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分名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云南省昆明市部分名校202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本试题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共8页。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请认真填涂准考证号。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杜甫是中国众望所归的大诗人。他一生留下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诗,作品如此之多,成就如此之高,对后世的影响如此之深远,故一千多年来,其诗被称为“诗史”,其人被称为“诗圣”。何谓“圣"?“世人以人所尤长、众所不及者,便谓之圣。”(《抱朴子·辨问》)按这样的说法,杜甫也就是最会写诗的人。
②杜甫一生的荣枯,与时代的命运息息相关,是唐代那一重大历史转折期的缩影。因为他,国人对史上同样惨烈的永嘉之祸、黄巢之乱、靖康之难、甲申之变的记忆,都不如对安史之乱来得清晰与深刻。就像英国人从莎士比亚历史剧中得到的罗马史知识超过普鲁塔克《名人传》,我们对安史之乱的了解,得之于杜诗的,也超过新旧《唐书》与《资治通鉴》。正史所保存的是时间、数字等冷记忆,诗人却给出视听化的鲜活经验,带着体温、景深和饱满的颗粒感。我们读着杜诗,看着九庙被焚时热浪灼飞出去的瓦、群胡腰间凝血的箭、女儿被捂住生怕她出声的嘴、幼子脏兮兮没穿袜子的脚、翻墙逃走的老翁、月光下的战地白骨……老杜“栖栖一代中"的书写,就这样笼罩百代,上升为人类共同的情感经验,内化为我们各自的心理现实。按照克罗齐的说法,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而杜诗作为诗史,是活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
③读杜诗,除了可以论其世,还可以知其人。自有文字或文学以来,从未有一个人“被”如此真切而充分地写过。尤其是四十岁之后的二十年,杜甫经过的每段日子,其一言一行,一悲一喜,不止履历,甚至病历,都历历可辨。我们通过杜诗,不但可以掌握他外在的行踪,还能透视他内在的心迹。这是一个复杂的人,心系廊庙,又情牵山林;儒行世间,而道求方外。说他疏狂,他又谨慎;说他严肃,他却幽默;说他迂直,他也圆通……张戒《岁寒堂诗话》曰:“子美诗读之,使人凛然兴起,肃然生敬,《诗序》所谓‘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者也。"可老杜不仅是我们情感教育的教父,影响了无数人的价值观,还引导了我们观物与审美的眼光,令我们看山不再是原初的山,看水不再是本来的水。举凡陇阪、蜀道、锦江、夔门、湘水,杜诗都给勾了线,着了色。更有甚者,我们看马会想到房兵曹的马,看鹰会想到王兵马使的鹰,甚至连看花也不纯粹是自然的花,因为有《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与《绝句漫兴九首》。宋元明清的诗人,为花颜狂为花恼,替花惋惜替花愁,一下笔就滑向了老杜的文字配方。
④总之,杜甫以他的写作再现了自身的时代,又参与重塑了后人对于各自时代的感知与表达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杜诗总是与后来的时代形成互文,为后起的生命做出代言,正所谓“其诗日读而愈新,其义日出而无尽”也。
⑤杜甫何以封圣?
⑥首先,他幸逢开天之盛,又惨遭安史之乱,见证了时代的巨大落差。锦衣公子,麻鞋难民,天子近臣,荒江野老,如此宽带人生、广谱经历,在同时代人中独一无二。短暂立朝,使他拥有了在政治中枢才能获得的气象和格局。长期流窝,更让他走进了千千万万人民的生活。他的行踪遍及吴越、京洛、秦陇、巴蜀、湖湘等大半个中国,所摄受的肃然的气象、盎然的生机、森然的物色,一以诗发之,故其人既为时势所成,其诗亦得江山之助。
⑦从诗史本身来看,诗强、汉魏、齐梁、初唐,各种形式与风格大备,对仗、用事、声律等技巧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正等着大诗人出来。杜甫恰好处在这个继往开来的节点上,他的诗学眼光又最为博观圆照,不薄今人爱古人,转益多师是吾师,故能兼巧与力于一身。所以,像《兵车行》、“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不仅思想崇高,感情深厚,艺术形式也堪称完美。
⑧杜甫天资卓越,学力富瞻。他早早跻身于盛唐诗人的超级朋友圈,与李白、高适、岑参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遂高视阔步,以诗为一生之事业。四十岁之前,所缀诗笔,已约干有余篇,此后更用力精勤,无论在极其动荡的岁月,奔走潼关、迟回院阪、跻攀蜀道,还是在极其安静的草堂与夔峡,他都口不辍吟,可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在夔州的二十二个月中,他写了四百四十首诗,平均三天两首,真是惊人的努力。
⑨最后,杜甫一生热爱各种艺术,修养极深,眼界极高。他六岁在即城观公孙大娘舞剑器,十三四岁在岐王宅与崔九堂听李龟年唱歌,这些顶流的音乐和舞蹈都成为了他创作诗歌的养分。书画名家的真迹他经眼无数。李邕是忘年交,顾戒奢是老相识,王维是同僚,李潮是外甥,连颜真卿也是他三司推问时的主审之一。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少陵可知矣。
(摘编自江弱水《杜诗何以封圣》)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一生留下了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诗,成就卓越,影响深远。作为众望所归的最会写诗的人,他被人们称为“诗圣"。
B.唐代以后,有的诗人在写花时“为花颠狂为花恼,替花惋惜替花愁”,一定程度受到了杜甫观物与审美眼光的影响。
C.杜甫诗歌艺术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三吏"、“三别”、《兵车行》中堪称完美的艺术形式就是其体现。
D.杜甫得以封圣,既关乎杜甫的人生阅历、天赋与勤奋,又得到了时代与诗歌发展的助力,是内外因综合推动的结果。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论述杜诗与新旧《唐书》“记录"史实的差异时,类比了莎翁的历史剧与普鲁塔克的《名人传》,可推知《名人传》应是史传作品。
B.我们可以透过杜甫的诗歌看到鲜活的时代,看到杜甫的身影;我们也可以知人论世,通过时代的特点与杜甫的形象,去观照杜甫的诗歌。
C.材料分析“杜甫何以封圣”这一问题时,首先阐述了“为时势所成"得江山之助”这一因素,说明这是杜甫成为“诗圣"的首要条件。
D.杜甫观公孙大娘舞剑器、听李龟年唱歌、赏书画名家的真迹,这些都对其写诗有所增益。可见不同门类的艺术之间是可以彼此唤醒的。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⑥段观点的一项是()
A.杜甫自诩为官从政是家族“素业”,自我确立的人生目标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B.初到长安,杜甫以长安的八位善饮文士为题材创作了《饮中八仙歌》,体现了他的交往圈层。
C.元稹在写给杜甫的《慕系铭》中评价杜甫:“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
D.当杜甫陷身于沦陷的长安时,徘徊于故国旧物间,写下“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4.请根据材料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5.作者采用哪些论证方法论证“读杜诗可以论其世”?请根据文本概括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卖瓜者言
莫砺绦
院里通知我要以作者的身份在发布会上做一个讲话,我就想:假如把这个会比作一个西瓜产品的发布会,那么种瓜的王婆讲什么好呢?如果王婆讲真话,应该说我种的瓜又涩又苦,大家千万别买!但这个话有点不得体,我看到在座的出版社老总,他们是我这个产品的经销商,他们一定不同意。所以下面我就不自我谦虚了,讲一讲我是怎么成为瓜农的。
我今年刚满70周岁,七十老翁何所求?梁启超说“老年常思继往”,我就先回忆一下往事。
我一向把从事人文学科工作的人比作瓜农,他种的产品是西瓜,不能吃饱肚子,但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甜美。我最初并不想种瓜,最初的理想是种粮。种粮是什么意思?我指的是工科。我年轻时候是想学工科的,生产一些工业产品,更像种了五谷杂粮,可以直接果腹。可是时代让我改变了方向。
去年我回苏州中学聚会,纪念我们“上山下乡”50周年。1966年我读高三,学校已经让我们填了高考志愿的草表。我跟几个要好的同学都商量好了,第一我们都报工科,第二我们不报师范,就是不想当老师,不愿学文科,没想到最后命运让我当了一个文科老师,命运拔弄人哪!当时我前三个志愿分别是清华大学的电机工程系、数学力学系和自动化控制系。我们全班40多个同学,只有三四个同学想考文科。但我们还没进入高考考场,中央通知废除高考。等到恢复高考,已是11年以后。
我高中毕业后就到农村去当知青。农村十年,生活比较艰苦,而且我有一个特殊的情况,我的父亲当时戴着历史反革命的帽子,处于那种境遇下的知青,任何出路都被堵死了。推荐进大学当工农兵学员,或者参军当兵、进工厂当工人,这些路都走不通。心情当然苦闷,苦闷之余当然也要读点书。我读得比较杂,不是我想要博览群书,而是当时借不到书。命运赏给我一本什么书,就看什么书,我曾经有几个月就看了一本《气象学教程》。
到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我已经漂流到安徽去插队了。安徽的政策规定说超过25周岁的考生要报名的话,必须学有专长。我跑到公社去报考,一看条文不符合,我已经28周岁了,我心里很委屈,又不是我想拖这么晚才来报考的。有几个公社干部比较同情我,就说大家帮小莫想想办法。有人说我经常看英文书,就说英文是特长吧。于是我就谎报说专长英文,然后就考进了安徽大学的外语系。
我那时囊中空空,靠助学金生活,每个月18块钱有点不够。忽然传来消息说研究生的助学金每月有35元,我就提前考研了。因为我外婆家在南京,所以老母亲让我考南京的大学,我就选择南大。跑到教育厅查目录,南大外语系的英美语言文学专业有第二外语这门考试,而安大的外语系二年级还没开第二外语,德语、法语我都没学过,我没法报考。当时班里的同学都知道我要考研了,如果我名都没报上,就太丢人了。我就临时翻看南大的招生目录,看看有没有其他专业可以考。一翻就翻到中文系,看到了程千帆先生的名字。我根本不知道程千帆是什么人,一看专业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向是唐宋诗歌。我觉得唐宋诗歌我还蛮喜欢的,在农村时还读了一些,我当场决定就报这个专业了,一考就考上了。
过了好久我才知道原来程先生这位老瓜农,年轻时候也是一心想要种粮的,程先生在民国时考上了金陵大学的化学系,他到金大报到,一看化学系的学费很贵,而中文系的学费很便宜,家境贫寒的程先生就临时转读中文系了。
我到南大读研,读得比较快,然后接着读博,前后加起来五年零一个月。程先生知道我没读过中文系,基础特别薄弱,吩咐我要下狠功,要恶补。程先生请了更多的老师来教我,多个老师管我一个人,把我管得死去活来,不过总算挺过来了,幸亏当了十年农民,身体还比较棒。
那几年学什么?就是学古代文学研究,具体地说就是唐宋诗歌研究。我这个人性格拘谨,才力薄弱,后来我的师弟们的研究方向都有很大的拓展,从时间上说往下延伸到清代,空间上说向外扩展到城外,但我一直坚守着一亩三分地,一直在唐宋诗歌这个领域里,一步都没有离开过。光阴似箭,很快几十年过去了。我留在南大教书,当然也要做点研究,写一点论文,后来也写些普及读物。慢慢地写的东西就有点多了。社长向我提议,说你快70岁了,是不是编一个文集,把自己写的东西总结一下?我觉得虽然我写的东西没什么价值,但是毕竟从事文学研究生涯三十年了,做个总结还是可以的。
这些瓜种得不好,但基本上都是我亲手种出来的。文字都在这里,是好是坏,请各位来批评。还记得我考上南大研究生以后,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兴冲冲地拿到外婆家去献宝。我的小姨妈说,发表文章太可怕,你的缺点错误人家都看到了,大家一起来批评你,这多可怕!我想确实如此,出一套文集更是这样。晋朝的钟会当年写成了《四本论》,想送到嵇康那里去请教。他把书揣进怀里,到了嵇康家,不敢拿出来,站在门外,向门里远远地扔进去,然后转身就逃,因为他怕嵇康当面批评他!今天我也有这种忐忑不安的心情,台下正坐着几十位嵇康,但是我无路可逃。况且这些嵇康们是文学院专门请来为我的文集挑毛病的,我要逃走了也不像话,所以我决定老老实实坐到台下,聆听各位嵇康对我的批评。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种粮与种瓜的比喻贯穿全文,对应理工与人文学科,透露出作者的人生价值观和学术立场。
B.从作者预填报高考志愿这件事,既能看到个人的生涯规划,也能窥见时代对青年人的影响。
C.作者在农村几个月仅读一本《气象学教程》典型细节,表现出特定历史时期借书难的背景。
D.恢复高考后,“我"表现出的委屈引发公社干部的同情,促成了谎报英文专长报考大学的行为。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开头,作者反用歇后语“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语言既得体,又具有趣味性。
B.作者巧妙引用梁启超的话语“老年常思继往”,与后文回忆的往事形成衔接,过渡自然。
C.作者说师弟们拓展学术研究方向这件事,旨在衬托自己坚守唐宋诗歌领域的可贵精神。
D.作者善用典故,如文章结尾处钟会与嵇康交往的事例,很贴合作者出版文集时的心境。
8.文本画线句中“太丢人了”“临时翻看"根本不知道”“当场决定"等语句,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9.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卖瓜者言”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已者至。人趋已趋,则若已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必趋于燕矣。”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亡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材料二:
文学夫子曰:“昔成康之世,君之德与?臣之力也?"先生曰:“非有圣智之君,恶有甘棠之臣?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大厦之材,非一丘之木;太平之功,非一人之略也。魏文有段干、田、翟,秦人寝兵,折冲万里。燕昭有郭隗、乐毅,夷破强齐,困闵于莒。夫以诸侯之细,功名犹尚若此,而况帝王选于四海,羽翼百姓哉!”
(节选自《昭明文选·四子讲德论》)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得贤A士与B共国C以雪先D王之耻E孤之愿也F敢G问以国报H仇者奈何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和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通“凭”,靠着,与《赤壁赋》中的“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的“冯"的意义相同。
B.且,尚且,与《愚公移山》中的“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的“且"字的意义不同。
C.市,买,与《木兰诗》中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中的“市"字的意义相同。
D.恶,哪里,与“好逸恶劳”“惩恶扬善"恶衣恶食”中的“恶"的读音与意义均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趁燕国内乱攻破了燕国,燕昭王即位后想要复仇雪耻,但燕国势单力薄,所以他降低身份招揽贤才,并积极求教。
B.郭隗先介绍了君主与贤人相处的四种模式,再从对待贤人的四种不同态度所能招纳的贤才类型启发燕昭王应善待贤人。
C.涓人以五百金买千里马之首做法让君主快速求得了千里马,郭隗提及此事是为了说服燕昭王礼遇自己,以吸引人才。
D.燕昭王筑宫礼遇郭隗的做法成功吸引了各国的人才,后燕昭王联合他国共同伐齐,并独自向北追击,最终报仇雪恨。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必趋于燕矣。
(2)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14.材料二中说“太平之功,非一人之略也”,请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概括燕昭王成功雪耻的多方面原因。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雨①
陈与义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注】本诗作于建炎四年(1130年)夏,这一年春天,金兵进逼长沙,守帅向子諲组织了有效的防御,形势略有好转;而作者从汴京陷落后,一路流离,此刻正在湖南邵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心境以及神态动作,隐含了时代的特点及诗人内心的沉重。
B.颔联描写出壮阔的景象,诗人借夏季风云翻涌、大雨滂沱暗喻整个国家的动荡危机。
C.尾联诗人化用杜甫诗句,意在表现自己虽生不逢时、处境艰难,但对人生满怀希望。
D.整首诗运用了拟人、双关等手法,不仅拓宽了诗歌的意境,而且深化了诗歌的内涵。
16.结合最后两联,分析诗人在“观雨"中寄寓了哪些情志。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开篇,用通俗的比喻巧妙自然地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德义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性。
(2)贾谊《过秦论》中运用对比手法写陈涉的起义军所用的武器远不及九国的句子是“__,_"。
(3)《列子·皇帝》记述鸥鸟与人玩耍的情景,后人常用与鸥订盟表示归隐之志。于是“鸥”的意象便引入诗歌之中,如“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那该是一对母子吧?
一个胡子拉碴、衣衫不整的中年男人,扶着一个穿黑袍的老妪,从一辆破烂不堪的轿车上下来缓缓走向海滩。②中年男人弯着腰,耷拉着脑袋,步态疲沓;老妪则努力昂着头,将身体拔得直直的,缓缓而行,一副庄严的姿态。
③待他们走到近前,我才发现老妪原来是盲人!海上波涛翻卷,鸥鸟盘旋,老妪看不到这样的景象,可她伫立海边,与海水咫尺之遥,双手抱拳,像个虔诚的教徒,祈祷似的望着大海。扶着她的男人,不时在她耳边低语着什么,她也不时回应着什么。
从他们驾驶的汽车和衣着来看,他们是生活中穷苦的人。但大自然从来都不摈弃贫者,它会向所有爱它的人敞开怀抱。④在我眼里,一个人的身体里埋藏着好几盏灯,照亮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系。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手,都是看不见的灯。眼睛是视觉之灯,耳朵是听觉之灯,鼻子是嗅觉之灯,舌头是味觉之灯,而手是触觉之灯。当一盏灯熄灭的时候,另外的灯将会变得异常明亮!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处作者无疑而问,用问句主要是为了引起下文。
B.②处中年男人的形象和老妪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C.③处从标点符号的停顿作用看,句末的“!”可以改成“。"。
D.④处的“灯”表意含蓄,但形象生动,有耳目一新之感。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和前一句含义相近,但不能删除,请具体分析。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什么运动员比赛间隙老是喜欢啃香蕉呢?
玩游戏的时候,我们会看到虚拟人物有五花八门的补血道具,现实的比赛中,运动员最常用的“补血道具"则是香蕉。香蕉就像水果中的扫地僧,平时不起眼,关键时刻能爆发巨大能量。
人体在运动时,会消耗储存在肌肉和肝脏中的糖原。糖原不足引起的低血糖会使运动员感到疲劳,运动表现力变低。如果此时补充一般食物,虽可恢复体力,但往往会增加肠胃的负担,引起不适。而香蕉富含的碳水化合物,正是糖原的前身,加上易消化的体质,不仅可以快速给运动员的“燃料箱”里加油,①_________________。
此外,剧烈的运动还容易诱发氧化应激,造成自由基伤害并引起炎症反应。而香蕉含有丰富的抗氧化剂,可使免疫细胞保持“最佳"运作状态。香蕉在运动期间摄入,香蕉代谢物能够制止参与炎症反应的环氧化酶的活性,减轻炎症的同时缓解疼痛肿胀感,堪称天然的“布洛芬”了。
当然,香蕉制霸赛场的秘密武器还得是它——极高的钾含量。钾离子不仅维持着体液和电解质的平衡,还几乎参与了人体的所有活动。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块蓄电池,电解质就是人体发电的关键。身体缺少钾离子,就好比电池电量不足,②_________________。心脏没力,就会心率不齐;肌肉没力,就容易抽筋、痉挛;肠道没有力,就会食欲不振、便秘。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
A.运动员最常用的“补血道具"则是香蕉。
B.可以快速给运动员的“燃料箱”里加油。
C.堪称天然的“布洛芬"了。
D.可使免疫细胞保持“最佳”运作状态。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Ⅱ中,程千帆、莫砺锋本想“种粮”,最终却去“种瓜”,在文学界成绩斐然。高中课文《“探界者"钟扬》中,钟扬本考入中科大无线电专业,最终却在植物学领域建树颇丰。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本想投身实验物理研究,最终却在理论物理方面开辟天地。
以上人物的经历对青少年成长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云南省昆明市名校2025届高三第二次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题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共8页。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请认真填涂准考证号。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杜甫是中国众望所归的大诗人。他一生留下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诗,作品如此之多,成就如此之高,对后世的影响如此之深远,故一千多年来,其诗被称为“诗史”,其人被称为“诗圣"。何谓“圣”?“世人以人所尤长、众所不及者,便谓之圣。"(《抱朴子·辨问》)按这样的说法,杜甫也就是最会写诗的人。
②杜甫一生的荣枯,与时代的命运息息相关,是唐代那一重大历史转折期的缩影。因为他,国人对史上同样惨烈的永嘉之祸、黄巢之乱、靖康之难、甲申之变的记忆,都不如对安史之乱来得清晰与深刻。就像英国人从莎士比亚历史剧中得到的罗马史知识超过普鲁塔克《名人传》,我们对安史之乱的了解,得之于杜诗的,也超过新旧《唐书》与《资治通鉴》。正史所保存的是时间、数字等冷记忆,诗人却给出视听化的鲜活经验,带着体温、景深和饱满的颗粒感。我们读着杜诗,看着九庙被焚时热浪灼飞出去的瓦、群胡腰间凝血的箭、女儿被捂住生怕她出声的嘴、幼子脏兮兮没穿袜子的脚、翻墙逃走的老翁、月光下的战地白骨……老杜“栖栖一代中”的书写,就这样笼罩百代,上升为人类共同的情感经验,内化为我们各自的心理现实。按照克罗齐的说法,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而杜诗作为诗史,是活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
③读杜诗,除了可以论其世,还可以知其人。自有文字或文学以来,从未有一个人“被"如此真切而充分地写过。尤其是四十岁之后的二十年,杜甫经过的每段日子,其一言一行,一悲一喜,不止履历,甚至病历,都历历可辨。我们通过杜诗,不但可以掌握他外在的行踪,还能透视他内在的心迹。这是一个复杂的人,心系廊庙,又情牵山林;儒行世间,而道求方外。说他疏狂,他又谨慎;说他严肃,他却幽默;说他迂直,他也圆通……张戒《岁寒堂诗话》曰:“子美诗读之,使人凛然兴起,肃然生敬,《诗序》所谓‘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者也。”可老杜不仅是我们情感教育的教父,影响了无数人的价值观,还引导了我们观物与审美的眼光,令我们看山不再是原初的山,看水不再是本来的水。举凡陇阪、蜀道、锦江、夔门、湘水,杜诗都给勾了线,着了色。更有甚者,我们看马会想到房兵曹的马,看鹰会想到王兵马使的鹰,甚至连看花也不纯粹是自然的花,因为有《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与《绝句漫兴九首》。宋元明清的诗人,为花颜狂为花恼,替花惋惜替花愁,一下笔就滑向了老杜的文字配方。
④总之,杜甫以他的写作再现了自身的时代,又参与重塑了后人对于各自时代的感知与表达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杜诗总是与后来的时代形成互文,为后起的生命做出代言,正所谓“其诗日读而愈新,其义日出而无尽"也。
⑤杜甫何以封圣?
⑥首先,他幸逢开天之盛,又惨遭安史之乱,见证了时代的巨大落差。锦衣公子,麻鞋难民,天子近臣,荒江野老,如此宽带人生、广谱经历,在同时代人中独一无二。短暂立朝,使他拥有了在政治中枢才能获得的气象和格局。长期流窝,更让他走进了千千万万人民的生活。他的行踪遍及吴越、京洛、秦陇、巴蜀、湖湘等大半个中国,所摄受的肃然的气象、盎然的生机、森然的物色,一以诗发之,故其人既为时势所成,其诗亦得江山之助。
⑦从诗史本身来看,诗强、汉魏、齐梁、初唐,各种形式与风格大备,对仗、用事、声律等技巧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正等着大诗人出来。杜甫恰好处在这个继往开来的节点上,他的诗学眼光又最为博观圆照,不薄今人爱古人,转益多师是吾师,故能兼巧与力于一身。所以,像《兵车行》、“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不仅思想崇高,感情深厚,艺术形式也堪称完美。
⑧杜甫天资卓越,学力富瞻。他早早跻身于盛唐诗人的超级朋友圈,与李白、高适、岑参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遂高视阔步,以诗为一生之事业。四十岁之前,所缀诗笔,已约干有余篇,此后更用力精勤,无论在极其动荡的岁月,奔走潼关、迟回院阪、跻攀蜀道,还是在极其安静的草堂与夔峡,他都口不辍吟,可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在夔州的二十二个月中,他写了四百四十首诗,平均三天两首,真是惊人的努力。
⑨最后,杜甫一生热爱各种艺术,修养极深,眼界极高。他六岁在即城观公孙大娘舞剑器,十三四岁在岐王宅与崔九堂听李龟年唱歌,这些顶流的音乐和舞蹈都成为了他创作诗歌的养分。书画名家的真迹他经眼无数。李邕是忘年交,顾戒奢是老相识,王维是同僚,李潮是外甥,连颜真卿也是他三司推问时的主审之一。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少陵可知矣。
(摘编自江弱水《杜诗何以封圣》)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一生留下了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诗,成就卓越,影响深远。作为众望所归的最会写诗的人,他被人们称为“诗圣”。
B.唐代以后,有的诗人在写花时“为花颠狂为花恼,替花惋惜替花愁”,一定程度受到了杜甫观物与审美眼光的影响。
C.杜甫诗歌艺术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三吏”、“三别"、《兵车行》中堪称完美的艺术形式就是其体现。
D.杜甫得以封圣,既关乎杜甫的人生阅历、天赋与勤奋,又得到了时代与诗歌发展的助力,是内外因综合推动的结果。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论述杜诗与新旧《唐书》“记录”史实的差异时,类比了莎翁的历史剧与普鲁塔克的《名人传》,可推知《名人传》应是史传作品。
B.我们可以透过杜甫的诗歌看到鲜活的时代,看到杜甫的身影;我们也可以知人论世,通过时代的特点与杜甫的形象,去观照杜甫的诗歌。
C.材料分析“杜甫何以封圣"这一问题时,首先阐述了“为时势所成”“得江山之助"这一因素,说明这是杜甫成为“诗圣”的首要条件。
D.杜甫观公孙大娘舞剑器、听李龟年唱歌、赏书画名家的真迹,这些都对其写诗有所增益。可见不同门类的艺术之间是可以彼此唤醒的。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⑥段观点的一项是()
A.杜甫自诩为官从政是家族“素业”,自我确立的人生目标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B.初到长安,杜甫以长安的八位善饮文士为题材创作了《饮中八仙歌》,体现了他的交往圈层。
C.元稹在写给杜甫的《慕系铭》中评价杜甫:“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
D.当杜甫陷身于沦陷的长安时,徘徊于故国旧物间,写下“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4.请根据材料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5.作者采用哪些论证方法论证“读杜诗可以论其世"?请根据文本概括分析。
【答案】1.A2.C
3.D4.①杜甫以他的写作再现了自身的时代,他在自己的诗歌中呈现出来的东西被后人汇入自己的经验,杜甫的世界与后人的世界相互交织照应。
②我们通过杜诗了解杜甫其人,同时,杜甫又给予了后人情感的教育,影响了后人的价值观,还引导了后人观物与审美的眼光。
5.①引用论证(道理论证),引用“栖栖一代中”,阐述了杜甫写诗孜孜不倦的形象。或引用“克罗齐的说法”,论证了杜诗作为史诗是活在每个人身上的。
②对比论证,将历史在史书中的记载和杜诗中的记载作对比,凸显了杜诗记载的历史更加鲜活的特点。
③举例论证,列举杜诗中对史实的书写,让人更直观地感受到“诗史”的魅力。
④类比论证,以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与《名人传》“记录"历史的差异类比杜诗与新旧《唐书》“记录”历史的差异,更能体现杜诗中历史鲜活深刻的特点。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深入分析杜甫的诗歌成就与个人经历,探讨其被尊称为“诗圣"的原因。文章指出杜甫在政治与生活经历上的广泛涉猎,使得他的诗作既具时局感又富有个人情感,具有历史和艺术的双重价值。通过对比历史记载与诗歌呈现的不同,文章强调杜甫诗歌的历史再现作用。同时,文章还从杜甫的艺术修养与努力上,阐明其诗歌创作的高度和广泛影响,展示了杜甫作为诗人成就的多方面原因。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作为众望所归的最会写诗的人”选项曲解文意,根据原文,杜甫是“最会写诗的人"是作者基于《抱朴子》的观点而形成的个人看法,并非人们都认为他是最会写诗的人。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首要条件”于文无据,根据原文,“为时势所成"得江山之助”是杜甫成为“诗圣"的外在条件,而非首要条件。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⑥段阐述了杜甫封圣得益于“时势所成”和“江山之助"。
A.写杜甫受家庭影响,树立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B.写杜甫初入长安,诗歌创作受交往圈层影响。
C.写杜甫诗歌兼容并蓄特点。
D.写杜甫经历世事变化而作诗。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这句话强调了杜甫及其诗歌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杜甫以他的写作再现了自身的时代”,杜甫一生经历丰富,其诗歌如同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真实地记录了他所处的时代,从九庙被焚到群胡战乱,从百姓苦难到自身遭遇,全方位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
“又参与重塑了后人对于各自时代的感知与表达方式”,意味着后人在阅读杜诗时,会将杜诗中的情感、价值观和审美眼光融入到对自己所处时代的理解中。例如,我们通过杜诗了解安史之乱的惨状,这种历史记忆会与我们对当下的认知相互交织,影响我们对时代的感悟。同时,杜诗也给予后人情感教育,如张戒所言“使人凛然兴起,肃然生敬”,影响了无数人的价值观,还引导我们观物与审美的眼光,让我们眼中的山水、花鸟等都带有杜诗的印记。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首先是引用论证,如引用“栖栖一代中”,生动地表现出杜甫一生勤奋写诗,孜孜不倦地记录时代的形象;引用克罗齐的说法“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进而论证杜诗作为诗史活在每个人身上,强调杜诗的现实意义。
对比论证方面,“正史所保存的是时间、数字等冷记忆,诗人却给出视听化的鲜活经验,带着体温、景深和饱满的颗粒感”,将正史中对历史的冷记忆,如时间、数字等,与杜诗中给出的鲜活经验进行对比,如杜诗中对安史之乱的描写有热浪灼飞的瓦、凝血的箭等,凸显杜诗记载历史更加鲜活生动。
举例论证,“我们读着杜诗,看着九庙被焚时热浪灼飞出去的瓦、群胡腰间凝血的箭、女儿被捂住生怕她出声的嘴、幼子脏兮兮没穿袜子的脚、翻墙逃走的老翁、月光下的战地白骨……”,列举杜诗中具体的内容,如九庙被焚、群胡腰间凝血的箭等,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杜诗“诗史"的魅力,从而论证读杜诗可以了解那个时代。
类比论证,“就像英国人从莎士比亚历史剧中得到的罗马史知识超过普鲁塔克《名人传》,我们对安史之乱的了解,得之于杜诗的,也超过新旧《唐书》与《资治通鉴》”,以英国人从莎士比亚历史剧得到罗马史知识超过普鲁塔克《名人传》,类比我们对安史之乱的了解得之于杜诗超过新旧《唐书》与《资治通鉴》,突出杜诗记录历史的独特优势,即更加鲜活深刻,更能让人感同身受地了解那个时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卖瓜者言
莫砺绦
院里通知我要以作者的身份在发布会上做一个讲话,我就想:假如把这个会比作一个西瓜产品的发布会,那么种瓜的王婆讲什么好呢?如果王婆讲真话,应该说我种的瓜又涩又苦,大家千万别买!但这个话有点不得体,我看到在座的出版社老总,他们是我这个产品的经销商,他们一定不同意。所以下面我就不自我谦虚了,讲一讲我是怎么成为瓜农的。
我今年刚满70周岁,七十老翁何所求?梁启超说“老年常思继往”,我就先回忆一下往事。
我一向把从事人文学科工作的人比作瓜农,他种的产品是西瓜,不能吃饱肚子,但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甜美。我最初并不想种瓜,最初的理想是种粮。种粮是什么意思?我指的是工科。我年轻时候是想学工科的,生产一些工业产品,更像种了五谷杂粮,可以直接果腹。可是时代让我改变了方向。
去年我回苏州中学聚会,纪念我们“上山下乡”50周年。1966年我读高三,学校已经让我们填了高考志愿的草表。我跟几个要好的同学都商量好了,第一我们都报工科,第二我们不报师范,就是不想当老师,不愿学文科,没想到最后命运让我当了一个文科老师,命运拔弄人哪!当时我前三个志愿分别是清华大学的电机工程系、数学力学系和自动化控制系。我们全班40多个同学,只有三四个同学想考文科。但我们还没进入高考考场,中央通知废除高考。等到恢复高考,已是11年以后。
我高中毕业后就到农村去当知青。农村十年,生活比较艰苦,而且我有一个特殊的情况,我的父亲当时戴着历史反革命的帽子,处于那种境遇下的知青,任何出路都被堵死了。推荐进大学当工农兵学员,或者参军当兵、进工厂当工人,这些路都走不通。心情当然苦闷,苦闷之余当然也要读点书。我读得比较杂,不是我想要博览群书,而是当时借不到书。命运赏给我一本什么书,就看什么书,我曾经有几个月就看了一本《气象学教程》。
到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我已经漂流到安徽去插队了。安徽的政策规定说超过25周岁的考生要报名的话,必须学有专长。我跑到公社去报考,一看条文不符合,我已经28周岁了,我心里很委屈,又不是我想拖这么晚才来报考的。有几个公社干部比较同情我,就说大家帮小莫想想办法。有人说我经常看英文书,就说英文是特长吧。于是我就谎报说专长英文,然后就考进了安徽大学的外语系。
我那时囊中空空,靠助学金生活,每个月18块钱有点不够。忽然传来消息说研究生的助学金每月有35元,我就提前考研了。因为我外婆家在南京,所以老母亲让我考南京的大学,我就选择南大。跑到教育厅查目录,南大外语系的英美语言文学专业有第二外语这门考试,而安大的外语系二年级还没开第二外语,德语、法语我都没学过,我没法报考。当时班里的同学都知道我要考研了,如果我名都没报上,就太丢人了。我就临时翻看南大的招生目录,看看有没有其他专业可以考。一翻就翻到中文系,看到了程千帆先生的名字。我根本不知道程千帆是什么人,一看专业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向是唐宋诗歌。我觉得唐宋诗歌我还蛮喜欢的,在农村时还读了一些,我当场决定就报这个专业了,一考就考上了。
过了好久我才知道原来程先生这位老瓜农,年轻时候也是一心想要种粮的,程先生在民国时考上了金陵大学的化学系,他到金大报到,一看化学系的学费很贵,而中文系的学费很便宜,家境贫寒的程先生就临时转读中文系了。
我到南大读研,读得比较快,然后接着读博,前后加起来五年零一个月。程先生知道我没读过中文系,基础特别薄弱,吩咐我要下狠功,要恶补。程先生请了更多的老师来教我,多个老师管我一个人,把我管得死去活来,不过总算挺过来了,幸亏当了十年农民,身体还比较棒。
那几年学什么?就是学古代文学研究,具体地说就是唐宋诗歌研究。我这个人性格拘谨,才力薄弱,后来我的师弟们的研究方向都有很大的拓展,从时间上说往下延伸到清代,空间上说向外扩展到城外,但我一直坚守着一亩三分地,一直在唐宋诗歌这个领域里,一步都没有离开过。光阴似箭,很快几十年过去了。我留在南大教书,当然也要做点研究,写一点论文,后来也写些普及读物。慢慢地写的东西就有点多了。社长向我提议,说你快70岁了,是不是编一个文集,把自己写的东西总结一下?我觉得虽然我写的东西没什么价值,但是毕竟从事文学研究生涯三十年了,做个总结还是可以的。
这些瓜种得不好,但基本上都是我亲手种出来的。文字都在这里,是好是坏,请各位来批评。还记得我考上南大研究生以后,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兴冲冲地拿到外婆家去献宝。我的小姨妈说,发表文章太可怕,你的缺点错误人家都看到了,大家一起来批评你,这多可怕!我想确实如此,出一套文集更是这样。晋朝的钟会当年写成了《四本论》,想送到嵇康那里去请教。他把书揣进怀里,到了嵇康家,不敢拿出来,站在门外,向门里远远地扔进去,然后转身就逃,因为他怕嵇康当面批评他!今天我也有这种忐忑不安的心情,台下正坐着几十位嵇康,但是我无路可逃。况且这些嵇康们是文学院专门请来为我的文集挑毛病的,我要逃走了也不像话,所以我决定老老实实坐到台下,聆听各位嵇康对我的批评。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种粮与种瓜的比喻贯穿全文,对应理工与人文学科,透露出作者的人生价值观和学术立场。
B.从作者预填报高考志愿这件事,既能看到个人的生涯规划,也能窥见时代对青年人的影响。
C.作者在农村几个月仅读一本《气象学教程》典型细节,表现出特定历史时期借书难的背景。
D.恢复高考后,“我"表现出的委屈引发公社干部的同情,促成了谎报英文专长报考大学的行为。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开头,作者反用歇后语“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语言既得体,又具有趣味性。
B.作者巧妙引用梁启超的话语“老年常思继往”,与后文回忆的往事形成衔接,过渡自然。
C.作者说师弟们拓展学术研究方向这件事,旨在衬托自己坚守唐宋诗歌领域的可贵精神。
D.作者善用典故,如文章结尾处钟会与嵇康交往的事例,很贴合作者出版文集时的心境。
8.文本画线句中“太丢人了”“临时翻看"根本不知道”“当场决定"等语句,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9.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卖瓜者言”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答案】6.D7.C
8.①自尊心强,怕在同学间丢脸。
②灵活变通,能适时调整策略。
③干脆果断,作者在不知情时,当机立断,决定报考文学专业。
9.①“卖瓜者"的身份体现作者的自我定位,凸显人文学科的特点,全文围绕作者“怎么成为瓜农”展开。
②围绕“卖瓜者"身份,作者按时间顺序“言说”其人生经历,言谈生动,活泼幽默。
③最后,以“钟会"自比,以“嵇康”指代与会专家,虚心接受大家批评,完成此次学术会议“发言"。
【解析】
【导语】本文以“卖瓜者言”为题,借由自嘲式的比喻和幽默的笔触,描绘了作者从“种粮"的理工科梦想到“种瓜”的人文学科之路的曲折经历。作者通过详细的个人回忆,展示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无奈与坚守。文章质朴真诚,夹叙夹议,既用自谦的口吻回顾自己的学术历程,又流露出对人文学科的热爱与执着,具有深刻的共鸣感与感染力。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D.“‘我’表现出的委屈引发公社干部的同情,促成了谎报英文专长报考大学的行为"错误,文中提到公社干部同情“我”,但并不是“我"的委屈直接促成了谎报英文专长报考大学的行为,而是大家一起帮“我”想办法,因为有人说“我"经常看英文书,所以才决定谎报英文专长报考大学。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旨在衬托自己坚守唐宋诗歌领域的可贵精神”错误,作者说师弟们拓展学术研究方向这件事,作者只是在陈述事实,并没有刻意去衬托自己。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能力。
①“太丢人了"这句话直接体现了作者自尊心很强,担心自己在同学面前失去面子。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大家都知道作者要考研,如果名都没报上,会让作者觉得很没面子,这反映出作者对自己的形象和声誉很在意。
②当作者发现自己无法报考原本计划的专业时,没有陷入困境,而是“临时翻看”南大的招生目录,寻找其他可能的报考方向。这种行为显示出作者在面对困难时能够灵活应对,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不固执己见,善于寻找新的机会。
③“根本不知道程千帆是什么人"当场决定就报这个专业了”,这些语句表现出作者在面对新的选择时,没有犹豫不决,而是果断地做出决定。这种干脆果断的性格特点在关键时刻帮助作者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也体现了作者敢于尝试和冒险的精神。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
①文章开头,作者将从事人文学科工作的人比作瓜农,自己也以瓜农自居。这个比喻贯穿全文,使读者对作者的身份和职业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通过“怎么成为瓜农"这个问题,引出了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学术历程,从最初想种粮(学工科)到阴差阳错成为文科老师,再到后来考研、读博,最终成为一名人文学者。整个文章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结构严谨,逻辑清晰。
②文章以时间为线索,从作者的高中时代填报高考志愿开始,依次讲述了他在农村当知青、恢复高考后报考大学、考研、读博以及在南大教书等人生阶段。在叙述过程中,作者运用了生动的语言和幽默的表达方式,如反用歇后语、引用典故等,使文章充满了趣味性和可读性。同时,作者以“卖瓜者”的身份自居,使文章的叙述更加亲切自然,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③文章结尾处,作者以钟会与嵇康交往的事例自比,表达了自己在出版文集时的忐忑不安的心情,同时也表现出作者虚心接受大家批评的态度。这个结尾既呼应了题目“卖瓜者言”,又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体现了作者对学术的敬畏和对批评的重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则什已者至。人趋已趋,则若已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必趋于燕矣。"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亡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材料二:
文学夫子曰:“昔成康之世,君之德与?臣之力也?”先生曰:“非有圣智之君,恶有甘棠之臣?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大厦之材,非一丘之木;太平之功,非一人之略也。魏文有段干、田、翟,秦人寝兵,折冲万里。燕昭有郭隗、乐毅,夷破强齐,困闵于莒。夫以诸侯之细,功名犹尚若此,而况帝王选于四海,羽翼百姓哉!"
(节选自《昭明文选·四子讲德论》)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得贤A士与B共国C以雪先D王之耻E孤之愿也F敢G问以国报H仇者奈何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和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通“凭”,靠着,与《赤壁赋》中的“浩浩乎如冯虚御风"的“冯”的意义相同。
B.且,尚且,与《愚公移山》中的“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的“且”字的意义不同。
C.市,买,与《木兰诗》中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中的“市”字的意义相同。
D.恶,哪里,与“好逸恶劳"惩恶扬善”“恶衣恶食"中的“恶”的读音与意义均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趁燕国内乱攻破了燕国,燕昭王即位后想要复仇雪耻,但燕国势单力薄,所以他降低身份招揽贤才,并积极求教。
B.郭隗先介绍了君主与贤人相处的四种模式,再从对待贤人的四种不同态度所能招纳的贤才类型启发燕昭王应善待贤人。
C.涓人以五百金买千里马之首做法让君主快速求得了千里马,郭隗提及此事是为了说服燕昭王礼遇自己,以吸引人才。
D.燕昭王筑宫礼遇郭隗的做法成功吸引了各国的人才,后燕昭王联合他国共同伐齐,并独自向北追击,最终报仇雪恨。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必趋于燕矣。
(2)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14.材料二中说“太平之功,非一人之略也”,请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概括燕昭王成功雪耻的多方面原因。
【答案】10.CEF
11.A12.D
13.(1)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拜访他的贤臣,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了。
(2)我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他们难道还会嫌千里的路程太遥远了吗?
14.①郭隗善于献策。
②燕昭王积极纳谏,礼待重用贤才。
③燕昭王爱护关心百姓使国家富强,士兵乐于效命。
【解析】
【导语】材料一主要讲述燕昭王为了复仇雪耻,在郭隗的建议下,礼遇贤士,先从郭隗开始,成功吸引了乐毅、邹衍等众多人才。经过多年的积累,燕国殷富,最终在乐毅的指挥下,攻破强大的齐国,报仇雪恨。材料二通过比较历史人物的才能和功绩,指出太平盛世是众多贤臣共同努力的结果,强调了君主德行和贤臣力量的重要性。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然而求得贤士和我共同治理国政,洗刷父王的耻辱,是我的心愿。我冒昧地问您要为国家报仇的话该怎么做呢
“然”表转折,置于句首,“得"作谓语,“贤士”既作“得"的宾语,又作“与共国”的主语,“与"后省略宾语“之”,“与(之)"作状语,修饰谓语动词“共国”,故“然得贤士与共国"独立成句,所以C处断开;
“以”是连词,表目的,“雪"作谓语,“先王之耻”作宾语,“以雪先王之耻"独立成句,所以E处断开;
“孤之愿也”中“也"表判断,这是一个判断句,“也”后应断开,所以F处断开。
故选CE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错误,不同。通“凭”,靠着;/通“凭”,乘。句意:如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
B.正确,不同。尚且;/将近。句意: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去买。/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九十岁了。
C.正确。句意:天下人一定都认为大王您真心买马。/(木兰)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此替父亲去出征。
D.正确,不同。哪里;/厌恶;/邪恶、凶恶、丑恶等;/粗劣。句意:哪里有施行德政臣子?/好逸恶劳:希望安逸,厌恶劳动。/惩恶扬善:惩罚恶势力,奖励、宣扬善良的意志。/恶衣恶食:粗劣的衣服和饮食,也形容生活清苦,也指生活俭朴。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向北追击"错,“燕兵独追北”中的“追北”,指的是追击败逃的军队,而不是向北追击。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朝”,拜访;“趋”,奔赴、赶赴;“于燕”,到燕国。
(2)“见”,被;“贤于隗”,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隗贤";“远”,意动用法,以……为远、嫌远。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根据“郭隗先生对曰……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必趋于燕矣。"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郭隗巧妙地向燕昭王提出良策,由此可概括:郭隗善于献策。
②根据“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可知燕昭王听取了郭隗的建议,展览天下贤才,由此可概括:燕昭王积极纳谏,礼待重用贤才。
③根据“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即燕昭王祭奠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燕昭王二十八年,燕国殷实富足,士兵们悠闲心情舒畅,愿意效命。由此可概括:燕昭王爱护关心百姓使国家富强,士兵乐于效命。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之后登上王位,他保持谦恭的态度,用丰厚的礼物来招揽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仇。他特地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乘我国内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不能够报仇。然而得到贤士与我共理国政,来洗雪先王的耻辱,这是我的愿望啊。请问先生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么办呢?"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把贤者当作老师对待,成就王业的国君将贤者当作朋友对待,成就霸业的国君把贤者当作普通臣下对待,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当作仆役对待。国君如果能够降低身份侍奉贤者,拜师接受教诲,那么才能超出自己百倍的人就会到来。做事抢先而休息在后,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如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斜眼看人指手画脚,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来到。这就是古往今来服侍有道德的人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果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拜访他的贤臣,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了。”昭王说:“我应当先拜访谁才好呢"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的国君,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的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他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买的是活马,怎么去买死马而且还白白花费了五百金’近侍回答说:‘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去买,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认为大王您真心买马,很快就会有人送千里马来了。’于是不到一年,送来的千里马就有三匹。如果大王真的想要罗致人才,就请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他们难道还会嫌千里的路程太遥远了吗”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从赵国前来,人才争先恐后集聚燕国。燕昭王祭奠死者慰问生者,和百姓同甘共苦。燕昭王二十八年,燕国殷实富足,士兵们悠闲心情舒畅,愿意效命。于是昭王任用乐毅为上将军,和秦、楚、三晋联合谋划攻打齐国。齐国大败,齐闵王逃到国外。燕军单独追击败逃的军队,一直打到齐都临淄,掠取了齐国的全部宝物,烧毁齐国宫殿和宗庙。
材料二:
文学夫子说:“过去成康治世的出现,靠的是君主的德行吗?还是臣子的功劳呢?"先生说:“没有圣明智慧的君主,哪里有施行德政的臣子?价值千金的皮衣,绝非一只狐狸的腋皮所能做成;建成大厦所需的木材,不能只靠一座山的树;天下太平的功绩,不是仅靠一个人的策略就能够实现。魏文侯有段干木、田子芳、翟璜,使秦王停止对魏国用兵,魏文侯制敌取胜于万里之外;燕昭王有郭隗、乐毅,攻破强大的齐国,在莒城围困齐闵王。力量弱小的诸侯,功名尚且能够像这样显著,更何况帝王能在四海之内选拔贤才,护佑百姓呢!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雨①
陈与义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注】本诗作于建炎四年(1130年)夏,这一年春天,金兵进逼长沙,守帅向子諲组织了有效的防御,形势略有好转;而作者从汴京陷落后,一路流离,此刻正在湖南邵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心境以及神态动作,隐含了时代的特点及诗人内心的沉重。
B.颔联描写出壮阔的景象,诗人借夏季风云翻涌、大雨滂沱暗喻整个国家的动荡危机。
C.尾联诗人化用杜甫诗句,意在表现自己虽生不逢时、处境艰难,但对人生满怀希望。
D.整首诗运用了拟人、双关等手法,不仅拓宽了诗歌的意境,而且深化了诗歌的内涵。
16.结合最后两联,分析诗人在“观雨”中寄寓了哪些情志。
【答案】15.C16.①颈联描写诗人看到的雨中之景,竹子在狂风暴雨中顽强地挺立,山角处露出了光明,说明雨中万物并没有完全屈服,表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关注,寄寓了不屈的情志;②尾联诗人不嫌雨大屋漏,希望龙送风雨,清洗兵甲,暗寓诗人对扭转时局、重振山河的渴望。
【解析】
【导语】陈与义的《观雨》通过描写观看雨景的经历,反映了内心的复杂情感。诗中不仅展现了壮丽风雨场景,还隐喻了国家动荡的局势。首联描绘了诗人在山中静坐观雨,一派闲适之态,实际上却隐含了内心的沉重与无奈。颔联和颈联以风雨景象的变化象征战乱中的不稳定局势。尾联借用杜甫诗句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希望,尽管境遇艰难,仍心存希望。整首诗意境宏伟,情感深沉。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意在表现自己虽生不逢时、处境艰难,但对人生满怀希望"错误。诗中通过“不嫌屋漏无干处”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居住环境的简陋并不在意,而“正要群龙洗甲兵"则展现了诗人对抗金胜利的渴望和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注。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颈联前句“海压竹枝低复举”描绘的是水域吹来的风,使得竹枝被压弯后又重新挺立,形象地表达了自然界中生命的坚韧与不屈;后句“风吹山角晦还明"则通过描写风吹动乌云,使得山脊在昏暗与明亮之间转换,寓意着黑暗之后的明亮,说明雨中万物并没有完全屈服,寄寓了作者对面对金朝入侵奋勇抵抗的不屈情志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关注。
尾联“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意为:我不嫌弃居所破败漏雨,正好借此风雨洗刷军队的兵甲刀枪。尾联用典,反用杜甫的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和“净洗甲兵长不用”,表明了诗人不嫌雨大屋漏,希望龙送风雨,清洗兵甲。从尾联可感受到诗人虽然身处困境,但依然心系国家安危,希望借助外部力量(群龙)来洗刷兵器,寓意着暗寓诗人对扭转时局、重振山河的渴望。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开篇,用通俗的比喻巧妙自然地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德义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性。
(2)贾谊《过秦论》中运用对比手法写陈涉的起义军所用的武器远不及九国的句子是“__,_”。
(3)《列子·皇帝》记述鸥鸟与人玩耍的情景,后人常用与鸥订盟表示归隐之志。于是“鸥"的意象便引入诗歌之中,如“__,_”。
【答案】①.思国之安者②.必积其德义③.锄櫌棘矜④.非铦于钩戟长铩也⑤.舍南舍北皆春水⑥.但见群鸥日日来(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本题易错字:锄、櫌、棘、矜、铦、戟、铩。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那该是一对母子吧?
一个胡子拉碴、衣衫不整的中年男人,扶着一个穿黑袍的老妪,从一辆破烂不堪的轿车上下来缓缓走向海滩。②中年男人弯着腰,耷拉着脑袋,步态疲沓;老妪则努力昂着头,将身体拔得直直的,缓缓而行,一副庄严的姿态。
③待他们走到近前,我才发现老妪原来是盲人!海上波涛翻卷,鸥鸟盘旋,老妪看不到这样的景象,可她伫立海边,与海水咫尺之遥,双手抱拳,像个虔诚的教徒,祈祷似的望着大海。扶着她的男人,不时在她耳边低语着什么,她也不时回应着什么。
从他们驾驶的汽车和衣着来看,他们是生活中穷苦的人。但大自然从来都不摈弃贫者,它会向所有爱它的人敞开怀抱。④在我眼里,一个人的身体里埋藏着好几盏灯,照亮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系。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手,都是看不见的灯。眼睛是视觉之灯,耳朵是听觉之灯,鼻子是嗅觉之灯,舌头是味觉之灯,而手是触觉之灯。当一盏灯熄灭的时候,另外的灯将会变得异常明亮!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处作者无疑而问,用问句主要是为了引起下文。
B.②处中年男人的形象和老妪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C.③处从标点符号的停顿作用看,句末的“!"可以改成“。”。
D.④处的“灯"表意含蓄,但形象生动,有耳目一新之感。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和前一句含义相近,但不能删除,请具体分析。
【答案】18.A19.①横线句补充了前一句的内容,具体阐释了身体里的“灯”分别指的是什么;
②横线句的内容具体而详细,与后文内容衔接紧密;
③采用整齐的句式让作者的感情得到了充分抒发,语段更加深情动人。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文段内容以及标点和修辞的能力。
A.“作者无疑而问"错误,作者其实也不确定两人的关系,所以并非无疑而问。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前一句表述较为抽象笼统。而画横线的部分则对前一句中的“好几盏灯”进行了具体明确的说明。通过列举身体的不同器官及其对应的功能,如眼睛对应视觉、耳朵对应听觉等,让读者更加清晰地理解了作者所说的“身体里的灯"究竟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贵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Office高级应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贵州财经职业学院《路基路面B》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照明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湖北建筑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附答案
- 2025广东省安全员知识题库及答案
- 贵阳康养职业大学《计量经济学基础与应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中医药大学《播音与主持基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江西省安全员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安徽省安全员-C证考试(专职安全员)题库附答案
- 广州医科大学《电影中的法律问题》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生物 含解析
- 《新媒体营销与策划》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数词、介词、形容词(副词)与语法填空(分层训练)(解析版)-【高频考点】2022年高考英语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浙江专用)
- 保险公司优秀员工个人先进事迹材料【九篇】
- 浙江宁波广播电视集团发射中心招考聘用笔试参考题库答案解析
- 急性心衰抢救流程
- 新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知识点总结
- 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2022年新教科版)
- 施工机械施工方案
- 哈尔滨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 加拿大——文化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