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进制计数法》教学设计_第1页
《十进制计数法》教学设计_第2页
《十进制计数法》教学设计_第3页
《十进制计数法》教学设计_第4页
《十进制计数法》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千亿

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和类推迁移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掌握十进制计数法,初步认识亿以上的数。

三、教学难点:掌握十进制计数法。

四、教学内容:

(一)复习旧知。

1、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12、……都是

()O

2、一个物体也没有,用()表示。0也是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

(),()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二)什么是十进制计数法?

1、师:你现在知道了哪些关于十进制计数法的知识?

各小组到黑板上展示。

2、学生展示数位顺序表,其他同学评价交流。

3、师着重引导学生理解:

①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②数位与计数单位的区别。

4、你们还有什么疑难问题吗?

(三)、练习巩固。

1.填一填

①一百亿有()个十亿,()个百亿是一千亿。

②从个位起,第()位是万位,第()位是亿位。

③和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是()和()。

④一个数由7个十亿、5个百万、2个百组成,这个数是()。

2、判断题。

①每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十。()

②和千万位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是亿位和百万位。()

③一个数的最高位是百万位,这个数一定不会小于一百万。()

④自然数都比。大。()

(四)、课堂总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探究理解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与反思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反馈预习

通过前面的学习了我们知道了在小数末尾添上或去掉0可以改变原小数的

计数单位,但并不能改变它的大小。这是什么知识?

课前思考题:“在数字不变的情况下,要想改变68.32的大小可以怎么

办?"谁说说你们的想法?

反馈:1、改变数字的顺序。2、不改变数字顺序,可以移动小数点的位

置。

板书:小数点位置的移动

在数字不变的情况下,要想改变68.32的大小有几种办法?

今天就来研究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关于这个内容你想了解什么?

“移动的方向、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移动与变化的关系。”

(教师板书:35.673.567356.73567比较大小.

订正后提问,这四个数有什么相同特点?(数字及排列顺序一样.)有什么

不同?(小数点位置不同,大小不同.)

教师小结:可见小数点的位置直接影响到小数的大小.那么,小数点的位

置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一起研究.)

板书课题: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

二、探究规律

1、我们先来研究小数点移动的方向。

小组合作:

1、移动小数点的位置改变原小数的大小,并将移动的方向和得到的结果记

录下来。

2、说说小数点移动的方向与原小数大小变化有什么关系?

反馈:

(-)

点右移68.32~683.2:扩大

点右移68.32—6832:扩大。

点左移68.32〜6.832:缩小。

点左移68.32~0.6832:缩小。

(二)

小数点向右移动,原小数扩大。

小数点向左移动,原小数缩小。

评价一下哪组写得好?

再说说发现的规律

数小数点原数

缩小左移.右移扩大

我们通过动手操作,研究出了小数点移动的方向与原小数大小变化关系?

小练:能根据要求手势表示小数点移动的方向吗?

左移、右移〜原数(扩大、缩小、缩小、扩大、)

看老师手势说说原数变化:原数扩大、原数缩小、

哪组来给其它组出手势,同学判断。

2、把0.009扩大,手势表示?

知道原数扩大后可能是多少吗?

0.09、0.9、9、

你们得出的三个数一样吗?

都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却得到了不同的三个数,有什么想法吗?

右移一位、右移两位、右移三位、

你们又有什么发现了?

移动的位数不一样,原小数大小变化也不一样。

原小数的大小变化既与小数点移动方向有关还与小数点移动位数的多少有

关,我们继续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分页代码

可以借助什么单位研究?米

各组有这样一组等式和刚才填写在数位表下的数两种学具,请你们组选择

一种学具

研究:小数点向右移动的位数与原小数扩大的倍数有什么关系,小数点左

移?

反馈:

1、填空0.005米=(5)毫米

0.05米=(50)毫米

0.5米=(500)毫米

5米=(5000)毫米

反馈:

右移一位〜扩大10倍50毫米是5毫米的10倍

右移两位〜扩大100倍500毫米是5毫米的100倍

右移三位〜扩大1000倍5000毫米是5毫米的100倍

谁再说说小数点右移的原数的变化规律?补充左移规律并举例

板书:

原数小数点原数

缩小左移.右移扩大

1/10一位10倍

1/100两位100倍

1/1000三位1000倍

有用数位表研究的吗?

演示说明:当小数点右移一位时原数数字所在位置都向左移一位,所以原

小数扩大10倍。

他们组用数位表不仅发现规律还说明了原因。

能说说我们用计数单位和计量单位两种学过的知识发现的这个规律吗?

是缩小由什么决定?移动的方向

移动的位数决定什么?倍数。

三、巩练:

1、填表

原数分别扩大10倍扩大100倍缩小到它的1/10和缩小到它的1/100

47.2811.2

2、填空

(1)把6.2扩大倍是62。

(2)把59缩小到它的()是0.59。

(3)0.28去掉小数点得(),原数扩大了()倍。

(4)73.21变为0.7321,原数就()。

3、判断

1、0.8的小数点向右移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到了它的1/1000()

2、3.69扩大1000倍是36.9。()

3、把一个数缩小到它的1/10,就要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

4、观察三个数,你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吗?

3.8380.038

看来今天你们收获不小,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收获。

知识、方法操作、旧知识、

你对今天的学习满意吗?能给自己打个分吗?

原数扩大还是缩小由什么决定?

移动的方向移动的位数决定什么?

还有问题吗?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复习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

2.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比较大小,省略亿、万后面的

数。

3.结合练习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省略亿、万后面的数。

教学关键:

以练习的方式来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数位顺序表

1.让学生回忆一下亿以内数的数位,并指名同学背诵。

2.在黑板上挂数位顺序表,问:你们还记得如何分级吗?

生:从个位到千位为个级,万位到千万位为万级。

3.师:个级表示有几个什么?万级表示有几个什么?亿级表示有几个什

么?

4.师:我们还知道每两个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5.讲评练习有关这方面的练习。

二、复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亿以内数的读法,那么在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

题?

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

生:第一步要分级,用逗号或虚线隔开,从高位往低位读起。

2.亿级、万级和个级的读法有什么不同。

如:40052136(四千零五万二千一百三十六)

108430052019(一千零八十四亿三千零五万两千零一-b九)

师:亿级多了一个亿字,万级多了一个万字。

3.复习中间和末尾有零的读法。

①每一级的末尾有零。

如:7890000读作:七百八十九万

4500000000读作:四十五亿

师:每一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②中间和末尾有零的情况。

如:40052136读作:四千零五万二千一百三十六

143508710532一千四百三十五亿零八百七十一万零五百三十二

师:零放在什么位置要读?

生:每一级前面和中间的零都要读。

师:中间两个零或多个零要怎样读呢?

生:都只读一个零。

4.请同学把读法的法则在总结一遍,然后全班读一遍加深印象。

三、复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亿以内数和亿以上数的写法,那么在写的时候要注

意什么问题?

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

生:第一步要判断最高位是那一位,从最高位写到最低位。

分页代码

七千万零五百(70000500)

2.师:每一级的末尾没有单位时该怎么办?谁举一个例子。

生:每一级的末尾没有单位时应该用零占位。如:五百二十一万(521

0000)

3.师:是不是读零的地方都写一个零?七千万零五十。(70000050)

生:要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往下写,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如:六百万八千(6008000)

4.请同学总结写法,个别请,这里比较简单,可以请中等的学生回答。

四、比较大小

师:在比较大小的时候,我门应该怎么做?第一步?有几种情况?

生:第一步分级。

师:如果数位相同和不同怎么办?

看题目:208090>200809

生:数位相同时,要从最高位比较,如果最高位相同,就一步一步的往下

比,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生肯定,如果学生回答不完整,可以请同学补充。

如:1900<2万

师:如果碰到这样的数时,应该怎么办?

生:可以先把2万化成阿拉伯数字。

师:然后在按照比较的方法。

如:3458<123456

生:数位不同,只要看数位多的数,那个数就大。

五、省略“亿"''万”后面的尾数

1.整亿整万的数。

如:4700000=470万12700000000=127亿

师:这样的数要怎样省略?

生:整万的数要省略四个零,后面加一个万字,整亿的数要省略亿后面的

八个零,加一个亿字。

2.求近似数

如:12924800p1292万272000000n3亿3507200000^35亿

师:求近似数要怎么求?

生:省略万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位上的数,然后省略后面的数,加一个万

字。

省略亿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万位上的数,然后省略后面的数,加一个亿字。

在这里要重点强调整数和近似数是不同的,要注意符号。

六、总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回去好好复习。

一、教学目标

1、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商不变的规律,并

在此基础上探讨商随除数(或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通过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和数学表达能

力。

3、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

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和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

难点:理解和运用商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想介绍三位朋友给大家认识?你们想知道它们是谁吗?你看

(播放课件:第一幅,动画出现三个小王子并分别自我介绍(被除数、除数、

商);第二幅,出示除法王国的城堡,商说:“这就是我们的城堡,你们想进

去吗?”(想)接着说:但必须要过三关才能进入我们的城堡,你们有信心通

过吗?)

生:有。

2、探究新知,除数不变规律

师:课件出示一个小公园周一到周三卖出门票的记录表,请把表填完整。

总价/元

16

160

320

单价/元

8

8

8

门票张数

分页代码

8、更上一层楼

根据每组题的第一题的商,写出下面两题的商。

9、结束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呢?(师生交流总结)

板书:

被除数不变规律

除数不变规律

商不变规律

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商就除以几或乘几。

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商也乘几或除以几。

被除数和除数都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平行、成角透视消失规律,并学会初步运用此规律

进行美术创作的方法,为表现优美的校园风景画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理解平行、成角透视消失规律。

教学难点:

透视规律的运用。

教具:

直尺、彩色粉笔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师述:同学们,我们天天生活在校园中,你对我们校园有哪些美好的印象

呢?假如让你把自己的感受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你想站在哪个位置?选择

哪些场景来表达你的感情呢?(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小结:同学们很有条理地描述了自己设想的画面,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在

一张平面的纸上画出这么多有层次的、立体的景物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讨

论这个问题。

活动二

步骤一:引出透视现象

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留心观察过吗?当我们站在宽阔的马路上,放眼往

远出望的时候,马路两边的景物会产生什么现象呢?(学生分小组进行回忆、

讨论、互相补充回答)

师小结:同学们各抒己见,回答得很好,我们看东西时产生的这种近大远

小的现象叫透视现象,那么我们画风景画时运用什么方法表现景物的空间感的

呢?(学生齐答: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步骤二:探索“平行透视”消失规律

师问:我们课本上介绍了哪两种透视现象?(生答:平行透视和成角透

视)

师问:平行透视有什么消失规律?(组织学生根据彩图及辅助图进行讨

论,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向有疑难问题的学生提示,讨论结束

时,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步骤三:探究“成角透视”消失规律并加以运用

师问:平角透视有一个消失点,那成角透视呢?

教师组织学生根据彩图“日云宾馆”及辅助理解图进行讨论,(教师巡

视,指导学生用铅笔、直尺延长彩图的楼层线,验证自己的答案)

师问:成角透视有几个消失点?(生答:两个)

师师范:教师在黑板上假定出视平线、中线及楼层的高度,用彩色粉笔板

演课本上的“成角透视消失点”理解图,使学生加深理解。

师问:现在,我们将6页中间的辅助图改画成一座6层楼房,怎么画呢?

(教师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在黑板上画,其他小组讨论后用铅笔、直尺画在书

上,教师巡视,分组指导,指导时抓住成角透视的消失规律,让学生明白,即

使有千个楼层,,每个楼层的延长线总会消失在两边的消失点上)

步骤四:巩固新知识

师问:第7页上两副学生作业中哪些景物运用了成角透视,哪些运用了平

角透视?(生互相补充回答)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透视的理论知识,下一节课我们将把这些

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表现我们美丽的校园。

作业:

课下观察楼房、马路及两边树木的透视变化。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七册第二单元《画角》。

教材分析:本教材是在学习了量角器使用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使学生认

识到量角器不光能量角,而且还能帮助我们画角。

本班情况及学生特点分析:本班有学生51名。班上学习风气比较正,大多

数学生能自觉学习,只有三名学生因年龄小、习惯差有些吃力,学生合作意识

比较强。

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教学重点: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难点:在使用量角器画角时,内外圈不分。

设计思路:通过回忆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激励学生,量角器不光能量角,

还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画角,你们愿意试试吗?自然地过渡到今天的知识点。之

后给学生宽松的环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有用的技能和方

法。同时边画边说基本步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

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学生任意画角,并量出自己所画角的度数。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2、展示量角中读错的度数,巩固量角方法,引起学生注意

二、新课学习

1、师:刚才画的角度数不一,小组能不能想办法让组内每个同学所画角的

度数都相等?

师巡视,发现:有的小组同学没有按要讲求去做,仍“各自为政”,自画

自角。

2、教师再次强调要求:

个别小组:在组长建议下,画相同度数的角:35度、50度。但画的方法不

一,且部分同学方法错误

大多组:由小组同学发现直接用三角板画比较快,统一采用此方法。

3、画角方法

(1)以40度为例:

生1:错误画法

生2:展示正确画法!

纠正画角中的问题:

A.点顶点。

B.画其中一条边。

C.确定另一条边另一条边如何确定?自学书本:P29页

(2)展示借助三角板画角的方法

4、小组再次画同样的角

要求:不画直角、平角、周角这类特殊角

分页代码

5、巩固练习:

画出下列度数的角:70度110度

三、在教师要求下画角:

1、画60度角(你想怎么画?)

(一般会出现有的用三角板画,有的同学用量角器画。)说一说,哪种更

方便。

2、画75度角(你想怎么画?)

(一般会出现有的用三角板画,有的同学用量角器画。)说一说,哪种更

方便。画150度角呢?

3、画15度角

在发现用两个三角板拼不出来后,学生们都用量角器画角,只有一个学生

采用展示量角器画15度角的方法。

展示用三角板“减角”的方法画。

4、画100度角

看到100度角很多学生采用三角板拼的方法,短暂时间后放弃三角板用量

角器画。

师:三角板只能拼(减)特殊角,很多角需要用量角器画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同桌互说。

五、课堂作业:书29页2、3题。

六、板书设计:

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①画一条射线,中心点对准射线的端点,0刻度线对准射线(两合);

②对准量角器相应的刻度线点一个点(找点);

③把点和射线端点连接,然后标出角的度数(连线)

一画射线,二重合,三找点,四连线,标出角度,再检验。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线与角的起始,也是今后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的重要前

提,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直线、线段与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

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

直线、线段与射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让学生体会它们之

间的区别与联系。最后通过智勇大闯关,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三种图形特征的

印象。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对线的感知基础,因此动手画一画可以做到知识的衔接

和过渡。学生通过、画一画、找一找、看一看、读一读以及交流活动来学习直

线、射线和线段的特征,但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较难理解,学生可能不能完

整准确的表示出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因此,这些都是我上课要着重强调的

地方。

教学目标:

1、借助实物情境,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并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

系。

2、会用字母正确表示线段、射线和直线。

3、会数简单图形的线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线。(课件展示图,板书课题

线)

师:请同学们在这张纸上画一条你最喜欢的线。(生画线,师巡视,收集

有特点的线)

(展示:直的线,弯的线,虚的线)

师:你们画的什么线?赶快高高地举起来我们大家看看,恩,同学们有的

画的直的线,有点画的虚的线。这节课我们不研究曲的线,我们只研究直的线

(板书:直的线)

二、探究活动、获取新知(探究三种线的特征,了解它们的区别于联系)

(一)认识线段的特点

1、你能在你身边找一条直的线吗?生找线、交流。

2、你们还找到了哪些直的线?和同桌分享。

3、找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呢?(直直的,都有两个点)

4、数学上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板书:2个端点

5、像这样有两个端点直的线就是线段。

(二)认识射线的特点

1、生活中有没有一种线只有一个端点呢?

2、生找生活中的只有一个端点的线:灯射出的光线、太阳光

3、展示老师到的只有一个端点的线:手电筒实物演示,多媒体展示灯光。

4、找、指出它们的一个端点在什么地方?

5、另一端呢?观察了解另一端无线延伸。强调向一端无线延伸。

6、像这种有一个端点,另一端无线延伸的直的线就是射线

(三)认识直线的特点

1、有没有一种线没有端点呢?

2、生说出直线,它有什么特点呢?

3、没有端点,两端可以无线延伸

分页代码

4、多媒体延伸金箍棒变长。进一步理解无限延伸。

(四)了解三种线可否度量的特点

1、这三种线你最喜欢哪种线?为什么?

2、那我给你一把尺子,你能量出它的长度么?

3、线段可度量,直线和射线不可度量。

(五)小结:三种线的特点。

(六)自学线的读法,并了解三种线的联系

1、打开数的16页自学读一读,会读后,读给同桌听

2、读,重点明白射线只有一种读法,从端点读起。

3、了解它们的联系,线段和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

三、闯关联系,巩固新知

课件出示智勇大闯关练习:

第一关:猜谜语,打一线的名称。

1、有始有终(线段)

2、无始无终(直线)

3、有始无终(射线)

第二关:他们谁说对了?

1、小华说:我画的线段长5厘米。

2、小红说:我画的射线长7米。

3、小李说:我画的直线长6分米。

第三关: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从老虎山到狐狸洞有许多条道路,哪条路最短?(小结:两点间

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四:拓展创新,感知新知

第四关:试一试画直线。

1、过一点画直线

学生动手画直线

体会: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直线。

2、过两点,画直线。过两点可以画出多少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

线。

第五关:数线段(让学生能够有顺序地,有规律地数线段)。

五、全课小结

研究到这,李老师真的很佩服我们班的同学,通过自己的研究,知道了线

的这么多知识,我们回忆一下,今天我们认识了线的哪些知识?关于线的知识

还有很多很多,这很多的知识正等着我们去研究,去探索,在以后的学习中老

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努力?!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煎饼这一问题的研究,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用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

问题中的作用。认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2、让学生经历操作、合作、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观

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择优求简的能力。

3、通过各种数学活动,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

探究,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带来的喜悦。

教学重点:

能在情境中理解并学会煎3张饼的最优方案,经历运用运筹数学方法思考

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煎3张饼所用的最少时间的方案,探究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方案。

教学过程:

一、呈现情境,初步感知:

1、谈话引入:

提问:同学们吃过煎饼吗?你知道煎饼是怎么煎的吗?

引导学生用手掌的正反面演示

2、呈现部分主题图:

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了什么有关煎饼的信息?

强调:煎两张饼要用多长时间?

师:同时煎两张饼比一张一张地煎要节省时间(板书:节省时间)

3、引导并揭示课题:

看来煎饼时也是有学问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煎饼中的数学问题吧!

二、初步探究

1、呈现完整主题图

(1)引导:你认为煎三张饼可以怎么煎?

引导生说想法并尝试用手掌演示

(2)自己的手掌不够,促使产生合作需要:师生合作或同桌合作

(3)合作探究:3张饼可以怎样煎?

2、合作演示,比较想法:

(1)学生演示说明想法,注意全体学生倾听

(2)引导讨论比较:怎样安排更节省时间?时间省在哪里?

(3)初步认知:合理安排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板书)

分页代码

三、深化探究,形成认知

1、引导:你认为煎几张饼时也要像这样只安排?

(1)猜测

(2)选单数与双数各一个进行研究

引导:前面可以先怎样煎?剩下几个饼时再用煎三个饼的方法呢?

(3)学生以煎饼张数尝试边动作演示边叙述:教师板书呈现

注意:点出关键并质疑:煎单数、双数张饼的煎法。

(4)以同桌为单位任选一个数字再验证,后汇报

2、师生一起完成10以内的情况分析并板书

引导:观察这些情况,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呢?

3、观察结果,明确规律:

4、再次强调:合理安排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四、拓展与应用

1、挑战:如果全班每人吃一张饼,那怎样安排?要多少时间?

2、安排炒菜问题:

先让学生观察找出题目中的条件,再考虑怎样安排可以让每位顾客都能最

快吃到菜?

3、出示教学楼图,让学生安排怎样让二到五楼的学生班级做操后都能尽快

回到教室(两个楼梯口)?

4、课外延伸: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对运筹的推广

五、结语:

这节课我们通过研究学会了在解决问题时怎样合理安排、节省时间、提高

效率的数学方法,如果在生活生产中遇到了问题,我们要像华罗庚爷爷一样把

知识应用起来,这样不仅可以帮助自己,还能帮助别人更好地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会整理简单的数据,会看简单的统

计表和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体验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

的数据分析。

4、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细心观察的

良好学习品质。

(二)教学重点: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参与探索斜面与地面成怎样的角度时物体滚得最远的实验活动,

进行收集整理数据、求平均数、角的测量等数学知识和方法的综合应用,体会

数学的应用价值。

2、让学生感受做实验是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

度,进一步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探索斜面与地面成怎样的角度时物体滚得最远的实验

教学法互助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出示教科书第28页的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这两幅图的意思、。

2.提问:你能举一些像上面的例子吗?

3.谈话:同学们说得不错,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物体

在斜坡上会很快向下滚动。斜坡上有个斜面,斜面是最简单的机械之一,人们

常常利用斜面来达到省力的目的。你知道斜坡与地面成什么角度时,物体滚动

得远一些吗?

二、师生合作,示范实验方法

1.谈话:请两名同学与老师合作实验,并演示给同学们看。

实验的步骤和方法:

(1)搭一搭。

⑵滚一滚。

(3)量一量。

让一个学生用30〜50厘米的木板在地面上搭出一个斜坡,使斜坡与地面的

角度为30度(利用三角尺获得这个度数),再用一个圆柱形物体(如胶带圈)轻轻

放在斜坡顶上,让它自动地往下滚,等物体停止滚动后,从木板的底部开始量

出物体在地面上滚动的长度。

2.反复做几次这样的实验,记录每次量得的长度。

木板与地面的角度:30度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数

物体滚动的长度

三、分组实验,探索交流

每8人一组,按刚才师生合作的实验方法和步骤进行。边实验边填实验报

告单上的表格。

1.让学生用木板和地面成45度和60度的斜面依次做实验,分别得出数

据,填入实验报告单上的表格中。然后让学生比较每次求得的平均数。

木板与地面的角度:45度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数

物体滚动的长度

木板与地面的角度:60度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数

物体滚动的长度

2.谈话:我们已经做了三次实验,斜面与地面的夹角分别是30°45°和

60°,比较一下你们求出的平均数,在这三种斜面中,哪一种物体滚得比较

远?(学生会发现夹角成45°时滚得比较远)那么能不能断定斜面与地面夹角成

45°时物体滚得最远呢?(不能)下面应该怎样继续做实验来探讨结论呢?在小组

内讨论,形成实验方案。让小组代表发表意见。

谈话:同学们的意见是再做两次实验,一次让斜面与地面的夹角介于

30°〜45°之间,另一次让斜面与地面的夹角介于45°〜60°之间。你们就利

用下面的表格(如果不够用,自己再画几张)继续做实验吧。

木板与地面的角度:(度)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数

物体滚动的长度

完成实验后,分组讨论:根据实验得到的数据,比较每次求得的平均数,

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3.让各小组汇报本组的发现。学生的发现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找到了另一

个滚得更远些的斜面与地面夹角,另一种是45°仍是滚得最远的斜面与地面夹

角。针对这两种情况提问:现在能不能断定斜面与地面夹角是XX度(或45°)

时物体滚得最远呢?还应该怎样继续实验。

谈话:如果感兴趣,可以课后继续做实验。有的同学可能会觉得太麻烦,

搞科学实验就是不能怕麻烦,有时要经过几百次甚至几千次的实验才能得出结

论。可能有的同学要问:到底斜面与地面夹角是多少度时物体滚得最远呢?在等

你上到高中,在物理课上或许能解决这个问题。不过现在你可以把自己的实验

结论告诉别人,为了更科学些,最好在你说的度数后边加个“左右”,例如

38°左右。

四、阅读“你知道吗”

教学内容:

课本66页例5,“练一练”和练习十二第五〜七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索分数大小比较方法,会正确地进行分数大比较。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经历分数大小比较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

较、抽象、概括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主学习和思考的习惯;在自主探索、合作交

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掌握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地选择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以旧引新。

1、比较下列分数大小(课件)学生回答后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掌握了分母相同或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比较方法,

你们敢挑战新的知识吗?(板书课题一一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安徒生童话》吗?有两位小朋友小芳和小明特别

喜欢看这本书,想知道他们看的情况吗?

2、多媒体出示例五情境图片。引导观察并说出从图片上你们知道什么。

3、让学生分析小芳和小明的话,交流讨论后得出:要知道谁看的多只要比

较什么就可以了。

三、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继续教学例5

(1)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分数大小比较方法。

(2)组织交流后汇报结果。

生1:我画图比较

3/5

4/9

3/5)4/9

生2:与1/2进行比较。

因为:3/5>1/2

4/9<1/2

所以:3/5〉4/9

生3:化成小数比较。

3/5=0.6

4/9=0.4444..........

所以3/5>4/9

生4:通分比较。

3/5=27/454/9=20/45

因为27/45>20/45,所以3/5>4/9。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都能比较出4/9和3/5的大小。

分页代码

集体评议:那一种方法比较适用。师生共同讨论后得出:

画图方法比较麻烦、与1/2比较有局限性、化成小数比较复杂,有时计算

比较烦琐、通分的方法可以适用于任何两个分数。

师追问:通分的目的是什么?那么同分母分数怎样比较大小?

2、教学练一练

(1)多媒体出示题目

(2)师问:先通分再比较大小,你会吗?

(3)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讲评。

(4)小结:先通分再比较是分数大小比较的最基本的方法。

四、巩固新知、提高深化。

1、完成;练习十二第五题。

(1)、学生独立完成。师鼓励学生用合适的方法比较分数大小。

(2)、集体评议、指导方法。

2、完成练习十二第六题。

(1)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想的?在小组里说一说。

(2)反馈。让学生说出比较方法后集体评议。

3、完成练习十二第七题。

(1)媒体出示题目,引导学生弄清题意。

(2)指导方法,让学生明白该题是比较什么。

让学生各抒己见,集体评议。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谈谈自己的体会。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方法就是实行

“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

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

生。

【问题的提出】

对“三角形的内角和”传统的教法是:在理解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后,教

师提出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之后,教师让学生

拿出印有虚线折横的三角形,按课本上的折法开始操作,并组织学生交流,讨

论。

再在教师的一步步启发下,得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正好可组成一个平角,

从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上述教学中,学生既有操作,又有交流,应该说较好地学习了新知识,但

细想每一步活动都是在教师的“指挥”下按部就班进行的,这样的教学形式上

是热闹的,但学生的思维却是被动的。究其原因在与教师还是着眼于知识本

身,急于让学生去操作,去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而忽视了比获取这一知

识更重要的东西一一对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动机的激发与能力的培养。如何让

学生主动地探究并发现新知呢?针对这一问题,我做了如下教学尝试。

【教学尝试】

投影出示,已知Nl=80°、N2=70°、Z3=()°初步让学生建立

Nl、N2、/3正好组成一个平角的印象。在转入新课。

(-)激发欲望

教师让学生每人画一个三角形,量出其中两个角的度数报给老师,老师不

用量角器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学生开始还不信,后来用量角器一量,确实

如此。)“老师到底是如何知道的呢”每个学生心中都产生了疑惑。这时老师

指出并不是老师有什么特殊本领,而是掌握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间的某种规

律。学生为了了解这种规律,产生了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老师让学生交流讨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间到底有什么规律呢?同学们

有的深思,有的在本子画着,量着,算着……之后,纷纷发表意见:

生1:我算了一下,老师得出的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同我们报出的两个角的

度数相加起来正好都是1800度

生2:我又画了一个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了一遍,它的三个角的度数和也

非常接近180°度。

生3:老师,我认为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都是180°度。

分页代码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为自己找到了老师的秘密而激动不已。

教师及时鼓励学生,并指出:确实,三角形的内角和可能就是180度,你

能不用量角器,再验证一下你的发现吗?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

又开始了冥思苦想……

师:谁能说说你的想法?

生1:既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那么着三个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角

生2:我刚才把三角形撕下来,拼在一起,正好是一个平角

教师让学生到投影机上展示自己的想法,顺势引导学生总结出:任意三角

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反思】

上述教学片段中,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整个教学过

程,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的探究活动始终是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的

支配下,有目地的进行。主要体现在:

一、注重布疑设障,创设学习情景

良好的情景设置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积极情感,形成对问题探究

的强烈愿望。本课中,教师和学生进行猜角游戏,引导了学生兴趣,教师是怎

样知道我的三角形角的度数的呢?奥妙何在?疑是学习的动力,思维的源泉。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们的思维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才会积极起来”。教学中

教师要是善于为学生设置疑问,创造悬念,以唤醒他们对问题的浓厚兴趣,产

生自主探究的动力。

二、相信学生,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本十分简单易懂,如果将其内容直接告诉学生,再让

学生折纸验证,他们也完全能掌握这一知识,但这样的教学无疑是一种本末倒

置的教学,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

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在教学中,我们应

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放手让学生去自己去探究新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

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

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实际教学过程显

示,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通过测量、计算、猜想、验证,最终探究出三角形的

内角和定理。

【小结】

所有知识的产生在历史上都经历过曲折艰苦的探究过程,而课本上不可能

一一都反映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创造性的将教材中的知识

结论变成探究的问题,尽量还知识发展过程的本来面目,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

景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于探究发现活动。

【教材简析】斜面是最简单的机械之一。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

斜面来达到省力的目的。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不仅与斜面的长度

有关,而且跟斜面与地面所成的角度有关。教材安排的这次实践活动,就是让

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获得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发现斜面与地面成怎样

的角度时,圆柱形物体可以滚得远一些。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实践活动课28-2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将圆柱形物体在不同角度的斜坡上滚一滚,比

较什么角度下滚得最远,来了解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不仅与斜面

的长度有关,而且跟斜面与地面所成的角度有关,并了解在哪种角度下圆柱形

物体滚得最远。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小组交流等活动,了解在何角度下

圆柱形物体滚得最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解决

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不仅与斜面的长

度有关,而且跟斜面与地面所成的角度有关,并了解在何角度下圆柱形物体滚

得最远。

[教学难点]如何使实验更精确,并对实验的结果及时总结、归纳。

[教具学具]木板、圆柱形物体、卷尺、三角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一个人怎样把一头大象运到卡车上?

认可学生各种有创意的回答,认识到用搭斜坡的方法省钱又省力!

教师引入: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斜面来达到省力的目的。

出示情境图:怎样把油桶从卡车上搬下来?怎样把砍伐的木头从山上运下

来?(通过讨论后得出:利用斜坡省力又经济,工人叔叔们平时就是这样做的!)

引导观察:这些可以滚动的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

进一步思考:物体从斜坡上滚下来,滚动的距离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自由猜测:物体的重量、滚动的高度、斜坡与地面的角度、地面的光

滑度斜坡的长度……

教师小结,引入新课:影响滚动距离的因素有很多,今天,我们就选其中

的一个方面来研究:在其它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斜面与地面成什么角度时,

物体滚动得最远呢?(课件出示)(板书课题:怎样滚得远)

[设计说明:斜面在生活中运用得较广泛,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推测圆柱体

物体滚动的距离与多种因素有关,因此,我们只有在相同条件下研究,得出的

数据才有比较的意义,本节课只研究其中一个方面,斜面与地面成什么角度

时,物体滚动得最远]

二、合作实验,探求结论

1、猜想

教师提问:你认为斜坡的角度大一些滚得远,还是小一些滚得远呢?(先

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课件出示:现在有30度、45度、60度三个不同的斜坡,它们是用同样的

木板搭成。现把同样的物体从这三个斜坡上滚下来,你认为哪种斜坡可以使物

体滚得最远?

(教师)让学生先猜想,再说说这样猜想的理由)

进一步引导: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如何验证?(揭示做实验是验证猜

想的好方法)

我们先来看看实验的步骤和要求!

2、实验

(1)实验步骤(看课本图片)

教师提问:你能说说做这样的实验需要那些步骤吗?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

能力,说清第一步是干什么?接着又干什么?

教师总结:这些步骤可以概括:搭一搭、滚一滚、量一量

一共需要几个人做实验?怎么分配任务?(看小组实验照片)

2人搭木板,1人滚,2人测量,1人记录

(2)操作示范

为了更好的指导大家实验,老师示范一下30度斜坡的实验过程,由于场地

不够,后面的同学看不清,请看老师实验的实况录像。(播放课件)

实验操作需要科学和严谨,否则,实验的结果将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你认为有那些细节需要注意?(学生自由地说一说)

(搭:斜面平稳、角度调准)

(滚:轻放顶端、自由下滑)

(量:底端测量、拉成直线)

45度和60度的实验也是按照同样的方法和步骤。

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准备了许多圆柱形物体。今天,为了使实验的数据更

具有可比性,我们同一组的同学采用同一种物体做实验。实验中还会出现许多

意外的状况,各小组要在组长的带领下,合理分工,团结合作,勇于解决问

题,一定要使实验的结果真实、可信。

到底哪种度数的斜坡滚得远,这个谜底由大家来揭开吧!

(3)各小组学生分别做30度、45度和60度角的斜坡实验

有了刚才的实验指导,这次可以放手给学生自主实验,老师观察指导,对

个别有困难的组员给予及时帮助。

分页代码

3、结论

(1)小组汇报:

同一坡度,每次测量的数据一样吗?

比较每次求得的平均数,你发现了什么?

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你们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在小组取得实验数据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通过比较、分析,获得结

论,感受用实验方法研究问题的合理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斜坡的角度为45度时,圆柱形物体从上面滚下来的距离最远。

(2)教师总结:(课件出示)

(3)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研究了三种度数的斜面,得出斜坡的角度为45度时物体滚得最

远!

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斜坡,有没有比45度斜坡滚得更远的呢,我们还需

进一步研究。局限于试验场地和实验次数,我们只能得出斜坡大约是45度时,

物体滚动得较远。

我们想知道到底多少度才能使物体滚得最远的呢?还可以从哪些角度研

究?(30—45,45—60)

课后请对其它角度的斜坡进行实验,看看你还能发现什么?

[设计说明:提供三种角度的斜坡,哪种斜坡可以使物体滚动得更远,先放

手让学生去猜想,再引导他们想办法验证猜想。课堂留给学生充分探索的时间

和空间,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比较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联系实际,指导应用

生活中处处隐藏着斜面,斜面的角度也各有不同。

1、楼梯(将课本“你知道吗?”改换形式)

王叔叔家要装修,该选哪一种楼梯呢?(同样高度,平缓的楼梯占地面积

要大,较陡的楼梯占地面积要小)

2、桥图

观察和比较:为了方便行人,桥的坡度要小一些。

3、滑雪图

观察和比较:山的坡度要选得适中一点。

[设计说明: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楼梯、桥、山坡都是斜坡的实

际应用,使学生明白根据不同用途选择合适的斜坡就行了,不考虑具体角度。]

四、活动总结,教师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

怎样滚得远

猜想30度45度60度

验证搭---滚----量

结论45度时滚得最远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数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教材简析:

本课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乘法、小数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的基础上进

行学习的。使学生能在解决与三峡工程建设的有关问题中,学习小数乘整数的

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三峡工程的浩大、壮观,激发强烈的民族

自豪感和爱国精神。在编排上,重在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理解算理,在理解

算理的基础上学会算法。

教学目标:

1.在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能正确地计算及描述小数乘整数的过程,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3.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

教具准备:课件、自制答题板。

一:口算大练兵:

28X9=2525800X5=29000

280X9=580X5=

2800X9=58X5=

二、提出问题:

师:课下同学们已经收集了有关三峡工程的资料信息,老师这里也有一些

资料,请看大屏幕。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

答老师板书了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

师:刚才,大家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6

台发电机组每小时能发电多少万千瓦时?谁来列式?

生1:58.6X6

解决问题:

1、独立思考

师: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生2:有一个因数是小数!

师:对!我们以前学过整数乘法,可今天遇到了小数乘法。动脑想想,怎

样计算58.6X6?

(生独立思考)

2、小组合作

师:有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下面进行小组合作!注意:第一,把自

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第二,小组长记录下你们小组讨论出来的方法。第三,

每组选出两名同学准备在班内交流。开始活动!

3、交流方法:

师:哪位同学向代表你们小组来交流?

第一种:连加

生1:我们小组是这样做的:58.6+58.6+58.6+58.6+58.6+58.6=351.6我

们的做法怎么样?

生2:我觉得有些麻烦,如果乘300多,你是不是就把300多个58.6相加

啊?

师:确实太麻烦了。你不但理解了他们的方法,而且还有了更深入的分

析。不过,这个小组小数乘法不会做,就想到用小数加法来解决,也动脑思考

了!

第二种:先X10,后+10

师:还有哪个组想交流?(指生交流)咱们注意听,有疑问就问!

生1:X10就是把58.6变成586,按照586X6算出结果,还要再把得数

4-10,这就能得到58.6X6的积。

师:对于这种方法,你能不能提出自己的疑问?

生2:你们为什么要先X10,最后又+10?

师:你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是用心思考了。

生1:(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这就象我们小组加减分一样,早晨加了一

分,可又被一位同学扣掉一分,互相抵消了,既没加也没减。

师:多形象的比喻!这样解释明白吗?还有问题吗?

生3:为什么要把58.6X10变成586?

生1:58.6X6不会做,变成586X6,这是整数乘法,我们熟悉、好算!

生3:噢!明白了!

师:真是个好主意!这个方法很巧妙。你们组不但会思考,而且能很好的

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分页代码

第三种:58X6+06.X6

师:你们小组有什么好方法?

生1:我们把58.6分成58和0.6两部份,分别和6相乘:58X6=348

0.6X6=3.63.6+348=351.6

师:大家明白了他们的方法吗?谁来说说他们是怎样想的?

(生2把这种方法又介绍了一遍)

师:你知道为什么0.6X6得3.6,他们怎么算的?

生2:6X6=36,0.6X6=3.6。

师:哦!也是把0.6看成整数来计算!

第四种:竖式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来看看你们小组的方法!

生1:我们列了一个竖式。遮住小数点,不看。直接算586X6=3516,最后

把小数点加上去。

师:注意到没有,他刚才做了一个很形象的动作是什么?

生2:遮住小数点!

师:哎!把小数点遮住,他们先算什么?

生3:586X6

师:这个小组也是先把小数变成整数来做的。

师:(指一生)来!咱俩一起合作!把你们思考的过程记录下来。

他们都是,先把58.6扩大到原来的10倍成为586。

再用586和6相乘得到3516,3516是谁的得数?

怎样才能得到原来58.6X6的积呢?

生:把3516再缩小到原来的1/10

师:小数点点在哪?

生:点在6的前面。

师:这个小数点可不是随便点上去的。是把3516缩小到原来的1/10,小

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就得到了351.6

(指生完整的介绍一遍竖式方法的思路。)

4、总结思想

师:多清晰的思路!同学们,你知道吗?刚才咱们在这整个的研究过程

中,不知不觉地运用了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方法一一转化:把不熟悉的小数乘法

转化成小数加法,或者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用

到这种方法,把新问题转化成我们旧知识来解决。

师:这是我们思考的过程,实际计算时不用写出来。只需像这样列竖式计

算。师板书

四:巩固练习

师:我这里还有一道题,你会算吗?13.2X4

学生独立完成,找一名同学讲讲计算过程!后同桌互相检查看看对不对!

师:再看这个问题,“2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发电多少万千瓦时?”列出算

式!观察这个算式与上面的有什么不同?

生:刚才我们做的是小数乘一位整数,这是小数乘两位整数。

师:试试看!写在题板上。如果有问题可以和同桌商量一下!

师:因为这次是乘两位整数,其实这都是计算过程,都要按照整数乘法计

算,不用点小数点。到了最后的结果我们再缩小到原来的l/100o

师生共同归纳:计算一位小数乘整数时,先把一位小数扩大到原来的10

倍,转化成整数,按照整数乘法的方法来计算,然后把结果缩小到原来得

1/10,就得到最后的得数。

五、实际应用:

P92页6:我帮妈妈算一算

生独立计算,互相检查,看学生能够根据乘法意义正确列式计算。

师:这节课,还有几个有关小数乘法的问题,以后继续研究。今天咱们就

上到这儿!下课!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使学生了解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四种图形的关系。

3、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习画高。

4、学习并认识梯形各个部分的名称。

5、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重难点:

1、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活动的平行四边形,七巧板等。

教学设计

一、复习回顾。

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一些几何图形,说一说都有哪些?

二、学习新课。

(-)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课件出示各种四边形。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2.让学生说出在上面的图形重哪些是你知道的图形。

3.判断第三和第四个图形的每组对边是否平行。

4.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

5.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看成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吗?分小组讨论,

然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