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部分学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一)历史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河南省部分学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一)历史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河南省部分学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一)历史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河南省部分学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一)历史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河南省部分学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一)历史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河南省部分学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一)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了大量距今约6000年的彩陶,彩陶上面所绘的人面、鱼、蛙、鸟、鹿、植物等形象,以及各类花纹和几何图案,不仅绚丽漂亮,有的还颇有些“现代感”的审美意义。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属于()A.大汶口文化 B.仰韶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龙山文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中期黄河中游地区的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代表性器物是彩陶。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位于黄河中游,距今约6000年,出土大量彩陶,存在时间、位置和出土器物都符合仰韶文化特征,可推断属于仰韶文化,B项正确;大汶口文化位于黄河下游,位置不符,排除A项;河姆渡文化位于长江下游,位置不符,排除C项;龙山文化存在于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西周初年规定,周王对诸侯国君有监国之制,诸侯国官吏要职须由周王任命,“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这些规定()A.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 B.维护了宗族血缘关系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势力 D.剥夺了诸侯国君权力【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根据材料概括可知:西周初年,通过监国之制和官吏任命等措施,周王直接掌控了诸侯国重要官职的任命权,确保了中央对地方的影响力,这实际上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周王对对方官的任命权,而非同姓间的血缘关系,分封制的诸侯还涉及非血缘关系的诸侯和先代贵族,排除B项;地方势力较大的原因是分封制下诸侯的权利较大,掌握政治、经济和军事权力,而对官员的任命不会消除地方分裂割据势力,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了周王对地方官的部分任命,而非剥夺了诸侯国君的所有权力,排除D项。故选A项。3.据记载,西周中期,一个叫矩伯的人分两次把1300亩土地抵押给一个叫裘卫的人,换来价值100串贝壳的几件奢侈品,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宗土地交易。这反映出当时()A.私有制开始出现 B.抑商政策的弱化C.分封制彻底崩溃 D.井田制受到冲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的一种土地制度,规定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民在井田上耕作。题干中的土地交易说明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这显然对井田制构成了冲击,D项正确;私有制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已经存在,而不仅仅是从西周中期开始,排除A项;题干主要描述的是土地交易,没有涉及商业政策的变化,排除B项;西周中期,分封制仍然在实行,尽管出现了土地交易,但不足以说明分封制彻底崩溃,排除C项。故选D项。4.下图是2002年河南洛阳考古发现的东周“天子驾六”陪葬遗址,揭开了从汉代以来长期争论的“周天子的坐驾是驾六还是驾四”的千古疑案,印证了“天子驾六”记载的正确性。这说明()A.文字记载的主观性阻碍历史研究 B.考古发掘能够还原真实的历史C.考古发现有助于认识历史的真相 D.历史事实需要考古发掘来验证【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周时期(中国)。据材料“2002年河南洛阳考古发现的东周‘天子驾六’陪葬遗址,……印证了‘天子驾六’记载的正确性”可知,考古发现印证了“天子驾六”的记载,表明考古发现有助于还原历史,C项正确;文字记载也是重要的史料,对历史研究有重要价值,不能因为其带有“主观性”就认为其阻碍历史研究,排除A项;考古发掘有助于还原历史,而非一定能够或能够还原所有历史真实,排除B项;考古发掘只是历史研究的资料之一,并非所有历史事实都需要通过考古发掘来验证,排除D项。故选C项。5.《左传》记载:春秋晚期,晋国卿大夫赵盾不仅手握兵权,而且晋国大小事务尽归其手,赵盾还以卿大夫身份参加各国诸侯会盟。这表明,当时晋国()A.政治权力下移明显 B.礼乐制度不复存在C.宗法观念名存实亡 D.贵族世袭制度确立【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时期。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晚期,卿大夫赵盾掌握了晋国的大小事务,并且以卿大夫身份参加诸侯会盟,说明此时诸侯权力呈现出向大夫转移的趋势,A项正确;礼乐制度不复存在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宗法观念是指伴随着古代中国以血缘为纽带、以地缘为基础、以家族为基本结构的宗法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观念,强调父权、血亲、家族至上。选项表述错误,排除C项;贵族世袭制度是一种权力、地位、财富等在贵族家族内部按照血缘关系世代传承的制度。夏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世袭制,排除D项。故选A项。6.孔子在总结前人基础上提出了“修己以安百姓”的主张;孟子从“得天下”的政治高度劝诫“为政者”接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表明二者都()A.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B.迎合地主阶级的诉求C.倡导以民为本思想 D.代表平民阶级的利益【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孔子提出“安百姓”,孟子主张“民为贵”,都强调百姓的作用和主张改善民生,体现以民为本思想,C项正确;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不涉及社会道德,排除A项;有观点认为,孔子的政治主张代表了落后保守的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排除B项;孔孟的“重民”主张本质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排除D项。故选C项。7.下表是战国时期部分思想家的主张。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主张出处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墨子·尚同(中)》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庄子·天道》一家二贵,事乃无功。夫妻持政,子无适从《韩非子·扬权》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荀子·非十二子》A.百家争鸣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人民对安定统一的渴望C.加强中央集权顺应时代潮流 D.士阶层受到统治者重用【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从表中思想家的主张可以看出,诸如“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和“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等纲领性说法,都反映了对于安定、统一、秩序的追求。这种思想是当时社会动荡、分裂背景下,对统一和安定有所渴望的表现,适合说明当时人民希望形成一个统一、和平的社会局面,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百家争鸣对民众思想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对统一的渴望而非加强中央集权的需求,中央集权涉及的是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处理,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统治者的人才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8.阳陵虎符是秦始皇完成统一后,颁发给阳陵驻守将领调动军队的信物,上面刻有“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只有皇帝的使者所持虎符与将领所持虎符相契合,才能调动军队。据此可知,虎符制度有助于()A.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B.防止割据势力的形成C.抑制将领的军事野心 D.强化君主对军队管控【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虎符是……调动军队的信物,……只有皇帝的使者所持虎符与将领所持虎符相契合,才能调动军队”可知,虎符是皇帝调动军队的凭证,强化了君主对军队管控,D项正确;秦朝二世而亡,并未实现长治久安,排除A项;防止割据势力的主要措施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包括对地方官员、地方行政权财政等的掌控,虎符主要与“调动军队”有关,属于加强军队管理而非加强地方管理的典型举措,排除B项;虎符主要与军队调动有关,能够限制将领随意调动军队,但不能防止将领产生其他方面的野心,排除C项。故选D项。9.秦统一后,以秦国度量衡为基础,制定新的度量衡制度,由官府制作统一标准的度量衡器发放到全国,每年对度量衡进行检定,对度量衡不正者要绳之以法。秦朝的做法旨在()A.形成统一国内市场 B.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控制C.强化君主专制权力 D.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统一后,以秦国度量衡为基础,制定新的度量衡制度,可得出统一的度量衡制度可以减少地方割据和分裂的可能性,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D项正确;题干信息主要反映了秦朝通过统一度量衡制度来促进商品交换和流通,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同时也有助于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排除A项;统一的度量衡制度有助于中央对地方经济活动的监督和管理,从而实现对地方的有效控制。但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度量衡的标准化,而不是直接的行政控制,排除B项;虽然统一度量衡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题干并没有直接提到君主专制权力的强化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10.汉初丞相萧何死后,曹参继任为丞相,汉惠帝责怪曹参每日饮酒无所事事,曹参认为汉惠帝比不上汉高祖,自己也不如萧何贤良,故而要“萧规曹随”,汉惠帝也只有尊重丞相曹参的执政方式。这反映出当时()A.奉行“与民休息”政策 B.经济得到恢复发展C.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D.丞相权力严重削弱【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西汉中国。萧何和曹参在西汉初期先后任丞相。萧何创立了一套规章制度。他死后曹参继任,完全照章行事,史称“萧规曹随”。“萧规曹随”体现的是西汉初年“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统治思想,目的是稳定人心和社会,避免加重百姓负担,A项正确;材料主要讲汉初的国家政策,未提及政策实行效果,不能断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措施,未提及地方是否服从中央,不能反映中央集权受到威胁,排除C项;“汉惠帝尊重丞相曹参的执政方式”体现丞相拥有较大的权力,而非权力严重削弱,排除D项。故选A项。11.汉武帝的宫廷内,以加侍中、给侍中、常侍等官称的方式,令贤良文学、上书言事者中的严助、朱买臣、吾丘寿王、主父偃、严安等人出入禁省、随侍左右、顾问应对、参与大事,形成与丞相相对的皇帝决策班子。汉武帝此举()A.确保了皇位的传承稳固 B.调整了君权与相权关系C.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D.贯彻了独尊儒术的政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材料所述为汉武帝设立中朝。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侍中、给侍中、常侍等,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与丞相相对的皇帝决策班子,被称为“中朝”,以削弱相权,B项正确;“确保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中朝的主要作用是加强皇权,在外朝基础上,增设中朝这一决策班子,某种程度上造成决策权的分散,某种程度上不利于提高决策效率,排除C项;“独尊儒术”主要内容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等,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2.东汉时成书一部医学著作,内列252种植物药,67种动物药,46种矿物药,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这部著作是()A.《伤寒杂病论》 B.《黄帝内经》C.《神农本草经》 D.《氾胜之书》【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从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正向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其准确时空为:东汉时期(中国)。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神农本草经》是汉代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草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C项正确;《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与本题材料无关,排除A项;《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被称为医之始祖,与本题材料无关,排除B项;《氾胜之书》是西汉晚期的一部重要农学著作,一般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与本题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3.266年,晋武帝将宗室子弟分封为王,宗室封王者达27人,“以郡为国”“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人。邑五千户为小国,置一军,兵一千五百人”。晋武帝此举()A.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B.抑制了士族势力的膨胀C.便利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D.埋下了王朝内乱的隐患【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西晋中国。据材料“宗室封王者达27人,……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晋初年分封大批宗室子弟为王,宗室诸王掌握大量的民户和军队,势力日益强大,威胁中央集权,埋下了王朝内乱的隐患。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D项正确;西晋大封同姓诸王,威胁中央集权,而非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排除A项;分封诸王直接影响宗室势力,而非士族势力,排除B项;西晋大封同姓诸王,威胁中央集权,而非便利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排除C项。故选D项。14.西晋末年,匈奴贵族刘渊建立汉国,设单于左辅、右辅,专治理胡人,设左右司隶,专治理汉人;前秦时期,苻坚废除胡汉分治法,确立“黎元(百姓)应抚,夷狄应和”的基本国策。这一变化的背景是前秦()A.民族差异缩小 B.国家统一完成 C.民族隔阂消失 D.统治基础稳固【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十六国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前秦时期,苻坚统一了北方地区。随着统一的实现,前秦面临的治理任务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之前的胡汉分治在分裂割据时期有一定的存在合理性,但统一后需要一种更有利于整合各民族力量、促进整体发展的治理策略。由此可见,统治基础稳固是苻坚废除胡汉分治法的历史背景,D项正确;在十六国时期,虽然有民族融合的趋势,但各民族在文化、习俗、经济生活方式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异,排除A项;前秦并未完全实现国家统一,排除B项;“民族隔阂消失”的说法错误,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5.605年,隋炀帝令宇文恺营建洛阳城,开凿通济渠和周围二百里的西苑,洛水横贯其间,规模宏大,后隋朝的政治中心从长安转移到东都洛阳。隋炀帝的做法()A.加速了国家统一进程 B.缓解了关中地区经济压力C.促进了民族交往交融 D.导致了外重内轻局面出现【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隋朝中国。隋朝初年由于长期的战乱与自然灾害等因素,关中地区经济衰退,隋朝虽定都长安,但主要依赖黄河中下游地区及江南的财赋。隋炀帝营建洛阳城,开凿通济渠,贯通了洛阳到扬州,洛阳取代关中的长安成为隋朝的政治中心,可以就近获取黄河中下游的财富和物资,江南地区的粮食、赋税也可以通过运河运往洛阳,缓解了关中地区经济压力,B项正确;589年,隋文帝派次子杨广率军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也即当时国家统一已经完成,排除A项;洛阳和通济渠周边地区都主要属于中原地区,与民族交往关系不大,排除C项;开元年间,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加强边防,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随之扩大。至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6.下表中两首诗是诗人杜甫对唐朝社会巨大变化的描述。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诗句出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忆昔二首》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无家别》A.皇权旁落 B.藩镇割据 C.安史之乱 D.宦官专权【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从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判断这是原因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其准确时空为:唐朝时期(中国)。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杜甫的两首诗分别反映了开元盛世时期的繁荣景象和天宝之后的社会动荡,这种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安史之乱的爆发,安史之乱导致了唐朝由盛转衰,社会动荡不安,C项正确;虽然皇权旁落可能会影响国家的稳定,但并不是此时唐朝社会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藩镇割据确实对唐朝后期的政治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它是在安史之乱之后逐渐形成的,不是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排除B项;宦官专权在唐朝后期确实存在,但并不是此时唐朝社会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更多地是在安史之乱之后进一步加剧了政治腐败,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战国是淮河流域农业加速发展的时期。淮北传统的沟洫灌溉进一步发展,沿淮及淮南兴起了芍陂等大型水利工程,邗沟、鸿沟等运河的开凿,也带动了沿线水利事业的发展,再加上桔槔、辘轳等提水器械的使用,使灌溉能力大幅提升。春秋后期,铁器开始用于该流域,到战国时逐步推广。牛耕亦开始于春秋时期,战国时已在淮北推广。土地开发得以加速,越来越多的沿河平原成为良田沃土。农业技术进步较快,至战国时已转向精耕细作,生产力迅速提高。——摘编自李修松、张宪平《春秋战国时期淮河流域农业生产述论》材料二西晋末年“八王之乱”“永嘉之乱”,江淮地区接纳大批中原流民。西晋名将祖逖曾“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宿迁、泗阳、淮阴、淮安、盱眙等地均侨置过北方郡县,大批北方移民带来旱作技术,东晋大兴元年(318年)元帝下诏在徐、扬推广种植三麦。诏曰:“徐、扬二州,土宜三麦,可督令旱地投秋下种,至夏而熟,继新故之交以周济,所益甚大。”变单季水稻为稻麦连作,提高了复种指数。农业生产一度辉煌,高产田亩产10~20斛,比曹魏时期增长1~2倍。——摘编自任重《魏晋南北朝两淮农业兴衰原因初探——兼议淮水排蓄之经验教训》(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淮河流域农业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时期江淮地区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答案】(1)特点:注重水利工程建设;生产力水平提高;土地开发加快;精耕细作农业出现;发展迅速。(任答4点,言之有理即可)(2)原因:北方移民增加了劳动力资源;移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江淮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任答3点,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特点:据材料“沿淮及淮南兴起了芍陂等大型水利工程,邗沟、鸿沟等运河的开凿,也带动了沿线水利事业的发展”得出注重水利工程建设;据材料“铁器开始用于该流域,到战国时逐步推广。牛耕亦开始于春秋时期,战国时已在淮北推广”“生产力迅速提高”得出铁制农具、牛耕出现并逐渐推广,生产力水平提高;据材料“土地开发得以加速,越来越多的沿河平原成为良田沃土”得出土地开发加快;据材料“农业技术进步较快,至战国时已转向精耕细作”得出精耕细作农业出现;据材料“灌溉能力大幅提升”“土地开发得以加速”“生产力迅速提高”得出发展迅速。【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东晋时期中国。原因:据材料“江淮地区接纳大批中原流民”得出北方移民增加了劳动力资源;据材料“大批北方移民带来旱作技术”得出移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据材料“元帝下诏……推广种植三麦”得出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据材料“土宜三麦”“投秋下种,至夏而熟,……所益甚大”得出江淮地区土地、温度等自然条件优越。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13年,丞相李斯抨击儒者不师今而学古,批判当世之政,惑乱民众之心,甚至公然诽谤朝政,上则损害皇帝的威望,下则扩大私党的影响。他建议除秦官定史书《秦记》以外,其他历史记载都予以烧毁;除了博士官所掌管的以外,天下有私人收藏《诗》《书》和百家语者,都必须交地方官员烧毁;有敢私下讨论《诗》《书》的,处以弃市之刑,以古非今的,诛灭其家族;官员知情而不举报者与其同罪;焚书令颁下30天仍拒不遵行的,罚作筑守边城的劳役,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在禁、烧之列。李斯的建议得到秦始皇的批准。——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材料二汉武帝喜欢积极向上的儒家学说,即位之初就改变了“不认儒者”的政策。汉武帝曾多次下诏策问,要求贤良方正就治国指导思想进行理论论证。董仲舒提出用儒家学说统一全国思想的建议,他指出大一统是宇宙的普遍法则,没有统一的思想与之适应,统治者就无法保持一统局面。他说:“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摘编自龚书铎总主编《中国社会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斯抨击儒者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政策。【答案】(1)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统一思想,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社会秩序的重建和整合的需要;李斯主张以法家思想治国。(2)积极方面:政治上,确立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王朝的统治。思想上,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实现了思想的统一。文化上,推动了儒家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促进了文化的繁荣。社会方面,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规范了人们的行为,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消极方面:独尊儒术限制了其他思想流派的发展,造成了思想的僵化;儒家思想成为统治工具,缺乏多样性和活力。【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一“丞相李斯抨击儒者……甚至公然诽谤朝政”可知,秦朝时期,儒生批评时政,对秦朝统治构成威胁,可得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据材料一“他建议……都必须交地方官员烧毁”可知,李斯主张通过焚书来统一思想,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据材料一“李斯的建议得到秦始皇的批准”可知,秦始皇支持李斯的主张,希望通过焚书来加强中央集权。结合所学知识,秦朝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需要统一思想,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同时秦朝社会秩序的重建和整合也需要统一思想的支持,李斯作为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主张以法家思想治国,因此他抨击儒者,主张焚书。【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材料二“汉武帝曾多次下诏策问,要求贤良方正就治国指导思想进行理论论证”可知,汉武帝重视儒家学说,希望通过儒家学说来指导治国。据材料二“董仲舒提出用儒家学说统一全国思想建议”可知,董仲舒建议通过儒家学说来统一全国思想。据材料二“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可知,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独尊儒术的政策。根据材料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来说,积极方面:政治上,确立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王朝的统治。思想上,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实现了思想的统一。文化上,推动了儒家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促进了文化的繁荣。社会方面,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规范了人们的行为,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消极方面:独尊儒术限制了其他思想流派的发展,造成了思想的僵化;儒家思想成为统治工具,缺乏多样性和活力。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张骞出使西域后,为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络,朝廷在河西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个驿站,实施沿途管辖,从地缘政治上建立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紧密联系的渠道,即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公元前68年,汉朝政府派郑吉率兵在车师屯田,统管天山以南各地。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来管理西域事务,使西域诸国摆脱了匈奴的残酷统治,加强了与内地经济、政治与文化的联系;西域都护府使被匈奴切断了的“丝绸之路”得以恢复发展,使西域人民有了一个比较安定的生活环境。——摘编自姜国峰《汉代丝绸之路文化生成与传播的历史镜像》材料材料二唐朝立国后,非常重视西域的战略地位,将其作为西北边疆安全的重要战略屏障。唐朝对西域管理最初的目标是有效进行屯垦开发,保障唐政府在西域的稳定管理和统治,确保应对突厥和吐蕃威胁的侧翼。唐朝先后建立了军政一体的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互为犄角,共同治理,加强了对西域的有效治理,保障了唐政府的政令通行。由于大量屯垦戍卒及家属到达西域,汉民族文化在西域广泛传播,提高了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交融程度,增强了民族团结,成为唐代治理西域中屯垦文化实边的重要内容。——摘编自张安福《屯垦西域与唐代西北边疆安全体系的构建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加强西北地区治理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加强西北地区治理意义。【答案】(1)措施:设置管理机构;实行屯田;维护丝绸之路畅通;驱逐匈奴。(任答3点,言之有理即可)(2)意义:加强了西域与中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增进了民族团结;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