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名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名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名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名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江西省赣州市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公共图书馆体系,既要遵循国际公认的基本规律,达到世界一流的共性指标,更要形成鲜明的中国特色,用富有中国特色的最佳实践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展现文化自信。

将公共图书馆事业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总体战略,成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个鲜明特色。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伟大实践,目的在于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利,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这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文化建设上的根本体现。

公共图书馆服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时期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理念与国际通行的现代图书馆服务理念一脉相承。强调公共图书馆在提升人民文化凝聚力、巩固人民共同思想基础、坚定文化自信上的独特作用和社会责任,强调公共图书馆服务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是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的重要内容。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各级政府的主导与保障责任,为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看到我国公共图书馆体系建设建立在明确的、强有力的政府主导基础上,有上下贯通、全面覆盖、执行有力的体制保障,这一制度优势和体制优势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公共图书馆体系谋定而动、慎始善终提供了坚强保证。

建设国际一流公共图书馆体系,不是个别图书馆或个别地区的一流,而是全国公共图书馆整体迈向世界先进水平。虽然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我国通过区域合作,对口帮扶、坚持全国一盘棋,促进了公共图书馆的均衡发展。这一优势,将成为我国公共图书馆体系整体迈向世界一流的重要动力。

(摘编自李国新《面向2035: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公共图书馆体系》)

材料二:中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传承悠久,藏书文化盛行,因此大批图书馆建筑流传下来,并成为一个旅游景区存在。宁波的天一阁藏书楼,就因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内涵被列入国家5A级景区。近年来随着国家倡导文化强国建设,大批的现代图书馆涌现,其中一些造型独特、内饰别具一格的图书馆也成了网红打卡圣地,网红图书馆应运而生,成为许多游客旅游必去景点。2017年对外开放的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被称为“中国最美图书馆”,每年不仅吸引了大量读者,还吸引了大批旅游爱好者。

图书馆除了直接作为旅游景点为游客提供文旅服务外,还可以嵌入旅游景区,作为旅游景区的一部分,增加了景区的文化内涵,提升了景区的文化品质。如福建省图书馆创新性地与福州植物园联袂打造“清新书苑”,让游客一边在自然山水间流连,一边欣赏来自千年前的诗篇。此外,还有公共图书馆通过与民宿结合增加了景区的经济附加值,如云和县图书馆在梯田景区的精品民宿设立图书馆,既激发了游客的阅读兴趣,又拓展了景区的业务范围。

研学游,顾名思义,是研究、学习和旅游的结合,即通过图书阅读、生活体验、观摩交流等方式,让研学游的参与者在生活、旅游、学习中提高自身知识。近年来随着国家打造文化强国的战略逐渐落地,全民创新学习手段越来越多元化,公共图书馆中掀起了研学游发展热潮,各地图书馆与中小学校、高校的合作不断加深,通过定期组织在校学生到图书馆学习成为一种常态。一些图书馆,如湖北省图书馆、济南市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开展了以户外拓展和绿色环保为主体的研学游活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中国越来越融入世界,中国的许多企业也与国际市场有了更多交集,中国公共图书馆开始融入世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进程中,首都图书馆、杭州图书馆、广州图书馆、深圳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都加强了国际合作,通过举办具有影响力的国际会议、学术论坛、文化会展等,有力推动了公共图书馆的对外交流。

在现代化图书馆建设过程中,渗入文旅融合的理念,能有效对我国的旅游文化事业进行明确的指导。换句话说运用“图书馆+”的形式,是图书馆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的重要趋势。因此,在现阶段文旅融合背景下,必须要对图书馆工作进行创新,做到文化和旅游的结合,使得各类文化和旅游项目得到全面的发展。

在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时代,如何转变传统图书馆活力不足的发展模式,必须考虑到图书馆的整体布局、未来规划等客观条件。另外,还需要从机构、制度、人员等多项内容进行保障,促进文旅深度融合。

公共图书馆是社会文化的重要传播者,其社会责任随着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增加而增大。公共图书馆的建筑、产品、经典馆藏、电子数据等资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特征。将公共图书馆的文化资源与旅游相融合,不但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播,还有利于公共图书馆发展。公共图书馆只有针对性地采取与自身情况相适应的文旅融合模式,才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所作为。

(摘编自《“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探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公共图书馆体系建设是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总体战略的一部分,我国在制度、体制方面的优势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的公共图书馆体系提供了坚强保证。

B.虽然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我国通过区域合作,对口帮扶等形式,坚持全国一盘棋,顺利解决了公共图书馆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C.在新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建设只要和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就能有所作为,并使各类文化和旅游项目得到全面的发展。

D.图书馆不但可以成为一个独立存在的旅游景区,而且可以嵌入所有旅游景区,增加景区文化内涵,提升景区文化品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开放的阅览室里,上下数层的座位上坐满了读书的人,其中不乏拾荒的读者,这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文化建设上的具体表现。

B.江阴市图书馆开创的“三味书咖"城市阅读联盟,根据咖啡馆的实际情况,提供数千册图书供市民和游客在店内免费阅读,这是文旅深度融合的一种表现。

C.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15个、文化馆3316个、乡镇(街道)文化站4.02万个、农家书屋59万家,这充分表明我们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较为均衡。

D.太原市图书馆的马克思书房独具特色的思政课几乎“场场爆满”,为市民群众提供了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这体现了公共图书馆在文化传播力方面的责任和担当。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围绕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公共图书馆体系话题,以并列结构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B.材料二先介绍了我国图书馆的多种创新形式,然后引出文旅深度融合的相关话题加以论证。

C.在论证方法上,材料一主要是道理论证,材料二主要是举例论证,在文章结构上,二者的形式不同。

D.关于公共图书馆建设,材料一在论证中强调中国特色,材料二强调与世界图书馆事业接轨。

4.结合材料一,简析学术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与概括性。

5.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的不同,并指出二者之间的逻辑联系。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奇死

莫言

成麻子带领鬼子兵轰炸完村里的草鞋窨子后,终于获得解放。他倚在一棵树上喘着气,听着从各家各户传来的鬼哭狼嚎声,腿自动地萎缩。他的背擦着柳树枯燥的皮,一滑到底。他忽然感觉到自己罪恶深重。村东头偏僻角落上那个数一数二的大窨子,每天夜里都聚着三十二十的男人,一边编草鞋,一边说笑。日本人往这个窨子里投进去四十多颗炸弹,爆炸过后,窨子就成了一个颓平的坟墓,只有一根支撑顶盖的柳木棍子从泥土中伸出来,像枪口一样指着红彤彤的天。

他挣扎着回到家里时,发现他漂亮的妻子和十三岁的女儿躺在院子里,肝肠涂了一地。他眼前乌黑,直挺挺地摔倒了。……他躺着,有时自觉死去了,有时又觉得还活着……他追赶着玫瑰色天空中漂游着的一大片圆圆的红云,妻子、女儿,村里许多熟悉的男女老幼,都站在上边。他在地上飞跑,仰着脸,追赶那片缓缓移动的云。云上的人都不理他,都对着他啐唾沫,连妻子女儿也对着他啐唾沫。他急急忙忙地辩解着,说自己给日本人带路是怎样万般无奈。可是那云里的唾沫更像雨点般落下。他眼见着云团越飞越高,终于变成一个血红的亮点……他醒过来后又开始寻找儿子,八岁的儿子头朝下脚朝上立在水瓮里,身体僵硬如一段棍棒。

成麻子把绳子拴在大门框上,挽出一个圆圆的圈套……一个小伙子高举一把腰刀,横着把绳子斩断。

一九四〇年早春,天气异常寒冷。这时,成麻子已是胶高大队里有名的虎胆英雄。他不愿用枪,只愿用手榴弹,每次战斗,他都冲到最前边,把一枚枚木柄手榴弹闭着眼乱扔。距离敌人七八米远,他也敢扔手榴弹,而且从不弯腰躲避,说也奇怪,那些弹片像飞蝗一样从他身边飞过,却从没碰伤过他的肉体。

这天,大队长江小脚召开干部会议。一个书生气十足的中队长站起来:“我们是共产党,饿死不低头,冻死不弯腰,谁要认贼作父,丧失气节,我就和他刀枪相见!"脸色枯黄的干部也毫不示弱,说;“共产党就是要把人饿死冻死吗?共产党是最聪明的人,应该机动灵活,投降伪团长,是假投降。小忍为大谋,只有保存革命力量,才能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成麻子说:“大队长,我有一条计可解决这问题。"

胶高大队采纳了成麻子的计策,趁着暗夜,偷走了我父亲和爷爷钉在村里断壁残墙上的一百多张狗皮,又盗走了爷爷藏在枯井里的几十支钢枪。他们四处打狗,补充了营养,恢复了体力,筹齐了避寒衣——每人一张狗皮。那年漫长寒冷的春天里,高密东北乡广阔的大地上,出现了一支身披狗皮的英雄部队,使鬼子,尤其是使伪团闻狗叫而丧胆。

第一场战斗发生在古历二月初二,传说中龙抬头的日子。日头将落时,胶高大队是日落时离的村,村里有人曾看见过当时情景:在血红的暮色里,二百多个土八路哈着腰出了村。他们每人披一张狗皮,狗毛朝外;狗尾巴拖在两腿间。成麻子披着一张黑狗皮,胸前挂一个布袋.布袋里装着二十八颗手榴弹。

他们潜入马店镇时,已是半夜,寒星满天,严霜遍地。为了行动方便,成麻子把挂在胸前的一袋手榴弹摘下来,摸出了一枚披在腰里。他把手榴弹袋子递给一个身材高大的队员,说:“我在门口得手后你快点送上来。”那队员点点头。

微弱的星光照耀着大地,日伪营房挂着十几盏马灯,院子里昏黄如傍晚。大门口游动着两个鬼魂般的伪军,影子长长地投在地上。从大门不远修建炮楼的砖石堆后边,跳出了一只黑色的老狗,他颠颠地跑着;紧跟在他身后,又追出了一条白狗,一条花狗。他们厮咬着,翻滚着,趋着暗影,靠近了大门。在离大门只有十几步的一堆木料暗影里,三条狗咬成一团。远远地看,像三条狗在争夺着什么美味佳肴。

大队长江小脚在砖石堆后,满意地听着看着成麻子他们的精彩表演,不由想起成麻子刚参军时那副木讷懦弱的样子,那时候他动辄流泪抹鼻涕,像个老娘们。

成麻子他们在木料堆的暗影里耐心地厮咬着。一个伪军弯腰寻到一块砖石,用力投过去,怒骂一声:“这群瘟狗!"

成麻子摹仿出狗被击中的嗷嗷叫声。确实是惟妙惟肖,江大队长憋不住想笑。

伪军耐不住了,端着上着刺刀的步枪,小心翼翼地往木料堆旁走。狗厮咬得更加欢快。伪军走到离木料堆三五步远时,成麻子他们从地上飞一样腾起,兵营里马灯射出的昏黄光线照耀着他们的皮毛,好像三道闪电飞向两个伪军。两个伪军都像装满沙土的布袋沉甸甸地倒了。

成麻子在大门口接住了他那一袋子手榴弹,发疯地往瓦房扑去。他对准一个窗口,接二连三地投进去二十颗手榴弹,屋子里的爆炸声和受伤鬼子的惨叫声使他想起几年前日本鬼子往草鞋窨子里扔炸弹的情景。这类似的情景并没有使他体会到报仇雪恨的快感,反而却有一线锐利的痛苦,像尖刀一样,在他心脏上划出一道深刻的裂痕。

这场战斗,是胶高大队组建以来最大的战斗、绝对辉煌的胜利。在这次战斗中立了大功的成麻子竟吊死在村头一棵柳树上。他穿着那张狗皮,从后边看,好像吊着一条狗;从前边看,吊着一个人。

(节选自《红高粱家族》,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麻子为了保命出卖乡亲,带鬼子兵轰炸了村里的草鞋窨子,让人觉得可恨;发现妻子和儿女被害死,他生无可恋,想要自杀,又让人心生怜悯。

B.成麻子刚参军时动辄流泪抹鼻涕,后来每次战斗都冲锋在前,扔手榴弹从不弯腰躲避,说明经过战火洗礼,他的思想发生蜕变,自觉为革命献身。

C.脸色枯黄的干部提出了假投降来解决队里的饥寒问题,说明他处事机动灵活;中队长认为这是认贼作父,坚决反对,表明他坚持原则、看重气节。

D.小说结尾成麻子在村头柳树上吊自杀,一前一后、亦人亦狗的视觉形象描写,既蕴含作者对历史人生的理性反思,也使读者反复咀嚼,回味深思。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村民在村东大窨子编草鞋、说笑的情景,加重了成麻子的罪恶感,为下文他作战勇猛、悍不畏死及最后自缢的情节做了铺垫。

B.小说写暮色、寒星、严霜的景象,为马店镇战斗渲染了清冷肃杀的气氛;星光微弱、马灯昏黄的交代,也使战士扮狗骗伪军的情节显得合理。

C.成麻子他们伪装成狗,厮咬、翻滚、嚎叫,引得伪军投石怒骂、大队长憋不住想笑,写出了战士们的表演以假乱真、惟妙惟肖。

D.作者善于运用色彩词汇,特别是红色系词汇,如一、二段中“红彤彤的天”“玫瑰色天空"红云""血红的亮点”等,给残酷的战争带来温暖的底色。

8.小说第一、二段是如何表现成麻子痛苦挣扎的心理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本文题目最初叫“狗皮”,后来改为“奇死”。对于这两个题目,你认为哪个更好?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

(二)

余妻之曾大父王翁致谦,宋丞相魏公之后。自大名徙宛丘,后又徙余姚。元至顺间,有官平江者,因家昆山之南戴,故县人谓之南戴王氏。翁为人倜傥奇伟,吏部左侍郎叶公盛、大理寺卿章公格,一时名德,皆相友善,为与连姻。成化初,筑室百橘于安亭江上,堂宇闳敞,极幽雅之致,题其扁曰“世美”。四明杨太史守阯为之记。

嘉靖中,曾孙某以逋官物粥①于人。余适读书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顿有《黍离》之悲。"余闻之,固已恻然,然亦自爱其居闲靓,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粥者,不足,则岁质贷。五六年,始尽雠其直。安亭俗訾窳②而田恶。先是,县人争以不利阻余,余称孙叔敖请寝之丘、韩献子迁新田之语以为言,众莫不笑之。余于家事,未尝訾省。吾妻终亦不以有无告,但督僮奴垦荒菜,岁苦旱而独收。每稻熟,先以为吾父母酒醴,乃敢尝酒。荻二麦,以为舅姑羞酱,乃烹饪。祭祀、宾客、婚姻、赠遗无所失,姊妹之无依者悉来归,四方学者馆饩莫不得所。有违悯③不自得者,终默默未尝有所言也。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

庚戌岁,余落第出都门从陆道旬日至家时芍药花盛开吾妻具酒相问劳,余谓:“得无有所恨耶?”曰:“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长沙张文隐公薨,余哭之恸,吾妻亦泪下,曰:“世无知君者矣!然张公负君耳!”辛五月晦日,吾妻卒,实张文隐公薨之明年也。

(节选自归有光《世美堂后记》)

【注】①粥:通“膏”,卖。②俗呰窳:民风不淳。③违悯:指遇到不顺心的忧愁事。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余落第A出都门B从陆道C旬日至家D时芍药花E盛开F吾妻具酒G相问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宁,多指已嫁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诗经》已有“归宁父母”之记载。

B.逋,拖欠、积欠,与《陈情表》中“责臣逋慢"的‘逋”字意思不同。

C.知,了解,与《离骚》中“不吾知其亦已兮"的“知”字意思不同。

D.负,辜负,与《孔雀东南飞》中“誓天不相负"的“负”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项脊轩志》中关于妻死室坏的叙写,揭示了封建士大夫家庭走向没落的必然趋势,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B.玉致谦出身名门、为人洒脱不凡、与叶盛、章格等官员交往密切;他在安亭的江边建成了世美堂、太史杨守阯为此写了一篇文章。

C.安亭民风不淳、土地贫癖,因此归有光想借钱买下世美堂,县里的人都劝阻他,但他最后还是买下,并在数年后把欠款还完。

D.归有光妻子操持家业,孝敬公婆,处理亲友间的礼尚往来,帮助前来投奔的姐妹和读书人,有时碰到不顺心的事也没有任何怨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闻之,固已恻然,然亦自爱其居闲靓,可以避俗嚣也。

(2)吾妻终亦不以有无告,但督僮奴垦荒菜,岁苦旱而独收。

14.从《项脊轩志》和《世美堂后记》来看,作者写到了妻子的哪些美德?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孤馆灯青①

苏轼

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②,朝露漙漙③。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④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⑤尊前。

【注】①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其弟在济南为官,为靠近亲人,苏轼向朝廷请求到密州任职。②摛锦:锦缎展开。③漙漙:露水多的样子。④二陆: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⑤斗:喜乐戏耍之间。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词由景入情,由今入昔,开篇七句以写景为主,与小序中的“早行"二字照应。

B.“渐月华收练”和“云山摛锦"使用借代手法,“耿耿”使用拟人的手法,强调了天地的辽阔无垠。

C.“往事千端"与“惟有泪千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都用了夸张手法,但表达的情感不同。

D.全词集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既有形象的景物描写,也有抽象的议论说理。

16.《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词人在密州任上所作,本词则作于苏轼赴任密州途中。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分析两首词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异同。

(二)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叹惋之情跟杜甫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两句诗使用夸张手法,正面描写山之高峻、崖之陡峭,以此表现蜀道之难。

(3)杜甫《客至》中“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诗人邀请邻翁共饮的细节表现了两人诚挚、率真的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次云南之行,有一个意外收获,就是看到了腾冲皮影戏。

那天晚上,到一家古色古香具有民族特色的饭店用餐,饭吃到一半,服务员来通知,皮影戏开始了。我放下饭碗,下了楼。《龟与鹤》正在上演,水塘边,一只仙鹤优雅地舞着,踱着,鸣着,顾盼着,寻觅着;另有一只乌龟,爬上了水塘的土墩,舒四肢,伸头颈,享受着宁静,享受着美景。仙鹤发现了乌龟,飞过去停在乌龟背上,用长长的喙去啄乌龟的头,乌龟飞快地把头缩进壳里,四肢也缩了进去,任仙鹤如何啄,如何气恼,如何焦急,乌龟就是岿然不动,让仙鹤①,以至于本应是胜利者的仙鹤,反而着急地叫了又叫……

见我对皮影戏有兴趣,服务员就介绍说,皮影戏是当地居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有悠久的历史。皮影是用驴皮或牛皮刻成人物、动物,用细绳拴着,再连接着小竹竿。艺人在幕后操纵着小竹竿,皮影则甩手投足,舞枪弄棍,骑马冲杀,无所不能,往往令观众②。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正优雅地跳舞,踱步,鸣叫,顾盼,寻觅”,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耳机一戴,谁也不爱"。周围的世界有时太嘈杂了,但想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也很容易,①。可是最近,樊女士发现,自从经常戴上耳机听着歌入睡以来,耳朵里开始有了“嗡嗡嗡”的耳鸣声。去医院一看,居然是过度使用耳机造成的突发性耳聋。那么,使用耳机②?医学研究告诉我们,这个度包括时间和音量两方面,即音量不宜超过最大音量的60%,时间要限制在60分钟以内。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可能威胁耳朵的健康。比如诱发耳部炎症,导致耳朵疼痛、耳屎变多等。有人觉得这都是小事,忍忍就过去了。但事实上,③,还可能逐渐升级。

对耳朵来说,过大的声音就是噪音,噪音会对耳道产生压力,压力又会撞击鼓膜听骨链传到内耳,震荡前庭淋巴液,这一系列连锁反应下来,会出现晕车一样的头晕症状。声音过大还会损坏耳蜗中的听觉毛细胞,导致耳鸣。如果长时间暴露在过大的声音中,会使听觉毛细胞失去敏感性,无法接收声音的信号,形成暂时或永久性听力下降。

20.下列句子中的“谁"和“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生活中谁都需要表达和交流。

C.我本来是跟他开玩笑的,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

D.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江西省赣州市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公共图书馆体系,既要遵循国际公认的基本规律,达到世界一流的共性指标,更要形成鲜明的中国特色,用富有中国特色的最佳实践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展现文化自信。

将公共图书馆事业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总体战略,成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个鲜明特色。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伟大实践,目的在于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利,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这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文化建设上的根本体现。

公共图书馆服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时期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理念与国际通行的现代图书馆服务理念一脉相承。强调公共图书馆在提升人民文化凝聚力、巩固人民共同思想基础、坚定文化自信上的独特作用和社会责任,强调公共图书馆服务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是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的重要内容。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各级政府的主导与保障责任,为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看到我国公共图书馆体系建设建立在明确的、强有力的政府主导基础上,有上下贯通、全面覆盖、执行有力的体制保障,这一制度优势和体制优势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公共图书馆体系谋定而动、慎始善终提供了坚强保证。

建设国际一流公共图书馆体系,不是个别图书馆或个别地区的一流,而是全国公共图书馆整体迈向世界先进水平。虽然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我国通过区域合作,对口帮扶、坚持全国一盘棋,促进了公共图书馆的均衡发展。这一优势,将成为我国公共图书馆体系整体迈向世界一流的重要动力。

(摘编自李国新《面向2035: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公共图书馆体系》)

材料二:中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传承悠久,藏书文化盛行,因此大批图书馆建筑流传下来,并成为一个旅游景区存在。宁波的天一阁藏书楼,就因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内涵被列入国家5A级景区。近年来随着国家倡导文化强国建设,大批的现代图书馆涌现,其中一些造型独特、内饰别具一格的图书馆也成了网红打卡圣地,网红图书馆应运而生,成为许多游客旅游必去景点。2017年对外开放的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被称为“中国最美图书馆”,每年不仅吸引了大量读者,还吸引了大批旅游爱好者。

图书馆除了直接作为旅游景点为游客提供文旅服务外,还可以嵌入旅游景区,作为旅游景区的一部分,增加了景区的文化内涵,提升了景区的文化品质。如福建省图书馆创新性地与福州植物园联袂打造“清新书苑”,让游客一边在自然山水间流连,一边欣赏来自千年前的诗篇。此外,还有公共图书馆通过与民宿结合增加了景区的经济附加值,如云和县图书馆在梯田景区的精品民宿设立图书馆,既激发了游客的阅读兴趣,又拓展了景区的业务范围。

研学游,顾名思义,是研究、学习和旅游的结合,即通过图书阅读、生活体验、观摩交流等方式,让研学游的参与者在生活、旅游、学习中提高自身知识。近年来随着国家打造文化强国的战略逐渐落地,全民创新学习手段越来越多元化,公共图书馆中掀起了研学游发展热潮,各地图书馆与中小学校、高校的合作不断加深,通过定期组织在校学生到图书馆学习成为一种常态。一些图书馆,如湖北省图书馆、济南市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开展了以户外拓展和绿色环保为主体的研学游活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中国越来越融入世界,中国的许多企业也与国际市场有了更多交集,中国公共图书馆开始融入世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进程中,首都图书馆、杭州图书馆、广州图书馆、深圳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都加强了国际合作,通过举办具有影响力的国际会议、学术论坛、文化会展等,有力推动了公共图书馆的对外交流。

在现代化图书馆建设过程中,渗入文旅融合的理念,能有效对我国的旅游文化事业进行明确的指导。换句话说运用“图书馆+”的形式,是图书馆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的重要趋势。因此,在现阶段文旅融合背景下,必须要对图书馆工作进行创新,做到文化和旅游的结合,使得各类文化和旅游项目得到全面的发展。

在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时代,如何转变传统图书馆活力不足的发展模式,必须考虑到图书馆的整体布局、未来规划等客观条件。另外,还需要从机构、制度、人员等多项内容进行保障,促进文旅深度融合。

公共图书馆是社会文化的重要传播者,其社会责任随着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增加而增大。公共图书馆的建筑、产品、经典馆藏、电子数据等资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特征。将公共图书馆的文化资源与旅游相融合,不但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播,还有利于公共图书馆发展。公共图书馆只有针对性地采取与自身情况相适应的文旅融合模式,才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所作为。

(摘编自《“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探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公共图书馆体系建设是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总体战略的一部分,我国在制度、体制方面的优势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的公共图书馆体系提供了坚强保证。

B.虽然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我国通过区域合作,对口帮扶等形式,坚持全国一盘棋,顺利解决了公共图书馆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C.在新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建设只要和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就能有所作为,并使各类文化和旅游项目得到全面的发展。

D.图书馆不但可以成为一个独立存在的旅游景区,而且可以嵌入所有旅游景区,增加景区文化内涵,提升景区文化品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开放的阅览室里,上下数层的座位上坐满了读书的人,其中不乏拾荒的读者,这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文化建设上的具体表现。

B.江阴市图书馆开创的“三味书咖"城市阅读联盟,根据咖啡馆的实际情况,提供数千册图书供市民和游客在店内免费阅读,这是文旅深度融合的一种表现。

C.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15个、文化馆3316个、乡镇(街道)文化站4.02万个、农家书屋59万家,这充分表明我们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较为均衡。

D.太原市图书馆的马克思书房独具特色的思政课几乎“场场爆满”,为市民群众提供了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这体现了公共图书馆在文化传播力方面的责任和担当。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围绕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公共图书馆体系话题,以并列结构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B.材料二先介绍了我国图书馆的多种创新形式,然后引出文旅深度融合的相关话题加以论证。

C.在论证方法上,材料一主要是道理论证,材料二主要是举例论证,在文章结构上,二者的形式不同。

D.关于公共图书馆建设,材料一在论证中强调中国特色,材料二强调与世界图书馆事业接轨。

4.结合材料一,简析学术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与概括性。

5.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的不同,并指出二者之间的逻辑联系。

【答案】1.A2.C

3.D4.①准确性主要表现在语言严谨,表达清晰。如为了论证“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的公共图书馆体系……更要形成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一观点,运用了“既要……更要……”的句式,使观点的表达重点清晰,科学合理。②概括性主要表现为语言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如每段的第一句都是对本段核心内容的简要概括,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5.①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第1段提出观点,第2-5段从总体战略、文化需求、根本保证、均衡发展四个方面具体阐释。②材料二采用先分后总的结构。第1-4段列举“图书馆+"的各种创新形式,5-7段对文旅融合进行简述。③材料一从国家层面阐释建设公共图书馆体系,材料二从地方层面介绍“图书馆+”和文旅融合。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顺利解决了公共图书馆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中的“虽然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是……促进了公共图书馆的均衡发展”可知,文中只是说“促进了公共图书馆的均衡发展”,并非“解决了公共图书馆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C.“只要……就……"逻辑关系错误。材料二最后一段说“公共图书馆只有针对性地采取与自身情况相适应的文旅融合模式,才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所作为”。

D.“图书馆不但可以成为一个独立存在的旅游景区"范围扩大。材料二第1段说的是“中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传承悠久,藏书文化盛行,因此大批图书馆建筑保留下来,并成为一个个独立存在的旅游景区”,但这并不等同于所有图书馆都可成为独立存在的旅游景点。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C.截至2023年底的相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从城市到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并不能表明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比较均衡,二者没有必然联系。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D.“材料二强调与世界图书馆事业接轨"说法错误。材料二中只有第4段提到了“中国公共图书馆开始融入世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并非全文强调这一看法。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语言的特点的能力。

学术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表现为语言严谨,表达清晰。如第1段运用了“既要……更要……"的句式,意在强调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的公共图书馆体系,在“遵循国际公认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更要“形成鲜明的中国特色”,表达重点清晰,科学合理。又如最后一段中,“虽然……但……”句式的运用,突出强调了我国公共图书馆体系整体迈向世界一流水平所具有的优势。

学术论文语言的概括性主要表现为语言简洁明了,言简意赅。材料一第一段为中心论点,第2-5段,每段的第一句话都概括了本段的核心内容,如“将公共图书馆事业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总体战略,成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个鲜明特色"公共图书馆服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等,概括了每段的核心内容,起到了总括性作用。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逻辑关系的能力。

材料一第1段提出观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的公共图书馆体系,既要遵循国际公认的基本规律,达到世界一流的共性指标,更要形成鲜明的中国特色,用富有中国特色的最佳实践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展现文化自信。然后依次从总体战略、文化需求、根本保证、均衡发展四个方面做了论述。

材料二在第1--4段,依次列举了图书馆作为旅游景点、图书馆嵌入景点或民宿、图书馆与研学游结合、图书馆举办国际会议等不同创新形式,然后在第5段提出了文旅融合的话题,在第6、7段对文旅融合的路径和意义进行了简述。

材料一从国家层面开展论述,属于国家层面的学术论文,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指导性;材料二从地方层面进行阐释,属于地方文旅介绍宣传。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奇死

莫言

成麻子带领鬼子兵轰炸完村里的草鞋窨子后,终于获得解放。他倚在一棵树上喘着气,听着从各家各户传来的鬼哭狼嚎声,腿自动地萎缩。他的背擦着柳树枯燥的皮,一滑到底。他忽然感觉到自己罪恶深重。村东头偏僻角落上那个数一数二的大窨子,每天夜里都聚着三十二十的男人,一边编草鞋,一边说笑。日本人往这个窨子里投进去四十多颗炸弹,爆炸过后,窨子就成了一个颓平的坟墓,只有一根支撑顶盖的柳木棍子从泥土中伸出来,像枪口一样指着红彤彤的天。

他挣扎着回到家里时,发现他漂亮的妻子和十三岁的女儿躺在院子里,肝肠涂了一地。他眼前乌黑,直挺挺地摔倒了。……他躺着,有时自觉死去了,有时又觉得还活着……他追赶着玫瑰色天空中漂游着的一大片圆圆的红云,妻子、女儿,村里许多熟悉的男女老幼,都站在上边。他在地上飞跑,仰着脸,追赶那片缓缓移动的云。云上的人都不理他,都对着他啐唾沫,连妻子女儿也对着他啐唾沫。他急急忙忙地辩解着,说自己给日本人带路是怎样万般无奈。可是那云里的唾沫更像雨点般落下。他眼见着云团越飞越高,终于变成一个血红的亮点……他醒过来后又开始寻找儿子,八岁的儿子头朝下脚朝上立在水瓮里,身体僵硬如一段棍棒。

成麻子把绳子拴在大门框上,挽出一个圆圆的圈套……一个小伙子高举一把腰刀,横着把绳子斩断。

一九四〇年早春,天气异常寒冷。这时,成麻子已是胶高大队里有名的虎胆英雄。他不愿用枪,只愿用手榴弹,每次战斗,他都冲到最前边,把一枚枚木柄手榴弹闭着眼乱扔。距离敌人七八米远,他也敢扔手榴弹,而且从不弯腰躲避,说也奇怪,那些弹片像飞蝗一样从他身边飞过,却从没碰伤过他的肉体。

这天,大队长江小脚召开干部会议。一个书生气十足的中队长站起来:“我们是共产党,饿死不低头,冻死不弯腰,谁要认贼作父,丧失气节,我就和他刀枪相见!”脸色枯黄的干部也毫不示弱,说;“共产党就是要把人饿死冻死吗?共产党是最聪明的人,应该机动灵活,投降伪团长,是假投降。小忍为大谋,只有保存革命力量,才能赢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成麻子说:“大队长,我有一条计可解决这问题。”

胶高大队采纳了成麻子的计策,趁着暗夜,偷走了我父亲和爷爷钉在村里断壁残墙上的一百多张狗皮,又盗走了爷爷藏在枯井里的几十支钢枪。他们四处打狗,补充了营养,恢复了体力,筹齐了避寒衣——每人一张狗皮。那年漫长寒冷的春天里,高密东北乡广阔的大地上,出现了一支身披狗皮的英雄部队,使鬼子,尤其是使伪团闻狗叫而丧胆。

第一场战斗发生在古历二月初二,传说中龙抬头的日子。日头将落时,胶高大队是日落时离的村,村里有人曾看见过当时情景:在血红的暮色里,二百多个土八路哈着腰出了村。他们每人披一张狗皮,狗毛朝外;狗尾巴拖在两腿间。成麻子披着一张黑狗皮,胸前挂一个布袋.布袋里装着二十八颗手榴弹。

他们潜入马店镇时,已是半夜,寒星满天,严霜遍地。为了行动方便,成麻子把挂在胸前的一袋手榴弹摘下来,摸出了一枚披在腰里。他把手榴弹袋子递给一个身材高大的队员,说:“我在门口得手后你快点送上来。"那队员点点头。

微弱的星光照耀着大地,日伪营房挂着十几盏马灯,院子里昏黄如傍晚。大门口游动着两个鬼魂般的伪军,影子长长地投在地上。从大门不远修建炮楼的砖石堆后边,跳出了一只黑色的老狗,他颠颠地跑着;紧跟在他身后,又追出了一条白狗,一条花狗。他们厮咬着,翻滚着,趋着暗影,靠近了大门。在离大门只有十几步的一堆木料暗影里,三条狗咬成一团。远远地看,像三条狗在争夺着什么美味佳肴。

大队长江小脚在砖石堆后,满意地听着看着成麻子他们的精彩表演,不由想起成麻子刚参军时那副木讷懦弱的样子,那时候他动辄流泪抹鼻涕,像个老娘们。

成麻子他们在木料堆的暗影里耐心地厮咬着。一个伪军弯腰寻到一块砖石,用力投过去,怒骂一声:“这群瘟狗!”

成麻子摹仿出狗被击中的嗷嗷叫声。确实是惟妙惟肖,江大队长憋不住想笑。

伪军耐不住了,端着上着刺刀的步枪,小心翼翼地往木料堆旁走。狗厮咬得更加欢快。伪军走到离木料堆三五步远时,成麻子他们从地上飞一样腾起,兵营里马灯射出的昏黄光线照耀着他们的皮毛,好像三道闪电飞向两个伪军。两个伪军都像装满沙土的布袋沉甸甸地倒了。

成麻子在大门口接住了他那一袋子手榴弹,发疯地往瓦房扑去。他对准一个窗口,接二连三地投进去二十颗手榴弹,屋子里的爆炸声和受伤鬼子的惨叫声使他想起几年前日本鬼子往草鞋窨子里扔炸弹的情景。这类似的情景并没有使他体会到报仇雪恨的快感,反而却有一线锐利的痛苦,像尖刀一样,在他心脏上划出一道深刻的裂痕。

这场战斗,是胶高大队组建以来最大的战斗、绝对辉煌的胜利。在这次战斗中立了大功的成麻子竟吊死在村头一棵柳树上。他穿着那张狗皮,从后边看,好像吊着一条狗;从前边看,吊着一个人。

(节选自《红高粱家族》,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麻子为了保命出卖乡亲,带鬼子兵轰炸了村里的草鞋窨子,让人觉得可恨;发现妻子和儿女被害死,他生无可恋,想要自杀,又让人心生怜悯。

B.成麻子刚参军时动辄流泪抹鼻涕,后来每次战斗都冲锋在前,扔手榴弹从不弯腰躲避,说明经过战火洗礼,他的思想发生蜕变,自觉为革命献身。

C.脸色枯黄的干部提出了假投降来解决队里的饥寒问题,说明他处事机动灵活;中队长认为这是认贼作父,坚决反对,表明他坚持原则、看重气节。

D.小说结尾成麻子在村头柳树上吊自杀,一前一后、亦人亦狗的视觉形象描写,既蕴含作者对历史人生的理性反思,也使读者反复咀嚼,回味深思。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村民在村东大窨子编草鞋、说笑的情景,加重了成麻子的罪恶感,为下文他作战勇猛、悍不畏死及最后自缢的情节做了铺垫。

B.小说写暮色、寒星、严霜的景象,为马店镇战斗渲染了清冷肃杀的气氛;星光微弱、马灯昏黄的交代,也使战士扮狗骗伪军的情节显得合理。

C.成麻子他们伪装成狗,厮咬、翻滚、嚎叫,引得伪军投石怒骂、大队长憋不住想笑,写出了战士们的表演以假乱真、惟妙惟肖。

D.作者善于运用色彩词汇,特别是红色系词汇,如一、二段中“红彤彤的天"玫瑰色天空”“红云""血红的亮点"等,给残酷的战争带来温暖的底色。

8.小说第一、二段是如何表现成麻子痛苦挣扎的心理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本文题目最初叫“狗皮”,后来改为“奇死"。对于这两个题目,你认为哪个更好?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B7.D

8.①直接心理描写:“他忽然感觉到自己罪恶深重”是对成麻子心理的直接描写,写出了他出卖乡亲、害死乡亲后深重的负罪感。②细节动作描写:“倚"喘着气”“腿自动地萎缩"一滑到底”等是对成麻子的动作描写,写出他的恐惧、痛悔的心理。③幻觉想象描写:第二段中,写到成麻子追赶红云上的人们和被唾弃的这些虚幻境况,写出他无奈与后悔、痛苦与挣扎的复杂矛盾的心理。

9.示例一:“狗皮"更好。①从情节上看,“狗皮”串联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从成麻子献计到偷狗皮,再到胶高大队披狗皮骗伪军立功,最后成麻子披狗皮自杀,“狗皮"串联了小说的主要情节。②从人物形象上看,“狗皮”突出了成麻子“亦人亦狗"的形象。③从主旨上看,“狗皮”使主题深刻,意蕴丰富。成麻子一前一后、亦人亦狗,反映了普通民众面对战争的生死选择,也体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生的理性反思。

示例二:“奇死"更好。①从情节上看,“奇死”突出了情节的曲折离奇。既突出成麻子舍命复仇而不死的传奇色彩,又蕴含立大功后却自杀死去的离奇意味。②从人物形象上看,“奇死"突出了人物形象的不同寻常。③从主旨上看,“奇死”使主题鲜明,意蕴丰富。“奇死"体现了作者对成麻子赎罪复仇、舍命抗日的肯定以及最终在自责与悔恨的挣扎中死去的感慨。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B.“他的思想发生蜕变,自觉为革命献身”理解错误,根据原文第十四段“这类似的情景并没有使他体会到报仇雪恨的快感,反而却有一线锐利的痛苦,像尖刀一样,在他心脏上划出一道深刻的裂痕"可知,成麻子作战勇猛不怕死,是因为他想复仇赎罪,最后一段成麻子立功后自杀也证明了这一点,并不是成麻子思想发生蜕变,自觉为革命献身。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D.“给残酷的战争带来温暖的底色”错。色彩强烈,带来视觉感官和心灵的冲击。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由原文“他忽然感觉到自己罪恶深重"可知,这是对成麻子的心理进行直接描写,写出了他出卖乡亲、害死相亲后深重的负罪感。由原文“屋子里的爆炸声和受伤鬼子的惨叫声使他想起几年前日本鬼子往草鞋窨子里扔炸弹的情景。这类似的情景并没有使他体会到报仇雪恨的快感,反而却有一线锐利的痛苦,像尖刀一样,在他心脏上划出一道深刻的裂痕”可知,马店镇战斗中他炸死鬼子后想起草鞋窨子被炸的情景,没有体会到“报仇雪恨的快感,反而却有一线锐利的痛苦”,直接表现了他内心的自责、悔恨与痛苦。所以文章运用直接描写的手法,表现成麻子内心的自责和悔恨。

由原文“他不愿用枪,只愿用手榴弹,每次战斗,他都冲到最前边,把一枚枚木柄手榴弹闭着眼乱扔。距离敌人七八米远,他也敢扔手榴弹,而且从不弯腰躲避”“发疯地往瓦房扑去。他对准一个窗口,接二连三地投进去二十颗手榴弹"可知,这是对成麻子战斗时行动描写,表现了他对鬼子刻骨的仇恨以及复仇的决绝。由原文“他倚在一棵树上喘着气,听着从各家各户传来的鬼哭狼嚎声,腿自动地萎缩。他的背擦着柳树枯燥的皮,一滑到底”可知,“倚"喘着气”“腿脚自动地萎缩"一滑到底”等是对成麻子的动作细节描写,写出他的恐惧、痛悔的心理。由原文“他眼前乌黑,直挺挺地摔倒了成麻子"可知,这是成麻子发现妻子、女儿被害死后的动作细节描写,运用侧面烘托表现了他的悔恨与绝望。

由原文“他追赶着玫瑰色天空中漂游着的一大片圆圆的红云,妻子、女儿,村里许多熟悉的男女老幼,都站在上边。他在地上飞跑,仰着脸,追赶那片缓缓移动的云。云上的人都不理他,都对着他啐唾沫,连妻子女儿也对着他啐唾沫。他急急忙忙地辩解着,说自己给日本人带路是怎样万般无奈。可是那云里的唾沫更像雨点般落下。他眼见着云团越飞越高,终于变成一个血红的亮点”可知,原文运用了幻觉描写的手法,写到成麻子追赶红云上的人们和被唾弃的这些虚幻境况,写出他无奈与后悔、痛苦与挣扎的复杂矛盾的心理。运用幻境描写的手法,写出了成麻子无奈与后悔、痛苦与挣扎的复杂矛盾的心理。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标题含义和作用的把握能力。

示例一:“狗皮"更好。

由原文“胶高大队采纳了成麻子的计策,趁着暗夜,偷走了我父亲和爷爷钉在村里断壁残墙上的一百多张狗皮,又盗走了爷爷藏在枯井里的几十支钢枪。他们四处打狗,补充了营养,恢复了体力,筹齐了避寒衣——每人一张狗皮”可知,成麻子献上的计策是偷狗皮。由原文“他们每人披一张狗皮,狗毛朝外;狗尾巴拖在两腿间"大门不远修建炮楼的砖石堆后边,跳出了一只黑色的老狗,他颠颠地跑着;紧跟在他身后,又追出了一条白狗,一条花狗。他们厮咬着,翻滚着,趋着暗影,靠近了大门。在离大门只有十几步的一堆木料暗影里,三条狗咬成一团。远远地看,像三条狗在争夺着什么美味佳肴”可知,文章写到胶高大队披狗皮骗伪军立功。由原文“在这次战斗中立了大功的成麻子竟吊死在村头一棵柳树上。他穿着那张狗皮,从后边看,好像吊着一条狗;从前边看,吊着一个人"可知,成麻子披狗皮自杀。所以,“狗皮”串联了小说的主要情节。

由原文“在这次战斗中立了大功的成麻子竟吊死在村头一棵柳树上。他穿着那张狗皮,从后边看,好像吊着一条狗;从前边看,吊着一个人"可知,小说结尾成麻子在村头柳树上吊自杀,一前一后、亦人亦狗的视觉形象描写,蕴含着作者对历史人生的理性反思,“狗皮”突出了成麻子“亦人亦狗"的形象,反映了普通民众面对战争的生死选择,人物形象更真实复杂,更具代表性。

文章开篇写到“成麻子带领鬼子兵轰炸完村里的草鞋窨子后,终于获得解放”“他急急忙忙地辩解着,说自己给日本人带路是怎样万般无奈"可知,成麻子为了自己活命出卖乡亲、苟活求生。“狗皮”暗含作者对成麻子出卖乡亲、苟活求生的否定,也体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生的理性反思。

文章结尾说到成麻子在村头柳树上吊自杀,一前一后、亦人亦狗,“狗皮"含有讽刺意味,更使人警醒。

示例二:“奇死”更好。

由原文“成麻子把绳子拴在大门框上,挽出一个圆圆的圈套"可知,成麻子害死乡亲与家人后想自杀。由原文“一个小伙子高举一把腰刀,横着把绳子斩断”可知,成麻子被救。由原文“成麻子已是胶高大队里有名的虎胆英雄"可知,成麻子被救后抗日复仇。由原文“在这次战斗中立了大功的成麻子竟吊死在村头一棵柳树上”可知,成麻子立功后又自杀死去。所以,“奇死"写出了成麻子的经历,突出了情节的曲折离奇。

由原文“距离敌人七八米远,他也敢扔手榴弹,而且从不弯腰躲避,说也奇怪,那些弹片像飞蝗一样从他身边飞过,却从没碰伤过他的肉体”“在这次战斗中立了大功的成麻子竟吊死在村头一棵柳树上。他穿着那张狗皮,从后边看,好像吊着一条狗;从前边看,吊着一个人"可知,“奇死”既能突出成麻子舍命复仇而不死的传奇色彩,又蕴含立大功后却自杀死去的离奇意味,人物形象丰满立体。

由原文“这时,成麻子已是胶高大队里有名的虎胆英雄。他不愿用枪,只愿用手榴弹,每次战斗,他都冲到最前边,把一枚枚木柄手榴弹闭着眼乱扔。距离敌人七八米远,他也敢扔手榴弹,而且从不弯腰躲避"成麻子在大门口接住了他那一袋子手榴弹,发疯地往瓦房扑去”体现了作者对成麻子赎罪复仇、舍命抗日的肯定。由原文“屋子里的爆炸声和受伤鬼子的惨叫声使他想起几年前日本鬼子往草鞋窨子里扔炸弹的情景。这类似的情景并没有使他体会到报仇雪恨的快感,反而却有一线锐利的痛苦,像尖刀一样,在他心脏上划出一道深刻的裂痕"在这次战斗中立了大功的成麻子竟吊死在村头一棵柳树上”可知,体现了作者对成麻子最终在自责与悔恨的挣扎中死去的感慨。

所以,从主题上看,“奇死"体现了作者对成麻子赎罪复仇、舍命抗日的肯定以及最终在自责与悔恨的挣扎中死去的感慨。

“奇死”中“奇"是神奇的意思,“奇死”突出了传奇意味,引发阅读兴趣。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

(二)

余妻之曾大父王翁致谦,宋丞相魏公之后。自大名徙宛丘,后又徙余姚。元至顺间,有官平江者,因家昆山之南戴,故县人谓之南戴王氏。翁为人倜傥奇伟,吏部左侍郎叶公盛、大理寺卿章公格,一时名德,皆相友善,为与连姻。成化初,筑室百橘于安亭江上,堂宇闳敞,极幽雅之致,题其扁曰“世美”。四明杨太史守阯为之记。

嘉靖中,曾孙某以逋官物粥①于人。余适读书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顿有《黍离》之悲。"余闻之,固已恻然,然亦自爱其居闲靓,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粥者,不足,则岁质贷。五六年,始尽雠其直。安亭俗訾窳②而田恶。先是,县人争以不利阻余,余称孙叔敖请寝之丘、韩献子迁新田之语以为言,众莫不笑之。余于家事,未尝訾省。吾妻终亦不以有无告,但督僮奴垦荒菜,岁苦旱而独收。每稻熟,先以为吾父母酒醴,乃敢尝酒。荻二麦,以为舅姑羞酱,乃烹饪。祭祀、宾客、婚姻、赠遗无所失,姊妹之无依者悉来归,四方学者馆饩莫不得所。有违悯③不自得者,终默默未尝有所言也。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

庚戌岁,余落第出都门从陆道旬日至家时芍药花盛开吾妻具酒相问劳,余谓:“得无有所恨耶?”曰:“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长沙张文隐公薨,余哭之恸,吾妻亦泪下,曰:“世无知君者矣!然张公负君耳!”辛五月晦日,吾妻卒,实张文隐公薨之明年也。

(节选自归有光《世美堂后记》)

【注】①粥:通“膏”,卖。②俗呰窳:民风不淳。③违悯:指遇到不顺心的忧愁事。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余落第A出都门B从陆道C旬日至家D时芍药花E盛开F吾妻具酒G相问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宁,多指已嫁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诗经》已有“归宁父母”之记载。

B.逋,拖欠、积欠,与《陈情表》中“责臣逋慢"的‘逋”字意思不同。

C.知,了解,与《离骚》中“不吾知其亦已兮"的“知”字意思不同。

D.负,辜负,与《孔雀东南飞》中“誓天不相负"的“负”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项脊轩志》中关于妻死室坏的叙写,揭示了封建士大夫家庭走向没落的必然趋势,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B.玉致谦出身名门、为人洒脱不凡、与叶盛、章格等官员交往密切;他在安亭的江边建成了世美堂、太史杨守阯为此写了一篇文章。

C.安亭民风不淳、土地贫癖,因此归有光想借钱买下世美堂,县里的人都劝阻他,但他最后还是买下,并在数年后把欠款还完。

D.归有光妻子操持家业,孝敬公婆,处理亲友间的礼尚往来,帮助前来投奔的姐妹和读书人,有时碰到不顺心的事也没有任何怨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闻之,固已恻然,然亦自爱其居闲靓,可以避俗嚣也。

(2)吾妻终亦不以有无告,但督僮奴垦荒菜,岁苦旱而独收。

14.从《项脊轩志》和《世美堂后记》来看,作者写到了妻子的哪些美德?请简要概括。

【答案】10.BDF

11.C12.A

13.

(1)我听后,本来觉得很伤感,然而我自己也很喜欢那里环境的幽静、美好,可以避开尘世的喧嚣。

(2)我的妻子也从来不把有还是没有的情况告诉我,只是叫僮仆们去开垦荒地,在大旱的年成,只有我家的地获得丰收。

14.

①勤劳善良;②孝敬公婆;③乐善好施;④豁达从容;⑤任劳任怨

【解析】

【分析】

【导语】《项脊轩志》和《世美堂后记》是归有光的散文名篇,通过对家庭琐事和妻子言行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家庭、亲情的深厚感情。文章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尤其是对妻子的刻画,表现了她的孝顺、勤劳、善良和隐忍。通过这些细节,作者不仅表达了对亡妻的怀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家庭伦理和人情世故。文章情感深沉,富有感染力。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到京城参加会试落榜,走了十天才到家。那个时候正是芍药花盛开的时候,我的妻子准备了美酒来慰劳我。

“余"作主语,“落第”“出都门"为连动结构,关系紧密,不断开,“落第出都门”作谓语,应在B处断开;

“从陆道"旬日”作状语,“至"作谓语,“家”作宾语,应在D处断开;

“芍药花"作主语,“盛开”作谓语,应在F处断开;

故选BD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句意:妻子回娘家去省亲。/回家探望父母。

B.正确。拖欠、积欠/逃避。句意:王翁的曾孙因为拖欠官府的税金要把世美堂卖掉。/责备我有意拖延逃避,怠慢上命。

C.错误。意思相同,了解。句意:世上再也没有了解你的人了。/不了解我也就罢了。

D.正确。句意:但是张公是有负于你的啊!/对天发誓不会辜负你。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揭示了封建士大夫家庭走向没落的必然趋势,给人以深刻的启迪"错误。无中生有,文末关于妻死、室坏的叙写,是表现丧妻后自己非常悲伤,无心打理项脊轩。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固”,本来;“恻然”,悲伤;“闲靓”幽静、美好;“俗嚣”,尘世的喧嚣。

(2)“但”,只是;“岁”,年景;“苦旱”,大旱。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1)根据“督僮奴垦荒菜,岁苦旱而独收"概括为:妻子勤劳;

(2)根据“每稻熟,先以为吾父母酒醴,乃敢尝酒。荻二麦,以为舅姑羞酱,乃烹饪”概括为:她孝敬公婆;

(3)根据“祭祀、宾客、婚姻、赠遗无所失,姊妹之无依者悉来归,四方学者馆饩莫不得所。有违悯不自得者,终默默未尝有所言也"概括为:她善良,乐善好施;

(4)根据“余落第出都门……吾妻具酒相问劳,余谓:‘得无有所恨耶?’曰:‘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概括:她豁达从容;

(5)根据“余于家事,未尝訾省。吾妻终亦不以有无告"概括为:她任劳任怨。

参考译文:

(一)

我已经作了上面这篇志,又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到轩中,向我问到一些古往的事,有时靠着桌子学写字。妻子回娘家去省亲,(回来后)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从那以后又过了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逐渐破败,也不修理。此后又过了两年,我卧病在床,在闲暇无聊的时候,才派人又修理了南阁子,那形式和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长期羁留在外,不常回家到轩中居住。院中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的那一年亲手栽种的,今天已经是干直叶茂,象把打开的巨伞一样了。

(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

(二)

我妻子的曾祖父王致谦是宋朝丞相魏公的后代。他们家从大名府搬迁到宛丘,后来又迁徙到了余姚。在元朝至顺年间,他们家出了一位在平江路做官的,又因为他们家居住在昆山的南戴,因此,县里的人都称他们家为南戴王氏。王翁他老人家性情豪爽洒脱,奇异不凡,与吏部左侍郎叶盛、大理寺卿章格,都是当时德高望重的人,他们相互之间交情很好,并结成儿女亲家。到成化初年,(王致谦)在安亭江边建了上百间房子,厅堂十分宏伟宽敞,极尽优雅的情趣,又在匾上题了“世美"二字。四明的杨守阯太史为它写作了《世美堂记》。

嘉靖中期,王翁的曾孙因为欠官府的税金要把世美堂卖给别人。我正在家中读书,我妻子说:“只要有你在,就不能让人有家园毁坏的悲哀。”我听了这话,本来觉得很伤感。(我)自己也很喜欢那里环境的幽静、美好,可以避开尘世的喧嚣打扰。于是,我想借钱来还给那个买主(买下世美堂);钱不够,就每年典押借贷;过了五六年,才还完那些钱。安亭这个地方民风懒惰,土地贫瘠。开始时,县里的人争着用这样做的害处来阻止我,我就说了孙叔敖请求寝丘、韩献子迁都新田的典故给他们听,众人都笑我。我对于家中的账务,自己从来没有计算、核查过。我的妻子也从来不把情况告诉我,只是叫僮奴们去开垦荒地,在大旱的年成,只有我家的地获得丰收。当稻子成熟的时候,(我的妻子)先用它们酿酒给我的父母品尝,自己才敢尝。当大小麦丰收了的时候,(我的妻子)先用它们做成美味的酱给公婆,自己才敢用它做菜。祖宗的祭祀、宾客的接待、子女的婚嫁、亲友间的礼尚往来,(她)没有做得不周到的,姐妹中孤苦无依的大都来投奔我,四方往来的读书人没有不照顾住和吃的。有时候碰到不顺心的忧愁事,(她)最后都默默接受没有怨言。因为我喜爱读书,那些旧时的书香人家的零散的书籍,(她)就找邻里去寻找,于是购置的书籍不下几千卷。

庚戌年的时候,我到京城参加会试落榜,走陆路过了十天才到家。那个时侯正是芍药花盛开的时候,我的妻子准备了美酒来慰劳我。我说:“难道没有遗憾吗?"她说:“抛弃功名事,隐居不出仕,有什么好遗憾的呢?”长沙的张文隐去世的时候,我悲伤地痛哭,我的妻子也潸然泪下,说道:“这个世上再也没有了解你的人了!但是张公是有负于你的啊!"辛亥年五月末,我的妻子去世了,是在张文隐去世后的第二年。

(节选自归有光《世美堂后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孤馆灯青①

苏轼

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②,朝露漙漙③。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④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⑤尊前。

【注】①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其弟在济南为官,为靠近亲人,苏轼向朝廷请求到密州任职。②摛锦:锦缎展开。③漙漙:露水多的样子。④二陆: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⑤斗:喜乐戏耍之间。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词由景入情,由今入昔,开篇七句以写景为主,与小序中的“早行”二字照应。

B.“渐月华收练"和“云山摛锦”使用借代手法,“耿耿"使用拟人的手法,强调了天地的辽阔无垠。

C.“往事千端”与“惟有泪千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都用了夸张手法,但表达的情感不同。

D.全词集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既有形象的景物描写,也有抽象的议论说理。

16.《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词人在密州任上所作,本词则作于苏轼赴任密州途中。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分析两首词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异同。

【答案】15.B16.①同:都表达了词人对弟弟的思念之情,蕴含着浓浓的兄弟情谊。

②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学思考之中,表达了词人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沁园春孤馆灯青》借回忆兄弟俩入京时意气风发之情状,表达了词人为国效命的壮志豪情;也抒发了词人对人生遭遇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摆脱苦闷后内心的短暂平静。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借代手法”错,应该是比喻手法;“拟人手法"错,“耿耿”形容晨霜明亮的样子,并无拟人。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从本词的注释、小序“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及词句等内容可见苏轼对弟弟浓浓的思念之情。

从“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等可见词人回忆初入京城之时,兄弟二人意气风发,表现了为国效命的壮志豪情。

从“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可见词人对人生遭遇、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最终从苦闷中摆脱出来后暂时获得的平静。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词以月起兴,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中“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既有对弟弟子由的思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也有对宇宙人生的思考,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落脚于词人自身旷达乐观情绪的抒发。

根据以上分析从同与异两个角度分析思想感情即可。

(二)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叹惋之情跟杜甫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两句诗使用夸张手法,正面描写山之高峻、崖之陡峭,以此表现蜀道之难。

(3)杜甫《客至》中“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