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春晚诗(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春晚诗(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春晚诗(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春晚诗(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春晚诗(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春晚诗(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春晚诗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郡圃春晚

韩琦①

溶溶春水满方塘,栏槛风微落蕊香。

尽日杨花飞又歇,有时林鸟见还藏。

沉病不为闲来减,流景知从静处长。

欲战万愁无酒力,可堪三月去堂堂。

注:韩琦,北宋政治家,曾为相十载,赞辅三朝,其功甚伟。本

诗是韩琦晚年知相州时的作品。

1.下列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照应诗题,起句便描绘出春水方生、碧波平岸的气象,

而微风送来的几缕清香,又让人感到春花正随风飘堕。

B.诗人善于用字,颔联中“又”“还”二字既形象表现杨花飘飘

落落、林鸟忽现忽藏之美景,又含蓄表达怡然心境。

C.古人称酒为“酒兵”,意思是说酒能消愁,如同兵能克敌;第

七句说"欲'战'万愁无酒力”,暗合了这个意思。

D.木诗构思巧妙,前两联从眼前春水、落蕊、杨花、林鸟等景

着笔,颈联由景及人,尾联直抒胸臆,结构流转自然。

2.诗歌尾联直抒无可奈何的愁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因

何而“愁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贯休

水香塘黑蒲①森森,鸳鸯溺德②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③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泳,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①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

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②潮耦(xichi):一种像

鸳鸯的水鸟。③柘(zh。):一种树。树皮有长刺,皮可以染黄色,

叶卵形,可以喂蚕,木材质坚而致密,是贵重的木料。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池塘里森森蒲草,传来阵陶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

家禽一样,一点儿也不怕人,为“东邻西舍无相侵”作了铺垫与烘托。

B.颔联写村庄前后到处是蓬勃生长的翠色葱茏的桑树和柘树,

显示物产的富足,对民生活的安宁和睦,也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理想。

C.颈联描写了蚕娘在泳溪边漂洗蚕茧、牧童吹笛和衣而浴的场

景,这两句诗既写出了蚕娘丰收的喜悦,又表现出牧童性格的顽皮。

D.这首诗的后四句描写了四个不同的人物,这在同类唐诗中是

不多见的,诗人主要运用动作描写和对比手法来勾勒人物形象。

4.概括尾联中“山翁"的形象特点并分析尾联中蕴含的诗人的情

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清平乐•春晚

王安国①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②,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注】①王安国(1028—1074),字平甫,王安石之弟。以文章

著称于世,1068年(熙宁元年)赐进士及第。与兄王安石政见不合,

非议新法。王安石罢相后,被吕惠卿排挤罢官。②此句化用李贺的“湾

头见小怜,请上琵琶弦:小怜,北齐后主淑妃冯小怜,善弹琵琶,

后代诗人常用来借指歌女。

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惯用倒装,如开篇二句,黄鸯想用其巧妙的口舌恳求春

天,再多留一段时日,直接表达了词人对春天即将逝去的怅叹和不舍。

B.“满地”“昨夜”二句,先写南园中落红满地的凄凉景象,再

点明原因:昨夜东风春雨的摧残,使原本灿烂盛放如宫锦般艳丽的花

零落成泥。

C.“小怜”句用典。这琵琶声哀婉动人,当此即将逝去的春宵,

多少闺中佳人长夜不眠,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思飞越千里关山,追寻

天涯游子。

D.整首词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从声音和色彩两个方面勾勒出

一幅暮春图画,词人在伤春、惜春中寄寓了自己深沉的身世感慨。

6.评论说,王安国的这首《清平乐》写出了新意,也写出了自

己的性情与风骨。请分析本词最后一句“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

花”是如何体现这一评论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武陵春•春晚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就舟,载不动许多愁。

7.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住”二字,既通俗又凝练,极富暗示性,它告诉我们在此

以前曾是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日子。

B.“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

通过形象刻画表明词人内心的满腹忧愁。

C.“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到好处地表现了

词人一刹那的喜悦心情,说明词人出游之兴强烈。

D.下半阕中一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词,作为

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

8.本词结句“只恐双溪蚱牖舟,载不动许多愁”与李煜《虞美人》

结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愁角度不同,但艺

术手法及效果却有一致性,试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半山春晚即事①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屐②或幽寻。

惟有北山③鸟,经过遗好音。

【注】①此诗写于诗人推行新法失败,罢相后退居江宁时期。②

杖屣(jfl):扶杖漫步。③北山:即钟山。南朝宋周雕与孔稚圭曾隐

居于此后周顺离山出仕,孔曾作《北山移文》表示讥刺。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字精妙“取”“酬”二字赋春风以生命,以拟人手法摹

尽春色之变化,透露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B.颔联紧承春风慷慨赐予的“清阴”,抒写树木的葱茏茂密,屋

宇的隐约可见,也写到了园屋前人的活动,表现了环境的寂静,又充

满生意。

C.颈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断,或居家凭几小憩,或拄杖独行寻幽,

刻画出园中主人的形象,表现了诗人恬淡安宁而又欣然自得的心境。

D.这首诗叙事、描写相结合,展现了诗人退居半山园生活的一

个侧面,在冲淡平和中抒发了其内心复杂的感情。

10.试分析诗歌尾联的艺术技巧。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春晚郊居

(宋)吕本中

柳外楼高绿半遮,伤心春色在天涯。

低迷帘幕家家雨,淡荡①园林处处花。

檐影已飞新社燕,水痕初没去年沙。

地偏长者无车辙,扫地从教②草径斜。

注:①淡荡:和舒貌,多形容春天。②从教:任凭。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借景抒情,“伤心”一词极言春色之浓,也是作者心境的

反映,奠定了全诗悲哀感伤的基调。

B.诗作紧扣诗题,前六句写“春晚”,末二句写“郊居”,语言

清新平易,句律整饬。

C.由首联的“半遮”转入,颔联"家家雨'’"处处花”运用叠词加

物象的手法,描绘出活跃跳动的明媚春光,以景化情。

D.颈联使用“檐影”“社燕”等意象,又用“已飞”将主客颠倒,

符合诗歌语言常用“倒装”的特点,写出了新燕已经飞过屋檐,留下

一道道影痕的情景C

1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晚

左纬

池上柳依依,柳边人掩扉。

蝶随花片落,燕拂水纹飞。

试数交游[注]看,方惊笑语稀。

一年春又尽,倚杖对斜晖。

[注]交游:朋友。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联选取了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一一杨柳,写水池边的

柳枝依依,柳树旁的人靠着门欣赏春天的美景。

B.第二联写飞舞的蝴蝶,飘落的花瓣、掠水而过的燕子,与第

一联一起描绘出一幅富有特色的晚春图。

C.第四联“倚杖对斜晖”,写诗人伫立在夕阳下,看着落日的余

晖,以景语作结,言有尽,意无穷。

D.全诗前四句侧重写景,后四句侧重抒情;前面的风格明快,

后四句风格有所改变,略显伤感。

14.第三联写“方惊笑语稀”,诗人为什么“惊”?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晚①

范成大

荒园萧瑟懒追随,舞燕啼莺各自私②。

窗下日长多得睡,樽前花老不供诗。

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

想见篱东春涨动,小舟无伴柳丝垂。

【注】①本诗作于南宋宋孝宗淳熙六年春,淳熙五年六月,范成

大因与孝宗政见不合而落职。②各自私:这里是说燕子、黄莺不管人

的心情而只顾自家欢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虽然描写“舞燕”“啼莺”,但呈现出的是荒园萧瑟之景。“懒

追随”说明诗人无兴致。

B.颔联点出暮春时令,暗示诗人心绪。樽前花老,诗情难觅,

止不住把满怀愁绪抒写出来。

C.由眼前“花老”而联想到人老,慨叹南宋朝廷不能振作,收

复失地无忘,自己心力交瘁。

D.本诗描写景物,作精雕细刻,形神兼备;描写心境,只是略

现迹象,情意表达委婉含蓄。

16.本诗尾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此联的妙

处。

参考答案:

1.B2.①暮春花落,诗人感到春光易逝,芳时难留。②诗人已

至暮年,沉病在身。③过于闲散又不甘于闲散。(想为国效力,却又

无法为国效力。)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既形象表现杨花飘飘落落、林鸟忽现忽藏之美景,又含蓄表

达怡然心境”错。“尽日杨花飞又歇,有时林鸟见还藏”,意思是杨花

一整天都被风吹起又落下,林中鸟儿一会出现一会又隐藏身影在树中,

由此看出“又”“还”意在表现杨花飘歇、林鸟隐现的单调重复,含

蓄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烦闷。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尾联“欲战万愁无酒力,可堪三月去堂堂”,意思是想要驱赶这

万千愁绪,无奈因病无法饮酒,让这三个月时间白白流逝,哪里能承

受。

①诗的最后一句,诗人用力点破这“万愁”的由来:“三月去堂

堂。"这里写出了春水满塘、春花堕地,浩荡春光正堂堂逝去的场景,

可看出暮春花落,诗人感到春光易逝,芳时难留。

②结合颈联“沉河不为闲来减,流景知从静处长”,它又是虚拟,

比喻诗人桑榆晚景,沉河在身,这是愁的根源,自然界春天的逝去不

过是愁的触媒,写出了诗人已至暮年,沉后在身,这是愁的根源。

③结合诗歌“不为闲来减”及注释可知,韩琦晚年既老且病,连

一般的公务也应付不了,只能终日闲居;这种生活,对于以天下为己

任的韩琦来说,是一种难耐的折磨。所以,这里又体现了他过于闲散

却又不甘闲散的心情(想为国效力,却又无法为国效力)。

3.D4.①山翁形象特点:淳朴善良、热情好客、勤劳能干。在

“西坡瓜豆熟”的时节"留我宿又宿”,既写出山翁的勤劳能干,又

表现出山翁对诗人的深厚情谊,突出山翁的淳朴善良,热情好客。

②寓情于事,抒发了诗人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

爱与向往之情。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主要运用动作描写和对比手法”错误,没有运用对比手法,

这里主要是用动作描写展现蚕娘、牧童、山翁的行为,没有将他们进

行对比。

故选Do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

尾联“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大意是山翁好客热情

挽留我一住再住,还笑着指点西坡说瓜豆就要成熟了,想留下我一同

品尝。山翁在西坡二种瓜种豆,并精心照料直至成熟丰收,体现了他

的勤劳能干;山翁一再留我住宿,加上“笑指”等词语的渲染,更把

他的动作、情态、声音、笑貌及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进一步

显现了出来。

尾联寓情于事,通过记述热情好客的山翁留“我”住宿之事来抒

发内心的情感。“宿又宿”说明诗人处在这样的环境里流连忘返,心

情舒畅,抒发了诗人对这种淳朴自然、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

向往之情。

5.A6.①在众多暮春意象中,词人选择了杨花,以杨花自由翻

飞的景象作结(以景结情),寓情于景,独具匠心。

②在传统意象中,杨花飘飞,人皆贬其轻浮,或叹其飘零,词人

却翻出新意,赋予杨花高洁、自在的特点。

③托物言志。杨花宁愿乘着春风过自由无拘束的生活,也不愿飞

入权贵的画堂朱户,表现了词人孤高自傲,不肯依附权贵的傲然风骨。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A.“直接表达”错误,应是“间接表达二词人赋予莺以人的感情,

不直说自己无计留春之苦,而是借莺之口吐露此情,手法新巧而又饶

有韵味。

故选Ao

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

“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看那不肯进入豪门大户的杨

花,在春风中自由自在地漫舞。诗句以景结情,寓情于景,选择自由

翻飞的杨花来表情达意,独具匠心。

在传统意象中,杨花飘飞,人皆贬其轻浮,或叹其飘零,词人却

翻出新意,暮春纷飞的杨花自由自在,不肯飞入权贵人家的画堂朱户,

高洁傲岸。

诗句托物言志C作者以杨花自比,表现了词人孤高自傲,不肯依

附权贵的品格和傲然风骨,呈现出诗人渴望人格独立和自由的不羁灵

魂。

7.C8.①角度不同:李清照从“重量”角度忧小舟无法承载,

以言愁之"重";李煜从“数量”角度问愁之多少,以言愁之“多、

②艺术手法及效果一致:两首词的结句构思巧妙,运用夸张的比

喻,化无形为有形,化虚为实。清照词将无形的愁比喻成有重量的东

西,用船都栽不动,巧妙地表现愁情的深重;李煜词将无形的愁化作

有形的“一江春水",迢迢不断,永流不尽,写出了愁的多而绵长。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说明词人出游之兴强烈”错误,全词围绕“愁”来写,没有

欢乐之意。出游不过是为了排遣愁绪,兴致并不强烈。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理解不同诗歌创作角度和艺术手法的

能力。

本词“只恐双溪酢航舟,载不动许多愁”,唉,我真担心啊,双

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李词“问君能

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

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比较可知,两首词写愁的角度不同之处是:

李清照从“重量”角度忧小舟无法承载,以言愁之“重”;李煜从“数

量”角度问愁之多少,以言愁之“多”。

本词最后两句是广为传诵的名句。“愁”本是心中之事,抽象之物,

只可意会,难以捉摸。如今作者却意想天开地将它装上小船,给人一

种具体可触的立体感;而且还怕愁太重,小船载不动,则愁又显得有

重量了;再联系前句的“轻”字,似乎还可看到这小船在重愁堆挤下

被慢慢压向水面之状,从而获得了一种动态感。其化虚为实,语意新

奇,想象惊人,实在是描摹愁思的绝妙好辞。李词的“问君能有几多

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

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

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

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

度。故两首词的结句构思巧妙,运用夸张的比喻,化无形为有形,化

虚为实。清照词将元形的愁比喻成毛重量的东西,用船都载不动,巧

妙地表现愁情的深重;李煜词将无形的愁化作有形的“一江春水”,

迢迢不断,永流不尽,写出了愁的多而绵长。

9.B10.①用典。借用南朝宋周颛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想要归隐的

情感。

②以景结情,用北山鸟的美妙的声音,表达了对北山之景的喜爱

之情。

③乐景衬哀情,诗人写道鸟声美妙,却无人欣赏,衬托出罢相后

的孤寂心境,流露出诗人举世无人相知的感慨。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

B.”也写到了园屋前人的活动”错误,颔联并未写到园屋前人的

活动。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最后两句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阵阵清脆悦耳之声,抬头

看去,原是北山一鸟,掠飞而过,遗下一片“好音二

诗歌的前两联突出了环境的安静,第三联截取两个生活片断写出

7诗人安静悠闲的生活,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清脆悦耳之声。

此句以景结情,用北山鸟的美妙的声音,表达了对北山之景的喜爱之

情。

这两句极富韵味,在平夷冲淡的外表下,诗人举世无人相知的感

慨不由显示言外,北山鸟的美妙的声音反衬了诗人罢相后的孤寂心境,

以乐景衬哀情。

北山即钟山,六朝时周颗与孔稚圭曾隐居于此。如今这北山,除

了诗人独步寻幽之外,杳无人迹,只有声音鸟鸣,偶尔来安慰我岑寂。

借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想要归隐的愿望。

11.A12.①首联采用借景抒情,将“柳外”“高楼”“伤春”“天

涯”等意象巧妙连缀,描绘出春晚景色半明半昧之态,抒发了作者对

春景的眷恋之情。

②颔联中通过写家家“低垂帘幕”,帘外春雨淅淅沥沥,和舒的

园林中百花齐放等春意盎然的景象,给人以自然之美,作者将轻松愉

快的心情感情寄托在字里行间。

③颈联中“檐影已飞新社燕”借新燕留影化春光勃兴之景,“初

没去年沙"流露出春天吐露纳新、辞旧迎新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喜悦

轻松的情绪和对春景的热爱之情。

④尾联中“地偏长者无车辙”化用陶渊明《饮酒》中“结庐在人

境,心远地自偏”的诗句,巧妙地表达出作者返璞归真的志向和对悠

闲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从教”一词又能休现出诗人不羁与洒脱

性格特点。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奠定了诗歌悲哀感伤的基调”错误。该诗所阐发的更多是对

春晚景致的清新自然之态,并借晚春之景表露自己郊居时闲适隐逸的

心境,整首诗流露出轻快圆美的风格,并未表达所谓“悲哀感伤”的

情感。

故选Ao

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柳外楼高绿半遮,伤心春色在天涯"第一句重点写景,景

物有“柳”“高楼”,“绿半遮”写出高楼在柳树的掩映下若隐若现,

生动的写出春晚景色半明半昧之态,首联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抒发

了作者对春景的眷恋之情。

颔联“低迷帘幕家家雨,淡荡园林处处花”详细描写了春天的景

色,家家"低垂帘幕",帘外春雨淅淅沥沥,和舒的园林中百花齐放

等春意盎然的景象,让人身在其中感觉怡然自得,作者融情于景,借

景抒情,表达轻松愉悦之情。

颈联“檐影已飞新社燕,水痕初没去年沙”通过写“新燕”“水痕

",写出新燕在屋檐下翻飞,春水多了起来,淹没了岸边的沙滩,以

此生机蓬勃的景象,表现了春天吐露纳新、辞旧迎新的特点,表达了

作者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春景的热爱之情。

尾联”地偏长者无车辙,扫地从教草径斜”通过化用陶渊明《饮

酒》中“结庐在人境,心远地自偏"的诗句,表现了作者内心超凡脱

俗的特点,含蓄表达出作者远离世俗,返璞归真的志向和对悠闲隐逸

生活的向往与追求c作者任凭青草生长,由此也表现了诗人随性不羁

与洒脱性格特点。

13.A14.①惊讶朋友一个一个离开自己,越来越少。②惊叹春

日美景将尽,而无人欣赏。③感慨时光匆匆,自己逐渐衰老。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柳树旁的人靠着门欣赏春天的美景”错,“掩扉”是关门的意

思,此句应是柳树旁的人家关着门。

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之炼字及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试数交游看,方惊笑语稀”意思是“想要约上一些朋友一同欣

赏欣赏,方如梦醒明白同行赏春的老友少了”,可见“惊”的第一个

内容是朋友一个一个离开自己,越来越少。

诗歌前四句选用依依的杨柳、飞舞的蝴蝶、飘落的花瓣、掠水的

燕子等景物,描绘出一幅富有特色的晚春图。这样的美景想要找朋友

一同欣赏却不能够,因此“惊”的第二层意思是春日美景将尽,而无

人欣赏。

最后一联,诗人感慨生命的短促。晚春是一季之终结,斜晖是一

日之终止,倚杖于晚霞中的老人心中充满了寂寥哀伤之情。因此“惊”

的第三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