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含答案)江苏省常州市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说明:1.以下题目的答案做在答卷纸上。

2.本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谈到地理分布,如果我们承认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由于气候及地理的变化,以及由于诸多偶然而未知的散布方式,生物曾发生过从某一地区向另一地区的大规模迁移;那么根据遗传变异学说,我们就能很好地理解许多有关生物分布上的重要事实。为什么生物在整个地质地理、时空分布上呈现着明显的平行现象呢?其原因在于,生物都是以共同的世代谱系相连接,并且其变异的方式也相同。在同一块大陆上,在极为不同的条件下,在炎热和寒冷的环境中,在高山和低地,在沙漠与沼泽,每一大纲中的大多数生物是有明显联系的。这使每一个旅游者都会感到惊奇,但对我们来说,所有这些都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它们是同一祖先和早期迁入者的后代。根据前述迁徙理论,加之在多数情况下的生物变异,我们借助于冰期事件便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为什么在最遥远的山区,在南北温带中会有少数植物是相同的,而其他许多植物也是很相似的;同时也容易理解,为什么虽然有整个热带海洋的间隔,南北温带海洋生物中仍有些也极为相似。虽然两个地区具有适于同一物种生活的相同的自然条件,但如果两个地区长期隔离的话,它们之间的生物存在极大的差异,人们也就不必为怪了,因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一切关系中最重要的。而且,在这两个地区,在不同的阶段内,从其他地区或者这两个地区之间彼此接受的迁移来的生物的比例也是不同的。所以,这两个地区中生物变异的过程也就必然是不同的。

根据这种迁徙的观点,以及随之而来的生物变异,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海岛上仅有极少量的物种栖息着,而其中的许多还是特殊的地方性类型。我们清楚地看到为什么那些不能横渡广阔大洋的动物类群,如蛙类和陆栖哺乳类,没有在海岛上居住;另一方面,为什么那些能够飞越海洋的动物,如蝙蝠中的一些新的特殊类型却在远离任何陆地的海岛上被发现。海岛上有特殊类型的蝙蝠存在,但却没有发现任何陆生哺乳动物的事实也是特创论根本无法解释的。

按照遗传变异学说,在任何两个地区若存在着亲缘关系很近的、有代表性的物种的话,就暗示着相同的祖先类型曾经居住在这两个地区。并且无论在什么地方,若有亲缘关系密切的物种栖息在两个地区,我们必然还会在那里发现这两个地区所共有的物种;无论在什么地方,若有许多亲缘关系密切的特征性物种出现的话,那么属于同一类群的一些可疑类型和变种也同样会在那里出现。各个地区的生物,必然与其最邻近的迁徙源区的生物有关,这是一个极为一般性的法则。我们可以看到在加拉帕戈斯群岛、胡安·斐尔南德斯群岛以及其他美洲岛屿上的动植物均与其相邻近的美洲大陆的动植物有着惊人的联系。同样的佛得角群岛及其他非洲岛屿上的生物与非洲大陆上的生物间也存在着这种联系。必须承认靠特创论无法对这些事实作出解释。

(选自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证明》)

材料二

导致达尔文推迟发表的原因非常复杂,不能作简单的解释,但是有一件事是确定的:恐惧的负面作用与增加材料的正面需要至少同样重要。然而,达尔文恐惧什么呢?他得出进化论的观点时才29岁,那时他在专业上还没有地位,不可能通过宣扬他所不能证明的一种异端学说来危及自己有前途的事业。

然而他的异端学说是什么呢?信奉进化本身就是一个明确的答案,但这还不是问题的主要部分。达尔文早年有关“递变"的笔记中可能含有问题的答案,这些笔记中包含了他所赞同但却害怕发表的一些观点,即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这远比进化本身更要异端,没有哪种观点比认为心灵只不过是大脑的产物,更能动摇西方思想中最深刻的传统了。

达尔文确实进行了一场温和的革命。不仅在于他这么久地拖延了自己的工作,还在于他故意避开公众对他理论中哲学含义的注意。他在1880年写道:“我认为直接反对基督教和有神论,对公众不会有什么影响;而伴随科学的进步逐渐启迪人类的理解力,会更好地促进思想的自由。因此我一直不写有关宗教的文章,而且我本人的工作仅仅局限于科学之内。”

然而他的工作内涵与传统的西方思想确是极大的断裂,我们很难将其纳入这种传统中。例如阿瑟·柯依斯勒之所以反对达尔文,也是基于不愿接受达尔文的唯物论,而且他还热衷于认为生命物质中含有特殊性。我承认对此我不太明白。疑惑和知识都应该坚持。我们难道因为自然中的和谐不是设计的就会降低对自然美的赞赏吗?难道因为有数百亿神经元在我们的颅骨里,我们心灵的潜力就激发不了敬畏吗?

(摘编自斯蒂芬·杰·古尔德《自达尔文以来》)

1.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远古时代受到气候及地理变化等方面的影响,生物会从某一地区向另一地区进行大规模的迁徙。

B.在同一块大陆上,在极为不同的条件下,每一大纲中的生物都是有明显联系的,因为它们是同一祖先和早期迁入者的后代。

C.达尔文等了21年才发表自己的理论,主要原因是理论还需要汇集大量的支持材料加以证明。

D.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实际上就是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而这一点会动摇西方思想中最深刻的传统。

2.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任何远离陆地的海岛上都能够发现蝙蝠的存在,因为它能够飞越海洋。

B.如果在任何两个地区发现了亲缘关系很近的、有代表性的物种,那就说明它们有相同的祖先。

C.材料二中说“疑惑和知识都应该坚持”,这里的“疑惑”指怀疑和批判精神;“知识"指科学知识。作者认为,既要运用科学知识,又要坚持批判精神,勇于创新。

D.达尔文发现进化论时才29岁,那时他还没有专业地位,担心他自己不能证明进化论,从而危及自己有前途的事业。

3.下列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在最遥远的山区,在南北温带中会有少数植物是相同的,而其他许多植物也是很相似的。B.有整个热带海洋的间隔,南北温带海洋生物中仍有些也极为相似。

C.在加拉帕戈斯群岛、胡安·斐尔南德斯群岛以及其他美洲岛屿上的动植物均与其相邻近的美洲大陆的动植物有着惊人的联系。

D.人类或者是存在于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是通过上帝来创造的。一旦制造出来,便会亘古不变。

4.材料二中说“达尔文确实进行了一场温和的革命”。他的“温和"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4分)

5.材料一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旧院

付秀莹

村子里的人都知道,旧院指的是我姥姥家的大院子。为什么叫旧院呢?这个问题,我一直没有想过。当然,也许某一天,我想了,可是没有想明白。甚至,也可能问了大人,但一定是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我歪着头,发了一会呆,很快就忘记了。是啊,有那么多有趣的事情,爬树,掏蚂蚁窝,粘知了,逮喇叭虫。这些,是我童年岁月里的好光阴,明亮而跳跃。我忘不了。

旧院是一座方正的院子,在村子的东头。院子里有一棵枣树,很老了,巨大的树冠几乎覆盖了半个房顶。春天,枣花开了,黄绿的一树,很繁华了。到了秋天,累累的果实,在茂密的枝叶间,藏也藏不住。我们这些小孩子,简直馋得很,吮着指头,仰着脸,眼巴巴地看着表哥攀上树枝、摘了枣子往下扔。我们大叫着,追着满院子乱跑的枣子,笑。每年秋天,姥姥总要做醉枣,装在陶罐里,拿黄泥把口封严。过年的时候,这是我们最爱的零嘴了。

姥姥是一个很爽利的老太太。年轻的时候,大概也是个美人。端庄的五官,神态安详,眼睛深处纯净、清澈,也有饱经世事的沧桑。头发向后面拢去,在脑后梳成光滑的髻。在我的记忆里,似乎,她一直就是这种发式。姥姥一生,共生养了九个女儿,其中有三个天折了,留下六个女儿。我的母亲,是老二。

谁会相信呢,姥姥这样一个人,竟然会嫁给姥爷。并且,一生为他吃苦。说起来,姥爷祖上原是有些根基的,在乡间,也算是大户人家。后来,到了姥爷的父亲这一辈,就败落了。姥爷的母亲,我不大记得了。在姥姥的描述里,她是一个刁钻的婆婆,专门同儿媳妇过不去。姥爷是家里的独子,幼年丧父。寡母把独子视为己命,视为自己一世艰辛的见证。儿子是她的私有物,谁都不允许分享,即便是儿媳妇也不行。坚忍强势的母亲,往往有软弱温绵的儿子。在姥爷身上,有一种典型的纨绔气质。当然,我不是说姥爷是吃喝嫖赌的纨绔子弟——以当时的家境,也当不起这个字眼了。我是说,姥爷身上有一种气质,怎么说,闲散,落拓,乐天,也懦弱,却是温良的。在他母亲面前,他永远是诺诺的。对姥姥,他却有一种近乎骄横的依赖。里里外外,全凭了姥姥的独力支撑。姥爷则从旁冷眼看着,袖着手,偶尔从衣兜里摸出一把炒南瓜子,或者花生,嘎巴嘎巴嚼着,悠闲自在。姥姥日夜辛劳,带着六个女儿,不,是五个———大女儿,也就是我的大姨,被寄养在姨姥姥家。姨姥姥是姥姥的姐姐,嫁给了一位军人,膝下荒凉,就把我大姨要了过去做女儿。姨姥姥家境殷实,把大姨当作掌上明珠疼爱。虽如此,后来,大姨成人之后,始终对这件事耿耿于怀。甚至,有一回,她来看望姥姥,言语间争执起来,大姨说:“我早就知道你不喜欢我,那么多姊妹,单单把我送了人。”姥姥一时气结,哭了。她从没想到,有一天,自己的女儿会这样指责自己。当然,这是多年以后的事情了。

那时候,我已经在很远的城里读书了。寒假回来,少不得要到旧院看姥姥。我和几个姨们说话,讲起城里的趣事,都笑了。姥姥很惊讶地抬起头,看着我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然而很快就释然了。孩子们在笑,她张开没牙的嘴,也笑了。我心里一酸。我们都以姥姥的名义聚到旧院,可是,我们却把姥姥忽略了。我们明知道姥姥耳背,她听不见,我们却还是照常说笑。下午的阳光照过来,温暖,悠长,让人昏昏欲睡。无数的飞尘在光线里活泼地游动着。姥姥坐在炕上,沉默地看着我们。我们这些儿孙,冷酷,自私,竟舍不得放弃一时口舌之快,走过去,坐在姥姥身旁,摸一摸她老树般的手、她苍老的脸、她的白发,俯在她的耳边,说一句她能够听清的话。我们把年迈的姥姥,排除在外了。

多年以后,我从北京回到村子,回到旧院,姥姥是越发苍老了。我舅一家(“我舅"实则是上门女婿五姨夫),早已离开了旧院,他们到新房安居了。旧院,在儿时的记忆里,宽阔,轩敞,青砖瓦房,有一种说不出的气派。可是,如今,在周围楼房的映衬下,它却显得那么矮小、狭仄。这是当年那个旧院吗?在这里,有我迷茫的童年岁月,我的姨们以及盛开的青春。我父亲和母亲,我舅和五姨,这两对年轻人,携着手,在旧院走过了他们的苦乐年华。当然,还有我的姥姥姥爷,他们一生的艰辛、困顿、微茫的喜悦、漫无边际的伤悲,都在这里了。

那棵枣树还在。据说,有好几回,我舅要刨掉它,因为它遮住了半间房子,粮食都不好晒。但都被姥姥劝阻了。枣树更茂盛了,开花的时候,如霞,繁华一片,引得蜜蜂在院子里飞来飞去,一不小心,把我舅的孙子蜇哭了。姥姥茫然地看着他,这是谁家的孩子?秋天,枣子挂了一树,风一吹,熟透的枣子落下来,啪嗒一声闷响,倒把昏睡的老猫吓了一跳。醉枣,姥姥早已不做了。那个坛子,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这么多年,走了这么多的路,我却再没有吃到那么好的醉枣了。香醇,甘甜,那真是旧院的醉枣才有的味道。而今,都远去了,再也寻觅不到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很快就忘记了”与“我忘不了"两者不矛盾,这是不同年龄的“我”对旧院的真切感受。

B.因为姥姥与姨姥姥姊妹情深,加之姥爷家庭的败落,姥姥就将大姨寄养在姨姥姥家,这让大姨心怀不满。

C.文章中“老树般的手"苍老的脸”表现了姥姥饱经沧桑的一生,又表达了“我"对她依恋难忘的深情。

D.文章不仅写了姥姥,也写了生活在旧院的亲人们的苦乐年华,这丰富了旧院所承载的意义与内涵。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的叙述是从“我的回忆”展开的,叙写了“我"关于旧院的记忆,展现了独特、细腻的人生体验。

B.文章用较多篇幅写姥爷的家世和性情,衬托出姥姥一生的坚强与能干,饱含着“我”对姥姥的同情和敬佩。

C.全文没有用一个完整的故事贯穿始终,而是以散点轻描的方式,写了旧院中人物的遭际及时光的流变。

D.文中通过旧院抒发“我"的情感,如今旧院矮小、狭仄,表达了“我”淡淡的哀愁和怀抱新的希望。

8.本文有两处写到“枣树"及其相关内容,请分析这两处叙写中所包含的丰富意蕴。(4分)

9.付秀莹在一次采访中谈道:“乡村,是我们的故园,它有着自带的诗性。”本文突出体现了付秀莹作品的“诗性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如此,则白黑分矣。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而莫怀余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争讼止,技长立,则强弱不觳力,冰炭不合形,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

(节选自《韩非子·用人》,有删改)

材料二:

闰月,乙卯,上宴近臣于丹霄殿。上曰:“徵、珪尽心所事,故我用之。然徵每谏,我不从,我与之言辄不应,何也?”魏徵对曰:“臣以事为不可,故谏;若陛下不从而臣应之,则事遂施行,故不敢应。"上曰:“且应而复谏,庸何伤!”对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臣心知其非而口应陛下,乃面从也,岂稷、契事舜之意邪!"上大笑曰:“人言魏徵举止疏慢,我视之更觉妩媚,正为此耳!”

上问魏徵曰:“群臣上书可采,及召对多失次,何也?"对曰:“臣观百司奏事,常数日思之,及至上前,三分不能道一。况谏者拂意触忌,非陛下借之辞色,岂敢尽其情哉!”上由是接群臣辞色愈温。

十二月,癸丑,帝与侍臣论安危之本。中书令温彦博曰:“伏愿陛下常如贞观初,则善矣。"帝曰:“朕比来怠于为政乎?”魏徵曰:“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帝拊掌大笑曰:“诚有是事。”

上谓侍臣曰:“朕比来决事或不能皆如律令,公辈以为事小,不复执奏。夫事无不由小以致大,此乃危亡之端也。公辈常宜为朕思炀帝之亡,朕常为公辈念关龙逢①之死,何患君臣不相保乎!"上谓魏徵曰:“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对曰:“然。天下未定,则专取其才,不考其行;丧乱既平,则非才行兼备不可用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有删改)

[注]①关龙逢:夏桀之臣,桀荒淫无道,遂进谏,桀囚而杀之。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人臣A皆宜B其能C胜D其官E而莫怀F余力G于心H莫负I兼官之责J于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乙卯,文中以干支来纪日,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中“乙卯”用法不同。

B.何伤,意为妨碍什么,“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中“何之”表示到哪里去,两者结构相同。

C.造次,意为轻率、随便,与《红楼梦》中“宝玉自知说得造次了"中“造次”意思不同。

D.“小人竞进矣"与“万类霜天竞自由”、“念往昔,繁华竞逐"三句中的“竞”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非认为明君使臣下的职事不扰、职责分明,能够各展所长、各立其功,那么就不会使臣下争斗角力、互相伤害,从而达到治世的最高境界。

B.太宗在丹霄殿大宴近臣时提到魏徵每次进谏时,太宗如果不听从,魏徵就不应答,魏徵认为臣子不可以当面顺从,背后却说另一套。

C.在讨论国家安危根本所在时,群臣怕忤旨不敢行谏,唯独魏徵直言相谏,指出太宗在贞观初能躬行节俭,近来却渐渐开始大兴土木。

D.太宗希望臣下不要因为事情小就不再启奏,隋炀帝灭亡的教训、关龙逄死谏的忠诚无畏都应彼此念及,这样君臣才能相互保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4分)

(2)况谏者拂意触忌,非陛下借之辞色,岂敢尽其情哉!(4分)

14.选官用人是历朝历代治国理政的重要问题,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韩非、唐太宗与魏徵三者在选官用人方面不同的观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相应题目。

赠别

许浑

眼前迎送不曾休,相续轮蹄似水流。

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

苏秦六印归何日,潘岳双毛①去值秋。

莫怪分襟衔泪语,十年耕钓忆沧洲②。

[注]①双毛,指头发黑白二色相杂。②沧洲,滨水的地方,常用以称隐士的居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用“轮蹄"指代眼前如川流不息迎来送往的车马。

B.颔联的表现手法,与李商隐的“锦瑟无端五十弦”相似。

C.从颈联可知,这首诗的赠别对象是将要投身仕途的友人。

D.全诗以回忆与友人耕钓的美好时光作结,显得洒脱自然。

16.这首诗的颈联包含多重意蕴,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人都非常关注学习。孔子通过“___,___"(《论语·学而》)提出了“好学”的表现。

(2)作文课上,房老师使用《屈原列传》中“___,___"两句话,引导学生描写寻常事物以表示宏大意旨,列举浅近事例来传达深远意蕴。

(3)《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对唐太宗提出了要善于用人和纳谏的策略“___,___”,为“贞观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20分)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每空1分)

(1)金就砺则利()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3)文胜质则史()

(4)虽覆一篑()

(5)天下归仁焉()

(6)小子何莫学夫《诗》()

(7)金石可镂()

(8)《国风》好色而不淫()

(9)靡不毕见()

(10)莫不殷忧而道著()

(11)虽董之以严刑()

(12)仁者播其惠()

(13)江海下百川()

(14)请问其目()

(15)吾尝跂而望矣()

(16)犹离忧也()

(17)其文约,其辞微()

(18)人君当神器之重()

(19)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0)永保无疆之休()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

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江苏省常州市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质量检查语文试题

说明:1.以下题目的答案做在答卷纸上。

2.本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谈到地理分布,如果我们承认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由于气候及地理的变化,以及由于诸多偶然而未知的散布方式,生物曾发生过从某一地区向另一地区的大规模迁移;那么根据遗传变异学说,我们就能很好地理解许多有关生物分布上的重要事实。为什么生物在整个地质地理、时空分布上呈现着明显的平行现象呢?其原因在于,生物都是以共同的世代谱系相连接,并且其变异的方式也相同。在同一块大陆上,在极为不同的条件下,在炎热和寒冷的环境中,在高山和低地,在沙漠与沼泽,每一大纲中的大多数生物是有明显联系的。这使每一个旅游者都会感到惊奇,但对我们来说,所有这些都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它们是同一祖先和早期迁入者的后代。根据前述迁徙理论,加之在多数情况下的生物变异,我们借助于冰期事件便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为什么在最遥远的山区,在南北温带中会有少数植物是相同的,而其他许多植物也是很相似的;同时也容易理解,为什么虽然有整个热带海洋的间隔,南北温带海洋生物中仍有些也极为相似。虽然两个地区具有适于同一物种生活的相同的自然条件,但如果两个地区长期隔离的话,它们之间的生物存在极大的差异,人们也就不必为怪了,因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一切关系中最重要的。而且,在这两个地区,在不同的阶段内,从其他地区或者这两个地区之间彼此接受的迁移来的生物的比例也是不同的。所以,这两个地区中生物变异的过程也就必然是不同的。

根据这种迁徙的观点,以及随之而来的生物变异,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海岛上仅有极少量的物种栖息着,而其中的许多还是特殊的地方性类型。我们清楚地看到为什么那些不能横渡广阔大洋的动物类群,如蛙类和陆栖哺乳类,没有在海岛上居住;另一方面,为什么那些能够飞越海洋的动物,如蝙蝠中的一些新的特殊类型却在远离任何陆地的海岛上被发现。海岛上有特殊类型的蝙蝠存在,但却没有发现任何陆生哺乳动物的事实也是特创论根本无法解释的。

按照遗传变异学说,在任何两个地区若存在着亲缘关系很近的、有代表性的物种的话,就暗示着相同的祖先类型曾经居住在这两个地区。并且无论在什么地方,若有亲缘关系密切的物种栖息在两个地区,我们必然还会在那里发现这两个地区所共有的物种;无论在什么地方,若有许多亲缘关系密切的特征性物种出现的话,那么属于同一类群的一些可疑类型和变种也同样会在那里出现。各个地区的生物,必然与其最邻近的迁徙源区的生物有关,这是一个极为一般性的法则。我们可以看到在加拉帕戈斯群岛、胡安·斐尔南德斯群岛以及其他美洲岛屿上的动植物均与其相邻近的美洲大陆的动植物有着惊人的联系。同样的佛得角群岛及其他非洲岛屿上的生物与非洲大陆上的生物间也存在着这种联系。必须承认靠特创论无法对这些事实作出解释。

(选自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证明》)

材料二

导致达尔文推迟发表的原因非常复杂,不能作简单的解释,但是有一件事是确定的:恐惧的负面作用与增加材料的正面需要至少同样重要。然而,达尔文恐惧什么呢?他得出进化论的观点时才29岁,那时他在专业上还没有地位,不可能通过宣扬他所不能证明的一种异端学说来危及自己有前途的事业。

然而他的异端学说是什么呢?信奉进化本身就是一个明确的答案,但这还不是问题的主要部分。达尔文早年有关“递变”的笔记中可能含有问题的答案,这些笔记中包含了他所赞同但却害怕发表的一些观点,即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这远比进化本身更要异端,没有哪种观点比认为心灵只不过是大脑的产物,更能动摇西方思想中最深刻的传统了。

达尔文确实进行了一场温和的革命。不仅在于他这么久地拖延了自己的工作,还在于他故意避开公众对他理论中哲学含义的注意。他在1880年写道:“我认为直接反对基督教和有神论,对公众不会有什么影响;而伴随科学的进步逐渐启迪人类的理解力,会更好地促进思想的自由。因此我一直不写有关宗教的文章,而且我本人的工作仅仅局限于科学之内。"

然而他的工作内涵与传统的西方思想确是极大的断裂,我们很难将其纳入这种传统中。例如阿瑟·柯依斯勒之所以反对达尔文,也是基于不愿接受达尔文的唯物论,而且他还热衷于认为生命物质中含有特殊性。我承认对此我不太明白。疑惑和知识都应该坚持。我们难道因为自然中的和谐不是设计的就会降低对自然美的赞赏吗?难道因为有数百亿神经元在我们的颅骨里,我们心灵的潜力就激发不了敬畏吗?

(摘编自斯蒂芬·杰·古尔德《自达尔文以来》)

1.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远古时代受到气候及地理变化等方面的影响,生物会从某一地区向另一地区进行大规模的迁徙。

B.在同一块大陆上,在极为不同的条件下,每一大纲中的生物都是有明显联系的,因为它们是同一祖先和早期迁入者的后代。

C.达尔文等了21年才发表自己的理论,主要原因是理论还需要汇集大量的支持材料加以证明。

D.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实际上就是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而这一点会动摇西方思想中最深刻的传统。

2.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任何远离陆地的海岛上都能够发现蝙蝠的存在,因为它能够飞越海洋。

B.如果在任何两个地区发现了亲缘关系很近的、有代表性的物种,那就说明它们有相同的祖先。

C.材料二中说“疑惑和知识都应该坚持”,这里的“疑惑"指怀疑和批判精神;“知识”指科学知识。作者认为,既要运用科学知识,又要坚持批判精神,勇于创新。

D.达尔文发现进化论时才29岁,那时他还没有专业地位,担心他自己不能证明进化论,从而危及自己有前途的事业。

3.下列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在最遥远的山区,在南北温带中会有少数植物是相同的,而其他许多植物也是很相似的。B.有整个热带海洋的间隔,南北温带海洋生物中仍有些也极为相似。

C.在加拉帕戈斯群岛、胡安·斐尔南德斯群岛以及其他美洲岛屿上的动植物均与其相邻近的美洲大陆的动植物有着惊人的联系。

D.人类或者是存在于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是通过上帝来创造的。一旦制造出来,便会亘古不变。

4.材料二中说“达尔文确实进行了一场温和的革命"。他的“温和”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4分)

5.材料一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和相应观点的关系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观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筛选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证特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1)A.“在远古时代受到气候及地理变化等方面的影响,生物会从某一地区向另一地区进行大规模的迁徙"错。材料一第一段“如果我们承认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由于气候及地理的变化,以及由于诸多偶然而未知的散布方式,生物曾发生过从某一地区向另一地区的大规模迁移”,据此看出,原文是“如果我们承认”,因此生物大规模迁徙只是作者假设存在的一个事例;

B.“每一大纲中的生物都是有明显联系的”错。材料一第一段“在同一块大陆上,在极为不同的条件下,在炎热和寒冷的环境中在高山和低地在沙漠与沼泽,每一大纲中的大多数生物是有明显联系的”,据此看出,原文“大多数生物是有明显联系的”,而不是全部;

C.“达尔文等了21年才发表自己的理论,主要原因是‘理论还需要汇集大量的支持材料加以证明’"错。材料二第一段“导致达尔文推迟发表的原因非常复杂,不能作简单的解释,但是有一件事是确定的:恐惧的负面作用与增加材料的正面需要至少同样重要……”,据此看出文中说“导致达尔文推迟发表的原因非常复杂,不能作简单的解释"。

D.正确。

故选D。

(2)A.“在任何远离陆地的海岛上都能够发现蝙蝠的存在,因为它能够飞越海洋”错。材料一第二段“为什么那些能够飞越海洋的动物,如蝙蝠中的一些新的特殊类型却在远离任何陆地的海岛上被发现”,据此看出是“蝙蝠中的一些新的特殊类型”“远离任何陆地的海岛";

B.“那就说明它们有相同的祖先”错,材料一第三段“按照遗传变异学说,在任何两个地区若存在着亲缘关系很近的、有代表性的物种的话,就暗示着相同的祖先类型曾经居住在这两个地区”,据此看出原文是“就暗示着相同的祖先类型曾经居住在这两个地区”,不是“那就说明它们有相同的祖先"。

C.正确。

D.“担心他自己不能证明进化论,从而危及自己有前途的事业”错。材料二第一段“他得出进化论的观点时才29岁,那时他在专业上还没有地位,不可能通过宣扬他所不能证明的一种异端学说来危及自己有前途的事业”,据此看出是说不可能通过宣扬他所不能证明的一种异端学说来危及自己有前途的事业。

故选C。

(3)材料一第一段“那么根据遗传变异学说,我们就能很好地理解许多有关生物分布上的重要事实。为什么生物在整个地质地理、时空分布上呈现着明显的平行现象呢?其原因在于,生物都是以共同的世代谱系相连接,并且其变异的方式也相同。在同一块大陆上,在极为不同的条件下,在炎热和寒冷的环境中在高山和低地在沙漠与沼泽,每一大纲中的大多数生物是有明显联系的”,据此看出观点是阐述生物的遗传变异学说。

A.“在南北温带中会有少数植物是相同的,而其他许多植物也是很相似的”,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内容“根据前述迁徙理论,加之在多数情况下的生物变异,我们借助于冰期事件便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为什么在最遥远的山区,在南北温带中会有少数植物是相同的,而其他许多植物也是很相似的”,可看出符合生物的遗传变异学说。

B.“南北温带海洋生物中仍有些也极为相似”,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内容“同时也容易理解,为什么虽然有整个热带海洋的间隔,南北温带海洋生物中仍有些也极为相似。虽然两个地区具有适于同一物种生活的相同的自然条件,但如果两个地区长期隔离的话,它们之间的生物存在极大的差异,人们也就不必为怪了”,可看出符合生物的遗传变异学说。

C.“在加拉帕戈斯群岛、胡安斐尔南德斯群岛以及其他美洲岛屿上的动植物均与其相邻近的美洲大陆的动植物有着惊人的联系”,材料一第三段“按照遗传变异学说,在任何两个地区若存在着亲缘关系很近的、有代表性的物种的话,就暗示着相同的祖先类型曾经居住在这两个地区。并且无论在什么地方,若有亲缘关系密切的物种栖息在两个地区,……各个地区的生物,必然与其最邻近的迁徙源区的生物有关,这是一个极为一般性的法则。我们可以看到在加拉帕戈斯群岛、胡安斐尔南德斯群岛以及其他美洲岛屿上的动植物均与其相邻近的美洲大陆的动植物有着惊人的联系”,可看出符合生物的遗传变异学说。

D.“人类或者是存在于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是通过上帝来创造的。一旦制造出来,便会亘古不变”,根据原文“海岛上有特殊类型的蝙蝠存在,但却没有发现任何陆生哺乳动物的事实也是特创论根本无法解释的”“必须承认,靠特创论无法对这些事实作出解释”,可推断是特创论的观点。

故选D。

(4)①材料二第一段“导致达尔文推迟发表的原因非常复杂,不能作简单的解释,但是有一件事是确定的:恐惧的负面作用与增加材料的正面需要至少同样重要。然而,达尔文恐惧什么呢?他得出进化论的观点时才29岁,那时他在专业上还没有地位,不可能通过宣扬他所不能证明的一种异端学说来危及自己有前途的事业”。

据此看出,达尔文故意拖延发表自己的观点因为他认为当时发表的时机还不成熟;

②材料二第二段“达尔文早年有关‘递变’的笔记中可能含有问题的答案,这些笔记中包含了他所赞同但却害怕发表的一些观点,即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这远比进化本身更要异端,没有哪种观点比认为心灵只不过是大脑的产物,更能动摇西方思想中最深刻的传统了”,材料二第三段“达尔文确实进行了一场温和的革命。不仅在于他这么久地拖延了自己的工作,还在于他故意避开公众对他理论中哲学含义的注意”。

据此看出,达尔文有意避开公众对他理论中唯物观的注意,而在当时这是比进化论本身更加异端的思想;

③材料二第三段“他在1880年写道:‘我认为直接反对基督教和有神论,对公众不会有什么影响;而伴随科学的进步逐渐启迪人类的理解力,会更好地促进思想的自由。因此我一直不写有关宗教的文章,而且我本人的工作仅仅局限于科学之内。’"

据此看出,达尔文从来不写有关宗教的文章,只把自己的工作严格局限在科学研究的框架内。

(5)①论证思路采用总分结构。材料一第一段“谈到地理分布,如果我们承认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由于气候及地理的变化,以及由于诸多偶然而未知的散布方式,生物曾发生过从某一地区向另一地区的大规模迁移;那么根据遗传变异学说,我们就能很好地理解许多有关生物分布上的重要事实,可看出,首先论述遗传变异学说,能解释地理分布的重要事实;

第二段“根据这种迁徙的观点,以及随之而来的生物变异,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海岛上仅有极少量的物种栖息着,而其中的许多还是特殊的地方性类型……如蛙类和陆栖哺乳类”可看出,然后论述迁徙理论可以解释海岛的物种;

第三段“按照遗传变异学说,在任何两个地区若存在着亲缘关系很近的、有代表性的物种的话,就暗示着相同的祖先类型曾经居住在这两个地区……佛得角群岛及其他非洲岛屿上的生物与非洲大陆上的生物间也存在着这种联系"最后阐述遗传变异学说,能解释各地区的生物之间存在的相似性。

②运用了举例论证(事实论证)方法和因果论证方法。第一段“那么根据遗传变异学说,我们就能很好地理解许多有关生物分布上的重要事实。为什么生物在整个地质地理、时空分布上呈现着明显的平行现象呢?其原因在于,生物都是以共同的世代谱系相连接,并且其变异的方式也相同。在同一块大陆上,在极为不同的条件下,在炎热和寒冷的环境中在高山和低地在沙漠与沼泽,每一大纲中的大多数生物是有明显联系的”“在同一块大陆上,在极为不同的条件下,在炎热和寒冷的环境中在高山和低地在沙漠与沼泽,每一大纲中的大多数生物是有明显联系的。这使每一个旅游者都会感到惊奇,但对我们来说,所有这些都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它们是同一祖先和早期迁入者的后代。根据前述迁徙理论,加之在多数情况下的生物变异,我们借助于冰期事件便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为什么在最遥远的山区,在南北温带中会有少数植物是相同的,而其他许多植物也是很相似的”,可看出大量的“为什么”分析原因,形成因果论证。

第一段“在南北温带中会有少数植物是相同的,而其他许多植物也是很相似的;同时也容易理解,为什么虽然有整个热带海洋的间隔,南北温带海洋生物中仍有些也极为相似”,可看出举例论证(事实论证)方法。

③论证语言表达严密,逻辑性强。阐述中多用限制性的修饰语,力求论述准确严密。例如“每一大纲中的大多数生物是有明显联系的”“但如果两个地区长期隔离的话,它们之间的生物存在极大的差异"等。再如“达尔文确实进行了一场温和的革命。不仅在于他这么久地拖延了自己的工作,还在于他故意避开公众对他理论中哲学含义的注意”,运用关联词逻辑严密。

答案:

(1)D

(2)C

(3)D

(4)①达尔文故意拖延发表自己的观点因为他认为当时发表的时机还不成熟;②达尔文有意避开公众对他理论中唯物观的注意,而在当时这是比进化论本身更加异端的思想;③达尔文从来不写有关宗教的文章,只把自己的工作严格局限在科学研究的框架内。

(5)①论证思路采用总分结构。首先论述遗传变异学说,能解释地理分布的重要事实;然后论述迁徙理论可以解释海岛的物种;最后阐述遗传变异学说,能解释各地区的生物之间存在的相似性。②运用了举例论证(事实论证)方法和因果论证方法。例如“在南北温带中会有少数植物是相同的,而其他许多植物也是很相似的";大量的“为什么”分析原因,形成因果论证。③论证语言表达严密,逻辑性强。阐述中多用限制性的修饰语,力求论述准确严密。例如“每一大纲中的大多数生物是有明显联系的"但如果两个地区长期隔离的话,它们之间的生物存在极大的差异”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旧院

付秀莹

村子里的人都知道,旧院指的是我姥姥家的大院子。为什么叫旧院呢?这个问题,我一直没有想过。当然,也许某一天,我想了,可是没有想明白。甚至,也可能问了大人,但一定是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我歪着头,发了一会呆,很快就忘记了。是啊,有那么多有趣的事情,爬树,掏蚂蚁窝,粘知了,逮喇叭虫。这些,是我童年岁月里的好光阴,明亮而跳跃。我忘不了。

旧院是一座方正的院子,在村子的东头。院子里有一棵枣树,很老了,巨大的树冠几乎覆盖了半个房顶。春天,枣花开了,黄绿的一树,很繁华了。到了秋天,累累的果实,在茂密的枝叶间,藏也藏不住。我们这些小孩子,简直馋得很,吮着指头,仰着脸,眼巴巴地看着表哥攀上树枝、摘了枣子往下扔。我们大叫着,追着满院子乱跑的枣子,笑。每年秋天,姥姥总要做醉枣,装在陶罐里,拿黄泥把口封严。过年的时候,这是我们最爱的零嘴了。

姥姥是一个很爽利的老太太。年轻的时候,大概也是个美人。端庄的五官,神态安详,眼睛深处纯净、清澈,也有饱经世事的沧桑。头发向后面拢去,在脑后梳成光滑的髻。在我的记忆里,似乎,她一直就是这种发式。姥姥一生,共生养了九个女儿,其中有三个天折了,留下六个女儿。我的母亲,是老二。

谁会相信呢,姥姥这样一个人,竟然会嫁给姥爷。并且,一生为他吃苦。说起来,姥爷祖上原是有些根基的,在乡间,也算是大户人家。后来,到了姥爷的父亲这一辈,就败落了。姥爷的母亲,我不大记得了。在姥姥的描述里,她是一个刁钻的婆婆,专门同儿媳妇过不去。姥爷是家里的独子,幼年丧父。寡母把独子视为己命,视为自己一世艰辛的见证。儿子是她的私有物,谁都不允许分享,即便是儿媳妇也不行。坚忍强势的母亲,往往有软弱温绵的儿子。在姥爷身上,有一种典型的纨绔气质。当然,我不是说姥爷是吃喝嫖赌的纨绔子弟——以当时的家境,也当不起这个字眼了。我是说,姥爷身上有一种气质,怎么说,闲散,落拓,乐天,也懦弱,却是温良的。在他母亲面前,他永远是诺诺的。对姥姥,他却有一种近乎骄横的依赖。里里外外,全凭了姥姥的独力支撑。姥爷则从旁冷眼看着,袖着手,偶尔从衣兜里摸出一把炒南瓜子,或者花生,嘎巴嘎巴嚼着,悠闲自在。姥姥日夜辛劳,带着六个女儿,不,是五个———大女儿,也就是我的大姨,被寄养在姨姥姥家。姨姥姥是姥姥的姐姐,嫁给了一位军人,膝下荒凉,就把我大姨要了过去做女儿。姨姥姥家境殷实,把大姨当作掌上明珠疼爱。虽如此,后来,大姨成人之后,始终对这件事耿耿于怀。甚至,有一回,她来看望姥姥,言语间争执起来,大姨说:“我早就知道你不喜欢我,那么多姊妹,单单把我送了人。"姥姥一时气结,哭了。她从没想到,有一天,自己的女儿会这样指责自己。当然,这是多年以后的事情了。

那时候,我已经在很远的城里读书了。寒假回来,少不得要到旧院看姥姥。我和几个姨们说话,讲起城里的趣事,都笑了。姥姥很惊讶地抬起头,看着我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然而很快就释然了。孩子们在笑,她张开没牙的嘴,也笑了。我心里一酸。我们都以姥姥的名义聚到旧院,可是,我们却把姥姥忽略了。我们明知道姥姥耳背,她听不见,我们却还是照常说笑。下午的阳光照过来,温暖,悠长,让人昏昏欲睡。无数的飞尘在光线里活泼地游动着。姥姥坐在炕上,沉默地看着我们。我们这些儿孙,冷酷,自私,竟舍不得放弃一时口舌之快,走过去,坐在姥姥身旁,摸一摸她老树般的手、她苍老的脸、她的白发,俯在她的耳边,说一句她能够听清的话。我们把年迈的姥姥,排除在外了。

多年以后,我从北京回到村子,回到旧院,姥姥是越发苍老了。我舅一家(“我舅”实则是上门女婿五姨夫),早已离开了旧院,他们到新房安居了。旧院,在儿时的记忆里,宽阔,轩敞,青砖瓦房,有一种说不出的气派。可是,如今,在周围楼房的映衬下,它却显得那么矮小、狭仄。这是当年那个旧院吗?在这里,有我迷茫的童年岁月,我的姨们以及盛开的青春。我父亲和母亲,我舅和五姨,这两对年轻人,携着手,在旧院走过了他们的苦乐年华。当然,还有我的姥姥姥爷,他们一生的艰辛、困顿、微茫的喜悦、漫无边际的伤悲,都在这里了。

那棵枣树还在。据说,有好几回,我舅要刨掉它,因为它遮住了半间房子,粮食都不好晒。但都被姥姥劝阻了。枣树更茂盛了,开花的时候,如霞,繁华一片,引得蜜蜂在院子里飞来飞去,一不小心,把我舅的孙子蜇哭了。姥姥茫然地看着他,这是谁家的孩子?秋天,枣子挂了一树,风一吹,熟透的枣子落下来,啪嗒一声闷响,倒把昏睡的老猫吓了一跳。醉枣,姥姥早已不做了。那个坛子,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这么多年,走了这么多的路,我却再没有吃到那么好的醉枣了。香醇,甘甜,那真是旧院的醉枣才有的味道。而今,都远去了,再也寻觅不到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很快就忘记了"与“我忘不了”两者不矛盾,这是不同年龄的“我"对旧院的真切感受。

B.因为姥姥与姨姥姥姊妹情深,加之姥爷家庭的败落,姥姥就将大姨寄养在姨姥姥家,这让大姨心怀不满。

C.文章中“老树般的手”“苍老的脸"表现了姥姥饱经沧桑的一生,又表达了“我”对她依恋难忘的深情。

D.文章不仅写了姥姥,也写了生活在旧院的亲人们的苦乐年华,这丰富了旧院所承载的意义与内涵。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的叙述是从“我的回忆"展开的,叙写了“我”关于旧院的记忆,展现了独特、细腻的人生体验。

B.文章用较多篇幅写姥爷的家世和性情,衬托出姥姥一生的坚强与能干,饱含着“我"对姥姥的同情和敬佩。

C.全文没有用一个完整的故事贯穿始终,而是以散点轻描的方式,写了旧院中人物的遭际及时光的流变。

D.文中通过旧院抒发“我”的情感,如今旧院矮小、狭仄,表达了“我"淡淡的哀愁和怀抱新的希望。

8.本文有两处写到“枣树”及其相关内容,请分析这两处叙写中所包含的丰富意蕴。(4分)

9.付秀莹在一次采访中谈道:“乡村,是我们的故园,它有着自带的诗性。"本文突出体现了付秀莹作品的“诗性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理解与鉴赏文本艺术特点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文学作品独特意象,分析作品情感艺术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不同句子进行分析,准确把握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语言艺术,探究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相关要求细致分析,准确把握即可。

【解答】(1)B.“姥姥就将大姨寄养在姨姥姥家,这让大姨一直心怀不满"错误,被寄养的原因是家庭败落,而不是姊妹情深,而且大姨对被寄养也是成人以后才不满,而不是“一直很不满”。

(2)D.“新的希望"有误,不管是旧院由“气派”而至“矮小,狭仄”,还是姥姥的年迈衰老,以及旧院所承载的乡村回忆的“远去了,再也寻觅不到了”,都难以体现“新的希望"。文章更多的是表达了“我”淡淡的哀愁。

(3)第一处“春天,枣花开了,雪白的一树,很繁华了。到了秋天,累累的果实,在茂密的枝叶间,藏也藏不住。我们这些小孩子,简直馋得很,吮着指头,仰着脸,眼巴巴地看着表哥攀上树枝,摘了枣子,往下扔。我们锐叫着,追着满院子乱跑的枣子,笑。每年秋天,姥姥总要做醉枣,装在陶罐里,拿黄泥把口封严"强调的是枣树枝繁叶茂,呈现出果实累累的景象,展现出的是家人的天伦之乐的美好感受,抒发出童年的美好回忆。第二次“那棵枣树还在。据说,有好几回,我舅要刨掉它,遮了半间房子,粮食都不好晒。都被姥姥劝阻了。枣树更茂盛了。开花的时候,如雪,如霞,繁华一片。引得蜜蜂在院子里飞来飞去,一不小心,把我舅的孙子蜇哭了”,描写了枝繁叶茂的枣树,这是后来所见,呈现出人情、生活变化,突出家人对枣树态度的转变,展现出对童年远去的伤感与无奈。

(4)“旧院是一座方正的院子,在村子的东头。院子里有一棵枣树,很老了。巨大的树冠几乎覆盖了半个房顶。春天,枣花开了,雪白的一树,很繁华了。到了秋天,累累的果实,在茂密的枝叶间,藏也藏不住"这些句子充满诗意,语言清新优美,鲜明别致地展现出对美好情感的展现,凸显出不一样的生活味道。“下午的阳光照过来,温暖,悠长,让人昏昏欲睡。无数的飞尘在光线里活泼泼地游动着。姥姥坐在炕上,沉默地看着我们”这些句子意境唯美,呈现出宁静祥和的文化氛围,突出美的诗意感受。“秋天,枣子挂了一树,风一吹,熟透的枣子落下来,啪嗒一声闷响,倒把昏睡的老猫吓了一跳。醉枣,姥姥早已不做了。那个坛子,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这么多年,走了这么多的路,我却再没有吃到那么好的醉枣了。香醇,甘甜,那真是旧院的醉枣。而今,都远去了,再也寻觅不到了"描绘的是人生况味,表达出不一样的生活情感和人生感慨,突出对家乡的热爱。“村子里的人都知道,旧院指的是我姥姥家的大院子。为什么叫旧院呢,这个问题,我一直没有想过。当然,也许有一天,我想了,可是没有想明白”“甚至,有一回,她来看望姥姥,言语间争执起来,大姨说,我早就知道你不喜欢我,那么多姊妹,单单把我送了人。姥姥一时气结,哭了。她再没想到,有一天,自己的女儿会这样指责自己。当然,这是多年以后的事情了"这些句子中流露的核心主题词为“乡村”“自然”,这都是诗歌的传统素材,通过这些具体的内容,呈现出作品题材的诗性之美。

答案:

(1)B

(2)D

(3)第一次叙写中枣树茂密繁华,果实累累,表现了家人当时的天伦之乐,抒发了“我”童年旧院美好生活的无限回忆。第二次叙写中枣树依然茂盛,开花结果,但家人对枣树的态度已有不同了,生活、人情己发生了变化,抒发了“我"对童年远去的哀伤感慨。

(4)语言的诗性美。文中的语言清新优美,如对旧院枣树的描写、对姥姥等亲人的情感抒发,文笔细腻,语言优美,是诗化的语言。

意境的诗性美。文章写旧院的各种风物,如描写枣树、阳光等环境,叙写琐碎的日常,构造出宁静又美好的诗的意境。

情感的诗性美。作者在回忆中有快乐与伤感,有对时光流变与世事沧桑的感叹,表达了丰厚深沉的情感,表现了留恋家乡,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愫,极富感染力。

题材的诗性美。乡村、故乡都是诗歌的传统取材,本文取材于乡村生活,有着自带的诗性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如此,则白黑分矣。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而莫怀余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争讼止,技长立,则强弱不觳力,冰炭不合形,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

(节选自《韩非子·用人》,有删改)

材料二:

闰月,乙卯,上宴近臣于丹霄殿。上曰:“徵、珪尽心所事,故我用之。然徵每谏,我不从,我与之言辄不应,何也?”魏徵对曰:“臣以事为不可,故谏;若陛下不从而臣应之,则事遂施行,故不敢应。"上曰:“且应而复谏,庸何伤!”对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臣心知其非而口应陛下,乃面从也,岂稷、契事舜之意邪!"上大笑曰:“人言魏徵举止疏慢,我视之更觉妩媚,正为此耳!”

上问魏徵曰:“群臣上书可采,及召对多失次,何也?"对曰:“臣观百司奏事,常数日思之,及至上前,三分不能道一。况谏者拂意触忌,非陛下借之辞色,岂敢尽其情哉!”上由是接群臣辞色愈温。

十二月,癸丑,帝与侍臣论安危之本。中书令温彦博曰:“伏愿陛下常如贞观初,则善矣。"帝曰:“朕比来怠于为政乎?”魏徵曰:“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帝拊掌大笑曰:“诚有是事。”

上谓侍臣曰:“朕比来决事或不能皆如律令,公辈以为事小,不复执奏。夫事无不由小以致大,此乃危亡之端也。公辈常宜为朕思炀帝之亡,朕常为公辈念关龙逢①之死,何患君臣不相保乎!"上谓魏徵曰:“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对曰:“然。天下未定,则专取其才,不考其行;丧乱既平,则非才行兼备不可用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有删改)

[注]①关龙逢:夏桀之臣,桀荒淫无道,遂进谏,桀囚而杀之。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人臣A皆宜B其能C胜D其官E而莫怀F余力G于心H莫负I兼官之责J于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乙卯,文中以干支来纪日,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中“乙卯”用法不同。

B.何伤,意为妨碍什么,“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中“何之”表示到哪里去,两者结构相同。

C.造次,意为轻率、随便,与《红楼梦》中“宝玉自知说得造次了"中“造次”意思不同。

D.“小人竞进矣"与“万类霜天竞自由”、“念往昔,繁华竞逐"三句中的“竞”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非认为明君使臣下的职事不扰、职责分明,能够各展所长、各立其功,那么就不会使臣下争斗角力、互相伤害,从而达到治世的最高境界。

B.太宗在丹霄殿大宴近臣时提到魏徵每次进谏时,太宗如果不听从,魏徵就不应答,魏徵认为臣子不可以当面顺从,背后却说另一套。

C.在讨论国家安危根本所在时,群臣怕忤旨不敢行谏,唯独魏徵直言相谏,指出太宗在贞观初能躬行节俭,近来却渐渐开始大兴土木。

D.太宗希望臣下不要因为事情小就不再启奏,隋炀帝灭亡的教训、关龙逄死谏的忠诚无畏都应彼此念及,这样君臣才能相互保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4分)

(2)况谏者拂意触忌,非陛下借之辞色,岂敢尽其情哉!(4分)

14.选官用人是历朝历代治国理政的重要问题,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韩非、唐太宗与魏徵三者在选官用人方面不同的观点。(3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要结合出处、语境,整体把握语句含意,从易入手,各个突破。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进行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抓住关键词,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此类题答题时,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内容,根据原题所问找到答题区间并对答题区间进行分析与归纳,最终概括出答案。

【解答】(1)划线句的意思是:做臣子的都能发挥他们的才能,胜任他们的官职,而不需要把余力保存在心里,不需要对君主承担兼职的责任。“宜其能"胜其官”结构一致,都作“人臣"的谓语,由此可见需要在中间C处断开;“而”作连词,一般放在句首,由此可见需要在其前E处断开;“莫怀余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结构一致,由此可见需要在中间H处断开。

故选:C、E、H。

(2)A.正确。文中用来纪日;《江城子》中用来纪年。译文:闰月,乙卯这天/乙卯年正月二十日记梦。

B.正确。都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伤何”,妨碍什么;“之何”,到哪里去。译文:又哪里妨碍什么呢/为什么心神不宁想要到哪里去呢?

C.错误。都是“轻率、随便"。译文:不可轻率随便/宝玉自知话说得随便了。

D.正确。都是“争”的意思。译文:则其他小人竞相引进/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遥想当年,达官贵人争着过豪华的生活。

故选:C。

(3)C.“唯独魏徵直言相谏"错,原文“中书令温彦博曰:‘伏愿陛下常如贞观初,则善矣。’”,可见温彦博也敢于直言相谏,不是只有魏徵。

故选:C。

(4)①“治”,太平;“履位”,履行职守;“见”,通“现”,展现。译文:太平国家的臣子,为国立功来履行职守,在官位上展现才能来接受职务。

②“拂意触忌”,违背圣上的旨意触犯圣上的忌讳;“非”,如果不是;“借之辞色”,言辞脸色和悦。译文:况且行谏的人违背圣上的旨意触犯圣上的忌讳,如果不是陛下言辞脸色和悦,怎么敢尽情陈述呢?

(5)由“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可知,韩非认为选官用人应遵循天道、顺应人情,做到赏罚分明(依“法"用人)。

由“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可知,太宗认为选官择人应亲贤臣远小人(任人唯贤)。

由“天下未定,则专取其才,不考其行;丧乱既平,则非才行兼备不可用也"可知,魏徵则认为乱世主要看才能,治世则须才德兼备(因势而变)。

答案:

(1)C、E、H

(2)C

(3)C

(4)①太平国家的臣子,为国立功来履行职守,在官位上展现才能来接受职务。

②况且行谏的人违背圣上的旨意触犯圣上的忌讳,如果不是陛下言辞脸色和悦,怎么敢尽情陈述呢?

(5)韩非认为选官用人应遵循天道、顺应人情,做到赏罚分明(依“法”用人);太宗认为选官择人应亲贤臣远小人(任人唯贤);魏徵则认为乱世主要看才能,治世则须才德兼备(因势而变)。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听说古代善于用人的君主,必定会遵循天道顺应人情并且赏罚分明。遵循天道,就能够少用气力而建立功业;顺应人情,就能够少用刑罚而推行法令;赏罚分明,伯夷、盗跖就不会混淆。这样一来,黑的和白的就分明了。太平国家的臣子,为国立功来履行职守,在官位上展现才能来接受职务。做臣子的都能发挥他们的才能,胜任他们的官职,而不需要把余力保存在心里,不需要对君主承担兼职的责任。明君使职事不相干扰,所以不会发生争吵;使臣下不兼任官职,所以各自都有擅长的技能;使人们不为同一件事情而立功,所以不会发生争斗。争吵平息了,擅长的技能表现出来了,强弱之间就不会争胜,如同冰炭不在同一个器皿中一样,天下没有人会相互伤害,这是治世的最高境界。

(节选自《韩非子用人》)

材料二:

闰月,乙卯的这一天,唐太宗李世民在丹霄殿大宴亲近的大臣。太宗说:“魏徵与王珪尽心竭力地侍奉原来的主人,所以我能重用他们。然而魏徵每次进谏,我不听从;我与他讲话,他也总是不做应答。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魏徵回答说:“我认为事情不可行,所以谏阻;陛下不听从谏阻而我如果答话,那么事情便得到施行,所以不敢应答。”唐太宗听后说:“暂且应答而后再谏阻,又哪里能妨碍什么呢?"答道:“过去舜帝告诫群臣:‘你们不要当面顺从,而背后却说另一套。’如果我心里知道不对嘴上却答应陛下的意见,这正是当面顺从。难道这是稷、契侍奉舜帝的本意吗!”太宗听后大笑着说:“人们都说魏徵行为举止粗鲁傲慢,我看他更觉得妩媚可爱,正是因为如此呀!"

太宗问魏徵:“众位大臣的上书多有可取,等到当面对答时则多语无伦次,为什么呢?”魏徵答道:“我观察各部门上奏言事,常常思考几天,而等到了陛下的面前,则三分不能道出一分。况且行谏的人违背圣上的旨意触犯圣上的忌讳,如果不是陛下言辞脸色和悦,怎么敢尽情陈述呢?"于是自那以后太宗接见大臣时语言脸色更加温和。

十二月癸丑,太宗与大臣们讨论安危的根本所在。中书令温彦博说:“深愿陛下能经常像贞观初年那样,那就好了。”太宗问:“朕近来听政有所懈怠吗?"魏徵说:“贞观初年的时候,陛下一心节俭,不倦怠地求谏。而近年来则营建修缮之类的事渐渐多了起来。行谏都颇觉得触犯圣意,这就是与当年的不同之处。”太宗听后拍掌大笑着说:“的确是有这么回事。"

太宗对亲近的大臣说:“近来朕裁决事务有时不能够尽依法令,你们认为这是小事,不再固执地启奏。凡事无不因小而致大,这是危亡的先兆。因此希望你们经常为朕考虑到炀帝的灭亡,朕也经常为你们念及关龙逢的死,如此还担心君臣不能相互保全吗?”太宗对魏徵说:“因官职而去选择人才,不可轻率随便。任用一位君子,则众位君子都会来到;任用一位小人,则其他小人竞相引进。"魏徵回答道:“的确是这样。天下未平定时,则对于一个人专取其才能,并不看重和考察其德行;动乱平定后,则不是德才兼备的人才不能使用。”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相应题目。

赠别

许浑

眼前迎送不曾休,相续轮蹄似水流。

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

苏秦六印归何日,潘岳双毛①去值秋。

莫怪分襟衔泪语,十年耕钓忆沧洲②。

[注]①双毛,指头发黑白二色相杂。②沧洲,滨水的地方,常用以称隐士的居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用“轮蹄"指代眼前如川流不息迎来送往的车马。

B.颔联的表现手法,与李商隐的“锦瑟无端五十弦”相似。

C.从颈联可知,这首诗的赠别对象是将要投身仕途的友人。

D.全诗以回忆与友人耕钓的美好时光作结,显得洒脱自然。

16.这首诗的颈联包含多重意蕴,请简要分析。(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诗句意蕴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全诗读懂题干涉及的诗句,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1)D.“显得洒脱自然"错误。尾联意味深长:不要责怪离别时眼含泪水,许多年之后过着隐居生活依然忘不了分别之时。以想象之笔将过去与未来连接在一起,更添沧桑之感,表现的是悲伤之情,并不是“洒脱自然”。

故选D。

(2)“苏秦六印归何日"写诗人想着友人何日能荣归故里,表达了对友人早日归来的期待。眼前的迎来送往还没有停止过,车马就像流水一样不断。如果门前没有这些通达南北的道路,人世间也就不会有分别的愁苦了吧。就像苏秦身佩六国相印一样新官去上任,但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既有对友人仕途之路的美好祝愿,也暗含对仕途艰难的担心。

感慨潘岳未老先衰,“潘岳双毛去值秋”中的“秋"字语带双关,包含对美好年华已逝的悲叹。潘岳32岁见白发,是未老先衰的标志。后用“潘岳鬓”谓中年鬓发初白。美貌盖世的潘岳头发白了依然需要离开,表达了对友人怀才不遇、华发早生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答案:

(1)D

(2)①诗人想着友人何日能荣归故里,表达了对友人早日归来的期待,既有对友人仕途之路的美好祝愿,也暗含对仕途艰难的担心。

②感慨潘岳未老先衰,表达了对友人怀才不遇、华发早生的人生境遇的感慨,“秋"字语带双关,包含对美好年华已逝的悲叹。

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人都非常关注学习。孔子通过“___,___”(《论语·学而》)提出了“好学"的表现。

(2)作文课上,房老师使用《屈原列传》中“___,___”两句话,引导学生描写寻常事物以表示宏大意旨,列举浅近事例来传达深远意蕴。

(3)《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对唐太宗提出了要善于用人和纳谏的策略“___,___”,为“贞观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情境式默写题一般都涉及正确理解文意及句子内涵,因此平时积累时要加强理解性记忆,弄清文章内容及句子内涵,切不可死记硬背。

【解答】故答案为:

(1)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重点字:正)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重点字:迩)

(3)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重点字:简)

三、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20分)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每空1分)

(1)金就砺则利()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3)文胜质则史()

(4)虽覆一篑()

(5)天下归仁焉()

(6)小子何莫学夫《诗》()

(7)金石可镂()

(8)《国风》好色而不淫()

(9)靡不毕见()

(10)莫不殷忧而道著()

(11)虽董之以严刑()

(12)仁者播其惠()

(13)江海下百川()

(14)请问其目()

(15)吾尝跂而望矣()

(16)犹离忧也()

(17)其文约,其辞微()

(18)人君当神器之重()

(19)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0)永保无疆之休()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解答】(1)磨刀石。句意: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

(2)游泳。句意: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善于游泳。

(3)虚饰,浮夸。句意: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

(4)倒。句意:纵是倒下一筐土。

(5)称赞,赞许。句意:天下人都赞许你是仁德的人。

(6)不。句意:同学们,为何不学诗呀。

(7)雕刻。句意: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8)过度,无节制。句意:《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而失当。

(9)无,没有。句意:无不完全表现出来。

(10)深。句意: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

(11)督查。句意: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

(12)仁爱,宽厚。句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