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哲学与文化》复习提级2023春季版)
【全书体系】
--,■・・,・・・,,—..911.
哲
哲学
学・二•元认》********
与
文
化
r・・■・♦”■■■女救(不&
文・三•五,文伏:*
化
■■■0I•色状・/★★♦
【课标要求】
1.比较哲学思维与日常思维的异同;理解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
神的精华,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说明思
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阐释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表明坚
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态度;描述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
运动的;解读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说明用联系的观点
看问题的方法论意义;描述世界是永恒运动的,领会全面地、发展
地看问题的意义;剖析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的实例,学会用发展的
观点看问题;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观察和处理问题;理解矛盾分析
法的普遍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问题抓住主要矛盾。
2.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标
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从社会生产特别是生产和生产关系的
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识别事实判断与价值判
断的表现,说明价值判断的作用,理解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
用;探明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条件和途径。
3.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明确文化交流互鉴的途径和意义;辨识各
种文化现象。领悟优秀文化作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展示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1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1.哲学的起源
①哲学是一门爱智慧或追求智慧的学问。
②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本源),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
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产生方式)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
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
质的关系问题。(注意:不是辩证关系问题)
②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
问题。(也可表述为: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
心主义这两个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没
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
的不同回答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5.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而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
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形态:(1)唯物主义:古代朴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
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6.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
上学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核心观点: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2)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坚持从实
际出发认识周围世界,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
证法的有机结合,它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于社会历史研究领域,
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
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3)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第二课:探索世界的本质(辩证唯物论)
1.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
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
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
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
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
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本身就根源于物质。物
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因此,世界是物
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我们应当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
坚定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3.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原理内容】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
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
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反对离
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①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②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
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5.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
识.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6.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
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它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
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
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
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
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3)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
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
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
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
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方法论】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尊重规律,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7.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能动作用,正确的
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
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8.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①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
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②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
规律③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方法论】①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②又要充
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③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
地结合起来。
9•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方法论)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
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
践。
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
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
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唯物辩证法)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的观点
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
心。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
1.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内容】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它事物有着
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事物内部各部分、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世界
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
【原理内容】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
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方法论】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
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
【原理内容】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
发展的各种条件(内外部条件、主客观条件、有利不利的条件)。
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原理内容】整体与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的。
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
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②整体是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1)整体
与部分是互相区别的
【方法论】①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
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从
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②必须重视部分的
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方法:
【原理内容】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
统一整体,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的特征
【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的优化方法,用综合思维
的方法认识事物。把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
方案。
(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
1.发展的普遍性
【原理内容】发展具有普遍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发展的实质
【原理内容】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
与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培
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事物发展的途径)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
折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
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4.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状态或形式)
【原理内容】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
要准备;②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
果;③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
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
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①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
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
事物的飞跃。
辩证的否定观
5.辩证否定原理
【原理内容】①辩证的否定是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③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方法论】在立足实践的基础上,树立创新意识。
(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观点)
1.矛盾的含义
【原理内容】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矛盾就是
对立统一。
【方法论】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原理内容】
区别: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连接的属性
和趋势(即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积极创造条件,使矛盾向有利方向转化)。矛盾同一性是相对
的;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矛盾
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联系:①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统
一是对立中的统一,是包含着差别的统一;②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
脱离同一性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③
矛盾双方的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
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即全面的观
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的对立又要看到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
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3.矛盾的普遍性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
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1)承认矛盾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要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
解决矛盾。
(2)坚持用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4.矛盾的特殊性
【原理内容】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即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
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双方各有其特
殊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
和个别的关系)
【原理内容】①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
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
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
是没有的。②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
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原理内容】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
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
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
相互转化。
【方法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
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坚持两点
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①在每一个矛盾中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
矛盾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
矛盾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
要方面决定的。②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
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与支
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
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①原理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
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②基本内容
第一,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
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
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第二,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
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第三,两者的关系: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重点论是看到
两点中的重点。
③方法论:要求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
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反对一点论和均衡
论。
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认识论)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
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
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2.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
性活动,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实践
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
识发展的动力(原因3点要掌握),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②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
的理论对实践会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歪曲的理论会把人们的
实践引向歧途。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做
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
①真理是客观的,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
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②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
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要正确把握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③真理是
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
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随着过程的推移、历史条件的
变化而丰富发展完善真理。
5.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
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行,真理和谬误既对立又统一,要正确对
待错误。
6.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追求真理是一个过
程二认识的特点)
【原理内容】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
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原因:A认识
的主体受到实践水平以及其他各种主观条件的限制。B认识的客体
是复杂的、变化的,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
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原因:A物质世界是变化的B人类是世代延续
的。C实践是发展的)
③认识具有上升性,人的认识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
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
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五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六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史观)
(-)社会历史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
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
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
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对
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其阻碍
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
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从社会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
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②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
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
时,则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在社会主义社会通过改革,积极调整生产关系,使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
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
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应经济基础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
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
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
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方法论】在社会主义社会通过改革,积极调整上层建筑,使
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不断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4.关于我国现阶段的改革。①改革的原因:社会主义社会的基
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
完善即改革加以解决。②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
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③改革的意义:改革
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④改革的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
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5.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
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人生观价值观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原理内容】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
导向作用。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价值观影响人们
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②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价值观影响人生道路和生活方式
的选择
③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
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
【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
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社会主义集体价值观。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征:①社会历史性,因时间、地点和
条件的变化而不同。②主体差异性,往往因人而异。③在阶级社会
中,具有阶级性。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①必须
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②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
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
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
的价值追求。
3.人生价值
(1)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用者。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
个人价值的统一。
(2)对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
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3)如何实现?①(根本途径)弘扬劳动精神,实现人生价
值。②(客观条件)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③(主观条
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
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个人
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需要锤
炼品德修为,不断打牢道德根基。(补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遵
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积极参
与社会实践,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
场上。)
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文七WF数H鬲总行;
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的精神
1.内现象。它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
涵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和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
字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1)【文化与实践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类社会
文化的内
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涵、特点
2)【文化与物的关系来看】文化要通过载体
2.特
呈现出来。【注意:文化的载体于文化本身】
点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来看】文化与经
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4)【文化与人的素养来看】
文化是人的一种素养。世界观、人生观、价
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
践与文化生活;积极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
要途径。
1)文化与实践的关系
①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所特
有的。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用者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②文化反作用于实践,对实践活动有指导作
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双重性)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3.=①相互影响:
对关首先,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系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
经济、政治所决定;
其次,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
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双重性)。
最后,也要看到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注意
理解文化的相对独立性】
②相互交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相互促进
3)文化与文明
既有区别(内涵、性质、作用),又有联系
(都是实践的产生,其创造主体都是人,先进文
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文化的功能
①文化引导人们认识真善美,为
人们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
明素养。
②文化教化育人、塑造人,帮助
(1)文化具有引领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
文化的风尚、教育人民、质和身心健康素质,优秀的文化丰富
功能服务社会、推动发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
展的功能全面发展
③文化服务社会,满足人们过上
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人们提供丰富
的精神食粮。
④文化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
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对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2)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
族强。当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认同、传
承和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为前提。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
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核心思想理念:讲仁爱、重民生、守诚信、
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
传统美德: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
主要内容
见义勇为、孝老爱亲
人文精神: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
善
①形成: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
强不息创造得来的。一方面,各民族相互交融、相
形成
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
特点
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另一方面中华文化注重吸
地位
引和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
促进自身发展。
②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
③地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突出
优势,也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①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涵
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能够激发民族自信
心和自豪感,有助于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和
统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文化与民族
的关系上)
②中华优秀文化所蕴含的革故鼎新、与时俱
进、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惠民利民、道法自然、
当代价值
天人合一等思想,能够为解决当代中国和世界发
展中的问题提供有益借鉴。
(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上)
③中华优秀文化强调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和平发展,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关系,推
动建立合作共嬴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
共同体。(从世界影响力上)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
用。
如何对待
②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传统文化
③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
创新性发展。
A.创造性转化的要求:必须按照当今时
代的特点和要求,对传统文化中有借鉴意
义的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
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
的呈现形式,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
现代社会相协调。
B.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必须按照当今时
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进步和发展,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
展和完善,使之成为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
社会发展要求的文化形式。
(四)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
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
渊源中。
【提法注意耽秀传统文化
/民族文化的结晶;中华民族精
神是中华文化最本质的体现,是
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灵魂。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
内涵
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
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
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
神
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
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
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
辅相成,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
核心一爱国主
主义题。
作用: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
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
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
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
柱。【支撑作用】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
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
时代发展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
特征变化而小断丰富的过程。一百多
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的建
党精神,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一
系列伟大成就,铸就了一系列伟
大精神。
(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
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浴
血奋战、百折不挠,推翻了三座
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铸就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
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
坡精神等。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自力更
生、发愤图强,确立了社会主义
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铸
就了抗美援朝精神、红旗渠精
神、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雷锋
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
精神等。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团结带领
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创、
坚持、捍卫、发展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铸就了特区精神、抗洪
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
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
时代,党团结带领人民自信自
强、守正创新,推动党和国家事
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
变革,铸就了探月精神、新时代
北斗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脱贫
攻坚精神、北京冬奥精神等。
1)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
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激
励作用】
2)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
为什么
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
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
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指引作
用】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必须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怎么样(继承)
2)立足实践,促进民族精
神的创新,实现民族精神与时
代精神的融合,给民族精神不
断注入时代精神(发展)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具体的要求:
要以培育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
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
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
领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的中国梦(新时代的要求)
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民族自身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
形成晶,也是吸收、借鉴和融合了其他民族优秀
文化的结果。(内外因共同作用)
是
核心和
什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灵魂
么
价值观、思维方式——【精神层面】;生
表现活方式、生产方式、民族节日、民族服饰
——【物质载体方面】
为地位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
什特标识。
么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
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激发民
族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个民
作用
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民族文化能
够激发文化自信,也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
(-)文化民族性
(-)文化多样性
地位文化多样性表征文化存在的丰富程度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
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国和各民族的
原因
政治、经济等社会条件不同,形成了各具
为什
特色的民族文化。
么
①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
要求;②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
意义
要求。③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我们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
怎么措施
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
办(态度)
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
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三)文化交流
【总的角度】: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
动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交流不仅不会成为文化
发展和创新的障碍,反而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
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具体角度】
①对中国:有利于学习和借鉴各民族优秀文化成
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同时有助于推动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引进来】;有利
于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提高
意义
我国文化软实力,彰显我们的文化自信【走出去】。
②对世界: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
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联系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的2、3)
③对经济、政治: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
交融:
有利于促进国家间相互理解,减少隔阂,增加共识,
促进世界和平。(对政治)通过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
国际贸易的发展,实现经济上的互利共嬴。(对经济)
①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的原则;
②积极推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动人类文化的
发展;
要求
③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
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三加强”),而不应该相
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三不该”)
(四)文化融合
【总的角度】
文化交融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
文化因交融而丰富。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
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
果;它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
【具体角度】
为什么
对本民族、本国:有利于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
发展汲取丰富营养,增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
自立。(文化自信、认同感、归属感)
对世界:为世界文化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推进人
类文化交融,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
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怎么办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
(五)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要求:①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封闭主义——
文化复古主义、民族虚无注意——全盘西化
论②文化发展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保持开放
的心态。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
面向世界
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
博采众长
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
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
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正确对文化。
待外来原因:古不能解今,外不能解中,外来文化
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
能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
立足国情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
交流借鉴国化时代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
的发展。要求: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
主,为我所用【原则】,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
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吸收】,推动当代
中国文化发展【目的】
第九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对中华文
什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化发展的影响:1)中华文化的发
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展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2)为中
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华文化的发展指明了社会主义
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方向3)成为了中华文化发展的
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指导思想
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文化的发展:
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不断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构筑中国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
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
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和弘扬者,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
前进方向。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2)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3)为谁服务: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
4)基本方针: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5)发展方向:先进文化的
发展方向
6)文化性质: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
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7)发展目的:推动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
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必然性:是由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决定的;(人民)是由中国共产
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党)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
的;(国家)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
律决定的。
重要性: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才能建设社会
主义文化强国,
才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
才能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
相衔接,才能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相匹配。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
义理想信念。
原因:人民是文化
如1•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主体,文化
何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发展要依靠人民
进人的全面发展作要求:以人民为中
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心的创作导向+贴
近精神生活+讴歌
伟大实践+展示精
神风貌和辉煌业
绩
文化与时代关系:文化是特定时
代产物,打上了深刻时代烙印,
是时代精神的展现;文化作品只
有符合人类历史前进的时代潮
流,具有鲜明时代特色,体现时
2.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才能具
有恒久的魅力。
文化发展和创新关键是回答时
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立足时
代、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倾听
特定的时代声音。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
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融通小同资源,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2)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
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
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
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
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
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
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通
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
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1)建设文化强国,要弘扬
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建设具有强
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
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或剔除落
后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
朽文化。
4.建设文化强国
(2)建设文化强国,要培育和践
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发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
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
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
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3)建设文化强国,要提高人们
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提
高全社会文明程度。①广泛开展
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
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
文化观;②加强社会公德、职业
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
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激励人
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
国、忠于人民;③弘扬科学精神,
普及科学知识,弘扬时代新风。
⑷建设文化强国,要推动文化
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建立健全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
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
生产体制机制,繁荣发展社会主
义文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
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提高公共
文化服务水平,提升文化产品的
质量。
(5)建设文化强国,要增
强中华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家禽订购合同
- 房屋改建合同范例
- 2024电子教学设备采购合同
- 2024上海出租合同范本
- 工行委托贷款合同
- 2024红砖购销合同(墙地砖类)范本
- 2024【内外粉刷合同协议书】内墙粉刷合同范本
- 短期临时工作合同协议
- 2024保险代理协议书
- 广东省东莞市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3套【附答案】
- 模板支架及脚手架安全使用培训课件
- 企业财产保险投保单
- CT报告单模板精编版
- 柿子品种介绍PPT课件
- 内镜清洁消毒登记表格模板
- 天然气脱硫(课堂运用)
- 幼儿园教师师德师风考核表(共2页)
-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运行中的问题分析及措施
- 阿拉丁神灯介绍ppt[共27页]
- 学校食堂五常法管理制度
- 毕业设计500kv变电站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