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甘肃省庆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精神文化生活所包含的价值体系和精神结构在共享中内化、保持与发展,是国家和民族作为共同体存在的灵魂与纽带,它不仅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也是人性主体意识的自然回归。
《管子牧民》中提到“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论语颜渊》中提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些古人的观念与马克思的观点殊途同归。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这一观点彰显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辩证统一性。费孝通在《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文化结症》中提出,“所谓文化,我是指一个团体为了位育处境所制下的一套生活方式……文化只指一个团体中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相当一致性的个人行为……团体中个人行为的一致性是出于他们接受相同的价值观念”。费先生所说的“位育"即为适应,位育是手段,生活是目的,而文化中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正是人类处于集体生活的凝练。费先生认为,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匮乏经济的时代,对于物质满足的追求成为第一要务,而当丰裕经济来临时,人们自然要匹配更高的精神层面的需求。中国人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物质生活的满足已经日益乏味,人们的精神和心灵不想被物化和异化,需要追求更为富足的精神文化的浸润,以实现人的真正的全面发展。由此,除了物质文明,如今的人们对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都给予高度的期待和孜孜的追求。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都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一次升华,现代化的本质要回归到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正是在文化繁荣背景下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化和高尚化。
古希腊哲学认为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外来力量统治着人,人们习惯用外在需求的满足来定位个体的存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在对外在的关系中逐渐趋于主体,人们开始追求内在真实的需要和生命的灵性,希望充盈自身的价值与意义,摆脱自我物化和对物的依赖性。个体不再希望成为文化的被动接受者,而愿意成为具有主动运用文化和建构文化知识的能动者,期待借助精神文化描绘和感悟生活,欣赏和创造美,赞美和推崇善,抒发和交流情感,启发和传承智慧。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大发展,整个国家从文化自主发展阶段走向文化产业形成和迅速发展阶段。之后,随着公共文化事业的大力拓展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快速建设,我国开始朝向文化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朝向文化强国迈出坚实一步,这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国人对文化深层次追求的主体意识的复归。新时代人们主体意识既包括思想也涵盖行动,既抽象也具体,主体意识的决定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效能感,人们希望通过劳动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财富,也希望随之而来的是丰盈的精神财富,这是人作为主体价值的进一步显现,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须。
(摘编自管健《新时代国人精神文化需求的新趋向》)材料二: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需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命题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体现在文化建设上,就是要在实现物质富足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人民精神的富有,尊重人民主体,满足人民愿望,建设人民参与、由人民享有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进入新时代新阶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大幅提升,积蓄了丰富的物质力量,为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时代是一个物质与精神共同发展、共同丰富的时代,而文化是促使人民精神富足最核心的部分。文化是社会群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共同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知识体系和社会习俗的总和,为人们的精神世界提供内容。文化建设就是通过各种形式与载体,对民众个体和群体起到思想引领、价值导向和意义追求的作用,从而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推动精神文明、实现精神富有,一方面强调满足文化需求对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的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强调在满足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对人民群众精神力量的滋养和增强。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并外化出来,表现为品格、气质乃至行为。精神力量是通过学习和修养后表现出来的正向的、积极的力量,包括信仰信念、道德情操、志向志气等。人民群众从文化中汲取养分从而聚合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引领社会历史发展进步不可或缺的动力。
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密切相关,共同构成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指标和支撑要素,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人的所有行为的动机都源于“需要”,需要的满足才会使人产生精神动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是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源泉和动力。精神领域的变革是更深层和持久的力量,精神力量的增强能够进一步调动人民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是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保障和旨归。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的过程,就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过程。需求对接、文化供给、教育引导、精神内化和实践转化是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向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转变的基本环节,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和优质的文化产品,能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人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助力全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提升。
(摘编自张润枝《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精神文化生活对国家和民族而言,是共同体存在的灵魂与纽带,其包含的价值体系和精神结构在共享中得以保持和发展。
B.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富足的精神文化的浸润下,精神和心灵已经不再被物化和异化,实现了真正的全面发展。
C.改革开放后,我国经历了从文化自主发展阶段到文化产业形成和迅速发展阶段,又开始朝着文化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
D.新时代人们的主体意识不仅体现在思想上,也体现在行动上,人们希望通过劳动获得生存的物质财富和丰盈的精神财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希腊哲学认为在人类社会早期,人们习惯用外在需求的满足来定位个体存在,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内在真实的需要。
B.我国文化建设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要求在物质富足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精神的富有,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C.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密切相关,它是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源泉和动力,精神力量的增强是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保障。
D.促进了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相统一,也就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标。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阐释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辩证关系的观点的一项是
A.科技的进步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C.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重视精神生活质量,追求高层次文化享受。
D.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请结合材料二,谈谈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并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人民精神的富有”,但阐述的内容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其异同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酒友
邢庆杰
.德州是沿运河“四大漕运码头"之一。自古以来,城西的徐家渡口就是一个游人如织、车马拥挤的繁华所在。
徐家渡口往东,是进城的必经之路,路两边店铺如林。其间,有一家不起眼的酒馆,门口挂了一条大红色幌子:李家酒馆。酒馆后院很大,一半是酿酒的作坊,另一半是老板和伙计们居住的地方。李家酒馆的酒是家传秘方酿造的“德州原浆”,醇香甘洌,入口绵柔,在当地非常有名。很多人慕名而来,先点两样菜,烫一壶酒,细细品过,满意了,临走捎上一坛。
经常来酒馆喝酒的,有一个临清的老板,名叫徐城。他常沿运河往来于临清和德州之间,倒卖各种紧俏物品。徐城大约五六天来一次,在德州盘桓三五日,带的货出了手,再备齐回去的货物,就装船返回。他每次来德州,都吃在李家酒馆,住在酒馆对面的旭日客栈。徐城嗜酒,每日早、中、晚,都会烫上一壶“德州原浆”,独自小酌。临走,他还要带上一坛,供在船上饮用。李家酒馆的酒坛子有五斤的、十斤的、二十斤的。他初时带的是五斤的,后来改成十斤的……再后来,不但带二十斤的,还一次就是三五坛。
徐城跑德州十几年了,和李家酒馆的掌柜已经成了无话不谈的酒友。每次徐城来,李掌柜只要在店里,就会添两个菜、一壶酒,过来陪他喝几杯,天南海北地聊上一阵子。有一次,李掌柜见徐城走的时候又带了五坛酒,就皱了皱眉头,对他说:“老徐,你得少喝点了,再好的酒也不能贪杯。”
徐城说:“放心,这些酒不是我自个儿喝,是给临清的朋友们带的。"
李掌柜这才知道,徐城每次带酒回去,都会和朋友们聚一下。大家喝着这酒不错,价格也不高,就都托他捎回一坛,这一来二去,托他捎酒的越来越多了。
李掌柜说:“既然大家都喜欢咱的酒,你何不在临清开一个小酒铺卖酒呢?”徐城想了想说:“那我试试吧。"
过了几天,徐城回来了。他一见李掌柜,就笑容满面地说:“老李呀,我回去和几个朋友一商量,都说这个生意可做。”
李掌柜一听非常高兴,就问:“好呀,啥时候开业?"
徐城说:“这几天我把临街的房子都腾出来,重新粉刷了一遍,只要酒一到,就可以开业了。”两人到酒馆坐下后,李掌柜赶紧吩咐伙计上菜上酒,两个人要好好庆贺一下。几杯酒下肚,徐城却面露难色,几次欲言又止。
李掌柜知道他肯定是有难处,就隔着桌子拍拍他的肩膀说:“老徐呀,咱们是多年的朋友了,你有啥难处,尽管说。"
徐城这才不好意思地说了。原来,他这次来租了一条机帆船,如果进的酒太少,连运费也挣不出,但家里双亲先后重病,已经掏空了家底,只带来了二十坛酒的钱……
李掌柜听完笑了:“这根本不算个事,先赊给你二百坛酒吧,你那二十坛酒的钱也不用付了,出门在外,手头上总得备点钱……”
徐城听了,眼泪马上涌了出来。
吃完饭,李掌柜安排伙计们将二百坛酒运到码头上,帮着装上船……
伙计们回来后,都有些担心,这么多酒,一文钱都没收,万一是骗子……
李掌柜笑着安慰他们:“我和徐老板是多年的朋友了,他是个义气人,肯定不会黄了咱的酒。"
不想,徐城这一走,就杳如黄鹤。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过去了,还没有消息。这十几年来,徐城还从没有离开德州超过一个月。
伙计们私下里议论:这么长时间不回来,二百坛酒钱肯定是黄了……
李掌柜决定去临清走一遭,带足了盘缠,让两个随从的伙计挑上四坛害藏三十年的原浆老酒,租一条小船,沿运河逆流而上。第二天上午,主仆三人就抵达了临清,在钞关码头上了岸。李掌柜上岸一打听,知道徐城的人还真不少,问了几个人,就基本摸清了他近期的情况:徐城吃上官司了。
三个多月前,徐城在德州装了二百坛酒返回临清时,晚间在郑家口码头过夜,船竟在半夜起了火。由于火是从底舱烧起来的,大火烧裂酒坛,大量的高度酒洒在船底板上,火势迅速蔓延,很快把船底烧透了。等船上的人从梦中醒来时,船已经开始下沉,船老大和他的伙计们都弃船逃生了,徐城侥幸捡了一条命,但他雇的一个伙计不习水性,掉到河里淹死了。
事后,船老大不知所踪,死者的家人一纸诉状把徐城告上了临清县衙,要求巨额赔偿。徐城拿不出钱,一直被县衙关押在大牢里。
当天晚上,李掌柜就让两个伙计挑着那四坛老酒,敲开了县太爷的后门。
本来就没多大的事儿,拿钱赎人,天经地义,县太爷又是个嗜酒的饮者,闻到了老酒的味道,很爽快地答应了。第二天上午,李掌柜如数缴上银子,把徐城赎了出来。
徐城在牢里苦熬了三个多月,迷迷糊糊地被放出来,一见李掌柜站在牢门口,以为是做梦呢,呆在了原地。等他终于明白过来后,当即跪下来,抱住李掌柜的大腿放声大哭。
李掌柜赶紧将他扶起来,安慰道:“人都有旦夕祸福,老天爷这是渡你呢。”
徐城哽咽着说:“老李呀,欠您的酒钱还没着落呢,现在又欠了您这么大一笔钱……这天大的情分,我这辈子也还不起呀。"
李掌柜微微一笑:“男子汉大丈夫,这点挫折算什么,咱来日方长,我相信你能东山再起,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咱找个地方喝两杯。”
两人找了一家酒馆,边喝边谈,一场酒喝下来,李掌柜不但安抚好了徐城的情绪,还给他规划好了以后的生意……
此后,李掌柜又赊给徐城四百坛酒,帮徐城在临清把酒铺开了起来。
日月轮回。数年之后,“德州原浆"在临清一带打出了名气,销量一路看涨,不但徐城发了家,李掌柜的酒坊收入也节节升高。
晚年,徐城和李掌柜都把生意交给子嗣打理。他们有了闲暇时间,经常互相拜访,在一起小酌谈心。他们因生意而建立的友情被运河两岸传为佳话。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李掌柜见徐城走的时候又带了五坛酒而皱眉,既是担心他喝坏了身体,也是猜测他要将“德州原浆”转卖。
B.李掌柜第一次毫不犹豫地将二百坛酒赊给徐城,不仅体现出李掌柜重视友情,更表现出他对商业机会的敏锐洞察力。
C.徐城三个月没有回来,李掌柜决定去临清看望他,他不只是记挂那二百坛酒,而是真的担心徐城出了什么事儿。
D.李掌柜最后一次帮助徐城,赊出四百坛酒,帮徐城开酒铺,是为了让“德州原浆"收获口碑以增加酒坊的收入。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对“徐家渡口”“运河码头"等地理背景的描写,将人物的生存环境与社会背景紧密结合,使故事更具真实感和历史感。
B.小说描写李掌柜的义气与徐城的困境,用不少的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同时通过对伙计等人的描写,丰富了小说的情节内容。
C.小说通过不少细节,展现李掌柜与徐城从商人关系逐渐发展出深厚友情的过程,体现了他们之间超越生意的信任,富有情感张力。
D.小说细致地描绘了徐城出狱后跪地抱住李掌柜大腿痛哭的场景,这种强烈的情感渲染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和感染力,十分生动形象。
(3)小说是如何塑造李掌柜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酒”在文中是一个重要的意象,请结合文本,分析酒在文中起到的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杨时字中立,号龟山,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杜门不仕者十年,久之,历知浏阳、余杭、萧山三县,皆有惠政,民思之不忘。时安于州县,未尝求闻达,而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时天下多故,有言于蔡京者,以为事至此必败,宜引旧德老成置诸左右,庶几犹可及,时宰是之。会有使高丽者,国主问龟山安在,使回以闻。召为秘书郎。
李纲之罢,太学生伏阙上书,乞留纲,军民集者数十万,朝廷欲防禁之。吴敏乞用时以靖太学,时得召对,言:“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贰,则将自定。”钦宗曰:“无逾于卿。"遂以时兼国子祭酒。
高宗即位,除工部侍郎,陛对言:“自古圣贤之君,未有不以典学为务。”除兼侍读。乞修《建炎会计录》,乞恤勤王之兵,乞宽假言者。已而告老,以本官致仕,优游林泉,以著书讲学为事。
晚居谏省,仅九十日,凡所论列皆切于世道,而其大者,则辟王氏经学,排靖康和议,使邪说不作。凡绍兴初崇尚元祐学术,而朱熹、张栻之学得程氏之正,其源委脉络皆出于时。
(选自《宋史杨时传》,有删改)
材料二:
杨龟山应诏而出,论者病之,亦何足以病龟山哉?君子之出处,唯其道而已矣。召之者以道,应之者以道,道无不可,君子之所可也。徽宗固君也,进贤者,君之道也。蔡京固相也,荐贤者,相之道也。相荐之,天子召之,为士者无所庸其引避。天下虽无道而以道相求出而志不行言不庸,然后引身而退,未失也。龟山何病哉?当其时,民病亟矣,改纪一政而缓民之死,即吾仁也;国危迫矣,匡赞一谋而救国之危,即吾义也。徽宗虽暗,而犹吾君;蔡京虽奸,而犹吾君之相,相召以义,奚容逆亿[注]其不可与有为而弃之?病龟山者,将勿隘乎?
(选自王夫之《宋论卷八》,有删改)
[注]逆亿:事先预料。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天下虽无A道B而以道C相求D出E而志F不行G言不庸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以……为师,意动用法,与《师说》中“吾师道也"的“师”用法相同。
B.“时宰是之"与“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之道》)中的“是"意思不同。
C.安在,在哪里,属于宾语前置句式,与《赤壁赋》中的“而今安在哉”文言句式一致。
D.“而犹吾君之相"与《荀子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而"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时自小就很聪明,能写文章,后来潜心于经典史书,他对程颢十分尊敬,以学生对老师的礼仪相待,师生相处融洽。
B.杨时为政,具有非凡的政治才能,政绩斐然,老百姓对其念念不忘,他的品德声望也日趋高涨,四方的士人都来向他求学。
C.杨时敢于劝谏,他劝高宗要致力于圣贤之学,恤勉勤王的军队,宽恕敢言之人,但晚年不再关心国事,致力于讲学著书。
D.王夫之认为,徽宗是君主,虽然昏庸,但是进用贤人合乎其君主之道;蔡京是宰相,虽然奸邪,但是推荐贤人合乎其宰相之道。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太学生伏阙上书,乞留纲,军民集者数十万。
②相召以义,奚容逆亿其不可与有为而弃之?
(5)材料二中王夫之对杨龟山“入仕”持什么态度?其理由又是什么?请简要概括说明。
三、古代诗歌阅读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古梅
杨冠卿
当栖地僻经过少,花径不曾缘客扫。
积雪飞霜此夜寒,不知明月为谁好。
公来肯访浣花老,但话宿昔伤怀抱。
忽忆两京梅发时,巡檐索共梅花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了诗人居所的偏僻幽静,为后文的“夜话"场景做了铺垫。
B.颔联营造了深夜清冷孤寂的氛围,传达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情绪。
C.颈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感激之情,友人的到来让诗人感到了心灵上的慰藉。
D.尾联既展现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也寄托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2)这首诗虽诗题为“古梅”,但设有直接描绘古梅,那么诗歌是如何通过间接方式表现古梅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多年未见的老同学突然到访,张宁在家里宴请了老同学,为了表达对老同学招待不周的歉意,他引用了杜甫《客至》中“___,___"两句。
(2)某同学游览影视城,进入一个庞大的仿古宫殿建筑群,里面错综复杂,他一时竟迷失方向,不由得想起来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两句。
(3)唐宋诗词中一些诗句运用“无声"二字构筑寂景境界,营造意蕴深广的审美空间,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五、语言文字运用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对偶可以把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意象组合在一起,让人看了这一面习惯地再去看另一面。如“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李白《赠孟浩然》),上句写孟浩然的青年时代,下句写他的老年时代,时间的跨度很大。而这两句诗的意象就是靠对偶连接起来的。“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杜甫《春日忆李白》),渭北、江东两地①,诗中的意象也是靠对偶连接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这两句诗中的时间和空间都有一个飞跃:一句是冬,一句是秋;一句是东南,一句是西北。因为有对偶在起连接作用,所以这两组不同时间、空间的意象放在一起,并不使人感到突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上句着眼于空间的广阔,下句着眼于时间的悠长。两句的意象通过对偶连接在一起,表现出一派②的秋色。可见对偶是一座连接意象的很好的桥梁,有了它,虽意象之间有跳跃,但读者心理上并不感到是跳跃,只觉得是自然顺畅的过渡。中国古代的诗人常常打乱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自由地在广阔的背景上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对偶便是一种把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意象连接起来的很好的方法。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表达的意思和“这两句诗时间上的冬秋和空间上的东南西北都有一个飞跃”,表达的意思大致相同,为什么原文更好?请结合语段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美国新墨西哥州有片白色沙漠,它的“颜值”不同寻常。
那么,白色沙漠①?日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孔维远在解释其中的原因时说,我们常见的大部分沙漠,沙子最主要的矿物成分是石英,所含有的微量铁元素让大部分沙粒呈黄色。而美国新墨西哥州的白色沙漠,其沙粒主要成分②,而是白色的石膏晶体颗粒。这是因为大约在1亿年前,该片区域被一大片咸水湖覆盖,周边山上的石膏被雨水带到了湖盆里。随着湖水逐渐干涸,大量石膏从湖水中析出,留下厚厚一层石膏晶体,长期的风化作用将透明的石膏晶体变成了无数的细小石膏颗粒,在风的作用下又堆积成白色沙丘,从而形成白色沙漠。
孔维远说,在埃及法拉夫拉沙漠也有类似的白色沙漠,它的主要成分是4000万年前海洋生物形成的碳酸钙。
除了白色、黄色,③。“有些沙漠因为掺杂其他颜色的物质而呈现出不同色彩。"孔维远解释说,沙漠里的沙子主要来自沙漠周边的岩石风化,而岩石中含有五颜六色的矿物,由于不同地区的岩石所含矿物成分不同,因此形成了世界上五颜六色的沙漠。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请简要概述美国白色沙漠形成的过程,不超过90个字。
六、作文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家乡,前往大城市追求梦想。他们在繁华的都市中努力打拼,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然而,也有一些年轻人选择回到家乡,用自己的所学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有人说,大城市机会多,能让人开阔视野,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也有人说,家乡是根,能让人找到归属感,同样能实现自我价值。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经历和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甘肃省庆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精神文化生活所包含的价值体系和精神结构在共享中内化、保持与发展,是国家和民族作为共同体存在的灵魂与纽带,它不仅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也是人性主体意识的自然回归。
《管子牧民》中提到“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论语颜渊》中提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些古人的观念与马克思的观点殊途同归。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这一观点彰显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辩证统一性。费孝通在《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文化结症》中提出,“所谓文化,我是指一个团体为了位育处境所制下的一套生活方式……文化只指一个团体中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相当一致性的个人行为……团体中个人行为的一致性是出于他们接受相同的价值观念"。费先生所说的“位育”即为适应,位育是手段,生活是目的,而文化中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正是人类处于集体生活的凝练。费先生认为,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匮乏经济的时代,对于物质满足的追求成为第一要务,而当丰裕经济来临时,人们自然要匹配更高的精神层面的需求。中国人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物质生活的满足已经日益乏味,人们的精神和心灵不想被物化和异化,需要追求更为富足的精神文化的浸润,以实现人的真正的全面发展。由此,除了物质文明,如今的人们对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都给予高度的期待和孜孜的追求。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都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一次升华,现代化的本质要回归到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正是在文化繁荣背景下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化和高尚化。
古希腊哲学认为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外来力量统治着人,人们习惯用外在需求的满足来定位个体的存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在对外在的关系中逐渐趋于主体,人们开始追求内在真实的需要和生命的灵性,希望充盈自身的价值与意义,摆脱自我物化和对物的依赖性。个体不再希望成为文化的被动接受者,而愿意成为具有主动运用文化和建构文化知识的能动者,期待借助精神文化描绘和感悟生活,欣赏和创造美,赞美和推崇善,抒发和交流情感,启发和传承智慧。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大发展,整个国家从文化自主发展阶段走向文化产业形成和迅速发展阶段。之后,随着公共文化事业的大力拓展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快速建设,我国开始朝向文化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朝向文化强国迈出坚实一步,这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国人对文化深层次追求的主体意识的复归。新时代人们主体意识既包括思想也涵盖行动,既抽象也具体,主体意识的决定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效能感,人们希望通过劳动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财富,也希望随之而来的是丰盈的精神财富,这是人作为主体价值的进一步显现,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须。
(摘编自管健《新时代国人精神文化需求的新趋向》)材料二: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需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命题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体现在文化建设上,就是要在实现物质富足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人民精神的富有,尊重人民主体,满足人民愿望,建设人民参与、由人民享有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进入新时代新阶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大幅提升,积蓄了丰富的物质力量,为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时代是一个物质与精神共同发展、共同丰富的时代,而文化是促使人民精神富足最核心的部分。文化是社会群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共同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知识体系和社会习俗的总和,为人们的精神世界提供内容。文化建设就是通过各种形式与载体,对民众个体和群体起到思想引领、价值导向和意义追求的作用,从而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推动精神文明、实现精神富有,一方面强调满足文化需求对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的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强调在满足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对人民群众精神力量的滋养和增强。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并外化出来,表现为品格、气质乃至行为。精神力量是通过学习和修养后表现出来的正向的、积极的力量,包括信仰信念、道德情操、志向志气等。人民群众从文化中汲取养分从而聚合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引领社会历史发展进步不可或缺的动力。
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密切相关,共同构成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指标和支撑要素,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人的所有行为的动机都源于“需要”,需要的满足才会使人产生精神动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是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源泉和动力。精神领域的变革是更深层和持久的力量,精神力量的增强能够进一步调动人民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是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保障和旨归。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的过程,就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过程。需求对接、文化供给、教育引导、精神内化和实践转化是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向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转变的基本环节,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和优质的文化产品,能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人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助力全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提升。
(摘编自张润枝《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精神文化生活对国家和民族而言,是共同体存在的灵魂与纽带,其包含的价值体系和精神结构在共享中得以保持和发展。
B.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富足的精神文化的浸润下,精神和心灵已经不再被物化和异化,实现了真正的全面发展。
C.改革开放后,我国经历了从文化自主发展阶段到文化产业形成和迅速发展阶段,又开始朝着文化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
D.新时代人们的主体意识不仅体现在思想上,也体现在行动上,人们希望通过劳动获得生存的物质财富和丰盈的精神财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希腊哲学认为在人类社会早期,人们习惯用外在需求的满足来定位个体存在,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内在真实的需要。
B.我国文化建设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要求在物质富足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精神的富有,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C.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密切相关,它是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源泉和动力,精神力量的增强是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保障。
D.促进了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相统一,也就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标。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阐释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辩证关系的观点的一项是
A.科技的进步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B.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C.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重视精神生活质量,追求高层次文化享受。
D.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请结合材料二,谈谈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并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人民精神的富有”,但阐述的内容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其异同点。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概念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内容,再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1)B.“精神和心灵已经不再被物化和异化,实现了真正的全面发展”错误,将未然说成已然。原文是“物质生活的满足已经日益乏味,人们的精神和心灵不想被物化和异化,需要追求更为富足的精神文化的浸润,以实现人的真正的全面发展"。
故选B。
(2)D.“也就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标”曲解文意,原文是“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的过程,就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过程"。
故选D。
(3)材料一阐释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辩证关系,即人们在物质生活已经满足的前提下需要追求更为富足的精神文化生活。
A.阐释了科技进步的作用。
B.强调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和重要地位。
C.阐释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辩证关系。
D.强调了人们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的作用。
故选C。
(4)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体现在文化建设上,就是要在实现物质富足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人民精神的富有,尊重人民主体,满足人民愿望,建设人民参与、由人民享有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可知,要重视文化建设,在实现物质富足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人民精神的富有,建设人民参与、由人民享有的社会主义文化。
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可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由“推动精神文明、实现精神富有,一方面强调满足文化需求对人民群众精神世界的重要影响……人民群众从文化中汲取养分从而聚合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引领社会历史发展进步不可或缺的动力”“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和优质的文化产品,能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人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助力全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提升"等可知,通过各种形式与载体,对民众个体和群体起到思想引领、价值导向和意义追求的作用,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包括信仰信念、道德情操、志向志气等,使人民在精神层面上得到真正的富足和提升。
(5)共同点:由“精神文化生活所包含的价值体系和精神结构在共享中内化、保持与发展,是国家和民族作为共同体存在的灵魂与纽带,它不仅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也是人性主体意识的自然回归”“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需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等可知,两则材料都认为人民精神的富有是文化建设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目标,都强调了精神文化对人民精神世界的丰富和滋养作用。
不同点:由“古希腊哲学认为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外来力量统治着人,人们习惯用外在需求的满足来定位个体的存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在对外在的关系中逐渐趋于主体,人们开始追求内在真实的需要和生命的灵性,希望充盈自身的价值与意义,摆脱自我物化和对物的依赖性。个体不再希望成为文化的被动接受者,而愿意成为具有主动运用文化和建构文化知识的能动者,期待借助精神文化描绘和感悟生活,欣赏和创造美,赞美和推崇善,抒发和交流情感,启发和传承智慧”等可知,材料一侧重于从个体角度出发,强调个体在精神文化追求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以及精神文化对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由“进入新时代新阶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大幅提升,积蓄了丰富的物质力量,为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密切相关,共同构成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指标和支撑要素,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等可知,材料二则更多地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出发,强调在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以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发展。
答案:
(1)B
(2)D
(3)C
(4)①要重视文化建设,在实现物质富足的基础上,更加关注人民精神的富有,建设人民参与、由人民享有的社会主义文化。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③通过各种形式与载体,对民众个体和群体起到思想引领、价值导向和意义追求的作用,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包括信仰信念、道德情操、志向志气等,使人民在精神层面上得到真正的富足和提升。
(5)共同点:两则材料都认为人民精神的富有是文化建设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目标,都强调了精神文化对人民精神世界的丰富和滋养作用。
不同点:材料一侧重于从个体角度出发,强调个体在精神文化追求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以及精神文化对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而材料二则更多地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出发,强调在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以推动社会的整体进步和发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酒友
邢庆杰
.德州是沿运河“四大漕运码头"之一。自古以来,城西的徐家渡口就是一个游人如织、车马拥挤的繁华所在。
徐家渡口往东,是进城的必经之路,路两边店铺如林。其间,有一家不起眼的酒馆,门口挂了一条大红色幌子:李家酒馆。酒馆后院很大,一半是酿酒的作坊,另一半是老板和伙计们居住的地方。李家酒馆的酒是家传秘方酿造的“德州原浆”,醇香甘洌,入口绵柔,在当地非常有名。很多人慕名而来,先点两样菜,烫一壶酒,细细品过,满意了,临走捎上一坛。
经常来酒馆喝酒的,有一个临清的老板,名叫徐城。他常沿运河往来于临清和德州之间,倒卖各种紧俏物品。徐城大约五六天来一次,在德州盘桓三五日,带的货出了手,再备齐回去的货物,就装船返回。他每次来德州,都吃在李家酒馆,住在酒馆对面的旭日客栈。徐城嗜酒,每日早、中、晚,都会烫上一壶“德州原浆”,独自小酌。临走,他还要带上一坛,供在船上饮用。李家酒馆的酒坛子有五斤的、十斤的、二十斤的。他初时带的是五斤的,后来改成十斤的……再后来,不但带二十斤的,还一次就是三五坛。
徐城跑德州十几年了,和李家酒馆的掌柜已经成了无话不谈的酒友。每次徐城来,李掌柜只要在店里,就会添两个菜、一壶酒,过来陪他喝几杯,天南海北地聊上一阵子。有一次,李掌柜见徐城走的时候又带了五坛酒,就皱了皱眉头,对他说:“老徐,你得少喝点了,再好的酒也不能贪杯。”
徐城说:“放心,这些酒不是我自个儿喝,是给临清的朋友们带的。"
李掌柜这才知道,徐城每次带酒回去,都会和朋友们聚一下。大家喝着这酒不错,价格也不高,就都托他捎回一坛,这一来二去,托他捎酒的越来越多了。
李掌柜说:“既然大家都喜欢咱的酒,你何不在临清开一个小酒铺卖酒呢?”徐城想了想说:“那我试试吧。"
过了几天,徐城回来了。他一见李掌柜,就笑容满面地说:“老李呀,我回去和几个朋友一商量,都说这个生意可做。”
李掌柜一听非常高兴,就问:“好呀,啥时候开业?"
徐城说:“这几天我把临街的房子都腾出来,重新粉刷了一遍,只要酒一到,就可以开业了。”两人到酒馆坐下后,李掌柜赶紧吩咐伙计上菜上酒,两个人要好好庆贺一下。几杯酒下肚,徐城却面露难色,几次欲言又止。
李掌柜知道他肯定是有难处,就隔着桌子拍拍他的肩膀说:“老徐呀,咱们是多年的朋友了,你有啥难处,尽管说。"
徐城这才不好意思地说了。原来,他这次来租了一条机帆船,如果进的酒太少,连运费也挣不出,但家里双亲先后重病,已经掏空了家底,只带来了二十坛酒的钱……
李掌柜听完笑了:“这根本不算个事,先赊给你二百坛酒吧,你那二十坛酒的钱也不用付了,出门在外,手头上总得备点钱……”
徐城听了,眼泪马上涌了出来。
吃完饭,李掌柜安排伙计们将二百坛酒运到码头上,帮着装上船……
伙计们回来后,都有些担心,这么多酒,一文钱都没收,万一是骗子……
李掌柜笑着安慰他们:“我和徐老板是多年的朋友了,他是个义气人,肯定不会黄了咱的酒。"
不想,徐城这一走,就杳如黄鹤。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过去了,还没有消息。这十几年来,徐城还从没有离开德州超过一个月。
伙计们私下里议论:这么长时间不回来,二百坛酒钱肯定是黄了……
李掌柜决定去临清走一遭,带足了盘缠,让两个随从的伙计挑上四坛害藏三十年的原浆老酒,租一条小船,沿运河逆流而上。第二天上午,主仆三人就抵达了临清,在钞关码头上了岸。李掌柜上岸一打听,知道徐城的人还真不少,问了几个人,就基本摸清了他近期的情况:徐城吃上官司了。
三个多月前,徐城在德州装了二百坛酒返回临清时,晚间在郑家口码头过夜,船竟在半夜起了火。由于火是从底舱烧起来的,大火烧裂酒坛,大量的高度酒洒在船底板上,火势迅速蔓延,很快把船底烧透了。等船上的人从梦中醒来时,船已经开始下沉,船老大和他的伙计们都弃船逃生了,徐城侥幸捡了一条命,但他雇的一个伙计不习水性,掉到河里淹死了。
事后,船老大不知所踪,死者的家人一纸诉状把徐城告上了临清县衙,要求巨额赔偿。徐城拿不出钱,一直被县衙关押在大牢里。
当天晚上,李掌柜就让两个伙计挑着那四坛老酒,敲开了县太爷的后门。
本来就没多大的事儿,拿钱赎人,天经地义,县太爷又是个嗜酒的饮者,闻到了老酒的味道,很爽快地答应了。第二天上午,李掌柜如数缴上银子,把徐城赎了出来。
徐城在牢里苦熬了三个多月,迷迷糊糊地被放出来,一见李掌柜站在牢门口,以为是做梦呢,呆在了原地。等他终于明白过来后,当即跪下来,抱住李掌柜的大腿放声大哭。
李掌柜赶紧将他扶起来,安慰道:“人都有旦夕祸福,老天爷这是渡你呢。”
徐城哽咽着说:“老李呀,欠您的酒钱还没着落呢,现在又欠了您这么大一笔钱……这天大的情分,我这辈子也还不起呀。"
李掌柜微微一笑:“男子汉大丈夫,这点挫折算什么,咱来日方长,我相信你能东山再起,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咱找个地方喝两杯。”
两人找了一家酒馆,边喝边谈,一场酒喝下来,李掌柜不但安抚好了徐城的情绪,还给他规划好了以后的生意……
此后,李掌柜又赊给徐城四百坛酒,帮徐城在临清把酒铺开了起来。
日月轮回。数年之后,“德州原浆"在临清一带打出了名气,销量一路看涨,不但徐城发了家,李掌柜的酒坊收入也节节升高。
晚年,徐城和李掌柜都把生意交给子嗣打理。他们有了闲暇时间,经常互相拜访,在一起小酌谈心。他们因生意而建立的友情被运河两岸传为佳话。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李掌柜见徐城走的时候又带了五坛酒而皱眉,既是担心他喝坏了身体,也是猜测他要将“德州原浆”转卖。
B.李掌柜第一次毫不犹豫地将二百坛酒赊给徐城,不仅体现出李掌柜重视友情,更表现出他对商业机会的敏锐洞察力。
C.徐城三个月没有回来,李掌柜决定去临清看望他,他不只是记挂那二百坛酒,而是真的担心徐城出了什么事儿。
D.李掌柜最后一次帮助徐城,赊出四百坛酒,帮徐城开酒铺,是为了让“德州原浆"收获口碑以增加酒坊的收入。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对“徐家渡口”“运河码头"等地理背景的描写,将人物的生存环境与社会背景紧密结合,使故事更具真实感和历史感。
B.小说描写李掌柜的义气与徐城的困境,用不少的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同时通过对伙计等人的描写,丰富了小说的情节内容。
C.小说通过不少细节,展现李掌柜与徐城从商人关系逐渐发展出深厚友情的过程,体现了他们之间超越生意的信任,富有情感张力。
D.小说细致地描绘了徐城出狱后跪地抱住李掌柜大腿痛哭的场景,这种强烈的情感渲染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和感染力,十分生动形象。
(3)小说是如何塑造李掌柜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酒”在文中是一个重要的意象,请结合文本,分析酒在文中起到的作用。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了解作者常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肖描像来正面写人物,也会用景物烘托、他人烘托及评价等侧面描写人物。答题需要联系原文语句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找出相关的描写语句,判断表现手法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意象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描写,结合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解答】(1)A.“也是猜测他要将‘德州原浆’转卖"错误,无中生有,李掌柜只是劝他少喝,因为“再好的酒也不能贪杯”。
B.“更表现出他对商业机会的敏锐洞察力"错误,李掌柜第一次毫不犹豫地将二百坛酒赊给徐城,是因为他和徐城是多年的朋友,“我和徐老板是多年的朋友了,他是个义气人”,“商业机会"于文无据。
C.正确。
D.“是为了让‘德州原浆’收获口碑以增加酒坊的收入”错误,李掌柜最后一次帮助徐城,赊出四百坛酒,帮徐城开酒铺,主要是为了报答徐城的情谊,原文有“欠您的酒钱还没着落呢,现在又欠了您这么大一笔钱……这天大的情分”,“为了增加酒坊的收入”于文无据。
故选C。
(2)D.“李掌柜最后一次帮助徐城,赊出四百坛酒,帮徐城开酒铺,是为了让‘德州原浆’收获口碑以增加酒坊的收入"错误,根据原文“他们因生意而建立的友情被运河两岸传为佳话”可知,李掌柜帮助徐城开酒铺,是为了让徐城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让这份友情得以传承。
故选D。
(3)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由“李掌柜听完笑了:‘这根本不算个事,先赊给你二百坛酒吧,你那二十坛酒的钱也不用付了,出门在外,手头上总得备点钱……’"李掌柜笑着安慰他们”“李掌柜微微一笑:‘男子汉大丈夫,这点挫折算什么,咱来日方长,我相信你能东山再起,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咱找个地方喝两杯’"可知,李掌柜为赊酒给徐城的多次“笑”以及最后帮助徐城的“微微一笑”,刻画出他重情重义的形象。
②运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由“这根本不算个事,先赊给你二百坛酒吧,你那二十坛酒的钱也不用付了,出门在外,手头上总得备点钱”“男子汉大丈夫,这点挫折算什么,咱来日方长,我相信你能东山再起,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咱找个地方喝两杯"等可知,在与徐城几次对话中,李掌柜的话语真诚朴实,以及最后对徐城的安慰和鼓励,刻画出他为人厚道、心地善良的形象。
③通过侧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由“伙计们私下里议论:这么长时间不回来,二百坛酒钱肯定是黄了”可知,通过伙计们的担心和议论,侧面表现出李掌柜的善良和宽容。
④通过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由“伙计们私下里议论:这么长时间不回来,二百坛酒钱肯定是黄了"李掌柜笑着安慰他们:‘我和徐老板是多年的朋友了,他是个义气人,肯定不会黄了咱的酒’”可知,将李掌柜对徐城的态度和酒馆其他伙计对徐城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李掌柜的心胸开阔以及他对徐城的帮助。
(4)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由“徐城嗜酒,每日早、中、晚,都会烫上一壶‘德州原浆’,独自小酌。临走,他还要带上一坛,供在船上饮用"徐城跑德州十几年了,和李家酒馆的掌柜已经成了无话不谈的酒友。每次徐城来,李掌柜只要在店里,就会添两个菜、一壶酒,过来陪他喝几杯,天南海北地聊上一阵子。有一次,李掌柜见徐城走的时候又带了五坛酒,就皱了皱眉头,对他说:‘老徐,你得少喝点了,再好的酒也不能贪杯’”“李掌柜说:‘既然大家都喜欢咱的酒,你何不在临清开一个小酒铺卖酒呢?’徐城想了想说:‘那我试试吧’"吃完饭,李掌柜安排伙计们将二百坛酒运到码头上,帮着装上船”“三个多月前,徐城在德州装了二百坛酒返回临清时,晚间在郑家口码头过夜,船竟在半夜起了火"两人找了一家酒馆,边喝边谈,一场酒喝下来,李掌柜不但安抚好了徐城的情绪,还给他规划好了以后的生意……此后,李掌柜又除给徐城四百坛酒,帮徐城在临清把酒铺开了起来”可知,在徐城和李掌柜的交往过程中,“酒"作为线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塑造人物形象:“酒”使徐城和李掌柜的形象更加丰满,由“徐城嗜酒,每日早、中、晚,都会烫上一壶“德州原浆”,独自小酌。临走,他还要带上一坛,供在船上饮用”“三个多月前,徐城在德州装了二百坛酒返回临清时,晚间在郑家口码头过夜,船竟在半夜起了火"此后,李掌柜又除给徐城四百坛酒,帮徐城在临清把酒铺开了起来”“不但徐城发了家,李掌柜的酒坊收入也节节升高"可知,徐城由一开始单纯的“买酒”到后来为了谋生而“卖酒";由“其间,有一家不起眼的酒馆,门口挂了一条大红色幌子:李家酒馆。酒馆后院很大,一半是酿酒的作坊,另一半是老板和伙计们居住的地方。李家酒馆的酒是家传秘方酿造的‘德州原浆’,醇香甘洌,入口绵柔,在当地非常有名。很多人慕名而来,先点两样菜,烫一壶酒,细细品过,满意了,临走捎上一坛”“这根本不算个事,先赊给你二百坛酒吧,你那二十坛酒的钱也不用付了,出门在外,手头上总得备点钱"等可知,李掌柜由最初的“卖酒”到后来为了帮助朋友而“赊酒”,“酒”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③揭示小说主旨:“酒"不仅是一种商品,更是一种人情媒介,由“这根本不算个事,先赊给你二百坛酒吧,你那二十坛酒的钱也不用付了,出门在外,手头上总得备点钱”“两人找了一家酒馆,边喝边谈,一场酒喝下来,李掌柜不但安抚好了徐城的情绪,还给他规划好了以后的生意……此后,李掌柜又除给徐城四百坛酒,帮徐城在临清把酒铺开了起来"他们有了闲暇时间,经常互相拜访,在一起小酌谈心。他们因生意而建立的友情被运河两岸传为佳话”等可知,它使徐城和李掌柜建立长达十几年的友情,也使他们的生意越做越大,揭示了“交情大于买卖"的小说主旨。
答案:
(1)C
(2)D
(3)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李掌柜为赊酒给徐城的多次“笑”以及最后帮助徐城的“微微一笑”,刻画出他重情重义的形象。
②运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在与徐城几次对话中,李掌柜的话语真诚朴实,以及最后对徐城的安慰和鼓励,刻画出他为人厚道、心地善良的形象。
③通过侧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通过伙计们的担心和议论,侧面表现出李掌柜的善良和宽容。
④通过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将李掌柜对徐城的态度和酒馆其他伙计对徐城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李掌柜的心胸开阔以及他对徐城的帮助。
(4)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在徐城和李掌柜的交往过程中,“酒”作为线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塑造人物形象:“酒"使徐城和李掌柜的形象更加丰满,徐城由一开始单纯的“买酒”到后来为了谋生而“卖酒”,李掌柜由最初的“卖酒”到后来为了帮助朋友而“赊酒”,“酒”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③揭示小说主旨:“酒"不仅是一种商品,更是一种人情媒介,它使徐城和李掌柜建立长达十几年的友情,也使他们的生意越做越大,揭示了“交情大于买卖”的小说主旨。
二、文言文阅读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杨时字中立,号龟山,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杜门不仕者十年,久之,历知浏阳、余杭、萧山三县,皆有惠政,民思之不忘。时安于州县,未尝求闻达,而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时天下多故,有言于蔡京者,以为事至此必败,宜引旧德老成置诸左右,庶几犹可及,时宰是之。会有使高丽者,国主问龟山安在,使回以闻。召为秘书郎。
李纲之罢,太学生伏阙上书,乞留纲,军民集者数十万,朝廷欲防禁之。吴敏乞用时以靖太学,时得召对,言:“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贰,则将自定。”钦宗曰:“无逾于卿。"遂以时兼国子祭酒。
高宗即位,除工部侍郎,陛对言:“自古圣贤之君,未有不以典学为务。”除兼侍读。乞修《建炎会计录》,乞恤勤王之兵,乞宽假言者。已而告老,以本官致仕,优游林泉,以著书讲学为事。
晚居谏省,仅九十日,凡所论列皆切于世道,而其大者,则辟王氏经学,排靖康和议,使邪说不作。凡绍兴初崇尚元祐学术,而朱熹、张栻之学得程氏之正,其源委脉络皆出于时。
(选自《宋史杨时传》,有删改)
材料二:
杨龟山应诏而出,论者病之,亦何足以病龟山哉?君子之出处,唯其道而已矣。召之者以道,应之者以道,道无不可,君子之所可也。徽宗固君也,进贤者,君之道也。蔡京固相也,荐贤者,相之道也。相荐之,天子召之,为士者无所庸其引避。天下虽无道而以道相求出而志不行言不庸,然后引身而退,未失也。龟山何病哉?当其时,民病亟矣,改纪一政而缓民之死,即吾仁也;国危迫矣,匡赞一谋而救国之危,即吾义也。徽宗虽暗,而犹吾君;蔡京虽奸,而犹吾君之相,相召以义,奚容逆亿[注]其不可与有为而弃之?病龟山者,将勿隘乎?
(选自王夫之《宋论卷八》,有删改)
[注]逆亿:事先预料。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天下虽无A道B而以道C相求D出E而志F不行G言不庸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以……为师,意动用法,与《师说》中“吾师道也"的“师”用法相同。
B.“时宰是之"与“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之道》)中的“是"意思不同。
C.安在,在哪里,属于宾语前置句式,与《赤壁赋》中的“而今安在哉”文言句式一致。
D.“而犹吾君之相"与《荀子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而"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时自小就很聪明,能写文章,后来潜心于经典史书,他对程颢十分尊敬,以学生对老师的礼仪相待,师生相处融洽。
B.杨时为政,具有非凡的政治才能,政绩斐然,老百姓对其念念不忘,他的品德声望也日趋高涨,四方的士人都来向他求学。
C.杨时敢于劝谏,他劝高宗要致力于圣贤之学,恤勉勤王的军队,宽恕敢言之人,但晚年不再关心国事,致力于讲学著书。
D.王夫之认为,徽宗是君主,虽然昏庸,但是进用贤人合乎其君主之道;蔡京是宰相,虽然奸邪,但是推荐贤人合乎其宰相之道。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太学生伏阙上书,乞留纲,军民集者数十万。
②相召以义,奚容逆亿其不可与有为而弃之?
(5)材料二中王夫之对杨龟山“入仕”持什么态度?其理由又是什么?请简要概括说明。
【分析】(1)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注意句意,抓好常见的文言虚词这些断句标志和主谓结构。
(2)本题考查对词语和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联系语境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注意将题干与原文进行对比。
(4)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一些虚词也有实在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解答】(1)句意:天下虽然无道,但根据道来相求,出仕之后自己的志向得不到实行,自己的主张得不到应用。
“天下”是主语,“无道"是谓语,主谓句单独成句,在B处断开;“志”作“不行"的主语,意思是“志向得不到实行”,结构完整,在D处断开;“"言不庸”和“志不行"是并列结构,“言不庸”单独成句。
故选:BDG。
(2)A.吾师道也"的“师”是动词,“学习"的意思,不是意动用法。句意:河、洛一带的读书人都集结在那里拜他们为师。/我是学习道理的。
故选:A。
(3)C.“但晚年不再关心国事”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中“晚居谏省,仅九十日,凡所论列皆切于世道,而其大者,则辟王氏经学,排靖康和议,使邪说不作"可知,杨时晚年还是关心国事的。
故选:C。
(4)①重点词语:乞,“请求”;军民集者,定语后置,集结的军民。句意:太学生跪伏在宫廷前上书,请求留任李纲,集结的军民有几十万。
②重点词语:相召以义,状语后置,用道义来召用他;奚,哪里、怎么。句意:用道义来召用他,哪里容许事先预料事情不可做与有所作为而放弃它呢?
(5)王夫之对杨龟山“入仕"是持肯定态度的。他认为“杨龟山应诏而出,论者病之,亦何足以病龟山哉?”意思是那些批评杨龟山应诏出仕的人太狭隘,他们的观点是错误的,杨龟山的做法没有什么可指责的。
王夫之认为“君子之出处,唯其道而已矣。召之者以道,应之者以道,道无不可,君子之所可也"。君子出仕还是归隐,只看是否符合“道”。如果朝廷是以符合道义的方式征召,自己也是遵循道义去应召,这就是可以的。在杨龟山的情况中,“徽宗固君也,进贤者,君之道也。蔡京固相也,荐贤者,相之道也。相荐之,天子召之,为士者无所庸其引避”,宋徽宗作为君主有进用贤才的职责
当时“民病亟矣”,如果能改革一项政令来缓解百姓的困苦,那就是施行仁德。“国危迫矣”,如果能辅助谋划来拯救国家的危难,那就是践行正义。在这种情况下,“徽宗虽暗,而犹吾君;蔡京虽奸,而犹吾君之相,相召以义,奚容逆亿其不可与有为而弃之?”宋徽宗虽然昏庸,但仍然是君主;蔡京虽然奸邪,但仍然是君主的宰相。他们以正义的名义征召,怎么能预先猜测不能有所作为就拒绝呢?那些批评杨龟山的人,是见识狭隘的。
答案:
(1)BDG
(2)A
(3)C
(4)①太学生跪伏在宫廷前上书,请求留任李纲,集结的军民有几十万。
②用道义来召用他,哪里容许事先预料事情不可做与有所作为而放弃它呢?
(5)态度:王夫之认为杨龟山出山做官,不能怪罪杨龟山,指责他的人太狭隘。
理由:杨龟山出山做官的行为合乎正道。当时,民众痛苦得很,国家受到危险的逼迫,出山做官对国政改革能延缓民众死亡,提出谋略能挽救国家危亡,这是杨龟山作为君子的仁义。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杨时,字中立,号龟山,幼年时特别聪明,能做文章,稍长大以后,潜心于经典史书。熙宁九年,考中进士。当时河南人程颢与弟弟程颐于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孟子绝学,河、洛一带的读书人都集结在那里拜他们为师。杨时被选调官职却不赴任,以学生拜见老师的礼仪在颍昌谒见程颢,师生相处得很快乐。他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时说:“我的道学思想现在向南传播了。"
杨时闭门读书不去做官有十年,很久以后,才历任浏阳、余杭、萧山三县知县,都有好的政绩,民众思念他始终不忘。杨时安心在州县任职,从没有想到寻求闻达显贵,而他的品德一天天越来越好,声望一天天越来越高,四方各地的士大夫们不远千里都来跟着他学习,称他“龟山先生”。当时天下多变故,有的人跟蔡京说,认为国家事已至此,必然失败,应该引荐德高年老的人置之于左右,或许还差不多,当时的宰相认为此话有理。恰逢有使节去高丽,皇上问龟山先生在哪里,使者回话告诉他。杨时因此被召任为秘书郎。
李纲被罢免之后,太学生跪伏于宫廷前上书,请求留任李纲,集结的军民有几十万,朝廷想禁止他们集中。吴敏请求任用杨时来平息太学生的集结事件,杨时得以被召到朝廷谈论对策,他说:“各位太学生纷纷俯伏在宫阙之前,这是忠于朝廷,并没有其他的用意,只要选择老成持重而有品行、道义的人担任主帅、副帅,那么这件事就会自然平息。"钦宗皇帝说:“没有比你说得更有道理。”于是任命杨时兼任国子祭酒。
高宗即位,杨时担任工部侍郎,他与陛下论对时说道:“自古圣贤的君王,没有不以致力于圣贤之学为首要任务的。"授命兼任侍读。杨时请求修编《建炎会计录》,请求恤勉勤王的军队,请求宽恕敢于发表言论的人。不久告老,以本官辞职家居,优游于山林名胜之地,把著书讲学当作自己的主要事务。
晚年居任谏省,才九十天,他所论说列举的都切中时弊世道,而其中大的,则是分析王安石的经学,力排靖康年间的和议,使邪说不能发挥作用。凡是绍兴初年崇尚元祐时的学术的人,而朱熹、张栻的学问能够得到程氏的正统之传,它源委脉络相承都是出于杨时。
材料二:
杨龟山响应皇帝的诏书而出山做官,发议论的人对此加以指责,这哪里又值得怪罪杨龟山呢?君子的出仕和退处不仕,只是要合乎正道而已。召用他的人是以道来召用的,响应诏命的人也以道来应诏,按照道来说没有不可以的,那么君子就可以这样做。徽宗本来是君主,进用贤人,是君主之道。蔡京本来是宰相,推荐贤人,是宰相之道。宰相推荐他,天子召用他,作为士人就不用引退和躲避。天下虽然无道,但根据道来相求,出仕之后自己的志向得不到实行,自己的主张得不到应用,然后引身而退,也还是没有过失的。杨龟山哪里值得怪罪呢?在那个时候,民众的痛苦已经很严重了,对国政做一项改革而能延缓民众的死亡,这就是我的仁;国家已经受到危险的逼迫,提出一条谋略而能挽救国家的危亡,这就是我的义。徽宗虽然愚昧,但还是我的君主;蔡京虽然奸邪,但还是我的君主的宰相,用道义来召用他,哪里容许事先预料事情不可做与有所作为而放弃它呢?指责杨龟山的人,岂不是太狭隘了吗?
三、古代诗歌阅读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古梅
杨冠卿
当栖地僻经过少,花径不曾缘客扫。
积雪飞霜此夜寒,不知明月为谁好。
公来肯访浣花老,但话宿昔伤怀抱。
忽忆两京梅发时,巡檐索共梅花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了诗人居所的偏僻幽静,为后文的“夜话”场景做了铺垫。
B.颔联营造了深夜清冷孤寂的氛围,传达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情绪。
C.颈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感激之情,友人的到来让诗人感到了心灵上的慰藉。
D.尾联既展现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也寄托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2)这首诗虽诗题为“古梅”,但设有直接描绘古梅,那么诗歌是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合同终止通知3篇
- 2024年租赁公司旅游车租赁合同
- 2024年度智能穿戴设备电脑兼容性与维护服务合同3篇
- 2024年土方运输居间合同环保运输与回收利用合作协议3篇
- 2024年度网络安全漏洞检测与修复服务合同3篇
- 2024年度演出设备租赁合同3篇带眉脚
- 公共交通系统建设验收检测合同
- 博物馆藏品修复合同
- 2024年未出资股权转让及公司治理结构优化合同6篇
- 制造业人力资源外包合同注意事项
- 素描试卷家长会
- JGJ-T490-2021钢框架内填墙板结构技术标准
- 2024年移动解决方案经理认证考试题库大全-中(多选题)
- 无线测温设备施工方案
- 2024年大学生网络安全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70题)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专科《管理学基础》一平台在线形考(形考任务一至四)试题及答案
- 森林康养 课件
- 畜牧师招聘笔试题及解答(某大型央企)2024年
- 酒店保洁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我是小交警(教学设计)-2024-2025 学年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蒙沪版
- 艺术中国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上海戏剧学院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