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运用气压带和风带模式图来说明风海流的形成原因。2.学会运用洋流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3.能够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世界渔场分布图、世界气候分布图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运用相关图表比较归纳出一般的地理规律。2.能够运用地图并联系实际发现某些地理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洋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认识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2.认识海洋环境的重要意义,人类发展应和海洋自身的发展相协调。【教材内容及分析】:海洋水是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也是大气最重要的水汽来源和热量来源。《课程标准》从对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意义考虑,关注环境意义最为重大的海洋水的运动形式之一---洋流,要求“运用地图归纳出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世界洋流分布规律,二是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学习目的,而“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是知识基础。本条标准的把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将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化,在此基础上联系各大洋的具体分布归纳出洋流分布的规律;第二可以对照“世界洋流分布图”、“世界气候分布图”、“世界渔场分布图”,分析洋流对全球热量输送、沿岸气候、渔场和海洋污染及交通的影响。【教学过程及教学策略】一、创设情境,导课激趣师:我国著名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常常选择冬季的时候出发,而到了夏季的时候回来,这是为什么呢?哥伦布两次去美洲,后一次比前一次航行的路程长的多,反而花的时间比前一次少呢?学生讨论。(以学生熟知的事例入手,激发探究的兴趣。)二、实验模拟,引导探究师:这主要是洋流的功劳。什么是洋流?洋流是怎么形成的呢?[小实验]:①用气筒吹脸盆中的水,水动;②加泡沫塑料颗粒,来回吹;③用气筒在一个方向吹;④周围不吹气的地方,水也在流。教师边演示边设问:水流动吗?水向一个方向流动得有什么样的风呢?没吹风的地方怎么水也流动呢?学生回答观察结果。[教师归纳]水在沿一定方向流动,这就是风海流,没吹风的地方水的流动主要是进行补偿,它就是补偿流。[阅读课本]明确洋流的概念和形成。(通过实验模拟,让学生观察感知、认识过程,理解成因,从而推导迁移,解决问题。)三、对比阅读,发现规律师: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是盛行风,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且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但是所有的洋流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可以按照性质分为哪些类型呢?生:(略)师:从较低纬向较高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要高,叫做暖流。从较高纬向较低纬的洋流,水温比流经海区温度要高,叫寒流。[展示洋流分布模式图]师:图中标出的洋流哪些是寒流,哪些是暖流?学生观察分析。[拓展延伸]寒流和暖流的判断,不仅可以从图直接判断,还楞以根据等温线等多方面来判断,此间最重要的一点与流经海区的水温比较来判断。[承转]假设陆地和海洋分布是相对规则的,同时也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的影响,世界洋流有分布应该有怎样的规律呢?[展示“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师:对比这两幅图,你发现了什么呢?学生探究。[教师提示]在盛行风的吹拂下,海水开始运动,是不是海水运动方向就是沿着风的方向呢?[动画演示“洋流的流动”](直观形象的动画演示,由风入手,帮助学生理解,做到化难为易,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趣味性和积极性。)师:你能总结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吗?学生汇报探究结果。[板书]一、洋流的分布规律[承转]这只是一个理想化的洋流分布图,由于受到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地转偏向力等因素的影响,洋流的分布发生着变化,实际生活中的洋流是怎样分布的呢?[对比分析“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和世界洋流模式图“]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呢?[教师引导学生读图思考](1)观察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看看两个海区洋流运动方向有什么差异?为什么?(2)在北半球中高纬海区,大洋环流的方向是怎样的?在南半球呢?(3)在北印度洋,冬季和夏季的洋流方向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是一形成分别以副热带为中心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二南半球高纬度地区由于海洋面积广阔没有形成大洋环流,形成了连续的西风漂流和南极绕极流,三是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影响形成了季风洋流,。[验证]根据以上分析,郑和七下西洋冬季出发,夏季返回,为什么呢?[学生展开讨论]。[教师提示]结合季风对南亚的影响分析。[教师总结]在北印度洋形成了季风环流,方向是夏顺冬逆的。所以现在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郑和选择在冬季出发,夏季返回的道理了。[拓展延伸]看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各有几个环流?[学生活动]在图上作出标记[教师讲述]全球分布着许多洋流,每一条洋流都有它的名称,谁能迅速而准确地找出太平洋海区的几支洋流?[小组竞赛][教师提问]在世界洋流分布图上,寒暖流分布有没有规律呢?[学生读图回答]在中低纬海区,大洋西岸是暖流,东岸寒流。中高纬海区相反。(通过让学生读图探究、指图验证、填图巩固,并配以动画演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同时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三、联系实际,学会运用[教师承转]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组成地理环境中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作为地理环境一个要素,洋流必然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学生阅读课文]分别从洋流对气候、航海、生物、环境污染等的影响,了解洋流的作用及其表现。[展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找出位于俄罗斯太平洋沿岸的港口—符拉迪符拉迪沃斯托克却半年封冻,这是为什么?[学生讨论][案例验证]阅读课本案例,进一步验证规律。[拓展延伸]阅读“神奇的厄尔尼诺现象”并结合海区热力环流示意图,思考分析:(1)厄尔尼诺现象源自哪个海区?该海区在什么性质的洋流控制下?(2)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常常伴随着出现哪些自然灾害?(3)根据你所知道的知识,厄尔尼诺现象有哪些不解之谜?(4)厄尔尼诺现象会对我国造成什么影响?(引入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热点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图象文字中提取信息,并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其形成原因,理解厄尔尼诺现象对相关地区及全球天气、气候带来的影响,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地观。)[教师讲述]暖流由于比流经的海区温度要高,会使得当地的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大,湿度也就增大,所以暖流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会使得气温降低,蒸发量减少,温度也就减少,所以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由于受于北大西洋暖流作用,摩尔曼斯克尽管纬度高形成了不冻港,而符拉迪沃斯托克由于受到千岛寒流的影响却有半年的封冻期。另外寒流常常会使沿岸地区形成荒漠环境,如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环境的形成。[展示世界渔场分布图]要求学生找出世界渔场的分布与洋流又有什么关系?[学生读图思考][师生归纳]在寒暖流的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引起上下翻腾,于是把下层丰富的营养盐类带到表层。促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各种鱼类都集中到这里觅食,就形成了渔场。[承转]哥伦布两次去美洲,经过的路程长的花的时间反而比路程短的少,(展示图片)这又是为什么呢?[学生讨论后回答](略)[教师归纳]顺流加速,逆流减速。[拓展应用]假如有一批货物从上海运往洛衫矶,谁能选择一条最方便又经济的航线?它经过哪些洋流?[分组讨论]经过三条洋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追问]假如从洛衫矶返回呢?[学生回答]略[教师讲述]洋流也会对海洋污染产生影响,陆地上的污染物进入海洋后,洋流可以把近海的污染物质携带到其它海域,这样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是,随着洋流的运动,污染物质会传到其它海域,会使得其它的海域受污染,从而导致污染的范围扩大。【评析】本节课的设计以读图分析、对比和联系实际为主。采用了自学、合作探究、小组竞赛等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本节重点和难点是洋流的分布规律,通过让学生观察地图,分析地图、寻找出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让学生动手绘制示意图,进一步加深了对地理原理的认识和理解。至于主要的洋流名称又通过填图练习加以巩固。本课设计关注全体学生、注重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参与竞争,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让课堂活跃起来。
资料宝库象山漂流瓶登陆日本2002年2月7日《光明日报》报道:“海洋并非取之不尽――象山漂流瓶登陆日本。去年9月由浙江象山渔民亲手放的环保漂流瓶,今年1月12日漂到了日本冲绳县津坚岛附近海域,被当地渔民发现。日本海上保安总部1月31日发布消息称:1月12日,一位80多岁的老渔民在津坚岛东边约13公里海面上发现了几个红色的河流瓶,内装有一封中文和英文写的关于保护海洋环境的倡议信。这些漂流瓶随着海洋暖流在东海上漂流了近4个月,直线旅程达800公里。
黑潮黑潮,即日本暖流。是北赤道暖流在菲律宾群岛东部向北偏转而形成的。它的主流沿中国台湾岛的东岸、日本琉球群岛的西侧向北、直达日本群岛东岸,在北纬40度附近与千岛寒流(亲潮)相遇,在西风吹送下,再折向东,成为北太平洋西部流势最强大的一股暖流,其水温和盐度均较高。黑潮虽然离我国江、淮流域有几百千米之远,但它的变迁却对江、淮流域的旱涝有显著的影响。它的位置较常年位置偏南时,江、淮流域第二年可能出现大水,它的位置偏北时,江、淮流域第二年住住出现旱灾。七十年代以来,我国气象工作者根据黑潮的变迁,对长江流域的旱涝作了长期预报,效果令人满意。
洋流对航运的影响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到美洲,是逆着北大西洋暖流航行,共花了37天时间。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是顺着加那利寒流和北赤道洋流航行的,结果只花了20天时间就顺利到达,比第一次少了17天。此后,欧洲人就经常利用这条航线去美洲。在船只高度现代化的今天,若能熟悉和掌握洋流的规律,仍然有很大的好处,例如节约时间、缩短运转周期、节约燃料、减少事故。美国爱克松公司在海洋气象局的帮助下利用湾流助航,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海洋气象局把通过人造卫星测得的湾流路线、流速主轴位置等资料提供给公司。该公司的六艘船根据所获资料,在湾流最大流速的区域向北航行;返航时则避开主流区,尽量靠近海岸南下。结果全年节约燃料油12500多桶。
发现世界上最长的连续沿海洋流海龟搭乘顺路车最近,科学家在澳大利亚发现一条世界上最长的连续沿海洋流。这条洋流长约5500公里,沿着澳洲西部和南部海岸流动,为那些像海龟之类的温水动物提供到达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南部的免费旅行。“我还从来没有发现过比这更长的沿海洋流”,澳洲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海洋研究所肯-里兹卫说。里兹卫及其同事斯科特-康戴准备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C辑:海洋》期刊上。科学家以过去10年来卫星观测的海洋表面温度和海平面高度变化数据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该项研究。里兹卫说,海风和水流二者的相互协调作用导致了该洋流的形成,这条洋流是起于澳洲西北大陆架。在探究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水资源的概念以及衡量水资源的具体指标。2.学会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全球和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规律。过程与方法目标1.认识到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于人类发展的意义重大。2.通过收集和阅读有关资料和图片,分析常见的人类利用水资源的状况,结合实例分析、讨论方法理解不同生产力水平下,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理解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义。3.通过对某一国家水资源的评价,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一种地理事物的简单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懂得基本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教材内容及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水资源的概念及其水资源的分布、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人类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三部分,它对应《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本条《标准》旨在学习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本节教材以与人类生产、生活最为密切的水资源入手,介绍了水资源的概念及时空分布特点,要求学生能够深刻认识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且进一步以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水资源数量和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水资源利用的深入和广泛性,树立可持续利用水资源的观念。教材穿插了大量的活动和插图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一、初读漫画,激发危机意识[展示“地球上的水荒”漫画]师:从这幅漫画中你看出了什么?你有什么感想生:略。师:水资源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重要条件,但是近几年来,水资源的短缺问题却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为什么象地球这样一颗水的行星,还会出现水资源的短缺现象呢?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到底怎样?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我们地球人又应该做些什么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进地球的水资源,共同探究吧。(通过分析漫画,用直观的图像语言,激发学生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探究问题的兴趣。)师:水是生命之源,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谁能说出水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呢?学生讨论并回答。师:水资源对人类是如此的重要,谁又能给它下个定义呢?生:略。师:水资源的概念包括两个方面。从广义上说是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而从狭义上说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水资源。[展示“地球水储量百分比图”]学生读图并估算:地球上淡水占水圈总体的多少?师:淡水资源只占地球水储量的2.53%,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有哪些呢?生:河水、湖泊水、地下水等等。师进一步明确:在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中,占主体的冰川及永冻土底冰是目前人类尚不能利用的。另外,在地下淡水中,由于它们非常分散,而且绝大部分埋藏很深,因此,只有很少一部分浅层水可供人类利用。据科学家计算,目前人类较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有河流水、淡的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等,只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只占全球总储水量的十万分之七。可见地球上的水资源是十分宝贵的。(展示图表,用数据进一步使学生感到水资源的宝贵,从而产生保护水资源的责任感)二、创设情境,激活探究思维[承转]水资源短缺是全球面临的重大问题,但是生活在江南水乡的我们却很少感到缺水,这是为什么呢?生:水资源分布不均。[板书](一)水资源及其分布师:对,那么水资源的分布不均是由什么因素造成的呢?教师提示:我们利用的水资源是天目湖的水,想一想天目湖主要靠什么来补给?还有我们城中河、同学们家里的吃水井……生:是大气降水,它们主要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师:由此可以得出大气降水是影响水资源多少的主要因素。[展示世界降水量分布图]要求学生读图分析:师:从全球来看,由于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水资源的分布也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的地区,水资源丰富,降水量小、水循环不活跃的地区,水资源贫乏。师:衡量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水资源丰歉程度标志是什么呢?学生阅读课本找出答案:衡量一个地区或国家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是多年平均径流总量。师:水资源的分布有怎样的特点呢?[展示世界各大洲的水资源图]思考:(1)图中三个量(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的关系如何?(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2)为什么世界不同地区水资源不同?(降水量时空差异)(3)降水量多是哪些大洲?最少是哪个大洲?径流量大是哪些大洲?最少是哪个大洲?学生读图并讨论。师:你能将各大洲按多年平均径流量由大到少进行排序吗?生:按大洲依次是亚洲、南美洲、非洲、北美洲、欧洲、大洋洲进一步思考:从人均角度考虑又如何?生:大洋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欧洲、亚洲。国家:巴西(第一)、俄罗斯(第二)、中国(第六,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7000亿立方米)师:我国水资源分布有何特点?原因是什么呢?[展示“中国气候分布图”]学生读图回答。师生共同归纳:我国水资源的分布从空间上看是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从时间上看是夏秋多,冬春少。可见我国的水资源分布也很不均衡。(结合地图,通过让学生读图比较分析水资源分布的规律及影响因素。)承转: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水资源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很大。水资源作为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要素,它的质量和数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正是由于水资源的分布存在地区差异,从而影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三、利用地图,培养分析能力[展示“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中国人口分布图”、“土地利用类型图”],分析对比南方、北方气候、河流、地形、农产品、交通方式的差异。投影表格分析
南方北方气候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降水量多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高温,降水量少河流河网密布,流量大,流程长,支流众多河网较少,流量小,支流少地形河流中下游平原、三角洲地势平坦平坦农产品著名水稻产区,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区小麦产区水路运输内河航运发达不发达[师生共同归纳]我国长江以南的地区,以季风气候为主,雨热同期,水资源的总量占了全国的80.9%,加上地势较为平坦,逐步就发展成为我国的著名的水稻产区;同时该地区的河流流程长、水量大,河网密布,航运非常便利,从而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我国的西北地区由于降水较少,水资源有限,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师:可见水资源的数量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师:我们家乡的天目湖啤酒驰名全国,除了精湛的工艺和优良的配方,你们知道还有什么原因吗?学生讨论。师:俗话说:“好山好水出好酒”,水的质量对饮料特别是酒的品质起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水质量的不同,导致开发利用方式不同,从而使得开发利用过程中成本投入、产品质量、市场售价等得不同,最终经济效益也就存在差异。水源充足,水质好的地方,降低开采成本,产品质量好,经济效益高。可见水资源的质量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动机,并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四、联系历史,提高感悟能力承转: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及其开发利用程度对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且,这种影响的作用自古到今到存在,只不过,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提问:同学们知道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吗?生: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展示四大文明古国的图片]师:很好,四大文明古国在地理位置上都有什么的共同特点呢?师生互动,共同探讨:四大文明古国共同的显著特点是都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黄河、印度河、两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和尼罗河流域孕育了世界上最重要的文明。由于水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当时的科技条件又比较落后,人类没办法利用深层地下水,也不懂海水淡化技术,所以只能够“逐水草而居”,在沿河和沿湖地区发展。[学生活动]读“水资源利用的进步”回答:(1)2000多年前,罗马人用输水渠,引用地表水发展农业生产,农业生产靠近哪里发展?(沿河湖地区)(2)1870年美国大平原的移民利用哪些水体发展农业生产,生产规模有什么变化?农业生产分布向哪里发展?(地表水、地下水;变大;有丰富地下水的地区)(3)20世纪50年代以来,海水淡化技术发展使人类生产活动的范围扩展到哪里?(水资源缺乏但又靠近海岸的地区)[学生回答][小结]在科技较落后的时代,人类生产活动主要是靠近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提高,拓展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人类生产在没有自然资源的地区同样得到发展,到了现代,我们可以通过深钻技术开采深层地下水为我所用;还可以开发海水淡化技术,使得我们可以有效利用的淡水资源不断地增加。另外,为了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最大矛盾,我们还可以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如我国的南水北调,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工程就是为了解决水资源分布的空间不均的问题。而修建大型的蓄水工程比如我们常见的水库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均的问题。[阅读材料]“沙漠中的奇迹--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学生思考]1.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很大,以色列的自然环境适合发展农业生产吗?2.以色列是如何把水资源由“少”变“多”的?3.从以色列发展农业的奇迹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4.我国西北地区与以色列比较,有哪些要借鉴的经验?[学生讨论][小结]以色列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水资源是非常贫乏,而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却很大,可以说,以色列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先天不足。但是,该国却能够克服先天条件,通过咸水海水淡化增加淡水,同时通过滴灌技术提高淡水的利用率,最终创造了以色列的农业发展奇迹。我国作为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近年来也不断地向以色列学习,特别是我国在水资源利用率方面还有待继续的提高。我国浪费水资源的现象非常普遍,如采取漫灌地方式浪费了不少的水。所以,建立节水型的社会对我国来说可谓任重而道远。五、结合案例、增强责任感承转: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扩大了,我们人类不遵循自然界的原则,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的现象却日益显现,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水资源的形势越来越严峻,所以,合理利用水资源成为世界各国倡导的准则。[分析案例]咸海的忧虑。[小组讨论]从咸海的位置来看,锡尔河和阿姆河都属于内流河,没有参与海陆间循环。该地区降水量少,比较干旱。为了提高生活水平,需要扩大耕地面积,但是天然降水无法解决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条件,因此必须引河水灌溉,从而导致湖水大量减少。湖水的减少,会导致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的产生。(通过讨论,让学生知道水危机实质是随着人类的发展,水资源的数量、质量不能与其需求相配合面出现的尖锐矛盾。)师: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在增加,需水量增长速度超过可供求量增长速度;同时人类对水资源的污染程度却在不断加深,浪费与水污染严重,可以利用的水资源却在不断的减少。对水资源的需求量的增加而水资源的质量却在下降的矛盾使人们意识到只有科学用水,合理用水,才能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才能促进社会持续发展。怎样才能开源节流呢?[学生各抒己见][展示讨论结果][课堂小结]自然资源主要从数量、质量影响人类的经济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经济活动从靠近自然资源丰富地区,向远离自然资源的地区发展,也使自然资源数量由“少”变“多”,从而大大拓展人类生成和发展的空间。水资源虽然是可再生资源,但是如果我们的利用超过其可再生的速度或者对其进行污染使得水的质量和数量不断下降,从而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与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们要深刻认识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且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和保护好自然环境。【评析】:地理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地理。地理知识源于生活又最终服务于生活,可见地理的生命力就在于能有效地解决现实世界向我们提出的各种问题。本节内容涉及的是学生熟悉的水资源,因此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运用漫画引入,激发学生的危机感,接着通过一系列图片和资料的展示,加深学生对水资源的感悟,激活学生的探究思维欲望,酿成浓厚的探究气氛,自主地去探究,并且在探究中逐渐感悟:水资源的宝贵,合理开发水资源已经迫在眉睫!最后结合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决地理问题,真正感到地理的价值。整节课的另一大特色是将情感教育贯穿始终,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资料宝库全球淡水危机缺水已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据统计,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水,世界上有28个国家,被列为缺水国或严重缺水国。再过30年缺水国将达40~52个,缺水人口将增加8倍多,达23亿至33亿。淡水严重缺少的国家和地区,甚至影响到人们的基本生存。在邻接撒哈拉沙漠南部干旱的国家,因为缺水,农田荒废,几千万人挣扎在饥饿死亡线上,每年约有20万人饿死。目前发展中国家至少3/4的农村人口和1/5的城市人口常年不能获得安全卫生的饮用水,17亿人没有足够的饮用水。有的国家已经靠买水过日子。德国从瑞士买水,美国从加拿大买水,阿尔及利亚也从其它国家进口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从1984年起,每年从日本进口雨水2000万立方米。精明的日本只要化100多吨水就可换得1吨石油。世界100多个国家缺水,28国严重缺水
30年后全球缺水人口达33亿在世界现有总水量中,海水约占97%,淡水储量只占2.53%。在地球的淡水中,深层地下水、两极及高山的冰川、永久性积雪和永久性冻土底共占淡水总量的97.91%以上;而比较容易开发利用的湖泊、河流、浅层地下水等淡水量仅占全球淡水总量的2.99%,约为104.6万亿立方米。鉴于深层地下水、两极及高山的冰川、永久性积雪等大量淡水目前尚难开发利用,不少国家或地区出现了淡水资源不足和告急。早在80年代中期以前,世界每年的淡水消耗量就达到31万亿吨左右。据联合国1986年公布的数据:世界四个最大水国分别是:美国、原苏联、印度和中国。它们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50%左右,灌溉土地面积占全球的70%,用水量占全球用水量的45%以上。美国每天的人均用水量是四国中最高的,几乎是原苏联的2倍,中国和印度的5倍多。在四个国家中,美国的工业及发电用水量也是最高的,约占用水量的54%,原苏联占45%,中国占5%,而印度仅占3%。就灌溉用水来说,印度则为四国之首,它占用水总量的96%,中国占93%,原苏联占51%,美国只占33%。然而,这四个最大的用水国都面临的淡水量日趋匮乏的严重问题。地理课堂上感性认识到理性领悟的升华——《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2.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判断和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2.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建立内力和外力辨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2.培养学生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和变化发展的唯物主义观点。【教材内容及分析】: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三个问题,一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导力量——内力;二是对地表形态起“雕刻”作用的外力;三是岩石圈的地壳物质循环。《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和“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该条标准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该条标准关注的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岩石,重点落在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首先要了解地壳内部的物质——岩石的分类,即岩石分为
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其次要了解三类岩石是怎样形成的,第三要理解三大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之间及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最后需要把握循环的过程。[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一、借助媒体,激发求知欲望[多媒体显示]陆地上5大基本地形的图片——陆地上各种地表形态略影。如高峻平坦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平原、地表陡峻的山地、底部平坦的盆地高低起伏的丘陵等。师:观看图片,你们知道什么是地表形态吗?生(可能):地表的形状。[边演示边讲述]刚才我们大家见到的都是常见的地貌(即地球表面形态),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是我们人类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特征。如中国的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宜溧山地等等。(运用媒体展示各种地貌景观,直观形象地揭示了地球表面的基本形态,激发了学生探知新事物的欲望。)二、巧用案例,创设探究情景师:据地质学家考证,地球已经有45亿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地壳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海洋可以变为陆地,如登山运动员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古生物化石;陆地也可以变为海洋,如我们的台湾岛在很早以前是和大陆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中间地段地层发生陷落,便形成了今天的台湾海峡。地表为什么起伏不平?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形态在不断的变化着?[阅读课文]生: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师: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我们把它们合称为地质作用,地质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补充解释名词]地质作用是指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师:下面我们先来学习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活动]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思考下面三个问题:1.什么是内力作用?2.内力作用的基本表现形式有哪些?3.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什么?[师生互答]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它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其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展示案例]“喜玛拉雅山的形成和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师:从案例中你发现了什么?生:内力作用的速度有快有慢。师:由于内力作用的速度不同,对地表形态造成的影响也不同。如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图上的火山喷发和前不久给东南亚尤其是印度尼西亚带来海啸的海底地震,它们可以在瞬间改变地表形态:而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的极其缓慢,不容易被人们察觉,但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却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如今天我们看见的喜马拉雅山成为世界最高大的山脉之一,它经过了4000万年的抬升,才上升为今天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脉之一。师:为什么说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呢?[学生讨论回答][小结]由于变质作用一般只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所以,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展示“喜马拉雅山和东非大裂谷”图片],学生观察图片:师:从图片中你发现了什么?生:从图中可以看出喜马拉雅山似乎受到了挤压被迫上升,而东非大裂谷好象是被拉开一样。师:非常好,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这说明了什么规律?学生讨论。生: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师:怎样给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下个定义?谁能上前来模拟一下呢?(提供海绵,要求两位同学演示,一位模拟、一位解说。)[媒体演示][教师归纳]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它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在地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的形成都主要靠地壳的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上升或下降运动,它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拗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其中喜马拉雅山的抬升就是地壳上升的证据,而东非大裂谷正是地壳水平运动的结果。在地壳运动中,水平和垂直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同时存在的,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运动结果也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当然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但是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借助案例说明抽象的地理规律,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让学生亲自操作,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分组活动活动]展示活动结果。[活动1](1)从公元79年到公元15世纪,那不勒斯湾海岸处于下沉运动中,判断的依据是三根大理石柱建成时底部的横纹雕刻看不见了。(2)从公元15世纪到公元18世纪,那不勒斯湾海岸处于上升运动中,判断的依据是三根大理石柱上有被海水长期浸泡和海生物钻孔的痕迹(图中石柱上的斑点)。(3)那不勒斯湾海岸地壳运动的历史说明了地壳有垂直方向的运动[教师归纳]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地壳是在不断运动着的,地壳运动具有长期性和周期性的特点。[活动2][“结合中国地形图”,分析]我国的山脉有不同的走向,它们就象大地上隆起的一根根“脊梁”。这些山脉多为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而南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较少。纵横交织的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山脉与山脉之间镶嵌着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它们构成了我国地形的网格状基本格局。[教师归纳]内力作用形成的山脉,制约着其它地貌单元的发展,从而构成了中国地形的骨架。可见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的高低不平。(结合活动,加深对地壳运动的认识。)承转:如果说内力作用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那么外力作用则将高山削低,低地填平。什么是外力作用呢?外力作用又有哪些表现呢?这是我们接下来学习的第二个内容—外力作用。三、分组竞赛,培养合作能力[媒体播放图片]“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黄土地貌的发育”、“我国西北地区的风沙扩展与土地沙漠化”、“泥沙淤积与黄河三角洲的扩展”、“山区的冲积扇”、“长江三角洲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形成”等。(运用图片,使学生对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先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分组活动]展开小竞赛:要求各小组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以下四题的答案,并派代表到讲台前来表演,模拟辩论赛。(1)外力作用的概念及能量来源;(2)四种外力作用方式的特点是什么?(3)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4)它们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各小组代表辩论]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老师给出适当的评价与意见,师生共同得出结论:(1)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它们被统称为外力作用,其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2)外力作用分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媒体展示]海蚀陡崖、冰斗和峡谷等是典型的侵蚀地貌,体现了流水和冰川的侵蚀作用;沙滩和沙丘是典型的堆积地貌,体现了流水和风力的堆积作用。师: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产生的岩石碎块或砂粒堆积在原地,又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自然界的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也可以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称为侵蚀作用。侵蚀作用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可以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在搬运过程中,如果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3)侵蚀作用、堆积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都是直接的,表面上看,风化作用、搬运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虽然没有直接影响,但是,作为外力作用的一个环节,风化作用破坏了地表物质,才能使部分侵蚀和堆积作用得以进行;通过搬运作用不断地转移和运输物质,才能使侵蚀作用不断地继续、堆积作用得以完成。(4)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地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状况趋向于平缓。[列表总结]类型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关系内力作用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地壳运动(水平、垂直)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内外力同时起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太阳辐射能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采取分组讨论竞赛的学习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列表将内力和外力对比,有利于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能力。)四、阅读图片,提高分析能力承转: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永恒的普遍规律。我们脚下的地壳看上去似乎很稳定坚固,其实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展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要求学生完成:(1)了解岩石的分类及其形成过程;(2)说出各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3)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简图说明地壳的物质循环过程。[看图解说]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裸露在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这些已经生成的岩石(包括沉积岩和未风化的岩浆岩)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以上各类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被高温熔化又成为新的岩浆。岩浆在一定的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与其他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就这样,周而复始,使岩石圈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转化之中。[绘制简图,总结新课]我们今天看到的山系和盆地,以及流水、冰川、风成地貌等,都是岩石圈物质循环在地表留下的痕迹。请同学们结合我们本节内容,写一篇小报告,简述我们家乡有那些地表形态,它们分别是由什么力量塑造的,怎么进行塑造的。【评析】:本节课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和及其原因,该教学设计的成功之处在于:第一关于地貌的变化和成因,由于涉及的有关知识比较抽象,所以设计运用大量图片和Flash影片演示,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有了较深的感性认识;其次在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模拟演示地壳运动的不同类型,激活了学生的探究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第三设计中能结合学生熟悉的实例,分析地表形态的成因,让学生感到地理的生活价值,并且联系家乡的特点培养迁移和运用能力。
资料宝库板块构造说板块构造学说是有关地球演化及岩石圈活动的一种学说,是现代地球科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认为,地球的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断裂构造活动带如海岭、海沟等分割成许多单元,即巨大的板块。一般将全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每一个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这些板块作大规模的运动;一般说来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分布于此。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在板块张裂的地区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在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山脉。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是1967~1968年由法国的勒皮雄、美国的麦肯齐确立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渗透到地球科学的众多领域,是目前比较盛行的对地壳运动机制提出的理论。充分利用媒体,优化地理教学——《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3.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过程与方法能够以山岳为例,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事物是运动的、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材内容及分析】:山岳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和内力作用密切相关。所以本节内容在继上节内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后,将山岳作为一个典型的案例,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这一节教材的内容共可包括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山岳的形成;另一个是山岳对交通的影响。第一部分的内容——山岳的形成,教材首先指出山岳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作用相关,然后对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成因、基本形态特征和规模进行分析。教材在讲述褶皱山、断块山的形成时,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两种最基本的地质构造开始讲起,并且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第二部分的内容——山岳对交通的影响,教材主要分析了山岳对交通三方面的影响:对运输线路结构、对线路分布格局和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并且设计了相应的活动题帮助学生理解。【教学过程及教学策略】: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播放录像]全球山脉掠影。最后将画面定格为世界地形图,让学生看世界陆地地形大势,从而认识到:山岳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通过录象展示世界陆地地形大势,直观形象,容易激发学生的无意注意,提高教学效果)师:山岳是怎么形成的呢?生:山岳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师:山岳有很多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今天我们就以它们的形成为例,来看看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究竟有什么样的作用。二、运用媒体,加深理解。[电脑播放]褶皱的形成思考:为什么岩层会发生弯曲变形?生:因为受到了巨大的挤压力。师:这个挤压力是怎么产生的?生:是地壳运动产生的。师:很好!其实我们同学已经自己把褶皱的概念归纳出来了。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指投影)在这个褶皱中,我们会发现有很多个波状弯曲,每一个弯曲就是褶皱的一个基本单位,叫做褶曲。请同学们观察投影看一看这些褶曲之间有什么区别呢?生:有的褶曲向上弯曲,有的褶曲向下弯曲。师:很好,我们根据岩层形态的不同,将其分成两类:背斜和向斜。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那么我们再来看一看,向斜和背斜的岩层的新老关系上有什么不同。[电脑展示画面](1—5代表岩层由老到新)学生观察图片,讨论后得出结论:在垂直方向上,二者都是新岩层在上,老岩层在下。在水平方向上,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教老,两翼部分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的岩层较新,两翼部分岩层较老。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到位!在地貌上,由于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所以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这只是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大家请看![电脑播放]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过程。(利用多媒体电脑动画重现岩层的演变过程,将抽象的地理原理形象地加以演示,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问题:知道判断背斜和向斜的主要依据。)师:为什么背斜会由山岭变成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了呢?(为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以掰蛋糕为例,让学生思考一下,掰蛋糕的时候是蛋糕拱起的地方先断裂,还是凹陷的地方先断裂呢?)学生讨论回答:略。教师归纳: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因此我们在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时候不能单纯的依靠地貌来下结论,而是要从二者的岩层弯曲情况和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师:像这种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褶皱山。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小规模的褶皱山只有几十米。[拓展延伸]阅读材料“板块运动与褶皱山系”(通过阅读材料,让学生从板块学说的角度,从更宏观的角度理解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电脑投影]表格“背斜和向斜的比较”褶曲的基本形态岩层形态岩层的新老关系地表形态未侵蚀地形侵蚀后的地形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中老两翼新山岭谷地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新两翼老谷地山岭(通过学生的填表情况,及时了解课堂教学效果,从而调整教学进度,并且加强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学生活动][师生归纳]1、根据岩层形态判断,乙地是背斜,甲地是向斜。本图体现的是“向斜成山”。2、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底下隧道,应该选择在乙地,因为背斜的岩层走向类似于石拱桥,能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而且不利于地下水的储存,便于施工。承转:由于岩层受力方向不同,表现的形式是不一样的。当来自水平方向的挤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的是褶皱;而当岩层受到来自垂直方向的压力或张力时,岩块会发生破裂、位移或者错动,这就叫断层。[电脑播放]断层的形成及地貌[教师板图“断层示意图”,提问]断层和褶皱之间有什么区别?学生讨论回答。师:断层和褶皱的主要区别有两点:一是断层的岩层是不连续的,二是两侧岩块沿断裂面发生的明显的位移。从断层两侧岩块的相对移动方向(可能一侧上升或一侧下沉)可看出,相对上升的岩块,在地貌上常形成块状山或高地,如我国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江西庐山等名山,都属于上升的岩块;另一侧相对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陕西南部的渭河平原、山西中部的汾河谷地。由于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简称断块山。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地貌形态。它的规模大小不等,大的断块山可以延伸数千米,如我国的华山(投影华山断崖的图片)等,小的只有几十米。[电脑播放]关火山的科普录像师:谁能根据录像说说火山的形成过程?学生:略。师: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有时候会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宽广的玄武岩高原,如哥伦比亚高原。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会形成火山,如我国的长白山主峰。[投影“火山示意图”]师:从图中看出火山的结构有什么特点?生:略。教师归纳: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火山口是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的出口。没有破坏的火山口是一个中央低凹的封闭洼地,有时候会积水形成湖泊,如我国的长白山天池。破坏后的火山口呈半封闭状态。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它一般由多次火山喷发形成,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火山的规模大小不一,大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4000—5000米,火山口直径为数百米;小火山的相对高度不及100米。(通过视频资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趣。)三、联系生活,探索发现[学生活动1]师生共同归纳:从表4.1中数据可知,铁路的最大限制坡度远远小于公路,这说明了铁路对地形的要求较高,从表4.2分析,山岳地区修铁路的工程量和造价均平原、丘陵地区要高。综合分析来看,在山区修铁路比较困难,而发展公路相对容易些。所以一般情况下,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主要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路。(通过数据分析比较,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字中获得感性的认识。)教师拓展延伸:如果你是工程师的话,要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你是把公路修在地势较陡的地方,还是地势较缓的地方呢?生:修建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地方,例如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师:很好。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会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同样的直线距离,山岳地区的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要大于相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学生活动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1)公路选线时考虑了地形、河流、沼泽等自然因素。公路在山谷穿行时,呈“之”字开弯曲,减少陡坡的影响,同时道路尽量避开陡坡面;公路跨越河流时需要修建桥梁;公路避开沼泽地。(2)山区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带,公路在选线时要尽可能多地联系居民点,方便人们出行,这说明人口和聚落等人文因素,也是公路选线时要考虑的。(分组合作,既让每一位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评析】: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要“注重信息技术在地理课程中的应用”,本节课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来优化课堂教学,就是这一基本理念的具体实施。本节课教师通过创设真实的地理情景,展示各种山岳图片,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环境中,掌握和理解各种山岳地形成原因和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同时又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研讨的方法,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真正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同时也享受成功的喜悦。
资料宝库珠峰正在向北移动每年移动6至7厘米珠峰正在向北“爬”每年移动6至7厘米。据新华网拉萨11月22日电,据中国国家测绘局最新公布的高精度GPS测量资料显示:珠穆朗玛峰地区的水平运动以每年6至7厘米的速度指向北东(五十四度方位角);珠峰主脊线南北两侧地壳块体呈右旋走滑运动趋势。这次发现是国家测绘局科技委主任、中科院院士陈俊勇主持的课题——珠穆朗玛峰及邻近地区地壳运动监测研究多年的结晶。30多年来的珠峰地区大地测量研究表明,这个地区的地壳垂直运动在空间上存在比较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与珠峰北侧大型断裂有关;在时间上存在非平稳性,这种非平稳性与地震学家提出的地震活跃期在时间上有一定的对应性。
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是由什么作用引起的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是由什么作用引起的?试举我国地理方面的实例来说明。解析:沧桑指的是海洋,桑田指的是陆地,沧海桑田的变化,指的是海陆的变化。海陆的变迁,主要是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运动有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种。地壳的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造成褶皱山系或使海洋面积扩大,如地壳的水平移动使大西洋仍在不断扩大中。地壳的升降运动使岩层隆起或拗陷,从而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因此地球上的“沧海桑田”变化,主要是地壳运动中的升降运动引起的。由于地壳不断运动,地球上的海洋能变成陆地,陆地也可以变成海洋。如我国的喜马拉雅山地区,在2500万年以前,还是海洋,只是从4000万年前才从海底上升,直到近几百万年,才大幅度强烈隆起成现在海拔平均6000米左右的高大山脉,主峰珠穆朗玛峰仍在以平均每年1.82厘米的速度不断上升。这是根据人们在喜马拉雅山区海拔五六千米高的地方考察到了2500万年以前沉积的海相地层和海生动物化石,以及在珠穆朗玛峰地区不仅发现有珊瑚虫形成的石灰岩,而且在1964年还在西藏希夏邦马峰海拔4300米的山麓地区发现了体长10米以上的鱼龙化石,这说明在7000万年前的中生代,鱼龙就被埋藏在海底的沉积层中了,后来海底变成陆地,并进一步隆起形成了山脉。在台湾海峡的海底,人们发现有陆地河流河床的痕迹,这说明台湾海峡过去曾经是陆地,现在已成为海洋了。感受地理的生活价值——《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其地表形态。2.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过程与方法能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事物是运动的、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材内容及分析】:河流是自然界非常活跃的外力因子之一,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所以本文以河流地貌作为典型案例,剖析外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既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又是难点。在河流侵蚀地貌部分,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及其类型,然后详细介绍河谷地貌的演变过程。并在这部分内容之后设计了“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用到实践中去,这也是地理学以致用的一个体现。在河流堆积地貌部分,教材介绍了河流冲积平原的组成和形成过程。通过设计了案例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河流三角洲的发育条件。第二部分——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材从三方面阐述了河流堆积地貌(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对所在高原、山区和平原地区的聚落分布的影响。紧接着,教材设计了“活动”,让学生分析与聚落分布有关的地理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学过程及教学策略】:一、图片导入,创设情境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陆地的骨架——山岳主要是在内力作用的影响下形成的。下面请同学们观看以下图片中展现的地貌景观的形成和什么因素有关?[多媒体展示]著名地貌景观图片,如长江虎跳峡、亚马孙平原、风蚀蘑菇、沙丘等。[学生观看图片,思考][教师归纳]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它们被统称为外力作用。内力作用形成地表形态的“粗毛坯”,外力作用则不断把“粗毛坯”进行再塑造,使地表形态更加丰富多彩。师:我们生活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很丰富,流水形成的地貌较为常见,尤其是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今天我们就以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育为例,来学习外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利用图片导入,使学生初步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二、利用媒体,动态演示师: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我们先看一些河流侵蚀地貌的图片,请你在观看图片的过程中,说出自己对河流侵蚀概念的理解。[多媒体展示]河流峡谷的图片。[学生观看图片,思考、回答]师: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多媒体播放“长江虎跳峡的风光”]思考:虎跳峡的河床应该出现怎样的形态?你能从甲、乙、丙三幅图中选出正确的一幅吗,并说明理由。
[分组讨论]略。[教师小结]虎跳峡的形成主要由于流水的侵蚀作用造成的。根据虎跳峡的流水情况,说明了流水的侵蚀方向是向下的,我们把这种侵蚀叫做下蚀。下蚀使河床不断加深,最终形成“V”字形的河谷。师:河流的侵蚀作用是不是仅仅表现在使河谷不断加深呢?(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下面的内容)[多媒体展示]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片,思考一下:这幅图中岩层的哪一侧较易受侵蚀?理由是什么?生:略。(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并通过分组合作,既让每一位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教师小结]在流水常年的侵蚀下,下部的岩石受到的侵蚀作用较大,较软的岩层容易被侵蚀淘空,而上端的岩层也会因为失去底部的支撑而不断地剥落,最终使得河谷不断地向河流源头的方向延伸,我们把这种侵蚀叫做溯源侵蚀。承转:河流的侵蚀作用除了我们刚刚学习的溯源侵蚀和下蚀外,还有一种叫做侧蚀。[多媒体展示图片][思考]判断河谷在形态上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如果要建造一个码头的话,选在A地好,还是B地好?[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略。[教师小结]A地位于凸岸,B地位于凹岸,由图例可知,B地流速快,受到流水的侵蚀明显;而A地流速慢,泥沙比较容易堆积,不利于建造码头,所以应该选择在B地建码头。由于B地水流急,河床受流水侵蚀强烈,这种侵蚀会使河床向两侧不断加宽,我们把这种侵蚀叫做侧蚀。(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师: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是由沟谷发展而来的。河谷和沟谷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区别和联系?生:略。[教师小结]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有稳定的水源补给,河谷有稳定的水源补给,而沟谷没有;两者的联系主要在于河谷是从沟谷发育而来,即沟谷只要获得稳定的水源补给就会成为河谷。承转:既然河谷是由沟谷发育而来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河谷的发育过程。请大家观看河谷形成的动画,结合课文和课本上的河谷的演变过程,归纳出在河谷发育的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主要方式,及对河谷形态的影响。[多媒体显示]河谷的演变过程[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略。师:同学们归纳得都很好,我们能不能用表格来归纳呢?[多媒体投影表格]河谷不同阶段的特征比较河谷形成阶段初期中期成熟期主要侵蚀方式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河流下蚀减弱,侧蚀加强以侧蚀为主河谷形态特征河谷剖面呈V型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河谷剖面呈槽型,上游窄而深,下游宽而浅(利用表格帮助学生学会比较和归纳,同时进一步加深记忆。)[活动1]张家界河谷的形成[师生共同归纳]由于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使得河流两岸峭壁耸立,水流湍急。承转: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在河流堆积地貌中,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地貌类型。它由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三部分组成。[多媒体显示“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找出这几种地貌的形成位置和形成机制。[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略。[教师归纳]洪积——冲积平原发育于山前,但是洪积扇发育于干旱、半干旱的山前,冲积扇形成于湿润、半湿润的山前。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在山区流动时,由于山区内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很快,携带了大量的砾石和泥沙。可是当流水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的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洪积扇和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发育于河流中下游。在中下游地区,河流的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河流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河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形成于河流入海口的口外海滨地区。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便形成了广阔的三角洲平原。师:大家能不能一起来分析一下黄河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分组讨论并回答]略。教师引导点拨:三角洲的形成的主要条件是--河流输沙量大、入海口潮差小、河流搬运能力弱。(应用所学原理进行迁移,初步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活动2]从地貌构成上分析,黄淮海平原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有哪些利与弊呢?[师生共同归纳]黄淮海平原的不同地貌单元,由于地势地貌特征不同,形成的土壤的水分条件和土质差异很大,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也比较大。一般说来,山前倾斜平原地势较高,水质较好,土壤排水性良好,不易盐碱化,多为高产稳产农业区。冲积低平原地形平坦,多为黏土,夏季容易积水发生涝灾,地下水矿化度较高,且水位较高,土壤有不同程度的盐碱化现象,土地生产力一般低于山前倾斜平原。滨海平原地区地势极为低平,夏秋季节低洼易涝,组成土壤的物质以黏土为主。由于受海水浸渍作用的影响,地下水矿化度高,土壤多为盐土,只能生长盐生或耐盐性强的植物。因此这里是黄淮海平原低产田的主要分布区。(以黄淮海平原为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三、结合生活,学以致用师:那么河流地貌对于聚落的分布有什么影响呢?[多媒体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和“我国人口分布图”]要求结合课文内容说出: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河流;流经地区的聚落分布的影响。[学生阅读课文回答]略。(引导学生学会从地图中获取有效信息。)[教师小结]高原地区地势高、气候寒冷,而发育于其上的深切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两岸泥沙淤积而成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是高原地区人类理想的栖息地。高原地区的聚落大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侧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例如,我国青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河谷,聚落呈狭长的带状分布。对于山区来说,山前的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流两岸狭长的河漫滩平原,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并淤积有肥沃的土壤,比较适宜聚落的发展。所以,山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上。由于洪积扇、冲积扇分布于山前,河漫滩平原沿河流两岸发育,所以山区的聚落呈明显的条带状,或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冲积平原不仅土壤肥沃、水资源很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更适宜聚落的发展,所以平原是聚落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亲子共读家庭教育的有效方式
- 2025年货运资格证模拟考试题泰州
- 中国传统节日在家庭教育中的意义与影响
- 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企业内部创业团队的协作经验交流
- 企业实验室安全投入的效益分析
- 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古典诗歌学习路径探索
- 2025版个人房屋装修合同
- 儿童心理与家庭教育的结合提升睡眠质量
- 2025向银行借款合同格式参考
- 2024至2030年中国芯片原子钟行业调查及市场前景咨询报告
- 劳务派遣用工管理办法
-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引用的名言警句1
- 藏传佛教因明学通论
- 监控验收单完整版本
- 2024湖南株洲市天元区招聘社区专职工作者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答案带详解
- 弱电智能化工程技术方案
- TZSA 225-2024 高导热膜用石墨烯材料应用指南
- 第七课《循环程序》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新世纪版(2018)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上册
- 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上册 第二单元 《动物世界》片头曲教案
- 曲式与作品分析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内蒙古艺术学院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