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_第1页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_第2页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_第3页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_第4页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一、山川地理

1.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山南水北。

2.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3.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4.山东、山西(“山”特指蜡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5.古今地名(大都一北京大梁、汴梁、东京、汴京一开封京口一镇江金陵、建业、建康、江宁、

石头诚一南京临安、钱塘一杭州姑苏、吴郡一苏州淮上、江都、维扬一扬州会稽一绍兴长安

一西安奉天一沈阳直沽一天津)准维教育军队考试网

6.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7.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8.八荒:人为东、东南、南、西南、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荒为荒远之地。八荒指远离中原的地

方。

9.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杨州、梁州、雍州。

10.山东:指蜡山以东。

11.江南:泛指长江以南。

12.江左:即长江以东。张为臻博客

13.江表:长江以外,指江南。

14.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15.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恒山,中岳嵩山。

16.南京又名建业、建意。

17.开封又名大梁、汴州、东京。

二、称谓和姓名

1.谦称

(1)王侯自称。

①朕本为古人自称之词,意谓“我”“我的",后为自称专用。从秦始皇时专为皇帝自称,他人不

得擅用。例如:

朕为始皇帝。《史记》

②寡人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译为“我”。例如: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③孤皇帝王侯的谦称,汉以后盛行,译为“我”。例如:

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赤壁之战》)

④寡君对别国人谦称本国君主。例如:

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璃从者。(《左传》)

⑤不谷不善,古代诸侯的谦称,译为“我”。例如:

齐侯日:“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僖公四年》)

⑵臣子自称。

①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男性谦称,可译为“我”。例如:

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②老臣官吏对君主的自称,多指年长者。例如:

老臣贱息舒祺,最少。(《战国策・赵策》)

(3)一般人自称。

①仆谦称,译为“我”。例如:

仆非敢如此也。(《报任安书》)

②愚愚蠢的人,谦称,译为“我”。例如:

愚谓大计不如迎之。(《赤壁之战》)

③某代替自己的名字,谦称,译为“我”。例如: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

④小人谦称,译为“我”。例如: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左传・隐公元年》)

⑤鄙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本指居住于郊野之人,又引申为见识短浅的“鄙俗”之人、“鄙陋”之

人,后常用以表示自己地位不高,见识浅薄。

⑥不才本意为没有才能的人,古人表谦卑的自称。例如:

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报刘一丈书》)

⑦不肖即“不似”“不贤”,旧时表谦卑的自称,自谦自己没有本事,不能继承祖辈德行,多用于

长辈死后。

⑧不佞(ning)。同“不才”。例如:

不佞寝疾,不能趋走。(《战国策•赵策二》)

⑨后学学者或读书人的自称。例如:

零邑后学出玉书石。(《朝阳岩铭》)

⑩贱子谦称自己。例如: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无家别》)

⑷女子自称。

①妾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译为“我”。例如:

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乐羊子妻》)

②贱妾女子自称。例如:

贱妾留空房。(《孔雀东南飞》)

③婢子受奴役的女子,谦称,译为“我”。例如:

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左传•僖公十五年》)

(5)自称家人。

①家严亦称“家君”“家尊”,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②家慈旧时对别人称自己母亲的谦辞。旧俗有“严父慈母”之说,故有此称。

③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称比自己辈分小或年龄小的家里人,称呼前常加“舍”。)

④拙荆IH时一般人家丈夫对妻子的一种称谓。“刑”本为一种灌木,荆钗布裙为古代贫寒人家妇女

的穿着,故以此代称。乂作“山荆”“荆室”。

⑤贱息古人对自己子女的谦称。例如:

老臣贱息舒祺,最少。(《战国策・赵策》)

⑥犬子对人称自己的儿子。例如:

同犬子,祝龟龄,天教二老鬓长青。(《鹏鸿天-为老母寿》)

又指双别人儿子的鄙称。例如:

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三国演义》)

⑦弱息原指年幼弱小的子女,后多指幼弱的女儿。

⑧息女古人对外人称自己的女儿为“息女”。例如:

臣有息女,愿为箕帚妾。(《汉书・高帝纪》)

⑨小女对人称自己的女儿。例如:

贫贱有小女。(《宋史》)

2.敬称

(1)称君王。

①陛下对帝王的尊称,译为“您”。例如:

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史

记-秦始皇本纪》)

②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空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号。称庙号,是对已死皇帝的敬称.例如: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海瑞传》)

③殿下古代对仅次于天子的侯王或皇太子的尊称。“殿”即“宫殿”,“殿下”本为宫殿的陛阶之

下。古代天子宫中可称宫、称殿,丞相府中只可称殿,不能称宫。汉代在称天子为“陛下”的同时,

称侯王为“殿下”。唐以后只称皇太子为殿下,侯王不称。

⑵称臣子。

①麾下古代对将帅的一种尊称。麾是古时军中将帅指挥用的旌旗,为将帅指挥权力的象征,故以此

称之。例如:

愿麾下重天授之姿,负四海之望。(《三国志•吴志》)

②足下手下人。不直接称对方,而称对方的手下人,表示尊敬对方,译为“您”。根U如:

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轲刺秦王》)

③执事侍从。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译为“您”。例如: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④阁下尊称,译为“您”。例如: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与于襄阳书》)

⑤左右在左右的侍臣。不直接称对方,而称对方左右的侍臣,即称“左右”,表示尊敬对方,译为

“您”。例如:

是仆终己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报任安书》)

⑥君尊称,译为“您”。例如:

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冯谖客孟尝君》)

(3)称师长。

①夫子尊称,译为“老师”或“您”。例如: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一子张》)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齐桓晋文之事》)

②丈人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与今之“岳父”不同,译为“您”。例如:

至江上,欲涉,遇一丈人。(《吕氏春秋》)

③老对老年人的尊称。如张老、谢老等。

④父(血)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对老年人的尊称。周代贵族取字时,在字前加伯仲叔季以示排行,而

在字后加“父”或“甫”以示性别,后多沿用为男子的美称。另泛指对老年人之尊称,如渔父、田父

等。

另,读f(i,父亲或男性长辈之称。如祖父、伯父、舅父等。

⑤亚父亚,仅次一等的。古代侯王往往称自己尊敬的贤臣为“亚父”。意为仅次于父亲的人。例如:

亚父南向坐,一一亚父者,范增也。(《史记・项羽本纪》)

⑥甫通“父(W”,古代男子的美称。参见“父(⑪”条。

⑦母古代对贵族女子的一种美祢或泛指女性长辈。周代贵族女子取字时,字前要加姓,姓前加孟(伯)

仲叔季排行,字后加“母”或“女”以示性别。如姬原母、孟姜女等。

另泛指女性长辈。如祖母、伯母、姑母、舅母等。

⑧膝下古代儿女对父母的敬称。往往用于书面语。例如:

违离膝下,三十五年。(《报母书》)

⑨爷IEI称父亲或尊贵者。例如: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

⑩的堂古称父母为周堂。

⑪泰山旧时呼妻父为泰山。

⑫洗考对已故父亲的敬称,又祢“先君子”。

⑬先妣(bi)对己故母亲的敬称。

(4)称朋友、同辈的人。

①先生尊称,译为“您”或者“先生”。例如:

十九人谓毛遂日:“先生上!”(《史记•平原君列传》)

②卿尊称,译为“您”。例如:

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世说新语•德行》)

③子尊称,译为“您”。例如: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论语・公冶长》)

④公尊称,译为“您”。例如: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

⑤吾子尊称,比称“子”更亲热,译为“您”。例如:

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璃从者。(《左传》)

(5)称对方亲眷。

①令堂对对方母亲的敬称。

②令尊对对方父亲的敬称。

③令兄对对方哥哥的敬称。

④令弟对对方弟弟的敬称。

⑤令妹对对方妹妹的敬称。

⑥令坦对对方女婿的敬称。

⑦令郎对对方儿子的敬称。

⑧令爱对对方女儿的敬称。

⑨千金旧时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

3.上称下或平辈之间的称呼

这种称呼,无尊卑之说,一般直接使用第二人称代词。例如:

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4.贱称

(1)小子贱称,含有轻蔑的意味。例如:

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

⑵竖子贱称,如同“小子”。例如:

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5.表示特定关系的称呼

(1)力口“从”表示叔伯关系。例如:

谢安,字安石,尚从弟也。(《谢安传》)

(2)加“太”表示长一辈。例如:

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左忠毅公逸事》)

(3)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例如:

妪,先大母婢也。(《项脊轩志》)

6.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布衣之交】指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

【患难之交】指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

【贫贱之交】指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

【金兰之交】指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

【刎颈之交】指能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莫逆之交】指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

【竹马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

【忘年交】指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而交情深厚的朋友。

【忘形交】指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

【车笠交】指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

【君子交】指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

【神交】指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也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三、宗法礼俗

(一)宗法

1.宗法旧时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它包括封建社会规定的嫡庶、血统

的法则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庆吊、送终等事情的家法。这种制度是为维护封建等级制

度、巩固贵族世袭统治服务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会中长期保存。

2.嫡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正妻所生的儿子。有时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即“嫡长子”。从周

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

3.宗子指嫡长子。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

要继承特别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宗子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别高贵,故又叫“宗主”。

4.庶子封建宗法社会中指妾(小妻)生的儿子。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袭,诸侯的君位也如此。

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

5.众子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妾(小妻)所生的庶子。

6.亲戚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以称“亲”,父母对儿女也

可以称“亲”。前者如《送东阳马生序》:“其将归见其亲也。”后者如《左传•隐公四年》

记载卫国大夫石储(qu。)杀掉谋杀国君的儿子石厚时,说石脩是“人义灭亲”。“戚”表示亲

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使用频率极低。汉代以后,“亲”主要表内亲,“戚”表外亲。“亲”

与“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包括本宗与外姻,即同

姓本族与异姓外族姻亲。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7.六亲泛指亲属。但具体说法不一:按《左传》说,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

娅;按《周易》说,指父子、兄弟、夫妇;按《汉书》说,指父母、兄弟、妻子;等等。

8.三党指父党、母党、妻党,亦即父族、母族、妻族。

9.考妣旧时父亲死后称“考”,母亲死后称“妣”。《礼记•曲礼下》:“生日父,曰母,

日妻;死曰考,日妣,曰嫔。”如《项脊轩志》:“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10.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左三昭,右三穆。

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如《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骁。”

11.昭穆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的规则和次序。始祖庙在中间,以下各代按照辈分,分别

列于两侧:二世、四世、六世居左,为昭;三世、五世、七世居右,为穆。后由宗庙的次序,

又推广到坟地葬位和祭祀时的排列顺序,后又泛指一般宗族的辈分。

12.丧服旧时居丧时穿戴的服饰。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称作“五服”,包括

“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缠(si)麻”。丧服制度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观念,也反映

了血统亲疏的等级。习惯上以五服之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

13.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指大功和小功,分别为九个月和五个月。如

《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14.太庙天子的祖庙。如《伶官传序》:“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15.三纲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合称。意

思是臣要绝对服从君,子要绝对服从父,妻要绝对服从夫。最先由汉代董仲舒提出,后经历代

封建统治阶级加以系统化,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一套封建教义。

16.五常①即“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

系,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这些人伦关系,反映了封建社

会的等级观念。五伦中君臣关系居于首位,故又叫“大伦”。如《论语•微子》:“长幼之节,

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②即“五行”,指金、木、水、

火、土五种物质。③指仁、义、礼、智、信。

17.五教是父、母、兄、弟、子五者之间的封建关系准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共(恭)、

子孝。

18.七出封建社会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即公婆)、口舌、盗窃、妒

忌、恶疾。有其中之一就可以遗弃。又叫“七去”“七弃”,是为维护夫权而制定的迫害妇女

的礼教。

19.三从四德“三从”与“四德”的合称。“三从”指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

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从四德是封建伦理道德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

20.伯仲叔季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行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序。一般来说,

“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如《左传•文公十八年》:

“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次序依伯、仲、

叔、季并循环使用。兄弟姊妹中年纪最大的称“伯”,有时也称“孟”,但二者有区别:嫡长

子称“陵”,庶出长子称“孟”。另外,因“伯”指老大,“仲”指老二,所以后代常用“伯

仲”指兄弟或表示不相上下。如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二)尊卑

1.室内座位尊卑古时座次、坐向规定严格,一般坐北朝南为尊位。如《鸿门宴》:“亚

父南向坐,一一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

2.车座的尊卑古时车座分左中右。一般车座以左为尊,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坐定,

公子从车骑,虚左。”

3.官位的尊卑秦汉以前,朝堂及官位多以右为尊,以左为卑。

4.住地称谓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闾左”,贬官称“左迁”。

(三)忌讳

1.古人讳言“钱”字"古人以钱之名不雅驯,缙绅先生难道之,故易其名曰赋,曰禄,

日饷,天子T里外曰采。"常见的说法是“孔方兄”。再如,把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钱物称

为“涧笔”;两汉时,将钱买官谓之“铜臭”等。

2.古人讳言大小便常见的说法有“更衣”“出恭”“解手”等。如《赤壁之战》:“权

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3.古人讳言“死”《礼记•曲礼下》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日薨,大夫死曰卒,士

死曰不禄,庶人曰死。”宗教教义中也讳言死,如西归、仙游、升天、坐化、圆寂、涅槃、就

木、入土、谢世、作古等,现代汉语中如逝世、长眠、遇难、捐躯、殉国、夭折等。

(四)避讳

避讳实际上是一种反映封建礼法的忌讳,即遇到与君主、尊长的名相同的文字就采用某种方法

回避。主要分两大类:一是国讳,一是家讳。

1.国诒国讳指诗文中不宜书在位甚至前朝某些君主及其亲属的名。例如:《吕氏春秋》

中称“楚”为“荆”,是因为“庄襄王名子楚,讳之故言荆也”。《治平篇》中“自此而元焉”,

因避康熙玄炸讳,改“玄”为“元”。

2.家诒亦称为私讳,即说话行文中,避免提到自己的父名、祖名。例如:司马迁祖父名

僖,所以《史记》中“僖”字皆作“釐”。“昭王薨,安釐王即位。"(《信陵君窃符救赵》)

3.避诒的方法(1)改字法,就是把帝王及所尊者之名改用其他字来代替。

⑵空字法,即将应避讳的字空而不书,或作“某”。

⑶缺笔法,即对所避之字少写一两笔。

(4)改音法,就是读书时遇到讳字,就改变声调或读别的字音。

(五)礼俗

1.礼俗即礼仪习俗。泛指婚丧、祭祀、交往等各种场合的礼节与习俗。

2.五礼五种礼的合称。古代以祭祀的事为吉礼,冠婚的事为嘉礼,宾客的事为宾礼,军旅

的事为军礼,丧葬的事为凶礼。

3.六礼有两种解释:

⑴指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礼、相见礼。

(2)指婚姻成立的手续,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4.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古代未成年的男子束发,不戴冠,行过加冠礼后

则标志着进入成年了。举行加冠礼的年龄,有20岁和19岁两种说法。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

留“加冠”“己冠”“弱冠”“未冠”等说法。

5.笄(ji)礼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时举行的盘发插笄(即簪子)的礼仪。举行笄礼的年龄一般在

15岁时,表示年届成人,可以结婚。后来女孩子到了成年又称“及笄”“笄年”。

6.合优(jin)指结婚。古时把一个匏分为两个瓢叫“皆”,举行结婚仪式时,一对新人各执

一瓢而酷(x0)(用酒漱口),就叫“合音”。后世遂以“合皆”为结婚的代称。

7.妻男子的配偶。在宗法时代指正式的配偶、嫡妻。从等级上看,“妻”当是指诸侯以下

男子的正式配偶,因为诸侯的正式配偶称“夫人”,帝王的正式配偶称“后”。

8.妾最初指家庭的女奴,后指贵族娶的“小妻”,实际上“小妻”是女奴随社会的发展而

发展的结果,但地位仍极其低贱。旧时正式婚配的妻子、夫人有时自己也称“妾”“贱妾”,

这是自谦的说法。

9.姬原是古代的显姓。如周王族姓姬。后来成为贵族妇女的代称,再进一步泛化,便成为

妇女的美称,进而成为美女的通称。如《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丁财货,好美姬。”

后来又成为富贵人家婢妾的美称。

10.媵(ying)指古代诸侯的女儿出嫁时随嫁或陪嫁的人。它是古代一夫多妻制的一种形式。

其方式是,诸侯娶一国之女为嫡夫人,女方以侄女、妹妹随嫁。此外,还有两个和女方同姓的

“国、家”送女儿陪嫁,也各以侄女、妹妹相从。这些随嫁、陪嫁的人统称为“媵”。但这些

被称为“媵”的贵族妇女,其间虽有辈分、嫡庶之分,但都是主子,不是奴才,她们都是经过

“聘”的,都有资格成为夫人。后来随着“媵女”制度的逐渐消亡,“媵”的地位逐渐降低,

在只有妻妾之分的时代,就与“妾”成了同义词。如《阿房宫赋》:“妃嫔媵婿,王子皇孙,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11.青庐用青布搭成的棚,古代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如《孔雀东南飞》: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12.文定相传周文王卜得吉兆纳征订婚后,亲迎太姒至渭滨。后世因此以“文定”代称订婚。

13.朝(ch6o)周代各国的诸侯,按规定的时间觐见周天子,叫“朝”。如《王制》:“五年

一朝天子。”另一种说法是《左传•昭公十三年》杜预注:“三年一朝。”每次朝见天子,都

要带着玉帛、兽皮、珍玩和土产等贡品,叫作“朝贡”。如《左传•隐公八年》:“郑伯以齐

人朝王,礼也。”如果不按时朝见天子,就被认为是不尊敬天子,天子就要出兵讨伐。如《左

传•隐公九年》:“宋公不朝,郑伯为王左卿士,以王命讨之,伐宋。”

14.觐朝拜皇帝。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称觐。诸侯春见臼朝,秋见臼觐。诸侯朝见天子的仪式

称觐礼。觐礼规定,天子不得下堂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天子失礼。如《谭嗣同》:“至七月,

乃扶病入觐,奏对称旨。”

15.免胄胄,盔。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

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如《般之战》:“左右免胄而下。”

16.祖古代饯行时的仪式,即出行之前祭祀路神,引申为在半路上为别人设宴送别。如《荆

轲刺秦土》:“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17.封禅(shdn)古代统治者不仅重视祭宗庙,也重视祭天地、山川。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

重的典礼叫作“封禅”。一般都是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古时认为泰山是五岳之长,称为

岱宗。泰山高,离天近,所以先要到泰山顶上举行祭天的仪式,以报答天之功,叫封。然后再

到泰山脚下的一座小山一一梁父山上举行祭地的仪式,以报答地之功,叫作禅。如《史记•秦

始皇本纪》:“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峰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

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

大夫’。禅梁父。”

18.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表示虔诚。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19.衅钟、衅鼓用牲血涂器祭祀。古时新钟铸成,必杀牲口取血涂在钟的孔隙上,并举行祭

钟仪式,称衅钟。这是一种礼制,凡重要器物(钟、鼓等)制成,定杀牲取血涂在上面。如《毅

之战》:“不以累臣衅鼓。”“衅鼓”在这里是“处死”的意思。

20.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娶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代表国家。

如《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五

人墓碑记》:“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

之有重于社稷也。”

21.牺牲古代祭祀时把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叫作“牺牲”。做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

叫“牺”;体全叫“牲”。古代又有“三牲”之说,指祭祀用的牛、羊、猪。后来也以鸡、鱼、

猪为“三牲”。如《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2.太牢古代祭品,指牛、羊、猪各用一头。

23.少牢古代祭品,指猪、羊各一头。如《伶官传序》:“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

庙。”

24.死古代社会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称谓。如《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

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25.棺椁“棺”是装殓死人的器具,即棺材“椁”是外棺,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护棺材。

上古贵族的墓里大多有椁。

26.殉葬指古代用活人或器物从葬的一种风俗。即人死以后,逼迫死者的妻妾、奴隶等随同

埋葬。周代以后多用“俑”代替活人,有时也把死者生前用的饮食器、兵器、乐器、装饰品等

作为随葬物品。

27.坐以两膝着地,两股贴在脚跟上,是“坐”。两膝着地,直身,两股不着脚跟,是“跪”。

跪而挺腰耸身,叫作“跟”(jD。

坐席也有讲究,所谓“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把身体往后坐一点,表示谦恭的

样子;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一点,不因饮食而玷污坐席。

28跪与坐不同,往往在有急事或表示谢罪之时,直身,两股也离开了脚跟。所以前人指出跪

与坐二者的区别是“跪危而坐安”。如《史记•刺客列传》:“荆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致

光之言。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跪又表示对长者的尊敬。如《论语》:“'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这里的“舍瑟而作”,就是指曾皙

放下瑟,从席地而坐到耸身直起腰来,与跪着相同,表示尊敬。

29.长跪指挺直上身而跪,表示恭敬。如《孔雀东南飞》:“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30.跪起,准备起身,膝尚在地上。如《鸿门宴》中写樊哙进帐:“项王按剑而跟日:'客

何为者?'”蹈,是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

31.箕踞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畚箕,叫作“箕踞”。这种姿势是表示傲视对方的意思。

如《史记•刺客列传》写荆轲刺秦王不中,身被八创,“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箕踞,就是这种两股着地伸直两腿的样子。

32.拜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如《周

礼•春官•大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日

凶拜,七日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拜礼中,礼节最重的是稽首。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顿首是

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

顿首是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即举起,所以叫作顿首。

空首是拜跪于地,先以两手拱至地,再以头至手,因其头不至地,所以叫作空首。

稽首是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多时方起,因为头叩地多时,有所稽留,因此叫作稽首。

肃拜是拜礼中礼节最轻的。《周礼•春官》注:“但俯下手,今时擅(yi)是也。”只是拱手行

礼,就是现在的揖。军队中有这样的肃拜。妇人行礼,主要也是肃拜。褒拜是手持符节行的礼。

丧礼中先作顿首后作稽频(sdng),叫吉拜;先稽赖后顿首,叫凶拜;振动,是战栗变动之拜。

33.揖古代作揖与后世不同,古人作揖是推手。如《仪礼•乡饮酒礼宾厌介注》:“推手曰

揖。”古人作揖,根据对象的不同,推手时有高平下之别。《周礼•秋官》:“土揖庶姓,时

揖异姓,天揖百姓。”对庶姓,没有亲属关系,推手时稍微往下,叫土揖。对异姓,是指有婚

姻关系的,则用时揖,平推手。对同姓,是同一个族的,就用天揖,推手时稍微举高。

34.执手表示亲昵的行礼方式,和现在的握手相似。最先见于《诗经》:“执子之手,与子

偕老。”如《雨霖铃•寒蝉凄切》:“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35.寿以酒或物向别人祝福。如《鸿门宴》:“沛公奉卮酒为寿。”

36.趋臣见君时的礼节。小步快走,表示恭敬。如《触龙说赵太后》:“入而徐趋。”

37.落迎到郊外等候迎接,以表敬重。如《战国策•秦策一》:“父母闻之,清官除道,张

乐施饮,郊迎三十里。”

38.九宾也称“九仪”,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一种礼仪,由九名侯相(迎宾赞礼人员)立于殿

廷,接引宾客上殿。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

使者蔺相如。”

39.百姓古代奴隶社会对贵族的总称。贵族有姓,平民无姓,这种状况在春秋战国时代仍然

存在。到了汉代,自天子以至于一般平民才皆可以有姓了。“百姓”遂随之指称一般平民了。

40.布衣即平民。古代平民穿麻布葛衣,故“布衣”成了平民的代称。如《史记・廉颇蔺相

如列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41.臣最初指男性奴仆,跟女性的“妾”相对。后来成为君主时代官吏和百姓的统称。如《邹

忌讽齐王纳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另外,“臣”又是表示谦卑的自称。《墨

子•公输》:“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42.黎民即“平民”“众民”之意。也称“黎庶”“黎元”等。

43.士商、周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卿大夫下面是士,这种“士”通常担任卿大夫统治区域

(即家)的家臣。春秋以后“士”又成了武士、文士的称谓,再以后便逐渐成了统治阶级中知识

分子的通称了。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为人,仁而下士。”《〈指南录》后序》:“缙

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44.奴隶为奴隶主劳动而无人身自由的人,常常被奴隶主任意买卖或杀害。最初的“众”“奚”

“仆”“臣”“妾,,都是奴隶。

45.黔首战国时秦国及后来秦王朝对平民的贱称。黔,黑色。黔首,犹如黑头。据说秦尚黑

色,当时平民皆用黑布包头,故名。如《过秦论》:“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

首。”

46.庶人也叫“庶民”。西周以后对农业生产者的称谓,其身份比奴隶高。

47.小人西周、春秋时代对被统治的劳动人民的称谓,又指道德低下的人。前者与“大人”

相对,后者与“君子”相对。如《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

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另外,“小人”又是旧时地位低的人对上自称的谦辞。如《林

教头风雪山神庙》:“李小二便拜道:'自从得恩人救济,赍发小人,一地里投奔人不着,迤

迪不想来到沧州,投托一个酒店主人,姓王,留小人在店中做过卖。’”

古代年龄称谓

襁褓不满周岁

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总角

幼年泛称

孩提

垂髯(tiao)童年泛称。

始龊(chen)

幼学10岁

束发15岁左右

弱冠20岁

而立之年30岁

不惑之年40岁

知命之年

年逾半百

知非之年

50岁

知命之年

艾服之年

大衍之年

花甲

平头甲子

60岁

耳顺之年

杖乡之年

古稀

杖国之年

70岁

致事之年

致政之年

杖朝之年80岁

耄耋(maodie)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

始背之年90岁

期颐(jlyi)之年100岁

四、官职官署

1.【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

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

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

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

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2.【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

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

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3.【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

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

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4.【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

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

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5.【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

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

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6.【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开h

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

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7.【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

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

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

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

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

学士。

8.【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

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9.【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

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

传》“大将军邓鹭奇其才”,邓鹭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

10.【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

密副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

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

相之职”。

11.【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

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

臣”。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机

大臣刚毅监斩”。

12.【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

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

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

13.【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

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

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

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14.【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

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15.【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

级武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

高俅。

16.【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

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17.【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人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

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

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阊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

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18.【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

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19.【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

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

《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八月初

一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

20.【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

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21.【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

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22.【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

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

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

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23.【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

之大怒。”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24.【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25.【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

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26.【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

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