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含解析)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
专题一信息类文本阅读
解读真题明考向考情概览真题体验命题解析
真题体验
[考题一][2023·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
为了解藜麦的种植情况,我去了秘鲁科尔卡山谷,这里在印加时代以前就得到了开垦。藜麦是一种美丽的作物,拥有深红色或金黄色的巨大种球。在安第斯山的这片区域,人们在梯田上同时种植藜麦以及当地特有的玉米和马铃薯品种。“国外需求绝对是一件好事,”我的秘鲁向导杰西卡说道,“农民非常高兴,所有想吃藜麦的人仍然买得起这种食物。"她还解释了另一个好处。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利马人终于开始尊重我们这些高原人和我们的传统了。"玻利维亚西南部有一片遥远而不适合居住的区域,那里到处都是盐湖和休眠火山。在那里,我看到了由藜麦资金支持的当地急需的开发和旅游项目。千百年来勉强能够养家糊口的自耕农开始为更加美好的未来而投资。我在2017年4月听到的玻利维亚人对于该作物的唯一抱怨是,日益增长的供给正在拉低价格。玻利维亚的藜麦种植面积增长了两倍多,从2007年的5万公顷增长到2016年的18万公顷。马克·贝勒马尔后来对我说:“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结局,因为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在风景如画的科尔卡山谷,当太阳落山时,我问杰西卡,欧洲和北美的消费者是否应该为吃掉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的食物而感到内疚。我可以猜到答案,但我想听到当地人的亲口否认。“相信我,"杰西卡笑道,“我们有许多藜麦。”
乍一看,这一关于食物热潮、全球贸易和消费者忧虑的事件讲述了谎言被揭穿的过程。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各行各业有经验的沟通者会通过片面的事实、数字、背景呈现某种世界观,从而影响现实。在这个例子中,新闻工作者和博主出于高尚的理由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他们由衷地为一个贫困群体感到担忧,害怕狂暴的全球贸易风潮会危及这一群体的利益。我们很早就知道这一点:每个新手辩论者和犯错误的小学生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不过,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些真相为沟通者提供了多大的灵活性。很多时候,你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我将它们称为“竞争性真相"。
(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刘清山译)
[思维导图]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藜麦适合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食用,并且由于其营养均衡,被美国宇航局认为是宇航员食物的理想之选。
B.“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中的“此”,指的是被国外需求推高的藜麦价格给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人造成伤害这一说法。
C.藜麦的大面积种植,不仅让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且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
D.作者认为,尽管一些媒体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的做法值得商榷,但是其出发点却不是恶意的,他们为当地的贫困居民感到担忧。
[能力指向]本题考查信息归纳整合与概括分析。能力指向归纳整合文中信息和内容要点,概括分析各种信息之间的关系。
[思路点拨]A.“藜麦适合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食用”对应原文第1段“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概括正确;“并且由于其营养均衡,被美国宇航局认为是宇航员食物的理想之选”对应原文第1段“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概括正确。故A项正确。
B.根据语境,这里的“此”只能指代原文第1段的内容,即媒体报道的“令人不安的事实"的具体内容:国外对藜麦的需求增多导致其价格大幅上涨,从而对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人造成了伤害。概括正确。故B项正确。
C.依据原文第3段“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可知,应是“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此外,选项中的“当地”指的是“玻利维亚和秘鲁”,而原文说的是“秘鲁城里人”。故C项错误。
D.原文第4段说“新闻工作者和博主出于高尚的理由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不过,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些真相为沟通者提供了多大的灵活性”,从逻辑关系上来看,选项和文本的语句均形成转折关系;从内容上看,表达的意思相同。故D项正确。
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故选C。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当一起事件超出了我们直接观察的范围时,有些人会根据他人提供的信息,并结合自己的判断,生成对该事件的看法。
B.“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可能是因为市场对藜麦的需求量不再大幅增加,而藜麦的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供给日益增长。
C.“每个新手辩论者”“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可见有些“沟通者”会选择有助于推进个人意图的真相,而这种选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D.从藜麦事件可以发现,一组片面的事实编织在一起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而这场良心危机对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的居民造成了真正的伤害。
[能力指向]本题考查信息推断。能力指向依据文本中的事实、材料,分析推论的合理性。
[思路点拨]A.依据“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可知,当各种媒体大肆宣传藜麦事件后,许多健康饮食者无法亲自去一探究竟,只能根据已有信息并结合自己的判断,生成对藜麦事件的看法。故A项正确。
B.依据原文第3段“日益增长的供给正在拉低价格”“玻利维亚的藜麦种植面积增长了两倍多"及“我”与杰西卡的对话等相关内容可知,选项说法是对原文信息的概括式转述和同义变式转述,转述正确。故B项正确。
C.依据原文第4段“每个新手辩论者和犯错误的小学生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不过,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些真相为沟通者提供了多大的灵活性"可以分析推断出选项表述正确。故C项正确。
D.依据原文第4段“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可知,选项“造成了真正的伤害"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故选D。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
A.“粮食优先"智库的工作人员塔尼娅·科森在谈到安第斯山藜麦种植者时表示:“坦率地说,他们厌倦了藜麦,因此开始购买其他食物。”
B.加拿大《环球邮报》一则新闻的标题为“你对藜麦的爱越深,你对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的伤害就越深"。
C.制片人迈克尔·威尔科克斯专门为这个问题制作了一部纪录片,他说:“我见过一些反对食用藜麦的文字评论,实际上,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
D.英国广播公司播音员埃文·戴维斯指出:“事实上,说谎常常是没有必要的。你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谎言的情况下完成许多有效的欺骗。"
[能力指向]本题考查判断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能力指向提取和概括主要信息,区别事实和观点;准确、清楚地分析和阐明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思路点拨]第2段的观点是“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
A.选项表明藜麦种植者购买其他食物的原因是他们厌倦了藜麦,而不是因为藜麦价格上涨吃不起,直接支撑了第2段的观点。故A项能支撑第2段观点。
B.选项说的是对藜麦的需求越多越会对当地人造成伤害,使当地人吃不到藜麦,这与第2段的观点相悖。故B项不能支撑第2段观点。
C.选项是说“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可以用来支撑第4段的观点,与第2段的观点关联不大。故C项不能支撑第2段观点。
D.选项可以用来支撑“竞争性真相”的相关观点,与第2段的观点无关。故D项不能支撑第2段观点。
题干要求选出“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故选A。
4.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4分)
答:①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②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③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④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便宜的进口食物。
[能力指向]本题考查信息筛选整合。能力指向能从多方面获得信息,有效地筛选信息;能依据多个信息来源,对文本信息、观点的真实性、可靠性作出合理判断。
[思路点拨]首先要明确答题区间,由题干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可确定答题区间为原文第1段。其次要理解“竞争性真相”这一概念的含义,即沟通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援引的各种事实。这些事实虽是真实的、客观的,但沟通者会借此得出带有自己主观倾向和意图的结论。最后筛选第1段西方媒体的报道援引的事实。比如,媒体报道援引了“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这一事实,《独立报》援引了“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这一片面的事实,《纽约时报》援引了“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的事实,《卫报》援引了“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的事实。
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请根据文本概括。(6分)
答:①引用经济学家的调查数据及观点;②针对媒体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③进行实地调研,征询当地居民的意见。
[能力指向]本题考查概括文本论证方法。能力指向能用文本中提供的观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思路点拨]首先要明确该文本探究的核心问题,即西方媒体在关于玻利维亚和秘鲁藜麦生产与消费的报道中大量使用“竞争性真相”,使读者产生误会甚至引发良心危机。原文第1段列举西方媒体的报道,提出问题。第2段先提出质疑,然后引用经济学家的相关调查数据及观点,针对媒体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即“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第3段则重点讲述了“我"的实地调研情况,以事实说话,使得观点的阐释更具说服力:一方面指出其他地区的人食用藜麦给当地人带来了好处,另一方面指出当地人并不缺少藜麦。
[考题二][2022·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7分)
材料一: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摘自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材料二:
不少评论家、诗人和诗歌读者都感觉到当代新诗创作与理论进入了一种停滞不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由于古老的东方文化传统与汉语都不可能向西方文化和语言转化,而西方诗歌文化与语言又不可能被缺乏本民族传统意识的诗歌作者与理论家自然吸收,食洋不化的积食病就明显地出现在诗歌创作和理论中。
人们逐渐意识到对“他文化"吸收力的强弱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强弱成正比,唐代之所以能广泛吸取西域民族、北方民族及佛教的文化,正因为它拥有一个秦汉以来建立的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这传统如一个消化力极强的胃,吸收了四方异域的文化,借以繁荣本民族文化。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中华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病症,这病症是当代诗歌失去读者的重要原因。当代诗歌由于时代内容的发展,已无法退回到新诗运动初期的状态。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
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所以,中国当代新诗一个首要的、关系到自身存亡的任务就是重新寻找自己的诗歌传统,激活它的心跳,挖掘出它久被尘封的泉眼。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诗论,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据我的学习经验,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撰述,而我们却只习惯于引用西方理论,无暇回顾一下自身传统中这些理论,师洋师古应当成为回顾与前瞻的两扇窗户,同时拉开窗帏,扩大视野,恢复自己传统的活力才能吸收外来的营养。
中国古典诗论在研究方法上与西方文论也有很大不同。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优点是落在文本实处和清晰的抽象概括,但其弊病是容易刻板、枯燥、概念化,解剖刀往往伤及神经,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读古典诗论后可以意识到西方的科学分析、逻辑推理、抽象名词杜撰等虽不失为一家之法,却并非唯一的方法。而中国古典诗论的风格与中国古典哲学的灵活、深邃、玄远相匹配。对于诗歌这样内涵深、变幻多的文学品种,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有其突出的优点。
(摘编自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
[思维导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是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前提。
B.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学术理论,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中国经验。
C.当代新诗之所以出现“食洋不化"的病症,一是因为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二是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巨大。
D.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
[能力指向]本题考查信息归纳整合与概括分析。能力指向归纳整合文中信息和内容要点,概括分析各种信息之间的关系。
[思路点拨]A.依据材料一第1段“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等可知,选项“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出自原文,而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我们需要发挥这些优势,去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因此这些优势理应是“重要前提"。故A项正确。
B.依据材料一的出处《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及材料一第1段“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和第2段“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等可知,选项的分析有理有据。故B项正确。
C.依据材料二第2段“当代新诗不但丢失了本民族的诗歌传统,而且也失去了对那个传统的记忆和感情,而中华文化又不同于其他以拉丁语为先祖的各种西方文化,可以自然地相互吸收,所以必然会发生这种食洋不化的病症”等可知,选项说法是对材料信息的概括转述和同义变式转述,转述正确。故C项正确。
D.依据材料二第4段“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而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可知,选项中“中国古典诗论虽不以体系和逻辑见长,但蕴含诗性品格和人文情致”的分析是对材料信息的同义变式转述,转述正确;但“比西方文论更有生命力"的分析则属于无中生有,材料二第4段只是说“西方文论强调逻辑剖析……概念也有失去生命的变幻色彩的毛病”,并未将“中国古典诗论"和“西方文论”的生命力进行比较。故D项错误。
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故选D。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认识。
C.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依然可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营养。
D.古人论诗用“意在笔先”“空灵"飘逸”等语,未落实处却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
[能力指向]本题考查信息推断。能力指向依据文本中的事实、材料、观点,分析推论的合理性。
[思路点拨]A.材料一阐明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继承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深层联系和伟大意义,材料二主要讨论重建中国本土诗歌传统和古典诗论的当代价值等问题,选项“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和创新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的说法正确。故A项正确。
B.依据材料二第2段“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等可知,选项中“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的说法过于绝对,材料关键信息表明“借鉴西方有价值,但不能‘单靠移植西方’”。故B项错误。
C.依据材料二第2段“当代诗歌由于时代内容的发展,已无法退回到新诗运动初期的状态……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等可知,当代诗歌既要有“本民族实质性”,又要有“现代性”,那么其所需营养可从“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等艺术形式方面考虑,“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内在结构和外在形态"理应是“具有本民族实质性的艺术形式”,故可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营养。故C项正确。
D.依据材料二第4段“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等可知,选项中所述的“意在笔先”“空灵"飘逸”等诗论用语,确属“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而“未落实处却包含鲜活的审美智慧”的说法则与材料信息“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相契合。故D项正确。
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故选B。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C)
A.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
B.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C.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D.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能力指向]本题考查判断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能力指向准确、清楚地分析和阐明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思路点拨]题干指向材料一的观点,材料一指出中华文明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解答时,首先要逐一对选项进行解读,然后与材料一观点进行比对,选出合适的论据。
A.选项是说写文章应当学习古代圣贤,没有体现与时俱进。故A项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
B.选项主张以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纲常为根本,注重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与材料一观点关联不大,且“中国之伦常名教"中有一些并不属于中华文明。故B项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
C.选项表明既要吸收世界的优秀文化,又要保持自己的文化,与材料一观点相契合。故C项能支撑材料一观点。
D.选项说的是中西方文化之间的盛衰兴替这一现象,与材料一观点不一致。故D项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
题干要求选出“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故选C。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
答: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彰显了传统儒家思想的“恕道”,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和中国价值的理念;②它超越国界,具有当代价值,为谋求中国与世界同步发展进步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体现了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能力指向]本题考查评价探究。能力指向能利用文本信息对某一现象进行探讨,形成自己的观点。
[思路点拨]本题先给出某一现象,再要求考生结合文本材料对这一现象进行评价探究。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内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对方,体现了换位思考的中国智慧,彰显了传统儒家思想的“恕道”。再结合材料一探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的原因。
依据材料一第1段“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可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和中国价值的理念,它超越了国界,具有当代价值。
依据材料一第2段“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可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谋求中国与世界同步发展进步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体现了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最后将以上分析整合归纳作答即可。
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①加强对中国古典诗论的挖掘与阐发;②批判性地吸收和借鉴西方文论;③寻求古典诗论与当下审美需求的契合,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④发挥古典诗论在诗歌阐释上的长处,向世界传播中国古典诗论的审美意义和当代价值。
[能力指向]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材料观点及其运用。能力指向用文本中提供的事实、观点、程序、策略和方法解决学习和生活实际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思路点拨]题干要求回答“如何推动……”,即要求回答“怎样做”。作答时可先在材料中找到作者关于这一问题的观点态度,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建议。
依据材料一第1段“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可知,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应加强对中国古典诗论的挖掘与阐发。
依据材料二第2段“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可知,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批判性地吸收和借鉴西方文论。
依据材料二第3段“读古典文史哲及诗词、诗论,想现代问题,使一息尚存的古典诗论进入当代的空间,贡献出它的智慧,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可知,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寻求古典诗论与当下审美需求的契合,协同解决新诗面对的问题。
依据材料二第3段“历代中国文论中存在着大量对我们今日所思考的诗歌理论仍有意义的撰述"和第4段“中国古典诗论体系虽不十分清晰,却能以富有内涵和想象力的诗样的语言传递给读者审美的智慧和哲理,不至于有水涸石露的窘境,而其中人文的情致、暖意、活力,丝毫没有实验室处理后的褪色失鲜之感”可知,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需要发挥古典诗论在诗歌阐释上的长处,向世界传播中国古典诗论的审美意义和当代价值。
最后将以上分析整合归纳作答即可。
命题解析
[选材特点]
(1)选文内容兼顾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两个领域,文本内容的育人功能,符合高考评价体系中“核心价值”的取向,涉及面广,时代性强,包括对新闻和时政大事的解读与评论、文学艺术发展与创新、前沿科技成果及应用、农村农业发展及振兴等。
(2)选文文体不拘一格,目前主要涉及论述类和实用类中近10种文体:政论文、学术论文、专著导言、科学小品文、新闻访谈与评论、政策文件等。
(3)选文的呈现方式既可以是两三则材料组成的复合文本,也可以是单一文本。文本总字数一般控制在1700~1900字之间。
[命题特点]
(1)信息类文本阅读(现代文阅读Ⅰ)共5道试题,其中3道选择题,每题3分;2道简答题,赋分有两种组合形式:4分+6分或4分+4分。
(2)复合文本偏向于论述类文本,单一文本偏向于科普类文本。从近两年的高考题中可以看出,无论是选文还是命题,都增强了与课本的关联程度,甚至涉及课本中具体的篇目。
(3)在反押题猜题、机械刷题的新形势下,考查形式与命题角度在不断变化,尤其是简答题的设问方式灵活度高,开放性强。如过去偏重考查论证思路、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而现在紧扣“信息"这一核心元素出现了不少新题型,如重点语句理解、关键信息的筛选与整合、某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与建议等。
[考查指向]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信息类文本阅读能力的要求。
在理解语言时,能准确、清楚地分析和阐明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能就文本的内容或形式提出疑问,展开联想,并能找出相关证据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反驳或补充解释文本的观点。能比较、概括多个文本的信息,发现其内容、观点、情感、材料组织与使用等方面的异同,尝试提出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能用文本中提供的事实、观点、程序、策略和方法解决学习和生活实际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2)《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考试内容改革实施路径》对信息性阅读能力的要求。
在熟悉论述性文本和实用性文本的主要文类及其基本特征、体式惯例的基础上,能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本的主要概念、观点、方法等关键信息,分析评价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关系;能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评估作者的写作意图、读者意识和信息来源,评价文本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有理有据地评判文中观点,发展新的观点,或呈现更客观的事实;能在不同文本的信息之间建立联系,分析比较多个文本在内容、材料、观点、表达方式和价值倾向等方面的异同,对有关问题形成更全面的认识,能够提出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等。
研析学情导方法备考方略复习策略方法指导
复习策略
夯实知识基础。信息类文本阅读涉及的必备知识较多,如文体知识、论证知识、逻辑推理知识及区分主要信息与次要信息的原则、识别命题设误陷阱等,这些都是备考的基础,必须掌握得扎扎实实并能迁移运用。
无论是复合文本还是单一文本,都要重视阅读方法。复合文本的组合特点是中心话题一致,论证角度各异,怎么快速读懂这两三则材料,有最佳的路径和方法;单一文本阅读所选文本往往更注重科学性,一般泛称为“科普类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或议论性较强,或文艺性较强,在阅读方法上与复合文本的阅读有所不同。阅读能力强、速度快,能快速进入做题情境,提高做题的效率,所以加强阅读锻炼比一味刷题更为重要。
2023年以前的前三年新高考Ⅰ卷相对稳定,新高考Ⅱ卷变化较大,2023年高考已打破这一定式,说明使用新高考I卷的地区必须扩大信息类文本的复习面,复合文本与单一文本的命题方式已正式进入平分秋色的局面,复习过程中不能厚此薄彼。
方法指导
一、常见设题陷阱
信息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有3道,占比高,这种四选一的单项选择题,在错误项的设置上有八类常见命题陷阱。因有助于判断选择题的错误项,并且适用于其他文本阅读中的选择题判断,所以在此有必要讲一讲。
1.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是指选项表述有意把原材料中对某类事物中某一部分的判断扩大到某类事物的全体,把其中一方面(或一部分)所具有的某些特点、功用等说成是所有同类事物具有的,即以部分代整体,局部代全局。
[题1][2022·北京卷第4题B项]修补古籍的残损处属于再生性保护,意在保护其艺术价值。
[原文](材料一)据《中国古籍总目》著录,存世古籍总量大约有20万种。其中一些珍贵的古籍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些珍贵古籍不仅包括全本,还包括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的残本、散页等。
(材料二)古籍的传承性保护是一种新兴的古籍保护理念。以往,古籍保护提倡原生性保护与再生性保护。原生性保护指保护古籍文物本身,可谓之“存形";再生性保护指对古籍的影印、缩微复制和整理出版等,可谓之“移形”。不过,这两种方式主要解决古籍“藏"与“用”的问题,而古籍的“藏"与“用”长期局限在特定的机构与学者群体中,未能引起普通大众的广泛注意。
[解析]选项“属于再生性保护,意在保护其艺术价值"错,以偏概全。原文信息是“其中一些珍贵的古籍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原生性保护指保护古籍文物本身,可谓之‘存形’;再生性保护指对古籍的影印、缩微复制和整理出版等,可谓之‘移形’”,可见修补古籍的残损处属于原生性保护,不仅保护其艺术价值,也保护其文物价值、文献价值,选项不仅归类错误,还概括得不全面。故选项错误。
2.张冠李戴
张冠李戴,是指命题者在设置错误的选项时,故意将此事物表述为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为彼方面,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是乙的特点,或者将原文中甲的观点态度(或行为状态)说成是乙的观点态度(或行为状态),或者将与甲事物有关的信息说成是与乙事物有关的信息。
[题2][2019·浙江卷第7题C项]苗绣日常服饰的图案包括鸟、鱼、花、果子、龙、大象、狮子等,在表现刺绣对象时,苗绣呈现造型上的呆萌特点。
[原文]苗绣图案多是鸟、鱼、花、果子。在盛装的大型图案中,出现庞大、凶猛的动物,如龙、大象、狮子等。龙在苗绣中有虫龙、水龙、牛龙等形态……神秘的气息,独特的想象,呆萌的造型,饱满的情感,让我们惊叹相见恨晚。
[解析]选项“日常服饰的图案包括……龙、大象、狮子等”错,张冠李戴。根据原文信息“在盛装的大型图案中,出现庞大、凶猛的动物,如龙、大象、狮子等"可知,“龙、大象、狮子”是“盛装的大型图案"。故选项错误。
3.夸大其词
夸大其词,是指命题者对原文中涉及的有关作用、效果、用途等信息,在选项中表述时故意将用语夸大,或加深程度,或夸大作用,等等。
[题3][2020·新高考Ⅰ卷(山东)第2题C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一些研究在国际上领先,主要得益于学科分支的开拓和研究领域的扩大。
[原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在历史地图编绘、行政区划史、人口史、区域文化地理、环境变迁、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有的已居国际领先地位。
[解析]选项“主要得益于学科分支的开拓和研究领域的扩大”错,夸大其词。根据原文信息“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可知,除了得益于“学科分支的开拓和研究领域的扩大”,还得益于“继承和发扬……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选项中的“主要”一词故意夸大“学科分支的开拓和研究领域的扩大"的作用。故选项错误。
4.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是指在解说原文或转述文意时,增添了原文中没有的信息,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文中没有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
[题4][2022·全国甲卷第1题A项]考古发现的金银器实物在名目和数量上远远比不上典籍记载,而其价值和意义却在典籍记载之上。
[原文]考古发现的实物,就名目和数量而言,虽只是载籍的冰山一角,却是以形象示人;对于工艺美术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即造型与纹饰,它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实例。
[解析]选项“其价值和意义却在典籍记载之上”错,无中生有。根据原文信息可知,这里只是在说考古发现的实物有其自身的价值,并未将其与载籍的价值作比较。故选项错误。
5.曲解文意
曲解文意,是指选项中的观点和原文不一致,选项更换个别词语或者说法,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或者歪曲原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
[题5][2021·全国乙卷第1题C项]选择远读还是细读的方法,取决于阅读的对象是大规模的文本集合还是单篇文本。
[原文]弄清计算机的远读与人的细读之间的差别,不仅能使我们清晰地界定计算方法在人文研究中的作用,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人的阅读的价值。
当考察单篇文本的文本特征(例如计算一篇文档中所有单字的出现频率),或者分析其内部结构(例如提取一部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对话网络)时,数据量也会增长到个人无法处理的程度。
严格说来,只有当数据量或者数据精度超出了个人阅读理解的能力范围时,才有理由借助计算机来对文本或者文本集合的特征予以量化描述,进而提供给人去进行深入解读。
[解析]选项“取决于阅读的对象是大规模的文本集合还是单篇文本"错,曲解文意。根据原文信息“当考察单篇文本……数据量也会增长到个人无法处理的程度”“当数据量或者数据精度超出了个人阅读理解的能力范围时,才有理由借助计算机来对文本或者文本集合的特征予以量化描述,进而提供给人去进行深入解读"可知,选择计算机的远读还是人的细读的方法,起决定作用的是数据量或者数据精度是否超出个人阅读理解的能力范围,与“阅读的对象是大规模的文本集合还是单篇文本”无关。故选项错误。
6.混淆时态
混淆时态,就是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发生的事实,或把已发生的事实说成未发生的,又称作混淆已然与未然。
[题6][2020·浙江卷第8题D项]视觉文化时代,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正在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而转向对图像阅读的狂欢,甚至要为此举行一种新的文化仪式。
[原文]视觉文化时代的法则是:人们爱看图像更胜于文字。道理很简单,看图是直觉的、快感的和当下的;与文字相比,图像显然更具诱惑力。我们似乎正在冷落那种独自沉思的阅读状态,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这便使得图像的狂欢成为新的文化仪式!
[解析]选项“正在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错,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说“我们似乎正在……失去对文字阅读的热爱”,选项省略了表推测的限定词“似乎”,将推测表述为事实,因而该选项犯了混淆时态的错误。故选项错误。
7.混淆关系
混淆关系,是指选项表述的语意或语句关系与原文不符,较常见的有混淆肯定与否定、条件关系不当、因果关系混乱。
(1)混淆肯定与否定,是指选项将原文中肯定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题7][2021·浙江卷第7题B项]进行时态的特点是能借鉴小说的写法,使散文更像小说,并使散文的场景、结构、节奏都发生相应改变,它既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原文]所谓进行时态的散文写作,不仅是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现在有些散文为什么写得像小说,是对小说的借鉴吗?我认为不是。问题的核心在于进行时态的介入。随着散文表述时态的变化,散文的场景、结构、节奏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解析]选项“进行时态的特点是能借鉴小说的写法”错,混淆关系。根据原文信息“现在有些散文为什么写得像小说,是对小说的借鉴吗?我认为不是"可知,作者的观点是进行时态的散文写作不是借鉴小说的写法,而选项表述是“进行时态的特点是能借鉴小说的写法”,犯了将原文否定的意思加以肯定的错误。故选项错误。
(2)条件关系是句子的一种特殊关系,有充分、必要、充要三种条件关系。选项不符合原文表意的特定关系,就是错误的。
(3)因果关系也是一种重要的逻辑关系,在命题过程中常见因果倒置、强加因果和变换原因或结果的错误,所以当选项中出现“(是)因为"由于”“所以"因此”“之所以"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时,就要细心比对,检查其与原文表述是否一致。
[题8][2022·全国甲卷第3题B项]与其他艺术品相比,金银器因其“俗”,且经反复销熔,所以传世实物的数量偏少。
[原文]然而通过销熔的办法又可使之反复改变样态以跟从时代风尚……它以它的俗,传播时代风尚。
[解析]选项“因……所以……"错,强加因果。原文信息是“然而通过销熔的办法又可使之反复改变样态以跟从时代风尚……它以它的俗,传播时代风尚”,可见原文只是谈到金银器的“俗"和通过销熔的办法反复改变样态以传播时代风尚,并未说这两点是影响其传世实物的数量的原因。故选项错误。
8.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是指选项中概念的内涵、外延不等同于原文中概念的内涵、外延。
[题9][2019·全国Ⅲ卷第1题C项]传统表演艺术进行“二度创作”时,应当避免西式改编,以防失去原有风格。
[原文]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因此,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解析]选项“应当避免西式改编,以防失去原有风格”错,偷换概念。原文说的是“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失了自身的魂魄"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可见原文否定的是机械“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的做法,并非否定选项所说的“西式改编”;且“艺术特性"和“原有风格”内涵不同。因而该选项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故选项错误。
二、阅读方法指导
为了让考生掌握信息类文本的阅读方法,进而快速、准确地解答题目,在此以复合文本的阅读为例,作简要讲解。
第一步:阅读全文,勾画词句
1.勾画出文中的重要词语
类型解说
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表述中心论点的关键词语(一般会在文中频繁出现)
时间(多依次出现)、数量(具体数据、比例等)及范围限定词(多数、少量、部分、几乎、凡、所有、全、都、仅仅等)
重要的修饰、程度限制性词语(基本、根本、十分、非常、总共等)
已然与未然(目前为止、迄今为止、现在、了、将等)、或然与必然(假如、可能、如果、或许、预计、一定、必然、肯定等)
代词(这、那、它、其、此等)
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和论证对象逻辑关系的词语因果(因为、因此、原因在于、因而、由于、从而等)
转折(但是、反而、可是、却、然而、不过等)
并列或递进(也、又、不是……而是……、不仅……还……)
分类分层(第一……第二……、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此外等)
举例子(例如、如、比方说等)
2.勾画出文中的重要句子
类型解说
统摄全篇的句子论点句、中心句、总结句
作论据的句子事实论据、理论论据
揭示文章思路、结构的句子①有明显的逻辑关系(总分、并列、对比、递进等)的标志性句子;②每段的开头句、结尾句;③过渡句(承上启下、承上、启下)
3.简短批注
对重要词语、表明中心论点的句子、表因果关系的句子,对具有理清结构、区分层次、暗含材料与观点关系等作用的句子,作简短批注,为进一步阅读作准备。
在批注中,重点注意文章与题目中的四个敏感点:
(1)关注材料的出处,快速把握文段的侧重点。
(2)阐释重要概念的判断句中,要注意概念与后面的阐释的对应关系。
(3)关系复句中,要注意逻辑关系。
(4)主语为并列关系时,要注意主语的多个并列成分与后面的阐释的一一对应关系。
勾画诸多要点是为整体把握文章思路及内容作准备。
第二步:抓住要点,整体把握
要点解说
看标题,明话题浏览标题或材料的出处,明确文本话题内容。
理思路,明结构对勾画内容进行提取、整合,找出段落中心句或概括段意,划分层次。
梳理出文章思路,把握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理清文章是如何围绕论点展开说理的。
把握某一重点段落各分句间的逻辑关系。
把握观点和材料的关系。
语句之间、段落之间的逻辑顺序:①由一般到特殊;②由具体到抽象;③由主要到次要;④由现象到本质;⑤由原因到结果;⑥由概念到运用等。
会文意,释观点依据勾画的重点词句,弄清文章论述了什么问题,主要观点和看法是什么,涉及什么内容,等等。
理论据,定意图论据:事实材料、文献资料、相关理论。
作用:佐证作者观点;发表某种新见;反驳某种观点。
意图:对材料作分析评价,体现出作者的观点倾向。
方法:醒目勾画出材料中议论评述文字;摘录评论文字关键句;批注出作者运用的意图。
联材料,辨关系联系多则材料,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材料间的关系从实践到理论,即有的负责结合现实引出话题,有的负责引入理论展开分析。
理论的并列,即一则材料负责以理论视角A展开分析,另一材料以理论视角B展开分析。
观点的并列,即一则材料持观点A,另一则材料持观点B。
我们要在理解材料各自主要观点和视角的基础上,来综合看材料之间的关系。首先,阅读材料,梳理其所论述的话题、立场、观点、理论视角、理论深度;其次,据此在多个材料间展开分析比对,对材料之间的关联作出判断。
[读文示例]
[2019·山东高考模拟卷]
材料一:
《流浪地球》的票房奇迹,加上此前《三体》的热销,刘慈欣的作品影响巨大,但社会各界的评价却颇有两极分化之势。
刘慈欣的大多数作品都没有精巧的剧情或百转千回的人物感情,更多的是直接甩出一个个宏大震撼的设定,靠设定本身为读者带来审美快感。在他笔下,主人公与他人的情感联结不过是宇宙规律中很小的部分,和人类命运、宇宙洪荒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刘慈欣自称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他坦承自己“喜欢文学因素较少、科幻因素较多的科幻作品,一直认为,透视现实和剖析人性不是科幻小说的任务,更不是它的优势”,甚至有过“把科幻从文学剥离出来"的激进想法。在写作的过程中,刘慈欣却逐渐意识到需要保持“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平衡、思想性与可读性的平衡、作为文学的科幻与作为商品的科幻的平衡”,他后来的作品“正是这些平衡的结果”,这“或多或少地背叛了自己的科幻理念”。[段末“后来的作品"能做到科学性、文学性平衡,而段首“大多数作品”是重科学轻文学的]
刘慈欣对文笔也并不是没有自觉。他评价阿西莫夫的文笔,“平直、单色调、刚硬、呆板……几乎所有这类文学上的负面词都可以用来形容他的文笔”,却又话锋一转,表示“这种笔调无论如何是不适合文学的,但却很适合科幻,也使他的小说风靡世界”。刘慈欣对于他敬仰的阿西莫夫的描述,显然也适用于他自己的文风。[一些不适合文学的笔调适合科幻]
(摘编自冰村《刘慈欣:黄金年代的守望者》)[对刘慈欣科幻作品的评论]
材料二:
为什么有人认为科幻小说欠缺文学性?[抛出问题]
科幻小说描绘幻想世界,我们当然能够发现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某些相似性,但是在细节设置和整体结构方面,幻想世界是超出我们现在的社会结构和人的行为心理的。一般的小说在进行情节描绘的时候,存在一种天然的便利性,作者不用浪费笔墨在整个世界的构想上,细节的描绘和推陈出新就成了这些小说的长处。作家也不必为新的人际关系、社会行为、世界结构负责,只需直接去描绘既有世界下细微的情感波澜和社会反应即可。相比而言,每一部科幻小说都是在创造一个新世界,每个细节都牵涉新世界的结构,要为人物的行动设计好相应情境,因此他们必须不断插入结构因素的解释。作家一旦将笔墨只集中在这些大的框架上,作品整体的文风就不免显得疏阔。读者依据传统的阅读体验去衡量,往往就会觉得科幻小说过于粗陋,即便是《三体》,在人物设置和情感描写上也显得新异有余,细致不足。
从题材来说,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这对细致的形式也产生排斥,从客观上导致了科幻小说文学性的欠缺。探索的乐趣在于惊奇,要达到惊奇,必须在情节设计上出乎意料。遥远星系、微观世界、新奇未来、不断穿越……在这些或恢宏或奇诡的题材的映衬下,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用力,因为形式探索无法与新奇世界的探索形成同等的阅读快感。
可见,科幻小说的特性导致了它的努力方向不会是传统的文学性,而集中于新世界的探索以及新世界人性结构的深度开掘,其实这些方面自有其文学魅力。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够反过来看待科幻小说呢?文学理论家卡勒提出,文学性其实就像杂草。没有任何一种草天生就是杂草,杂草是根据人们的目的来划分的。如果希望庭院里种的是鲜花,那么任意生长起来的蕨类植物就是杂草;如果希望种植野菜,那么偶尔生长的鲜花就是杂草。文学史中的文学性已经形成惯性,但是这并不表明所有的文学性都是如此。如果缺乏变革意识,那么我们就陷入将文学性纯粹化、永恒化的误区,而这种态度忽视了文学性形成的机制。[提出了一种动态的考量文学性的原则]
文学性重要吗?重要。一种文学范式稳定之后,各种文学规则才得以确立。但当新的文学样式崛起,挑战既有文学范式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原有的文学性不足以涵盖新的文学样式,这时文学性本身也要改造。在科幻作品面前,假如不顾时代的要求,把文学性固化,那么科幻小说会沿着自己的方向掘进,而将基于文学史树立起来的文学性抛在脑后。
(摘编自王峰《科幻小说何须在意“文学性"?》)
材料三:
科幻小说是姓“科”还是姓“文”,一直有争论。就如武侠小说是武侠题材的小说,不等于武术和侠行;侦探小说是侦探题材的小说,不等于刑侦侦破;科幻小说是科学幻想题材的小说,不等于科学技术。科幻小说当然姓“文”,是将科学想象寄予文学思维的一种文学文类。以刘慈欣、王晋康和韩松这“三剑客"的作品为代表的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思维有了明显变化:一是因果关系的时间叙事结构已被打破,现实和虚拟交织的时空组织造就了结构的精美;二是类型小说的通俗化和现代主义的意念化成为小说情节模式的重要形态。[作者坚持以“文学思维”观照科幻小说]
《三体》的第一部《地球往事》基本上还是时间叙事;第二部《黑暗森林》时间叙事渐渐弱化,空间叙事上升为叙事主体;到了第三部《死神永生》中,地球文明和三体文明结合在一起,小说叙事由空间对抗变成融合循环,形成一个精美的轮回式的叙事结构。类型小说的情节模式在刘慈欣和王晋康的小说中相当明显,而韩松的叙事有着鲜明的现代主义的变异风格。[分析具体作家作品]
(摘编自汤哲声《论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思维和边界》)[对科幻作品的评论,联系到刘慈欣的作品]
按以下步骤把握全文:
第一步:阅读全文,勾画词句
1.勾画出文中的重要词语(见文中“______"标示处)
第一类:流浪地球、刘慈欣、情感、科幻作品、科学性、文学性、文笔。
这类词语是文本的论述对象、论述话题和论述关键词。
第二类:在细节设置和整体结构方面、从题材来说、文学性重要吗。
这类短语是文本的论述角度,揭示了文本、文段的论述视角或层次。
第三类:却、也。
这类词语是表示语意顺承、并列、转折等情况的提示。尤其是“刘慈欣对文笔也并不是没有自觉”一句中的“也”,其实语气较弱,该句并非该段的中心论点,应予以注意。
2.勾画出文中的重要句子(见文中“”标示处)
材料一的画线句强调了刘慈欣作品的一种取向,即失之于情节之精巧、情感之百转千回,而得之于设定之宏大震撼。
材料二的画线句揭示了一种因果关系:以传统观念衡量科幻小说,便难免觉得粗陋。
材料三的画线句对科幻小说的性质做了清晰的界定,对相关争论做出了明确的回答。
3.简短批注
见文中“[]"标注。
第二步:抓住要点,整体把握
1.看标题,明话题
通过浏览三则材料的出处(文章标题),可大致判定文本的中心话题是“科幻小说”。
2.理思路,明结构
材料一:
(第1段)对刘慈欣作品的评价分析。
(第2段)刘慈欣作品科学性和文学性的矛盾。
(第3段)刘慈欣对“文笔"的认识。
材料二:
(第1段)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人认为科幻小说欠缺文学性?
(第2~5段)回答问题:科幻小说自身的特性导致其努力的方向并非传统的文学性,文学性自身需要改造。具体如下:
①科幻小说的创造性带来文风上的大气疏阔。
②科幻小说的探索题材排斥形式而降低文学性。
③科幻小说自有其魅力,与传统的文学性不搭界。
④文学性本身存在固化的不良趋势,需要改造以涵盖新的文学样式。
材料三:
(第1~2段)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思维。具体如下:
①科幻小说的“科”“文"之争——当然姓“文”。
②“三剑客"的作品代表科幻小说文学思维的发展。
3.会文意,释观点
材料一:
主要谈刘慈欣科幻小说科学性与文学性二者的关系问题。作者表面上对二者的重要性都有论及,但是结合选文来看,作者认为刘慈欣的作品总体还是倾向于科学性而非文学性的一端。
材料二:
紧扣科幻小说与文学性这两个主体来谈。一方面,科幻小说以传统的阅读体验去衡量,显得细致不足;但这对于科幻小说而言情有可原。另一方面,反过来看,我们固有的“文学性”概念是否失之于僵化、封闭?作者借此提出了一种动态的文学观,来解决科幻小说和传统文学性之间的矛盾。
材料三:
观点明确,作者坚持以“文学思维"观照科幻小说,来分析具体作家作品。
4.理论据,定意图
材料一引入的论据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刘慈欣大多数作品及其创作理念的介绍,指出他重视科幻性、科学性。
第二部分谈刘慈欣后来的作品,指出他后来的作品虽然科学性、文学性二者达到平衡,但“背叛”了自己的创作理念。
第三部分谈刘慈欣对阿西莫夫文笔的评价,指出其笔调风格不适合文学,却很适合科幻。
综合三个部分可以发现,作者认为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总体还是倾向于科学性的一面。
材料二中,作者主要论述了科幻小说欠缺传统的文学性的原因、科幻小说自身的特性使之努力的方向并非传统的文学性,并提出文学性应改造自身以涵盖新的文学样式。
材料三中,作者主要以科幻小说“三剑客"的作品为论据,试图证明“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思维有了明显变化”,总的来说,还是在“文学思维"的框架内讨论的。
5.联材料,辨关系
三则材料讨论的都是科幻小说的文学特质、文学成分等方面的问题。
材料一围绕现实话题提出问题,将科学性与文学性的矛盾归纳为“宏大”与“细腻”,指出刘慈欣的作品对二者的矛盾有所察觉,但总体倾向于“科学性”的一端。
材料二开宗明义,围绕文学性和科幻小说二者的契合度来做文章,目的性、理论性更强,结论指向文学性的开放与革新。
材料三则以“文学思维"为视角,在肯定科幻小说能体现文学思维的前提下,具体分析作家作品。文本观点鲜明。
三则材料的话题相同,都在谈科幻小说的文学特质、文学成分。但不同在于,材料一、材料二体现出科幻小说创作和阅读上客观存在着一种矛盾,即科学性与文学性的矛盾;而材料三的论证则单一、自洽。还有一点不同是,材料一、材料二所谈的文学性,都指情感、文笔、可读性等方面的因素,其中材料一侧重谈作家自身的认识、科学性方面的知识,材料二侧重理论思辨、文学性方面的知识;而材料三所谈的文学思维,则是叙事结构和情节模式方面的知识。
考教融合点迷津考点突破必备知识解题指津答题示例即学即练
突破点一信息的理解、分析与推断
必备知识
一、选择题选项的转述方式
信息类文本阅读选择题,选项的表述一般不照搬抄录原文语句,大都是对文本内容要点和文中涉及的观点态度的转述。了解常用的转述方式,对判断选项正确与否意义重大。
选项常用的转述方式有三种:概括式转述、具体式转述、同义变式转述。
1.概括式转述
概括式转述,就是将原文具体的表述加以抽象化,提炼其本质内容,使之上升到一般认识的转述方式。表现在语言形式上,即从一大段文字或一个较长句子中抽取关键词,重新组织成一个相对短小的句子。
关注点一看从具体到一般的表述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
二看由抽取的关键词重新组织的句子是否符合原句的整体语意和作者的意图,是否符合原句中的词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题1][2022·全国乙卷第1题A项]“三体交融”指叙事者以作品主要人物的视角,带领读者跟随人物进入叙事情境。
[原文]流动视角的所谓流动,就是叙事者带领读者与书中主要人物采取同一视角,实行“三体交融":设身处地地进入叙事情境,主要人物变了,与之交融的叙事者和读者也随之改变视角。读《水浒传》的人可能有一个幻觉,你读宋江似乎变成宋江,读武松似乎变成武松,这便是视角上“三体交融”的效应。
[解析]选项中“叙事者以作品主要人物的视角,带领读者跟随人物进入叙事情境"是对原文“叙事者带领读者与书中主要人物采取同一视角”“设身处地地进入叙事情境,主要人物变了,与之交融的叙事者和读者也随之改变视角"的概括式转述。该转述与原文语意一致。故选项正确。
2.具体式转述
具体式转述,就是将原文中抽象概括的观点、结论性的内容用具体的事例加以表述的转述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原文某一个概括性观点或结论的例证,在很多选项的表述中,具有对原文相关观点的阐释性质。
关注点一是要判断选项本身的内容是否符合原文意思。
二是要判断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选项中的具体材料是否能证明原文中的观点和结论。
[题2][2020·新高考Ⅰ卷(山东)第3题]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A.历代州域形势变迁研究B.赤壁之战地名考释
C.隋唐时期海河水道研究D.黄土高原沟壑演变研究
[原文](材料一)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
(材料二)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意味着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的研究,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而地理环境的演变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过程,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长江三角洲等地貌的形成和演变,时间之漫长达到十万至数千万年;我国许多城市的兴起距今已有1000年,而像武汉如从原始部落聚居算起,距今已达4000~5000年,从原始城址的出现算起距今也有3100~3600年。
[解析]根据材料一中“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可知,A、B、C三项均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根据材料二中“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长江三角洲等地貌的形成和演变"可知,D项“黄土高原沟壑演变研究”属于历史地理学研究范畴。故选D。
3.同义变式转述
同义变式转述,就是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对原文语句内容进行重新表述。这种转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换一个说法"。同义变式包括:①因果倒置;②条件与结果转换;③变换主语重组句子;④长句与短句互变;等等。
关注点一要注意对摘抄原文较多、结构形式类似的选项,不能盲目认同。
二要注意对那些换了说法,换了表达形式,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应词语和句子的选项,不能轻易否定。
[题3][2022·新高考Ⅱ卷第2题A项]现有汉学书目的统计表明中国学者作为典籍翻译主体的比例并不高,这与我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的时间相对较晚有关。
[原文]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的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
[解析]选项中“中国学者作为典籍翻译主体的比例并不高”是对原文“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的同义变式转述。该转述与原文语意一致。故选项正确。
二、三重比对
1.第一重比对:比对词语
因为命题者在命题时常常采用删词、添词、改词的方法来设置错误选项,所以考生抓住选项和原文中的这些词语进行比对,就能迅速地排除部分错误选项。
词语类型比对关注点错误原因
范围词、程度词比对选项和原文中表示范围、程度的关键词,如:所有、全部、都、全、一些、极少、部分、相关、必须、一定、严重、非常、可能、似乎等。以偏概全
时间词、结果词比对选项和原文中表示时间、结果的关键词,如:了、已经、将要、完成、结果等。混淆时态
指代词、关联词比对选项和原文中代词,如:之、其、此、这、那等;比对选项和原文中的一些连词、介词,如:或、和、及、除等。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以偏概全
是非词比对选项和原文中表示肯定或否定意思的关键词,如:没有、无、无非、拒绝等。混淆关系
[题4][2019·全国Ⅰ卷第3题D项]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聚共识。
[原文]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
[解析]选项“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中的“少而精"说法有误,由原文“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可知,原文内容是在说“好而精”,而选项将其改换为“少而精”。故选项错误。
2.第二重比对:比对关系
比对关系就是在比对选项与原文相对应的语句时注意信息间的关系,既要注意选项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也要注意原文在表述相关意义时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看选项中的句间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
关系类型比对关注点错误原因
因果关系注意选项句中的“因"与“果”的位置;注意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是因为,等等。混淆关系(因果颠倒、强加因果、变换原因)
假设关系注意假设的前提及在这个前提下产生的结果,注意关键词:假设、如果、若,等等。混淆关系、无中生有
条件关系注意原文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注意关键词:只要……就……,只有……才……,等等。
递进关系注意前后句所在的位置及所表述的内容,注意关键词:不但(不仅)……而且(还)……,并且,等等。
并列关系、转折关系注意表示并列关系、转折关系的关键词:不是……而是……,虽然……但是……,等等。
[题5][2020·天津卷第5题B项]阅读书籍影响人们对客观世界的阅读,所以成年人更愿意选择纸质读物。
[原文](材料一)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在阅读方面,人类与动物并不是全无关联。动物能否看懂环境,往往决定着它能否安全地生存下去。人既要阅读作为客观世界的环境,也要阅读以符号为中介的书籍。
当人越来越多地阅读书籍的时候,人对客观自然或环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招标投资风险与控制
- 婚姻中的互相支持
- 借款合同解除协议范本
- 招标文件开发商必读
- 污水处理项目设计招标
- 跨国合同保险问题解析
- 防水工程质量改进协议
- 广发租房合同续租条件和流程
- 总公司与分公司合作合同模板
- 实验室研究技术服务合同
- 《多式联运单证》课件
- 宿舍危险源识别和风险评价表范例
- 《尖子生培养》课件
- 特种设备(承压类)生产单位安全风险管控(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清单
- 网络传播法规(自考14339)复习必备题库(含答案)
- 天津市红桥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英语试题(解析版)
-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国内油气储运工程概论
- 全国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养老护理员赛项)试题库大全-下(判断题汇总)
- Unit 3 The world of science Understanding ideas 说课稿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英语外研版(2019)必修第三册
- 《我有一个梦想》 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