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2)教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主备人备课成员教学内容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2),新人教版必修2。本节课将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近现代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鸦片战争后报刊业的兴起;
-辛亥革命与民国时期报刊业的繁荣;
-建国后报刊业的发展及现状。
2.广播与电视在中国的传入、普及与发展;
-20世纪初广播的传入;
-新中国成立后广播、电视的普及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业的变革与创新。
3.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互联网的传入与发展;
-网络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媒体融合的趋势。
4.大众传媒在各个时期的社会作用及其变迁;
-近现代大众传媒的政治、文化功能;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大众传媒的宣传教育功能;
-当前大众传媒的多元化功能。教学目标分析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
1.历史素养:通过了解近现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变迁,使学生掌握报刊、广播、电视及互联网等传媒形式的发展历程,认识不同时期传媒的特点及其与社会变迁的相互关系,提高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能力。
2.思辨素养: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近现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引导学生从多元视角看待媒体变迁,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文化素养:通过学习大众传媒的变迁,使学生了解我国近现代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意识。
4.社会素养:让学生关注大众传媒在各个时期的社会作用,认识传媒对社会风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影响,提高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5.信息技术素养:结合互联网的发展,使学生了解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情分析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中学生,他们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究精神。以下是针对学生在层次、知识、能力、素质及行为习惯方面的分析:
1.学生层次分析:
(1)知识层次: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大众传媒的变迁部分可能较为陌生。学生对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认识可能局限于生活经验,而对互联网等新媒体的了解相对较深。
(2)能力层次: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搜集整理能力和表达能力,但在分析历史现象、提炼观点方面尚需提高。
(3)素质层次:学生在道德素质、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有较好的基础,但个体差异较大,需要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2.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影响:
(1)知识方面:学生对大众传媒的变迁缺乏系统性的认识,可能导致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把握课程的核心内容。为此,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案例、丰富的史料,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框架。
(2)能力方面:学生在分析历史现象时,可能难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深入剖析。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背景,学会从多元视角看待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素质方面:学生在道德素质、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差异,会影响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行为习惯分析:
(1)学习态度:高中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态度总体积极,但部分学生对大众传媒的变迁可能存在兴趣不足的问题。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学习习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依赖教材、缺乏自主学习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合作交流: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能存在分工不均、交流不畅等问题。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具准备多媒体课型新授课教法学法讲授法课时第一课时师生互动设计二次备课教学资源准备1.教材:
-确保每位学生都提前准备好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材,特别是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2)”的相关内容。
-提供与本节课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如历史人物的传记、报刊文章、历史事件的背景资料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
2.辅助材料:
-准备近现代中国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发展历程的相关图片,包括早期报刊的封面、广播和电视的旧照片、互联网发展的标志性事件截图等。
-制作图表,展示不同时期大众传媒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如报刊发行量变化、广播和电视的普及率、互联网用户增长等。
-收集视频资料,包括纪录片片段、历史影像资料、新闻播报等,以多媒体形式展示大众传媒的发展变迁。
-编制时间线,梳理近现代中国大众传媒的重要事件,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历史脉络。
3.实验器材:
-由于本节课不涉及实验操作,无需准备实验器材。
4.教室布置:
-在教室前方设置多媒体展示区,方便展示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在教室中部或后半部分设置分组讨论区,配备必要的桌椅,以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在教室四周墙壁上悬挂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图片或海报,营造浓厚的历史学习氛围。
-准备白板或黑板,用于记录学生的讨论成果或教师的板书。
为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还需提前检查教学设备的运行情况,如计算机、投影仪、音响设备等,并确保网络连接稳定,以便在课堂上实时获取和展示多媒体资源。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灵活调整教学资源的种类和数量,以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流程(一)课前准备(5分钟)
1.教师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大众传媒变迁的相关内容,并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负责搜集一种传媒形式的变迁资料。
2.学生按照分组,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变迁的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二)课中教学(40分钟)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历史图片,包括旧报纸、收音机、电视和电脑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大众传媒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进而导入新课。
2.知识梳理(10分钟)
(1)教师简要介绍近现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变迁,包括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2)学生根据预习资料,分享各组搜集到的大众传媒变迁的案例,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3.深入探讨(1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各个时期大众传媒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报刊业在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及其作用;
-广播、电视的普及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
-互联网的崛起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学生分小组讨论,结合所学知识和搜集到的资料,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4.互动交流(5分钟)
(1)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2)教师点评学生的讨论,总结各个时期大众传媒的变迁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5.重难点讲解(5分钟)
(1)教师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如近现代大众传媒的政治、文化功能,互联网时代媒体融合的趋势等,进行详细讲解。
(2)学生针对重难点问题,提出疑问,教师进行解答。
6.实践活动(5分钟)
教师布置实践活动,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份关于大众传媒变迁的简报,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图表等。
(三)课后巩固(10分钟)
1.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包括:
(1)整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构建知识框架。
(2)撰写一篇关于大众传媒变迁的小论文,字数不限。
2.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教学资源拓展1.拓展资源:
-建议学生阅读《中国近代报刊史》、《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等专业书籍,以深入了解近现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
-推荐学生观看《中国互联网20年》、《新闻联播》等纪录片,通过影像资料直观感受大众传媒的变迁。
-引导学生参观博物馆、图书馆等场所,了解近现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实物资料,如老报纸、收音机、电视等。
-收集和整理与大众传媒变迁相关的历史人物传记,如报人、著名播音员等,了解他们的事迹和贡献。
2.拓展建议:
-鼓励学生进行口述历史采访,邀请家中长辈分享他们经历的大众传媒变迁,了解不同年代人们的生活和价值观。
-建议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媒体现象,如网络热点、新闻事件等,分析大众传媒在当代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课题研究,选择一种特定的大众传媒形式,深入探讨其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趋势。
-鼓励学生参与学校或社区的媒体活动,如校园广播、新闻采访等,亲身体验媒体工作,提高实践能力。典型例题讲解例题一:
题目: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近现代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答案:
近现代中国报刊业发展历程:
1.鸦片战争后,西方报刊传入中国,刺激了中国民族报刊业的发展。
2.辛亥革命时期,报刊业进入繁荣阶段,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3.民国时期,报刊业进一步发展,涌现出一批有影响力的报纸和杂志。
4.建国后,报刊业经历社会主义改造,发挥宣传教育功能。
5.改革开放以来,报刊业走向市场化,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
特点:
1.报刊业与政治紧密相连,政治变革推动报刊业的发展。
2.报刊业在传播知识、开启民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报刊业经历了从单一宣传功能向多元化发展的转变。
例题二:
题目:简述广播与电视在中国的传入、普及与发展。
答案:
广播与电视在中国的传入、普及与发展:
1.20世纪初,广播传入中国,最初作为宫廷娱乐方式。
2.建国后,广播事业得到迅速发展,成为重要的宣传工具。
3.1958年,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起步。
4.改革开放以来,广播与电视事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节目种类日益丰富,覆盖面不断扩大。
5.21世纪初,数字广播与数字电视的发展,使得广播与电视进入高清、互动时代。
例题三:
题目:分析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答案: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
1.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开启互联网时代。
2.21世纪初,互联网在中国迅速普及,用户规模持续扩大。
3.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网络媒体形式的创新,如社交媒体、网络视频等。
4.政府加大对互联网的监管力度,保障网络空间的安全与清朗。
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提高了信息传播速度。
2.互联网促进了人际交往,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3.互联网推动了电子商务、在线教育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增长。
4.互联网对传统媒体产生冲击,引发媒体融合趋势。
例题四:
题目:论述大众传媒在各个时期的社会作用及其变迁。
答案:
大众传媒在各个时期的社会作用及其变迁:
1.近现代:大众传媒主要承担政治宣传、文化传播等功能,对社会变革起到推动作用。
2.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大众传媒以宣传教育为主,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3.改革开放以来:大众传媒逐渐走向市场化,发挥舆论监督、娱乐休闲等功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
4.当前:大众传媒呈现出多元化、分众化趋势,发挥信息传播、文化交流、社会监督等多重作用。
例题五:
题目:结合实际,谈谈网络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答案:
网络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网络媒体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使人们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各类信息。
2.网络媒体促进了人际交往,如社交软件、论坛等,让人们可以跨越地域限制进行沟通。
3.网络媒体改变了传统的娱乐方式,如网络视频、直播等,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娱乐需求。
4.网络媒体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带动经济增长。
5.网络媒体在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同时,也存在着虚假信息、网络谣言等问题,对社会风气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反思改进措施(一)教学特色创新
1.案例教学法的运用:通过引入具体的大众传媒变迁案例,如《申报》的兴衰、中央电视台的发展等,增强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直观感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多元化的教学资源:结合图片、视频、图表等多媒体资源,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存在主要问题
1.教学组织方面:在小组讨论环节,发现部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水粉烟花课件教学课件
- 出游应急预案
- 旅游业安全规范解析
- 2024年大型并网风力发电机组发电机项目资金需求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物业小区危险源识别
- 吉林省2024七年级数学上册第1章有理数1.7有理数的减法课件新版华东师大版
- 彩色的雨教案反思
- 建筑业薪酬政策
- 林业安防施工合同
- 影视制作薪酬管理
- 国开(浙江)2024年《个人理财》形考作业1-4答案
- 《创意改善生活》课件 2024-2025学年湘美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 2024-2025学年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期中(第1-4章)培优试卷
- 个人简历模板(5套完整版)
- CHT 1027-2012 数字正射影像图质量检验技术规程(正式版)
- 文艺复兴经典名著选读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北京大学
- 《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课件
- 劳务派遣劳务外包服务方案(技术方案)
- 设立出版物零售企业申请表.doc
- 排球正面下手发球教学设计
- 给4S店精品销售的几点建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