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七年级语文试题一、古诗文积累(30分)(一)经典诗文和名著积累。(12分)1.默写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答案】①.造化钟神秀②.阴阳割昏晓③.荡胸生曾云④.决眦入归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本题中的易错字:割、荡、胸、曾、眦。2.依据课文默写①______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②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陈子昂《登幽州台歌》)③_____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答案】①.箫鼓追随春社近②.独怆然而涕下③.烟笼寒水月笼沙④.濯清涟而不妖【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本题中的易错字:箫、鼓、随、怆、涕、濯、涟。3.阅读名著选段,按要求答题。“我是被压迫的,瞧,那就是压迫者!由于他,所有一切我热爱过的,尊敬过的,祖国、父母、爱人、子女,他们全死亡了!所有我仇恨的一切,就在那里!”船长不愿这艘战舰的残骸跟“复仇号”的光荣残骸相混,他把战舰引向了东方。第二天,可怕的打击开始了!文段节选自法国作家①________________(填人名)所著的②__________(作品名),“船长”指的是③_____________(人名),“可怕的打击”指的是④____________一事。【答案】①.儒勒·凡尔纳②.《海底两万里》③.尼摩④.诺第留斯号击沉敌舰【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和文学常识。第一、二空,结合“我是被压迫,瞧,那就是压迫者!由于他,所有一切我热爱过的,尊敬过的,祖国、父母、爱人、子女,他们全死亡了!所有我仇恨的一切,就在那里!”“船长”可知,选文出自《海底两万里》。《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凡尔纳三部曲”(另两部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神秘岛》)的第二部。该小说主要讲述了博物学家和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其仆人康塞尔和鱼叉手尼德·兰一起随鹦鹉螺号潜艇船长尼摩周游海底的故事。第三空,依据相关情节可知,“船长”指的是尼摩。在《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制造并驾驶鹦鹉螺号,从南极到北极,从太平洋到大西洋,几乎游遍了海洋上的每一个角落。他利用鹦鹉螺号攻击侵略自己祖国印度的英国侵略者的军舰,他还利用在海底打捞获得的巨额财富援助那些被压迫的民族和穷苦的民众,支持他们为争取独立而进行正义的斗争。第四空,依据《海底两万里》中“第二天,可怕的打击开始了!诺第留斯号故意让敌人接近,再在推进器的强大推动下,用那厉害的冲角对准战舰浮标线以下的薄弱部位,从它身上横穿过去!瞬间,战舰船壳裂开,继而发生爆炸,迅速下沉。它的桅樯架满挤着遇难人。然后,那黑沉沉的巨体没入水中,跟它一起,这群死尸统统被强大无比的漩涡卷走……”可知,在北大西洋里遇到一艘驱逐舰的炮轰,潜艇上除了三位俘虏外,个个义愤填膺,决定用诺第留斯号的冲角把驱逐舰击沉。据此可概括为:诺第留斯号击沉敌舰。(二)(4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题。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①〔唐〕韩愈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注】①题目中的“张十一”,与韩愈是同僚好友。唐贞元十九年,二人同遭贬谪。这首诗大约作于二人被贬谪期间。这是一首替友人感叹不遇的诗。4.下面对诗歌品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人写张十一旅居之所的石榴花,托物言志,借居所之物赞美人。B.石榴花“照眼明”,既是写石榴花的鲜艳,也暗喻张十一的耀眼才华。C.第二句“子初成”一方面写石榴有籽长成,也喻指张十一才华展露。D.“可怜”是可爱之意,此句写张十一旅居之所远离世俗喧嚣,环境清幽。5.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4.D5.有对友人空有满腹才华,却遭朝廷贬谪的同情,同时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郁闷感伤之情。(大意对即可)【解析】【导语】韩愈的《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通过描写五月石榴花盛开的景象,表达了对好友张十一被贬谪处境的同情与不甘。诗中通过“榴花照眼明”“子初成”暗示张十一才华横溢,但无奈困于寂寥之地。最后一句“颠倒青苔落绛英”更以落花暗喻友人怀才不遇的坎坷命运,寄托了作者对朋友的牵挂与感叹。整首诗情感真挚深沉,意在激发共鸣。【4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赏析。D.“可怜此地无车马”意为:可惜此地没有达官贵人乘车马来欣赏。“可怜”是可惜的意思。诗人通过描写人的感觉,侧面烘托出榴花的绚烂多姿,诗人叹息花开无人来赏,暗喻朋友满腹才华不得重用,批判了统治者的不识人才;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诗人感情。结合“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的意思是:可惜此地没有达官贵人乘车马来欣赏,艳艳的榴花只好在苍苔上散落纷纷,可知作者看到盛开的石榴花,想到花开的再美又能如何,还不是寂寞无声落,诗人叹息花开无人来赏,结合注释①“唐贞元十九年,二人同遭贬谪。这首诗大约作于二人被贬谪期间。这是一首替友人感叹不遇的诗”可知,此处的花开无人欣赏亦即暗喻朋友满腹才华,却被统治者贬谪于穷乡僻壤,无法施展,“颠倒”二字更是有力批判了统治者的不识人才以及诗人和友人都怀才不遇的愤懑。(三)(14分)比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甲】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活板》)【乙】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永兴九年,监作秘剑①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自古书契②多编以竹简,其用缣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节选自《后汉书•蔡伦传》)【注】:①秘剑:皇家用的刀剑。②契:刻的文字。③缣:双丝的细绢。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乃密布字印伦乃造意B.其印为余群从所得为后世法C.缣贵而简重择其善者而从之D则以纸帖之徐以杓酌油沥之7.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中活字印刷术中的“活”包括字印活、排板活、印刷活、字印数目活等。B.活板的字印数目活,表现在所有的字都储备多个字印,只要想用都可以找到。C.乙文中人们把蔡伦发明纸叫做“蔡侯纸”,表明了对蔡伦的褒奖肯定。D.毕昇和蔡伦都是普通工匠,但他们的发明却都展现了中国古人的伟大智慧。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2)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9.毕昇制作活字和蔡伦造纸共同优点是什么?从他们的发明创造中,你获得的启示是什么?【答案】6.C7.B8.(1)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松脂等物)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来。(2)皇帝夸赞他的才能,从此都采用他造的纸。9.原材料易得,造价低廉,使用方便。(任答两点)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肯于钻研,敢于创新,这样,我们才能比别人获得更大的成就,做出更大的贡献。(从“善于发现问题”“肯于钻研”“敢于创新”等角度谈都可)【解析】【导语】这两则文言文分别介绍了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和蔡伦发明造纸术的工艺和意义。甲文详细描述毕昇活字印刷的制作过程及其优越性,充分展示了古代印刷技术的先进性。乙文精练记述蔡伦纸的制作原料及过程,并强调了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影响。两位发明人虽出身平凡,但其创新成果深远影响了文化传播和历史进程,展现了中华民族卓越的创造力和智慧。【6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均译为:于是;B.均译为:被;C.表并列,并且/表顺承,可不译;D.均译为:用;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B.根据“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可知,常用的字往往有很多个;根据“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可知,生僻字需要现刻;“所有的字都储备多个字印,只要想用都可以找到”有误;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的理解。重点词有:(1)讫:完毕;令:让、使;镕:同“熔”,用高温使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以:用。(2)善:夸赞;能:才能;自是:从此。【9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启示。根据甲文“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更互用之,瞬息可就”“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等语句可知,毕昇制作活字的材料是胶泥(燔土),取用方便,价格低,使用方便;根据乙文“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可知,蔡伦是用树皮、麻头和破布、渔网造纸,材料常见且价格低廉,使用方便;可见其共同点:原材料易得,造价低廉,使用方便廉。“活板”是在“雕版印刷”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蔡侯纸”应原材料易得,造价低廉,使“纸”得以广泛应用;启发我们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创新,才能成功。【点睛】参考译文:【甲】用雕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从五代冯道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然后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混合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刻字的原因,是木纹有疏有密,沾水后就高低不平,并且和混合物粘在一起,不容易取出来。不像火烧过的胶泥字,印完后再用火烤使混合物熔化,拿手一抹,这些字模就会自己落下来,根本不会被弄脏。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辈取得,到今天还珍藏着。【乙】蔡伦,字敬仲,桂阳人。永兴九年,(蔡伦)监督制作秘剑以及各种器械,全都精密牢固,成为后代制作器械的方法。自古书籍大多都编成竹简,那些用绸缎布匹写字的叫做纸。绸缎太贵而竹简太重,对人来说,都很不方便。蔡伦于是想出一种方法,用树皮、麻头以及破布、鱼网造成纸。元兴元年,上奏皇帝,皇帝夸赞他的才能,从此都采用他造的纸,所以天下都说“蔡侯纸”。二、现代文(40分)(一)(1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①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宽厚而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zhuó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②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③还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他家里人说,他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我要了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④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⑤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绝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zhuì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zhuì,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⑥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要求全社出版物统一。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依旧贯。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⑦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10.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商zhuó()累zhuì()譬如()拖沓()11.叶圣陶先生具有怎样的崇高品德?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12.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答案】10.①.酌②.赘③.pì④.tà11.①宽厚待人:给吕叔湘的文章描标点,坚持送客人到大门口等。②严于律己:写文章严格要求自己,文风重视简洁,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等。12.运用了动作描写,“走过”“送到”“鞠躬”“口说”“看着”等一系列的动作生动细腻地刻画了叶圣陶先生礼仪,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宽厚待人、谦逊有礼的高尚品格。【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和具体的事例,展现了叶圣陶先生宽厚待人和严格律己的崇高品德。文章通过描述叶圣陶先生在文字与日常生活中对他人宽厚、对自己严苛的态度,突显其对于语言文字的严谨和责任感。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崇高品德的敬佩,也提醒当代人反思和借鉴其对于语言文字的认真态度。文章既具感染力,又引人深思。【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字音字形。商酌:shāngzhuó,商量斟酌。通常用于对某个问题、计划或方案等进行细致的讨论和权衡,以便做出更合理的决策或选择。累赘:léizhuì,指(事物)多余、麻烦;(文字)不简洁。形容事物或语言等繁琐、冗长,给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或负担。譬如:pìrú,比如、例如。用于举例说明或类比某个情况或事物。拖沓:tuōtà,形容做事拖拉、迟缓、不干脆、不利落。通常指行为或时间上的拖延,缺乏效率。【11题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由第①段“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宽厚而感动”“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第②段“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可知,通过写叶圣陶先生给吕叔湘的文章描标点,坚持送客到大门口且表示谢意,可见他宽厚待人。由第④段“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第⑤段“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第⑥段“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可知,叶圣陶先生写文章后坚持自己试念试听,不像话,坚决改,严格要求自己,且文风重视简洁,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可以看出他严于律己。【12题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根据第②段“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可知,句子运用了“走过”“送到”“鞠躬”“口说”“看着”等一系列动词,是对叶圣陶先生的动作描写,生动细腻地刻画了叶圣陶先生送客时周到的礼仪;他亲自送到大门外,表现出他对客人的重视和关心。在告别时,他鞠躬并口说谢谢,这是对客人的一种礼貌和感激的表达。最后,他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这种细节描写传达了他对客人的关注和祝福,同时也体现了他的宽厚和谦逊。通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深刻感受到叶圣陶先生的人格魅力和他对待人的态度。结合第②段“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可知,句子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宽厚待人、真诚待客、谦虚有礼的品格。(二)(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春天的节奏康健①北京的春天,总是从容不迫带着自己的节奏,农历二月、三月、四月,一步步走来,顾盼生辉。我时而在楼上凭窗张望,观察小区花园及行道树一天天的变化,时而在郊野公园健步,一次次穿行花草树木间,走过大大小小河边湖畔,感受春光既来,春色渐浓。②在城市生活的人们,足迹很少出水泥柏油路面,但依然可以走进春天深处。早春二月时,路过公园的土坡旁,发现有亮眼的小花在悄然绽放,一点、几点,一小片、一大片……就像是一张张调皮孩子的灿烂笑脸,天真无邪又肆无忌惮地惹逗你,似乎都能听见花丛中传出的咯咯的笑声。过往的行人不由慢下脚步,注目这些花儿,带着欣喜打量它们。它们是迎春。多么朴实而动听的名字啊,而且名与实恰相符。稍晚些的是连翘。连翘和迎春样子差不多,傻傻分不清不要紧,重点是它们接力而来,竞相盛开,给人们带来春的消息。③看远处,朝阳的柳树梢上,已有一抹亮色的鹅黄点染,像是高悬的米黄酒旗,又像是万千流苏迎风摆动,提醒人们春意已闹上枝头。北方的柳树多高大伟岸,看似粗粝豪放一些,却也呈现出潇洒妩媚的面相。柳色鹅黄新绿,也是春来的播报。北宋王安石有《南浦》一诗:“南浦东冈二月时,物华撩我有新诗。含风鸭绿粼粼起,弄日鹅黄袅袅垂。”在这幅绝美的早春美景中,时间地点俱有,美物色彩兼备,其中最亮眼的风物有两样:鹅黄和鸭绿,新柳和春水。鹅黄鸭绿,鹭白鸦青,如此多彩的早春颜色,惊艳了世界,也惊艳了人心。⑥时令进入三月,春意开始浩荡。草色一天比一天绿,也一天比一天深,但总体上是那种嫩嫩的新绿,充满勃勃的生机。园中的花木由爆蕾而发华,而生新叶,而成花海、成绿阵。所有这些,都不用等上多少天,变化好像就是瞬息之间的事,稍不留神便会错过。⑤春生万物,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是小变化,几天就有大变化。才几天不见,草地新绿已是无边蔓延,明亮晃人眼。每一根小草都挺直了腰肢,通体新鲜闪亮,是努力生长的样子。而抬眼远望,几片小树林开始集体着了春衫。最惹眼的是春阳照耀之下,一树树的新叶也一天天长大不少,发出油亮而柔和的光泽。而各种花儿这时候已次第盛开,红的桃花,白的梨花、杏花、海棠花,还有各种粉的不知名字的什么花,一树树,一丛丛,高高低低盛开,各自乐此不疲。园中湖泊和池塘都是水清见底,倒映着周围的绿树杂花,居然还有偶尔几声零星的虫鸣,呈现出一种幽远静谧之美。林间、花丛,河边、路上,有各色各样好看的小鸟落下、飞起、掠过,三五成群,啾啾啁啁,叽叽喳喳,七嘴八舌很热烈的样子。这些年来经过持续努力,环境普遍改观,越来越多品种和数量的鸟类在公园落脚。⑥我站在高楼之上的办公室窗边往下看,见春日良辰,风和日丽,马路两侧的人行道上,已有绿树掩映。阳光贯穿树顶,投下斑驳的日影,像是铺在地面上大张的剪纸作品,疏疏密密,明明暗暗。行人在其间来来往往,入得画又走出来。片片新绿如云浮在上,晃眼的日影错落在下,人在树下穿行,被光与影爱抚,尽显春日温柔。太阳还没有大热,稀疏的树荫只是点缀,美化的功能超过了实用的要求,但很快就会变得不可或缺。⑦四月春深,已至暮春。暮春是春深的别一种说法,到了这个时候,绿色已经无所不在。绿色的规模和程度都大大地推进,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所有的空间乃至所有的空白都被绿色充满。满坑满谷的绿意足够盛大,在地上膨胀溢出,还想往天上去。于是,看到那些遍地铺陈、漫无际涯的绿意真的就飞上天了。一树一树成排连片,腿脚扎进绿色的海洋,挺拔的腰身向空中延伸,披挂茂盛的绿叶连天蔽日。暮春是春之盛。此时的春天,是青春勃发、是风华正茂,热情迸发,活力彰显。⑧春意最浓,花事也最盛,大地就是一座大花园。这个时候,有花开,也有花落,一茬接着一茬。乡村的花也多,但野生的居多,人为侍弄的少。城里的花开得集中,称得上是百花园,各种各样的花在一起,让人看得方便、赏得过瘾。最夸张的是,除了花的海洋,还有一棵棵缀满繁花的大树,像是平地上起了花的高楼,让人抬头仰望,低头生叹。这边厢,花开正欢;那边厢,落英缤纷。花有花期,不过,大可不必伤春,在当下尚是脉脉温情,在前方更有炙人的热情,新陈代谢更加频繁,生命也会加速成长。⑨也该说说春雨了。春雨贵如油,是对春雨的夸赞,也透露出人们对春雨的期盼之情。悠闲的人在春燥时盼春雨,是为了让春雨滋润心田,给生活添加诗意;四季忙碌的农人在春耕时也盼春雨,是为了让春雨滋润禾苗,给一年好收成打下基础。“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经过雨水洗染的大地,花木扶疏,草色新绿,水汽氤氲于天地之间,不外是浓浓的春天的气息。⑩人们在春天之初做出各种计划,播种希望的种子,设定大小目标,憧憬埋在心底的理想。因为他们相信希望会发芽,理想能实现,心心念念全是向着前方和未来。一年又一年,人们盼春、迎春、惜春,是因为春天总是激励着一整年的奋斗与创造。(《人民日报》2024年05月11日第08版)13.节奏是自然、社会和人的活动中一种与韵律结伴而行的有规律的突变。文章依次写了“春天”的哪些突变?1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京的春天,一步步走来,顾盼生辉,运用了比拟,形象生动。B.“早春颜色,惊艳了人心”,“惊艳”此处意思是人心被春色震惊,是动词。C.“每一根小草都挺直了腰肢,通体新鲜闪亮”中“新鲜闪亮”,是动宾短语。D.第⑤段,以草地、小树林、湖水、虫鸣、小鸟,写春色之新,是总分结构。15.请结合内容,简析本文组织材料的顺序。16.请简析第⑨段的结构和作者表达的情感。【答案】13.早春二月,小花、柳树梢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消息。三月,小草、树林、虫、鸟,呈现了春意浩荡。四月春深,春意最浓,花事最盛。14.C15.组织材料顺序:以时间为序,写春意到来,春意蔓延,春意最盛。以小花、柳树、湖水、花开花落等不同的景物的描写对象的转换之逻辑顺序,表现春天的节奏。(以春天所见景色,写春色既来春色惭浓的顺序。也可)16.本段首句总写春雨,继写对春雨的夸赞、人们期盼春雨、春雨带来的春天的气息,是总分结构。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解析】【导语】本文通过描绘北京春天从早春到暮春的阶段性变化,展示了春天的生命力与美丽。从迎春花、连翘花、树梢柳色的初现,到草木繁茂、花开花落、鸟鸣虫啾,再到春雨滋润下的大地焕然一新,文章层层递进,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的春天世界。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春天的礼赞。同时,文章也寓意了人们在春天中的希望与奋斗,激励人们向前追求目标。【13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结合②③段中“早春二月时,路过公园的土坡旁,发现有亮眼的小花在悄然绽放,一点、几点,一小片、一大片……就像是一张张调皮孩子的灿烂笑脸,天真无邪又肆无忌惮地惹逗你,似乎都能听见花丛中传出的咯咯的笑声。过往的行人不由慢下脚步,注目这些花儿,带着欣喜打量它们。它们是迎春。多么朴实而动听的名字啊,而且名与实恰相符。稍晚些的是连翘。连翘和迎春样子差不多,傻傻分不清不要紧,重点是它们接力而来,竞相盛开,给人们带来春的消息”“看远处,朝阳的柳树梢上,已有一抹亮色的鹅黄点染,像是高悬的米黄酒旗,又像是万千流苏迎风摆动,提醒人们春意已闹上枝头。北方的柳树多高大伟岸,看似粗粝豪放一些,却也呈现出潇洒妩媚的面相。柳色鹅黄新绿,也是春来的播报。……在这幅绝美的早春美景中,时间地点俱有,美物色彩兼备,其中最亮眼的风物有两样:鹅黄和鸭绿,新柳和春水。鹅黄鸭绿,鹭白鸦青,如此多彩的早春颜色,惊艳了世界,也惊艳了人心”可知,在早春二月,公园土坡旁的小花悄然绽放,如迎春、连翘等,它们像是调皮孩子的笑脸,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第一缕消息。这些小花以它们朴实而动听的名字,以及名与实相符的特点,成为了春天最早的使者。朝阳的柳树梢上也出现了亮色的鹅黄点染,像是高悬的米黄酒旗,迎风摆动,提醒人们春意已闹上枝头。柳色鹅黄新绿,是春来的又一播报,与王安石的《南浦》诗中的描绘相呼应,共同构成了早春的美景。可概括为:早春二月,小花、柳树梢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消息。结合④⑤段中“时令进入三月,春意开始浩荡。草色一天比一天绿,也一天比一天深,但总体上是那种嫩嫩的新绿,充满勃勃的生机。园中的花木由爆蕾而发华,而生新叶,而成花海、成绿阵。所有这些,都不用等上多少天,变化好像就是瞬息之间的事,稍不留神便会错过”“春生万物,每天都是新的,一天是小变化,几天就有大变化。才几天不见,草地新绿已是无边蔓延,明亮晃人眼。每一根小草都挺直了腰肢,通体新鲜闪亮,是努力生长的样子。而抬眼远望,几片小树林开始集体着了春衫。最惹眼的是春阳照耀之下,一树树的新叶也一天天长大不少,发出油亮而柔和的光泽。而各种花儿这时候已次第盛开,红的桃花,白的梨花、杏花、海棠花,还有各种粉的不知名字的什么花,一树树,一丛丛,高高低低盛开,各自乐此不疲。园中湖泊和池塘都是水清见底,倒映着周围的绿树杂花,居然还有偶尔几声零星的虫鸣,呈现出一种幽远静谧之美。林间、花丛,河边、路上,有各色各样好看的小鸟落下、飞起、掠过,三五成群,啾啾啁啁,叽叽喳喳,七嘴八舌很热烈的样子。这些年来经过持续努力,环境普遍改观,越来越多品种和数量的鸟类在公园落脚”可知,进入三月,草色一天比一天绿,也一天比一天深,嫩嫩的新绿充满了勃勃的生机。草地新绿无边蔓延,明亮晃人眼,每一根小草都挺直了腰肢,努力生长。小树林开始集体着了春衫,新叶一天天长大,发出油亮而柔和的光泽。园中湖泊和池塘边偶尔传来几声零星的虫鸣,林间、花丛、河边、路上,有各色各样好看的小鸟落下、飞起、掠过,啾啾啁啁,叽叽喳喳,热闹非凡。这些虫鸣鸟叫共同呈现出了春意浩荡的景象。可概括为:三月,小草、树林、虫、鸟,呈现了春意浩荡。结合⑦⑧段中“四月春深,已至暮春。暮春是春深的别一种说法,到了这个时候,绿色已经无所不在。绿色的规模和程度都大大地推进,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所有的空间乃至所有的空白都被绿色充满。满坑满谷的绿意足够盛大,在地上膨胀溢出,还想往天上去。于是,看到那些遍地铺陈、漫无际涯的绿意真的就飞上天了。一树一树成排连片,腿脚扎进绿色的海洋,挺拔的腰身向空中延伸,披挂茂盛的绿叶连天蔽日。暮春是春之盛。此时的春天,是青春勃发、是风华正茂,热情迸发,活力彰显”“春意最浓,花事也最盛,大地就是一座大花园。这个时候,有花开,也有花落,一茬接着一茬。乡村的花也多,但野生的居多,人为侍弄的少。城里的花开得集中,称得上是百花园,各种各样的花在一起,让人看得方便、赏得过瘾。最夸张的是,除了花的海洋,还有一棵棵缀满繁花的大树,像是平地上起了花的高楼,让人抬头仰望,低头生叹。这边厢,花开正欢;那边厢,落英缤纷。花有花期,不过,大可不必伤春,在当下尚是脉脉温情,在前方更有炙人的热情,新陈代谢更加频繁,生命也会加速成长”可知,到了四月春深,绿色已经无所不在。满坑满谷的绿意足够盛大,在地上膨胀溢出,还想往天上去。一树一树成排连片,挺拔的腰身向空中延伸,披挂茂盛的绿叶连天蔽日。此时的春天,是青春勃发、风华正茂,热情迸发,活力彰显。春意最浓时,花事也最盛。乡村和城里的花都在这个时候竞相绽放,乡村的花多为野生,而城里的花则集中而多样,让人看得方便、赏得过瘾。花开正欢,落英缤纷,新陈代谢更加频繁,生命也在加速成长。可概括为:四月春深,春意最浓,花事最盛。【14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C.有误,在此句中,“新鲜闪亮”是并列短语,由两个形容词“新鲜”和“闪亮”组成,共同修饰“小草”的状态,而非动宾短语。动宾短语通常由动词和宾语组成,表示动作和动作的对象。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组织材料上采用了清晰而有条理的顺序,既以时间为序展现了春意从初现到最盛的过程,又通过不同景物的描写对象的转换,逻辑清晰地表现了春天的节奏。一、以时间为序。春意到来(早春二月):文章开头即提到“北京的春天,总是从容不迫带着自己的节奏,农历二月、三月、四月,一步步走来”,明确了时间线索。接着,在段落②中,描述了早春二月时,小花(如迎春、连翘)在公园的土坡旁悄然绽放,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第一缕消息。段落③则进一步描绘了早春时柳树梢上的鹅黄新绿,以及王安石《南浦》诗中对早春美景的描绘,共同构成了春意初现的画面。春意蔓延(三月):进入三月,春意开始浩荡。段落④详细描述了草色一天比一天绿,一天比一天深,展现了春意的蔓延。段落⑤则通过草地、小树林、湖水、虫鸣、小鸟等景物的描写,进一步表现了春意的浓厚和生机勃勃。春意最盛(四月春深):文章最后部分(段落⑦⑧)描述了四月春深时,春意最浓,花事最盛的景象。绿色的规模和程度都大大推进,所有的空间都被绿色充满,花儿也竞相绽放,形成了一幅繁花似锦的画卷。二、以不同景物的描写对象的转换之逻辑顺序。文章在描述春意的过程中,巧妙地转换了描写对象,从早春二月的小花、柳树梢,到三月的草地、小树林、湖水、虫鸣、小鸟,再到四月春深的绿意和花海,这些描写对象的转换不仅符合春天的自然生长规律,也逻辑清晰地展现了春天的节奏。小花和柳树梢作为春天的先行者,最早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消息;随后,草地和小树林的绿意逐渐蔓延,虫鸣鸟叫也随之而来,共同构成了春意盎然的景象;最后,在四月春深时,绿意和花海达到了顶峰,展现了春天的最盛时刻。综上所述,本文在组织材料上既以时间为序,展现了春意从初现到最盛的过程;又以不同景物的描写对象的转换之逻辑顺序,清晰地表现了春天的节奏。这种组织材料的顺序使得文章结构清晰、条理分明,同时也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16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结合“也该说说春雨了。春雨贵如油,是对春雨的夸赞,也透露出人们对春雨的期盼之情。悠闲的人在春燥时盼春雨,是为了让春雨滋润心田,给生活添加诗意;四季忙碌的农人在春耕时也盼春雨,是为了让春雨滋润禾苗,给一年好收成打下基础。‘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经过雨水洗染的大地,花木扶疏,草色新绿,水汽氤氲于天地之间,不外是浓浓的春天的气息”可知,本段采用了总分结构。首句“春雨贵如油”作为总起,简洁明了地概括了春雨的珍贵。随后,段落内容围绕这一总起句展开,具体描述了春雨的夸赞、人们对春雨的期盼以及春雨带来的春天气息。通过“人们总是用‘春雨贵如油’来夸赞它”一句,直接表达了人们对春雨的高度评价。接着,“人们期盼着它,就像期盼着一位久别的亲人”一句,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对春雨的深切期盼。最后,“它来了,带着春天的气息,带着万物的生机,悄悄地来了”一句,既是对春雨到来的描述,也是对春雨所带来的春天气息和万物生机的赞美。通过本段对春雨的描写,作者表达了对春雨的喜爱之情。从“春雨贵如油”的夸赞,到人们对春雨的期盼,再到春雨带来的春天气息和万物生机,都透露出作者对春雨的深厚情感。这种情感不仅体现在对春雨本身的赞美上,更体现在对春雨所带来的春天美好景象的向往和赞美上。综上所述,第⑨段采用了总分结构,通过夸赞春雨、人们期盼春雨以及春雨带来的春天气息等内容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这种情感与文章整体对春天的赞美和向往相呼应,共同构成了文章的主题和情感基调。(三)(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将月光包进粽叶①南风酥软,布谷啼清。新麦收打晾晒入仓后,秸秆的清香还未走远,粽叶的气息就翩然而至。②端午节,该是世界上最芬芳的节日吧。有屈子诗赋里萱草的暗香,有黄酒别具风味的醇香,还有来自乡野的菖蒲和艾蒿,在门楣散发着淡淡的幽香。但萦绕在我记忆里的,却是芦叶在盈盈水间散发的缕缕清香。那每一瓣青绿,都宛若一叶扁舟,为我载来流淌在母亲粽针尾孔里的粼粼月光。③家乡的五月,槐花、栀子的清芬弥散开来,蟒蛇河畔的芦苇在馨风中忘情地拔节,不知不觉就绵延成一片片郁郁葱葱的青纱帐。端午节来临前,母亲总要拎着竹篮到河边采芦叶。我和弟弟妹妹跟在母亲身后,欢快地穿行在芦苇丛中。身前身后的芦苇结成阵围拢过来,遮天蔽日的绿色让人恍若进了翡翠宫,就连空气也仿佛能拧出绿色的汁液来。我们一边唱着、笑着、嬉闹着,一边帮助母亲拣那最宽、最绿、最嫩的芦叶打来,扎成一个个细长的捆子,准备回家包粽子用。茂密的芦苇丛里,歌声、欢呼声和采粽叶的声音不时起伏,惊起一群群水鸟,扑棱棱飞向瓦蓝瓦蓝的天空。④端午节的前一天,母亲把晒干的芦叶洗净了,放在清水里煮。听得水咕嘟咕嘟地响了,看见冒出袅袅的热气了,芦叶的味道便弥漫开来。那一屋子清沥沥的香气,闻着就像心上盖了床让太阳晒得酥香的小花被,角角落落都是温暖的味道。煮过的芦叶经历了水与火的浴炼,变成了青褐色,浑身上下也多了一股子韧劲,仿佛一根根系扎乡情的绸带。⑤当一弯新月挂上树梢之时,母亲就开始包粽子了。只见她将三四片芦叶连水抿在一起,折叠成三角形、斧头形或哑铃形,然后灌进泡胀了的糯米、肉丁、大枣、红豆、花生仁之类的食材,末了用粽针将芦叶完缝合榫地收口。⑥第二天一大早,我和弟弟妹妹尚未睁眼,便依稀听到厨房里传来母亲拉风箱的声音。起床来到灶前,只见火焰还在轻舔着大铁锅的锅底,芦叶的清香却早已混合着粽子的糯香,在鼻息间轻漾开去,濡染了整个院子。我们就在这抵挡不住的粽香里耐心等着,走过来,走过去,左瞧瞧,右瞅瞅……⑦今夜,又到月影朦胧时分,我坐在老家的榆木桌前陪母亲包粽子。满头银霜的母亲颤抖着双手,把月光与憧憬一起包进粽叶,宛似这些年来无数次为我捆扎出门远行时的包袱。我捋着粽叶的脉络,像是要细数出年轮的翻转,一丝丝失落涌上心头。芦叶依旧,可当年那穿行在芦苇丛中的身影、洒落在芦苇荡里的笑声却怎么也觅不到了。只有这一枚枚粽叶,如同一只只竹筏,载着母爱和乡情撑过岁月的河流,年年为我送来飘香的祝福。⑧怀着一汪漂泊的心事,我帮母亲将芦叶尾穿进粽针孔。此刻,我蓦然悟出,这世间粽子的味道,只有在故乡,只有在母亲的手里,才会最香……(取材于孙成栋的文章)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记述了作者童年、成年对端午节粽香的感受,一繁一简,详略得当。B.作者回忆童年采、煮芦叶和包、煮粽子的过程,运用了描写、叙述等写法。C.第⑦段写今夜陪母亲包粽子,表现了作者因重复童年故事而高兴的心情。D.本文通过包粽子的情节,表达了作者怀念童年、思念故乡、感念母爱的情感。18.赏析语句①身前身后的芦苇结成阵围拢过来,遮天蔽日的绿色让人恍若进了翡翠宫,就连空气也仿佛能拧出绿色的汁液来。(从修辞角度)②满头银霜的母亲颤抖着双手,把月光与憧憬一起包进粽叶,宛似这些年来无数次为我捆扎出门远行时的包袱。(赏析加点的词语)19.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将月光包进粽叶”的理解。20.请简析本文第②段与《爱莲说》在写法上的共同点。【答案】17.C18.①比喻、夸张修辞手法的,都突出了芦苇生长茂盛、色彩浓烈的特点,表现了童年时采摘芦叶时的愉悦心情。②“颤抖”一词,形象地描写了老年母亲包粽子的动作,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感受和因母亲不复当年而失落的情感。19.题目串起了作者陪母亲在端午节月影下包粽子的两个场景。童年时充满欢乐和期盼;成年后离家日久,母亲也逐渐老去,往日踪迹难寻,令人怅惘。月光下母亲亲手包的粽子里,包含着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对美好童年的怀念和对母爱的感念。20.本文第②段和《爱莲说》烘托的写法。第②段以萱草、黄酒、菖蒲和艾蒿,烘托母亲粽针尾孔里的粼粼月光。《爱莲说》以菊、牡丹烘托莲。【解析】【导语】这篇散文以端午节包粽子的习俗为主线,通过对芦苇、粽叶、母亲等景物和人物的描写,细腻地展现了浓厚的乡情和母爱。文章通过回忆儿时与母亲一起采摘芦叶、包粽子的温馨场景,唤起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语言富有诗意,充满感情色彩,营造出一种温暖、怀旧的氛围。整体结构层次分明,回忆与现实交织,进一步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文章不仅描写了传统风俗,更传递了对家庭、亲情与故土的深刻认知和眷恋之情。【1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C.结合第⑦段“我捋着粽叶的脉络,像是要细数出年轮的翻转,一丝丝失落涌上心头”可知,此处并非高兴而是失落;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词句赏析。①结合“身前身后的芦苇结成阵围拢过来,遮天蔽日的绿色让人恍若进了翡翠宫,就连空气也仿佛能拧出绿色的汁液来”中“恍若进了翡翠宫”可知,此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芦苇阵比作“翡翠宫”,可见芦苇的茂盛。结合“遮天蔽日的绿色”“连空气也仿佛能拧出绿色的汁液”可知,此句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芦苇的茂盛、浓绿的特点。结合第③段下文中“我们一边唱着、笑着、嬉闹着,一边帮助母亲拣那最宽、最绿、最嫩的芦叶打来,扎成一个个细长的捆子,准备回家包粽子用。茂密的芦苇丛里,歌声、欢呼声和采粽叶的声音不时起伏”,可知这句景物描写还衬托出我们采摘芦叶时的愉悦心情,表现了童年时的欢迎时光。②“颤抖”的意思为:颤动,哆嗦,发抖。结合第⑦段“满头银霜的母亲”可知,此处“颤抖”一词,形象地描写了母亲因年迈而行动不便,因而包粽子时手会颤抖的情景,结合第⑤段“只见她将三四片芦叶连水抿在一起,折叠成三角形、斧头形或哑铃形,然后灌进泡胀了的糯米、肉丁、大枣、红豆、花生仁之类的食材,末了用粽针将芦叶完缝合榫地收口”可见,此时母亲包粽子时的缓慢和不便与年轻时形成鲜明的对比,结合第⑦段“我捋着粽叶的脉络,像是要细数出年轮的翻转,一丝丝失落涌上心头”可知,此处的“颤抖”流露出作者感受到母亲不复当年轻干练而感到失落的情绪。【19题详解】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题目“将月光包进粽叶”意思是在月影下包粽子。结合第⑤段“当一弯新月挂上树梢之时,母亲就开始包粽子了”,第⑦段“今夜,又到月影朦胧时分,我坐在老家的榆木桌前陪母亲包粽子”,可知文章写了端午节时作者陪母亲在月影下包粽子的两个场景,一个是记忆中的童年时,一个是现在的成年后。题目起到了概括全文内容的作用;结合第③段“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货物陆运合同范文范本模板
- 物业管理的噪音与污染管理
- 我国自动驾驶车路协同发展现状分析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抑制NLRP3介导的滑膜细胞焦亡减轻膝骨关节炎
- 扩张法与Nagata法治疗小耳畸形的疗效对比分析
- 2025年岳麓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智能家居产品销售代理合同(2篇)
- 2025年外研衔接版九年级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服装购买合同协议书范本(2篇)
- 2025年外研版三年级起点选择性必修1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
- 中小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现状及对策研究
- 亲子非暴力沟通培训讲座
- 保险投诉处理流程培训
- JJG 707-2014扭矩扳子行业标准
- 2025财年美国国防预算概览-美国国防部(英)
- 2024年江西省南昌市中考一模数学试题(含答案)
- 《采暖空调节能技术》课件
- CONSORT2010流程图(FlowDiagram)【模板】文档
- 游戏综合YY频道设计模板
- 中兴ZCTP 5GC高级工程师认证考试题库汇总(含答案)
-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程PPT全套完整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