与现实生活。有了这一点,才使“古文”与六朝骈文不仅在文体上,而且在文风上真正区别开来。韩、柳古文的另一成就,是艺术上的创新。他们汲取各家之所长,极大地丰富了古文的表现能力。韩愈的文章往往有儒家谆谆说理之长,又有法家如韩非之善辩,有庄子的想象变幻,又有楚骚之激越抒情。他甚至使用骈句,使行文更富于变化。柳宗元也是这样的大师,他的论说文除了以说理严密见长外,往往犀利有力,取譬常直接进入论旨而使思想深化;寓言以形象生动、嘲讽辛辣、思想深刻而又极其简洁著称。他成就最大的还要数山水游记,创造了一种蕴含着悲愤情怀、明秀中透出清冷、凄神寒骨的意境,这在中国散文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韩、柳文在艺术上集前人之成就而又加以融合创新,为散文艺术开拓了更为广阔的表现天地。韩、柳古文理论的最大贡献是主张创新。他们两人都主张兼收并蓄。他们都不以集众家之所长为满足,而是求自树立。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谈到去陈言的三个阶段,事实上便是由学古到创新的过程。柳宗元强烈反对剽贼前作。他们的这些理论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巨大的价值,而且对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如果从文学批评的历史发展来考虑问题的话,我们也会发现存在着一些疑问。魏晋南北朝时期注意到了不同文体的区别,注意区分文、笔之别②。萧统甚至明确地将子、史摒弃于他的《文选》之外,不列入“文”。这虽然不能认为是对文学特质的一种成熟的认识,但至少是一个开端,是“文学”观念正在发展的标志。这种发展如果能继续下去,“文学”这样一个理论范畴在我国或者能够发展到一种更成熟的形态。可惜的是,唐代古文运动起来后,这种发展也就中止了。古文家以“笔”为“文”,重新混文、笔为一,从此也就使散文理论一直停留在文章学的水平上。(摘编自罗宗强《唐代古文运动的得与失》)材料二:散文为什么被称做“古文”呢?原来古文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古代的文字”,另一个是指“古代的散文”,这是中唐时候的作家为了区别于称为“时文”的骈文,给先秦、两汉时代用散文形式写的各种文章所提的名称,后来把他们自己写的散文也叫作“古文”。至于“古文运动”,它所要提倡和学习的,则是要求恢复古代的散文,用这来反对六朝的骈文及其末流。骈文和古文的不同究竟在哪里,我们且各举一篇具体的作品来比较说明一下。先来看一篇骈文。南朝的著名作家庾信为了答谢一位王爷送马给他,写了一封《谢滕王赉马启》:某启:奉教垂赉乌骝马一匹。柳谷未开,翻逢紫燕;陵源犹远,忽见桃花。流电争光,浮云连影。张敞画眉之暇,直走章台;王济饮酒之欢,长驱金埒。谨启。再来看一篇古文。唐朝韩愈给一个去世的官员王用写了碑文,王用的儿子也送他一匹马,皇帝准许他接受这个礼物,他写了《谢许受王用男人事物状》:右,今日品官唐国珍到臣宅,奉宣进止,缘臣与王用撰《神道碑文》,令臣领受用男沼所与臣马一匹,并鞍衔及白玉腰带一条者。臣才识浅薄,词艺荒芜,所撰碑文,不能备尽事迹。圣恩弘奖,特令中使宣谕,并令臣受领人事物等。承命震悚,再欣再跃,无任荣忭之至。谨附状陈谢以闻。谨状。这两篇文章的内容同是答谢送马的,很便于比较。庾信写的文满是漂亮的词句,每句都使用了关于马的典故,其实只是这样简单的几句:“承你送给我一匹乌骝马,非常骏美而善走。今后,我可以骑着它出游和赴宴了。”可是读者如果不熟悉这些典故就无法了解它的真实含义。显然,没有高度文化修养的人,是看不懂写不来这种文章的,它是为少数特殊阶级服务的。韩愈写的古文就完全不同了,他没有用一个典故,只把自己接受这件礼物的谢意表达出来,对方很容易看懂。对照这两篇文章,可以看出骈文的空洞和做作,古文就自然、朴实得多,而它的读者对象就比较广。古文运动除了要求从形式上反对骈文对于文字的拘束限制外,还要求从思想内容上反对骈文的空虚无聊和浮华轻艳。所以古文除了有古代散文的含义,还有“古代道统”的含义。因此古文运动从形式到内容都打着“复古”的旗帜。但所说“古道”只是当时运动所需要并且经过他们改造过的儒家的“道”,不可能跟他们口头标榜的所谓古代的“道”一模一样。(摘编自钱冬父《唐宋古文运动》)【注】①“以雅易郑”是陈子昂的诗歌创作主张,意思是用高雅替换俗艳。②古人以有韵为文,无韵为笔。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古文运动的全新局面出现于中唐,而在更早之前,萧统、元结二人都使古文改革有了实质性的进展。B.柳宗元的散文虽不及韩愈文章那样能融儒、法、道等各家之长,但他的山水游记常取譬于寓言,更加形象生动、犀利有力。C.韩、柳二人能够成功倡导古文运动,既是顺应了时代需求,也与他们自身务实求真的思想、散文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密不可分。D.同样是答谢送马,庾信的《谢滕王赉马启》比韩愈的《谢许受王用男人事物状》短小,可见骈文的情感表达方式更简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朝的古文运动是对散文从形式到内容的“复古”,体现了对儒家传统思想的提倡。B.曾在历史上盛行的骈文虽然存在着形式僵化、受众不广等问题,但也并非一无是处。C.如果唐人在倡行古文时能够重视文、笔的文体之别,那么散文的理论或将得到更大发展。D.中唐作家所提倡学习的“古文”含义丰富,除指古代文字外,也指古代散文和古代道统。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中“古文运动”精神的一项是()A.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B.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韩愈《原道》)C.然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耳。(韩愈《答李秀才书》)D.圣人之言,期以明道,学者务求诸道而遗其辞。(柳宗元《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4.两则材料在帮助读者认识“古文”上起到了不同的作用,请简要概括。5.韩愈和柳宗元在“古文运动”中提倡的写作精神,对我们今天倡导优良文风有哪些启发?(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夜走灵官峡①杜鹏程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半尺多厚。天地间雾蒙蒙的一片。我顺着铁路工地走了四十多公里,只听见各种机器的吼声,可是看不见人影,也看不见工点。一进灵官峡,我就心里发慌。这山峡,天晴的日子,也成天不见太阳;顺着弯曲的运输便道走去,随便你什么时候仰面看,只能看见巴掌大的一块天。目下,这里,卷着雪片的狂风,把人团团围住,真是寸步难行!但是,最近这里工作很紧张,到处都是冒着风雪劳动的人。发电机、卷扬机、混凝土搅拌机和空气压缩机的吼声,震荡山谷。点点昏黄的火球,就是那无数的电灯。看不清天空里蛛网似的电线,只见运材料的铁斗子,顺着架在山腰里的高架索道,来回运转。我肚里饿,身上冷,跌了几跤,手掌也擦破了。算啦!到山崖下边找个避风的地方蹲上一阵,天明十点钟赶到材料厂也不迟。晚上瞎摸乱闯,跌到深谷里就把我这材料队长“报销”了!抬头看,一条小路通到绝壁上的石洞里。石洞门口还挂着布帘子。无疑,这里住着工人。我抓住树枝爬上去,钻进石洞。奇怪!石洞门口有个小孩,看来不过七八岁。他坐在小板凳上,两个肘子支在膝盖上,两只手掌托住冻得发红的脸蛋,从帘子缝里傻呵呵地向外望着对面的绝壁。我进来,他看了一眼,又朝外望着。石洞挺大,里头热腾腾的,有锅碗盆罐,有床铺。床头贴着“胖娃娃拔萝卜”的年画。墙上裱糊的报纸,让灶烟熏得乌黑。“屋里怎么没有人哪?”我一边说,一边抖着大衣和帽子上的雪。小孩扭转头,眼睛忽闪忽闪地望着我,说:“叔叔!我不是个人?”他站起来背着手,挺着胸脯站在我跟前,不住地用舌头舔着嘴唇,仿佛向我证明:他不仅是个人,而且是个很大的人。我捧住那挺圆实的脸盘说:“小鬼!你机灵得很哟!”他把我的手推开,提着两个小拳头,偏着脑袋质问:“哼!叫我‘小鬼’?我有名字呀!”他指着床上那个睡得挺香的小女孩说:“妹妹叫宝情(成),我叫情(成)渝!”不用问,这孩子像我碰到的千百个孩子一样:工地里出生,工地里成长。工人们喜欢用工地的名字给孩子命名。成渝这孩子大约生长在成渝铁路工地,那个叫宝成的小女孩,也许就出生在此处。我坐在火炉跟前,搓着手上的泥。成渝爬在我的膝盖上,问:“叔叔!明天还下雪?说呀,叔叔!明天还下?”我把那冻得发红的小鼻子按了一下,说:“天上要通电话,我一定给你问问。可是——”呵!他恼啦!一蹦起来,站在离我几步远的地方,皱着眉头,偏着脑袋,把我上下打量了一番,说:“哼,还哄我!你口袋装着报纸。报上有天气哩。”哦!他是说,每天的报纸上都登载着天气预报的消息。这小家伙精得很哪!成渝噘着小嘴巴,又坐在门口,两手托着圆圆的脸蛋,从帘子缝里望着对面的工地。我问他水壶在哪里,他也懒得说。真后悔,不该得罪这位小主人!我说:“成渝!明天还下雪,是不是你就不能出去玩啦?”他连看我也不看,说:“爸爸说,明天还下雪,就要停工哩!”我说:“你爸爸这样关心天气?他干啥工作?”他骄傲地说:“开仙(山)工!”“在哪里开山?”他努着小嘴巴,指着对面的工地。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探照灯的光带,透过飘飞的雪片,直向天空射去。顺着光带,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十名工人像贴在万丈绝壁上似的,打着炮眼,仿佛在开凿着登天的梯子。成渝说:“爸爸能看见我。爸爸说,他打炮眼呀,打炮眼呀,一扭头就看见我了!”啊!是这么回事!我鞋子上的冰雪化开了,冻得麻木的双脚开始发痛。为了取暖,我跺着脚。成渝咬住嘴唇,又摆手,又瞪眼睛。我懂得他的意思了:怕我把他的妹妹惊醒。我说:“你对妹妹倒挺关心!”他说:“妈妈说,我的印(任)务是看妹妹。妈妈回来,我就下班了!”“啊!你也天天上班!”我把他搂在怀里说,“妈妈干啥去啦?”他指了指石洞下边的运输便道。我顺着他的手望去,只见一个人站在便道旁边的电线杆子下,已经变成一个雪人,像一尊石像。看样子,她是指挥交通的。今天下大雪,路上行人和车辆都很少,她满可以回到家里歇歇,可是她屹然不动地站在那里。她可能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三个月五个月,或者是三年五载了。平素,也许她仰起头就能看见她的丈夫,也能看见她的孩子;而那攀登在山与天相接之处的丈夫,也许在擦汗水的工夫,一转眼就看见他妻子坚毅的身影和孩子小小的身材。我猜想:即使在这风雪迷茫的黑夜,工人、工人的妻子和工人的孩子,谁也看不清谁,可是他们一定能感觉到相互间深切的鼓舞和期待。我回头一看,成渝笼着手,缩着脖子,不住地打盹。我拉拉他圆胖胖的小手说:“会着凉的。上床睡吧!”成渝从睡梦中醒来,以为是他的爸爸妈妈回来了,仔细辨认了一阵,发现是我,头摇得像拨浪鼓似的说:“我不睡!我不睡!”“为什么?”他用小拳头揉了揉眼睛,说:“爸爸妈妈说,不管哪个人都要朽(守)住康(岗)位。”我把成渝紧紧地抱起来,用我的脸暖了暖他的脸蛋。然后放下他,裹紧了大衣,把帽檐往下拉了拉,出了石洞,下了山坡,顺着绝壁上开凿的运输便道,向前走去。风,更猛了。雪,更大了……一九五八年元旦写于成都(有删改)【注】①这篇小说以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修建为背景。灵官峡,位于甘肃省两当县,宝成铁路经过该地。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是一名材料队长,在顺着铁路工地走了四十多公里后,又冷又饿,决定找地方避风雪,故事由此展开。B.成渝家的石洞虽然简陋,却富有生活气息,可见成渝的父母是当地人,为支持国家建设而加入铁路修建的队伍。C.成渝和妹妹宝成名字都是他们的父母用工地的名字命名的,这样取名具有纪念意义,也体现出时代特点。D.成渝的爸爸是开山工,妈妈指挥交通,他们一家高度的责任感激励了“我”,让“我”鼓足勇气继续前行。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叙事,场景随着“我”的视线所及而不断展开,故事显得真实生动,容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B.小说意在歌颂铁路工人的冲天干劲,却只将笔墨集中于成渝一家,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有效提升了故事的可读性。C.小说在描写成渝父母时分别用了“像贴在万丈绝壁上似的”“像一尊石像”的比喻,着墨不多,但人物形象跃然纸上。D.小说在叙事中偶尔插入一两句“我”的直接抒情议论,既升华了小说的主题,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8.小说第一段大篇幅描写了铁路工地上的景象,起到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9.小说在表现成渝的形象特点时,采用了逐渐深入的方式,请简要说明。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初,文帝且崩,戒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及七国反书闻,上乃拜中尉周亚夫为太尉,将三十六将军往击吴、楚。太尉亚夫言于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食道,乃可制也。”上许之。亚夫乘六乘传,将会兵荥阳。发至霸上,赵涉遮说亚夫曰:“吴王素富,怀辑死士久矣。此知将军且行,必置间人于崤、渑厄狭之间。将军何不从此右去,走蓝田,出武关,抵洛阳!间不过差一二日。诸侯闻之,以为将军从天而下也。”太尉如其计,至洛阳。使吏搜崤、渑间,果得吴伏兵。乃请赵涉为护军。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吴攻梁急,梁数使使条侯①求救,条侯不许。又使使诉条侯于上。上使告条侯救梁,亚夫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弓高侯等将轻骑兵出淮泗口,绝吴、楚兵后,塞其饷道。梁使中大夫韩安国及楚相张尚弟羽为将军羽力战安国持重乃得颇败吴兵。吴兵欲西,梁城守,不敢西,即走条侯军,会下邑,欲战。条侯坚壁不肯战。吴粮绝卒饥,数挑战,终不出。条侯军中夜惊,内相攻击,扰乱至帐下,亚夫坚卧不起。顷之,复定。吴奔壁东南陬,亚夫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楚士卒多饥死叛散,乃引而去。二月,亚夫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楚反,凡三月,皆破灭。于是诸将乃以太尉谋为是,然梁王由此与太尉有隙。(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八》)材料二:太史公曰:绛侯周勃②始为布衣时,鄙朴人也,才能不过凡庸。及从高祖定天下,在将相位,诸吕欲作乱,勃匡国家难,复之乎正。虽伊尹、周公,何以加哉!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曷有加焉!(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材料三:周亚夫距吴、楚,坚壁不出。军中夜惊,内相攻击扰乱,至于帐下,亚夫坚卧不起。《汉史》书之,以为亚夫能持重。按,亚夫军细柳时,天子先驱至,不得入,文帝称其不可得而犯。今乃有军中夜惊相攻之事,安在其能持重乎?(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注】①条侯:周亚夫的爵位。②周勃:周亚夫之父。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梁使中大夫韩安国A及楚相B张尚C弟羽为将军D羽力战E安国F持重G乃得H颇败吴兵。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且,意为将要,与《鸿门宴》“若属皆且为所虏”的“且”意思相同。B.数,指多次,与《苏武传》“数通使相窥观”的“数”意思相同。C.“不敢西”与《登泰山记》中“汶水西流”的“西”用法相同。D.布衣,可指衣着俭朴;也因其常为古代庶人之服,借指平民。文中指后者。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七国之乱发生后,周亚夫临危受命,率大军迎击叛军,临行前与皇帝定下战略决策,为最终赢得胜利奠定了基础。B.周亚夫接受赵涉的进言,取道蓝田,经武关到达洛阳,缩短了行军的时间,起到了令诸侯感觉如从天降的效果。C.周亚夫在三个月之内平定了吴、楚叛军,他的军事才能得到将领们的普遍认可,但与梁王之间产生了隔阂。D.史学家司马迁对周勃和周亚夫的评价侧重点各有不同,但都与历史上杰出人物进行比较,给予了高度肯定。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2)亚夫军细柳时,天子先驱至,不得入,文帝称其不可得而犯。14.司马迁评价周亚夫“持威重”,而洪迈则认为周亚夫治军算不得“持重”,请结合材料一的事实,分别为二人所持观点提供支撑的依据。(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咏画障①上官仪芳晨丽日桃花浦②,珠帘翠帐凤凰楼。蔡女菱歌移锦缆③,燕姬春望上琼钩。新妆漏影浮轻扇,冶袖飘香入浅流。未减行雨荆台下,自比凌波洛浦游。④【注】①画障:画屏。②桃花浦:暗用《太平广记》中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巧遇仙女的故事。③锦缆:鲜艳华美的船索。④尾联上句用战国时宋玉《高唐赋》中楚王梦遇巫山神女的故事,下句用曹植《洛神赋》中洛水女神之典。凌波:形容女子走路时步履轻盈。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所咏为屏风上的一幅仕女图,画的是水上采菱和楼头春望的女子。B.诗中咏画却不提画作,而采用化静为动的手法,在静态基础上摹写更为生动的场景。C.颈联的“新妆漏影”“冶袖飘香”,通过妆容、服饰侧面表现女子之美。D.诗人赏画入迷,把自己想象成凌波微步的女神,与画中人同游于洛水之滨。16.《旧唐书》评上官仪的诗具有“绮错婉媚”的风格,意思是他的诗华丽秀美、和婉柔顺。请以此诗为例,谈谈对这一风格的理解。(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过秦论》中描写秦国把诸侯国的军队打得横尸遍地、血流成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2)李白《将进酒》中,“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黄河的雄伟气魄和浩大声势。(3)高三(1)班举行古诗学习分享会,张翔同学提出,“鼓”作为一种传统乐器,在唐宋诗词中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到达雅典的第二天一早,我便一头扎进A的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的知名度不仅来自它丰富的藏品,更来自那些享誉世界的石刻雕像。我在那些欧洲史上最伟大的雕像中间走来走去,发现所有雕像的眼睛都睁得很大,眉清目朗,比我的眼睛更亮!在艺术史上,阳刚时代艺术中人物的眼睛,总是B;阴暗时期艺术中人物的眼睛,多半暧昧不明。我承认,希腊人的文化很对我的胃口。我喜欢他们这些刻在石头上的历史与艺术。石头上的文化保留得最久,这些深深刻进石头里的文字与图像,顽强又坚韧地表达着人类对生命永恒的追求。①可见,②永恒是达不到的。③永恒只是很长很长的时间而已。④古希腊人已经在这时间旅程中走了三四千年,⑤而能证实这三四千年仍然是这些石头。可是如今我们看到了,石头并非C。在岁月的翻滚中,古希腊人的石头已经满是裂痕与缺口,有的只剩下一些残块和断片。在博物馆的一个展厅,我看到一截石雕男子的左臂。虽然只是这么一段残臂,却依然紧握拳头,昂然地向上弯曲着,皮肤下面的血管膨腭鼓胀,脉搏在这石臂中有力地跳动。一件古物背后是一片广阔的历史风景,历史并不因为它的残缺而缺少什么。残缺,却表现着它的经历,它的命运,它的年龄,还有一种岁月感。于是一种美出现了,这便是古物的历史美。历史美是时间创造的,所以(甲)。我们通常是看不见时间的,但如果你留意观察,(乙),比如那深幽的树洞,凹陷的老街,泛黄的旧书……它们不是全都带着岁月和时间深情的美感吗?同时,这种历史美还是一种文化美,因为古老的文化都具有悠远的时间的意味。希腊人懂得这一层美感,他们绝不会去将古物翻新或复原,因为这是历史的本来面目。珍视历史就是保护它的原貌与原状,这是希腊人给我们的启示。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句子中的“对”与文中加点的“对”,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在成功的路上,他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因此我对他表达了谢意。B.赵市长为人十分谦和,对群众的态度也非常友好。C.他对好相机的焦距,希望能捕捉到这一精彩瞬间。D.两人兴趣相投,越说越投缘,越聊越感觉对脾气。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画波浪线句子如果改为“残缺中却表现着它的经历、命运、年龄和岁月感”,句意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请简要分析。22.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中提到,希腊人保护石雕这些古物的做法就是保持其原貌,而生活中,有些事物我们又必须对其有所改变,诸如文化传承、科技发展等。“保持原貌”与“有所改变”都值得我们深思。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1.C2.D3.B4.①材料一阐述了唐朝古文运动的发展过程,读者能从中了解古文的历史背景、复兴变革及历史地位,认识到古文运动的得与失,全面且深刻。②材料二在简要阐述“古文”的含义后,又以具体作品为例进行解说,使读者对古文特性(骈文和古文的区别)的认识更加直观而准确。5.①去除形式化倾向,注重文章的实用性和思想性。②注重朴实简洁,兼顾多样化的表达方式,提高文章的艺术性。③反对抄袭前作,鼓励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④强化写作的社会责任感,使作品有助于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两则材料分析了唐代古文运动的重要性和影响。材料一强调了韩愈和柳宗元在革新文风及文体上取得的成就,强调其从形式与内容上为散文注入现代生命力。材料二则通过对古文与骈文的对比,进一步说明古文的质朴、实用及广泛的读者群。这一运动不仅是对古代散文的复兴,更是一次思想与艺术上的创新。【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萧统、元结二人都使古文改革有了实质性的进展”错误。根据材料一“除元结在技巧上有所创新外,大体没有超越汉前散体文的成就”“萧统甚至明确地将子、史摒弃于他的《文选》之外……唐代古文运动起来后,这种发展也就中止了”可知,材料中只提到元结在技巧上有所创新,未提及萧统使古文改革有实质性进展。B.“柳宗元的散文虽不及韩愈文章那样能融儒、法、道等各家之长,但他的山水游记常取譬于寓言,更加形象生动、犀利有力”错误。材料并没有对韩、柳二人的文章形式与内容优劣进行比较,且文中所说的“他的论说文除了以说理严密见长外,往往犀利有力,取譬常直接进入论旨而使思想深化;寓言以形象生动、嘲讽辛辣、思想深刻而又极其简洁著称”并非仅指他的山水游记。D.“可见骈文的情感表达方式更简洁”错误。根据材料一“对照这两篇文章,可以看出骈文的空洞和做作,古文就自然、朴实得多,而它的读者对象就比较广”可知,材料中是说骈文空洞和做作,古文自然、朴实,读者对象广,并非说骈文情感表达方式更简洁。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D.“除指古代文字外”错误。根据材料二“原来古文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古代的文字’,另一个是指‘古代的散文’,这是中唐时候的作家为了区别于称为‘时文’的骈文,给先秦、两汉时代用散文形式写的各种文章所提的名称,后来把他们自己写的散文也叫作‘古文’”可知,“古文”一词含义丰富,而中唐作家所提倡学习的“古文”不包括古代的文字。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古文运动的核心精神之一是反对形式主义,强调文章应承载道德和社会价值。A.意思为“当初我年轻又不懂事,写文章时把文辞漂亮当作工巧。到了年纪大一些,才知道文章是用来阐明道的”,强调文章应该以明道为目的,符合“古文运动”精神。B.意思为“以仁爱之心去对待一切人,就叫做仁;做事合乎人情事理,就叫做义;从仁义出发去做事,就叫做道”,韩愈在此段话中所谈不是古文写作的道理,而是在谈对儒道的理解。C.意思为“韩愈我只所以立志研究古文,不仅仅因为它的文辞好,还在于我喜欢文章中蕴含的道理”,符合“古文运动”精神。D.意思为“然而圣人的言论,是期望用来阐明道的,学习的人务必探索其中的道,不要一味追求它的辞藻”,这一观点与唐代古文运动的理念相吻合,即通过古文来阐述和弘扬儒家的道德和政治理念,反对当时流行的骈文等浮华的文风。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材料一详细叙述了唐朝古文运动的发展过程。从一开始唐人在文必须有益于世用的儒家传统思想指导下进行文风文体改革,历经陈子昂提出“以雅易郑”主张后散体写作逐渐增加,到中唐韩愈、柳宗元开创全新局面,实现了从单纯复古到创新的转变。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古文在唐朝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发展脉络,包括其兴起的背景和逐步推进的过程。通过对古文运动的阐述,读者能认识到古文的历史背景,即骈文在发展过程中忽视内容社会现实意义且形式僵化,促使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同时了解到古文在复兴变革中的特点,如文体由骈而散、文风返归质朴,韩柳古文在内容上注入对现实政治的态度从而与六朝骈文区别开来,在艺术上汲取各家之长实现创新,在理论上主张创新和兼收并蓄等。此外,还能认识到古文运动在历史上的地位,如对当时及后代的巨大影响。材料一不仅呈现了古文运动的成就,还从文学批评的历史发展角度分析了古文运动存在的问题,即混文、笔为一,使散文理论停留在文章学水平,让读者对古文运动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②材料二首先简要阐述了“古文”的两个含义,即“古代的文字”和“古代的散文”,并说明中唐作家将自己写的散文也称为“古文”,以及“古文运动”的目的是恢复古代散文反对骈文及其末流。这让读者对“古文”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了解。接着以庾信的骈文《谢滕王赉马启》和韩愈的古文《谢许受王用男人事物状》两篇具体作品为例进行对比解说。通过对比,读者可以直观地看出骈文和古文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区别。骈文满是漂亮词句且多用典故,读者需有高度文化修养才能理解;古文自然、朴实,不用典故,容易被读者理解。同时,也能看出古文在思想内容上反对骈文的空虚无聊和浮华轻艳。这种以具体作品对比的方式,使读者对古文的特性,即与骈文的区别,有了更加直观而准确的认识。包括形式上反对骈文对文字的拘束限制,内容上反对骈文的空虚无聊和浮华轻艳,以及古文具有更广泛的读者对象等特点。【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①在“古文运动”中,韩愈和柳宗元把对现实政治的态度等思想感情宣泄于文章中,给文章注入强大的生命力,使“古文”与六朝骈文不仅在文体上,而且在文风上真正区别开来。这启示我们在今天倡导优良文风时,应去除过度追求形式的倾向。比如当下一些文章过于注重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结构,却忽视了内容的深度和实际价值。我们应该像韩柳古文一样,注重文章的实用性,使其能够真正解决现实问题、传递有价值的思想。同时,不能只追求形式美而忽略了文章的思想内涵,要以有意义的内容来打动读者。②韩柳古文自然、朴实,没有过多的空洞做作。如韩愈的文章虽有儒家说理之长、法家善辩、庄子想象变幻和楚骚激越抒情等多种特点,还使用骈句使行文富于变化,但整体风格并不浮夸。这提醒我们在写作中要注重朴实简洁,避免华而不实。同时,可以学习韩柳古文汲取各家之长的做法,兼顾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如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叙事手法等,以提高文章的艺术性,使读者在阅读中既能感受到文章的真诚与质朴,又能欣赏到丰富的文学魅力。③韩柳古文理论主张创新,他们不以集众家之所长为满足,而是求自树立。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谈到去陈言的三个阶段,事实上便是由学古到创新的过程;柳宗元强烈反对剽贼前作。这对我们今天的写作具有重要启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抄袭现象时有发生,我们应该坚决反对这种行为。同时,要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前人写作经验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开拓新的写作思路和方法,为文学创作注入新的活力。④韩愈和柳宗元都是深深介入当时现实政治的杰出人物,他们通过古文表达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为社会变革贡献力量。这启示我们在写作时要强化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用文字反映社会现实、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使作品能够对社会文明的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不能仅仅为了追求个人名利而写作,要以更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智慧。6.B7.C8.①雪大风狂的恶劣天气营造出艰苦的劳动氛围,为后文人物的活动提供典型环境,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②展现铁路工地忙碌而火热的场景,烘托建设者们不畏艰难的精神面貌。9.①初见成渝,他脸蛋冻得发红,却专注地望向洞外,给人纯真、坚强的印象。②言谈之间,他抗议被轻视,反驳“小鬼”的称呼,突出天真、聪明和自尊心强的孩童特点。③随着交谈深入,成渝的内心世界逐渐展现,他关心天气对工地的影响,为父母的工作而骄傲,认真照顾妹妹,并且知道要"守住岗位",体现了在父母影响下树立起的高度责任感。【解析】【导语】这篇小说通过描绘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我”在灵官峡偶遇成渝一家的故事,展现了工地生活的艰辛和工人家庭的坚毅。以小见大的结构手法,通过成渝一家,将大建设时代里小人物的勇敢、责任感和家庭温暖刻画得细致动人。环境描写与人物互动紧密结合,刻画出一种奋斗与温情交织的场景。语言简练生动,人物之间的对话富有生活气息,使读者感受到一种质朴而深沉的情感共鸣。【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错误。文中未提及成渝父母是当地人,只说孩子在工地出生成长,父母在工地工作,无中生有。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分别用了‘像贴在万丈绝壁上似’……的比喻”错误。“像贴在万丈绝壁上似的”只是一种形象化描写,不是比喻。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①环境方面:根据原文“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半尺多厚,天地间雾蒙蒙的一片”、“这山峡,天晴的日子也成天不见太阳”,以及“目前,这里卷着雪片的狂风,把人团团围住,真是寸步难行”等描述,我们可以清晰地感知到工人们所处的天气环境极其恶劣。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工作,无疑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和挑战性。这种环境的设定,为后续故事的展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和紧张感,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到工人们的不易和坚韧。②人物塑造方面:原文中“但是,最近这里工作很紧张,到处都是冒着风雪劳动的人。发电机、卷扬机、混凝土搅拌机和空气压缩机的吼声,震荡山谷。点点昏黄的火球,就是那无数的电灯。看不清天空里蛛网似的电线,只见运材料的铁斗子,顺着架在山腰里的高架索道,来回运转”等描述,不仅展现了工人们不畏严寒、坚持工作的场景,更通过对比恶劣的环境和工人们坚韧不拔的精神面貌,进一步凸显了他们的英勇和毅力。这种环境与人物的对比描写,不仅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立体,也让读者更加敬佩和尊重这些在艰苦环境中默默奉献的工人们。【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他坐在小板凳上,两个肘子支在膝盖上,两只手掌托住冻得发红的脸蛋,从帘子缝里傻呵呵地外望着对面的绝壁”可知,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初见成渝时的情景。他纯真无邪的眼神,以及即便在寒冷中仍坚持望向绝壁的姿态,都透露出他内心的坚强与不屈。这一场景不仅塑造了成渝纯真可爱的形象,更凸显了他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与毅力。②当“我”进入石洞说“屋里怎么没有人哪”时,成渝马上回应“叔叔!我不是个人?”,并站起来背着手,挺着胸脯强调自己不仅是人而且是个“大人”,还指出“我”叫他“小鬼”不对,他有名字叫成渝,同时提及妹妹叫宝成,这一系列言行生动地展现出他的机灵劲儿,思维敏捷,能迅速对“我”的话做出反应,且语言表达清晰,给读者留下了一个天真、聪明和自尊心强的孩童特点。③他牢记父母的教导,困了也坚决不睡,坚守自己看妹妹的“岗位”,文章展现了成渝对妹妹的细心照顾和深深的爱护。同时,“他用小拳头揉了揉眼睛,说:‘爸爸妈妈说,不管哪个人都要守住岗位。’”这句话则体现了成渝在父母的影响下,对坚守岗位、尽职尽责的高度责任感。这些情节不仅展现了成渝的成熟与懂事,更凸显了他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责任感与担当。10.DEG11.C12.B13.(1)如果有紧急情况,周亚夫是真正可以任用带兵的人。(2)周亚夫在细柳驻军时,天子军队的先锋到达,未能进入军营,文帝称赞他的军队是不能够侵犯的。14.(1)司马迁观点的支撑依据:①面对梁王的求救,周亚夫不为所动,坚决实施切断叛军粮道的既定策略。②吴兵困中数次求战,周亚夫固守不出,迫使敌军因缺粮自乱。(2)洪迈观点的支撑依据:军中发生夜惊内乱,暴露其军纪不严,称不上统兵持重。【解析】【导语】这篇阅读材料主要描述了汉代名将周亚夫在七国之乱中的表现,以及后世史家对他的评价。材料一详细记述周亚夫冷静自持、审时度势的指挥策略,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材料二通过对比历史名人,给予周亚夫高度评价,强调其威重持重的风范。材料三则质疑他在军中夜惊中表现出的持重性。整体上,该文通过人物描写和历史评价,突显了周亚夫作为将领的智慧和争议。【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句意:梁国派中大夫韩安国及楚相张尚的弟弟张羽为将军,张羽竭力作战,韩安国谨慎稳重,才得以挫败吴军。“梁使中大夫韩安国及楚相张尚弟羽为将军”中,“梁使中大夫韩安国及楚相张尚弟羽”为主语,表示人物身份及名称,“为”做谓语动词,“将军”为宾语,句子成分完整,应在其后D处断开;“羽力战”中“羽”为主语,“力战”为副词+谓语动词结构,故应在“战”后即E处断开;“安国持重”中“安国”是主语,“持重”是谓语,而“乃得颇败吴兵”是整个句子的结果,故应在“重”后即G处断开。故应断于DEG处【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A.正确。句意:文帝将要去世时。/你们这些人都要被他俘虏了。B.正确。句意:梁王多次派使者向条侯周亚夫求救。/多次互相派遣使者窥探观察(对方情况)。C.错误。“不敢西”的“西”为方位名词作动词,意思是向西进军,《登泰山记》中“汶水西流”的“西”为方位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向西,二者用法不同。句意:不敢向西进军。/汶水向西边流。D.正确。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缩短了行军的时间”错误,原文“间不过差一二日”的意思是“中间不过相差一两天”,指绕行的时间只是稍长一点,不是缩短。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缓急”,紧急情况;“将”,指统帅将领。(2)“军”,名词作动词,驻军;“先驱”,军队的先锋。【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1)司马迁认为周亚夫“持威重”的意思是他能够在危急情况保持威严稳重。而在材料一第二段中,他遇事临危不乱的表现都可作为司马迁的论据。①比如,根据材料一原文“吴攻梁急,梁数使使条侯求救,条侯不许”“上使告条侯救梁,亚夫不奉诏,坚壁不出”可知,当他与景帝确定好作战方略后,不论是梁王请求,还是景帝命令,他都不为所动,坚决实施切断叛军粮道的既定策略。②而根据材料一原文“吴兵……会下邑,欲战。条侯坚壁不肯战。吴粮绝卒饥,数挑战,终不出”可知,当吴兵困中数次求战时,周亚夫仍坚守谋略固守不出,迫使敌军因缺粮自乱,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2)而洪迈则认为周亚夫治军算不得“持重”,则是基于《史记》中曾经记载的汉文帝劳军的相关事件依据。他认为,“亚夫军细柳时,天子先驱至,不得入,文帝称其不可得而犯”,也就是说,作为周亚夫,他的军队不论遇到什么情况,都应该临危不惧才对。但材料一中却出现了“条侯军中夜惊,内相攻击,扰乱至帐下”的相关记载,因此洪迈认为周亚夫并不如汉文帝和司马迁称赞的那样稳重。参考译文:材料一:当初,文帝将要去世时,告诫太子说:“如果有紧急情况,周亚夫是真正可以任用带兵的人。”等到七国反叛的消息传来,景帝就拜任中尉周亚夫为太尉,率领三十六位将军前往攻击吴、楚联军。太尉周亚夫对景帝说:“楚兵剽悍敏捷,与他们正面交锋很难取胜,希望弃梁国不救,断绝吴、楚粮道,这样才可能制服吴、楚。”景帝允许了。周亚夫乘着驿站的六辆马车,准备去荥阳与大军会合。走到霸上,赵涉暗中劝说周亚夫:“吴王一直很富有,早就收买了一批甘愿为他献身的刺客。现在得知将军将去前线,必定会在崤山、渑池之间的险要地段安排刺客对付您。将军为什么不从此处向右走,经过蓝田,出武关,抵达洛阳!中间不过差一两天。参与叛乱的诸侯王听到了,会认为将军是自天而降呢!”太尉按照他的计策行事,到达洛阳。派官吏搜索崤山、渑池之间,果然抓住了吴国的伏兵。周亚夫就向景帝奏请,让赵涉担任护军。太尉周亚夫领兵向东北到达昌邑。吴军猛烈进攻梁国,梁王多次派使者向条侯周亚夫求救,周亚夫不答应。梁王又派使臣向景帝告状。景帝派使臣命令周亚夫援救梁国,周亚夫不执行皇帝诏令,仍坚守营垒不派军队出战,却命令弓高侯韩颓当等人率领轻骑兵,奔袭淮泗口,断绝吴、楚军队的后路,堵塞吴、楚的粮道。梁国派中大夫韩安国及楚相张尚的弟弟张羽为将军,张羽竭力作战,韩安国谨慎稳重,才得以挫败吴军。吴兵想向西进攻,梁军据城死守,使得吴军不敢向西进兵,就前来进攻条侯周亚夫的军队,两军在下邑相遇,吴军急于求战。条侯坚守壁垒不肯交战。吴军粮道断绝,士卒饥饿,多次挑战,周亚夫始终不应战。周亚夫的军营中夜间突然惊乱,内部互相攻击,甚至闹到了周亚夫的大帐附近,周亚夫坚持躺着不起。过了一会儿,就恢复平静了。吴军向汉军营垒的东南角调集军队,周亚夫却命令营中加强对西北方向的防御,不久吴、楚的精兵果然从西北方向突袭汉营,不能攻入。吴、楚军队中有许多士卒饿死或者背叛离散,吴王就领兵撤退。二月,周亚夫派出精锐军队追击,大败吴、楚军队。吴、楚叛乱,总共三个月,全部失败灭亡。于是将领们才认为太尉周亚夫的计谋很正确,但梁王刘武从此与周亚夫有了矛盾。材料二:太史公说:绛侯周勃当初为平民时,是个粗俗朴实的人,他的才能不超过一个普通人。等到他随从高祖平定天下,居处将相的尊位上,诸位吕氏想作乱,周勃匡救国家危难,使国家恢复刘氏正统。即使伊尹、周公,又怎么能超过他呢!亚夫用兵,保持威严稳重,坚韧不拔,就是穰苴这样的名将在世又怎么能超过他呢!材料三:周亚夫抵抗吴、楚联军时,坚守壁垒不出兵。军营中夜晚发生骚乱,士兵内部相互攻击造成混乱,甚至闹到他的营帐之下,周亚夫仍然坚持不动、安然躺卧。《汉史》记载了此事,认为周亚夫用兵老成稳重。据考查,周亚夫在细柳驻军时,天子军队的先锋到达,未能进入军营,文帝称赞他的军队是不能够侵犯的。如今竟然发生军中夜晚惊扰相互攻击的事情,那么他的稳重又体现在哪里呢?15D16.华丽秀美方面:①景物描写华丽。首联用词色彩鲜明,“芳晨”“丽日”“珠帘翠帐”等词描绘出华丽的场景。②人物描写华丽。颔联中“蔡女”“锦缆”等句展现女子的高贵华美形象,颈联更是从妆容和服饰上展现女子的华丽。③用典华丽。尾联用巫山神女和洛水女神的典故,增添文化底蕴与华丽之感。和婉柔顺方面:①情感表达和婉,以欣赏赞叹的口吻描绘女子和景色。②画面氛围柔顺,自然景色与女子活动等都处于优美和谐的情境之中。【解析】【导语】上官仪的《咏画障》通过绚丽的词藻描绘画中仕女的优雅动态及环境,蕴含丰富的色彩和美感。诗句将静态画面化作梦幻般的春日景象,呈现出唐诗特有的华丽与柔美风格,生动再现了诗人赏画时的感悟与联想。【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把自己想象成凌波微步的女神,与画中人同游于洛水之滨”错误,尾联诗人将画中的女子与巫山神女、洛水女神相比,旨在突出画中女主人公惊人的美丽,而不是诗人把自己想象成凌波微步的女神与画中人同游。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语言和艺术特色的能力。华丽秀美方面:①景物描写华丽:诗的首联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画面。“芳晨”“丽日”展现出清晨的芬芳与阳光的明媚,“桃花浦”让人联想到桃花盛开、波光粼粼的水边美景。“珠帘翠帐”则是用华丽的装饰来描绘凤凰楼,色彩鲜明,给人以视觉上的华丽之感。②人物形象华丽:诗中刻画的女子形象尽显华丽。颔联中“蔡女”“燕姬”本身就带有一种美丽女子的意味。“锦缆”突出了船只装饰的华美,女子一边划船一边唱歌;“琼钩”也是精致的装饰,体现了女子的高贵。颈联更是从妆容和服饰上展现女子的华丽。“新妆”在光影下更显精致,“冶袖”散发香气,“轻扇”和“飘香”等细节都让女子的形象充满华丽之美。③用典华丽:尾联运用了战国时宋玉《高唐赋》中楚王梦遇巫山神女的故事和曹植《洛神赋》中洛水女神的典故。这些典故的运用,不仅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而且将画中的女子与神话中的神女相类比,使诗歌在内容上更加华丽,提升了诗歌的艺术境界。和婉柔顺方面:①体情感表达和婉:整首诗在赞美画屏中的女子和景色时,情感是柔和的。诗人没有强烈的情感起伏,而是以一种欣赏、赞叹的口吻来描绘。比如在描写女子的活动时,“蔡女菱歌移锦缆,燕姬春望上琼钩”,只是平和地展现女子的划船唱歌、凭栏春望等行为,没有激烈的情绪表达。②画面氛围柔顺:诗中营造的氛围是柔顺的。从芳晨丽日的自然景色,到女子的优雅活动,再到与神话中神女的类比,整个画面给人一种柔和、优美的感觉。没有冲突和紧张的情节,无论是桃花浦的美景,还是凤凰楼中的女子,都处于一种和谐、柔顺的情境之中。17.①.伏尸百万②.流血漂橹③.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④.奔流到海不复回⑤.箫鼓追随春社近⑥.衣冠简朴古风存(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漂、橹、箫、鼙、霓。18.A举世闻名/闻名遐迩;B炯炯有神;C坚不可摧/完好无损/完好无缺19.D20.语句①修改为:然而/可是。语句⑤修改为:而能证实这三四千年的仍然是这些石头。21.①原句用多个逗号让句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