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垫江区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_第1页
重庆市垫江区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_第2页
重庆市垫江区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_第3页
重庆市垫江区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_第4页
重庆市垫江区2023-2024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重庆市垫江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在答题卡上把正确答案的英文字母涂黑)1.(1分)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要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应依据()A.神话传说 B.考古发掘 C.学者推断 D.史书记载2.(1分)七年级(5)班同学开展了社会实践调查,下面是他们收集到的相关资料()A.他们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前的黄河流域 B.他们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C.他们已经懂得了人工栽培水稻 D.在农业生产中,主要种植的作物是粟3.(1分)禅让是传说中尧舜禹依次成为联盟首领的方式。“禅让”的依据是()A.辩论能力 B.外在形象 C.家庭出身 D.德才兼备4.(1分)《封神演义》中有姜子牙、文王姬昌、武王姬发等人物。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这部作品中发生的故事与下列历史事件有关的是()A.涿鹿之战 B.阪泉之战 C.大禹治水 D.武王伐纣5.(1分)“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正是古代工匠的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如图两件绝世青铜精品。它们铸造于()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6.(1分)如表是对西周初年到春秋初年诸侯国数量的简单统计。表中呈现出来的诸侯国数量减少的原因是()时间西周初年春秋初年诸侯国数量800多个170多个A.周天子权力得到增强 B.实力强大的诸侯国不断地兼并弱小的诸侯国 C.西周发生“国人暴动” D.大规模的民族交融7.(1分)毛泽东曾评价说:“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我国地方行政体制影响最为深远的“大政策”是()A.奖励耕织 B.承认土地私有 C.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 D.建立县制8.(1分)史书记载,有一次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家,急切地问:“伤人了没?”而对财产只字不提。这体现了孔子思想的核心是()A.仁爱 B.无为 C.非功 D.法治9.(1分)“坐堂行医”一词源于我国古代一位名医,他写成《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10.(1分)象棋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深受大众的喜爱,棋盘中间是“楚河”“汉界”。下列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巨鹿之战 B.秦灭六国 C.大泽乡起义 D.刘邦项羽争夺天下11.(1分)襄阳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汉光武帝刘秀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下列描述中与刘秀有关的是()A.公元25年,定都洛阳,“光武中兴” B.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 C.“尊王攘夷”,诸侯争霸 D.休养生息,“文景之治”12.(1分)后人沿着张骞的足迹,走出了誉满全球的“丝绸之路”。仔细观察下图,从长安出发之后踏上的漫漫西行之路上两处空白处对应的地点是()A.河西走廊葱岭 B.葱岭河西走廊 C.陇西葱岭 D.葱岭陇西13.(1分)“割圆不尽十指磨出血,周率可限青史标美名。”诗句赞美的和计算圆周率有关的下列历史人物是()A.庄子 B.钟繇 C.祖冲之 D.王羲之14.(1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生产,其中吴国的治理取得的突出成就是()A.大力兴修水利 B.发展海外贸易 C.改善民族关系 D.丝织业兴旺15.(1分)某同学在网站上检索“陈胜吴广起义”“黄巾起义”“官渡之战”“魏晋南北朝”等相关内容进行主题学习,他学习的主题可能是()A.战争与分裂 B.统一与繁荣 C.民族交往与融合 D.改革与创新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5分)16.(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远古到西晋期间,中国经济重心之所以在北方,主要是与北方的黄河流域自然条件较好,南方的吴国和西南的蜀国地区虽然开始开发,但其经济基础薄弱,曹魏地区经济的发展仍然是超过吴和蜀两国的。西晋灭亡后,北方动乱,而南方稳定的社会成为吸引北方移民的重要因素。大量的北方人带着他们掌握的技术,并不是在南方完全地复制北方的经济模式,而是与南方当地人合作,在农业上普遍实行麦稻兼作等。——整理自程民生《关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研究与思考》(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中得出的,请填“√”;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述的意思;是材料一没有涉及的,请填“〇”。A.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B.西晋灭亡后,大量的北方人迁移到南方一带从事农业生产活动。C.从远古到西晋期间,中国的经济重心位于我国的南方。材料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这种隔绝局面被打破了。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以洛阳为阵地,为南北文化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南方文化充当着输出者的角色,成为北方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元素。……北魏孝文帝推行汉服,褒衣博带,短制衣裳”。……另一方面,南方的声韵之学又深深地影响了北朝士人。——摘编自杨柳《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后期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魏时期出现南北文化交融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回答这一时期南北文化交融发展有哪些具体表现。(3)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根据材料二所述,你认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好民族关系。17.(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未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却同西域各国开始建立联系……(公元前119年),经过六年之久,虽未达到劝说乌孙东归的目的,西域天山南北各国政权相继归汉,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亦由此开辟。——白寿彝《中国通史》第四卷下册(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中得出的,请填“√”;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述的意思;是材料一没有涉及的,请填“O”。A.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就圆满地达到了预期的目的。B.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2)根据材料一,指出张骞通西域后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材料二:甲骨文又称“龟甲兽骨文”,主要是指商朝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后,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摘编自《中国历史文化》(3)根据材料二指出甲骨文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材料三:通过司马迁的历史学巨著《史记》,我们可以看出各个民族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那就是黄帝。各民族经过五千多年的民族大融合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民族之间会更加认同彼此,这样才能避免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摘编自曲文奇《从史记看司马迁的大一统思想》(4)根据材料三,指出司马迁的《史记》体现出的大一统思想表现在哪里。根据材料三,指出这种大一统思想对国家民族而言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5)中华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根据以上材料二、材料三所述,说说今天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8.(6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任务。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统治者,他们在位时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军事、政治和经济措施。秦统一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他确立起中央集权制度,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汉武帝在位期间,取得漠北战役的胜利,同时建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还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请选择材料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史事,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温馨提示:可围绕你选取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内容及影响等方面去加以阐述或说明)

2023-2024学年重庆市垫江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在答题卡上把正确答案的英文字母涂黑)1.(1分)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是我国境内著名的原始人类。要获得他们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应依据()A.神话传说 B.考古发掘 C.学者推断 D.史书记载【分析】本题考查了远古人类的验证方法。【解答】元谋人、北京人。要获得他们生产,应依据考古发掘、学者推断和史书记载都不属于第一手资料、生活。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远古人类的验证方法。2.(1分)七年级(5)班同学开展了社会实践调查,下面是他们收集到的相关资料()A.他们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前的黄河流域 B.他们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C.他们已经懂得了人工栽培水稻 D.在农业生产中,主要种植的作物是粟【分析】本题考查河姆渡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他们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故C符合题意,他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种植粟,过着定居生活。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河姆渡人,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河姆渡人种植水稻。3.(1分)禅让是传说中尧舜禹依次成为联盟首领的方式。“禅让”的依据是()A.辩论能力 B.外在形象 C.家庭出身 D.德才兼备【分析】本题考查禅让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相传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有许多部族,陶唐氏、夏后氏三个部族结成联盟,尧、舜。当时实行禅让制。故D符合题意,不是辩论能力、家庭出身。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禅让制,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禅让”的依据是德才兼备。4.(1分)《封神演义》中有姜子牙、文王姬昌、武王姬发等人物。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这部作品中发生的故事与下列历史事件有关的是()A.涿鹿之战 B.阪泉之战 C.大禹治水 D.武王伐纣【分析】本题考查商朝的灭亡,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讨伐商纣王,建立西周;涿鹿之战、大禹治水都发生在原始社会末期,排除ABC。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商朝的灭亡,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武王伐纣。5.(1分)“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正是古代工匠的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如图两件绝世青铜精品。它们铸造于()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青铜器。【解答】青铜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商朝的青铜器制造规模大,品种多,四羊方尊造型奇特。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夏商西周的青铜业。6.(1分)如表是对西周初年到春秋初年诸侯国数量的简单统计。表中呈现出来的诸侯国数量减少的原因是()时间西周初年春秋初年诸侯国数量800多个170多个A.周天子权力得到增强 B.实力强大的诸侯国不断地兼并弱小的诸侯国 C.西周发生“国人暴动” D.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予以作答。【解答】通过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可知,西周初年到春秋初年的诸侯国数量在不断减少。强国每吞并一些弱小的国家,国家就慢慢的走向了统一;周天子权力在春秋时期是受到了削弱,排除A;西周发生“国人暴动”和诸侯国数量的减少不存在直接联系,排除C;材料中没有体现大规模的民族交融,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7.(1分)毛泽东曾评价说:“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我国地方行政体制影响最为深远的“大政策”是()A.奖励耕织 B.承认土地私有 C.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 D.建立县制【分析】本题以毛泽东的评价为依托,考查商鞅变法建立县制。【解答】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我国地方行政体制影响最为深远的“大政策”是建立县制,秦孝公为了增强秦国的实力,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建立县制、邑、聚合并成县,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以后历朝历代都保留了县这一地方行政单位,影响深远。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商鞅变法的情况、内容和历史意义。8.(1分)史书记载,有一次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家,急切地问:“伤人了没?”而对财产只字不提。这体现了孔子思想的核心是()A.仁爱 B.无为 C.非功 D.法治【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孔子思想核心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解答】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仁者爱人”,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故选:A。【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孔子思想核心的相关知识点。9.(1分)“坐堂行医”一词源于我国古代一位名医,他写成《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李时珍【分析】本题考查张仲景,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这位“坐堂医生”是张仲景。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四处奔走,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然后对症治疗,提倡预防疾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医德高尚。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张仲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0.(1分)象棋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深受大众的喜爱,棋盘中间是“楚河”“汉界”。下列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巨鹿之战 B.秦灭六国 C.大泽乡起义 D.刘邦项羽争夺天下【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楚汉之争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他们为争夺天下,史称“楚汉之争”。D项正确、秦灭六国和大泽乡起义与“楚河”“汉界”无关。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楚汉之争的相关史实。11.(1分)襄阳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汉光武帝刘秀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下列描述中与刘秀有关的是()A.公元25年,定都洛阳,“光武中兴” B.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 C.“尊王攘夷”,诸侯争霸 D.休养生息,“文景之治”【分析】本题考查光武中兴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解答】A.根据所学可知,公元25年,定都洛阳。他就是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B.东汉时期,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排除B。C.春秋时期,齐桓公率先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D.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光武中兴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2.(1分)后人沿着张骞的足迹,走出了誉满全球的“丝绸之路”。仔细观察下图,从长安出发之后踏上的漫漫西行之路上两处空白处对应的地点是()A.河西走廊葱岭 B.葱岭河西走廊 C.陇西葱岭 D.葱岭陇西【分析】本题考查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穿过河西走廊、葱岭运往中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故A符合题意,排除B,排除CD。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13.(1分)“割圆不尽十指磨出血,周率可限青史标美名。”诗句赞美的和计算圆周率有关的下列历史人物是()A.庄子 B.钟繇 C.祖冲之 D.王羲之【分析】根据材料,结合祖冲之与圆周率的相关知识推断出答案。【解答】根据题干“周率可限青史标美名”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对祖冲之的赞美,领先世界近千年。庄子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钟繇是曹魏时期的书法家。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祖冲之与圆周率的知识。考查了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14.(1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生产,其中吴国的治理取得的突出成就是()A.大力兴修水利 B.发展海外贸易 C.改善民族关系 D.丝织业兴旺【分析】本题以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生产为切入点,考查三国时期地区经济的发展的相关知识点。【解答】三国时期,吴国造船业发达,公元230年,这是大陆人民大规模到达台湾的第一次明确记录,B选项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三国时期地区经济的发展的相关史实。15.(1分)某同学在网站上检索“陈胜吴广起义”“黄巾起义”“官渡之战”“魏晋南北朝”等相关内容进行主题学习,他学习的主题可能是()A.战争与分裂 B.统一与繁荣 C.民族交往与融合 D.改革与创新【分析】本题考查陈胜吴广起义、黄巾起义、官渡之战、两晋南北朝的更替,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陈胜吴广起义”“黄巾起义”“官渡之战”都与战争有关,“魏晋南北朝”处于分裂状态;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战争与分裂、民族交往与融合,排除BCD。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陈胜吴广起义、黄巾起义、官渡之战、两晋南北朝的更替,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战争与分裂。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5分)16.(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远古到西晋期间,中国经济重心之所以在北方,主要是与北方的黄河流域自然条件较好,南方的吴国和西南的蜀国地区虽然开始开发,但其经济基础薄弱,曹魏地区经济的发展仍然是超过吴和蜀两国的。西晋灭亡后,北方动乱,而南方稳定的社会成为吸引北方移民的重要因素。大量的北方人带着他们掌握的技术,并不是在南方完全地复制北方的经济模式,而是与南方当地人合作,在农业上普遍实行麦稻兼作等。——整理自程民生《关于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研究与思考》(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中得出的,请填“√”;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述的意思;是材料一没有涉及的,请填“〇”。A.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〇B.西晋灭亡后,大量的北方人迁移到南方一带从事农业生产活动。√C.从远古到西晋期间,中国的经济重心位于我国的南方。×材料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这种隔绝局面被打破了。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以洛阳为阵地,为南北文化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南方文化充当着输出者的角色,成为北方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元素。……北魏孝文帝推行汉服,褒衣博带,短制衣裳”。……另一方面,南方的声韵之学又深深地影响了北朝士人。——摘编自杨柳《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后期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2)根据材料二,指出北魏时期出现南北文化交融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回答这一时期南北文化交融发展有哪些具体表现。(3)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根据材料二所述,你认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好民族关系。【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民族大融合,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解答】(1)材料未涉及南朝时建康的发展状况,A属于未涉及,北方动乱。大量的北方人带着他们掌握的技术,西晋灭亡后,B表述正确,中国经济重心之所以在北方”可知,C表述错误。(2)原因:根据材料“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以洛阳为阵地,为南北文化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分析得出;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南方文化充当着输出者的角色,成为北方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元素,褒衣博带,短制衣裳”,南方的声韵之学又深深地影响了北朝士人”分析得出;南方文化成为北方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元素;南方的声韵之学影响了北朝士人。(3)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可从加强民族团结;尊重各民族历史文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等角度分析作答。故答案为:(1)A.(〇);B.(√)。(2)原因:迁都洛阳;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具体表现: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南方文化成为北方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元素;南方的声韵之学影响了北朝士人。(3)加强民族团结;实行民族平等政策、风俗习惯。【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北方民族大融合,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7.(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未达到预期的目的,但却同西域各国开始建立联系……(公元前119年),经过六年之久,虽未达到劝说乌孙东归的目的,西域天山南北各国政权相继归汉,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亦由此开辟。——白寿彝《中国通史》第四卷下册(1)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一中得出的,请填“√”;违背了材料一所表述的意思;是材料一没有涉及的,请填“O”。A.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就圆满地达到了预期的目的。×B.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2)根据材料一,指出张骞通西域后有何重大的历史意义。材料二:甲骨文又称“龟甲兽骨文”,主要是指商朝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后,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摘编自《中国历史文化》(3)根据材料二指出甲骨文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材料三:通过司马迁的历史学巨著《史记》,我们可以看出各个民族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那就是黄帝。各民族经过五千多年的民族大融合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民族之间会更加认同彼此,这样才能避免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摘编自曲文奇《从史记看司马迁的大一统思想》(4)根据材料三,指出司马迁的《史记》体现出的大一统思想表现在哪里。根据材料三,指出这种大一统思想对国家民族而言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5)中华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根据以上材料二、材料三所述,说说今天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甲骨文、《史记》,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解答】(1)根据材料“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未达到预期的目的”可知,A表述错误,张骞又向武帝提出再次出使西域联络乌孙东归河西地区共击匈奴的建议……武帝采纳了张骞的建议……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先后共两次出使西域。(2)根据材料“加强了汉朝同西域各国的联系。从此以后,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亦由此开辟”概括得出;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亦由此开辟。(3)根据材料“它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上承原始刻绘符号,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概括得出;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4)表现:根据材料“通过司马迁的历史学巨著《史记》,我们可以看出各个民族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各个民族都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