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中学校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1页
第一中学校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2页
第一中学校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3页
第一中学校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4页
第一中学校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中学校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四川省叙永县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1.(2024七上·叙永期末)下列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朗润(rùn)应和(yìng)着落(zháo)精神抖擞(su)

B.贮蓄(zhù)莅临(lì)粗犷(kung)咄咄逼人(duō)

C.侍弄(shì)分歧(qí)一霎(shà)煞有介事(shà)

D.敧斜(qī)啄食(zhú)难堪(kān)人声鼎沸(dng)

2.(2024七上·叙永期末)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毫无疑问,能否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基础。

B.由于青少年缺乏分辨力,容易被不良信息诱导,产生思想行为上的偏差。

C.中国国家馆以科技与艺术的巧妙结合,带给参观者新颖刺激的多维体验。

D.作为一项绿色、低碳的户外活动,坚持骑自行车强化了塑身效果是有效的。

3.(2024七上·叙永期末)下列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小心翼翼把鸡宝宝抱回了家,并好好照顾它。

B.他这种对问题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是成绩无法提高的主要原因。

C.我登上雄伟壮丽的长城,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D.这个地方真是热闹啊,车水马龙,人迹罕至。

4.(2024七上·叙永期末)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一部散文集,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富有生活情趣。

B.《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教导弟子思想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C.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现代作家,有“人民艺术家”的荣称,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最佳提名人选。

D.《皇帝的新装》的作者是丹麦的安徒生,他是19世纪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的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

5.(2024七上·叙永期末)下列语段横线处填写的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好诗如四季,岁岁不相同。在春日踏青,青芜如毯,____;夏日听雨,雨声淅沥,____;秋日看花,花叶相辉,____;冬日观雪,雪意阑珊,____。

①诗是千缕缤纷下那一丝虚幻的朦胧

②诗是玉田琼屋上那一份惊艳的洁白

③诗是绿荫遍野时那一抹久违的清新

④诗是红叶清风里那一派无尽的潇洒

A.③④②①B.④②③①C.④③①②D.③①④②

6.(2024七上·叙永期末)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非宁静无以致远。

(2),意与日去。

(3)对那些心浮气躁、铺张浪费的人,我们可以用诸葛亮《诫子书》中的“,"这两句来劝勉他们。

(4)《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

(5)《诫子书》中阐释放纵懈怠和轻薄浮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___,___。

(2024七上·叙永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7.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

8.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4七上·叙永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乙】既加冠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②,尝趋③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④。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⑤。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⑥,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⑦,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⑧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⑨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注释】①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成年。②游:交游。③趋:快步走。④执经叩问:携带经书去请教。⑤稍降辞色:把言辞和脸色略变得温和一些。⑥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⑦叱(chì)咄(duō):训斥,呵责。⑧俟(sì):等待。⑨卒:终于。

9.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有我师焉焉:于此,在其中

B.末尝稍降辞色辞色:言语和脸色

C.三十而立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D.援疑质理援:引、提出

10.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不善者而改之益慕圣贤之道

B.不逾矩老翁逾墙走

C.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卒获有所闻

D.可以为师矣俯身倾耳以请

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节选自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论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文中的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乙】文作者是明初文学家宋濂,他家贫嗜学,乐以忘忧。

B.【甲】文认为一个人应当立志勤奋学习,提出了“温故知新"的学习方式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乙】文表现了作者求学的坚定与诚恳,突出他求学的艰难。在求学意志和求学态度上,两文是相同的。

C.【甲】文采用语录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言简练,含义深远。【乙】文是作者写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循循善诱,体现了真挚诚恳的感情。

D.“天命"指上天的意旨。“耳顺”通常指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加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因此“加冠”表示年已二十。“生"是对晚辈读书人的称呼。

12.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②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024七上·叙永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老猫

季羡林

①十四年前,我养的第一只猫,就是这个虎子。刚到我家来的时候,比老鼠大不了多少。蜷曲在狭窄的室内窗台上,活动的空间好像富富有余。它并没有什么特点,仅只是一只最平常的狸猫,身上有虎皮斑纹,颜色不黑不黄,并不美观。但是异于常猫的地方也有,它有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两眼一睁,还真虎虎有虎气,因此起名叫虎子。

②它脾气也确实暴烈如虎。它从来不怕任何人。谁要想打它,不管是用鸡毛掸子,还是用竹竿,它从不回避,而是向前进攻,声色俱厉。有一次,一位朋友来看我,他显然是非常喜欢猫的。一见虎子,嘴里连声说着:“我身上有猫味,猫不会咬我的。”他伸手想去抚摸它,可万万没有想到,我们虎子不懂什么猫味,回头就是一口。这位朋友大惊失色。总之,到了后来,虎子无人不咬,只有我们家三个主人除外,它的“咬声"颇能耸人听闻了。

③但是,要说这就是虎子形象的全部,那也是不正确的。除了暴烈咬人以外,它还有另外一面,这就是温柔敦厚的一面。我举一个小例子。虎子来我们家以后的第三年,我又要了一只小猫。这是一只混种的波斯猫,浑身雪白,毛很长,但在额头上有一小片黑黄相间的花纹。我们家人管这只猫叫洋猫,起名咪咪,虎子则被尊为土猫。这只猫的脾气同虎子完全相反:胆小、怕人,从来没有咬过人。只有在外面跑的时候,才露出一点野性。

④咪咪只要有机会溜出大门,就像一溜烟似地立即窜入小山的树丛中,半天不回家。这两只猫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不知道是由于什么原因,一进门,虎子就把咪咪看作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它自己本来没有什么奶,却坚决要给咪咪喂奶,把咪咪搂在怀里,让它咂自己的干奶头。我在吃饭的时候,有时丢点鸡骨头、鱼刺,虎子却只蹲在旁边,瞅着咪咪吃,从来不同它争食。有时还“咪噢”上两声,好像是在说:“吃吧,孩子!安安静静地吃吧!"

⑤有一年,小咪咪生了两个小猫。大概是初做母亲,没有经验,咪咪丢下小猫不管,虎子却大忙特忙起来,觉不睡,饭不吃,日日夜夜把小猫搂在怀里。但小猫是要吃奶的,而奶正是虎子所缺的。于是虎子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叼起小猫,到处追着咪咪,要它给小猫喂奶。还真像一个姥姥样子,但是小咪咪并不领情,依旧不给小猫喂奶。有几天的时间,虎子不吃不喝,瞪着两只闪闪发光的眼睛,嘴里叼着小猫,从这屋赶到那屋,一转眼又赶了回来。小猫大概真是受不了啦,便辞别了这个世界。

⑥我看了这一出猫家庭里的悲剧又是喜剧,实在是爱莫能助,惋惜了很久。

(选文有删改)

13.在作者笔下,老猫虎子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14.文章结尾“我看了这一出猫家庭里的悲剧又是喜剧”,为什么“悲剧又是喜剧"呢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15.本学期我们还学过郑振铎的《猫》,请你简要比较一下,这两篇文章表达的情感有哪些不同。

(2024七上·叙永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妈妈的额头

①童年的印象里,母亲的额头是最亲切的。那时的我体质弱,常常生病发烧。每次见到我一脸绯红的样子,母亲就觉得不对劲,她的额头就会____在我的额头上,然后就能准确判断出我的健康状况。

②母亲的额头,很多时间都被汗水占据着,劳动着的母亲是美丽的。那时候,年轻的母亲以光洁而温馨的额头为纸,为这个家书写着人生的喜怒哀乐。跟我们在一起有说有笑的日子,母亲是开心的,幸福的,这些开心和幸福,在她的额头上表现得阳光灿烂。当我们遇到挫折和磨难,那额头上则会写满忧虑和郁闷。我一度怀疑,多年以后,母亲额头上那一条条清晰的纹路,该是多年担忧留下的记忆档案吧。

③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了无数次病痛,而她自己生病的时候,总是悄悄瞒着。好些回,我看见母亲浑身无力地躺在床上,父亲用湿毛巾捂着她的额头,才知道母亲已被病痛折腾多时。每一次母亲从疲惫中爬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揉拍前额,好让自己保持一份清醒,第一时间理清生活的繁琐,解开心头的愁结,为家的未来精打细算。韶华流转中,母亲老了,无论记忆力还是动作气力,已经大不如前,唯一不改的,依然是拍额头的习惯性动作,那手掌在额头上发出的声音,于我而言,更多成了一种带着淡淡咏叹的生活乐章。

④母亲是爱美的,也许从她懂事时起就用那些粉膏每天在额头上涂抹。然而岁月匆匆,雨霜重重,谁也无法挽留青春饱满的脚步。一道道皱纹,在一个个不经意的夜晚,悄悄爬上了母亲的额头。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额头上的纹路,就像一圈圈年轮,圈满了昨日的记忆。而我更感觉那纹路如林,是一种写在额头上的不变情怀,仿佛漫山遍野的秀木,永远葱绿绵长。

⑤母亲七十大寿那天,女儿忽然说头晕,母亲的额头又习惯性地跟她____在一起。那是怎样的两张额头啊,一张沧桑遍布,饱经风霜;一张青春饱满,一如母亲当年。母亲仔细端详着孙女,不由感慨万千:“奶奶老了,瞧这额头上的皱纹,多深!”我伸过手,轻抚母亲的额头:“妈,谁说您老呀。瞧您的额头,还是当年那样温暖。在我心里,您有一张永远年轻的脸。"

⑥是啊,母亲的额头是不老的,那里面,写满了永恒的母爱。

16.文中依次写了五个和“妈妈额头”有关的生活片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三个片段,将作者的写作思路补充完整。

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病痛;①____________;②___;③___;母亲用额头为孙女诊断病痛。

17.综观全文,请在第①段和第⑤段的横线上填写一个合适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她的额头就会在我的额头上,然后就能准确判断出我的健康状况。

母亲的额头又习惯性地跟她____________在一起。

18.第④段的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9.班级准备举行“最美亲情"读书交流会,你会怎样向同学们推荐本文?请从主题的角度谈一谈。(50字左右)

(2024七上·叙永期末)名著阅读

20.唐僧西天取经,历经十四个寒暑,横跨十万八千里之遥,途经不少奇异的国度,其中你印象深刻的两个国家是、。

2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却说那师父驾着白鼋,那消一日,行过了八百里通天河界,干手干脚的登岸。三藏上岸,合手称谢道:“老鼋累你,无物可赠,待我取经回谢你罢。”老鼋道:“不劳师父赐谢。我闻得西天佛祖无灭无生,能知过去未来之事。我在此间,修行了一千三百余年;虽然延寿身轻,会说人话,只是难脱本壳。万望老师父到西天与我问佛祖一声,看我几时得脱本壳,可得一个人身"三藏响允道:“我问,我问。”那老鼋才淬入水中去了。

上文描写的是唐僧前往西天路上的一段经历。后来,取经归途中他们重逢,老鼋驮着唐僧快到通天河东岸时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请你简要概述。

22.(2024七上·叙永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欢喜无处不在。田野里,一家人散步的幸福,是欢喜;悬崖边,迈出一小步的成状况8,是欢喜;百草园中,翻断砖寻蜈蚣的雀跃,是欢喜。欢喜是回答问题时老师一个点赞的拇指,是读书时的一次心领神会……上了初中,你一定也有很多欢喜。

请以“欢喜"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套写;②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

A.有误,“着落”的“着"应读“zhuó”;

B.有误,“粗犷"的“犷”应读“guǎng";

C.正确;

D.有误,“啄食”的“啄"读作“zhu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读音的掌握。做好本题,就要认真阅读选项中每一个加点字的读音,注意多音字在这个词语中的读音,还要注意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

2.【答案】C

【知识点】成分残缺;句式杂糅;前后不一致

【解析】【分析】A.两面对一面,去掉“能否"。

B.主语缺失,“青少年”调换到“由于"前面。

D.句式杂糅,可以把“是有效的”删去,或者删去“强化了"。

C项正确,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答题时应注意,辨析病句就是对病句的辨别和认识,要想快速而准确的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名著,增强语感外,掌握一定的方法也是很有必要的。

3.【答案】D

【知识点】造句

【解析】【分析】A:小心翼翼:谨慎小心,一点也不敢疏忽,使用正确;

B:不求甚解:原义是读书只求理解精,不着眼于一字一句的解释,不含贬义;后多指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也指了解情况不深入,含贬义,使用正确;

C:油然而生:自然地、发自内心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使用正确;

D: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这里前后矛盾,故使用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的辨析理解。成语的运用要明白成语的意思,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不要前后矛盾,注意成语(词语)的搭配对象、使用范围等方面的特点,同时要把握语境的表达意思,准确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及用法,从而做出准确的选择。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不要错用,复习时要引起重视。

4.【答案】B

【知识点】先秦诸子百家;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表述正确;

B:《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不是记录孔子教导弟子思想言行的一部书,故表述有误;

C:表述正确;

D: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积累。所学课文重要的作家作品一般课文下面的注释都比较详细(少部分除外,平时学习时需要补充笔记),特别是文言诗文,记住作家、作品、朝代、作家身份、重要(主要)贡献、代表作品、与人物相关的成语、格言、俗语、标题含义要记牢,历史知识、地理知识、文学素养、科学原理、数学能力、政治与公民意识、艺术欣赏、外语学习、信息技术等多个方面,平时要多阅读进行有意识的积累。

5.【答案】D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这四个句子的填写应关注前面季节的句子的描写,第1空,前面描写的是春天的青芜如毯,那么,诗歌就是第3句:绿荫遍野时的那一抹久违的清新;第2处,夏日听雨,雨的外形似千丝万缕,故应是第1句;第3处,秋天有红叶,故是第4句;第4处,冬日观雪,雪是洁白的故接第2句。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排序。排序实际上是考查语言的连贯。语言要连贯,一段话前后要统一,要注意有合理的顺序,要恰当使用关联词、提示语或过渡句,使衔接过渡自然,要注意表述角度一致。排序题的答题思路是:通读——排序——试读——微调,要确保话题的一致,注意句子的合理顺序,抓关键句、起始句、结尾句、总结句,注意关联词语,注意前后照应。

6.【答案】(1)非淡泊无以明志

(2)年与时驰

(3)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4)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5)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填上句,“淡泊”不要写成“淡薄";“明志”不要写成“明治";

(2)填上句,“驰”不要写成“弛";

(3)理解性默写。提示语:劝勉那些心浮气躁、铺张浪费的人,“修身”不要写成“休身";“养德”不要写成“养得";

(4)理解性默写,提示语:“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无以"不要写成“无疑”;

(5)理解性默写,提示语:阐释放纵懈怠和轻薄浮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淫慢"不要写成“淫漫”;“励精"不要写成“厉精”;“险躁"不能写成“险燥”;“治性"不要写成“知性”。

故答案为:非淡泊无以明志;年与时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无论是一般性默写还是理解性默写,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理解性默写要注意抓住关键的提示语,从提示语入手写出对应的诗句;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答案】7.诗歌的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艺术技巧:①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②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袭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

8.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感情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芦管"声的横空而出,引发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描绘画面和对艺术技巧的分析理解。描绘画面,首先要反复朗读有关内容,结合作者的情感理解画面内容,体会作者所描绘画面的意境;其次,根据有关内容在大脑里构建画面,使画面生动、鲜活;第三,描述画面,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准确、形象地把画面内容描述下来。需要注意的是:描述画面不等于把有关的句子翻译出来,要抓住句中的主要景物及其修饰语,运用联想和想象将这些连缀成画面。艺术特色可以从遣词造句、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描写角度等方面去分析。

(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分析理解。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以结合背景:这里的背景,一指诗歌反映的广阔社会现实,二指作者的人生经历;分析诗(词)眼,透视诗歌的情感:诗眼是解读诗歌主旨的一把钥匙。阅读诗歌,如果能抓住诗(词)眼,就容易体会作者的情感;解读意象,挖掘诗歌的情感。诗人总是把自已的思想感情寄托在自然山川、风花雪月等意象中。因此体会诗歌的意境、意象也能把握诗歌的情感;还可以借助典故,探寻诗歌的主旨、情感。用典就是运用古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句子来以古比今,借古抒怀等。

7.第1问: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第2问: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是用的比喻的修辞,同时,这两句也是对偶句,前句俯视,后句仰视,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袭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故答案为:诗歌的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艺术技巧:①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②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袭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

8.前两句描绘月夜边塞的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表现边地的寥廓和苦寒,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在这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所以,后两句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感情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芦管"声的横空而出,引发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答案】9.C

10.B

11.A

12.①广泛地学习,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

②(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作家作品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有多种:可以用迁移法类推,可以查字典词典,可以联系语境,可以由成语进行推断,不管是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

(2)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有的词语有多种意义,我们要根据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即上下文来推断看哪个意义最适合,放在这里最通顺,平时学习要对常见的一词多义进行归类整理。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概括时可以摘录文中的总起句或过渡句、重点句等,也可要素归纳,关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还可段意合并或自行概括。如果是选择题,要将每一项选项都仔细与文本内容核对,找出正确的选项。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求是“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当然也须关注古今异义,翻译句子时一定要用古义而不是今义。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9.A:意思: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焉:兼词。于此,解释正确;

B:意思: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辞色:言语和脸色;解释正确;

C:意思:三十岁就应该有所成就,能够自立;立:自立于社会,有所成就,故解释不正确;

D:意思: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解释正确。

故答案为:C

10.A:前句意思:他的缺点就改正。之:代词;后句意思: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之:的,故不相同;

B:前句意思:不越出规矩,逾:越出;后句意思:老头越过墙逃跑,逾:越出,相同;

C:前句意思: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有同“又”,连接整数和零数;后句意思:最终获得学识,有:得到;故不相同;

D:前句意思:可以凭借这个当老师了,以:凭借;后句意思: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以:来,故不相同。

故答案为:B

11.A:《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不是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学记》才是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故理解分析不正确;

B:甲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表明要立志勤学;温故而知新是学习方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学习态度;乙文无老师就到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表现求学的艰难和态度的诚恳,分析理解正确;

C:甲文是语录体,乙文是赠言,分析理解正确;

D:解释正确。

故答案为:A

12.第1句,博学:广泛学习;而:并且;笃志:坚定志向;切问:恳切地发问;近思:多思考当前的事情

第2句,尝:曾经;趋:小步跑;从:向;之:的;先达:前辈;执经:拿着经书;叩问:请教

故答案为:①广泛地学习,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②(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答案】13.①平常的狸猫,并不美观:它身上有虎皮斑纹,颜色不黑不黄②脾气暴烈如虎:它不惧怕任何人,除主人外,无人不咬。③温柔敦厚:细心照顾咪咪和咪咪的孩子。

14.①悲剧是指咪咪生的小猫最后死了。②喜剧是指虎子细心照顾咪咪和它的孩子,虽然它们并没有血缘关系。

15.季羡林通过老猫虎子的描写,表达了对老猫的喜爱之情。郑振铎的《猫》,表达了对三只猫死去的伤心遗憾和错怪第三只猫的愧疚自责之情。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概括时可以摘录文中的总起句或过渡句、重点句等,也可要素归纳,关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还可段意合并或自行概括。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概括时可以摘录文中的总起句或过渡句、重点句等,也可要素归纳,关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还可段意合并或自行概括。如果是选择题,要将每一项选项都仔细与文本内容核对,找出正确的选项。

(3)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分析理解。要想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旨,要在理解文本的内容的基础上联系社会现实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注意一定不能停留在表面,就事论事。

13.第1段句子:最平常的狸猫,身上有虎皮斑纹,颜色不黑不黄,并不美观,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两眼一睁,还真虎虎有虎气,——外形特征;第2段句子:它脾气也确实暴烈如虎,它从来不怕任何人到了后来,虎子无人不咬;第3段句子:温柔敦厚,第4段句子:把咪咪看作是自己的亲生女儿;第5段句子:日日夜夜把小猫搂在怀里

故答案为:①平常的狸猫,并不美观:它身上有虎皮斑纹,颜色不黑不黄②脾气暴烈如虎:它不惧怕任何人,除主人外,无人不咬。③温柔敦厚:细心照顾咪咪和咪咪的孩子。

14.悲剧是指咪咪生的小猫死了,喜剧是指虎子跟咪咪以及咪咪生的小猫并没有血缘关系,可胡子照顾咪咪以及咪咪生的小猫。

故答案为:①悲剧是指咪咪生的小猫最后死了。②喜剧是指虎子细心照顾咪咪和它的孩子,虽然它们并没有血缘关系。

15.本篇写猫猫虎子,字里行间透出作者对猫猫的喜爱;郑振铎的《猫》,通过自家养三只猫的经历,特别是对第三只猫死去时的伤心和遗憾自责愧疚之情,表达做事不要主观武断的感慨。

故答案为:季羡林通过老猫虎子的描写,表达了对老猫的喜爱之情。郑振铎的《猫》,表达了对三只猫死去的伤心遗憾和错怪第三只猫的愧疚自责之情。

【答案】16.母亲的额头布满汗水、喜悦、忧虑;;母亲习惯揉拍前额;;母亲额头爬满皱纹。

17.贴;;“贴"是母亲用额头感知子女体温的方式,通过这个动词表现母亲对儿女的无微不至的关爱。

18.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母亲比作树,把妈妈额头上的皱纹比作年轮,比作树林,生动形象地写出妈妈的额头记录下了她对子女的疼爱,为家庭生活辛劳的付出,以及“我”对妈妈的爱(或感恩之情)。

19.从主题角度看,文章表现了母亲对儿孙们无微不至的关爱,体现了浓浓的亲情以及作者对母亲的爱和感恩。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概括。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此题考查对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把握能力。具体解答时,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意;然后细读该词所在段落的段意;最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品味具体含义。

(3)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从修辞角度,首先要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学会辨析,然后采用“修辞作用+具体语境内容"的格式来分析,答题格式是:运用的手法+写出什么内容+表达什么含义或情感哲理。

(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分析理解。要想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旨,要在理解文本的内容的基础上联系社会现实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注意一定不能停留在表面,就事论事。

16.第1段,妈妈用额头给我判断健康状况;第2段,写母亲的额头很多时间被汗水占据,书写人生的喜怒哀乐;第3段,母亲揉拍前额,好让自己保持一份清醒;第4段,母亲的额头悄悄爬满皱纹;第5段,母亲用额头跟孙女诊病,据此概括。

答案为:母亲的额头布满汗水、喜悦、忧虑;母亲习惯揉拍前额;母亲额头爬满皱纹。

17.第1空,这里是说母亲将她的额头挨近我的额头和孙女的额头,所以,这里用“贴”,这是母亲用额头感知女儿或孙女体温的一种方式,表达母亲对孩子的关爱。

故答案为:贴;“贴"是母亲用额头感知子女体温的方式,通过这个动词表现母亲对儿女的无微不至的关爱。

18.划线句子时比喻的修辞,将母亲比成树。将母亲额上的皱纹比作年轮,比作树林,生动形象地写出母亲对孩子的关爱,更有我对母亲的感恩。

故答案为: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母亲比作树,把妈妈额头上的皱纹比作年轮,比作树林,生动形象地写出妈妈的额头记录下了她对子女的疼爱,为家庭生活辛劳的付出,以及“我”对妈妈的爱(或感恩之情)。

19.从主题看,本文以母亲的额头为线索,通过五个细节来表现母亲对孩子和对家庭的关爱,体现对母亲的爱和感恩,还有亲人之间浓浓的亲情。

故答案为:从主题角度看,文章表现了母亲对儿孙们无微不至的关爱,体现了浓浓的亲情以及作者对母亲的爱和感恩。

【答案】20.女儿国;天竺

21.老鼋把师徒四人以及宝马经书一同沉入河中。因为唐僧忘记了曾经对老鼋的承诺,没有替它问佛祖,于是老鼋生气报复。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经典情节;《西游记》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对名著作家作品、情节和人物的识记。阅读名著时,不能只孤立地阅读某一个故事或情节人物,要将名著中的人物纵向、横向比较,要“瞻前顾后”,全面深入理解。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20.唐僧西天取经历经十四个寒暑,横跨十万八千里之遥,途经了多个奇异的国度,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风俗和文化背景:西梁女(儿)国、宝象国、乌鸡国、车迟国、天竺国、朱紫国、比邱国、祭赛国、灭法国,任写两个即可,注意不写错别字。

故答案为:女儿国;天竺

21.文段是唐僧前往西天路上的一段经历.灵感大王来到通天河与老鼋争斗。老鼋被灵感大王伤了许多儿女,夺了老鼋许多眷族。老鼋斗他不过,将巢穴白白的被他占了。孙悟空去南海请观音菩萨,用鱼篮收走了灵感大王。老鼋为了报答孙悟空,驮着唐僧师徒渡过了通天河并请求唐僧帮忙代问佛祖自己几时能脱本壳,修成人身。唐僧师徒到了灵山却忘记了这件事情,后因唐僧师徒取经只经历了八十难,后又加入通天河落水这一难,此难便是老鼋所为。

故答案为:老鼋把师徒四人以及宝马经书一同沉入河中。因为唐僧忘记了曾经对老鼋的承诺,没有替它问佛祖,于是老鼋生气报复。

22.【答案】范文:

欢喜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或许,大多数人都赞同这句话,却很少有耐心去体验这身边的美好,尤其是那不起眼的人、事、景、物。

屋外,寒风凛冽,一切都好像冻住了似的,毫无生机。我坐在温暖的书房里,懒洋洋地看着书。

偶然一抬头,窗外一枝梅花映入我的眼帘。我十分惊喜,打开窗户寻找这花的来处。北风吹得我瑟瑟发抖,我打着寒颤左顾右盼,终于找到了这花的“源头"——正是我家楼下那株不显眼的梅树。

平日里每天都能和她擦身而过,早已司空见惯的梅树,在这严寒的日子里,却显示出她独特的魅力。在这万籁俱寂,没有一丝生机的冬日,她却显得愈发美丽鲜艳。

反正在家也闷得慌,不如附庸风雅一次,去寻找点欢喜吧!我想着,忙换上了御寒衣服,下楼去赏梅花了。到了楼下,我才发现,不仅是我家楼下有,小区里好几幢楼旁都有一两株这样的梅树,只是平时她们都没引起我的注意罢了,真是熟悉的地方无风景,我为这么久没发现身边的小小美景惋惜不已。

梅树并不高大,枝干也不粗且弯曲着,可给人的感觉十分坚实有力。她的枝条十分舒展,好像随时都在向你打招呼似的!走在这寒冬的路上,即使没有他人的陪伴,但能感觉到梅树在向你问好是多么的温馨和惬意,心中自然一阵欢喜,忘记了学习和生活中的烦恼。

梅花娇小玲珑,白里透着一丝淡淡的粉色,好像一个个漂亮的小姑娘,满心欢喜地为枯燥无味的冬天点缀色彩。你靠近她就能嗅到一股淡淡的清香,越近越浓郁。王安石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正应了这样的美景。

一阵大风吹来,我瑟瑟发抖,急忙赶回家去。而这梅树在寒风中依然傲然屹立,静静地绽放,成为我心中一道最靓丽的风景。

从那时起,每到寒冬,我都会到楼下看看这梅树,期待着梅花的开放,这小小的美好,带给我一次次欢喜,给了我冬日里无法计量的温暖和力量,给了我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知识点】记叙文;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

审题立意:

“欢喜”,指欢乐心喜,高兴。引言中提到的欢喜也许是我们生活中容易忽略的欢喜,比如一家人散步,勇于挑战,迈出一小步…….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幸福之事,发现生活和学习中的“小欢喜”,要学会珍惜这些欢喜,珍惜这些看似寻常的幸福。题干已经明确要我们写成记叙文,要写你与他(她)发生的感人故事,展现他(她)给你的帮助和温暖,感情要是“欢喜"的,这件事对你的成长有帮助,你有所感悟,要尽量写出这份感动,努力以真情动人。

选材构思:

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如散步、吃晚餐等,来展现主人公内心的欢喜情绪。这种欢喜不仅仅是外在的快乐,更是内心的一种满足和愉悦,可以运用了放大细节法和时间顺序串联的技巧。通过放大细节,如描写写毛笔字的场景,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同时,通过时间顺序串联不同的事件,使文章结构清晰,逻辑连贯;要注重描写环境的细节和人物的心理变化。通过细腻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主人公的欢喜情绪。例如,描写春天的美景和春雨的柔和,以及主人公在雨中行走的感受,营造出一种愉悦的氛围。要注意开头和结尾的呼应和整篇文章的条理。

比如:第一段:引入,我有我的欢喜

第二段:我练书法时的欢喜(详写)

第三段:和家人散步时的欢喜(略写)

第四段:吃晚餐时的欢喜(略写)

第五段:人生处处有欢喜,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欢喜。

【范文示例】

欢喜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或许,大多数人都赞同这句话,却很少有耐心去体验这身边的美好,尤其是那不起眼的人、事、景、物。

屋外,寒风凛冽,一切都好像冻住了似的,毫无生机。我坐在温暖的书房里,懒洋洋地看着书。

偶然一抬头,窗外一枝梅花映入我的眼帘。我十分惊喜,打开窗户寻找这花的来处。北风吹得我瑟瑟发抖,我打着寒颤左顾右盼,终于找到了这花的“源头"——正是我家楼下那株不显眼的梅树。

平日里每天都能和她擦身而过,早已司空见惯的梅树,在这严寒的日子里,却显示出她独特的魅力。在这万籁俱寂,没有一丝生机的冬日,她却显得愈发美丽鲜艳。

反正在家也闷得慌,不如附庸风雅一次,去寻找点欢喜吧!我想着,忙换上了御寒衣服,下楼去赏梅花了。到了楼下,我才发现,不仅是我家楼下有,小区里好几幢楼旁都有一两株这样的梅树,只是平时她们都没引起我的注意罢了,真是熟悉的地方无风景,我为这么久没发现身边的小小美景惋惜不已。

梅树并不高大,枝干也不粗且弯曲着,可给人的感觉十分坚实有力。她的枝条十分舒展,好像随时都在向你打招呼似的!走在这寒冬的路上,即使没有他人的陪伴,但能感觉到梅树在向你问好是多么的温馨和惬意,心中自然一阵欢喜,忘记了学习和生活中的烦恼。

梅花娇小玲珑,白里透着一丝淡淡的粉色,好像一个个漂亮的小姑娘,满心欢喜地为枯燥无味的冬天点缀色彩。你靠近她就能嗅到一股淡淡的清香,越近越浓郁。王安石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正应了这样的美景。

一阵大风吹来,我瑟瑟发抖,急忙赶回家去。而这梅树在寒风中依然傲然屹立,静静地绽放,成为我心中一道最靓丽的风景。

从那时起,每到寒冬,我都会到楼下看看这梅树,期待着梅花的开放,这小小的美好,带给我一次次欢喜,给了我冬日里无法计量的温暖和力量,给了我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点评】文章开头用罗丹的名言引入,后面详细叙述发现“凌寒独自开"的梅树带给自己的欢喜,结尾升华主题:小小的美好,一次次给我欢喜,给我温暖力量,给我勇气和决心。

1/1四川省叙永县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1.(2024七上·叙永期末)下列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朗润(rùn)应和(yìng)着落(zháo)精神抖擞(su)

B.贮蓄(zhù)莅临(lì)粗犷(kung)咄咄逼人(duō)

C.侍弄(shì)分歧(qí)一霎(shà)煞有介事(shà)

D.敧斜(qī)啄食(zhú)难堪(kān)人声鼎沸(dng)

【答案】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

A.有误,“着落”的“着"应读“zhuó”;

B.有误,“粗犷"的“犷”应读“guǎng";

C.正确;

D.有误,“啄食”的“啄"读作“zhu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读音的掌握。做好本题,就要认真阅读选项中每一个加点字的读音,注意多音字在这个词语中的读音,还要注意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

2.(2024七上·叙永期末)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毫无疑问,能否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基础。

B.由于青少年缺乏分辨力,容易被不良信息诱导,产生思想行为上的偏差。

C.中国国家馆以科技与艺术的巧妙结合,带给参观者新颖刺激的多维体验。

D.作为一项绿色、低碳的户外活动,坚持骑自行车强化了塑身效果是有效的。

【答案】C

【知识点】成分残缺;句式杂糅;前后不一致

【解析】【分析】A.两面对一面,去掉“能否"。

B.主语缺失,“青少年”调换到“由于"前面。

D.句式杂糅,可以把“是有效的”删去,或者删去“强化了"。

C项正确,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答题时应注意,辨析病句就是对病句的辨别和认识,要想快速而准确的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名著,增强语感外,掌握一定的方法也是很有必要的。

3.(2024七上·叙永期末)下列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小心翼翼把鸡宝宝抱回了家,并好好照顾它。

B.他这种对问题不求甚解的学习方法,是成绩无法提高的主要原因。

C.我登上雄伟壮丽的长城,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D.这个地方真是热闹啊,车水马龙,人迹罕至。

【答案】D

【知识点】造句

【解析】【分析】A:小心翼翼:谨慎小心,一点也不敢疏忽,使用正确;

B:不求甚解:原义是读书只求理解精,不着眼于一字一句的解释,不含贬义;后多指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也指了解情况不深入,含贬义,使用正确;

C:油然而生:自然地、发自内心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使用正确;

D: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这里前后矛盾,故使用不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的辨析理解。成语的运用要明白成语的意思,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不要前后矛盾,注意成语(词语)的搭配对象、使用范围等方面的特点,同时要把握语境的表达意思,准确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及用法,从而做出准确的选择。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不要错用,复习时要引起重视。

4.(2024七上·叙永期末)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一部散文集,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富有生活情趣。

B.《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教导弟子思想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C.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现代作家,有“人民艺术家"的荣称,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最佳提名人选。

D.《皇帝的新装》的作者是丹麦的安徒生,他是19世纪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的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

【答案】B

【知识点】先秦诸子百家;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表述正确;

B:《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不是记录孔子教导弟子思想言行的一部书,故表述有误;

C:表述正确;

D: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积累。所学课文重要的作家作品一般课文下面的注释都比较详细(少部分除外,平时学习时需要补充笔记),特别是文言诗文,记住作家、作品、朝代、作家身份、重要(主要)贡献、代表作品、与人物相关的成语、格言、俗语、标题含义要记牢,历史知识、地理知识、文学素养、科学原理、数学能力、政治与公民意识、艺术欣赏、外语学习、信息技术等多个方面,平时要多阅读进行有意识的积累。

5.(2024七上·叙永期末)下列语段横线处填写的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好诗如四季,岁岁不相同。在春日踏青,青芜如毯,____;夏日听雨,雨声淅沥,____;秋日看花,花叶相辉,____;冬日观雪,雪意阑珊,____。

①诗是千缕缤纷下那一丝虚幻的朦胧

②诗是玉田琼屋上那一份惊艳的洁白

③诗是绿荫遍野时那一抹久违的清新

④诗是红叶清风里那一派无尽的潇洒

A.③④②①B.④②③①C.④③①②D.③①④②

【答案】D

【知识点】句子排序

【解析】【分析】这四个句子的填写应关注前面季节的句子的描写,第1空,前面描写的是春天的青芜如毯,那么,诗歌就是第3句:绿荫遍野时的那一抹久违的清新;第2处,夏日听雨,雨的外形似千丝万缕,故应是第1句;第3处,秋天有红叶,故是第4句;第4处,冬日观雪,雪是洁白的故接第2句。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排序。排序实际上是考查语言的连贯。语言要连贯,一段话前后要统一,要注意有合理的顺序,要恰当使用关联词、提示语或过渡句,使衔接过渡自然,要注意表述角度一致。排序题的答题思路是:通读——排序——试读——微调,要确保话题的一致,注意句子的合理顺序,抓关键句、起始句、结尾句、总结句,注意关联词语,注意前后照应。

6.(2024七上·叙永期末)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非宁静无以致远。

(2),意与日去。

(3)对那些心浮气躁、铺张浪费的人,我们可以用诸葛亮《诫子书》中的“,_____________”这两句来劝勉他们。

(4)《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

(5)《诫子书》中阐释放纵懈怠和轻薄浮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是:___,___。

【答案】(1)非淡泊无以明志

(2)年与时驰

(3)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4)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5)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1)填上句,“淡泊”不要写成“淡薄";“明志”不要写成“明治";

(2)填上句,“驰”不要写成“弛";

(3)理解性默写。提示语:劝勉那些心浮气躁、铺张浪费的人,“修身”不要写成“休身";“养德”不要写成“养得";

(4)理解性默写,提示语:“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无以"不要写成“无疑”;

(5)理解性默写,提示语:阐释放纵懈怠和轻薄浮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淫慢"不要写成“淫漫”;“励精"不要写成“厉精”;“险躁"不能写成“险燥”;“治性"不要写成“知性”。

故答案为:非淡泊无以明志;年与时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无论是一般性默写还是理解性默写,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理解性默写要注意抓住关键的提示语,从提示语入手写出对应的诗句;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

(2024七上·叙永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7.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

8.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7.诗歌的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艺术技巧:①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②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袭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

8.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感情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芦管"声的横空而出,引发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描绘画面和对艺术技巧的分析理解。描绘画面,首先要反复朗读有关内容,结合作者的情感理解画面内容,体会作者所描绘画面的意境;其次,根据有关内容在大脑里构建画面,使画面生动、鲜活;第三,描述画面,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准确、形象地把画面内容描述下来。需要注意的是:描述画面不等于把有关的句子翻译出来,要抓住句中的主要景物及其修饰语,运用联想和想象将这些连缀成画面。艺术特色可以从遣词造句、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描写角度等方面去分析。

(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分析理解。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以结合背景:这里的背景,一指诗歌反映的广阔社会现实,二指作者的人生经历;分析诗(词)眼,透视诗歌的情感:诗眼是解读诗歌主旨的一把钥匙。阅读诗歌,如果能抓住诗(词)眼,就容易体会作者的情感;解读意象,挖掘诗歌的情感。诗人总是把自已的思想感情寄托在自然山川、风花雪月等意象中。因此体会诗歌的意境、意象也能把握诗歌的情感;还可以借助典故,探寻诗歌的主旨、情感。用典就是运用古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句子来以古比今,借古抒怀等。

7.第1问: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第2问: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是用的比喻的修辞,同时,这两句也是对偶句,前句俯视,后句仰视,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袭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故答案为:诗歌的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艺术技巧:①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②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袭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

8.前两句描绘月夜边塞的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表现边地的寥廓和苦寒,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在这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所以,后两句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感情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芦管"声的横空而出,引发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2024七上·叙永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乙】既加冠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②,尝趋③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④。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⑤。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⑥,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⑦,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⑧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⑨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注释】①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成年。②游:交游。③趋:快步走。④执经叩问:携带经书去请教。⑤稍降辞色:把言辞和脸色略变得温和一些。⑥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⑦叱(chì)咄(duō):训斥,呵责。⑧俟(sì):等待。⑨卒:终于。

9.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有我师焉焉:于此,在其中

B.末尝稍降辞色辞色:言语和脸色

C.三十而立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D.援疑质理援:引、提出

10.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不善者而改之益慕圣贤之道

B.不逾矩老翁逾墙走

C.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卒获有所闻

D.可以为师矣俯身倾耳以请

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节选自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论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文中的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乙】文作者是明初文学家宋濂,他家贫嗜学,乐以忘忧。

B.【甲】文认为一个人应当立志勤奋学习,提出了“温故知新”的学习方式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乙】文表现了作者求学的坚定与诚恳,突出他求学的艰难。在求学意志和求学态度上,两文是相同的。

C.【甲】文采用语录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言简练,含义深远。【乙】文是作者写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循循善诱,体现了真挚诚恳的感情。

D.“天命”指上天的意旨。“耳顺"通常指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加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因此“加冠"表示年已二十。“生”是对晚辈读书人的称呼。

12.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②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答案】9.C

10.B

11.A

12.①广泛地学习,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

②(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作家作品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有多种:可以用迁移法类推,可以查字典词典,可以联系语境,可以由成语进行推断,不管是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

(2)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有的词语有多种意义,我们要根据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即上下文来推断看哪个意义最适合,放在这里最通顺,平时学习要对常见的一词多义进行归类整理。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概括时可以摘录文中的总起句或过渡句、重点句等,也可要素归纳,关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还可段意合并或自行概括。如果是选择题,要将每一项选项都仔细与文本内容核对,找出正确的选项。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求是“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当然也须关注古今异义,翻译句子时一定要用古义而不是今义。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9.A:意思: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焉:兼词。于此,解释正确;

B:意思: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辞色:言语和脸色;解释正确;

C:意思:三十岁就应该有所成就,能够自立;立:自立于社会,有所成就,故解释不正确;

D:意思: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解释正确。

故答案为:C

10.A:前句意思:他的缺点就改正。之:代词;后句意思: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之:的,故不相同;

B:前句意思:不越出规矩,逾:越出;后句意思:老头越过墙逃跑,逾:越出,相同;

C:前句意思: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有同“又”,连接整数和零数;后句意思:最终获得学识,有:得到;故不相同;

D:前句意思:可以凭借这个当老师了,以:凭借;后句意思: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以:来,故不相同。

故答案为:B

11.A:《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不是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学记》才是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故理解分析不正确;

B:甲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表明要立志勤学;温故而知新是学习方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学习态度;乙文无老师就到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表现求学的艰难和态度的诚恳,分析理解正确;

C:甲文是语录体,乙文是赠言,分析理解正确;

D:解释正确。

故答案为:A

12.第1句,博学:广泛学习;而:并且;笃志:坚定志向;切问:恳切地发问;近思:多思考当前的事情

第2句,尝:曾经;趋:小步跑;从:向;之:的;先达:前辈;执经:拿着经书;叩问:请教

故答案为:①广泛地学习,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②(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2024七上·叙永期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老猫

季羡林

①十四年前,我养的第一只猫,就是这个虎子。刚到我家来的时候,比老鼠大不了多少。蜷曲在狭窄的室内窗台上,活动的空间好像富富有余。它并没有什么特点,仅只是一只最平常的狸猫,身上有虎皮斑纹,颜色不黑不黄,并不美观。但是异于常猫的地方也有,它有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两眼一睁,还真虎虎有虎气,因此起名叫虎子。

②它脾气也确实暴烈如虎。它从来不怕任何人。谁要想打它,不管是用鸡毛掸子,还是用竹竿,它从不回避,而是向前进攻,声色俱厉。有一次,一位朋友来看我,他显然是非常喜欢猫的。一见虎子,嘴里连声说着:“我身上有猫味,猫不会咬我的。”他伸手想去抚摸它,可万万没有想到,我们虎子不懂什么猫味,回头就是一口。这位朋友大惊失色。总之,到了后来,虎子无人不咬,只有我们家三个主人除外,它的“咬声"颇能耸人听闻了。

③但是,要说这就是虎子形象的全部,那也是不正确的。除了暴烈咬人以外,它还有另外一面,这就是温柔敦厚的一面。我举一个小例子。虎子来我们家以后的第三年,我又要了一只小猫。这是一只混种的波斯猫,浑身雪白,毛很长,但在额头上有一小片黑黄相间的花纹。我们家人管这只猫叫洋猫,起名咪咪,虎子则被尊为土猫。这只猫的脾气同虎子完全相反:胆小、怕人,从来没有咬过人。只有在外面跑的时候,才露出一点野性。

④咪咪只要有机会溜出大门,就像一溜烟似地立即窜入小山的树丛中,半天不回家。这两只猫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不知道是由于什么原因,一进门,虎子就把咪咪看作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它自己本来没有什么奶,却坚决要给咪咪喂奶,把咪咪搂在怀里,让它咂自己的干奶头。我在吃饭的时候,有时丢点鸡骨头、鱼刺,虎子却只蹲在旁边,瞅着咪咪吃,从来不同它争食。有时还“咪噢”上两声,好像是在说:“吃吧,孩子!安安静静地吃吧!"

⑤有一年,小咪咪生了两个小猫。大概是初做母亲,没有经验,咪咪丢下小猫不管,虎子却大忙特忙起来,觉不睡,饭不吃,日日夜夜把小猫搂在怀里。但小猫是要吃奶的,而奶正是虎子所缺的。于是虎子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叼起小猫,到处追着咪咪,要它给小猫喂奶。还真像一个姥姥样子,但是小咪咪并不领情,依旧不给小猫喂奶。有几天的时间,虎子不吃不喝,瞪着两只闪闪发光的眼睛,嘴里叼着小猫,从这屋赶到那屋,一转眼又赶了回来。小猫大概真是受不了啦,便辞别了这个世界。

⑥我看了这一出猫家庭里的悲剧又是喜剧,实在是爱莫能助,惋惜了很久。

(选文有删改)

13.在作者笔下,老猫虎子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14.文章结尾“我看了这一出猫家庭里的悲剧又是喜剧”,为什么“悲剧又是喜剧"呢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15.本学期我们还学过郑振铎的《猫》,请你简要比较一下,这两篇文章表达的情感有哪些不同。

【答案】13.①平常的狸猫,并不美观:它身上有虎皮斑纹,颜色不黑不黄②脾气暴烈如虎:它不惧怕任何人,除主人外,无人不咬。③温柔敦厚:细心照顾咪咪和咪咪的孩子。

14.①悲剧是指咪咪生的小猫最后死了。②喜剧是指虎子细心照顾咪咪和它的孩子,虽然它们并没有血缘关系。

15.季羡林通过老猫虎子的描写,表达了对老猫的喜爱之情。郑振铎的《猫》,表达了对三只猫死去的伤心遗憾和错怪第三只猫的愧疚自责之情。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