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季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2024年新教材)_第1页
2024年秋季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2024年新教材)_第2页
2024年秋季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2024年新教材)_第3页
2024年秋季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2024年新教材)_第4页
2024年秋季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2024年新教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2024年秋季新教材)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目标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2.知道测量有误差,知道误差和错误有区别。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教学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生活中我们通过眼睛直接判断物体的长短,但是我们的感觉总是可靠的吗?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研究如何准确地进行测量。二、新知探究(一)长度的单位(1)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进率。了解长度单位还有微米、纳米等。(2)阅读课文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了解“米”的准确定义: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s内所经路径的长度定义为1米。

(3)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000m=103m;1dm=0.1m=10-1m;1cm=0.01m=10-2m;1mm=0.001m=10-3m;1μm=0.000001m=10-6m;1nm=0.000000001m=10-9m。(二)长度的测量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1)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2)让学生找出身体的哪些部位可以作为“尺”。①伸开手掌,从大拇指到中指指尖的距离,称为“一柞”。②伸开两臂的长度,大约等于身高;人步行时,平均一步的长度;某一个手指的宽度等。2.阅读课本材料了解一些长度或距离。3.刻度尺的使用:应做到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多次测量取平均值。4.学生分组实验(1)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2)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探究: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放在硬币下进行测量,直径的位置难以判断,会使测量不准确。只能用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方法1(卡尺法):如图甲所示,用直尺和三角板把硬币紧压在桌面边缘,借助两把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来进行测量;或用一只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如图乙,均可从刻度尺上读出硬币的直径d。根据公式L=лd求出硬币的周长。甲乙方法2(滚轮法):在纸面上画一条直线,让硬币从某个记号开始,在纸面上沿直线滚动n周记下终点。测出线段长度s,先求出每周的周长L=s/n,再利用L=πd求出硬币的直径d=s/nπ。方法3(替换法):把硬币放在纸上,贴着边缘用笔画上一圈,再剪下对折,然后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圆的直径d,即为硬币的直径。根据公式L=πd求出硬币的周长。方法4(化曲为直法):拿一纸条紧贴着硬币边包几圈,用一大头针在纸条上扎穿一个孔,然后将纸条展开平放,用刻度尺测出相邻孔间的距离L,就是硬币的周长。根据公式d=L/л求出硬币的直径。(3)测量一页纸的厚度,探究:纸的厚度为10-4m,用毫米刻度尺测不出一页纸的厚度,也测不出两页纸的厚度,但是能测出上百页纸的厚度,而一页纸的厚度只要把测出的厚度除以总张数就可以求出了。以多测少法:测量时取若干页纸(纸的页数要足够多),压紧后,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量出其总厚度L,然后将总厚度除以纸的页数n,求出每页纸的厚度l=L/n。(4)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道理与测量一页纸的厚度相同(以多测少法)。测量方法:找一支圆铅笔,把细铜丝捋直,将金属丝在铅笔上依次密绕适当的圈数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量出这个线圈的长度l,再将线圈长除以圈数所得的商就是金属丝的直径d=l/n。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数字+单位。(三)时间的测量1.计时工具教师概括介绍计时工具的发展变化过程。在古代,人们用日晷、沙漏等器具来计时。16世纪后,欧洲出现了有重锤的摆钟,近代机械式钟表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利用石英晶体制成了稳定、轻巧、方便的电子钟表,它们一天的偏差不超过0.5秒。目前最准确的计时装置是天文台使用的原子钟,30万年的偏差只有1秒。让学生看课文了解古代和现代的几种计时工具。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古代人和现代人测量时间的工具、测量方法?2.时间单位复习学过的时间单位及单位间进制。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了解“秒”的准确定义:铯原子振动9192631770次所需的时间定义为1s。认识时间单位的符号:时(h)、分(min)、秒(s)。3.秒表的使用:练习使用秒表的方法;利用秒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四)误差任何实验测量结果都不可能是绝对准确的,由于受所用的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如在测量长度实验中,有的同学读刻度尺示数可能估计的偏大一些,而有的同学估计的可能小一些,而一个物体它的真实长度总是一定的,这个真实的长度叫做真实值,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异,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由于仪器本身不可能做的非常精确,实验者对实验的观察总会有偏差,因此误差总是存在的,不能消灭,但应尽量减小误差。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等。三、课堂小结1.长度的单位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2.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工具;(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3.时间的测量(1)计时工具;(2)时间的单位;(3)秒表的使用方法。4.误差(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2)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3)区别:误差不能消除,可以减小;错误可以消除。四、课堂训练1.迷你型变色龙是世界上最小的变色龙。如图所示,变色龙在指甲盖上静止,根据图片信息估测变色龙的体长约为(A)A.2cmB.5mmC.2mmD.5cm2.同学们在练习单位换算时有如下解法,下列计算过程中正确的是(C)A.5.2m=5.2m×100=520cmB.5.2m=5.2m×100cm=5.2×102cmC.5.2m=5.2×100cm=520cmD.5.2m=5.2÷1000=5.2×10-3km3.播放一套完整的眼保健操的时间大约是(C)A.3hB.30sC.300sD.30min五、布置作业练习题见《练习册》。教学反思导入新课时用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长度的测量时,让学生估计常见物体的长度,再让他们尝试动手,用刻度尺测出长度,之后再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评价,并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这样做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第2节运动的描述教学目标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大家都喜欢去操场上活动。我们来看看操场上的情景。谁来说一说在这个足球赛场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运动同样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学好运动的科学,能够深入了解体育,还能深入了解自然。二、新知探究(一)机械运动1.你都见过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说一说你的根据是什么。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如下问题:①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②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③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的根据是什么?2.介绍地壳板块移动,播放动画,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壳的运动。讨论得出: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着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二)参照物1.播放前一部分,选择不同参照物产生不同感觉的教学。让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错觉?”组织学生讨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2.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让学生讨论回答: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3.参照物:人们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于这个标准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一起描述书上图中卡车的运动情况:选取地面为参照物,卡车是运动的;选取收割机为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从而得出: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作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师可以找一些实例,或者一教室中的同学、物体为参照物来描述选取不同参照物时物体的不同运动状态。三、课堂小结1.机械运动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自然界的物体都是运动的,即运动是绝对的。2.参照物(1)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2)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择的参照物,而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任意选择。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对于同一物体而言,由于选定的参照物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会不同,即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四、课堂训练1.公元10世纪,谭峭在其著作《化书》中记录了很多科学现象及规律,如“作环舞者,宫室皆转”。环舞,此处可以理解为旋转舞蹈。在旋转舞蹈时,舞者认为周围宫室都在转动,所选择的参照物是(B)A.周围宫室B.舞者自身C.脚下大地D.院内树木2.小明乘坐大巴,他正对车窗固定好照相机,先拍到图甲,再拍到图乙,两张照片均拍到同一路灯和同样两辆小汽车X、Y。以下判断错误的是(A)A.以Y车为参照物,X车向西行驶B.以X车为参照物,Y车向西行驶C.以地面为参照物,X、Y两车都向东行驶D.以地面为参照物,X车的行驶速度比Y车的大3.2024年4月25日,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在飞船和空间站对接过程中,飞船不断靠近空间站,这一过程中以空间站为参照物,飞船是运动的。4.如图是几个孩子在草地上做游戏的场景,游戏开始时,几个孩子在草地上位置如图a所示。当站在大树旁的小女孩转过身来时,每个人的位置如图b所示。请你判断,该过程中运动了的小孩有1、2(填序号1、2、3、4),理由是位置发生了变化。五、布置作业练习题见《练习册》。教学反思教师引领学生探讨,学生通过自主看书在头脑中形成初步感知,然后让学生小组进行学习、交流,要求人人放开包袱畅所欲言,教师在各组间巡视,看到同学们举了很多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去说明上面问题,课堂气氛活跃的情况下,教师给每组发下一张表格,让各自归纳这节内容的知识要点。全班通过汇报、总结、教师作简单概述,并纠正交流中出现的片面认识。第3节运动的快慢教学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教学难点:建立速度的概念;“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在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如:在田径运动会短跑比赛中,人们最关心的是谁得冠军;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希望选择便捷的交通工具尽快到达目的地;军事上总是希望导弹、作战飞机能够飞得快些……

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二、新知探索(一)速度1.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1)在游泳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

问题:请同学们说说看,观众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泳的快慢?裁判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泳的快慢?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观众的方法是看谁游在最前面;裁判的方法是看谁先到达终点,用的时间短。归纳: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2)学生实验:“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体验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取两张16开纸,其中一张对折一次,另一张对折两次,为了使纸片平稳下落,可将纸片的两端向上叠起一部分,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猜一猜:哪一张纸片下落的较快?试一试:结果与你的猜测一致吗?议一议:怎样比较纸片运动快慢?还有其他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吗?(3)再举例让学生讨论:一位同学百米跑用了12s,而一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28min,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启发:有两个小球各自的运动的快慢都不变,其中一个小球沿直线运动30m,用了1min;另一个小球沿直线运动40m用了50s。两个小球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你能否判断哪一球运动得更快?可以算出在每1s的时间内,两个小球通过的路程,谁的路程长,则运动的就快。学生受到启发:在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情况下,每一个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就快。这样就将问题转化为在时间相等的情况下进行比较。2.在物理学中物体运动快慢的描述以人们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实践为基础,在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在相同的时间内,物体经过的时间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由前面的计算知道,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可用公式v=s/t表示。介绍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和单位: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每秒(m/s或m.s-1)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千米每小时作单位,符号是km/h或km.h-1。1m/s=3.6km/h1km/h=1/3.6m/s=0.28m/s。

3.阅读课文中所给出的一些物体的速度值,了解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说明:第一宇宙速度是航天器沿地球表面作圆周运动时必须具备的速度,也叫环绕速度。)

(二)匀速直线运动1.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内容,提出问题:(1)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2)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3)怎样粗略地描述物体的变速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因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速度应该是一个定值,与路程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无关,所以不能将v=s/t理解为v与s成正比,与t成反比。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变速运动可以用v=s/t来计算,s是物体通过的某一段路程,t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求出的v就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3.计算生活中的平均速度(1)学生尝试说明列车时刻表。(2)根据列车时刻表查询从襄樊到丹江的行程、运行时间。计算列车从襄樊到丹江运行的平均速度。(3)查列车时刻表计算列车从朱坡到老河口行程、运行时间。计算列车从朱坡到老河口运行的平均速度。

三、课堂小结1.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1)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2)比较在相同长度内谁用的时间短。2.取单位时间或路程来比较它们的路程或时间。3.速度(1)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2)公式:v=s/t(3)单位:即m/s或m·s-1;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4.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2)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做直线运动时,其速度的大小常常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叫作变速直线运动。(3)变速直线运动也可以用v=s/t来描述运动的快慢。四、课堂训练1.一个物体正常运动的平均速度约为5m/s,该物体可能是(C)A.乌龟B.老虎C.自行车D.飞机2.甲、乙两辆汽车,他们运动的速度之比为3:2,他们所需的时间之比为4:3,两物体通过的路程之比是(D)A.3∶2B.4∶3C.7∶5D.2∶13.如图是表示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这个物体(D)A.在0~4h内做加速运动B.在4~7h内做运动C.在7~10h的速度为15km/hD.0~4h内的速度比7~10h内的速度小五、布置作业练习题见《练习册》。教学反思这节课讲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知道为什么要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就是物体运动的速度,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以后学习的关键,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使学生会从不同的信息渠道收集关于速度计算的条件,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第4节速度的测量教学目标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2.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3.会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教学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秒表的使用。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多媒体播放一组视频或图片: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从房檐下落的水滴,从斜坡自动滑下的自行车等。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物体速度是否变化?怎样知道速度是如何变化的?二、新知探索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实验的内容,要求学生明确该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各个器材的作用和用法。实验目的:练习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v=s/t,需要测量的是运动小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秒表、金属片。注意:刻度尺的作用是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分度值,使用时要“放好”“读对”“记全”。金属片的作用是便于测量路程和时间。1.实验前的准备指导学生将斜面调整好坡度,坡度既不能太大,这样会使小车滑下的时间太短;也不能太小,由于摩擦,小车可能无法自行下滑。还要调整好小车的运动方向,不要使它从斜面上中途滑下。做好小组内人员的分工,哪一个学生操作小车,哪一个操作秒表,哪一个记录数据,要分工明确,并协调好。学生练习用秒表计时,先将小车放于斜面顶端,将金属片置于斜面底端,并开始数数:“3、2、1、0”;读到“0”时操作小车的同学释放小车,负责计时的学生迅速启动秒表计时,当听到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声音时,学生立即按下秒表,并报出数值。应让学生练习几次,熟练以后会使测量的结果更准确些。2.学生分组实验要求按如图组装器材,注意调节斜坡坡度,小车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越长,越容易计时,测量的误差越小。3.按照下列步骤进行:(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把s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2)用秒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3)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v=s/t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s1=t1=v1=s2=t2=v2=教师巡视,随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辅导,纠正错误操作。4.数据展示:将几组学生填好的实验表格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对比每组的实验数据,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求得的不同路程里的平均速度是否相等?5.讨论总结: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s这段路程或在t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严格地讲离开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强调:求解物体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一定要用物体通过的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注意对应关系。6.思考:(1)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相同吗?为什么?(2)如何得出小车在整段路程的后半段的平均速度?(3)为什么说到物体的平均速度时,必须要指明是物体在哪一段时间内或哪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7.填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简单的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的记录(一般用表格呈现)、实验结果。在实验报告的后面还可以提出问题并对本实验提出意见和建议,请同学们填写完整实验报告的内容。三、课堂小结1.实验目的: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2.实验原理:v=s/t。3.实验器材:轨道斜面、玻璃球、垫块、刻度尺、秒表、挡板。4.实验步骤5.收集数据的表格: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s1=t1=v1=s2=t2=v2=四、课堂训练1.甲同学和乙同学在平直公路上向北跑步,甲同学运动的s-t图象如图甲所示,乙同学运动的v-t图象如图乙所示。若以乙为参照物,甲向南运动。(选填“南”或“北”)2.如图所示,是用频闪相机拍摄的甲、乙球的运动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0.02s曝光一次。甲、乙两球分别从a点竖直下落至b点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甲球做匀速直线运动B.甲球的运动时间为0.08sC.甲球与乙球的运动时间之比为1:1D.甲球与乙球的平均速度之比为4:33.贵阳轨道交通3号线是贵阳市第三条建成运营的地铁线路,3号线开通运营大大缓解贵阳市交通压力。线路总长度约为43km,单程运行时间约为1.1h,则该线路列车单程平均速度约为30.91km/h(保留两位小数)。五、布置作业练习题见《练习册》。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从实验目的,原理,器材,猜想,设计,操作,评估等过程,逐步逐步层层推进而实现的。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已有的平均速度的概念的基础上,猜想小车下落的过程运动,设计出利用比较平均速度,证明小车下落时运动特点,并通过实验,得到明确的证明,以及通过小组同学合作讨论,得出实验中需要完善的环节。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难点:做好真空罩实验。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二、新知探究(一)声音的产生

想想做做:(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一边听声音,一边观察橡皮筋的变化。

(2)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扩展:录制声音(二)声音的传播演示:研究声音的传播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注意声音的变化。指导学生分析归纳,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正是平时大家并不留意的空气传送了声音。如果没有空气,人们就无法通过声音正常交流。想想做做:用一张桌子做实验请你把耳朵贴在桌面上,让一位同学用手指甲轻刮桌子(不要让附近的同学听到声音)。由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从这个实验可以发现,桌子也能传声。气体、固体可以传播声音、其实液体也可以传播声音。大量实验表明: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作介质;传声的介质既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真空不能传声。(三)声速

1.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2.回声:声音的反射。当障碍物离人较远时,发出的声音经过较长的时间(>0.1s)回到耳边,人们就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课堂小结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四、课堂训练1.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叙述正确的是(A)A.手拍桌子,桌子振动发声B.有些乐器不振动也能发出声音C.声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D.空气中声音每秒一定传播340m2.下列实验中,不是验证声音产生条件的是(D)A.说话时,把手指放在喉咙处B.弹拨吉他的弦后,立即把手轻轻放在吉他上C.敲击音叉,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D.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玻璃罩中,并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罩内空气3.叩诊是中医常见的一种诊病方法,医生用手指叩击被检查者体表,使之产生声音。该声音是由叩击部位振动产生的,并以波的形式传入医生耳中。4.如图甲所示实验中,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开;如图乙所示实验,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开,它们分别说明什么物理知识。(1)图甲实验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里运用的研究方法是:转换法。(选填“控制变量法、转换法”)(2)图乙实验现象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3)如果在月球上进行乙图这个实验,敲击右边的音叉,则挂在左边音叉旁的那个泡沫塑料球不会弹开,不会听到声音,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五、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核心概念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学生在此前往往关注的是动作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状态。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要想突破难点,就应该顺应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学生认识到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后,再次提供音叉,让学生设计实验,用视觉看到物体的振动。这样处理,使探究振动"的内涵由易到难,由显到隐,由固体、到液体再到气体,逐步丰富概念外延。思维的顺应和激活,实现了教学的“层递性”。第2节声音的特性教学目标l.了解声音的特性。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3.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教学重难点重点:声音特性的三个要素及其影响因素。难点:响度与音调的区别。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世界上的声音千差万别、各种各样。有悦耳动听使人心情愉快的乐音(如:音乐厅的演奏,歌唱家的歌唱);也有嘈杂刺耳,令人厌烦的噪声(如刹车时的摩擦声、打磨工件的声音、电钻的声音)。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乐音的特性。二、新知探究(一)音调同学们在讲话时,女同学的声音尖细,男同学的声音粗哑。声音的这种差别物理中用音调高低来表示。女同学的音调高,男同学的音调低;乐器中小提琴的音调高,大提琴的音调低。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高低的不同?什么因素决定音调的高低?提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音调的高低一定与发声体的振动有关。1.大家先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注意听卡片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哪一次卡片振动得快?你认为声音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快慢有关吗?有什么关系?2.再用钢锯条来探究这个问题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声音的高低,并注意观察它振动的快慢。(1)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短一些,注意观察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的快慢及声音的特点。(2)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长一些,再次拨动,注意要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出的音调。总结: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得慢,发出的音调就低。可见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是一个很重要的物理量,它决定着音调的高低,物理学中用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3.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3)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多少?(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回答:(1)物理学中用物体振动的次数与所用时间之比——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3)实验表明,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的音调就高。物体振动得慢,频率低,发出的音调低。(4)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到20000Hz。其中20Hz是人类听觉的下限,20000Hz是人类听觉的上限。(5)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作超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作次声波。很多动物都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例如蝙蝠,飞行中不断发出超声波的脉冲,依靠昆虫身体的反射波来发现食物。海豚也有完善的“声呐”系统,使它能在浑浊的水中准确地确定远处小鱼的位置。4.演示:观察声音的波形。(1)通过示波器观察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比较不同频率的声音的波形有什么差别。(2)通过示波器观察不同的男、女同学发出声音的波形,比较男、女学生声音的波形有什么不同。思考: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二)响度声音有音调的不同,也有强弱的不同。声音的强弱可以用响度来衡量。响度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声音的大小。怎样才能使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更响?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同学们能设计一些实验来证实你们的猜想吗?(1)用细线把乒乓球吊起来,使乒乓球静止在竖直位置,恰好跟音叉的一个叉股接触。轻敲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2)重敲音叉,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3)比较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有什么不同。(4)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总结:物体振动的幅度叫振幅。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实际中,响度还跟人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声音是从发声体向四面八方传播的,越到远处越分散。因此,人距离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请同学们讨论并回答,蚊子的叫声与黄牛的叫声相比,哪个音调高?哪个响度大?注意:音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的特征。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也不一定大。音调和响度可以从三个方面区别:定义方面,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即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声音尖粗。声音尖的音调高,声音粗的音调低;决定因素方面,音调由声源振动频率决定,响度由振幅决定,还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波形方面,音调相同的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波形总体上的疏密程度是相同的,响度相同的不同乐器发出声音波形的高低程度相同。(三)音色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振幅的大小影响声音的响度。但是,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便音调和响度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出它们的不同。这表明在声音的特征中还有一个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它就是音色。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播放录音(分别用小提琴和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让学生分辨出哪一段是用小提琴演奏的,哪一段是用二胡演奏的。找几名同学站在教室后面念一首诗,每人读一句,其他同学不许回头,能否判断出每一句分别是哪一位同学念的。总结:我们之所以能听出熟悉的人,熟悉的乐器的声音,是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三、课堂小结1.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3.响度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4.不同的发声体具有不同的音色。四、课堂训练1.小刚在艺术节上用吉他弹奏优美的乐曲。对于吉他发出的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A.乐曲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B.用力拨动吉他弦可以提高声音的音调C.拨动不同的吉他弦可以改变吉他的音色D.变换手指按压弦的位置可以改变声音的响度2.如图是敲击音叉时示波器在相同时间内截取的二列声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甲的音调比乙的音调低 B.甲的响度比乙的响度小C.甲的音调比乙的音调高 D.甲的响度比乙的响度大3.“许昌越调”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之一,如图是许昌越调的主要伴奏乐器产生的,短杆坠胡。演奏者在拉坠胡时发出的声音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的,演奏者在演奏前通过调节琴弦的松紧程度来改变发出声音的音调特性,观众可以根据发出声音的音色分辨出演奏的乐器是坠胡。五、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教学反思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在设计时我们突出了以学生为主的方法,增加了不少学生的活动,对一些学生不易观察的现象我们进行了录像、放慢等措施,增加了学生对细微变化的观察。在典型声音的素材搜集上,我们还需要些努力,在声音的对比音效上,在学生不易认识到的特殊声音上,我们还要进一步通过采集利用起来。第3节声的利用教学目标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难点: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几种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医生通过听诊器诊断疾病;远处轰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海豚利用声波识别食物、敌人和它们周围的环境……自然界中的声现象非常多,声音在生活和生产中有很多的应用,你能列举一些例子吗?二、新知探究

(一)声与信息学生阅读课本并思考:日常生活中,哪些事例说明了人们可以利用声来传递信息?对这些例子,可以分类吗?按怎样的依据来分?1.从异常声音中获取信息轰隆隆的雷声──预示下雨听诊器听心跳声──诊断心脏的情况听敲铁轨的声音──判断螺栓松动汽车修理师听汽车发动机的声音──判断故障小结:声音能够传递信息。2.次声波传递信息阅读课本并思考问题:次声波为什么能传递信息呢?次声波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产生?(1)通过研究自然现象所产生的次声波的特性和产生的原理,更深入地研究和认识这些自然现象的特征与规律。例如,利用极光所产生的次声波,可以研究极光活动的规律。(2)利用所接收到的被测声源产生的次声波,可以探测声源的位置、大小和研究其他特性。例如,通过接收核爆炸、火箭发射或者台风产生的次声波,来探测出这些次声波的有关参量。(3)预测自然灾害性事件。许多灾害性的自然现象,如火山爆发、龙卷风、雷暴、台风等,在发生之前可能会辐射出次声波,人们就有可能利用这些前兆现象来预测和预报这些灾害性自然事件的发生。(4)次声波在大气层中传播时,很容易受到大气介质的影响,它与大气层中的风和温度分布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通过测定自然或人工产生的次声波在大气中的传播特性,探测出某些大规模气象的性质和规律。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对大范围大气进行连续不断的探测和监视。(5)通过测定次声波与大气中其他波动的相互作用的结果,探测这些活动特性。例如,在电离层中次声波的作用使电波传播受到行进性干扰,可以通过测定次声波的特性,进一步揭示电离层扰动的规律。(6)人和其他生物不仅能够对次声波产生某些反应,而且他(或它)们的某些器官也会发出微弱的次声波。因此,可以利用测定这些次声波的特性来了解人体或其他生物相应器官的活动情况。3.超声波传递信息阅读课本并思考问题:(1)蝙蝠是怎么确认目标的?它采用的方法叫做什么?(2)受蝙蝠的启发,科学家发明了什么?主要应用在什么方面?归纳总结:(1)回声定位: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2)蝙蝠靠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人们利用这个现象研制了声呐。讨论:根据声呐探测海底深度需测哪些量?a.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v。b.声音在海水中的往返时间t。c.计算公式:。(3)应用:利用声呐探测海洋深度、利用声呐探测鱼群、探测敌方潜艇等。思考问题:“B超”是利用什么获得人体内部疾病信息的?医生用B型超声波诊断仪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然后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携带的信息经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可以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交流讨论:超声波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二)声与能量回忆思考:把一块石头扔进水里,可以看到一圈一圈的水波向四周散去,水面上的树叶也随之起伏。这能否说明石头的能量通过水波传给了树叶?结论:水波是一种波动,水波能传递能量。声波也是一种波动,那么,声波能传递能量吗?你能用实验证明吗?实验探究:实验1:去掉可乐瓶的瓶底,给开口处蒙上橡皮膜并扎紧,对着火焰敲橡皮膜,膜的振动引起空气的振动,从而使蜡烛熄灭。实验2:在扬声器前放一点燃的蜡烛,使扬声器音量大一些,可以看见摇曳的火焰。实验3:对着塑料薄膜敲鼓,在塑料膜后面用手电光源照着,使光源能反射到墙面上,当鼓面振动使塑料膜振动时,研究墙上的光源位置变化,如图所示。学生交流讨论:从实验中看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总结:声波具有能量,能通过介质传递能量。一般来说,超声波产生的振动比可闻声更加强烈,常被用来清洗物体。学生阅读课本并讨论交流: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的事例有哪些?(1)在医疗上,利用超声波的巨大能量可以把人体内的结石击碎。(2)在工业上,常用超声波来清洗精密零件,原理是利用超声波在清洗液中产生震荡波,使清洗液产生瞬间的小气泡,从而冲洗零件的每个角落。(3)用超声波探测金属、陶瓷混凝土制品,甚至水库大坝内部是否有气泡、空洞和裂纹。三、课堂小结1.声在医疗上的应用(B超,彩超,雾化)。2.声在军事上的应用(声呐)。3.声在工业上的应用(转孔,探伤,清洗)。4.声在生活中的应用(超声波加湿器)。四、课堂训练1.医生给病人检查身体时,经常使用到听诊器,可以听到心脏跳动发出的微弱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A.我们平时不能听到心跳的声音,因为这个声音属于次声波B.听诊器增大了心脏的振幅,从而增大了声音的响度C.听诊器是利用了固体可以传声的原理D.医生可以判断病人的病情,是因为声音可以传递信息2.下列事例中不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的是(D)A.根据发动机的声音我们判断它是远离还是靠近我们B.学生听到体育课上体育老师的指令C.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断疾病D.利用超声波清洗脏了的眼镜3.有一种电动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种刷牙方式既干净又舒服。下列声音的利用与电动牙刷的声音利用方式不同的是(C)A.登雪山时不许高声讲话B.超声波清洗钟表C.彩超观察胎儿的生长情况D.超声波为结石患者击碎结石五、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教学反思该课属于应用课,是前面声音知识的大集合,声现象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所以实例很多,但这些现象让学生直接回答,他们又一下子说不上来,所以我们通过及时播放录像的方式把学生引领到一个个生动的情景中,录像能给人以真实的感觉,所以很少使用课件,学生参与积极,热情很高,也说明把他们的举起调动了起来。但在录像素材方面,下一步还应进一步提供一些学生见得少的情景,如地震时动物的表现、龙卷风的情景等;在能体现国家高科技发展方面也应积极探索,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教学目标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然后引入课题: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对人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呢?二、新知探究(一)噪声的来源噪声是严重影响我们生活的污染之一。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会发出噪声。演示:观察噪声的波形观察泡沫塑料块刮玻璃时产生的噪声的波形,并与音叉发出的声音的波形作比较。(2)分组讨论:在你的周围,有哪些是噪声?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噪声的危害学生活动(1)阅读课文,找出噪声的等级是按什么划分的?(2)不同的噪声的等级对人们所产生的危害又是怎样的?(3)认真阅读课本小资料中“人对不同强度的声音的感觉”的表格。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人们以分贝为单位来表示人耳感知声音强弱的等级。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90dB,会破坏听力;>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三)控制噪声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振动经人耳引起听觉(声源发生处)(声音的传播过程)(人耳)学生活动(1)观察课本图2.4-3,指出分别用什么措施来控制噪声的。(2)分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治理噪声的实际例子。(3)观看录像。加深对噪声的了解。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控制噪声也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即: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三、课堂小结1.噪声的来源及其波形特点。2.从物理学和环境角度来看,噪声分别指什么。3.噪声的危害。4.减弱噪声的途径。四、课堂训练1.在学校、医院和科学研究部门附近,有如图所示禁鸣喇叭的标志。在下列措施中,与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相同的是(B)A.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 B.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C.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 D.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2.噪音已成为当今世界四大污染之一,控制噪音,刻不容缓,下列属于在传播途径中减弱噪音的是(C)A.中考期间考场周围禁止鸣笛B.摩托车安装消音器C.高铁两侧安装隔音墙D.工厂中的工人佩戴耳罩3.在下列场景内,关于噪音说法正确的是(B)A.为了保护工人听力,可以在工作车间内安装噪声监测器B.学校门口禁止鸣笛,是在防止噪声产生方面控制噪声C.高速公路边放置隔音板是在防止噪声产生方面控制噪声D.机场工作人员戴耳罩是在阻断噪声传播方面控制噪声4.午休期间,教室里不允大声说话,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这是为了减小声音的响度,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五、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教学反思这节课理论联系实际较紧密,可通过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知道噪声的概念,噪声的来源,噪声危害及控制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认真讨论、分析、归纳出各知识点,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预测在各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在教学中要善于捕促学生的亮点,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第5节跨学科实践:制作隔音房间模型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及传播条件。2.了解噪音的产生及防治措施。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及传播条件以及噪音的产生防治措施的应用。难点:制作隔音房间模型操作时隔音材料的选择及放置位置,模型房间的隔音性能测试。教学过程一、项目提出当我们在家中弹奏乐器、欣赏音乐或观看电视节目时,有可能会打扰需要休息的家人和邻居。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有同学设计了一个方案,打算将家中的一个房间改造为隔音房间,这样就不会彼此干扰。在方案实施前,我们可以通过制作模型来高效、经济地测试方案的可行性。请你根据以上思路制作一个隔音房间的简易模型,并测试它的隔音性能。二、项目分析制作模型之前,我们需要考虑下面的问题。1.生活中哪些常见的物品能够充当“房间”?2.为房间隔音的材料要满足哪些要求?可以选用哪些材料?3.声音是如何传播的房间外的?隔音的材料应放在房间的哪些位置以及如何放置?4.怎样测试模型房间的隔音性能?三、项目实施我们可以用包装盒或鞋盒充当“房间”,将一只闹钟放入其中模拟房间中发声的乐器或电视机。然后,在盒内的相应区域安装能够隔音的材料,制作隔音房间模型。上网查阅资料,了解不同材料的隔音性能以及它们的特点,尽量从常见材料中选取合适的材料。在注意隔音性能的同时,也要尽量减小材料的厚度,最大限度地保证“房间”的空间。从理论上讲,任何材料(物质)都能够不同程度地吸收,发声和吸收声音,即使它是一张纸或一块布。阻止噪音传播的有效方法是:密封,防震,隔音,吸音。隔音材料就是在利用材料的吸音和密封性能,在减震的基础上可以达到安静舒适的效果。在降噪和降噪的过程中,所使用的隔音材料一般都具有自己的吸音性能,而且直接影响降噪效果。所以在对各种隔音材料进行检测和分析后,我们发现不同材料的隔音性能差异很大。1.海绵海绵是一种非常好的吸音材料,表面吸音海绵吸音效果更佳!这种类型的海绵通常被称为波浪棉。海绵的阻尼和隔音性能差。吸水能力强,易吸尘。2.吸音棉吸音棉是比较常见的一种隔音材料,加工起来比较简单,还具有防水防潮的性能表现,透气性也比较好。不过吸音棉也有一些不足之处,那就是阻燃性相对比较差,无法起到隔断火的目的。3.沥青板建筑物中最初使用的沥青板具有良好的防水,减震和隔音效果。它不具有阻燃性,重量大,且污染厉害。然而,改性沥青板具有阻燃性和环境友好性。它也可以在工厂一侧附加一层铝箔。虽然材料在施工期间需要进行热处理,但效果良好。优点:便宜。不足:重量大,吸音差。4.橡胶板由于原料成分不同,橡胶板表现出不同的物理性质。例如,表面光洁度,硬度,耐火性和可塑性差别很大。但是,一般来说,普通橡胶减震能力比沥青板弱,隔音能力强。缺点是自重大,吸声效果差,结构困难。5.聚酯纤维吸音板聚酯纤维吸音板是室内隔音材料中最为常见的,适用在ktv歌厅、录音棚、舞厅、影院等嘈杂的地方。而且还防潮防水,不过聚酯纤维吸音板也有它的不足,它的阻燃性不好。6.隔音毡隔音毡是目前市场上比较好的房间隔音材料,主要用来与石膏板搭配,用于墙体隔音和吊顶隔音,也应用于管道、机械设备的隔音和阻尼减振。隔音毡不是毛毡,在外观上看完全不同,毛毡轻而柔软,而隔音毡薄薄的却很重。7.波峰吸音海绵波峰吸音海绵是室内隔音材料中的一种,它是经过设备特殊处理形成一面凹凸波浪形状的一种海绵。其内部充满细小空隙及半开孔结构,能大量吸收射入的声波能量,对声波起到衰减作用,降低室内反射声的干扰和回响,提高声音的纯度。8.玻璃纤维棉玻璃纤维棉具有良好的吸音,吸水,隔热,不自燃,防腐,防潮的性能。外观类似于硅酸铝棉,但它不环保,逐渐被淘汰。松散的纤维往往会污染环境;内部有孔隙,相互连接,水蒸气可以很容易地浸入,并且单个产品涂有保护层。如果受损,可能会造成污染并对健康构成威胁。9.发泡硅胶板检测分析发泡硅胶板优点:柔软,不易燃,防水,重量适中,环保。隔音和减震,使用寿命长。不足:吸音性能一般,成本太高。10.吸音涂料吸音涂料一般为灰黑色液体,使用时都是做喷涂处理。吸音、隔音效果一般,但多层涂料也可以吸收减震。11.发泡胶发泡胶学名也称聚氨酯,白色黄色,通常防火,不吸水,价格高,耐火性能极好。常用于建筑和保温行业。它还提供减震和隔音,以吸收声音。12.铝箔复合材料铝箔复合材料属于市场上常见产品,它由铝箔和海绵或多纤维材料制成,另一面有粘合剂。主要用于隔音和保护罩。优点:重量轻,声音反射性能好。不足:复合层通常吸水;防火性能差。13.镉声毯主要由铁粉、聚氯乙稀或沥青等材料制成,防潮、防蛀设计,有阻燃产品,常用于自来水管道包裹,墙体粘贴等建筑领域。隔音性能较好,无吸音能力。14.聚氨酯泡沫塑料聚氨酯泡沫塑料是泡沫聚苯乙烯的主要成分。固化的聚氨酯泡沫提供更好的隔音,吸音,防腐蚀和防水性,以及具有阻燃设计的更好的聚氨酯材料。但是,吸声性能不稳定。测试时,通过手机或者计算机中的软件等先测量未作隔音处理时闹钟铃声的强弱,再测量经过隔音处理后闹钟铃声的强弱。通过比较前后的变化来评估模型的隔音性能。经过分析,我们选用一些简单的隔音材料来制作隔音房间模型,选用羽绒棉、棉布、海绵、泡沫板、报纸等作为隔音材料,并安装在在盒内相应区域,制作成隔音房间模型设计表格并记录数据:材料手机或软件等于“房间”的距离/m未作隔音处理时闹钟铃声的强弱/dB隔音处理后闹钟铃声的强弱/dB羽绒棉棉布海绵泡沫板报纸隔音棉……四、展示交流1.展示制作的隔音房间模型,并从隔音性能,空间占用率,材料是否易得、安全和环保等方面对模型进行评价.2.相互交流,总结经验并进行反思,尝试对制作的模型进行改进.3.如果有了真正的隔音房间,为了做到不打扰他人,也为了自己听力的健康,在使用时还要注意哪些问题?五、课堂训练防治噪声有多种方法,其中“隔声”是重要的方法之一,在此方法中,选择隔声材料是关键,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毛线、报纸、棉花、泡沫)的隔音性能,来选择一种隔音性能好的材料做耳罩的填充物,实验器材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1)本实验中适合做声源的是机械闹钟。(2)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盖上盒盖,他设计了两种实验方案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距鞋盒的距离。比较方案,你认为方案B(选填“A”或“B”)更佳,理由是人耳难以辨别响度差别不太大的两个声音。(3)下面的表格是为了上述两种实验方案而设计的,其中与方案B对应的是表二。(4)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排列顺序为棉花、泡沫、毛线、报纸。(5)小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声音的响度越小(选填“大”或“小”)的原理。六、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隔音房间模型的制作,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资料收集能力,也加深了学生对声音的产生条件及乐音三要素的理解,对噪声防治措施的应用。

第三章物态变化第1节温度教学目标1.理解温度的概念。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4.了解体温计的构造及使用方法。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教学难点:使用温度计的注意事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请学生欣赏四季图片。2.问:面对这些美丽的风景,你想知道哪些与它们有关的知识?3.指出学生提出的问题都与物态变化和温度有关,由此引入新课。二、新知探究(一)温度1.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高温物体和低温物体。2.问:当接触或靠近高温物体或低温物体时,你都有什么感觉?3.归纳出温度的物理含义。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二)温度计1.问:(1)今天的气温大约是多少?(2)你是根据什么知道今天的气温的?(3)靠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可靠吗?(4)有没有哪位同学有过凭感觉判断温度不准确的经历?(由以上问题引入温度计)2.让学生观察温度计。问:温度计的基本构造是什么?3.给出实验器材:装有红色水的口服液瓶,细塑料吸管。引导学生设计制作温度计。问:(1)口服液瓶相当于温度计的哪个部分?(2)细塑料吸管相当于温度计的哪个部分?(3)红色水相当于温度计的什么?4.利用自制温度计比较两杯水温度的高低。问:通过观察自制温度计的什么来判断水温的高低?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液泡里面有的用酒精,有的用煤油,有的用水银。5.问:(1)用自制温度计能不能测出水的具体温度?(2)与实验用温度计相比,自制温度计还缺少什么?介绍摄氏温度的规定。介绍量程和分度值。6.比较自己设计的温度计与实验用温度计的异同点,讨论自制温度计的改进方法。(三)摄氏温度问:(1)温度计上面的数字和字母是什么意思?(2)它能测量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各是多少?(3)它的分度值是多少?(4)0℃是怎样确定的?100℃又是怎样确定的?(5)1℃是怎样确定的?(1)字母“℃”的意思:表示摄氏温度。(2)最高温度100℃,最低温度-20℃。(3)分度值:1℃。(4)0摄氏度的规定:在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记作0℃(关于"一个大气压"在后面的学习中会进一步的了解)。100摄氏度的规定:在一个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记作100℃。(5)1℃:0℃和100℃之间等分100份,每个等份代表1℃。几种常见温度的写法及读法: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左右(口腔温度),读作:37摄氏度。珠峰营地的帐篷内,温度为﹣15℃,读作:负15摄氏度或零下15摄氏度。黑龙江省漠河市2023年1月的最低气温是-53℃,读作:负53摄氏度或零下53摄氏度。(四)温度计的使用1.让学生阅读温度计的使用说明。归纳总结:温度计的使用规则(1)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零刻度、测量的范围和分度值。(2)温度计所能测出的最高温度、最低温度的范围——测量的范围。(3)每一小格代表的温度值——分度值。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根据自己的推测判断。2.让学生利用实验用温度计测量凉水的温度。并讨论要准确测出温度应注意哪些问题。归纳总结:温度计使用的注意事项:(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的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五)体温计学生阅读教材上有关体温计的介绍。问:(1)体温计的结构与实验用温度计相相比较有什么不同?(2)温度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吗?为什么?(3)体温计每次使用前都应怎么处理?(1)体温计里面的毛细管,比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更细,而且在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非常细的弯曲缩口。玻璃管非常细,这样当玻璃泡内的水银有微小的膨胀,玻璃管内的水银柱会有明显变化,因而更精确。(2)读体温计示数时要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不能退回玻璃泡,所以仍指示原来的温度。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不能退回玻璃泡,重新用体温计时,必须拿着体温计用力往,下甩,让水银再回到玻璃泡里,这样才能使用,否则测量出的温度不准确。(3)体温计每次使用前都应“甩一甩”,让水银回到玻璃泡内。三、课堂小结1.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2.温度计(1)工作原理:液体热胀冷缩。(2)构造:玻璃外壳、毛细管、玻璃泡、液体、刻度及符号。(3)使用方法:二看、一不、四要。3.摄氏温度(1)规定:把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2)单位:摄氏度(℃)。(3)会认:量程、分度值、零刻度。(4)会放: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在液体中,不要接触容器的底或壁。4.温度计的使用(1)会读:示数稳定,不能离开液体。(2)会看: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5.体温计有缩口,使用前要用力往下甩。四、课堂训练1.正在发烧的小明的体温可能是(C)A.18℃B.35℃C.39℃D.55℃2.用体温计测定病人甲的体温,示数为38.5℃,如果该体温计未经甩过就用来测定病人乙的体温,示数也是38.5℃,下列判断正确的是(B)A.甲的体温一定等于乙的体温B.乙的体温不可能高于甲的体温C.甲的体温一定高于乙的体温D.乙的体温不可能等于甲的体温3.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如图所示是一支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性质来测量温度的,读数为36.5。若没有甩就用它测量某实际体温为37.8℃的病人的体温,测得的结果为37.8℃。五、布置作业练习题见《练习册》。教学反思本节课贴近生活,是一节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就应当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提出问题的意识,学会科学辨证地看待问题。一堂课要培养学生什么,学法的指导应贯穿全程,如何让某一种能力的培养突显。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学目标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态这三种常见的状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3.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教学难点:在方格纸上描绘固体熔化图像,根据图像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铁矿石在高温炉中熔化为铁水,从高温炉中倒出的铁水凝固成铁板;低温度实验室在低温状态下制得液态氧、氮和固态氧、氮;不同温度下的水的状态的变化。二、新知探究(一)物态变化归纳: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物质各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叫物态变化。联系生活: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水就会变成冰;把冰加入饮料中,冰从饮料中吸收热量就变成了水。点燃的生日蜡烛的火焰旁边,固态的蜡不断地变成液态的蜡,流下来的蜡滴很快又变成了固态的蜡。路桥施工人员把固态的沥青加热成液态,再把液态的沥青浇在路面上,液态沥青很快又变成固态。(二)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作熔化,如冰变成水。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作凝固,如水结成冰。问题:物质熔化和凝固需要什么条件?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一样吗?实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猜想假设: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是不断上升的。进行实验:(1)4个同学为一组,选出一名同学作为组长,负责本组探究性学习,教师课前要对组长进行指导,交待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能顺利进行。每一组分成两个小组,分别探究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2)介绍实验装置,强调酒精灯和温度计的用法。(3)第1小组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40℃开始计时,实验员每隔1min报告一次温度值和物质状态,记录员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第2小组探究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50℃开始计时,实验员每隔1min报告一次温度值和物质状态,记录员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分组讨论:如何用图像法分析所收集的数据?分析论证:各小组将描在坐标纸上的点连成一条曲线。根据图像分析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小组评估: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进行论证的证据充分吗?实验结果可靠吗?交流合作:与同学进行交流。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样解释?(三)熔点和凝固点对比研究:分析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曲线。得出结论:(1)一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晶体;如各种金属、冰、海波等。另一类固体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非晶体;如松香、沥青、玻璃等。(2)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3)晶体凝固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材料阅读:让学生阅读教材小资料“一些晶体的熔点”,认识熔点是晶体的一种特性,不同晶体熔点不同。(四)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归纳总结:晶体与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冰吸热可熔化成水,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变成冰,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根据物质熔化的规律推理出物质凝固的规律:无论晶体还是非晶体,在凝固时都要放热;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但温度不变,非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温度降低。联系生活:北方的冬季很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人们会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使地窖内的温度不致太低,保护菜不被冻坏。学以致用:请同学解释“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俗语中包含的物理知识。三、课堂小结1.固态液态(熔化和凝固是互逆过程)2.固体(1)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有熔点);熔化过程和凝固过程都是固液共存状态;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2)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和凝固都没有固液共存状态。3.晶体熔化条件:(1)温度要达到熔点;(2)能继续吸热。4.晶体凝固条件:(1)温度要达到凝固点;(2)能继续放热。四、课堂训练1.2023年12月初,山西迎来了入冬后的首次大范围降雪,部分地区积雪厚度达到10cm。相关部门及时在路面抛撒了“融雪剂”,极大地保障了人们的出行安全。积雪消融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A.熔化B.凝固C.液化D.凝华2.有些冰雕作品制作过程是这样的,将水注入模具中,在低温下,水会逐渐形成冰雕作品,这一过程涉及到的物态变化和对应的吸放热情况说法正确的是(A)A.凝固放热B.凝固吸热C.凝华吸热D.凝华放热3.下列物质属于晶体的是(B)A.沥青B.海波C.玻璃D.石蜡4.在“探究冰熔化”的实验时,为了方便观察和记录数据,最好选用乙图的实验装置。根据实验图像丙可知,冰是晶体(填“晶体”或“非晶体”),熔化过程持续4min。观察图像发现,冰在熔化前升温比熔化后升温快,原因是冰的比热容比水的比热容小。五、布置作业练习题见《练习册》。教学反思本节课要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熔化、凝固是两个能相互转化的过程,晶体和非晶体性质间的不同,还要学会作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本节课只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总结规律,这样就可为下面讨论节省大量时间。教学时应特别重视对图像的分析,帮助学生找出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特点。第3节汽化和液化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以及沸腾的条件。3.知道蒸发可以制冷。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沸腾、蒸发的特点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指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观察现象并及时总结,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可以采用讨论使湿衣服尽快变干的方法进行分析总结。教学难点:利用蒸发、沸腾的特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情景,根据蒸发、沸腾的特点进行解释,明确这些现象的产生原因。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老师用棉纱蘸些酒精或水在黑板上写几个字,不一会儿,字迹不见了,引起同学们的思考。二、新知探究活动1:用塑料袋装一些酒精,把塑料袋放入热水中,塑料袋鼓了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学生清楚看到塑料袋里的酒精不见了,而塑料袋却马上鼓起,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儿,塑料袋瘪了,袋里又有酒精了。这时学生自然产生“酒精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酒精为什么会失而复得?”等一系列的疑问,从而引出汽化和液化的概念。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作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作液化。(一)沸腾我们生活中常会将冷水烧开,水烧开时有大量气泡冒出,“开”这一生活用语在物理学中叫作沸腾,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你认真观察过水的沸腾吗?将冷水加热至沸腾的过程中,水的温度升高了。如果持续加热,水的温度是不是会越来越高?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有什么特点?活动2:“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这个探究活动是本节的重点:[提出问题]我们把水烧开称为沸腾,请同学们来说说你所见到的、感受到的沸腾现象?(由于烧开水是我们生活中常做的事,因此同学们可以说出较多的沸腾时的现象)[猜想和假设]沸腾是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现象,让同学们相互讨论、思考和猜想,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猜想列在黑板上,并进行归类。如:水沸腾时温度会上升,停止加热水不会沸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通过教师给出的器材,同学们讨论、思考,学会正确选择所需要的器材,并能知道其作用:酒精灯(加热)、加盖烧杯(盛水、防止热散失)、铁架台(支撑烧杯)、温度计(测水温)、陶土网(烧杯受热均匀)。[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学会了分工合作,如计时、观察气泡的变化情况、温度的变化,且温度计的使用方法、酒精灯的正确操作在此得到进一步的复习巩固,要求同学们将观察到的数据和现象记录在下表中。时间/min温度/℃气泡变化情况[分析和论证]将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作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收集同学们填在表格的数据,进行分析说明,使同学们较好地了解沸腾的特点,知道了沸腾的条件。[评估]让学生回顾自己的操作,评估探究的各个环节。[合作与交流]由于有许多探究活动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需要同学们之间的相互配合,让学生懂得相互合作,在交流过程中不知不觉使同学们之间形成一种默契配合,关系融洽的友好气氛。活动3:“纸锅烧水”,它的实验现象出乎学生意料,可以很好地说明由于水的蒸发吸热,使纸的温度低于着火点,纸锅也能够烧开水。(二)蒸发地面上的水,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温度没有达到水的沸点也会变干。这种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活动4:(1)把酒精擦在手背上,让学生手背感觉到“凉”而亲身体验蒸发吸热的效果。(2)把酒精反复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扇子扇,让学生看到温度的降低而感受到的蒸发吸热过程,致使液体和它依附的物体温度下降,有蒸发制冷的效果。活动5:(1)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温度高低的关系。液体温度液体滴数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的风液体种类蒸发快慢温度高1相同相同水温度低1相同相同水(2)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3)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通快慢的关系。归纳总结: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跟液体的表面积有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跟液体的温度有关;液体蒸发快慢可能跟液体表面空气的流速有关。液体的温度越高,液体的表面积越大,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的越快。(三)液化(1)冬天手冷时,用嘴向手上“哈气”(缓慢吹气),手会感到暖和。若用劲儿向手上吹气,手不但不会暖和,反而觉得更冷。都是从嘴里出来的“气”,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觉呢?(2)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外面进到屋里来,眼镜上立刻会有一层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是怎样产生的?归纳总结:(1)将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2)水蒸气遇冷,降低到一定的温度时,就会液化。问题:那么除了降低温度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办法可以使气体液化呢?想一想:家中使用的液化石油气是通过什么方法将石油气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