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八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盐城八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盐城八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盐城八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盐城八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盐城八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语文试题(含答案)江苏省盐城市盐城八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现代化的进程是一个城乡关系发生变化的进程。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城市的人口不断增加,乡村的人口不断减少,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和相对比重越来越低,乡村呈现某种意义上的人口稀疏化,甚至出现乡村衰落的情况,这是全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般性规律。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一方面要遵循现代化的一般性规律,同时也要不断地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律。我们的现代化不能是串联式的现代化,而是并联式的现代化,其含义是乡村和城市要并列发展,要同步进行发展,这个同步发展的战略就是城乡融合的战略。

乡村现代化的进程和城乡关系的变化最重要的特点是人不断地从农村流向城市,特别是受过教育的人,这种现象叫作智力流失。通过城乡融合的方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就是要在今天的语境下阻止乡村的衰落,使今天的乡村能够实现现代化,农业能够实现现代化,农民能够实现现代化,培养出新农民、新农业、新农村,这样的格局不同于西方乡村衰落之后再通过逆城市化推动乡村发展。

①如何实现乡村现代化其中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人才。如今,人口大量地流向了城市,乡村经济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相对重要性开始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乡村反而变得相当的稀缺。为什么呢因为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导致了城乡关系的变化,城乡关系的变化导致了乡村稀缺性的提升,乡村稀缺性的提升导致了乡村相对价值的提升,而乡村相对价值的提升为发展新的乡村提供了新的空间。

今天的乡村振兴不是说大家在城市找不着工作、就不了业,可以到乡村里找一份工作;不是说让那些受过教育的年轻人面朝黄土背朝天,再去做他们祖祖辈辈做过的事情。今天的乡村振兴第一个概念就是要把乡村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包括了公共服务、公共设施各个方面,是乡村振兴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在此基础上还要发展新农业,要提升农业整个的产业链的价值。今天的农业是智慧和技术含量很高的农业,我们把它叫现代农业。回乡和在乡的农民不再是过去意义上的农民,而是由现代知识、现代技术、现代技能武装起来的新型的农民;不再仅仅在田里种地,还要经营乡村,把乡村的产品打造成符合市场要求的高品质的商品。今天的乡村呈现出了相对价值不断提升的格局,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动到今天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我们鼓励青年人回乡创业,是希望他们看到新的机会,把自己锻炼成新型的中国式现代化人才。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多,所以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走向基层、走向乡村。还有一批留在乡村的青年人,他们这些年轻人已经构成了未来推动乡村振兴的非常重要的力量。

乡村的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乡村的振兴,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不了的。我们不可能在有巨大落差的城乡结构的格局之下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所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焦点问题是怎么能够把农村、农业和农民这“三农"完全转变成“新三农”——新农村、新农业、新农民。现在不需要所有人都到乡村去,但一定要有一批有理想的、有知识的、有能力的年轻人立志于建设乡村,立志于推动乡村的现代化。

(摘编自李小云《乡村振兴呼唤新青年挺膺担当》)

材料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作出的一个新的战略部署,意义重大,亿万农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充满期待。乡村振兴的一大着力点,是要调动亿万农民尤其是农村青年人才的积极性。

②“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乡村振兴急需青年人才带领群众发家致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群众期盼青年人才到乡村磨炼意志,增长才干,成为群众离不开的好帮手。青年人才要怀着为农民谋利的情、揣着为乡村服务的心、带着发展农业的劲,认真思索,找准位置,进入角色,在农村中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大有所为。

青年人才在乡村振兴中要有吃苦精神和主动精神,主动把困难当作挑战,把挑战当作机遇,抓住时机,深入接触实际,深刻熟悉“三农"问题,脚踏实地地锻炼意志和才干。找准奋斗目标,把握好工作重点、难点,工作中积极主动要任务、挑担子,克服困难做好工作。立足农村实际,勤学习、勤思考、勤实践,克服懒人思想,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大胆尝试,勇敢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青年人才在乡村振兴中要强化责任意识、公仆意识、纪律意识,尽快完成角色转变过程。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对承担的工作要一抓到底,不半途而废;深入社户,深入实际,真抓实干,杜绝作风漂浮、工作不实等问题。主动服务群众、优先服务群众、高效服务群众。善于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农民困难,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工作纪律,认真执行各项纪律规定,确保政令畅通、雷厉风行。

青年人才在乡村振兴中要认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力所能及地为基层办实事、办好事,当好政策宣传员、农业技术员、决策参谋员、民事调解员。主动和群众交朋友,宣传好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传授科学知识,多与村民聊天,经常拉家常话,成为村民的贴心人。青年人才当想农民所需所求,将自己的本领毫无保留帮助农民、服务农民、致富农民,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

可以说,乡村振兴为青年提供了成才的平台、奉献的舞台,需要青年人才沉下心、俯下身,深入群众之中,主动感知群众困难,倾听群众之声,切实解民之忧,才会赢得群众的信赖,在乡村振兴中谱写出精彩的人生。

(摘编自胡喜庆《青年人才要在乡村振兴中主动作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化进程是城乡关系发生变化的进程,全世界现代化进程有其一般性规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遵

循这一规律,也要探索自身规律。

B.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动到今天,呈现出了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如今的乡村,呈现出了价值不断提升的格局。

C.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选准着力点,而调动亿万农民尤其是农村青年人才的积极性无疑是最重要的着力点之一。

D.青年人才在乡村振兴中要强化公仆等意识,尽快完成角色转变过程,意味着他们要主动、优先、高效服务群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的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不宜也不会走西方通过逆城市化推动乡村发展的道路。

B.实现乡村振兴既要鼓励青年人回乡创业,锻炼成中国式现代化新型人才,更要鼓励原本留在乡村的广大劳动者。

C.青年人才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勤学习、勤思考、勤实践,就定能在乡村振兴中创造伟业。

D.如今乡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相对重要性开始下降,意味着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农民也不必以种田为业。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材料二所阐述的“青年人才要在乡村振兴中主动作为”的具体要求的一项是()

A.青年人才要在乡村振兴中“扮好角色"。

B.青年人才要在乡村振兴中“具备精神”。

C.青年人才要在乡村振兴中“率先致富"。

D.青年人才要在乡村振兴中“强化意识”。

4.材料一、材料二各有一处画横线的文字,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材料一的作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焦点问题是“把农村、农业和农民这‘三农’完全转变成‘新三农’"。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你对“新农村、新农业、新农民”主要特质的理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俩老头儿的醉梦时光

原上秋

过了大堤,下坡,就是黄河滩了。

俩老头儿在那里生,在那里长,那里的每一座房屋,每一棵树,甚至路边的每棵荒草,他们都熟悉。

这条路,他们瞎摸也不会走错。沿着这条蜿蜒的土路下坡,走不多远,就是他们的村子一泥湾。

老陈问,今天到你家喝,还是到我家喝?

老薛说,到我家吧,去你家要从前街绕到后街,还要绕过一个大水坑,曲里拐弯的,太远。

老陈说,我家隔壁有一个小卖部,能凑个下酒菜。

老薛说,不用,我这里有你弟妹炸的花生米,够了。说着他把一包花生米拿出来,举了举。

他们来到老薛家。老薛家好找,在大路边上,门前有三棵大槐树。院子中间摆着一张石桌,围着石桌,是四个石墩。(甲)那是他们原先经常喝酒的地方。

他们很熟练地把花生米和酒摆上,一人倒一杯,互不相让。谁喝完,自己倒。他们就着油炸花生米,倒是喝出吃大席的感受。不大一会儿,一瓶酒见底,俩人晕乎起来。

老薛说,老陈啊,我咋觉得像在做梦呢?

老陈说,你回家,让弟妹掐掐你,掐醒了,那就是梦;掐着感觉疼,那就不是做梦。

老薛说,在生产队的时候,你当队长,天天领着大伙儿挖河,不到年根儿,泥腿不拔出来洗。

老陈说,那,也没吃上个啥好东西。

老薛说,后来呢,包产到户了,虽说饿不着肚子了,但一年忙到头,还是没富裕。

老陈说,(乙)黄河滩里,你想咋样?

老薛站起身,晃了一下才站稳。他回望刚才坐过的地方,微微一惊:根本没有所谓的石桌,也不存在四个石墩。三棵大槐树的地方,变成了三个很大的土坑。

老陈也站立起来,屁股上全是灰土。他们刚才是席地而坐。几颗花生米在一个白色塑料袋里,像羊粪一样滚着。(丙)空酒瓶歪在边上,瓶口正在滴着剩下的酒,在泥土上涸出一枚铜钱。

(丁)站立起来的老陈和老薛感觉奇好,他们对视,继而大笑,开始互相捶打。

阳光散乱一地,这是一个整村搬迁后的废墟。那些残砖碎瓦告诉你,这里曾是被烟火气浸润过的地方。老人们靠着几十年的记忆,一回回,总能轻车熟路找到这里,找到自己曾经的家。

老陈和老薛结伴儿回来好几次了。

他们笑着打着,打着笑着。老薛突然哭起来:老陈,咱们的家,没了。

停住手的老陈扶着老薛说,废话,不是没了,是搬走了。

老薛说,我每次上那楼时,总感觉没迈进这院子脚下踏实。

老陈说,你思想跟不上形势。当初政府动员搬家,我第一个响应,你呢?

老薛说,我不是也搬了?

老陈说,你还不是怕留在黄河滩里,没人和你做伴儿,怕狼吃了你?泥湾最后一个搬家,你说你,是不是落后分子?

老薛说,我哪能和你比,老干部,优秀党员。说真的,当看到你们戴着大红花,站在主席台上领奖时,真让人眼红。我得跟你学学,到时候也戴个大红花啥的。

老陈说,一定能。说罢,大笑一阵,突然停住。他提议,去他家看看。

去老陈家,遇到麻烦。他们记得,从老薛家出来,顺着一条大路朝西,见一个大石头再朝北走。大石头去哪了?没有了大石头,就没了走路的参照。转了半天,大水坑不见了,老陈说的小卖部也没了影,记忆中的街道和现在咋也无法印合。

老陈就说,不找了,回吧。

老薛附和着说,不找了,回吧。

回来的步履有些沉重,他们一直推着车走,谁都不说话。上了黄河大堤,往北望,一片繁华。那是黄陵新区。黄河滩里的人,都沐浴在新生活里……

老陈打破沉默,问老薛,现在,让你搬回来住,你愿意不愿意?

老薛思考一会儿说,这个,孩儿们肯定不愿意。

老陈说,没让你说孩子们,就说你自己。

老薛突然笑了,是大笑。老陈也笑,笑过,用手抹一把脸,湿了一片。

他们又出发了。前面的路灯一下子亮起来,宽敞的大路一直延伸到一片高楼里。那里,是他们的新家。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虽然只描写了两个老人的一次喝酒,却折射出了黄河滩上农民半个世纪的生活经历,很有以小见大之妙。

B.小说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展开情节并刻画人物,而细腻的场面描写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带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

C.小说开篇写两个老人相约回家喝酒,篇幅过半,才让读者知晓是回老家的废墟上喝酒,悬念的设置使小说更耐人寻味。

D.清醒时两个老人心照不宣,喝到微醉时吐露心声,将因生活的巨变带来的无比欣喜之情表露无遗,小说的构思既自然又巧妙。

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句中的“原先"两字用得好,暗示现在的生活已经改变了,与后文的“找到自己曾经的家”形成照应。

B.乙句写出了一代代农民在黄河滩里讨生活的艰辛和局限,交代了村庄整体搬迁这一伟大举措的原因。

C.丙句是精彩的细节描写,再现了酒后的场景,让人联想到废墟上的满地尘埃和俩老人的开怀畅饮。

D.丁句写出了两个老人发自内心的喜悦:有老伙计和酒陪伴,有老家想回就回,生活还有什么不如意呢?

8.老陈的家为什么找不到呢?请你结合小说内容简析作者这样设计情节的深意。

9.请细读小说画波浪线处内容,从中梳理出人物内心包含的情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魏征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已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

秋七月,永庆公主①曾衣贴绣铺翠襦入宫中,上见之,谓主曰:“汝当以此与我,自今勿复为此饰。”公主笑曰:“此所用翠羽几何?"太祖曰:“不然。主家服此,宫闱戚里必相效。京城翠羽价高,小民逐利,展转贩易,伤生浸广,实汝之由。汝生长富贵,当念惜福,岂可造此恶业之端?”主惭谢。永庆公主因侍坐,与皇后同言曰:“官家作天子日久,岂不能用黄金装肩舆②,乘以出入?"上笑曰:“我以四海之富,宫殿悉以金银为饰,力亦可办。但念我为天下守财耳,岂可妄用。古称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以自奉养为意,使天下之人何仰哉!当勿复言。”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注】①公主:宋太祖之女。②肩舆:抬的小轿。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朕尊A为帝王B富有C四海D每E事F由己G诚H能自节。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点的“诚"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的“诚"字含义相同。

B.“隋炀帝志在无厌”与“学而不厌"(《论语·述而》)两句中的“厌”字含义相同。

C.加点的“衣"与“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中的“水”,二者用法不同。

D.加点的“几何”与“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短歌行》)中的“几何”都可译为“多少"。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帝王不应为了一己私欲而劳师动众,将劳苦疲累的事情强加给百姓,而应怜爱百姓,经常做到自我节制、顺应民情。

B.宋太祖遵循古训,认为自己是为百姓守财富,不可以随便乱用,没有采纳公主和皇后用黄金装饰轿子的建议。

C.宋太祖认为,公主穿用翠羽装饰的衣服,宫中的内亲外戚一定会争相效仿,对应了材料一中“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的说法。

D.魏征认为,隋炀帝亡国固然与喜欢奢侈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以此对唐太宗提出劝谏,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许。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生长富贵,当念惜福,岂可造此恶业之端?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

14.两位古代君王在修身治国方面有一些共同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隐居士

谢逸①

先生骨相不封侯,卜居但得林塘幽。

家藏玉唾几千卷,手校韦编三十秋。

相知四海孰青眼②,高卧一庵今白头。

襄阳耆旧③节独苦,只有庞公④不入州。

[注]①谢逸:字无逸,屡举进士不第,后隐居乡间。②青眼:正眼相看,意为对人重视。③襄阳耆旧:泛指襄阳隐士。④庞公:即东汉庞德公,居襄阳岘山,足不入州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择清幽而居,可见已无封侯之图,开篇隐含对隐居士绝意仕进的赞颂。

B.本诗数量词有表现力,如“几千卷"言藏书之富,“三十秋”言治学之勤。

C.虽然四海之内不乏相知之辈,但他们多汲汲于功名富贵,隐居士并不欣赏。

D.全诗多方面展现了隐居士风采,巧用典故,融议论又寄感慨,直接而贴切。

16.有评论家认为,尾联中“苦"字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维的《山居秋暝》中,“______,______”两句以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

(2)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两句,既流露出对过去美好事物的怀念,也表达出物是人非的无奈。

(3)在古诗文中,“猿”这一意象常常被用来烘托悲凉气氛,如必修上册中的“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编钟演奏、昆曲展示、古诗朗诵、太极教学,瑞典民谣、希腊与波兰民族舞表演等东西方节目;《老照片中的京剧人物》和《中国之窗》图片展充分展现传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现代中国发展的伟大成就……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21日举办的“粽香曲韵话端午”活动饱含中国元素,同时兼具国际审美,(),也增进了彼此友谊。

中国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向来宾介绍了端午民俗来历,以划龙舟为喻,讲述国与国之间只有_____________,才能互利共赢,希望各界友人为中瑞友好交往贡献力量。

扎香囊、制作龙舟模型、听中国文化讲座……端午节到来之际,中建三局联合柬埔寨皇家科学院孔子学院走进智慧巢中学,(),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感受中华文化魅力。

“今天我自己扎了一个代表吉祥健康的香囊,准备把它送给我的妈妈。"柬埔寨磅通省智慧巢中学学生艾丽娅说,“我很喜欢中国文化,很高兴能通过这次活动了解中国的端午节。”

柬埔寨皇家科学院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王丰表示,“中国传统节日是促进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我们想通过这样常态化的文化交流活动,帮助柬埔寨人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独特韵味。"

21日,巴西里约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通过制作宣传片、举办文化展示等活动,让巴西学生们了解到,端午文化不仅仅只是吃粽子、赛龙舟。

里约天主教大学设计系学生玛利亚·路易莎对文化展示台上的五彩绳颇有兴趣。“我一直以为这些五彩绳只是一种美丽的装饰,今天听孔院的老师们讲解才知道,这些丝线制成的手环寓意驱邪避灾,是吉祥平安的祝福。”

①编织中国结、体会中国茶艺、画脸谱、写毛笔字,②布加勒斯特中国文化中心文化体验区内,③罗马尼亚民众通过“端午文化节"充分感受中国文化独特魅力;④“英国媒体城”广场上,⑤中国特色民乐演奏、舞龙舞狮和武术表演吸引众多民众驻足……⑥端午节已经成为让世界感受中国传统节日韵味、体验华夏文明之美。

正如巴西里约州教育厅代表吉尼萨·洛伦索所言,“不同文明的交流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文化不分等级的世界观,尊重差异、理解历史,人类文明才能以和谐和合作的方式向前发展"。

18.文章第二段中崔爱民大使用比喻的方式生动形象的讲述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比喻是人们常用修辞之一,包含明喻、暗喻、借喻等。请以“水滴”为本体,分别用明喻、暗喻、借喻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比喻贴切,表达流畅。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成语。

20.文中倒数第二段标序号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本文节选自新华社《万水千山“粽"是情——端午节活动在全球多地举行》,节选部分小标题为《古风新韵感知文化魅力》。在另一段题为《龙舟竞渡传递中华文明》文字中,有如下描述:

在印度洋岛国毛里求斯,第15届龙舟节在首都路易港举行。“龙舟节已经成为毛里求斯人每年都期待的重要节日。”毛里求斯艺术和文化遗产部文化局长阿尔温德·柏德文表示,龙舟节为当地人提供了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

有人认为,应将文章中的“龙舟节"更改为“端午节”,也有人认为“龙舟节"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四、写作(60分)

23.根据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我们蓦然发现,网络舆论场对我们的影响如此巨大,以至于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纾解情绪、体现价值、张扬个性的重要载体,成为影响生存发展的重要土壤。但网络交流,不是在自家客厅里自说自话;公共空间,也不是锁在抽屉里的日记本。有表达就有责任,有自由就有担当,有言论就有边界,这才是我们这个时代应有的媒介素养。

在时代的浪潮中,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媒介素养?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江苏省盐城市盐城八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现代化的进程是一个城乡关系发生变化的进程。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城市的人口不断增加,乡村的人口不断减少,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和相对比重越来越低,乡村呈现某种意义上的人口稀疏化,甚至出现乡村衰落的情况,这是全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般性规律。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一方面要遵循现代化的一般性规律,同时也要不断地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律。我们的现代化不能是串联式的现代化,而是并联式的现代化,其含义是乡村和城市要并列发展,要同步进行发展,这个同步发展的战略就是城乡融合的战略。

乡村现代化的进程和城乡关系的变化最重要的特点是人不断地从农村流向城市,特别是受过教育的人,这种现象叫作智力流失。通过城乡融合的方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就是要在今天的语境下阻止乡村的衰落,使今天的乡村能够实现现代化,农业能够实现现代化,农民能够实现现代化,培养出新农民、新农业、新农村,这样的格局不同于西方乡村衰落之后再通过逆城市化推动乡村发展。

①如何实现乡村现代化其中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人才。如今,人口大量地流向了城市,乡村经济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相对重要性开始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乡村反而变得相当的稀缺。为什么呢因为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导致了城乡关系的变化,城乡关系的变化导致了乡村稀缺性的提升,乡村稀缺性的提升导致了乡村相对价值的提升,而乡村相对价值的提升为发展新的乡村提供了新的空间。

今天的乡村振兴不是说大家在城市找不着工作、就不了业,可以到乡村里找一份工作;不是说让那些受过教育的年轻人面朝黄土背朝天,再去做他们祖祖辈辈做过的事情。今天的乡村振兴第一个概念就是要把乡村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包括了公共服务、公共设施各个方面,是乡村振兴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在此基础上还要发展新农业,要提升农业整个的产业链的价值。今天的农业是智慧和技术含量很高的农业,我们把它叫现代农业。回乡和在乡的农民不再是过去意义上的农民,而是由现代知识、现代技术、现代技能武装起来的新型的农民;不再仅仅在田里种地,还要经营乡村,把乡村的产品打造成符合市场要求的高品质的商品。今天的乡村呈现出了相对价值不断提升的格局,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动到今天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我们鼓励青年人回乡创业,是希望他们看到新的机会,把自己锻炼成新型的中国式现代化人才。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多,所以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走向基层、走向乡村。还有一批留在乡村的青年人,他们这些年轻人已经构成了未来推动乡村振兴的非常重要的力量。

乡村的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乡村的振兴,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不了的。我们不可能在有巨大落差的城乡结构的格局之下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所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焦点问题是怎么能够把农村、农业和农民这“三农”完全转变成“新三农"——新农村、新农业、新农民。现在不需要所有人都到乡村去,但一定要有一批有理想的、有知识的、有能力的年轻人立志于建设乡村,立志于推动乡村的现代化。

(摘编自李小云《乡村振兴呼唤新青年挺膺担当》)

材料二: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作出的一个新的战略部署,意义重大,亿万农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充满期待。乡村振兴的一大着力点,是要调动亿万农民尤其是农村青年人才的积极性。

②“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乡村振兴急需青年人才带领群众发家致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群众期盼青年人才到乡村磨炼意志,增长才干,成为群众离不开的好帮手。青年人才要怀着为农民谋利的情、揣着为乡村服务的心、带着发展农业的劲,认真思索,找准位置,进入角色,在农村中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大有所为。

青年人才在乡村振兴中要有吃苦精神和主动精神,主动把困难当作挑战,把挑战当作机遇,抓住时机,深入接触实际,深刻熟悉“三农”问题,脚踏实地地锻炼意志和才干。找准奋斗目标,把握好工作重点、难点,工作中积极主动要任务、挑担子,克服困难做好工作。立足农村实际,勤学习、勤思考、勤实践,克服懒人思想,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大胆尝试,勇敢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青年人才在乡村振兴中要强化责任意识、公仆意识、纪律意识,尽快完成角色转变过程。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对承担的工作要一抓到底,不半途而废;深入社户,深入实际,真抓实干,杜绝作风漂浮、工作不实等问题。主动服务群众、优先服务群众、高效服务群众。善于倾听群众的呼声,了解农民困难,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工作纪律,认真执行各项纪律规定,确保政令畅通、雷厉风行。

青年人才在乡村振兴中要认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力所能及地为基层办实事、办好事,当好政策宣传员、农业技术员、决策参谋员、民事调解员。主动和群众交朋友,宣传好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传授科学知识,多与村民聊天,经常拉家常话,成为村民的贴心人。青年人才当想农民所需所求,将自己的本领毫无保留帮助农民、服务农民、致富农民,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

可以说,乡村振兴为青年提供了成才的平台、奉献的舞台,需要青年人才沉下心、俯下身,深入群众之中,主动感知群众困难,倾听群众之声,切实解民之忧,才会赢得群众的信赖,在乡村振兴中谱写出精彩的人生。

(摘编自胡喜庆《青年人才要在乡村振兴中主动作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化进程是城乡关系发生变化的进程,全世界现代化进程有其一般性规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遵

循这一规律,也要探索自身规律。

B.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动到今天,呈现出了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如今的乡村,呈现出了价值不断提升的格局。

C.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选准着力点,而调动亿万农民尤其是农村青年人才的积极性无疑是最重要的着力点之一。

D.青年人才在乡村振兴中要强化公仆等意识,尽快完成角色转变过程,意味着他们要主动、优先、高效服务群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的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不宜也不会走西方通过逆城市化推动乡村发展的道路。

B.实现乡村振兴既要鼓励青年人回乡创业,锻炼成中国式现代化新型人才,更要鼓励原本留在乡村的广大劳动者。

C.青年人才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勤学习、勤思考、勤实践,就定能在乡村振兴中创造伟业。

D.如今乡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相对重要性开始下降,意味着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农民也不必以种田为业。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材料二所阐述的“青年人才要在乡村振兴中主动作为"的具体要求的一项是()

A.青年人才要在乡村振兴中“扮好角色”。

B.青年人才要在乡村振兴中“具备精神"。

C.青年人才要在乡村振兴中“率先致富”。

D.青年人才要在乡村振兴中“强化意识"。

4.材料一、材料二各有一处画横线的文字,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材料一的作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焦点问题是“把农村、农业和农民这‘三农’完全转变成‘新三农’”。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你对“新农村、新农业、新农民"主要特质的理解。

【答案】1.B2.A3.C

4.第①处运用设问句式,提出本段的分论点,能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强调了观点的正确性。第②处引用名言,用作论据,有力地网述青年人才要到乡村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带领群众发家政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在乡村振兴中谱写出精彩的人生的道理。

5.①新农村: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采取与城市融合的同步发展战略建设起来的涵盖了公共服务,公共设施各个方面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②新农业:亦即现代化农业或现代农业,是在乡村振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智慧和技术含量很高的农业,其提升农业整个的产业链的价值。③新农民:掌握现代知识,现代技术,现代技能,既能种好地,还懂得如何经营乡村,有能力把乡村产品打造成符合市场要求的高品质商品。

【解析】

【导语】这两篇文章围绕乡村振兴和中国式现代化展开论述。材料一强调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性,指出乡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提出通过培养新农民、新农业、新农村来实现乡村振兴。材料二则聚焦青年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强调青年应具备吃苦精神、责任意识和服务群众的态度,积极投身乡村建设。两篇文章共同强调了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乡村发展。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如今的乡村,呈现出了价值不断提升的格局”的表述曲解文意,原文的表述是“今天的乡村呈现出了相对价值不断提升的格局,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动到今天最重要的特点之一”,选项遗漏了重要信息“相对”“之一"。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更要鼓励原本留在乡村的广大劳动者”推断错误,原文的相关表述是“还有一批留在乡村的青年人,他们这些年轻人已经构成了未来推动乡村振兴的非常重要的力量”,从中看不出“更要鼓励原本留在乡村的广大劳动者”的内容。

C.“就定能在乡村振兴中创造伟业"的表述过于绝对,从逻辑推理的角度,是误将充分条件当成必要条件了。

D.两个错误:一是“意味着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与“如今乡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相对重要性开始下降"二者不存在因果关系;二是“农民也不必以种田为业”的推断没有文本依据,也不符合客观实际。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青年人才要在乡村振兴中‘率先致富"”文本依据不足,而材料二第二段“乡村振兴急需青年人才带领群众发家致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表述,强调是青年人才需要带领群众去发家致富,青年人是组织者、协调者和引导者,而不是青年人才自己最先致富,这样只是做了致富的榜样,实现了个人财富的积累。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①处运用设问句式,“如何实现乡村现代化”先用问句形式提出本段的分论点,“其中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人才"再作出回答。使用问句能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同时问答形式更加强调了观点的正确性。

第②处引用名言,“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出自《韩非子·显学》,意思是,宰相都是从基层州部中锻炼上来的,而猛将都是从军队卒伍中摔打出来的。此处用作论据,结合下文“乡村振兴急需青年人才带领群众发家致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群众期盼青年人才到乡村磨炼意志,增长才干,成为群众离不开的好帮手”,有力地阐述青年人才要到乡村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带领群众发家政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在乡村振兴中谱写出精彩的人生的道理。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①新农村:结合材料一“通过城乡融合的方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今天的乡村振兴第一个概念就是要把乡村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包括了公共服务、公共设施各个方面,是乡村振兴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可知,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采取与城市融合的同步发展战略建设起来的涵盖了公共服务,公共设施各个方面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②新农业:结合材料一“发展新农业,要提升农业整个的产业链的价值”“今天的农业是智慧和技术含量很高的农业,我们把它叫现代农业"可知,亦即现代化农业或现代农业,是在乡村振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智慧和技术含量很高的农业,其提升农业整个的产业链的价值。

③新农民:结合材料一“农民不再是过去意义上的农民,而是由现代知识、现代技术、现代技能武装起来的新型的农民”“还要经营乡村,把乡村的产品打造成符合市场要求的高品质的商品"可知,掌握现代知识,现代技术,现代技能,既能种好地,还懂得如何经营乡村,有能力把乡村产品打造成符合市场要求的高品质商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俩老头儿的醉梦时光

原上秋

过了大堤,下坡,就是黄河滩了。

俩老头儿在那里生,在那里长,那里的每一座房屋,每一棵树,甚至路边的每棵荒草,他们都熟悉。

这条路,他们瞎摸也不会走错。沿着这条蜿蜒的土路下坡,走不多远,就是他们的村子一泥湾。

老陈问,今天到你家喝,还是到我家喝?

老薛说,到我家吧,去你家要从前街绕到后街,还要绕过一个大水坑,曲里拐弯的,太远。

老陈说,我家隔壁有一个小卖部,能凑个下酒菜。

老薛说,不用,我这里有你弟妹炸的花生米,够了。说着他把一包花生米拿出来,举了举。

他们来到老薛家。老薛家好找,在大路边上,门前有三棵大槐树。院子中间摆着一张石桌,围着石桌,是四个石墩。(甲)那是他们原先经常喝酒的地方。

他们很熟练地把花生米和酒摆上,一人倒一杯,互不相让。谁喝完,自己倒。他们就着油炸花生米,倒是喝出吃大席的感受。不大一会儿,一瓶酒见底,俩人晕乎起来。

老薛说,老陈啊,我咋觉得像在做梦呢?

老陈说,你回家,让弟妹掐掐你,掐醒了,那就是梦;掐着感觉疼,那就不是做梦。

老薛说,在生产队的时候,你当队长,天天领着大伙儿挖河,不到年根儿,泥腿不拔出来洗。

老陈说,那,也没吃上个啥好东西。

老薛说,后来呢,包产到户了,虽说饿不着肚子了,但一年忙到头,还是没富裕。

老陈说,(乙)黄河滩里,你想咋样?

老薛站起身,晃了一下才站稳。他回望刚才坐过的地方,微微一惊:根本没有所谓的石桌,也不存在四个石墩。三棵大槐树的地方,变成了三个很大的土坑。

老陈也站立起来,屁股上全是灰土。他们刚才是席地而坐。几颗花生米在一个白色塑料袋里,像羊粪一样滚着。(丙)空酒瓶歪在边上,瓶口正在滴着剩下的酒,在泥土上涸出一枚铜钱。

(丁)站立起来的老陈和老薛感觉奇好,他们对视,继而大笑,开始互相捶打。

阳光散乱一地,这是一个整村搬迁后的废墟。那些残砖碎瓦告诉你,这里曾是被烟火气浸润过的地方。老人们靠着几十年的记忆,一回回,总能轻车熟路找到这里,找到自己曾经的家。

老陈和老薛结伴儿回来好几次了。

他们笑着打着,打着笑着。老薛突然哭起来:老陈,咱们的家,没了。

停住手的老陈扶着老薛说,废话,不是没了,是搬走了。

老薛说,我每次上那楼时,总感觉没迈进这院子脚下踏实。

老陈说,你思想跟不上形势。当初政府动员搬家,我第一个响应,你呢?

老薛说,我不是也搬了?

老陈说,你还不是怕留在黄河滩里,没人和你做伴儿,怕狼吃了你?泥湾最后一个搬家,你说你,是不是落后分子?

老薛说,我哪能和你比,老干部,优秀党员。说真的,当看到你们戴着大红花,站在主席台上领奖时,真让人眼红。我得跟你学学,到时候也戴个大红花啥的。

老陈说,一定能。说罢,大笑一阵,突然停住。他提议,去他家看看。

去老陈家,遇到麻烦。他们记得,从老薛家出来,顺着一条大路朝西,见一个大石头再朝北走。大石头去哪了?没有了大石头,就没了走路的参照。转了半天,大水坑不见了,老陈说的小卖部也没了影,记忆中的街道和现在咋也无法印合。

老陈就说,不找了,回吧。

老薛附和着说,不找了,回吧。

回来的步履有些沉重,他们一直推着车走,谁都不说话。上了黄河大堤,往北望,一片繁华。那是黄陵新区。黄河滩里的人,都沐浴在新生活里……

老陈打破沉默,问老薛,现在,让你搬回来住,你愿意不愿意?

老薛思考一会儿说,这个,孩儿们肯定不愿意。

老陈说,没让你说孩子们,就说你自己。

老薛突然笑了,是大笑。老陈也笑,笑过,用手抹一把脸,湿了一片。

他们又出发了。前面的路灯一下子亮起来,宽敞的大路一直延伸到一片高楼里。那里,是他们的新家。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虽然只描写了两个老人的一次喝酒,却折射出了黄河滩上农民半个世纪的生活经历,很有以小见大之妙。

B.小说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展开情节并刻画人物,而细腻的场面描写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带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

C.小说开篇写两个老人相约回家喝酒,篇幅过半,才让读者知晓是回老家的废墟上喝酒,悬念的设置使小说更耐人寻味。

D.清醒时两个老人心照不宣,喝到微醉时吐露心声,将因生活的巨变带来的无比欣喜之情表露无遗,小说的构思既自然又巧妙。

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句中的“原先”两字用得好,暗示现在的生活已经改变了,与后文的“找到自己曾经的家"形成照应。

B.乙句写出了一代代农民在黄河滩里讨生活的艰辛和局限,交代了村庄整体搬迁这一伟大举措的原因。

C.丙句是精彩的细节描写,再现了酒后的场景,让人联想到废墟上的满地尘埃和俩老人的开怀畅饮。

D.丁句写出了两个老人发自内心的喜悦:有老伙计和酒陪伴,有老家想回就回,生活还有什么不如意呢?

8.老陈的家为什么找不到呢?请你结合小说内容简析作者这样设计情节的深意。

9.请细读小说画波浪线处内容,从中梳理出人物内心包含的情感。

【答案】6.D7.D

8.(1)从表面看,是因为没有寻找的地标了,但从实质看,是因为生活在变化,社会在进步。

(2)作者借此告诉我们:对逝去的事物,可以有所留恋,但也不必过于执着和纠结;对新生的事物,要学会大方包容和接纳。

9.(1)对故园的留恋,找不到故园的伤心和失落;

(2)享受新生活的幸福感;

(3)对美好前景的向往,对新时代新政策的无比信赖。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D.“将因生活的巨变带来的无比欣喜之情表露无遗”理解有误,其中的情感非常复杂,不能用“欣喜"概括,如“他们笑着打着,打着笑着。老薛突然哭起来:老陈,咱们的家,没了”。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

D.从上文的对话和下文的场景描写可知,两人的“好感觉"更多的来自搬迁带来的新生活,而不是友情和酒,而且,从下文看,老家终将是回不去的。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小说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去老陈家,遇到麻烦。他们记得,从老薛家出来,顺着一条大路朝西,见一个大石头再朝北走。大石头去哪了?没有了大石头,就没了走路的参照。转了半天,大水坑不见了,老陈说的小卖部也没了影,记忆中的街道和现在咋也无法印合”,从表面看,是因为没有寻找的地标了。

再结合“回来的步履有些沉重,他们一直推着车走,谁都不说话。上了黄河大堤,往北望,一片繁华。那是黄陵新区。黄河滩里的人,都沐浴在新生活里……"可知,从实质看,是因为生活在变化,社会在进步。

“老陈打破沉默,问老薛,现在,让你搬回来住,你愿意不愿意……老薛突然笑了,是大笑。老陈也笑,笑过,用手抹一把脸,湿了一片。他们又出发了。前面的路灯一下子亮起来,宽敞的大路一直延伸到一片高楼里。那里,是他们的新家”,作者借此告诉我们:对逝去的事物,可以有所留恋,但也不必过于执着和纠结;对新生的事物,要学会大方包容和接纳。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情感的能力。

结合“老陈就说,不找了,回吧。老薛附和着说,不找了,回吧"可知,“步履有些沉重”、“推着车走"而不是“骑着车走”,是因他们俩内心对故园的不舍与留恋,以及找不到故园的伤心和失落;

“老薛思考一会儿说,这个,孩儿们肯定不愿意。老陈说,没让你说孩子们,就说你自己。老薛突然笑了,是大笑。老陈也笑,笑过,用手抹一把脸,湿了一片”,“孩儿们肯定不愿意”“笑"流露的是两位老人享受新生活的幸福感,他们虽然留恋故园,也不愿意再搬回去长期居住;

“他们又出发了。前面的路灯一下子亮起来,宽敞的大路一直延伸到一片高楼里。那里,是他们的新家”,明亮、宽敞的不仅仅是路灯和大路,还是两位老人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和信心,是对美好前景的向往,对新时代新政策的无比信赖。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魏征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已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

秋七月,永庆公主①曾衣贴绣铺翠襦入宫中,上见之,谓主曰:“汝当以此与我,自今勿复为此饰。”公主笑曰:“此所用翠羽几何?"太祖曰:“不然。主家服此,宫闱戚里必相效。京城翠羽价高,小民逐利,展转贩易,伤生浸广,实汝之由。汝生长富贵,当念惜福,岂可造此恶业之端?”主惭谢。永庆公主因侍坐,与皇后同言曰:“官家作天子日久,岂不能用黄金装肩舆②,乘以出入?"上笑曰:“我以四海之富,宫殿悉以金银为饰,力亦可办。但念我为天下守财耳,岂可妄用。古称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以自奉养为意,使天下之人何仰哉!当勿复言。”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注】①公主:宋太祖之女。②肩舆:抬的小轿。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朕尊A为帝王B富有C四海D每E事F由己G诚H能自节。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点的“诚"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的“诚"字含义相同。

B.“隋炀帝志在无厌”与“学而不厌"(《论语·述而》)两句中的“厌”字含义相同。

C.加点的“衣"与“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中的“水”,二者用法不同。

D.加点的“几何”与“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短歌行》)中的“几何”都可译为“多少"。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帝王不应为了一己私欲而劳师动众,将劳苦疲累的事情强加给百姓,而应怜爱百姓,经常做到自我节制、顺应民情。

B.宋太祖遵循古训,认为自己是为百姓守财富,不可以随便乱用,没有采纳公主和皇后用黄金装饰轿子的建议。

C.宋太祖认为,公主穿用翠羽装饰的衣服,宫中的内亲外戚一定会争相效仿,对应了材料一中“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的说法。

D.魏征认为,隋炀帝亡国固然与喜欢奢侈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以此对唐太宗提出劝谏,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许。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生长富贵,当念惜福,岂可造此恶业之端?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

14.两位古代君王在修身治国方面有一些共同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0BDG

11.C12.D

13.(1)你生长在富贵人家,应当感念珍惜这份福气,怎么可以成为这种坏事的开端?

(2)逝去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永不复返),而并没有流去;(月亮)像那样时圆时缺,却终究没有增减的变化。

14.①察审自己无度的欲望,约束自己。

②以民为本,爱惜民力。

③不滥用权利,以身作则。

【解析】

【分析】

【导语】两则材料均体现了古代君王的治国理念和修身之道。材料一中,唐太宗强调帝王应自我节制,不应将劳苦强加于百姓,魏征以隋炀帝的奢侈无度为例,劝谏太宗节俭治国。材料二中,宋太祖告诫公主不要穿用奢华的翠羽衣物,以免引发效仿之风,强调君王应为天下守财,不应奢侈浪费。两位君王都主张节俭自律,重视民生,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被尊为帝王,富有四海,什么事情都凭我一句话,我确实能自我节制。

朕尊为帝王"是主谓宾结构,B处断开;

“富有四海”主语省略(朕),主谓宾结构,D处断开;

“诚能自节"省略主语,“诚”作“能自节"的状语,“诚”前面应断开,G处断开。

故选BD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都是确实,实在。句意:实在不该强加给百姓。/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美。

B.正确。都是满足。句意:隋炀帝一心贪得无厌。/学习总感到不满足。

C.错误。都是名词用作动词,用法相同。穿着;/游泳。句意:永庆公主曾经穿着翠鸟羽毛的衣服入宫。/并不是他擅长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D.正确。都是多少。句意:这能用得了多少翠羽啊?/面对着美酒高声放歌,人生能有多少时日啊。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隋炀帝亡国固然与喜欢奢侈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错误。由原文“隋炀帝志在无厌……遂至灭亡”“陛下若以为足……亦不足"可知,魏征所说重点在希望君主力戒奢侈上。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当”,应该;“岂可”,怎么可以;“恶业”,坏事。

(2)“如斯”,像这样;“盈虚”,月亮的圆缺;“卒”,终究,最终。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由原文“帝王所欲者放逸”“劳弊之事……必能顺其情也"我以四海之富……使天下之人何仰哉”可知,都察审自己无度的欲望,约束自己。

由原文“陛下本怜百姓"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劳弊之事……必能顺其情也"但念我为天下守财耳……不以天下奉一人”可知,都以民为本,爱惜民力。

由原文“朕尊为帝王……必能顺其情也"汝当以此与我,自今勿复为此饰”“汝生长富贵,当念惜福,岂可造此恶业之端?"以自奉养为意,使天下之人何仰哉”可知,都不滥用权利,以身作则。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贞观四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宫室殿宇盖得宏伟装饰得华丽,游览玩赏水池楼台,是帝王所希望的,是百姓所不希望的。帝王之所以希望这样,是为了放纵逸乐,百姓之所以不希望,是因为劳苦疲累。孔子说:‘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那就是恕吧!自己所不愿做的,切记不要强加给别人。’劳苦疲累的事情,实在不该强加给百姓。我被尊为帝王,富有四海,什么事情都凭我一句话,我确实能自我节制,如果百姓不想那么做,就一定顺应民情。"魏征说:“陛下本来爱怜百姓,经常节制自己而顺应民情。我听说过:‘拿自己的欲望顺应民情的就会昌盛,靠百姓来博取自己欢乐的就会灭亡。’隋炀帝一心贪得无厌,专门喜欢奢侈,主管部门的官员每次在伺候供养、兴建土木的事情上,稍微有不符合他的心意,就会被加以重罚和酷刑。上边有所喜好,下边必然做得厉害,大家争相无限制地放纵淫逸,很快就会导致灭亡。这不是书上写的,而是陛下所亲眼目睹的事实。正因为他无道,所以上天才让陛下来取代他。陛下如果认为已满足欲望,那么今天就不仅仅是满足了,如果认为不满足,再超过现在万倍也不会满足。”太宗说:“你的奏对很好!不是你,我怎能听到这些话呢?"

材料二:

秋七月,永庆公主曾经穿着翠鸟羽毛的衣服入宫,宋太祖看见了,对她说:“你应当把这件衣服给我,以后不要再用这些东西作装饰了。”公主笑着说:“这能用得了多少翠羽啊?"太祖说:“不是这样的。你这样穿,宫中妃嫔、皇亲国戚看见,就一定会争相效仿。(这样一来)京城里的翠羽价格高,老百姓追求利益,辗转贩卖交换,受伤害的生物就非常多。这实在是因你而起啊。你生长在富贵人家,应该感念珍惜这份福气,怎么可以成为这种坏事的开端?”公主听完惭愧认错。公主于是陪着坐,与皇后一同说:“陛下做天子已经很久了,难道不能用黄金装饰小轿,乘坐着出入宫廷吗?"太祖笑着说:“我凭四海(天下)的财富,(就是)宫殿都用金银来装饰,也有力量可以办到。我只是考虑到我为百姓守着这些财富罢了,怎么可以随便乱用?古人说可以凭一人来治理天下,不可以用天下人来侍奉一个人。如果把别人的侍候奉养作为终生意图,怎么能让天下人来敬仰你呢!不要再说这样的话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隐居士

谢逸①

先生骨相不封侯,卜居但得林塘幽。

家藏玉唾几千卷,手校韦编三十秋。

相知四海孰青眼②,高卧一庵今白头。

襄阳耆旧③节独苦,只有庞公④不入州。

[注]①谢逸:字无逸,屡举进士不第,后隐居乡间。②青眼:正眼相看,意为对人重视。③襄阳耆旧:泛指襄阳隐士。④庞公:即东汉庞德公,居襄阳岘山,足不入州县。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择清幽而居,可见已无封侯之图,开篇隐含对隐居士绝意仕进的赞颂。

B.本诗数量词有表现力,如“几千卷"言藏书之富,“三十秋”言治学之勤。

C.虽然四海之内不乏相知之辈,但他们多汲汲于功名富贵,隐居士并不欣赏。

D.全诗多方面展现了隐居士风采,巧用典故,融议论又寄感慨,直接而贴切。

16.有评论家认为,尾联中“苦"字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5.D16.①与襄阳高士不同,庞德公孤志清行归隐山林,苦守处士节操;②与四海世人不同,隐居士不慕功名高卧茅庵,苦守高洁襟怀;③诗人与隐居士声气相通,自励苦守清操品格。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直接”错误,用典含蓄,如尾联委婉表达对庞德公超俗节操是真隐士的赞颂。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①拿襄阳耆旧来相比,别人借隐居之名,以猎取名望,为延誉出山作准备。结合注释可知,庞公是庞德公,后汉隐士,尾联中“庞公不入州"表明庞公清操自励,始终不入州门,有着崇高的品格和声望。“苦”指苦守处士节操。

②作者运用庞公不入州门的典故,赞扬庞公清操自励,旨在借此歌颂隐居士如同庞公,是真正的隐士,苦守高洁襟怀。

③写庞公正是以古喻今,衬托隐居士孤高独行的风格,并以此自励,诗人与隐居士声气相通,苦守清操品格。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维的《山居秋暝》中,“______,______"两句以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

(2)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两句,既流露出对过去美好事物的怀念,也表达出物是人非的无奈。

(3)在古诗文中,“猿"这一意象常常被用来烘托悲凉气氛,如必修上册中的“______,______”。

【答案】①.明月松间照②.清泉石上流③.雕栏玉砌应犹在④.只是朱颜改⑤.风急天高猿啸哀⑥.渚清沙白鸟飞回(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砌"啸”“渚"。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编钟演奏、昆曲展示、古诗朗诵、太极教学,瑞典民谣、希腊与波兰民族舞表演等东西方节目;《老照片中的京剧人物》和《中国之窗》图片展充分展现传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现代中国发展的伟大成就……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21日举办的“粽香曲韵话端午”活动饱含中国元素,同时兼具国际审美,(),也增进了彼此友谊。

中国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向来宾介绍了端午民俗来历,以划龙舟为喻,讲述国与国之间只有_____________,才能互利共赢,希望各界友人为中瑞友好交往贡献力量。

扎香囊、制作龙舟模型、听中国文化讲座……端午节到来之际,中建三局联合柬埔寨皇家科学院孔子学院走进智慧巢中学,(),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感受中华文化魅力。

“今天我自己扎了一个代表吉祥健康的香囊,准备把它送给我的妈妈。"柬埔寨磅通省智慧巢中学学生艾丽娅说,“我很喜欢中国文化,很高兴能通过这次活动了解中国的端午节。”

柬埔寨皇家科学院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王丰表示,“中国传统节日是促进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我们想通过这样常态化的文化交流活动,帮助柬埔寨人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独特韵味。"

21日,巴西里约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通过制作宣传片、举办文化展示等活动,让巴西学生们了解到,端午文化不仅仅只是吃粽子、赛龙舟。

里约天主教大学设计系学生玛利亚·路易莎对文化展示台上的五彩绳颇有兴趣。“我一直以为这些五彩绳只是一种美丽的装饰,今天听孔院的老师们讲解才知道,这些丝线制成的手环寓意驱邪避灾,是吉祥平安的祝福。”

①编织中国结、体会中国茶艺、画脸谱、写毛笔字,②布加勒斯特中国文化中心文化体验区内,③罗马尼亚民众通过“端午文化节"充分感受中国文化独特魅力;④“英国媒体城”广场上,⑤中国特色民乐演奏、舞龙舞狮和武术表演吸引众多民众驻足……⑥端午节已经成为让世界感受中国传统节日韵味、体验华夏文明之美。

正如巴西里约州教育厅代表吉尼萨·洛伦索所言,“不同文明的交流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文化不分等级的世界观,尊重差异、理解历史,人类文明才能以和谐和合作的方式向前发展"。

18.文章第二段中崔爱民大使用比喻的方式生动形象的讲述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比喻是人们常用修辞之一,包含明喻、暗喻、借喻等。请以“水滴”为本体,分别用明喻、暗喻、借喻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比喻贴切,表达流畅。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写恰当的成语。

20.文中倒数第二段标序号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本文节选自新华社《万水千山“粽"是情——端午节活动在全球多地举行》,节选部分小标题为《古风新韵感知文化魅力》。在另一段题为《龙舟竞渡传递中华文明》文字中,有如下描述:

在印度洋岛国毛里求斯,第15届龙舟节在首都路易港举行。“龙舟节已经成为毛里求斯人每年都期待的重要节日。”毛里求斯艺术和文化遗产部文化局长阿尔温德·柏德文表示,龙舟节为当地人提供了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

有人认为,应将文章中的“龙舟节"更改为“端午节”,也有人认为“龙舟节"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8.(明喻)荷叶上的水滴,就像一颗颗珍珠,晶莹剔透。

(暗喻)荷叶上的水滴是一粒粒晶莹的珍珠,光彩夺目。

(借喻)雨过天晴,荷叶上那一颗颗珍珠光彩夺目。

19.异彩纷呈同舟共济

20.①“体会”改为“体验"

⑥句后加“的契机”21.既加深了人们对不同文化的认知

与当地学生们一起过端午

22.示例一:可以使用。第15届龙舟节的描述更能接近实际节日活动内容,有助于读者理解。且“龙舟节"更符合当地人们的认知特点,有助于传播中国文化。因此,使用龙舟节是合理的。

示例二:应更改为“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包括包粽子、吃鸡蛋、寄五彩绳等诸多民俗活动,划龙舟仅为其中一,单纯以龙舟节命名,以偏概全。另一方面,文本的阅读对象是中国读者,故而应尊重读者的认知和文化认同感。此外,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我们也应注意文化的“原汁原味"。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明喻是明确表明甲像乙的比喻句,形式为“甲像乙”。在“荷叶上的水滴,就像一颗颗珍珠,晶莹剔透"中,将“水滴”比作“珍珠”,用“就像”表明了比喻关系,形象地写出了水滴的晶莹。

暗喻是直接把甲说成乙的比喻句,形式为“甲是乙"。“荷叶上的水滴是一粒粒晶莹的珍珠,光彩夺目”中,直接说“水滴是珍珠”,强调了水滴的珍贵和美丽。

借喻则是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雨过天晴,荷叶上那一颗颗珍珠光彩夺目”,只出现了喻体“珍珠”,用“珍珠”来代替“水滴”,使表达更简洁、生动。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文段中描述东西方节目种类多样、精彩丰富,用“异彩纷呈”能准确地体现这种多样化和精彩程度。“异彩纷呈"形容精彩的事物纷纷呈现。

文中以划龙舟为喻,讲述国与国之间只有像在一条船上齐心协力,才能互利共赢,“同舟共济”贴切地表达了这种合作的关系。“同舟共济"本意是坐一条船,共同渡河,比喻团结互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